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有效

2024-08-02

有序有效(精选12篇)

有序有效 篇1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怎样让操作更有效呢? 下面结合自己前后两次教学片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片段一:

操作要求:装有3个黄球3个红球的袋子,如果从这个口袋中任意摸1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去,一共摸40次。 黄球和红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活动汇报:

这样的统计结果与猜想结果相差太大,且不科学。 ( 第九组对摸得要求不明确,摸的总次数都不对。) 所以,利用这样的统计结果根本无法得到结论:物体个数相同,摸到次数差不多,可能性相等。 教师也无法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也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操作不但无效,而且还误导了学生的认识。

反思:相同的操作,却出现不同的效果,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种。

1.操作要求不明确 ,学生操作方法不得当 。 有的学生放下摸的球,没有搅拌,又接着摸,各种球摸到的机会不相等。 操作结果不科学。

2.心理暗示。 由于之前让学生预测摸球结果会是怎样,许多学生估计红球摸到20次,黄球摸到20次,有了这样的主观意识控制操作,影响了操作结果。

3.为了求得操作快 ,受到表扬 ,敷衍操作 ,甚至于受邻组影响 , 把邻组的统计结果“ 借”为自己组的结果。

片段二:

操作要求:

规则1:在小组里,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袋子,一共摸40次。

规则2:每次摸球前,先用手把袋里的球搅一搅。

规则3:用画“ 正”字的方法把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在“ 摸球结果记录表”中,然后根据记录结果完成“ 摸球结果统计表”。

活动汇报:

调整:1.细化操作要求。 在操作前明确要求,让学生读操作要求,然后再操作。

2.把原先分的九大组 ,每组4人变为6大组每组6人 ,这样每组的组员就多了,分工可以更细,职责更明确了,一人摸球,一人搅拌球,一人报颜色,一人记录,一人数次数,一人监督。

3.第1次教学时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 第2次教学时比一比哪一组操作的规范? 第1次教学时学生图快,不理解什么是好,操作就不规范了。 第2次教学时突出规范操作,操作结果才能科学合理,学生潜意识里争强好胜。 所以,无需强调快。

经过这样的调整,操作结果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便于结论的得出:( 1) 事物个数相同,摸到次数差不多,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2) 摸到次数一样多( 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小) ,也叫可能性相等。( 3) 摸到次数相差得多,这样的情况也有, 也是正常的,科学实验中有偶然性。

经过调整操作活动顺利有效地完成,我认识到以下这三点保证了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

认识:

1.明确要求,规范操作

“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要认为在操作前让学生细细理会操作要求,会减少活动时间。 实际上有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做完之后怎么办,学生的操作才会有序、规范,这样的操作才会有效。

2.合理分工,有序操作

有效的合作操作,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 合作操作的有效性, 在于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否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并且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分工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工,比如, 沉稳细心的学生统计结果,思维敏捷的学生报告颜色,活泼好动的学生摸球,认真负责的学生监督,这样融合弥补,相得益彰,操作活动十分有效。

3.思维提升,有效操作

学生的操作不但是简单的动手活动,而且是手脑并用、密切沟通的活动,对操作过程的总结和操作结果的归纳,是对操作过程的提升。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大脑中内化知识, 用语言外化知识,实现思维的提升,才能使操作活动更有意义,才能算得上有效操作。

有序有效 篇2

时间:2010年05月24日 07时46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温家宝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有效组织下,各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消防干警以及来自不同方面的专业救援队伍,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拉网式人员搜救抢救已经结束,所有伤员全部得到救治,群众的吃、住、医有了基本保障,通讯、供水、供电设施基本恢复,部分学校复课,废墟开始清理,灾区人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尤其是在玉树这个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各方面条件都十分困难的地区,抗震救灾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说明我们抗震救灾反应是快捷的,指挥是有力的,工作是有序的,运转是高效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当前,玉树地震灾区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基本结束,进入到进一步安置好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加快恢复重建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与前一阶段相比,头绪更多,任务更重,持续时间更长,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精心的组织、更加细致的工作,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下一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安置好受灾群众生活。切实保障灾区群众有住所,有饭吃,有衣穿,有洁净水喝,有病能医,孩子有学上。现在各个渠道支援玉树的帐篷近7万顶,基本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安置需要。玉树的粮食、食品供应也比较充裕,生活用水问题基本能保障。军队两个“方舱”医院

投入使用后,医疗救治和日常医药卫生服务得到恢复。当前,一要进行全面摸查,确保每一位受灾群众都能有基本生活保障。要根据灾区居民生活习惯,增加适应灾区群众需要的粮食、食用油、蔬菜以及煤炭、燃油等的供应。二要尽快落实国家救助政策。及时把国家对受灾群众和“三孤”人员的生活补助,对遇难人员家庭的抚慰金等落实到位、发放到户。三要妥善解决好灾区学生上学问题。组织力量,创造条件,启动帐篷学校、活动板房教室等临时课堂,解决好师资、教材、教具等问题,尽快实现复学复课。安排部分中学生转移到外地就读是一个较好的过渡性办法,要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国家给予适当补助。但学生的转移安置,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意愿,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不同的选择。四要继续做好伤员的救治工作。这次玉树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致残人数比较少,这说明我们抢救及时,治疗有力。

