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精选12篇)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1
毕业生毕业离校后续事宜
论文答辩完后,请10级毕业生完成如下事宜:
1、毕业实习鉴定表必须交到教务办。否则没有成绩,不能毕业。
2、答辩完后,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修改论文,然后把毕业论文电子表格(包括封面,目录,正文)交指导老师审查,并在论文电子审核表上(表格已发至学习委员群)上签字,最后把论文电子表格交到教务办。(其他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过程考核表也必须交齐纸质稿)
3、论文所用的仪器、药品归还到各个实验室,并到老师处清理仪器报损费,多退少补,离校程序单(稍后会发放)要有老师的签字。
4、如有同学要提前离校,不能领取毕业证和学位证,委托其他同学代领,因毕业证和学
位证遗失无法补办,为确保万无一失,要求如下手续:
一: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二:委托人亲笔签名的委托书。
5、离校程序单请先到其他部门盖好章,最后才到院里盖章。
6、不能正常毕业的同学,请保管好离校程序单,以后领毕业证时需要此单。
7、离校时间6月8日-10日。
…..学院
2014年5月19日
论文电子稿审核证明表
学生:学号: 班级:论文电子文档已经审核
指导老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领毕业证时交办公室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2
1.1 宏观层面
历史文化的消极层面影响。毕业生离校应当是喜庆祥和的事情, 毕业了学有所成, 志存高远, 同窗惜别也是常情。但是在请吃请喝中讲究排场、你来我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生。有的学生借钱来讲“礼”讲“义”, 出现借酒惜别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 毕业前吃喝聚会的花费每人约在500元左右, 成为毕业生毕业时的一种经济负担。加上临近毕业, 与师长、同学、同乡话别、聚会增多, 吃喝玩乐风上升, 有的毕业生或受环境影响, 或因就业不理想, 容易借机发泄, 随波逐流, 渲泄不满, 从而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社会就业形势影响。每年有600万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邻近离校时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较好落实工作岗位, 使得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心理压力增大, 出现彷徨、苦闷等心理状况。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必然会优胜劣汰, 其人生层次也会随着工作单位暂时的好坏拉开距离。加上部分毕业生对一些新的人事关系、行业认识不够, 择业时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从而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使得找到好单位的毕业生踌躇满志, 去相对较差单位的毕业生则唉声叹气, 还有许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更是牢骚满腹。同时, 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就业过程中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更加剧了部分毕业生的不满情绪。所有这些都容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管理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也反映到毕业生离校工作上, 伴随学校规模扩张之后, 形成了一些管理缺陷问题, 没有真正做到管理中的全员育人, 以人为本。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 到最后一学期课更少, 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重头课”, 考虑到学生马上要毕业了, 有的老师担心出现不及格而使学生肄业, 要求也相应放松, 这样的教学安排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 使毕业生精力分散, 无所事事, 极易引发事端。
1.2 微观层面
缺乏归属感。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满足一定的需求后, 使人得到一定的归属感。高校每年毕业生离校时, 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较好的落实工作单位, 离校在即这些学生没有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会牢骚满腹, 造成他们缺乏一定的归属感。
缺失法律意识。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学生要独立地思考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但由于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欠缺, 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 如学业不如意、人际关系紧张、感情失落等。这些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在毕业前夕会通过聚众打架滋事, 与同学、老乡酗酒, 破坏学校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发泄出来。毕业生离校前的这些行为, 不是文明不文明的行为, 而是知法与违法的行为。
自身人格缺陷。大部分毕业生仍处于人生的不成熟期, 易冲动、爱张扬、多叛逆、好模仿的青少年特征在他们身上仍有较多表现。一些学生为了所谓的“显山露水”, 提高“知名度”, 不以不文明行为为耻, 反以其为荣, 把在校园里破坏公物者视做“英勇”, 把在大庭广众之下酗酒视做“豪放”等。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不文明行为成了一些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他人敢为, 我亦敢为”的随波逐流心理, 这也是毕业生离校时不文明现象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意义
文明离校教育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实事求是富于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不仅可以使毕业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而且对促进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要轻视少数毕业生的不文明行为, 他们造成的影响很坏, 既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失去师兄师姐的高大形象, 又在社会上失去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也影响到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文明离校教育是检验学校德育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文明离校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体现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学生毕业阶段如果学校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那么毕业生就能自律自强, 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 反之, 如果学校不予重视或放任自流, 就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因此, 能否文明离校, 既是对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严峻考验, 也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乃至学校各项工作成效的检验。
3 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的思想转化
成功的思想教育方法是靠预防和疏导, 而不是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做到四年不断线, 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经常分析毕业生的思想动态,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口头承诺、放空话, 而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对于极少部分有思想负担的学生, 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逐个重点做好思想转化和疏导工作, 保证文明离校工作顺利开展。要注意特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例如有的同学在校期间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未能顺利毕业, 心中产生自卑感, 抬不起头来, 自暴自弃而进一步犯错, 对待这类同学我们不能疏远他, 更不能置之不理, 而要去鼓励、关怀他, 使他真正认识到错误是过去的错误, 如能从中吸取教训, 前途仍是光明的;有的同学性格内向, 比较孤僻, 不和同学交往, 对待这类同学我们应该多做他的思想引导工作, 和他交朋友, 敞开心扉交谈, 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有的同学家庭比较困难,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 他们就不致于有过激行为。
