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知识

2024-07-25

农业科技与知识(共12篇)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1

0 引言

目前,信息知识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也相应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农业知识检索[1]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虽然国外知识检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知识检索系统的可用性评价研究相对匮乏, 缺乏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2]。

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农业公共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没有充分发挥[3]。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国务院的“金农工程”、信息部和广播总局的“村村通”、中央组织部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科技部的“星火科技12396”和商务部的“信福工程”等均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信息支撑”作用。

然而,当前农业数字资源的组织依旧停留在信息层面上。由信息组织机制直接引发的信息检索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技术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检索与利用[4]。尽管一些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引入了主题词典或概念词典, 但其描述知识的能力非常有限。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众多的数字资源系统依然是异构、多源和分布的, 数量巨大的数字资源与人们有效接收能力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突出。为此, 创新农业知识检索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信息检索走向知识检索势在必行[5],并且知识检索能适应用户的现实信息需求及其发展变化。

1 系统设计概述

农业知识库知识检索系统由基于数据中心下的知识库及知识库群、信息交互平台、数字门户3部分组成。其中,以知识库为核心,主要包括农业知识条目的采集与加工规范、组织与表示、存储结构、知识库和知识库群构建。

农业知识库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显性知识是指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或知识库群,存放的经过知识重组和表达后可供农户直接使用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普通农户和专家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诀窍和农谚等隐性知识。农业信息化知识服务就是将存在知识库中有关农业的显性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农户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用3个层次的知识转移方法来满足农业知识库知识检索系统的要求。第1层次是知识录入层:通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普通农户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诀窍、农谚以及网络垂直搜索提炼与挖掘的资源、自主开发的“网络爬虫”[7]技术爬取的农业知识、人工整理纸质资料等隐性知识,形成原始资料数据库,并录入农业知识库,实现农业隐性知识的转移。第2层次是知识审核层: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 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获取、分析、处理和重构组织及提炼分类等方式转化为农业科学知识,即显性知识。 转化过程中应注意剔除错误知识、纠正知识, 然后反馈给信息管理专家,由信息管理专家经过科学解释、标准编码和合理分类等信息化技术知识处理操作转化为可管理的农业实用科学知识, 存储到知识服务系统中,形成知识库和知识库群,实现农业知识的显性化。第3层次是知识检索层:座席人员、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等可通过计算机、信息机、触摸屏等终端浏览、查询知识服务系统或通过报刊、报告、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得到知识数据工程,指导农户进行更为高效、科学的农事活动,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2 系统分析

2.1 农业知识库检索系统整体需求

知识库检索系统用例,如图1所示。

用例:知识检索;参与者:撰写专家、审核专家、系统管理员;操作流:撰写专家登陆专家系统后在WEB页面录入临时知识并修改临时库中还没有进入审核流程的知识,而且该知识必须由该撰写专家撰写的。

系统管理员登陆管理系统后,如果有初审权限,可以对所有知识进行初审。初审内容为:对无价值的知识直接删除,对没有注明产业类型的知识要根据知识内容给它指定产业类型,对错别字进行修正。审核专家登陆审核系统后,可以审核已经通过了管理员初审的、属于该专家审核范围内的知识。复审内容为:确认知识的准确性,并可根据需要对知识进行编辑(修改内容,添加内容,删除内容),对有重大错误的知识也可以直接删除。系统管理员登陆管理系统后,如果有终审权限,可以对所有知识进行终审。终审内容:确认知识无误,把知识录入知识库。

呼叫中心座席员登陆座席系统后,可以通过web页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知识检索,并且用来接收用户的查找关键字,然后系统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从数据库中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相应信息,同时在前台页面进行回显。

2.2 农业知识检索系统流程

所谓系统流程,就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工作过程。对于多类型用户的管理系统来说,每一类型用户的工作流程都不是相同的。本系统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 农业知识检索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信息化的知识检索系统中的知识录入是知识库的咽喉,关系到知识的“入”。是否所有的农业专业知识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知识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相似甚至雷同的知识只能使知识库臃肿,达不到丰富知识库的目的,所以录入系统需要设计一个查重分析器,判断问题的相似度,从而减少知识库冗余;当检索或者查重时,系统需要对问句或者知识条目进行关键词提取,特别是农业关键词、方言关键词的提取,从而能最大程度地理解问句的语义,这就离不开针对农业的专业分词器。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使用目前主流的开源搜索引擎框架lucene。自定义分词器即农业专业分词器,将分词器与lucene开源框架对接,并使用lucene的索引器对知识库记录建立倒排索引[6],为以后实现高效的检索提供必要条件。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2.3.1 词典在硬盘中的表示

词典常驻于内存中,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分词都要加载词典,提高分词效率。分词器将词典从磁盘中加载到内存,词典增删改之后又将内存中的词典保存到磁盘,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内存和磁盘的数据同步。同时,方言词与关键词的对应关系备份在知识库中,并在数据库中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表中的数据与词典必须对应,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函数,对词典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同步操作。词典的Hash函数表示为:设一个词条word去掉首字后还有n个字,而使用I[i][n]来表示第n个字的GB码的高位和低位。词典在磁盘中部分表现形式如图4所示。

其中,每行第1个字为中文常用字6 763个,每行首字之后的数字表示以该字为首字的词汇数量,“F”和“T”表示是否为农业专业词汇;符号“#”表示分隔;其余汉字表示词汇除首字的剩余字符串。如“底”表示的词汇为“到底”;“181215”为“哈”字的Hash值。Hash值后面的数字“1”表示常用词汇,“2”表示农业专用词汇,“3”表示农业方言专用词汇。

2.3.2 词典的结构

系统设计词典结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复杂度;二是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三是方言词翻译的时间复杂度。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系统设计的词典结构如下如图5所示。

以图5中“棉”字为首字的词汇为例:33表示以“棉”字为首字的所有词汇有125个;“F”表示“棉”字能不能单独成词;“子籽”、“絮”、“绒品”表示以“棉”字为首字的词汇,它能分别组成词语“棉籽”、“棉絮”、“棉绒品”等词;3标识词汇的性质为农业方言词(如果该词汇为农业关键词,则该值为2;如果该词为常用词,该值为1);(215209)(208245)等分别表示“籽”、“絮”等的Hash值。“棉籽”用指针指向“棉花”,表示棉籽只是方言词,它的关键词是“棉花”,这样由一对多关系中的多的一方指向单一的一方,以方便对应关系的管理;如果该词并不存在关键词,则指向空对象。

2.3.3 词典的构建

构建流程如图6所示。构建步骤如下:

1)初始化,建立词典对象AgcDictionary,索引对象AgcFirstWord,读取下载的词典;

2)读取词典一行,取首字,得到首字GB码;

3)判断内存中的AgcFirstWord对象中是否存在该字,如果存在,则转至5);

4)将该字加入AgcFirstWord对象中,并新建AgcHashtable对象与之关联;

5)计算除首字其余字符串的Hash值,并保存在AgcHashtable的key中,将该字符串保存在Value中;

6)判断词汇属性,常用词汇的词汇属性为1,农业专业词汇的词汇属性为2,方言词汇词汇属性为3,并将其保存至AgcHashtable的Value中;

7)词汇属性如果为3,该词汇为方言词汇,则新建AgcMykeyword类,保存其对应的农业专业词汇;

8)将内存数据保存到磁盘,形成词典。

这种方法构建的词典,提高了分词系统2~3倍的存储空间利用率。

2.3.4 词汇的查找

查找算法是分词算法中最常用的算法,使用频率最高,是Hash算法相比其他算法最有优势的地方。在本算法中,首先根据查询字符串可以得到首字的GB码,将此GB码作为索引值直接可以定位到词条行,然后通过计算词条的Hash值进行Hash查找,查找完后,进行近义词的查找。

