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水模式

2024-06-27

农业用水模式(精选12篇)

农业用水模式 篇1

农业用水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解决水资源短缺可通过管理和工程措施,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式, 它全新灌溉管理模式有力的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整体改革。

一、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的意义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越来越多, 而农业用水则不断下降。近年来,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采用, 对于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有很大作用, 但要想调动起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日益短缺, 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 这对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水资源现在面临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问题, 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农业灌溉用水作为用水大户的, 进行科学管理能维护粮食和农业用水安全, 为城市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等用水节约部分水资源, 缓解水资源紧缺。

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低, 如果不节约用水, 粮食安全则很难保证。因此, 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增加灌区农民收益, 有利于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其管理, 可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使灌区农民支付的水费有所减少, 节约出一定量的水资源, 再通过各种途径转让给工业或城市, 对农业用水进行一定的补偿, 能增加灌区农民的收益, 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水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紧缺使许多地方为了保证用水, 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给当代人带来危害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所以, 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对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二、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模式

农业灌溉管理模式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基础是产权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1、在灌溉管理改革中的应用产权理论

产权包括所有、使用、处分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是以所有权为基础, 具有以下三层含义:资产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权、股权和债权。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实践中, 产权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经济人所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采取必要的措施——制度, 是解决冲突, 能够生存的必然抉择。制度是一个体系,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用来约束、鼓励、规范人们产权行为, 是协调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结果。它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 其基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励功能, 使经济行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内在推动力;制约功能, 规定了产权主体不能作为的空间范围;高效率配置稀缺资源功能, 通过产权交换, 使交换双方都获得经济效益, 最终增加了社会总效益, 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灌区现行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国有”这种体制使资产的具体所有者和对资产负责的主体模糊不清, 带来的问题是工程老化失修, 工程坏了找国家要钱修, 用水者只管用水。灌区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是要既对资产所有者负责, 又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因为没有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水利工程就不能充分持久地发挥作用。

灌区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 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使用权分开。应明确界定灌区资产所有权, 明确所有权的目的与企业不同, 把灌区的具体经营管理权交给用水者, 改善现在用水户只管用水, 被动参与管理的状况。为了保证灌区有必要的运行维护经费, 用水户自己协商研究, 保证大多数用水户公平合理得到灌溉排水服务的权利。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行为科学理论在灌溉管理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水利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 在灌区推行参与式管理, 重要的是要积极吸引用水户的参与, 把灌溉管理的部分或全部责任和权利从专管机构或政府部门的手中转移到用水户身上。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实际上是行为科学理论在灌溉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是灌溉管理体制的一场变革。

三、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

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基本思路是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建设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农业用水制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建立和完善用水市场, 提高农业用水的组织化程度和灌溉效率, 强化农民参与灌溉管理。

参与式灌溉管理基本模式由供水单位或供水公司两部分组成。负责管理水源工程、骨干输水渠道和供水, 或者是农民用水协会, 负责支 (斗) 渠及其以下渠系工程与灌溉管理。两者各自独立, 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让灌区的广大用水户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扶持下, 以“主人”身份参与灌区建设与管理, 充分考虑灌区的特殊要求, 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经营管理灌区。推进参与式灌溉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灌溉管理模式, 是现代管理科学在灌区的具体运用, 有利于节约用水, 有利于增强用水户的责任感, 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 调动他们维护管理灌区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管理效率。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灌区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意味着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核心是政府管理权力的转移或移交, 部分管理权力的下放或移交。

用水户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组织机构。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要注意抓好“业主”到位, 组建用水户协会, 协会是互助合作、自主管理的服务组织, “业主”是法人, 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要理顺用水户协会与外部的关系, 要实行内部民主管理, 为用水户提供公平、高效、周到的服务, 帮助农民提高对水费改革的承受能力, 提高水的利用率、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代鑫:《中国灌溉管理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 5。

[2]李甲林:《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经济与社会影响评价探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1。

农业用水模式 篇2

浅析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必要性 农业用水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水利这个命脉,保持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在全社会达到共识.

作 者:孙学平李海军  作者单位:宁夏唐徕渠管理处 刊 名:市场经济研究 英文刊名:MARKET ECONOMY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F3 关键词: 

加强农业节约用水管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 节水方式 节水机制

最近几年,严重的干旱一直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生产,使我国缺水问题更加严重。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遭受旱灾的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 而这个数据还在逐渐的增长。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等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20年前减少了将近17%,水资源总量减少约12%[1]。

一、农业水资源使用存在现状问题

1.节水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机制仍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现行水资源管理单位在法律地位和自主经营权上没有保障,使其失去了实行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比如,灌区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且经营管理缺乏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灌区处于两难的位置,表面上他们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可是实际上,他们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没有行政编制,也没有财政部安排的经费,在这样的机制下,既缺乏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没有经费,所以相关单位的很多工作都无法展开,由于是事业单位所以他们也不能像企业那样以追求利润来维持运营。因此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利于农业节水管理。

2.过度开采水资源

开采地下水是解决用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对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比如,在井罐区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区,漏斗的出现,会使地面沉降或断裂,有的会导致海水渗入,影响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目前全国大概有57个漏斗区,其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目前,全国已经发现地面塌陷的地方约为700多处,秦皇岛市现在已经形成了月33.6平方公里的海水侵入区;现在黄河流域因为过度开采,已经多次断流,这种现象已经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灌溉系统过于陈旧

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约225个大型灌区出现老化失修的现象,使其使用功能不能完全发挥;我国现有约115座大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在被抽取调查的378 座渠道建筑中,70%已经严重老化并损坏,16%的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10%已经报废,仅有4%是完好的。造成灌溉系统陈旧老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系统自然老化、工程质量问题、设计不合理、资金的短缺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其中有10.9%是因为管理不善以及人为破坏的因素造成的。

二、提高农业节约用水的途径

1.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倡自治

目前我國水资源管理机制主要是:大中型灌区经营管理和政府行政经营相结合管理的方式,但是政府是主要的管理者,他们行使水利调度权、水费收支和相关财务管理权,农业灌区没有水利调度权、水费收支和相关财务管理权。由于政府行政能力过多的干预灌区管理,从而使灌区企事不分,导致灌溉区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灌溉活动的展开,严重影响灌区经济的发展。

据此,供水机制必须改革,使灌区拥有基本的自主经营管理权,自主进行水利调配、工程管理和自负盈亏,使之成为自主发展的企业化经济管理实体。

2.科学规划,保护好灌溉系统

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部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遵守生态环境与人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要遵守自然规律。(1)在水资源利用上,协调好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并对水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处理,极力倡导节约用水,避免由于水源处理不好造成更大的浪费。(2)在水源方面除了节流、初污、供水渠道开发之外,应该更注重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3)完善水资源规划管理体系,保护水利灌溉系统,为农业节约用水提供保障。

3.改善农田种植结构,发展农田林网

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农林间作、护田林带的种植结构,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也可以形成“生态小气候”,起到防风固沙、防旱减灾的作用。因为根据研究表明,农田林网的种植结构不仅可以调节大气,还可以减风、降温、增湿。一般情况下,在林网区树高30倍距离内,风速平均降低30%左右,夏季气温降低2~4℃,地面水分蒸发减少20~30%,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0~15%[5]。

4.加强治污,减少污染

在我国,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浪费和污染。比如黄河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工业污染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使下游相关地区的水资源不能够正常的使用。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节约、合理利用外还应该加强治污和减少污染。

三、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的同时,应该做好水资源利用的规划,把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问题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乔伟辉.警报!水危机[N].郑州:大河报,2007-03-23.