第二,切实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地震使灾区卫生环境恶化,公共卫生设施、防疫基础设施和卫生防疫人员严重不足。受灾群众都集中在帐篷安置点,人员相对密集,生活设施简陋,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和动物疫情蔓延。必须把卫生防疫作为当前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一要加快废墟清理。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既不能拖延,也不能简单地清走了之,要科学选择废墟垃圾处理场地和处理方式,决不能造成环境再污染和生态再破坏。二要合理安排防疫队伍,抓好重点地区、重要环节的防疫工作,特别是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防疫工作。调集足够的消毒药品器械,确保卫生防疫覆盖所有受灾乡、村和集中安置点。三要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管,做好垃圾、粪便消毒处理和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四要切实加强鼠疫、狂犬病等疫情监测、防控和处理。普及卫生防病知识,防止传染病蔓延。第三,全力保障基础设施恢复正常运行。地震使灾区基础设施遭受重创。要抓紧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保障正常运行,这不仅是建立正常秩序、开展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也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交通设施。通往玉树的道路少、等级低、运力弱,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人员物资运量大、运距远、车辆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军地各方面的协作配合,努力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已经抢通的路面要做到随毁随抢、随抢随通,通达所有乡村。要

以214国道和308省道为重点,抓紧处置路面裂缝和沉陷,加强危桥和危涵维修加固,搞好交通疏导管理,采取局部工程措施与有效的管理措施,努力提高通行效率。搞好科学调度和民航设施修复,确保机场飞机起落安全。要加快供水供电设施的恢复,抓紧饮水工程抢修和应急水源建设,加强水源监测消毒,搞好水质净化处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全面恢复电网供电能力,重点保障抗震救灾应急系统、医疗救治、灾民集中安置点和玉树机场供电需要,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工作。

第四,尽快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首先要让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转起来。二是恢复生产。这次地震灾害给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要全力帮助农牧民生产自救,做好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调配,抓紧修复温室和畜用暖棚,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着力解决当前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三是恢复流通。尽快恢复集市贸易和商业网点,保证市场供应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四是做好灾区群众的情绪疏导和精神抚慰。组织有关医疗专家、宗教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援,医治心理创伤,帮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五是维护公共安全。对于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要加强治安巡逻,切实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现在集中安置点人员稠密,住的又是棉帐篷加火炉,一定要把消防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第五,抓紧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前一阶段,有关部门和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基本完成了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对人员伤亡、失踪、灾害范围、基础设施和房屋损毁情况等进行了重点评估,为编制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基础。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件事。一是抓紧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震后地质、水文、生态环境、重建选址等进行科学论证。从目前初步评估的情况看,重建选址可能要采取就地重建、局部避让、重新规划的方式。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确定重建选址,在“断裂带中找安全岛”,科学规划布局。所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特别是城乡居民住房的选址,必须坚决避开地震断裂带。二是抓紧对房屋及建筑物进行受损程度鉴定,明确维修加

固和重建任务,尽快提出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建筑设防标准和技术规范。三是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全面调研、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意见,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编制好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居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等方面专项规划。尽快明确重建重点、优先顺序、时间进度以及重建形式,及早提出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要针对灾区环保要求高、建材供应能力弱、交通运输条件差、重建施工时间短等特点,研究提出建材物资的供给调运保障方案。四是抓紧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支持政策和资金解决方案,包括政府投入、税费优惠、生活救助、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对口支援、社会募集、转移安置、倒房重建补助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第六,科学组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是藏族群众聚居区,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要着眼于玉树的战略地位和长远发展。要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结合玉树自然、地理、民族等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规划、科学重建、政策支持、合力推进。切实做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着重强调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住房建设。要把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让灾区群众早日住上放心房,近期先在农村启动住房建设试点。住房恢复重建,要统筹规划、区别对待、政府保基本。经济状况和生活习俗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建设规格、标准和式样,不强求千篇一律,政府对基本住房需求给予补助。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民族特色,选择适宜的重建形式和模式。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重点抓好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卫生等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改变落后面貌。在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对于损毁寺庙的修复和重点文物的保护,政府要予以支持。三是环境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玉树地处三江源核心区,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坚持安全、适用、省地、节俭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不盲目攀比,不超标建设,不铺张浪费。过渡期安置用的活动板房,要从严控制,尽量减少地面硬化,对将来的拆除、回收、处理等也要提前作出安排。考虑到玉树建材缺乏、运输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对废墟清理中的各类物资要分类整理,可利用的建筑材料要尽可能再利用。四是恢复重建支持政策。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青海省人民政府对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和做好相关工作。考虑到玉树灾区和青海省的特殊困难,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安排为主,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金融、土地、环保、就业、扶贫等政策措施,统筹安排使用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加大对恢复重建支持力度。青海省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适当集中财力用于恢复重建。受灾地区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打细算,节俭办事,管好用好各类资金。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对资金物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特别要做好社会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及时向社会公布救灾捐赠款物的募集、使用和监管情况,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决不能出现救灾资金被贪污、挪用、浪费的问题。五是恢复重建时间安排。要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农牧民住房重建今年底以前要想方设法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与生活配套的基础设施今年也都要抓紧开工建设。所有的恢复重建都要做到质量和安全第一,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抢时间、抢进度。六是对口支援。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主要是建筑施工。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省市、支援藏区的对口省市、周边省区以及中央企业,要组织有高原施工经验和能力的建筑施工力量支持玉树恢复重建工作。

第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在这次抗震抢险救灾过程中,民族宗教界人士发挥了积极作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大团结的凯歌。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要继续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

要注意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始终保持灾区社会稳定。我们要通过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由于玉树灾区高寒缺氧,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附近也没有城市作为后勤依托。因此,要切实关心在灾区一线工作的广大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努力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及时撤离高原反应强烈和患病的人员,做好救援队伍的换防工作。

做好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事关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温家宝总理2010年5月1日在青海玉树考察抗震救灾工作时的讲话,发表时作了删节)

有序、有趣,才能有效 篇3

一、让复习的过程更加有序、更加科学

高考复习虽说是“年年岁岁题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变化了,复习的顺序、策略也就跟着变化。整个高三复习教学有时缺乏一定的延续性。

高三语文复习主要有四大板块: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不同的知识板块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复习策略。对于整个高三语文复习计划的安排,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如将现代文复习放在上学期而把古诗文复习放在下学期,基础知识的复习穿插其中,作文教学形成序列化,每周一次,会更科学一些。

