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体系(精选12篇)
农业技术体系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新时期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环节, 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 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 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双城区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 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 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 都有办公场所, 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 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 其中, 管理人员1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 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 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 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 大专学历34人, 中专学历2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
50岁以上8人, 占12.7%;45~50岁9人, 占14.3%;40~44岁23人, 占36.5%;30~39岁16人, 占25.4%;25~29岁6人, 占9.5%;25岁以下1人, 占1.6%。
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 占8.8%;大专62人, 占54.4%;中专24人, 占21.2%;中专以下20人, 占17.6%。
高级农艺师5人, 占4.4%;农艺师33人, 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 占21.9%;助理以下18人, 占15.9%;无职称33人, 占28.9%。
50岁以上19人, 占16.7%;40~49岁52人, 占45.6%;30~39岁42人, 占36.8%;30岁以下1人, 占0.88%。
农业院校毕业45人, 占39.5%。
1.3 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 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 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必须多方筹集资金,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 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 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 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 占总数的39.5%。
2.3 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 农业科技不断发展, 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 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
乡镇级农技人员, 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 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 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 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 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 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3.1 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 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 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 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 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 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 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几年, 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 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 不要“一人多用”, 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不要做多面手, 啥都懂一点, 啥都不精。
3.5 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 具有现代农业理念, 率先应用新技术, 推广新技术, 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 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 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要实现推广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要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 根据农民需要, 研究新的农业技术, 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通过推广完善和检验科研成果。做到科研具有针对性, 具有时效性。
农业技术体系 篇2
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极为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建设.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推广管理体制靠行政方式管理,依照计划模式运行,推广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各地区、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协调性,各自为政,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责任不够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指导跟不上,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的普及到农村的基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传播和转化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机制的改革,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管理的方法不到位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基层农业劳动者服务,增加其农业文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到基层农民的需求和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采用行政化的推广方法,多由政府来决定要推广的项目,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对各部门形成一定的强制作用,而没有考虑到基层农民的接受能力以及现阶段的农业技术需求,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不能真真切实的做到为农民服务,也使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转化.3.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技术人员的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也不够到位.据统计,我国地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中级职称的推广人员较多,工人的数量也比较多,而高级职称的推广人员数量却极少,具有农业专业学历的技术推广人员也较少.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得到短期的培训机会,因为培训不足,致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陈旧,农业技术服务得不到有效开展.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1.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政府的推广体系为主导,切实实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的公益性、基础性作用,注重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农业知识的培训讲解,切实的负起行政管理职责.为保证公益性服务的有效执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为农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但是,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存在着制约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此外,政府还应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3.重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
美国农业展望技术支撑体系 篇3
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
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其中,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12个局(办公室)与农业展望直接相关。
这12个局(办公室)的运行机制是: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业展望报告发布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
强大的数据资源,是美国做好农业展望工作的基础。目前,美国主要的农业数据资源有:1.农业普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的人口、农业与农村经济、农场数量、资源与环境、农产品生产与实践等5个方面的数据(1840年—2007年),共计8000多万条。2.经常性调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的3大类101种作物类产品数据、5大类40种动物类产品数据、80多种经济类指标数据和农作物气象监测数据,共计2000多万条。3.出口销售查询系统。包括195个国家44种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数据(1999年至今),数据指标有日度、周度、月度和年度等4类,共计4000多万条。4.全球农业贸易系统。包括195个国家4大类60多种农产品的进口、出口和净出口等月度数据(1976年至今),数据指标有贸易量和贸易金额等,共计3000多万条。5.生产、供应和配送数据库。包括195个国家13大类90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配送数据(1960年至今),数据指标有面积、单产、产量、进口量、出口量、饲料消费量、国内总消费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等,共计1300多万条。
科学的数据研究方法
美国农业展望的数据研究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开发了多国商品联接模型(Baseline模型),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该模型包括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24种农产品。同时,美国农业部还利用GAMS软件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运用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等假设,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 篇4
