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精选5篇)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 并且以结构性失业问题为主要表现, 目前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分析了造成该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相关数据, 在整体趋势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 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上升, 而毕业生就业率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带有一定波动。具体而言, 如图1所示, 在1997年-2000年期间, 毕业生人数相对比较稳定, 落在100万人-110万人的区域, 而其就业率相对后面的年份来说也高些。其原因在于,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仍然是“统招、统包、统配”的计划模式。而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 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 因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 就业率高。从2001年起, 毕业生人数开始急剧增加, 其主要是由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实行并轨扩招政策以及人口高峰期所造成的。根据图1中毕业生人数的趋势预测曲线, 可以推测出2011年则可能达到660万人左右。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方面, 自2001年开始下降显著至2003年的70%, 而经过2004、2005年小幅上升之后就业率则趋于稳定, 保持在70%左右, 不及扩招之前的就业水平。由此可见, 面临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规模, 目前就业压力仍然是非常大的。
通过以上数据能否说明扩招政策使得我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过剩, 进而导致失业压力加重?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高等教育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到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教育阶段。对于我国而言,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 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 依然有较大差距;2009年则达到24%左右, 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成长阶段。而迄今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总量并不大, 由此可见, 引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大学生数量过剩所造成的。
总体而言,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在数量上整体趋于稳定, 但在其内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高校毕业生这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社会实际提供与其学历对应的职位并不多, 因而造成其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匹配, 并且以“有活没人干, 有人没活干”具有结构性失业特征的现象存在并可能将长期存在。
分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利用图2所示的两部门劳动力市场模型进行分析。假设市场A是汽车生产工人劳动力市场, 市场B是计算机专家劳动力市场, 起初两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其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分别为 (Doa, Soa) 和 (Dob, Sob) , 均衡工资-就业组合分别为 (Woa, Loa) 和 (Wob, Lob) 。假设由于外国汽车进口的增加导致市场对汽车工人的需求下降到D1a, 而对计算机专家的需求则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而上升到D1b。若市场A存在工会合同、社会习俗或政府立法等原因, 工资率不具有向下浮动的灵活性, 则汽车工人均衡就业量下降到L1a, 而计算机专家的均衡就业量和均衡工资率分别上升到L1b 和W1b。结果将存在Loa-L1a个失业工人, L1b-Lob个职位空缺。若汽车工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成本或付出成本较少的情况下变成计算机专家, 则这些失业工人将会很快地转移至工资率富有弹性的市场B, 最终所有的失业人员将会消失。然而, 当调整的成本很高, 从而延缓甚至阻止了两市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 结构性失业将会上升。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 由于长期存在像工资刚性的制度性分割, 以及较高职业流动成本或地理流动成本的地区、行业或部门分割, 进而随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
其次,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 但是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高校专业设置由于缺乏市场导向, 并且许多高校依据自身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行招生, 导致一些专业人数过剩而增加了毕业生失业的可能性。其次, 一些专业由于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问题, 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人才培养, 最终加重了与现实需求脱节的现象。再者, 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进而影响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 针对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两点主要原因,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 减少地区、行业间差距, 并且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理念, 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110-112.
[2]李宪印, 陈万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2) :7-9.
[3]王霆, 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9, (1) :1-4.
[4]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1) :117-118.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 篇2
20日,浙江就业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亚萍指出,浙江社会从业人数达3674万人,比增加了2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创了近14年来的.最低。
中新网记者在会上了解,浙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实施开展大学生“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等四大专项行动计划,引导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宽,就业成效也十分明显。20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95%,今年8月底为96.9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趋于平稳。
今年1-8月,浙江新增城镇就业65.08万人,同比增长2.84%,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55万人,同比减少0.2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81万人,同比增长12.02%;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
另外,近年来,浙江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下降趋势。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创了近14年来的最低。今年1-8月,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为3%。
据黄亚萍介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依旧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对此,黄指出,浙江出台相关政策对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进行补助和鼓励,给予高校毕业生相关培训和社保补贴。
“这样一来企业的负担相应减轻,同时也给了高校毕业生一个缓冲期。”黄亚萍如是说。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可行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
一、研究背景
