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服务(共8篇)
农业技术服务 篇1
现 代 农 业 新 技 术 论 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之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关于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1](译者前言,P7)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的工业革命。[2](P5)工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历次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原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这是对内生型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无论是现代政治制度,还是现代科技,都不是从本土产生,而是从外国引进的。不过,应激型现代化的实质,同样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在功能上对现代化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1](译者前言,P19)而且,中国的商业和市场在16世纪就已出现现代化的征兆。例如徽商、晋商、陕商等大商帮,就已属自由商人,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希克斯所说的“专业商人”。[2](P8)不过,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但没有引起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反受传统政治制度的压制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也无从谈起。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受外界压力开始的。从科举制的废除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出现现代化的端倪了。但是这种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受列强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尽管如此,变化总是开始了,而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社会由四个基本阶级组成:学士、农民、手艺人和商人。这样的次序排列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位于他们之上的是有特权的官僚阶级,而在他们之下的则是人数较少的贫民。从古到今,官吏的地位一直是最有抱负的中国精英所追逐的最高目标。[1](P224-225)据韦伯的观察,“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主要是决之于具有做官的资格,而非财富”。[3](P30)自隋唐以后,取得做官资格,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正是科举制强化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社会上的才智之士,在对西方价值的向往以及新的利益的诱惑下,已经纷纷从传统政治的窄门中走出,特别是在西方式教育制度普及之后,“人们依着经济技术的专业化的趋向与需要,各自选择了性之所近的道路。数学、逻辑、物理、工商管理、政治、建筑、绘画„„成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而新的行业亦已一一出现,‘政客’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企业家、买办、留学生、工程师、律师、教授、医生、作家、报人乃至电影明星、歌星也都是崭新的职业。” [3](P67)到了1919年,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现代职业,以及在现代商业和金融业中的领导地位已被开始认为具有与传统社会的官吏同样高贵的地位。[1](P225)这样,传统社会结构及等级次序发生了变化。原来身居末位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原来居第二位的农民可说是下降到末位。在农民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兴职业。人往高处走,稍有才能之人都不可能安心务农了。但是农业领域的新兴行业——农科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却在农村之外的大城市应运而生生了。农科大学的教授、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同样是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在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总之,由现代化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本身发生分化,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是指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
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4](P237-239)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工艺院,商则有通商院。„„近数十年来,学校之盛,以德国尤著,而诸大国亦无不竞爽。德国之兵多出于学校,所以战无不胜。推之于士农工贾,何独不然?推之于英法俄美等国,何独不然?夫观大局之兴废盛衰,必究其所以至此之本原。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5](P3)
康有为、梁启超、胡燏棻等都有类似的观点,并提出兴办西学的主张。他们倡办西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而不是基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在中国创办西学,不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程度,而是因为西方列强打败了中国,中国要雪耻、要富国强兵,就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暗含这样一个认识逻辑:中国被西方列强打败,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而军事力量强的原因是经济比中国发达,经济比中国发达的原因又可以追溯到教育比中国先进。因此,中国要变得与西方列强一样强大,就得从学习其教育制度开始。至于将西式教育移植到中国是否能适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尚未考虑到。但是,分科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当时的士人能认识到分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已是一大进步。分科办学自然包括建立农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农学堂。张之洞不但指出农业和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武昌设立农务学堂,聘请外国教习从事农事试验与教学研究。自1898年起,清政府多次下诏分科办学,其中包括举办农学。随着士人兴办农学的主张变为政府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农业学堂从中等到高等,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也创办了一些农事试验机构,进行农业技术试验。
综上所述,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列强入侵所引发的民族危机,由士人及政府官员的言行体现出来,满足需求的途径是兴办农学堂、农业科研机构。由于这种需求不是来自本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因这种需求而建立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是官僚士大夫的事业,与中国农村、农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需求虽然引发了中国农业技术在制度上的创新,但是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对本文所用现代工商业的概念作一界定。从组织制度上讲,现代工商企业与中国传统工商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国家的逐步现代化,在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企业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工业。但是,许多传统形式的商业企业,并不会被现代企业取代,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使在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除了永安公司、先施公司等大型百货公司,以及部分大商号,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以外,大部分中小商店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的,为数最多的是街头巷尾的夫妻店。大部分商店,诸如绸缎庄、皮草行、南货店、衣庄等,都同传统商业一脉相承。因此,传统的家族式商贩或合伙经营的店铺仍在商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近代上海是如此,在整个近代中国更是如此。[6](P20-21)有鉴于此,本文在运用现代工商业这一概念时,并不是指采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工商企业,而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工商企业,只要它们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生产和服务,就属于现代工商业。它们可以是机器工业,也可以是手工业;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家族商铺或合伙制;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民族资本企业。
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由市场决定,通过工商企业家或工商团体的言行反映出来。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新技术的需求;二是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技术的需求。
