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制度

2024-05-16

有效制度(共12篇)

有效制度 篇1

平时考核制度是考核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学习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平时上课的出勤、表现,平时的作业成绩、实训成绩,以及平时课内设计的成绩。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制度,可以避免只凭一次考试就判定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现象出现,并且能更加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常常教师会因为主观原因而未能有效利用平时考核。

1. 平时考核中常见的问题

1.1 考核权重太小。

通常一门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两个部分。某些教师任课时将平时考核的权重设得比较小,占30%或者20%,甚至更小。这样的权重根本无法鞭策学生,夸张点说,就是“形同虚设”,因为权重太小无疑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学生依然只指望通过期末考试来决定结果。

1.2 考核方式虽然详细,但是不易实施。

很多教师都注重平时考核的利用,并将考核的要求列成书面的条文告知学生,譬如迟到、早退扣多少分,课堂睡觉扣多少分,不交作业扣多少分,等等。这些条文详细,并且学生也容易了解,问题是,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连讲授课程内容都已十分紧凑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还能每节课抽时间去点名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管理课堂中的睡觉现象呢?如果只是偶尔地执行,就又很容易让学生有侥幸的心态,认为大多数时候都是安全的而无需在意。

1.3 平时考核成绩反馈迟,或者干脆没有反馈。

教师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并在最终计算学生成绩时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考试之前都无法知晓自己究竟得到多少平时分,因而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或者不注重当初老师告知的平时考核方式,这样也就无法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

2. 如何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制度

2.1 提高考核权重。

考核权重犹如天平的砝码,你将砝码放置在哪一边,天平就偏向哪一边。如果将平时考核的权重降低而将期末考试权重提高,那么学生就只会指望通过考前抱佛脚通过考试,虽然教师在平时可以少批改作业而轻松点,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外,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强调的,就是学生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高校,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方法去教学生如何应付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为那样就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初衷。教师在授课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上进心,或者说,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态度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去衡量,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上课的出勤,听课的认真程度,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的积极程度,等等。如果不提高平时考核的权重,那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呢?

2.2 平时考核方式应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

所谓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并非让教师偷工减料,而是指考核的方式与条文不应过于繁琐而又能激励学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戴士弘教授提出的高职课程教学“6+2”原则中,主张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现在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得以施行,我校也在2008年时全面推行并沿用至今。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平时考核的执行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教学项目之中。

例如,我在上数控专业英语一课时,教学总项目为翻译机床的一份简易英文说明书,而每一个子项目就是机床不同部分的操作说明的翻译,如操作面板的使用、后处理程序的导入、各程序代码的说明等。我要求每个子项目的翻译都要上交学生手写的翻译成果,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在本次课堂平时成绩的依据。在任教MasterCAM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中完成一个项目的刀路设置然后上交,以项目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由于是使用软件完成作业,学生难免会通过拷贝来敷衍老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最多的时候曾设计过50多个项目,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上课都是做其中一个项目,并且不重复地轮换,这样基本上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做不同的题,拷贝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虽然设计50多个项目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些都是辛苦在前,轻松在后,而一旦这些项目形成了题库,日后只需要逐渐地增添就行了,只要上同样的课程就可以反复利用。

2.3 平时成绩反馈需及时。

教师在平时考核时经常没有做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平时成绩的反馈。也许对教师而言,平时成绩早点或迟点告知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对学生而言影响就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交的作业得到的成绩还是很在乎的,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分数的高低,而且体现在由作业建立起来的师生互动。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轻,任课的班级数不多,基本上有充足的时间去批改每一次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每次拿到发回的作业都很好奇老师打了多少分,并且会跟坐在附近的一些同学相互比较、议论。发回作业后,在课堂评讲作业的时候学生都很认真地听,希望找出自己失分在什么地方。随后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后问到完成作业的思路与方法,可见学生都想在下一次作业中表现得更好。

而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任教几个班并且上两三门课,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备课、做PPT课件、写教案,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时只能按学号分单双号批改,或者布置一次作业之后要推迟一两个星期才批改完毕发回给学生。一开始还有学生在交上作业之后追问什么时候能够出成绩,什么时候能够评讲,拖了一两个星期后,问的学生就很少了,如果三四个星期还没有发回作业,学生就基本上不会再去追问作业的成绩。在下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明显大大降低,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潜意识中已经不对作业抱有期望,纯粹当作是一次要完成的任务而已。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意味着“回报”的多少,那长时间不评分、不评讲、不反馈就意味着没有“回报”。因此,我认为,不论是作业、课程设计,还是课内实训等这些课内或者课后的任务,评价结果的反馈需及时,不然,学生的兴趣与士气很容易在漫长的等待中消耗殆尽。

3. 结语

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因为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可以督促学生长时间对课程保持同样的积极行为,而同样的行为重复得多了,才能逐渐内化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态度。比起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获得高分,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保持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意义更大,因为前者只影响学生一时,后者则能影响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有效制度 篇2

问题:我在一家刚成立的小型加工企业独立担任人事工作,目前公司仅有员工20人。我到岗后制定了一些管理规定,但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请问该怎么办?(提问者:清风居士001)

解答:管理规定不能执行或执行不彻底是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和人员数量的增加,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部门和员工的行为。毕竟,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这法治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考虑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配套措施。

首先谈必要性。企业应该首先针对紧要、迫切的问题制定规章制度,力求规章制度能够切实解决企业问题,而不是单纯追求好看。

其次要考虑制度的可行性。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需要与高、中管理层和制度负责部门充分沟通,明确定义制度的适用范围和目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制度要推行,配套措施也不能少。首先要对制度相关部门和岗位做好培训,使他们充分理解制度的内容。其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措施,确保违反制度的情况要受到处罚。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执行不走样。

员工不认同现在的工资制度和工作方式,怎么办?

问题:公司近期对人员有较大的调整,将一些发行部骨干人员调入了业务部。但这些被调动的人员对现有的工资制度(业务部的基本工资同发行部的基本工资有较大差距)和工作方式都不认同。作为他们现在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提问者:风雨携程,相伴一生)

解答:随着公司的业务调整,调动员工的岗位是很正常的。对于调动岗位的员工,应该根据他现有的工资情况,尽可能保证新岗位的工资不变或变动幅度较小,减少他的心理落差,尽快融入新的部门。

员工进入新的部门工作,应该安排一个老员工帮助、辅导他们。从业务上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他尽快独立开展工作。

有些员工调动岗位后,工资变动较大,难免有情绪。这时候,部门经理应该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如果员工还是不能接受新的岗位和工资,则应该与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商讨是否调动员工的岗位。

业绩与规范冲突时怎么处理?

问题:我们企业以前比较注重业绩,导致现在在规范化管理时出现问题。销售人员排斥规范化管理,一再强调业绩就是发展的硬道理。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提问者:飘于何方)

解答:伴随公司的发展,逐步规范公司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但规范化管理需要一个过程,从没有规范到不太规范再到比较规范,需要时间和员工的逐步适应。

具体行动时,可先制定一个条款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让人们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如果时间允许和有必要的话,可以规定一个模拟运行期。在此期间,只检查不考核,奖励制度执行好的部门和个人,引导员工从心理、行为上适应新制度。

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员工已经习惯和适应之后,再根据情况需要,细化制度条款,明确考核奖惩措施。由于员工前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再接受细化的制度,难度就会小很多。

如何有效管理长期驻外人员?

