农业科技服务

2024-11-06

农业科技服务(共12篇)

农业科技服务 篇1

唐鹏, 1970年8月出生, 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199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 硕士学位, 曾经主持并参加完成的部、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 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一项, 获国家专利发明一项, 参编著作三部, 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目前主要从事蔬菜、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和“蔬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两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03年被聘为农业部全国农业推广中心科技讲师团讲师。2008年10月, 经省人事厅考核后, 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2009年成为金农热线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先后荣获辽宁省、鞍山市劳动模范,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省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市杰出科技工作者等21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

可以说, 研究生毕业以后, 唐鹏从未离开过农业生产一线工作。他一直在从事蔬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经常深入到温室大棚、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去河北、内蒙、甘肃、河南等“六省一市”讲解无公害蔬菜生产一百余次, 培训指导农民从事蔬菜和水果标准化生产。

2011年初, 鞍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的唐鹏成为了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在随后的几个月里, 唐鹏深入岫岩的九沟十八岔, 走进田间地头搞调研, 摸底排查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服务, 让岫岩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大发展, 广大菇农从中受益。

2011年8月的一天, 唐鹏老师到岫岩牧牛镇益林村搞香菇市场发展调研, 刚一出现在菇棚的窖头房附近, 就有农民围拢过来咨询问题, 老菇农刘玉喜抓住唐鹏的手说:“我有一个问题想求你帮忙解决一下, 家里的香菇长得不好, 都开伞了, 1斤比别人家少卖4角2分钱, 你说咋办啊?”唐鹏听了之后便给他和周围的菇农讲如何科学变温管理才能让香菇形、色、味都好, 不一会儿“窖头房大讲堂”便吸引了几十名听众。

同样, 在鞍山千山区的宁远镇, 只要提起唐鹏老师, 菜农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千山区宁远镇是唐鹏老师最大的试验田, 这里的农民也受益最多。他的农技培训非常有特色, 讲起来通俗易懂, 很容易就把先进技术传授给了农民。菜农们都非常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农业技术。纷纷评价他是技术“大拿”。

像这样办在田间地头的培训班, 2011年一年间, 唐鹏与其他科技特派员仅在岫岩就举办了96次, 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 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700余次, 印发栽培技术小册子6700余份, 推广

食用菌和番茄生产先进技术26项, 引进食用菌、番茄等优良品种7个, 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216户, 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民2400余人。在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 2011年, 岫岩蘑菇产量达到60万吨, 成为了“全国蘑菇第一县”。而现如今, 唐鹏老师的技术讲座仍旧在进行着, 全国各地遍布他的足迹, 已经数不清他到底为农民朋友培训过多少次了。

在2012年7月31日召开“12316金农热线成立7周年座谈会上, 唐鹏老师总结了他多年来与农民沟通的窍门。窍门之一就是服务方式和主观态度要发生改变。要做农民型的专家, 在专家队伍里做农民, 在农民队伍里当专家。要做农民的专业翻译, 把复杂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翻译成朴实的语言然后通过12316金农热线传授给农民朋友们。窍门二是懂得农民的语言。要学会与农民沟通, 说农民话, 才能通俗易懂。窍门之三就是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能够让专家和农民有效的交流, 可以解决田间地头遇到的疑难问题, 农民希望专家讲解简便易行的使用技术, 所以只有常下乡常驻乡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农民提出的问题。

唐鹏老师还说:“现在基层市县两级农业系统学专业懂专业干专业的人在逐渐减少。本行的不内行, 改行的也外行, 现在常下乡、常驻乡、常真正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手把手面对面的专家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农民都想学习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技术, 但是求识无门, 很少能接触到有时间经验的专家。”

近二年, 唐鹏老师得了脚关节滑膜炎, 不能像以前频繁的深入田间地头, 与农民面对面的接触的次数少了, 但是他说自从加入了金农热线的专家团队后, 通过电话的方式依旧可以直接与农民沟通, 让自己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服务农民朋友。他希望金通过热线继续和众多农民朋友交流, 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送给跟多的农民, 把农业科技服务坚持到底。

农业科技服务 篇2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证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因此,探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关键时期。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显著,农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关键环节,肩负着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产业”和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推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何更迅速、更有效的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创造出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农业商品经济,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政府提供咨询,协助农业行政部门执法及对农情的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地方财政状况不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条件无保障。除经费缺乏外,基层农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一些乡镇站连从事推广工作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推广队伍中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的只占60%左右,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

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使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推广队伍不稳定。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远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

1.2 农业技术本身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相脱节,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都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常规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技术内容的重复性等自身原因,以及推广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客观原因,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也会产生在缺乏农业调研的情况下,一厢情愿的去推广农民难以接受的技术,忽视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工作。如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农民因不懂沼气管理技术,技术推广站服务工作又跟不上,加上原有沼气池模式还需改革,所以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利用率还不足30%。其次,应用农业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农村农技站因体制原因制约了推广平台的势力扩张与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更新。

1.3 农民方面的问题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愿望强烈但能力不足。我国农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接受、推广和应用。农民的需求能力不足表现在:一是吸收能力不足。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三分之一不到,大批有文化的轻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决策能力低,不仅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下。二是购买能力不足。过低的收入决定了过低的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农民要获得农业科技,就得花钱。人均耕地极少,劳动力过剩的硬约束,使农民只有极小的交换能力,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更深普及。三是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初期,由于农民对其性能、效果

及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应用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新品种刚上市,消费者对它的认同程度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农民最讲实际,敢冒风险的不多,而且就大多数来说,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经不起折腾。

2.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加大丰收计划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对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工作,如试验示范、培训、监测预报、队伍管理等,应有固定的专项经费,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必须要具备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热爱农业科学、精通专业技术、熟悉农技推广技巧,还应懂得经营管理学、人文心理学、善于和农民沟通并与农民打成一片。政府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农业综合知识,而且还有较好的实践生产技能,同时又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管理的高素质人员,应打破身份界线,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同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活力,调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更紧密。

2.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需求能力

新的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低成本的同时,也引起了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备可能引起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个人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所以教育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国家应进步实施完善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农技校和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加大农村科技刊物发行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根据

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应注意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妇女的广泛参与。同时,对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可允许其结合实际,增设信贷品种,并给予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另外,民间借贷有许多优势,应在政策上承认其合法地位,在此基础上发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2.4结合我国国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技推广方式

在继续推广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公司加农户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加入农技推广的有效形式,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群众性科技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5建立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服务 篇3

自2009年以来,省政府把冬春科技服务活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载体,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为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去冬今春全省共举办培训班20169期(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447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2261户、骨干专业农民48万人、农业技术明白人356万人(次),为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今年我省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预计可达到65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预计超过7000元,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

王守臣副省长指出,今年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和农村科技效益年活动为载体,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能力为核心,以学技术、讲政策、理思路、促发展为重点,坚持立足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围绕培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深入开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按照上述要求,今冬明春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完成培训认定农业技术指导员和农业技能(创业)培训师5000名、组织培训骨干专业农民20万名、培训农业生产明白人300万人次,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要重点培养建立“四支队伍”,即: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能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能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思想观念新、生产经营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各业骨干队伍;一支掌握一技之长、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队伍。今后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要把着力点放到“四支队伍”建设上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促进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

