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2024-09-14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共12篇)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指已经获得高校全日制毕业证书,毕业当年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其户口、档案、人事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各级就业服务中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如何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职业指导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就业政策主导的主要力量,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调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毕业未就业这一群体中。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最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针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切实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根据对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理解,就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进行实名登记

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都要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国公共招聘网和人才网上查询,就近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登记。各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统计未就业名单,要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给户籍所在地,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及时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就业意愿及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回访,完善个人学生信息,确保对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及时展开就业指导工作。

2 提供精细化就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向未就业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开展职业素质测评,适当的鼓励毕业生参加一些学校内外组织的招聘会,这样可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求职能力。对于毕业生本人而言,要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形势,眼光不要太高,只认准国企、事业单位,要从基层做起,着眼于一些小型的企业。

3 积极提供就业信息

各地结合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月、就业网络招聘周等活动,广泛收集和发布信息。各地可以开展品牌性的专项招聘活动,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地方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各地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动员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网上和网下招聘活动。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好相关活动,努力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通过新媒体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求职技巧的指导。

4 提供针对性创业服务

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对于有兴趣想创业的学生,就要求相关部门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咨询地点,开设创业的培训课程,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同时做好就业指导跟踪服务。另外,对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就业促进计划明确要求各地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有的省份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5 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在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这样一些群体需要帮扶,例如身体有缺陷的,家庭属于低保户的,户籍在贫困地区的等,他们在没找到工作之前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帮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措施有: 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报销来回路费等。目前,各地均已出台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

6 组织就业见习

各个地区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一些实习岗位,让毕业未就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企业的实习中去,通过实习,毕业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摸清自己的定位,增加工作经验,解决了在求职面试中没有工作能力的缺点。企业同时可以依据实习的情况择优录用一批优秀人才,只需要付出一些生活补贴即可。

7 组织职业技能培训

各地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提升未就业毕业生的生存技能,依据专业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对于专业就业困难的学生,要懂得适时的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8 加强劳动权益的保护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当年不能及时的找到工作,招聘单位一般会认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这就要求各地招聘单位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的限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要求。高校未就业毕业生也应当增强依法维权和诚信履约意识,一旦合法就业权益遭到侵害,应直接联系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9 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

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及时的将个人信息登记到各地的就业中心,所以高校就肩负起了对就业政策宣传的重任,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给未就业毕业生,这样就提高了对政策的了解力度,提高了就业率。各地就业服务中心要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政策,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宣传和解读,这就要求高校和当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有效的做好沟通。高校可以和当地的部门进行合作,讲解当前的失业登记制度、创业补贴制度、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清楚当地的政策,明白自己的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

10 结论

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的发展,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分利用起来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如今就业难的现状,各地政府一定要引起重视,安排专门职能部门负责,对离校未毕业的毕业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离校之后没有就业,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没有及早的进行职业规划,另一方面是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这就要求各地政府根据国家的政策,制定出合适的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展开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实践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5(4):110-111.

[2]朱鹤.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科技视野,2014(36):263,349.

[3]黎迪斯.精细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J].就业,2015(3):74-75.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2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今年内蒙古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推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据介绍,内蒙古把实施就业促进计划作为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数据库,组织专人定期入户调查,摸清就业需求,实行动态管理。

内蒙古将深入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组织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开展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

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内蒙古将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内蒙古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将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拓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3

【摘要】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态势,高校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情况日渐增多。本文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角度分析原因,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寻求对策,结合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原因;对策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近些年来,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这群大学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取得毕业证书,但因为某些原因仍未落实就业岗位,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本文将之定义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究其原因分析对策。

一、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分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国内应届毕业生有757万,国外留学毕业生有30余万,加上往年毕业生无工作人数40万上下,总计827万余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仅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2.6万,初次就业率为89.88%,有约5.3万(10.12%)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2013年毕业生总数53.2万人,初次就业率87.14%,有约11.6万(21.86%)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比2012年增长率一倍多。2014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比去年增长0.9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被打上“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之后,2014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当中。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高校虽然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因专业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高校只能局限在某一两个学期开设,加之课时有限,课程内容狭隘,课程形式仅限课堂理论教学,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大多数高校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求职指导和服务上,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缺乏对毕业生职业去向跟踪,高校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狠抓毕业生就业落实,在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苦下功夫,而就业质量、单位层次等因素往往被高校忽视,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单位普遍工作时间不长,大学生频频跳槽现象严重。

