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2024-11-11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共12篇)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1

我国一直属于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 人们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人们引入了全新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研究理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虽然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 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让我们意识到农业发展的紧迫感。因此,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了解农业经济, 努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管理体制不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目前还没有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仅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无法适应农业社会结构。在这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下, 很多农业经济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执行力, 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 这种不健全的农业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 导致农业经济中的很多利益无法有效协调。

2. 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对农业经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很多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重视,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执行力不足等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中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 不愿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次是农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对农业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工作中执行力不足;第三, 农业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培训, 导致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无法适应农业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 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 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 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 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 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2]。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 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 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 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 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 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3]。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 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 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 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 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 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 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 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 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 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 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 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 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 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 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 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 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 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开拓农业产业链, 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 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调节各方面的矛盾, 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 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 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 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 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 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 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 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 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史金善.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2) :74-76.

[2]王雅鹏, 杨涛, 张岳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332.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2

近年来,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认真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不断规范和加强管理水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市级农口部门及各项目区政府的好评。总结几年来的农发工作,特别是在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北京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一、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严把四关,营造项目管理新局面

1.加强农发组织领导,严把思想认识关。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求,把农业综合开发列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各项目区政府更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区(县)长为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区县领导经常参加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的研究,召开专题会议,同项目区乡(镇)、村干部共同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并经常深入开发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开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精心组织实施。我市各级农发部门在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各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开发责任制,与农业主管部门,水利部门密切配合,使农业开发项目的规划和骨干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出整体效益。

2.加强项目前期规划,严把申报立项关。国家下达我市投资控制指标后,我市及时召开全市项目计划编制工作会议,根据各区县农业综合开发实际情况,将中央财政资金及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指标分解下达到各项目区县。并要求项目单位按有关制度要求,做好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实施计划一经国家批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计划确需调整的,要及时上报变更申请,批准后方可执行。我市农发项目严格按照申报指南的规定,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设计,切实考虑项目区基本情况、农业发展实际、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时组织项目区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村民高度参与。设计时组织设计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做实、做深、做细勘察设计工作。规划设计完成后实行专家评审制,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专家论证,确保拟立项项目符合财政支持方向,科学可行。

3.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严把报账要求关。首先,建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制度。市、区县财政部门根据当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确定本级配套资金数额,及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其次,严格资金支出管理,坚持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单位按施工进度申请报账,经项目区项目负责人、工程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签字、乡镇财政科负责人签字盖章、现场监理人员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后,报区县农发办,再经项目专管员、农发办主任、主管局长签字后,将报账资金拨付项目单位。最后,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除定期和不定期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外,还积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项目审计和阶段审计,形成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

4.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把项目管理关。第一,积极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在招投标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对不符合报名条件资质要求和未做好有效投标书的投标企业均予以作废标处理,杜绝了垄标、串标现象的发生。第二,坚持项目公示制。我市各级农发办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对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公示制。在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或明显位置树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形式,将建设地点、建设时间、规划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量、财政资金及农民筹资投劳、效果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分阶段进行公示。严格执行公示制,既增强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做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第三,采取项目监理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农发办与监理定期与不定期沟通相结合,日常沟通与重要问题沟通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对农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监理措施,达到了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工期,同时协调有关单位间工作关系的目的,有效杜绝了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设计保质保量完成。第四,完善项目检查验收制度。在项目检查上,做到经常化,各级农发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验收标准,每年组织农、林、水等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第五,积极落实管护责任。为确保项目区工程设施的管理,使之持续发挥效益,我市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在建后管护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二是与镇、村签订管护责任书;三是成立村级管护队,对辖区项目进行检查、维修,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二)创新机制,打造资金管理新局面

1.选准项目,做好财务计划。首先,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增强项目申报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凡申请立项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推行专家评审制,注重实地考察,选择具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长期发挥经济效益的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要求建设单位要做好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用款计划,积极筹措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以及采取投资参股、补贴、贴息、有偿扶持等多种形式吸引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其他合法途径筹集的资金。再次,资金筹集方式要逐步向以自筹资金、农民投物投劳为主转变,按照各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形成资金拼盘后,以投入规模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最后,要求财务计划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不得留有资金缺口,财务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研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3.2

Abstra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has its particula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of institutions, discusse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very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t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 institutions ; financial management ; countermeasures

1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1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中国多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具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等。其研究与应用过程,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长周期性、地域性、生产季节性、多因素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性、研究成果的供给无差别性等特点[1]。

1.2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性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普遍性外,还包括:第一,经费管理的专项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科研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从相关的部委、地方财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渠道筹集的,用于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科研院所建设等的专项经费[2];第二,生物性资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或植物等生物性资产,具有动态特性、不可预见性;第三,科研成果具备显著的“公共物品性”。农业科学技术保密性差,容易被模仿,具有消费对象的非排他性[3],知识性技术的产权可保护性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获益难度大。

2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它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及预算的绩效考评。

2.1.1 预算意识差,编制方法不科学

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的专门机构,单位全年的发展战略与预算编制不紧密结合,缺乏整体的规划。预算编制通常只是由财务部门牵头,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采取的是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只是简单地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减,调整的数额很小。

2.1.2 预算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影响预算执行

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前期调研论证不充分,导致对预算执行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及时处理,影响预算执行进度。此外,预算编制参与度不高,预算编制对资金的安排比较粗放,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临时调整或变更等现象,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影响预算执行进度。

2.1.3 预算管理缺乏对非财政补助收入监督

一般财政补助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单位总收入的比例近30 %,但预算中对非财政补助收入往往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只是简单的“以支调收”。预算管理通报通常是财政资金的执行进度,而对非财政补助资金的考察仅仅是在年底财务决算时才反应。实际操作中,非财政补助收入在正常的月份没能及时收回确认收入,多半是在年底才回笼资金,导致可能出现当月超支现象,严重违背了预算管理收支配比的原则。

2.2 科研经费管理

横向课题经费,收支不匹配。农业科研项目虽已签订项目任务书,但资金却不能立即到位,按程序有时需要几个月才能到位入账。由于农业科研项目季节性比较强,科研人员在签订合同后需要马上开展工作做实验,这就需要单位先垫付资金运转;从企业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在经费一次性划拨时已将发票填开,按要求应按经费的执行进度确认收入,但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经常出现跨年度经费拨款才到位,这导致年度收支不匹配,也不利于资金的周转。

