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2024-05-19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精选12篇)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科技传播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 如信息的海量存储、时效性、互动性、共享性等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展露无遗, 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接收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传播平台, 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传播平台自发的传播“科技信息”, 表达对科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从“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网民的网络评论到“厦门PX事件”中网民的高度参与, 从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心到网民自发地对“镍铬烤瓷牙”安全问题提出质疑, 网民在科技传播活动中从单向的、被动的接收科技信息走向了主动参与、双向互动。网络环境下, 网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注。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科技信息”, 针对某一科技问题发布评论, 继而在网络上形成群体意见, 成为媒体关注的问题, 是网络时代网民传播行为的一个重要现象。考察这一现象, 对于更深层次理解网民在科技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及重视对网民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 受众又称信宿或受者, 是指传播过程或活动中信息的接收者, 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1正如丹尼斯·麦奎尔所言:“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 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2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今天的受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听众或观众, 网民更会主动地选择信息、发布信息, 甚至会参与创造信息。在网络媒体中, 大众传播领域的读者、听众、观众已经转换成了网络的使用者——“网民”。

在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下, 网络时代带给网民前所未有的传播体验和传播自由、权利。与此同时, 网民在网络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性。

网民的“主动参与”。弗兰克·毕奥卡“简约效应”理论中描述了“主动型受众”的五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选择性。主动型受众在媒介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第二个特征是实用性。主动型受众运用媒介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第三个特征是意图性, 即有目的地使用媒介内容。第四个特征是参与性。受众主动参与、思考和使用媒介。第五个特征是主动型受众具有不受外界影响的特征, 即不容易被媒介说服。3进入了网络时代, 网民主动性集中体现在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先进搜索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性地注意、查找科技信息、以及有选择性接收和自我消化, 并据此形成自己的意见, 适时地参与科技信息的发布和评论。

网民的“传受一体”。在网络传播中, 网民往往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可以在传者和受者之间自由地进行角色转换或更替。一个人发布信息时是传播者, 而在接收信息时又成为受者。在网络环境下, 尤其是网络的双向互动性, 网民都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搜索科技信息, 并将科技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在网络上创造性地传播给其他网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网民“接受—理解 (创造) —传播”科技信息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网民传播的“科技信息”是一种未经过验证的信息, 其科学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包括网民对科技信息的理解和再创造的成分。网民的“主动参与”和“传受一体”在改变网民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网民“科技信息”传播特点

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现代的网络科技传播, 网民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科技传播活动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这种参与和传播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网民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传播的便利时, 对于如何把握好这种传播的权利和自由时则欠缺思考和规范, 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科技信息。

2.1 传播内容上:对科技信息的“选择性”和“片面性”

网民对科技信息的传播具有“选择性”。网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关注、和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我国重大科技事件的发生, 如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 公众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的极大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对科技事件的关注度提高。但在网络上, 网民对科技信息的态度更多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担忧, 对科技问题的恐慌。另一方面是科学猎奇心理, 热衷传播神秘现象、“超科学”、伪科学等。这些直接显示了我国公众对科技知识存在着诸多的误解, 网民科技信息传播“失衡”。

网民对科技信息的传播具有“片面性”。网民使用网络媒体对于科技信息的理解和传播往往过于单一、片面。网络媒体上的科技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层层筛选, 不少信息甚至是对科学知识的断章取义和捕风捉影。网民通过网络查找到的信息本身存在不真实和不准确等问题。科技知识本身具有复杂性, 每一个网民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对科技信息的理解, 这种理解本身与科技知识的原貌是有差异的。此外, 网络上不乏网民自己创造的科技信息, 如网民以个人的经验未做任何实验研究当作科学结论发布;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评论, 以个人所获知的有限的科技信息驳斥科学结论。

2.2 传播过程中:存在情绪的扩张和科技信息的失真

网民由分散的群体、个人组成, 其科学素养参差不齐。网民不够理性的参与和互动, 使得他们对于科技信息的接受、理解, 对科技问题的意见发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各种情绪的宣泄和扩张, 科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失真和畸变, 经验与科学的混淆。这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 在传播过程中, 网民对科技问题的“焦虑”、“担忧”、“埋怨”和“恐慌”等情绪更加不利于网民正确的理解科技信息, 进而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

2.3 传播效果:形成“网络舆论”

陈力丹把舆论定义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舆论的存在。4

网络时代, 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 网民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网民可以根据网络搜索到的科技信息, 将对某一个科技问题的看法发表到BBS、BLOG或个人主页上, 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讨论,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科技问题, 形成强大的群体舆论。当网络舆论强大到一定程度, 传统媒体捕捉到这一信息, 通过新闻报道形成传统媒体的舆论。网络舆论与媒体舆论两股舆论之流相互影响。

网络舆论的形成显示出“漩涡”式特点。网民可以围绕某个焦点科技事件或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问题发表看法、意见, 其它网民接收信息, 发表反馈意见, 网民间的双向互动犹如一个漩涡将越来越多的网民吸引到漩涡中,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群体意见, 产生舆论, 影响社会管理决策。网民这种“不受限制”的意见发表, 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 但这种舆论的科学性则是难以保证的。

“镍铬烤瓷牙事件”中, 网民以“人民需要真相”在天涯社区发帖“应当禁止镍铬烤瓷牙的使用”, 引来跟帖无数, 迅速在各大网站中流传。网友在网络上组建讨论群, 并且质疑相关部门和国内医学研究。在巨大的恐惧下, 不少公众将口中的烤瓷牙拔掉。在我国安装过镍铬烤瓷牙的庞大人群中最终引来了一场争论和恐慌。

在这起事件中, 网民得出“镍铬烤瓷牙导致肾病, 应当禁止使用”这一结论的依据就是网民自己安装镍铬烤瓷牙后出现的不良状况和在网络上查找到的一份来自美国的病例报告。而这种结论的科学性则不得而知。

3 网民“科技信息”传播局限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 如生命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资源危机等, 网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传播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导致对科学信息的误解甚至讹传, 引起恐慌。网民“科技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3.1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

