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就业

2024-06-17

有效就业(共12篇)

有效就业 篇1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同志的这句话带来了技工院校发展的春天。而今天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行,技工院校又一次迎来了发展契机。但不管发展的大背景如何,学校培养的人才都要合格输送到社会中,就业才是检验技工院校教育成果的的关键核心。但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期望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并没有真正发挥技工人才的优势。本文从就业指导方面为技工院校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寻找出路。

一、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技工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以来,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反馈和企业的调研,发现技工院校学生在就业或顶岗实习期间表现出如下问题。

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的学生普遍更懂得享受,大都生活得无忧无虑,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上实操课嫌弃脏累、上专业课觉得无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毕业时实操技能不过关,理论知识不深厚,工作后更是拈轻怕重。有些学生是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生源,工作后由于不能适应培养企业的倒班制和严密的工作操作流程,纷纷离职,开始了“找工作—不适应—离职—找工作”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既浪费学生的有效就业时间,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2.学生就业心态不端正。部分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不想从基层干起,想在短时间获得高薪的工作。曾经遇到一个以女生为主的专业,她们找工作的要求是:工厂不去、倒班不去、公司偏远不去、单位环境差不去、工资低不去、不提供食宿不去、非双休不去、需要加班不去。如果按照该班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学生就业心态不端正。

3.职业规划不清晰。很多学生虽然学了某专业,但并非本人自己所选,都是家长或亲戚帮忙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开始抱怨该专业并非自己喜欢,当被问及自己喜欢何专业或者自己兴趣时,却又一脸茫然。为此,很多这类型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两年或者三年期间,没有目标、浑浑噩噩、虚度时光,毕业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随便找份工作,但没多久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继续辞职找工作,不断出现跳槽的恶性循环,毕业几年后依然处于“无业”状态。

4.不够自信、缺少就业技巧。技工院校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被定义为“差生”,他们自己也会以“差生”自居,平时会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在学校经常能听到有学生这样讲:“学好能怎样,还不是要下工厂做流水线的活儿!”当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这种不自信更加明显,很多人面试回来最常说的就是:“估计没戏,跟我一起面试的人有很多本科生,我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这种不自信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除了不够自信外,技工院校的学生还比较缺少就业技巧。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课程讲授时间较短、学生不够重视、教师以课堂讲解为主等原因,使得该门课程对学生就业技巧掌握发挥的作用不大。

二、就业指导课程未有效指导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原因

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学生本身认知的原因,也与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弱化有关系。目前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有如下几点不足。

1.开课时间短。以广州市为例,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学校都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本课。技工院校的授课特点是学生一般在校两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所以,学生在校的第四个学期已经处于毕业状态,部分学生期中考试完之后便开始顶岗实习,所以几乎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很难完整上完,在这种状态和时间下,就业指导的作用发挥不大。授课教师精心准备一个学期的内容最后几乎就剩下指导学生制作简历、了解就业网站、面试技巧、就业着装等简单内容。

2.教材一般、内容不具针对性。目前,就业指导教材不少,但内容大同小异,“一本走天下”,且主要针对大学或者高职高专的学校,专门针对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非常少。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而写的几本教材相对来说内容也比较陈旧,且内容杂糅,逻辑性差,缺少就业心理教育、创业教育等实用的内容。

3.授课方式单一。由于开课时间短等问题,授课教师多以个人讲解、说教为主。且该课为全校公共课,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但因讲解的内容是相同的,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结合专业性而展开,针对性不强,很难对学生就业产生效果。

三、如何发挥就业指导课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工作,是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的课程,但要充分发挥该课程对学生就业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长期、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不是几次课程就能完成的,想要对就业产生有效影响,必须长期坚持。笔者建议,技工院校学生在校的两年共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开设该门课程。并且每个学期讲授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专业设置,可以参考部分学者提出的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内容,且每个模块的内容要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第一个学期针对新生主要讲授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模块,具体可以利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包括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协助其认识职业、选择专业、少走弯路。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生涯规划轨迹及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新生期树立整个学习生涯的目标,明确方向。第二、三个学期建议开设职业认知与自我提升模块。让学生掌握该职业的素质与能力等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具体包括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等,通过职业探索,学生们能够全面认识并正视自己正在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形成“专业能力”。同时在本模块还要注意“通用能力”的提升,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技术、信息处理、创新、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能力的提升。最后一个模块就是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调适。具体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并结合以往毕业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其就业压力,并学会遇到问题自我调节。

2.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就业指导的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顺利合格就业,所以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运用讨论、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真正解放学生,在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并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除了基本的课上讲解外,以下方式可以在适合的就业指导内容中采用。通过学生活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和学生会、团委等组织联合,如组织学生“创业大赛”“科技发明节”“模拟招聘会”“模拟商战”等;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认识自我、提升能力。通过和社会接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招聘会,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或者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实习等,了解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及学习方向。通过各类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组织、团结合作,培养其责任意识。邀请毕业校友分享成功经验,有着相似背景的校友的话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整合所有的力量,更好地展开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虽然需要专职教师的讲解,但是想要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必须要整合所有力量。第一个模块内容想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专业课教师的加入,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的介绍形成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职业发展要求更好地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二个模块的内容则需要校企合作单位、社会组织、班主任、优秀校友、其他任课教师等的密切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识能力”。第三个模块中就业心理调适则需要心理咨询教师的大力配合,当然有些就业指导教师本身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另外,还需要校外法律人事、人力资源专员等专业人士的展开的专题报告等,帮助学生提前掌握就业维权等方面的内容。每个模块想高效完成,都需要整合所有的力量,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4.不断反馈,及时增减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只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也要延伸到学生毕业。学生就业后,建立顶岗实习或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回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状况、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等。掌握一定就业数据后,既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后续援助,也可以为下一届学生提供经验,同时,还可以对就业指导模块的内容、对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的改变等提供参考。就业指导课程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忽略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和实施。如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加入到职业素质的模块中,为学生今后创业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持。

