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2024-09-30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精选12篇)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篇1

农业是多哈回合的关键问题, 同时农业历来也是多边贸易谈判的难点。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目标是实质性提高市场准入、削减并逐步取消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大幅度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2008年7月29日, 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小型部长会议中, 主要代表国未能就最为棘手的农产品补贴达成一致, 以失败而告终。直接原因是美国和印度在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拒绝让步。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一农产品的国内支持和进口关税削减;二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

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和生产者支持。在这些支持性措施中, 出口补贴因其能够直接作用于出口产品, 有效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并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被大多数国家所乐于采用。由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影响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水平, 从而会对其他国家的农业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出口补贴被认为是农产品自由贸易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一、国际农业出口补贴现状

出口补贴是扭曲国际农产品价格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据估计, 出口补贴对全球农产品价格扭曲的贡献为13%, 同时出口补贴的取消对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贡献率仅为2%。

(一) 出口补贴的使用严重不平衡, 少数发达国家是出口补贴的主要使用者。

WTO资料显示, 农产品出口补贴主要由欧盟、瑞士、美国、南非等25个成员使用, 约97%的出口补贴集中在欧盟、瑞士、美国和挪威4个发达国家。其中,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补贴使用者。1995~2000年, 欧盟年均出口补贴支出约6 0亿美元, 占全球出口补贴支出的8 8.7%, 欧盟、瑞士、挪威和美国四个DECD成员的出口补贴占到了全球的97%。

(二) 使用出口补贴的农产品概况

出口补贴集中在少数农产品, 严重扭曲国际市场。根据O E C D秘书处估计, OECD成员出口补贴支出金额最多的产品是乳品, 1996~1998年4年合计补贴额为91.08亿美元, 占OECD成员4年农产品出口补贴总额的34%, 其次是牛肉 (55.99亿美元, 21%) 和食糖 (29.88亿美元, 11%) 。其中, 1998年欧盟补贴金额最高的是乳品, 占30%, 其次为牛肉 (22%) 、粮食 (13%) 和食糖 (12%) 。美国补贴金额最多的产品是乳品和禽肉。

(三) 出口补贴的形式

出口补贴主要包括“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两种措施。目前, 欧盟主要采取“出口补贴”形式, 而美国主要采取“出口信贷”形式。在农产品贸易中, 一些成员在使用出口信贷时采取了一些非商业的作法, 如提供优于商业条件的贷款利率, 还款期超过正常的商业条件等, 构成了出口补贴成分。出口信贷包括以下几种形式:贷款担保、贴息、延期或缓期还款、承担运费、融资及再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或再保险和出口信用担保, 政府间的信贷协定等。

二、出口补贴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出口补贴对世界农产品市场总的影响是:出口农产品供应增多, 使国际农产品价格趋于下跌。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补贴越多, 这种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就会趋于增加。这样, 在某种农产品生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由于出口增多, 国内供应量减少, 可能维持了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价格。而增加出口的农产品又使农产品世界市场价格供应量增多, 在世界农产品市场进口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世界农产品价格会趋于下降。

(一) 对补贴国的影响

对补贴国来说, 出口补贴有助于农产品数量增加, 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得以维持较高水平。因此, 使用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国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提高出口国农业竞争力, 从而保障出口国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稳定社会环境。

(二) 对不使用补贴国的影响

由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影响世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水平, 因而对其他国家的农业竞争力会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那些不使用出口补贴的国家。如果世界农产品出口补贴水平过高, 必然会降低较少或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 减少他们国家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转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 取消农业出口补贴的效应

取消出口补贴将减少农产品贸易扭曲, 促进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回升;近几年来欧美国家出口补贴的泛滥导致粮食、油菜籽、乳制品和肉类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廉价, 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这类农产品的进口国, 就会从这些廉价的货源中获利。当农产品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 发达国家可能以食品援助的形式分配这些剩余物资。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后, 将很难再出现这种现象。增加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程国强、刘合光.多哈农业谈判:取消出口补贴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2]、马晓河、监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3]、Ralf Peters.2006.Roadblock to Reform:The Persistence of Agricultural Export Subsidies.Policy Issu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odities Study Series No.32.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篇2

摘要:我国的农业生产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压力,又受水土资源的制约,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论证了利用节水措施及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节水农业,21世纪的中国农业生产才能够满足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关键词:水资源 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必需品,也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农业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中国农业由于其现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1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考古证实,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在陕西关中用原始简陋的木石工具,在粗松的黄土地上“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

周、秦时代,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使原始农业逐步而又明显地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正式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下了人类奇迹。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

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2.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中国现共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hm2和1000万hm2,同时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hm2,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约150亿~200亿kg,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0.252亿hm2,1994年0.280亿hm2,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hm2,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t/hm2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kg,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kg,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

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m3水可产生1t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2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

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新品种保护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新品种;保护;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

社会已经走入腾飞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甚至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竞争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农业新品种权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保护农业新品种。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我国农业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业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鼓励育种创新,促进农业发展,自20世纪30、40年代起,就纷纷建立了农业新品种保护制度。而我国在199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之后,相关部门相继完善法律法规,农业新品种的保护名录逐步扩大,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新品种保护体系。但是我国农业新品种保护的工作,毕竟仅仅实行了17年,实行的时间短暂,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有不完善之处。

1 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能力落后

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落后,农业新品种申请领域范围较小,独立创新的农业新品种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和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1.2 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不完善

农业生产有特殊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决定了农业新品种科研、推广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各地政府逐步完善了农业新品种推广的机制,但是机制运作还需要进行一步完善。

1.3 群众对农业新品种保护意识淡薄

公众对新品种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一样,侵权假冒行为时有发生。

2 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农业新品种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面对这些问题,要不断思考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保护农业新品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及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全社会品种权保护意识,特别是一些种业的品种权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农业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农业新品种保护的方法,参与到农业新品种保护的工作中。

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与新闻媒体合作,利用电视、网络、纸媒、电台等各种宣传渠道,长期坚持宣传农业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方法;二是重点抓好农业新品种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培训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代理人员,培训目的是让这些农业新品种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对农业新品种保护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2.2 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

目前,新品种申请数量相对较少,要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申请数量和质量。一是简化申请和授权的行政流程,加快授权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二是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方法,把成果是否已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成果鉴定的前提条件,坚持先申请保护再组织鉴定,以此来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三是改革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有关职务专利或职务品种权申请费和维持费的支付办法,将原来的职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品种权)的申请费、维持费等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改为由所在单位支付。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以利于扩大农业新品种申请数量。

2.3 完善执法体系建设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大对农业新品种的保护,打击假冒,制止侵权行为,这需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支持完成。目前的立法虽然相对完善,但仍有些制度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做出一定的调整,以提高执法的效果。一是联合执法,司法机关和农业行政执法机关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农业新品种保护的法治环境;二是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品种权侵权和假冒工作中的地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处品种权纠纷比较快,对品种权纠纷可采取先行政调处再司法诉讼的手段;三是农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在科研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这个过程中,依法尊重和使用知识产权,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依法主动打击各种侵犯和假冒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业新品种保护这项工作还有漫长而艰巨的路要走,随着知识产权公平竞争市场规则的建立,各相关部门将在更加有序的环境中继续摸索新的方法,不断提升农业新品种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开展新品种保护的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丽洁,马三喜.论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农业发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 邓海娟.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5,(02).

[3] 王立平.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4] 贡锡锋.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贸易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5] 王芳.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D].中国农业大学,2005.