因为现代文的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技巧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语感和能力,而这个过程相对要长一些,因此安排在上学期比较合适。这样学生有相对宽裕的时间阅读大量文章,消化巩固老师所授内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古诗文的复习,重点是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掌握。特别是实词和虚词,就如同英语单词一样,词汇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将文言文放在第二学期,学生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多,所掌握的实词、虚词量较大,再加上距离高考比较近,印象深刻。此外,语文基础知识由于比较庞杂,将其分散在各板块的教学环节中,一来可以调剂复习内容的单一化;二来可以根据高考动向作适当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避免事倍功半。作文教学的有序性和重要性无须赘述,它不仅需要序列化、系统化,更要经常写才有效果,这是必须贯穿高三语文复习始终的。

二、让老师、学生有“复习范本”可依

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高考解题能力,很难舍弃高考复习资料,但这里“复习资料的选用”却成了问题。因为,每种复习资料,总有不足,不是编排体例不好,就是题目太旧、太差,或者是参考答案不合理等。

对于师生而言,还是需要一本属于自己的优质复习资料的,即真正适合高三师生自己的“复习范本”。尽管当前各种“精编”“宝典”充斥市面,但要找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切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复习资料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复习资料水平的参差不齐,就是每年考纲的要求也时有调整,更何况还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各个阶段复习的重难度。着眼于此,笔者认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年高考形势的变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改造和整合,精心打造一本真正适合师生的“复习范本”。这样,在这一届的复习资料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补充,让语文复习在资料上也呈现出一种有序性,并且让这种有序性更好地延续下去,这种有序性的延续不仅会让高三的语文复习更具科学性,而且会让整个学校的高三的复习良性地循环下去,有利于整个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让语文课堂更有趣

高三语文复习由于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技巧性、规律化、程式化的东西,相对枯燥一些,学生上课不爱听,这是造成高三学生学习低效的原因之一。

课堂能否变枯燥为趣味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趣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复习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那么如何创设有趣的课堂呢?

1.旧知识,新角度。

有种记忆方法被称为“奇特联想记忆法”,就是利用大脑容易接受并记住对新奇事物的特点而发明的。高三复习内容大多是枯燥的,但换个新奇的角度,学生听了不仅感到有兴趣,而且很容易记。有的学生总是搞不清形近字“茸”和“葺”的区别,我就告诉他们修葺房子的时候中间加个“口”样的窗户,另外一个没有窗户的就长满毛róngróng的草,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而且忘不了。对于形近字“戍、戌、戎、戊”的区别,我则教学生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诗歌中“意象”,学生不是很理解,我就采用拆字法,将“意”拆为“音”和“心”,告诉学生作者选的这些物象代表作者心的声音,学生就明白了。这些方法我经常在课堂上使用,学生感觉很有趣并且很轻松就记住,所以特别喜欢语文课。

2.利用生动的事例。

事例生动、有趣,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利用有趣的事例就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高三语文试卷中的一篇现代文《历史:近处失明》的时候,我对文章中的那个在“文革”期间因为敢讲真话的张志新作了细致的介绍:张志新在狱中被施以重刑,背着18斤背铐,拖着沉重而冰冷的脚镣;她在狱中多次被打,头发几乎被拔光;她在狱中被关在一个仅能坐立的小牢笼里,被隔绝,终至精神崩溃。临刑前被几个大汉按倒在地,在颈背垫上一块砖头,不麻醉不消毒,就用普通刀子割断喉管。她呼喊挣扎,她痛苦至极,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听到这些,学生脸上写满了同情,更是发出了愤慨的声音。我想这些不仅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直、仁爱之心。因为是文科班,所以我顺势引导学生课外看古华的《芙蓉镇》以便了解那段历史,拓展他们的视野。

高三语文课堂上,讲一些简短的事例是很必要的。很多事例本身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丰富的哲理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还是不错的作文素材。

3.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学生成天钻在书山题海中,难得有娱乐的时间。在课上加点娱乐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而功倍。

背记成语,我让学生搞成语接龙,谁卡住就讲个名人趣事,没人卡住我就讲。记文学文化常识,用猜谜的方法。谜面是平时搜集或自制的,不太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学生自己也制作一些,互相猜。复习到诗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准备一首诗歌,然后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不仅提高学生复习诗歌的兴趣,而且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构建有序有效的语文学科课程链 篇4

一、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有序方能有效

我们按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对语文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实施,加强了语文资源校本化的整合,使相对无序的语文变得更有序,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第一,构建较为完备的阅读体系。我们对不同学段的阅读形成了阶梯体系,如高一侧重于记叙抒情类作品,高二侧重于议论哲理类作品,高三侧重于思想评论类作品。第二,重建高中语文阅读知识点、能力点体系。我们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纲,将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鉴赏和评价这四个层级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细化,由浅入深地落实到各册教材中,同时补充重要的语法、文章学、逻辑学和哲学知识。第三,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关于作文“教”与“考”的要求,合理规划三年作文教学内容,分学段制订出了初步的三年作文教学序列。为实现作文教学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科学化,我们对高中作文教学序列进行了细化,形成了校本教材《高中作文教学“七十点”》,使教师的教有“法”可依,循“点”而行。

二、拓展型课程精品化,延伸方有提升

从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确立的重点与遇到的难点出发,我们着手开展了拓展型课程的规划实施,主要集中在名著(时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议论文写作上。我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中关于听、说、读、写的要求,生成了若干门拓展型课程,如高一年级的“名著阅读”“趣味汉字”“校园新闻实践”“新诗赏读”等,高二年级的“专题时文阅读与点拨”“古代散文比较阅读”“古代诗歌比较阅读”“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形式逻辑与写作”等。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或鼓励教师总结成果,独立开发;或整合全组骨干教师之力共同编写,最终形成了《名著导读》《专题时文阅读与点拨》《趣味汉字》《古代散文联璧百篇》《写作技巧二十四法》《用哲学思辨让作文“有深度”》《中学生应该知道的逻辑学》等若干精品校本教材,并以此作为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延伸与深化,为学有所需、学有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与提升的平台。