输入:要查找的字符串;输出:该词条存在,返回词条属性,否者返回false。

1)取得输入字符串的首字,计算其GB码,得到数组下标。

2)根据数组下标,得到以该字为首字的所有词汇的AgcHashTable。

3)计算剩余字符的Hash值,如在该AgcHashTable中直接定位到该字符串,则表明该字符串成词,返回该词的词汇属性,并转步骤4);否则,该字符串不成词, 返回false。

4)如果该词是方言词汇,根据该词找到对应的专业词汇,并返回。

2.3.5 词汇的添加

本分词器主要应用于农业。实际中,农业专业词汇非常生僻,而在常用词典中农业词汇的收集量相当匮乏。因此,在知识库构建时,知识条目的字段设计了专业关键词和湖南各地的相对应的方言关键词。只要将这些词构建到词库中,知识库所有的关键词和方言词都能被准确地切分;且随着知识库的成长,分词词典将越来越完善。

针对湖南各地的方言词汇,在词典添加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方言词和农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从而高效地完成将方言词翻译成农业关键词(专业术语)。词汇的添加一般发生在知识库保存数据时,其过程如下:输入,农业方言词及对应的农业专业关键词;输出,添加成功或者失败。

1)取得农业方言词及对应的农业专业关键词。

2)运用词汇查找(2.3.4描述的算法),如果词库中已经存在,更改其词汇属性;否则,计算词汇Hash值,并保存词汇、Hash值及词汇属性。

3)建立农业方言词和农业专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将方言词的词汇属性置为3;新建AgcMykeyword类存放其对应的农业关键词,形成方言词与农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

3 系统功能实现

3.1 系统实现时序图

3.1.1 知识录入

3.1.1.1 知识来源

知识库知识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聘请有经验的权威专家撰写知识块;二是利用网络爬虫从网络上收集部分知识;三是从农民提问和专家解答的知识沉淀中提取知识。无论来自于哪个途径,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审核专家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知识库。

3.1.1.2 知识录入时序图

知识录入时序图如图7所示。

3.1.2 知识审核

3.1.2.1 知识审核功能

由于相似甚至雷同的知识只能使知识库臃肿,而达不到丰富知识库的目的。为了减少知识库冗余,知识审核模块用于把已经录入到临时知识库的知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自动录入到正式知识库,主要审核的步骤是先由系统管理员初审临时知识库的知识,然后由专家组复审临时知识库里的知识,最后由系统管理员终审临时知识库里的知识并使之进入正式知识库。

3.1.2.2 知识审核时序图

知识审核时序图见图8所示。

3.1.3 知识检索

3.1.3.1 知识检索功能

用户提出问题,向系统发送请求,查询器发送数据给分词器,并由分词器进行分词。首先,分词器查阅农业专业词库,分析词汇是否为专业词汇;然后,分词器查阅近义词库,分析词汇是否为近义词;最后,分词词库对农民问题进行分词。 综合以上3个词库进行分词,形成分词结果集并返回分词结果。检索器根据分词结果发出请求,查询种类器,确认问题所属类别,并返回类别;然后,检索器根据类别查询相应的索引库,索引器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排序和返回结果集。

3.1.3.2 知识检索时序图

知识检索时序图如图9所示。

3.2 系统实现效果图

系统实现效果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

4 前台搜索结果与性能分析

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是基于web的,在知识检索操作方式上类似于百度、谷歌等通用搜索引擎。为此,在前台搜索方面把农业专业词汇和方言专业词汇搜索分别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网站做了对比测试(本测试主要从搜索速率和查准率上做了对比分析),如表1、表2所示。

通过表1和表2对比分析发现,本知识检索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由于测试用的数据库数据量较少,加之程序的优化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在返回结果数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基本上只实现了知识检索的基本功能要求。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农联网和湖南农业信息网在农业专业词汇和方言词汇查准率方面效率不高,甚至偏低;而基于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平均搜索用时较之要少,且在查准率方面比两大知名网站较高,证实了中文农业分词算法在速率和查准率方面的优势。

5 结语

系统刚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知识库数据较少,因而词典的专业词汇和方言词汇比较匮乏,分词器的词库在未来一段时间中需要不断完善。查重机制非常复杂,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对查重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系统查重的精度。

实验和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是可行的,为农业推广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因而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马文峰,杜小勇.知识检索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57-158.

[2]张新兴.国外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4):26-30.

[3]朱大成,于丰年.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

[4]金芳.浅谈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技术[J].晋图学刊,2001(3):22-25.

[5]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126-129.

[6]C.Stevenson.Taking the pith out of reality:a reflexive meth-odology for psychiatric nursing research[J].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2):103-110.

[7]ETH Zurich.A Survey of Design Pattern Based Web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object technology,2009,8(2):61-67.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2

一、单选题1、2005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指定“十一五”规划的()。

A、重点

B、中心

C、着重点

D、着力点

答案:(D)

2、“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强国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中强调提出的。

A、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B、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C、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D、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

答案:(A)

3、到2006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是()。

A、1.23%

B、1.30% C、1.41%

D、1.52%

答案:(C)

4、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左右。

A、5%

B、8% C、10%

D、12%

答案:(A)

5、狭义的自主创新指可以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即是指()。

A、原始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方法创新

答案:(A)

6、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在于确认知识是一种()。

A、能力

B、生产力

C、财产

D、劳动成果

答案:(C)

7、现在,美国IT公司每年仅向韩国三星许可专利的收入就达()亿多美元

A、5

B、10

C、15

D、20

答案:(B)

8、IBM在个人电脑上有2000多项专利,联想因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每年专利授权收入就达()。

A、1000万美元

B、2000万美元

C、3000万美元

D、4000万美元

答案:(C)

9、()中央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科技一定要面向的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的指导方针。A、1985

B、1986

C、1987

D、1988

答案:(A)

10、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重点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叫做()。A、自主创新

B、支撑发展

C、重点跨越

D、引领未来

答案:(B)

二、多选题

11、一个作品能不能取得版权,最基本的条件,叫独创性,它是指().。A、不是抄袭别人的B、不是剽窃别人的C、不是同别人合作的D、独立创作的作品

答案:(ABD)

1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战略,这主要体现在()。

A、强调自主创新是我国一贯的基本策略

B、十一五规划制度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C、中长期科目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

D、国家对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答案:(ABC)

1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按照()的方针实施的。

A、创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持发展

D、引领未来

答案:(ABCD)

14、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

A、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B、是以知识,信息等配置的第一要素智力成果为资源

C、靠国家资产投入而获得发展的D、是依托国家法律政策强有力推行的答案:(ABC)

15、当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创新是以()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

A、产品制度

B、组织创新

C、市场创新

D、技术创新

答案:(AD)

16、从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可以将不同的国家分为()。

A、资源型国家

B、制造型国家

C、创新型国家

D、服务型国家

答案:(ABC)

17、《专利法》中判别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标准是()。

A、时间

B、地域

C、公开

D、公众

答案:(ABC)

18、专利技术的创新参考性评判的基准有()。

A、克服了技术偏见

B、为“首创性”或“开拓性”技术方案

C、产生了意料不到效果的发明创造

D、将公知的产品或方法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或新的目的。

答案:(ABC)

19、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A、创新综合指数高

B、研发投入占GPD比例高

C、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D、知识产权占明显优势

答案:(ABD)

20、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是()。

A、33%

B、29%

C、40.3%

D、39.5%

答案:(ACD)

21、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必须在()等环节上有的突破。

A、产品开发

B、产品设计

C、产品生产

D、产品营销

答案:(AD)

22、“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的主要条件有()。

A、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而获得的知识产权

B、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应该满足某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客件的全部法定条件。

C、依法履行了取得该项知识产权的必要的法定程序

D、在该项智力劳动成功中,不存在受他人知识产权约束的情况和因素。

答案:(AD)

23、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它包括()。

A、计算机软件

B、集成电路

C、影像制品

D、出版物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24、一般地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非版权产品。()