3.2 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监督职能, 约束学生的行为
文明离校教育要以齐抓共管, 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为保证。成立校、院两级“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部门等各方面力量联合,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同时, 针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 应专门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并做好落实工作。其一, 学生宿舍是重点。不文明行为的主要表现, 如扔酒瓶、破坏公物、高声喧哗等都和宿舍有关, 因此, 应重点抓宿舍文明卫生规范工作, 宿管员、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深入宿舍了解情况, 有效掌握离校前毕业生的主要活动, 定期检查宿舍情况, 清除空酒瓶, 搞好宿舍卫生, 增强忧患意识, 排除隐患。其二,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作用是关键。发动毕业班全体党员干部分工负责, 做到年级、班级、宿舍楼层、每个宿舍都有党员或者积极分子负责, 聘请专人担任“文明离校监督员”, 监督卫生、文明情况, 成立校园文明纠察队, 监管校园环境卫生、违纪等情况。其三, 学校要落实责任, 严格管理措施, 要做到“重教严管”, 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对毕业生不能放松纪律要求, 坚决防止损毁公物, 打架斗殴等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对违纪的毕业生依据有关规定从速从重作出处理, 从制度上控制不文明行为的蔓延。
3.3 离校文明教育要坚持职业指导与人文关怀并重
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体性辅导。毕业班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要与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谈话, 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上岗、后择岗”的灵活就业观念。为了缓解毕业生压力, 可组织一定的比赛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凝聚力。在离校之际为每一位毕业生送去一份精美的礼物, 寄托母校的美好祝愿。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建功立业, 同时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较好、受过挫折、多次面试未能录用的毕业生加强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64-65.
[2]杨小渭.毕业生离校前不良心理状态及调适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77-79.
[3]柯毅萍, 王毅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管理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104-105.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3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高校毕业生离校系列活动策划案 篇4
生告别母校活动策划
一、毕业氛围营造
1.利用BBS开辟专题专贴,整体宣传毕业季活动;学院广播站每期推出毕业生专题,6月制作毕业生特别节目,校园内悬挂横幅、彩旗,营造浓厚的毕业氛围。
2.设计制作优秀毕业生展板,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
4.设计制作精美毕业生纪念卡,赠予每一位毕业生。
二、告别母校——毕业生感恩交院系列活动
1.组织2012届优秀毕业生论坛,并邀请成绩优秀、创新创业等优秀毕业生代表与在校生开展交流活动。
2.组织以“依依惜别母校情,点点捐赠赤子心”为主题的毕业生捐物献爱心活动,“真情2012”校园义卖助学活动,所得款项和生活学习用品将用于帮助我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3.开展“献一份真情,尽一份责任”为主题的党员,优秀团干部奉献月活动,倡导毕业生党员,优秀团干部同学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协助学院作好毕业工作,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做出自己的贡献。
4.开展“寄语交院,祝福交院”签名寄语活动,开展“六月放歌——我的大学生活”大欢唱活动和“师恩难忘——我最喜欢的老师”图配文征集与展览活动,回忆大学生活,畅想母校未来,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
5.开展“传递爱心,共享和谐”接力活动。与亲情教育相结合,在毕业生中发放爱心卡片,卡片上写出自己印象中感受最深刻的爱,然后传递给他人,写满后交回。
三、送别毕业生系列活动
1.组织“恰同学少年”校友从业论坛往届优秀毕业生为毕业生开展创业就业指导。
2.举办院长见面会活动,邀请学院领导、学管老师、辅导员与毕业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回忆大学时光,展望美好未来。
3.开展“我的大学”原创生活DV短片展活动,面向全校毕业生征集作品,浓缩大学时代的点滴,记录成长的经历。
四、协助各二级学院、学生组织举办各具特色的送别毕业生活动
1.协助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毕业生送别活动。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5
日前,记者从重庆市区县培训分中心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重庆市将开展四方联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向就业培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62类培训课程,可向金融机构申请助学贷款,还可获得最高元培训补贴。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训并通过高级考试的,还可享受安置就业政策。
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就业部负责人介绍,重庆市现已建立四方联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向就业培训机制,即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培训、金融机构给予助学贷款、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今年,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重庆市15所职业培训学校提供的62类培训课程,缴纳培训费后,有需要助学贷款的,可向金融机构申请助学贷款资助。培训结业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还可申请定向就业培训补贴,补贴标准为1500元/人。参加素质培训后,将再获500元/人的.培训补贴。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6
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昨日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201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各项就业工作,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抓紧组织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其了解离校后的求职渠道、服务系统和保障政策;细致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派遣、离校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7
现有文献关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促进的研究往往和毕业生创业研究合为一体, 真正提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概念的始于2013年人社部颁布《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关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如何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和信息跟踪反馈, 如刘国红、黄春林、李强 (2013) , 李听荣、阮海涛 (2005) 等。二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需求, 如庄一民、李淑娥 (2013) 曾对2012届泉州市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了就业需求的调研。三是从各级政府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角度提出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落实政策, 落实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求职补贴、税费减免、落户政策等建议, 如汪怿、李旭旦、宋旭璞 (2010) 等。较少文献从高校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在离校毕业生创业中的作用和对策。本文拟从高校视角出发, 分析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促进中的作用, 探讨其援助路径, 以期为高校开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空间, 促进他们尽快就业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必要性