一、数字农业的概念
由于数字农业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20世纪末, 国际上形成了数字农业概念, 认为它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知识经济”等全新概念在农业上的引申;其本质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结构要素、过程与部门进行二进制及模型化表达, 以获得对农业更为精确与深刻的动态信息, 从而进行科学决策与调控, 达到预期目的[1]。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 数字农业从理论定义上讲, 是指把遥感信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电脑、通讯网络和自动化设备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病虫害发生, 水肥状况变化以及相应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定期获取信息, 建立动态空间多维系统, 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2]。
缪小燕等认为, 数字农业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 包括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技术、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信息技术和土壤快速分析、自动滴灌与喷灌技术及其自动耕作与收获技术等相结合的, 定位到中、小尺度的农田, 在微观尺度上直接与农业生产活动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系统[3]。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具体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农业要素 (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 (数字化实施、数字化设计) 、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目前, 其应涵盖“信息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概念的所有内容, 可以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地学空间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等一批信息高技术为支撑, 实现农业数据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和标准化, 农业设计与决策管理的智能化, 信息传播的网络化, 实施过程的自动化, 最终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宏伟科学工程[4]。
二、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
数字农业可以说是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到支撑技术、再到工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其关键技术可以分为软硬两方面。“硬技术”主要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互操作、宽带网络、虚拟现实等;“软技术”主要有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以及系统集成等等[5],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经过各相关技术领域近二十年的研究开发与技术积累, 具备了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所需要的基本技术与装备, 这一体系的主要技术包括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虚拟现实 (VR) 技术。
1. 遥感技术 (RS) 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 至今已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其他高新技术, 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信息, 实现定时、定量、定位, 客观性强, 不受人为干扰, 方便决策。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7]。农业是遥感应用中最重要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美国专家列出了遥感技术在农业上分两大类五个领域:第一类是一般性应用, 有土壤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制图等;第二类是特殊性应用, 有农作物鉴定、农作物估产、森林火灾预警和侦察、病虫害侵袭调查等等。当前应用较多的五个领域是:农作物估产、土壤调查、土地利用、植被调查与识别、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如遥感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可对土地盐渍化、沙化、侵蚀、作物病虫害、资源 (水资源、植被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监测。日本利用卫星多光谱资料, 对国土进行了十年变化监测, 清楚地识别了东京湾沿岸的侵蚀情况。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应用卫星成像系统, 早期辨别农作物病虫害, 及时采取对策, 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提高了经济效益。中国的农业遥感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取得了大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 如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主持的“黄土高原遥感专题研究”在林草资源遥感调查、土壤侵蚀定量遥感调查、土地类型遥感综合研究、草场生物量的遥感估算、农业地物光谱特征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为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目前, 中国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与应用, 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 包括资源调查与数量统计, 资源质量评价与利用规划, 资源变更监测与科学管理等;二是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如各种农业灾害的预报、灾期动态监测和灾后灾情评估等;三是农作物动态监测与估产[8]。
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1960年美国科学家诺基尔·汤姆林逊 (R.F.Tomlinson) 博士首先提出了要把地图变成数字形式的地图, 以便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 这个新颖的思想导致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空间型的信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的功能。计算机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 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综合地进行地理定位及其过程的动态分析, 综合地图、表格、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和符号于一体, 能够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图形化输出。由于其形象、直观、全面、便于决策应用, 在农业领域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大。从技术角度看,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分四个层次, 即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如在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方面, 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 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他的现代技术 (如RS和GPS) 有机结合, 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9]。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具有全天候、实时、连续有效的导航定位系统, 而且抗干扰能力强, 时间授时可达到纳秒量级, 能及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和时间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除用于导航外, 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广大领域。它应用于农业, 可实时地对土壤水分、肥力、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和产量等进行描述和跟踪, 并可研制、开发出全自动拖拉机、播种机、农药喷洒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 使得农业生产逐步进入自动化阶段。
4. 虚拟现实 (VR) 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项新技术, 近年来, 在技术研究领域十分活跃, 它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和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综合使用了各种最新技术, 融视、听、触觉为一体的模仿现实的三维空间再现技术[10]。它在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管理、规划、农业资源配置、商品流通等农业各个领域上的应用, 前景广阔。如虚拟植物, 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够精确地反映现实植物的形态结构, 极具真实感。利用虚拟植物技术, 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设计农作物, 然后再进行实际培育,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新西兰Hort研究所利用虚拟作物技术对猕猴桃品种进行改良[11]。
三、结语
1997年, 经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讨论, 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3], 1998年, 美国副总统在提出“数字地球”概念时, 再次对数字农业进行了定义, 数字农业很快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1999年11月, 在北京召开的“数字地球”国际学术会议上, 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的数字农业, 成为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 中国召开了两次有关数字农业发展的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 数字农业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化农业重要的科学支撑技术。数字农业概念的提出, 也明确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目标, 使得有关部门可以在数字农业的总体框架下, 合理安排中国的农业发展规划, 加速促进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曹宏鑫, 王家利, 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 2004, (1) :17-20.