[2]王心然,陈金凤.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问题分析[J].水利科技,2012(1).

[3]王宇驰,马国庆.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的几点意见[J].民营科技,2011(6).

[4]梁海平.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5).

[5]张景略.土壤肥料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解读山西省用水定额(农业用水) 篇4

背景

长期以来, 我省水利建设着重于从水源方面增加供水, 而加强用水管理、节约用水做得不够, 对于农业用水管理比较粗放, 用水效率低下, 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农业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户”, 农业节水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主战场。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科学用水、合理用水, 实现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 急需编制农业用水定额。

2008 年,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08〕 1 号文件发布的《山西省用水定额》, 该定额的颁布在取水许可管理、用水计划下达、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规划、节水评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推动全省节水工作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该定额未包含农业用水, 不利于我省农业节水的发展。为此, 根据水利部水资源〔2007〕158 号文件要求和《水法》相关规定及《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山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于2014 年8 月下发《关于开展用水定额修订工作意见的通知》 (晋水资源〔2014〕10 号) ,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山西省地方标准农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

依据相关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在习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 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用水效率出发, 结合我省农业用水实际情况, 特编制山西省地方标准《农业用水定额》。在编制过程中, 山西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 充分收集、整理、分析了全省农业现状用水资料, 结合山西省农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 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并参考了国家和相邻省份已颁布的农业用水定额,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山西省地方标准《山西省用水定额第1 部分:农业用水定额》审查会。

总体要求

结合山西省的水资源情况及用水结构, 提出以下4 个方面总体要求:

用水总量: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 大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作物水分生产率。用水方针:着眼我省水源特点, 鼓励优先利用黄河水、积极使用地表水、节约保护地下水。用水技术:积极总结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新技术。

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的原则是根据当前山西省农业生产现状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用水的技术需求, 在充分考虑我省农业用水现状水平、水资源条件、灌溉工程形式、水源类型、灌区规模的基础上制定, 力求使所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科学性原则

制定农业用水定额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以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程规范、规划和科研成果为依据, 并通过调查研究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基本情况, 获得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正确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程序, 合理制定农业用水定额。

节水性原则

农业是我省的用水大户, 在制定农业用水定额时一定要体现节约用水的方针, 制定的标准实施后, 确能起到促进节约用水的作用。定额水平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节约用水的发展趋势, 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实用性原则

充分考虑全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各地区间水资源量丰枯差异及水质状况、用水总量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程技术条件等因素, 建立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便于实施和管理。

动态调整原则

用水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一定时间下制定的, 它与具体的生产技术条件、用水条件等相联系, 一般其稳定时间在3 ~ 5 年左右, 其后再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水资源条件及其开发程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情况适时调整。

标准解读

《山西省用水定额第1 部分:农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共7 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用水行业分类和代码、农业灌溉分区、农业用水定额表。

第1 部分为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业方面开展涉水规划编制、节水管理、取水许可管理、取用水计划管理、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

第2 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3 个规范性文件。

第3 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畜牧业用水定额、渔业用水定额、水文年、调整系数等5 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 部分为总体要求。规定了山西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4 点要求: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 大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作物水分生产率;着眼我省水源特点, 鼓励优先利用黄河水、积极使用地表水、节约保护地下水;积极总结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新技术。

第5 部分为用水行业分类和代码。本标准根据GB/T 4754 的规定, 将用水行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 编码方法如下:

门类采用字母顺序编码法, 即用A、B、C、D、E等表示。

大、中、小类依据等级制和完全十进制, 用三层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大类代码由前两位数字组成, 采用层次编码法和数字顺序编码法, 从01开始依据大类体系的排列次序按升序赋码;中类代码由前3 位数字组成, 第3位为中类的顺序码;小类代码由4 位数字组成, 第4 位为小类的顺序码。中类、小类的顺序分别从1 开始, 按升序排列, 最多编到9。

第6 部分为灌溉分区。根据我省的自然地理状况划分不同灌溉分区, 全省分为:晋北区 (Ⅰ) 、晋中区 (Ⅱ) 、晋东南区 (Ⅲ) 、晋南区 (Ⅳ) 4 个区。

第7 部分为农业用水定额表。表1规定了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表2 规定了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表3 规定了林业用水定额。表4 规定了畜牧业用水定额。表5 规定了渔业用水定额。

主要内容

农业用水定额包括主要作物灌溉、牲畜、渔业用水定额。编制时充分考虑各分区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提出对应各分区及全省主要作物的灌溉、牲畜、渔业的用水定额和不同工程、水源、规模类型的灌溉用水定额的调节系数, 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能够直接服务于取水许可、用水计划、节约用水、水资源论证等水资源日常管理工作。

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受地区、水文年型、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溉方式、水资源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编制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分2 种水文年 (50%平水年、75% 中等干旱年) 、4 个灌溉分区 (晋北区、晋中区、晋东南区、晋南区) 、2 种灌溉方式 (地面灌溉、微灌) 。

作物包括谷物类 (冬小麦、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 、薯类、豆类、棉花、糖料 (甜菜) 、牧草、水果 (果树) 和蔬菜 (茄果类、豆类、叶菜类、根茎类) , 共计15 种类作物, 98 个定额。

林业灌溉用水定额:包括育种和育苗 (苗木、育材林) 共计2 种, 4 个定额。

畜牧业用水定额:包括牲畜 (牛、马、猪、羊) 、家禽 (鸡、鸭) , 共计6 个品种, 6 个定额。

渔业用水定额:包括虾、鲤鱼、鲫鱼、草鱼等的用水定额, 涉及1 种, 1 个定额。

定额指标确定依据

1.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农作物、林果、牧草、青贮饲料等植物灌溉用水, 反映了灌溉用水情况, 由净灌溉定额、斗渠 (或井口) 及以下渠系输水损失和田间损失组成, 指折算到斗口或井口的灌溉用水定额, 主要依赖于现状用水调查结果。