四、结语

为有效实现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课程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有效发挥就业指导的功能与作用。

摘要:伴随着“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为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笔者从事技工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发现,虽然从媒体报道的就业率看,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呈现出“高就业率”,但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就业。学生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从就业指导的角度探寻促进技工院校学生有效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技工院校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技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5(11):163-164.

[2]刘军魁.论技工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J].才智,2015(15):58.

[3]宋淑珍.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与创新[J].教育与业,2015(18):91-92.

[4]谢庆民.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有效性[J].学园,2015(6):170-171.

有效就业 篇2

王 丽

(赣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论文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从多维理解培训的背景、分析培训学员的个体学习特征、投入和实施主体、培训融资渠道、培训指导理论、培训方式、创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特点等方面提出思考对策。

关键词; 赣州返乡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一、多维理解培训的社会背景。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都在关注和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民教育的牵头机构,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和群体,使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国内社会环境看,大批返乡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小的方面关系到农民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尊严,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返乡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的理论根据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存量,广义上地讲,“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最基本的如对个人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还特别呼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主张“把教育当作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作一种资本,因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1]

三、培训对象的群体和学习特征。

(一)返乡农民年龄上具有“中青性”,大部分是中青年,处于人生劳动创造的黄金年龄段。职业上具有“流动性”,返乡农民具有“车间工人”和“田间农民”的经历,经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返乡农民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经历,在其外出务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从业技能。同时拥有有一定的技术资本、管理 经验、市场信息、社会关系和创业精神。返乡农民从回乡的意愿来讲,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愿返乡者,他们大都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创业精神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种是被迫返乡者,他们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迫于生存的压力返回农村。

(二)学习特征

1.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多样。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如有的打算在农业领域就业,其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的技术技能上,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有限;有的打算回城就业,其学习需求则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即便是在同一种产业类型内部,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也有差别,例如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种植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对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具体培训需求也具有较大差异,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2.学习内容倾向即学即用

‘成人的学习取向是立即的应用,其从事学习活动的类别皆为对当前生活情境的反应,教育是增进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故成人系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与教育活动’,[2]教育活动对成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成人参加培训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而学习计划紧密结合他们的社会活动,往往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实用性为准则,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期望学习效果速显。对于返乡农民来说,学习不是要获得系统、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获得应用知识的能力,直接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实践。

3.文化素养较低,易产生挫折感

文化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学习挫折感则是指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很难克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整体而言,返乡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养较低,因而,返乡农民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常较差,极易产生学习挫折感。[3]

三、有效培训思考

返乡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行为,企业、培训机构、农职业院校及更多民间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合力来进行;另外,返乡农民培训不仅涉及到培训本身,更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继而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的渴望和需求。

(一)投入和实施主体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返乡农民培训。当地政府不应把农民培训当作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应从人力资源视角来看待返乡农民培训。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4]因此,农民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认识,带动全社会重视农民的培训,为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有利于促成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保持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过去走马观花、走过场的形式培训。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多元融资制度。目前赣州培训费用主要从“就业资金”中拨付,辖县市比如瑞金是从“金蓝领”工程中支付,还没有专项的就业培训资金。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证明,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政府一般是资金投入主体,而不是唯一的投入主体。目前我国在农民培训和教育方面投资十分有限,这与我们的农业大国身份很不相符,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返乡农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应该动员更多的企业、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资金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工程经费投入机制。

(三)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现代环境中的返乡农民培训越来越复杂,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更具有挑战性。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我们应重视返乡农民群体及他们的学习特征,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反思,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改革和调整自身结构,使农业教育与培训尽量与农民需求衔接,提供的培训服务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

3.农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世界经济在变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在变化。许多研究经验表明,接受较多教育和更多技能的人更能适应变化。他们更有可能在新机会中受益,并且能够不断创造新机会,从而提高工作生产力;接受较多教育的劳动力能更灵活,更好地接受新思想,因此,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农民自身应该解放思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培训可以提高技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理念,用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在社会结构调整和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生存与应变能力。另外,应树立长远的职业目标,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步改变自己 “脏、累、险”地工作状态,改变哪里有钱去哪里的无目标的“盲流”状态;多用农民取得成功的案例激励自己,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努力我也能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2.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城市的美丽和辉煌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奉献。城市居民没有理由居高临下对待他们,更没有理由歧视他们。

4.培训与就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前文中提到教育品质的判据,教育能否改变个人的命运,能否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关键要看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是否为学习者带来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因此政府和培训部门应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并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有效就业 篇3