重点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 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发展1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百万亩棚模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等,组织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生产实用技术,结合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广泛学习和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明年,省政府仍将安排专项资金,继续支持一批增产增收效果好、抗灾减灾作用明显、带有全局性的重大技术,有计划地在全省重点推广应用。

深入推进重大农业科教项目的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抓住冬春这段时间,集中各方面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下达的一些重大项目。在争取和实施重大项目上,要继续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严格按要求组织实施好项目,善于借助项目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积极探索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形式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要采取“政府推动、项目支撑、技术包保、分片宣讲、上下互动”的形式推进。

王守臣副省長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整合科教资源,全力服务三农”的要求,切实做到确保组织安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宣传引导到位。一是要确保组织安排到位。在组织领导上,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明确责任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做到深入发动、全员参与、大兵团作战。在推动实施上,围绕重点,突出热点,解决难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工作督导,强化绩效考核。三是要确保宣传引导到位。典型宣传引导要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正确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掀起一个讲政策、送科技、学本领的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热潮!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 篇4

关键词:北京,城乡一体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步推进“三化”发展, 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力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1,2,3]。为此, 本文提出了完善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路。

1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1 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的融合

北京市积极优化整合其科技和人才资源, 搭建了以中央在京及市属农业科研院所 (校)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为基础的首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发, 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物联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 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制高点,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源。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为契机,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籽种产业、“菜篮子”工程、农产品物流、循环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等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及改善民生, 树立了首都科技高端引领形象, 促进了农业科技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1.2 坚持深化改革, 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北京市围绕“机构定性、职能定位, 重心下移、完善机制, 改革建设并重、公益经营剥离”三大重点, 加快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公益性推广机构承担的八项公益性职能, 健全和完善乡 (镇) 级综合性服务机构, 落实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职能。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工作, 以此强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点和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 (校) 合作等服务项目, 搭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快速通道。

1.3 坚持多策并举, 充分调动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 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以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 整合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的资源, 服务于北京现代农业建设。

1.4 坚持城乡资源互动, 引导农业科技用于农村民生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同时面向农村民生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村镇规划、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农民健康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服务体系桥梁纽带作用, 将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北京高校云集、人才荟萃, 有上万项科研项目, 上千项科研成果, 但每年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20%, 且转化项目多在外地, 普遍存在着“京内开花、京外结果”的现象。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考核, 偏重学术价值而轻视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 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 使得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有脱节现象;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 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战, 导致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 科技服务难以“下沉”和维持长久;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 基层人才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2.2 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尽管北京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市、区 (县) 级组织比较健全, 但还存在体制不顺、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基层服务站点薄弱、专业队伍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新近的机构改革中, 北京市各区 (县) 都相继成立农业局, 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 然而区 (县) 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 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问题;各个乡镇政府虽然组建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但存在多头领导、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部分区 (县) 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经费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创收上。一些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办公场所破旧, 科技设施和仪器装备陈旧、老化, 普遍没有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不能完全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

2.3 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

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大多数为农产品买卖合同契约型、买断型或临时性的, 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对成员利益保护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小、散、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且合作组织运行依靠企业、经营大户的多, 依赖政府扶持的多, 而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 能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 创建自己的品牌、有市场影响度的少。

3 城乡一体化下的农业科技服务发展趋势

3.1 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必须加大

当前,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产成本高、经济增长科技含量低、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落差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解决污染重、成本高、效益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才能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

3.2 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统筹协调

目前, 北京市有农民176万人, 劳动力76万人, 大都在分散经营, 且兼业比例高, 非本地及流动人口占一定比例。首都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 又使农村人才队伍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制约, 因此农业面临着“谁来种田”的问题。2012年出台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 要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北京市社会资源丰厚, 需要建立全市部门联动机制, 整合资源, 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服务的政策。

3.3 农业信息和产品流通渠道需要打通

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传输、营销技术的开发等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农民作为科技的需求者, 最为关切的是所生产的产品如何销售、从什么渠道获取市场信息。农民只有将其生产的产品卖得掉、价钱好, 才能激发其采用科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 强化农业信息化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促进市场信息传递, 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是当前农业科技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4 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4.1 以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为核心,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集成并制订促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发展的配套政策, 推进相关政策在农业科技城先行先试, 深化探索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业技术交易、产权交易、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企业上市等改革试点。理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与生产的关系, 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大联合、大协作机制。要大力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 同时要重点推广新品种使用、耕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减灾增效、节水灌溉、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性农业技术。

4.2 进一步深化改革, 理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本着“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理顺区 (县) 农委、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职能。继续建好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根据各镇农业面积和农业人口等情况, 合理配置专职技术人员, 并将编制纳入镇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逐步实行人员准入制度, 通过严格选拔, 扩充基层特别是乡镇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坚持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和主体地位, 保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所必要的经费来源。大幅度提高区 (县) 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比例。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及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

4.3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以区域特色产业或产品为基础, 推动土地使用权向种植能手、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流转, 提高基地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精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4.4 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

加快北京市农业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建设, 着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服务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 推动城镇社区、批发市场、超市与郊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加强市场配套建设, 完善仓储、保鲜、运输、检测、信息服务等功能, 增强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 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俊红, 王爱玲, 周连第.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 2010 (3) :4245.

[2]孙素芬, 罗长寿.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8 (11) :2225, 36.

[3]陈俊红, 尹光红.构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5) :523526.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篇5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农业科技服务 篇6

关键词:创新;农业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关键环节。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是支农、惠农、强农的实际行动。要用创新观念统率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建立起科学、精干、高效、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成果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农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经过对长春市各县、乡级农业服务机构的调查,浅谈一下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农业服务机构体系。

1 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受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影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开始设置时就出现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弊端:技术、经济、林业、水利、畜牧、土肥、植保、农机、文化、种子等各个系统均设有自己的科技服务机构,由市至县及乡,上下对口,遥相呼应,自成体系,人员冗杂,政出多门,费用巨大,效率与效能低下。

1.2 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设置初期,技术力量配置较为合理,齐编满员,科技服务卓有成效。随着时间推移,升迁、调动、自然减员等越来越多,人员不断减少。由于资金、政策、待遇等原因,缺员难以补充,造成知识老化,尤其缺少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服务工作难度很大。

1.3 机构瘫痪,职能缺失

如今,县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仍在正常履行职能的只占少数。由于资金紧张,多数机构被裁员减支,甚至合并,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被从事业“转制”为企业,完全断奶;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虽在苦苦支撑,却难以履行职能。而乡(镇)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情况更糟,多数机构人员自谋生路,各自为战,有的机构既无编制又无人员更无经费,早已人去楼空,名存实亡。很多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上面有人说,下面无人做,只能通过行政途径实施,其效能与效果可想而知。

1.4 公益性服务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科技服务工作的力度,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这些活动基本限于交通干线和繁华乡镇,覆盖面积小,时间短,次数少,农民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偏远地区的农民则基本没有受益。而一些企业为开发市场在农村搞的科技服务活动,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运作手段也不规范;不法商贩也打着科技服务旗号推销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2.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主管領导要深入科技服务机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工作。