(一) 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产生阶段性的不适应, 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于新产业提供的岗位数量的增长。对于已毕业的离校大学生而言, 专业知识已是既定, 单纯等靠单位的招聘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难度, 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够创造新的岗位。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3年人社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 提出要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 并从当年开始实施计划。2014年人社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 给有就业创业和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李克强总理2013年在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调研时, 指出大学生在校学习要致力于创新, 到社会上工作也要敢于创业。【2】支持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是目前高校积极探索的工作。
高校毕业生经过了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 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学习能力强, 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同时, 他们积极主动, 思维活跃, 敢想敢为, 充满激情和梦想, 是最具创新意识、具有创业潜质和潜力的高素质群体。2013年有31万大学生参与创业, 占毕业生总数的4.4%, 同比增加8万人。相对于单个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 在毕业年度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比重不低, 毕业半年后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不多, 这部分学生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点之一。
(二) 高校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主要求援对象
支持和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增长点, 有助于拓展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潜质创业岗位需求, 为他们走向社会开辟新的空间。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有创业的冲动和想法, 有数据显示, 74.9%的大学生想过自己要创业, 77.9%的对创业很感兴趣或感兴趣;大学生中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占到25.93%, 有过创业意愿的占到53.02%。【3】
高校在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推动毕业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而言, 四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对学校和老师有深厚的感情, 习惯了从学校、老师中寻找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刚离开学校尚未有其他新的社会资源和群体可以依靠和求助, 母校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对象, 仍然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在对泉州市2012届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 在就业援助渠道的调查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援对象依次为毕业院校47.7%, 个人努力18.6%, 亲朋好友18.5%, 同学15.2%。【4】可见高校仍然是未就业毕业生首选的求援对象。与传统的失业群体相比,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就业经历和缺乏社会生活阅历, 心理耐挫能力较弱, 如果长时期未进入就业状态, 不能充分、顺利就业, 就有可能在心理和能力上与就业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 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校有必要关注、支持和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
二、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 工作机制不足, 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力度不够
从高校角度而言, 应该关注和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但往往“心有余, 力不足”, 没有相关配套的措施来促进, 也没有相应机制约束院系开展离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前高校虽然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但在下属的学院没有直接对接的工作人员, 也就是说, 各院系没有专门的人员做就业工作, 主要由带毕业班的辅导员负责就业工作。高校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 各院系辅导员肩负的就业指导工作自然也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当学生离校后, 辅导员必须接着带其他年级, 由于不同年级同一阶段事务不同, 同时辅导员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如团委书记、学生会指导老师及学院的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等, 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在校生和现有的工作上, 无暇过多顾及离校学生, 更谈不上静下心来帮扶他们创业。
(二) 关注在校生创业, 忽视扶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源于20世纪末, 在高校起步不久, 普及程度低。尽管大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 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 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举办了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创业。但是所有的创业课程、比赛和措施都是面向在校大学生, 没有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活动。现在不少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或创业奖励, 但这些基金和奖励仅向在校生开放。同时,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上, 高校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时间, 学生毕业离校后转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这种部门之间的分割往往导致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在继续跟踪管理和服务他们的时间、精力投入较少。人社部门在毕业生刚离校的一段时间内不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 无法联系和服务他们, 创业教育不能有效衔接。
(三) 基础信息缺乏更新, 未能跟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
学生毕业离校后, 大部分人都更换了联系方式, 高校未能及时更新学生的信息, 没有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鲜有参与离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援助和服务, 主要由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社机构虽然做了许多准备, 但是如果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未到人才机构登记, 人社部门无法得知他们的相关信息包括特长、求职意愿、就业服务需求、培训意愿等, 更无从了解他们是否有创业项目或者意愿。如辽宁省人才中心毕业生处在普查未就业毕业生时, 发现25%左右的毕业生的手机号码都是空号、错号。【5】学生毕业离校后, 由于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和联系的松散,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种创业计划大赛等形成的创业项目往往流失, 没能继续跟进。