问题:公司由于架构上的原因在全省各个地级市场都安排了一名常驻的业务人员,他们每个月回省办事处开一次会,时间久了总感觉他们的工作状态有问题。请问对长期驻外的业务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问者:cokewu)

解答:首先看激励措施是否合理,如果

激励措施不到位,可能要考虑调整激励措施。其次分配公司任务或要求他们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要求每周提交工作计划及上周工作总结,每天拜访客户后填写工作日志。加强对他们执行工作计划的监控,对计划及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和薪资挂钩。

团队中出了“间谍”,怎么办?

问题:一些小型竞争对手经常挖我们公司墙脚,但由于公司在员工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方面无人能及,所以真正跳槽的人并不多。但是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是重要的中层干部在充当间谍。他们把公司的生产、技术、营销方面的信息提供给竞争对手,甚至利用休假和其他休息时间去竞争对手那里做现场指导。公司对此大伤脑筋,感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制止这类事情,因为无法干涉别人的私人生活,而8小时之内你又抓不到什么把柄。请专家给予指点。(提问者:swift001)

解答:要让员工明白公司对他们坚持“高回报、高风险”的原则。首先要加强保密工作,出具一些相关的保密制度,以及通过制度界定哪些属泄密行为。

其次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并在与关键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采取年薪制,年薪余额发放与违纪挂钩。同时明确高额敬业补偿金额或工作满多少年没有出现问题,公司可给予车、房、培训等奖励。一旦出现泄密行为,这些措施立即失效。用长期激励措施引导他不要去触电。

有效制度 篇3

对于劳动者而言,工资收入是其个人和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企业而言,工资支付是其最重要的一项义务。事实上工资对双方来讲都意义重大。一旦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发生工资争议,不仅会使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会对企业的名声造成不利影响,必将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

那么,如何制定有激励与维系作用的薪酬制度就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企业应该对工资的构成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把握

国家法律对工资的构成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要精确把握,以便在工资的操作管理中合理合法,规避各类风险,比如社会保险的缴纳、加班费的计算基数问题。依法、及时、足额的支付劳动者工资,尤其是要注意合理支付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如加班加点工资、病事假工资、年休假工资以及停工期间的工资等,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特别是企业不得随意拖欠和扣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二、提供具有公平性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员工而言,必须让他们相信付出和报酬一定是相适应的。不要总是幻想用极低的价格就能够招到合适的员工,要将薪水级别和岗位分析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帮助你更公正的处理薪酬问题。同时,有实力的公司必然会考虑缩短加薪的周期,并设计灵活的加薪方案。因为如果员工感到加薪太慢跟不上变化的消费指数,就会为无法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而焦虑,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在薪酬问题上要建立必要的信度,否则员工对薪酬制度的信任感也会下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打折扣。

富有竞争力的薪酬能够使员工从进人企业的第一天起就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支付高工资的企业最能吸引企业所需的员工,尤其是那些出类拔萃的员工,这对于行业内处于领头羊地位的公司尤为重要。较高的薪酬必然带来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之俱来的还有较低的离职率。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将使企业可能流失核心员工,形成企业不断的招聘新员工以满足企业运营的同时老员工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竞争力是相对的,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承受能力决定。

三、合理设计符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

薪酬的激励作用与员工的福利密切相关。员工的个人福利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定福利。是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按照既定标准为员工支付的各项福利,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第二类是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置的福利项目,常见的有旅游、健康检查、带薪休假、脱产学习、提供公车交通、提供住房支持或者购房支持计划等。员工在衡量个人薪酬水平的时候通常会把这些福利折算成收入,用以比较企业间薪酬的吸引力。因此完善的福利系统对于吸引和保留员工具有特殊意义,也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福利结构设计的好,不仅能为员工带来方便,增强对公司的忠诚度,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声望,为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获取源源不断的优秀的员工。

四、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

单纯的高薪难以起至Ⅱ最佳激励作用,只有薪酬与绩效紧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薪酬结构上看,绩效工资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薪酬的内涵和作用,过去那种单一的无激励的薪酬形式已接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紧密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薪酬系统。绩效工资为公司绩效的创造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非实施绩效工资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企业绩效薪酬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绩效薪酬方案设计不当,负面影响可能很大,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薪酬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绩效薪酬要有具体的兑现日期并及时兑现,不能拖延,否则绩效薪酬对员工的即时刺激作用会大大减弱,另绩效薪酬体系设计要覆盖所有员工,不能有的员工有绩效薪酬有的没有;公司制定绩效工资体系时要吸纳员工参与,参与的过程既是一个沟通和培训的过程也是让员工和公司发现问题并树立实施信心的过程。

五、薪酬的支付要半透明

薪酬是保密还是公开是令现代企业处于两难境地的一个课题,这源于员工对薪酬公平性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无论采用绝对的薪酬公开制度还是绝对的保密制度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权衡,把握好保密和公开的“度”,因为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激励效果。实行密薪制的企业可能禁止员工相互了解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但是这并不影响薪酬信息的沟通。员工总能通过一些途径获取其他员工的不完整的薪酬信息,并对薪酬的公平性做出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极有可能是扭曲的,扭曲的判断难免使员工带来负面情绪。同样完全公开的薪酬也不能使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企业要有选择的传递一些薪酬蕴涵的信息,借以表达企业推崇和鼓励的思想。此外,让员工相信你制订的薪酬标准是合理的也十分重要。比如,利用薪酬报告向员工表明,你的薪酬在同行业中是有竞争力的。

六、支付薪酬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巧付薪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需求是人内在的,天生的和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员工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在设计薪酬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了解员工的需求,适时的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因此对收入较低的员工适宜于经济性的薪酬;对高层次的员工应将经济性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

企业有效激励制度的构建研究 篇4

一、企业员工激励的原则

每个公司由于实际情况不同, 都会有自己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激励政策与其他人力资源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激励政策有更大的风险性, 如果它不给公司带来正面的影响, 就很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 在制订和实施激励政策时, 一定要谨慎。下面是一些关于激励的原则, 如果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能够注意到这些原则, 会大大地提高激励的效果。

1、原则之一:激励要因人而异, 根据需要层次进行激励

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 所以相同的激励政策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 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激励取决于内因, 是员工的主观感受, 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在制订和实施激励政策时, 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真正需求的是什么, 并将这些需求整理、归类, 然后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 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

2、原则之二:奖惩要适度

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 同时增加激励成本。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过度满足的情绪, 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会起不到激励效果, 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 或者失去对公司的认同, 甚至产生怠工或者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 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3、原则之三:注意公平心理的疏导

公平性是员工激励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平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 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 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 犯同等错误的员工, 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不处罚。

4、原则之四:注意掌握奖励时机和奖励频率

奖励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 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确定。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在的企业中, 大多数注重物质激励较精神激励为多, 应该着重加强精神激励的成分, 但并不是说不再重视物质激励, 而是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 运用不同的手段。

1、完善物质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在很多时候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在电视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 员工们正在为一项工作发牢骚或是在偷懒, 这时总会出现一位主管, 对大家说工作做完后, 他会请大家吃饭或是去喝酒、唱歌, 这样员工就会再开始好好工作, 使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不能说这样的激励方式没有作用。

而如果给企业员工分配一些股份, 则会让他们产生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股东的感觉,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努力工作,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报酬;福利制度如果很全面, 则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物质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把全部身心部投入到工作小去。实际上一般情况下, 物质上的激励都可以给员工动力, 比他们更快更好地工作, 不同的时机运用不同的激励方, 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时, 一定要注意公平性原则。否则, 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甚至造成矛盾, 影响团结。事实证明, 下属对管理者的能力和工作水平低大都可以原谅, 而对管理者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公平, 则往往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