二、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层面

政企联合,多举措增加就业岗位。目前多地就企业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了补偿政策,刺激企业增加提供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如《柳州市2014年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规定在柳州市注册,注册资本30万元以上,聘用员工总数20人以上的企业(含中央、自治区直属在柳企业)吸纳柳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按中小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5000元/人、大型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4000元/人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吸纳专科学历毕业生,按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广东省在经济补贴的基础上,接收毕业生工作的小微型企业还给予1年期限的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扣減营业税、扣减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

2、高校层面

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生在校时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校应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努力,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就业指导实践环节的开展,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人职匹配”,提高学生的职业幸福度和成就感。高校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求职招聘、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与培训提供便利。

3、家庭层面

在近两年的就业工作中笔者发现,家长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的影响增大。在毕业生择业的地域、行业、职位上的要求,给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增加了难度。为缓解子女的就业压力,促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就业,家长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传统观念,降低对子女的职业期待,鼓励子女先就业再择业。借助亲戚朋友及家庭的人际脉络,给子女提供适合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成功就业。

4、学生层面

首先要做好职业定位评估,找准定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其次对自我要有准确的认知,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主动积极向既定目标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提高求职成功率。

三、结语

能否妥善解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寻求解决途径,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学生和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努力提升综合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早日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1号.

[2]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作者简介

陈养彬,男,福建漳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研究。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4

近日, 由重庆市人社局主办, 市人才中心和市就业局共同承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专场招聘会沙坪坝区分会场专场招聘会在华威人才市场举行, 200多家企业在现场提供了5000个岗位, 吸引了不少求职者。本次招聘会拉开了“重庆市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的序幕。系列活动从8月10日起, 4个月内将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网络招聘大会、专场招聘会、就业见习、定向就业培训等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 在重庆市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门户网、人力资源协会会员单位网站等60家大型招聘网站举办网络招聘大会。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收集和发布6000余家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2.5万个。同时, 在重庆各区县还将举办60场区域性专场招聘会, 约4000家用人单位,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便于毕业生就近就地就业。

此外, 重庆市还将组织5000名有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 特别是贫困毕业生, 参加1243家企业的为期1到6个月的就业见习活动, 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技能, 并按照规定, 发放不低于每人每月1500元的就业见习生活补助。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5

市人力社保局日前发布《20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我市将在年8月中旬至6月期间,抓实名制就业服务。对201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制信息监测,开展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登记工作,通过工作人员走访或发放就业服务卡等方式,全面摸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际状况,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和服务需求,建立毕业生实名制就业信息数据库;运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微信平台方式先行举办全市线上线下专题招聘活动,增强招聘的针对性,切实促进供需对接。9月份,中天人力将在高校开展大学生“e就业”体验店试点工作。实现各级公共服务机构,以及街道社区基层平台高校毕业生信息共享,对有就业愿望和服务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各方面服务,并及时跟踪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和接受服务的情况,对其相关信息及时动态更新。

为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确定今年8月中旬至明年6月,在全市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

开发岗位 推动一批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发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充分释放新动能带动就业效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小微企业、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研究制定《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引导高校毕业生更好在基层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

创业创新 扶持一批

做好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的供需对接,9月至11月,以市创服中心为工作平台,推荐一批有创业意向高校毕业生与创业导师订立授业协议。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对有资金需求的,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贴息;对有导师需求的,助推企业家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对接;对有孵化愿望的,推荐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忧创业;对有项目展示的,提供创业创新平台进行展示。

就业见习留用一批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服务就业作用,实现精准采集、精准匹配、精准服务。充分发挥中天人力见习基地市级经办管理平台的`作用,利用各区实名制登记平台,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进行梳理,切实摸清有见习意向人员的见习岗位需求。鼓励企业提供管理、财务、研发等高质量见习岗位,增强供需对接匹配度和留用率。

困难帮扶 就业一批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6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 高校毕业生 职业指导

高校学生在获得高校毕业证书离开学校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找到工作落脚点,如:有的学生想参加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考试,不打算就业,有自己打算的;有的学生想回家准备接受家族企业的;还有一部分由于身体等原因就业困难。根据麦克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硕士、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于2012届同期11、12、13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高职高专签约率为32%,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即便是2012届学生毕业半年后仍旧有10%毕业生没有就业。因此,为了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校要积极主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尽快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一、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原因分析

