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2024-06-06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精选12篇)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1

1 前言

1.1 人力资源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根基

人力资源作为任何一个行业中无法替代的因素,是农业企业平稳运作的根基。要想将一个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科学的决策与规划、睿智的企业家、卓越的团队这三种要素缺一不可。而每一项科学的决策与规划都来源于管理类的人才,人才即为人力资源中的优秀者;睿智的企业管理者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杰出的团队,更是由许多执行力强的人所组成。缺少好的管理者,农产品公司将无法做出与市场实际相符的发展策略;而若是没有公司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整个公司将无法运作。因此,人力资源是农业企业长久平稳发展的基础。

1.2 人力资源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程度

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大多认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程度的因素为企业的生产要素及资本。随着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断传入我国,愈来愈多的农产品公司意识到人力资源在其发展高度中占有的主要地位。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人是所有资源里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高素质人才可以将其他类别的有用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其创造财富,并在公司的成功中可能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绿集团总裁孙少锋可以说是农业企业中的传奇人物,他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使中绿集团从一个小小的农业企业飞速蜕变为一家上市公司,这说明人力资源会对农业公司未来的发展高度起到深刻的作用。

1.3 人力资源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自我国入世以来,我国的农业企业与国外企业交流日趋频繁,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是以人力资源为前提保障的。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此外,通过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并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建更优秀的合作团队。

1.4 人力资源能够协调企业各部门运作

在农业公司的发展中,必须要重视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而人力资源则可以帮助协调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使其不发生矛盾。当一个公司要开始进行新的项目时,该公司的人事主管会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寻找适合公司各个岗位的人才,并将其按照自身具备的技能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并制定与农业企业相符合的用人标准与奖罚标准,及时淘汰无法适应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以协调各个部门的良好运作。

2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农业企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持平稳上升的态势,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偏低,会直接对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我国一些较小的农业企业短短几年就面临经营困难的问题。由此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1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其劳动者多为该地的农业工作者,其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农业企业的管理者有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素养,因此对于我国农业企业来说,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农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诸多的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及农民企业家的认识和受教育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公司发展的新要求,并且一些价值观与经营观念有待更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也会间接对下一层人力资源的素养起负作用。据调查,许多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仅为初中水平,虽然其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经验,但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系统的认识,整体的素质偏低。

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为落后

在很多农业企业中,另一大人力资源的问题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较为落后。在大多数农业企业中,其管理者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思维,对于人力资源实行较为强硬的管理方式,而基层的农业工作者则是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安排,进而形成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公司向更好的层次发展。而在农业企业对基层工作者的组织与培训上更是极度欠缺,许多人力资源得不到定期的教育培训,公司的领导层也没有形成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和合理分配意义的正确观念,造成人的浪费。

2.3 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重视度不足

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最多是来源于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但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对地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可用于投资教育的财政资金不多,因此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也就不多,这直接影响了农业企业用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也使得中小型农业企业自身对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基层农业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始终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2.4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差

从我国农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问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差。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许多农村工作者的户口无法向城市转移,因此大量的农村工作者只能被束缚在农业劳动中,无法向城市转移,这样也就导致了各个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差。一旦形成固定的工作群体或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会发生变动,这就无法吸纳新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差,也会使得整个企业的观念无法及时更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制度也会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3 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

要想推动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培训机制、管理体系、政府财政投入等各个方面逐步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准。

3.1 完善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对于任何的农业企业而言,其必须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使企业各个层次的工作者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善对农业企业的培训机制,首先要提高领导者自身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认识;其次要定期开展对各个部门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层次性,切实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要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此外,在教学中要不断添加培训内容和方式,为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完善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要想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逐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者或人事部门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思维中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部分,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形成多部门联动合作的关系。除此之外,在考核新的人力资源时要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相符的人力资源考核标准,并能够“知人善用”;绩效考核也是管理体系中需要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往中小型农业企业并不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这就无法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热情,因此要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财政投入

在中小型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进程中,政府必须要发挥其作用,加大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扶持与投入。很多地方农业企业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其用于人力资源建设的资金往往非常有限,想要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平和教育程度,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农业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4 改变城乡结构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要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必须要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对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工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对于农村贫困毕业生要给予更多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可以使农业企业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改变企业人力资源一定时期内一成不变的状态,提高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4 结论

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作为主要经营对象,那么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农产品的生产者生产水平的好坏与企业决策者是否能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这一切都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因此,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是为促进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切实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提高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才能更好地将农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如何持续稳定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三农政策”在我国推广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全职劳动者转变为兼职劳动者,而人力资源的相关内容也成为愈来愈多的农业企业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其次从劳动者、政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情形提出如何改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对策,为农业企业更好地应对人力资源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3):112-114.

[2]孙源鸽.新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建议[J].北京农业,2014(7):90-92.

[3]李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赵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73-74.

[5]胡锦婷.河南省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6]尤一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外交流,2016(3):143-145.

[7]张威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7):169.

[8]杨倬.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1):112-113.

[9]邹超.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0]马越.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14).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状之一:与中外银行争夺人才方面

(1)外资银行的竟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务优势、体制优势、网络优势、经营优势和创新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因此,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市场信息以及公关技巧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迫切,外资银行以其竟争的优势大量吸纳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一是以厚薪酬吸引人才;二是以提供海外培训机会吸引人才;三是以经营管理优势吸引人才。

(2)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政策、制度、效益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难以用外资银行这三个吸引人才的办法来挽留人才。随之而来的是国有商行的部分人才、客户、市场资源的流失,并使与国外商行相比,原来就存在员工总体素质相对较低、拔尖人才缺乏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困境。因此,应从战略高度审视人才流失的隐患,它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3)同时也应看到,在争夺人才方面,国有商行也有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譬如:国有商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和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能征善战的干部员工队伍,正是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推动着国有商行不断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吸收人才的宝贵经验,这为今后国有商行的人才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随着国有商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逐步提升,也可通过内部工资和收入制度的改革,以及优化用人环境等措施,使外资银行挖掘人才成本加大,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留住关键人才。

现状之二:员工管理方面

(1)招聘需求计划的制定带有经验色彩,单位人事部门仅凭个人经验、人员数量、学历及专业情况确定人员需求,这就难以保证招聘的人员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2)员工调配仅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较少考虑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

(3)由于缺少明确的岗位说明和员工跟踪制度,员工和用人单位彼此缺少了解,致使岗位配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4)不能有效控制用人单位的人员扩张,导致有的单位、部门(岗位)忙闲不均。

现状之三:工资分配方面

(1)主要考虑人的因素,而与员工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忽略了岗位差异。

(2)行员等级工资的档次差距过小,不能根据市场调整,忽视了地区差异和市场差异,从而导致各种其他名目的分配。

(3)效益工资分配中,专业技术职务级别的工资上升空间较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效益工资分配只体现了行与行之间的工作绩效,与员工个人的工作实绩挂钩较少。

现状之四:晋升机制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晋升渠道总体说来空间较小,基本上只有单纯的行政管理职位,并且每个渠道由于工资分配的原因,实际上基本都归集到行政职级一条渠道上,如行员等级大都受到行政职级的限制较大,不利于鼓励专业人员的发展,不利于形成知识管理的文化。