[2]澄文.数字农业简介[J].致富天地, 2004, (11) :29.
[3]缪小燕, 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2) :30-31.
[4]科技商报编辑部.数字农业与“数字农业科技行动”计划[J].科技商报, 2003, (134) .
[5]薛领, 雪燕.数字农业与中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 (Grid) 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 2004, (4) :4-7.
[6]彭鹏, 谢炳庚, 侯伊林.关于数字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 (4) :224-226.
[7]周晓愚, 王永国, 陈建卓.遥感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 2004, (6) :37-38.
[8]莫虹.遥感技术在中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8, (4) :36-37.
[9]褚庆全, 李林.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1) :22-24.
[10]闵联营, 邓清珊.虚拟现实及其应用[J].交通与计算机, 2000, (5) :41-44.
农业技术体系 篇5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进行节能减排十分必要。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是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4.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技术是关键,因此应该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及时应对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突发现象。
5.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节能减排工作的初始时期,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是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得当,能对能源的耗费量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浪费现象。因此,应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1.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电源结构向低污染、高效率发展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使节能发电调度与经济补偿机制分离。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化,在未来几年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要基本关停,转而采用新型的、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实现这种发电结构,既能够节省经济开支,又实现了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1.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科技创新
农业技术体系 篇6
政策: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
普惠政策有叠加。兑现落实中央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78.5亿元,并通过基层调研和抽样统计,及时调整价格策略,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利益。
大户政策有创新。设置不同类区的差异化补贴门槛,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激励作用。预计2014年全省将有11932户享受补贴,补贴资金6482万元,户均增加1621元,增42.5%。
直补政策有调整。在全省不同区域选择11个县(市、区)启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试点工作。在兑付的方式上限定由县上通过“一折通”直发而不是县或乡镇发放。
现代农业:推进四川农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以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0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为重点,主抓万亩亿元示范区(2013年建成800个)、“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基地建设。2013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产值可达3800亿元。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改善。新建高标准农田217.6万亩,全省累计达到3483万亩;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50万千瓦,同比增长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新增机电提水控灌面积3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3.58万亩。
农产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3272个。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96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注册登记3.46万家农民合作社,培育省级示范社830家;家庭农场5513家,30亩以上种粮大户1.2万户。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247.3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1.3%。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5万口;新建沼气工程350处、沼气集中供气9000户;美丽乡村创建全面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全面铺开。
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迅速。重点打造休闲农业景区和休闲农庄,全年新建农业景区200个以上,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个,综合经营性收入560亿元,带动800万农民就业增收,休闲农业发展步入转型升级阶段
农业灾后恢复重建有序进行。“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序展开。
防灾减灾: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2013年,四川省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强化指导并行。全年投入救灾(补助)资金达7200万元,专门用于灾区农业生产物资补助,促进了抗灾救灾政策和技术的配套发展,抗灾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2014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加速破局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态势,但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013年四川省粮食实现“七连增”,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是相对需求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农业生产者变为农产品消费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进一步增大粮食的刚性需求。
土地流转进入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新阶段,虽然局部地区粮食规模经营已有突破性发展,但总体上土地流转“非粮化”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
规模化养殖继续保持扩张态势,这势必挤压一部分粮食面积。
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农业效益提高将面临更大困难
农业生产经营也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的新阶段,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因农业劳动力短缺将使人工成本继续提高,加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加工环节总体上仍然滞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要求日趋迫切
就四川而言,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构建稍嫌滞后。2012年全省共有龙头企业8236家,农民合作社27241家,家庭农场5513个,相对于全省1885万户农户而言,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因此,2014年必将是四川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加速破局之年。
农民的收入保持进一步增长,但增长难度持续加大
从有利因素看,由于扶持和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农民政策性收入的部分会继续有所增长,但因比重较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较有限。对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较强预期,可望成为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方面实现实际进展还存许多不确定性。
从另一角度看,农民增收面临的两方面挑战性因素不容忽视:一方面是总体上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的态势仍在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民在传统农业领域被挤压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将会对2014年四川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影响。
农业技术体系 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市场准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不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工作[1,2,3,4,5,6],“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列为约束性指标。