知识与科技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3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尔默馆是这一展区最受欢迎的城市展馆之一,来自各国的城市管理者,特别是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对于马尔默西港区的城市改造获得成功,着实感兴趣。19世纪工业大发展时期为这里带来了繁荣昌盛,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与交通的拥堵、能源的短缺,为改变面貌,马尔默的城市管理者,运用知识、科技和智慧,彻底改变了这里由发展带来的所有问题,马尔默又开始迈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举办“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带来新机遇

马尔默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馆设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第四联合案例馆,主题是“将可持续变为现实”。马尔默馆馆长姚双向记者介绍说,19世纪前,西港新城还是一片海湾,后来成吨的垃圾倾人海水中,逐渐把海湾夷为平地。1870年,一个叫考库姆(F.H.Kockum)的人买下了西港1219平方公里的土地,3年后,考库姆造船厂的第一艘轮船下水了。随后,西港造船业持续发展,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鼎盛,最多时这里曾容纳6000名工人。

在造船业鼎盛时期的“黑铁时代”,这里的环境被严重污染,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造船业衰退,企业逐步从西港区撤走,出现大批工人失业,城市走向萧条,马尔默这座一直以造船及汽车等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5年,马尔默在与其他十几个欧洲城市的竞争中成功争取到首届“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的举办权。马尔默市政府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西港海边划出一片空地,将废弃的工业码头打造成新的生态住宅区,定名为“明日之城”,在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开幕时,将其打造成为宜居之城。

马尔默将可持续变为现实

马尔默迅速从一个工业城市转身成为一个知识型城市,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短短10年时间里这里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居住区,而这种变化正是基于绿色区域、交通、垃圾循环利用、能源和城市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细致的垃圾分类回收。每到周末,马尔默通往郊外垃圾处理厂的道路常常车满为患,居民们带着旧家具等大件垃圾,特意开车到垃圾处理厂付费处理。在马尔默街道上绿颜色的垃圾桶里通常有8个小格,标有报纸、纸板、金属、玻璃、塑料、残余垃圾和有机废物等。有的桶内甚至达到16个小格。居民们都能按照标识自觉存放垃圾。在垃圾桶的下面是四通八达的真空管道,当垃圾投掷完毕时便自动关闭管道口。随后,垃圾被抽往位于市郊的储藏罐,再由专业运输车送至处理场。

在绿色出行方面,马尔默市向市民宣扬的理念是,“5公里以下,开车是可耻的”。为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市政部门修建了400公里的自行车道,还兴建提供免费擦车、维修等服务的自行车停车场。

参观马尔默市将可持续变为现实的案例,再看我国许多城市在交通、垃圾循环利用等方面,大多都停留在粗放管理、参与的阶段,我国城市化步伐在加快,大城市的人口逐渐膨胀,要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美好,急需加强管理和组织全体居民的广泛参与。

马尔默与唐山携手共创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尔默老城市通过改造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姚双馆长介绍说,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瑞典马尔默市和中国唐山市就结为兄弟城市。2009年,马尔默因其采取创新型整体举措成为21世纪生态城市,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人居奖。唐山市近几年也雄心勃勃,在曹妃甸酝酿实施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第一步,项目竣工后,该地将成为50万至80万居民的家园。马尔默与唐山两个城市的市长承诺在可持续发展城市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加强合作,在最近的3年时间里,通过交流相关经验,并就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联合设计实用性理念。

针对项目计划的启动,今年5月31日,两个城市的市长在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签署一份联合声明。马尔默市长Iimar Reepalu先生表示:“我们将联手实施城市可持续开发项目,而且我们雄心勃勃,力争成为国际上的先驱,向世人展示城市之间如何在这些领域成功合作。”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减少, 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农业推广组织效率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不断下降[1,2,3,4],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在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扩散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5], 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重要力量和渠道, 在此背景下研究探索影响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技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综观国内外现有研究, 关于农业技术知识扩散问题的文献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公共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公益性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6,7], 对于私人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研究非常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也很多, 但主要集中于研究单个企业组织内部和组织间 (企业、事业单位之间) 的知识转移, 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这一特殊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企业与多个自然人联盟模式中的知识转移现象研究非常少。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研究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的影响, 回答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是否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效率产生影响;如何通过控制、改变知识自身特性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向农户转移。

2 理论背景与假说的提出

农业龙头企业是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和集团, 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沟通农、商的桥梁作用。农户是以家庭为单位, 从事农产品的种植、饲养或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居民群体, 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仅仅存在经济上的联系, 更有着技术上的关联, 通过培训和指导, 如定期组织开展集体技术培训、印发培训教程和资料、组织农户相互观摩技术交流、下乡手把手教学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并及时解决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等等, 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不断地向农户转移和扩散。

2.1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分析

农业技术知识是人类智力的结晶, 是从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凝结的人类智力, 以及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农业技术知识种类繁多, 根据生产阶段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产前和产后农业技术, 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销技术等;根据农业行业种类进行划分, 可以划分为养殖、种植、渔业技术知识等。在农业生产中, 各项技术存在密切关系, 采用某一项技术措施的时候往往需要其他技术措施的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特性是指从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转移的技术知识所具有的性质与特征, 包括知识的内隐性和复杂性[8], 等等。由于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专属程度、难易程度不同, 因此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过程中发生转移的基本途径、方法和难易程度都各不相同,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与知识的简单性相对应, 即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具体指知识或活动包含相互依赖的特殊技能、例行事务与人员数目的多少, 以及技术知识是否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是否需要相关知识背景和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与知识的明晰性相对应, 指知识不易通过文字符号、档案文件等形式加以存储和编码, 难以与他人沟通分享的程度。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 可以将农业技术知识分为隐性农业技术知识和显性农业技术知识。显性知识是组织中存在的系统技术知识, 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 以专利、发明创造、文件、规章制度、设计图、报告、数据、政策、程序、软件等形式存在, 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 是可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知识[9]。农业领域中的有形技术知识, 表现为各种物化技术知识, 如农业机械、设备、作物良种、化肥、农药、化学除草剂等;隐性知识是指工作诀窍、经验、视点、形象、价值体系等, 它通常处于主观的、认识的和经验的学习范围, 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 通常难以理解、表达和交流,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存在于人脑中的农业生产技能、技巧、经验, 等等。

2.2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 构成知识转移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发送者、知识的属性、知识转移的渠道、知识的接受者[10]。知识本身的特征属性 (内隐性和复杂性) 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Attewell指出组织间知识转移会遇到障碍, 知识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加难以移动, 知识转移的障碍归于信息的粘性, 但信息的粘性部分由知识的内隐性决定, 当知识转移需要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来进行协作转移时, 知识的粘性会相应提高[11]。Grant认为如果大多数与生产相关的知识是隐性的, 那么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的转移是异常困难的[12]。Hipple认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知识的内隐性程度越高、越难以表达, 知识越难以转移, 因此知识的内隐性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13]。Simonin认为知识的模糊性是知识转移中降低转移程度的变量, 知识复杂性可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降低其可转移性[8]。Reed和Defilhppi认为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 就越会产生模糊性, 将使得知识转移的难度上升, 导致知识转移成本的增加[14]。Kogut和Zander指出, 知识的复杂性会影响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损害知识的移动性, 使得知识转移变得无效率[15]。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指出知识自身的特性 (复杂性和内隐性) 对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推论分析, 我们认为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越高,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假设2: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相关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分析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被解释变量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和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在实证研究中, 概念及其测量是研究的基础, 对概念没有清晰的理解会导致对概念的错误测量;没有对概念的准确测量, 调查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设计各个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 本研究查阅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 认真分析文献中的测量量表, 借鉴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农业特定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深度访谈的调查结果, 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和问卷填写人的接受理解能力设计初步问卷。为方便问卷填写人思考和多人填写, 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 以结构化问卷为主。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 通过一系列的前测措施, 包括实验室小组讨论、一定规模的样本前测等, 进一步修正问卷, 保证其合理性与适用性。以下是对相关概念和变量的测量所作的界定: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这一潜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难以用口头和书面文件表达清楚;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知识经验性、技巧性的内容很多;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通过“边干边学”才能理解; (4) 按规定流程进行培训, 通过与有经验的人交流可以很容易掌握该项技术。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产量增加; (2)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生产周期缩短; (3)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质量提高。

