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业模式(共12篇)
服务农业模式 篇1
在我国, 农业、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 是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我国缩小“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手段。而农业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科学、合理、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就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和重点。
我国各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均取得成效, 一些省市已经形成较成熟的、有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我们将对一些宣传报道和运行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以介绍, 并作了各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典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一) 安徽模式。
为解决农业副产品销售与农业市场之间的矛盾, 安徽省政府1998年批准成立了唯一面向全省农村的专业性网站———安徽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 (简称安徽农网) ,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政府省心、农民开心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成为千家万户农户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与纽带, 被专家称作是农村信息化值得推介的“安徽模式”。
针对安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户上网率仍不高的现状, 安徽农网跳出网站服务“三农”, 已实现互联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五网合一”, 建立一个上联国家平台、下联基层、横联省级涉农单位, 集部门网站、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视频专家在线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等为一体, 覆盖全省的互联互通“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安徽农网已建成1个省信息中心、17个市中心、61个县中心、1, 500多个乡镇信息站、3, 300多个村级信息点, 注册会员25万多人 (其中涉农企业大户会员9万多个) , 日点击率超过5万次, 访问用户遍及96个国家和地区, 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安徽农网服务模式的成功取决于采取“政府主管、农委牵头、气象主办”的建设模式。由政府组织实施, 在人、才、物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农委系统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 把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 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 农委同时还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等问题;气象部门利用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人才优势, 具体负责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技术维护以及信息员的培训等。在网络基础建设上, 安徽农网构建了四级组织建设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三级 (省、市、县) 农村综合信息中心, 形成信息骨干网络, 实现信息的上下传输, 然后向全省1, 800个乡镇延伸第四级服务组织——“乡镇信息服务站”, 形成了“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 能够有效地将各种信息传播到农村基层。
安徽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政府主导, 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以互联网为中心, 多种网络 (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无线网) 集成;网络信息服务为主, “五路并进” (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短信) , 积极将信息服务向村庄、农户、企业延伸, 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普及率和使用率。
(二) 平凉“农民信息之家”模式。
2002年起, 平凉市根据本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农民信息意识不强、地方财力困难等实际情况, 采取政府主导, 集中财力的措施, 按照“临街一间房、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 (上网) 、一个信息发布栏”的“五个一”基本要求, 在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地建立“农民信息之家”, 由乡镇直接管理, 乡镇农技服务站办理日常工作。“农民信息之家”随时为用户提供上网查询服务, 建立固定的信息发布墙, 并按市场供求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实用技术信息和劳务信息等设立专栏, 定期更新, 方便农民查看。
“农民信息之家”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 农业部门为服务主体;投入小, 见效快;建立实体信息服务点, 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 离农民的距离较近, 发挥了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人才资源及其他基础设备的优势。
(三) 白银“神农通”模式。
2005年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白银”的战略目标, 在“数字白银”建设中首先启动实施了“神农通”农业信息服务。“神农通”农业信息服务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 以电信、移动两大企业为依托, 在所辖5个县区68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413个村和农户安装了7, 500部“神农通”农业短信服务电话。“神农通”在布局上, 重点放在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科技接受能力比较强, 信息需求量比较大的城郊、公路、沿黄地带的乡 (镇) 、村和科技示范园区;在信息户选择上, 重点选择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的农村“明白人”、“科技能手”、种养大户和村社干部。在服务方式上, 主要以短信咨询、短信推送和专家远程答疑3种服务方式为主。信息来源主要是由涉农部门专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生产, 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搜集整理。由市农业信息中心统一发送到“神农通”用户, “神农通”用户通过电话机及时查看各类信息, 并通过“11896122”收听语音信息和“11896518”专家热线进行咨询。
“神农通”农业服务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用户群体明确, 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见效快,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 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是以北京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它是一个在以卫星宽带网络传输为主, 其他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微波网络、计算机网络等) 传输为辅的宽带网络传输平台上, 通过信息员管理的远程站点, 面向农村各群体接收和传送其所需求的信息的一个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北京市科委、农委等为支持者,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中心, 建立县 (区) 和乡镇的二三级远程站点;先进的卫星宽带技术网络平台, 覆盖范围广, 信息量大, 教育形式多样, 成本低;完善的教育培训运行体系, 中心专家与信息员结合。
北京模式的特点:政府为支持者, 多部门参加;教育培训为主, 信息量大, 内容深入;网络为主体, 兼容其他网络, 覆盖面广;信息员的“双头接口”,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 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安徽模式”和“北京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 发挥其他网络的辅助作用, 因此服务覆盖范围最为广泛。“农民信息之家”模式主要在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示范园区, 对数量众多的普通农户生活区主要采用张贴信息单的办法, 受众面有限。相对而言, “神农通”的覆盖面比较宽。
(二) 信息服务内容。
“安徽模式”的服务内容广泛, 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 但农民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在针对性上略显不足;“北京模式”的服务内容深入, 利用农民的深入学习, 但信息服务内容范围稍窄;通过“农民信息之家”, 农民可以主动查询和获得必要的信息, 能较好地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然而在内容深度上存在不足;“神农通”模式在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上很有优势, 但它更多的是保障了科技户、养殖大户等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 信息传播渠道。
“安徽模式”、“北京模式”与“神农通”采取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整合, 信息传播速度快, 便于用户及时和灵活地获取信息, 相对而言, 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略高;“农民信息之家”模式基本上采取传统渠道的信息获取, 农民无需支付费用, 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
(四) 推广价值。
“安徽模式”和从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体系框架的完成, 到信息网络的维护, 都需要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为依托, 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 适合资金充足的农业大省。“神农通”和“农民信息之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 投资较少,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可行性, 适宜在经济欠发达、农民信息意识不强、获取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的地区推广。“北京模式”的实施成本和可行性介于它们两者之间, 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部门的优势资源。
三、研究结论
安徽模式、“农民信息之家”模式、白银“神农通”模式、北京模式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 但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点:政府主导, 服务主体以农业部门为主体, 企业积极参与;服务手段以网络为主, 其他网络 (电视网、广播网、电信网) 为辅;服务内容广泛, 农业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
在农业信息服务中,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关键和重点, 然而有效模式的运行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 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提供资金的保障, 构建基础的设施设备 (网络、场所等) 。在此基础上, 政府需要积极引导企业 (电信运营商、农业企业) 、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使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有效解决信息服务中“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持续运营, 真正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
参考文献
[1]农村信息化服务“安徽模式”调查.http://www.cnsp.org.cn/ot her/gzj y/c-ont ent.asp?i d=1581&Cl ass_I D=8.2011.8.12.