根据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及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既要实现快速发展,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及节能减排,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中国的节能减排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抄照搬。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的节能减排“组合拳”,给出了中国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路径选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
1 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架构
推进电力节能减排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包括市场经济手段等)进行节能减排(简称“制度节能减排”);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等手段进行节能减排(简称“技术节能减排”);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节能减排(简称“结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在制度、技术、结构3个方面,要采取综合性对策。
根据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国情,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组合拳”(见表1),共同构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好诸如节能、环保等外部性问题,必须有面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弥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不足。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设计符合国情的市场机制。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综合性政策,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由被动的节能减排转向主动的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实现节能减排具体目标的综合性制度安排。
监管机制对相关各方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进行监管,包括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社会性监管及市场结构(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经济性监管。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以及节能减排交易的技术支持系统、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技术支持系统、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的技术支持系统等。
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期,结构及制度节能减排对总节能减排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首要途径;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中后期,主要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及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分为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3种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包括支持鼓励进入机制和限制约束进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是以技术标准、差别电量、差别价格、经济补偿等机制引导高能耗、高污染的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市场。这里主要论述节能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
2.1 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电力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电力市场建设未能充分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实施真正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模式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过渡。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中,机组电量实行部分电量竞争。
2.1.1 促进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机制(过渡模式Ⅰ)
发电权交易[3]借鉴普通商品二级市场交易,通过转让或购入发电权电量实现发电企业之间的交易。发电权电量是指电厂在合约市场(包括政府下发的各类发电机组当年的省内年度发电量计划)等市场中获得的发电许可份额和机组签订的中短期交易合同。
实施发电权交易,可以以市场机制促进高效节能环保机组代替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发电,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是对当前计划发电模式的改进。
2.1.2 考虑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过渡模式Ⅱ)
1)通过实施“差别电量”(政府宏观调控或计划调控),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发电模式;在安排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方面,实行机组类型差别、能耗差别、容量差别、环保差别、区域差别,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减少能耗高、污染大的火电机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发电机组的节能减排优势,实现节能、环保和安全发电。
2)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政策。对列入关停序列的小火电机组,在一定时期内(如3 年),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发电量指标,小火电关停企业通过发电权交易[3]将补偿发电量指标有偿转让给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获得相应的收益,用于企业转产和职工安置。关停小火电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而建立小火电关停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实现小火电顺利关停的前提条件。
3)开展替代发电的发电权交易[3],促进非关停小火电由少发电变为不发电,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
4)开展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外送电交易),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上述简称为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通过该“组合拳”,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竞争优势、边际成本优势和节能减排优势,不断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步使小火电机组退出市场,实现电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该“组合拳”,既包括结构节能减排(电源结构调整:关停小火电、“上大压小”机制等),也包括技术及制度(或管理)节能减排(实施“差别发电计划”、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外送电交易、火电厂脱硫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2.1.3 节能减排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及经济补偿的市场机制(过渡模式Ⅲ)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引导电源结构向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发展,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2] (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实施节能发电调度,需要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实行经济补偿机制与节能发电调度相分离,即在电网运行中机组的实际节能发电调度出力按照《办法》的要求执行,采用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基本电量或发电利用小时低限标准等)与市场机制(发电权交易等)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4,5]。
在电力市场建设未能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之前,过渡模式Ⅰ,Ⅱ,Ⅲ是3种可选路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在未来几年内高能耗、高污染火电机组基本关停后,上述过渡模式必将逐步过渡到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约束下、市场竞争确定机组发电量模式。
2.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中,凡是市场能够做的事,让市场去做;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让政府去做、去管。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在上游的发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中游的输电、配电环节,政府调控定价;在下游的零售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中,机组发电量实行全电量竞争。
2.2.1 基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准入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Ⅰ)
在中长期、短期交易(双边/多边、集中竞价)市场,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规定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机组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对于获得准入的市场主体,可通过自主决策,自主选择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设计,体现了在市场交易中“以节能减排为约束”的核心思想,实现市场机制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准入机制的设计有利于从整体上控制节能减排的效果,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机组的发电量,并给予高效节能环保机组更多的市场机会。