2.3 资产管理

2.3.1 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大量存在,科技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只有一部分引入会计核算,大量的科技资产如:种植栽培技术、种苗培育技术、植物新品种、各种技术、配方等得不到合理的计量而无法入账或很少入账。

2.3.2 生物性资产的动态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动物或植物样本进行试验,耗用的专用材料中还包括大量种苗等生物性资产。在试验过程中,种苗存活率受空气、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影响,加上覆盖的面积广、不易盘点等因素影响,给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无法在财务账面上及时地反应。

nlc202309021120

2.3.3 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不同的课题组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为了满足实验的需求,存在单位内部重复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现象。而科研活动中许多基础性实验或类比性的实验,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单位内部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来完成。

2.4 政府采购

忽视对达到限额标准的货物等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所谓限额标准是货物和服务在50万元以上、工程在120万元以上。但是在单位内部许多专用材料由各个课题组报的额度在限额以下,但是整合汇总后,同类物质在限额标准以上的是非常多的,并没有从严格意义上执行政府采购。

2.5 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研成果的供给具有无差别性和不可分割性。农业科研成果消费主体是农户、企业、政府。尽管需求各异,但供给却是统一的,即大部分科研成果无差别供给社会。农业常规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耕作制度、人畜共患流行病防治、农业区域化研究成果等,涉及面广、投资量大、产生的效益不可分割,具有显著的效用不可分割性[3]。

3 中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3.1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

《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2012]502号),新制度明确了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为财政改革做铺垫;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在职工程等,权责发生制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更加科学准确;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摸清家底,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2 会计国际趋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合作经济业务越来越多,会计国际趋同是中国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总体趋势。新财务会计制度中全面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及其说明,改进优化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正是会计国际趋同接轨,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国际合作交流。

4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4.1 强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4.1.1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摒弃“增量预算法”简单的基数增长,科学采用“零基预算法”[4]。第一,财务人员对以前年度单位财务预决算情况进行财务数据比较分析,结合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活动的安排对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及项目经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第二,对财政性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统筹兼顾。预算管理既要考虑财政性收入,也要合理安排非财政补助收入。组织单位各业务部门,对非财政补助收入进行调查研究、目标预测、论证分析,做到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

4.1.2 落实预算执行管理

制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管理任务分解,划分预算执行责任主体,落实到责任人。定期在单位内部对预算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公示,将预算执行与个人年终考评结合起来,形成与责任人利益相关的全面预算执行责任体系[4]。

4.1.3 完善预算监督

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由单位负责人牵头,负责及时对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各主要环节出现的偏差进行深入分析和纠正。

4.2 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4.2.1 以制度为保障,强化制度的执行

按照科研经费的性质,对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做到各类科研经费的使用有法可依。单位各部门加强沟通,确保对管理制度的正确理解和执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预算批复进行控制。

4.2.2 加快科研经费管理知识的更新,形成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参加培训班,向同类事业单位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财务主管部门组织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小组,开展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调研,结合这类单位科研经费的特点,形成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指导应用体系,在系统内各单位应用推广,不断提高系统内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

4.2.3 加大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激励举措

加大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真正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3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4.3.1 完善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

对单位资产的管理,不仅是实物和账面的管理,而且要对实物的总体情况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资产发挥效益。一方面要对无形资产形成过程进行监管,并合理评估入账;另一方面要对生物性资产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通过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完善生物性资产使用管理的审批程序,并追究基地管理或实验管理人员的保管职责,对生物性资产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4.3.2 建立健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资产管理部门在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时统筹调配,盘活资产,科研仪器设备要在单位内部建立共享机制,设置专人负责管理实验室,并对实验实行预约登记管理。每年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按使用的频率作为实验室绩效考核指标,奖励相应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费的投入。

4.4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

鉴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专用材料采购主要是种苗、化肥等,可按地域组建一个政府采购指导小组,通过对当地的供应商公开招投标,对于目录外的货物实行成立供应商备选库,在备选库的范围内可直接定点采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加快政府采购网络信息化技术建设,构建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系统内部为防止农业科研信息的泄漏,方便系统内信息的沟通,构建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充分运用网上竞价、电子反拍等信息化采购手段,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4.5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鉴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业务的特殊性(投资面积广、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等),需要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财务活动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控制。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责任风险与管理层的绩效相挂钩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责任意识,从而不断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避免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内控管理。

4.6 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审计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避免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财务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俊芳.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 马 岚. 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探析[J].现代商业,2009,14:259-261.

[3] 翟 勇. 我国公益性农业科研的主要特征及管理机制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07,6(26):5-8,53.

[4] 李 莉.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我国中医药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4

1 近十年我国出台的中医药科技政策回溯

近年来, 国家先后制定的一系列科技规划和相关的科技政策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及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001 年5 月, 国家计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 科技发展规划) 》即“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把“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作为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主题。

2002 年, 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药科学技术政策 ( 2002 ~2010 年) 》中把“大力加强中药创新研究, 加速中药现代化”作为促进我国医药科学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要点。

2005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 暂行) 》中规定, 重大科技开发项目所涉及的成果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专利实施权, 以及成果与效益的分配权由各方在项目执行合同和立项合同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约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办法》涉及成果转化管理方面规定: 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的有关论文、专著、奖励申报资料等, 均应标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课题”。

2007 年,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 2020 年) 》在政策扶持方面的要求提出: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 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

2009 年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 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扶持中医药发展, 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新医改方案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研发、创新、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

2011 年7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研究规范建设指导意见》 ( 试行) 指出, 临床研究规范制定原则应遵循合法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控性、适宜性等五大原则, 并明确了临床研究规范制定程序、内容与要求、体系文件的培训、执行和记录等内容。

2012 年12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指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并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供贮备或提供基础性工作, 是国家中医药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近年我国中医药科研管理概况

2.1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总体情况

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中可以看到, 2011 年, 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共138 个, 其中: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8 个; 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2 个;R&D活动单位31 个; 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7 个。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的140 个相比减少了2 个。