1、不愿意就业,就业预期缺乏合理性

一些属于独生子女的高校毕业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好逸恶劳、沉迷与游乐中。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毕业生,父母没有强烈督促子女就业的意愿,导致这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主观能动性,宁肯回家啃老也不愿意就业,主观上比较回避职场,宁愿在社会上“漂浮”。另外,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学习过程与市场实际需求具有差异性,学习内容相对滞后,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预期过高错失就业良机,就业预期往往高于职场实际,缺乏合理性。如:就业预期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就业岗位,就会导致他们宁愿等待、选择观望。等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被非理性的欲望抛弃了。

2、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有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岗位必须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扎实,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岗位能力不足,从而在职场竞争中被淘汰,导致失败。另外,高校毕业生实际关系适应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由于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在劳动关系没有正式建立的试用期,当遇到人际问题的时候,他们意气用事,不能理性的应付,动辄跳槽礼制,不能科学的化解矛盾,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职场稳定性差,影响到了他们职场的自我效能感和求职动力。

3、 就业环境有失公允,不善于组织求职材料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各种不合理限制性的条件,虽然打着用人自主权的幌子,但是具有各种就业歧视,如:一些用人单位独树一帜“发明”了姓氏歧视、属相歧视、要就所用之人要具有酒量等等,最为常见的是性别、年龄、、婚姻、地域、户籍等歧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失去了公平、公正,从而在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生不善于组织求职材料,把握求职面试的细节问题,不善于收集、分析就业信息,不善于运用表达技巧,从而在细节上增加了求职面试的难度,无法突显个人竞争优势。并且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家庭发生变故、身体素质下降、出国各项准备、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偶发性原因,导致出现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的现象。

二、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1、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单一,毕业生基础信息有效性低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当前,在很大程度上,我国高校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计划,办学自主权的空间有限,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方式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程序轻个性等现象,导致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不合理,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培养他机制单一,成了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根本原因。同时,毕业生在离开学校所在地之后,只有5%左右的学生联系方式有效,大部分毕业生失去了联系,导致高校对毕业生后续就业跟踪和服务产生了阻碍。虽然高校人才服务机构为了方便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没有就业的学生设立了专门档案,实行了实名登记。但是,只对学生进行了信息收集,并没有后续内容,只把信息提交到了相关部门,导致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跟踪出现中断,不能定期复核学生的信息。

2、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1)很多高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等同于就业政策宣传、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忽视了“出口畅”,只重视“进口旺”,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员化、协作化、全程化的政策、人才、资金支持。同时,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以求之面试为主,以大班教学为主,有的甚至只发教材不仅课堂,重心置于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上,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就业报告会为主,并且不少高校将职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或学期中,课程设置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2)由于师资力量、资金等原因的影响,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高校只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整套完备的培养计划,长期强调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从不关心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关心学生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需要什么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脱离了社会实际,盲目、被动的学习。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备职业指导师资资格人员比较少,大都由学校的班主任、行政人员、辅导员兼职,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稳定性差。

(3)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深入、系统,只辅导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工作的对象限定为在校学生,对离校学生适应职场、职业发展等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自己在社会上解答、摸索。同时,毕业生普遍对人才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日服务不满意,认为并不能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并且人才服务机构也没有主动联系学生了解情况,没有主动给予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导致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现象。

nlc202309011110

三、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建议措施

1、加强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发展观的基石,职业道观是其核心,职业实践观是其关键所在。为了不断的融合、协调推进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发展观指导和引领职业人不断的实现人职匹配。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为了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地位观、苦乐观,就要建立合理的职业语气,科学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把“自我成长、追求成就感”等放在择业目标首位,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把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出学生职场风采,同时要引导他们呢进行正确的发展定位,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使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和计划,为他们提供帮助实施服务,引导他们学会用职业目标、理想、发展来思考职业活动中的问题。

(2)要建立与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使企业参与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最大程度缩短与社会的对接成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要具有针对性的在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基本的创业方法和技能,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创业道路,如:提哦共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传授基本的创业方法、技能,创建,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融资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2、重视对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就业信息

在宣传就业的时候,很多高校一般都是强调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然后在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增加了学生的紧迫感。但是,很多学生在这种重压下,具有迷茫和无助的情绪,引起了学生消极的应对态度,弱化了他们竞争的动机,使他们产生了回避就业的主观意识。

因此,高校要突出就业宣传的正能量,体现出就业宣传的正面性,科学辩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积极应对态度,着重宣讲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就业信息,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宣讲就业流程,引导他们多渠道就业,如:帮助毕业生解决他