科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受众对科技信息的认知和态度。而受众对科技信息的理解力直接受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的限制。“科学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 (P.D.Hurd) 在1958年提出, 用来表示个人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目前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Miller教授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 科学素养包括: (1) 对科学原理和方法 (即科学本质) 的理解; (2) 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 (即科学知识) 的理解; (3) 对科技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中国科协组织的多次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调查的量表主要是根据Miller的三维模型编制的。

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较低。通过中国科协多次对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调查分析显示, 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逐年提高, 但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

3.2 科技信息本身的复杂性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 过去很长一段是时间, 科学技术都被认为是仅为少数人掌握的专业领域, 广大公众很难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但科学知识仍然是掌握在科学家手中, 大部分受众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有限。而目前网民通过网络获知的科技信息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真假难辨。科技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性。科学技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对于科技问题的认识也将随着时间而不断深入。在科技问题的真相浮出水面之前, 难以定论。科技进步除了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 科学的应用同样也可能危及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全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失控。科学本身存在着矛盾和争议, 并非十全十美, 有些科技信息在目前情况甚至不适宜公开传播。而大部分网民在网络发布科技信息和评论的时候并不会考虑到这些。

3.3 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传播中传统的信息把关人不复存在。网络环境下网民发布的科技信息是未经筛选、完全按照自我的理解编排信息, 发表意见。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缺失, 使得网民各种思想、观念随着网络流入传播过程中, 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网民对科技问题的意见也是优劣并存。受众网络舆论的质量难以把握。

此外, 网民发出的舆论相较于传统媒体抢先一步形成并壮大, 在公众中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力。而传统媒体往往依靠新闻报道的“后发制人”以正视听, 媒体意见形成的滞后性使得媒体舆论的影响力由此受到削弱和制约。不当的网络舆论将会带来社会的混乱, 因此, 加强对网络科技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须加强舆论引导, 以抵消其负面影响。

4 网民“科技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

科技传播的本质是对科技信息的宣传、接受与交流。科技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科普功能、经济功能、舆论功能、教育功能。其中, 科技传播的舆论功能是通过科技新闻传播来实现的。5网民“科技信息”传播的局限和不足, 使得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需要大众媒体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因其不同的特性和作用, 在引导网民“科技信息”传播中应发挥其不同的作用。本文进行了以下思考。

4.1 网络媒体要加强“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媒体具有构建公众思想和引发人们认知变化的能力, 在公众头脑中建立起突出的事务或形象。网络环境下, 虽然网民具有主动参与和双向互动性, 可以自由的选择、查找信息, 但并不意味着网民不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受到严峻的挑战, 但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 信息“守门员”的作用只是减少, 而不是消失。实际上, 网民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 依然受到网络媒体编辑等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以头版头条、本报评论等显性的形式出现, 但却以其它方式存在。网络媒体的编辑每天都要选择和发布信息, 网络媒体编辑在选择转载传统媒体等新闻报道中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目前, 对于如何加强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尚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 但网络媒体不能因为“议程设置”理论受到挑战, 就放弃其“议程设置”的功能。

4.2 传统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功能

传统媒体在现有的基础上, 应加强对网民的“科技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 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本文仅就网民“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以下舆论引导策略:

坚持舆论形成的科学性。科学的本质是严谨、求实, 追求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6如要对受众的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就必须保证舆论本身形成的科学性。这种意见形成过程的科学性比公开发布的意见本身甚至更为重要。

科学的态度、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在网络舆论引导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要对网络受众进行舆论引导, 仅凭“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模糊报道”等传统运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是很难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科技传播舆论的形成必须坚持科技信息的正确、准确、和全面, 维护科技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 在科学的态度基础上形成舆论, 方能在进行合理、正确的舆论引导的同时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发挥传统媒体科技信息优势。科学家及科技媒体从业者手中掌握着较多的科技知识。而科技新闻记者往往掌握着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及科技一线的科学家信息。科技记者要凭借其较高的科学素养、较丰富的科学知识, 掌握全面而准确的科技信息, 形成对科技问题的科学认识。针对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传播, 需要根据网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网民科技信息缺乏而导致错误舆论的形成, 媒体就应该尽量填补缺失信息, 让网民对科技问题的真实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打消网民的偏见和非理性的认识。如果是网民科技信息来源、渠道有问题, 则应指出其局限性, 并告之正确的信息渠道。如果是网民对科技问题认知的不够准确, 媒体需把正确的科学结论传达给网民。如果是网民提出的科技问题目前并没有最终结论, 则应让网民秉承科学的态度对待未知的科技知识。

满足网民的科技信息需求, 重视网民的反馈。科学传播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科技传播内容直接涉及到安全、健康, 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网络上被网民提出的科技问题的疑问, 往往是由于网民本身的信息缺乏而引起。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办法就是满足网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此外, 网民对提出的科技问题往往具有自己的认知。这就要求媒体密切关注网民对科技信息的反馈。在网络上, 获得网民的反馈要比传统媒体简单便捷的多。及时了解网民的反馈, 对于进行舆论引导, 提高科技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在现有的传播机制下, 媒体往往被迫应对网民提出的科技问题, 媒体的舆论形成滞后于网络舆论。这对于科技传播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媒体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提早介入, 不仅需要传播科学知识, 也需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要想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对舆论进行引导, 就必须发挥媒体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发现网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收集网民对科技问题的意见、关注网民的动态, 避免科技信息的误解及带来的潜在危害。尤其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媒体时代, 更应该关注网民,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雷跃捷, 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斯蒂芬·李特约翰, 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力丹, 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韩达荣, 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7]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人民出版社, 2006.

[8]栾永玉.关于科技新闻的传播场理论的思考.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人民出版社, 2006.

[9]黄时进.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 .

[10]黄时进.受众信息素质: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基石.传播学研究, 2007 (4) .

[11]胡晓梅.科学传播与网络.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 (1) .