2. 2 全国中医药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2011 年, 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新增人员1192 人、减少人员559 人, 目前从业人员总数共19037 人, 与2010 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的17990 人相比增加了1047 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业人员15824 人; 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从业人员124 人; R&D活动单位从业人员2310 人; 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779 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业人员 ( 83.12%) 所占比例最多, 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从业人员 ( 0.65%) 最少。见表1。

*资料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2009~2011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 3 全国中医药R&D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

*资料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2011~2013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增长率计算:增长率%= (当年R&D经费-去年R&D经费) /去年R&D经费×100%

从表2 中可以看出, 我国R&D经费的投入从2009 年的625516000 元到2011 年的818229000 元, 总共增长了192713000 元, 增长率为30. 81% , 2011 年与2010 年的R&D经费投入基本持平。

2. 4 2010 ~ 2011 年全国中医药科技产出情况见表3。

*资料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2009~2011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由表3 可见, 2011 年, 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在研课题共2305 个, 相比2010 年的2163 个增加了142 个, 增长了6. 57% 。发表科技论文共6118 篇, 其中, 国外发表共367篇、出版科技著作258 种; 比2010 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发表的4997 篇科技论文相比增加了1121 篇, 增长了22.43%, 其中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增加了58 篇。2011 年取得专利授权数161 个, 比2010 年增加98 个, 增幅为155.56%。而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则从2010 年的95 万元降为2011 年35 万元。

3 讨论与建议

基于我国中医药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政策研究及对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分析总结, 针对我国中医药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3. 1 拓宽中医药R&D经费投入方式, 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近几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药R&D经费投入的情况可以看出, 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科学技术的投入多, 但占GDP比例较之国外R&D投入占GDP的比例还相差甚远,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科研经费的投入, 应该鼓励多种方式的科技投入, 提高企业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度, 通过增设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奖项、加大奖励力度、加大对科研立项的投入等方式促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 使企业成为我国中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3. 2 加强科技意识, 吸引优秀人才

医院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科技的竞争; 因此, 在蓬勃发展的医疗市场竞争中, 优秀人才是竞争的焦点; 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医疗机构将兴旺, 反之则衰败[2], 因此, 必须要重视和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卫生系统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以拔尖人才带队伍出成果, 追求学科、项目、成果、人才四位一体连动发展, 探索我国卫生系统顶尖人才培养, 制定对人才利好的政策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3. 3 增加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 开发中医药科技查新管理系统

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的查新人员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 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 做出查新结论并出具查新报告的信息咨询业务[3]。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过少, 不利于科研工作的资料查找, 阻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使医学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自动化、规范化、程序化, 应提高我国医药卫生科技管理与决策的水平, 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 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奖、科技项目立项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

3. 4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保障我国中医药健康发展

我国实施专利制度较晚, 现有的大多数专利制度借鉴和沿袭了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 在药品的专利保护上基本都是参照国外西药的保护模式, 因此不能满足完整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需求[4]。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专利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专利的所有权收入较少, 这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 结合中医药的特点, 制定专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保障我国中医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房耘耘, 石学峰, 程薇, 等.建国以来中医药科技管理相关政策回顾.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11) :961.

[2]全钰平.对生产要素与分配的理解.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10) :592.

[3]霍仲厚, 刘胡波.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101.

农业推广人员现状分析 篇5

农业推广是通过教育农民将科学研究和新知识传播到农业实践过程的活动。新型工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始终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则以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为保障。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体制不顺,机构庞杂。二是管理松散,弹性太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是农业推广管理的核心。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适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关键词:农业推广

素质

现状

对策

目录

一、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概况……………………………….……….…1

二、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1

2.1职业道德……………..................................................................1 2.2业务素质……………………......................................................1 2.2.1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1 2.2.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2 2.2.3经营管理能力………………………………………………………………….…………2 2.2.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2 2.2.5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2

三、湖南常德市典型个案调查………………………………………..……2 3.1总体数量相对饱和……………………………………….………...……2 3.2学历结构明显偏低………………………………………………………3 3.3职称结构令人堪忧…………………………............................................3 3.4非专业人员占比过高…………………………………………..………...3

四、农业推广人员需求的新特点……………………………….….……….3

4.1经营方式转变:人才需求竞争白热化……………………………….……3 4.2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3 4.3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4 4.4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化……………………………………….4

五、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4 参考文献……………………………………………………………………...5 致 谢………………………………………………………………………….6

一、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概况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在农业推广组织中工作,通过运用大众传播,个别指导等有效推广手段,使农民自愿采用新技术,使新技术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村科技推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短期而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政府各项农村政策的宣传者,科技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推广新技术的示范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与社会交往的桥梁之一。长期而言,他们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者,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农业科技人员作为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

二、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的必备素质指的是推广农技工作所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职业道德、生理条件、思想道德、组织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推广工作业绩的提高,提升了推广事业的高度,将会带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全局。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1职业道德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将其作为约束行为的准则。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技术问题上慎重对待,不可轻易按“长官意志”办事,要敢于同传统势力作斗争,敢于坚持科学真理。

2.2业务素质

2.2.1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大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以及熟练的实用技术,包括土壤农化、果树种植、蔬菜和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农业气象、畜禽饲养、加工贮存、病虫害防治、家禽疫病预防、遗传育种等,从

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民的不断发展进步。此外,农业推广人员还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亲自动手,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自己了解当地情况,积累实践经验。

2.2.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进而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的社会组织、领导才能、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实际情况,尤其要熟悉农村干部、群众、青年、妇女等不同类型农民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善于同他们交往,具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工作能力。2.2.3经营管理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收集、分析市场信息,提高自身评价经济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带动农民。2.2.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

农业推广作为向农民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广人员担负着指导农民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的重任,就需要具有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推广教学的能力,推广人员应根据农民的学习特点、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实用性强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示范教学。2.2.5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人员在与农民交流中经常使用语言和文字,其与农民沟通、集体教学、组织讨论、现场示范,均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而新闻报告、调查报告、技术资料、撰写教材、经验总结,也要求准确正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文字能力。