现状之五:考核机制方面

(1)考核标准不明确。缺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岗位说明书,使得考核标准模糊不清,从而使考核结果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实绩。

(2)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目前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用单级考核办法,即由人事部门按照考核指标,为各科室扣分,再以会议形式协调考核结果,最终由行长裁决。这种考核办法忽视了与被考核对象相关科室的意见,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全面与公正。因为银行业务开展是由科室直接协作完成,相关科室对考核对象日常工作的好坏情况往往最有发言权。

(3)考核透明度不高。人事考评透明度不高,加重了员工对考核的不安心理,特别是对考核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工作做得不够,失去了考核的教育激励作用。

现状之六:培训机制方面

水资源现状与节水型农业 篇3

【摘要】我国水资源紧缺,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20世纪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问题,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必须节约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节水型农业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n China, it'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factors in twentieth Century plagued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problem of water, the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and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existence problem in agricultu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need to save water, and vigorously develop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Present situation;Water-saving agriculture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出现,用水总量为7000亿~8000亿m3需水量已接近可能利用水量的极限。只有通过建设节水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才能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的农业灌溉用水,满足今后16亿人口的农产品需要。

1.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总量。我国水资源总量[1]居世界第6位,约有28000亿m3,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 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760 m3,低于国际上一般标准,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式是严峻的。

1.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差别大。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变化剧烈,夏季是洪水季节,降雨径流占全年的50%以上。冬季是枯水季节,水资源的年际变化也非常剧烈,且以北方更为严重。国家通过兴建水库,灌区等一系列工程有效的缓解了这一问题,但节水防渗是这一环节的主要课题。

1.3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在全国面积60%以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能满足需要,其中辽海滦河、黄河和淮河流域尤其缺乏。长江流域(包括西部内陆河流)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19%。南水北调的投建也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必然结果。

近20多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农业用水总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逐步减少。因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2. 节水型农业

节水型农业就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核心,采取一定的节水措施,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所采取的节水措施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水利措施和管理措施。

2.1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包括节水型农业结构调整,合理耕作,保墒技术、旱作农业,雨养农业等。近年来全国很多地区根据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全面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研制节水高产优良品种,发展旱作农业,已取得一定的经验。

2.2管理措施。管理措施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等方面。无论农业节水措施还是水利节水措施都需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例如严格执行计划用水、推行有偿用水、实施依法管水、实行灌溉制度等。

2.3水利措施。水利措施就是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型灌溉,减少输水损失等,它要采取的措施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渠道防渗、地面节水、节水型灌溉等几种措施。

2.3.1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进行流域和地区水利规划时因地制宜制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化方案,使地上水、地下水、外来水、区间水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收到一水多用和多水统用的效果。例如平原地区的井渠结合工程,以地下水补灌期间地上水源不足,并利用非灌溉期和丰水期渠道余水补充地下水源,使灌区水利长期处于平衡状态,同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2.3.2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是我国70年代以来推行的一种节水技术,可采用多种防渗措施,如土渠压实、砌石、混凝土衬砌、水泥土、U型槽、塑膜、土工布防渗等。自1998年国家投资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3.3地面节水。近年来北方干旱地区推广“长畦分段灌溉法”和“地膜灌溉法”节水效果显著。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对解决水源不足起到了很大作用。

2.3.4节水型灌溉。 节水型灌溉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各种作物均可采取浇关键水,减少灌溉次数,降低灌溉定额等措施达到节水保产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措施、管理措施、水利措施等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农业措施必须结合水利措施,依靠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节水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水资源公报》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3-589

浅析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要求 篇4

1 农业信息资源含义与建设目标

1.1 农业信息资源的含义

传统的社会发展是以物质和能源作为基础, 信息为辅助地位, 现如今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产业的支持,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物质与能源地位, 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资源一般是指对各种有用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过程, 根据需要和查阅目标确定的一系列信息资源的集合,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处理与应用3个主要阶段[1]。农业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面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农业科技与科学研究, 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 农业产品加工信息, 实际运作中包括农业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发布、利用等一系列的过程, 而这种运作过程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为基础。

1.2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目标

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 属于稀缺资源,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收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设备,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 并且信息的收集具有较大的难度, 另外, 信息的使用价值受时间的制约性较强, 通常, 新信息发布后随着使用频率与发布时间的延长价值会快速降低。同时, 不同的信息对不同阅读人群的效用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使得不同信息的发布媒体与受众之间是否准确切合并达到信息的最大效用成为很多资源建设部门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以上原因,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至少应达到3个目标, 第一, 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以及农村地区对最新农业信息的需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 要进行详细和准确的市场调研, 明确受众对农业信息种类、数量、时间的要求, 然后有目的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达到适应不同目标受众的要求, 实现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第二,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信息受众之间共享的公平性, 同时还要达到信息资源最大使用效率的目标。广大农村地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机会要尽可能的达到不同地区之间机会平等, 同时还要尽可能将重要的信息提供给产出效率较大的社会群体,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 尽可能的提高重要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农业信息资源发布与分类, 要结合不同的受众进行,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农业信息的经济价值, 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效率。

2 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2.1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较长的时期, 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早, 使得现如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以美国为例,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而建设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科学计算工作, 但当时农业信息处理工作相对比较落后, 没有专门的处理手段;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 国外已经开始了农业信息的采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建设的核心是农业信息的共享;到了80、90年代,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国家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自动化处理, 很多农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均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2]。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日趋成熟, 现如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涉及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在美国,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模已经超过工业。从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范围来看, 国外目前已经建立了信息存储与发布系统, 农业生产与专家在线指导系统, 农业经营模拟系统, 农业信息采集与支持系统, 这些系统的建立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提供了重要基础。

2.2 国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尽管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时间较短, 但是目前仍然取得了较多的成绩。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建设了中国农业资源数据库, 该数据库目前已经投入了使用, 从资源收录情况来看, 该项农业资源项目相继收录了我国目前栽培的主要作物种类, 相关栽培与种植信息达到了30余万份, 除此之外, 还相继建设了畜牧产品数据库, 农村合作经济库, 农业信息数据库, 农产品销售数据库, 这其中收录了我国目前主要的与农业相关的栽培与经营信息, 这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尽管如此,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规模与信息量仅占国外相关资源数量的7.05%, 这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远远不相适应, 因此,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上来看, 很多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 信息分散以及碎片化比较严重,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部门, 即农业部、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教育系统, 而到了省级, 农业信息就分散至6个主要的系统中, 其中农业部信息中心是主要的信息采集和收集系统, 而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资料室, 信息收集部门, 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以及科技研究部门也是重要农业信息储存部门, 但是这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系统, 这也使得很多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4]。