[12]石国进.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14) .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2

题目:浅谈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大学

浅谈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短信的低费用和传播的高效性成为农业技术传播新的途径。文从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农业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对比中国与欧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欧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有益启示,比如欧盟非常重视提供中长期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报告、欧盟非常重视信息的质量、欧盟官方的信息服务免费或者收取较低的费用等,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关键字:手机短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传播; 前言: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小农户生产与大商品市场之间的矛盾突现,生产动态、新品种、价格、供求等农业信息由于传递速度慢,不能及时到达农户手里,往往成为“事后诸葛”。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普受农民欢迎的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资源相当贫乏.再加上现有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下乡实地技术指导的时间有限.效率不高.形成了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腿短”的现象。[1] 根据中国的国情,网络报刊杂志尚未全面普及农村,图书馆的建立也有助于农业技术的传播,但是对于农业技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当前在贫困地区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网络来解决农民的信息难问题是不现实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贫困地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而电视电话普及率很高的现状选择,电视、电话作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桥梁。欧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优点

(一)欧盟农业信息服务以官方机构为主,分工非常明确

欧盟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机构既有官方部门,比如欧洲统计局、欧盟农业委员会、农场会计网委员会、农业理事会;也有非官方部门,比如期货交易所、各类协会、农业保险公司等,但以官方机构为主。欧盟官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职能非常明确。

(二)欧盟非官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虽然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欧盟目前非常鼓励更多的市场机构能够参与到农业信息服务和风险防范中来。在欧盟,目前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欧盟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欧盟政府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在这两者中,又以政府使用为主,政府利用这些数据调控市场,制定农业政策和法令。除政府外,欧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也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之一,欧盟农场生产规模较大,而且也有一些大型的农产品经营和进出口企业,这些农场主和企业家通过订阅农业杂志和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比如,仅仅一个《法国农业》杂志社的订户就约占法国农场主的40%。

(四)欧盟对农业信息质量的要求 欧盟在《Guidelines for Measuring Statistical Quality》[2]中规定,欧盟高质量的信息的标准是:相关性,准确性,及时性,可获取性和清晰性,可比性,一致性。

(五)欧盟农业信息服务渠道

虽然传统的杂志和报纸以及传真(传真主要的使用者是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他们向其会员传达信息时使用)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仍是欧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业信息和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在欧盟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却对其农业信息服务产生了相当影响。欧盟的许多知名农业杂志都有自己的域名,比如英国最受欢迎的杂志“农场主周报(Farmers weekly)”(http:///pdfs/mbp/potential_business_models.pdf Accessed 25 March2004.

[6]蒋浩1,许静2,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福建农业科技2006年4期 [7]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2011(1).[8]刘鹏飞.李莉,科技文化传播的5W模式解读[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财富2009(22).[9]郑树山.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652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系列报告之“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11]张绍程,手机短信功能在兰州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中国农业信息》2010年第12期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传播 农业电视频道 农民致富

G220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指以电视为媒介,通过农业电视节目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传播的媒介是电视,传播的内容是各类涉农信息。农民是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受众。虽然现在农民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和城市相比还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政策的扶持外,还需要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帮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电视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帮助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农业电视节目传播的农业信息来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素质,提高种植、养殖和经营水平,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发家致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力发展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受众

中国改革的历程先在农村起步,在农村突破,改革推动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各种民生工程的大力投入,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民在饮食、住房、行路、家庭用品等方面的变化。

第一是住房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农村的住房不再是土胚。绝大多数的农民都住上了新房,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都住上了楼房。现在的农村住房不再仅仅考虑实用性,还更加注重美观。这不仅体现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

第二是交通的变化。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在的农村大部分都铺上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农民再也不用“趟泥”了。过去去农村,晴天的时候一身土,下雨的时候一身泥。现在好了,农村通了水泥路,不仅农产品好卖了,而且所需的生活物资也更容易购进了,农民也越来越富裕。

第三是饮食方面。以前在农村,平时都不舍得吃鱼吃肉,等到过年或者来了重要的客人的时候才能吃顿好的改善一下生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历了从“没得吃”到“大鱼大肉”再到现在的“搭配饮食”,开始注重清淡、富含营养的饮食习惯。

第四是家庭用品的变化。近年来,在政府的补贴下,农民家庭用品不断升级,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现在摩托车、手机、热水器、太阳能、液晶电视、空调、电脑、汽车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

二、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为“三农”服务的,它是沟通政府和农民受众的有力手段。农民可以通过它实现舆论传达,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创收、提高自我、了解世界。同时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可以双向传达信息,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农村。

1.选择农业电视节目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手段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农民现代化发展的渴望。“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让它成为现代化的主题,就必须要实现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技能现代化” 。[1]想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农业信息的传播。所以农民就需要一种有力的媒介來传播农业信息。

二是符合农民的媒介接触习惯。农民受众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媒介选择更多的是选择方便、易懂的媒介方式。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电视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声画并茂,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都是报纸和广播没法比的。

2.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重要性

一是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送达,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步。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以农民为主要受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报道农村改革的现状,传递农业政策信息,帮助农民致富。

二是帮助农民形成现代性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我国乡村是个独立的乡土社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封闭经济,传统意识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小农经济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必将和逐渐形成的现代性意识形成碰撞”[2]。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媒体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这就使得各电视台为了寻找出路,开始改变旧发展策略。从我国的电视的内容上来看,内容多是都市题材,涉农的节目很少。现在市民化媒体的竞争空前激烈,各电视台都在寻找新的受众群体。从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四岁以上电视观众人数已经达到12多亿人,农村占55.31%,而且电视还是在农村普及率最广,影响最深的媒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缑博等人[3]的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在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的渠道中,选择电视媒介作为渠道的分别为65.5%和54%。我国要从二元结构转换为一元结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必然离不开信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文化消费在农民生活中的比例肯定越来越高,再加上农民人口基数大,现在对农电视的节目和频道又少,这无疑成为了电视传媒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红东,夏家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现代观念的培育[N].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8(1).