本次编制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考虑了井灌、渠灌、井渠结合3 种水源情况;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土渠地面灌溉、喷灌、微灌5 种灌溉工程形式;大型、中型、小型3 种灌区规模。涉及作物、灌溉工程形式、水源类型、灌区规模等不同组合形式96 个, 在我省应县、榆次市、阳城县、芮城县等13 个典型县的调研数据16 450 个, 同时收集分析了1949 年以来的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数据。

在制定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时, 将全省分为4 个区是根据全省地理气候特点划分的;设置2 种水文年, 是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 确定的;蔬菜分为4 类, 是参考蔬菜农业生物学分类, 结合山西省蔬菜种植情况确定的。

本次编制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采用典型调研的方式, 以调查典型县典型单元主要作物现状用水量为基础, 以现状年实际可供水量为控制条件, 汇总各分区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 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调整, 编制了全省各分区斗口 (或井口) 主要作物的毛灌溉用水定额。

将主要作物的毛灌溉用水定额乘以各分区斗口 (或井口) 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 制定出各分区主要作物的净灌溉用水定额。

2. 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

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是灌溉系统用水指标的重要参数, 反映不同灌溉工程类型、水源类型、地区差异等影响因素对不同分区、不同县级行政区作物灌溉用水的综合影响。为满足灌溉用水定额的要求, 并考虑灌溉工程类型、水源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特提出调整系数。

由于不同分区、不同县级行政区地域条件、灌溉工程方式以及水源类型等不同, 使用单一的标准灌溉用水定额, 不能反映当地实际情况。为提高用水定额可操作性, 提出相应的调整系数。各地在执行时, 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参考调整系数, 适当进行调整。

3. 畜牧业用水定额

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 规模化饲养牲畜、家禽用水量的限额, 包括养殖场地冲洗、牲畜饮用、饲料清洗和拌和用水。

牲畜用水定额调查了阳高县、平遥县、长治县、临猗县等13个典型县, 涉及养殖场、家庭圈养、零星散养3种形式, 主要调查范围包括牲畜、家禽等, 共取得6 370个数据。对典型县牲畜、家禽的数量、用水定额进行汇总, 以牲畜、家禽的数量为权重, 分别加权平均求得全省牲畜、家禽的用水定额。

4. 渔业用水定额

反映单位产品 (或用水单元) 生产或活动全过程的合理补水量, 由蒸发量、保持水体清洁与外界交换的水量、斗渠或井口及以下渠系输水损失和鱼塘渗漏损失组成。

渔业用水定额调查了盐湖区、晋源区、忻府区、沁县4 个典型区 (县) 鱼的种类、鱼塘面积、蒸发量、计算时段降雨量、交换水量、鱼塘渗漏损失、输水渗漏损失、渔业用水量等数据进行汇总, 分别计算出调查典型单元的渔业亩均用水量。以典型单元的鱼塘面积为权重, 加权平均求得各分区渔业用水综合定额。采用同样方法, 以分区的鱼塘面积为权重, 计算全省渔业用水定额。

标准创新点

农业灌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目前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本次编制的农业用水定额主要结合我省的自然气候、水资源条件、灌溉方式、现状农业用水水平等实际情况, 首次制定了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填补了我省农业用水定额方面的空白。本标准具有以下创新点:

1.本标准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包括谷物、薯类、豆类、棉花、糖料、水果、蔬菜及其他作物共计15 种农作物灌溉用水, 基本涵盖了我省主要耗水的农作物种类;林业用水2 种、畜牧业用水6 个品种及鱼塘补水1 种, 共计4 大类109 种用水定额。

2.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设置了不同作物、灌溉分区、2 种水文年, 实际使用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3.本标准提出了全省不同分区及不同县级行政区的作物灌溉调整系数, 标志着农业用水工作向标准化、定额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预期效果

农业用水以电折水实现方案 篇5

(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以电折水”方法提出背景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16]51号)均提出农业用水要安装和完善计量设施,按水量收取供水费。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物价局印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奖补办法(试行)》(冀水财[2016]97号)中提出未安装计量设施的采用“以电折水”的方法计收供水费。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水利厅印发《河北省农业用水以电折水计量实时细则(试行)》,为全省开展农业用水“以电折水”进行指导。为了更好的完成2020年河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任务,更科学、精准、经济的实现农业机井“以电折水”提出本方案。

二、“以电折水”系数测定

(一)为了保证“以电折水”的计量精度,在每年春季初始灌溉时由村用水协会在农民灌溉时用便携式水电折算系数测定系统对机井的初始水电系数进行测定,每次测定时长不小于1小时,获得每眼机井的“以电折水”的初始水电系数系数。

(二)便携式水电折算系数测定系统由管段式超声波流量计、电表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组成。整体为一体化设计,采用轮式小车承载便于移动,由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构成,便于连接,运行一个小时后即可自动上报水电折算系数给数据中心。

(三)水电折算系数测定工作由用水协会人员在开春农户初始灌溉时测定。县用水协会负责管理和督促村用水协会水电折算系数测定工作,测定结果由县用水协会核准通过后即可执行。

(四)为了修正电网电压波动、地下水位变化、降雨量等要素对初始水电系数的影响,应在每个村建设水电双计量参照井,参照井可以同时计量水量和电量,并计算水电折算系数。用参照井水电系数的变化规律去修正其他单电计量被测井的水电系数。被测井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从地下水的开采层位、灌溉工程型式等方面考虑并选取。

三、机井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记录

对以电折水的机井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①测点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坐标、所有权人、主要使用人和点点设备管理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②机井信息,包含井深、开采层位,井型,静水位,动水位。③灌溉信息,包括灌溉形式、控制面积、主要作物等。④机电设备信息,包括:水泵型号(类型、功率、扬程)、能效系数、变频等信息。同步填写《河北省以电折水机井测量现场记录表》并录入手机APP。

河北省安排布置各县区参照井的选取和初始水电系数的测定工作。各县区根据机井不同的取水水位和不同的灌溉方式选取该县区参照井,进行初始水电系数的测定,组织专家评审后作为该县区标准的水电折算系数变化规律参照井,为实际机井水电系数提供个参考依据。

四、水电折算数据中心的建立

(一)水电折算数据中心采用全省统一建设的方式,由推广中心牵头建设,归推广中心负责管理,可以作为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中心平台。在考虑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采用目前流行的云端部署模式,各县区采用安全u盾+账号+口令的登陆模式,保证互联网信息安全,数据采用异地实时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二)数据中心负责所有以电折水机井的基于GIS空间数据库的时空关联基础信息管理,农户基础信息管理,以电折水实时上报信息的收取、存储、折水运算、供水费收取、台账管理等工作。