[2]安徽农网.农村信息化先行者.http://news.cena.com.cn/ar ea/2008.8.6.
[3]董国英.多种模式共存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甘肃省现阶段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析.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9.
[4]王德海.开展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的策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 2005.17.
服务农业模式 篇2
摘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进入农业新阶段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关键在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的活动工作。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模式,对于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黑龙江省应重点建设“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并对用户群体采取分类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三电合一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工作在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省广大农民,仍是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新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就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农业信息服务,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农业信息服务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职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中国农业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因此,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发展,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民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主体,需要更好地认识并适应市场,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据东北大学的熊金辉等统计,截至9月底,我国有农科教专业网站385个,农业类其他网站上也有大量农科教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业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农业部门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多元化、全社会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互联网、有限电视、广播节目、三农热线、信息接收机、电视机顶盒、手机网、公告板、明白纸等。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网络模式,而这三种传播模式又各有优势和不足。
1.传统模式。如明白纸、公告板等,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但时效性难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2.现代模式。如广播、电视、电话等在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拥有率,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具有投入低、见效快、传播广的特点。但因媒体的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要,形成互动式的交流也较为困难。
3.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承载海量信息,时效性强,具有互动特点。但电脑与网络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对操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将普通农民阻隔在网络信息之外,短期内难以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
从表面上看,全省各地通过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消除了信息服务“盲区”。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忽视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造成政府“热”、农民“冷”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实现“媒体联动”,使网络信息真正落实已成为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及其有效服务对象
为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创新农业服务能力,破解农业信息走进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部20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三电合一”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性工作。
1.“三电合一”模式。“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指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具体来说,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2.“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内容。构建集电话语音服务、电视节目服务和电脑网络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电话语音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省级“综合管理中心”、市级“管理中心”和县级“语音咨询服务中心”(主要含语音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与电脑、网络的有机结合,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营销、市场、价格信息的直接拨号查询、语音提示查询、专家咨询等服务,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扶持“三农”政策等信息送进农村,进入农户。同时,提供将农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语音服务平台或互联网的服务,形成连通农户与市场、双向交流的语音咨询服务系统,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覆盖率,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购置安装系统所需设备和软件。主要有语音卡、计算机、人工坐席设备、数据库软件、语音控制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二是建立支持语音服务的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数据库,编印信息电话查询目录;三是开通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服务12316“三农”热线号码。
(2)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开办农业信息服务电视节目专栏。充分利用电视普及程度高的优势,开办农业电视节目,传播农业科技、农业新品种、节本增效技术、市场信息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市场预测、实用科技、价格行情、农村政策等信息,增强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感性认识,让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和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政策、了解市场,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与地方广电部门协商开通农业电视节目;二是提供或自行制作节目。
(3)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并通过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各类农业信息,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本级网站或应用系统上传和获取信息,实现省、市、县联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农业网站群。通过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的整体提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建设内容:建立能够容纳多个终端的局域网,并配备相应的电脑和软件系统,主要有网络交换机、电脑、服务器、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信息采编软件等。
3.“三电合一”服务对象划分。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以农村企业、专业协会、农民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民为对象,因此,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能否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些就成为了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服务模式的依据。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三电合一”模式信息服务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地区的或者是“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以及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广大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具体办法是: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综合运用数字电视、电话直接获取信息,也可以与专家对话或者请专家现场指导。
综上所述,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方式决不能单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要从实际出发,有所侧重,注重实效。坚持信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土洋结合”、“中西结合”、“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参考文献:
[1]林建材,王熙琼,金鹏.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2):114.
薛亮.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信息界,,(5).
李会萍,刘楷,王众.基于数字家庭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10).
吕晓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57-58.
服务农业模式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新型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对于科技迫切需求,现实又无力支撑、满足这种需求,因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目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与科技、与市场建立有效的对接,分散的农户不仅没有能力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做出有效的决策,还缺少渠道获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和知识,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面对严峻的形势,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性,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 农村经济发展中新型科技服务的紧迫性
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有61万个行政村,乡村常住人口61 866万人,能否完成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是看占中国总人口约1/2的农村发展情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看到了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制度性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欠佳,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农业生产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利用科技装备农业和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力,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和工业作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并没有现代科技知识的历史积累,尤其是工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科技供给体系不完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普遍强烈,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大致上可分为3类:著名经济强村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正因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科技的采用;正在发展的特色经济村,随着“一村一品”建设推进,他们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引进,并且围绕着“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延伸到一整条产业链的科技需求;贫困村存在隐性的科技需求,可能他们自身还没有意识到,但不可否认,引进科技是贫困村脱离贫穷的重要方式。
从中国农业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刚性约束,以及必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刚性需求,从化解这两个“刚性”的困境必然出路,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显得紧迫而重要。
2 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主要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定义为在涉及“三农”(农民、农业、农村)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及农户、涉农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
科技特派员模式:政府成立专门的科技特派员协调领导小组,特派员自主创业或与种养大户、乡镇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指导等技术服务;同时,各方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1]。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一个特定的区域,政府成立专门的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建立在田间地头,发展示范基地,孵化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方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110”模式:政府成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接受农民咨询、查询,开展培训,提供良种及新技术等,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技术人员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一个特定的区域,政府成立专门的协调指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致力于研究、开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对周边农村地区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一部分开展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一般是在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基地专业大户的带动下组织成立,也有一些由农业科技人员主办。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相当部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下实施的,但在其发展进程中行政介入过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好地尊重科技服务人员或农民的意愿,导致事与愿违;或者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于干预也不加于扶持,任其自生自灭[2]。
第二,政府在法律、税收、信贷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供给,在营造适合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方面显得不足;尤其是角色定位、法律地位问题,成为目前各种新型模式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第三,经费不足,绩效难以评估。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机制也尚未真正形成,行政部门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也缺乏有机结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绩效难以规范合理地进行考核与评估,影响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第四,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管理水平低下,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约束机制。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也较低。另外,缺乏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缺乏一个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的支撑;导致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 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户家中同村民们交谈中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认真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将发展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并且要用改革的思路来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模式。同时,要充分认识这些新型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和长期性,鼓励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特别要充分尊重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减少直接干预[3]。
3.2 加大对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扶持力度
第一,各级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支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新型模式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和教育培训等。第二,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在新型模式自产自销、产品加工、社会服务和生产经营用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税费优惠。第三,加大信贷投入,各级农业银行或信用社要提供新型模式开展生产经营所需贷款,对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设施投资等方面,也应给予相应支持。第四,采取各种项目支持的方式,促进各种新型模式的联合,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与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实体的联合[4]。第五,调整政府财税支持重点和投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扶持,并将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公益性领域,对于许多具有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民间投入,或公私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3.3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对不同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其绩效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要探讨5种新型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之前,有必要阐明它们的功能定位。根据5种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经费来源及提供服务的性质,可以将他们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另一种是农民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及农业科技园区这4种模式属于前者,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则属于后者。
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对这种中介服务模式进行评估:一是对农民的评价,如成员的满意度等;二是政府评价,如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成员与非成员收益对比度等;三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如成果转化、推广情况等。可以采取统计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也可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估手段进行定性评价。
3.4 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人才倾斜政策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员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这就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技术,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标准等知识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5]。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市场开拓和现代管理的能力培训。在有关部门的工作及相关科技计划中,应安排专门的培训或实习交流活动或通过组织国内外考察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职业素质。
采取人才倾斜政策,即是鼓励广大农业专家、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到各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中去,如创办、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110,参与农村基层、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业活动等,促成推广、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而各级政府部门应深化体制创新,对参与基层科技创业的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各种特殊的优惠、奖励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王奎武,匡勇.关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1).
