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2024-05-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共8篇)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1

1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指的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水资源, 用于农村牲畜以及灌溉等。例如:为种植业提供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为渔业提供鱼类所需要的水资源;为林业提供林木所需要的水资源;为畜牧业提供牲畜所需要的水资源;为副业提供制作和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等。农业用水受气候、作物、灌溉技术、用水水平、土壤、耕作方法的影响, 地域差异非常明显。

2 农业用水的现状

农业灌溉用水还是以附近河流或者湖泊水为主。但是, 今时不同往日, 随着改革开放, 工业发展越来越快, 工业中的废水、废弃物明显增多, 工厂的废水流入井水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且地面垃圾, 比如说像废旧电池及废垃圾袋越来越多。这些废旧物品中汞、铅、氯化物等, 都是一些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的有害物质, 直接威胁到水质安全, 越来越多不明的有害物质, 给河流水以及湖泊水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扰乱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稳定的生活秩序, 所以, 农村亟待开发一种安全用水的模式。

3 渔业用水受到威胁

目前, 随着工业及化工业的发展, 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实际上却对农业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工业中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 致使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 渔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人在洗衣服时, 常常将水龙头大开, 大量的水资源无故流失和蒸发, 洗衣粉中的硫磷等, 都是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的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或者江河中, 严重威胁到池塘中鱼类的生命。

4 受农业灌溉设备的限制

据社会调查报告、走访以及有关资料得知, 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在很多农村以及地方已经建立专门以灌溉农田为主的水库, 灌溉工程以及灌溉区都不断进行扩张。但是, 这些灌溉工程以及灌溉区的建设还是沿用传统的建设方法, 在建设技术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设计的标准很低、施工的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 工程建设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再加上新农改以及各种政策的转变, 使得灌溉工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5 农业安全用水的策略

5.1 让居民本身意识到污染水源的危害性

为居民讲述生活污水将会给农业造成的影响, 如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等, 要让农民将牲畜的粪便、生活中的垃圾、含氟等有毒化学粒子的废水等, 进行科学、合理的排放和处理。要将农作物的分解以及吸收等物化作用考虑到, 要避免农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生活垃圾等直接在荷塘、井下以及河流排放, 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5.2 将给农业造成水污染的工业进行取缔

虽然工业以及工厂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不能够将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对于农业来讲, 对农业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的工厂一定要取缔, 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的污染源要进行整顿或者改善, 要严格按照废水、废弃物排放的要求处理。平时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要时刻以安全用水为方向, 要有计划地保障农业安全用水。

5.3 农业天然净水模式的构建是安全用水的有效策略之一

天然净水模式的水来自天然, 没有被污染, 水质也比较优良;天然净水模式中取水的方式大多数都不用物力、人力, 几乎全部都是利用地势差和重力取水;天然净水模式不需要添加任何杂质。天然净水模式应该建在有一定的地势差的地域, 蓄水池应该建在树林比较繁茂, 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理位置;天然净水模式的位置要求地表底下常年积水较多, 没有污染源, 且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平衡, 这样就能够保证水质优良和足够的水源。为了使天然净水的水质更加优质、纯净、无污染, 为了确保农业的用水安全, 则需要再建立一个蓄水池, 在蓄水池中加入用来过滤的麦板石。这时候经过重重过滤器过滤的水, 就可以直接被农业引用, 滤水器的造价比较低廉, 没有能源消耗, 制作也相对比较简单, 取材上也比较方便, 而且水体在层层过滤中已经不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 不容易被堵塞, 也就不需要经常维护。

6 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维护及创新

农业灌溉设备应该不断进行维修以及创新, 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要用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眼光不断对农业灌溉设备以及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政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改进农业灌溉设备的投资力度, 要支持农业安全用水, 加大农业安全用水的研发力度。

7 结语

农业安全用水不仅能够让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还能够促进人们和谐的生活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虽然现在水污染的现象还依旧存在, 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是农业安全用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创新和完善, 水污染的问题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由于工厂和工业废水、废弃物的增加, 给农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也给正常的生物链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了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农业安全用水的现状以及农业安全用水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安全用水,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邱俊钦.农业安全用水模式探究[J].学生园地, 2008, 13 (6)

[2]张水娥.农业安全用水模式及探究[J].地理教育, 2011, 10 (7)

浅谈新疆乌苏市农业信贷现状 篇2

关键词:农业信贷;供需;调查;政策建议;乌苏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的农业信贷供需状况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农民的家庭基本情况、信贷需求及现状,还有相关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及相关人员访谈,发现农民的资金需求量大,使用范围较传统信贷范围广,而且还存在乡镇企业的信贷。金融信贷供给机构在产品创新、因地制宜得服务农民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为此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在基础层面对农村信贷市场有所帮助。

1 乌苏市农村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乌苏市各大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分布不够均衡。乌苏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有乌苏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乌苏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乌苏市分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乌苏市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仅在市区设有网点,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针对企业和银行,所以如果在各乡镇设立网点,效果也不会很明显。同时设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支行、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的乡镇只有高泉和哈图布呼镇。

第二,金融机构产品分类没有贴合实际需求,对产品的创新不足。根据对农户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调查发现,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的种类比较单一,所有贷款人都是统一的,农民贷款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而且自身对于金融信贷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信贷服务的范围认知依然仅仅停留在以往传统的信贷,只要能得到贷款就行,因此也没有太多要求,但在贷款配置、使用方面又会遇到新问题,为了将金融机构的服务更细化,能使农民受益更全面,农村金融产品的分类需更加明细。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影响了当地金融资金的有效使用。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风险较大,周期较长,还贷存在风险,部分国有合作银行缩减了农村地区的业务网点,开始向城市发展,去追求高利润的城市地区,并且将本来会运用在农村地区的资金转移,对农民和乡镇企业的服务大量减少,而且信用社由于自身特点,可以灵活地转移资金到需要的地方。

第四,办理贷款手续太繁琐,贷款期限较短。经过调查发现,从填表、提交资料、审核、实地考察、与村里核实到最后批复,农民办理贷款基本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还不包括打款时间,真正得到款项需要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真正遇到紧急事情,所以很多农民在还款时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有时也会产生不良贷款,因此农民需要按揭贷款来缓解一次性还款的压力。