农业污染现状与影响分析 篇4

1 农业污染特征

1.1 非点源污染

相对于工业污染的点源污染的特征,农业污染呈现的是非点源污染特征。这是由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由于农业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养殖所产生畜禽粪便以及农作物秸秆的燃烧,污染源的分布十分广泛和分散,位置以及影响因子的界定也相当模糊,因此对农业污染的监测、治理和控制都相当困难。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美国水体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导致约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1]。在全球范围内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主题中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隐蔽性强

农业污染的隐蔽性污染远远大于其显性污染。农业污染中土壤的污染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与许多负面的影响。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过量地对土壤施用化肥和农药,将含有重金属等的污水灌溉农田将会使“活土壤”变成“死土壤”。

1.3 负外部效应

根据福利经济学中外部效应理论,农业污染具有负外部效应。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成本,是由社会来承担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往往没有考虑这一部分对其他主体带来危害的成本,这主要由环境系统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2 农业污染现状

2.1 农业生产直接污染来源

2.1.1 化肥、农药和农膜过量使用。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施用国,农药的施用量也相当之大。农民为了追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化肥施用量从1985年的1 775.8万t增长到2010年的6 076万t,其中氮肥的施用量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也是逐年递增的。我国10%以上的耕地受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较重的已达133万hm2。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1.5%的水平[2]。随着大棚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农业棚膜、地膜的使用也带来所谓的“白色污染”。据统计,我国棚膜、地膜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了1 333.3万hm2,其中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0万~40万t,残存率达40%之多[3]。

2.1.2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大部分被焚烧或者遗弃。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成分经过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CO2或者有毒气体CO污染大气,并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据统计,我国目前年产秸秆约6.5亿t,还田的逾1亿t,像农业大省河南,每年几乎有1/2的秸秆被烧掉[4]。

2.1.3 畜禽粪便污染。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畜禽养殖由散户养殖向集约化的规模养殖发展,由此带来的畜禽粪便大量增加。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技术,畜禽的粪便被大量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层,使水体富营养化,河流中其他微生物无法生存,并且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许多污染环境的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5]。

2.2 农业生产间接污染来源

2.2.1 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都会对农业带来负面效应。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并且有害物质破坏土壤的成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工业废气污染物SO2的排放产生的酸雨加剧土壤的酸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引发农产品安全问题。

2.2.2 城市污染。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显著,政府许多政策倾向工业而忽视农业,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治理。将城市的许多污染迁移到农村,给农村环境施加超负荷的压力。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环境,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污染转移的同时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农民对污染治理的意识也不强。

3 农业污染影响分析

3.1 农业污染的外在影响

3.1.1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我国是农业施肥大国,化肥的适当并合理的施用会增加粮食总产量,但化肥的过度施用不但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还会对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我国1985—2009年化肥总施用量(单位:万t)和粮食产量(单位:万t)的数据,作出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的时序图(图1)。由图1可知,我国化肥施用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化肥施用量从1985年的1 775.8万t增长到2009年的5 404万t,增长了2倍多。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然也逐年有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化肥施用量的增长速度并且波动较大。据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中氮肥施用量的比例远大于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施用量。化肥的过度施用和结构不合理都潜在影响着粮食总产量,单一的粗放式施肥技术不但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还破坏土壤有机成分的比重,使“活土壤”变成“死土壤”,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产量低,即使有较高的产量品质也下降了很多。因此,合理地施用化肥、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可以提高粮食总产量。

3.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矛盾,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农产品是生活的必需品,农业污染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农业的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置,使得农业污染,尤其是农业水土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每年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就超过10万人[6]。因此,农业污染不仅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还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由此引发的食物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3.2 农业污染内在影响

农业污染不仅仅直接反映在对外的影响上,更为严重的影响是隐藏在对自身生产环境的破坏。土地、水体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的施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地排放畜禽粪便,焚烧废弃农作物秸秆造成了潜在的土壤、大气、水体等一系列的循环污染,专家称这种环境污染模式为“农业立体污染”。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工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不合理处置以及工业废弃污染物农业上的主动利用和被动吸纳,不科学的耕种措施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农业污染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4 结语

由于农业污染自身非点源污染和隐蔽性污染等特性,加大了治理农业污染的治理难度。农业污染长期因为人们重工轻农的思想而被忽视,一旦超过了环境自身的阈值,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与不可逆的。因此,正确把握农业污染的特性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全面的方针政策才能阻止农业污染进一步加剧,并且能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

摘要:阐述了农业污染的特征,即非点源污染、隐蔽性和负外部效应;介绍了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包括农业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和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理等直接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等间接污染;并从外在和内在2个方面对农业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农业污染与社会经济活动和资源问题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污染,特征,来源,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J].中国农业科学,2004,57(7):1008-1017.

[2]章力建,朱立志.我国“农业立体的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7.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4):17-21.

[4]刘飞燕.关注农产品安全倡导绿色消费[J].商业研究,2002(24):147-148.

[5]戴锦.生态农业:分散化经营与产业化经营[J].农村经济,2004(12):55-5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5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互动,满足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基层网络创建阶段、中层推广组织完善阶段、专群结合的推广阶段、农业推广新体系的再创阶段、农业推广的深化改革阶段。现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1993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法制化、现代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深化、合理化。

1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及特点

1.1.1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践证明,为适应农村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牵头,组织“三农”协作,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有效的结合起来,分工承担农业资源开发、承包、重点项目推广、农业科教兴农。

1.1.2开辟展示新技术、新信息、新物质的农技推广平台为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速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很重要。让农民朋友能尽快地了解到有利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教育、信贷、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增加了采用新技术的机会,从而使农民以较少的投入换得更多的收益,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1.1.3试验、示范、推广是农技推广行之有效的三大步骤科研部门培育出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适应了某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为证实这些新品种在其他环境的适应和表现情况,对其进行适应性试验,成功后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此,我国多采用科技示范户和建立示范田的方式,向农民展示成功的样板,使该项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从而进入第三步推广阶段,实现该项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技推广工作也就此展开。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互动不够

农业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推广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农民是科学技术消极的接受者,农民自己并未积极思考和进行生产实践,有部分农民由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限制,未能达到自愿变革的目的,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4新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低于农民心里的期望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因为投资太大或时间长而带来的农民的负面值升高,因而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

2.5追求推广速度而脱离实际,造成欲速则不达 2.5.1推广速度过快推广人员推出的新技术、新方法,农民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就放手,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而是代替农民做决策,农民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对自己是否有利还未考虑清楚,担心造成不良后果,只会导致推广工作的失败。

2.5.2产品价格变动成为影响农业推广的绊脚石当农业推广的某种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或开始较高,数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这种技术带来的效益就会损失或减少,使农民望而却步。

2.5.3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对某项推广技术产生怀疑因为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没有大的提高,农民朋友会对这个现实的利益损失持有抵触情绪。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

3.2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

要想把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开来,县级推广人员必须不断接受科技培训,再把最新的科技传授给乡级科技推广人员,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乡级技术人员直接与农民沟通机会较多,能够使科技成果合理地推广和发展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

3.3注重科技创新

注重科技创新的新技术农技人员要把新技术推广给农民,首先科学技术必须符合农民的需求,新技术应用后,要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科技创新有成效时,就会带动大批农民参与,使新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广。3.4加强与农民的沟通

不断收集推广技术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推广的技术产生的效果、作用等进行收集改进和更新。如果是推广的病虫化学防治,则应尽快获取信息,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等。

3.5政府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政府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正常工作,应当尽可能的利用资金给农业技术推广给予帮助,政府需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经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以及通过融资行为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资金补助。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政府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正常工作,应当尽可能的利用资金给农业技术推广给予帮助,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经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以及通过融资行为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资金补助。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农村,政府需要多关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培训好专业的基层农业推广团队,给农民以保障;加强对基层农民农业种植方面思想的督促,让农民知道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等等。本文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整改措施,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锦上添花,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城郊;设施农业;问题与建议

一、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最经济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我国正将设施农业这样一种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推广到城郊范围内,这样既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益,又为城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所以,发展城郊设施农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要与城区居民的收入相抗衡,所以城郊设施农业必须沿着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设施农业园区面积占城郊农业园区面积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市区城郊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都超过了5%,一些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其中一些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全区建成了很多高效农业基地,并在农业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一些新项目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城郊设施农业的品牌效应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一系列的品牌层出不穷。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在现有的设施农业企业中涌现了很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兴的专业合作社和土地合作社在近几年也有大幅递增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郊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农业加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的基础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多农田间道路年久失修,涵洞等设施破损严重,甚至个别地块在春种秋收时难以用车辆将籽种化肥运送到田间地头,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利设施有些也严重老化,农田普遍缺少先进有效的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这样就阻碍了城郊设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2.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城郊设施农业具有投入成本高、效益高等特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测算,仅建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就需要6万元左右的项目筹建资金,一般情况下,农户除去各类补贴和自筹资金,仍需2万元左右的贷款。但是,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设施农业贷款相对偏少,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缺乏设施农业贷款投放意愿,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主体,支农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城郊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城郊设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灵

由于设施农业的产品商品性极强,市场波动较大,这就需要高效有序的专业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产品销售服务。而在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前,产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农户自己来做,在产品销售环节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依靠一些散户和个人经营的企业来找销路。这就使种什么样的产品,数量多少,播种时间和上市时间,到何处销售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的这些实际性的问题成为了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桎梏,使城郊设施农业的产销呈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4.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科研创新欠缺

