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精选8篇)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观念转变
摘要:近几年来,“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普通高校师范生如何通过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就业窘境,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当下普通高校师范生的就业观念
(一)职业期望值偏高
高校师范生毕业后急于想从事自己的本职专业,认为师范专业毕业的一定可以在教室这个职业里找到不错的工作,却不愿意从事哪些薪酬较低、工作量较大的工作,致使工作难找。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谓万事开头难,只有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干好,才能磨练干大事的能力。普通高校师范生从一毕业就想在教育界里获得很好的职位和薪酬,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二)抗打击能力差,逃避竞争
部分高校师范生看到目前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转而“深造”,选择了读研或是其他方式避免与社会的“刀光血影”正面交锋,虽然读研和继续深造不失为有志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而选择继续留在学校的。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心理自卑,面对用人单位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三)追求个人私利,功利化思想严重
高校师范生在选择择业时,往往首先会考虑薪酬待遇、工资福利、工作是否稳定等问题,而不考虑奉献,有时为了个人私利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就业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取代了自己的理想,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金钱和利益转动,造成了现在毕业生“眼界高、能力低”的现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四)就业依赖心理严重
80后90后的青少年,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也希望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自己在择业时却反倒拿不定注意,事事依靠家里人,而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次,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必须靠关系,从而不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坐等父母的安排。
二、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实践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就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就业观念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它对就业行动具有重要支配作用。因此,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一)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谋求工作岗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此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
(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毕业生不必急于在刚毕业时就找到很好的的工作,捧上“金饭碗”或“铁饭碗”,而应该先选择就业,先保证有工作,再在已有的职业上不断进取,谋求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开始就抱着非哪个职位不就业的观念,那么就会错过很多让自己提升的机会和可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与自己心仪的职业失之交臂。
(三)注重文化内涵修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浪潮中,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很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素质,使用人单位不敢用人。因此,毕业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内涵,不断地替身自我和塑造自我,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的需求贴近。同时注重自己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促进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学校要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同学们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总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师范毕业生是国家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中坚力量。因此,师范毕业生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内涵,破除自己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就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长远发展的需要,理性地择业和就业,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2007(1)
[2]姚炳良,曹红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3]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4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2
2002年新疆应届毕业生是18000人,2014年新疆应届高校毕业生是72279人,其中高职(大专)生34226人,2015年新疆应届高校毕业生75742人,其中高职(大专)生37967人,较200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倍有余。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数量增加,历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学生逐渐累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年严峻起来。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机关的用人需求将逐渐减少。随着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国企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用工需求的增加量有限,这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形成反差,使得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的民企和私企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思贤若渴,急需各种人才,并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为就业者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就业环境、福利保障等不健全,无法和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待遇相提并论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非公企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用人单位“无人可招”,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找人难并存的两难局面。
二、当前新疆师范专科生的就业问题