三、研究型课程系列化,博学方能融通

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教与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趣点出发,我们衍生出了相关研究型课题,主要形成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生活语文五大系列,或由教师列出具体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行生成研究问题,教师据学生问题再确定课题。比如,根据学生文言词汇学习的困难,我们形成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说文解字30例”等课题研究;从文章的角度出发,确立了“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探究”“议论类文言文类型及思路探究”等课题;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古代山水游记情感主旨探究”“李清照词风词作的赏析”“台湾女性作家经典散文阅读”等课题;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确立了“高中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认知”“《庄子》的现代意义”等课题;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确立了“生活中的语言艺术”“网络热词现象的冷思考”等课题。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以上五个维度来培养探究意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融通语文各方面的学习,进而学有所获。※

有序地课堂论文 篇5

——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摘要: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引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因此,提高课堂的组织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组织技能、应用原则、课堂实践效果、组织技巧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

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对教学组织技能的理解 教学组织技能的概念

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一)教学组织技能的应用目的

1、唤起学生注意。由于中学生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情绪不稳定,精力分散。因此教师随时组织和维持学生,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3、增强学生责任、自制。还可以恰当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进取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规章制度,形成自觉纪律,养成好习惯,实现自我管理。

4、创设良好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投入学习,接受知识。

(二)教学组织技能的应用原则

1、全体性原则:有一个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就意味着组织教学的缺失。

2、主体性原则:课堂组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地、有兴趣地乐学、爱学。既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管、卡、压。

3、有序性原则: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

4、有效性原则:鸦雀无声未必就是好的组织,热热闹闹未必就是有效的组织。关键看是否能产生教学效益。

5、科学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组织教学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时间的长短来实施组织管理。

6、一贯性原则:课堂组织教学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堂课中,即使练习课也不能没有组织。

二、课堂教学组织在实践中的效果

1、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没有组织教学,就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课堂,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链接各个环节的纽带。

2、它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得好,效率就高;反之,就低。

3、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决不放弃课堂组织教学,缺乏经验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4、它是教师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的体现。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时时关注课堂教学现状,责任感不强的教师往往无视课堂教学现状。“瞎着眼睛”教书绝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5、它是师生关系协调程度的标尺。有条不紊的课堂,意味着师生配合融洽;松散拖沓、缺乏生气的课堂,标志着师生淡漠的感情和学生冷漠的心理。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课堂教学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1、目前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教与学只有本体论上的依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学不是教的必然结果。(徐妙中编著《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那么,怎样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呢?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从上课伊始到下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每一个

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必须首先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学习。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自己的课堂实践及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我自己及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1)课堂观察不注意,缺乏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是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教学调整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观察,学会教学观察。通过教学观察,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也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一头钻进自己的思维中”(苏霍姆林斯基),根本不看学生,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也就视而不见,教学调整也就无从谈起,变成了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这样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就很难接受所教的东西,甚至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2)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监控不够

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看书、观察、讨论、倾听、思考、做练习等等,每一项学习活动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然后教师根据要求对学生的

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随时给予指导。这一点有些老师也注意不够,做的不好。比如让学生参与活动,但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是,教师只布置活动的方式,而对于具体的操作不提详细要求。由于要求不明确,学生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有按照自己的理解很快参与活动的,有四处张望的,还有同学交头接耳„„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明确活动要求、监控到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别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效率才会高。放弃管理和指导,教师的作用也就没有了。(3)教学组织不到位,时间利用不充分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是感知、记忆和思考等一切心智活动的开端,一丝不苟地读书,专心致志地听讲,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些心智活动自始至终都依靠注意来组织。没有注意,学习就无法进行。”(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我们课堂教学中有两段时间学生注意力最差精神最容易涣散:一个是上课开始后几分钟,一个是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如果老师不注意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容易把时间浪费掉。上课开始几分钟,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做的是组织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为学习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室前面。而很多教师却不注意做好组织工作,一走上讲台就急于讲课,这时教室乱糟糟的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讲完课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这段时间学生也容易精神涣散,教师应该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干,但是很多老师却不注意这段时间的利用。

(4)学生课堂违纪,教师视而不见

课堂上,教师是管理者。很多教师放弃管理者的责任,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走进我们的课堂就会看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课,有的在走神,有的趴桌子,有的在翻书看,有的玩各种小玩意等等。面对这种情况,而我们一些教师不批评,不制止,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涣散,教学呈现出无序、无效的状态。

这些现象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杂乱无章、盲目无序。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组织的能力,巧妙组织课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1)努力提高学识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必须在他课堂上讲的多十倍、二十倍。如果我知道的比我传授给学生的多十倍,我在课堂上表达的思想和语言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教师的‘创造的痛苦’没有打扰学生,学生就能一点都不紧张的接收教材。”可见要使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余力有能力关注学生,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沉着自信,游刃有余,才能从容而镇定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反观我们有的教师的课堂,为什么组织混乱,难以驾驭?为什么只顾自己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材生,无暇顾及学生。一部

分老师往往是这种情况。教材不熟,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之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边想边教,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教材的讲解上,生怕有什么差错,没有余力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学生,因而造成教学管理跟不上去。另一个就是,教师文化沉淀不够。所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是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基础。

(2)要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朱川彬《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在中小学教学中,学历高的教师不一定都教的很好,学历较低的老师未必都教的比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学管理能力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管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怎样提高?首先每位教师从理论上要懂得管理学常识,特别是有关教学管理的常识,例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其次,更

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教学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提高。