第五,信用体系不够完善。所有农户都有贷款需求,甚至意愿强烈,但由于金融机构设立的条件使部分农民无法获得贷款,所以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使我国农村金融加快步入正轨的步伐。

在需求方面,部分农民贷款时对于自身的还款能力的考虑有所欠缺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不同,自身的承贷能力都不同,承贷能力主要是指家庭收入水平、户均金融资产数量的大小,是决定该家庭是否能够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因素。根据前面的调查结果我们会发现,农户存款越多的地区,农户对贷款的需求数量也越多,缩小范围来说,一个独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决定了承担信贷能力的大小,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承贷能力也就越强。

2 改善乌苏市农村信贷支农现状的对策建议

第一,对涉农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并加强管理。乌苏市的农业银行支行涉农业务逐渐减少,逐渐由农业发展银行取代了部分农村业务,邮政储蓄吸收了农村资金又将资金拨到其他方面,乌苏市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虽然在农业信贷中占主要地位,但新疆的信用社已开始逐渐改革,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乌鲁木齐米东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过改革后,于 2013 年 1 月 9 日获得银监会批准备建,于2013年8月16日,正式更名为天山农商银行并挂牌营业,成为新疆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成功晋升为农村商业银行,名称上的改变也意味着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变为了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体制,开始了一段新的发展旅程。

第二,贴合农民实际创新金融机构产品。由于乌苏市的农作物的多样化、畜牧业的区域性、乡镇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乌苏市农业信贷机构的农村金融产品分类不够明细,创新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建议金融机构除了目前根据农民经营品种、农民抵押物等限定贷款额度和时间,更需考虑乌苏当地农民的现实情况,根据申请人的年龄、种植农产品品种及年限、养殖畜产品的多少和年限等,当然这肯定会花费心思和人力去完成,在发放贷款时也会有点繁琐,但对于农民来说有了跟更适合自己的贷款,可以有计划得完成还款,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能按时收回款项的几率增大,而且在农民当中的信誉、形象也会增强。

第三,适当简化农业贷款手续,设计适合当地的农业信贷业务种类。根据对乌苏市部分农民和信贷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双方都希望在保证正常业务情况下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时间,让符合条件的农民早日拿到贷款。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农民的信用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推广、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各大金融机构愿意在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详细情况不了解,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的失效,就有必要采取联保、互助合作形式来解决,要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贷款者的行为,虽然现在乌苏市农村信用社有“五户联保”类的联保责任的担保制,但仍存在其中某个人违约,导致大家都贷不了款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及金融机构的持续正常发展,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设计相关规章制度。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3

关键词:石津灌区,农业用水变化,保障对策,粮食安全

0引言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关系到华北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建国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河北省粮食生产不仅要满足本省需要,还肩负着向国家提供粮食的重任。因此,保障河北省粮食安全对于促进华北地区乃至国家的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保障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 1978年河北省平均城镇化率为10.94%,而到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5.60%。河北省在城镇化提高的同时,工业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目前处在工业化的发展中期。2011年河北省生产总值为20 394.3亿元,其中工业占总产值的48.01%, 而这一比例在1990年仅为39.52%。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对农业用水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而研究粮食大省河北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用水现状及保障对策,对于保障华北地区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近年来河北省耕地面积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有效灌溉面积有小幅增加,但相对增加量不大。 全省的农业用水量在波动中呈减少态势,由2002年的161.4亿m3减少到2011年的143.8亿m3,减少了10.9%;而近年来河北省粮食产量增幅明显,由2002年的2 435.8万t增加到了2011年的3 172.6万t,增加了30.2%(图1)。可见,河北省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的减少,目前尚未带来粮食产量减产的问题, 但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用水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和针对粮食安全的农业用水保障,仍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1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石津灌区作为研究河北省农业用水问题的典型区(图2)。石津灌区是海河流域的大型灌区,也是河北省最大的灌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毗邻京津,距西柏坡90km,京广、京九、石德、 石太铁路横贯其中[1]。灌区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和城市工业供水效益的国家大II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6.28万hm2,灌溉面积13.02万hm2。灌区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棉花和夏玉米等。灌区的取水模式为水库引水,水源工程为建于滹沱河中上游的岗南和黄壁庄两座联合调节运用的大型水库。 两座水库梯级串联,设计总库容为27.8亿m3,兴利库容约为12.4亿m3。石津灌区运行60多年来,使得区内近10万hm2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使受益范围的14个县(市)成为河北省粮、棉、果主产区之一[2]。选择石津灌区和岗、黄水库作为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研究其农业用水变化情况,对河北省有代表作用。

1.1地表供用水情况

分析黄壁庄水库供给石津灌区农业用水量的变化(图3)。 石津渠从1971年开始实施灌溉结合发电,灌渠的农业用水量包括单独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结合发电用水量。石津渠1960- 1970年间灌溉用水量年均10.91亿m3;1971-1980年间灌溉用水量年均9.31亿m3,其中单独灌溉用水量年均0.34亿m3, 灌溉结合发电用水量年均8.97亿m3;1981~1990年间灌溉用水量年均4.41亿m3,其中单独灌溉用水年均0.25亿m3,灌溉结合发电用水量年均4.16亿m3;1991-2000年间灌溉用水量年均3.80亿m3,其中单独灌溉用水年均0.15亿m3,灌溉结合发电用水量年均3.65亿m3;2000-2011年间农业用水量为2.94亿m3,其中单独灌溉用水年均0.07亿m3,灌溉结合发电用水年均2.87亿m3。可见,1960-2011年间石津灌区农业用地表水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尤其是单独灌溉用水量减少显著。

1.2地下供用水情况

石津灌区范围内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32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07亿m3。2003-2012年石津灌区地下水利用情况如图4所示。由石津灌区地下水利用情况变化可知,近十年来灌区的地下水利用量有所增加,除2004年地下水利用量较少为3 505万m3,其余年份均在5 000万m3以上,且近年来有缓慢增加的趋势,2012年灌区地下水利用量达到7 395万m3。