们在组织档案关系结转、签订学习和就业协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具有积极地心态,找到希望,增加他们面向未来的信心和能力,加强指导、帮助、引导就业,促进他们的发展。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广泛的实习基地、供求信息收集机制和共享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高校要坚持开放、协同、创新的原则,主动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大力创建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就业、社会需求 良性互动。

(1)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或聘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担任课程教师,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选择相关专业领域,把校内优秀师资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为人才的供需对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谐运行企业与高校人才之间的可持续供需对接机制。

(2)为了开启学生就业的“直通车”,与用人单位建立比较稳定、持续的实习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以“订单式”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主动联姻龙头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目标。同时要建立健全供求信息的收集机制,充分利用地区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人才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就业信息分析等工作,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全面、高校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就近就业服务。

4、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和跟踪回访制度,開展职业能力在提升计划

(1)高校要帮助毕业生更准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就业,开展职业能力、兴趣、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充分利用心理学方法,促进职场适应、发展,掌握个体咨询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如意:倾听或参与技术以及影响来访者技术等,对未就业毕业生做好职业准备、适应、发展等方面的职业咨询,不断挖掘毕业生潜力,协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增强器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开展个性化、精细化帮扶,针对求职面试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不足的毕业生,高校要与有关企业和社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应聘指导、情景再现等形式,联合开展岗前培训。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对一些特困生、残疾生等发放一定的求职补助,提供更加细致的“私人定制式”就业“托底”帮扶,优先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快为其提供见习岗位,加强劳动权益保护。最后,要通过开展“一对一”个性化职业指导,随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实施“一站式”专项职业指导,推进构建积极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加灵活、贴心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解读[J]. 教育与职业,2013(31).

[2]潘文利. 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

[3]谢瑗. 多措并举 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国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J]. 中国就业,2013(01) .

[4]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3).

[5]王健,潘林.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6]黄伟.试论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 煤炭高等教育,2005(01).

[7]陈品学,梁超.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 职业,2009(35).

[8]张海燕,彭纪春.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系统运作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0(10).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7

一、职业指导概念

职业指导也称为就业指导,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要求就业的劳动者就业信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广义的就业指导, 包括劳动力资源需求、社会需求, 组装、传递就业信息, 培养劳动技能, 组织劳动力市场和推荐、介绍、招聘的组织全面的社会问题与就业咨询、服务活动。

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1.高校扩招, 大学就业人数不断增多。近十年, 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造成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 就业人口不断增多, 就业形势也不断变化、大学生离校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

2.眼高手低不愿将就或自信心不足。现今大学生都想要找个高收入或工资收入要达到一定标准, 造成许多大学生面对低收入工作不愿意去, 而高收入工作却因为经验不足无法进入;还有一种是毕业生不够自信, 大学学习毕竟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践还不足, 一旦离开学校面临就业就不知往什么方向找工作。

3.工作经验不足, 望而却步。在大学毕业生中, 很少有人有工作经验, 大学生活与社会工作是两种不同的环境。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在大三、大四就去实习了, 但许多招聘单位提出需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使刚毕业的学生无法参与。

三、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问题做好职业指导

1.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这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 增加自信, 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加强毕业生的心理研究、指导和咨询, 研究发现, 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难以抑制的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造成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主要问题, 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2.帮助他们找准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职业定位并不是很清楚,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最擅长做什么。在择业之前, 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我现状, 从他们自身的条件出发认识自身和认清社会形势。对他们进行一些职业取向分析, 整合自身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 制定两个或二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

3.多渠道, 捕捉就业信息。离校未就业大学生, 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推荐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为有效构建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 除日常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外, 还应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举办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 同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订单式培养人才, 并且加速推进建设网上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需要一些细节方面的职业指导了。这里就需要毕业生多与用人单位沟通, 签订劳动合同前多学习了解些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适当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如有遇到用人单位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 可直接与劳动部门联系。

四、结语

职业指导不仅仅要指导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如何择业, 还需要教育他们如何处理好自己。它是职业导师, 也是心灵辅导师, 帮助他们愉快的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只有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 并在就业时注意分阶段进行, 完善每个细节, 才能更好的开启他们人生的路。

参考文献

[1]李文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解读[J].教育与职业, 2013 (31) .

[2]王荣华, 姜敏.刍议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教书育人, 2012 (36) .