三、湖南常德市典型个案调查

3.1总体数量相对饱和

常德市县、乡两级国家编制农业技术推广人数3544人,其中种植业2145人、畜牧业872人、渔业177人、农技化350人;常德市县、乡两级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数

3427人,其中种植业1963人、畜牧业963人、渔业224人、农机化350人。

3.2学历结构明显偏低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编制人数3544人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65人,占10.7%;具有大专学历的983人,占28.7%;具有中专学历的1365人,占39.8%;中专以下学历的831人,占24.2%。

3.3职称结构令人堪忧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编制人数3544人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仅111人,占3.2%;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673人,占19.6%;中级以下职称的多达2643人,占77.2%。

3.4非专业人员占比过高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人数3544人中,只有2727人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占比重为76.9%。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学历、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远未达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

四、农业推广人员需求的新特点

4.1经营方式转变:人才需求竞争白热化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刺激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对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竞争呈白热化态势。

4.2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新品种研发推广特别是“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农业种养品种结构明显呈区域化发展,农业内部产业分工深化,农业经营领域拓展使得经营主体所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

4.3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因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专业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4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化

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差异化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和农业生产内部分工细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这种个性化需求必然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既要具备很高的业务素质,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五、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完善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一支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离、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人才队伍;

3、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

4、完善培训体制,提升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农业推广业务能力;

5、创新基层农业推广人才管理机制。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农业新技术及政策能否得到顺利地普及推广与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密切相关。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技术,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我国幼儿科技教育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幼儿科技教育 现状 问题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并在纲要中明确划分了幼儿教育的内容:科技、社会、健康、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其中科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了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对幼儿的科技教育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2002年所发起的“做中学”科技教育项目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掀起了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使幼儿科技教育成为我国幼教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一、幼儿科技教育内涵和内容

1.幼儿科技教育内涵

幼儿科技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前提下,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相应的物质材料来指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科技教育是帮助幼儿主动养成科学态度、获取科学经验、培养科技意识、获得科学实践能力的过程[1]。

2.幼儿科技教育内容

幼儿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它主要包括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现代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科技应用、幼儿对身边科学技术现象的兴趣和观察、幼儿对科学技术现象的探索和尝试等。

第二,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它主要包括幼儿对一些包括军事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史、使用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

第三,是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包括幼儿对科学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比较方法和能力、信息搜集方法和能力、观察方法和能力、探索尝试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科学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它主要包括幼儿能够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学习、合理思考和质疑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的形成。

二、我国幼儿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幼儿科技教育对幼儿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我国幼儿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科技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和违背的现象。

1.对幼儿科技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幼儿科技教育是一个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有的幼教工作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认为幼儿科技教育是一个“”启蒙性”和“科学性”相互独立的过程,把启蒙性简单认为是对科学性要求的降低,认为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进行科技教育过程中,难以和还在进行有效沟通,于是便运用了讲故事和童话等方式来解释科技现象。

虽然这种教育方法通俗易懂,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得以接受。但是,幼儿科技教育的启蒙性和科学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是还在对科技现象在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科学可技术知识和技能理解和获得的过程。

2.忽视对科学技术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我国幼儿科技教育在目标构成方面,由于过于重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科学技术方法、能力和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幼儿科技教育一直是把科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主要目标。

即使是在现在,有的幼儿园也是把知识掌握作为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科技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形中给幼儿灌输的思想是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教师花较少的时间在对幼儿科技兴趣和相关技能掌握方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3.幼儿科技教育内容选择不合理

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维茨对幼儿教育有一段较为精彩的论述,“学龄儿童是按照教师大纲来学习的,童年甚至是早期的儿童是按照自己大纲来学习的,但是学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教师的大纲来学习的。”[2]

我国幼儿科技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工作人员主要是依靠了已有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教育活动,未能够建立在对每个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是教学大纲和教材,而不是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注重对县城教材内容和案例的填鸭式教学,甚至是照搬照抄书本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幼儿园的具体教学环境,所以幼儿科技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幼儿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而不是主动探索的主体。

三、完善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措施

针对我国幼儿科技教育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1.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者要能够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儿童观。新的儿童观主要是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能够在尊重儿童兴趣和尊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和愿望和积极性,教师要能够主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和评价幼儿[3]。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意义。而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奠基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把幼儿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纳入到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去,以此来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主要是要能够加强对教师科技素养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法和能力。

3. 充分发挥幼儿科技教育的社会力量

幼儿科技教育有较强的社会性,它和社会特别是社区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幼儿科技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状态,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断扩展幼儿和学习和社会空间[4]。

而社区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幼儿科技教育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在社会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获得更为广泛的科学感性经验,从而提高了幼儿的科技视野,为幼儿的科学概念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磊.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及其评价[J].当代学前教育,2007(2):20-22.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79.

[3]袁爱玲.学前创新教育应确立的新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6(5):11-13.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7

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巩固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军民结合”的萌芽阶段 (1949—1977年) 。1950年4月, 中央在重工业部下面设立兵工办公室, 国防工业从中央军委划归政务院管理, 国防工业从军事系统走向国民经济大系统, 这为国防工业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首开先河。第二阶段:初步建立起“军民结合”的管理模式 (1978—1989年) 。1978年以后, 国防科技工业按照改革开放的方针, 积极探索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新路子。但从总体上看, 国防工业的基本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三阶段:“军民结合”管理模式的调整阶段 (1990—1997年) 。该阶段中央军委提出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些关系战略全局的科学决策, 为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第四阶段:“军民结合”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1998年至今) 。按照党的十五大做出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 逐步更新武器装备”的战略部署, 以1998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序幕掀起了国防科技工业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