(3)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增加他们的主动性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老师则应在如何引导与驾驭课堂节奏与学习秩序上动足脑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促使其思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经验共享,真正产生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灵活应用课堂组织教学的小技巧

1、目光注视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坚毅、关切、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亲近、尊重、认同的心理诱因,进而对组织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2、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恰如其分的抑扬顿挫,绝对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

3、行为控制法:教师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

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五官动作、手势及在教室里恰当走动也能传递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4、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并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我们只有自己拥有一份快乐、欢愉的健康情感,才会远离忧郁、焦虑、愤怒的不良心理,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5、表现形式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教学频率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图表、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传媒体的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6、设疑吸引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前文所述,一是要设疑需

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二是要避免处罚性提问。

7、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呈跳跃式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总之,教师必须要有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因人因地、适境适情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方可熟能生“巧”。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篇6

关键词 小组讨论 科学课堂 有序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32-02

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正如不少科学教师遭遇的情况一样,到了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这个环节时课堂就失去了控制,学生大吵大闹,甚至讨论已偏离教学本意,变得无序进而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呢?

1.小组的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随便分组,导致课堂小组讨论时,要么,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当观众,导致很多学生在闲聊或干其他事;要么,几个人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2.教师设计的讨论主题有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不清楚,目的不明确,教师的理想和学生的认知出现了断层,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法围绕主题,对于该讨论什么都非常茫然,就会随意地讲话甚至打闹,因此课堂就变得吵闹,无法控制。

3.教师对讨论过程控制不够。有些教师严格执行课标的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小组讨论时,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己就在一旁“静候佳音”,也不对讨论过程给予指导。导致的结果是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一会就讨论好了,教师还傻傻等在那,浪费课堂时间;有些问题比较难,大多数组都讨论不出结果,教师又没有适时点拨,这样汇报时又怎么会有结果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让小组讨论真正发挥作用。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科学建组是基础。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某个学生被隐藏或忽略。实践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每个小组内应该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选拔组长是关键。小组建设的好坏还要看组长选得如何,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主要有(1)教会他合理分工,并对讨论进行有序地安排;(2)督促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3)训练组长监督管理组员的能力,帮助老师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二、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有选择地使用,并且要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1.在某些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可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抵制弯曲》时,在演示了纸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生激烈的争论过后就确定了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

2.对一些观察活动,需要集思广益。例如三年级《蚂蚁》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每位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共同观察讨论后完成会更理想。

有效讨论问题的提出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的问题“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但把握的原则是“难易适中、开放性大、针对性强”。所以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让讨论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三、有效地组织讨论课堂

1.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讨论时间要合理安排,不能太长也不要过短。一般问题有3-5分钟足够,对于难的问题,时间再多也讨论不出结果,所以可以先讨论,再通过组间辩论理清思路,最后进行二次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2.控制讨论进展。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断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内容。当讨论遇到“坎”时,适时点拨,引导讨论向着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到各组,也可以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并且也能合理调整讨论时间。

新课改是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受益者们把它用在课堂上已经颇有成效。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只要合理利用,课改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就会如“一夜春风”,给我们的科学带来有趣、高效的课堂。

有序有效 篇7

一、求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之魂

在某校“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会上, H老师执教了“小数乘整数” (苏教版五上) 一课.课中, 教者指导学生观察两组算式, 得出一位小数乘整数, 积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乘整数, 积是两位小数.接着让学生猜想, 照这样的话, 三位小数乘整数, 积是———三位小数, 四位小数乘整数, 积是———四位小数.

师:这只是猜想, 要知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生 (齐说) :验证.

师:怎样验证?

生1:用1.343×3, 看积是几位小数.

生2:用几个位数不同的小数分别乘整数, 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位数是否相同.

师:那我们就照你说的去做, 小组合作.

任课老师在组间巡视, 倾听学生发言, 指导学生探究、填表.小组活动后, 组织集体交流.

师:算出的与猜想的一致吗?

这时, 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小组说相同, 有的小组说不同.师指名一个说“相同”的组长汇报.

生4:我不认同他们组的第一个算式.因为两个乘数末尾的数5×2=10, 实际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两位.

师:用计算器算一算, 积到底是几位?

生5:1.345×62=83.39, 积是两位小数.

师:这一题是三位小数乘整数, 我们猜想积是三位小数, 但实际积是两位小数.为什么与我们猜想的不一致呢?让我们用竖式来算一算. (指名板演竖式)

学生到黑板前准备列竖式时, 老师感到本题数位较多, 竖式计算费时间, 便要求学生把题目数位改少一点, 聪明的学生马上改成:从而得出化简前积的小数位数与猜想的一致, 计算器上的结果已经化简了.

上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是恰当的, 安排在猜想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关系之后, 学生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产生了验证的需要, 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明确的, 他们自己想出了验证的方法.而由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的结果必将引来后面的两种不同声音———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或不同, 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探究的欲望, 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应该说这样的教学预设是合理的.然而, 课堂是灵动的, 生3“实际积的小数位数是三位”的汇报, 让教者始料未及.由于学生没有在表格中写出1.345×62的积, 教者不妨在生4发言后, 询问一下生3, 他们组的“实际积的小数位数是三位”这一答案是怎么得来的, 再有针对性地引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是从事一切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上面的哪种情形,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求真精神教育的极好时机, 是动员所有学生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场景, 可遇不可求, 浪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可惜的.

二、有序———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策

在《长方体体积》 (苏教版六上) 一课中, W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时, 发给每个4人小组若干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请以小组合作, 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同时提出合作要求:

1.各小组必须做到人人有事做.2.在小组内交流时, 说说你们摆成了哪4种不同的长方体?每种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3.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 (长、宽、高、正方体个数、体积) 填入课本第25页例9的表格中.

当教师布置完这些要求时, 马上参与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一方面教师可以作为组织者进行指引, 便于学生展开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中到底可能有哪些合作方式和计算方法, 为下一步选择合适的典型方法进行全班交流做准备.