[3]潘文利.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2) .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8

一、目前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案例分析发现, 对于离校后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开展的职业指导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看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缺乏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专业辅导。在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对就业安排非常迷茫, 他们普遍表现在急于求职, 急于就业, 抱着“试业”的心态前去求职, 形成了一种“找到工作就先干了再说, 不合适再换”的错误理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仅2012年一年, 就有41.7%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内更换过工作, 有17.6%的学生则不止更换过一次。受频繁跳槽的影响, 他们的职业生涯根本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2.职业指导对开展相关政策的咨询仍然不到位。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虽然国家历年来出台了诸多政策和办法来解决, 但在真正落实方面, 却存一些问题。毕业生离校后, 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求职上, 而对于新的政策服务和信息的接收却不及时、不准确, 无法更好地享受到相关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充分说明就业指导的咨询工作还有欠缺。

3.职业指导没对就业有困难毕业生进行专门的指导与服务。 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由于就业困难毕业生自身条件欠缺, 缺少自身优势, 使他们本身缺乏与其他求职者竞争的条件。毕业离校后, 职业指导又没有继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专业的求职技巧辅导帮助, 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无法实现就业。

4.职业指导对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咨询不完善。毕业生在离校以后, 随着周围环境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由于他们对环境适应和职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 对就业中出现的问题、社交上产生的焦虑以及人生观和信仰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 很容易在心理方面产生问题。职业指导又没有对他们开展持续的、不间断的咨询, 在他们没有形成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之前, 无法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5.职业指导没有从具体实践中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援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同于应届毕业生, 他们的求职时间无法单方面统一, 并且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他们的求职应聘基本上是靠被动的招聘信息接受和碰运气式的简历投放来实现的。 对于去寻找更多的职业岗位, 他们却相当无奈。在没有岗位可供选择时,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招聘岗位与个人意向不对称的情况, 十分尴尬。

二、造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的原因

虽然高校的职业指导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由于职业指导人员工作不到位, 对职业指导中的基础指导和特殊指导工作不够重视。通常职业指导人员对于已经离校的毕业生只是采取简单的发布招聘消息和介绍工作岗位等方法帮助其就业。其实, 如果离校毕业生在没有做好近几年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上就去盲目就业是很难顺利在一个工作岗位长期坚持的。此外, 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不到位还体现在对特殊指导不重视方面。在高校里, 就业指导面向的是所有毕业生, 但是对于家庭困难和残疾毕业生, 往往很难做到差别对待, 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特殊的指导。

2.职业指导中的信息咨询工作不到位。这也是造成职业指导效果不理想的因素。相关政策和信息的发布虽然是职业指导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如果毕业生本身对发布的就业信息不够重视, 就会使该项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由于就业信息不畅通或是学生本身不关注, 导致一些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的政策、消息他们接收不到, 影响学生就业。尤其是毕业生在离校后, 对于信息的留意会更少, 加上大多时间, 毕业生离校后的主动咨询性普遍不高, 造成的信息延误会直接耽误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除此之外,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于心理咨询方面, 也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3.职业指导人员不注重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的咨询与解答层面, 应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 对他们实施就业援助。作为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 要去主动了解毕业生的需求, 利用各种有效资源, 主动联系就业单位参与招聘, 增加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机会, 扩大招聘市场需求, 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 让职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尝试

1.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要从根本上解决离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的持久稳定问题, 就要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设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开始。如果对于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没有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那么最终对他们的指导服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 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不仅能够协助他们实现就业, 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拟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落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相关政策信息的职业咨询指导。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不仅要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还要注重政策、信息的及时发布与传递, 便于他们能够及时享受到相关的就业政策。毕业生离校后, 受地域和时间方面的影响, 就会减少就业指导咨询, 关于一些政策的了解和解读更是滞后甚至是不关注的。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要从多个方面去让学生了解、知晓相关政策、信息, 保证他们能够及时利用这些就业方面的信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 关于信息的发布以前多是以相对简单的通知方式, 单靠学生干部向其他学生传达通知, 效果非常不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大范围运用, 信息传递也逐步开始通过电子渠道进行传播以加大受众面。信息的网络化让就业指导工作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网络连接的大众模式。

3.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职业指导。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 有一部分未就业的原因属于就业困难类型。作为职业指导人员, 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不仅要加强关注, 而且还要持续关注他们的动态情况, 并根据所掌握的动态及时调整和修正职业指导帮助, 实时跟进, 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帮助和咨询指导。对于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 不仅要高度重视, 而且还要进一步做好他们的职业选择、求职技巧教授、寻找用人单位和提供咨询等多项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在职业指导的层面上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就业。