现代农业中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目前城郊設施农业的发展在科研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投资者,农户由于畏惧风险,思想保守而不愿通过科研来开发创新产品,从城郊设施农业的大棚蔬菜种植来看,普遍缺少小型多功能、适用大棚使用的装备,蔬菜设施60%是以竹木构架为主的中小拱棚。环境控制技术、水肥调配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专用品种选育、种苗开发、温室病虫害控制及污染治理等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在城郊设施农业设施养殖方面,目前很多养殖户采用的还是粗放简易的形式,装备不配套,技术不先进。各项专业技术,科研创新的欠缺成为了制约城乡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与建议

为了使城郊设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要使其沿着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的,技术领先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合理的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还要加大政府政策扶植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具体的措施为:

1.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

发展城郊设施农业首先要通过开办专业技术学校、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在城郊的农户范围内培养一批实用技术强的新型农民,并引进一批管理经验强、懂技术的社会人才,为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服务。其次要充分运用城郊的地域优势,与市内的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单位挂钩协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聘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嫁接栽培、水肥药三节、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服务机构,来帮助农户更方便的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更快捷的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还应注意加大国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嫁接栽培、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

2.加强城郊设施农业生产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包括城郊设施农业的产前研发,产中的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的产品销售,要实现管理的全面性,综合性,就必须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建立健全的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设施农业的建设和生产标准,分步骤、分阶段对各地区的城郊设施农业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力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逐渐完善的同时,提高城郊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土地和其他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在产品销售中,还应鼓励发展各种有效的农产品直销形式,其中包括建立配送中心和物流配送,实现间接直销,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等直接与农村蔬菜、林果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依靠城市的蔬菜市场或连锁超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实现直产直销。

3.创新土地的流转模式

这就需要根据“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程序规范化”的要求,依照相关的原则,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农业园区和种养大户集中,使城郊开展设施农业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拓展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空间。在流转确有困难的地区,应在切实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同时,采取示范辐射、大户带动、以地换地等做法,引导农民流转,有效推进城郊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依靠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其发展

连云港市都市农业现状分析 篇7

连云港市都市型农业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的形式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喧嚣、拥挤、空气污浊的环境产生了厌倦, 产生了一种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需求就是动力, 部分地方先知先觉, 依托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 开发建设了一批自然生态游景点, 引来如潮的观光者。如连岛苏马湾生态园、黄窝森林观光园、云台乡渔湾风景园、桃花涧旅游景点等成为连云港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带动下, 各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 各地纷纷效仿, 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 开发建设了一批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渔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到2009年, 全市共开发各类乡村旅游景点40处、旅游线路7条;评定家庭星级宾馆200户、床位2 000余张;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 总数位居全省第五、苏北第一, 成为连云港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 全市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0%和40%左右。

2 主要类型

一是观光农园。如赣榆厉庄的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门河药用植物园;东海黄川草莓基地、陵湖万亩葡萄观光基等。二是休闲农庄。如海州石棚山农庄、赣榆县金山徐福生态园、灌南县五龙口湿地生态园等。三是高科技农业园区。如连云港农业科学院东辛现代农业示范区、振兴集团花卉园、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海州双龙井花卉园等。四是森林公园。如苏马湾生态园、黄窝森林公园、李埝林场森林公园、渔湾风景区、桃花涧风景区等。五是民俗观光。

3 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到位, 缺乏统一规划

都市农业是新型农业, 在连云港市产生较晚, 尚处于起始阶段, 没有形成氛围。机关干部, 特别是乡村级干部和农民对都市农业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连什么是都市农业都不知道, 根本谈不上谋划发展。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城市地方政府对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 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 难以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1,2]。目前连云港市都市农业主要是乡村旅游产业, 虽然一些地方发展积极性很高, 但市县至今未出台发展规划, 尚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各景点之间各自为政, 产品雷同, 缺乏特色, 很难彰显个性、树立品牌, 从而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有的甚至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2 形式比较单一, 配套设施不足

连云港市都市农业形式不多, 多集中特色餐饮、农事体验和产品销售上, 内容比较单调, 品味层次不高。产品的开发延伸不够, 特别是对乡村民俗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不深等。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特别是离不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3]。近年来连云港市“村村通工程”的大力推进, 乡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但与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如许多乡村旅游点的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食宿等配套设施不全。通往乡村旅游点的主干道上没有交通指示牌, 缺少直达公交班车, 有接待能力的农家饭店不多, 家庭宾馆的条件不够好。

3.3 投入主体单一, 投入严重不足

一般来说, 都市农业在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生产管理等方面拥有优越性和先进性, 其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比传统农业高,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成为社会资金的关注点[4]。但由于目前整个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都市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 在乡村休闲、观光等绿色服务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 社会资本持观望态度的居多。分散的农户和实力薄弱的农村经济组织反而成为都市农业的投资主体。而且我国现行信贷制度的垄断性、僵化性和歧视性限制对都市农业发展资本的供应, 使都市农业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资本供给严重不足。

3.4 运行机制不活, 管理水平低下

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够完善, 还没有形成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市场, 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当前连云港市都市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普遍较低、管理手段落后, 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极度匮乏, 这是制约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吴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10 (6) :71.

[2]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等.成都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 21 (1) :10-12, 19.

[3]汤娟.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9) :18-19.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篇8

近年来,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运行中问题不断, 麦科特、五粮液、欧亚农业等财务造假案件接连发生, 这些造假不仅直接侵害前端投资人和后端农户的利益, 而且也影响国家农业政策的有效实施。随着牧原股份曝出业绩变脸, 使得公众对农业类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质疑。

二、文献回顾

会计信息产生于企业内部, 其质量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白宪生认为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谭兴民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披露的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

有关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披露信息;而对于经验研究, 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刘立国从股权结构特征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斌从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田巧娣研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对公司的控制越集中, 则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态度越积极, 有助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假设2: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执行董事有履行董事会职能的责任。若在董事会中的职能未得以合理行使, 导致公司遭受损失, 执行董事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所以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高,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两职兼任状态会使公司中一人支配力量过于强大, 这种力量能损害和削弱董事会执行控制和监督的能力, 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假设4:监事会的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倒U型关系。监事会有检查公司财务的权利, 所以监事会人数越多, 越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若监事会规模过大则制定决策时效率低下;而监事会规模过小, 可能导致遗漏某些关键信息。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本文以2014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4 家农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指标数据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

(二) 研究变量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数。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故本文以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基础构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数 (FIDI) :考评结果是A, FIDI=8;结果是B, FIDI=6;结果是C, FIDI=4;结果是D, FI-DI=2。

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公司特征不同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模型中加入表示公司特征的控制变量, 如表1 所示。 (表1)

(三) 模型建立。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表达式为:

其中, β0表示常数, β1, β2, …, β7为回归系数, μi为误差项, 其余为公司治理指标。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统计。由表2 可知: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均值为5.74, 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35.53%, 股权适度集中, 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执行董事比例和监事会规模的均值均符合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的均值是0.37, 即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多数是由不同的人员担任。 (表2)

(二) 相关性分析。由表3 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分别支持假设1 和假设2;在5%的显著水平下, 董事长和总经理二职合一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支持假设3。监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表3)

(三) 回归分析。从表4 得:R=0.461 说明上市公司结构的变量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R2=0.51, 拟合程度一般, 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良好;D-W=2.204, 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 (表4)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得:

FIDI=-1.318+0.949PLSH+1.167ED-0.368PAM+0.636SUP+1.960TS-0.215ROE-2.410ROL

(四) 研究结论及启示。综上,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执行董事比例越高和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分离的农业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2) 监事会规模与农业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质量没有显著关系, 可能是因为监事会的设置与规模只是为了符合上市公司法的要求, 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这需要: (1) 优化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激励管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 增强执行董事在企业中的作用, 以抵制和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的企图; (3)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 不要让监事会流于形式, 切实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摘要:本文选取2014年54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白宪生.上市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务与金融, 2010.1.

[2]谭兴民, 宋增基, 勇健.公司治理影响信息披露了吗?——对中英资本市场的实证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 2009.8.