2、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在管理工作中, 对员工必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必须要尊重员工, 就是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理解职工, 就是要理解员工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关心职工, 就是要心系员工, 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高昂的士气, 必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 这意味着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当员工家庭或个人生活遇到什么不幸或困难时, 管理者要给予问候和关怀, 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员工对此会铭记在心, 从而起到极大的潜在激励作用。事实证明, 在关键时刻, 对员工伸出同情与援助之手, 比平时说上一千句、一万句激励的话要管用得多!只有员工真正意识到自己受到了尊重, 意识到是企业的主人, 他们才会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工作。

所有成功的销售部门都会定期安排鼓舞士气的会议, 如颁奖、宣布鼓励办法之类的活动。无论销售人员多少次听到“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类安慰的话, 但是专业的业务部经理仍能了解那种被拒绝的感受是多么令人泄气!让员工不断地保持高昂斗志, 充满于劲, 的确是个无止境的奋斗过程。用在销售人员身上很有效的那一套, 对公司里其他员工也一样有效, 每个人都需要被重视。这是一种很简单的精神激励的方法, 却会有很好的效果, 会让公司主管、员工产生自己被重视、被承认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再为公司努力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模式

每一个公司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 所以各个公司制定的激励制度也会不尽相同。但是总的原则还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于一般的搞生产的企业, 对工作表现好的一线员工的激励, 最好在物质上采用工资加奖金的方式, 时时在言语上给予赞扬并鼓励他更加努力, 而同时月末或年终给予一个荣誉称号, 并且鼓励大家都要努力工作, 去争取这样的荣誉。例如, 在“海尔”, 这—点是做得很好的, 经常有员工搞一些小发明促进生产, “海尔”专门设立了—个“海尔发明奖”来鼓励大家。

现在, 员工又产生了要参与管理的愿望。因此, 在作决策的时候, 主管人员应该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让他们参与管理, 决定有关自己的一些事情。在一些工作中, 比如质检, 主管人员可以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为顾问或是老师, 让员工自己来检验自己的产品, 主管只是从旁协助, 而不再是督促管理。再比如, 有员工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 就需要各位员工与专家、主管一起来研究、讨论, 以获得具体可靠的结果, 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在企业管理中, 给予职工发表意见的机会,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使职工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管理活动, 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管理者不仅要把上级的指示传达到下属.而且要注意倾听下属的心声, 把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反映给上级管理者。在做决策时, 要多与员工沟通, 因为决策的最终执行者还是下属员工, 经过员工充分讨论的科学合理的决策, 有利于员工的顺利执行, 也有利于激励员工。

总之, 管理是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激励员工是管理人的艺术, 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 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 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 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把激励的手段和目标结合起来, 改变思维模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激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员工激励的一般原则, 然后对企业有效激励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激励制度,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翼翔.浅议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J]经济师, 2004, (01) .

[2]、陈俊峰.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 2005, (01) .

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制度 篇5

1、目的:为使安全生产能够有效实施、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2、职责

⑴、总经理每年对生产安全生产投入计划的审批、负责计划外安全费用的审批,保证安全投入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和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⑵、安全生产经理根据公司情况编制全公司每年安全生产投入计划、负安全投入费用的审批、查、负责监督所有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⑶、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⑷、财务部门负责安全专款的及时提供,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3、管理程序

⑴、安全费用的使用范围;

A、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安全设施。如:安全防护、安全装置、消防器材、应急救援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保养费用;

B、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

C、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所需费用;

D、安全培训教育费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检查与安全技术服务支出; E、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监控、整改所需费用;

F、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⑵、安全费用的使用

A、公司应将安全费用优先用于满足安全、消防设备的维护和安全整改措施

以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所需支出;

B、各部门根据安全生产投入计划,按时完成本部门的安全投入项目,项目

完成后报安全经理对实施过程完成结果进行监督;

有效制度 篇6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而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规章制度亟待完善。本文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简要介绍了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控制人员的素质、信息传输、监控体制等,提出了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策略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促进企业基本目标顺利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明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五要素。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第一,是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每个企业顺利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我国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所以,企业必须建立适应自身发展要求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顺利进行。

第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顺利展开的需要。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生产效益联系密切,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能确保企业内部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各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是企业完善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由董事会负责并实施,评价企业的组织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揭露组织潜在的经济风险,保证顺利达到经济运行的目标。企业实行内部审计是为了协助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调查,及时改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实行。外部审计,则是针对审计机构来讲,会计的审计业务同内部控制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社会审计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而社会审计的实行,则有助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真正发挥其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的必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还是需要自己来做决定,因而忽视了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机构简单,整个企业内部只有一个负责人,企业的一切日常事物和财务事物都由负责人进行决策,致使人们产生经理个人就等于企业,而企业的资产也是其个人的财产,认为没有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必要,这就违背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内部环境要素。

(二)会计内部控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普遍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通常内部控制根据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类。管理控制是为了保障经营方针、决策的顺利实行,促进经营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会计控制是为了保障财务资产的安全性,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促使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有序合法进行。只有内部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获得预期的控制效果。而如今,在大多数企业内部,都是只重视对资产的核算,却忽略了对资产使用效果的控制,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发生。如果企业只重视对会计核算问题的惩处而忽略了对经营活动及经济活动的整体控制,那么企业就不能及时发现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潜在问题,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止步不前,这些都是由于会计内部控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后果。

(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如今,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详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都将这些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致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无法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预期目标。比如,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各企业的银行印章应分别由出纳和出纳以外的财务人员进行保管,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企业将印章和支票都交由同一个出纳保管,造成出纳私自挪用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未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缴销制度,发票领出后未进行登记及缴销,造成各环节的脱节,一旦发生问题,则无法追究责任人责任。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内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问题,不能及时客观地指出目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对制度执行的有效力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策略

(一)提高企业决策层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得到决策层领导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为会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发挥环境。依照我国目前的形式,首先要让企业的决策层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同时还能起到防止舞弊的效果。企業决策者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设,自觉遵守和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

(二)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披露

公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信息,不仅做到了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有利于发现内部控制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漏洞,防微杜渐,从而改进会计内部控制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此外,还应加强会计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以便重要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上层领导,便于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缺乏科

学性和系统性,致使信息的公开与披露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良好的指导、监督作用。

(三)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内、外监督工作

企业自身在发展中,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自我评估系统,强化内部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及时发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以及执行中的薄弱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企业自身的长效发展。此外,企业除了应加强内部监督外,还应加强外部监督,联合税务、工商、审计、财政等做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促使企业贯彻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止监督制度流于形式。

(四)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提高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考核与评价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力度的考评,也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彻底的部门、人员要给予表彰,并给予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对违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人员要及时提出批评意见,并督促其改正,切实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发挥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考评制度,能够促使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

(五)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

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其关键就是要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及时掌握内部会计人员的思想情况和工作进展,对于可能会出现违法违纪的工作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突破传统的业务范畴,力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进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廉洁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做到奉公守法。对于企业内部的重要岗位,应实行轮岗制度。

结语:财务会计部门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和评估企业风险和管理层作出重要决策等环节中起着参谋和助手的角色,所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赢得企业竞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孙宁波,聂雅慧.关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探讨.财经界(学术).2010(12).

[2]陈海.浅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3]成矛.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浅谈.中国电子商务.2010(8).

[4]林红娟.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新财经(理论版).2011(4).