2.2 是要从政策上给予保证

要保证科技服务人员结构合理,齐编满员;要保证科技服务经费足额到位,不挤占挪用;要保证科技人员有较好的工作条件,从而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3 要对现有的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即把农业领域重叠交叉的服务机构科学整合在一起,变条块分割为集中统筹,以县和乡(镇)为单位,核定编制,组建起一个人员精干、职责明确、功能齐全、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承担起技术、经济、林业、水利、养殖、土肥、植保、农机、农资、文化、科普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盘活闲置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大幅度降低费用,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2.4 要创新科技服务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等上级派任务”、“等农民提要求”的被动服务方式,深入到地头炕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

2.5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载体

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书屋、科技大院、科技小分队、科普大集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以及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建成一个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

总之,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农业领域急迫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政策性很强:既要细致入微地搞好调查研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又要大刀阔斧地做出政策决断。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为长春农业经济腾飞做出新贡献。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建设 篇7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

1. 基本内涵。

(1) 概念。作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 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 通过培育、涵养、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 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 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 提升涉农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2) 分类。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涉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涉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及二者并重、共同推动的综合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种平台构成了3个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既互相联系, 又各有区别。

(3) 主体。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的建设主体一般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建设方式按投入情况可分为三种:一是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依托有关部门建设涉农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投入为主, 科技部门给予补助, 在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涉农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或公共专业创新服务平台。三是以企业投入为主, 市场运作, 科技部门给予科技经费补助, 在涉农企业建设各类专业创新服务平台。

2. 目标任务。

地方政府科技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传播规律要求, 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主体培育、资源集聚和载体建设, 构建基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确保其具备一定的服务职能、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机制和资金保障, 能够面向市县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就是一种具有现代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模式。通过“两连接、两沟通” (通过连接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 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源头;通过连接企业、城镇、农村的各种科技经济组织与个人等科技成果的使用者, 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需求) 整合、集成、运用相关科技创新要素和科技服务手段, 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实时高效地为企业、农村提供全方位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服务, 从而发挥其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创新服务作用。

二、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的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能

1. 功能定位。

作为地方政府农业、科技部门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枢纽和经济技术辐射作用。它主要有4大社会功能。

(1) 整合、集聚涉农科技创新资源。作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与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等涉农科技成果的供给者联系紧密, 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聚场所, 具有整合集聚涉农科技资源的基本功能。

(2) 提供、实施涉农公共科技创新服务。作为整合、加工、配置、提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共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与企业、城镇、农村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和个人等科技成果的需求者联系广泛, 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流通枢纽和辐射中心, 具有提供涉农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

(3) 连接、沟通各类涉农科技创新主体。作为连接、沟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中转中枢, 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港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需双方的对接, 满足各种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两连接、两沟通”, 进行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管理、配置、调度,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服务需求。

(4) 协调、培育涉农科技创新服务主体。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的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连接沟通和技术转移优势, 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政策调节、项目引导、信息咨询、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手段, 协调、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 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确保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有公益性或营利性创新服务主体作为。

2. 主要职能。

作为一个开放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和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要求政府赋予其一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业务职责和内容, 并随实际工作的变化而调整。目前,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可以初步定位为6个方面的职能。

(1) 资源整合与市场配置。采取“政府引导, 项目扶持, 企业参与, 社会共享”的运作方式, 发挥其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作用, 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提升、共享、服务。

(2) 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技术答疑和现场技术指导, 为科研成果的完成者和需求者提供专业技术供求信息, 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提供科技检索、预定、咨询等信息服务。

(3) 科技政务与公共服务。发挥服务大厅和信息网站等科技服务窗口的作用, 为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项目、成果、专利、职称、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申报服务和科技政策、法规、信息等咨询服务。

(4) 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把各级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科研院所和高校自主开发的成果,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产业技术联盟和辐射中心, 推广到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 促进技术转移, 加速成果转化。

(5) 是科技宣传与技术普及。通过创办科技网站、媒体专栏和科技出版物, 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技术;通过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 提高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

(6) 科技决策与专题服务。组织开展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协调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及市场预测, 积极开展企业诊断和发展战略咨询等专题服务活动。

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技术路线和模式设计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传播规律要求, 运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整合集聚各类涉农科技资源, 以资源中心、信息网站、转移中心、服务大厅、辐射中心、创新驿站、创业中心和服务直通车等条件建设为载体, 通过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涉农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沟通企业、农民与科研院所、高校, 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通过检索、预定、咨询、指导等服务形式, 实现涉农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企业和农村需求的有效对接, 从而构建基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模式。

1.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以培育凝聚各类涉农专家、项目、资金、设备、专利、成果、产业、政务、中介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目的, 建设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络中心、科技资源数据共享中心和产业技术交易中心。利用这一平台, 对涉农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集成, 实现科技创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 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以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主要特征, 从实物资源、网络数据库和集成服务3个层面搭建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系统, 使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在信息层面上实现整合、集成, 实现涉农科技文献资源的高效、便捷、准确检索和查询应用。

(2)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络中心。通过对区域内各类涉农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进行系统登记、编程、上网、管理, 建立区域年度科技补助制度和共享管理服务机制, 探索国内乃至国际协作共享模式, 确保用户快捷准确地查询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各类信息, 并能在线向仪器拥有单位提交使用申请, 满足个性化需求。

(3) 科技资源共享数据中心。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对涉农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科学重组和系统优化, 按照自建、联建、共享等数据库建库方式或公众、特色、专业数据库内容形式, 在重点建好地方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科技项目库的同时, 与国内外大型科技网站、特色数据库无缝连接, 实现海量互联网科技信息的共建共享。

(4) 产业技术交易中心。发挥资源和组织优势, 组建一批涉农专家服务团队、专业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创新驿站, 把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研发基地、创业孵化器等的成果、项目、专家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 形成独具特色的网上涉农产业技术交易中心。

2. 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以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大型仪器、交易中心等集聚平台的科技资源为依托, 以科技网站、短信、热线等现代传媒为手段, 构建具有检索、预定、咨询、发布、呼叫、共享、服务等功能的涉农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1) 科技信息港网站。作为涉农服务枢纽和信息门户, 通过资源集聚和信息模块建设, 即时提供科技文献检索、科学数据共享、大型仪器协作、自然资源应用、试验基地开发、专业技术服务、产业技术转移、科技创业服务、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政务信息和相关预定咨询等服务。

(2) 科技短信服务中心。针对涉农用户需求, 与电信运营商、信息运营商建立合作联盟, 发挥手机、信息机等信息终端的科技传播功能, 开展科技短信的搜集、整理、编辑、审定、输入、发送或咨询回复等活动。

(3) 科技信息港WAP网站。手机作为全新媒体, 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私密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手机上网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与发送方式。科技信息手机 (WAP) 网站, 与手机搜索引擎商建立联盟, 可以使手机用户享受到无处不在的科技信息服务。

(4) 中小企业自助联盟。广大涉农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创业、融资、研发、销售、发展需要, 自行加入科技信息网中小企业自助服务联盟系统, 发布想要发布的信息, 获取想要获取的技术, 确定理想的合作伙伴和问题解决方案。

(5) 科技服务热线。通过集成应用12396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这一公共服务资源, 依托平台专家、信息、技术优势, 可以开展包括电话咨询、双向视频咨询和网上在线答疑等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

(6) 数字读者俱乐部。依托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数据中心, 建设农业科技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读者俱乐部, 采取开放服务和会员服务相结合形式, 为用户提供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电子阅览服务。