2.2.2 兼顾电力排污权市场交易和市场模式Ⅰ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Ⅱ)
随着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成熟,在市场模式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市场相适应的电力排污权交易市场。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发电企业排污权,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力,利用市场机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自主决策买入或卖出排污权。一方面,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可以通过自行治理降低污染排放量,将低能耗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收益,同时将剩余排污权有偿转让给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购买排污权,当排污权成本高于发电收益时,将排污权转让给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促使发电量向低能耗、高能效机组转移,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电力行业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建立排污权市场,促进电力资源、环境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2.2.3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Ⅲ)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能耗修正及环保折价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在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集中竞价市场中,对发电机组的报价排序,进行能耗修正、环保折价;能耗修正实现对不同能耗、不同网损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综合节能效果好的机组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环保折价实现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的发电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本质上是考虑能耗总量和环保总排放量控制的市场竞争方式,不影响成交后的结算价格,仅在竞价过程中通过改变竞价规则,增强综合能耗低、环保机组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中标电量,促进节能减排。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能够促进火力发电企业从长期的经济利益出发,提高企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对机组进行污染物减排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的集中竞价市场机制,既考虑了发电企业的外部成本,又不会带来发电厂之间过大的利益调整,仅在竞价规则上对综合能耗低、环境污染程度小的机组予以竞价排序上的优惠,以培养各发电企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各发电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进度,引导各发电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2.2.4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Ⅳ)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资源税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它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资源税将环境的污染成本和资源浪费的机会成本内部化。
在电力排污权市场相对成熟、资源税到位的条件下,在市场模式Ⅰ或市场模式Ⅱ的基础上,建立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中长期、短期交易市场,发电企业的报价中包含了资源税和排污费等,形成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对不同能耗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存在差异,能够提高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调整高能耗机组和低能耗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排序,进而导致不同能耗机组的成交量较征收资源税前发生变化;同时,直接影响到市场出清后的结算价格,使得高、低能耗机组在征税后发生较大的利益调整。
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为火力发电企业降低能耗带来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企业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一致化,促进电力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
2.3 符合中国国情、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路径选择
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各地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3种过渡模式;而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及其配套措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可选择4种市场模式。
另外,电力节能减排的其他市场交易机制,除了电力排污权交易机制,还有:
1)市场融资机制。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的市场融资、担保等渠道反过来促使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信贷和绿色资本市场、生态保险等)。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它是一种市场化的、以赢利为目的、通过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主要经营模式达成节能减排的机制。能源服务公司与火电厂签订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后,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为火电厂实施和管理节能减排项目,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与火电厂分享节能减排效益。除了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将给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3)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CO2排放量)为目的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实行排放配额制、建立排放配额交易市场。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
3.1 促进电力节能减排的方式和手段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不同性质手段其作用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一是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以能源价格、排污成本、税收、金融政策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手段是激励相关各方自觉节能减排的基本政策;二是电力节能减排的法律手段,将起到规范相关各方行为的作用,对相关各方将产生有效的影响;三是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可以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
实施节能减排,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都不可缺少。以经济手段为基础,法律手段为保证,行政手段作用于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
3.2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的实施措施
1)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2)完善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加快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
3)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构建激励机制,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产品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立足于鼓励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以及引导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对部分高耗能产品开征消费税。
4)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标本兼治,控制源头,尤其是要控制造成能源消费不合理增长的源头;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节能减排目标相协调。
5)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目标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
6)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
7)实施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4 监管机制
要尽快完善电力节能减排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节能减排监管体制。特别要理顺节能减排监管职能,做到权责对等。首先要解决节能减排监管职能的配置问题。其次要理顺能源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前者履行节能减排规划、政策的制定职能,后者履行对电力节能减排的专业性监管,对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的社会性监管,对垄断环节和有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的经济性监管。