1、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新技术的需求。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非农人口增加,导致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增加。现将农产品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分别探讨。首先分析粮食需求的增加对新技术的需求。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近代,出现区域专业分工后,在经济作物区域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随着城市及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粮食短缺现象更加普遍。侍郎张弼士“奏陈振兴商务条议”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张氏认为粮食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少,也不是由于耕田的人减少。水旱灾害等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多,引起市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价格上涨。[7](P771)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非农行业人数增多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农田面积会有减少的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口也有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课题。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增加也会引起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但是这种需求主要是非市场性的,通过增加农田面积,充分发掘传统农业技术潜力可以解决。即便是到了近代,传统的增产手段用尽,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也可以通过节衣缩食,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决不会像农民那样忍受贫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粮食问题会很快做出反应,通过报纸杂志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农业政策,使改良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提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就工商业而言,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如果原料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工商企业会直接采取行动,从事农业改良活动,满足其对原料的需要,以供应市场,维护其企业的发展。工商企业从事农业改良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对利润的追求。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面粉加工业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为一时输出品之大宗,而粉厂次第设立,于斯为盛,小麦产量有限,随不得不采用国外原料,其数量且与年俱增。”面粉厂为了解决小麦求过于供的问题,“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还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小麦实验场,进行小麦改良。由此可知,工商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其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工商企业资助的是与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农业技术改良,例如面粉厂会资助小麦生产的技术改良,但它不会去资助棉花或蚕桑的改良。
与工商企业关系最紧密的还不是粮食生产,而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作物需求的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
自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产品)的输出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丝棉等农产品是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国企业直接介入中国的农业技术改良。为了切实改良中国蚕桑,外商还成立了改良蚕桑的机构,设立制种场培制、购买改良蚕种,分给农民饲养。同时在发种区域内设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农民养蚕。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工商界也产生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改良棉植和蚕桑的要求。工商界要求农业改良的主要原因,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会同中国棉业联合会、国立东南大学,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的呈文中,得到很好的说明:
窃我国自七年以还,纱锭倍增,棉产未旺,无论年岁丰欠辄有供不应求之势,每年外棉输入,恒在一二千万两以上。„„近年敝纱厂联合会,曾年拨巨资,分向直、鲁、苏、鄂等省设立之棉试验场,力图棉植之推广改良。„„今年(1923)印、美棉产均嫌不敷应用,国产棉花,又无法禁其输出,全国数百万锭之纱厂,皆以原料缺乏有不能维持工作之势,而未来之棉荒,且必一甚一日。
为了扩大棉花来源,纱厂积极从事棉花改良与推广事业。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植棉委员会,主持植棉事宜,在产棉区改良棉种,在不产棉之地推广植棉,所需经费,“由全国各厂用花一担,抽费一分充之”。还先后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东南大学农科合作,进行棉花改良推广。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工商界人士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引发了对增产技术的需求。
2、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新技术的需求
现代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是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这两个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市场,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失去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难以和国外竞争。而中国对外丝茶贸易的衰落,则激起了人们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这是从农产品加工角度得出的结论。农产品加工技术似乎更多地与工业生产技术相关,例如缫丝厂对丝的生产加工技术,面粉厂对面粉的生产加工技术,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这都是工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要从原料角度去分析。
原料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可分两个方面:第一、生活习俗变迁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机器大生产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罗振玉在《农事私议》“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中提到:近来外国麦粉进口者日多,初则因西人憎华麦调制不精,输入以供西人之食,今则华人亦嗜食之,由商埠而输入内地者日有所增。夫华麦固调制不精,而粉量亦不如美麦,盖种类之异矣,宜求美国嘉种传布内地,一蕲改良。
此文反映出近代中国引进美麦品种的原因之一,饮食习惯的变化。外国人到中国通商口岸后,不习惯食用中国产面粉,于是从外国进口洋面粉。洋面粉进入中国后,渐渐引起中国人的喜好,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扩大,于是国内有了引种美麦的技术需求。
引种美棉也与人们衣着习惯的变化有关。据同治、光绪年间的海关贸易报告及报刊反映,实际上洋布没有土布耐用,但比较柔软美观,加上价格低廉等因素,渐受华人欢迎,占领了中国市场。于是引出朱祖荣这样一段议论:
子独不见夫今天下乎?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风尚之变,由来已久„„而近来亚东日本,所织洋布,亦复花样翻新,既精且巧,足以广事招徕。
洋布的普及为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棉纺工业的发展则对其原料棉花的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洋布与土布的差别主要有二:从生产方式上讲,洋布是用机器生产,而土布则是手工生产。从生产原料上讲,洋布是用洋棉、主要是美棉生产,而土布则是用国产棉。因此,洋布不一定是从外国进口的布,国内机器生产的布也称作洋布。洋布也可以用国产本地棉生产,但是规格和质量受到限制。“中国原先栽种的亚洲棉(中棉)品质差、纤维短,不能适应机纺要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美棉以补其缺,花费甚大。于是,一些实业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解决上述问题,美棉由此开始引入中国。” 机器生产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面粉工业同样有所反映。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早已存在面粉加工业,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给性加工和商业性加工两部分。自给性加工是农民加工自家消费的粮食,对小麦品质没有特别苛求。商业性加工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对小麦品质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磨坊的加工量有限,每个磨坊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是太大,因此对品种规格的要求不一定很严格。近代机器面粉厂则不同,其生产能力强大,因此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品种规格混杂,就会影响面粉质量。而面粉的品质则会影响食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原颂周在分析我国小麦的缺点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国普通的麦种,大半交杂不堪,几无纯种之可言,以至制造食品的工艺,颇不发达。例如品质不良的硬小麦,不适宜机械面粉厂的制造。又如通常的软小麦,对于制造饼干,无大妨碍。但若用他来制造上等面包,则不相宜。因其中所含的胶质较少。至如半硬小麦,品质不甚恶劣。倘能选择北方的良种,和南方的良种相交配,而成一优美新种,推及农民,广为种植,则以后不致再向外国输入小麦,以作制造各种食品之用。
上文表明,不但机器制粉业对小麦品种提出新要求,而且食品深加工业对小麦品种也有要求。中国传统小麦品种混杂,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结果让外国小麦占领了中国市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工商企业往往直接参与同他们利益相关的农业技术改良。由于工商业界投资农业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工业原料,所以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程度与市场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好的时候,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不好的时候,就会取消支持。正因为如此,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能引发农业技术创新,但不能长期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小农的家庭农场。一家之长既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也可以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农民。到近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公司。在农业公司中,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离,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大多是政府官员、绅士、商人、华侨、外国资本家等等。[3]家庭农场的主人与农业公司的主人,无论在文化知识水平、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层次和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在近代中国的报纸杂志上,经常有农业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引进外国农业机械)进行垦殖的报道,但是几乎没有农民主动采用西方技术的报道。相反,到是有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困难重重的报道。这并不能证明在家庭农场的生产中不需要新技术,只是反映出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和形式不同。因此,在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时,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生产者。