在工作中培养正确劳动观

在中国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哪种物品曾经像鸦片那样,震撼过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时至21世纪的今天,毒品仍是危及社会秩序、损害民众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吸食毒品不仅有着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身体上的毒瘾好戒,但心瘾难除”的反复性。更重要的是,吸毒人员出去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会对他们有所歧视,没有定性、脆弱、敏感是所有吸毒人员的共性。针对吸毒人员的特性,康复所本着人本、阳光、和谐的戒毒康复理念,积极搭建一个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平台。“康复人员要想回归社会,必须在戒毒完成之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渐适应社会,脱离毒品的圈子。”孙本良如是说。

“我们为康复人员提供的工作岗位,都经过细心筛选。诸如种菜,康复人员从播种、护理再到收获都实时参与,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了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识,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在孙本良看来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基于此,康复所通过多种手段,在所内为康复人员提供各种工作体验岗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于是,手工加工作坊定期开放,康复人员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一技之长,还能通过劳动收获快乐。截至目前,共有80多名康复人员在劳动岗位上锻炼过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一定强度的锻炼之后,为他们将来重新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接企业构筑就业平台

除了在内部开设一些工作岗位以供康复人员体验之外,康复所还积极为康复人员搭建一个去企业工作的平台。为此,他们从去年开始多次组织相关企业为康复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为了给康复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康复所领导多次深入到合作企业中去实地考察,确保康复人员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并且针对有些康复人员短时间难适应外部生活条件的情况,安排这部分人回康复所居住,对他们实现彻底帮扶。北京阳光宜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于一体的实业型医疗卫生企业,作为康复所的合作单位,阳光宜康数年来陆续接收了十几名从康复所走出来的康复人员。作为企业的负责人孙龙江对于接收康复人员深有感触,“以孙所为主的康复所的领导们,从第一次和我们企业接触开始,已经数次去我们企业做了考察,以确保我们企业是正规的、能为康复人员提供良好保障的企业,并且在和康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康复所这边都准备了十分细致的文本,细化至最低工资、五险等基础问题。”正是康复所对康复人员的这份责任心让孙龙江无比感动,他确定了康复人员的最低工资定在2300元,外加800元的绩效考核。用他的话来说,“正是因为康复所的高度责任心,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的禁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康复所与5家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已经陆续有60余名康复人员走进了企业,实现了再就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其中一些人员在企业的表现相当不错,能很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不间断督导 长久负责

当记者问到这60余人目前的就业现状时,孙本良一脸严肃,“因为吸毒人员缺少一种干事业的毅力和决心,难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有些再就业的人员没能坚持下来,如何保障康复人员再就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便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孙本良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时刻担心着。为此,康复所对这些再就业的康复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监督指导,并且这种督导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只要康复人员的电话能拨通,工作地点能明了,康复所的工作人员就会定期进行电话访问或者实地访问,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检,确保他们不会再次吸食毒品,对康复人员负责也对他们所在的企业负责。“督导的工作一般按照四个梯度进行,如果康复人员实在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会劝这些人回到康复所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作为所长,孙本良对于督导工作如数家珍。“督导的四个梯度主要按照康复人员吸毒长短划分的,第四梯度是吸毒半年以下的,第三个梯度是吸毒一年以下的,第二个梯度是吸毒两年以下的,第一个梯度是吸毒三年以下的。”对于督导这项工作,孙本良表示,康复人员离开康复所之后只要跟康复所有联系他们就会一直跟踪下去,直到康复人员彻底实现自己完全社会人的状态。“所以我们康复所应该理解为是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中途岛、缓冲站。”说这话的时候,孙本良满含期待,在他心中,康复所一定是让康复人员无忧无虑回归社会的沃土。

23岁的木子(化名)在16岁的时候沾染上了毒品,之后就是6年的吸毒史,毒品毁了他的生活和人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戒毒的想法便充斥胸膛。2014年,他来到了康复所,在康复所里他积极参加劳动,参加工作岗位体验,经过一年时间的康复,他渐渐走出毒品的阴影。于是在田间,在加工场内,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终于在今年3月份,经过现场招聘他来到了阳光益康工作,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据车间殷主任介绍,木子在车间表现积极。末了,木子用简单的语句表达着自己的对康复所的感激,“没有康复所也许我正躲在某个角落里吸毒呢,或者正在犯法呢,也许我已经死去,谁知道呢?但是因为康复所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并且他们定期跟我联系,时刻督导我,关注我,毒品已然离我而去。”说这话的时候,木子脸上洋溢着浅浅的笑容。

采访当天,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雨,我以为当天需要面对的康复人员必然是冷漠的,犹如这雨水让人难以靠近,可是在康复所看到的康复人员脸上会不时浮现出些许笑容,不多,有的还很羞涩,却让我心中无比感动,瞬间冲走了当天那点滴的凉气。采访结束之后,天气放晴了,蓝天白云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在康复所内的劳动基地中,辣椒、西红柿、西瓜等正茁壮地成长着,犹如康复人员的明天满载着收获的希望。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 2002年为15%, 2005年达到了21%, 2007年为22%。随着入学率的升高,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长。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80万, 2013年升至699万, 预计2014年还将有所增加。据教育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全国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大学生需要就业。面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促进大学生就业, 需将就业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