[2]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3]傅凌云.湖南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8).
[4]刘会想,孙国兴.天津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1).
[5]孙美美,陈永富.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
崇州市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新模式 篇4
1建立农业标准化片区服务站
结合本地实际, 崇州市建立了16个农业标准化片区站, 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市农发局管理, 落实人员岗位, 将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投资3 078万元完成标准化硬件建设, 建立健全责任到人、包村联户、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2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技物配套”的工作思路, 依托基层农业标准化片区站, 建立综合性农业服务超市, 搭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崇州市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6个, 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全程机械化、农资配送、专业育秧 (苗) 、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
3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为载体, 与省内农业科研院校联合, 开展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培养, 出台扶持政策, 将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制定认定标准, 实行资格认证, 崇州市已有1 027人获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
4构建农业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模式的启示
必须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 应重视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主导作用, 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市场。要在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经费保障、健全工作条件、建立精干队伍上下工夫, 全面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功能分离后, 政府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要加强对社会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的扶持和引导, 通过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提供良种统供、病虫统防、农资统配、农机作业和农产品销售统一服务, 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必须着力构建农技服务新机制。要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形势, 创新服务机制、激发农技服务工作活力。要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构建农业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自己管, 也不愁请不到人, 还节约了烟酒钱!”恩阳区渔溪镇三清庙村农民谢术华在自家的承包田埂上笑呵呵地说。这位种田40多年的“老把式”在2013年这个大忙季节反而不忙了。
2013年5月15日开始, 巴中市久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6名农机手为该村67户11.47hm2稻田进行机插秧作业。“育秧也是合作社统一搞的, 2012年在这个村联系了3天, 大多村民半信半疑, 经村上干部做工作后才帮我们联系了1.07hm2。我们就当是示范引路, 结果水稻长势很好, 产量超过了人工作业水平, 老乡们解除了顾虑, 今年主动与我们签协议。”正在操作的机手何少聪说, “再用5天, 我们就把这个村的‘订单’做完。”
“明年我们合作社搞育插秧、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 老乡们只是给田管管水, 秋天在田边背谷子回家就行了。”正在田边与看热闹的老乡聊天的久益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熊伟不失时机地向大家宣传。
农业服务中心法人报告书服务 篇5
事证第 ***3 号 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2011 )单 位 名 称长顺县长寨镇农业服务中心 法定代表人 梁 雷 申 请 日 期 2012 年 2 月 14 日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我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统一安排下、在县局主管单位业务技术支持下、按照县农村工作局工作部署和结合我镇农业工作具体规划要求,切实认真抓好我镇各项农业工作:
一、“粮增工程”项目: 我中心分别在冗雷村下冗雷组实施80 亩杂交玉米和懂报组50 亩杂交水稻旱育秧“粮增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无偿发放杂交玉米种160 公斤、复混肥2000 公斤;杂交水稻种75 公斤、复混肥1250 公斤;现场指导召开培训会3 次120 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360 份、辐射带动农户320 户、使种植户的水稻和玉米产量及收入在上年基础上增产增收5 个百分点。
二、脱毒马铃薯创高产项目: 实施县局农技站 1200 亩脱毒马铃薯创高产项目;现已完成冗雷村400 亩、新民村400 亩、所把村200 亩、桐笋村200 亩种植面积;共计无偿发放薯种180000 公斤、复混肥30000 公斤、现场指导召开培训会4 次432 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200 份。
三、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 完成全镇3011 户水稻5650 亩、玉米3710 户9870 亩、小麦1783 户2665 亩统计上报工作,顺利按时补贴到户。
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无偿发放12 件农药,对全镇1200 亩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 进行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使农户达到增产增收。
服务农业模式 篇6
一、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近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但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和发展速度,保障能力和水平与“三农”的需求不相称,发展滞后、与其他金融工具互动机制的缺失。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缺乏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是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选择,也是我们研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利于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信贷对农业的支持;有利于农民持贷不断扩大再生产;有利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找准切入点,加快开发农村保险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和服务合作机制,可实现农民、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及政府四方共赢。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实践,为我们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技术和经验。第二,农村服务网络健全。农村建立健全的服务网络,为开展农村信贷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支撑。第三,培养了一批农业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农业保险专业性强,特别需要懂农业、懂气象、懂动植物病虫害等多种学科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第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发展农村信贷保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基本思路是把重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品种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通过农业保险保障,提高贷款农民的信用度和抗风险能力,让农业保险发挥类似于抵押物的作用,满足银行的放贷要求,降低其信贷风险,促使其大胆放贷。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或建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保险公司降低费率、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利率等手段,降低农民融资成本,保证农民既能够无需提供抵押物就能获得贷款,又不增加贷款负担。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发展农村信贷保险的主要形式,一是农业生产小额信贷综合保险。该产品主要由“种植或养殖保险+农户信用保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组成,保险责任涵盖了冰雹、洪水、台风、暴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病虫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发生保险赔付时,银行是第一受益人。本着先试点、再推广、风险可控等原则,我们与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开展草莓种植小额信贷保险。待取得试点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至生猪、种鹅、蛋鸭等特色种植、养殖品种。二是针对单个标的价值较高的奶牛等种养品种,开展“保单质押”贷款保险。即借款人把保单“质押”给银行,取得贷款,当发生约定的自然灾害、病虫灾害和意外事故等保险责任造成种植或养殖产品受损时,保险公司直接把赔款支付给质押权人即银行。如养殖户为奶牛投保,以保单作为贷款的“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奶牛如在保险责任期间因死亡,理赔款直接用于偿还贷款。
三、促进“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协作机制。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要专门成立由政府金融办、财政、农委、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参加的农村信贷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提供财政支持,降低农民保费和贷款利率负担,尽可能少增加农民负担,尽可能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第三,明确职责,合力推动。农村信贷保险是一个复杂的业务体系,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共同推进。
二是多措并举,抓好风险管控。要先试点,再推广,试点阶段控制业务总量;深化银保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强产品精算,科学合理定价,使费率与承担的风险责任相匹配;加强信息交流,做好动态监测;加强培训,提高信贷、保险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简化业务流程,实行“一个产品、一份合同、一张保单”,做到“保单通俗、投保简便、理赔简单、风险可控”;制定专门的业务考核政策,单独核算,加大业务推动力度;探索建立农民信用档案,根据信用等级分类,实行差别费率和无赔款优待政策。规范经营行为,严禁发生强制或误导投保、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三是扩大宣传,创造良好氛围。及时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相关政策、工作动态,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给予政策和工作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宣传典型受益实例,使农民深入了解农村信贷保险的好处;积极采取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农村开展宣传。