1、农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就农业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其学识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理性和现实利益两方面的考虑。从理性上说,由于他们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大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中西对比,能够认识到西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并能推断出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对自身企业发展是有益的。从现实利益来说,如果通过理论分析证明,用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有利可图,就足以促使他们投资农业。但是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如果经过实践证明投资新技术于实际农业生产无利可图,他们会放弃对农业的投资,转而经营其他行业。或者放弃先进技术,转而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即招佃经营。
民国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农垦企业。这些企业从组织管理形式上看,具备某些现代企业的特征,如采用股份制等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招佃形式,由农民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形式与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有区别。首先,生产什么是由公司决定的,如何销售也由公司决定。其次,生产技术也由公司指导。因此,这些公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农业公司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但是其数量很少,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因此,分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为重要。
2、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通常认为,传统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新技术持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农民排斥新技术,并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而只能说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遇到了障碍。我把这些障碍分为习俗障碍、知识障碍、经济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几个方面。
习俗障碍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生产习俗是农民世代相传下来的组织生产的规矩、程序,它属于一个农村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情。据费孝通调查,开弦弓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排水灌溉的组织管理程序,依靠这套程序解决农民旱涝时的排灌事宜。后来村里有了两台动力抽水泵,承包全年的灌溉,按每亩收费。然而,这种机器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村民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有些人告诉费孝通,那些依赖动力泵灌溉的人,自己没有事,便到城镇的赌场去赌博,害了自己。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它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改变生产习俗的前提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费孝通所举例子而言,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后,如何安置闲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现代机械未必是好事。农民经过理性的判断会拒绝新机械的使用。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农民的愚昧,而是农民的智慧:用劳动来打发时间,总比去赌场赌博要好。提到赌博,就牵涉到生活习俗。据当时人反映,近代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赌博成风,很多农民除了在田间劳动,剩余时间大都去进行赌博,哪有时间精力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喝酒赌博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习俗,所以有人在参观金陵大学农民服务社后评论道:
农民之无正当娱乐,尽人皆知。每遇秋收之后,或迎神赛会,或邀朋聚赌。工作之暇,尤多喝酒啜茗。欲阻止此种不正当之娱乐,非有相当正当之娱乐代之不可。农民服务社有鉴于此,乃以种种有益身心之游戏代之,对症下药,定能妙手回春。[1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就不能指望农民会产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知识障碍可分为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见识两个方面。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农民都是文盲,那未必准确。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众教育已经普及,并深入到农村地区,到了19世纪初期,识字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另有学者估计19世纪初期广东农村男子识字率为40~50%。但是识字并不足以引起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当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后,才具备对农业新技术产生主动需求的可能。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新技术,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中国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新技术的存在。所以,农民产生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之一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教育。而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能有机会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西方的农业新技术,也有产生对这种技术需求的可能。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社会生活地位决定了这种机会也很少。
经济障碍是影响农民技术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他们知道某种先进技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也不会主动去采用。经济障碍主要体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如果新技术的使用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农民无法承担,他们就只能沿用旧技术。即使将新技术免费提供给他们,也会考虑将来的收益是否可靠,这就是所谓的“机会风险”。在不能确定采用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是不会采用新技术的,因为农民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这与官员、军阀、工商企业家这些有权有钱的人不同。这些人可以引进外国机器从事农业垦殖,即便不能从农业垦殖中获利,于他们自己也无太大的损害。而农民,只有已经通过示范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才敢使用。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的推广员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农业推广之成绩与各地领袖或农友之切实辅助成正比例。从事推广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领袖或农友合办“表证场”,用以证明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性,当农民们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成就时,就会纷纷采用新技术。
社会环境障碍。近代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农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家人朝不保夕,也就谈不上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另外,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促使乡村中最有能力、有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而本来最有可能首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就是这些人。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传统乡村精英城居化,人才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也影响到新技术的需求。