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 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外因, 即社会是否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内因, 即大学生自身是否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 尤其是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有学者研究认为,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求职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促进大学生就业, 需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全方位入手。

第一,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需多管齐下:抓学风, 提高专业掌控力;抓科研, 提高创新实践力;抓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抓实习, 提高岗位胜任力。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开展实验技能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做好学生实习分配和管理工作, 使学生在实习中逐步提高岗位胜任力;同时结合诚信教育、“三观”教育、爱国爱校教育等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 给予学生必要、客观、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据学生专业学习、个人成长情况, 将就业教育划分为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阶段、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阶段、专业实践阶段、择业求职阶段, 分阶段开展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专业思想教育等活动, 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了解专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建立创业协会、求职心理讲座、就业调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增长求职技能、加深就业现状的客观认知。坚持开展实习及用人单位走访、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基层就业调查等活动。利用寒暑假, 组织学生深入到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开展基层就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活动。在充分调研、分析供需的基础上, 以客观数据教育学生合理设定个人就业期望值。

二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就业指导服务必不可少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无疑将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服务必不可少。从学生需求出发,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学生所需, 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支持, 将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学生减少就业过程中的困难。

第一, 就业咨询。建立《毕业生接待和咨询制度》, 专兼职工作人员一年来, 耐心解答学生在国外学校申请、协议签订、基层就业利弊等方面存在的疑惑。

第二, 就业推荐。发挥教师和校友的人际网力量, 向学生推荐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在全校规模的人才双选会的基础上, 院系积极利用合作单位、友好单位、实习单位等关系, 举行专场招聘或直接岗位推荐,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 就业帮扶。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 全面掌握经济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 指派专人“一对一”跟踪指导, 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

第四, 家校沟通。我们在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现, 有的家长存在严重的地域观念, 不支持学生到家庭所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有的家长对学生到公司就业持反对态度, 甚至出现因为家长反对而毁约的现象。适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帮助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争取到家庭方面的支持, 实现顺利就业。

第五, 拓展渠道。高校、院系可多应用“就业前移”的工作模式, 与社会对口资源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模式, 在学生专业实习、自选实习过程中, 直接选派到对应的用人单位, 实行专业实习、录用前实习双结合, 帮助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参考文献

[1]易文君、李娜.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2) :70~72

[2]孙春玲、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6) :45~50

[3]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1) :117~120

有效就业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滞后、层次较低、模式老化、内容陈旧、师资队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现。因此,新形势下探讨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模式,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不仅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滞后,就业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是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也是在毕业生就业当年组织的短程化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如何办理就业手续、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制度指导的辅助性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严重不足。高校就业指导观念滞后,把就业指导工作理解简单化,认为就业指导只是单纯为了就业率,把学生推上社会就完成任务。目前,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高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的还不是很理想,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效性和科学性。

(2)目前高校缺乏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及专业职业指导咨询机构。教育部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目前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上看,专业教师匾乏,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事务缠身的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辅导员,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学术水平不高,教学能力有限,不具备高层次的职业指导理念、现代就业服务理念,很难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同时,高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单一缺乏实效。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以团体指导为主,这对学生掌握整体就业政策和就业资料的准备及面试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是很有必要的,但团体指导只能对团体毕业生进行宏观的就业指导,对学生个体兴趣、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难以顾及,也存在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长远的职业发展的现象。

(4)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存在短程化倾向。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形成一套的教学体系,多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出现,内容仍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内容,就业指导内容较狭窄,没有新意。只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间题,也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就业指导的对象重点也往往只是应届毕业生,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

2.新时期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有效性策略以及措施

(1)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树立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观念是关于事物的基本观点和理念的统称,对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它不仅对事物的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还规定着事物的内容。因此,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树立开展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是必要的。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重视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就业的各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工作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同时,学校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开展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指导,使得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精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来看,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首先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人员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新形势发展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提出了一定要求,一般应具备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以适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在一些师范院校建立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学科,培养就业指导工作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精的就业指导队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运用现代化的就业指导手段,真正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完善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理念的树立。

(3)改革就业指导模式,开展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以团体指导为主,这对学生掌握整体就业政策和就业资料的准备及面试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是很有必要的,但团体指导只能对团体毕业生进行宏观的就业指导,对学生个体兴趣、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难以顾及,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长远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应立足实际,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个别与团体咨询、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在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应地对各种形式活动开设时间的早晚、长短和内容的侧重点做出科学的安排。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并且通过人才测评系统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正确地认识自我。

(4)建立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信息系统,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水平,优化高素质人才利用率。采取措施建立全国、地区人才职业发展指导网络系统,完善人才网络档案,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需求,使人才和职业高度匹配,优化高素质人才的利用率。同时,加强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搭建人才与单位交流的平台,将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并且强调它的整体性,突出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形成从职业选择、职业测评、人职匹配、择业技巧训练到就业培训、跟踪服务等严密的工作体系,建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反馈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水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有效就业 篇6

关键字:独立院校;就业;广西

一、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几个原因

(一)招聘单位对独立院校的偏见问题

独立学院是一种特殊的办学体制,办学时间很短,某些照片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有着某些偏见。三本学生,这一称号是的独立院校毕业生变成本科生的一种特殊人群。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招聘单位的偏见是:成绩不是很好,家庭比较好,认为他们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这种“偏见”使得找工作对他们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二)毕业生好高骛远,就业观念的偏误