3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3.1 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国家资源的配置与协调者, 政府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持程度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政府部而言, 首先要从政策与法律上支持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从国家法律层面制定农业信息资源投资建设主体与部门, 明确不同投资主体的年度投资要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同时要确定投资不达标主体的法律责任, 这是保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其次, 政府要发挥主要的协调作用。政府要能够协调不同部门信息共享与利润分配问题, 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收费较低或者免费提供农业信息的公共服务部门, 政府应当协调各方面力量进行支持。最后, 政府应当加大执法力度, 维护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体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大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以保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3.2 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信息资源最优化配置要发挥政府和建设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首先,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业信息时空分布管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信息利用的时间资金成本, 具体工作包括及时发布农业信息, 同时信息发布要通过多种主体和各种媒介, 使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民均能够了解相关的信息和判断信息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态, 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 这对防止农业生产和投资的盲目性具有重要的信息, 这也是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除了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之外, 还应当做好信息传播受众的需求与分析工作, 这也是建设主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不同地区、阶层的农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农民的知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不同的农民对信息的接收与利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搭建基层信息传播体系应当作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及时的将信息传播至需要的受众群体之中, 以利于信息的更好的利用。在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基层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工作中应当以现有建设的传播平台为基础, 将网络, 广播, 电视, 农村书屋等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的传播至农民手中,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也可以较好的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3.3 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相结合

随着我国文献与期刊网络化共享的进程的快速推进, 农业信息资源必须加大特色与科技成果的搜集与整理, 并且向公众与农民开放,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 不断挖掘以与采集各种信息资源, 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推向网络与市场, 尽快运用信息传播的终端体系传播至农民手中, 以实现信息快速传播。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 除加强国内各种信息的整合之外, 还应当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国际化协作, 实现国内与国际资源的有效共享。

结束语

农业信息资源是重要资源, 也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 各种农业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量以及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仍然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摘要:农业信息资源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 现如今其地位已经超越物质和能源在现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含义、建设目标, 对当前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合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求, 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导作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相结合3项要求, 以期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业信息,信息资源,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应博, 乔忠.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7) :73-78.

[2]王丞, 安森东, 颜廷武.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8) :170-174.

[3]冯月梅.浅谈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农业科学研究, 2005, 26 (2) :87-89.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5

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区划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组员签名:

2013年06月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次到北碚区天府镇的调查,主要是针对天府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访问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本次的调查。目前,天府镇农业资源状况、产业状况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限制条件与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本镇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偏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市场销售难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天府镇农业的发展。

前言

近年来,天府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和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1]

天府镇位于北碚城东北部,地形呈典型南北走向的“一山三岭二槽”分布,东连北碚区静观镇,南临嘉陵江,北与合川区杨柳坝接壤,西与北碚区东阳镇相邻,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辖8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 5万余人。为了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农业资源状况、产业状况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限制条件与问题,2013年5月24号我们到了北碚区天府镇展开了调查。

一、天府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天府镇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

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2]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分析

近些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此次调查的农户中,仅有少数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具,如收割稻谷、翻地时使用的农机具和碾打、玉米脱粒时使用的农机具。可以看出,农用机械已覆盖农民农业生产的耕、种、收各环节,但是并没有在本镇普遍的推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业生产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较慢。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本镇的农业的发展也深受“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的影响。同时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地方仍然没有铺柏油路,主要是因为多数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较低,筹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天府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有一下几点: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天府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天府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和。[3]

2、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天府镇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3、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也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此次调查的多数农户没有涉及到龙头企业,订单合同也是寥寥无几。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健全,产业体系基本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息息相关。调查中,当问及“龙头企业兴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时,有的农民回答无影响,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是龙头企业。虽然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多数没有涉及订单农业。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镇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5、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天府镇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3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4]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天府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

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天府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天府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镇统计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2、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5]

3、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4、积极探索集约化种植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改进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传统生产组织形式,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村的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集约化种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落实;稳定种植规模,有利于计划的落实和调控。尽管集约化种植这一新的生产形式仍在探索阶段,也还存在一些

不完善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相互合作、互为依赖的组织形式和减低风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集约化种植发展进程。[6]

5、根据镇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各种农作物做进一步的加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区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6、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人才,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使农民遇到困难时有路可寻,高度有效的解决困难,减少损失。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创造欣欣向荣的局面。落实各种补贴项目,确保公平公正。

通过本次到天府镇的调查,发现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偏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市场销售难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天府镇农业的发展。因此,天府镇应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来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达到让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刚;黄丽华;高阳.基于方法集的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模型[J].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4期.第34~35页

[2]刘庆山.农业经济管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97~99页

[3]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大学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1期.第45~46页

[4]吴兴.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M].宁夏黄河传媒有限公司.2009年01月.第167~169页

[5]朱明;郭红宇;周新群.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1期.第71~72页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对策

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保持银行的人才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本为组织或者企业服务、创造利润,是银行在进行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关键。

1.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银行被纳入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所有机构都要进行行政定级,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形成独特的银行行政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当今形势对银行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1.1尚未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我国银行由于体制原因导致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仍然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人才的地位还不够高。银行领导层更多地是关注于硬件设施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缺乏员工成才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事务性工作,只顾人力资源的使用,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根据银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还没有完全树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2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一,激励方式的多元性不够。激励渠道过窄、手段单一,创新措施少,主要限于即期薪酬和行政职务晋升,忽视了技术职位晋级激励、员工长期愿景、期权等激励方法。第二,激励的透明度不高。目前银行实行的是背靠背奖金激励,管理上不提倡员工互相打探绩效奖金,每个人不知道别的员工得到多少物质奖励,与外资银行相比显失公平。第三,因薪酬激励系数的差异,同工不能实现同酬。即使一个落后支行的员工作出了比先进支行同职、同岗员工数倍的贡献,但因单位经营绩效不佳或历史包袱沉重,因系数差异,获得的薪酬与其他员工相距甚远。近年来,银行实施了一系列薪酬制度改革,试图打破大锅饭,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薪酬制度,加大了浮动薪酬的力度,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固定薪酬比例仍然偏高,无法有效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不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短期薪酬偏多,长期激励很少,这容易在高管中间产生过分关注短期经营绩效,而不关心银行长远发展。

1.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现代银行特别注重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外资银行将员工的职业培训上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盈利效应,使外资银行在近几年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有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员工年均培新费用都超过万元,而我国银行年人均培训费仅在500到600元左右。我国银行的培训模式注重组织目标需求,而对员工个人发展考虑较少。而培训内容注重技能培训,而对员工素质培训和潜能开发的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后唯一的效果评价就是考试,缺乏后续相关跟踪绩效评估。

2.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对策

2.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对于知识密集型的银行业更需如此。第一,要把人力资源放在战略的高度,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革除官本位思想,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改变变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负责员工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初级事务性工作,变成为银行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直接参与银行的计划与决策,全面负责银行的员工录用,人员配置,培训学习,绩效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根据银行的长远目标,结合本行的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等。

2.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在选拔员工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考核方式,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广纳贤才,择优录用。结合银行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需要把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力,持久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银行通过薪酬激励将银行和员工的目标统一起来,使员工通过提高银行绩效能够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业绩作为确定员工薪酬的主要标准,业绩越好员工报酬越高,增加变动薪酬的比例,提高薪酬和绩效的关联度,并逐步推行股权激励。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福利待遇。通过改变目前银行福利待遇无差异的供给的方式,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出各种福利待遇的组合,由员工自主选择,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客观上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第四,提高激励的透明度。将激励机制和激励工资明晰化,减少奖金分配的神秘感,提高激励的公平性、公开性,以避免暗箱操作,便于员工之间比较,更加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2.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第一,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银行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统一组织的培训可以降低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培训不仅仅是弥补员工现阶段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上的不足,还要使员工掌握其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并且要与银行的战略目标和宗旨联系在一起,培养员工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营造一种鼓励员工持续学习的氛围。第二,要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规划,推动企业知识技能的资本化。逐步完善银行培训体系,对每一名新员工建立岗位系统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向世界五百强企业学习先进的培训体系。组建系统配套的师资队伍,从基础课程的讲解到高端的专家培训都根据每一位员工的生涯设计及其岗位职责进行跟进,加强对部分客户经理营销技巧和服务意识的专项培训。

2.4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在银行上下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的氛围,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物质和精神双赢回报。第二,建立协调发展机制。让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国有商行目标相吻合、相协调,从而将自身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第三、培养团队精神。银行中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奋斗的企业凝聚力,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强化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它是银行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第四,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员工心情愉悦地工作,同时增强员工的合作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家庭式的氛围,人人平等,使人际关系和谐,满足员工的归属需要,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创造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咸淳.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分析[J].理论纵横.2011.