(三)依据参照井,负责水电折算系数的校正工作,并且保证水电折算系数在县局测定的标准水电折算系数附近,出现大的偏差能及时报警。

(四)负责生产水电折算系数的数据模型,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不断累积的数据进行实时修正数据模型。观察地下水位、降水量等因素对水电折算系数的影响。

(五)将以电折水的数据和拥有计量设施的井的基础数据进行比对校核,及时发现问题报警,及时纠正。

五、以电折水在农业水价改革中的应用。

(一)通过安装智能通讯网关实现电表电量采集,智能通讯网关可以和电力局IC卡电表进行485通讯,采集使用电表的用户号、用电量、使用的时间段等信息,县区政府协调水务局与电力公司结合,获得持卡用户号和名单,就可以实现水权到户;现场为普通电能表时,智能通讯网关通过采集电表脉冲获得用电量,但此时只能水权到井,水价改革针对机井管理者,村民内部采用自治的方式,如果仍要水权到户则需要投入水泵控制电气开关控制回路设备建设投资,与智能通讯网关连接实现IC卡控制或遥控控制。

(二)对压采项目区内已经建设智能井房计量设施的地区采用水电一卡通的模式,自动采用计水收费;对于以电折水模式机井,宜采用控水不控电的思路,我们在机井控制回路中串接控制。只要用户账户有剩余水量,感觉不到通讯网关的存在,只要刷电力IC卡表就可以;一旦剩余水量不够了,则刷电力IC卡不能使用,需要协会授权超额水量。

六、以电折水建设模式

(一)以电折水建设所需要的智能通讯网关和数据中心建设建议引入社会资本方采用BOOT模式进行,授予社会资本方特许运

营权,运营期20年,运营期内由社会资本方和用水协会共同管理,运营期结束后双方协商有偿移交用水协会。

投资构成:由社会资本方一次性投入平台及智能通讯网关的建设数据中心资源及软硬件材料,每眼井投资,包含智能通讯网关及通讯费用2000元,县镇村用水协会平台管理软件50元(成本折算到每眼井),云计算数据中心950元(成本折算到每眼井),合计每眼机井投资3000元;由政府投资的包含一次性每眼井300元的基础信息采集费用,每个村以电折水参照井计量设施(智能井首)每套5000元,便携式以电折水系数测定系统每套5000元。管护期内根据发生分批投入维修用器件,由奖补资金列支。

社会资本方投资收益:对于机井管控面积<=100亩的政府每年给社会资本方每眼井200元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由奖补资金列支;对于机井管控面积>100亩的,每方水收取0.01元系统运行维护费用,从奖补资金列支。奖补结束后统一从供水费列支,每方水收取0.01元维护费用。

(二)开始阶段,用水协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社会资本方通过技术培训和管理优化与用水协会一起维护计量设施的良性运行,保证国家投资的微喷灌的顺利投入使用,保证农业水价改革高效顺利完成。

(三)切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社会资本方和用水协会共同探索灌溉环节的供给侧改革,发展自动化灌溉,灌溉托

管等先进的灌溉模式。

(四)农民实现更节水的、更自动便捷的灌溉服务,节约种植成本;用水协会实现收益,保证水利工程和自身的良性运行;政府实现了用水数据监管、收取供水费、建立台账、兑现奖补,落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问题探讨

(一)供电部门配合。以电折水工作的进行必须获得电力部门的配合。全省机井分四种情况,和效益体现,全面保障农业水价改革落地。

(四)村用水协会和农户奖补资金兑现,将对全省农业水价改革产生拉动作用,获得老百姓和协会的支持,再配合舆论引导,会事半功倍。

(五)各县区计量设施和水价改革平台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重建轻管事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大问题。社会资本方和用水协会通力合作,保障计量设施和水价改革平台良性运行,同时对协会人员进行传帮带。

农业用水模式 篇6

[关键词] 节水农业;用水效率;途径和措施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必要性

1.用水效率过低,有潜力可挖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与发达国家O.7~0.9相差0.4~0.5: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1kg/m3,与以色列2.32kg/m3相差一倍以上。从GDP用水效益看,美国1990年GDP用水效益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益为10.7元/m3,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2.解决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有关粮食安全评价,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考虑我国庞大的人口群和水土资源供给状况,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同现在相比有可能下降。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届时,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t。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节水来实现。

3.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不断恶化阶段,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现象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需从行政、法律、技术、工程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实现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一项的根本性战略措施。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4%,并且80%以上为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途径

1.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由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

2.调整技术服务形式,由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决非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所能实现,而要形成一套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是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劣質水资源化。在工程措施方面,大中型区灌区改造应以骨干渠道防渗、井渠结合,渠系配套和平整土地为节水灌溉的基础,再加上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艺措施方面,首先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增加产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节水管理方面,按流域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3.加强部门协作,由各自为政变多部门联合

节水农业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水利、科技、气象众多部门,提高用水效率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来完成。一是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二是按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三是制订多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规划。如辽宁调兵山市5年发展喷管3.5万亩,实现了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但对小麦后期喷灌易倒伏和灌浆不饱满,需要农业部门联合,采用矮杆抗倒伏和灌浆效率高的品种及栽培技术,才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4.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实践,因此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值得借鉴。它是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主要模式是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江苏、安徽试点基本实现了自我管理、自动维修、自主供水、自发交费、按方结算的有效管理机制,调动了农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5.减少无效蒸发

降低无效蒸发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具体是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为减少土壤蒸发,目前比较成熟技术是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湿、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且早熟高产。秸秆覆盖是一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据有关实验,砂壤质和中壤质连续覆盖后,土壤有机质由0.88%、0.94%增至1.06%和1.17%,农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蒸发48%。

6.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

由于品种差异,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kg/mm.亩)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资料表明,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抗逆型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WUE提高0.15~0.26kg/m3,增产15%~30%。根据区域和种植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对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非常有利。节水抗旱高产品种的培育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不可缺的举措。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染色体基因图的绘制,实现作物基因重组成为可能,这可将一些品种抗旱和增产有效结合,避免抗旱不增产或增产不抗旱的情况。

7.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产量与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作物的需水量与肥力相互耦合,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与肥料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水分利用效率却表现出倒U型,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值并非出现在超高肥阶段,而是出现在高肥区。这一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调节土壤肥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值。由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主导限制因子,因此,可以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8.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它针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结合,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各种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并非全生长期都要求土壤湿润才能稳产高产。以冬麦为例,如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已达到产量要求的成穗数,则在春季返青的拔节前期不应灌水,以抑止无效分蘖,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无效消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在山西夏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浇3水(127m3/亩)处理,亩产256.41kg,浇5水(220m3/亩)处理,亩处理272.4kg,仅低5.9%,但节水93m3/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4~0.28kg/m3。