服务农业模式 篇7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成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陕西现代农业园区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基本得到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步入新起点,本文拟对全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模式创建进行有益探索。
近年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主导产业涵盖了粮、果、畜、菜、茶全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主体囊括了各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到2015年底,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36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 350个。园区规划面积56.7万hm2,建设面积34万hm2,约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本次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模式创建,将针对当前各园区产业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围绕农情监测、农产品质量监管、设施农业生产、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动物疫病防控、电商交易、农产品电子结算及农产品物流等环节,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数据库、无线传感、智能控制及4G等现代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具体建设方案和实现方法。
2 平台设计
2.1 总系统平台
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整体风格应坚持简洁、清晰、明快、精致的原则,并尽量保证整个系统的视觉效果一致。同时,在使用上要着重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界面设计注重易用性,结构设计突出严谨性,管理维护体现简单便捷性,功能定位实现全面性。整个信息服务平台要实现八方面的基本功能。
1)权限设置:用户可分为多种级别、多种类型,能做到角色分配,权限可灵活设置。
2)信息公开:能实现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公开透明,并能与陕西省农业厅网站的信息公开栏目进行重要数据交换。
3)功能定制:有模板定制功能,能实现动态更新、静态显示。
4)栏目管理:能进行多级栏目、专题栏目管理功能。
5)信息发布:可发布文字、表格、图片、图像等内容。可自动提取信息摘要,并能对文字进行智能排版等。
6)交流互动:能提供在线咨询与电子信箱服务。
7)在线办事:有办事指南、通知公告、表格下载、网上申请、查找查询、常见问题等栏目。
8)附加功能:网站应有的其他功能,如消息发布、友情链接、全站搜索等。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该系统分为二个分系统组成:
1)定期检测检验分系统。委托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各市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具体负责对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农产品例行检测检验,并定期将检测结果上报和对外发布。
系统内部植入相关部门公布的主要农产品检测检验标准,检测检验仪器采集数据后自动分析生产结果,满足定性和定量要求,审核合格后自动上报。
具体操作符合相应流程和规范要求,包含样品登记、任务分配、原始记录、检测结果、制作报告、审核、审批等。检测报告格式参考农业部规定的格式。辅助管理包含标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收发文管理、档案管理等。
2)监测预警分系统。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检测检验简报、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可按检测检验单位、市、县(区)、样品类别、样品来源、样品产地、样品名称、受检单位、供货商等进行分类统计,并以报表和图表(柱形、线性、饼形等)的方式显示。
系统定期进行信用预警评价,即根据检测检验的批次、数量、批次合格率、平均合格率等对受检单位进行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用A、B、C、D来表示,A级最高,D级最差。预警提示包含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时间段、合格率、监测次数等),对样品品种和相应园区做出预警提示。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最高,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颜色: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红色最严重,蓝色较轻。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子系统。
为了实现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信息便捷报送与有效共享,强化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使园区农产品质量监管达到全覆盖、无遗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避免出现涉农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该子系统分为二个分系统:
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分系统。
产前管理:单位管理、类别管理、品种管理、地块管理、人员管理等。
产中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管理、定植管理、施肥管理、施药管理、灌溉管理、采收管理等。
产后管理:包括加工、包装、销售等。印制农产品产地准出证。
追溯管理:追溯码作为农产品的唯一标识码,是农产品身份识别标志,需要留存备份,并打印张贴于包装袋上。应包含品种、生产商、生产日期(或包装日期)、产地、农资、检测检验等信息。
2)农资台账管理分系统。台账管理是防堵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的有效监管手段。包括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商品管理、进货管理、销售管理、商品库存管理等方面,台账信息需要定期上报至监管子系统,监管人员可随时查看,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执法。
2.3 农产品价格管理系统
价格数据来源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报送两部分。价格数据包括了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粮油、小杂粮等品种。基本功能如下。
2.3.1 数据采集报送:
采集本省和全国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以统一格式由系统自动实现数据报送,并预留农业部报送接口。
2.3.2 浏览查询:
能够实现多种方式的查询。列表方式是按农产品类别、品种、地区、批发市场、选择时间段进行数据查询,以表格方式显示;图表方式是按日、周、旬、月、季度、半年、年度等进行查看价格走势图;地图方式是通过点击地图中各批发市场的图标,可直接查看市场概况、产品价格等信息,并在后台能对批发市场的坐标进行标注;监控方式是以矩阵形式排列,通过直接点击批发市场的图片进行查看各种相关信息。
2.3.3 数据分析:
该功能能通过制定价格综合指数、成分指数、价格对比、地区排序、涨跌排序、日均曲线、对比曲线、拟合曲线、同比环比、预警信息等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相关数据可以图表方式展现。
2.3.4 成分指数发布:
可自由选择设定的品种和市场,品种暂时参考农业部菜篮子品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在取得市场交易量数据后,即可生成加权指数。拟合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实现。预警信息具备指标设定、预警提示、信息发布等功能。
2.3.5 价格预测:有效预测短期、中长期农产品市场价格趋势,提前做好农产品价格波动防范措施,避免农户受到大的损失。
2.3.6 自动语音查询:
将全部农产品按类别、品种、产地进行编码,用户可通过手机直接拨打编码查询主要批发市场中常见蔬菜、果品、畜产品等最新的价格,电话自动进行语音播报。
2.3.7 多种数据接口:
一是短信接口。在分析系统中编辑好相应的内容后,与短信系统结合,通过短信的方式直接将产地信息、价格信息、行情分析、预警信息等发送出去手机端。二是WAP网站接口。生成符合WAP网站的显示内容和显示格式。三是大屏幕接口。生成符合大屏幕的显示内容和显示格式。四是标准格式接口。可直接生成XML和TXT两种通用标准的格式。
2.4 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管理系统
2.4.1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电子地图子系统。
利用百度、搜狐等成熟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地图技术,建立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电子地图子系统。地图可放大缩小,所有标注点随地图的放大进行变换;从电子地图上可迅速找到所寻找的信息点,在地图上面的标点旁边标注有信息点的名称,点击信息点图标可查看该信息点对应的详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电子地图导航、逐级选择、直接搜索等方式找到具体农业园区所在地。
2.4.2 农业项目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能快速为用户提供与项目相关的在线化信息服务,实现项目查找、申报、在线填报、查阅申报结果,以及统计项目建设数据和监督项目进度情况等内容。用户的查询和录入、修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2.5 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为外界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各类适宜对外发布的综合信息。在Web上可以显示通知公告、办事指南、政务公开等内容。在主要农产品集散地、交易市场,可通过电子显示屏显示主要农产品实时价格信息、交易信息、农贸市场分布等。为注册会员免费提供及时短信服务,内容包括通知公告、农业生产新技术、病虫害防治信息、农贸市场价格信息、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门户网站相关信息也通过WAP网站或者手机端应用软件进行同步发布,便于农户随时方便查看。
2.6 数据库开发管理系统
中心数据库采用标准化设计,能够实现对不同用户差别性服务。每个层次所采用的设备都具有较高的端口密度和模块化程度,以便为中心数据库留下扩展的余地,有利于更加便捷的连接各部门、各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库具体应包括以下各类数据库:项目管理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龙头企业数据库、合作社数据库、农村经纪人数据库、职业农民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产品质量数据库、农业网站数据库。
3 建设实施
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应该覆盖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包括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建设主体、辐射带动农户等用户范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逐步推进,分步实施。在积极整合金农工程等中省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软件系统的培训实践,加快推进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实施。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重点实施好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强大农产品电子物流市场,实现农产品物流市场和订单农业产地的有效对接。同步加强以“市场导向、园区主体、部门联动、项目驱动”为主线的农业园区信息化创新,促进畜、粮、果、菜、茶优势产业,从实物农产品交易向虚拟市场拓展,力争在全省打造一个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的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