[2] 高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财政金融.2011.

[3] 李长庚,李娟.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金融时报.2011.

运城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利用,分析

运城市属华北平原丘陵区, 地处黄土高原东沿第一台阶, 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分4级由东北向西南自然倾斜。地形地貌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山” (中条山、吕梁山、稷王山、孤峰山) 、“两岭” (峨嵋岭、鸣条岗) 、“三河” (黄河、汾河、涑水河) 、“一渠” (姚暹渠) 、“两盆地” (涑水盆地、汾河盆地) , 平均海拔350~400 m, 气候温和, 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年平均降雨量525 mm, 日照2 350 h, 气温13℃, 无霜期212 d, 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灌溉条件便利, 灌溉形式分井黄两灌, 拥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 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 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

1 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量为13.3×108 m3, 可利用量仅为8.1×108 m3, 其中地表水2.5×108 m3, 地下水6.6×108m3, 二者重复量1×108 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7 m3, 每0.067 hm2占有量153 m3。运城市主要供水水源为地下水, 其占全市年总供水量的比例远高于山西省58%的平均水平, 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目前, 运城市涑水盆地和汾河谷地两大平原区超采面积已达6 598.8 km2,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36%, 占盆地平原区的77.44%。

1.1 自然降水

自然降水是地表、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从1957年—2008年的48年间, 全市年降水量 (1月—12月) 平均为529.3 mm, 年际间变差 (标准差) 117.3 mm, 变异系数22.2%, 其中最多993.8 mm (1958年) , 最少303.3 mm (1997年) 。据气象资料显示, 运城市大气降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1 降水量区域分布不均

大体从东南部的750 mm向西北递减至500 mm, 其等值线的走向与中条山山脉相吻合, 呈东北—西南向。其中, 全市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为中条山迎风面, 包括垣曲县全境、夏县中条山迎风面、平陆县东部山区, 年降雨量650~750 mm;年降雨量低于全市多年平均水平的是汾河下游、涑水盆地、平陆县与芮城县沟壑区、峨嵋台地, 年降雨量500~550 mm。

1.1.2 降水年内季节分配不均春旱频繁

受季风环流影响, 运城市降水年内分布很不均匀,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 6月—9月的4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枯季降水极少, 造成年年春旱;有些年份虽然降水较多, 但降水不适农时, 有水用不上;有些年份降水量不大, 但非常集中, 极易形成洪灾。据全市各气象观测站截至1998年的测定数据统计, 冬季 (12月—2月) 降水量17.8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3.4%;春季 (3月—5月) 是冬小麦返青, 大秋作物播种, 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此时气温回升快, 日照充足, 蒸发量大, 空气干燥, 而降水量仅为106.9mm (其中降水量≤100 mm的年份有24个, 平均两年一遇) , 占全年降水量的20.3%, 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夏季 (6月—8月) 是降水最集中的季节, 降水量为249.3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47.4%;秋季 (9月—11月) 降水量151.8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28.9%。

1.1.3 旱灾频发危害严重干旱是运城市最主要的灾

害性天气, 其特点是出现频繁, 持续期长, 受灾面大, 危害严重。一年中伏旱危害最大, 春旱次之, 秋旱较小。春旱缺水往往造成冬小麦减产和棉花等春播作物出苗困难的情况;夏旱给复播带来困难, 使棉秋减产, 影响小麦播种;秋旱影响土壤底墒积累, 威胁下年农业生产;冬旱由于多数农作物正值休眠期, 危害不算很大。全市不同地域干旱发生的程度不尽相同, 最严重的地区在峨嵋岭前沿。

1.2 地表水资源

运城市西南部被黄河环绕, 流长395.5 km。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0余条, 均系黄河水系, 主要有汾河、涑水河水系及中条山以南直接流入黄河的小支流;全市现存的自然湖泊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前, 有盐池、鸭子池、硝池、伍姓湖和位于盐湖区境内的“六滩”。这些湖泊多为封闭型的自流盆地, 接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补给, 对农业用水没有利用价值。全市共有中型水库4座, 都分布在涑水河流域, 其中只有吕庄水库有灌溉防洪效益, 其他以滞洪为主;有小型水库95座, 总库容1.82×108 m3, 由于水源不足, 蓄水量不多。

据水利部门测算, 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河川径流量8.8×108m3, 为全省天然河川径流总量的8.1%。

1.3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运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主要以开采汾河、浍河谷地及涑水盆地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 山丘区因受地下水开采条件的限制尚未规模性开采, 现有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 农业灌溉井20 829眼, 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总量为5.76×108 m3。

1.4 开发利用情况

2005年, 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0.46×108 m3, 按水源分地下水8.04×108 m3, 占总用水量的77%;地表水2.42×108m3, 占总用水量的23%。按用途分城市生活用水0.4×108m3, 占总用水量的4%;农村生活用水0.39×108m3, 占总用水量的4%;工业用水1.62×108 m3, 占总用水量的15%;农业灌溉用水7.41×108 m3, 占总用水量的71%;林牧渔畜用水0.64×108 m3, 占总用水量的6%。

2005年, 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8×108 m3, 超采地下水1.42×108m3, 全市地下水超采面积为7 551 km2, 占全市盆地平原区面积的88%, 严重超采区面积达5 025 km2, 占全市盆地平原区面积的58%, 并且超采地区仍然在继续高强度开采。其中, 涑水盆地地下水超采面积为3 384 km2, 占全市超采区面积的45%, 严重超采区面积为3 384 km2, 占全市严重超采区面积的67%;汾河谷地地下水超采面积为1 641 km2, 占全市超采区面积的22%, 严重超采区面积为1 641 km2, 占全市严重超采区面积的33%。根据多年观测结果显示, 地下水漏斗中心区 (运城市区) 的地下水水位17年下降超过80 m, 平均每年下降4.7 m。由以上分析可知, 运城市水资源十分短缺, 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5 农业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以当年降雨量接近本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2006年为例, 分析运城市农业用水供需状况。

1.5.1 供水量

河川径流可供水量包括蓄水工程、新提水工程及其他供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计算结果为2.42×108m3 (平水年) ;地下水可供量采用地下水可采量, 计算结果为5.76×108 m3, 以上合计可供水量为8.18×108 m3。