于是, 就有了以下交流:

小组一:我们小组每人拿一个, 4个人的拼成一行, 这个1号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它用了4个正方体, 就是有4个1立方厘米, 所以体积是4立方厘米.拼2号长方体时, 我们每人拿2个拼成一行, 4个人的合成4行,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2厘米、1厘米;一行有2个正方体, 4行有2×4=8 (个) , 所以用了8个正方体, 就是8个1立方厘米, 体积就是8立方厘米.

师:很好, 组长指挥有条不紊, 领导能力强, 合作成功.下面请小组二汇报你们小组的3号、4号长方体和合作方式.

小组二:我们是每人拼一个长方体, 要求后拼的人与前面的人拼出的长方体长、宽、高三个数据不全一样.3号长方体是我摆的, 它的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它用了12个正方体.可以这样算:一层有3×2=6 (个) , 2层就是6×2=12个, 所以体积是12立方厘米.

师:这样合作, 效率高, 看来合作确实是个好办法.

以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下一步探索长方体体积大小与长、宽、高的关系, 做好了有效的准备.之所以有效, 主要应归功于小组操作与交流的有序性.

有序有效 篇8

【案例实录】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 山陵和原野满是绿色, 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象开去, 一用比喻句, 画面就变得更活了, 更美了。谁还能用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生: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 让山原充满生机。

生: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 你们都看到哪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 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绿得鲜亮、绿得耀眼, 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发你们想象的词, 联系生活的场景, 选一行诗, 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能用学过的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 再交流)

师:随着你们的描述, 我仿佛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 泛着点点银光, 使乡村显得更纯, 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们丰富的想象, 让我听到了杜鹃清脆的鸣声, 和着沙沙的雨声, 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 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色彩鲜亮, 充满生机, 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 闭上眼, 想象着画面, 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齐背全诗)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 是农家耕种的时节, 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 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们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 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 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 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 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种子, 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 秋天丰收硕果。累, 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 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 放声朗读, 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学生齐背全诗)

【案例反思】

一、建立有序课堂, 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渴望

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渴望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是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课堂要活而不乱, 动而有序,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全面、全体、全过程”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作用当然很重要, 但其角色和重心要有较大的转变, 教师更多的是设计师、组织者和导师, 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伙伴。“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必然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增加, 学生“动”起来了, 好像觉得课堂“乱”起来了。但是, 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这个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和主题进行思维和探索活动, 掌控教学节奏, 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

二、建立有序课堂, 学生的读书与思考要充分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 句子都尚未读通, 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 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 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谈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基础之上, 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 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手法, 说说绿得像什么, 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些优美的画卷, 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 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三、建立有序课堂, 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

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是深入阅读的关键。它可以是一个片段, 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即所谓“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 首先要细细地读, 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 思考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 与整体的有机联系, 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 教师抓住“遍”,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 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 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 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一举两得。

四、建立有序课堂, 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层次感

读课文时,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 情感活动有一个入景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 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 要求质量的提升, 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 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 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 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 了解诗意, 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所感悟,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此外, 无论预设还是生成的达成是否顺利, 它都标志着教师的课堂调控获得成功。

有序有效 篇9

针对这种现状,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既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 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让课外阅读更有序有趣有效, 方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外阅读中来。

为此, 我在教学中, 做出了以下一些努力。

一、选择摘抄, 储备思想语言。

作家林白曾说, 如果读书读到头悬梁, 锥刺股的份上就没什么大出息了。也就是说, 阅读应该是内因驱动, 而非外因逼迫。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积极阅读, 因此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压力是必需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以这样的几个步骤要求学生:

第一步是分类摘抄精美语段。我一般让学生将摘抄语段分为景物、个人情感、颂扬人性美德、反思人性弱点、文化、哲理等几大类。分类既可以避免内容的单一或纷乱, 也是为了便于今后查询运用。语段之“精美”, 只是相对而言, 对于每个人, 最能激发起自己的想象与共鸣的语段, 就是最精美的语段。

第二步是仿写所摘抄语段或写出阅读精美语段后得到的启发或者联想, 篇幅亦可长可短。

第三步是早读课以法定的一刻钟时间朗读甚至背诵。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背诵, 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摘抄是个性选择的过程, 仿写是思考拓展的过程, 背诵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在这三步中, 有阅读也有思考。乌申斯基说, 阅读和思考必须同时进行, 否则, 阅读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三步, 足可避免使阅读沦为消遣, 从而为运用语段奠定良好基础。

二、内化运用, 提升思想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 应该是借助已获得的东西进行思考, 进行生动的创作。因此, 运用精美语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 教师示范。

精美的语言片段不仅是给学生的, 也是给教师的。在教学中, 教师也要反复运用素材, 既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又给学生好的示范。因此, 教师更需认真备课, 对学生的语段了然于胸, 以便在教学中随机运用, 反复出现。例如, 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有刘亮程的句子: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某日,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 为了强调学习需要主动性, 我这样说:

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我们谁也帮不了谁。在学习这条路上, 你是孤独的, 能帮助你的唯有你自己。我不能在你挑灯夜读时做你书桌上的明灯, 我也不能在你清晨奔波的路途中化作一颗启明星, 能够照亮你的前程的唯有你自己。

不要低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这样反复的示范强调, 必能加深学生对精美语段的印象, 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二, 学生展示。

每天在课前的十分钟内让一两位同学背诵语段。这既是对个人的激励, 也是资源的共享。为了让其他同学看得更清楚, 我会把语段投影在屏幕上, 其他同学加以点评。对大家一致认为好的段落, 全班齐读或者仿写, 这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一个环节。