四、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所引起的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来自不同的方面,这些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民族危机而引起的国家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促成了制度上的创新,使中国建立起专门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但是这种需求是纯理性的,建立在这种需求之上的现代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与当时中国乡村的农业生产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现代工商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既有理性成分,又有现实利益的成分,因此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较密切,对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切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同市场需求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其对新技术的支持仅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因此近代中国源自工商业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不能持久,也不全面。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分两类,来自农业企业家的需求和来自普通农民的需求。由于近代中国的农业企业发展并不顺利,数量有限,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限。而普通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则有待农业推广者去开发。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不是三元结构中的某一环,而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应该有一种共同利益为纽带。找到并建立这种纽带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农业技术服务 篇2
1 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将产品生产的前、中、后都联系结合起来, 形成计划、生产和销售合为一体的模式。然而, 我国的计划经济使得这一模式的三部分分裂开来, 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背道而驰, 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生产农产品之前, 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农业生产的过程被分割之后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农业资料, 使相关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譬如,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还没有实现播种机、收割机之类的机械操作, 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 农产品也不例外, 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 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 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 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 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 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 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 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 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 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 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 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 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 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 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 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 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 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 自从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 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 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 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力推广农产品, 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 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 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 不太懂得技术, 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 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 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 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 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 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 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 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 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 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 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 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农民增加收入, 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 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这个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缩小城乡差距,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为农村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社会性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农村, 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 以上所提及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便于借鉴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绮云, 郑业鲁, 韩威威.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技, 2011, 8.
[2]林伟君, 骆浩文, 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技, 2005, 6.
农业技术服务 篇3
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基础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农业信息采集就是利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过程。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采集方法主要依靠手工填报、人工审核、逐级上报等方式进行,加上农产品数量大、生产地域广、流通轨迹多等因素,存在耗时长、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动态即时性信息获取难度更大。随着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信息调查采集方法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全产业链动态信息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提高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获取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市场等多维度的农业全息信息,既是农业监测预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之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及时、有效获取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生产、流通、市场和消费等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链过程提供了可能。传感器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智能化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消费过程、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相关数据采集能力,获取数据的时效性、动态性、准确性、针对性增强,数据信息实现了由“传统静态”到“智能动态”的转变。
针对不同农业信息数据的特点,其获取的渠道和方法差异较大,要研发适应不同条件的数据获取技术与设备,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如研究适应农业生产多变化过程环境的数据设备化采集技术,研究可重组、自检测、可容错、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的数据采集技术与设备,实现连续高密度监测,获得待测目标空间、时间和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大力研究自然环境高适应性、生命对象高适应性与应用条件高适应性的智能化采集终端技术,解决数据的系统性、操作的简便性与价格可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便携式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具有简单输入、标准采集、全息信息、实时报送、即时传输、及时校验和自动更新等功能。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广泛使用,并在农业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的价格监测中推广应用。
创新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增强农业监测预警核心能力
信息处理分析是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方向。农业信息分析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数据处理、模型工程、关联分析等方法,通过基础信息与即时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揭示,对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事件等研究对象作出评价、判断、推论、预测、预警的过程。