赵光农场精准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国家,面对的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个5年建设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农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十二五”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从3个层次全面、协调地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跨越发展。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更重视企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下的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反过来,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企业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实施成功率也不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1.2.1 国外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

对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而言,企业信息化实施起步非常早,其间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尝试、积累经验到最后取得成绩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已经完成了本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并形成了相应的体系,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层上的信息系统。他们通过大量的时间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要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国家也根据累计的经验制定了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的规范,并且出台一些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政策。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美国是企业信息化启动最早而且应用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日本和英国3个国家都是在传统工业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实施并发展信息化战略的,而且事实证明也真是给这些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计划。

1.2.2 国内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确实较低,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究竟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并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我国部分企业设立了副总裁、副总经理级的信息主管;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已经制定、正在制定或计划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投入预算;设有专职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把“信息化人才培训”列为工作重点。

大多数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效果感到满意,说明我国已走入了信息化时代,企业信息化已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给赵光农场生产实践带来的重大意义。

(2)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赵光农场重点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提出合理、有效、可操作的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建议。

1.3.2 研究方法

通过对赵光农场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结合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深刻了解企业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赵光农场信息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希望有效促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过程和应用现状调查。

(2)走访信息系统开发公司。

(3)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研究。

(4)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黑龙江垦区及赵光农场概况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辖区总面积5.62万km2,下辖9个管理局、113个农牧场,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和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粮基地和粮食后备战略基地。

2.1.2 赵光农场概况

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始创于194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它是《老兵新传》这部电影的故乡。地理位置为小兴安岭南麓,乌裕尔河畔。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滨北铁路和绥北公路都从农场中心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部土地位于克东县东部和北安市中心位置。下设9个管理区。赵光农场共计有3万人,土地面积4万多km2。其中,水面约占700 hm2,林地面积约占3 000 hm2,草原面积约占6 000 hm2,耕地面积约占28 000 hm2。

2.2 传统农业现状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总数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黑龙江垦区又占据着世界3大黑土带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那么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人口剧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尤其是近年来,国外农副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目前只有黑龙江少部分地区在种植大豆,大豆品种的延续都成为了问题,直接的后果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因此,怎样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成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前对大面积土地的规模化耕种实施信息技术指导,是一个既前沿又实用的解决方法。而实际情况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与农药、化肥的滥用,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长时间的向土地索取也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的下降。由于传统农业的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用人力、畜力和各种工具以及一些简单的机械。在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机装备水平滞后。

(2)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投入过大,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污染环境。

(3)产量低、收入少。

(4)我国可以种植的农产品的品种少,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北部地处第4积温带的一些地区,玉米的品种单一[1]。

2.3 信息产业的发展

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印度、巴西及中国等农业大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研究应用工作,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差距。美国、英国及法国等国家在海量信息处理和信息采集方面,研发形成了多种搜索引擎和相关开发平台。在农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国外技术研发和应用起步较早,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已开始融合现代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加速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种电子监视、控制装置已应用于复杂农业机械上,特别是随着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基于农机装备作业工况监测传感器及监控装置、作业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在国际信息化标准制定主要以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主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及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和众多的国际技术标准团体长期开展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它们在国际标准分类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通信技术标准体系、计算机技术标准体系等。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没有单独研究制定,一般都是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其归为信息化标准体系,一般由主管信息技术的标准委员会统一制定,按照技术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进行建设[2]。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发展战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美国、日本及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其农业部门进行农业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范围包括农业信息的分类、采集、表示等;但是除了一般的行业标准外,更多的是发布政策法规来规范农业信息化中的管理、服务等[3]。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农业部948计划从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的角度,已经连续滚动支持了3年,瞄准农业行业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了农业行业软件、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国家863计划从农业信息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设立了863计划数字农业专题,重点支持了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技术、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数字化管理技术、移动信息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和精准农业重大专项[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面向村镇的多个重大和重点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村镇数字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解决村镇规划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农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国内农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现有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并且可靠性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缺乏对大型农机田间作业工况全面有效地监测。

近些年,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在陆续开展着关于农机装备智能化监测技术的研究,例如:江苏理工大学的联合收割机工作过程智能监控装置,采用的是CAN总线技术,实现了联合收割机的夹带清选损失,液压系统故障报警等功能。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发动机负荷率、驱动轮滑转率及拖拉机牵引阻力作为控制参数,根据拖拉机在实际中的作业工况,实现发动机、挡位、驱动轮滑转率和悬挂作业等机构的联合自动控制,优化了拖拉机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匹配功能,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了生产率并减少了燃油损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对进口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电子监视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国产化的工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他们研制的新型轴转速监视仪是以数字集成电路为核心。国内各研究机构对于田间农业装备作业监控管理的研究实践工作正在逐渐展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用GPS和GIS技术实现了对田间农业装备的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山西农业大学采用GPS、SMS和GIS技术实现了土样采集过程中的定位和土壤养分、水分的快速测定,以及土壤养分速测系统与土壤养分管理决策系统的远程数据通讯和资源共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了一种基于GPS、GPRS和GIS技术的农机监控调度系统。黑龙江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红旗机械厂对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应用在农机管理中,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科学化的服务网络与农机管理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我国农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初期。近年来,农业部市场与信息司主导开展了一些农业信息化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并结合“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制定了一批农业信息化指导性规范[5]。2011年底,经农业部研究并报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成立了“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工作组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制定物联网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作组专家在调研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接口相关标准、农业物联网感知数据建模标准,以及感知层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之后,已经开始了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然而,与迅速推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相比较,农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工作仍然严重滞后。目前,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在我国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中,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年都在不断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也在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农机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简称“三化”),代表了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全球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等的发展,农机装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技术水平,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开展农机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在发展以物联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1996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实施国家重点项目“精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出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1998年,农垦科学院在二道河农场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003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开始了针对垦区的大型现代化农业农机装备和生产设备进行组装、配套与集成,并在变量施肥、施药等方面取得突破。2004年,总局实施省级信息化示范项目“黑龙江省绿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2006年,农垦科学院在八五二、军川农场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东北地区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将“3S”技术应用于大型农场生产、经营和管理,探索出东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2006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和大西江农场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

2.4 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建设情况

21世纪,信息农业成为了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信息农业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农业技术与机械装备的彻底改造。信息农业是建立基于“4S(RS、GPS、GIS、ES)”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通过农业物联网设备测量、采集、传输、储存、分析作物的产量和土壤环境的特性数据,应用相关的软件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相应的因果关系,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如水分少了需要灌溉、肥力缺失需要施肥。在同一地块规划出相应的区域,按照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区域的数据确定种子、肥料等物资的投放比例,使农业生产能够精细到单元面积,实现精量、精确地投入,从而达到减少投入的效果。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表现就是实现农业“4S”技术与自动变量施肥机、自动变量喷药机和与收获机配套的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等智能农机设备的集成应用。例如,黑龙江省农垦友谊分公司五分场二队建立作物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信息农业的实施可减少1/3的化肥投入,农场每年可节资1 400万元,增收2 000万元以上,应用信息化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意义远大。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农田精准作业控制系统、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农机智能导航技术、GPS技术农业应用、3S系统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施药机具、拖拉机机载作业控制终端及田间作业控制软件系统等方面具备很好的技术积累,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6]。先后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在国家“863计划”等大量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农业信息产业的各项难题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的相关领域实现了许多重要的突破,目前基本形成了农田信息采集、农业精准监测、农业自动控制、智能农机具及田间作业导航5大类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缩短了我国信息农业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13年9月赵光农场与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依托其在国内的技术优势来完善赵光农场现代化农业建设,从而向信息农业迈出坚实的一步,并推动了整个垦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通过信息农业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可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度,更加有效地利用种子、肥料等农业投入,提高田间作业的速度,增加每平方米耕地的产出。实施信息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改变传统农业现状,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将使农场充分挖掘农田最大的生产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也是解决传统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

2.4.1 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将依托领先的空间数据引擎、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技术,依托互联网运行。系统主要由资源空间数据库和资源管理等部分组成,分别面向管理人员和各个工作组提供不同权限和功能的页面客户端,并面向管理员提供数据库与系统管理工具,整个系统通过架设在Internet上,通过权限控制进行联通和数据交互,确保数据安全。

(1)信息系统底部结构。信息系统底部结构包括软件框架和硬件框架两大部分,通过硬件系统的控制实现数据的采集采集、传送、接收、执行;通过软件系统的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发布指令。

(2)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主要包括数据库、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数据库主要支持所有软件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同时为其他外部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网络技术只要支持数据的回传和发布;传感器技术主要是支持数据的定点采集和移动采集。

(3)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使用,数据采集设备的支持,数据终端的支持。

(4)信息系统的表现层。信息系统的表现层是通过网页、手持终端以及其他终端将平台内容进行展示,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表现层与系统进行交互。本方案是针对赵光农场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提出的农场级用户的全量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从技术角度来讲,该平台的开发方式是,在建立人口、土地、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搭建开发应用平台,平台各系统在减少偶性度的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互相通信,保证了各系统互通、互联,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从业务角度来讲,该平台是一套针对农场管理全量业务的综合管理平台,平台的应用目标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2.4.2 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层