[2]丁福兴.中国农民现代性的自觉与培育[J].农村经济,2011,(3):36-40.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4

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体制的现状

中国的信息传播没有哪一类能像农业科技信息那样直接由政府组织传播, 即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下的传播。省农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 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制定政策和措施, 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省市农委相对应直属单位为条状管理形式, 单位基本对应, 相对来看市一级其直属单位较多。县一级有农业局、畜牧局等直属单位主管农业专业信息与事务, 体系呈3级架构。

吉林省的大众传媒有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吉林出版集团拥有出版社10家、报刊社5家, 另有印刷厂、发行集团、出版物资供应站等9家单位。但是图书等大众媒介的信息购买不方便, 专业信息科普程度低, 农民不容易理解, 还有购买图书需要开支, 其比较成本较高。机关报地级以上城市都有, 都市报省内3家, 不定期设农科专栏。

广播电视覆盖面广, 传输技术先进, 据不完全统计, 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有60余家。吉林电视台的吉视乡村频道是中国3600个电视频道中第一个服务于“三农”的专业频道。有专业栏目“乡村四季”——社教科普类, “12316新闻眼”——资讯与民生, 全景三农——新闻类专题栏目。其他栏目还是以娱乐为主。

大众传媒的体制模式基本是“一元制度, 二元运作”, 即国有党管, 承担现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任务, 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媒体的经济再生产。而农业科技信息属于科教类公益信息, 大众传媒对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尚处于自觉阶段。

新媒体建设成效很高, 省市县三级网络都做得很好。省农委有吉林农网, 九个市州分别有农网, 区县级和农类协会共有54个子农网, 加上科研院所办的专业网站如“农友网”、“吉林星火计划网”、“吉林玉米网”等基本覆盖全省。但是网络费用和文化程度因素致使网络的利用率不高。

专业科研院所是集科研、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 主要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等4家, 共设33个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行政推广和市场交易完成。有的科研单位有长期的成果转化合作单位, 但是作为科研成果的公益性普及推广渠道很少。

大专院校以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代表, 主要以教学为主, 其中吉林农业大学设有6个研究机构, 研究多, 推广少。

专业期刊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出版的《玉米科学》、《吉林农业科学》、《农业科技管理》、《牧草与饲料》、《农产食品科技》5个学术期刊。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出版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学术期刊共3种:《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和《菌物研究》。学术期刊的定位决定了其与农民受众之间存在的鸿沟。

就本课题组调查和相关资料显示,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是农民获取政策类、文化类、市场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政府、农技站等农业管理服务部门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目前主要问题是以政府传播为主的多种渠道的传播, 缺少专门管理和统筹,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 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导致功能发挥不完善, 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这种传播体制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吉林省来说, 五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可以说有些粮草滞后之嫌。这种管理体制过分依赖政治体制, 官员化浓, 专员化淡,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

双轨并行制度的模拟

上面谈到的都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者, 是农业科技传播系统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这里面包括信息生产者——科研院所集体和个人、大学的教研人员、大众媒介的科技记者和编辑、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部门等。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一直在承担着全部的任务, 而事实上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单一体制很难应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任务。从本课题组调查来看, 获取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政府、大众媒介、亲戚朋友的数据分别是60.9%、28.5%、28.3%;反馈咨询选择信息服务中介的占19.3%, 与信息专业户或经纪人联系的占12.4%, 直接与信源单位联系的占10.8% (2) 。大众传播渠道有重要作用, 组织以外的渠道如人际传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信息服务中介也有很大的比重, 而服务中介可以转为市场化的渠道。这就启示我们, 除已经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政府传播体制之外, 还应该有市场化的体制, 这样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无漏洞传播、高效传播。

新的双轨并行体制应该是这样的:省级政府要有一个专业管理部门, 主管人员应该是农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负责与本省农业发展目标相对应的农业科技传播业务管理, 组织协调政府涉农管理推广机构、大众传媒、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服务中介等, 制订计划, 布置任务。改变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 统筹管理, 实现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公益性体现在政府投资、公益单位和企业都有传播的任务和义务, 是硬指标。从业单位资金和人员工资由政府负担。市场化体现在成果的价值和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价值, 他们可以在计划外获得绩效收入和市场交易收入。农业产业可以支出转化的费用, 不足的由政府补贴。这种体制具有统筹管理、任务明确、功能明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见表1) 。

这种双轨制是一种开放结构, 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传播宏观调控, 总体规划和部署, 建立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技术支撑、产业操作的机制, 政策上鼓励科技传播产业化。在传播控制上利用法规对媒体市场进行制约, 下达指导性传播任务, 对传播效果执行激励机制。对农业科技信息的生产者应激发研究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长效科技传播生产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农科技专业推广人员应加强传播素质培养, 对媒体传播者应提高农业专业知识的认识水平;对接受者应提高农业科技素养和媒介素养, 树立科学发展农业的思想。在社会环境方面, 应考虑从法律的高度上确认农业科技传播的地位, 给予必要的法律保障。在政策制定方面注意连贯性, 赋予农业科技传播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并支持农业科技传播,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化社会教育效果, 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为农业科技传播生态创造全社会支持的氛围。

摘要: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现行体制是以政府传播为主, 这种管理体制过分依赖政治体制, 官员化浓, 专员化淡,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新体制模拟构建了双轨制, 即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统筹管理、任务明确、功能明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体制,模拟构建

注释

1[1]吉林农网《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要职责》, http://www.jlagri.gov.cn/html/2010_10_11/2_2017_2010_1O_11_81369.html

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专业科技传播服务 篇6

《科技丰台》季刊简介

作为一份全面反映丰台区科技发展成就,介绍丰台科技创新及科普发展成果的刊物,《科技丰台》为丰台区各界搭建起了有效的交流平台。《科技丰台》由丰台区科委主办,北京科技报社创意出品。最近一期主要展示了丰台区科技工作2012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丰台区实施的重要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进行了报道,还通过权威专家建言献策,彰显了丰台科技发展的巨大活力!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简介

聚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搭建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平台,这就是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主办,北京科技报社创意出品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月刊。本期刊物精彩看点不断:“瞭望塔”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重要讲话为2013年工作指明方向;“大视野”聚焦科协会员日,探讨如何打造科普新旗舰;“最前线”展现用科学精神粉碎末日谣言;“新思维”则介绍了从国外引进的“科学诠释者”行动。

《北京科协》简介

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性刊物,《北京科协》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技报社创意出品,以介绍科协当月重点工作为主,展示基层科普亮点及各学协会工作动态。本期刊物聚焦市科协八届二次全委会,总结展望市科协2012年工作和2013年工作安排,并设立专题对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先生90华诞表示祝贺。

三月科技传播新品展示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7

1. 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 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 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日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 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 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 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 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 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 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和谐发展共建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其前景可瞻,效应瞩目。如果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工作立志于纳涓蓄流、放逐大海的定位,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体系的建设将可以实现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摘要:信息时代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广泛而深远。探析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 有利于实现科技开发通过新闻传播延伸其产业链, 在社会资源最大化的配置中, 提升其信息资源的集约整合概率, 实现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有机结合的双赢。