上述题项均使用六级量表进行测量, 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 “6”表示非常符合。

3.2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课题组在暑假期间组织学院学生在广东的农村地区就当地农业企业及其合作农户的技术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190, 回收率为63.33%;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合格率为92.63%。

回收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农户中, 女性51人, 占29%, 男性125人, 占71%;访谈对象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为42岁;受教育年限最少为3年, 最多为16年, 平均教育年限为9年, 即初中毕业;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多42年, 平均年限为8年左右;与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长为13年, 平均合作年限为8.3年;调查的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的三种合作方式中, 疏松型联盟占28%, 紧密型联盟占35%, 一体化合作方式占37%。具体如表1所示。

在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前, 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以及前测措施保证问卷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卷回收之后, 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检验, 运算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数值都在0.6以上, 表明问卷量表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6]。

3.3 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文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并利用问卷采集的数据对回归模型的待估计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在上述模型中, F代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Complex表示复杂性, Tacitness表示內隐性, 这三个变量由前文所介绍的问卷量表测得;U代表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反映除了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之外可能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所有随机因素的影响。

4 数据分析及结果

运用SPSS 16软件对回收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解释如下。

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306;对模型进行整体显著性检验, 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8.14,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中的复杂性和內隐性联合起来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影响。模型中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的系数为-0.48,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反映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每增加1单位,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平均降低0.48单位。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3, 但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针对前文建立的理论假说, 结合上述实证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实证模型 (1) 呈现出的经验证据未能支持假设1。

结论2:实证模型 (1) 的估计结果支持假设2。

注:1) 括号中的数值是对估计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的P值;2) *表示在0.10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对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现象进行研究, 探寻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产生的影响, 通过大规模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越难以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弱, 越容易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要提高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农业技术知识的明晰性, 降低知识的内隐性, 比如选择长于沟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温和耐心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与农户交流和沟通, 把相关技术知识向农户说清楚、讲明白, 增加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 从而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篇5

赵明珠 袁木棋

摘 要 本文剖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科技创新的特点,并提出了运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主键词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保护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高校自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在2010年和2020年全部取消关税。自1992年以来,我国关税连续三次大幅度调整,目前我国平均关税达17%,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把关税降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关税壁垒取消已成定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关税壁垒的取消,使得国内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市场竞争成为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进而是专利、知识产权的竞争。自“十五大”以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落实大会精神,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浙江省也随即出台了《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并得以实施,这为高校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着力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依靠专利保护,大力发展自主专利、知识产权的产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国外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国,世界企业界500强中有200多家跨国公司也进入中国,所以国际竞争不限于国外,已逐步转移到国内。国外在我国专利申请也增势强劲,国外公司、企业谋求抢占科技制高点,看好中国市场,抢占中国市场,国外在我国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1%,大大超过我国专利申请总量13.5%的年平均增速。特别是近几年,国外企业有关电子、药品、机械等领域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高达7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发明专利自1994年在世界列第24位以来,出现了国内申请量下降,国外申请上升的走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年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趁势,我校也不例外。随着世界各国关税壁垒逐步拆除和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我们在国门之内已经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竞争的压力。我们如不加

强科技创新,不去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懂得依靠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水平就永远处于落后状况,逐渐被历史淘汰。

二、科技创新的特点

上世纪最后20年,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态势,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的跟进,形成了一派波澜壮阔的势头。本世纪头10年,信息技术仍将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高科技,在信息高科技的带动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相应的新材料和新能源,都将产业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这一切都有待科技工作者去开拓。

从全球视野综合观察和分析,当代科技创新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创新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

2、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

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许多国家正把主攻方向瞄准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命科学,核能-氢能-太阳能,高磁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空间提纯-微动成形-太空基站,海水淡化-海洋海气开发-海洋采掘等前沿领域,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焦点。

3、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的创新键的必需环节

长期以来,研究与发展活动被公认为创新,而后的生产即产业化过程往往被忽视。在日益讲求创新绩效的今天,创新的终端目标是市场回报,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全部创新目标。因此,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4、技术协作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

对于具有规模性应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必须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技术创新系统的集成才能完成,因此技术协作是完成重大创新项目必要条件。创新特点鲜明的计算机网络是当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集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是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和其他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协作结晶。

5、风险资金已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投入,这些投入要面对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等,特别是大型项目、高难度项目所承受的风险压力更大。与高风险相对称的是高报酬,民间的风险投资和政府的风险基金获得了发展,它担负着风险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中,风险资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支撑科技创新活

动并通过风险资金管理和监控改善科技创新过程。

6、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法律保障

在整个研究-发展-生产的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应不失时机申请专利取得专利保护。按国际惯例,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其法律状态不确定,其市场也是不确定的,因而缺乏投资的价值,很难形成产业化和产生规模化生产的效益。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高校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自1985年4月1日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截止2002年,我校专利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已申请专利达110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64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已授权专利88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60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专利实施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的教师和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落,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导致我校的职务发明专利呈逐年下降的走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支撑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直接关系到学校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关键所在。

1、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知识产权保护的素质和意识

21世纪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提高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要象保护有形资产一样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任务,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普遍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素质和意识,这是做好我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础。

2、严格把关,及早申请专利保护

要把专利工作纳入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研究开发立项时,要进行专利信息的研究、分析,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避免重复研究。对于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应根据其水平、市场前景和自身,选择专利申请的类型、时机、国家和地区,及时取得专利保护。在市场营销中,要重视针对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积极开拓市场。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要注重专得信息的利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谋求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实现现代化,要十分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这是世界各国在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中拼力争抢的制高点,在这个领域中所占的份额,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我们不仅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品化,更重要的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校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确定和实现科技创新战略,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把相关学科进行重组,形成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集团军,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力量,形成基础研究定向化、应用研究基地化、开发研究产业化的合理布局,通过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形式促进科研、开发和生产上、中、下游的良性循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4、规范知识产权许可贸易,促进技术产品化、产业化

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贸易,是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规章,规范知识产权许可贸易,促进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和完善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办法,对属于国家计划(投资)项目的专利技术要进行转让或许可的,要进行资产评估,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为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5、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要积极争取把国家和地方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扶植的政策措施向有利于专利工作发展的方向转化,对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认定,应当把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要争取国家和地方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对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中,把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和依据。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专利事业的投入,推动专利工作的发展,使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充分的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宗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11

2.赵杭丽,袁木棋.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技术创新机制的参考.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2(11)

3.杨晓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宁夏农林科技.2002,02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内部学习;个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207-03

Study on Coupl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of Innovative PeopleXu L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Transformation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whose essence is the movement of knowledge flow.After the study of its process,coupled domain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of innovative people is established.Then learning emphas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phrases in the process,which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formation and capability of knowledge learning.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transformation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novative people;internal learning;individual learning

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对新知识的获取,而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学习,学习的载体是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的管理的一个重要耦合域就是有效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学习,创新人才的学习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以企业为边界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内部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创新人才的个体学习,二是创新团队的学习,在此我们重点分析个体学习。

1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管理

我国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总则第2条把 “科技成果转化”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可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科技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小批量试验、中间试验、批量生产直至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动态创新过程,包括一系列科学性、技术性、管理性及商务性的活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从科研领域向生产领域最终到市场领域的转移。

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起始阶段、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我们相应的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分为三层: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如图1所示)。其中,研发知识主要是指企业的知识储备,侧重于那些和待转化的科技成果相关的科学知识;生产知识是指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成对企业有用的核心生产技术的知识;市场知识是指将生产技术知识转化成现实产品、推动产品市场化的营销知识。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学习,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不断转化和创新。