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农业4S系统、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变量施肥系统。

2.5 农业“4S”系统

赵光农场现已购入GPS导航系统90套,带有漏播监控系统播种机晚上也可以播种,为农场节约1/3农时。2013年9月,赵光农场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现建设完成调度指挥大厅的硬件建设,2014年装备拖拉机作业信息采集系统25套,拖拉机3G远程视频2套,收获机作业采集系统5套,作物测产系统1套,对讲系统30套,在2014年的生产作业中应用,为农业生产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指导农机作业,以达到科学节本增效的作用。

2.5.1 全球定位系统(GPS)

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开始组织研制能满足陆海空三军需要的“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划历时20多年,耗资200多亿美元,到1994年3月建成了GPS系统,能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高准确度实时定位、测速、授时。

目前,国内科研单位自主研发的精准农业相关技术产品还没有真正投入市场,主要停留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和信息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阶段,仅有少部分技术装备已经成熟和成型,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由于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过程,卫星导航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

赵光农场从2010年就开始应用了GPS系统,主要用于机车的GPS导航无人驾驶,目前赵光农场进行起垄、播种作业的动力机车全部配备了GPS导航无人驾驶系统。GPS导航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驾驶员的传统观念,解决了技术型机车驾驶员短缺的问题。由于赵光农场配备的是进口播种机,广泛应用的有大平原、满胜、马斯其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播种质量高、效率高,而且有漏播传感器监控设备。当GPS导航系统应用后,农场作业的质量和时间提高了1倍,更解决了农场抢抓农时问题,为大面积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作业标准较高,起垄弯曲的100 m误差≤2 cm,随着驾驶员年龄的更替,掌握严格标准的驾驶员越来越少,驾驶员工资最高达5万元。2010年农场引入GPS导航系统后,解决了技术型驾驶员短缺的问题,驾驶员起垄可以舍去了传统的划印器,减少了大量的无效率油耗,农机作业不会产生重、漏的问题,避免了大量的浪费和损失。最重要的是全天候作业的应用,直接将生产作业的效率提高了1/3,播种机带有漏播监控系统的晚上也可以播种。即将应用的变量施肥系统可以节约1/3肥料,直接经济效益是每年可节约1 300万元。

2.5.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合作组织提供作业农机实时信息服务的平台。调度平台可以准确获取当前作业农机的实时位置、工作状态、作业时间等数据,通过GPS实时跟踪显示农机当前的作业区域,提供有效作业里程、油耗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提供农机历史行走轨迹的检索和回放,实现对农机的合理调度,优化资源配置[8]。

赵光农场在2009年秋季,耗时8个月,用手持GPS终端对整个农场的地号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形成和应用了最新的地里信息数据,2013年又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了赵光农场的地理信息系统,经过地号勘察、数据装换及坐标修正等工作,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查询修改,地块数据存储、查询,为农机指挥调度和生产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功能。

2.5.3 卫星遥感系统(RS)

遥感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可为大面积作物产量预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情宏观预报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卫星导航技术也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技术,可以为农田信息采集、农机精准作业、农机导航和农机作业监控等提供位置信息,可以极大提供农业生产率和作业效率[9]。

赵光农场主要是应用遥感技术获取地块作物的长势情况,依据图谱分析作物品种、病虫害发作、产量分部,然后基于遥感获取到的数据分析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预防,并依据产量光谱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绘制变量施肥图谱,将图谱输入变量施肥机,实现减少化肥的投放。

2.5.4 农作物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ES)

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体系中,由于技术手段的缺失和技术难度很大及技术人才缺少等原因,病虫害的诊断是整个信息农业最薄弱的环节。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病虫害,是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来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多变,病虫灾害的品种也在变化,为病虫害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10]。对病虫害的诊断是需要一定的学习实践和积累经验的漫长过程,而病虫害又往往是发展势头猛,扩散时间又短又快,形成的环境复杂,治疗的难度大,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所以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病虫害,并能及时准确地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挽回病虫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病虫害,一般都依据数据采集、无线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病虫害的发生环境监测数据、样本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病虫害的危险环境进行报警,达到预防的目的。对发生的病虫害通过图像、视频等技术手段将数据传输到相关农业专家的电脑或终端,然后进行专家诊断,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支持。由于高清视频监控需要的成本高,还有电力和网络需求比较严格,赵光农场2014年只建设了1台作物的远程监控和便携式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终端。采集终端采用工业级便携设备,满足农业外业作业要求,能够方便地进行作物病虫害信息现场定位、拍照,支持采集数据的无线远程传输功能。

2.6 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是基于4S系统框架下,建立地号电子数据档案,能够存储地块具体信息,然后为决策层指导农业生产。包括农场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建设、农业数据库构建、基于WebGIS的农业生产数据管理、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和基于WebGIS的土壤/作物参数监测管理与分析等。例如建设农场行政区划及地块地图数据,包括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行政区划数据、地块数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存储最近几年地块作物情况,然后决策下茬作物种植;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作物长势和养分情况;依据地块信息分析采集土壤土样;用高清视频检测田间农作物的具体情况[11]。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作业数据监测管理,显著提升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2.6.1 基于WebGIS的农业生产数据管理

建立数字化的地号档案,主要包括对每个块上每年度种植的作物及生产过程中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与查询。包括作物种植信息管理、地块播种信息管理、地块施肥信息管理、地块耕作信息管理、药剂灭草信息管理、病虫害防治信息管理、自然灾害信息管理和地块收获信息管理[12]。

2.6.2 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

测土配方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作物、施肥常量、肥料、配方、地类代码、养分评价、养分校正系数、地块基本信息、采样点、系统指标和微量元素评价等数据。地块信息管理是用来维护地块的属性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位置、面积)、自然环境信息(生产条件、土壤条件、养分数据)等;采样点信息管理,主要提供对土壤采样点信息进行维护,主要有采样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图上定位和导出功能;测土配肥施肥指标维护,主要包括作物信息维护、肥料信息维护、地类代码信息维护、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评价维护、常量指标维护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维护;地块配肥计算是根据目标产量及作物信息计算施肥量,并生成配肥单;支持配肥单的维护、导出与打印。

2.6.3 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预防与治疗的辅助决策

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主要包括病原信息表、病虫害基本信息、虫害基本信息、作物病虫害视频或图片信息数据[13]。首先通过病虫害信息远程终端上报,实现采集作物症状信息数据的录入以及实时位置数据获取,并将日志信息写入日志表,拍摄的图片存入症状图。然后接受病虫害信息远程接受与诊断,病虫害信息远程诊断主要包括有语音视频的采集终端和专家实时诊断。将专家反馈意见信息按照反馈时间进行排序,然后发布网络或终端上。一般的种植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常见病虫害知识信息查询,然后对比诊断。

2.6.4 基于WebGIS的土壤(作物)数据监测及管理分析

田间的传感器设备首选进行数据采集,并接收采集的数据后进行发送,这样就实现了传感器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交互;可以在网络上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查看,包括采集点、采集的信息、数据曲线显示、统计分析,在大屏幕或者领导手持设备中提供数据的曲线显示、统计分析结果,便于领导做决策。

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互被称为物联网技术。随着近些年,物联网技术被各个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急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体现着这个时代各个国家及企业的科技应用能力。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推动了世界信息产业第3次浪潮。他是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如在自动控制的温室大棚中,有很多传感器采集瓜果蔬菜生长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土壤水分、大棚温度、大棚湿度、光照及CO2浓度等,如果某一项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传感器就会向中枢反馈或报警,中枢电脑进行数据分析后自动进行水分补给、光照遮挡等,直至达到合理的范围。

赵光农场的农业物联网,即在农田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器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湿度、生长温度、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风力风向等参数,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回大屏幕及数据终端,实现实时显示。可以为整个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数据依靠和决策依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单纯的以人力为中心慢慢转向以科技支持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带动其他行业也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的生产技术。赵光农场第一批建设中建立了10个数据采集点,分布9个管理区,辐射40 km。

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所涵盖的业务系统主要针对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然后为领导层提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为领导层科学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田信息远程监测采用环境/土壤温湿度微环境监测设备,配置4参数土壤、环境监测传感器,定点监测农田光照、土壤温湿等信息,定时上传至后台服务系统。其中,空气环境温湿度参数为,空气湿度:±3%RH(5%~95%RH,25℃),温度:±0.5℃(0~50℃);土壤温度:量程:-55~150℃,分辨率:0.01℃,测量精度:±0.50℃;土壤湿度:量程0~100%,探针长度5.5 cm,探针直径3mm,测量精度±3%,工作温度范围-40~85℃。选择2个离农机中心3 km以内监测点,布置作物无线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作物生长视频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传感器采用1/2.8"CMOS传感器,分辨率1920 (H)*1080 (V),支持1080P25、1080P30、1080P50、1080P60、1080i50、1080i60、720P50、720P60等视频格式,焦距4.7~94 mm,光学20倍变焦,水平0°-360°旋转,工作环境-40~+60℃。