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三)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8

1 科学信息传播简述

科学信息传播是大众传媒对科学信息的传播, 因此, 它由大众传媒和科学信息两部分构成。其中, 大众传媒的职业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a.追求异常的、轰动的新闻, 以及与人们生活和利益切身相关的信息;b.新闻报道要求在第一时问迅速完成;c.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 扣人心弦;d.新闻事实是指记者所见、所闻、采访所得的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说, 即可能所报道的不是真实的事实) , 一般难以进入事物的内部和使用不同领域的专业语言。而科学的话语也有其特征:a.它是一种严谨的必须消除歧义的体系, 通过定义、概念、符号、公式等来精确化对象;b.科学理论本身具有层次性, 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分, 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c.科学的体系永远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它不断地通过“假设一排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d.对每一项研究方法和对成果的评价, 由于各种原因, 会很不相同。即使记者一方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采访作风扎实, 报道科学也会发生误读, 但可能出现的差错不是最紧要的。这是因为:a.传媒界对科学事实的选择自然偏重于轰动性和影响力, 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闻价值;b.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 但是新闻则要求被报道的内容是肯定 (精确) 和及时的, 是就是, 非就非;c.用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来转化科学术语, 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充分的协商, 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 报道中使用的大众化概念, 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 (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 。另外, 还需要传媒建立新闻报道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能够保证科学报道以这种经常的更正与答辩的方式延伸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还需要说明一点, 有些科学问题是很难用普通的话语表达的, 报道者在使用一些科普小故事时, 要尽可能与当事的科学家或在行专家核实, 这方面闹出的笑话已经不少, 而且更正起来很难, 有时错误的理解多少年也纠正不过来。

现已进入电子传媒时代, 目前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最大窗口。这样一来, 专家们在面对无法按文化程度划分、男女老幼混杂的观众的时候, 会更加感到用他们的生活语言叙说本学科的困难。人们在电视上期望没有什么知识复杂到无法解释给普通入听, 各方面的权威只有当他显示出拥有“普通”知识时才能得到完全的尊重。而科学专家, 往往只是某一领域知识的主体, 在一般社会生活领域的知识也可能还不如普通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 传媒的记者应起到连接双方的桥梁、导线作用。如何将科学家的语言转换成大众语言, 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扭曲和衰变, 需要记者和科学家共同努力。

2 科学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效应正面研究

通过实际调查及相关文献整理, 了解到, 在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正面的受众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a.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因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操作性强、传播人员广泛、传播成本低廉的特点, 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纸包子假新闻事件”、“华南虎事件”及“黑砖窑事件”等, 均受到广大网民的监督, 正是由于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 才使事实的真相得到还原, 当事人得到应有处分, 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b.传递诚信和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少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挽救了国家, 在信息时代同样值得继续发扬光大。以前, 由于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 团结友爱往往只局限于工作、生活圈内的人。现在, 有了网络, 能够使这种行为跨越时间和空间, 做好事的社会价值急剧放大。c.促使社会充满活力。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内容的海量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信息的不同需求, 可以激发各个群体的积极能动性, 为创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廉, 可传递大量教育信息, 使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可能。这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减少重复研究, 提高创造效率, 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欣欣向荣。另外,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它给广大网民带来更多的娱乐选择。d.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复合性的,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可以解除信息传播时空限制, 使存在时空距离的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通讯。这样,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聊天, 从而扫除必须面对面进行人际沟通的障碍;组织与组织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经验交流, 促进组织学习和成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减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3 科学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效应负面研究

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误差, 由于这些误差的存在, 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总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点:a.误导大众, 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低下。网络中充斥的虚假信息使人对网络产生不信任感, 只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而不是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 其次是即时通信和网络影视, 网络新闻只占到第4位。在网络媒体方面, 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 相信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比例为51.3%, 仅仅略高于不相信的比例;对于日趋火爆的博客, 相信其内容真实性的网民比例仅有32.6%。b.影响社会风气, 破坏社会稳定。网络上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 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 影响尤为恶劣。

总结

综上所述, 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科学信息传播既会产生正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又会产生负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传播主体要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效应,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许桂菊.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8.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9

1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

1.1 科普信息化建设简况

1.1.1 科普信息化

科普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 或者是通过网络科普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1]科普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科普教育目的与科技馆的建馆宗旨以及科技馆所要履行的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是相一致的。

1.1.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的展示方式

1) 科技馆官方网站的建设。科技馆科普信息化的第一展示形式是自我科普场馆官方网站的建设, 在绝大多数的科技馆官方网站里面包含有科技馆场馆活动介绍、科技馆动态、科技馆服务管理等, 通过网站可以让参观者初步了解科技馆最新动态以及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网站的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有主动性、目的性地开展科普信息的浏览。

2) 科普网上渠道的多样性。科技馆除了自己官方的网站外, 还通过时下盛行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微博、微信等开展科普信息的科学传播, 通过建立公众号可以将科技馆的最新科普消息第一时间及时地推送到关注者的客户端, 甚至有的部分科技馆还专门研发制作了自己场馆的手机App软件, 软件里的功能可以实现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科普信息化传播的展示。

3) 数字科技馆的运营。数字科技馆的建立给整个科技馆行业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以及交流学习的平台, 借助这个平台在科技馆行业业界范围内可以互相了解与学习不同科技馆的科普资源, 而关注该平台的社会大众也可以在数字科技馆里对森罗万象的不同主题科普展览以及科普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甚至在这个数字科技馆的平台上还有虚拟科技馆的参观, 观众可以借此直观地了解、网上导览参观科技馆, 充分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展览项目。

4) 场馆展览展示方式的信息化。科技馆的展品展示方式除了传统的机械、互动式的体验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热门的新媒体技术、互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涌现并走进大众的视野, 作为科学技术展示的窗口, 科技馆在展品展示方面无可厚非地融入了此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对于增加科技馆展品展示的吸引力以及丰富展品内容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科学传播概况

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这么定义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 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 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 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2]通过从科学传播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分析科学传播的目的, 科学传播从过去到今天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2.1 传统科学传播