[5]房青.关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健全内控制度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篇7

一、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控制财务风险的保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控制和管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确保一切生存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高财产安全性、会计信息可靠性、经营效率稳定性。然这也恰好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要求实现的基本状态。所以, 内部控制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事故出现的一种长效机制。

(二) 财务风险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有效依据

财务风险管理的宗旨是要防范财务风险, 及时地察觉财务风险, 并预测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尽可能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本质上即是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模式之一,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以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作为重要依据。风险越大, 内部控制措施的谨慎性越强。

(三) 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实践证明, 企业盈利水平高, 往往依赖于经营管理能力的支持, 在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与管理作用, 由此为保障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说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相辅相承的,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的。

(四) 健全的内控制度能够涵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事先管理和控制, 作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控制制度, 为财务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财务控制制度通过职责分工, 建立制衡长效机制, 减少决策失误;通过预算严格限制企业资金支出带来的失控等, 进一步为提前做好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提供保障。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以人为本健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一切的创新都来自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 企业制定经营方针, 设置核算机制, 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 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理论修养, 最大限度地调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实现最优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 建立内控制度应当考虑的基本要素

1. 控制环境。

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的总称。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要素中最关键的一个, 是推行内部控制的基础, 构成了公司的氛围, 它决定着其他要素。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与经营相关的风险进行预见、分析和辨认的过程。风险评估具体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环境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控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公司在控制环境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为确保风险被有效控制而制定并实施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控制措施, 确保管理层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 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

4. 信息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 并配合这些信息以恰当的方法在企业有关部门和管理决策层中间实施有效沟通和贯彻。信息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5. 监督检查。

是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建立和执行的监督与评估, 公司正常的监控执行通常由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稽核来完成。监督检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三)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定要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准绳, 这是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2. 成本效益原则。

是指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当处理好成本和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 概括来说在运用过程中, 从经济方位看一定是符合规律的。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单位的某些环节、关键点, 并最终落实到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 若违背了这个观点, 难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3.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对象上应当渗透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将内部控制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每个方面, 防止内部控制空白和漏洞的发生几率。

4. 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岗位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局面, 实施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机构理应保持良好的独立性, 以保证制度运行的可靠性。

5. 重要性原则。

客观上要求内部控制在兼顾全面的根源上把握重点, 关注重要业务环节与高风险领域, 依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经营方式等情况, 并运用愈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减少重大缺陷的产生。

三、健全内控制度, 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 加强资金管理, 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

重庆万兴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个国有控股企业, 在成立初期, 也出现过资金分散, 财务失控, 资产流失, 以及多头开户, 私设小金库, 随意转移收入、资金账外循环等。重庆市烟草专卖局为保证行业资金安全、规范资金结算, 要求整个行业的收入、支出必须通过“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实行“统一收入、预算支出、收支两条线的监管模式。因此, 公司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对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资产清点制度。定期对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清点和记录, 检查实物资产是否缺损。以便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重视对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 使实物资产流失的现象得到扼制。 (2) 建立资产记录资料保护制度, 对资产的各种文件记录和账实记录资料要妥善保管, 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 (3) 把好货币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把好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符合三道关, 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 超限额或重大事项资金支付还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实行集体审批, 严格控制无预算或超审批权限的资金支出;有关部门财务人员出纳员依据审核准确无误的支付申请, 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要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设置日记账。 (4) 抓好银行账户管理。公司的每一个开设的银行账户都向行业的结算中心提交审批表, 经结算中心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而且销户时, 应及时向结算中心报告。

(二) 强化财务风险监督,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监督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进一步确保内控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财务监督主要分为内部审计和财务监察, 不管运用何种监督形式, 最关键的是保证监督的相对独立性, 其中, 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缺失, 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针对重庆烟草行业实际情况, 要求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应当配备不少于2名具有审计或会计专业职称的专职审计人员, 2005年9月本公司将审计从财务审计部分离出来, 形成一个独立的监察审计部, 从而开成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主线, 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 以预算管理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重点对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执行、专项资金、财务收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进行审计。同时还要对内部监督制度和具体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进行不断修订完善, 使广大会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章可循, 正确履行控制职能;结合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依据、标准与程序, 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权限、职责和负责监督的部门等。

(三) 优化财务风险内控环境

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已经消除了一部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环境处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 也是所有其它要素的基础, 财务风险的内控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如何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从以下几点出发。 (1) 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产权制度上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进行。 (2) 建立层次科学的、适应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建立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 明确工作分工, 建立、健全内部牵制机制, 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 (3) 培育内控文化。使得员工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内控观念, 为内控的开展提供文化底蕴。

(四)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防范企业的风险, 减少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案件的发生。只有先有效地识别出风险, 才能进行风险的防范。企业可以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这样的程序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理。确定好风险评估的对象后, 要建立评估机制, 确定预警的标准, 内容包括预警指标名称、指标公式、预警区域和预警信号, 以便及时识别出风险。同时, 结合公司近年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需求配置风险预警指标。还要注意:企业在设定战略目标时, 不宜一味追求规模, 盲目选择扩张行业, 要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水平, 正确处理那些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五) 建立财务信息沟通, 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体系, 让企业财务信息获得集成和统一, 根据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建立各种预测、决策、预算与控制及分析模型等, 对各类业务数据和财务信息实行再处理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能够使企业准确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和组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沟通。可以将用到的相关决策信息搜集、全面梳理并传递给管理层, 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判断;可以将风险识别的领域和控制措施传递到有关部门的人员, 以便相关人员组织实施, 能够让风险转移和控制的结果信息及时反馈到领导层, 利于采取控制措施调整。因此, 必须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才可确保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总之, 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不良结果直接显露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只有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御机制, 更需要企业外部相关因素的协同,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控制策略和方法来及时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才能保证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只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减少财务风险, 或者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和隐患, 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文章针对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以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内控制度,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原则

参考文献

[1]方圣敏.健全内控制度, 有效控制财务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4) .

[2]赵善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8) .

[3]曹桂青.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J].知识经济, 2009, (3) .

[4]张丽.健全内控制度有效控制财务风险[J].化工管理, 2008, (6) .

略论建立企业有效内控制度的举措 篇8

关键词:内控制度,设计,实施,建设

内控制度理论可谓历史长远, 在近两个世纪, 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完整的发展完善阶段之后其内容更加丰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内控思想意识。据不完全统计, 在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 每个企业都将内部控制看得非常重要, 企业内控制度甚至被视作一项“法典建设”。近些年来, 由于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内控不严 (如世界通信、美国安然、施乐等企业) , 相继出现了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 是由于这些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诚信缺失所致。但是, 从本质上来看, 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得到落实甚至就没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被不怀好意的人钻了空子, 才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从2008年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 内部控制制度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得到实施, 随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也相继执行,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对内控制度建设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实施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 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工作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防范和控制风险, 提升企业价值和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来探讨有效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项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第一,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各项内控制度。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内部控制指引是将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普遍关注并且具有共性的业务事项所提出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由于企业的性质、业务经营范围、规模等不同, 特别是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如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 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 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理念, 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 员工的素质, 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等千差万别。因此, 企业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制度, 使制定的内控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第二, 需要一支熟悉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设计的队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历来重经营、轻管理。内控制度的实施, 对很多企业来讲, 实质上也是一次经营管理上的变革, 而变革的成败与否, 首要环节就是制度的设计者。理想的设计者应该由熟悉本单位情况并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内部人员组成, 这样有利于内控制度设计的规划, 有利于收集足够的信息, 有利于提出内控的具体目标、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 有利于与员工的沟通等等。