(7) 远程视频咨询系统。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与需求, 引进推广以卫星宽带网络为主的农村远程视频专家咨询信息服务系统, 借助连接科技信息网站资源, 开展个性化即时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活动, 以求解决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科技服务 篇8

1 公益型

所谓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 说的是由政府负责兴办, 或实行垂直管理, 或委托社会机构运作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世界上91%的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属于该类型, 其中以政府是否直接管理而进一步细分为两种。

1.1 公益型Ⅰ:政府组织垂直管理的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国为代表, 埃及、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属该类。其基本特点是推广体系直属于政府 (中央或省州级) 农业部门, 按自然区划设置并实行垂直管理, 经费由政府完全保障。

以加拿大为例, 加拿大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在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设有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联邦农业部在职能分工上, 只是通过所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各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行配合;只负责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不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由各省农业部全权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市县政府也设有专门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不单独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加拿大各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由各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组成。其中, 第一个层次是省农业部, 负责协调全省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负责乡村服务工作的助理副部长就是本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总负责人, 直接领导省农业部承担乡村服务职能的几个地区处。第二个层次是地区推广办公室。所谓地区推广办公室, 也就是承担乡村服务职能的几个地区处。这些地区处的办公室并不设在省农业部所在的省会城市, 而是设在地区办公室所分管的地区。第三个层次是在地区推广办公室下面设立的若干基层推广办公室。基层推广办公室是政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直接为家庭农场服务。由于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大, 再加上通讯、交通发达, 基层办公室的服务区域相当于一个县甚至更大。地区推广办公室、基层推广办公室的人员编制都属于省农业部, 经费也由省农业部提供。农技服务推广机构主要按经济区域设置, 而不是根据行政区域设置。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免费的, 近年来, 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渐显不足, 有的省开始实行有偿服务, 但收取的费用很少。

当然, 除政府垂直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外, 加拿大还存在许多与农技服务相关的单位, 包括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和科研实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生产加工企业、私人咨询公司、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等, 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许多联邦政府所属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实验站, 通过各种田间和室内实验, 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 并向农民推广。农学院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参与农业培训教育, 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还经常举办“推广日”之类的活动, 由教授和专家接待农民来访。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在开展种畜生产性能测定、登记管理、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作用。

1.2 公益型Ⅱ:非盈利组织管理的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以美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类型最为典型, 随着1914年《合作推广法》的颁布,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的。1862年国会批准成立联邦农业部, 它下设的合作推广局专门组织和指导各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年国会又通过了《莫立尔》法案, 在全国先后建立起71所农学院, 负责各州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并在本州各县建立县农业科技推广站, 直属农学院领导。这样, 就形成了联邦、州、县合作进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美国“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有以下特点。

1) 健全、系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 基本上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在联邦级, 农业部的合作推广局是最高决策和组织机构, 其职能是制订联邦推广工作计划, 审批涉及使用联邦资金的各州推广计划, 并拨付经费, 沟通农业部内部及联邦与各州、地方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在州级, 各州农学院的推广办公室是推广体系的中间机构。其职能根据联邦推广工作法令制订和执行具体政策;制订州的推广规划和实现规划的年度计划;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管理;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技资料小册子等等。小区和县级推广站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层机构, 它们在州农学院推广办公室的组织和领导下, 具体执行推广计划, 向农民直接提供综合性的科技服务。

2) 素质全面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美国全国专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约1.8万人, 其中联邦农业部合作推广局约有100人, 州一级约有2 900人, 小区和县一级约有1.5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和义务推广员。各级推广人员的学历都比较高, 联邦和州级推广人员一般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各种专家, 小区的专职推广人员大多是硕士, 少数为博士, 县级专职推广人员绝大多数为学士。

3) 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广泛。 (1) 农业技术方面包括农、林、牧各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 (2) 家政包括食物营养、服装设计缝制、环境卫生以及帮助低收入的农户如何安排生活等。 (3) 青少年教育主要任务是根据9~19岁的农村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 (4) 农村发展包括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 修建灌溉渠道, 向农民提供市场情报, 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总之, 农民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都是推广部门的任务范围。

4) 农业科技推广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具体方法有: (1) 示范表演。一些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首先在农学院的试验农场或直接在农场主的土地上试种、试用, 进行示范。然后请农民到现场观看, 介绍其特点、效果, 或进行现场操作表演。 (2) 宣传教育。包括利用电视、广播、电话、电子计算机、出版物以及举办农贸展览会等。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推广工作, 各县和农场只要安装一个终端设备, 就可用电子计算机随时查询资料。 (3) 深入农户访问指导, 接待来访和召开专题会议、举办训练班等方式进行推广。

5) 政府提供经费保障, 免费为农民服务。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费用, 主要来自联邦、州、县三方面, 私人企业捐献的数量不多, 直接受益的农户不直接负担任何费用。提供经费的比例, 大体上联邦占40%, 州占40%, 县占20%。1981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共约8亿元。近年美国各级财政预算紧缩, 但没有减少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 相反却逐步增加。政府提供了经费保障, 农户为采用新技术不必增加额外成本, 这极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2 半公益型

2.1 半公益型Ⅰ:政府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

这是一种有高度代表性的模式。日本、荷兰、韩国等国以这一模式为主。其特点是农民组织化程度高, 在推广工作中, 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之间, 既分工又合作, 扬长避短, 相互补充, 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 手段先进, 完全进行无偿服务;农民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家政指导等, 统称为“社会经济的推广服务”。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这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互补, 其中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主导地位, 有以下主要特点。

(1) 由政府负责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体系由中央级的农林水产省、都道府级农林水产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以及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日本根据1948年的《农业改良助长法》建立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体系。中央政府通过听取地方政府的意见, 每年制定该普及事业的运营指针, 地方政府根据运营指针来制定实施方针, 各都道府县都设有政府全额拨款的农业普及改良中心, 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普及指导员和普及指导协作委员, 由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制定普及计划并实施。普及指导员起到联系农户、农场主、农业行政机构、农业研究机构桥梁作用, 将研究机构开发的新技术逐步推广, 农户等应用者将应用情况、问题再反馈给主管部门及农业研究机构。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作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 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此外, 政府在法律、政策、资金、制度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推动农业生产法人、农事组合法人参与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根据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全国、都道府县、市町村三个层次的农协组织体系, 农协是农民的自发性组织, 承担了为农协成员综合服务的诸多业务, 比如供应农资、指导生产、衔接产销、发展加工业、提供信贷等综合服务的作用, 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产品批量小、零星销售难的问题, 促进了日本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 以提高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形成良性的“需求—创新—推广”循环服务模式, 拓宽服务领域。在开展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 日本采取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培养提高农户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形成农户与农业研究机构的信息反馈机制, 加快了农业技术的研发并提高了农户与研究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中央农业研究中心为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 使农民及时掌握和应用各类实用技术, 2003年设立了研究合作员制度, 将参与新技术生产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农民聘任为合作研究员, 其目的是不仅要通过合作研究员实现技术的推广, 而且农民也可将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具体要求反馈给合作研究员, 合作员研究又反馈给专门技术员, 最后由专门技术员反馈到各级研究机构, 经改进提高后再通过上述渠道传回到农民手中, 形成良性的“需求—创新—推广”循环服务模式。近年来, 日本的农业技术普及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在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环境保护、观光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展, 拓宽了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的覆盖面。