3 赵光农场农机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赵光农场农机硬件现状概述

农业机械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高。为提高田间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出现了多台同种或异种农机装备在田间联合作业的农机集群作业模式,并逐渐成为大规模农机装备应用的发展趋势[14]。

赵光农场农机资产已经累计投资1.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4.04万kW,比2013年增长25%,农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全场已经实现播种、收获全部进口机械化,动力机械全部实现自动导航驾驶,机械实力已位居北安管局前茅,现有情况如下。

动力机械82台,其中:进口375 hp(1 hp=0.735kW,下同。)以上拖拉机10台(约翰迪尔375、450,凯斯385);进口180~210 hp拖拉机72台(约翰迪尔7820、凯斯210维美德T191、T180、T171);收获机械97台,其中:进口300 hp收获机47台(约翰迪尔9670、9660、凯斯6088);玉米摘穗收获机50台;轮式运输机械120台,进口自走喷药机19台,其中有1台玉米专用去雄机械。农具1 024台(件),进口播种机77台,国产气力播种机42台。

全场农机人员528人,其中,驾驶人员434人,后勤、警卫人员50人,修理人员18人,农机管理人员26人。农具长期停放场已达16.4万m2,临时停放场15.71万m2,拖康车库5 448 m2,单车零件库5 231m2,修理间1 412 m2,保养间564 m2。

3.2 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上述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到过物联网设备,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农业生产中设立物理网设备,在农机作业中一样可以架设各种物理网的设备,用来监测、传输作业农机的一些数据。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依靠安装在农场内部的动力机车、收获机车上的物联网设备采集并回传数据,系统、真实地反应农机生产的状态数据,为有效解决生产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农机作业计量检测系统和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

3.2.1 农机作业计量监测系统

农机指挥调度系统是指依托GPS、GIS技术,作业计量模块等物联网设备,对机车位置、作业面积、作业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和检测分析,为农机生产指导服务。包括农机回传数据监听入库,监听所有的车载终端并将上报的数据提交到数据库中;农机作业管理,农机作业监控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和软件查看当前正在进行作业的车辆信息和作业信息,并且可以追踪农机运行状态和运行轨迹;农机精准作业数据播发,将农机精准作业数据播发给各个子系统;农机作业计划制定,使管理人员能够历年的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制定出下一年合理的作业计划对已完成的作业任务进行核算;管理人员通过设定折合系数、收费标准等;农机作业数据在线核算,根据农机作业的轨迹核算出农机作业的面积,实现农机作业核算的规范化、网络化、透明化;农机作业报表输出,提供按照时间、操作员统计生成农机作业的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并支持打印输出。农机作业任务统计分析,按照区县和合作社等统计指标进行农机作业进度统计分析;农机作业进度汇报,将示范区当前的作业进度的详细情况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中,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示范区的作业情况。

3.2.1. 1 软件介绍

农机作业计量终端软件是一款基于GPS实时数据,实时计量并显示农机作业面积,作业时长,并且定时回传农机的位置信息和作业详细信息的软件。它安装在农机的车载终端上,用户通过设定作业参数来新建作业任务或者打开已有的作业任务开始作业任务的运行。

3.2.1. 2 软件功能简介

农机精准作业计量终端软件主要提供如下功能:

(1)系统主页。该模块包含GPS状态显示、网络连接状态、作业面积、作业时长、机具状态信息显示模块;

(2)参数设置。该模块包含设置农机参数、设置网络参数和系统参数三个子功能:农机参数、网络参数、系统参数;

(3)设备管理。该模块包含对GPS设备管理和传感器管理功能:GPS—用于打开GPS设备,默认自动打开,无需设置;传感器一用于传感器参数配置,并可以设置农机工作状态阈值;

(4)作业任务。该模块包含新建任务和打开任务两个子功能;

(5)数据显示。该模块包含GPS数据显示功能;

(6)数据管理。该模块包含删除作业功能;

(7)退出系统。该模块退出系统,并自动关闭车载终端,但是并没有关闭系统总电源;

农机精准作业计量终端软件具有特点:软件通过快速简便的操作能够实时计算当前农机的作业时长、作业面积,并将农机的位置信息和作业信息定时回传到后台服务器,便于对农机作业情况的监管调控;

3.2.1. 3 快速使用步骤

(1)第1步接通黑色盒子的总电源开关源。将设备总电源开关接通后,设备将自动启动,直至系统主界面出现如下图所示:

系统默认情况下自动打开GPS设备,自动拨号,自动连接网络,无需设置。(一般需要等待2分钟左右)。

(2)第2步进行“参数设置”。点击“参数设置”,进入到下图所示的界面:参数设置主要包含农机参数,网络参数和系统参数;默认进入的是农机参数模块中。

农机参数:用户只需依次选择机车所在的农场、作业区、作业站、车辆类型,车辆牌照,以及对应的驾驶员;选择完成后,单击“设置”按钮,设置成功后,会弹出提示信息,不成功,则提示用户原因。

网络参数:用于设置车载终端连接的服务器IP和端口号,一般已配置好,无需用户设置;修改IP和端口时只需要单击绿色箭头,弹出输入框进行输入,输入完成后,点击配置:如下图所示:

“系统设置”用于设置开机自启动和重启拨号程序,一般也无需配置。

设置完成后,点击“主页”回到系统主界面。

(3)第3步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含GPS设备和传感器设备,一般默认情况下GPS设备已经打开,无需操作;GPS设备默认自动打开,无需设置。

传感器:传感器默认已经打开,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检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作业设置农机处于工作时传感器对应的工作范围,这样就能保证实时检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

单击“设置阈值”设置机具工作有效范围阈值,如果车辆类型为凯斯210,将最小值设置成-20,如果为迪尔,将最小值设置成0即可;当机具下降到临界状态时(由空闲变为开始作业),将当前拉线传感器的长度值设置为最大值;确保机具处于工作状态时,拉线传感器在阈值范围内。

(4)第4步作业任务。作业任务主要包含新建任务、打开任务和主页3个子模块。在没有运行作业任务的情况下,点击“作业任务”按钮,默认进入“新建任务”界面。

新建任务:当农机进入到一个新的地块作业时,在作业开始之前需要依次设置。点击“作物”右侧的黑色下拉三角形,选择作物→单击“作业类型”右侧的黑色下拉三角形,选择对应的作业类型→单击“机具幅宽”右侧的文本框,设置机具的幅宽;默认情况下“作业幅宽”等于“机具幅宽”,可根据需要实时调整“作业幅宽”→单击“农场”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则所在的农场→单击“作业区”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地块所属的作业区→单击“作业站”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地块所属的作业站→单击“地块”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对应的“地块号”→单击“运行”按钮创建作业任务并开始运行。

如果创建任务不成功,系统会给出相应提示。

当作业结束时,单击“结束”按钮,将停止作业;单击“主页”按钮将返回主界面。

其他模块简述:数据显示(实时显示GPS数据);数据管理(用于删除已经新建的做任务);退出(单击关闭设备,只是断开设备电源,总电源并未断开)。

3.2.2 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

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主要依托3G无线视频和电台语音对讲系统的应用,这是促进机车之间交流、机车与管理层交流的有效手段,安装在农机上,在农机作业的同时,实时记录和监控农机的作业任务及作业状态等信息,上报至后台服务系统。为作业机手、农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农机监管调度信息化水平与农机作业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农机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拖拉机上主要包括农机实时位置、农机历史轨迹、车载终端和用户的信息数据。具备视频采集、视频编码、视频回传功能;具备数据汇集、数据处理、数据转发、数据存储等功能;3G实时传输音视频、远程下载SD卡录像、里程统计、实时车载视频拍照和图片等功能。

农机作业3G视频监控终端:包括视频不少于2路的摄像头、录音配件、SD卡(16G)、GPS天线、3G天线等;终端配置CMOS摄像头,清晰度600TV,PAL制式,信噪比≧46 db,镜头6 mm,电源:12V±10%DC,500 mA,温度:-10℃~+50℃可用。