2灌区农业用水变化及原因分析

2.1农业用水总量变化分析

根据石津灌区的地表和地下供用水情况,分析灌区农业用水总量的变化。由图3可见,2003-2011年灌区总的农业用水量呈增加趋势,地表水库供水量占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的80%, 而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可见,石津灌区总的来说还是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的地区,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变化趋势与水库供水密切相关且变化趋势一致,虽然近10年来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有缓慢增加,但是在长时间序列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灌区总的农业灌溉用水量还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

2.2农业用水变化成因分析

从水库、灌区等多方面,分析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下,近半个世纪来石津灌区乃至河北省农业用水量减少的原因。

2.2.1水库层面

因为地表水库供水是石津灌区农业用水的最主要来源,水库供水量减少是灌区农业用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黄壁庄水库农业供水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海河流域降水等气候变化因素和上游用水增多导致水库来水减少。通过分析海河流域的降雨特征,海河流域1948-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662mm,1965-1996年平均降水量为528mm,1997-2011年平均降水量为387mm。可见,海河流域整体而言,近半个世纪处于由丰转枯的阶段,近年来枯水状态越来越严重。在气候变化的同时,滹沱河上游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下, 水库上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导致各行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致使岗黄水库入库水量逐步减少。由1960-2011年黄壁庄水库的入库水量变化(图6)可知,水库的来水量近半个世纪以来有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水库年平均来水量分别为23.06、14.95、7.25、9.47亿m3,而2000年之后水库年平均来水量为4.82亿m3;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6年水库来水量偏丰为37.86亿m3,其他绝大多数年份来水量均小于7亿m3,减少明显。因此,受海河流域总体缺水和上游用水增加的影响,水库来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整体短缺对农业供水而言也必然会导致其相应缩减。

另一方面,岗南、黄壁庄水库近年来已成为河北省会石家庄的水源地,另外也向兴建的西柏坡电厂供水,城市和工业供水潜在的挤占了部分原本属于农业的供水,使得灌区引水量明显减少[4]。在城市供水方面,自1996年以来,岗、黄两库联合先后开始向石家庄市地表水厂和石家庄市环境工程(民心河、 汉河等)供水。至2011年,石家庄市地表水厂共从岗黄两水库引水9.70和2.92亿m3供给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为改善省会生活用水质量、促进省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黄壁庄水库除了给省内城市生活和生态供水外,还从2008年开始联合岗南水库向北京市供水,其中2008年是服务奥运首次应急供水,岗黄水库的供水缓解了北京市的缺水状况,提高了首都的供水安全保障。在工业供水方面,黄壁庄水库从1993年开始向西柏坡电厂供水,取水口由黄壁庄水库重力坝下发电洞改造而成。据了解,水库给农业供水的水价较低,约0.1元/ m3,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每年收取的水费中农业供水仅占约400多万,而工业(电厂)供水收取的水费则远高于此。由于比较效益的差异,水库近年来向西柏坡电厂的供水近年来呈增长的趋势(图7),由1993年的0.02亿m3增加至2011年的0.23亿m3,增长了约10倍。

2.2.2灌区层面

分析灌区自身方面导致近年来农业用水量减少的原因。 从客观原因上讲,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量日益短缺,灌溉水源受限,很多耕地无法实施供水灌溉,导致了灌区灌溉面积下滑。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石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维持在13.33万hm2以上,2012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约9.33万hm2,其中渠灌面积4.82万hm2,井渠双灌面积4.51万hm2, 井灌面积2.2万hm2。从表1中可以看出,灌溉面积的变化经历了4个时期,但基本上呈递减的趋势。

从人为因素方面而言,灌溉工程老化、农业用水效益低、农业政策影响、城镇扩张、水质因素等也导致了灌区灌溉面积的减少和灌溉水量的减低,同时农业节水技术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用水主动减少。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石津灌区目前仍以漫灌为主要灌溉方式,灌溉工程老化现象严重。石津灌区是在解放前修建的“石津运河”和“晋藁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58年随着岗南和黄壁庄水库的修建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但是由于工程设施先天不足,运行管理后天失调,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在后来的运行中也简单修建了一批临时性的闸、涵、桥等建筑物,受当时技术、资金、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渠系建筑物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保证率也较低,在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许多建筑物带病运行甚至到了报废的程度。近年来,灌区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对部分重点渠段和建筑物进行了改造,但大部分干渠、分干渠及支斗渠工程仍很破旧,特别是部分渠线长、收益面积大的渠道,向下游输水困难,轮灌周期长,影响了输水能力,一定程度上导致灌溉用水量减少。

(2)农业用水比较效益低,农民用水意愿不足。石津灌区从1963年开始征收水费,当时的水费标准为0.005元/m3, 1965年开征水源费,当时水源费标准为0.000 3元/m3(以渠首计量),1966年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管理实行办法》的规定,灌溉水费改为0.003元/m3,其中灌区水费0.002 7元/m3,水源费仍为0.000 3元/m3。1973年以后水价涨过数次,至1999年,灌区的基本水价已为30元/ hm2,灌溉水费为0.11元/m3。即使至今农业水价还没有达到成本,但是涨幅已经超过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每一次水价调整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都会有比较大的波动。相对于其他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益太低,农民灌溉意愿不足,这也导致了灌溉用水量的减少[5]。

(3)农业政策和种植结构等影响。石津灌区是以农业供水为主要业务的单位,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灌区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3次大的革命。3次革命均立足客观实际,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活力,同时三次改革也为灌区用水引来了新的挑战。从分析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有效灌溉面积最大,与国家政策有着直接关系,当时人们思想相对封闭,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认识不到水是有价资源, 且来水较多,人们普遍用渠水,灌溉面积较大。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开放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产业政策取代过去“以粮为纲”的产业政策,在保证粮食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生产结构开始逐步进行调整,林果业、 水产业等比重逐步上升。目前农村粮食生产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农民直接收入并没有很大提高,处于增产不增收状态。农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林果、水产等产业的供水增加。但是由于渠水灌溉方式单一、季节性强、灌溉保证率低,不能及时满足农民用水需求,致使一些农民不得放弃渠水灌溉,这导致了渠系农业供水量的减少[6,7]。