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其找中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实很多毕业生并非就业难,而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许多毕业生只想要到大城市去工作,而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却很少。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去独生,父母很溺爱,而且基本上上父母都不要他们的反哺,所以他们在经济上并不是急切要求独立,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上就很少有紧迫感。相当一部分人抱着“现在找不着好的,回到家再慢慢找”的想法。而且,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愿意子女远离,也确实有部分学生不敢或是不愿意远离父母,这也使得许多毕业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

(三)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流动单一,对于工资要求期望偏高

本人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所熟悉的07、08级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我校学生的就业流向地非常单一,我校90%的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只有很少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去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城市发展。同时,我校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实力都比较好,毕业生对工资要求的也较高。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的工资期望为2500-3500元左右。但是,这些年来刚毕业的毕业生开始工资后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来看,大多在1500-1900元之间,这和毕业生的期望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好高骛远现象说明,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还不够多,对自已的定位还不够现实。

(四)独立学院的培养方式过于死板,与社会脱节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仍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二、解决独立院校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现状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大多数还是不很认可,还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期望,目标不是很明确,这样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比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教育教师市团体的建设,加强教师水平的提高

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保证独立学院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也为提高学校就业率增加了砝码。独立学院要像教育出优秀的国家人才,教师团队必须加强,因为只有好的教师团体才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

(三)学院要优化专业设置

一个学院要有“金牌”专业,这样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更有资本。合理性和广泛性是专业设置的前提,要广泛与各个社会领域,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个专业是未来的热点,哪个专业现在是以后依然是。

(四)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加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的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几个方面要给予加强提高。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要给予加强,使其参加竞赛,表现出色的同学,要给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培养

独立学院要将“全程培养就业观”融入教学中去,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育。班主任老师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去教导,一方面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引导并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进入大学二年级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其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吴琰,王玉兰.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8).

[2]刘瑆,桂晓菁.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3]卜春梅,王硕.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三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招生就业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分析与有效策略 篇7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社会对高职高专各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从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看, 就业率似乎成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但是就业竞争力不强, 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应聘技能缺乏确是严峻的事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特别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 动手能力相对较强, 必然会成为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生的重要因素。

二、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1、自身因素

观念落后。在就业和择业的观念上, 高职毕业生仍然被传统的就业观念所束缚, 往往不能给自己较明确的定位, 盲目求高, 导致就业不理想。

自卑心理。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专科生的学历往往要逊色于本科生。而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毕业生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的心理, 不再积极分析社会现状, 看不到自身的专业优势, 无形中给就业造成了压力。

依赖心重。一些毕业生缺乏主动意识, 不能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而是依靠家人或学校或地方主管部门, 延误了自己就业的时机。

素质不高。高职学生比起普通院校更应有自己动手能力方面的优势, 容易出现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才, 但由于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混时间, 不主动学习和实践, 导致毕业时一无所长, 素质低下。因此不能胜任用人单位提出的岗位需要。

2、外部因素

社会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不相协调。一些高校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核心, 不确定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 开设的专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行业就业饱和的现象, 而对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没有认真调研, 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 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全球金融环境对经济的冲击影响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 大学毕业生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导致经济滑坡, 消费需求下降, 投资需求萎缩, 从而因此对新增劳动力需求减少, 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新增就业。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即属于新的增量就业。更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策略

1、优化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变化, 通过更新、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 有针对性的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以就业为导向, 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教育, 优化职业意识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式, 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职业生涯培训的缺失直接影响就业力, 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 向毕业生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需求, 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 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引导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3、强化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

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注意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 增强其信心, 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使学生了解从事专业的各项要求, 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双证保航, 就业更轻松

高职高专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有自己的优势, 既有专业的精准知识, 又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习实训, 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通过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

5、校企联合, 带动更快就业

产学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特点, 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 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障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增强其就业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特点, 增加实习实训环节, 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 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 校企联合, 能更快带动高职生就业。

总之,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专业教育前进中的问题,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更新观念、增强素质, 是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和缓解其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努力, 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对就业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篇8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 但同时很多单位却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 这种供需矛盾很大原因取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太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发展方向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 结合自己所面临的机遇, 确定自己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当前, 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摆脱“天之骄子”的心态, 没有合理明确的职业规划, 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 自主性较差;上大学前选择学校和专业基本上都是家长的意见, 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 自身竞争力不强。

在当前就业竞争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要想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较强的自身竞争力。当前的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很薄弱, 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比如专业能力不明显, 只注重英语、数学等基础性学科的学习, 对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实践经验不足, 只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没有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本身适应能力很差, 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散漫, 在步入社会后, 很难适应工作节奏;创新意识不强, 眼界不够开阔, 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保守, 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三) 个人素养不高。

个人素养是指毕业生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责任心, 这些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当今的用人单位除注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外, 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完善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单位和社会, 而这些东西对于大学生来说很欠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 热衷于各种考证, 反而忽视了个人素养的提高, 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素养表现较差, 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四) 就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利益的问题, 在就业求职中要求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观念迂腐, 求职的期望值过高, 过分看重单位性质、工作待遇等条件;就业过程中不做充足准备, 没有及时了解国家各种政策, 对自身认识不足;求职心理不佳, 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 只会怨天尤人, 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来吸取教训。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们应该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做, 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 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深远影响重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规律,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在深入调查并且充分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来进行, 课程设置要跟得上市场的需求, 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怎样运用知识。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获取专业知识, 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高校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 要尽可能的利用校内外资源, 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 加强与各种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 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教学基地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 从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