2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与个体学习的耦合

物理学中把“2个或2个以上的体系或2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耦合,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个体学习存在互相耦合的关系。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个体学习的重点、方式以及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

日本科学与技术高级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kujurio Nonaka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如图2所示,本文就以该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该模型包括:

2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1种互动动力:传递(Transfer)

4个知识创造过程: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

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Apr.,2009Vol.29 No.4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耦合Apr.,2009Vol.29 No.42.1 转化起始阶段的个体学习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会将一种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引入进来,从而使企业员工进入到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在转化起始阶段,这种科技成果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处于孤立状态,无法融入原有的产品结构中去,因此对于转化团队的个体来说,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认识科技成果,了解科技成果所处的领域知识,取得科技成果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识别,有效获取企业内外部技术、经济知识、信息,并且按照新科技成果的要求进行深度开发,因此该阶段的个体学习表现在知识转化的内化阶段,即创新个体的学习表现在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变,并且做好知识群化、外化的准备(见图3)。

在转化起始阶段,承担学习任务的创新个体主要是研发人才,他们要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进行基础性研究。

研发人才的学习是从对自身知识的识别开始的,即识别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是自身具备的,什么知识是需要补充学习的。

对于需要补充学习的知识,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取,①可以通过实践、观察和模仿等形式获取,这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②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体现在载体(书本、电视、网络)上的显性知识进行获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人对各种载体上的知识的传授而获取,这个传授的知识通常还包括传授者对载体上的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的心得体会等。

对于获取到的知识,经过研发人才解释、理解等智力的构建活动而生成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知识。

这些知识经过内化,变成研发人才自己的隐性知识。

这些新形成的隐性知识,研发人才要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并将其系统化、载体化,使其成为显性知识,做好群化、外化的准备。

2.2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的个体学习

在前一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要实现知识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产品,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就是通过开发新产品的方式实现前一阶段的构想的过程,除了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样品试制、性能测试等必要环节外,还需要对原有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反复试验修改和再研究,以使其适应市场或企业的环境,该阶段所需知识主要是技术开发知识,承担学习任务的创新人才主要是生产开发人才。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随着企业知识开发深度的加强,企业知识结构越来越合理,新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知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后续试验开发阶段,个体学习的重点就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研发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之间实现知识的群化和外化,从而提高转化的效率。

群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群化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生产技术人才基于自己对要转化的科技成果所需知识的理解,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设备改造等创新活动,也可以采取师传徒受的形式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

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达,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化、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来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为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手段。个人知识外化过程的完成为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前一阶段的研发人才可以把研发的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为与生产技术人才的交流提供便利,提高生产技术的开发效率。

通过个体知识的群化、外化,提高了个人间知识利用和分享的效果,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对知识的分享,加快了技术开发的速度,节约时间和费用。比如创新人才可以通过交谈、模仿学习他人的不可编码的知识,扩大个人知识库;通过对自己隐性知识的编码化,扩大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企业知识库,并且通过运用企业知识库,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转化为自己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2.3 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的个体学习

本阶段学习的主体是营销人才。一方面营销人才要对产品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行调查,进行适当的定位,为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对市场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市场预测,这不但要结合营销人员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显性知识),还要考虑市场竞争的特定环境及商品的特殊性等隐性知识。营销人才之间要不断进行学习,才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方向把握清楚。

同时该阶段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整合与创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不断的和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知识管理的重点则为知识的扩散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完成一次知识螺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相应的,该阶段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重点就是知识的扩散,学习的主体是研发人才。

在SECI模型中,融合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经过群化和外化,创新人才个体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也没有变成格式化的语言。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完成了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个体知识就上升为团体知识,能更容易的为更多的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

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体的显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为新的显性知识时,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成果转化做好准备。

3 总 结

本文通过创新人才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个体学习研究,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关键耦合域,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的个体学习的重点。以上研究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Nonaka 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8-132.

[2]刘希宋,李,姜树凯.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08,(1):140-145.

[3]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能动效应及其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45-49.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7

知识流程外包 (简称KPO) 是围绕业务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事务, 将通过广泛利用数据库以及信息资源获取的信息, 经过即时、综合的分析研究, 最终将报告呈现给客户, 作为决策的借鉴。其主要服务内容有:专业策划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培训服务、政策法规调研等。

近年来,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日益强调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无疑,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决策和产业战略制定等战略情报服务方面作用重大, 在市场信息服务和企业竞争情报方面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与企业结合不紧密、需求识别粗泛、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知识流程外包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服务尤其是知识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需要的知识服务业务激增, 而服务外包模式又为企业寻求知识服务资源提供了新的方式。这些都对科技情报服务的业务拓展、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给科技情报服务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 思考如何发展与创新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机遇

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外包, 尤其重视具有知识特性和专家技能特性的服务, 将之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2009年9月23日, 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 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服务外包的兴起给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如用户群由面向政府、行业扩展到面向企业等。具体来讲, 科技情报服务在KPO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1.1 企业对知识服务的渴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随着竞争的激烈, 企业不仅仅希望获取信息或知识, 更希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知识。由于职业工作的需求、知识积累与更新的需要以及方案的解决, 往往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大大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知识结构, 因此, 他们迫切希望有专门的机构能够针对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保障, 开拓综合性强、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需求的综合化知识服务业务。因此, 企业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服务: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需要, 将知识融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更加直接而快捷地帮助其解决问题。

1.2 企业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追求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情报和科技战略方面的高层次研究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对科技方面的情报进行监测、跟踪、分析, 对情报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综合, 以满足企业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

2 科技情报所开展KPO的可行性分析

科技情报所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和积累, 积极承接外包领域中的业务, 开展综合性的信息采集、信息研究等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服务, 如跟踪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 研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高新科技的进展。

2.1 企业KPO业务需求与科技情报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 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竞争方式也更多地表现为创新竞争和速度竞争。从KPO角度来讲, 企业能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整合产业链, 提升其价值。如考虑将产业链中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 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和优势来为自己服务, 全力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链。具体来说, 在产业链整合中, 企业可选择外包出去的知识流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研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市场调研、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等。而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产业市场调研和企业竞争情报正是科技情报机构的重要业务和优势领域。

2.2 科技情报所开展KPO的条件和优势

1) 地位优势。科技情报所是政府机构, 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在长期的科技服务中形成了很强的公信力。

2) 资源优势。在信息资源拥有和数据库建设方面, 科技情报所拥有政府公用信息资源、专业数据服务商资源、地方特色资源。

3) 信息服务优势。科技情报所长期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熟悉当地的情况和地方信息的需求。

4) 人才储备优势。科技情报所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 拥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数字化以及情报分析研究等科技情报工作的人才队伍, 具有众多经验丰富的情报研究人员。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即文献资料的检索查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跟踪比较能力、预测评估能力。

5) 情报网络优势。科技情报所有覆盖全国各地的科技情报协作网络体系, 能够方便地开展跨区域合作。

2.3 面向KPO的科技情报服务业务内容深化

在现有业务内容的基础上, 为更好地开展KPO服务, 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科技情报服务需要着重考虑扩大情报研究、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服务等业务。

1) 情报研究。科技情报所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科技进展, 并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掌握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等重要信息技术, 长期承担规划咨询研究工作。因此, 科技情报所可以承接企业情报研究这一业务。企业情报研究范围很广, 涉及数据收集、整合及管理, 数据分析和挖掘, 特定行业、产业的市场调研等,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提供全套的情报研究服务, 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管理内外部数据资源, 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情报方案, 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2) 信息检索。科技情报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包括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专门的数据库、政府和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公开的调查和报告、公开媒体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人员和丰富的信息检索经验、能力。基于此, 科技情报所能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检索服务, 如法律信息检索、行业信息检索、产业信息检索、投资分析信息检索等。

3) 知识产权服务。随着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依托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 科技情报机构可致力于实施专利调研、专利检索、协助申请等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