(4)近年来城镇化发展导致村庄外扩,挤占耕地面积,毁坏了农田渠系,造成了灌溉水量的减少。一般而言,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城市扩张的方式是以扩大土地面积的方式来实现的。在城镇化化进程中,村庄外扩和城市建设用地外延增长必然占用大量耕地,耕地被挤占的同时与其链接在一起的农田渠系系统也不免受到破坏,道路建设截断和堵塞了部分灌溉渠道,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业用水过程的一个显著影响,直接降低了农田灌溉供水的保证率,导致了灌溉用水量的减少[8]。

(5)水质的影响。岗黄水库给灌区供水水质从上世纪60年代起长期保持在Ⅱ 类水以上。石津总干渠自西向东流经石家庄、藁城、晋州、辛集、深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沿途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渠道。据1999年统计,石津总干渠有正在排放的排污口4个,其中石家庄华曙制药厂排水量为2.59万t/d,晋州市魏征路排污口、晋深桥污水口、渗水坑污水口(晋州城东渠北岸总排污口)同属晋州市集水管出口,总排水量为1.31万t/d。在非灌溉季节,大量污水滞留渠内,大量污染物的涌入造成了水体污染,致使沿途水环境迅速恶化,尽管在灌溉季节,灌区都采取了灌前冲污的办法,但还是发生了1993年和1999年2次严重污染事件,2次事件总计受灾面积达176.27hm2。污水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腐蚀和损坏了渠道建筑物,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给灌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污水严重干扰了灌区用水秩序,造成了近年各村都不愿意先用水的局面,造成很大一部分面积停灌,直接影响了农业用水。

(6)用水效率提高,使得农业用水主动减少。 石津灌区2000年实施了节水改造工程,支渠以上的渠道大多进行了衬砌,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据了解,目前石津灌区分干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902,支渠平均为0.906,斗渠多年平均为0.85,具有较高的输配水效率,其中王家井灌域的总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1。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这一水平与灌区实施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分不开的。但过长的长条形田间布置,导致田间渗漏量较大,田间水利用系数较低,进而导致总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76,但也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因此,石津灌区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率,分干、 支渠、斗渠、田间尺度平均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214、 1.350、1.490、1.751kg/m3。

另外,灌区灌溉用水量的减少,可能还与农业灌溉相关的制度、配套、服务等因素有关,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不清和责任不明,也会导致渠系供水功效发挥不足等。

3农业用水保障经验

近年来石津灌区在农业用水保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1)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石津灌区是水利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试点灌区之一,自1997年始至今,防渗渠道189 km,配套或改造建筑物491座,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9.2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6亿kg。 石津灌区也是水利部2004年度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灌区和2008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灌区,项目实施恢复灌溉面积333.3hm2,改善灌溉面积2 613.3hm2,项目区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15.6%,农民每次灌溉成本降低了15.9%。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使全灌区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5%,目前灌区渠系水利用提高到0.48~0.5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38~0.48[9],灌溉周期缩短了5d,年节水约1 400万m3,显著提高了区域农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10]。

(2)水管体制改革,理顺管理机制。石津灌区是水利部和河北省的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灌区进行重组机构、分类管理、竞争上岗、民主选才、效绩挂钩等改革措施,使得灌区职能进一步清晰,权责进一步明确,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更为科学,运行机制更为顺畅,灌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灌区自1996年开始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以来,农户参与管理模式已与灌区实际有机融合,目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用水户协会已发展到18个,管辖灌溉面积4.82万hm2。 协会推行以水量、水价、水费账目、工程维修为主要内容的“四公开”和以输水、计量、收费、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四到斗”;实行 “斗渠核算”,工程维修“一事一议”[11];推行供用水双方测流签字、水情信息逐级逐日上报、协会对用水组和用水组对用水户两级水务公开“三项制度”;组建专业管理队伍,鼓励限价承包、 联片联户灌溉等,全面推进了农民用水决策民主化、管理专业化、水务公开化,保障了农业用水[12]。

(3)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石津灌区按照 “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原则, 2003年以来逐步建成了水情监测、用水管理、财务管理、税费征收和水务公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三级测站数据实时上传、视频会议、闸门自动监控等系统,提高了灌区科学管理水平。

4农业用水保障措施建议

通过分析河北省及石津灌区的农业用水现状,结合粮食生产安全,对农业用水保障措施总结出以下建议。

(1)加强资源确权,保障农业用水总量。为了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对农业用水的进一步侵占,石津灌区和河北省农业用水保障最关键的措施是需要进行资源确权,对农业用水水权的归属进行明晰,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总量。另外,除了常规水源,还要积极开源,如尝试非常规水资源的安全利用,提倡合理利用雨洪和再生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地区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可以缓解京津及华北平原的缺水问题,工程通水后,在保证城市发展需水的同时,应逐步置换目前受挤占的农业及生态用水,增加农业、生态用水量,实现地下水压采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3]。

(2)坚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及全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应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为主渠道,切实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村与城市、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政策上进一步保障农业用水[14]。

(3)进一步加强节水改造。针对灌区灌溉设施配套不足、 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维护,应进一步加快灌区骨干工程改造步伐,继续实施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面实施灌排泵站等更新改造, 同时加大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力度,全面开展灌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重点解决末级渠系配套不全的问题,努力恢复失灌面积。

(4)完善农业供水单位的管理机制。农业供水的非盈利性原则,决定了农业供水单位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 农业节水在总体上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但与此同时,灌区管理单位的水费收入可能随着农业用水量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给自身的效益带来了负面影响[15]。因此, 对农业供水单位的体制改革,应加强其公益性,以保障农业用水作为服务目标,这样将更有利于粮食安全。

(5)加强灌溉水源污染防治。河北省的主要河流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差。因此,应加强农业灌溉水源污染的防治。强化排污口的科学设置和严格管理,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应(下转第42页) (上接第39页) 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结语