1.部分新疆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以学校2013届、2014届和2015届师范专科生为例,每年师范类毕业生有900多人,占总毕业人数的63%左右,其中农村生源占80%以上。“一次就业定终身”、“专业对口”、“稳定就业”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于大多数师范类学生的思想中,他们认为自己学的是师范专业,应该找一个和教育有关的单位就业,否则大学就白上了。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虽不高,但相对稳定。大多数师范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意向类似,先考直升本,再考特岗、公务员,考上哪个干哪个,考上两个岗位的选一个本人和家人都认可的岗位就业,三考都落榜的毕业生有的选择复习来年再考,有的考取自治区“三支一扶”的支教项目,还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学生就业时过于谨慎,只要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和单位就坚决不就业,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单位上班,唯恐在那里待上一辈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逐渐健全,在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引导下,人才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终身就业”、“专业对口”等传统就业观念已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毕业生逐渐地认识到了要改变就业择业的观念,可是盲目从众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特别是依赖性较强、对自己未来工作缺少规划且较为迷茫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容易受所处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忽视自身特长、专业及发展方向,跟着别人走,或自己不做决定,把就业的问题扔给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有些学生不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看到成百上千的单位要人,总认为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存在等、靠、观望的思想,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总是想着会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择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强,结果贻误了择业机会,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发展。
2.家长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当今高校毕业生多为“90后”,他们的父母多是60、70年代出生的,经历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文化水平不高,集体主义观念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思想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就业传统,总认为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稳定的岗位就是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到私企和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
在城市的一些是独生子女的“90后”毕业生,家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没有生存压力,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大家都满意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了孩子的暂时失业。
部分生源地在新疆地州各县村的“90后”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回生源地就业,怕他们在外面吃苦受累,不愿意孩子在外地独闯,愿意他们回到父母身边就业,却没有考虑到地州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再加上学生能够获得的就业信息有限,导致他们回生源地后的择业面较窄,求职困难。
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在一段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就业渠道比较窄。目前,师范专科生有二类:一类是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学生在入学时就和地州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地州教育局,由地州教育局根据本地州各学校的需求统一分配到各学校工作,成为一名在编教师,这类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另一类是普通师范生,随着2006年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公立学校均属于事业单位,要进入公立学校就业的主渠道只有参加自治区中小学特岗教师、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招聘考试,被录取后才能成为一名教师,在学校甚至有的已经考上直升本的学生在特岗被录取后,即放弃直升本的升学机会,选择就业。特岗既可以实现就业,并且专业对口,又可以有一份稳定收入,这是大多数普通师范生及其父母比较认可的就业形式。但自治区招聘的特岗教师名额有限,学校只有1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可通过特岗考试成为教师,没有考上特岗教师的应届普通师范生少部分流到私立培训机构,到私立学校和幼儿园就业,或到私企单位应聘,但大多数应届未考取特岗的师范类毕业生选择来年再考,成为等待型就业一族。
三、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鉴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师范类学生就业的困难与特殊性,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成为学校促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毕业后将是普通劳动者的角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普通人”的观念、心态、道德与行为规范,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当学生对就业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就会有的放矢地学习。
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宣传栏和班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方向是普通劳动者,为自己毕业后的择业先定位,将已经就业并得到很好发展空间的历届毕业生邀请回校,通过做报告或开座谈会等形式讲述他们当年应聘的经历和就业后的职场感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慢慢地将自己视作普通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通过第一份工作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成功转变,在职场中积累经验,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后,再寻找更好的岗位。
2.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在新生进入大学之时,就要对学生做全方面的职业测试,为他们做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开设就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创业培训等课程,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认真分析,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长,确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理想。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规划和确定的职业方向后,在教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就会自觉地转变就业观念,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实行差别化,针对不同学院和专业的毕业生提出合适的指导和建议。
针对师范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特岗教师和私立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师或工作人员,这一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对有志于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学生,学校有侧重地对特岗考试内容和要求做积极的准备,通过网络、展示栏和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治区的有关特岗政策和考试内容,运用讲座、竞赛、第二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理论和实践授课、说课等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考上特岗,满意就业。
3.畅通就业渠道。作为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在参加自治区举办的特岗等事业单位考试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企业竞聘。学校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指导他们通过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校园网和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等多种形式,了解社会招聘需求,以自信、积极的态度竞聘合适的岗位。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新疆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也变得严峻。新疆师范专科生因就业面窄,在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只有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新疆师范专科生,就业观念,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找人难”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2).
[2]陈杰英.大学生初次就业角色定位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青年探索,2008,(6).