传统科学传播与传统的素质教育方式有点类似, 是一种相对单向的传授过程, 早期的科普场馆在科普展品展示的基础上加上借助相关的科教书刊, 利用宣教、科普知识讲解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 这样的科学传播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当然这跟早期信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 但是传统的科学传播效果由于它的方式简单而直接被观众所认可, 观众认可此类科学传播教育方式, 就算在今天还是有不少观众群体认可这样的模式。

1.2.2 信息化科学传播

信息化科学传播比起传统的科学传播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科学知识传播观众的接受性不同。信息化的科学传播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具、教条化方式开展科学传播, 借助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科学传播;另一方面, 信息化科学传播观众的接受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过程, 而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观众至科技馆参观并不是被动性地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展品进行体验、对展品信息化展示方式进行互动参与。当然, 信息化的科学传播还是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科学传播中人为引导与相关的答疑解惑, 两者之间必须做到有效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传播的功能。

1.3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1.3.1 科普信息化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科学传播正因为它对于提升公共科学知识水平与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做好科学传播。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知识的方式逐渐电子化, 在教材上在科普方面传统的书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 要做好科学传播, 首先应当做好科普资源的信息化, 它是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不管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还是满足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都是一种趋势。

1.3.2 科学传播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把科普做成信息化, 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科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但最主要的功能与目的是利用信息化让更多的大众接受科学、了解科学、学习科学, 科普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助力科学传播的发展, 这也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作用。

1.3.3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相互促进

科普信息化可以推进科学传播的发展, 科学传播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推动科普信息化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两者之间的建设与发展都能起到共同促进的效果。

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科普信息化建设结构单一

不止在科技馆行业内, 在整个科普行业、在社会大众眼里科普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科普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 而现今的结构相对单一, 创新程度不够, 信息化的应用不充分, 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逐渐体现。

2.2 科学传播信息权威性不足

科技馆作为开展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先驱者, 在信息化知识内容大爆发的今天, 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科技馆馆方要做到正确、科学、规范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网络上一些欠缺严谨性的科学内容资源、伪科学现象等问题, 科技馆应当履行起监督及纠正的作用, 但在科技馆行业间却存在缺乏科普知识的专家、科普专业性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科学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受限困境

2.3.1 资金投入困难

科技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在软硬件、通讯技术以及其他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 资金的不足一直是开展科普信息化的一大瓶颈。

2.3.2 信息化技术人才紧缺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与推动, 现在科技馆的网站建设以及各类系统很多都依靠第三方软件公司技术的支撑, 虽然第三方软件公司专业化水平较高, 但也只局限于后台软件技术的支撑, 科技馆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加入与支持才能真正在科技馆科普业内专业化开展科普信息化工作。

3 科技馆如何充分发挥科普信息化助力科学传播发展

3.1 科普信息化人才培养

3.1.1 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对网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伪科学现象进行监督与改善, 一些虚假科学信息缺乏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这些信息的传播目的有些仅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 甚至通过借由大量的观众来达成营销的目的, 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遏制这类伪科学信息的传播是十分有意义的, 权威性的科普专家对于达成科普信息化过程中真正的科学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2 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对于科学信息的展示方式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人才的保障与支持, 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进而扩展科普信息化展示模式, 比如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展品的互动参与性, 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增添科普吸引力, 科技馆的科普信息化需要此类人才的加入丰富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方式。

3.2 科普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

3.2.1 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平台的建立

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的平台可以基于网络的基础开展, 对原有的科普网站、科技馆平台上对科普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搭建一个专门为了科学传播与发展的益民益馆的服务平台, 科学传播不再是单一科普机构的主要职责, 而是在整个科普业界范围内甚至是大众范围内全民学习、全民参与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3.2.2 拓宽科普内容的表现形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科普带来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3]传统科学传播方式的授课型、灌输式的方式不适合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的科普传播, 科技馆网络时代的科普传播除了展示形式的多样化, 还衍生了包括虚拟网上科技馆、三维科技馆等各种数字化展示方式, 而且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图文展示, 融入动感的立体画面、音频、特效等各种特色的表现形式。

3.3 其他支持项目

3.3.1 政府政策的持续引导与支持

相关部门除了在对加强科普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及指导外, 地方财政也应该对科普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 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有资金的保障对于加快科普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方式的创新性发展

科技馆作为推动科学传播的主要科普机构, 它所履行的科学教育功能以及科普传播功能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科技馆在科普信息化方式的创新除了在科技馆展览展示教育方面的应用融入新的信息化技术展示外, 对于网络传播、科学传播方面也可以与时俱进地应用科学传播工具, 不断创新并引入新型展示与传播方式, 走在科学传播的前头, 做科学传播的领头军。

4 结论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科普信息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科普升级, 科普信息化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 科普信息化是对传统科普全面创新的有效途径, 可见科普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那么, 在中国科协相关政策的指导以及支持下, 在科技馆行业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信息化以促进科技馆科学传播的发展成为科技馆履行科普场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职责的一项主要科普工作, 相信在借助科普信息化的推动下, 科普信息化将成为科技馆科学传播高速腾飞发展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延飞.推进科普信息化应突出五个着力[J].科协论坛, 2015 (11) :8-12.

[2]詹正茂, 舒志彪.中国科学传播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10

关键词:信息传递,农业网站信息,有效传播

一、国内外信息理论的文献综述

1. 国内农业信息的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相关农业网站信息的研究主要对构建的必要性论证与构建流程的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国内学者温继文认为我国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传播上目前还需要将传统媒介与现代通讯相结合, 以进行整体系统性的构建。胡笑梅则从另一角度考虑, 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与农民的情况, 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帮助, 特别是针对农民和农村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具有同样观点的还有霍韵婷, 她主要根据国外经验认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需要加强政府领导, 落实资金扶持;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服务主体, 丰富服务形式;普及信息技术, 培养专业人才。张宁重点强调了建设农业网站需要注意网页的具体信息及初期建设的步骤。刘瑞则从信息构建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网站, 认为为了提高农业网站的实用性及整体质量, 用信息构建的指导思想帮助农业网站的构建必不可少。

2. 国外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国外信息化程度较高, 对信息化的研究比较分散, 观点较多, 而且思维辩证性、逻辑性较强。当然这个主要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整体外部环境差异造成的。