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浅析 篇4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 生态环境较脆弱, 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以2004年为例, 全疆受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39亿元, 其中农业方面的损失就为16.2亿元, 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75.7%。在加上作物生长的积温不够稳定,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发展设施农业趋利避害, 在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疆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在历史上又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有霍尔果斯、巴克图、红其拉甫等17个国家的一类口岸和11个国家的二类口岸。再有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新疆地区极为相似, 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 对新疆地区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 这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的设施农业, 且具有开拓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潜力。

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发展初成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 新建设施农业的生产已从最初以乌鲁木齐市和地 (州) 所在城市为中心, 向全区各县 (市) 扩展;基地建设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到2005年底, 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就已达到40.9万亩, 其中温室27.4万亩, 拱棚13.5万亩, 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119万吨。2006~2007年两年时间里, 新疆设施农业面积平均以每年10万亩的高速度增长。其中和田、喀什、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面积均超过10万亩, 目前已占到全疆设施农业总面积的一半。自治区以县 (市) 为主体, 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已注册近20个设施农产品商标。如反季节蔬菜、瓜果, 2007年生产了200万吨, 比上年增加42.2万吨。区内上市的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已达到60多个品种。通过口岸向周边国家出口反季节鲜菜5.21万吨, 其中地产鲜菜2.53万吨, 占48.6%。2009年, 新疆设施农业共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290万吨, 其中反季节蔬菜230万吨。设施农业实现总产值64多亿元, 纯收入43.7亿元。全疆农民通过设施农业实现人均纯收入420元, 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5%。截至2010年9月, 新疆2010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 (0.67万公顷) , 总面积达到98万亩 (6.53万公顷) 。到2020年, 新疆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00万亩 (13.33万公顷) , 基本构建起设施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2.日益突出的比较效益。近年来, 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正在成为各地特别是南疆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期正在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 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目前自治区日光温室亩纯收入多数为3000~5000元, 高的可达万元以上, 已经成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和田、喀什、吐鲁番、阿克苏、哈密等地区设施农业人均增收占到农民人均增收的10%以上。喀什地区设施农业产值超过5亿元, 每个大棚平均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 比2006年的增长近一倍。克州设施农业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比较典型的博湖县截止到目前年产反季节蔬菜、瓜果2.46万吨, 亩产值达369万元。全县设施农业亩均效益5000~10000元, 每亩拱棚蔬菜亩均效益达1000元左右, 总达3500~4500元, 是普通作物种植效益的3倍以上。每亩温室大棚亩产值可达18000元, 亩均效益达12000元。通过育苗和种菜, 温室大棚亩产值可达2.1万元, 亩纯收入达1.4万元。

3.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以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 自治区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自治区各类投入1.07亿元, 地、县、乡财政投入1.56亿元, 对每座新建温室给予2000~60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 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覆盖27个设施农业主产县 (市) , 建立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8446亩。通过项目实施, 拉动各地财政、金融、涉农项目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8亿元以上。比较典型的塔城市目前累计投资1.2亿元, 建温室3500座, 也逐步完善了蔬菜出口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亮点。目前新疆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全疆在建设施农业主产区和集散地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有18个, 现已注册设施农产品商标近40个, 部分企业还注册了境外商标。截至2008年底, 新疆设施农业产销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00余个, 设施农产品农民经纪人逾万, 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已达70多家。

二、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水平、档次, 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 重视现有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六点: (1) 设施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 提高主体结构质量与硬件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2) 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 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 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 (3) 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 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装备等,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4) 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 (5) 与信息技术结合, 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远程服务等; (6) 与生物技术结合, 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 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 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三、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及思路

1.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为此, 我们应从一个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 既不能盲目引进、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也不能对设施农业无动于衷。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 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有预见性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列入应有的位置, 积极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发展符合现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国外的现代设施农业确有独到之处, 其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 我们应适当引进, 以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但由于气候类型不同、地域条件差别大, 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 致使新疆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与国外大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 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必须重视区域的特点, 因地制宜, 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 形成适合现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体系。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 只有形成相当规模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从而占领市场, 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 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各级政府应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 积极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 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 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进而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 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巨大的增产潜力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目前, 新疆地区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 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 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5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提案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 各类信息以无法预知的速度增长, 在享受信息极大丰富和充足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在海量信息背景下, 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因此信息素质日益成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有效地提高信息素质也成为教师和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信息素质的研究

(一) 当前信息素质的研究现状

当前信息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上, 对于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研究还比较少, 有少量关于高校辅导员信息素质开展的研究、军医大学青年师资信息化素养等方面的文献报道。

(二) 研究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意义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关系到两个方面, 一是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水平和发展;二是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是自身能力水平的体现, 还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教师职业的特性看,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 在信息社会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 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从教师面临的任务看, 当前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 信息及信息技术已无所不在, 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与之相适应。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信息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更新的速率还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 信息素质是具有一定传递性的。

三、新疆农业大学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一) 调查方法及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2年5月~6月开展, 对新疆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信息需求及信息意识、检索技术、信息获取、信息利用和信息安全6个方面, 共有29个客观题组成, 题型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本次问卷发放在全校22个教学单位中选择了水利与土木工程、管理、农学、机械交通、草业与环境科学5个学院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共6个单位, 学科类型涉及理、工、农、文多个类型。共发放问卷130份, 回收问卷122份, 回收率为94%, 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占回收问卷的93%。

调查对象中社会科学42.48%, 自然科学占57.52%, 男教工54人占47.79%, 女教工59人, 占55.21%, 参加教学科研的教工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0.13%。

(二) 结论与分析

1) 我校教师有清晰的信息意识和明确的信息需求,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通过电子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专业网站、印刷文献等较多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中学校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科研时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