1.5.2 需水量

主要取决于灌溉定额和作物种植结构。其中: (1) 小麦需水量。小麦毛灌溉定额为150 m3 (净灌溉定额) /60% (灌溉水利用系数) =250 m3 (小麦全生长期灌水3次, 灌水定额50 m3) 。小麦年需水量为7.5×108 m3。 (2) 玉米需水量。玉米毛灌溉定额为120 m3 (净灌溉定额) /60% (灌溉水利用系数) =200 m3 (玉米全生长期灌水3次, 灌水定额40 m3) 。玉米年需水量为1.6×108 m3。 (3) 大豆需水量。大豆毛灌溉定额为100 m3 (净灌溉定额) /60% (灌溉水利用系数) =167 m3 (大豆全生长期灌水2次, 灌水定额50 m3) 。大豆年需水量为0.5×108 m3。 (4) 棉花年需水量。棉花毛灌溉定额为180 m3 (净灌溉定额) /60% (灌溉水利用系数) =300m3 (棉花全生长期灌水4次, 灌水定额45 m3) 。棉花年需水量为2.85×108 m3。 (5) 蔬菜需水量。蔬菜毛灌溉定额为180m3 (净灌溉定额) /75% (灌溉水利用系数) =240 m3 (蔬菜全生长期灌水9次, 灌水定额20 m3) 。蔬菜年需水量为0.57×108m3。 (6) 果树需水量。果树毛灌溉定额为210 m3 (净灌溉定额) /60% (灌溉水利用系数) =350 m3 (果树全生长期灌水3次, 灌水定额70 m3) 。果树年需水量为0.88×108m3。 (7) 其他作物需水量为0.84×108 m3。以上合计总需水量为14.74×108 m3。

1.5.3 供需平衡

由上述计算可知, 2006年运城市各种作物灌溉总需水量14.74×108 m3, 可供水量为8.18×108 m3 (实际灌溉用水量7.53×108 m3) , 年缺水量6.56×108 m3, 缺水44.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不足缺乏控制性工程可利用水量少

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总量380 m3, 每0.067 hm2平均156 m3。河川径流P为75%时总水量为5.19×108 m3。现有水库的库容9 574×104 m3, 仅能控制P为75%时来水量的18.4%。耕地面积每0.067 hm2平均55.9 m3, 人均136 m3;在现有供水工程供水条件下, P为75%时, 包括地下水可供水量平均单位面积、人均分别只有78.8 m3/0.067 hm2和191.7 m3/人。可见运城市水资源量、可供水量都很少。

2.2 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现有的2万多眼配套水井, 2/3集中在涑水河盆地, 水井密度约2.4眼/km2, 最高密度可达13眼/km2。, 目前地下水已超采1.45×108 m3, 形成了约1 200 km2的降落漏斗区, 最深达100 m左右。近几年, 由于提黄等原因, 地下水位略有回升, 但深层地下水仍未恢复元气。

2.3 废水任意排放水源污染严重

全市日排放废污水12.8×104 t, 年排4 672×104 t, 但目前无一大型污水处理工程, 故造成一些河段污染严重, 污染最严重的是涑水河永济段, 使300余眼水井报废, 给工农业用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2.4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运城市水利工程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 许多已经达到或接近原设计年限, 目前仍在“超龄服役, 带病运行”。尤其是水井淘汰率, 近几年在剧烈增长。据统计, 全市30%的工程设施, 40%的机电设备老化失修, 致使效益衰减, 影响水地面积6.67×104 hm2, 对全市农业稳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5 用水缺乏强化管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 农业灌溉、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没有严格的用水计划和定额。灌区工程不配套, 田面不平整, 灌溉技术落后, 亩次用水量超过规定定额。工业用水无严格的计算和考核办法, 重复利用率低。城镇生活用水存在“喝大锅水”的倾向, 浪费十分严重, 跑、冒、滴、漏水现象屡见不鲜。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

3.1 加大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宣传力度

树立全民节水意识, 树立节水增效意识,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搞好节水农业的自觉性。

3.2 因地制宜讲究科学突出实效

在节水农业的发展布局和区域规划上, 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在具体工作中, 要坚决杜绝那些不讲实效、不切实际、不考虑农民意愿、毫无意义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花架子, 做到发展一处、见效一处。

3.3 紧密围绕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大思路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

3.3.1 效益节水和强制节水的关系

在大力提倡、积极推广效益节水的同时, 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强制性节水措施。

3.3.2 节水与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关系节省下来的水既要考虑用于发展经济, 又要兼顾生态系统。

3.3.3 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农艺节水的关系既要重视工程等硬件措施节水, 又要重视管理、农艺等软件措施节水。

3.3.4 节水近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互相兼顾, 协调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5 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的关系

推广先进灌溉技术时, 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对于经济欠发达区, 相对效益较低的大田粮食作物, 应当提倡优先采用常规节水技术。

3.4 加快农业用水权制度的改革与推进

在今后发展节水灌溉工作中, 应重视水权制度的研究与应用, 使强制性节水与效益引导型节水合理结合起来, 逐步运用水权制度, 规范和调节农业各类用水户的行为, 增强价格杠杆在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调控作用, 对不加限制超量用水的, 采取加收水费等强制性措施, 促进农业用水的节约。同时, 要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不注重土壤培肥, 粗放经营的农民, 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3.5 加快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的改革

在区域规划、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 改革完善灌溉制度, 在最佳的需水期给以最佳灌水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3.6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8

1 烟台市农业领域科技资源基本情况

1.1 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主体情况

烟台市现有市级涉农科研单位3个、技术推广单位12个 (表1) 。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 (表2) ,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个 (表3) 。

1.2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情况

目前, 烟台市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单位共有农业一线科研人员237名, 其中研究员41名, 高级农艺师35名, 农艺师23名, 农经师3名, 助理农艺师3名, 博士11名, 硕士和在读硕士53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1名, 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 省市先进工作者3名。市级林业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单位共有一线科技人员54人, 其中研究员10人, 高级工程师17人, 中级13人。全市畜牧科技推广机构中, 现有工作人员1 151人, 其中市级65人, 县级283人, 乡级803人, 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05人, 高级职称的有85人, 中级职称的有309人。市级海洋渔业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单位共有一线科技人员49人, 其中研究员17人, 中级17人, 其他15人。

1.3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 烟台市有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涉农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 山东省大学重点实验室1个 (表4) , 这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立, 有利于全市农业良种选育、繁育和实用技术开发。

1.4 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十一五”期间, 烟台市市级涉农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和涉农企业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151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7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9项, 山东省技术发明1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烟台市科技进步奖102项, 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

2 烟台市农业科技资源现状

目前, 烟台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涉农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较为健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具备了一支专业、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推广经验较为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了学科覆盖面较广、条件较好、层次较高、能够支撑全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组成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主体;承担了一大批层次较高的农业科技项目, 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特别是遍布全市的一批优势产品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有效拓展了农业产业链条, 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带动了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有效提高了烟台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和增加农民收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至“十二五”初, 烟台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积累, 蓄积了较强的发展后劲。但是通过调研, 发现烟台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的创新必须以相应的条件作保障, 包括创新体系的培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储备、基础设施的装备和创新平台的建设等。而烟台市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农业科研经费支出低, 政府投入偏少;市级涉农科研单位和综合性技术推广单位普遍人员偏少, 高层次、领军型的农业创新人才更为匮乏, 目前尚没有“泰山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和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人才总量和素质水平偏低, 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各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3.2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目前, 烟台市市级涉农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和涉农企业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151项, 其中市级涉农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共取得107项, 涉农企业取得44项, 仅占29%,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低。要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究其原因, 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 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不够多, 大部分企业实力弱小以及创新意识滞后等因素导致其吸纳技术、联合创新的欲望不强。反过来, 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产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升, 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3 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