第三, 制定企业内控制度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无处不在, 实施内控制度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所以, 建立内控应以风险为导向, 而风险评估则是建立内控制度的切入点, 在设计制定的内控制度中, 可参考“内控应用指引”、“评价指引”, 并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分析企业可能产生的问题所在, 识别各个具体控制项目的风险, 依据企业的内部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和法制环境) 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应与涉及的工作相适应, 对关键控制点要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此外,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可将内控制度融合到企业日常管理制度中去, 使二者有机结合成为一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 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建立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通过采用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使企业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经营效率、促使企业有关人员遵循既定方针、政策, 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则。要实施好这个行为规则, 离不开这个规则的可操作性。所以, 要执行好这个制度, 必须使全体员工明确知道:什么事、由谁做、应该怎么做。因此, 企业制定内控制度, 在其具体项目上的控制程序、目标范围、条款、标准和要求, 尽可能考虑周到, 以达到实际可操作性的要求。此外, 对控制职责的表述要明确, 利于实际事务的操作。对于内控制度的各环节要注意其流畅性, 不使其影响办事效率。在这里还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实施内控过程中, 会发生一些原来在内控制度中未涉及的事项, 对这些事项的处理, 在企业涉及内控制度时也应有一种明确可行的规定, 以利于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真正有效, 不在于其是否建立了内控制度, 而在于这个内控制度是否能够真正实施, 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检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有效实施内控制度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 对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来讲, 他们是企业实施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 他们的行为极大影响着企业能否有效实施内控制度。所以, 企业决策层、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其权利要受到约束, 并且要有有效的监管机制, 如果缺失权力的约束和监管机制, 那再好的内控制度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 要严肃执行内控制度, 切不可权力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确立制度对于权力有限制作用, 而不是权力左右制度的行为规则, 自觉为内控制度实施示范, 营造良好环境, 带领全体员工把内控上升为一种企业文化理念。此外, 要发挥企业内审机构的作用, 确立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内审是企业治理中能形成权力制衡并使内控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内审机构的功能也应由侧重于会计监督转向于风险审计、制度执行审计、流程缺陷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第二, 对企业全体员工来讲, 要认识到企业是一个组织, 是组织就必须要有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所以, 全体员工要树立法制意识、道德观念和工作责任心来执行内控制度。只有一项制度被全体员工自觉地、严格地执行, 那么这项制度才能真正成为一项制度。在这里我们应关注一个问题, 企业无论大小, 员工应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 员工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也是实施企业内控的主力军。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都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 使实施内控制度成为员工们的一种使命感。

第三, 企业在实施内控过程中, 发现问题, 必须及时采取行动予以解决。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另外,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企业经营业务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 控制机制必须允许变化而相应修订内控制度, 使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相适应。

第四, 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 定期对本单位实施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对内控制度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内控制度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正。内部评价人员的组成应以本单位人员为主。因为这些人员对本单位的情况最为了解。当然, 也可与单位外部人员、中介机构进行交流, 听取比较客观的评价。

总之, 企业有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统筹兼顾, 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组织并负责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由企业的监事会、内审机构对关键控制程序、控制环节进行监督。企业还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并且认真贯彻实施, 以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吕加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知识经济, 2009 (5) .

[2].轩诗成.探析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山东煤炭科技, 2008 (2) .

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篇9

(一) 有利于学生技能和态度的形成

在进行教育教授的过程中, 依其性质可以划分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技术知识是属于特殊的生产技术知识, 而制度知识是协调分工的知识, 使在分工中的人员都可以熟悉其知识, 即是公共知识。依据传播的方式来分, 可以划分成可交流知识和感悟知识。交流知识指的是日常交流所得, 感悟知识则是经过日常中的实践可得。教育教授的过程有一部分知识和技能是需要通过活动才能得出的。学校在践行教育教授的过程中, 虽然在操作和技术技能等层面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 但在经验、企业文化和精神态度等方面难以实施培训, 从而使得人才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 在进行教育教授时应依据教育和产业的发展, 使教育教授的内容可以互相结合, 进行有效沟通。

(二) 有利于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能力本位是学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耗费办学资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主要体现在实习基地的投入金额较大。因为如果只是依靠政府进行补助, 学校是很难发展的, 所以不仅需要依靠政府还要依靠企业资源, 而在依靠企业资源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有2个优势, 分别是: (1) 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在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培训的过程中, 实训基地的设备非常容易出现滞后的情况。而企业是具有生产性的, 其设备通常都是能跟得上时代变迁的。如果利用企业资源, 则可以很好地减少这种问题的产生, 既可以使学生学习最新设备技术, 又可以让企业分担产品成本, 因为在进行成本培训时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内部资源, 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成本,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办学成本。 (2) 学生在学校和实习企业相比, 在实习企业可以充分的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在学校则很难了解到工作的氛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以及对技能和态度的培训。而在工学结合政策制度下, 学校和企业资源相结合的2个优势, 使得学校可以适当的降低办学成本, 使得日后学生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

(三) 有利于实现企业用人制度和学生就业政策相结合

根据我国教育技能培训的发展, 一般性的教育技能培训具有广泛性和外部性。外部性具体可以表现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培训的金钱和时间, 但是学生却跑到别的企业进行实习或就业, 企业的投资就有了外部性, 浪费了企业投入的金钱和时间。而在工学结合当中, 学生应在学校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在企业中接受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 全面进行培训后才可以上岗工作。所以, 许多利用工学结合政策制度进行操作的企业, 都是培训那些愿意留在本企业工作的学生, 学生也自愿留在企业工作, 这样就能使企业减少培训所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工学结合将学校教育和企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相结合,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为企业注入新血液。

二、工学结合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 合作企业难寻

在学校寻找企业进行合作时, 具有实质性质的合作是非常难实施的。因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单单只表现在表面形式上, 无法进行实质上的合作, 使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例如:在许多企业中存在着只让学生帮忙做流水线上的工作, 仅仅只是单纯的动手操作, 进而出卖劳动力获取所得的工资, 并没有让学生对机器设备和生产管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对企业的管理缺乏实践经验, 工学结合难以实现。

(二) 经济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而学校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第一, 为社会提供人才。因此, 企业和学校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和效益, 其经济利益也容易发生冲突。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岗位难以确定,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 这样就会使双方对学生的实践难以达成统一标准, 使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同时兼顾。如果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每日超过本身的工作负荷度, 致使学习的时间心有余而力不足, 难以进行。这样就会使企业和学校的经济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造成双方不和。

(三) 工学结合专业难以对口

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当中, 经常会出现“工”和“学”不对口的现象。学校将工学结合当成是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场所, 理解工作场所中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把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日后真正的就业起到铺垫作用。除此之外, 工学结合这个方式可以使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作为生活费的来源, 解决生活上的一点经济困难, 是勤工俭学的好方法。但是这个必然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工”与“学”不相关联, 毫无联系, 也可以说是到实习企业中所做的工作类型和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类型不一样, 专业对不上。另一方面, 因为学生在实习企业中可能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工作或者流水线工作, 专业难以对口, 使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无法联系, 从而使得专业对口这个问题愈发严峻, 成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四) 法律保护不够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工学结合的相关文件得知, 我国对一些高等院校实施了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 并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和要求。但是对具体的展开细节并没有进行剖析, 使其在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执行当中难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而在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对学校和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如果发生了矛盾或者利益上的纠纷, 会导致学生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学生无从获取相关利益。

三、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

(一) 企业参与人才培训

为了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发展中, 应使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培养发展中, 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后的培训方式,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制定课程的过程中, 也可以使企业相关方面融入进去, 让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在21世纪的今天, 人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根基, 也是工学结合有效模式的运行基础。

(二) 教师培育“双师”模式

工学结合的发展, 不仅推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提高新能力, 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对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双师”模式目前是我国工学结合的有效新模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基础下, 教师同时也要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的技能培训, 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亲身教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 还可以根据其实践技能进行演示,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出谋划策。

(三) 科学合理的企业和学校保障模式

在进行顶岗工作的学生, 学校应采用合理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主动寻找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规范准则, 调整在顶岗工作中学生的工学结合模式, 使顶岗工作学生的教育方式按照企业管理需要进行, 使顶岗工作的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依据企业规则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在工学结合上的办学模式应把《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作为根本, 实施法律保护, 使顶岗学生受到法律体系的保障, 也可以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任, 可以使工学结合工作更有效的展开。

四、总结

综上可得,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够实现的, 把工学结合政策制度应用到学生当中,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 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日后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开创我国特色办学教育政策制度的先河。本文中叙述了工学结合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合作企业难寻、学校和企业利益容易发生冲突、专业难以对口以及法律保护不够,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 为工学结合政策制度提供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晶.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良性运行机制的模型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6) .