(四) 创业支持未能惠及到离校生, 未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配套服务
高校在专业指导、资金筹措渠道指引、创业咨询服务等方面缺乏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投入, 创业支持平台缺乏。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受限于刚毕业的知识、经验和人脉资源的匮乏, 往往对创业法规、政策了解不够, 未能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亟需专业实际的指导, 而高校目前能提供的专业指导比较少。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资金筹措往往是最需要、最迫切得到的资源, 但是高校无法提供路径和渠道帮助他们融资。在咨询服务上, 由于高校没有专门机构长期开设此项业务, 导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有疑惑有困难不能够及时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学校需求到帮助。
三、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与职能定位, 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
首先, 高校要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把离校后毕业生就业促进也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主动向学生毕业离校后延伸就业创业工作, 有意识地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发展、跟踪服务、创业培训等, 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次, 要加大对离校毕业生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完善其创业服务体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有专门人员跟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进展, 而不单纯是就业率的统计, 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要求各院系安排固定人员负责离校毕业生的创业帮扶, 持续地关注, 链条式帮扶, 促进他们创业。
(二) 开设教育培训课程, 重点加强网络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要服务于创业的目标, 涵盖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的主要内容, 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所设的创业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开设。首先是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其次依托创业学院开展免费创业培训, 即在毕业一年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再次, 重点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和公益创业。专门开设相应的讲座或培训, 引导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并定期开展网络创业交流。目前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网上购物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方式,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2.42亿, 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42.9%。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 ”【6】可见网络创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开展网络创业不需要创业者投入过多资金, 一般是“零库存”, 不需要将大笔资金购买货物囤积。这也是离校大学生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
(三) 创设创业实践平台, 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放竞赛体系和孵化体系
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试验田”, 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前的预热和练习。首先, 在高校现有的各类创业有关的科研活动和比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等增设面向离校2年内毕业生的项目, 举行毕业生创业大赛, 参与体验式实战经营, 帮助他们在创业实践中学会敏锐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 真正将其运用到日后的真实创业中。其次, 完善孵化体系。在本校的孵化中心中开辟专门的场地和项目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 与有意愿为创业教育作贡献的企业形成制度性、经常性的联系, 形成创业教育联盟, 开辟和建立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有创业意愿或有创业项目但尚未具备成立公司能力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个人或团队可申请进入预孵化阶段。在预孵化阶段, 学校孵化基地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与办公设施和体验式的创业实训培训, 推进创业项目的实现。进入创业孵化的企业, 配备创业导师, 指导他们学习和提高企业运作的实务能力, 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 完善创业服务咨询平台, 建立创业咨询评估中心和短信微信信息平台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创业咨询评估中心和信息平台。创业咨询评估中心聘请当地经济学者、优秀企业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人员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 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评估, 指导毕业生防范创业风险。对准备创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评估, 分析其可行性和不足;对有创业潜能的创业失败者进行总结, 帮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对刚迈入创业的毕业生帮助其发展壮大, 着力解决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提高创业成功率。专门开设面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咨询服务, 通过单个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 给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维护权益等, 帮助他们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信息平台包括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手机短信信息和微信服务平台, 这是高校及时、准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获取各种创业信息和培训资料以及与高校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跟踪与反馈机制。学生离校后, 更新通讯录保持联系, 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和微信平台定期发送招聘会信息、相关政策、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创业项目、项目辅导信息和创业实训项目等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开展“掌上学习”, 定期推送创业知识。其次, 建立毕业生与高校互动机制。通过短信和微信平台, 建立及时通话系统, 毕业生可通过网络论坛、微信平台等进行创业交流、咨询答疑等。
(五) 建立创业支持平台,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和创业基金
创业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 决定了它不可能依靠单纯课堂教育结出硕果, 必须同时外借一些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首先, 高校校友会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毕业生跟踪机制联系到已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或者正在创业的毕业生,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 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们就如何创业取经交流, 也可以扩展人脉,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提供人际网络帮。同时通过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 借助其中一些青年校友企业力量的支持, 可以给未就业毕业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