再以荷兰为例。荷兰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是政府推广机构与农民合作组织分工合作的半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有以下特点。

第一, 农业推广体系实行政府与地方或农民合办, 国家起主导作用, 统一协调其他方面的力量。国家推广体系的经费由国家和农协各付50%, 主要用于支付推广人员的工资、组织各种推广活动、试验示范等。在推广队伍的管理上, 对推广机构实行垂直领导, 国家推广体系由农渔部直接领导, 不受地方行政部门的干预。在录用、考核、培训农技推广人员上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 不仅保证了推广队伍的高素质及知识更新, 也能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中央和地方的推广部门, 都设有专职的推广培训教育专家, 主要讲授推广的基础理论、各种推广方法及适用的新技术等。推广部门规定每个推广员, 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短期班的培训, 每两年至少要参加一个长期班的培训。坚持定期考核推广人员, 评价的标准是岗位工作完成情况、发表专业文章、农民的反映等。工作出色的推广人员, 提高工资或晋职;工作不好的推广人员, 在教育的基础上, 降低其工资。

第二, 农业推广内容广泛, 分工协作。荷兰的农业范围很广, 囊括农业各业的生产、加工、出口等。因而, 农业推广也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等特点, 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等。国家推广机构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系统。全国12个省按自然区划设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推广站, 下设专业技术推广队和普通推广队, 直接为农户提供无偿服务。各省试验站下的试验场, 为农户提供试验、示范。农协组织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推广。荷兰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基督教、天主教和皇家农会三种农协组织, 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 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务、经济合同、青年、妇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农民合作社也雇佣技术人员, 从事推广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技术。

第三, 实行项目管理, 提高推广效率。由于农户可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自己的经营策略, 是一种市场指导下农户自主型的农业, 所以国家级的推广项目少而精。地区推广站根据本地需要, 拟定和实施地方推广计划。科技成果由科研部门、大学和联络办传到推广部门, 再推广到农民中去。农民创造的经验和成果也由推广部门进行推广。鼓励农民参与合作推广管理, 农民可通过农会, 或者通过在试验站的管理委员会任职等, 参与科研和推广的管理工作。

第四, 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密切结合, 解决相互脱节问题。荷兰农业部领导的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 由部长进行协调工作, 并且三部门的领导互相兼职, 理顺了关系。在研究机构内设有联络办公室, 组织专家经常共同商讨科研, 推广教育计划。科研内容来自于农民, 研究的成果不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符合农户的需要, 而且还解决了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

2.2 半公益型Ⅱ:农民合作组织自我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服务

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推广服务模式以法国、丹麦和中国台湾地区等为代表。

1966年后, 法国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推广工作交给了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 并把农业推广的职能拓宽为“农业发展”, 即从技术拓宽到农业、农村的综合发展, 全国7个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推广人员约1.2万人。目前, 法国的农业推广组织比较健全, 中央一级设有“全国农业发展协会”, 其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和行业代表各半组成, 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省一级没有“技术推广委员会”, 具体的技术工作由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负责:县区一级有农场主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 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国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在农业部的资助下, 从事技术开发活动, 它们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应本地区的中间试验后, 通过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或农场主把科研成果推广出去, 各专业技术研究所和技术中心的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中央和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和推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

我国台湾省的农业推广体系由美、日两种模式融合而成, 推广工作主要由县、乡二级农会负责, 农会的组织形式、职能等与日本的农协相当。

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二是农民合作推广系统;三是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丹麦是一个农业十分发达的国家, 丹麦的农业推广活动被称之为农业咨询服务。丹麦的农业咨询服务工作, 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开始时, 绝大部分的咨询专家是专业性的, 由国家雇用。但不久, 国家就采取了只是给予一部分财政资助的办法, 而把雇用的咨询专家和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工作交给了“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两个农民组织。1971年, 丹麦农场主联合会和丹麦家庭农场协会, 共同建立了丹麦农业咨询中心, 作为丹麦全国农业咨询工作的总部及其主要业务部门。现在, 大部分的咨询专家由这两个农民组织雇用, 国家只为咨询专家及助理员支付70%的工资和差旅费。咨询专家根据官方制订的规章制度, 开展农业咨询服务工作。农民合作推广系统主要由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两部分构成。除了两个最大的农民组织外, 丹麦还有众多的专门协会和行业组织, 包括肉类制品、种子、水果蔬菜、家禽饲养、乳制品、裘皮等方面的协会, 为农民提供详细的信息和专门的技术, 组织和扩大出口。

2.3 半公益型Ⅲ:政府推广机构实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这种模式以我国和巴西最为典型。巴西作为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2007年巴西农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23.9%, 2008年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两国共同特点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因而推广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广体系组织, 但由于国家财政难以保障全部推广经费, 因而推广体系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我国的推广体系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主要开展“技物结合”服务;巴西则成立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总公司, 并在全国建立了推广网络, 对农民进行低偿服务;总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农科院培育的良种来体现推广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

3 市场化服务模式

市场化模式各国均有, 即公司、企业等私人机构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非公益性推广模式。在以色列, 私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是从事有偿性的服务, 为农户提供专业性技术指导、推销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产品和接受信息咨询等。在荷兰, 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私人企业雇佣技术人员, 主要提供技术和专业化咨询, 做产品推销和信贷咨询工作, 实行有偿服务, 私人企业推广人员所需的经费由企业自己支付, 农户对私人推广服务有直接付费和间接付费两种方式。其工作范围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各个方面, 是重要的辅助推广力量。

丹麦的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丹麦农作物种子的繁育和销售, 都由私人种子公司负责。种子公司购买大学和私人育种单位通过审定的新品种专利, 然后和农民签订繁育合同, 并派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田间指导。种子公司通过种子商推销种子时, 印发大量技术宣传资料, 起到了推广服务的作用。

4 结论和启示

通过考察和研究国外农业科技推广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我们发现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因其提供的服务产品属性不同, 包括公共品、准公共品、商品, 其推广服务组织的治理模式不尽相同, 但在制度层面上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和若干细分模式, 说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在运行机制、组织治理模式选择上有规律可循。农业技术推广三种类型及细分模式。

(1) 公益型。包括政府组织垂直管理型 (政府出资且直接管理) 、非盈利组织管理型 (政府出资, 但不直接管理) 两种, 前者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为代表。

(2) 半公益型。为政府部分出资支持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这一类型中可再细分为三种模式, 即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社推广模式, 其代表国为日本、荷兰等;农民合作社推广模式, 其代表国家法国、丹麦等;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农技推广组织模式, 其代表国家巴西、中国。

(3) 市场推动型。即以公司、企业等私人机构为主体提供具有盈利性的推广服务, 各国均有。

(4)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普遍的情况是, 现在90%以上的国家都以政府主导或参与为主, 包括公益型和半公益型, 但市场行为同时存在。其中的一般发展规律, 多是在渐进发展过程中, 逐步由市场主导行为转变成以政府为主导或参与的多模式共存体系, 就是说, 在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逐步过渡到政府主导或参与。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形成以非政府推广组织为主导, 全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发展格局。