[2]戴翔东, 石莹.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3]刘雅绮.高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2) .

[4]蔡美茹.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动因及效果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7) .

[5]曹晔, 邵建强.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 2006, (17) .

[6]龙银成.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

[7]龙银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8]龙银成.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2) .

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 篇10

预检分诊-Triage, 是对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 在到达医院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 并按照分诊标准, 对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 然后决定各个级别患者的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候诊时间的过程[1]。预检分诊的目的主要在于分辨出病情最危重的患者, 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的救治[1]。此外, 儿科急诊面对不同紧急程度的患者, 预检分诊也有助于急诊科的医疗服务资源能得到有效分配。而且, 预检分诊与公共卫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专业的预检和分诊, 往往能安抚家长紧张的情绪。

笔者所在中心自2011年12月开展门诊儿科预检分诊项目以来, 通过各方的努力, 现已经达到儿科分诊率100%, 控制错漏分诊率在90%。患者的满意度由73.63%提高到80.77%, 平均等候时间由原来的40 min缩短到现在的25 min。妇儿中心三个院区门诊基本达到同质化、标准化的服务。现把经验总结如下。

1 建立门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

1.1 标准

紧急性 (urgency) , 是急诊医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了及时性, 它与严重性 (severity) 和复杂性 (complexity) 是不等同的。紧急的情况未必是严重的 (如关节脱位) , 而严重的疾病 (如晚期恶性肿瘤) 则不一定是紧急的。临床和环境的因素都决定着某个特定患者病情的紧急性[2]。临床因素包括疾病或损伤的自然进程和机制, 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疾病的可治性, 还有及时治疗对于预后的潜在影响。因此, 脱位的膝关节如果压迫了血管, 导致循环障碍, 病情就是紧急的, 患者需要镇痛, 需要马上处理以改善预后。而对于晚期肿瘤的患者, 所需要的是安抚, 尊严和隐私, 临床治疗对于改变其预后的效果是很小的。紧急性也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 家庭环境, 和治疗疾病可用的资源。因此, 比如说, 如果一个小孩和一个成人, 有同样程度的疼痛, 小孩的紧急性可能会高于成人, 因为小孩有潜在损伤的可能性以及在评估时的难度都高于成人, 因此会导致高一级别的紧急性分级。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以及国际分类标准的基础上, 使用4级的预检分诊标准[3]。护士在分诊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评分系统, 分给患者一个级别, 病情越紧急, 越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优先处理[4]。尤其分级为一级、二级的患者按绿色通道由分诊护士直接送患者到急诊科就诊。紧急程度分级标准情况详细见表1。

1.2 儿科预检分诊需要考虑的问题

1.2.1 生长发育的问题

(1) 不同年龄段小儿在心理发育, 解剖结构和生理发育中的差异, 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难度, 也增加了评估患儿和鉴别严重疾病和损伤的难度。 (2) 当患儿还不会沟通的时候, 护士的预检分诊要更多的依赖于评估的技巧和病史信息。 (3) 患儿是否合作也会影响体格检查。 (4) 增加患儿配合度的一些小儿技巧:对于各年龄段的孩子, 都要慢慢接近;安抚家长的情绪同时安抚孩子的情绪;接近孩子的时候要坐下来, 和孩子的眼睛还处于同一水平, 并允许家长抱着孩子;在接触孩子之前, 先观察好孩子的一般情况;观察孩子的时候要解开衣物;检查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技巧;不管孩子处于何年龄段, 都要注意保护隐私。

1.2.2 解剖和生理的差异

儿童不是“小大人”。各年龄段不同的气道, 呼吸, 循环和神经系统特点在《儿科学》以及其他专业书上 (如PALS) 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是作为分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5]。

1.2.3 与家长的沟通

(1) 家长需要向分诊护士讲述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2) 为了获得家长的信任, 护士需要向家长提供预检分诊程序方面的信息;包括预检中的发现, 预检以后该做什么。 (3) 家长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与他们是否获得足够的信息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4) 家属需要知道在急诊的候诊时间。研究表明,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候诊时间和为什么要等。 (5) 要记得, 家长带孩子来看急诊的原因, 通常是因为他们担忧孩子。 (6) 表2有助于分诊护士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以提高家长对预检分诊效率的满意度[6]。

1.2.4 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1) 有慢性疾病的患儿, 合并常见的儿科疾病或者原发病的并发症。 (2) 常见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 脑室-腹腔引流管阻塞, 肿瘤/血液化疗的患者, 这类患者往往容易感染并且需要住院。记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任何人都熟悉, 他们往往能察觉哪怕是轻微的病情变化。 (3) 对这类孩子的预检分诊流程应按照规范的流程, 即, 先是PAT然后是ABCD等。 (4) 对于有相同主诉的患儿, 有慢性疾病史的患儿比既往健康的患儿可能需要高的分诊级别, 在分诊中应该注意[7]。

1.3 儿科患者的预检分诊评估具体内容

1.3.1 儿科患者的预检-评估-分诊的过程分为四部分

(1) 儿科评估三角 (The 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 PAT) :Appearance (外观) , Work of breathing (呼吸情况) , Circulation (循环情况) 。 (2) 初步体检。 (3) 病史。 (4) 决定分诊级别。

1.3.2 儿科评估三角 (PAT)

(1) 由分诊护士一边问主诉/病史, 一边通过眼睛观察患者而快速完成评估。 (2) 由PAT常常能得出对疾病的紧急程度的最初印象和最佳线索。 (3) 患者在前往候诊室候诊之前, 护士必须先对其完成PAT评估。 (4) 如果患儿是躺在家长的怀里, 或者用被服包着, 记得要打开被服, 或者凑近看患儿的脸。 (5) 临床中有些简单的指征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 包括活动水平, 清醒度, 皮肤温度, 喂养情况和尿量。常见的提示婴幼儿病情严重的一些临床表现有:进食减少 (24 h内比正常喂养量<1/2) , 呼吸困难, 尿量明显减少, 嗜睡, 皮肤苍白冰凉, <3月龄发热性疾病。

1.3.3 PAT包括以下内容

(1) 外观 (Appearance) :肢体活动情况, 神志, 情绪, 眼神, 哭声。 (2) 呼吸情况 (Work of breathing) :鼻翼煽动, 三凹征, 异常呼吸音, 维持呼吸的体位, 呼吸频率。 (3) 循环情况 (Circulation) :皮肤的颜色苍白, 大理石纹, 紫绀。 (4) 在进行以上观察的同时, 问家长:孩子的活动水平如常吗?家长你觉得孩子的肤色有变化吗?家长你觉得现在孩子的呼吸情况如何?家长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是孩子的什么方面?