9.积极探索农业节水高新技术

节水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最终依靠科学进步来实现。它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化学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管理技术、灌溉新技术以及低水耗高产农业的综合技术等。以化学节水中黄腐酸(FA)为例,它是一种理想的抗旱剂,它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并配以植物所需的30多种元素生产出的旱地龙,已经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使用此产品可使作物增产10~15%,节水20%~30%,投入产出比为1:15,经济作物则达1:20以上。

四、结语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人能否解决16亿人口的重大问题,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农业用水危机与粮食安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9(2)

[2]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途径,见:陈万金等主编,21世纪中国农业,江西科技出版社,1998

[3]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5(1)

[4]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气候变化与农业用水安全 篇7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用水,水安全,需水管理

当前,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导致了近50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水资源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领域,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的水资源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近50年来我国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其中,海河流域1980年以后河川径流较前期减少了40%~70%。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全球及区域水资源安全产生严重影响。而我国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优越,加之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日趋显现,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农田灌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大户,在保障粮食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构成的威胁逐也日趋显现,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此,国内外广大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将显著影响灌溉需水、生活需水变化过程[1]。结合印度灌溉作物发展规划,采用IPCC A2和B2气候情景,分析了未来灌溉需水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印度未来灌溉需水在2020年将增加1%~3%,在2070年将增加2%~7%,并指出在B2气候情景下灌溉需水量达到最大[2,3];德国环境部(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FEA)分析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气候变化趋势,指出未来气候情景下,来水条件将发生明显改变,同时温度升高将加速土壤蒸发,增加灌溉用水过程,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的季节性变化,使供需矛盾更加尖锐[4];加拿大环境保护部(Environment Canada,EC)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加拿大水资源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加速作物蒸腾过程,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5];2010年11月,美国水业协会(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AWWA)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指出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需水预测的不足,拟投入巨资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需水的影响机理研究[6];我国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7]。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农业用水现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造成的影响,加强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已成为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1 我国农业用水现状

农业用水包括灌溉用水、林牧渔用水。其中,农田灌溉需水量包括农田灌溉净需水量和农田灌溉毛需水量,可采用灌溉定额与灌溉水利用系数方法进行计算。而林牧渔业需水量包括林果地灌溉、草场灌溉、鱼塘补水和牲畜用水等4项[8]。长期以来,农业用水一直是国民经济用水大户。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农业用水量为1 001亿m3,占总用水量的97.1%,至2009年,农业用水总量虽保持在3 723亿m3,但其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已缩至62.4%,见图1。尽管如此,农业用水比重依旧超过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

除了用水总量的变化之外,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在过去多年间也发生了显著改变。1949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为8 565 m3/hm2,至2009年已提高到6 465 m3/hm2,其中海河、淮河流域分别提高到3 480 m3/hm2、4 200 m3/hm2。尽管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当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与发达国家0.7相比,相差甚远。同样,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1 kg/m3左右,与以色列2.32 kg/m3相比,亦存在明显差距。农业用水效率的变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农业灌溉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将直接威胁到农业用水安全。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需求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水分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关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都有影响,严重的水分胁迫将导致作物产量的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情况下,作物需水量的大小,取决于该作物的耗水强度,即日均需水强度,而作物的需水强度过程线则是其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反映,受到气温和降水等外部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9,10,11]。

首先,气温变化直接影响作物腾发量,进而改变作物需水量。根据1990年FAO对参考表面的定义,即“参考表面为生长均匀茂盛、完全遮蔽地面、供水充分、植株高度0.12 m、具有固定的表面阻力和反射率的面积无限大的绿色草地”。在此环境中,FAO推荐Penman-Monteith公式、Blaney-Criddle公式等多个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Penman-Monteith公式表达形式如下:

EΤ0=0.408Δ(Rn-G)+γ900Τ+273u2(e0-ea)Δ+γ(1+0.34u2)(1)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mm/d;Rn为植被表面净辐射量,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Δ为饱和水汽压~温度关系曲线的斜率,kPa/℃;γ为湿度计常数,kPa/℃;u2为在地面以上2 m高处的风速,m/s;e0为空气饱和水汽压,kPa;ea为空气实际水汽压,kPa。

这是一个组合方程,可分成2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辐射项(ETrad),后一部分为空气动力学项(ETaero)。方程中涉及到的均是标准气象资料,包括旬平均温度、旬平均最高温度、旬平均最低温度、旬平均日照时数、旬平均相对湿度和旬平均风速[12,13]。

FAO-Blaney-Criddle公式表达形式如下:

EΤ0=Ρ(0.46Τm+8)(2)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mm/d;Tm为平均温度,℃;P为月内日平均昼长小时占全年昼长小时的百分比[12]。

可以看出,在2式中气温是影响 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温度的变化,ET0亦呈明显变化。

其次,温度升高会导致大部分作物的生育期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导致春季作物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从而延长作物生长过程,并最终影响作物需水量[2]。研究表明,冬小麦一生中的日需水强度变化很大,出苗后到冬前分蘖期间,日需水强度逐渐有所增加,进入越冬期后逐渐减小,返青后又明显增大,至孕穗-扬花期冬小麦日需水强度达到最大,以后有所减少。因此,在冬小麦日需水强度过程线上有2个峰,即冬前分蘖期的小峰和孕穗-扬花期的大峰,而后一个高峰期所需水量,约占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的65%左右。

此外,降水作为作物生长的主要水源,通过贮存于作物根区后用于蒸散过程,可有效减少作物灌溉用水量[13]。但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或降水超过土壤储水能力时,一部分降水将作为地表径流流走,或形成深层渗漏流出作物根区,从而不能被作物利用。同时,降水特性、土壤特征、作物种类等多种因子,均影响有效降雨。有效降雨系数作为综合反映降水量、降水强度、土壤质地、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综合因子,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研究与设计中[14]。

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与灌溉相同,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植被蒸腾加速,进而使需水量增大。

笔者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灌溉用水、种植结构等因素之间动态反馈关系,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灌溉用水响应模型。以关中宝鸡峡灌区为例,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灌区灌溉用水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随着未来气温升高趋势的增加,灌溉用水亦呈明显升高趋势,不同情景稍有差异,但差别不大,而不同作物间差异较大。以B1情景为例,温度升高1 ℃,灌区内灌溉净需水量约增加12 050万m3,毛需水量约增加20 080万m3,灌区内小麦单位面积约增加需水量420 m3/hm2。玉米约增加120 m3/hm2,温度升高对灌区用水安全带来极大挑战[15]。

3 应对策略

随着未来气温的升高,灌溉用水量的增加,世界各地也采取了广泛的应对措施。其中,需水管理作为新的管理手段,近年来先后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银行(WB)、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I)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上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的水资源管理中[16,17]。而我国的需水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是在灌区节水改造、水权制度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19]。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7万hm2。可以看出,实施需水管理,调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已成为缓解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当前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20]。为此,笔者认为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种植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水平,妥善考虑农业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1)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