其次, 由校友会和团委牵头联合设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资金”, 招募校友企业建立投资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企业, 利用民间公益力量, 挖掘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私募基金等多种社会资本投资未就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拟创业的企业, 以股权形式投入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获利部分为创业者的利润, 若创业失败也无须学生还款。
最后, 定期组织毕业生创业典型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事迹宣讲会, 鼓励他们运用掌握的科技发明、创意项目创业, 激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12-09) http://job.bjfu.edu.cn/zxtg/146862.htm.
[2]郭金超, 廖攀, 李克强:大学生既要创新也要敢于创业[EB/OL]. (2013-8-18) http://news.qq.com/a/20130818/004445.htm.
[3]郭园兰, 试析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6) :223-225.
[4]庄一民, 李淑娥,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1044-1046.
[5]万玉凤, 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茶不凉[N].中国教育报, 2014-7-9 (5) .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8
【摘要】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态势,高校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情况日渐增多。本文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角度分析原因,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寻求对策,结合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原因;对策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近些年来,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这群大学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取得毕业证书,但因为某些原因仍未落实就业岗位,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本文将之定义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究其原因分析对策。
一、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分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国内应届毕业生有757万,国外留学毕业生有30余万,加上往年毕业生无工作人数40万上下,总计827万余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仅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2.6万,初次就业率为89.88%,有约5.3万(10.12%)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2013年毕业生总数53.2万人,初次就业率87.14%,有约11.6万(21.86%)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比2012年增长率一倍多。2014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比去年增长0.9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被打上“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之后,2014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当中。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高校虽然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因专业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高校只能局限在某一两个学期开设,加之课时有限,课程内容狭隘,课程形式仅限课堂理论教学,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大多数高校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求职指导和服务上,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缺乏对毕业生职业去向跟踪,高校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狠抓毕业生就业落实,在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苦下功夫,而就业质量、单位层次等因素往往被高校忽视,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单位普遍工作时间不长,大学生频频跳槽现象严重。
二、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层面
政企联合,多举措增加就业岗位。目前多地就企业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了补偿政策,刺激企业增加提供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如《柳州市2014年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规定在柳州市注册,注册资本30万元以上,聘用员工总数20人以上的企业(含中央、自治区直属在柳企业)吸纳柳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按中小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5000元/人、大型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4000元/人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吸纳专科学历毕业生,按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广东省在经济补贴的基础上,接收毕业生工作的小微型企业还给予1年期限的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扣減营业税、扣减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
2、高校层面
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生在校时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校应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努力,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就业指导实践环节的开展,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人职匹配”,提高学生的职业幸福度和成就感。高校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求职招聘、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与培训提供便利。
3、家庭层面
在近两年的就业工作中笔者发现,家长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的影响增大。在毕业生择业的地域、行业、职位上的要求,给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增加了难度。为缓解子女的就业压力,促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就业,家长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传统观念,降低对子女的职业期待,鼓励子女先就业再择业。借助亲戚朋友及家庭的人际脉络,给子女提供适合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成功就业。
4、学生层面
首先要做好职业定位评估,找准定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其次对自我要有准确的认知,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主动积极向既定目标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提高求职成功率。
三、结语
能否妥善解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寻求解决途径,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学生和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努力提升综合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早日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1号.