4.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从职业理想向社会现实转变的过程, 因此, 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不能单单靠介绍招聘单位来解决, 而要摸清楚他们的择业心理和想法后, 对症下药, 从职业指导方面引导他们适应职业, 完成角色的转换, 尽快实现就业。近年来, 毕业生在择业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因此, 在具体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就要加强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指导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5.联系用人单位,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 除了要向他们提供咨询、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告知和解读相关就业政策以及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特殊指导外, 还要从实际角度出发, 对他们实施就业援助。对于开展就业援助, 不能局限于一个技术环节或是一种方法上, 而要具体体现在一种活动中。其中,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组织安排具有针对性的专场招聘洽谈会活动就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就业援助的多项措施并举不仅可以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平台, 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还可以增强校企间的合作, 让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能够更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 这项工作必须要靠专业的职业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因此, 只有通过不断在现实工作中积累经验并且开展多举措、多渠道、多方法的职业指导, 才能更好地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服务, 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

摘要:探讨当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分析造成这类职业指导问题的原因, 并对创新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职业指导方法提出具体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2014年广东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7.2万人[N].广州日报, 2013-12-12.

[2]王霆.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9

日前, 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培训专项活动的通知》, 自2013年起, 在全省启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培训专项活动。

《通知》明确, 福建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培训对象是有培训意愿的福建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福建生源, 毕业三年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重点是应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其中, 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重点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企业拟录用的高校毕业生, 重点开展以定岗培训为主的上岗前培训。力争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同时, 《通知》明确,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培训专项活动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经费, 列入各设区市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

《通知》要求, 各设区市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详细制定专项活动工作方案, 组织福建省国家级、省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 多举措宣传动员有培训愿望和需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报名, 扎实开展技能培训, 并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上岗前培训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技能鉴定。对定岗培训人员, 要根据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培训后及时上岗就业;对定向培训人员, 培训后要及时为他们提供用人信息, 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0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帮助离校未毕业学生,关键点是实现学生就业问题,让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到理想工作,这不仅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利于社会今后的稳定,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指导现状

( 一) 基础信息获取有效性低。目前,部分毕业生都离开所在学校外出实习,或者在家准备毕业论文,因而要想获取就业生基本现状,就要对学生进行电话访谈,但是拨打的联系方式多为毕业生预留的联系方式,大部分联系方式无效,能够联系上的有58% 左右的学生,原因是学生离开学校所在地后,就会更换自己的联系方式,所以学校在进行联系的时候,就不能第一时间联系上,导致毕业生的后续毕业跟进和服务出现障碍。各大高校人才服务机构,要求离校的学生做实名制登记服务,并设立专项档案,便于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还没有马上落实到位,因而在收集学生信息这一环节上,相关的信息提交部门没有做好后期的落实工作,所以离校未毕业学生的跟踪中断,出现后续指导工作开展时不能找到学生的现象。

( 二) 当地人才服务结构服务不到位。从当前的实施政策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那些离校未毕业学生而言,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是毕业生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但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不是很满意。近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人才服务机构不能提供给有效服务,大概70以上的学生没有收到人才服务机构的任何信息,包括短信和电话,也就是人才服务机构从来没有了解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所以更无法谈及就业指导。由20% 左右的学生向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寻求过帮助,但是都是学生主动联系当地人才服务机构,机构很少主动联系毕业生,了解就业现状。所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得到更切实的帮助。因而需要人才服务机构加大自己的工作辐射范围,更要加大人才服务机构的宣传工作, 让学生有意识的联系机构寻求帮助,或者和教育部门联手,了解高校中未毕业学生的现状,对于想要回家发展的学生给予大量帮助。