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由于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力的水资源有限,所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取水建设项目严格审批,确保合理分配有限的水量[20] 。当用水户达到或者超过用水总量指标时,应积极推进水权转换,不断促进工农业各部门在总量约束下,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水资源。同时尽快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水资源管理。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适时给予节水、抗旱设备补贴政策。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广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2)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用水效率受到灌溉条件、科技水平、来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通常,节水技术的推广、用水水平的提高、重复利用率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用水定额[21]。因此,要加大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力度,不断改善灌溉条件,逐步提高用水水平。同时结合不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逐步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农业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20] 。此外,要逐步推广节水灌溉的产业化模式,加紧制订和尽快实施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计划,同时加强产品质量监控,规范市场行为,不断提高节水设备的产业化和服务产业化程度。积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广大农民参与灌溉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的组织化程度和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水平。

4 结 语

(1)农田灌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大户,在保障粮食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构成的威胁逐也日趋显现,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1949-2009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由1 001亿m3增加到3 723亿m3,占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比例从97.1%降低至62.4%。尽管如此,农业用水依旧是我国主要用水大户。同时,受到节水技术的推广、灌区节水改造等工作的推进,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亦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由1949年的8 565 m3/hm2提高到2009年的6 465 m3/hm2。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2)气候变化通过气温与降水2个要素影响农业用水。一方面,气温变化直接影响作物腾发量,进而改变作物需水量,同时,气温升高使作物生育期发生变化,影响灌溉需水量。另一方面,降水条件改变亦直接影响灌溉需水量。以关中宝鸡峡灌区为例计算表明,在B1情景下,温度升高1 ℃,灌区内灌溉净需水量约增加12 050万m3,毛需水量约增加20 080万m3,灌区内小麦单位面积约增加需水量420 m3/hm2;玉米约增加120 m3/hm2,温度升高对灌区农业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要保障我国农业用水安全,制定科学的适应对策迫在眉睫。从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现状来看,需水管理作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对各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农业用水现状,提出对农业用水需求总量、用水效率进行调控的需水管理措施,从调控需求、提高效率的角度缓解供需矛盾,进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的影响。

浅谈农业高效节约用水措施 篇8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 而农业用水在水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 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因此, 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紧迫性。

二、重视工程措施节水, 涵养水资源

1、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建水窖、坑、塘、库、闸, 广积雨水

(2) 开展农业深耕蓄水, 加大入渗量

(3) 增加植被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蒸发的同时, 对涵养表层地下水, 调节田间小气候, 美化环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增加蓄水工程投入, 调蓄地下水

长期以来, 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 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有关农业的节水工程投入不, 改善农业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 节水效果显著。

3、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 更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 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为此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 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 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加强起领导,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 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完善其法律法规。

4、通过节水灌溉实现高效节水

节水灌溉是农业高效节水的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短窄畦灌、细流沟灌等。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节约了水资源。

(1) 应用渠道防渗技术, 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27%以上。

(2) 应用管道输水灌溉, 就是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 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 将低压水输入田间, 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 年可节水42%, 提高产量15%以上。

(3) 推广和使用喷灌技术, 年可节水30%~50%。

(4) 推广和使用微灌技术, 是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 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 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其中包括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和渗灌等。

(5) 推广和使用短管畦灌, 以减少尾水损失。

(6) 推广和使用细流沟灌, 一般适用于起垄栽培的作物如地瓜、花生等, 对节水增产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加强工程管理措施提高节水效率

1、合理调配水资源

近年来, 我国运用大型水利工程, 如南水北调工程, 对缺水地区, 合理调配水资源, 将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的水, 调往缺水地区,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供给。

2、实时监测地下水, 合理调节地下库容

有计划的开采地下水, 腾出地下库容;在利用地下水回渗补给, 增加地下水库的蓄水量, 形成地下水的良性循环。

3、严禁地下水过量超采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通过严格执行机井确权登记、开源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等行政执法手段,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4、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 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 推广节水技术;

1、选用耐旱作物品种, 从根本上节约水资源

以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状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品种, 以减少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总量, 达到节水的目的。

2、增加田间管理, 使土壤保墒, 减缓蒸发

及时划锄保墒对土地板结地块尤为必要, 不仅实现农业节水, 而且还为作物的生产发育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提高作物产量。

3、能种旱田不种水田

推广农业节水,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

5、推广使用植物抗旱剂

推广和使用“FA旱地龙”等植物抗旱剂。它能有效降低植物叶片气孔开放度, 减少奢侈蒸腾, 并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农业安全用水的现状与策略 篇9

农业用水指的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水资源, 用于农村牲畜以及灌溉等。例如:为种植业提供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为渔业提供鱼类所需要的水资源;为林业提供林木所需要的水资源;为畜牧业提供牲畜所需要的水资源;为副业提供制作和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等。农业用水受气候、作物、灌溉技术、用水水平、土壤、耕作方法的影响, 地域差异非常明显。

2 农业用水的现状

农业灌溉用水还是以附近河流或者湖泊水为主。但是, 今时不同往日, 随着改革开放, 工业发展越来越快, 工业中的废水、废弃物明显增多, 工厂的废水流入井水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且地面垃圾, 比如说像废旧电池及废垃圾袋越来越多。这些废旧物品中汞、铅、氯化物等, 都是一些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的有害物质, 直接威胁到水质安全, 越来越多不明的有害物质, 给河流水以及湖泊水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扰乱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稳定的生活秩序, 所以, 农村亟待开发一种安全用水的模式。

3 渔业用水受到威胁

目前, 随着工业及化工业的发展, 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实际上却对农业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工业中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 致使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 渔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人在洗衣服时, 常常将水龙头大开, 大量的水资源无故流失和蒸发, 洗衣粉中的硫磷等, 都是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的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或者江河中, 严重威胁到池塘中鱼类的生命。

4 受农业灌溉设备的限制

据社会调查报告、走访以及有关资料得知, 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在很多农村以及地方已经建立专门以灌溉农田为主的水库, 灌溉工程以及灌溉区都不断进行扩张。但是, 这些灌溉工程以及灌溉区的建设还是沿用传统的建设方法, 在建设技术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设计的标准很低、施工的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 工程建设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再加上新农改以及各种政策的转变, 使得灌溉工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5 农业安全用水的策略

5.1 让居民本身意识到污染水源的危害性

为居民讲述生活污水将会给农业造成的影响, 如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等, 要让农民将牲畜的粪便、生活中的垃圾、含氟等有毒化学粒子的废水等, 进行科学、合理的排放和处理。要将农作物的分解以及吸收等物化作用考虑到, 要避免农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生活垃圾等直接在荷塘、井下以及河流排放, 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5.2 将给农业造成水污染的工业进行取缔