现有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示范基地, 再到广大农户的推广环节中存在断层。一些单位和部门单纯为了示范而示范, 仅仅满足于示范园和基地的建设, 对项目能否、怎样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则有意或无意地很少考虑, 甚至加以回避。而且, 从正在着力推广的技术项目来看, 多是局限于产前的种质改良, 产中的管理和产后的储运、营销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致使农民对推广项目的选择引进感到茫然和困惑, 对推广项目的实际应用存在畏惧心理, 对推广项目的市场前景也并不看好。

要解决上述问题, 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首要主体的作用, 全面带动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主体结构;发挥烟台市的地域和政策优势,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积极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积聚;整合资源、改善基础科研设施条件, 持续不断地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得到有力保障。二是着重围绕烟台市特色经济的发展, 统筹考虑对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支持, 引导科技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 加强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 进一步突出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发展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三是真正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与实际应用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大力提高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的实际效益, 同时建立完善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提高农民收入[1,2]。

4 对策

当前, 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明显提高, 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明显增强, 要全面提高烟台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烟台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以农业良种创新、安全与标准化种养、农产品深精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加快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程,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生态 (循环) 农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3,4]。

4.1 发展现代种业

良种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 品种对科技的贡献率达到35%~40%, 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科技成果。建议在烟台市高新区设立生物育种科技园区, 吸引国内外知名院所、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高端人才到烟台市创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种子部门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种子科研研发, 利用登海种业和烟台市农业科学院在全国育种行业的影响, 增强研发能力, 把烟台市建设成全国生物育种核心区, 再造烟台市种业新优势。重点运用转基因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等方式从事小麦、玉米、甘薯和花生等粮油作物的新品种选育;进行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研究;引进板栗、茶树优良品种;开展黑松、赤松等北方沿海防护林植物材料遗传改良与新种质创新研究及楸树种质资源保存及新种质创新研究。

4.2 进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问题, 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 也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烟台市农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问题。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研制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就成为必然。着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定点监测、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国家绿色食品定点监测等检测科研与服务;构建生态养殖及高值化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探讨自然养猪法在烟台市生猪养殖行业中的利与弊、商品肉鸡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技术。

4.3 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

把高新技术向烟台市传统农业的产后领域扩散, 以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为推力、以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为动力的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整合, 实现由初级农产品生产走向产前 (良种选育、品种改良) 和产后 (农产品储运、加工) , 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以帮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的后续利润。围绕优质粮油、肉类、奶类、鱼类等农产品的生产, 培植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开发与引进大宗农产品的贮运、保鲜、包装和精深加工技术, 大幅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标准技术体系和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 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扶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4.4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在恶化, 农业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农业生态问题, 加强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城市绿化林木、花卉等新品种引进与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大力开展乡土树种的筛选和推广工作, 研究、应用示范相关技术,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开展现代果园栽培模式相关技术、生态有机栽培技术和果树提质增效相关技术的研究;进行人工藻场构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展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研究。

摘要:对烟台市农业领域科技资源现状进行全面调查, 从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主体、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情况和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等方面对烟台市农业领域科技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找出烟台市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烟台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建议。

关键词:农业领域,科技资源,调查分析,问题,对策,山东烟台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5.

[3]老墨, 毛道伟.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J].广东科技, 2011 (3) :51-54.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9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利申请现状

以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为入口,通过分类号和关键词检索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专利文献。从1995—2015年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共21 770件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占总申请量的绝大部分,外国申请占总申请量的不到10%。全球节能环保领域的主要申请国中,中国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专利申请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占主要申请国申请量的64%。中国专利申请中申请量较大的申请人集中在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科研能力较强的公司和高校。因此,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中国申请量较大的主要申请人入手,对该领域所涵盖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2个主要技术分支的专利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意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支

农作物秸秆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的部分。通过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国主要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进行检索发现目前对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涉及肥料、饲料和建筑保温材料3个方面。

对于肥料方面的专利申请,通常涉及对秸秆进行处理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例如,申请号为201510343753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缓释磷肥的方法,主要涉及提高肥料中磷的利用效率,公开了通过对秸秆预处理,并与磷矿粉混合,磨细、煅烧,使得生物炭基磷肥施入土壤后可缓慢释放磷素,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肥料方面一类特殊的专利申请涉及生物炭的制备。生物炭(biochar)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形成的物质。研究表明,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能有效封存大气中的CO2,并可从pH值、养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等多方面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例如申请号为201310142474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利用作物秸秆大规模现场生产生物炭的方法,公开了将风干秸秆平铺于土壤热解池上,通过燃烧、覆土,收获生物炭,解决了传统方法产生大量烟雾的技术问题。

对于饲料的专利申请,主要通过在秸秆中添加其他原料组分,制得使畜禽更易消化、不易得病的饲料产品。例如,申请号为201210266836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节粮型生物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以重量百分数计的玉米秸秆35%~45%、麸皮8%~13%、玉米8%~12%、次粉8%~10%、豆粕10%~12%和菜籽粕16%~18%组成干料,与水混合并搅拌均匀,高压灭菌后接种微生物,添加纤维素酶并发酵,制得秸秆饲料成品。该饲料具有适口性好、有益活菌多的特点。

对于建筑保温材料方面的专利申请,主要涉及建筑板材的制备方法。例如,申请号为201010559671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农作物秸秆纤维生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公开了通过工艺步骤机械分离、碱处理、水洗、酸中和后烘干,以聚乳酸材料作为基体经热压得到复合材料,保持压力,将复合材料冷却得到多孔隙的复合材料板材,该复合材料板材内部具有多而小的空隙,具有很好的隔热和隔音性能。

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支

畜禽粪便的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外,还含有很多病原菌、寄生虫卵、重金属等,并且容易产生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通过检索发现目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主要涉及饲料、沼气和轮种轮养个方面。

对于饲料方面的专利申请,申请量最大的申请人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共申请269件专利申请。该公司的专利申请主要是对鸡、牛、猪等禽畜的饲料进行改进,降低粪便中有害物质排放。例如,申请号CN201510609858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含有中药的低排放肉鸭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由于禽类粪便中的锰、锌、铜等重金属进入土壤和水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被人体吸收,损害人体健康,因此该专利申请对饲料的原料组分进行改进,通过提高蛋白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减少氮的排泄,以及锰、锌、铜的排泄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沼气方面的专利申请,主要涉及对沼气和沼渣的再利用。例如,申请号为200610051889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生物质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方法,公开了将生物质废料分解;进行气固液分离,沼气送入脱硫装置进行脱硫;脱硫后的沼气送入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负极端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分离得到的沼液送入无土栽培设施;对分离得到的沼渣进行干燥和养分调理,得到作物栽培基质材料。该方法达到了无废弃物,高效率利用资源的技术效果。