从国际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创新信息分析技术是各国在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通用做法。如美国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农业信息分析模型建设,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保证了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从而主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美国农业部开发的Baseline模型,综合运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能够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并覆盖率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重要农产品;IFPRI运用GAMS软件构建的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农业信息分析系统。如农业部的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国家粮食局的粮食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系统,商务部的生猪、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商品预测预警系统和新华社的全国农副产品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等,在实际中均有较好的运用。要提升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化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具有中国应用特色的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系统,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市场行情、供求形势、突发事件等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等造成的危害。针对农业信息分析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多学科交叉等情况,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大型系统分析平台,实现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预警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了具有短期、中期、长期分析的大型智能复杂模型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机理分析过程中实现了仿真化与智能化,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等功能,系统覆盖农产品市场主要品种,可全天候即时性开展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多类型分析预警需求。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
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率,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服务既是监测预警过程的重点,也是监测预警工作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技术,大力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强化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监测预警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技术,是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助推现代农业科学化发展和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综合目标的有效技术系统,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对象、不同需要,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而采取的有效技术。尤其是作物品种优化布局辅助决策技术、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多源信息协同服务技术、普适性农业信息嵌入式服务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可定制服务技术、农业发展趋势展望技术等农业信息精准服务技术的应用,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技术,将海量数据自动获取、智能预警系统自动处理分析形成的包括农产品流向、流量和农产品市场深度分析报告,准确、及时地送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才能实现农业监测预警的目的和作用。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不强、精准性不足的问题,建立农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品种、对象等用户需求特征,利用网络、短信等建立个性化、专门化信息推送服务和信息可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平衡表制度和农业展望制度,运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等智能化分析技术,形成月季年度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并以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形式对外发布,不仅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更能为政府部门掌握生产、流通、消费、库存和贸易等变化、调控市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篇4
12月6日晚,铁炉集镇,华灯已初上。
“陈益生吧?你说的新栽茶苗长势问题我已经清楚了,原因是在前期最好只施磷肥,不施复合肥......”还在办公室加班的徐达钧正忙着为电话咨询的村民解决技术问题。
这是铁炉白族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治庸问责,心系服务对象,转变工作作风以来的一个普通夜晚。今年10月以来,该服务中心通过“三招”扎实推进治庸问责行动,力促工作作风大转变、办事效率大提升、服务质量大提高。
第一招:吃透精神。该中心组织职工多次收看杨安文书记在治庸问责推进会上的讲话,认真学习《鹤峰县治庸问责实施方案》、《铁炉白族乡“杀五风”、“治五病”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通过做笔录、写心得、相互交流探讨等方式,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吃透治庸问责活动精神,在思想上拔高层次。
第二招:健全制度。该中心根据县、乡治庸问责相关规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自身各项制度。12月2日,全乡召开治庸问责督办会,针对会上指出的部分乡直单位存在签到表不规范的现象,该中心第一时间重新设计签到薄,力求更全面更客观更合理,进一步规范考勤制度。在制度上保证治庸问责活动顺利开展。
第三招:严格执行。该服务中心严格执行《鹤峰县治庸问责实施方案》、《铁炉白族乡“杀五风”、“治五病”管理办法》相关内容,将治庸问责工作重点放在治理工作不落实、技术服务不到位、一催二接三不做指望的“庸、懒、散、软”不作为、不负责现象上,要求各职工以“十不准”来衡量自己日常行为。对于执行不到位的坚决予以相关处理,力保治庸问责活动不走样。
农业技术服务 篇5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农业技术服务 篇6
一年来,在正确领导下,积极参加农业厅和农场统一组织的学习和自学活动,集中学习时间7天。
学习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河南省农业厅纪检组下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资料》、学习《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讲话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20条规定》、《周口市党员干部八条禁令》、部分反面典型案例,同时围绕“两学一做”活动中对照讲政治、有信念标准,反思坚守理想信念情况,增强党性观念,学习教育主题开展讨论。
学习中认真撰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学习调研报告1篇,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激励自己真正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坚持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度统一的思想、高度自觉的行动,自觉坚定、身体力行地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一年来的工作
本人主要是负责公司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
1、小麦生产:通过技术员和职工技术培训,严格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匀施、精播匀播、合理品种布局、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在遭遇16年秋播期间阴雨寡照和17年5月中下旬严重干
热风、6月上旬阴雨绵绵等不利气候条件下,通过抢时整地、抢时播种、合理水肥运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和科学调度机车、合理晒场管理等管理措施,获得了较好产量。
2、秋作物生产:经历7月下旬高温、9月上旬和下旬以及10月上中旬连续阴雨等不利条件,经抢时播种、及时浇水、中耕散墒、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和抢时收获,加强晒场管理等管理措施,获得全面丰收。
3、科研试验方面
(1)小麦试验示范方面:小麦开展了:品种展示,高产攻关,配方施肥,施肥方式,微肥应用,纹枯病、赤霉病防治,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等课题。根据试验示范,着重推广了赤霉病综合防治、小麦配方施肥、麦田节节麦和小蓟化学防除、微肥应用等技术,并对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修订。
(2)秋作物试验示范方面:开展了:玉米高产攻关,玉米大豆配方施肥,微肥应用,化学除草,追肥方式,玉米大豆花生化控,生物技术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玉米和大豆及花生品种展示等课题重点推广了:玉米、大豆、花生配方施肥,无人机防治玉米病虫害,性诱剂和频振诱虫灯虫情监测,高产优质多抗玉米大豆花生品种,微肥应用等新技术,并对绿色玉米、大豆、花生、西瓜、辣椒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修订。
4、其他方面:本参加次生产检查,组织次技术总结会,修订次操作规程,汇编本生产和试验总结,培训技术员和农工场次,撰写试验总结篇,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篇。
二、廉洁从政,转变作风方面
工作中,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学习并遵守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