党的十七大以后,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 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坚持勤俭建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在十七大关于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构想指导下, 国家决定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 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和信息产业部, 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建制下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以及原信息产业部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防科技工业局。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大精神, 国防科工局正在制定措施, 落实“三定”方案, 积极适应新的管理体制, 按照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 边调整边建设, 尽快建立符合武器装备建设规律、反映社会义市场经济要求、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国防工业实施管理职能, 其管理对象也将从主要面向国防工业转变为面向全社会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所有企事业单位, 具体职责有:研究拟订国防工业和军转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组织国防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优化调整工作;组织国防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研究制定国防工业的研发、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及外资利用的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国防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 以确保军备供应的需求;拟订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负责组织管理国防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地方国防工业管理机构是国防工业两级政府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尽管多年来管理体制改革频繁进行, 机构设置形式不断变化, 管理职能及权限划分多次调整, 但国防工业两级政府管理的体制始终没变。中央机构改革以后, 大多数地方在机构改革中也以不同形式保留了国防工业管理机构, 并对其职能加以调整。改革后的各地方国防工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本地区国防工业经济的发展, 协助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 为本地区国防工业企业单位改革发展服务。

三、我国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与矛盾

1、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具体军工企事业单位、民口单位都有管理权,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总装备部受中央军委领导, 根据部队装备需求, 直接就军品采购科研生产计划、立项等方面对口具体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 同时在业务上指导各军种装备部, 而各军种装备部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对口具体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局受国务院领导, 在业务上指导地方国防科技工业单位, 同时在军品科研生产基础建设投资等方面对口各军工集团总公司。当然这种供需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在好的制度下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工作效能, 但是如果两个管理部门存在的管理权限的交叉和管理职能的重叠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分担, 那么这种管理模式则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最大效应。

二是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公司对所属军工企事业单位实行全方位管理。各军工集团总公司资产所有权在国家国资委, 干部管理权在中央组织部。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领导下, 对辖区内地方军工单位、民口单位, 以及在辖区内各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进行行业指导和行业管理。

三是军民分立、行业分立、条块分立, 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 更缺少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在进行单一或专门武器装备生产时有其特定的优势, 但是这势必导致其在进行系统性武器研发和生产方面面临不足, 特别是无法满足整个武器装备系统发展的需要。

2、管理职能配置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位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地位的大军工集团公司由于在“干部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 国有军工集团公司“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仍然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 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手段, 因而事实上存在着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的问题。且军队 (主要是总装备部和各军种装备部) 与政府间、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比如, 在军品投资与计划管理体制上, 尚未完全摆脱计划按所属关系下达, 任务按所属关系组织实施, 条件保障建设实行所属关系投资的管理模式。国防经济主管部门从保密性和政治性的要求出发, 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指导手段管理国防科技工业, 不仅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死, 而且使国防建设系统成为一个对外对内封闭的系统。这种封闭状态既不利于进行高效的社会分工协作, 也不利于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自1978年明确军工企事业单位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以来, 各地国防科技工业局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 一直沿袭对所辖地区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界定在“以部为主”的行业管理范畴, 事实上只有“协调服务”的职责, 却没有具体的行政行为, 因而各地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这也是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迄今为止没有设置独立建制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的主要原因。

3、管理规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对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主要采取严格的“三证”制度, 即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军工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有准入许可制度、保密制度、计量制度、标准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技术状态管理制度、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制度、军代表验收制度、产品定型和鉴定制度等。在制度设计方面, 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 还没有明确规范军品市场如何对民口单位开放的制度, 其各种管理规则实施主体尚未完全包括民口有关单位。这也是推进军转民、建立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一大障碍。

4、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不同于欧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大专业领域组织形式,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以行业划分的, 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船舶、核、兵器和电子军工集团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军品科研生产布局相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有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由于战线长和投入不足,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创新能力差, 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不足, 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很不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种行业布局模式对基础研究的统筹规划是极为不利的。例如, 先进材料和电子装备几乎各大行业集团内部都在做, 研发力量低水平重复, 而且资料相互封锁, 形成恶性竞争。鉴于此, 本文认为国防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应该由国防部门统筹规划, 而本行业特有的技术研发就放在集团内部的科研机构进行, 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结论

纵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原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求我们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军工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国防基础科研, 提高国防科技研究设计、工艺制造、试验验证的基础保障能力, 突破共性、基础性关键技术, 增强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推进能力;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振兴装备制造业;要求我们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在正确定位、有效运行的基础上, 形成涵盖特殊性管理要求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 在加快向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变的进程中,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甘志霞、吕海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3) .

[2]荣明杰、闵功灵:试论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J].工业技术经济, 2001 (6) .

[3]王丽军、缪蕾: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实施转化现状透析[J].国防科技工业, 2003 (2) .

[4]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 2006 (1) .

[5]熊光楷:论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中国新军事变革[J].外交学院学报, 2004 (6) .

[6]尤琳:关于产权理论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研究[J].特区经济, 2008 (12) .

[7]袁和平:坚定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之路[J].国防科技工业, 2008 (10) .

[8]游光荣、孙霞: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防科技, 2007 (9) .

[9]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 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 2006 (7) .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篇8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各项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人才队伍的影响但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获取渠道狭窄且供给不足、流动性大,导致每年大面积企业退出市场。人才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才获取渠道,稳定人才队伍,已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团队从人才获取渠道着手,对当前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构成状况和现有人才获取渠道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希望有利于拓宽人才获取渠道,提高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在线调研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管理者。线下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4月-2016年5月抽取衡阳市的办公大楼以及经济开发区内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特定群体,以在线问卷调研与线下问卷调研的方式,同时,我们随机抽取部分企业进行访谈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问卷进行匿名填写,由研究小组成员当场核对并回收,发现漏项及时让被调查者当场进行补充。

3. 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研究小组在问卷中基于被调查的背景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同时,我们和2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访谈。有关问卷调查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成立年限3年以下的93家,3年以上41家;员工人数40人以下的90家,40人以上有34家。

1. 招聘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根据深度访谈发现,这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根据本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人员增补计划后,对所需招聘的员工必须具备技能、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要求不是很具体,比较笼统。只有10家左右的企业对所需招聘岗位的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招聘的准备阶段,很少有公司会制定一整套非常清晰且完整的招聘计划,当然,这可能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组织结构的设置有关,在这2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中,有16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有4家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同时归于行政部。企业的招聘人员都缺少必要的有关如何招聘的培训,招聘很不专业。