(5)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 应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国情正确选择农业科技服务治理模式。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对多元推广主体的客观存在缺少制度保障。二是公益类科研单位缺乏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 其公益性推广主要依靠挤兑科研经费或科技开发创收填补。三是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不足、队伍不稳、推广绩效不高。基于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改革与发展实践, 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认为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公益性服务机构为基础、国家扶持的半公益性服务机构为核心、其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改革的现实选择。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修改完善现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法律体系, 为建立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投入, 有效解决制约研发与应用转化服务、产学研之间有效联结的资金要素短板。三是增强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的制度保障与管理监督力度, 提升其农技推广效果。四是搭建促进多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集成的支撑体系, 如区域和全国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教育与培训平台等。

(转载自:《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农业科技服务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效率,DEA-Tobit两步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长期增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长期增长取决于其长期生产能力的增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1]。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的稀缺性(如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如农药、化肥等)投入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决定了农业的长期增长不可能依赖生产要素的无限投入,而更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中国而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农民的个体特征来看,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3],而农民的年龄对农业生产效率则有负向影响,老龄农户的生产要素边际产值明显低于非老龄农户[4]。从生产规模和种植结构来看,劳均播种面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5],种植的多样化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6]。也有学者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Daniel C.Manchuk[7]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偏低,而苏小松和何广文[8]则认为农户社会资本的改进有利于农户生产效率的提高。除以上因素之外,资本的积累[9]、科学水平的提高[10]等也都会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相关学者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探讨已经非常丰富,但鲜有学者从农业科技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11,12]。而在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中农民更偏好于技术服务[13],这不难理解,农业科技服务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做出更科学的生产决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必定会受到农民的青睐。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已成为保障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4]。那么,农业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发挥作用?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何种影响?如何使农业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运用DEA-Tobit两步法,从农业科技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四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业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本文在综合考虑了四种模式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把本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两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一是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 方法选择

在评价生产效率时,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由于具有无需设定具体函数形式,变量单位也无需进行归一化处理等优点,使其成为了测度生产效率的主流方法。然而,DEA测算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各省的投入和产出变量,所得出的效率值只能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出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有何种影响。因此,本文把通过DEA方法得出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农业科技服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来研究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考虑农业生产效率取值范围是(0,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导致结果估计有偏,因此,本文选取Tobit模型来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一种相对效率的非参数规模方法。它根据已知数据,不需要事先确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就能利用DEA模型得到相应的生产前沿,从而评价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值。DEA能计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两者的乘积是综合效率。各个模型均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形式,模型可设定为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变两种,分别用VRS和CRS表示。产出导向的DEA模型研究的是在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尽可能的扩大产出。而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是研究的是在产出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尽可能的减少投入。

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同m项输入和s项输出,本文构建基于投入的CCR模型:

在式(1)中,x0、y0分别是投入和产出指标;s-、s+为松弛变量;θ为效率评价指数;λj为各决策单元组合系数;eT为单元行向量;ε为非阿基米得无穷小量。

1.2 Tobit模型

Tobit模型也称为受限因变量模型,不同于一般的连续变量选择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的地方是被解释变量满足某种约束条件,其被解释变量大致是连续的,但却在某一点或多点上具有非零概率,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计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因此需要通过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其表达式如下:

在式中,Yi为我国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值,i为各省区市,i=1,2,…,n,n=31;Xi是可能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μi为个体异质效应;εi为随机变量,μi和εi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为反应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本文在该方程中还引入了两个虚拟变量D1和D2分别表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 DEA模型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农业投入指标。农业投入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土地、化肥和农药这五种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借鉴陈池波和盛国勇[15]的研究,农业劳动力投入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万人)计算;农业机械投入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来计算;土地投入学者们一般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等来计算,但由于耕地面积存在休耕、弃耕和复种等情况,因此本文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来计算;化肥投入采用化肥使用量(吨)来计算;农药投入以农药使用量(吨)来计算。

农业产出指标。为保证与选取的农业投入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与大多数研究农业生产效率的学者[16,17]一致,选取广义上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亿元)进行计算。

以上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DEA效率模型的变量设置具体内容见表1。

由于DE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效率选取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之间需满足“同向性”假设,因此需对上述选取的变量进行“同向性”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变量进行检验,计算出来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各省区市投入与产出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在0.8以上,且均为正数,p值反映出它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本文选择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指标符合“同向性”的原则。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着性水平Note:***,**,*,respectively 1%,5%and 10%significant level

2.2 Tobit模型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从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角度出发,本文重点关注两种模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这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农技服务体系,它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该体系出现了不少弊端,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它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据组织成员反映的科技需求利用自身的组织体系、资金、信息等向组织成员及其他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科技供需匹配。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量(千个)及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千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千个)及其成员人数(千人)作为自变量来反映全国农业科技服务情况,同时鉴于各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受地区经济环境因素影响会有所差异,本文还加入了反应地区差异的虚拟变量。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首先用2012年数据进行回归,然后用2013的数据进行检验。因此,解释变量从《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上选取了两年数据,被解释变量则是上文求得的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综合效率。

3 实证研究

3.1 我国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

使用DEAP软件,采用DEA模型测算2012年和2013年我国31个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结果如表3所示。

在DEA评价得分里,当综合效率值为1时,则表示该省市农业生产相对有效率,小于1则表明生产相对无效率,得分值越高表示农业生产效率越高。综合效率值是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值的乘积,因此综合效率小于1原因可能是规模无效率或者是技术无效率。

根据表3,2012年,北京、上海、福建、陕西和青海这五个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均为1,达到DEA有效,其他各地区存在农业生产无效率的现象。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16个地区综合效率都低于平均值(0.762),安徽综合农业生产效率最低,仅为0.38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13年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情况与2012年大体相同。

将31个省市划分东、中、西三个地区①,对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效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如表4所示②。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都有待大幅提高。

3.2 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上文我们运用DEA模型测算出了各省份农业生产效率得分,为得出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有何种影响,把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得分作为因变量,选取的反映农业科技服务的变量作为因变量,采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找出那些农业科技服务变量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

由于通过DEA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取值范围为(0,1),但Tobit模型中要求因变量必须以正的概率取0,为满足该前提条件,借鉴史戈和徐卫国[18]的研究,首先对31个省区市区的综合效率进行变形,将原来的效率值变为:(1/效率值)-1,变化后的原来的有效值变为无效值,所以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时说明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会减低效率,随着解释变量的减少会增加效率,系数为负则相反。然后,把变化后的效率得分值带入模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5)。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回归模型结果LR值分别为32.39和31.41,均能通过统计检验,反映模型整体上是显着的,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回归效果较为理想。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农业科技服务的变量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2012年农业综合生产效有显著影响,地区虚拟变量对农业生产效率也有显著影响,这再次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和东部地区变量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影响系数为负,这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和中部地区变量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负面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基于2013年的数据来验证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的稳健性,回归结果与2012年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着性水平Note:***,**,*,respectively 1%,5%and 10%significant level