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通过分析专业情况、社会的需求以及经济的结构, 使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潜能,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求职与个人发展, 而且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要从大一就让每位同学客观认识自己的情况, 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在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 在校期间就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来努力奋斗。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关键是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积极正确的求职观。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就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专门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让其熟悉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 了解就业的具体流程。在大四求职的关键一年, 要定期的给学生召开主题班会, 针对学生求职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答疑解惑, 从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岗位。

(三)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多层面就业。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很多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措施, 鼓励大学生多层面就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存在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再加之家长对其求职的要求, 只愿意到大城市的高薪单位, 求职目标太高, 自身定位不合理。高校要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方面要长期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求职观;另一方面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支援西部和援疆建设等活动上深入的宣传, 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的政策, 促进大学生多层面的就业。

(四)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看重的不仅仅是其专业能力和水平, 更看重其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求职竞争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该把社会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让大学生自觉的参与其中, 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 为其今后的求职竞争做好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各种准备。

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使其具备良好的求职心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学业知识, 能够在求职的道路上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科技信息, 2009.12.

[2]郭开宇, 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国成人教育, 2009.6.

有效就业 篇9

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势在必行, 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 缺乏相应的技术, 就业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失业或无业, 成为城市的负担。因此, 农民工培训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并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程来实施。长期以来, 农民工培训由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三大利益主体组成, 现阶段的农民工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一) 政府部门责任的缺位

我国农民工培训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自上而下开展的, 政府部门毋庸置疑在农民工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见效慢、收益小的农民工培训则不够重视。另外, 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 但在中央层面仍缺少有关农民工培训的专门法律条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进行。

(二) 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辅助作用缺少

企业作为农民工培训的间接受益者, 理论上应该成为培训的助推器, 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以流动性相对较大为由对农民工培训不重视, 认为这种人力资源投资获利较小, 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 参与培训的热情较为淡薄;即便是一些开展了农民工培训的企业, 培训也仅仅停留在安全和法律知识层面, 对农民工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技能培训则很少涉及。

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专业、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先天优势, 理应在农民工培训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承担应尽的责任, 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缺乏积极性。一方面, 其他利益主体在农民工培训中投资较少, 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无疑受到影响, 这就削弱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热情;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还存在理论强、实操弱、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三) 农民工自身观念的缺失

作为培训直接受益者的农民工主观上有非常强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愿望, 但由于受到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回报、培训内容和形式等内外因素的制约, 即便有免费的培训机制, 他们也会因机会成本的增加而对农民工培训望而却步。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多数重视短期效益, 忽视自身长远发展效益。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的内涵和功能

笔者所提出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旨在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 它的突出亮点在于其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它是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牵头成立, 共同制定具体政策和年度实施计划, 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 负责解决农民工诸如安置、就业、培训、考核等各类问题, 促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它覆盖每个省、市、县, 具有点多面广的性质, 方便农民工就近选择。因此, 它具有收容功能、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就业安置功能、业余进修功能、职业生涯指导功能。下面对以上五大功能分别阐述。

(一) 收容安置功能

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或缺乏技能流落街头,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们上有老人、下有子女, 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 却因失业或无业而丧失了经济来源, 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政府专门为农民工设立的机构, 通常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短期住宿 (一般2~3个月) , 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因无处可去而到处奔波的后顾之忧, 也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了驱动力。这是农民工有序流入城市, 顺利成为新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前提。

(二) 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基础工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奠定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及其发展素质, 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使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 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解决农民工能够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本着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原则, 收集用工信息, 分析用工市场, 掌握用工需求, 紧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提供2~3个月的短、平、快课程,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实行农民工分类培训,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

(三) 就业推荐功能

农民工因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不能快速准确地获悉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招工信息以及技能需求信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专门成立“就业安置指导小组”, 负责就业信息的调查,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查, 为农民工提供市场信息的咨询和服务。对未就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确保他们有业可就;对已安置的农民工进行跟踪服务, 确保他们就业稳定、收入丰厚。另外,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还可与部分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 进一步增加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可能性。这是提高农民工就业安置率的重要举措。

(四) 业余进修功能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迫切要求农民工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 掌握必备的谋生途径, 以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不仅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宗旨所在, 更是学习化社会的真谛所指。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性福利机构, 不仅为失业或无业人员提供免费教育与培训, 而且也为在岗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进修学习机会。一方面, 授以农民工工作急需而自身又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授予农民工其他工种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农民工变换工作和岗位流动的需求。这是农民工顺利实现城市化转移的保证。

(五) 职业生涯指导功能

农民工因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 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中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认识不清, 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职业前景。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潜能, 并在其学习和生涯发展过程中成功应对机遇和挑战, 它是生涯发展、技能提高和就业成功的关键。变化莫测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要求人们发展持续性的生涯管理技能,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授予农民工专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社会能力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课程, 使农民工个体对职业生涯有初步觉醒, 明了自身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以及生涯发展阶段任务。这有利于农民工提高责任感, 增强自信心, 增加竞争力, 激发求知欲,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利于岗位晋升。这关系到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前景, 也关系到其未来的整体生涯发展。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 它应该也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开展。