定”和河南省委“若干意见”,以全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泛区农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场”建设为已任,严以律已,努力工作。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深入生产一线,为分场职工、技术人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深入到田间地头,直接面向职工。出差和下基层,坚持公务餐制度。严格执行总场财务预算和管理,严格按场财务制度报账,在办公费、交通费和招待费等方面,严格执行总场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节假日没有收受礼品和现金等现象,能够执行各级党委和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已,勤奋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人能够严于律已,但对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央“八项规定”和我省《若干意见》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工作积极性不够。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实践性强,需要随时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工作多年,慢慢有种习惯惰性,缺乏一种工作激情和主动性,有时只是被动听分场技术人员汇报,主动预见性指导还存在差距。如今年秋作物收获期间,遭遇长时间连阴雨天气,对当时天气预报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造成部分分公司部分地块机车无法进地作业,不仅无法按时完成收割任务,造成产量和品质损失,同时也影响小麦适时播种。
2、深入一线不够。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很大,间差别很大,很多突发的特殊气候灾害,会给生产带来巨大的风险。各单位分布广,土质、地势、小气候差别大,凭经验很难做到精准指导,有时存在指导不到位不及时或不准确的现象。
3、勤俭节约方面做的不够。在来客接待上,有时还因顾面子、讲排场,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在出差或外出时,有时在吃住方面,还有浪费现象;在办公费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浪费。
4、工作方法还存在不灵活。虽能主动完成份内事情,但缺少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全场小城镇建设,全场经济发展,全场民生问题思考的多,建言的少,看见的多,过问的少,听到的多,解释的少,有时站位还不够准确,缺乏与班长和同志们的沟通、协调。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习不够。平时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政策性、理论性学习不够,特别是自学不够,没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因此对政策的理解不透。
2、要求不严。总认为自己是搞技术的,自我要求够严的,同时认为自己手中无权,不会以权谋私,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任何人都会犯的,虽然是技术干部,但肩负着全场农业生产的重任,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任何过失,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重视不够。平时总爱关注上边的反腐,反不正之风,总认为那跟自己很远,没有认识到自身“四风”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照镜子,没有很好地反思,没有很好地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4、行动不力。在学习各级党委开展的转变作风各项活动中,自己虽然从心里赞成、拥护,但在行动上表现慢,没有在工作中身体力行,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各项要求,自己身上的“懒、散”改变较慢。
农业推广个人工作总结
农技推广站工作总结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 〖在线字典〗一年来,我站在县委、县政府及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首位,以服务粮食生产和特色 农业“果、药、菌”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推广机制,大力发扬创业、敬业和团结精神,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 肥补贴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等,认真开展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服务。现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1.XX年工作汇报
1.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
根 据农时季节,下乡进行生产调查,研究技术方案,撰写调查报告,提出生产技术意见,做好超前技术服务。在开展主体技术培训方面,一是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培训; 二是通过县电视台举办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组织农民推广员等多渠道培训;三是设立农业技术服务热线、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集中村、组群众召开技术培训 会等多种形式培训。下乡进行生产技术调查18次,开展技术培训18000人次,发技术资料5万份,举办县电视台专题技术讲座12期,向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上 报小麦、水稻等作物生产技术意见,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等20多份。
科技下乡包村技术服务。在站长带领下,组织2名高级农艺师,7名农艺 师,经常出车做好巡回指导,到乡、村与包村干部、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建立联系,进行麦田管理和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县电 视台做了跟踪报道。通过巡回指导麦田春季及中后期管理,使今年小麦在遇到冬
春季寒潮频繁,低温寡照,造成小麦成熟期推迟10天左右;生育中期寒潮低温使穗 粒数减少;后期多阴雨造成赤霉病等病虫害后发作等特殊气候条件下,减产幅度很小。据调查,小麦平均单产273.8公斤,较XX年减产20.8公斤,减 7.06%。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保证了小麦生长稳健。据在重阳镇半川村调查,偃展4110配方施肥麦田千粒重平均43.2g,而习惯施肥麦田千粒重平均 为
37.3g,最低只有33.3g;在玉米、水稻等主要秋粮作物上,全面落实了配方施肥、中耕、化学除草、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关键技术措施,使我县秋粮 在今年生育期间阴雨寡照低温的不利天气条件下,没有发生大面积倒伏等灾害,压低了灾害损失。水稻生育中期病虫危害较多,我们在水稻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深 入稻区田间调查,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村、组召开培训会,指导稻农科学防治,合理用药,使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达到家喻户晓,落实到田间地头。
1.2试验示范推广及技术创新情况
1.2.1 食用菌试验研究:对袋料香菇9608进行提纯复壮选优工作。对我站保存的9608系列、807、939、9015栽培种,进行试种观察,已经取得了
一、确定养殖科技示范户,带动全乡畜牧业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带动全乡畜牧业的改革与建设。今年,我乡站组织各村级防疫员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和疫病防治指导工作,大力宣传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扶持发展中小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结合我乡镇养殖特点,在各行政村共确定了x个科技示范户,发放苯扎溴溶液(5l/桶)共x桶,带动周边辐射户共x户,乡站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农户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出重点指导内容和指导计划。组织并鼓励科技示范户接受培训指导,增加农户的科学养殖技术知识,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殖技术。
二、积极应对农技推广存在问题,高效制定解决方案。在喜得硕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畜禽养殖方式总体落后,农户思想落伍,科学水平偏低。
(二)标准化养殖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资金短缺问题,缺少科学养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大多数养殖户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我乡镇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今后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打算
做好科学技术宣传工作和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培训学习工作,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入户力度,提倡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真诚为养殖户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及场区规划建设意见。以解决畜牧业生产关键环节为导向,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是农民真正收益,全心全意为强湾乡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xx乡畜牧兽医站 二零一x年x月x日
话,方便农户关于技术难题的咨询;与农户签订了《服务承诺书》,确保技术服务到位;发放并指导示范户填写好《示范户手册》
三、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目标
项目开始后,XX年9—11月,我和水稻组的其他技术员一起深入大庄乡调查了解09、10年的水稻种植情况。通过走访水稻科技示范户,了解了当地的水稻种植管理水平和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根据水稻示范户的需要和项目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指导员工作计划。
同时,根据不同水稻科技示范户的情况,分别编制了入户分户指导方案。通过分户指导方案,农户可了解今年要为该户提高的技术服务内容和其要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分户方案,使指导员和示范户能够互动起来,能够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四、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技术指导水平
指导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科技示范户的指导效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平时注重搜集相关资料,加强知识积累。我还参加了市农业局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农业政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以及近年来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内容的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同时自己入户指导的信心以及入户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增强。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