3 KPO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创新的思路

3.1 理念的转变

科技情报服务应充分依托行业信息服务的整体优势, 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 面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公益性、增值性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科技情报服务应转变“公益性”理念, 变“被动”为“主动”;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 也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外包业务, 提供面向企业和市场的“有偿”服务。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在进人服务外包市场时, 面对未知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对手等, 会产生诸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能力的提升等问题。企业迫切需要得到情报服务, 以支撑企业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等活动。从战略层面上看, 科技情报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人才基础以及情报研究的优势, 积极介入到这一市场中。

3.2 业务拓展, 特色培育

从业务层面上来看, 科技情报服务需要拓展现有的业务领域,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培育特色业务, 如开展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经营的咨询和情报服务等。具体来说, 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咨询和情报服务主要包括: (1) 竞争情报研究, 包括商业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等, 如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分析、各种专题研究, 让企业实时把握竞争环境的变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 (2) 专利分析, 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知识产权分析,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并有效防止陷人知识产权纠纷中; (4) 咨询服务, 如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申报培训、项目评估论证、格式审查、编制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成全部标准申报材料的咨询服务; (5) 公益情报研究, 这是政府提升企业情报力的一个着力点, 它以提供理念层、产业面、技术点等共性使企业掌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新动态。

4 结语

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是我国科技情报服务业的发展大势。科技情报服务业的主业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把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中心任务明确定位于提供知识, 并围绕中心任务从提供信息向提供知识转移, 由此可见, 科技情报机构必将成为知识流程业务接包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郑彦宁, 宋振峰.我国科技情报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情报学报, 2010 (10) :790-795.

[2]陈峰.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带给竞争情报界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2 (10) :22-25.

[3]胡昌平, 向菲.面向自主创新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推进[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 :57-62.

[4]张鲜兰, 刘仲徽.中小企业与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竞争情报协作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6) :60-62, 129.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8

一、农业知识产权现状

1.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以第213号令发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以来,农业部先后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年6月16日,2007年9月19日修订)、《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2001年2月6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30日)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2012年4月15日)等部门规章。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99年8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2月5日)和《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7年1月12日)。至此,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支撑方面,农业部于2007年8月颁发了《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研制管理办法》,规定了DUS*测试指南的申报、研制、审定、发布、修订等程序和要求[1,2]。

2007年12月25日,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2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配套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鉴定规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场核查规范》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依法登记保护。

为了合理协调遗传资源提供者与利用之间的关系,2008年新修订的《专利法》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时需要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同时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另外,在《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也对畜禽遗传资源的获取、农民权利等作了相应的规定,初步形成了我国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和惠益分享的制度框架[3]。

2.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农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加26.37%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178 757件、50 452件和32 985件。其中,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国内占78.48%,农业有效发明专利国内占72.66%,显著高于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占50.1%的平均水平。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基因专利,累计培育出100多个抗虫棉新品种,推广面积约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70%。

植物新品种权的年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1年底,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9016件和3713件,同比2010年增加了13.62%和6.46%,其中国内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93.84%和98.14%,涌现出了郑单958、郑麦9023、徐稻3号等一批丰产性好,广受农民欢迎,具有自主品种权的大品种。

截至2011年底,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3362件,其中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3208件,同比2010年增加了718件,增速达32.85%。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占总量的98.65%,为发挥地域风土文化,创建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不断深化

通过参加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交易会等品种权交流活动,运用品种权电子交易平台等转化渠道,极大促进了品种权交易和授权品种的推广应用,授权品种成为保障我国粮食产量自2003年以来九连增的主要力量。在主要大田作物中,推广面积排名前十的授权品种的推广面积比例不断扩大,已经占到玉米的37.41%、冬小麦的37.32%、杂交稻的12.45%、大豆的25.81%、常规棉的38.41%。郑单958、郑麦9023、徐稻3号、杨两优6号、中黄13、鲁棉研21号、科棉3号等一批丰产性好的国内授权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4. 农业知识保护力度快速提高

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先后在全国22个省市开展农业品种权行政执法试点,探索品种权行政执法模式。近年来,结合国务院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农业部共查处了100多件侵犯品种权案件,涉案种子达200多万公斤,案值达3000余万元,维护了品种权人和广大农民利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监督管理工作,先后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抽样监测,维护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秩序。组织全国种业行业50余家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布了《中国种业联盟自律维权公约》,正式启动了“种业知识产权联盟侵权监督举报平台”。使广大农村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环境得到优化。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制度功效日益凸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和产业化发展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 国内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升

就品种权而言,首先我国的有效品种权总量少。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UPOV)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有效品种权为2845件,只占UPOV各成员的年末有效品种权总数的3.2%,仅相当于美国的15.3%,日本的35.9%,荷兰的55.6%。其次,品种创新含量较低,表现为:创新度低的商业修饰型品种多,原创性的主控品种少;“急功近利型”的短线品种多,防御型、战略型的原创品种少。就农业专利而言,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率为48.92%,明显低于国外的57.88%。到2011年底,国内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有效维持率)为64.33%,也低于国外的67.92%。国内授权的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为9.6年,显著低于国外的15.4年,与日本(16.1年)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

2.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应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国内企业品种权和专利申请量增加较快,但仍然低于教学科研单位。在所有的国内授权品种中,教学科研单位占63.56%。2011年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教学科研单位占51.41%,而国内企业仅为18.56%。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种业企业品种权申请量为3016件,授权量为1170件,仅相当于科研院所的一半。按照8700家种业企业基数计算,平均每家企业只有1/3件申请,1/8件品种权*。

3.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急需加强

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仍然处于低效运转的状态。由于农业科研周期长、自主开发风险大、投资成本过高等原因,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等现象猖獗,使得权利人不能取得合理的市场回报。我国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依赖于科研机构转让的知识产权。但是,在转让过程中,企业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转让费,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后劲,使得科企之间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合作不畅。

4. 跨国农业公司加紧知识产权战略部署

我国巨大的农业产业规模和农产品市场潜力正成为主要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以种业为例,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公司已占据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7%、甜菜种子市场的95%和向日葵种子市场的60%,许多高端蔬菜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转基因育种等新兴技术领域,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大型跨国公司更是独占鳌头。例如,在我国,农化、农业生物技术等有效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全部集中在拜耳、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差距悬殊。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通过PCT途径*申请的转基因技术专利总数为91 572件,包括美国申请57597件(占62.9%),日本申请7862件(占9%),我国申请1829件(占2%),其中跨国种业集团占2/3[5]。

三、举措和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现阶段急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完善公共投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

探索建立农业公共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机制,完善农业公共投资知识产权的权属制度,实现农业公共科研投入、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权责统一。建立以公共性知识产权获取为目标的农业科技投入导向机制,既可以立项委托研制,也可以待项目完成并按规定程序通过验收后给予一定的财政经费补助(即后补助收购),建立保障公共性目标实现的农业技术储备[6]。应在试点建立公共性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的招投标平台,强化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配置和转化运用的调控职能,保证公正、公平、透明地配置和使用公共性农业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其支撑产业、带动企业的积极功效。

2. 推动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农业科企合作新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公益性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机制,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实现设备资源、技术培训、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科技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龙头、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合作新机制。

3. 逐步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研发体系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挫伤自主创新积极性的违法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企业竞争市场环境。完善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金融和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建立健全面向农业企业的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和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制度,提高农业行业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比较利益,防止农业科技资源流失其他产业。

参考文献

[1]宋敏,任静,刘丽军.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J].中国稻米,2011,17(6):19~20.

[2]宋敏,刘丽军.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发展创新型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37~40.

[3]刘丽军,宋敏.生物遗传资源权属国际制度安排的冲突、协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50~1756.

[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2[EB/OL].http://www.ccipa.org/html/zxgk/zxdt/20120605/3625.html,2012-06-05.