2. 人才获取渠道、甄选方法单一

从我们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现有人才的获取渠道以网络招聘和熟人推荐为主,会使用网络招聘或者是熟人推荐的企业分别有92家和68家。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的企业也表示他们现在用的最多的人才获取方式是网络招聘。这样的人才获取渠道显得比较单一,我们在问其原因时得到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招聘成本低且消息发布比较迅速且成本较低。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员甄选方面采取的方法基本上以面试为主,有的还会辅之以笔试。事实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素质不能完全从面试中反映出来,所以通过这种形式企业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3. 人才获取渠道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们对衡阳市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招聘渠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有87家企业选择了人才与岗位匹配程度不够,有95家企业选择了招聘到的人才易流失,这两个是最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招聘成本过高,招聘目标不明确也是现在企业在人才获取中所面临的问题。

(1)招聘到的人才的流失率较高。网络招聘是他们惯用的人才获取的方式,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到的人才的流失率很高。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些员工甚至连试用期都还没结束就打包走人,还有一些员工在企业经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技能后,也会选择跳槽,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2)人才与岗位匹配程度不够。在招聘工作结束之后,企业需要通过多种培训来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的胜任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另外,招聘到的部分员工与现有团队的合作程度、与企业文化的融入程度不太高,与企业的价值观有所偏离。

四、讨论及提出建议

1. 人才获取渠道的多样化

其实,内部提升还是熟人推荐等每种人才获取的渠道都存在着利与弊,哪一种渠道能科学高效地完成人才获取的要求呢?很显然,单一的人才获取渠道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招聘之前,招聘的工作人员要多次进行衡量和比较,对于所需招聘的职位,进行不同人才获取渠道的优化组合,以获取招聘效益的最大化。

2. 合理使用人才获取的渠道

对于企业人才的获取渠道,选择的原则是既可以达到招聘的要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符合条件的人才。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针对其特点,应选择差异化的人才获取渠道。例如,对于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技术型的人才的获取,可以考虑内部提升和猎头公司的获取形式。而对于一般的办公人员如财务人员、人事专员等,可以通过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会等形式进行人才获取。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也可通过校园招聘或者就业交流会的形式网罗人才。

3. 丰富人员甄选的方式

长期以来,从简历的筛选到面试笔试,这些是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人员甄选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应聘人员的心理、胜任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等。这些企业可以加入一些比较新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例如:案例面试、背景调查、小组讨论、模拟测验、心理测试等。

4. 科技型小微企业自我魅力的提升

如何增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吸引力进而留住人才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第一,提供比平均水平稍高的薪酬,提供合适的福利待遇,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留住人才。第二,建立一套完备的雇佣机制和培训体系。除了薪酬因素以外,有的员工也注重学习的机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第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感染人,留住人。尊重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施展才能的舞台。

五、调研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人才获取渠道单一,人才流动性大,致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少,专利少等问题。因此除了解决资金等问题外,还要大力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才意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获取更多人才,提高人才获取的质量和水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1.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是自编问卷,不够稳定。

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样本较少,且方法学质量较差,采取随机调查方法,不能完整阐述被调查者的基本内容,无法确定其是否真正满足调查需要。

2.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只采用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缺乏多样化统计分析。

3. 研究小组成员调研能力及学术能力有限,使得调研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科技型小微企业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型小微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就要改进、完善自身的人才获取体系,合理配置资源,适应自身发展需要。本文基于对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获取渠道现状的调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人才获取渠道管理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获取,渠道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森森.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陈传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柳州:广西工学院,2011.

[3]朱永跃,张提.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京溧水区“321”人才项目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2:42-46.

[4]南泉.企业不同招聘渠道效果分析[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9

1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绩效管理是项目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 有效提高农业项目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推动成员的科技创新以及学术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农业单位都忽视绩效管理对于科技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从目前的绩效管理来看, 主要存在管理理念淡薄、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沟通等问题, 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发展。

2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只为单纯地完成科技项目, 获取奖励而奋斗。错误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 与自身的科技项目无关, 使科技项目部门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2 过于注重个人评价

绩效考核过于侧重科技项目中对个人的绩效评价, 未将个人、部门、整个项目的绩效考核有机联系起来[1]。

2.3 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集中在对项目指标考核上。而项目指标的考核来自于科技项目的相关数据, 绩效考核存在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2种, 加大了考核难度, 不能做到良好的协调;良好的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福利、奖金等的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过于注重业绩考核, 忽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规定操作、不按正常程序办事等现象, 导致对科技项目的经营、安全重视不到位。

2.4 科技项目管理安排不细致

在安排工作时,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开始时间、完成任务时间, 只下达一个较为模糊的指令, 可操作性不强, 致使工作绩效不佳。农业科技项目的工作具有创造性, 管理者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 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工作重心不明确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人员的科研和工作能力不强, 导致绩效不高。农业科技项目在对员工培训以后, 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测验体系对培训结果进行测评, 无法确定参训人员对知识及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培训新人时培训者本身是否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或具体的实践能力都没有衡量标准。因此, 加强培训质量, 搞好人员培训, 使工作人员明确工作重心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2.6 信息系统管理不全面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全面, 不能够满足变化多端的考核指标需要, 实际操作性较差, 缺乏科学性。

3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对策

3.1 采用新型的绩效考核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具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 工作中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正确评价农业科技项目中的个人价值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 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 可以作为考核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方法[2]。根据目标管理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殊性, 在制订绩效指标、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发展及其个人规划, 使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协调一致, 将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之中, 个人为组织目标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与不断向共同前景的靠拢引导员工的持续努力和奉献。基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仅仅进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 有必要结合360度反馈评价法。与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 360度反馈评价法在反馈和避免考核错误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360度反馈评价是一种偏重于定性的考核方法, 不能准确量化业绩, 因而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360度反馈评价法的弱势予以弥补。因为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 即具体化、可度量化、可实现、现实性以及时限性, 所以其主要解决的是将绩效量化的问题。

3.2 加强绩效管理

3.2.1 转变思想认识, 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成长成才服务, 重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战略导向理念, 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实现战略目标、落实部门和团队目标服务。三是要树立过程管理理念, 强调全员参与和双向互动, 强调系统性和持续性。四是要树立齐抓共管理念, 各部门、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的积极参与, 如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农业科技项目有关人员的全体参与。