国外学者Sharon L Caudle提出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并重点强调了在信息方面的服务绩效。同样Na Lshaat Sayed主要关注信息利用率和网站使用效率, 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构建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网站的建设, 即站在整体的思维上重点关注网站在构建过程中信息搭建的具体方法与步骤。Rose则从信息服务组织的角度着手, 认为这个组织是一个能够收集并可以进行管理信息, 从而实现消费者愿望的一个操作性系统。同样具有相同观点还有Ryan Womack, 通过对信息服务组织功能的进一步分析, 他同样指出了这个组织对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有类似观点的Moyo, O.T等其他学者则是强调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本身, 特别是农村建设可以传播信息的途径非常重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Victor Glass等人的观点, 他们主要站在公司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 进行了在乡村提供互联网的成本与效益的相关论证。

二、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背景、现状及问题

1.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背景

由于我国政府对农村一直进行大力扶持, 所以对信息化建设问题也给予了十分优惠的政策。在这个背景下,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乡镇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系统, “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当然对于相关企业而言, 在政策资金优惠的鼓励下, 许多企业也纷纷通过建立相关农业企业的网站来帮助农民。但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虽然农民懂得上网, 但是没有很强的意识上农业网站, 更别提很好地利用农业网站的信息。同样, 这些农业网站信息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也使农业网站的信息传播没有到达效果。

2.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1万多家, 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 当地农业部门则有97%、乡镇县级别的农业部门也到达了80%, 这些信息服务和管理机构下的“信息传递者”达18万人之多。在政府的指导下, 我国的农村信息收集的途径已经非常成熟, 我国农业网站体系趋向完善, 由以前主要是政府性网站转向现在政府性网站和企业性网站、各地方具体农务等相关网站并存。

3.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主要的综合农业网站进行网上调查及观察我们发现, 尽管农业网站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稳步提升, 但是在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细节上仍然有许多问题, 主要的问题如下: (1) 大部分农业网站存在着信息内容重复的问题。单从价格行情这一版块来说, 大部分的农业网站都提供了此类服务, 而且信息对象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2) 许多农业网站信息资源比较分散, 缺少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许多过期的信息没有进行处理, 网站中提供的信息更新不及时, 滞后现象严重。 (3) 针对农民的农业信息门户网站, 因农民访问网站的时间十分有限且对网站的实际操作较少, 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对农业网站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低, 利用率不高。 (4) 有些农业网站在服务方面缺乏实际操作, 让农民下载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互动形式比较复杂, 并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

三、完善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建议

以传播学的信息传播模型对影响农民信息有效传播的因素进行分析, 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农业网站信息的传播, 使农民不能很好地获取信息。

1. 从农业相关组织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上网的农民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时偏向登录政府官方农业部网站, 因为其关注的人本身较多, 而且其信息更新较快, 发表具有权威性并提供许多免费服务。所以, 企业型、综合型农业网站要定位明确, 在服务上除了要提供更多方便的服务, 更要站在农民的立场“别具一格”;还可以和当地的农务渠道商进行合作, 在各个销售点进行网站信息的传播活动, 进行农民需求及行为的相关信息调查,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型农业网站进行正确定位, 制定符合农民情况的策略, 真正地帮助农民获取农业网站的有用信息。

2. 从农业网站的编码分析

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需求对网站的信息进行规划 (特别针对综合类网站而言) , 在网站模块的设计上应该对地区农作物种类或其他相关事项进行分类, 而且尽量避免与其他农业网站的信息重复, 尽量使农民一目了然, 让信息更容易、更有效的传播。

3. 从农业网站本身分析

农业网站的访问量、易寻找程度、网站风格、网站内容等都会影响其信息传播的效果。这就要求农业相关组织在建设农业网站时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查并在后期通过各种途径对农业网站进行宣传。

4. 从信息传递与农民接收的角度分析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接收信息, 可以利用打电话、播放CD光碟、发宣传单等方式对网站信息进行补充说明, 或者通过线下传统方式对网上信息进行订购服务, 除了发送短信、邮寄刊物的方式, 还可以对农技站附近的农民进行“发财致富”、“农业知识”等各种内容的免费培训, 引导他们登录相关的农业网站, 对农业网站的资源进行利用。

改进整体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率, 对农业网站自身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网站的信息利用率, 还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农业网站的推进除了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 对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温继文.我国与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 2006 (01) .

[2]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

[3]霍韵婷.从国外经验谈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D].吉林大学, 2012.

[4]张宁.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5) .

[5]刘锐.浅析农业网站信息构建的现状及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05) .

[6]Sharon L 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 Practic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996, 13 (01) .

[7]Nahant Sayed.Information Architecture—the Concept[J].Mississippi Libraries, 2002 (O4) .

[8]Frank Rose.The economics, concept, and design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A theoretic approach[M].Physica-Verlag GmbH&Co, 1999.

[9]Ryan Womack.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 and optim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2002 (02) .

[10]Moyo, O.T.Grassroots activities and case studies in information provision to rural communities[D].In: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on information provision to rural communities in Africa, Gaborone, Botswana, 1994.

[11]Victor Glass, Salvatore Talluto, Chris Babb.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lower thecost of broadband service to isolated consumer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3 (20) .

聚焦科技传播与媒体融合 篇11

本届论坛以“深入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国的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促进科技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传播的能力,增强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为宗旨,以“科技传播与媒体融合”为主题,包括开幕式、大会报告会及专题论坛等内容。

王春法在致辞中对媒体融合时代的科技传播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媒体融合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理念,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带来极大挑战,媒体融合对科技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他同时表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将会坚决按照中央部署引导科技传播者,进一步转变科技新闻理念,强化科技意识,配合中央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依托媒体融合的力量,探索多样形式的多种形式的科技传播方式,加强社会检测引导,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网络文化,大力弘扬主宣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全民科协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大会还举行了“讯飞杯”首届科技传播奖颁奖仪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光明网科普事业部、中国科学报社总编室采访部和山东科技报社获得优秀团体奖,新华社国内部李斌、科技日报社刘亚东、湖南科技报社傅爱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刘志军、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蒋建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王宁获得优秀个人奖。