[5]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9

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开始注重知识管理建设,而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应用的两种重要制度,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两种制度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种制度的顺利运行,为了充分发挥这两种制度对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现对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作为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组成,其作用日益明显,知识管理不能仅仅理解为管理学新增加的内容,他意味着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它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它与传统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了虚拟的概念资源—知识,对试题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在创痛量化的、线性的科学管理方式智商的一种管理方式,体现了科学管理与管理艺术的结合。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立足点也不尽一致,其最常见的定义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传送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知识的生产、组织、转化、获取、传播、共享等。而对于企业,我认为目前主要在于科技成果的管理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2、科技成果管理的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目的和意义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国家的重要精神和物质财富,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主要标志,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科技成果统计资料、数据,使党和政府能及时掌握科技发展的状况,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计划,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2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数也是检验各项科技计划执行情况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指标,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结于提高科技工作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当今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科技成果信息的管理、开发、转化工作,将为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作出贡献。

3、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比较

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应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包括一套比较完备的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还包括内部成果的评选、鉴定及推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为了保护智力成果而产生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智力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这一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两种制度既相区别又有着一些相同点。

3.1两种制度的相同点

3.1.1是建立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力成果的转化应用,充分有效的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在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成果管理主要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环节鼓励和促进了智力成果的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则通过知识产权的公告,转让等环节鼓励和促进了智力成果的应用。

3.1.2是本质相同。都是对创造性智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科技成果管理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科技成果鉴定,成果登记及奖励(科学技术奖励)等行政手段实现了对智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有权按规定程序申报国家奖励,经批准后有权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又如我国合同法规定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的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另外,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刑法》29中的有关规定对科技成果的有关专有技术实施间接保护,而知识产权则通过运用《民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及《商标法》等法律手段实现了对智力成果的确认和保护。

3.2两种制度的不同点

3.2.1性质不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主要通过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来实施对科技成果的鉴定、上报登记、奖励、推广应用等,遇到科技成果权属或侵权纠纷时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属于一种市场行为,主要通过知识产权所有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成果的申请、审核、批准及公告等,遇到知识产权的权属或侵权纠纷时主要采用法律及行政手段来解决。

3.2.2客体及其要求不同。科技成果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纳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内的科技成果或少数计划外的重大杰出科技理论和发明发现,这些成果一般都要求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可以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文学、艺术领域内创作的作品,并且这些智力成果一般不要求是杰出的,只要符合其法定要求范围的均可申请受到保护,且不一定要求经实践证明是否可以应用只须有技术方案即可。

3.2.3确认方式不一致。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主要是以精神奖励,主要是荣誉权。如也可以通过鉴定之后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办法成果登记证书。而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是以保护财产权、专有权、使用权、转让权。这种经济权利的方式对智力成果予以承认,同时适当考虑精神权利,如署名权。

3.2.4应用范围不同。科技成果管理的地域范围较灵活,可大可小,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某几个国家(如欧共体尤里卡计划)或某一个区域(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范围一般较固定,限于世界和国家这个层次,而没有只限于某一基层单位。

3.2.5公开程度和方式不一样。科技成果在应用之前一般不公布其内容,科技成果是靠科技人员自我保密的方式维权,公开某一技术成果一般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但专利等知识产权一经申请就必须公布其主要内容这是专利法的规定和一种国际惯例,并且专利技术要保密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才能成为保密专利。

3.2.6时效不同。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依完成者自身对技术保密情况而定,可长可短没有统一规定,随着技术失密、揭密,科技成果的技术成为公知的技术后,科技成果权益无法再得到保证,科技成果权随之自然失效,而知识产权则都有明确的时效性。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协调性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尽管在本质、目的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毕竟两者在性质、客体、要求、承认方式、管理程序等方面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两种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由客体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如我国专利法规定,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如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新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但这些均可纳入到科技成果管理范围,又如因丧失新颖性而不能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却可纳入科技成果管理范围,由于同属科技领域的成果,两种制度有的管,有的不管,这就势必造成不协调现象。

(2)由要求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科技成果一般要求是前人没有的,先进的,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其登记审查采用发明在先的原则,而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则要求成果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万方数据科技进步与对策,月号其登记审查一般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这就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某人获奖的科技成果被他人率先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二是具有先进性的成果因自己已经通过一些方式公开而丧失新颖性失去专利保护。如我国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国际领先,其实用价值也很大,但由于在申请专利前发表了论文,致使绝大部分技术内容在国外不能申请专利,丧失了专利权。

(3)由地域性不同引起的不协调

各省、市、县、大学、研究所、公司、企业均有自己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这就可能出现同一研究成果由不同科技人员各自独立重复研究出来以后,在本部门或本地区实施并可能同时获奖的情况,并且他们可以各自对自己的成果享有科技成果权利。但如需获得知识产权如专利保护的权利,则必须根据先申请原则确定专利权的归属。这样就会出现同一科技成果只能授予先申请的一位而其他独立完成但未申请专利者不能继续实施这一成果的现象,充其量在其充分举证后享有先用权,这样就牵扯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权属纠纷问题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协调性的举措由于两种制度的不协调性,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理顺两种制度的关系加强两种制度的协调性势在必行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

(1)转变观念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计划经济使我国许多科研院所长期承接着来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和任务,毫无竞争意识,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及科技人员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我国在科技管理上长期运用成果奖励作为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只愿意申报成果而忽视申请专利,比如陕汽控股集团在没有实行专利申请奖励之前,广大广成技术人员申报专利的热情不高,申报专利数量少,尤其是申报时间较长的发明专利申报数量非常少。而对于各种科学技术奖励就比较积极,因为在评定职称、个人晋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受到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范围将随之扩大和增加,而对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新客体、新问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正积极探索,重新审视,力图通过法律的修正和补充,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修正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方面,参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的修改,补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制定和实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给颇具特性的集成电路和商业秘密以专项立法保护;二是修改《专利法》增加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规定并赋予专利管理机关更多的行政处罚权;三是修订和完善《商标法》,扩大商标保护范围,建立防御商标保护制度;四是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应完善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强化软件著作权的法律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更多的科技成果通过法律的方式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保障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两种制度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当以激励科学理论,公益行业,基础农业和国家纵向计划为主,因为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难以取得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地将他们推向市场。

为了更好的保护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基础研究,而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应当以推进和提高放开一片,的科技战略为目标,在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拓中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准,以推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发展。当前,我们尤其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的协调工作,既不能降低科技成果管理的地位,也不能抑制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作为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鼓励科技人员将自己的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改变由科研项目完成人提出知识产权申请并承担相关费用的简单做法,应主动对其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并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不得在科技成果的管理中产生任何违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也应给此项工作予以配合,对已鉴定的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相关权宜时,应简化手续,使得科技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促进互相发展。对于企业,在处理好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同时,应该健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更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后更要完善企业知识地图和文化蓝图,让知识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知识管理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知识管理体系中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及意义,然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关系,最后提出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鉴定

参考文献

[1]王炎坤刘桂芳吴佐明谢冠斌科技成果管理.