2) 教师们在文献检索过程中运用检索技术不够熟练, 检索技能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使用学术搜索引擎时仅有11.50%的教师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网页、网站;而查找网页有较大困难的比例达到40.73%, 超过总体的四成。第二是使用数据库检索时有39.82%的教师未使用运用二次检索、逻辑运算多重检索等检索技能。第三是有32.12%的教师由于检索技能的欠缺影响到了外文数据库的使用, 这一影响因素仅次于语言所带来的障碍。通过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在检索技能的欠缺, 因此针对教师开展相应检索技能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 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很少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在调查中仅有33.62%的教师在日常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 绝大多数教师对文献管理软件比较陌生。在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的教师中有65.7%的教师认为文献管理软件实用, 但操作很麻烦。笔者认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接触管理软件的机会太少, 没有体会到管理软件的便利之处。第二是文献管理软件多数是付费的, 而目前我校受图书经费的制约并未购买相应的文献管理软件, 试用的管理软件还没用熟练就到期不能继续使用了, 这一现实打击了教师使用管理软件的积极性。第三是目前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都是英文界面的, 教师们由于受英文水平的限制影响了管理软件的运用。

4) 教师们在选择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方式时超过50%的教师选择了在线培训, 而目前学校图书馆的培训方式中这一环是薄弱环节。学校图书馆当前常用的培训方式有这几种:一是安排经验丰富的馆员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二是邀请数据库厂商专业讲师到校进行培训;三是从各学院选派“信息大使”进行培训, 再由信息大使进行推广培训。这三种培训, 虽然很直观, 交流性很好, 但是培训前的时间成本较大, 培训的人员、会场确定等都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在线培训可以很好降低前期的成本, 节省人力、相应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在线培训有数据库商在网站上的推出的实时在线培训, 另一种是将各类培训课件放在网站上, 使用时没有时间限制, 便于读者随时查询、使用。学校图书馆可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在网站上添加相应的培训课件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四、结语

通过分析问卷对我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有了初步的判断, 不难发现虽然我校教师有较清晰明确的信息意识, 但就检索技术和信息获取情况两方面来考察,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质还有待提高。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和分散, 不适合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培训的特点, 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才能扎实提升教师信息素质, 也只有充分了解当前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及问题所在才能对下一步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樊东霞.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2]李咏梅, 陶方林.高校教师信息查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行政学院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1.

[3]汤明新, 刘渠志, 张寓景, 孙金海.军医大学青年师资信息化素养培养策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6

一、新疆农业结构的历史阶段性

新疆农业发展其结构调整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农业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以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发展重点开始转向“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此时以棉花为主导的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棉花稳定的基础上,南疆农业结构开始向以林果业为主导,围绕畜牧业的战略方向转移;北疆确立了以畜牧业为主导,围绕畜牧业、调优种植业的新的发展思路。

二、新疆农业结构历史变化特征

按照我国五年计划期来研究,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疆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自“一五”(1953—1957年)以来,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除“二五”期间略有回升外,其他年份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从“一五”时期的78.42%下降为“十五”时期的39.92%,下降了38.5%,平均每期降幅为3.85%,尤其是自“五五”至“十五”时期下降幅度较大,平均每期降幅为7.13%。主要原因:一是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对粮食的需求下降;二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有了生产其他农副产品的机会和自由;三是由于80年代以后粮食作物生产过剩,收益率降低,导致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

2.棉花的播种面积上升很快。从“一五”时期的6.32%上升为“十五”时期的30.57%,上升了大约5倍。棉花的播种面积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五” 至“五五”为变化幅度不大的第一阶段;“五五”至“十五”为上升幅度较大的第二阶段,平均每期上升5.07%。主要原因有: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加工设备以及管理知识的限制,新疆的棉花播种面积很少,大规模的棉花生产开始于“六五”时期。一方面是新疆有适宜种植棉花的良好自然条件,随着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种植棉花的收益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对棉花的科研投入,实施促进棉花生产的产业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棉花。

3.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不大,但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如蔬菜播种面积从“一五”的1.89%上升为“十五”的4.62%,升幅为2.73%,尤其是“九五”到“十五”期间上升较快。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人们的饮食结构中,粮食消费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蔬菜和瓜果的消费比重在逐年上升;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蔬菜和瓜果的品种增多,深加工技术提高,蔬菜瓜果的附加值高,收益大,也满足了种植户增收的需要。

4.其他作物的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

5.新疆农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已经达到750.7亿元,是1980年(31.00亿元)的24.22倍。在西北五省中,1995年以前,新疆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低于陕西,一直位居第二位,1995年至今新疆均位居第一。

三、分地州农业结构的现状

新疆土地总面积为166.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由于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形成独特的南北疆农业结构特征。

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南疆略高于北疆,分别为47.32%和42.75%。其中,南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0.13%,最少的地区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4.92%;北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昌吉回族自治州44.97%,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市7.04%。

棉花的播种面积南疆高于北疆,分别为31.22%和16.81%。其中,南疆棉花播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47.43%,最少的地区是和田地区为9.65%;北疆棉花播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克拉玛依市的70.39%,最少的地区是阿勒泰地区为0。南北疆地区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棉花种植要有适宜的气候,而北疆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宜。

果用瓜中,南疆略高于北疆,分别为3.15%和2.14%。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是全疆果用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种植面积均占该地区播种面积的1/10多,达到10.54%;其次是南疆的喀什地区,为4.02%。

油料作物生产中,北疆远高于南疆,分别为10.19%和1.2%,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油料作物生产均占北疆地区播种面积1/10以上,分别为13.30% 、13.17%和10.73%。

北疆蔬菜的比重略高于南疆,而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蔬菜播种面积占到当地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4,为23.37%。

依据不同作物在该地区种植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看出,2006年北疆农作物种植结构构成依次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甜菜、薯类、果用瓜;南疆农作物种植结构构成依次有:粮食、棉花、蔬菜、果用瓜、油料、甜菜、薯类。详见表2:

四、新疆农作物结构的相似性

本文用结构相似系数来动态地反映新疆农作物生产结构的相似性。结构相似系数反映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状况。用公式表示为:

R10=Κ=1nXikXjkΚ=1nXik2Xjk2

式中,XikXjk分别表示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第K产业所占比重;R10表示i地区相对于j地区的结构相似系数,其取值界于0与1之间。系数值越大,表明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系数值越小,表明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越大。