学生摘抄的语段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有对生命的思考, 有对青春的讴歌, 有散文, 也有诗歌。他们朗读优美片断的声音比朗读课文时起码高出两倍, 使我常常有一种感动, 感动于其中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活动不仅可能提高分数, 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灵时时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挣脱出来, 用青春的热情提醒自己, 不畏艰险, 扬帆前进。

第三, 一周一记。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是我更强调运用所摘抄语段。郑友雷、章国华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中说, “让文字以及隐藏的情感能够触动自己的感情世界, 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因此, 在前期背诵积累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在周记中, 必须运用到本周摘抄的任一语段或由语段生发的内容, 以美化语言或升华思想, 从而改变以往周记中重过程轻细节, 有情节无内涵的现象。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督促与激励, 一定会让阅读与积累成为学生的习惯。

三、拓展视野,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拓展视野, 首先指教师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以向学生推荐精美文章。在教学中, 我经常与学生一起欣赏《散文》《杂文》《诗刊》等杂志上的精美诗文, 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课文的兴趣。教学中, 我们要以教师对作品的热爱激发起学生对作品的热爱, 以教师的热情激发起学生对美文的热情。

介绍名家名篇, 感受经典的魅力。名著本是要坐下来花时间品味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而言, 在校期间阅读名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情节, 让他们知道为什么美丽的苔丝狄梦娜会钟情于丑陋的敲钟人, 为什么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时, 还可以借助音频视频, 介绍经典作品。

皮亚杰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几首诗的朗诵不可能让学生成为诗人, 两三节课对名著的介绍当然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其精髓。但是, 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这样的活动就算达到了它的目的。

有序有效 篇10

关键词:目标,初中英语,学生学情,发展

新授课教学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复杂过程,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 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设置大的教学目标和一个个子目标, 将子目标有效串接, 如此一来在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流程化, 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 初步总结出适合初中英语新授课的流程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诊断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熟话说的“学情”:即学生已学知识、认知结构和新课学习前的学习动机水平。诊断学生的学情是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在诊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良性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有效地扫清认知障碍, 在习得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我在教学中诊断的方式有课前听写句子, 默写单词, 晨读课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等等, 而且常规化, 这些传统教学中看似简单的环节, 却很有效果, 应批判式继承。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晰、简洁, 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努力能实现。

二、认定学习目标, 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姆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干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 那么, 他们学习的指向性会更明确, 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学目标都留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 学生不明确自己课堂上要干什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被动性, 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悖,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呢?除了“学案导学”以外, 笔者认为还可以有多个其他形式, 而且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目标展示, 可以是在课前预习时, 也可以是在课堂开始环节,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间插着提出任务和目标。学习目标认定的过程是将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的过程, 认识哪些内容要识记, 哪些内容要理解、应用和综合运用, 继而提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当然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 我们的教学手段应该多元化,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样有了探究方向再加上学习动机, 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优化探究过程, 达成学习目标

探究过程是实现教学高效的中心环节, 是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推手,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环节如何优化?笔者认为要多看、多听、多说、多用。

1. 提供多元化素材领“看”

纵观初中英语新教材, 每个教学文本、话题配置了情景, 透过情景学生能够感悟到语境的真实性, 继而提高感性认识, 笔者认为在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材内容的“可看性”, 具体实践中, 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表演, 其他同学做观众, 寓教于乐;给学生投影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很自然地就可以深化为理性认识, 并内化为自己的有逻辑性的语言, 学生英语学习的“吃力”感觉得到有效消除。

2. 带着问题倾听

“听”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发音离不开“听”;与人交流, 要明晰对方的意思和信息, 离不开“听”。可想而知, 一个学生听不懂英语对话, 何来英语学习兴趣?因此,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整体的英语成绩, 课堂上如何提高“听”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种做法:其一, 先给学生发听力文本, 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学生了解了大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播放录音,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发音, 同时这也是“阅读”反思的过程。其二, 不给学生发听力文本, 而是给学生布置几个具体目标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先根据这些目标和问题对听力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猜测, 然后再播放录音, 这样的做法和中、高考的英语听力考试一致。但不管哪一种, 都渗透了一个正确的“听”英语知识的意识, 就是有目标性和专心去听。

3. 分组互动对话

英语是交际类语用学科, 学习了英语, 学生之间应该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学生英语“说”的流利程度和信息量是其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表征, 而且多让学生说说,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也极有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说”、“表演”和“对话”的机会, 学以致用而且学习气氛和谐,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 学生“说”的欲望得以进一步释放, 阅读会更专心, 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 对学生的短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四、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及时调控英语学习

让讨论和交流更加有序、有效 篇11

【关键词】小组讨论 科学课堂 有序 有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能激发创造潜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讨论和交流环节常常很凌乱、无效,难以发挥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让讨论和交流更加有序、有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科学建组是基础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某个学生被隐藏或忽略。实践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每个小组内应该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另外,教师在分好组后,也要进行集体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2、选拔组长是关键

小组建设的好坏还要看组长选的如何,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主要有(1)、教会他合理分工,并对讨论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2)、督促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3)、训练组长监督管理组员的能力,帮助老师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通过教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能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课堂都适用的策略。教师不需要为了迎合课改而胡乱采用这种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有选择地使用,并且要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1、在某些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可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抵制弯曲》时,在演示了纸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生激烈的争论过后就确定了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

2、对一些观察活动,需要集思广益时。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每位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共同观察讨论后完成会更理想。

3、当要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需要共同交流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能力。这常常发生在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阶段。这时,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大好时机。如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在做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时,很多组得到的数据都不一样,而且有些结果是相反的,好多教师就会直接宣布哪组是对的,哪组是错的,然后得出结论。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更加有悖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能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各组数据不同的原因,找出真正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与沉浮的本质关系,岂不是更好?