[2]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作者简介
陈养彬,男,福建漳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研究。
毕业生德育答辩若干事宜通知 篇9
时间:2012-06-19 01:53:35 来源: 作者:
根据学校要求,在2012届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时间
6月20日-6月24日,各班要召开毕业生德育答辩会,每人轮流上台讲述四年的大学生活感受。
二、要求
1、全体毕业生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谈谈得失感想,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毕业总结论文,并按要求打印、装订。论文格式要求:
①采用统一封皮(在附件中下载)。
②A4纸,标题小三黑体,正文小四宋体,行距固定值20磅,上下左右边距2.54厘米。
③左侧装订
2、各班级由班主任负责相应成立班级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小组”,组织进行“德育答辩”,对毕业生评出“优秀”、“合格”两个等级,优秀比例20%以内。
毕业事宜 篇10
各位同学,你们好!
毕业离校手续问题务必请你们自己本人来办理,毕竟这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如果有任何差错,造成任何后果(比如不能顺利拿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就得自己承担。这里有些问题我还是想提醒一下:
1.关于就业协议问题,如果现在能签约的,请赶紧签约,最后期限到6月底,否则再此之后有任何麻烦,学校概不负责;
2.没有签协议的同学,户口和档案全部打回原籍。(备注:户口和档案是一起的,以后如果你的户口档案在家里,而你另外一个地方工作,保险、买房、结婚等问题就比较麻烦,这些和户口都是挂钩的);
3.毕业论文问题(答辩日期:13-17日),希望每个人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答辩通不过者,一样拿不到学位;
4.毕业生思想品德鉴定(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个人总结、成果登记册),这些材料要求6月5号上交学校,如果不在学校者,这些材料没有填写者,影响毕业,后果自负;
5.毕业生档案、户籍、党员关系结转在6月底完成6.特别时间注意
(1)毕业照:6月13日上午7:00到经管学院6#楼楼下集合,排队领取学士服拍照(注意:如果迟到者,错失集体照机会,不不拍,也不等人,准时拍照);
(2)毕业聚餐(时间待定,在论文答辩之后)
(3)集中办理离校手续:6月21日在南山校区1号楼大厅(学校相关部门将集中在此办理离校手续,将由同学各自办理,不可代办,如果手续不全者,将影响毕业证和学位证领取,后果自负)(此手续办理好后,请各班班长收齐离校手续程序单,交给班主任)
(4)毕业生典礼:6月22日上午(地点另行通知,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在南山体育场)
(5)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6月22日(毕业典礼之后),具体地点另行通知;(友情提醒:个人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能有本人来领取,不能委托他人进行)
7.爱心承诺问题:希望你们能发挥各自的爱心精神,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为你们以后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优秀的榜样。
班主任:江爱情老师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11
【关键词】就业指导 ; 素养 ;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14-0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好几百万。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随着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这么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的就业的压力也随之而增加了不少,做好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变的尤为的重要。指导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这是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咨询师的责任,也是社会职业指导师的一种要求,因此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职业指导师的基本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知识,其中包括职业指导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等等。职业指导其中比较大的一部分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所以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职业指导和教育方面的知识,要想更多的了解一个学生走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大环境下心理状态和心里所想。找准时机与其进行深入的职业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学生不向你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无法将他的内心去了解他,也无法很好的将其自身的外在条件与内心想法结合到一起,无法发现问题,无法更好的去指导学生做好一个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因此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咨询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职业指导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能——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运用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有目标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任务需要具备的各种过程性的能力。体现在职业咨询中如:职业指导的经验、职业测评的技术、生涯规划等。对于职业指导师而言具有丰富的职业指导经验非常的重要,我们常说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磨合才能使我们从中收获经验,再更好的去指导实践。职业指导师具备职业测评技术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利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测评,也能较为良好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再次则是能力,能力——是指我们在完成一项任务和事情是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与人的沟通能力,对事情的分析能力,教育能力等。对于在高校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成功就业是大部分毕业生所希望的,因此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毕业时,无论是来自家人、亲戚朋友、朋友、同学的各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往往会是有些急躁和不安。不能安下心来,就会显现出一种不易与之进行交流的现象。面对这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那就要求职业指导咨询师必须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毕业生进行交流和帮扶。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人,职业指导师作为老师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也是必不可少。
最后职业指导是应该具备一定品质,品质——主要是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价值观、社会动机等等。
高校职业指导咨询师主要在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尚的品质显得尤为的重要,也是职业指导咨询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指导必须从多方面进行,下文通过从国家,高校,企业用人单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身分析来更好的指导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身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国家政策对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积极的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我国近年来不断在推进的一项工作。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文件和政策。
1.鼓励中小型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制定一定的数量标准,对于招收毕业生达到数量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地方财政上相应的予以扶持,并给予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利息补贴。