(一) 农民工培训的主导者———政府

加大投入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它的主要对象是失业或无业农民工, 他们无经济来源、无一技之长、无固定住所、无社会保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主要的投资任务,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和社会保障性投入以解决农民工在培训期间的食宿问题和教育培训问题。除由中央补助的就业专项资金和本市失业保险基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贴外, 各区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 并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接补贴用人单位的办法。这不仅可为农民工在城市找到了暂时安身之所, 也可增加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制度保障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但因种种原因, 他们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 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的主管领导给予政绩加分或者享有提拔优先权, 同时给予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资金奖励, 对敷衍了事、落实不利的部门和领导提出公告、批评, 对有贪污专款、玩忽职守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相关领导给予行政处罚, 甚至惩之以法。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还应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实行诸如减免税收等激励性措施, 这有利于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构建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扩大覆盖面, 使更多的失业或无业农民工受益。

(二) 农民工培训的辅助者———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

企业和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扮演着第三方的角色, 因为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有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以解决资金、师资、教学、课程、评估等问题。一方面, 企业要消除思想误区, 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按照有关规定, 积极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在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应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应积极参与并鼓励职工参加培训, 并在培训时间上给员工提供便利, 在培训内容上给培训机构提供参考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竞聘上岗, 要求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灵活采纳教学方法, 紧跟技术发展, 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 创新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保障培训质量, 增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

(三) 农民工培训的学习者———农民工

作为培训与就业中的主体, 农民工自身是重要的一维, 他们的最终培训结果是评估的重要标尺。失业或无业的农民工群体应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 明晓技能才是就业和生涯发展的“敲门砖”。这就要求他们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 并积极参与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增加责任意识。另外, 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可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加技能与知识, 理应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当然, 这可以在农民工参加就业后从其工资里扣除。这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工作顺利落实的重要环节。

摘要: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 它具有收容安置、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推荐、业余进修、职业生涯指导等功能。作为具有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 并以农民工自身为主体的, 因此, 它的成功推行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庞大的失业队伍,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应成为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和就业机会的有效策略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内涵,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道路: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65-66.

[2]苑国栋.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有效就业 篇10

(一) 校友自身的事迹以及成功经验是高校就业教育的优质教材

校友经过多年的奋斗以及努力, 在当前社会的多个领域中都有了一定的程度, 成为多个行业中的专家、领导或者是骨干, 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 高校邀请一些有所成就的校友回到母校开办讲座, 能够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兴趣, 得到学生良好的反响, 将这些校友做为学生自身进行奋斗以及学习的榜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念, 培养自身争取的就业观念以及择业的观念, 通过校友经历的分项, 使得学生倍受鼓舞, 真正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良好、优质教材。

(二) 校友企业单位为高校的就业实习提供便利

高校应当积极利用自身的校友资源, 主动和学校的校友企业的进行联系, 加强学校和校友企业之间的合作, 稳固就业或者是实习基地, 同时还应当聘请学校的校友担当实习的指导老师, 使得高校的学生能够在校友的单位中进行实习或者是见习, 能够得到学校校友的指导以及帮助, 不管是在生活、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学习之中都会使得高校学生受益匪浅, 继而能够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就业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喜欢的职业。

(三) 校友的人脉资源是高校学生就业的宝贵财富

对于高校来说, 校友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 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还与高校保持着良好的情感关系。当前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校友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情感, 所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友对母校的回馈之心, 将学校的就业需求和母校校友的回馈心意进行有效地结合, 从校友处获取更多有利于学校学生就业的信息。

二、高校就业工作中校友资源的独特作用

(一) 校友自身的经历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有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因为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上多种诱惑,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就业观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一些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 很不情愿在一些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进行锻炼, 缺少一定的责任感。

(二) 校友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高校校友的进步以及成长和母校之间会有比较大的关联, 校友的影响力越大, 高校自身的知名度也就会越高, 对于高校来说, 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校友是高校的一张良好的名片, 是高校的形象工程。校友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高校的毕业生推荐毕业或者是宣传毕业生,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顺利毕业。

(三) 校友的合理建议能促进高校专业的调整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比较难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专业的设置和当前社会的需要有严重的脱节, 很多校友走上社会, 工作经验丰富, 对此问题比较了解, 校友在自身行业中工作会对该行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也深知自身所在的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技术。

三、高校有效利用校友资源的策略

(一) 开办校友联谊部门, 开辟新的就业通道

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校友数不胜数, 这些校友不仅数量多, 而且在社会上比较分散, 这样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比较有效地机构或者是部门进行具体的联络工作, 对这些校友自身的信息进行收集以及筛选。首先, 应当在高校中成立相应的联谊机构, 由高校的校长担任机构的负责人, 要设有相应的人员来管理日常的工作。其次, 要制定相对详细以及完善的机构或者是联谊会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规章等, 要通过举办校庆活动、联谊会活动等多种形成, 要求高校的校友回学校做报告, 加强学校和校友之间的联系以及沟通工作。再次, 要结合本高校自身的专业特征和学校的教育实际状况, 制定措施, 建立完善的院系级校友联谊会, 使得校友回归学校的时候能够找到一定的归属感。