二、解决未毕业就业生的就业指导途径

( 一)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上面, 学生是最核心的人物,因而在就业上要改变学生消极不健康的就业理念。学校学习期间,教师和学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学可以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安稳的公务员工作,或者毕业后进入大型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打拼,第一感觉不稳定,第二感觉竞争压力过大。教师此刻要把不同企业的优势体现出来,比如民营企业的代表阿里巴巴,虽然工作压力较大,但是薪资待遇相对国企和事业单位要高很多,同时在整个团队中能学习到不少东西,对自己今后有较大的助益,虽然工作辛苦一些,但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 二) 加强就业生跟踪服务。高校在应对毕业生基础信息掌握状况差的问题上,要建立全面的学生就业跟踪回访服务类工作,要从毕业生的档案里面寻找到数据信息档案。第一,要建立全面的数据信息回访类服务工作,尤其在信息收集上面要力求全面,这里不仅需要留存学生的手机号码还要留存学生的qq号码,做好后期的跟进工作,另外每个学期回访时都要了解是否有变动,特别是离校未毕业的学生在离校两个月内,要和学生做好具体的工头,这样可以为提前的数据存档做准备,高校通过定期的跟踪和回访建立离校毕业生从业档案,并且定期做好更新,反馈给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让高校毕业生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双重服务。为他们找工作开辟新的道路。

( 三) 提升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社会关于人才服务机构的毕业生管理,需从全局方面着眼,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大服务效率。人才服务结构可以和高校建立反馈机制,让高校学生的信息全面记录在服务机构内,了解学生的基本就业状况,同时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加大服务宣传力度,毕业生了解该机构以后,在就业意识上面将有显著提升,由于人才服务主要是面向主体的服务性机构,要在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摆架子,不放高姿态,让毕业生在遭遇困难后主动寻求帮助。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良性发展模式,特别是高校未就业就已经离校的毕业生更受到关注。高校毕业生在具有自我修养的前提下,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并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积极配合相关的国家就业指导要求,推进高校就业生更好的配合并发展自己的工作。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努力下,高校帮助下,各界人士支持下, 借助于国家政策扶植,积极解决离校学生未就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欣.浅探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7-18.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一、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一)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严重。首先,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同质性,没有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其次,由于地域地区、单位性质等不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就业市场势必会让就业的“门路”被人为化的变窄。

(二)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单位有着很高且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到体面的政府部门或者是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还有的毕业生就算留在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意到那些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或者是基层地区去工作。因此,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较窄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所在。

(三)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素质较差,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

可。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在现今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倾向于招聘那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进入单位。而对于应届毕业生,由于其缺乏相应时间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将其招入单位。

(四)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较为落后。由于我国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的缺乏,使得高校毕业生不看好创业这条很好的就业门路。此外,资金问题也是限制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大学生的创业一般都局限在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中,这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功率不高的情况。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策略

(一)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为毕业生建立完善的档案。各地市、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所有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失业人口等级的范畴中,不管户籍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一视同仁。同时,将登记到的信息反馈到每个毕业生的户口所在地,这样才能方便当地的人才管理部门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档案更新。

(二)为毕业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于登记在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尽快找准就业方向,认清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其中职业指导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渠道,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举行宣讲会,对当下的就业形式进行宣传和讲解;还可以通过让毕业生到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在毕业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专业的人员为学生进行一个竞聘指导。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招聘上岗的技巧,模拟招聘。这样的职业指导都能让学生更快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以便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三)积极开展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大学生要想进行自主创业,提升素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强化對于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阶段中逐步构建关于创业的知识构成。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多种渠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并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的各项行政审批等进行简化,让创业者能够在这方面少花时间和精力。最后,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观念认识,让大学生觉得毕业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就业道路选择,这条就业道路并不比到政府部门或者是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差。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这条道路。

(四)提供就业信息,组织职业培训。政府各级部门应该积极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尽一切可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兴产业或者是现代服务行业,可以通过开设专场招聘会的形式进行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同时,各地应该实行就业信息的联网共享,让身处任何地方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就业资讯。此外,对于技能需求巨大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应该加强对其的职业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给予学生适当的项目培训机会,让学生与时代接轨,成为先进的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是一个国家、社会、学校都必须联动进行才能达到的目标。政府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学校也应该紧抓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社会也需要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陶玮玮.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2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765万人。然而,由于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导致许多毕业生在离校前仍未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从而成了本文所关注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未就业毕业生”)这一群体。毕业后,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即由学校发往就业单位或相关人才服务机构,而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管理问题随之产生,做好这一群体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意义重大。

二、潍坊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潍坊是山东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个生源大市,近几年年均输送专科以上学生6万人左右,从潍坊生源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来看,这一数据也一直居山东省首位。仅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潍坊市已累计接收潍坊市共接收未就业毕业生档案85875份,其中,2014年接收26831份,2015年接收33132份,2016年(截至7月)接收25912份,全年估计可接收30000份左右,目前,潍坊市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室现存档案已达123162份,数量多,管理任务繁重。