[3]李林.关于改进当代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9).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3
一、就业观
就业观实际上就是选择职业的观念,职业观是技校生对于要从事职业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求职方面的具体体现,职业观能够反映出技校生在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及不同的择业标准。在生活中,崇尚金钱的人以获得高收入为追求,崇尚权力的人以能“高升晋职”为追求,贪图享受的人以轻松安逸为追求等等不一而足。 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从某种程度而言,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技校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努力拼搏,努力进取。
二、技校生存在的错误就业观念
1.技校生的混文凭思想
大多技校生都认为进入技校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只要拿到文凭就能进入企业找份工作。所以他们在校学习劲头不足,懒懒散散地混日子,既荒废了学业,也让父母的心血付之东流。这种思想其实是很可怕的,技术是一门任何时候都能够展现光芒的工具,而文凭只是一个间接的证明,它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就业中的说服力不高。人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拥有精湛的技术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技校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期望过高
有的技校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认为自己一定要找高薪的企业,不愿从事那些工资低、工作量大的工作。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所谓万事开头难,只有经过一定的磨练才会为成就大事业做出准备,再简单的工作也有它的价值。正确做好自我的价值定位,以平淡、踏实、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所要从事的职业,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技校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
技校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功底差,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对于学习的专业研究得不深,认为学会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就是没认清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形。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高科技人才,精湛的技术加上不断钻研的态度才是社会急缺的有用人才。因而,技校生在校就要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把专业的技术层次加深,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改变技校生就业观念的措施
1.要加强培养技校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技校生就业的关键,技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因为技校生的专业技术是进入企业的硬保障。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会专业技术的技校生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热潮中激流勇进,争得一席之地。注重技校生的学习思想,加强监督作用,为技校生的专业学习做出应有的保障。
2.帮助技校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选择就业时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不清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使自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技校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调查企业缺少的是什么人才,正确定位自己的方向,根据自身实际为自己定下目标并为之而奋斗。技校也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活动,让技校生进入企业实践调查,帮助他们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让他们真正地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通过引导技校生对自我的条件和社会所需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
3.加强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注重技校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帮助技校生全面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技校人才的要求,让他们能以社会需求为努力的方向,不断与社会的要求接近,同时拉近与企业用人标准的距离,帮助技校生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和个性发展的职业。另外,也要加强对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转变技校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将要选择的职业,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能够在技校中努力学习,发展自我,为将来的职业做最充分的准备。技校要帮助技校生转变就业观念,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4
前不久,青海省教育厅向全省3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大学生进行就业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打算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但同时,在对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问题中,45%的学生优先考虑的是地域,38%的学生考虑的是薪酬福利,15%的学生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希望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占10%,事业单位的37%,国有企业28%,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8%,自主创业的5%。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许多高校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目前,青海省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爱面子,导致了有的学生在求职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造成短期内难以就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有岗不就的现象。
今年青海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1.12万余人。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青海省经济总量小,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每年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特设岗位计划、“村官计划”、“青南计划”等一系列计划项目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在2500个左右。而这些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据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介绍,青海省教育部门经过对省内外就业市场的调研,从目前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很多省内外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急需各类人才。如果大学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依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张普权认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非常重要。目前“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铁饭碗”等传统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这种就业观念,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家庭、社会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增加了就业难度。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再不能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精英,而应该定位为劳动者了。不仅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学生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已有很多大学生开始转变观念,愿意到基层去,愿意到农村就业,愿意尝试自主创业。
马延斌是青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届毕业生,毕业后的他不等不靠,选择自主创业。凭借在校期间打工积累的经验和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短短3年内,他在自己的家乡――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先后创办了藏獒养殖基地和文化教育学校,成为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
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今年3月省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应届毕业生陈倩几份求职简历均投向了民营企业,学习电子信息专业的她自信地说:“只要专业对口,民营企业或许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在青海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迎春看来,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应该认识到,社会给每一个人的就业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做好了哪些准备。
4月以来,青海师范大学为毕业生举办的系列就业讲座、创业讲座,以及各类培训总是场场爆满;与此同时,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内,25名有强烈创业意愿并准备创业的毕业生参加了该校首期大学生SIYB创业培训班。
青海民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董占明对大学生创业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思维活跃期,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是让他们纯粹为了赚钱,而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具备创业的能力。