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农业种植结构相似系数很高,“一五”到“四五”的R10接近1,说明种植结构非常相似,其间几乎没有调整农业结构。从“七五”和“八五”开始,种植结构略有调整,“八五”时期的调整幅度稍大一些。说明自1956年到2000年的44年间,新疆的农业种植结构很相近,变化很小。

注:农作物种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薯类、蔬菜、甜菜、果用瓜、其他。

五、新疆农业结构发展趋势

1.新疆农作物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并已形成四大基地的农业新格局。2006年,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637.39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2.3%,提出以粮食、棉花、林果、畜产业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农作物种植结构近期呈现“五增五减”的趋势。2006年,新疆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五增五减”的趋势:即棉花、甜菜、烟叶、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较大幅度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略减,油料、麻类、药材种植面积通过市场调节较大幅度减少。

3.实现了粮食安全,粮食的播种面积一直在下降。新疆自1960年以来粮食的播种面积一直在下降,自1960年占全疆播种面积的78.73%下降为2003年的37.66%,下降了41.07%;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 185.76万亩,同比减少0.9%。但粮食的产量在增加,近年来,新疆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40公斤左右,除自给有余外,还可少量调往内地省区,出口周边国家,确保了全疆的粮食安全。

4.棉花产业已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从1980年到2003年,23年间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了4倍。2006年,棉花生产继续较大幅度发展态势,全疆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 908.77万亩,同比增长9.7%。

5.林果业刚起步、水果品种较少,但发展前景广阔,正在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2004年,全疆林果总面积1 004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已经形成800万亩以上的规模,林果产品产量突破300万吨;其中,葡萄128.76万吨,年均增长13.5%;梨36.78万吨,年均增长13.5%;杏76.88万吨,年均增长23.7%;林果产值超过4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296元。2006年瓜果类播种面积为110.47万亩,同比增长7.42%。

6.基本告别新疆冬季吃菜“老三样”的历史,但蔬菜产业的发展还不清晰,实力还很弱。2004年,蔬菜总产量919.13万吨,以大棚温室栽培为主的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到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108万吨,极大地丰富了淡季蔬菜市场;工业番茄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75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0%以上,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新疆已成为全国番茄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2006年,蔬菜播种面积267.71万亩,同比增长5.1%。

7.其他作物的变化呈现不同趋势。2006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25.35万亩,同比下降18.6%;甜菜播种面积141.14万亩,同比增长35.2%;麻类播种面积30.81万亩,同比减少42.9%;药材播种面积22.49万亩,同比减少4.7%;烟叶播种面积为2.15万亩,同比增长2.1倍;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04.09万亩,同比下降1.7%。

摘要:农业结构,也称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广义农业结构指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比例和相互关系。狭义农业结构指种植业内部包括谷物、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属于现行我国统计制度中的各项种植业类别。新疆农业结构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特点: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棉花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林果业发展前景广阔等。

关键词:新疆,农业结构,历史与现状,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7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日常教育课程化、课程教育专题化、专题教育生活化, 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德育活动课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将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岗位、企业、社会。使校园、企业、家庭、社会都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 它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育人, 教、学、做合一, 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规律, 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品德养成课程。

一总体情况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77个班级, 在校班级215个, 其中高职班162个、中职班43个、在外实习班级62个, 每个班级配有一名班主任。每周三下午为学院德育活动课开展时间, 学院德育活动课工作主要由团委负责, 各分院、班级负责德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每个班在德育活动课实施前, 主管副院长对其德育教案进行审核签字。《高职德育活动读本》是学院开展德育活动课的使用教材, 该教材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 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职业教育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职德育活动读本》共有16个专题, 每学期4个专题, 每月一个专题, 由传统的说教形式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有学生全程参与德育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德育活动课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体会”。

1. 高职一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一年级德育活动以职业意识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养成为主线, 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课程教育教学、党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进行对人生目标和未来职业岗位深入思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开展爱祖国、爱专业、爱学校、爱家乡、爱同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适应高职生思想、学习、生活环境和特点、学习方法的心理调节教育;开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遵纪守法的基本素质教育。一年级8个专题:步入高职、助我成长;走进军营、磨炼意志;诚实守信、做人为本;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融入职场、规划人生;知荣明耻、知行合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2. 高职二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二年级德育以健康职业人格塑造为主线, 通过在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的过程中, 开展进一步坚定职业选择, 完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深入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教育, 开展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教育;开展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 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开展注重社会实践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 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二年级8个专题: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尽忠职守、爱岗奉献;团队精神、成就大业;勇于实践、服务人民;科学发展、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3. 高职三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三年级德育以就业、创业和发展为主线, 结合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见习、实践, 转变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 在实习实践中, 开展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 服务社会意识的教育, 教育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各分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生的德育活动课内容。三年级2个专题:就业创业、能力为本;志存高远、平凡做起。

二主要做法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德育活动课贴近高职院校学生实际, 努力在教学理念上体现针对性, 在课程定位上体现养成性, 在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 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上体现体验性, 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 在考核方式上体现知行统一性。

第一, 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 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 实行目标责任制, 年终进行考核, 实验效果与科室及个人奖惩挂钩。学院每年对德育活动课开展效果较好的分院、班级和师生进行表彰。

第二, 全院开展高职德育活动课实验, 将德育活动课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从时间、教师、教材、管理、考核等方面予以保证。每周2课时, 每学期不少于30学时, 人手一本德育读本。

第三, 遵循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设计专题教育活动内容模块, 每个模块以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课堂德育活动为纽带, 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 学生将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企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领域遇到的思想问题带进课堂交流、探究。德育活动课一个月开展一个专题。从2012年开始, 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 由原来传统的说、唱、跳等形式, 改为现在的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具体来说, 第一周设计方案、调研分析、找出问题;第二周实践行动、以身作则、影响他人;第三周总结分析、撰写报告、提出倡议 (或可行性方案) ;第四周汇报成果、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第四, 学院制定德育活动课实施意见, 明确每月德育活动课主题, 每周安排进班听课。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带头就德育活动课如何更好地开展与广大师生进行交流, 提高班主任的思想认识和上好德育活动课。