摘要: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推进,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陕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研究,探寻适合全省农业园区实际情况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实现信息资源自由共享,有效推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园区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使信息技术成为推动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重要支撑点。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陶华,费玉杰,王铄今,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构建[J].河南农业,2015,(z1):15-18.
[2]李贺南,史琳.吉林省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7):187-189.
[3]熊春林,符少辉.韩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6):50-53.
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意义及模式研究 篇8
实现农业信息化服务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对于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完备而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将会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进行;将会促进从高耗、低效型传统农业向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将会促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力上的差距, 为农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对于搞活农贸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当前, 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 有时并不是农产品绝对过剩, 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所致。农业信息服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 将能保证农产品购销畅通, 促进农民增收;另外, 农业信息化服务能提供适合当地农民的农业新技术、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优质农业信息,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农民增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 深入研究农业特有而真实的信息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发展需要的特有信息服务模式, 就成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
近年来, 中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也有了进展, 有学者的研究角度从全国整体出发, 谈论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也有学者从局部地区考虑, 研究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在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理解, 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化服务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因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成为众多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多数学者认为, 农业信息化将通过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学者们特别注意重点剖析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郑红维 (2001) 认为, 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信息割裂与失真、信息标准化程度低等, 是阻碍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王炬 (2003) 认为, 农业信息利用能力弱, 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 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 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差, 农业信息技术实用性不强等, 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 农业管理体制造成信息的漏损, 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信息主体发育失衡, 信息人才缺乏等。在总结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之上, 许多专家学者就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提出了见解。梅方权教授 (2000) 提出了综合框架:一是制订中国农业信息化战略, 提出建设中国信息农业的长远规划。二是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 并逐步推进和支持省、市、县、乡信息网络的建设。三是选建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组织多学科力量, 进行系统实验, 逐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四是加强国际农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 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五是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 在大专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 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 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 从主客体方面研究农业信息经服务模式, 按照信息化服务的组织主体、客体来探讨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通过多模式的构建, 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局面, 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信息需求。
(一)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利民工程,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 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 政府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搞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要制定优惠政策, 从各方面创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确保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增加投资, 建设好基础网络, 搭建好基础平台;另一方面, 政府既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的领导者, 又是参与者, 应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落实、宣传、引导工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想方设法吸引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中来。同时, 要推行农业信息化建设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
(二) 市场链模式
市场链模式, 也就是生产企业+农资经销商+农户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其内涵与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农业生产企业寻找合适的经销商, 目的是通过经销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第二阶段, 经销商寻找合适的示范农户, 目的是通过本地熟悉的示范农户安排进行新产品的试验;第三阶段, 示范农户安排进行新产品的试验;第四阶段, 实验效果检验, 达到试验好效果;第五阶段, 推广阶段, 经销商筹划现场会、观摩会、演示会等, 邀请农户参观, 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快速推广,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该模式中, 要实现信息双向交流, 即分正向和反向信息流, 正向信息流是指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向示范农户传授新技术、新产品的关键技术信息的过程;反向信息流是指经销商向生产厂家反馈试验过程信息。这个行为, 是随着市场发展进行的, 完全属于市场行为, 符合生产厂家、经销商、农户各自经济利益需要。这一需求转化为信息流, 再通过利益纽带的牵动自发组织实现, 形成了信息流高效双向传播。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成熟,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农资和农机公司, 也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农业现场会, 展示最新和最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 包括现场示范、产品展销和技术讲座等, 以展示最新的设备和仪器, 提供降低损耗和增加收益的技术服务, 对农民进行现场调查, 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实用的研讨会, 目的是把农户和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和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 调研咨询模式
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特点、生产发展状况、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管理者和广大农户的信息需求, 向各类用户提供单项的、多项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随着市场化的转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业信息化服务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逐渐由无偿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或是两者结合型转变, 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有偿使用。其作用如下:第一, 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信息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性, 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 可以使农业科技信息单位和人员增加收入, 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第二, 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单位和工作者增强经济效益观念, 提高科技信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 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同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加速农业科技信息成果和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服务。