1.4 预检分诊流程

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后先到门诊预检分诊台报到, 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首次评估与分诊 (1) 对于确诊或拟似传染病患者, 指引患者按传染病路线到隔离门诊就诊, 进行“一站式服务”。确诊或拟似手足口患者、发热并伴有流行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派发一次性口包。 (2) 无传染病症状患者, 初步评估患者疾病程度, 按轻、重、缓、急分诊并指导就诊[8]。 (3) 急、危重症患者, 直接送急诊科即时救治;亚急诊患者和非急诊者, 指引患者挂号及到相对应的专科就诊。

2 建立门诊各小儿专科护士二次分诊流程

2.1 二次分诊流程

患者挂号后手持挂号单及病历到护士站给护士进行分诊前, 分诊护士首先请患者家属完整填写门诊病历首页, 遇到有手抱婴儿者要求其家属打开包裹并打开暴露患者头脸部, 然后护士给患者测体温、体重, 有心脏病、慢性肾病病史的患者给予测血压, 并对患者病情做进一步的评估, 并交代候诊诊室及预期候诊时间[9]。

2.2 护士评估病情后评分为一级、二级患者给予立即就地抢救, 病情稳定后, 直接带患者到急诊留观室留观。

2.3 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后, 直接把内容录入门诊护士工作站。

2.4 护士根据不同的疾病并作相对应的健康教育, 交代候

诊诊室、候诊时间并提醒患者保护自己个人隐私, 保证“一室一患”[10]。

3 以JCI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 Joint Commission) 的标准采取措施, 保证患者能在医院内得到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

3.1 建立分诊护士准入制度, 定期循环进行急诊分诊知识培训, 做好患者疾病分诊指引, 提高分诊的准确率。

3.2 医院客服中心、门诊各护士站均附有门诊医生出诊时间表, 患者可以查询到医生出诊以及预约信息。

3.3 为了减少患者来回跑动次数和排队时间, 在门诊大堂、预检分诊护士站、门诊护士站均设立自助挂号机, 一卡通缴费机以方便患者自助操作。

3.4 对于挂错号的患者, 由各门诊分诊护士负责转诊到相应专科进行二次分诊, 并通知该专科的医生给予就诊。

3.5 对于门诊需要跨专科会诊的患者, 笔者所在医院设立门诊会诊中心。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医务部制定的会诊制度, 由首诊医生提出, 护士协助首诊医生给予患者转诊。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与患者预约会诊时间由护士负责通知并进行门诊跨专科会诊[11]。

3.6 需要院区间转诊的患者, 医院门诊护士站提供院区间穿梭中巴开放时间表并由护士做好指引。

3.7 为了减少患者停留在医院的时间, 医院逐步推行专科医生和普通高年资医生预约挂号流程。

4 小结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通过开展护士预检分诊、二次分诊项目, 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现儿科患者达到100%分诊, 控制错漏分诊在90%。患者满意度由73.63%上升到80.77%, 平均等候时间由40 min缩短到25 min。达到三院区的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门诊分诊为患者创造了舒适、安静的候诊环境, 简化了患者就诊流程, 消除了就诊时的混乱、拥挤的现象, 更好地保护患者安全和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增加了病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使医院的品牌得到很好的提升。

摘要:目的:根据JCI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 Joint Commission) 的标准, 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 创造良好的就诊秩序, 缩短患者候诊时间, 有效地分流患者, 以保障患者安全。方法:自2011年12月起,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实施预检分诊、二次分诊制度。结果: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由原来的73.63%提高到80.77%, 候诊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 可以有效地分流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 减少急危重症延误诊治的几率, 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有效制度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63—02

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十分关切的话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这一新概念近年来也开始悄然走进社会生活。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依据采购主体的不同可将采购分为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政府采购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进行的采购,而私人采购是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进行的采购。具体地讲,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部门以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业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开招标、两阶段招标、选择性招标、寻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谈判采购等。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正是有关政府采购政策、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管理及采购方式等具体规定的总称。与私人采购和我国现行的政府分散封闭式采购相比,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公共管理性。政府采购所支出的资金是公共资金,而不是私营业主或公司法人的资金。按照西方契约政府理论,政府为了实现行政职能和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面向纳税人征税,从而形成了公共资金。政府在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资源的过程中履行的是公共托管人的角色。如果说编制预算是有关资源的分配的话,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政府采购的使命和目标。政府采购正是政府使用公共资金采购政府所需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因此,政府采购资金之公共性及其托管人的角色构成了政府采购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渊源。

(二)法制性。政府采购的管理依赖于由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所构建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以及其存在和有效运行依赖于该法律制度的政府管理制度来运行。政府采购和物料管理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操作。同私营领域的同行相比,他们没有多大灵活性。正如美国采购学者道布勒指出的那样,政府的采购职能是一个受管制的然而却透明的过程,受到无数个法律、法则和条例、司法或行政决定,以及政策和程序的限定和控制。如美国在1949年出台的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为联邦服务总署提供了统一的采购政策和方法,并确立了联邦政府集中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WTO((政府采购协议》等。

(三)公开性。政府采购过程应该在完全公开下进行,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文件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采购的记录也可以公开进行审议,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总是并期望得到解答,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对采购过程的任何阶段提出起诉。负责采购的公共官员受到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渎职失误都要曝光。法国行政学者古尔纳就说过:“人们对招标可以肯定的唯一好处——这也是它曾长期占先的原则——是它使官员远离任何诱惑并使之避免公众的怀疑。”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分散采购体制只有出现重大的失误或欺诈才被曝光,其他则内部处理。

(四)公平性。政府部门采用公示招标、统一采购等方式面向市场,用户可以平等竞争。一方面,政府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参加采购过程的任何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不对任何一方进行歧视。

(五)竞争性。政府正式通过在最大范围内实行竞争来获得竞争价格的优势,以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目标。同时,纳税人要求在商机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六)政府采购官员掌握很大的权利。政府可以,而且确实具有至上的能力。政府采购一般数额巨大。采购行为足以影响甚至左右市场。政府一般都是各国国内市场最大的单一用户。据统计,欧共体各国政府采购的金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不包括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金额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每年有200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预算用作政府采购。这种形势使得政府采购官员处于一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位置,有可能滥用他们的职权,从中谋利。

二、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

正因为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公共管理性、法制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及政府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力等特点,它能够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确保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有效地清除政府公开资金使用i立程中的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

(一)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进行财政支出控制,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动用的是财政预算资金,无论这资金预算内还是预算外,它都是来自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由于我国在理论上缺乏契约国家观念,政府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托管人的地位并没有确立,纳税人也缺乏参与对公共资金进行监管的意识。加之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本没有公共市场和私人市场之分,更无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之分,政府采购活动分散、封闭。可以说,我国还谈不上有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对财政支出形成有效监控,因而,预算约束较为软化。

随着1994年我国新税制出台,中央与地方实施分税制以及目前深化财税改革,政府和社会对“收入”问题十分关注;而对于“支出”的管理与改革则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花钱时,对于如何防范支出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据透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每天的“消费支出”即采购金额约为20亿元。而国际间普遍承认,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约10%,按此节约率,如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每天可节省开支2亿元。深圳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算了笔账,政府采购制度如果提前一天出台,仅深圳每天可节约20万元。

尽快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可借助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力量,对财政资金从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节省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每一年度预算编制时,政府采购金额从商品和服务单价开始确定,经议会(我国为人代会)通过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追减,保证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法定化,还便于对支出总量进行源头控制。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转环节,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了公共资金,提高了支出效益。