对于轮种轮养方面的专利申请,涉及畜禽养殖和种植相结合。例如,申请号为200810163761的专利申请保护一种轮种轮养的生态养猪方法及可拆迁式猪舍,公开了采用可拆迁式猪舍进行肥育猪养殖,肥育猪出栏后,拆迁猪舍,将肥育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就地堆肥处理,在迁走猪舍的土地上进行农作物种植,肥育猪养殖与农作物种植交替进行。该方法达到了省地、节耗、低成本和生态安全的技术效果。

4结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专利申请,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2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专利申请方向。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1)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用作农业中的饲料、肥料;2)从源头上降低农业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如通过饲料的改进降低畜禽粪便中重金属的含量;3)将农业废弃物转用于其他领域,如畜禽粪便发酵用于沼气发电、农作物秸秆用于制造建筑保温材料。为了保护环境,相关企业应当提高对于现有的专利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的重视,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编写组.如何再利用农业废弃物[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1-98.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10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标的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 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流失份额。农林废弃物是农业和林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数量巨大, 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 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农作物产量提高、畜禽养殖量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 农业废弃物总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10年来,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土地流转已大势所趋, 对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 导致农业废弃物随意遗弃的现象日趋严重。

1 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处置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 分别是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2]。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和栏圈垫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田、食用菌种植及果园残留物, 如作物的秸秆、菇渣、蔬菜的残体或果树的枝条、落叶、果实外壳等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 如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 例如稻壳、麦麸、玉米芯、锯末、秸秆、树皮、果壳、蔗渣、畜禽粪便、菇渣、酒糟渣、中药渣等, 来源于动植物, 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目前, 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5亿t, 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排放量逾20亿t, 而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巨大, 仅生猪饲养量就高达3 150万头, 占肉类 (畜禽) 总量的76%, 且规模化饲养量达70%以上, 估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高达3 500万t左右, 仅浙江省每年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总量约1 000万t, 仅瓜果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3.33万hm2, 产生植株残体逾500万t;作为浙江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食用菌年产约70万t, 每年约有50万t食用菌生产废弃物, 其中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的菌菇渣约25万t;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更是量大面广, 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菇渣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且比较集中, 其中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 而氮、磷、钾等植物需求的养分较高, 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 这些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农林废弃物数量多、利用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 农林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模式的稻油秸秆, 由于二茬种植间隔时间短、还田效果差、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 废弃物往往被丢弃在田边河岸或烧掉, 近年来蔬菜残体产生量大而集中, 既没有专门的场地堆放和处置, 又没有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 一些农业园区周边田间地埂及河道堆积如山、焚烧非常普遍,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林加工废弃物的随意堆放, 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蝇害虫的滋生繁殖, 增加农村生产及生活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 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污染周边空气、水体和土壤,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类庞大的自然资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研究、处置及利用技术

2.1 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

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 其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是能源研究和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农业废弃物多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再生性, 其来源于动植物, 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再生, 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合理的利用、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其可持续性;三是作为农业大国, 生物质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样性, 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热转化、生物转化等方法, 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将木质废弃物经高压, 压缩成棒状、颗粒状的质地坚硬的成型物, 该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锅炉、家庭取暖等;还可以通过直接气化, 将其转变为电能进行利用。因此,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 不仅可以节约化石能源, 缓解能源供给矛盾,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需求。

2.2 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化处置回归到农业再利用

2.2.1 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化处置生产有机肥及其专用肥。

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有机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饲料源短缺等现实情况, 结合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特点和特性, 通过猪、鸡粪繁殖蝇蛆养殖生物脱水处理工艺、牛粪添加吸水的农林废弃物纤维素类辅料, 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处理及有机肥产业化方式, 快速使这些废弃物腐熟、稳定, 经干燥、粉碎等工艺获得优质的蝇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料 (符合NY525-2012) , 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和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并进一步开发多种功能有机肥、多种作物复合专用肥等产品。

2.2.2 农林生物质废物堆肥化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

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等农林废弃材料经过机械粉碎处理, 并进一步经堆肥化发酵腐熟和消毒处理, 这些废弃材料经发酵腐熟后, 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 富含有机物、氮、磷、钾及多种矿质元素, 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 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团粒结构, 使土壤疏松, 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 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不同农林废弃物腐熟稳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质, 可在原有草炭营养基质配方基础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100%, 降低了成本, 在多种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应用表现良好, 是今后城市道路绿化、边坡绿化、市民阳台绿化及屋顶绿化的优质土壤替代品。

2.3 农林废弃物在环保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 (如花生壳粉、木屑、椰壳、甘蔗渣、玉米芯、树皮、茶叶等) 分子结构多样, 分子内活性基团选择性大 (如壳聚糖、木质素纤维等) , 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艺来制备结构多样、针对不同废水、废气的吸附剂, 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染料、重金属、颗粒及有毒、有害物质等, 农业废弃物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无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友好, 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环境前, 不用做进一步的处理, 可以在吸附操作后进行焚烧而不造成环境污染[3], 是环境保护中一类经济实用、来源广阔、可再生的优选材料。

2.4 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开发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炭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农业土壤固碳、废弃物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农业核心国际竞争技术。该技术是研究开发各类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并推动生物炭产业化, 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已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 (2011—2015年) 指出, 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 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以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高效生产及系列生物炭产品开发应用为抓手, 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积及羧基基团, 因而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 (CEC) , 具有较强持水能力及更高的养分保持能力, 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能改变土壤的生物质种类、生物活性, 提供肥料利用率, 必将促进土壤固碳减排, 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来, 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 但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规范还远没有到位, 不仅使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再利用资源白白的浪费掉, 而且还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 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 更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与处理技术滞后的矛盾,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开展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 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 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田赟, 王海燕, 孙向阳, 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 2012, 42 (2) :497-502.

[2]陶思源.关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界, 2013 (5) :28-30.

[3]李波, 赵晖, 刘雷, 等.废弃农林生物质在废水处理中环境友好利用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 2012, 41 (1) :170-173.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企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人才问题,农业企业人才管理不同于其他企业,其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企业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农业企业管理者在理念和思路上比较陈旧,已无法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管理模式单一,多年无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主,忽略人的管理。

(二)管理者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农业企业管理者注重生产管理,看轻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企业往往缺乏人员的开发、培养、任用、激励等管理机制。这样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给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三)企业对文化建设认知浮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积累,是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育的主要内容。当前,大多数农业企业对企业文化认知浮浅,一味注重节本增效,从而对这种软环境建设投资很少,也未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中,结果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也对企业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企业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

当前农业企业中,未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多由办公室兼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以考核方式的单一管理模式中,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重要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在人事方面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实施“不用不招、现用现招、招来即用”的用人机制。

二、农业企业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人才”是企业之本,有了人,善于用人,企业才会发展。农业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管理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和留住、培养和造就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调控和开发的基本职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点,使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二是制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根据现阶段农业企业发展及将来企业规划,制定人才管理规划,用好现有企业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规划,有目标的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对岗位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毕竟这些现有人才对企业有一定熟知性。

三是进行工作分析,合理设置岗位。通过工作分析,企业就能清楚的了解每项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人员需求数量和素质等。从而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选拔和录用符合工作需要的合格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健全人才选拔制度,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岗位的员工采取差异化的选拔办法,拓宽用人选人渠道,选拔适合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使企业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实现科学、适时、有效化,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