第五, 学院每学期开展精品德育活动课大赛, 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各分院开展德育活动课观摩学习活动, 每个班主任一学期观摩两次德育课 (本院一次, 其他分院一次) , 吸纳他人好的做法, 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六, 开展德育活动课资源库建设。各分院把专题做成精品课, 学院从教学经费给予每个专题资助经费, 推动精品德育活动课资源库的建设。

三突出成效

第一, 通过德育活动课的实践,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德育活动课突出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沟通、理解与合作, 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 教育学生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

第二, 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 一大批教师成了专业教学水平高、德育科研本领强的“双强”教师。班主任大多数是专业教师, 通过上高职德育活动课, 研究德育活动课教育的规律, 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设计活动方案, 和学生一起探究、体验, 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第三, 树立了“教职员工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学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取得了一批德育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30多项;有百余篇论文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 连续多年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 被授予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称号。

第四, 2004年在全疆高职院校推广实验, 成效显著。学院涌现出全国德育科研专家、全国德育科研名师, 多名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学院主持编著出版的《高职德育活动读本》, 成为新疆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活动课的统一教材。2012年, 学院开展高职德育活动课主题教育改革得到省教育厅高度肯定, 学院“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课课有体会”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全疆高职院校推开。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班主任认识不足

德育活动课是学院首创的,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一些老师还停留在以前德育活动课吹、拉、弹、唱、跳的老模式上, 虽然学院组织培训多次, 但部分班主任对德育活动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新三中心”理念认识不足。外聘教师和新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德育活动课, 也导致开展德育活动课时无从下手, 导致部分班级德育活动课效果没有达到最佳。

2. 课时量与课时费落实没有整体到位

根据德育活动课新模式, 德育活动课主要体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体会”, 德育课课时量明显增加, 学院层面相应的课时费配套方案还没有完全统一落实, 各分院发放的德育活动课课时费标准不一, 一定时期内存在部分教师上德育活动课是在做贡献的现象,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3. 个别主题设计不贴近学生实际

在开展德育活动课中发现, 由于学生专业不同, 兴趣趋向多元, 个别主题设计不能完全贴近学生实际。德育活动课主题的思想和开展手段有待提高, 对后期实效性的延伸重视不够。

五建议改进措施

1. 完善制度建设

出台《落实学生德育活动课制度》, 主要从德育活动课课时量如何计算、对班主任和学生如何考核、如何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如何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主题和解决活动场地和时间问题方面着手制定。

2. 定期开展德育活动课技能大赛

学院每学期开展精品德育活动课大赛一次, 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教师和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课的积极性, 以此方式促进教师们对于德育活动的交流和沟通, 以促进学院德育活动课水平的整体提升。

3. 加强教育德育课业务培训, 开展德育观摩课

对外聘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德育课培训, 培训合格才能带班开展德育活动课。分院开展德育活动课观摩学习活动, 以此吸纳他人好的做法, 改进自己的不足。开展精品课巡展, 让更多师生享受到我校德育活动课的最优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玉鸿、王学利、何成江等.整体构建高职和谐德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

新疆农业用水现状 篇8

一、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对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作用重大。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 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系统、规范的意见,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进一步确立。多年来, 新疆农业大学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1. 课程设置。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 每周1学时, 平均每学期16周, 于本科四年期间学习, 每个学年分别为0.5学分, 总计2个学分。

2. 工作机制。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宣传部牵头, 思政部具体负责, 教务、学工、各学院配合, 校内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共同完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目标任务

3. 师资队伍。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主, 学工管理人员、外请专家为辅, 形成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4. 授课形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 教师授课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全面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区情、社情、民情。

5. 教师培训。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自治区组织的各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班, 每学期举行形势政策教育集体备课会。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保障工作不到位。

根据教育部要求, 每名学生每个学期都应当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但由于受教学经费、教学场地限制, 我校形势政策教育大多数为80~120人合班, 上课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邀请校内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进行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所需的经费投入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形势政策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研究也难以得到经费支持。

2.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目前, 许多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上,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甚至没有成立形势政策教育教研室。专职教师较少, 专职教师培训机会较少, 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 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兼职教师大部分由学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组成, 兼职教师事务较多, 很难精心备课, 再加上教学经验比较欠缺, 其教学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

教育部公布的形势政策要点过于滞后, 与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往往造成“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上, 过时的热点、焦点和问题点往往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和了解,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热情, 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丧失新鲜感, 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够形成快速、及时、准确、有效的形势政策教学特点。

4. 考试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多以考查为主, 通常学生提交一篇学习论文, 由教师批阅给出课程学习成绩, 缺乏科学的定量标准。这样不利于充分体现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 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

1.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整体素质。

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素质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合理配备专兼职教师,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为骨干, 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外聘教师。

2. 精选教学内容, 采取专题化教学。

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内容广, 课时有限, 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和政策。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和难点, 坚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精选教学内容, 可以做到反应迅速, 保持内容新鲜及时。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能及时反映和回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疑点, 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

3.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定期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等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变化快、信息量大和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 能够及时反映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疑点, 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 帮助学生科学分析理解新形势、新政策, 认识事物发展的趋势。每逢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 尽可能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也可邀请一些事件的参与者或当事人为学生做该事件主题讲座, 便于学生更系统、更深入、更生动地熟识相关的事件和问题。

4. 考核方式多样化,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形势政策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我校对于参加集中授课的一年级本科生, 均安排由若干选择题组成的试卷, 进行统一笔试考试;其他年级则采取写论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 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立若干形势政策题目, 学生做好社会调查, 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样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 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方式, 开展内容丰富新颖教学。

网络环境、多媒体是当代社会的特点, 学生们普遍适应和接受网络和多媒体的环境。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往往第一时间在网络上表现出来。多媒介的运用可以为形势与政策课带来丰富的教学工具, 影音、微博、博客等传媒都可以成为形势政策教育的载体, 教学内容更切近社会实际, 切合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的引导, 可以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 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联系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 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摸索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的敏锐性, 针对性, 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倪和平.高校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5) .

[2]蒙秋妍.浅谈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11 (6) .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www.moe.edu.cn/publ:cf:les/business/ht...2013-04-18.

[4]鲁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运输危险性下一篇: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考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