5 技术支撑体系
5.1 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发展脱硫技术、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技术、燃煤锅炉的节能减排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需求侧节能减排技术等。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
5.2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以下系统:
1)电力节能减排交易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发电权交易、电力排污权交易、跨地区电力外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
2)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年度、季度、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的制定,日前、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制定,电网阻塞在线校正控制和自动发电控制,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的电网适应性评估。
3)能耗、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及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对火电机组能耗、烟气污染物、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
4)排污数据监测与认证,包括:排污跟踪系统、年度调整系统和许可证跟踪系统,自动监测排污是否达标。
5)火电厂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优化系统,它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系统。
6)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对机组发电能耗、电网损耗、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机组、脱硫、污染物排放监测和控制等节能减排指标的评价、考核。
6 结语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逐步引入以价定量的电力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做到外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内部化和外部收益内部化,实施以配额管理为主的环境保护模式,进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实现市场化的发电模式和售电模式。显然,本文提出的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公平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能够实现制度经济学追求的“帕累托改进”,与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制度相兼容,符合微观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EB/OL].(2007-06-03).http://www.gov.cn/jrzg/2007-06/03/content-634545.ht m.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EB/OL].(2007-08-07).http://www.gov.cn/zwgk/2007-08/07/content-708486.ht m.
[3]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网技术,2007,31(22):58-63.SHANGJincheng,ZHANG Liqing.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ing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2):58-63.
[4]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一)基于行政手段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44-48.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on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xecutive mea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44-48.
[5]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二)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3):46-50.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two design and analysis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sidering market mechanis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3):46-50.
农业科技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篇8
国内学者关于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较为丰富, 其理解不尽相同。曾令果和徐辉 (2009) 在分析各省市科技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参考项目成功的影响因素, 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形成评估指标体系, 为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鲍玉昆和张金隆等 (2003) 研究了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SMART准则主要强调指标的特定性、可测量性、可得性、相关性、可跟踪性这五个方面。于成刚 (2008) 等针对科技项目的特点, 基于后评价视角, 构建了基于AHP-fuzzy方法的科技项目评价模型以及科技项目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针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改进意见。另外, 还有较少的针对某一领域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杨闯和王敬华 (2011) 对公益性农业科技项目的内涵、特点、功能定位、国内外的管理模式评价原则和评价类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 以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价工作。本文所研究的是针对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 主要是在之前学者们对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针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评级指标体系, 并在以往学者们重视效益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法律分析。
2 农业科技项目的内涵
所谓项目,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一般而言, 科技项目是指围绕科技研究展开的科技攻关、涉及面广、投资高强度、技术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 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项目。科技活动往往有几个大的计划和项目群组成, 每个计划或项目群又有许多具体的项目组成。而本文所研究的农业科技项目是指以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单位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 由相关农业研院所以及农业企业为主要承担者开展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项目。
对于农业科技项目来说, 由于其自身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其大部分产出与效益 (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 在项目结束前难以做出全面的评价, 只有投入具体应用或者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发现其影响。因此, 农业科技项目评估是对农业科技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客观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总结的一种方法, 是以评估报告为基础, 通过调查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实施、验收、成果推广等状况, 分析项目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结经验教训。
3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有效性, 也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 我们在构建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适用性原则。科技项目评价指标要具有和农业科技项目同质性的要求, 能够切实反映科技项目的特性和本质。 (2) 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项目的整体情况, 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尽量从客观的实际需要出发, 避免主观意识的加入, 注重指标的权威性、普适性和代表性。 (4) 时效性原则。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立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指标要反映社会价值观念, 避免不合适宜的指标影响决策效果。 (5) 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 从而避免相关影响带来的重复计算和影响决策的精准性。
4 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
总结国内外的针对科技项目评估方法, 可以分为定量、定性以及其他衍生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经济评估法;其他衍生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集成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方法的选择。
4.1 同行评议法