有效讨论问题的提出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的问题“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但把握的原则是“难易适中、开放性大、针对性强”。比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并想办法证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学生想当然会根据生活经验说会,但是如果小组讨论就不一定了。小组内就会有激励的争论,有的会说“衣服如果能产生热量,那放在柜子里怎么不会热?”有的又会说“如果衣服不能产生热量,那干嘛冷了要多穿衣服呢?”这样经过他们不断的探讨交流,更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促使小组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比起教师直接告知结果或直接提问了事是不是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让讨论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三、有效地组织讨论课堂

1、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讨论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抓紧时间根本完不成教学内容,更别提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抓紧时间并不意味着讨论时间很短,时间过短,只能让讨论流于形式,一般问题有3-5分钟足够,对于难的问题,时间再多也讨论不出结果,所以可以先讨论,再通过组间辩论理清思路,最后进行二次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2、控制讨论进展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断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内容。当讨论遇到“坎”时,适时点拨,引导讨论向着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到各组,也可以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并且也能合理调整讨论时间。

四、合理地总结、评价

在讨论结束之后,首先教师应对讨论问题的本身作出明确、清晰的总结,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讨论很有意义,期待下一次的讨论。然后,教师应灵活而恰当地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对于讨论结果来说,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讨论成果,并给予合理的评价。评价要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说“你说的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哪个组有更新颖的想法?”等。而且教师也要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不评价或“一刀切”,这样会打击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组员互评”,一个月一次,这样可以有效督促组内合作,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让他们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新课改是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受益者们把它用在课堂上已经颇有成效。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只要合理利用,课改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就会如“一夜春风”,给我们的科学带来有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利蓉;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8-28

有序有效 篇12

本文以该省诸暨市东和乡“农家乐”的发展为例, 通过对其产业发展基本条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1 东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

东和乡地处浙江省诸暨市东部低山丘陵区, 总面积64.46平方公里, 人口2.3万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谷奇峻, 层次巍峨, 农林水资源丰富多样。

1.2 历史文化条件

东和地处会稽山, 这里因大禹在此祭祀、会盟、婚姻、丧葬这四件大事而名扬史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 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上的宗教圣地, 东和乡的“走马岗、天马山”等地名都有典可考, 东和的历史文化由此而渊源深厚。

1.3 农业发展条件

东和低丘陵坡较多, 适宜于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一优二高农业。目前已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基地:一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浙江诸暨十里坪万亩有机茶良种示范基地;二是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市东和乡白哺鸡竹良种;三是吊瓜、香榧和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有机茶、象牙笋、吊瓜、香榧、高山蔬菜等多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的良好局。

1.4 交通和信息条件

东和交通便利, 市级公路枫桥至嵊州谷来公路、舞公路、石砩至闹桥公路过境, 交通和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2 东和乡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2.1 规划开发不够科学

东和乡同其它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一样, 存着着一些盲目性。一些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没有根据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缺乏资源的科学论证, 其发展处于“一盘散棋”式的状态中, 粗制滥造, 建设雷同。如十里坪有机茶生产基地部分竹林需要改造成风景林, 增强旅游景观的观赏性。一些楼房会舍需要粉饰墙体, 绘出反映地方传统风俗的故事画, 以增强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2.2 发展特色不够明显

部分农家乐项目的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 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 服务项目与诸暨市其地方的农家乐旅游大同小异, 特色不明显, 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 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无法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等多种需求, 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设施功能不够齐全

一些旅游点 (村) 功能比较单一, 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农家饭店, 发展难以持续, 需要充实观光、食宿、娱乐、参与等功能。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 乡村环境洁化不到位, 排污排水通道不畅, 餐厅、厨房、厕所等卫生状况不良, 消防、交通、用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到位, 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 卫生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隐患。

2.4 经营服务不够规范

这些农家乐旅游项目都是民间集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 旅游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更缺乏专业旅游管理人才, 乡村旅游仍处于一种“小而散”的自发性发展状态, 经营比较粗放, 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 环保意识不强、对外宣传不够、包装意识淡薄, 服务档次不高, 整体接待水平偏低。

2.5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 政府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责任部门, 如农办、旅游、工商、税收、卫生防疫、消防、技监、公安、环保等, 在对农家乐的管理中, 往往造成“人人可以管, 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3 当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3.1 准确把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典型示范, 整体推进。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优化环境, 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促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 更多地了解自然、呵护生态, 更好地秉承传统、保护文化。

3.2 逐级制定发展规划并有效的实施。

镇乡要按照《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结合本地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地编制《镇 (乡)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村及旅游点则结合镇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村 (点) 农家乐发展详规》。防止出现一哄而上, 产品雷同, 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3.3 着力打造一二个乡村旅游“名品、名企”。

镇乡要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 (渔) 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 培植出一二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旅游“名星产品”。并通过“抓大扶小、以点带面”策略, 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业中的规模企业。组织实施“创优争星”活动, 培养和扶持乡村旅游的拳头企业、品牌企业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乡村旅游的知名企业。最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自营的“农家乐”项目的扩大和开发。

3.4 要解决好乡村旅游管理的机制问题。

要明确和理顺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 界定管理职责, 建立行业管理章程、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许可证制度等。乡村旅游的主管部门和所在的镇乡要建立健全农家乐管理职能机构, 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有序管理和贴心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协会组织, 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3.5 做好乡土节庆活动的内涵挖掘和活动联动。

镇乡要结合市场调查和本地的旅游资源调查, 确定乡村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和目标市场, 选择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发上, 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充实本地的风俗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 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策划、组织这些活动, 如举办“开茶节”、“播种节”、“樱桃节”、“过小年”等。就拿东和乡来说, 可将本乡举办的节庆活动与诸暨市一级举办的“西施文化节”、“珍珠文化节”、“袜业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联动起来, 以“大会带小会”, 近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力。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东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问题的分析, 提出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逐级制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名品名企”、理顺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以及策划好乡土节庆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品牌,管理,策划

参考文献

[1]王河.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浙江旅游, 2013.

上一篇:农业技术体系下一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