目前,国外的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已经开始装备电子设备,并应用着信息技术手段,还在向智能化快速的发展。各种电子监视设备、控制装置已应用于复杂农业机械上,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在了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除草、喷药、收获和整地等生产管理实践中,推进农业不断向“精耕细作智能管理”方向发展。变量播种机、施肥机、施药机和联合收割机等高度智能化农业机械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农业智能传感器可以快速采集农作物和畜禽信息,在生产中应用广泛。农业智能机器人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也已走向应用。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是21世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光农场在未来规划中设计了农机工况监测和农机远程诊断,并在建设的软件中预留了数据接口。如监测机车行走速度、播种机播种深度、深松机深度、耙地深度等播种质量的监测,还包括一些发动机转速、油量、温度等机车数据的检测和故障反馈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目前还只处在研发阶段。根据实际和具体需要,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出后续升级的接口,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将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化系统打造成北安管理局数字化农业基地,辐射整个北安管理局。根据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赵光农场还计划引进农机自动驾驶设备以及其他精准农业实施设备。

基于GPS的农机3G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农机运行状态的实时视频监控、并与GPS车辆监控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农机的位置监控,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对视频数据进行下载保存。

3.2.2. 1 主要内容

包括3G无线通信协议研究;基于3G无线通信协议实现视频获取技术;基于3G技术传递GPS终端控制指令以及获取定位信息;多种技术结合解决GPS农机监控技术结合时时视频技术。

3.2.2. 2 实现的主要功能

(1)农机中心实时监控指定农机。农机驾驶员启动机车,3G视频监控设备自动上电启动,视频设备启动后,自动上传视频,农机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监控指定的上线车辆的运行状态、驾驶员实时操作、农机的作业轨迹和作业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对讲,询问驾驶员作业情况并下达作业指令。

(2)驾驶员使用农机视频监控提高作业效率。一般机车安装3个摄像头,车前方1个,车后机具1个,驾驶室内1个,其中车前摄像头用于记录农机作业路况,车内摄像头主要用于监控驾驶员操作规范,车后摄像头用于驾驶员实时查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对于大农机而言,尤为重要,无需驾驶员一边驾驶一边回头查看机具工作状态,减轻了驾驶员的劳作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3)农机监控视频的的截图、下载和本地保存。用户可以实现对农机作业视频的远程截图,指定时间段内的视频信息下载以及本地保存。

(4)农机GPS位置与视频监控的协同。通过农机视频监控设备内部GPS定位模块,定时回传农机位置信息,并结合农机的实时视频回传信息,以时间为纽带,实现农机地理信息与视频信息的同步;软件界面如图3.15所示。

3.3 变量施肥系统

变量施肥、播种技术设备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规模化应用,大多是基于电子地图的自动变量控制系统。欧洲的RDS公司、HrdroAgri公司等,美洲的Agtron、Agleader、Micro-Trak、Mid-Tech、Trimble等公司等已经有通用性的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的产品上市,其接口可以适应液肥、粒肥等多种作业机械的控制。美国Ag-Chem公司生产的SOLIDECTION变量施肥系统可进行干粉和液态肥料的撒施;美国依阿华州生产的ACCU-PLANT可编程播种机控制系统,可附加在各类播种机上,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液压马达转速,实现实时变量播种;美国Case-IH公司的Flexi-coil气力变量施肥播种机械,采用光学流量传感器进行排料监测,通过光学传感器探测堵塞处,空气控制每个排料辊,能够精确地布置不同大小和需要不同速率的种肥颗粒,监测仪由串联着马达的液压转矩驱动,用以快速调整和精准控制,可同时对3路种料进行变量播种,变量种肥箱的控制器可安装在拖拉机座椅的右侧,在驾驶室里改变工作设置,在机械驱动气力种肥箱上,简单地在控制面板上键入所需排放速率,控制器就会根据设置值调整排放速率,排放速率采用无级调整,无需改变链齿和传动链。

我国对智能农机装备进行了前期探索性研究,在播种监视、变量施肥等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农机装备田间变量作业原始创新性研究和不断开拓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制的2F-6-BP1型智能化自动变量配肥施肥机,通过车载计算机实时将当前的施肥控制信息发送到现场微控制器控制施肥电机的转速,从而达到精准变量施肥的目的。

我国对变量作业技术装备关注和适当引入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变量作业技术装备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西安科技大学对基于GPS定位技术的精准农业田间变量施肥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实现对排肥机构转速的控制,以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玲对基于GPS定位的精准农业变量施液体肥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牛晓颖等研究了基于遥感技术和PLC控制的实时冬小麦自动变量施肥系统,探索了根据归一化植被差异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来预测潜在产量和当时作物氮的吸收并最终预测最优施氮肥量的变量施肥技术。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基于卫星导航技术的变量作业机械的研究多处于概念阶段和摸索阶段,实际应用尚需时日。而赵光农场采用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孟志军等人以在国产沃尔播种机进行改造,采用GPS定位技术,根据作业地号的信息进行土壤采样,根据采样的土壤进行化验,根据化验的结构制作处方图,利用电液比例控制排肥轮的转速,然后达到变量施肥的效果。2014年6月份引入变量施肥机并进行局部调整,10月份进行秋施肥对比试验。

4 结论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为了解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推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增强北垦的示范带动能力,开展了实地调研,主要以农场农业和农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奶牛养殖场信息化和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开展情况为例,对农场信息化建设现状、成效和发展趋向进行了专题研究。

4.1 赵光农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4.1.1 农场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不高

农业信息采集的数据不全,精度不够,国外对农机数据的保护性太强,很多数据无法直接监测。赵光农场在利用GPS导航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作业的机车在偏远地块作业时接收不到信号,田间物联网采集设备的数据回传也往往因为信号不行而丢失数据。

4.1.2 驾驶员与种植户对信息化了解的不多,影响普及

参与信息化的专业人员不多,技术也不深,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工作上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信息化建设止步于表面性、事务性处理,对关键环节、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4.1.3 有些行业尚未进行信息化

赵光农场其它行业有的利用到的信息化,有的还在进行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未来计划将畜牧、水利、林业、工业、城镇管理、党建管理等等全部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用数字化系统就能控制和了解整个农场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信息,进行智能农场管理的探索。

4.1.4 缺乏规划指导

农场各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信息化工作基本上由业务部门推动,缺乏引导,方向不明、路数不清。

4.1.5 信息独占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内容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口径,造成不同部门之间对同一数字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在业务上无法顺畅共享;从技术角度看,由于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在开发数据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在技术层面信息共享难度加大。

总之,赵光农场近些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为黑龙江垦区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效果。但以上问题不容忽视,亟需改进。

4.2 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建议

今后在推进农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优化存量应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尽快解决现有信息系统中系统不兼容、资源不共享、应用不深入等突出问题,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要创新增量应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由事务性管理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延伸提升,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场要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并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

4.2.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管理部门应成立主要领导牵头、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信息化协调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目标,注重协调指导,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推动信息化科学有序地发展。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完善投入机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效益。

4.2.2 构建基础信息库

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本地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社会管理等,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分类清晰、口径统一、分级管理、扩展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信息库,形成一体化核心资源平台,为其他管理部门信息化提供借鉴,为农场信息化提供指导。

4.2.3 推广共用技术

重点围绕土地信息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共性需求较强的领域,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展应用模式,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4.2.4 建设综合信息平台

以农垦经济社会指标体系为基础,打破部门制约,按照共建共享、授权使用的原则,建立信息自动抓取机制、定期报送机制,形成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党务管理、场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纵向上实现上下信息共享、横向上实现共建共用,全面提高信息化综合效能。

4.3 笔者心得

农业会计现状分析 篇10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佼佼者和农业产业化排头兵, 国家对其发展给予了更多补贴。如何规范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和披露, 一直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核算统计分析

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有较大的不同。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补贴力度到底有多大?政府补助在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中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在政府补助核算执行会计政策的表现到底怎样?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哪些问题?抱着这些疑问, 笔者对A股上市公司关于政府补助的核算做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文章选取2007-2009年度在上证交易所和深证交易所上市的A股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对象。

本文在选择样本时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个别上市公司数据残缺, 剔除之;2.选择2007-2009年持续上市的, 剔除中途新上市以及退市的公司;3.剔除被特别处理的公司。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总数为27家,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家,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7家。研究数据来自各农业上市公司年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二) 数据表格统计分析

1. 按公司年度统计分类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2007-2009年农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额是74619万元。其中2007年最低为21505万元, 2008年为24401万元, 2009年为28713万元, 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 可见受宏观经济层面因素的影响痕迹较明显。