一般认为, 该方法是针对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 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估的活动, 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信度高。但是也有缺陷, 比如“熟人关系网“会使其不能真正的有效评价科技项目;另外, 对于中间层次的科技项目的评估会使得出的结论摇摆不定等。
4.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复杂问题的意见 (一般是20~50位) , 并据此作出判断。该方法是一种群决策技术, 可有效地征求和提炼群体的意见。但比较耗时, 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次反馈意见, 从而会降低评估效率。
4.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相对更重要的, 从而对总体进行排序。但是该方法仅限于书目不多的项目排序, 而且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和其他方法在一起使用。
4.4 经济评估法
该方法属于技术经济评估法, 主要通过价值分析、成本效益以及价值功能分析, 采用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计算比较得出结论。但是该方法有时候不能较好地量化一些指标, 或者存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测算等问题。
针对以上几种方法, 我们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时选择经济评估法。
5 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体系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即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整体, 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另外, 机会和政府支持是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两个辅助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和分析某一产业竞争力具有相似性, 在这里我们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初级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本文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现该因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国内市场需求要素;法律分析可以看做是支持性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管理层面的指标体系则体现企业战略结构状况, 经费的划拨则体现政府的支持。
注: (1) 表中**表示可以量化的指标, 未标明的表示定性指标。 (2) 本表的指标内容按照波特钻石模型来选取。
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的风险性和技术不确定性, 有的指标难以量化, 需要定性分析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
6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 而且指标权重直接影响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结果。不同的农业科技项目由于项目的侧重点不同, 权重设置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权重。对于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 权重的确定方法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能体现评价项目的真正目的;其次, 权重确定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 较易进行重复评估, 体现评估的精准性;再次, 权重方法的确定要简单易操作, 耗费成本较小, 较易被评估机构采用。
7 结论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一般注重效益分析和技术分析, 本文强调了组织管理和法律分析的重要性, 从而可以较全面的进行科技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效的组织管理活动可以大幅度降低项目所耗资金, 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 法律分析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使得项目成果得到法律保护, 也保护了项目的无形资产———品牌。因此,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效益分析、技术分析、组织管理、法律分析。这不仅是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本身的要求,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曾令果, 徐辉.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决策管理, 2009 (10) :18-20.
[2]鲍玉昆, 张金隆, 孙福全, 李新男.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2) :46-49.
[3]于成刚, 梅姝娥.科技项目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6) :84-85.
[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1-14.
[5]何大军, 曹颢.科技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与成果推广[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4.
云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速 篇9
2015年, 我省分别组织水稻、玉米、油菜体系和水稻、蔬菜、土著鱼协作组的高产技术联合攻关, 促成玉米体系与奶牛体系深度合作青贮玉米研究, 加强马铃薯体系与蚕桑体系、甘蔗体系的合作套种研究, 促成水稻体系与水稻协作组强强联手。研究并提出破解“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困局的路径选择——“极量创新”, 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新品种新技术协作攻关组研究制订了玉米、水稻、油菜“极量创新”方案。着力打造农业科技的“云南映象”, 玉米体系在会泽县者海镇石河村百亩核心高产示范区, 种植杂交玉米“云瑞505”品种, 平均亩产1132.07公斤, 创全国海拔2000米以上玉米种植区高产纪录。油菜体系在临沧市博尚镇综合技术示范创造了早熟油菜千亩连片最高亩产298公斤的全国纪录。
同时, 水稻体系集合各方技术力量, 在丽江永宁乡开展高寒稻区极量创新攻关, 通过新品种审定4个, 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7个, 引进新品种展示436个。蚕桑体系选育家蚕新品种2个, 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2个、示范面积15600亩, 家蚕新品种11个、示范32000盒。推广“大蚕十五日养蚕法”, 成本收益率提高10%以上。甘蔗体系进行了甘蔗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配方缓释肥、节水灌溉与地膜覆盖抗旱栽培等试验示范, 集成了创新甘蔗抗旱栽培综合技术。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10
农业发展的好坏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发展多集约型的转变。但是, 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不断将更多、更加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去, 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做出其应有的积极贡献。事实上,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尚且不够完善, 甚至可以说与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相对滞后了,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科技新成果的转化速度缓慢、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等。由此可见, 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为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 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 推广项目费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 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 情况都不够乐观, 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 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 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因此,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
第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 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 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 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 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 没有足够的资金, 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 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 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 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 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 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民才是科技的最终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极为重要。为此, 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我国的农业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 在看到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我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立锋.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368-369.