2.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对于在中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可参加职称的评定和科研项目经费的申请,享受国企和事業单位人员的同等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上的瓶颈问题,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安心的在一个职位上不断的发展,实现职业和岗位更加的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有力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政策还从保险、福利、岗前培训等多方面对高校毕业生予以保障。
3.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边远地区就业,并从政策上和物资上予以补贴。如:“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这对于毕业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人才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避免了东部沿海城市人才过剩引起就业危机,西部地区却因为人力资源的缺少,而导致经济和教育滞后发展,促进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
4.鼓励大学生入伍参军,军队是一个很能锻炼人的地方,从人的意志到外表形态都有一个良好的塑造和提升,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政策上实行“四优先政策”优先报名、优先体检、优先审批、优先安排使用,对于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者给予国家资助,入伍前还未完成学业者学校应予以保留学籍,复原后可继续完成学业,并予以一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endprint
5.鼓励有想法的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的就业。大学创业同样国家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优惠等。
(二)推进高校改革,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高等学校作为教育培养的机构,也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培养更适于社会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和管理机制,教学内容上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衔接还不是很紧密。推进高校的改革,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首先应该从市场出发认真的对社会市场进行调研,用发展的眼光做好市场人才需要的预测。其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时明确其方向和重点,加强大学生的实训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引进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须知当今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竞争。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和启发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用人单位的合理做好大学生资源合理配备
建立人才储备计划。根据现今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适当的为企业将来的发张储备一些必备的人才,企业的竞争优势,人才的竞争占有较大的比重。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学历,却忽视了在单位中作用的发挥。用人单位也要适时降低门槛,给大学应届毕业生机会,将适合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
(四)毕业生自身的不断完善
1.良好的就业心理和正确的就业观。职业指导师在指导高校毕业生时,要注意引导毕业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理性的看待和选择就业。建立一种积极的择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从基层做起,能吃苦耐劳,切勿好高骛远,正确的面对每一次的面试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充足的准备。摆脱消极的就业观。
2.通过实践不断和提升自我,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借助大学这个良好的时期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积累的过程可能有些枯燥和无聊,但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只有现在的刻苦、努力我们才能为将来毕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刻苦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来提升自我使自己变的更加完善。人才和庸才哪个更容易被人发现和重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将挑起祖国的未来的重担。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一非常艰巨的任务,他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需要从多方面共同的努力,高校职业指导师加强对大学生实行就业指导,让大学毕业生有一个明确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生本人需要不断的努力提升自我,当国家政策和面试机会到来的时候把握机会赢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邹小荣,郭新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業,2005年第16期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罗双平.职业选择,事业导航.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顾雪英.论高校职业指导辅助系统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9:55-56
[5]丁秀玲.人员测评在职业指导中的应用与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53-57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 篇12
近日, 由重庆市人社局主办, 市人才中心和市就业局共同承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专场招聘会沙坪坝区分会场专场招聘会在华威人才市场举行, 200多家企业在现场提供了5000个岗位, 吸引了不少求职者。本次招聘会拉开了“重庆市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的序幕。系列活动从8月10日起, 4个月内将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网络招聘大会、专场招聘会、就业见习、定向就业培训等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 在重庆市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门户网、人力资源协会会员单位网站等60家大型招聘网站举办网络招聘大会。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收集和发布6000余家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2.5万个。同时, 在重庆各区县还将举办60场区域性专场招聘会, 约4000家用人单位,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便于毕业生就近就地就业。
此外, 重庆市还将组织5000名有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 特别是贫困毕业生, 参加1243家企业的为期1到6个月的就业见习活动, 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技能, 并按照规定, 发放不低于每人每月1500元的就业见习生活补助。
【高校毕业生离校事宜】推荐阅读: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09-14
高校贫困毕业生论文05-20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05-27
高校毕业生党员论文09-16
英国高校毕业生论文10-23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07-13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08-16
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09-03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10-04
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感言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