3.2.2 将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效统一起来。

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只有让个人清楚地认识到其发展是依托于项目的发展, 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 个人绩效必须与组织目标有效统一,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 引入一些强调团队精神的绩效指标;其次, 绩效考核过程中, 将个人绩效与所在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考虑[3]。

3.2.3 完善考核指标, 使用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将绩效目标分为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 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对业绩目标与品能目标作出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对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作出明细的划分, 指出制订绩效发展目标书的具体程序。绩效考核标准应坚持“四个基于”, 即基于职责、基于目标、基于数据、基于事实, 按照数量、质量、效率、效益“四维”标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考核工作在有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比如对一个人的考核应是其直接上、下级或与其他有工作联系的人等给的评价最贴合实际。因此, 要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对谁服务由谁考核、谁了解谁考核”的原则, 合理确定有权考核人范围。绩效考核应全面评价其业绩目标和行为表现2个方面, 尽量克服“前台唯指标, 后台凭印象”的状况, 不仅要立足于现在看过去, 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考核, 还要立足于现在看未来, 加强对未来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尤其是农业科技项目中需要对项目的未来前景进行评价。

3.2.4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应当明确指明工作具体内容。

作为管理者, 在给下属安排工作时, 应当明确标准、项目开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 明确地进行分工, 以提高工作绩效。

3.2.5 重视项目过程管理, 加强绩效沟通和辅导力度。

持续的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也是过去绩效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绩效考核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反馈不足。下级对上级的工作期望、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清楚, 个别人员甚至连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要通过建立“三次谈话”制度, 让全体人员都参与进来, 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 帮助个人明确任务、奖惩等内容, 同时通过全程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 辅导按时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4]。

3.2.6 科学地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涉及数据整理、统计、加工以及分析等多种流程, 需要较为科学地完善信息系统来提供技术支持, 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条件, 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更显规范化与科学化。

4 结语

总之, 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一个科技项目承担单位, 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地认识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化的策略以及可行性的考评指标。加强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是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才能促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项目的长足发展。

摘要: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提出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为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建立有效的评价绩效和界定绩效的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恩杰, 刘刚.论项目管理的创新[J].河南科技, 2008 (9) :24.

[2]李思敏, 司静波, 陈君.绩效考核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 2011 (2) :76-78.

[3]赵登攀.论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10 (9) :104-105.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目前, 农业科技档案以其强大的信息资源功能在我国“三农”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科研还是农业生产等都离不开它, 并且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如何做好其管理与利用工作则是促进这种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以下简称油料所 ) , 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进行探析, 以期能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开发利用 ,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一) 管理日益规范化。近年来, 国家和相关省市都制定并印发了系列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 严格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按照国家和省市档案管理规定, 依据《档案法》, 结合工作实际, 各级部门也相应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各项工作制度, 如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销毁制度、档案移交接收制度、档案归档制度等, 进一步完善了对于档案的保管、使用、保密、归档的管理, 将档案工作进一步推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 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投入, 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迅速, 农业科研经费成倍增长, 各类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在逐年增加, 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 大量新购各类科研仪器设备, 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等不断增加, 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 课题研究成果成倍增长, 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归档内容, 增加其管理任务。同时, 随着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和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日益规范化, 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 压力越来越大。

(三) 管理工作从属化。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高度的重视, 在很多领导眼里,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 只是存存取取放放,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资料保管员的作用, 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许多单位处于从属地位, 对档案管理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处于边缘化状态, 在职称晋升、工资晋级、评优、奖金分配等方面基本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有些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员, 而是挂靠办公室或其他相关部门, 由办公室人员兼任。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型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停滞不前。另外,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在各单位处于从属地位, 行政权限有限, 造成在收集档案的过程中, 档案部门很难对其他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对策

(一) 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 提高大家的归档意识。实行项目主持人 (或项目首席专家) 归档责任制, 建立项目完成与档案完卷一体化的“捆绑式”责任制, 使项目 (课题) 责任人视建档为自身业务的一部分, 关注项目 (课题) 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与系统化, 从而保证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作为有关人员职责和工作任务目标之一, 用制度把它明确规定下来, 档案管理部门深入到各职能部门、课题组中去, 了解工作情况, 并为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创造方便条件, 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 保证科技文件材料的完整。

(二)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以建章立制为基础, 全面实行质量和目标管理, 用制度来规范档案管理, 并督促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课题组、兼职档案员, 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 维护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 油料所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外, 还做到了把档案工作纳入全所工作发展的轨道, 坚持了“四个挂钩”, 即档案工作与领导责任挂钩、与单位及个人的年度工作任务挂钩、与创建“文明处室”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 改变了过去仅依靠档案人员“单兵作战”的状况, 集全所工作的“合力”, 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三)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建立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网络, 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油料所由分管所长领导档案工作, 综合档案室隶属信息中心领导, 集中统一管理全所各种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 保持了专职档案人员的稳定。为了把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把档案工作的目标责任下达到基层, 提高部门领导和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责任感, 所里要求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分管本部门的档案工作, 并推荐具有一定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兼职档案员, 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中形成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预立卷、移交归档工作, 档案室具体指导基层的业务工作。目前所里已建立了有37人组成的兼职档案员队伍, 全所专兼职档案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6人, 占档案员总数的43.2%, 形成了完善的所级档案综合管理体系, 实现了档案管理网络化, 为搞好档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 全面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提供利用, 即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科技档案利用的社会价值, 就是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科技档案能否转化为生产力, 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和创新, 向收集、加工、整理、传播、研究和利用知识的知识服务行业发展, 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 要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面向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咨询、定题和专题信息服务、动态信息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借阅等服务。通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一是提高科研项目的竞争力和获准率, 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如油料所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奖励、专利、项目验收等方面充分利用档案资料, 对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丰厚回报。油料所已主持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 培育油料品种160个, 主持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45项, 其中国家成果奖19项, 高居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之首。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油料所先后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油菜产业三次跨越发展, 累计为社会创造效益1000亿元以上。二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开展科技扶贫。科技档案不被利用, 扶贫工作就不会在短期内打开局面, 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三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为成果管理服务, 科技档案在编写参考资料方面, 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油料所为了使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上级要求对建所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清理。为此, 搞成果管理的同志, 调阅了建所以来的所有成果档案, 编写了84项科技成果目录表, 并按授奖的类别进行了归类整理, 列成简介表, 将成果管理工作分为三阶段, 写出油料所科研成果及成果管理总结报告。此项编研工作摸清“家底”, 又为利用成果提供了方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切实发挥好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全面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参考文献

[1]连华.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0) .