3.3 结果分析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的,特别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虽然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但还是会经常出现农业科技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而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掌握农民生产所需求的特定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导致科技推广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宣传和培训时往往会滞后于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这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技术推广人员采用事业编制管理,虽然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但一般工作环境都较为艰苦,收入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往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动力也不足,因此极易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增加并无益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急需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的原因是农民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农民既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也是直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成果的实践者。农民基于自身需求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农业合作社在提供农业技术宣传和培训方面灵活性强、效率高,农户参加合作社对农户获得专业技术培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正是由于参加农业合作社后更利于农民获取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采用DEA-Tobit两步法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采用DEA模型测度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的三个效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然后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量及其从业人员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及其成员人数和东中西区域变量为解释变量,以DEA测算出来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北京、上海、福建、陕西和青海这五个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最高,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在现阶段,我国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体系的效果更好一些。因此,为了推动农业科技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4.1 加快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调的是通过执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来完成政府的农业发展目标,这套体系有效地拓宽了农户采纳并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人员队伍、运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把农民作为农业技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做到根据农民的科技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管理落后,没能很好的发挥农业推广人员队伍的先进作用,也没能把技术推广活动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知识断层、老龄化、再教育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对现行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对人员结构、经费来源、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建立一个队伍精干、服务高效、机制完善、体制顺畅,并与其他现行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发展。

4.2重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首要工作是要大力促进合作社自身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自身服务能力的建设,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来共同作用。姜绍静和罗泮[20]指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合作社能正常运转,其次是合作社成员能通过合作社获得一定的收益,最后是合作社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予以支持。所以,为了保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提供整体性的指引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从政府角度出发,一方面政府需对合作社的建设加强指导,重视培育和发展合作社,追求数量的同时不忽略质量建设。大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资金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可设立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专项的信贷支持,来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的分析和思考 篇10

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国各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公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工业化发展史。从国内环境来看, 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各级部门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 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农民不得不依靠血缘、亲情、利益等因素被迫形成人际传播在乡村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局面。如何通过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 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 促进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与广泛应用是长期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现状

我国目前科技农业信息传播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科技为核心, 网络媒体、企业媒体、自媒体为辅的传播体系。一是以点带面模式主要包括科技部实行的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一城两区百园”结盟传播方式, 它的主要定位是育种夹带繁育, 带动自种在全国各地传播。中组部的“村村通”央视7台等电视平台等一点带面式平台通过电视科教片的形式传播已经成熟的农业科技信息。二是点对点模式主要包括各级农业部门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科技110热线服务平台等反映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同步类信息。以上的两种形式具备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规范的特点。三是通过手机平台、网络平台形成的自媒体传播渠道。四是企业以宣传自己产品和推销传播平台。这两种平台权威性、科学性稍差。

2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下,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 针对参与主体的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区别服务, 对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指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争议意义。

2.1 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乃至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政策支持, 业就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离不开大量准确、及时的科技情报为基础, 这就需要开展面向政府部门的情报研究和服务。

2.2 农业科技情报可为科技创新指导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更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 才能是我国农业真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同样都离不开系统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服务。

3 服务农业的主要形式

从实践来看,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服务。

3.1 依托传统服务领域

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决策服务。对可能出现的机遇和危险提供早期预警, 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提供战术决策支持, 监控和评估竞争对手的动向, 对政府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持, 提供知己知彼的情报。帮助国家的政策决策者及时洞察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宏观变化, 提高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主动为组织提供信息预警, 而且可以为政府部门制订战略决策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2 开拓涉农新的服务领域

充分科技情报优势, 创新运作机制, 加快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利用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情报的分析研究力度, 发挥科技情报对农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1) 将科技情报关注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要求确定每一类农产品的产量、品种和种植面积, 才能使产品有一个好的销路,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情报服务不但研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关注农业科技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增速, 科技情报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加大科技情报研究规模和投入, 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农业经济, 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2) 科技情报服务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相结合。传统粗放型经济是东房经济的最大特点, 尤其是农村, 农业经济极其粗放, 高优农业、现代化农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相当小。农产品科技含量第, 耕作成本高, 市场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发展科技情报推广高优农业、现代化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大科技信息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地快速发展。

(3) 科技情报服务与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强化科技情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农业超前性研究, 重点围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等具备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种植养殖大户服务。加快推进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4) 科技情报服务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 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目前,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 整体科技素质低,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规模效应低, 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 要充分发挥科技情报人才密集、科研设施先进的优势, 加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确定适宜的推广途径和以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分散生产的科技信息需求, 造成了农民的“信息贫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本文分析了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必要性, 概况了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主要模式和特征, 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研究。

关键词:科技情报,农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诗波, 刘冬梅.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以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有效探索——基于宁夏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的案例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11) :10-14.

农业科技服务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新型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对于科技迫切需求,现实又无力支撑、满足这种需求,因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目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与科技、与市场建立有效的对接,分散的农户不仅没有能力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做出有效的决策,还缺少渠道获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和知识,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面对严峻的形势,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性,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 农村经济发展中新型科技服务的紧迫性

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有61万个行政村,乡村常住人口61 866万人,能否完成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是看占中国总人口约1/2的农村发展情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看到了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制度性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欠佳,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农业生产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利用科技装备农业和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力,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和工业作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并没有现代科技知识的历史积累,尤其是工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科技供给体系不完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普遍强烈,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大致上可分为3类:著名经济强村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正因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科技的采用;正在发展的特色经济村,随着“一村一品”建设推进,他们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引进,并且围绕着“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延伸到一整条产业链的科技需求;贫困村存在隐性的科技需求,可能他们自身还没有意识到,但不可否认,引进科技是贫困村脱离贫穷的重要方式。

从中国农业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刚性约束,以及必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刚性需求,从化解这两个“刚性”的困境必然出路,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显得紧迫而重要。

2 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主要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定义为在涉及“三农”(农民、农业、农村)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及农户、涉农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

科技特派员模式:政府成立专门的科技特派员协调领导小组,特派员自主创业或与种养大户、乡镇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指导等技术服务;同时,各方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1]。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一个特定的区域,政府成立专门的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建立在田间地头,发展示范基地,孵化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方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110”模式:政府成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接受农民咨询、查询,开展培训,提供良种及新技术等,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技术人员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一个特定的区域,政府成立专门的协调指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致力于研究、开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对周边农村地区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一部分开展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一般是在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基地专业大户的带动下组织成立,也有一些由农业科技人员主办。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相当部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下实施的,但在其发展进程中行政介入过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好地尊重科技服务人员或农民的意愿,导致事与愿违;或者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于干预也不加于扶持,任其自生自灭[2]。

第二,政府在法律、税收、信贷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供给,在营造适合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方面显得不足;尤其是角色定位、法律地位问题,成为目前各种新型模式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第三,经费不足,绩效难以评估。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机制也尚未真正形成,行政部门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也缺乏有机结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绩效难以规范合理地进行考核与评估,影响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第四,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管理水平低下,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约束机制。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也较低。另外,缺乏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缺乏一个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的支撑;导致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 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户家中同村民们交谈中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认真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将发展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并且要用改革的思路来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模式。同时,要充分认识这些新型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和长期性,鼓励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特别要充分尊重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减少直接干预[3]。

3.2 加大对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扶持力度

第一,各级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支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新型模式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和教育培训等。第二,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在新型模式自产自销、产品加工、社会服务和生产经营用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税费优惠。第三,加大信贷投入,各级农业银行或信用社要提供新型模式开展生产经营所需贷款,对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设施投资等方面,也应给予相应支持。第四,采取各种项目支持的方式,促进各种新型模式的联合,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与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实体的联合[4]。第五,调整政府财税支持重点和投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扶持,并将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公益性领域,对于许多具有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民间投入,或公私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3.3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对不同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其绩效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要探讨5种新型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之前,有必要阐明它们的功能定位。根据5种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经费来源及提供服务的性质,可以将他们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另一种是农民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及农业科技园区这4种模式属于前者,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则属于后者。