(二) 完善高校校友的联系方式

对于当前我国的高校来说, 怎样和校友取得联系, 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这就需要高校的全体师生一同努力。只有高校内外都给予相应的支持, 才会使得高校的校友资源所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 要通过信函、电话等多种方式收集高校校友的联系方式, 建立良好的联系通道。其次, 要通过院系庆、校庆等多种方式加强和巩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再次, 要创办高校校友的通讯刊物, 开办相应的网站, 对高校自身的教育状况以及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介绍, 通过这样的平台介绍, 不但能够收集到校友对学校的建议同时还能使得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关心校友事业的发展

校友资源有母校和社会、母校和校友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的多元性和双向性。站在教育经济学的层面来说, 校友、社会以及学校之间的能够进行有利资源的交换, 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所以说, 高校应当对校友事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要运用高校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支持校友的事业发展。首先, 积极建立学校和校友企业的合作机制,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 找到心仪的工作。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学生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同时还能够使得企业选报优秀的人才。其次, 完善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使得需求能够得到良性的循环, 高校应当依据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的裴昂,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平台。再次, 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项目开发机制, 真正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双赢以及互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高校的教育发展来说, 校友资源是其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对高校的校友资源进行有效的使用以及进一步的挖掘, 能够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促进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抓住发展的给予, 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和校友之间的联系, 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 对校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有效就业 篇11

关键词: 职业院校;就业工作;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

一、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就业指导的方法简单,针对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机构职能没有很好发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其原因主要表现:一是观念意识使然。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办学观、育人观,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在招生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既要结合学校实现和外部环境变化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工作,又要兼顾保持招生就业工作协调推进的保守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的现实存在,加之目前学校在就业工作探索实践中缺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使深入推动学校就业工作的决心不强,力度不够。二是生源数量减少,加之部分本科院校降低录取分数,给高职院校招生带来严重冲击,学生素质较差。三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也对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适应。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对技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变化,大量毕业生还只是被当作普通熟练工使用,还没有被企业广泛认可,他们的工资待遇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就业人员相差无几,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成长性弱,与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

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有的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改进,有的需要学校加倍努力。

1、更新观念,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思想解放中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中创新思路,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破解现实难题。要科学谋划,做到思路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除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之外,还要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齐抓共管,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全员关心参与就业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实施和深入开展,努力构建招生、教育教学、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招生与专业设置的良性互动,教学改革与就业工作的密切协同。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充实人员,更加明晰相关部门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责任,积极调动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搜集用工信息,主动联系和选择用人单位,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质量。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就业安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不断完善就业网络,广开就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不断加强与用人企业的密切联系,强化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和信息反馈工作,积极探索实施与用人企业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务实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

3、加强研究,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强建设。要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理念技能的指导培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有效就业 篇12

1 建构和改进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

我们现存的一些就业指导体系, 在新形势的冲击下已经不合时宜,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 就业指导体系亟待有效性地建构和改进。

1.1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首先, 近些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 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教育部统计, 2008我国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 到2010年毕业生突破了630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且保持着较高的增幅, 就业形势日趋紧迫;其次, 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并增长缓慢, 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外籍人员的涌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门槛有逐步抬高的趋势, 因此大量的毕业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再次,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 择业取向不明确的现象。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素质技能外, 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因此, 就业指导应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1.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堪忧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 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滞后, 就业服务层次较低

目前, 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 只是把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举办几场人才招聘上, 没有组织力量去调查社会需求, 高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体系严重缺乏。另外, 就业指导部门专门人才缺乏、经费不足, 课程设置上忽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技能的培养。

1.2.2 指导机构不健全, 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忽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 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1.2.3 指导工作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内容匮乏

目前, 我国大多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比较单一, 只注重管理职能, 而忽视了服务和教育职能, 就业指导的内容相对狭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相对缺乏, 在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择业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也较少, 很难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

2 如何构建有效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2.1 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个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对每个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并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并发掘个人的潜能, 给予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 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他的才能, 协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以达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

学校可以分步骤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 使学生初步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以及所属行业的工作对人素质的要求, 知道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目标;随后, 应着重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完善自己,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加强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再随后, 应根据学生在基本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修正, 着重职业定向;最后, 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方针的宣传及职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着重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2.2 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 使就业指导由分散的、零碎的指导, 提升为完整的系统指导和服务。

2.2.1 建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 必须转变就业指导只是毕业年级事情的观念, 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2.2.2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衡、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给予充分关注, 及时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并且在指导的内容上力求做到完备周到。要采取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指导形式, 除了高校常用的讲座、授课等形式外, 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重要。特别是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加大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力度, 抓住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健康心态这一关键, 重视就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2.3 建立队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精的就业指导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就业指导手段, 真正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 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结束语

为了解决和应对学生的就业压力, 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 建构和完善有效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以促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 在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同时, 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 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就业机制, 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尚未全程化, 需进一步加强。对建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并对如何建构有效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就业指导,必要性,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汪达.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2) .

[2]周月华.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9 (3) .

[3]金琳.浅析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J].科技资讯, 2006 (9) .

上一篇:合理竞争下一篇:园区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