“科技传播奖”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创办,是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奖项,包括人物奖和作品奖,每年评选一次,今年评选优秀人物奖,以表彰奖励在我国科技新闻传播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者。

本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中国科协有关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部新闻办、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兄弟学会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与来自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篇12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质量,信息传播

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 决定了科技论文的可读性, 显然,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对科技期刊的论文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科技期刊编辑的质量, 决定着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可读性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这对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这也是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工作, 因此这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它与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因此, 需要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 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的加强学习, 这样, 才能逐渐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 增高科技论文的可读性, 为信息传播提供重要的基础, 这是科技编辑工作者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

1. 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现状

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如果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不是站在科技的前沿, 没有可读性, 科技期刊就失去了发展的作用, 因为科技论文在传播过程中, 会受到读者的评价, 这种评价会影响到科技期刊的评价结果, 就是影响因子的大小, 这个影响因子的数值是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数据之一, 事关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但在近一段时期里, 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是海量的, 但是高质量的论文却微乎其微, 尽管其中有各种原因, 但是, 没有高质量的论文, 也不能让科技期刊成为粗制乱造的读物, 科技期刊的编辑要通过编辑工作, 来提高科技论文的可读性, 需要编辑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努力, 才能达到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 才能真正发挥科技期刊的作用, 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传播科技信息, 提高科技期刊的作用, 这样才能够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承认, 才能够通过科技期刊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但是, 提高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 谈何容易!高质量的论文从何得到, 大众化的科技论文如何提高可读性, 才能保证期刊的竞争优势, 这是非时政报刊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期刊办刊决不能以作者为主, 不能只是寄托于高质量的论文, 科技期刊从获得高质量论文是有条件限制的, 但科技期刊获得一般水平的论文却绝非难事, 但这样的论文除科技含量外,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语句的失误, 论文的撰写规范, 三级标题的使用等等要求, 只是体现在征稿要求上, 却不能体现在刊出的论文之中, 这显然是责任编辑没要做好对论文的编辑工作, 究其实质原因, 可能是工作量太大的原因, 也就是追求利润造成的结果[2]。编辑工作不能只注重数量, 不重视质量, 即使是文字的错误, 如果一旦出现差错, 没有发现就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些损失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 文字上的错误可能会误导今后的科研工作, 可能会造成在科研工作中, 会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 显然, 就会降低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这不仅对社会造成浪费, 也会误导读者撰写论文的能力。

2. 对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

对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价, 一般要从科技期刊的内涵质量和外在质量来评价[3]。其对内涵质量的评价, 是由专家来评价论文学术水平, 如果论文是前沿的, 一定会受到同行的重视。这需要同行专家给与审核, 高水平的论文要信息量大, 要在论文中表现出科学性、准确性、创新性和时效性。高质量的论文一经刊出, 应该产生“信息大量传播”的效应。尤其在信息时代, 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论文的外在质量, 是对论文的编排形式, 要注意能够吸引读者, 同时还要文字清楚, 没有失误, 这样才可以保证科技期刊的可读性, 因此, 科技期刊编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针对科技论文的内容、结构、文字、图表、参考文献以及编排格式等, 按照规范进行编辑, 对论文从不同方面进行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编辑加工, 如果论文达不到这些要求, 可以通过编辑的工作能够达到, 通过以上的努力, 就可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内涵质量和外在质量, 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因此, 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衡量, 必须通过对论文合理的科学化管理, 才能使科技论文的内外质量都得到保障。

3. 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 需要采取许多措施, 在这些措施之中, 科技期刊编辑是办好科技期刊的重要力量。

3.1 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

科技期刊的质量决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 编辑对科技期刊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努力的结晶, 字里行间都浸透着科技期刊编辑的汗水, 要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 就必须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做起[4]。要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良好的思想和业务能力做起。同时, 还要具备对科技论文水平的鉴别能力、还要具有对论文文字的驾驭能力, 编辑要能够做到运用自如。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这些能力, 需要创造条件, 使科技期刊编辑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这种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一个不断交流和探讨的过程, 才能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能力, 帮助科技期刊的编辑认清工作中的问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还要重视对编辑工作的总结, 要注意审读反馈的意见, 将失误记录下来, 分类整理, 再通过共同讨论, 群策群力, 促进科技期刊编辑加工质量的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如果只掌握某一学科, 是难以承担编辑工作的, 对科技期刊编辑技术能力的要求, 不但掌握的知识要宽而博, 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这样的编辑才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

3.2 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质量意识。

要做好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 就要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质量意识。首先就要重视科技期刊的质量, 要对科技期刊的质量一丝不苟。其次, 科技期刊编辑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科技期刊编辑要以对科技论文编辑质量高为荣, 劣质为耻, 要对自己编辑的论文质量以高标准, 严要求为目标, 要将论文中质量问题, 在编辑过程中全部消灭。这是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的事, 这样才能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3.3 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质量控制。

首先要求编辑人员要遵循严格的标准规范[5]。要坚持三审制, 保证质量, 科技期刊要通过选题论证、责任编辑负责制、责任校对负责制和对论文大样的检查、出版后的评审等制度, 来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此外, 还要考虑如何确定文献中量和单位、名词术语等的规范, 需要建立科技期刊编辑的流程图表, 来具体的安排编辑过程的时间节点, 利用CNKI的投稿系统, 快速的完成检索、审稿和录用的过程, 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就是要保证论文的刊出时间, 尽量加快论文的运转。同时, 要选择符合刊物的选题宗旨, 注意对具有创新论文的发表。为确保从征稿到刊出的时间, 科技期刊编辑部还应尽快编制编辑加工的操作规范。尤其要注意加强对电子文档的保密和管理工作,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编辑部还可以通过质量管理活动, 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降低过程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3.4 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要持之以恒。

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来讲, 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工作, 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 一篇好论文, 它既是作者的努力结晶, 也是编辑人员辛苦努力。要把提高论文质量的工作贯穿到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才能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向社会奉献优质的科技信息, 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释

1[1]穆励生, 王大庆.科技编辑工作百问百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41-44

2[2]克劳士比.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M].杨钢, 林海,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26

3[3]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231-239

4[4]徐柏容.期刊:长流的江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56-162

上一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下一篇:MOOC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