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对这种中介服务模式进行评估:一是对农民的评价,如成员的满意度等;二是政府评价,如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成员与非成员收益对比度等;三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如成果转化、推广情况等。可以采取统计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也可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估手段进行定性评价。

3.4 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人才倾斜政策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员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这就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技术,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标准等知识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5]。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市场开拓和现代管理的能力培训。在有关部门的工作及相关科技计划中,应安排专门的培训或实习交流活动或通过组织国内外考察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职业素质。

采取人才倾斜政策,即是鼓励广大农业专家、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到各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中去,如创办、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110,参与农村基层、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业活动等,促成推广、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而各级政府部门应深化体制创新,对参与基层科技创业的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各种特殊的优惠、奖励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王奎武,匡勇.关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1).

[2]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3]傅凌云.湖南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8).

[4]刘会想,孙国兴.天津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1).

[5]孙美美,陈永富.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服务模式探析 篇1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是信息服务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信息服务机构包含图书馆、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 (情报所) 、信息中心 (政府、协会、学会管理) 以及各类以营利为目的信息服务机构。本文重点讨论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服务模式,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提升服务能力, 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为本省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做好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1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模式现状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主要从事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 为当地的各级领导、政府机构、科研及工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决策、信息咨询服务。

近几年,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信息服务业呈现出用户需求多元化、信息传输手段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特点。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科技信息服务的主导力量势必要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发展, 尝试开展特色的高层次情报服务, 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很多, 如文献阅览服务、原文提供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及论文收录引证服务等, 正在逐步将传统的“收与藏”服务模式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

2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一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和提高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用户需求问题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行各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但浩如烟海的“信息海”增加了用户对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处理的难度;并且高端用户群对信息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内容也越来越专、深。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分支的科技信息研究所应积极适应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 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适合用户需求的信息。

2.2 服务人员问题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 已从传统的文献服务需求转向集成文献服务、联机检索服务、查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知识服务, 利用网络通过各数据库网站查找所需最新、最全的信息, 也可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快速地获得所需文献。随着信息服务环境、信息用户的素质和需求变化, 对专业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高素质的且能胜任各类信息服务工作的各类资深专业人才。

2.3 服务质量问题

到目前为止,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缺乏对信息再开发和深加工的能力, 知识服务的加工层次主要在题录、摘要上。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这种信息服务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落后的技术手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 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 从而不能提供更有深度的知识服务。

3 以用户为本, 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发挥资源优势, 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应学习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与手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首先, 系统性的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资源, 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 然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实现资源、服务与技术的整合, 最终建立基于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 着力于对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文献与知识服务。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快速反应机制, 为其提供管理决策、科研决策、经营决策等情报支撑, 为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情报服务。作者以陕西地区用户为例, 将服务对象主要分为四类: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 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 满足其个性化需要。

3.1 面向政府机构

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目前, 政府机构对决策的科学性十分重视, 他们需要通过各类综合信息来论证其决策的科学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对政府机构的需求进行长期跟踪,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评价和预测研究, 最终将分散的信息转换为情报, 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 科技信息研究所应为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分析、情报研究业务的关键技术和工具支持, 帮助政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分析、情报研究人才队伍, 有效地组织相关学科专家, 建立起情报研究专家团队, 开展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知识评价、知识组织和知识分析工作, 为开展相关领域科技规划、技术预见、科技与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咨询评估和科技经济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咨询支撑和保障。

3.2 面向企业

在国家大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的大背景下, 科技信息研究所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例如, 陕西省拥有大量中央驻陕国防军工涉密单位, 其局域网和互联网物理隔离, 面对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信息大量需求,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专门开发了军工内网专题数据库, 在海量文献资源中筛选出针对国防军工行业的专题文献, 并利用专业的软件开发、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整套高效的检索和订购系统, 来满足科研人员获取互联网资源的需求。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应与本省企业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模式, 例如不定期开展公益性宣传讲座 (包含信息检索的技巧与途径、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科技查新、项目申报等) ;针对科研、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通过查找本地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检索出相关专业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 (电子邮件、传真、邮寄等) 提供给专业技术人员, 满足广大技术人员查询技术资料、学术论文的需要, 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利用专业信息软件 (如互联网抓取、专利分析等) , 为企业提供该产业发展现状、技术、竞争对手等大量的综合信息, 为企业发展提供竞争能力。

3.3 面向科研机构

陕西地区科研机构大量的科研人员, 已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与检索技能, 自己能够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文献系统和网络搜索相关的文献信息, 在研究中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检索需求, 因此对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比较高。针对这类用户,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3.3.1 基础信息服务

为他们主动提供课题跟踪、科技报告、科研成果、产品样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以及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 不断完善信息收集渠道。

建立跟踪调查系统, 定期了解他们的研究状况和方向, 及时修订信息服务计划, 将最新的数据库、新的信息源, 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重要信息源的使用及时地介绍给他们。

3.3.2 建立专题特色数据库

建立专题特色数据库, 帮助科研人员在各种海量信息中快速便捷地获取专业信息, 降低科研人员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难度。通过各类文献信息启迪该产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 加快科研攻关进程, 实现产业增效。

3.3.3 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提供渗透延伸服务

与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 共同承担课题研究, 与用户一起研究开发, 提供从项目前期调研、开题立项、项目进展中和成果验收的全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 在项目中承担信息过滤、内容分析等作用, 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 从海量文献中筛选符合课题要求的文献, 以多种形式不定期地提供给用户, 为课题研究做好信息支撑。

3.3.4 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 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科技信息机构还应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桥梁, 促进技术合作, 构筑产学研的合作平台。

3.4 面向高校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 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资源建设、软硬件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陕西省80%的资源都集中在高校, 尤其是“985”及“211”等重点高校自身的文献资源保障率较高。但这么丰富的资源, 如果仅为本校的师生利用, 就无法达到效益最大化, 所以高校应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 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 携手为社会用户提供文献服务。例如2004年6月, 由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牵头, 集成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省内10余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 搭建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系统--“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面向全社会提供文献服务。

4 结语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要更多地将自身已有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转换为可向用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 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断调整服务策略, 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与产品, 探索出一条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的途径。

摘要:文章概述了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模式的现状, 并分析了目前信息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探讨建立基于用户的服务模式。作者以陕西地区用户为例, 提出将用户划分为四类 (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 , 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整合现有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等, 建立为不同用户提供“专有”的文献与知识服务模式。

关键词: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信息服务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1931.htm.

[2]李勇.提高地市科技情报机构服务创新能力思考[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6, (6) :41-44.

[3]叶辅靖, 刘颂, 马强等.美国和英国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比较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5) :65-70.

[4]颜端武, 戴建华, 徐丹丹.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 (12) :14-19.

[5]王曰芬, 李鹏翔.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及评价研究 (Ⅰ) ——服务能力的内涵与构成[J].情报学报, 2010, 29 (6) :1087-1097.

上一篇:云南绿春下一篇:3G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