2. 按公司统计分类分析。

27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政府补助金额最大的是吉林森工, 3年补助金额小计为152.52万元, 主要是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大。其次是亚盛集团补助金额为84428万元, 主要是财政奖金和财政补贴资金。洞庭水殖2007-2009年都没有政府补助。顺鑫农业、敦煌种业、好当家、国投中鲁、福成五丰5家公司2007年没有政府补助。可见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各家农业上市公司每年受政府补贴力度不均衡。

3. 按政府补助种类分析。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仅为4283万元,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为70336万元。推知政府补助盈余管理的痕迹可见一斑, 体现了对收益相关政府补助的绝对偏好。

4. 按政府补助对盈利质量影响重要性统计分析。

2007-2009年政府补助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占比) 总体上不大, 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润总额处在较高的水平, 平均每年的利润总额为389961万元, 政府补助计入损益金额平均为286734万元。2008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权重相对较高为16.41%, 2009年为14.18%, 2007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权重为7.35%。但我们也关注到, 一些公司政府补助对盈利影响重大。尤其是吉林森工2007年, 政府补助为4810万元, 利润总额为4533万元, 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106.1%, 政府补助对企业盈利实现起了关键作用。新准则下, 政府补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更大, 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二、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农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核算涉及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较好, 但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CAS16规定披露规定的理解存在差误。CAS16要求披露政府补助的种类, 在样本公司的年报中, 有的将“种类”理解为“与收益相关”和“与资产相关”两类;有的理解成“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

2.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附注中披露政府补助的种类及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本期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原因。大部分公司将政府补助根据项目清单进行简单罗列, 没有明确划分政府补助的种类, 而且补助的原因披露得不详尽。

3.新旧准则衔接时, 专项应付款和政府补助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核算, 但首次执行新准则时, 不要求对首次执行日之前收到的政府补助进行追溯调整。这就会造成同样性质的政府拨款, 执行旧准则时在专项应付款中核算, 但执行新准则时根据CAS16计入当期损益。一方面, 给企业核算带来政策掌握上的难度;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造成不一致。

4.我国在新准则颁布前, 没有政府补助准则, 有关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涉及相关的规定。原会计制度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计入损益和计入资本公积, 如收到的增值税返还, 计入补贴收入, 对接受的专用拨款在购建固定资产完成时转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范了企业接受政府补助的核算内容和方法, 将政府补助一律计入损益, 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 采用新准则以后, 政府补助将会增加企业利润, 改变权益结构。接受政府补助资产, 在获得了收取政府补助的权利并基本确定能收到时, 可予以确认,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企业的资产或负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0-1

青岛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概述如下:

1 青岛市各区市休闲农业分布基本情况

近几年,青岛市的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1家、市级14家,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近400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

2 分布特征

2.1 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

根据青岛市七区五市的地理分布特点,休闲农业点呈现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可以将它们分为扇形一、二、三、四、五区:

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首先是以崂山区、四方区和市北区为半环状扇形一区,主要以崂山区为主,崂山区作为近期政府主要的投资对象,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近几年着力打造了四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地,在整个青岛市是首屈一指的,打造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不仅促进了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增强了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其次是以李沧区和黄岛区组成的扇形二区,李沧区较黄岛区发展较快,这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李沧属于青岛市市内四区之一,距离政府的直接管辖及投资较近,黄岛则与市区隔海相望,给其发展造成了压力,交通的不便利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黃岛地区作为青岛的开发区,其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海湾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投入使用将快速拉动开发区的发展,而黄岛地区以渔村休闲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为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水湾休闲渔业民俗村就是休闲渔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黄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领头羊。第三是以城阳区和胶南市组成的扇形三区,这一区是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的主打区,分布点最多,但大多是零零星星的,分布极不均匀,不具章法,这是由于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这一形势决定的,政府现大力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由此形成的布局散漫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出台各种对于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及约制的条件,对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道是由即墨市和胶州市组成的扇形四区,此区相对于三区休闲农业点的分布数量减少,主要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乡村旅游者要安排足够长的时间来此旅游,路上的时间将占很大比重,这给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不便,相应的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经营,再就是这些地方的休闲旅游点知名度不高,品牌的效应达不到。因此,加强旅游地的知名度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必须条件。

最外面一道屏障是由莱西市和平度市组成的扇形五区,平度市以大泽山的葡萄和马家沟的芹菜出名,第一是其品牌的力量较大,其次食品类属于人们的民生生活范畴,自然而然的也就被人们所关注。莱西则主要是打造旅游胜地,莱西市姜山湿地自然生态观光园旅游项目二期工程已正式启动。据悉,莱西市在今后五年内将投资70多亿元,联动开发月湖、莱西湖、姜山湖、青山湖、龙泉湖,姜山湖湿地项目起到一个枢纽作用,通过它使五湖联动,五湖相连后,莱西市将打造成“湖河相连、绿水环绕、湖城河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胶东水城”。

2.2 近郊集中

处于城市近郊的景区具有空间位置上的集中性,如上表统计的崂山区、城阳区,区内景点呈现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些地区本来所占土地面积就有限,相比远郊的县级市来讲,土地的价值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土地的级差地租有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同。

2.3 远郊分散

处于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即墨等远郊地带的休闲农业产业呈现零星分散的现状,多数景点处于孤立状态,与周边景点空间距离比较远。这种分布特征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是必然的,很多乡村旅游点是经营者自发投资经营的,这就缺少整体上的布局规划,未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再加上政府对个体经营者后期的追加资金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休闲农业的经营地可谓是遍地开花。而分布的零散也给旅游者带来些许不便,从一旅游地到另一旅游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从而影响旅游地的经营。所以,良好的科学的规划是科学发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的理念上,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即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发展休闲生态农业。

3 总体布局

综上所述,青岛市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特征遵循扇形放射性分布特征,但扇形各区域内示范点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又呈现出了非均质的特征。总体来说,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地区之间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精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篇12

精细农业在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证实, 精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21世纪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合理使用化肥,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 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 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 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 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 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 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 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并能获取尽可能多的产量。

(3) 节本增效, 省工省时, 优质高产。精细农业采取精细播种, 精细收获技术。并将精细种子工程与精细播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用农业低耗、优质、高效成为现实。在一般情况下, 精细播种比传统播种增产18%-30%, 省工2~3个。

(4) 农作物的物质营养得到合理利用, 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为精细农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高新技术, 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 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已经起步, 1994年我国科学家就曾提出在我国进行精细农业研究应用的建议, 随着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提到了重要日程。我国已将“精确定农业”发展列为“十一五”农业科技战略规划重点, 国家开始关注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的前沿领域, 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应用。国家在S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细农业的内容, 科技部在筛选“面向21世纪解决16亿人口食物安全的关键技术”项目也对精细农业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在北京搞精细农业示范区。中科院也把精细农业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目前我国关于精细农业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加强了和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的同时, 国内学术交流也开始活跃, 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一些地区已将“精细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中, 在北京、上海、黑龙江以及新疆等地区建立起一批精细农业示范基地, 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陆续建立起精细农业的示范基地, 期望通过高科技农业示范工程将精细农业这项国际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向全国推广, 以解决我国地少人多的农业发展瓶颈, 减少污染和浪费, 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2000年7月12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入园项目签约仪式在昌平九华山庄举行。中国蓝田总公司、国家级北京林木繁育基地、北京市农科院等在这里投资建设, 主要项目有良种繁育、精细农业、牧草生产及深加工等, 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该园建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展示北京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窗口、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小汤山农业示范基地的总面积2462亩, 其中种植面积为1944亩, 这一项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从无到有。在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基地, 坐在办公室电脑面前轻点鼠标, 耕种人员就能了解到哪块耕地需要施肥, 哪块耕地需要浇水, 耕地的产量是多少等等信息。耕作人员携带GPS进行定位之后进行精确的耕作活动, 获得精确的位置信息, 带有GPS的灌溉机就能够自动按照系统预定的线路进行灌溉, 特别是收割机, 可以即时统计出每一秒的收割信息。这些信息也会显示在GIS系统当中, 清晰地表现出每一个地块的产量信息。偌大的农场, 只需几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通过这些手段, 将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 (如土壤结构、肥力、地形、气候、病虫害等) 与实际存在的空间、时间信息进行综合, 得到影响小范围内产量差异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这一做法改变了传统农业大面积样本、平均投入的弊端, 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按需投入, 包括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收获这几个环节。因为有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再加上土壤、生物信息, 精细农业就可以根据地块的综合信息来进行播种、喷药、灌溉等一系列农业操作, 实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上一篇:打造无私的公司论文下一篇:联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