五是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不断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优化民主测评指标体系,考核突出工作完成和贡献情况。对企业员工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为员工薪酬、奖惩等提供依据。

六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企业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员工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培训需求的分析,制定培训计划,把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制定一系列制度与措施。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七是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其职业发展,跳槽行为日趋严重。因此,农业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应当帮助员工制订其个人发展计划,使员工有归属感,有发展希望,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留住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从工作对员工自身的提升方面出发,要尽量不断提高待遇,使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一是工作多样化给员工全面的锻炼。通过岗位的轮换,给员工提供各方面的锻炼机会,使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所长,以便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二是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企业通过授权管理的方式,让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管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经过锻炼,有效地发掘其潜能,使其很快得到成长,同时增加员工归属感。

三是注意员工公平感的问题。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都会把自己所得与付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公平的问题,公平的奖励,引导员工奋发向上,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企业管理者定期、不定期与员工进行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倾听员工的意见,传达企业对员工的希望。通过这种有效地沟通,既增进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相理解,又为企业创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农业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的法宝,农业企业只有不断规范、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崔凯.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杂谈[J].人力资源,2009,1.

[2]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0.

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篇12

一、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一)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种植业正向省工、高效的方向转变, 以大量化肥代替原有农家肥的使用;养殖业正向集约化、城郊化靠拢, 以人工饲料代替农业废弃物饲料的使用。这些转变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环节, 造成农业废弃物大量堆积, 利用率降低。全世界秸秆年产量30亿吨上下, 我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秸秆生产大国, 每年秸秆产量7亿多吨, 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20%~30%。其中, 制肥还田和收集损失约占15%, 饲料13%, 燃料25%, 工业原料12%, 还有35%直接还田、焚烧或丢弃。事实上, 农作物秸秆不仅是能源、饲料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 而且也是重要的建筑和工业原料, 弃之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应加以充分利用。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秸秆产量与粮食产量直接相关。我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分别占粮食产量的48%、37%, 因此, 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是山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类型。由于山东省作为农业作物主产区, 长期坚持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及粮食安全战略, 农作物产量及播种面积波动较小, 从发展趋势看, 秸秆总产量基本稳定。目前, 山东省秸秆主要用途是造纸、饲料、生物质发电、还田和农村生活能源。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地区的农民不再将秸秆当作主要燃料进行炊事和取暖;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农户役畜数量迅速下降, 秸秆饲料用量明显减少;传统的秸秆垫圈、积肥等方式也随化肥用量增加而减少, 造成相当部分农作物秸秆被丢弃或焚烧, 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且污染环境。山东省每年秸秆剩余约2000万吨, 如进行青贮, 可养奶牛300万头, 年产奶1200万吨, 总收入160亿元;如养食用菌, 可年产1000多万吨, 总收入可达200亿元。因此, 秸秆大规模产业化与综合利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向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 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 产生的粪便废弃物数量也越来越多, 但由于忽视对蓄禽粪便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和水体污染。我国每年的畜禽养殖粪尿排放量约26亿吨, 全国大部分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系统, 畜禽粪便大多就近堆放、粪尿大多直接排入地表水, 很少作为肥料资源再利用。畜禽废弃物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山东又是畜禽养殖大省, 据测算, 2015年, 全省畜牧业总产值2500亿元, 居全国第一位;生猪存栏2849.6万头, 居全国第4位;牛存栏503.6万头, 居全国第5位;羊存栏2235.7万只, 居全国第2位;家禽存栏6.1亿只, 居全国第1位。全省畜禽总存栏合计9490万个标准猪单位。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604.7个标准猪单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倍;每公顷耕地负荷12.6个标准猪单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全省畜禽养殖每年约产生粪尿2.7亿吨, 其中粪1.8亿吨、尿0.9亿吨。由此造成的污染超过了环境容纳能力, 严重影响了环境。山东省畜禽废粪便主要利用方式有自然发酵、垫料发酵床、沼气工程和有机肥生产, 但存在技术支撑弱、处理成本高、资金投入少和种养循环差等问题, 成为制约山东省畜禽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 收集困难

农业废弃物的收集是制约农业废弃物在各领域中有效应用的巨大障碍之一。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成本高。目前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畜禽养殖场选址偏远, 造成农业废弃物分布分散、被随意丢弃, 不能形成规模化收集, 收集成本高于利用价值, 收集量少。 (2) 废弃物本身特性造成难于收集。有些废弃物, 如设施农业秸秆, 需要投资配套专业的收集设备、筛分设备, 才能实现收集利用, 增加了成本, 导致收集困难。 (3) 运输困难。山东省作物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临沂、菏泽、聊城、德州、潍坊等地,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适宜, 农作物种植广泛;山东省畜禽粪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潍坊、德州、临沂、菏泽等地区, 牛粪和猪粪是山东省主要的畜禽粪便类型。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 区域性集中, 存在农业废弃物规模化利用的运输困难。

(二) 缺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山东省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 如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均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 但是, 技术较单薄, 先进和成熟的利用技术较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推广价值的技术更少。如大田秸秆的利用, 除了部分用于青/黄贮饲料、堆肥, 大部分还是采用直接焚烧或直接还田的方式, 缺乏科学、先进的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的利用, 大多数仍采用随意堆放生产基肥的方式处理, 缺乏对其营养成分的分析利用, 没有形成创新型的肥料产品和饲料。

(三) 技术装备落后

中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传统, 但是创新技术少,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又不到位;同时, 在设备投入上, 财政的支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 工艺技术无法与高效的机械设备有机融合, 工艺和工程技术得不到提升, 设备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农业废弃物重复低水平利用, 以致发展缓慢, 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四) 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 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方面, 各级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 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近年来, 山东省在农业、科技项目中也有明确支持, 但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上相对还较小, 可操作性的实质性政策措施还未很好地建立和执行, 不能有效引导企业进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也无法吸纳大量的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智能化收集网络

建立智能化农业废弃物收集网络。供应专业收集装备, 制定最佳运输路线, 安排最佳收集时间, 减少收集过程中的多余环节, 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厂家与收集公司之间的良好通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低成本、智能化、高效规模化收集。

(二) 整合资源、加强研发

一方面依托山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硬件条件, 给予资金支持,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可组建省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同时, 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与山东省现有科研人员进行整合, 形成一支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科研创新团队, 以加快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程, 加快创新。另一方面, 建议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等, 积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同时, 对省内已有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 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建立一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机械设备示范工程;也可引进相关领域的企业, 加快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产业化进程。

(三) 完善法规政策、加大宣传

一是建议政府针对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进行全面调研, 摸清山东省农业废弃物的情况, 制定山东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 尽快出台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相关法规,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建立农业废弃物检测及预警机制, 明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激励与惩罚条款。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将青贮、打捆、秸秆还田、堆肥等机械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 同时加大秸秆禁烧补贴、堆肥技术补贴、废弃物制沼补贴、秸秆还田补贴及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储藏的补贴力度。三是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 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农民和企业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程度。四是加快土地流转, 实施土地规模经营, 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四、结论

上一篇:高温混合气下一篇: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