(四) 合作纽带模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通过培训会、组织会员活动等多项活动方式, 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知识,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信息传播效率高、辐射面广的优势, 所以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组织模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桥梁, 通过这一组织所进行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一方面, 农民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以较高的价格销售出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 还可为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提供技术和信息、机会和渠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和农民的纽带, 起到上下沟通、传情达意的作用, 可以协助政府把农业与农村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好, 也可把农民的意愿和需要反馈给政府, 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和农村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龙头企业、市场与农民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作用, 促使农民的产品有了通畅的销路, 生产企业有了充足的生产资料, 商家也有了稳定的货源, 为企业、商家和农民架起一座双赢的金桥。
(五) 协调示范模式
协调是指协会组织协调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农业协会也有了较快发展, 这些协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通过组织行业性展览会、观摩会、培训班等活动, 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 更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协会作为行业性团体组织, 比较熟悉市场变化和动向, 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通过建立协会网站、编印会刊, 定期发布行业性信息, 更好地指导协调行业发展, 促进信息交流传播。通过建立协会与会员的信息双向流,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技术培训和交流分析活动, 不断充实协会的信息量;通过协会中骨干会员充当科技信息员的功能, 利用他们与农民天然的联系, 及时把科技信息传到农民手中, 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
示范指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作用。农业科技示范户具有较强的市场创新和市场风险意识, 他们尝到了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的甜头, 他们掌握了这些新信息, 所以他们获得了更大更好的收益。实践证明, 农业科技示范户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辐射源, 是最有说服力的示范典型。他们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走向生产实践的第一实践者和检验员, 他们是最先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进行试验的, 一旦试验成功, 就可以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就会达到新技术成果的快速推广, 就会地带动周围农民应用新技术和新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六) 传媒辐射模式
传媒辐射模式也就是农业传媒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近年来, 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伴之而来的是为农业服务的农业新闻出版媒体单位数量的增多, 逐渐形成了面向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多方位、立体宣传网络。从客观条件上讲, 这些农业传媒单位拥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 能够为广大农业工作者送去他们所急需要的各种信息。目前, 农业传媒单位逐渐重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能够结合农村发展建设需要, 出版农业与农村需要的出版物, 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 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摘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并依据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组织主体、客体情况, 从政府主导型、市场型、咨询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组织协调、示范户带动、媒体宣传等方面, 探讨了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22-26
[2]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27-31
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 篇9
1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将农业发展的成果推广出去, 使这些成果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健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推广服务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重视, 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建设的重视逐渐增加, 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当前农村经济形式逐渐增加, 种植业、养殖业等丰富了农业经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推广服务。
1.2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 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 这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 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导的, 政府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 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 范围会比较广, 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 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 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但是农村中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市场联系, 因此农业推广的范围会比较有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 一些农村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健全,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2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一些地区纷纷推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完善,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其模式, 促进农业的发展。
2.1 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 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在农村中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 发挥集体的智慧, 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2 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当前农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质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不足, 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着重培养一些推广服务人员, 更好地为农业的推广服务。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 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以及推广服务的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 使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推广服务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的推广服务经验, 比如一些农村借助旅游的优势, 开展农家乐、种植园等等, 通过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推广的主要对象, 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广力量, 充分发挥其优势, 壮大农业推广服务队伍。
2.3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对于改善当前的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 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主体,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 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 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 以技术为依托, 开展农业科技园。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 比如农业示范园等, 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 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 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 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等, 完善的推广制度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 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 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 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 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 比如种植业, 养殖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 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需要鼓励农民的创新, 通过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对农村科技园或者农村科技示范园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 或者放宽信贷政策, 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 带动农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 结语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也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但是农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 其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需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增加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结合农村当地的产业优势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 农村更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 通过推广服务模式将技术得以运用, 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光.兵团高校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管理, 2010 (6) .
[2]张能坤.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J].农村经济, 2012 (10) .