虽然工业以及工厂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不能够将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对于农业来讲, 对农业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的工厂一定要取缔, 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的污染源要进行整顿或者改善, 要严格按照废水、废弃物排放的要求处理。平时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要时刻以安全用水为方向, 要有计划地保障农业安全用水。

5.3 农业天然净水模式的构建是安全用水的有效策略之一

天然净水模式的水来自天然, 没有被污染, 水质也比较优良;天然净水模式中取水的方式大多数都不用物力、人力, 几乎全部都是利用地势差和重力取水;天然净水模式不需要添加任何杂质。天然净水模式应该建在有一定的地势差的地域, 蓄水池应该建在树林比较繁茂, 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理位置;天然净水模式的位置要求地表底下常年积水较多, 没有污染源, 且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平衡, 这样就能够保证水质优良和足够的水源。为了使天然净水的水质更加优质、纯净、无污染, 为了确保农业的用水安全, 则需要再建立一个蓄水池, 在蓄水池中加入用来过滤的麦板石。这时候经过重重过滤器过滤的水, 就可以直接被农业引用, 滤水器的造价比较低廉, 没有能源消耗, 制作也相对比较简单, 取材上也比较方便, 而且水体在层层过滤中已经不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 不容易被堵塞, 也就不需要经常维护。

6 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维护及创新

农业灌溉设备应该不断进行维修以及创新, 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要用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眼光不断对农业灌溉设备以及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政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改进农业灌溉设备的投资力度, 要支持农业安全用水, 加大农业安全用水的研发力度。

7 结语

农业安全用水不仅能够让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还能够促进人们和谐的生活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虽然现在水污染的现象还依旧存在, 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是农业安全用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创新和完善, 水污染的问题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由于工厂和工业废水、废弃物的增加, 给农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也给正常的生物链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了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农业安全用水的现状以及农业安全用水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安全用水,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邱俊钦.农业安全用水模式探究[J].学生园地, 2008, 13 (6)

我国农业用水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篇10

1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同时也是建设战略现代农业的需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水规律所实施的用水管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具体而言, 农业用水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为此, 必须采取包括工程、农艺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 这将对我国农业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建管并重”的基本思想, 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目标,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而言, 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着力加强和完善现有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推进灌区高效农业节水管理深入发展;提升灌区水利信息现代化配置和管理水平;研究实践水利管理单位公益性服务与市场经营服务有效结合。以此为基础, 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管理节水型社会、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管理制度等方面,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和探索, 敢于实践, 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管理现代化之路。

2.2 完善用水管理制度

在新《水法》框架下, 制定一系列农业水资源需求配套管理办法, 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 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一方面,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 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城乡水务、取水许可证发放、水资源费征收等。另一方面, 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 以村和灌区为单位, 采用用水户直接选举的办法, 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并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 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水资源民主管理机制, 使群众在促进用水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完善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是现阶段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提高用水管理水平、提高农民节水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针对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灌区, 开展多种形式的灌溉水量计量和水费改革的试点工作。一是井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安装传统机械式水表的同时, 将水费征收方式由原来的按用电量收取改为按用水量收取的方式, 并实行一费制, 农民缴费更直接、更明了, 有效地提高灌溉交费和节水意识。二是地表水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可以在地表水灌区研制安装灌溉泵点超声波流量计, 实现超声波自动记录用水量, 实现了地表水灌区防渗明渠输水模式的精准测量。

2.4 实施农业供水社会化

当前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仅仅着眼于水管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只能解决末级渠系以下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的管养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在完成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的基础上, “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具体实施层面,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将从事农业供水的经营性水管单位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吸纳社会资本, 实现产权多元化, 提高资产运行效率; (2) 允许、鼓励资产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的供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 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有效竞争机制, 实现规模经营; (3) 农业供水公司作为公用事业型企业, 可以采取“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即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 确保农业供水公司在以供定需的前提下, 农业抗旱、排涝、农村人畜饮水等关系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方面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要求, 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与严重浪费、低效率配置的矛盾必须尽快解决, 否则势必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而农业用水管理必须依托整个社会改革环境, 设计水权激励机制, 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各项制度, 继续完善当前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亮, 郝卫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用水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5)

农业用水模式 篇11

摘要:概述了天津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了当前农业用水中存在的问题,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雨洪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回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以及管理节水等方面提出了农业节水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节水;天津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06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ianjin and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QI Wei1, ZHANG Dong2, GONG Xiao-jing1

(1.Tianjin Zhenjin Engineer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Tianjin 300222,China;2.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Tianjin,Tianjin 30007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Tianjin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were also analyze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ation of farming structure, utilization of rainfall flood, agronomic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olicy for water saving.

Key words:water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ter saving; Tianjin

1天津市水资源现状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的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多年平均降雨量575 mm。天津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60 m3,加上流域上游来水和引滦等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过370 m3,仅为全国的1/6,世界的1/27,远低于世界公认的1 000 m3的缺水警戒线。尤其是自1997年以来,天津市遭遇了严重的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资源性约束条件。

2农业用水水源开发利用情况

天津市农业用水水源由本地降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等几部分组成。本地降水除农田直接留存被作物利用外,大多数形成径流,其中大部分被本地蓄水工程提蓄作为自备水源,丰水年份形成少部分弃水汇入大海。近年来,由于干旱,基本无弃水入海。地下水以北部浅层淡水为主,中南部开采深层淡水为主。非常规水源主要指微咸水、再生水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市以根治海河为目标,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过多年建设,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截止2008年底,天津市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6座,农用机电井2.64万眼,固定排灌站点5 273座,塘坝258座,水闸411座。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8万hm2、旱涝保收面积23.4万hm2、农田除涝面积39.2万hm2

天津市现农业蓄水工程总蓄水能力达到10亿m3,近几年的实际蓄水为3亿~6亿m3之间,因此,不得不引取北京及天津市排放的污水灌溉,并抽取深层地下水进行补充灌溉。一般年份农业缺水4亿~5亿m3,偏旱年份缺水7亿m3左右,严重干旱年份缺水达12亿m3。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干旱造成13.3万多hm2农田受灾减产,最高年份达到26.7万hm2,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加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努力增加灌溉水源势在必行。

3当前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农业用水目前仍是天津市用水大户,占天津市总用水量的50%左右。农业用水能否得到高效利用,节水机制能否真正建立,成为天津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天津市农业节水灌溉依然还存在节水工程建设速度缓慢,建设标准不高,管理体制和用水机制不健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机制发展不平衡、不普及、不深入的问题,与北京等地区农业节水水平差距很大,远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科学合理高效配置利用的要求。