“我知道创业很难,但是我已经为自己设立好了奋斗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规划,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的。”毕业后打算创业的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生蔡大斌说。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5
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行南京分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
就业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0]83号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人行南京分行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省工商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现就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落实和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73号)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年末总体 1
就业率达90%以上,引领不少于1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主要措施
(一)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
1.拓展产业就业岗位。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江苏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投资主管部门研究建立投资拉动就业的评价机制。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把就业岗位增加和高校毕业生配置作为重要内容。项目实施方案要明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数量及岗位安排。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计划等基层就业专门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年内启动政府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首批开发50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4.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拓展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按照《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5.促进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可以通过人才派遣方式办理聘用手续,其户口、档案接转及社会保险缴纳等由派遣单位负责统一办理。
6.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理顺体制、简化程序,并认真落实应征入伍服
义务兵役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二)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
1.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各地要在就业资金中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已经批准的使用范围和确定的额度内,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经营6个月以上、能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的,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2.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就业困难对象条件的,按省政府令第53号有关规定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其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提高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金融机构要降低反担保门槛,简化手续,规范流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当地申请额度上限为5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较大的可提高到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
4.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将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孵化以及项目融资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围绕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1.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继续实施信息采集工程,充分发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的信息服务功能,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渠道。
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百日行动”以及“走进百所高校、办好千场讲座、服务百万学生”就业指导公益巡讲等活动。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引导其凭《报到证》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2.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深入实施“三年五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完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加强见习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大力开发见习岗位。进一步健全见习管理制度,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政策,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县级以上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部门统一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见习单位积极招用见习毕业生,对招用数量较多的,有条件的地区应给予适当奖励。
3.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地要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整体工作中,切实加大援助力度。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对特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残疾高校毕业生,逐户逐人登记,建立“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确保优先就业和稳定就业。
4.做好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准确掌握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单独指导、重点服务,帮助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在年底前落实工作岗位。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各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沟通,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建立离校前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月报和会商制度,每年6月至8月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9月至12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类招聘会的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6
在所有的学科里面,生物可以说占有关键地位。生物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生物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对于学生的未来教育十分意义重大,还会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得生物产业的兴衰问题出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十分关键。.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扩招是很重要的一个提升学生教育程度的举措,然而扩招带来的就是对学生教育质量的质疑,对于生物师范类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导致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理想,因此很多社会人士对此循环提出了疑问。在金融危机十分严重,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生物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生物师范类的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才能够使得这些学生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能够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能够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本文对于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转变就业观念迎接市场挑战 篇7
中职毕业学生年龄偏小, 生理发育、心进成长尚未成熟, 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正处于形成时期, 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一是就业观念陈旧;二是期望值过高;三是依赖心理较强;四是自卑心理严重, 这些都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顺利就业,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就业观念
现在大学生都不包分配, 中职生要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自己, 一定要树立“先上岗、后就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即从“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向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新观念转变;从单一的“国”字头的企业就业向外资、私营等各种企业就业的新观念转变;从“一嫁定终身”的就业观念向多次转业换岗的新观念转变;中职生就业应倡导“不求所有求所在, 不求地域求发展, 不求终身求岗位”的就业观念。