服务农业模式 篇10
1 主要举措
“1+3”模式包括1个平台和3大机制。政府牵头搭建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是核心, 创新机制是关键。“1+3”模式的运行不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强化农业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而且还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科技需求, 从而推动农业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优化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1 搭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我县围绕本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通过和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在全市率先建立集科研孵化、项目合作、专家服务、转化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重点抓好“2个衔接”, 即专家队伍与农业生产的多渠道衔接、课题组专家与农业项目全方位衔接;做到“2个覆盖”, 即覆盖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 覆盖全县所有镇村社。同时以受聘专家重大研究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高效特色的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 建立“专家智力资源要素+多元化资金要素”投融资机制, 吸引多渠道、多层次社会资金投入, 借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国际合作, 推进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型发展。
1.2 统筹城乡多元化人才, 建立专家管理服务机制
在人才选择上, 我县既引进重量级的专家, 还因地制宜请来本地有影响力的“土专家”和“田秀才”, 促进多种人才的综合利用, 充分发挥叠加的示范指导效果。郫县为促使“流动”专家“留下来”, 在首批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聘用基础上, 采取双向选择、动态管理柔性聘用机制;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首席专家对接课题专家, 课题专家对接基地的经营主体, 确保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在专家增减去留上, 由首席专家提出、院县协商确定;在专家考评上, 采取日常抽查、不定期考查、半年检查及年终评比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 奖优汰劣。
1.3 开创服务新方式, 建立“11136”公共服务机制
利用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 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 首批引进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郫县建立1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站, 设置1个三农服务热线号码, 开通1条农业专家咨询热线, 形成省市、县、站专家3级信息服务网络, 提供农户电话呼叫、短信提醒、QQ群信息咨询、微博发布信息、课堂培训、田间地里互动等6项公共服务, 创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科技服务功能, 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的单向传递问题, 实现了农业信息的双向互动式传播。农业经营主体定期反馈信息, 农业专家通过“11136”服务机制得到相应农业信息后及时跟进服务, 然后再跟踪, 最终解决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1.4 以支农惠农为目标, 建立入社抱团创富增收机制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原则,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推动农业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农业专家大院+三农热线+合作社 (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 ”转变, 依靠不同梯次形成的强大合力抱团入市,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加工增值难,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 工作成效
2.1 发挥专家优势,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 我县先后建设了万亩沙西优质水稻示范区、特色蔬菜高效示范片、种子 (种苗) 生产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把专家由城市引到农村、把技术由实验室引到田间, 实现了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与示范”、“一三产业互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成效明显, 带动农民节本增收达2000万元以上。
2.2 推行“土专”结合, 促进农民素质提升
“1+3”模式建立了一条科技入户的新通道, 既有利于解决科技成果到农民手里的“直通车”问题, 又有利于提升了本地人才素质。一是围绕优质粮油、蔬菜 (食用菌) 、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 采取“专家+基地”、“专家+项目”、“专家+资金”定向捆绑培养模式, 每年投入约100万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储备了大量的本土农业人才, 惠及农民9万余人;二是实行“土专家”储备、推荐制度, 通过全县遴选、评审, 将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性人才及每年定期聘用的本土专家纳入农业人才工作站人才库统一管理, 形成覆盖全县所有涉农村社的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网络。
2.3 引导观念转变,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方式, 通过专家讲座、技术能手示范带动等形式, 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用规模生产代替分散耕作, 用市场运作代替分散经营, 用抱团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14年底, 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8家, 家庭农场达23家。二是结合成都市水源保护区建设,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2014年全县建成“三品一标”认证基地近10000hm2, 获得认证产品238个, “郫县豆瓣”、“唐元韭黄”、“云桥圆根萝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其中, 建成韭菜 (韭黄) 出口示范基地13.33hm2, 实现出口达200余万元。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水平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014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 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1个, 推广新技术11项、新机具99台 (套) 。结合种子 (种苗) 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 全县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基地415hm2, 建成种球种苗组培繁育中心近5万m2。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 郫县将优化“一核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 即以构建服务全域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核心, 以县、镇、村、本土专家四级农技服务为抓手, 进一步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新技术传播无死角、新成果推广全覆盖。
3.1 完善农业专家大院
一是鼓励专家深入基层, 以技术参股、中介服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协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完善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 重点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延伸, 实现农户反映问题足不出户、信息咨询简单方便、专家了解问题及时准确、提供服务快速高效;三是在完善的县镇两级农业服务机构基础上, 通过遴选, 以委托服务的形式建立4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 形成40人的本土专家队伍, 确保每个涉农村有专家开展定点服务。通过以上途径, 力争实现农业信息畅通无阻、农业服务无缝对接。
3.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郫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 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示范, 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和筛选基地2hm2, 试验示范茄子、辣椒等新品种15个以上, 示范推广面积333.33hm2, 力争2015年带动增收1000万元以上;二是依托现有生态有机农业基地, 通过以点带面建设有机蔬菜示范园, 形成集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种植于一体的良性循环格局。将成立有机农业专家团队, 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和园区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个以上, 完成有机认证133.33hm2以上, 培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以上, 帮助园区内的经营主体增收1000万元以上。三是通过试验示范, 寻找适合在我县推广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机具10台以上, 建设10hm2蔬菜生产机械化研究试验示范园, 对比分析蔬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可行性和节本增效的空间。
3.3 探索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一是依托测土配方项目和全国耕地污染普查项目, 开展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耕地土壤污染评价与区划, 探明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污染源, 建立郫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 并提出污染土壤防治对策, 切实保障我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控试验, 建立土壤调理控制蔬菜土传病害试验基地, 研究茄果类蔬菜和生姜连作障碍解决途径。示范推广精准农药、“土壤调理+科学施肥”等技术333.33hm2。以此降低全县蔬菜连作病害减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 进一步巩固郫县作为成都市“菜篮子”基地县的地位。
摘要:为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优化提升, 郫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不断探索, 积极创新以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平台、以三大服务机制为支撑的“1+3”农业公共服务模式,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服务农业模式 篇11
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基础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农业信息采集就是利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过程。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采集方法主要依靠手工填报、人工审核、逐级上报等方式进行,加上农产品数量大、生产地域广、流通轨迹多等因素,存在耗时长、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动态即时性信息获取难度更大。随着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信息调查采集方法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全产业链动态信息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提高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获取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市场等多维度的农业全息信息,既是农业监测预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之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及时、有效获取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生产、流通、市场和消费等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链过程提供了可能。传感器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智能化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消费过程、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相关数据采集能力,获取数据的时效性、动态性、准确性、针对性增强,数据信息实现了由“传统静态”到“智能动态”的转变。
针对不同农业信息数据的特点,其获取的渠道和方法差异较大,要研发适应不同条件的数据获取技术与设备,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如研究适应农业生产多变化过程环境的数据设备化采集技术,研究可重组、自检测、可容错、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的数据采集技术与设备,实现连续高密度监测,获得待测目标空间、时间和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大力研究自然环境高适应性、生命对象高适应性与应用条件高适应性的智能化采集终端技术,解决数据的系统性、操作的简便性与价格可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便携式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具有简单输入、标准采集、全息信息、实时报送、即时传输、及时校验和自动更新等功能。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广泛使用,并在农业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的价格监测中推广应用。