可喜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发现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上述特定功能和作用。1997年11月,重庆市第一次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批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公开采购成交65辆,成交额比原来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节约350万元,开支节约率为19.7%。1998年2月,深圳市对于300多万元的城市绿化工程公开招标,有34家专业公司投标,结果有两家公司以低于标底标52%的价标中标,节约支出155万元。沈阳为农村卫生院购置设备,原预算259万元,经过招标,实际支出213万元,节约率17.7%,没有一起违法违纪的案件发生,而且设备质量档次高于原计划。

不难看出,通过政府采购试点而节省开支的潜力和公开、公平竞争的魅力多么巨大。

总之,省钱依靠了新制度、新机制、克服了财政只能在分钱时实施控制,而钱分出去后则无法控制的原有采购方式存在的弊端。节省的钱多了,说明管钱的责任强化了,手法规范高明了。

(二)政府采购活动公开、透明、便于财政监督,从源头上消除腐畋。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作为制度创新,国外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80年代初,英国政府将长期由国家包揽的福利性服务和市政维修工程向私人企业招标,引起了招标竞争的高潮。招标后,英国整个服务业价格降低5.7%,节省采购开支25%。由以前的封闭分散采购转为开放统一采购,利益格局变了,从预算支出中分肥的少数人没了市场,而社会普遍受惠。后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公开招标作为经济手段也逐渐成为西方政府消除腐败,强化行政管理,调控社会经济的一项新举措。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项法制还不健全,目前分散封闭的政府采购过程不公开、透明,容易引起大量“寻租”行为。不断有少数商家以请客送礼、给“回扣”等手段暗中从政府权力掌握者那里争取到慷国家之慨的优惠待遇,而政府工作人员则从厂商那里得到私下的“好处”。这种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了浪费和腐败。因此,尽快推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克服上述种种弊端。作为财政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参与者多、竞争性强、法制化程度高,公开、公平而且透明高等特点,使政府的各项采购活动、每一采购行为的各个环节都在公开、公正、公平而且透明的环境中运作,而且能形成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全方位参与监督的机制,不仅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成本,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消除公共采购活动中存在的幕后交易、黑箱操作等各种腐败现象。

有效制度 篇12

关键词:复核确认制度,动态高危施工作业,现场作业风险

引言

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 制定过程控制措规避操现场操作风险是动态高危险作业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但在施工过程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往往由于措施不落实而发生事故或事件。为有效控制动态高危施工作业 (吊装、动火、高处) 安全风险以及风险较大的常规操作项目, 实施《施工操作安全措施现场复核确认制度》 (以下简称“复核确认制度”) ,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深入结合现场实际应用, 认真分析管理漏洞, 探索优质高效管理方式。

针对《作业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 我们组织基层单位安全员、机关职能部门以及承包商开展现场作业风险“大讨论、大排查”, 认为《作业许可制度》在现场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现实操作起来由于人员配置、车辆保障以及其他等因素等限制, 施工组织部门不能及时到现场落实安全措施、在办公室签发作业许可票, 流于形式。

2. 施工组织部门能够到现场落实安全措施、能在现场签发作业许可票, 但不能很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护, 随着施工组织部门的撤离, 后续施工过程监管不到位, 施工过程中违规违章较多以及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还较多。

3. 施工组织部门在基层单位属地范围内组织施工时, 与基层单位沟通交流不够, 单纯考虑项目施工, 未能考虑到基层单位属地范围内的其他的生产工艺要求、安全风险等, 个别施工组织部门为追赶施工进度, 降低现场安全标准, 纵容、放任施工单位违规违章操作, 而基层属地管理单位缺乏监管手段和方式。

二、认真确定实施范围, 梳理管理流程, 全面建立“复核确认制度”。

根据动态高危施工作业 (吊装、动火、高处) 以及常规操作风险较大项目, 实施《复核确认制度》, 有效控制现场作业风险。

一是确定实施范围。“复核确认制度”适用的范围主要有生产过程中涉及工业动火、移动式吊装、进入受限空间、管线打开、挖掘、高处、临时用电、脚手架作业等动态高危险作业;采油系统的碰泵、调平衡、气井开井、更换油嘴、分离器校对加底水、更换抽油机皮带、保养抽油机、管线加甲醇、注水泵启泵等风险较大的常规操作项目;井下作业过程中的抽油机掰驴头操作和射孔、捞封、自喷井转下泵等关键工序。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复核确认制度”中对施工项目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进行了明确, 主要有:

施工单位:指承担施工操作任务的承包商或基层生产单位。

生产单位:指施工操作区域的属地管理单位 (部门) 。

施工组织部门:指负责组织实施施工项目的部门 (单位) 。

现场负责人:指施工单位委派的施工操作现场负责人。

现场监护人:指负责施工操作现场安全监护的人员。

三是确定管理流程。根据“复核确认制度”的实施范围, 梳理了管理流程, 形成了流程图, 使之操作起来更加简明清晰, 主要是:

(1) 在原有吊装、动火、高处的高危动态施工作业执行作业许可票的基础之上, 增加了复核确认栏, 按照管理流程图, 由施工现场监护人对安全措施进行逐项复核确认, 满足安全要求后再施工。如承包商施工, 施工组织部门在核查了现场安全措施、在许可票上签字确认之后, 再由承包商现场监护人和属地管理单位的监护人共同对安全措施进行重新核对、对每步施工操作, 共同在复核确认栏上确认签字, 方可进行施工。

(2) 对采油、作业、集输系统风险较大的常规操作项目, 在执行操作指导卡的同时, 同样增加了复核确认栏, 施工操作人员先对照操作指导卡, 现场监护人员进行专门监护、逐项复核后, 然后再进行操作。

(3) 井下作业过程中射孔、捞封、自喷井转下泵重点工序, 盯岗干部按照“作业现场重点工序井控监督检查指导卡”内容逐项进行确认, 由作业单位大队领导或生产组长进行复核确认后方可实施。

(4) 对于二级动火、进入受限空间作业、10米 (含10米) 以上高处作业, 以及大型吊装施工必须到厂安全监督站进行登记备案, 安全监督站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三、认真落实“复核确认制度”, 强化施工现场过程监管, 有效控制现场作业风险。

制度制定后, 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制度的落实是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宣贯。“复核确认制度”发布后, 安全部门组织组织机关相关业务主管科室、基层单位安全员及承包商进行培训宣贯。对照以往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的结合管理实际, 对“复核确认制度”中涉及的施工作业管理要求和安全技术规范、管理流程以及作业许可票及指导卡相关的填写规范等进行了逐个讲解, 为制度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安全监督。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安全监督信息平台, 对高危动态施工作业及常规风险性较大的施工作业进行了强化监督, 重点监督“复核确认制度”的落实。

三是责任追究。制度的有效落实要靠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复核确认制度”中不认真履行责任的单位或个人, 按照《安全生产隐患责任追究制度》进行责任追究。

四、实施“复核确认制度”, 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复核确认制度》, 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场操作风险明显受控。

一是通过深入现场监督检查、隐患问题统计分析, 发现施工现场标准化水平、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明显提高, 安全隐患、违章行为的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高危动态施工作业或安全风险较大操作项目的安全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是与以往作业许可制度相比, 更具有优越性。以往制度中只注重操作人员对安全措施的落实, 而“复核确认制度”是现场监护人员 (双方监护人) 对施工作业关键步骤、重点工序的安全措施的再次核准、确认, 两者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上对同一施工操作进行确认、把关, 多了一份屏障, 增加了一份保险。

上一篇:紫外线监测的主要问题下一篇:学校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