二、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自我正确定位、认清自己。多数职中学生都是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苦的不干, 脏的不干, 既要好耍, 又要待遇优厚, 缺少一种从低层开始的求真务实精神, 错失就业良机。实际上自我定位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们必须不断根据已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新起点和新目标。以达到起点和目标的复合。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年轻人只有沉得下来才能成就大事, 无论你多么优秀, 到了一个领域或岗位, 都要从基本岗位做起, 了解情况, 积累经验。人尽其用是一个渐进过程, 不要刚走出校门就奢望得到重要岗位, 重要岗位意味着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责任。所以要少一些傲气, 多一些虚心, 采取务实态度, 循序渐进寻求理论和实践的零距离, 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在实际工作中被人认可和赏识, 在不断调整的审视中陈立就列。面对艰难的就业, 不能一味追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如果能进理想单位当然好, 暂时进不去, 应该退而求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说的是首先解决生存的问题, 然后才是发展;如果说发展是道理, 那么生存更是硬道理。
三、学会主动推销自己
在暂时的就业难面前, 消极、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当务之急是在积累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自己的各种资源。如利用乡友、校友、亲友等关系,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及时主动推销自己。学习掌握一些应聘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 参加人才市场应聘会, 从中总结经验, 寻找机会, 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寻求理想对象, 找到与其最佳的共同点;另一方面要将企业的当前状况与发展潜力, 将自己的物质利益与发展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不能盲目听从企业的直观介绍, 不能一味迁就, 妥协企业的单方面意向陷入被动接受。必须开阔眼界, 认真搜集, 分析、利用有效信息, 宏观上权衡企业的利弊, 求同存异, 以便在面试时既要积极稳重应答问题, 还要借机提出反问, 探求虚实, 争取主动, 经协商达成共识。
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就意味着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700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寒冬”,大学生集体焦虑。大学生就业成为普通百姓、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和社会媒体的焦点话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更是为大学生就业谏言献策。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教授认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应该把学校办学、市场用人、学生择业、政府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作为这项工程的掌舵者,政府的调控是基础工程和关键步骤,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中,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制度层面的观念,解除城乡二元化的制度壁垒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所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走的是“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也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格局。城市和农村甚至不同区域的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医保社保制度等各种社会福利制度都不相同,城市的各项制度明显优于农村,发展快的地区各项制度明显优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另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城市,涌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基于大学生就业困境,政府大力呼吁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去基层就业,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农村、基层以及发展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大学生。但是,二元化的制度壁垒如果不打破,所谓的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而无法付诸实践。政府只有转变观念,打破城乡二元的制度局限,从制度化层面上拓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为大学生创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这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有力举措,也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转变经济结构层面的观念,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在我国经济中,产业比例不合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低,能吸纳知识性人才就业极为有限。第二产业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技术型(蓝领)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如果产业结构那么渴求蓝领,即便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大部分人还是难逃当蓝领的出路,而做一个蓝领并不一定需要高昂的上大学投资,职业教育就可以做到。
薛涌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里指出,自196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那些高中毕业生能干的大多是服务业中的低端工作。经济平权已经为习惯了从事蓝领的家庭提供了上大学的保证,提供了他们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劳动阶层缺乏对教育文化的认知,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使得这些阶层的后代还只能在麦当劳、沃尔玛里做售货员、清洁工等等。
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途径,只有把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才能吸收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政府势在必行。
3.转变和高校关系层面观念,成为高校、大学生、市场的纽带
3.1 政府应谨慎调整高校招生计划
1999全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计划,高等教育在中国走向大众化阶段。表1是98—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情况:
大规模扩招必然会有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表2是1997—2004年高校毕业生情况:
表1、表2来源:1998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Archive_view_53_28832.html.
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和这个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近十年来我国平均GDP增长率8%左右。由表一、表二的数据以及我国十年来平均GDP增长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扩招计划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高校扩招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部分高校在没有相应软硬件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没有竞争的砝码。
普及高等教育固然是好,但政府在调整高校扩招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以经济为首的综合国力的承受能力,2008年10月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在发布会上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这也是教育部首次承认扩招过于急促。高等教育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否则会引发以就业艰难为导火索不利于社会安定事情,例如人们对教育的怀疑,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今年重庆近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2 建立和高校相联系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政府正在努力从各方面逐渐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如包括铁道部、商务部、国资委在内的11个部委共同举办“官办”的13场专场网络招聘会,联手促进今明两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出台相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等等。
但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政府应成为人才市场、高校和大学生间的桥梁纽带。政府应该把市场需要的人才信息反馈给高校,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决定所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的方向。相对于市场而言,大学毕业生是个弱势群体。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定法规规范人才市场,从法制层面上切实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利益。
4.结语
正如本文开始所言,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在这项工程里,政府、高校、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都应担负不同的责任,并不是哪一单方的责任。只有各方都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成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考验。本文旨在分析政府观念的转变,关于高校、毕业生个人等方面的观念转变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04).
[2]黄丽娟.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的责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02).
[3]章洵.解读就业促进法[J].法制与社会,2007,(09).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论文】推荐阅读:
转变就业观念势在必行08-25
促进师范毕业生就业论文08-16
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论文08-15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08-16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论文10-11
劳动社保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材料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