针对今年的情况,向示范户开展水稻移栽技术培训、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培训,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及病虫害发生特点适时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入户与示范户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月到各个科技示范户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工作,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电话咨询和发送短消息等形式开展技
术指导服务。为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三是广泛开展技术资料发放工作,根据不同生育期,编印栽培技术资料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使示范户能够按照技术资料的要求,进行科学防治和田间管理。为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科技应
用水平,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现场培训指导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据调查统计10户示范户共辐射带动100户农户,10户示范户平均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提高20%。
六、积极写作通讯报导,扩大水稻产业项目工作影响 根据项目通讯报导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从项目开始的XX年9月至XX年9月,针对水稻产业技术指导员学习培训、培训示范户、入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至目前为止上报水稻产业相关信息7篇,中国农技推广网选用7篇,完成了被中国农技推广网选用5篇的任务。
总之,一年来,通过对示范户进行技术上指导,我帮助示范户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也带动了一定数量的农户。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也深深感到自己技术上的欠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努力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示范户服务,为三农服务。
1、按时开展农情调查
XX年,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及时开展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大型农情调查15次,及时写出了调查报告和相应的农作物田间管理措施、技术意见等技术明白纸,为农民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农业信息,为领导当好了参谋。
2、积极参与高产创建活动
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活动要求和单位的安排,积极参与上官镇上官村小麦和玉米高产创建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在小麦、玉米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及时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调查苗情,实地“会诊开方”,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示范区内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农作物生产新技术被农户及时的掌握应用。免费发放优质良种和肥料,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工作,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种,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农业项目
XX年,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农业项目,圆满完成了滑县农业(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综合开发“想不到”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顺利通
过了省市农业专家的验收;参与并完成了“滑县农业综合开发玉米高产优质标准化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积极参与了国家棉花良种补贴项目,圆满完成了宣传发动、供种清册的填写、种子的发放、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等大量工作;积极参加了《河南省滑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编写工作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等项目的申报工作。
4、积极开展试验示范
XX年在单位安排下,和同事合作建立了小麦品种展示田1个,展示小麦品种 15个;玉米品种展示田1个,展示玉米新品种30个;现已完成XX-XX“小麦3414+1”和“肥效对比试验10个,XX年玉米、花生“3414+1”试验和
肥效对比试验8个;部置安排XX-XX年的“小麦3414+1”和“肥效对比试验”4个。
5、积极搞好技术培训
为更好地开拓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促进全县农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农时季节和不同作物栽培管理和需要,结合 “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和“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积极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面对面、手把手的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提供配套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取得了可喜成绩,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6.加强业务和政治学习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按照单位安排,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性文件、讲话,同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认真写出心得体会,使自己的工作和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自己积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利用各种渠道学习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农业新动态,掌握农业发展大方向,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和职业技能。积极参加农业部的农业技术指导员资格认证工作,成为一名国家认证的农业技术指导员。
8、积极协助兄弟站,创建和谐单位
XX年,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例会,听从领导安排,认真完成中心布置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业务合作关系,尽力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积极协助测配站、丰优种业公司、植保公司、植保技术服务站等经营单位的肥料、种子、农药的推销工作及土肥站取土化验和测土配方施肥项
目总结上报、经作站棉花试验安排布置等工作。
二、下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全县的农情调查和农业生产调研;认真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试验示范和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科技创新等工作。
2、积极参与高产创建工作,搞好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数字化农业示范田和新品种展示田工作;继续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的落实与实施。
3、结合“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
和“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积极向有关农业信息平台投稿,传播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加强与其它农业技术专家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积极参与《滑县农业科技》编辑、印发等工作。
5、继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略时代精神,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农业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XX年12月10日
导、指导下,在同事和科技示范户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组织到位、措施有力、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开展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后,积极参加了县农委组织的各期培训学习,全面学习了棉花、小麦、玉米等有关知识,更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指导示范户的服务能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机制创新,为争取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更多地了解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程,采取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宣传农业科技示范县的政策,宣传面向市场的现代农
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工作方面。
农业科技推广在我县以棉花、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科技示范户理所当然的要有一定的种植水平,同时要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周边群众中推广开来。农业部在XX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给于我县,XX年至XX年我县被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续建县,XX年按照自治区土肥站签订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合同完成了3414试验和肥效试验各10个,XX年9月在海楼乡、红旗镇、英买力镇等乡镇场棉花地取土样800个、分析化验10400项次。采集3414试验植株样175个,化验525项次。通过试验我站建立施肥体系2个,利用各乡镇巴扎天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宣传册5000余份、满意调查表100份、同时我站又争取秸秆还田项目,在托依堡镇、海楼乡等5个乡镇场做秸秆还田试验5个。我站在9月地区、自治区顺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秸秆还田项目
验收,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肯定和认可。本人在各乡镇选择10户素质较高面积大作为科技示范户。对10户示范户进行挨家挨户走访,详细了解各农户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摸清当地耕作制度,并登记示范户的相关信息,收集他们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各种意见、建议。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科技示范户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了解。要求每户示范