创新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增强农业监测预警核心能力
信息处理分析是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方向。农业信息分析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数据处理、模型工程、关联分析等方法,通过基础信息与即时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揭示,对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事件等研究对象作出评价、判断、推论、预测、预警的过程。
从国际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创新信息分析技术是各国在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通用做法。如美国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农业信息分析模型建设,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保证了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从而主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美国农业部开发的Baseline模型,综合运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能够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并覆盖率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重要农产品;IFPRI运用GAMS软件构建的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农业信息分析系统。如农业部的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国家粮食局的粮食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系统,商务部的生猪、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商品预测预警系统和新华社的全国农副产品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等,在实际中均有较好的运用。要提升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化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具有中国应用特色的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系统,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市场行情、供求形势、突发事件等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等造成的危害。针对农业信息分析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多学科交叉等情况,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大型系统分析平台,实现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预警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了具有短期、中期、长期分析的大型智能复杂模型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机理分析过程中实现了仿真化与智能化,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等功能,系统覆盖农产品市场主要品种,可全天候即时性开展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多类型分析预警需求。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
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率,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服务既是监测预警过程的重点,也是监测预警工作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技术,大力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强化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监测预警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技术,是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助推现代农业科学化发展和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综合目标的有效技术系统,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对象、不同需要,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而采取的有效技术。尤其是作物品种优化布局辅助决策技术、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多源信息协同服务技术、普适性农业信息嵌入式服务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可定制服务技术、农业发展趋势展望技术等农业信息精准服务技术的应用,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技术,将海量数据自动获取、智能预警系统自动处理分析形成的包括农产品流向、流量和农产品市场深度分析报告,准确、及时地送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才能实现农业监测预警的目的和作用。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不强、精准性不足的问题,建立农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品种、对象等用户需求特征,利用网络、短信等建立个性化、专门化信息推送服务和信息可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平衡表制度和农业展望制度,运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等智能化分析技术,形成月季年度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并以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形式对外发布,不仅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更能为政府部门掌握生产、流通、消费、库存和贸易等变化、调控市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服务农业模式 篇12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中应有之义, 是农业进行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的组成部分。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之中, 而且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农业的有机构成很低, 因此, 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产、发展、作用和账册都有许多详尽的论述,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服务体系的模式, 旨在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同发展模式的内部结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揭示不同模式的本质特征, 及其形成的条件,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和理论。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有供求双方合理组合而成的, 缺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模式。服务供给方——服务主体的状态如何对服务需求方——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但是, 比较而言, 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方, 即农业的微观经营组织, 而不是供给方, 换句话说, 是服务主体适应农业经营组织, 而不是经营组织去适应服务主体。不同的农业经营组织, 而不是经营组织去适应服务主体。不同的农业经营组织有不同的需求, 由什么样的经营组织, 就会有什么样的服务体系模式。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体来说,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法展, 农业的社会服务也逐步发展起来, 并日益健全和完善。目前, 政府服务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但由于受财力和体制约束, 功能受到限制;非政府服务特别是企业服务有了较快的发展, 而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尚属起步阶段;农业自己的合作服务发育程度较低, 合作金融和合作保险服务还十分薄弱。这些同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农业服务的产业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就要加快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此, 本文建议, 在我国近期乃至长期的农业发展政策中, 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大力发展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服务主体
国家要通过政策优惠、经济扶持等办法, 发展粮、棉、油种植也服务的不同类型的服务主体, 包括政府组织、企业服务组织、合作服务组织等, 改变目前这方面服务供给十分薄弱的状况。
(二) 培育主体服务组织承担主体服务功能
目前, 在农村中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大致有如下6个系统: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建立的科技推广及其他经济组织, 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办的科技服务组织, 社区合作组织办的各种服务组织, 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以及农民个人、专业户举办的服务组织。在这6大系统中, 根据主体服务组织标准, 选择原人民公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来承担主体服务组织责任, 比较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当前的农村实际。根据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 我国主体服务组织很难建成象日本农协那样一个覆盖全国整个农村地区的服务机构, 而只能首先建成较大的区域性主体服务组织, 在该区域内承担主要服务责任。目前的社区性合作组织, 应根据需要和本身的能力, 坚持一体化服务方向, 不断扩展农业服务项目, 把商业、科技、加工、金融等和农业结合起来, 把农业生产本身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结成一体, 共同经营和发展, 为农户提供综合的系统的服务。随着生产的扩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 乡村社区性合作组织应逐步进行协作和联合, 最终发展成较大区域 (比如在省的范围内) 的主体服务组织, 有效实现小户经营同大市场的接轨。
(三) 加强政府主体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是由政府通过其职能部门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这种服务方式往往容易形成服务内容与农民服务需求的脱节, 事实证明效果不好。为此, 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扶持社区性合作组织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从政府中独立出来, 还其合作组织本来面目;制定促进社区性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从法律方面给予社区性合作组织以支持;资金上给予社区性合作组织以支持;把合作组织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机构。政府制定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案, 农产品收购计划、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 都可主要依靠合作组织来实施。在这些措施实施后, 合作组织已经成为集经济职能、行政代理职能及准政府机构为一体的团体。它们不仅帮助农民组织生产、购买生产资料、贩卖农产品等经济活动, 而且还负责具体贯彻农业政策和计划, 将各种补助金分给农户或有关团体, 同时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有关意见, 保护农民的利益。
(四) 尽快完善农业服务的农业政策
农业服务已经形成一个产业并正在继续成长, 农业服务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地位和农业服务市场结构特征, 目前, 亟需完善相应的农业服务和产业政策, 以规范农业服务市场和市场行为, 维护服务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保证农业服务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西玉, 赵阳.中国农业服务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程富强, 张龙.关于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5 (03) :19-44.
[3]张磻.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信贷行为选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干部学院学报, 1997 (01) :1-8.
[4]胡恒洋, 刘苏社, 张俊峰.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02)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