[2]蒋天颖.季伟伟.施放.制造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3]刘继昱专利制度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中国专利报.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10

当前, 深化种植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种植专业教学改革应不断深入调查研究, 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不懈, 锐意进取,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实践人才。现如今, 国家对学生的培养力度逐渐加大, 十分缺少具有种植知识的专业性技术类人才。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因此, 大力提高种植专业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实现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巴班斯基说:“教学优化可以说是从解释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 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进行方案。”种植专业集农学、果树、蔬菜、食用菌等多门类技术为一体, 内容多, 覆盖面广, 只有对教学进行优化,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种植类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农村种植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该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满足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 难以达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要求。这些问题影响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 制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对种植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二、种植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力不从心。

由于早期国家不重视, 很多教师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师范院校毕业的, 不但要担任教学工作, 还要担任学校管理工作, 由于缺少培训与实践, 教学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 很多种植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自动屏蔽教师工作, 缺乏教学活力, 这种情况年复一年,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教学方式单一, 没有创新意识。

现如今在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仍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即教师惰性强, 缺乏创新精神。很多教师自身对教材了如指掌, 但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到东西,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效率低下。

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没有积极性, 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和生活, 这种心态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点,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小说、小声唠嗑甚至干脆旷课,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 因此学校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和学生“各自为政, 互不干扰”,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就是一个问题。

三、提高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具体体现在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因此, 要想上好课, 让学生爱听课, 备好课是前提。教师首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熟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出难点, 巧妙组织内容, 保持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其次要认真备学生, 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 合理确定教学难度, 保证教学有的放矢。再次要仔细备教法, 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主题, 灵活选用导入法, 才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讲授新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全面准备教具, 教师课前要搜集和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挂图、教学软件、实物等, 在做好“四备“的基础上, 认真写出高标准的教案。

2. 引用实例, 贴近生活。

种植这门学科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生活实践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实用感, 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生疏感。

3.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力不从心,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可视化。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融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以及生动形象的幻灯和投影等, 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 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迅速掌握知识。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等优点, 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 由静态变成动态, 使抽象变得具体, 大大增加教学容量, 并把教学工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 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种植专业课堂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具体说来就是, 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变自己的主宰地位为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 种植专业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并且枯燥无趣,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需要一些创新的形式, 以便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 要提高种植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型人才,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摘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搞好专业课教学工作,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已成为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实现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农业保险知识问答 篇11

1.什么是农业保险?有哪些种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植、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保险等等。

2.如果参加农作物保险,在遇灾农作物减产时能获得什么保障?

根据保险金额确定方法不同,获得的补偿也不同。如果遇灾减产是部分损失,以投入的成本为保险金额,则补偿款为:实际投入成本×受害农作物/农作物总数×(1-免赔率);以预期收获量为保险金额的,其补偿款为:赔款=(预期收获量-实际收获量)×单价×(1-免赔率)。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部分损失的计算方式,如果是全部损失则就无须考虑收成减产的比例了。

3.我是啤酒花种植户,每年总担心啤酒花入库前发生火灾,我能为此购买保险吗?

可以购买收获期农作物火灾险,目前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开办了这项业务。这个险种是针对农作物成熟后,在收割或采摘开始到完成初级加工进入仓库前这段时间的保险。凡是收获期需进行初级加工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可以投保。

4.农作物保险的保险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主要是根据生产期限来确定的,一般来说生长期的保险期限是从出土定苗到成熟收割,收获期农作物保险的期限是从收获开始到入仓时止。

5.什么损失可以由农作物保险金来赔付?

主要有投入成本和预期收获两种,比如在保险合同中约定按照成本确定保险金额,则种子费、机耕费、肥料费、灌溉费、工具折旧、劳动力成本都可以计入。如果以预期收益来确定保险金额,则在赔付时直接计算减产的损失。

6.如何确定养殖保险的保险期限?

养殖业保险是指以家禽、家畜、水产品为保险标的,在养殖过程中遭遇自然灾害或意外死亡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保险。其保险期限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根据养殖周期双方商定。但保险期限一旦确定,中途不得改变。

7.养殖保险中的保险金额是怎么确定的?

养殖业的保险金额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根据受损时的实际价值乘以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有时还需要约定最高赔偿范围。

8.我是一名水产养殖户,有人向水里投了毒,鱼都死了,保险公司能赔吗?

这属于养殖业保险的责任范围,除了自然灾害,养殖业保险的责任范围一般还包括意外事故,如野兽伤害、互斗、中毒、淹溺和各种疫病等。但是发生投毒事件后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应向保险公司报案,以便及时获得赔偿。

9.投保养殖险后,因为瘟疫,鸡鸭全部死了,保险公司将如何计算赔款金额?

赔款的计算公式是:(尸体重量-残值)×承保比例-免赔额,其中的承保比例是指每公斤承保的具体金额,比如3元/公斤。

10.我投放鱼苗后,购买了养殖保险,当时鱼苗为50公斤,但由于水被污染,鱼在长成后被毒死了,现重1000公斤,保险公司将如何计算赔款呢?

农业科技与知识 篇12

科技传播承载着普及科技知识, 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养的使命。科技传播水平的高低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使得科技传播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以往, 人们主要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向受众传播科学知识。

1.1 科技传播的市场化方兴未艾

如今, 随着整个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科技传播也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六条也明确提出“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科技传播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范围涵盖新闻、出版、传媒、旅游、会展、软件、教育、影视等多个领域。2014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其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 》中称,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2.1万亿元人民币, 预计约占GDP比重的3.77%。 (1) 包括科技传播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 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传播市场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传播在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也涉及诸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科技传播在具体运作过程中, 往往表现出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台、气象馆等, 属于国家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科普出版业、传媒、旅游等则采用市场化运作, 体现了产业属性。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平衡社会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科技传播在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以期真正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赢。

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著作权保护

科普图书、期刊、音影像制品等, 均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客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推进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既要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 维护出版商等传播主体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大政府购买投入, 增强科技传播的普及性。

2.1 严厉打击盗版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社会资本进入科技传播领域后, 科技传播正在向着产业化、集团化的趋势迈进。出版、传媒、软件等科技传播产业, 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为了保护主体以及相关作者的权利, 必须打击盗版等违法行为, 维护科技传播市场的公平秩序。

盗版图书、音影像制品, 会严重损害传播主体的应有权利, 扰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盗版出版物往往印刷质量差, 错误百出, 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有效传播, 有违科技传播的宗旨。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中音影像作品、软件等成为著作权保护的薄弱环节。网络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行为得到了法律的规制, 但网络非法下载、复制等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12年, 我国开启了对现行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程序, 希望这些侵犯科技传播产业著作权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2 加大政府购买力度, 提升科技传播的普及性

科技传播实现市场化运作后, 虽然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但是也不可忽视科技传播的公益属性。现阶段, 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各个阶层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政府应当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投入, 例如向当地捐赠更多科普出版物、音影像制品, 向学校提供免费软件等。如此, 可以有效弥补科技传播市场化之后各个地区的不均衡, 坚持科技传播的公益倾向,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这样也能打破著作权的垄断, 平衡了公众利益和作者权益。

3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专利权保护

科技传播与专利权的保护有着相同的宗旨, 即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创新。专利权制度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 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科技传播则是将已开发的科学技术信息向潜在的受众传播, 直接促进了科技信息的扩散与应用, 对于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对专利保护的促进

专利权, 是专利权人依法支配其发明创造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专利的价值就在于不断扩散并为更多的企业所使用, 专利权人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专利技术经由推广而进入消费领域, 专利才能实现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传播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后, 专利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有利于鼓励社会公众发明创造, 繁荣整个科技产业。

3.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专利权保护相互制约

同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其他权利一样, 专利权同样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 这就与具有公共性的科技传播相冲突。知识产权在保密性、新颖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科技传播行为的实施, 影响科技传播效果的实现。《专利法》第14条规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发明专利, 对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 可以决定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 由实施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媒体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同样受到知识产权规则的制约。在推广专利技术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行为的合法性等诸多因素, 严格遵守《专利法》的规定, 防止专利权的不当传播与使用。

科技传播应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科技传播工作者要熟悉授予专利的条件, 如《专利法》第22、23、24条关于新颖性、现有技术的规定。技术的传播如何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社会效益和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 这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此外, 科技传播领域还应致力于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知识素养。此外, 与专业技术人员及知识产权的学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会使科学技术的传播更加规范、有序。

4 结论

科技传播的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传播, 不仅有利于科技传播效率的提高, 更能够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知识产权法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维护科技传播主体的合法权利, 打击不法侵权行为对整个竞争环境的破坏, 从而保证整个科技传播产业的有序进行。

在加大对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科技传播的公益属性, 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城乡、地域发展不协调, 政府应加大公共投入力度, 提高偏远地区科学知识普及程度, 从而有效避免科技传播产业化发展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何敏.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与法治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约斯特·斯密尔斯, 玛丽克·范·斯海恩德尔.刘金海译.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3]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2) .

[4]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 2009 (4) .

上一篇:语音评价下一篇:不当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