[2]王兆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03) .

[3]郭朋, 刘玉芬, 赵伟锋, 张宇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2 (04) .

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 篇11

一、农业风险的类型

河南省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很多,不过通过浙江大学张跃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顾海英教授在2011年对河南省内7个地区11个乡村662户居民组织的农村农业风险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自然风险在农户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仅列第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条件,对于较小的风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利用调整种植结构的方式来进行风险分散。但是对于系统性很强的风险,农户的这种能力将会变得十分弱小,成本会很高,从而也就不需要社会化的分散方式了。不过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仍旧是困扰农民的首要问题。

二、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从历史上来看,冰雹、干旱、暴雨、洪涝、病虫害大风、霜冻等均对河南省农业生产造成过相当大的损失。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农作物受灾的类型比较集中,以干旱、洪涝和病虫害这三种因素为主。

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从历年全省农作物的受灾情况来看,河南省农业历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相当严重,其中最严重的2000年,几乎有一半的播种面积收到影响。

四、发展农业保险的意义与必要性

农业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同样具有保险的基本职能,即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和对农业风险损失实行经济补偿;以及两个派生功能,即防灾防损失职能和融资职能。而现代农业发展赋予了农业保险新的功能,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了解农业保险,使它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总体来说,河南省目前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受自然影响仍比较大,遭受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的农业生产依旧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风险转移和管理机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始终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尤其是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一方面长期面临着耕地不断减少的压力,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已经把农产品纳入产业链条,需要农产品充足稳定的供给,但是在近两年由于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农产品供给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面临的头等问题。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改善农业经营环境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农村金融风险,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信贷与保险的结合,农业保险可以为农业资金融通起到配套保障作用,从而保证了金融资产安全,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也可以提高农村金融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对于农业经营者来说,有了保险的保障,农业生产趋于稳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得以提高。同时由于其信贷地位的改善,可以较容易地取得贷款,有利于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改善农业经营环境,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提高了集约化的水平。

(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社区稳定

河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多数农业人口仍然以农业作为其主要职业。很多贫困地区是因灾致贫,如果他们灾前有了农业保险,就可以保证受灾之年通过保险补偿来收回成本,灾民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不会影响接下来的生产,农业收益和收入也就不会总处于大幅度的波动状态。

农业保险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通过开展农业保险,一方面,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从事农业保险的公司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经办、代办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水平。

五、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我国近代农业保险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政府经营险种逐步转向商业化运作,业务随即呈下滑趋势。1991年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减轻农业保险的亏损,开始转变经营方式,开展委托地方政府代办、发展合作农业保险等多种经营模式的试点工作。但这些试点模式因为缺少适用法律和资金支持等多种原因,最后基本都停止了。多年来政府所给予农业保险的唯一优惠政策就是免征保险机构的营业税。

河南省农业保险具有与我国农业险大体一致的发展历程。自1982年开始以人保河南省分公司为主办理农业保险业务,随后险种及业务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主要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继开办了小麦种植成本保险、果树保险、林木火灾保险、大牲畜保险等险种。但在1993年以后,由于农业保险发展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赔付率高居不下,经营长期亏损,农业保险业务也逐步萎缩。1996年,由于各保险公司开始商业化转型,国家对属于政策性险种的农业保险也不再有任何补贴。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营,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风险业务集中,再加上赔付率较高,从而形成了“小保小赔,大保大赔,不保不赔”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年“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开始得到各方面的关注。随着《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的推出,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开始承办奶牛和肉鸡保险,中华联合保险河南省分公司承办烟叶保险。同时规定试点地区市县级财政部门对试点险种进行保费补贴。目前,随着试点地区农业保险的开展,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2

档案是人类历史的记录者, 是人们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信息的集合, 是人类文明的脚印。农业科技档案更是如此, 它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录像等科技文件材料进行整合和管理。它是人们农业科研活动中形成并记录总结出来信息资源, 它来源于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活动, 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从事农业科研活动的经验总结。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反映农业科技的产生和发展, 进而指导农业科技发展, 使农业科技以一种历史的、连续的特点来指导实践。它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信息资源, 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面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投入, 加强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也随之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然而,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已颁布了许多年, 但一些农科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等主观上的问题, 再加上档案管理客观上收集困难、已丢失的特点, 使档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一) 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困难。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生活中, 而且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通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再者, 参与的科技人员较多、分布较广泛, 档案人员无法全程跟踪参与项目的记录, 这给档案的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收集周期长、难度大的问题。部分科技人员不重视科技档案的保存, 不能及时将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提供给档案部门长时间就会造成一些重要资料的丢失。

(二)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农业科技档案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有些单位虽有制度, 但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也没有相关的收集、登记、监督制度, 使得档案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制, 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

(三)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就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来说, 其资料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纸质、图片和声像资料, 缺乏系统的电子信息, 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四) 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情况复杂。

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工作人员只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档案的保存上, 而忽视了对档案资源的利用, 致使档案的利用率较低。同时随着国家农业科研的发展, 档案利用面也扩大, 利用主体增多, 致使利用主体在利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对策和措施

针对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

(一) 形成领导重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合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创造极大的物质和经济财富, 领导的重视有利于档案的高效管理, 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各级领导要亲自抓, 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给予充足的经费确保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领导要采取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二) 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其对工作的责任心, 使其能够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同时, 还要着重培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才, 提高管理水平。

(三) 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体制, 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的制度。及时更新不适合的规定, 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有“制”可依。还要树立服务观念, 建立反馈机制等等, 完善各项管理体制。

(四) 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 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 建立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等。要想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中信息网络的应用。

四、科学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机制的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效率, 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人研究;有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提高农业效益,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增加农民收人;这也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五、结束语

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能够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 也是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支柱, 是我国社会安定、实现强国之路的重要保证。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当今社会,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行有效地管理。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控股股权结构下一篇:科学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