[2]刘会, 孙英焘.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5) :6-7.
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的应用技术体系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知识体系 应用技术体系
以往,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课程开篇都习惯地介绍计算机原理的知识结构,以“二进制”开始,从计算机原理讲起,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枯燥、难懂,教材形同“天书”的现象。知识点的枯涩难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目的。通过实践,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淡化理论知识、重在技术操作、贯彻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如何正确定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继而成为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最重要问题。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究竟应遵循哪种知识体系呢?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计算机理论的区别
计算机本身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品,包含复杂的理论原理和技术原理,其核心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逻辑数学原理和电子技术原理。计算机的理论体系就是架构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同于计算机理论,是“操作技术知识”,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以计算机运用为目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有独立于计算机理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以称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1.划分层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操作基础。主机开关、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
(2)使用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3)基础应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络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多媒体的简单应用等。
(4)高级应用。“宏”的使用、高级绘图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中音频、视频的采集、编辑及动画制作、数据库的使用等。
在这种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的网状结构主要体现在从以“基础应用”层次为核心,向“高级应用”层次辐射。
2.基础应用技术有广泛迁移性
由于大量的应用软件是以Windows为平台制作的,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中,基本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针对某一“任务”教学时,应将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逐一剥离开,区分出“操作基础”、“使用基础”与“基础应用”,逐项讲授基础应用的各个技术点。同时,规避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点,做到层次分明、技术点明确、重点突出。这样,就能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三、如何在教材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1.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
从上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看出,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应首先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等知识点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2.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网状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的选取原则是:包含所需的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技术障碍,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软件学习中,以Word为切入点,简单实用;而实际应用方面则以访问因特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技术教学中渗透计算机基础理论内容
在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于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采用分散、渗透的方法,将枯燥、难懂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融入在技术教学中。这样,可以起到分散教学难点、增强教材可读性的作用。
4.以操作技术为教学核心,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美惠.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12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原动力,只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带来利益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向标准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但是在进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人事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各个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情况,缺乏相互协作,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阻碍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不利于农业建设。
2.2 职能错位、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认清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职能,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农业技术,同时也浪费了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在很多地方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提高和完善。
我国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农业技术推广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落实到实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机制不够灵活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机制的死板导致在落实推广工作的时候很难对号入座,新机制的应用需要很多时间。
2.3 缺乏推广经费
在实际推广工作中,装备完善、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很容易出现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3.1 完善基层推广机构
基层推广机构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基层推广机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科学处理,将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基层推广机构中,提高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2 强化基层推广机构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制度和体系,在管理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和先进地区的管理模式,不断开拓创新,纠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详尽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推广工作中,使推广机构的管理体系向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同时,还要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推广网站,拓宽推广渠道。
3.3 更新推广方式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重点,要逐步放在创新体制结构、创新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完善,对农业局的管理和指导方面上,要更新推广方式,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对农民、乡镇政府以及农业局3方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规范推广体系,确保有效的履行职能,保证新型推广方式顺利进行。
3.4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推广团队做基础,因此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推广人员,聘请资深的农业专家对推广人员定期进行农业知识和推广技能的培训,组织推广人员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完善和丰富他们的推广技术。比如山东省,为了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员工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农业知识。
3.5 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推广体系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应本地区的农业实际水平。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势在必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摘要: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推广农业技术成为当前的重要事项。本文主要针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体系】推荐阅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08-0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06-08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07-2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1-02
202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08-02
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09-24
农业服务体系10-16
农业投资体系06-22
新型农业体系09-25
现代农业体系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