户以大带动周边农户,全面带动各村民所有农户学科学用科学。
四、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我所指导的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摸清了各户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各户的需求后,精心设计了针对各户的技术指导方案。全年来主要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保护农田环境,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相统一的目标打下基础。
五、入户指导方式灵活多样
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在于入户,培训指导,传授技术,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到田到户。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入户指导技能和示范户农民的科技素质。我根据技术指导方案和农民的需求,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多发期等),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与联系户保持电话联系,确保技术和信息服务通畅。在指导方式上采用入户指导为主,同时通过科技之冬辅以集中培训和现场交流会形式。及时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农业技术服务 篇7
1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因素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1人口压力大
1.1.1人口总量大
据统计,截至2015年初,我国人口总量超过13.6亿,人口总量大,而我国地貌特征丰富,地形多变,加之近些年来工业污染程度加剧,适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再度缩小。此消彼长之下,我国对单位面积粮食的出产量要求上升到极高的程度。
1.1.2农业人口数量大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很大。但大部分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采用的耕作方式也是以传统的人力耕作为主,现代型机械化生产尚未开展,生产力普遍低下。
1.2自然资源不足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1/2。作为农业灌溉中重要因素的水资源,其分布区域也不均衡。
1.3缺少资金投入
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国家财政投入重点都放在非农行业中,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基础保障程度低。
2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2.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创新源于新式农业技术的研发。在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资金,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和实地对比考察,分析外力作用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只有用于研究试验的资金充足,才能保证科研链条不断裂,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中创造先进的农业技术。
2.2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在投入必要的资金后,国家还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知识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确保研究手段和试验方法的切实有效,使农业技术创新少走弯路,减轻财政压力。在这一方向上,可以派遣有潜力、农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农学人才赴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深造,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理念,以丰富我国农业知识体系。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真正改进生产技术,单单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创造新作物新品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世界上极富盛名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农业专家袁隆平及其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农业创新技术。从1965年开始,他利用杂交优势理论,历经8年深入钻研,在1973年成功创造出三系杂交水稻种,解决了水稻三系杂交这一历史性世界难题,为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进步开创了先河,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优秀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也离不开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不断探索。袁隆平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实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每一期水稻的生长状态、防病害能力和发育性状等作物属性,他将这些因素集中汇总,制成水稻生产考察报告,并在下一期水稻种植中尝试改变外界环境和内部机制,试验改进效果,终于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技术。
3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随着农业技术创新进程的深化,如何真正实现技术推广,使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全国各地区,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在实际的扩散过程中,却出现了区域性隔绝、农民观念落后、信息传播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3.1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实际效果。受到历史与国情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民的低文化素质不但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还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领导机构可以通过多途径提高农民素质,例如: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切实进行,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班,创办职业技术中学,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知识,让农民认识到创新农业技术在生产实际中运行的必要性。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才能确保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
3.2建立信息传播系统
一个形式多样、信息更新速度快、科学高效的技术信息传播系统作为信息扩散的媒介,是21世纪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农民通过该系统了解丰富多样的生产技术,就会联系自有土地的生产作物特性和地形特点,购买到先进且实用的生产技术。同时,该信息网络可以分设咨询反馈版块,鼓励应用相关技术的农民在网络上呈现技术的优势与弊端,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身知识技能,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
3.3降低技术应用风险
农民在了解一些创新技术后,由于尚未进行实际生产试验,对此技术的运作成本、生产产量等因素都持有怀疑态度,即使有应用新技术的动机,但由于风险考虑,放弃了提高产量的机会。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农民运用新技术所承担的风险,推广部门要建立一套将种植试点查验、技术应用咨询与技术优势讲解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让农民通过技术试点实地考察了解新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产生的改变。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让农民了解新农业技术的优势,对新老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这套服务体系,将农民的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置于一个系统有效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促进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4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灵光一现地产生技术改进的想法。政府和国家要在民间引导形成“尊重人才、自主创造”的理念风尚,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这种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技术革新想法更易于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在技术拓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行阻力。
农业技术是农业水平发展进步的基础,将农业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对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创新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吸收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通过建立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能使更多农民接触到新技术,并逐渐接受新技术,真正实现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推广,推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总结了推动农业技术提高的方法,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案,给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农业技术服务 篇8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农业技术服务】推荐阅读: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10-11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基层农业发展农业技术11-11
农业与技术07-18
农业技术09-15
农业设施技术10-26
农业生物技术06-12
农村农业技术06-12
农业技术供给06-15
湿地农业技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