鉴于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潍坊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10年依托潍坊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6名,按照有关要求设立了标准的档案室,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自主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购置了必需的硬件设备,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服务。自档案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待各类阅档人员8635人次,为升学、入伍、出国留学、各类考生等人员开具档案存放证明15000余人次,转出档案82549份,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赞誉,中心多次荣获档案系统先进单位,多人次获得相关部门表彰。

三、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本人对档案不重视。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加上高等学校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逐步弱化等因素,导致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在未就业毕业生身上尤为明显,有些未就业毕业生甚至离校前不办理档案转递手续,更不关心自己档案的去向,档案任凭学校“发落”,离校后又对档案不理不睬,形成了人档分离、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不仅增加了学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造成要使用档案时而找不到档案的情况,尤其是给工作后的转正、定级、缴纳保险、工资调整等问题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高等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不规范。

由于高等学校存在学生档案管理队伍薄弱、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普遍情况,从而致使高等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档案不负责任,让未就业毕业生自带档案离校,然而为了谨慎起见,很多档案管理机构拒绝接收个人自带的档案,这就给自带档案的未就业毕业生下一步顺利办理就业手续带来了隐患;二是各高等学校的档案袋信息标注内容多少不一,有的高等学校甚至只标注了毕业生的姓名,没有任何其他毕业生相关信息,为了保证后期档案查询的准确性,地方档案管理部门人员须开封档案获取相关信息,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三是有些高等学校档案转递方式存在不安全因素,2014年12月10日颁布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明确要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严禁个人自带档案转递。”,但是有些高等学校贪图自己方便,依然通过邮局、快递等邮寄方式转递档案,这不仅会增加地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造成档案丢失。

(三)生源地档案管理存在弊端。

毕业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由学校转递回生源地,生源地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没有专门的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以山东省各地级市为例,只有潍坊市和青岛市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管理毕业生档案,其他地市则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就业促进科、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等综合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档案的管理相对比较混乱;二是档案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既不专业对口也未经过系统档案管理培训,业务水平偏低,造成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薄弱,档案管理标准要求较低;三是档案管理不规范,《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对档案的管理做了标准化的规定,但是有些地方的档案管理条件、管理方法等都与标准相差甚远;四是地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了档案管理出现问题后无处追责、无法追责的尴尬局面。

四、做好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生档案意识教育。

良好的档案意识,是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而毕业生档案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不断加强档案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班等方式,让毕业生主动走近档案、认识档案,从主观上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档案里都有什么材料,这些材料的重要性有大多,建立起个人档案一旦丢失,会导致阻碍相关就业手续办理的隐患思维,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档案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档案,让档案助力自身发展。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1. 学生档案管理服务要精细化。

高等学校要建立专门机构承担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学生档案管理条件,探索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人员吸纳进档案管理队伍,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专职档案管理队伍,使学生档案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

2. 未就业毕业生档案信息整理要标准化。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整理完成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后,为了更加方便档案的转递接收,应在档案袋上将毕业生的关键信息按照统一格式(如姓名、性别、毕业年度、所学专业、生源地等)进行清晰的标注,同时将相关信息整理成电子文件。2012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按照统一的格式制作标签粘贴到档案袋上,如图1所示。另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电子标签帮助转递档案必会很快得以实现。

3. 毕业生档案转递形式要规范化。高等学校要自觉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过机要交通或者专人送达的方式将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转递到生源地档案管理机构。生源地档案管理机构也要坚决拒绝通过邮局、快递、物流等非规定渠道转递的档案,假以时日,更加规范化的档案转递体制自然就会形成。

(三)有针对性的提高地方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能力。

1. 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制。

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需有专门部门来承担,可推广借鉴有关地市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制。按照有关要求建设标准档案室,购置相关设备,配齐软硬件。与有关部门、高校多联系、勤对接,利用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报到高峰期,广泛宣传档案业务及知识,摸清服务对象所想所需,建立起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新模式。

2. 建立高素质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尽量吸收专业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这是基本要求。同时,未就业毕业生档案来源都为高校,单位性质虽较为单一,但单位数量较多,面对的情况也较多。因此,地方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时,不仅要注重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对口,而且还要具备对外交往和协调能力,便于更针对性服务于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和地方都应认真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完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体系,努力推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向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山东省非师范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档案转递程序的通知[Z].2012.

[2]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2014.

[3]吕志东.贵州省黔南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集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

上一篇:成本控制公路管理下一篇:项目引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