3.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建设资金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农业用水水源、输配水以及闸、涵、泵点等田间水利配套工程设施还不够完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速度缓慢,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加之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造成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根据天津市政府批复实施的《天津市节水灌溉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市农村水利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11年,天津市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29.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其中2009—2011年,需发展节水灌溉6.67万hm2。根据当前资金渠道,天津市每年可发展节水面积1.67万hm2,还有1.67万hm2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没有固定投资渠道。

3.2水资源宏观调控力度不强

缺乏与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相配套的投融资、水资源管理、用水管理以及水环境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已有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3缺乏灌溉计量设施,水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天津市农业灌溉普遍缺乏计量设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用水无计量、不收费或包费的现象。同时,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农业水费征缴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公众自觉参与节水的意识和程度不高,导致很多用水户无节制用水,有限的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3.4农业用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加快改革和完善

一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三级农业节水服务体系尚没有形成。二是各级水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水资源管理任务、职责、利益没有界定,以及工程所有权不清,经营管理权不明确。三是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尚待完善。四是农业用水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自动化等现代化管理方式基本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普及程度不够。

4解决农业节水问题的对策措施

根据天津市水资源、农村经济条件及农业结构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天津市农业用水应继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不断创新和推广包括农业用水水权分配、水价改革、用水者自主参与等内容的“公众参与、市场机制、行业管理、技术创新”农业用水节水新机制。通过节水工程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集约、节约、生态”农业节水模式,在基本保持农业用水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继续保障农业增收、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稳量增效”为农业节水的主要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灌溉结构,充分挖掘水分生产率潜力,控制灌溉面积发展总体规模,压缩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耐旱作物面积,适当发展菜田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同时,综合考虑节水型社会建设需求和天津市农业用水、节水现状,在基本保证农业正常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全面采取非充分灌溉方式,确定符合天津市水资源条件的农业经济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

4.2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回用

要转变治水思路,逐步由控制雨洪水向雨洪水管理转变,把雨洪水资源的利用放在农业用水的重要位置,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优化调度,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雨洪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同时,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农业的制度、标准和设施建设,抓紧制定《天津市再生水利用规划》,实施纪庄子、咸阳路等城市污水处理厂至环城四区及静海、宁河等区县农业输水工程,加强再生水回用农业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再生水回用农业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农业用水安全。

4.3农艺节水措施

农艺措施节水主要指推广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覆盖保墒、土壤保水及改良剂、优选抗旱品种的应用以及合理施肥措施和技术所带来的节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秸秆覆盖、田块畦格化、施用抗旱剂等措施,提高灌溉水的田间利用率。

4.4工程节水措施

按照市政府批复实施的《关于加快我市农村水利发展的实施意见》,分区域、有重点地加大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田间明渠防渗工程和喷、微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到2011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3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

4.5管理措施节水

在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表水灌区探索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用水制度,对水的使用权进行层层分配,允许有限、有偿流转,初步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量定需,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的用水制度。

选择灌排体系相对完善、经济条件较好的3~4个区县,通过进一步完善节制、计量设施,改进计量方法,实现计量计征农业灌溉水费,并逐步实现累进加价、成本收费和末端渠道终端水价,促进节约用水[1]。

积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探索由农民制定自己的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农业灌溉财务管理制度、水费收缴办法以及奖惩措施等,实现由农民自主参与工程和用水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在农业用水管水中的作用和优势[2]。

参考文献:

[1] 张东,宫晓婧,冯永军,等.天津市末级渠系农业水费补贴机制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2-54.

农业用水定额管理的保障措施 篇12

关键词:灌区用水,定额管理,保障措施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节水技术创新节水工程建设, 建立节水建设的投入激励机制, 坚持优化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根据工程性质和投资额度, 合理确定各级投资配套资金比例。对不同来源的投资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使用, 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确保工程建设的保质保量完成、资金合理到位是必须的保障措施[1]。

2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制度建设, 以水管体制改革促发展的主导思想, 充分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职能。

依据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结合规划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 提出当地灌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设规划, 为实现县域灌区依法治水方略提供基础保证和科学依据。

3 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

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状况的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 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用水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指标, 根据区域用水权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用水指标, 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建立用水测验管理机制, 由地区水利及农业管理部门, 每年根据历年试验测定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耗水量, 确定本年度各种作物灌溉定额。由县水管理单位下发各乡镇, 并指导各乡镇的农业灌溉。按照区域分别确定的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 以此为限额, 实施定额供水、供水到户、节水奖励和超额加价。对于加价收缴的水费, 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 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水利技术示范推广、节水改造建设[2]。

4 建立用水信息管理制度

制定建立水资源实时调度系统的方案,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 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和多种水源合理开发, 科学调度。

5 建立科学的灌溉水价制度

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遵循农业水价政策, 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按“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结合当地实际, 全面推行水费末级核算制度, 实现水价到位、水费征收到位的目的。建立良好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一是适当考虑供求关系, 采取市场调节, 允许部分地区, 在适当部门监控条件下, 按供求关系调整水价, 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二是合理评估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 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度管理体制, 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水价的核定、审批和调整, 水管单位的收入是经营性收入, 严格按照财会制度使用管理。三是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确保地表水、地下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 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 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 保护地下水资源。四是完善供水计量体系, 推行阶梯式弹性水价制度。按照“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的原则, 逐步提高水价水平,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工农业生产用水根据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 实行定额内用水平价、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合理确定和调整回用水价格, 促进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3,4]。

6 建立农民用水协会

不断规范和完善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模式, 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 推动用水户协会健康发展, 形成合理、公正、透明的供配水管理新机制。农民用水者协会是连接用水户和供水单位的桥梁, 建立起用水户广泛参与、能真正体现广大农民利益的用水者协会组织, 将斗渠以下的管理使用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 实现田间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运作模式。

7 建立用水计量和统计制度

用水计量和统计是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社会, 取信于民, 建立公开、公正、透明, 规范管理的重要管理途径。鉴于上述问题, 建议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计量统计制度:一是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 逐步推广按方计量。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改进收费办法, 减少收费环节, 提高缴费率。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二是加强对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制定实行水资源数量与质量、供水与用水、排污与环境相结合的统一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完善供、用、排水计量设施, 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监测系统。三是结合已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先行安排部分自动化水平高、能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化测水量水设施, 保证测水量水精度高, 计量准确, 操作简单易行, 农民容易接受的测水量水计量装置。如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取水设备 (IC卡) , 用水户购卡用水, 插卡取水, 达到测水量水公开、透明, 赢得群众的信赖。

参考文献

[1]王晶, 袁刚, 王金梁, 等.ET管理在节水措施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9 (1) :33-36.

[2]刘晓芬, 王庆海, 孟庆红.林甸县农业用水现状与管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36 (5) :159.

[3]倪化秋, 谢美霞.山东省农业和水现代化管理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 2006 (4) :56-57.

上一篇:福建省港口物流业发展下一篇: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