失业是世界性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认为,失业率居高不下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于是,失业人员的二次就业和大学生的首次就业就成为当下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中国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失业已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大学生失业问题,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是对失业原因的把握,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三个角度来展开研究。Hillage(1998)认为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源,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与向雇主展示这些资源的方式,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1】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来关注就业和失业。Betts(1995)有关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告,【2】Dominitz和Manski(1996)对威斯康星州11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的合作研究,【3】以及欧盟十国的联合调查研究,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国内研究可分为失业原因探讨、关注失业特点以构建社会干预制度两个阶段。前者以赖德胜(2001)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4】岳昌君和丁小浩(2003)的就业弹性分析方法、【5】曾湘泉(2004)的就业环境理论为主要代表;【6】后者以童辉杰等(2009)的“新失业人群”【7】和谭庆刚(2011)的“制度性失业”研究为典型。【8】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可行能力”来分析大学生失业问题。可行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是印度学者、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亚蒂·森(Amartya s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人可能实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组合,森认为,“能力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功能(functionings)和能力(capabilities)”,【9】它代表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由于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每个人拥有的“可行能力集”不同,选择的自由度也有差异。【10】
从可行能力角度看,可行能力集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就业的自由程度。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进行分类问卷调查和选择性访谈,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对毕业生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二、概念界定与数据介绍
(一)概念界定
1. 可行能力
如上所述,可行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是提供选择的自由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根据分析需要,文中就业的可行能力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部分构成。
2. 先天因素
包括个人异质性、环境多样性、社会氛围差异性三个方面。根据对阿马亚蒂·森(Amartya sen)理论的理解,本文设计了性别、长相、特长构成“个人异质性”;生源地、家庭月收入构成“环境多样性”;毕业学校性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构成“社会氛围差异性”。
3. 后天因素
包括四方面具体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具体包含内容见下文分析时的界定。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借鉴了美国著名女哲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将可行能力区分为基本能力(bas—capabilities)、内在能力(internal capabilities)、组合能力(combined capabilities)的思路:基本能力是指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能力,是发展更高级能力的基础,相当于本文的“先天因素”;内在能力是指这个人自己所发展的各种状态;而组合能力是指内在能力与实现可行能力所需外在条件的组合。内在能力与组合能力相当于本文的“后天因素”。【11】
(二)数据介绍
数据来源于对浙江省各类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分“211一本”——浙江大学,“非211一本”——宁波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民办高校”——浙大城市学院和浙江树人大学,“高职院校”——浙江机电职业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学院;另委托浙江省教育厅就业处随机调研前来签约的各类毕业生,定义为“省就业中心”。调研来自11个专业的毕业生共计930人;其中男性543人(占58.4%),女性387人(占41.6%);学历:专科286人(30.8%),本科476人(51.2%),硕士146人(15.7%),博士12人(1.3%)(缺失该项信息者10人,占1.1%)。失业时间以月份计,最低1个月,最高13个月,平均4.11个月;有失业经历者共172人(表1)。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可行能力调查问卷,并对浙江省各类高校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分析变量的特点,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列联分析(Contingency Analysis)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三种统计学方法。
描述性统计方法原理较为简单,主要揭示了数据资料的基本特征;列联分析(Contingency Analysis)主要用于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主要通过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和卡方检验来完成的,列联表是由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交叉分类的频数分布表,通过计算行百分数、列百分数和总百分数,得出期望值并列出期望值和观察值频数分布表,然后,对期望值和观察值频数分布两组数据进行χ2检验——用于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独立性(或拟合性)。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主要用于分类型变量对数值型变量的影响,分析变量之间有没有关系,或者关系强度如何等。方差分析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本文运用了描述性分析、列联分析和方差分析,分别就问卷中的每一项作基础分析、失业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和强度分析。
三、分析过程与结论
(一)先天因素分析
1、总体情况
“先天因素”由“个人异质性”、“环境多样性”和“社会氛围差异性”三部分构成。综合所有学校的“先天因素”对失业的影响分析,在a=0.05和a=0.1的情况下,“先天因素”对失业的影响显著性均不明显(见表2),所以需寻找每一部分的具体变量(如个人异质性中的性别)与失业的关系。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先天因素的列联分析结果
本文将“先天因素”的各个变量与各个院校失业情况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变量具有显著性(见表3)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3显示,“个人异质性”(由性别、长相、特长三项构成)有“性别”一项对“非211一本”毕业生失业的检验值P=0.029
“环境多样性”(包括生源地和家庭月收入)有“家庭月收入”一项对“省就业中心”的检验值P=0.084
“社会氛围差异性”(包括毕业学校性质、父、母亲学历及其职业五个方面)有“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两项分别对三所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和“非211一本”)的检验值P或者小于0.05,或者小于0.1,代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失业与父亲或母亲的职业显著相关或相关,下面作一一分析。
(1)性别对失业影响检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失业率计算为各自性别之比,即男性失业者/全体男性;女性亦如此。以下类似计算同。
表5是毕业生男女比例:男性比例总体大于女性,但“非211一本”明显女性(57.6%)大于男性(42.4%);表6是男女毕业生失业情况:女性失业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个结论与学者对欧盟的女性失业问题分析结果相同;【12】而本文中“非211一本”的性别与失业相关则可能更进一步说明:由于毕业生中女性比例较高,更易导致高失业(即女性比例高的院校可能失业率更高)。
(2)家庭月收入对毕业生失业的影响检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7的失业率计算,高低排序如下:家庭月收入2000-3000元的失业率(55.6%)>2000元以下(46.7%)>5001-10000元(20.0%)>3001-5000元(14.3%)>10000元以上(0%)。参考了各院校毕业生家庭月收入与失业的关系,信息显示基本一致。结论:家庭收入可能与失业负相关(即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失业率高)。
(3)父母职业对毕业生失业影响检验
(1)父亲职业与毕业生失业关系性质检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格内各个职业的左边为有失业经历数字,右边为无失业经历数字;百分数为失业率。
两组对比失业率没有显著的一致性,于是计算平均失业率,父亲职业是“工人”的毕业生平均失业率(8.6%)最低。
(2)母亲职业与毕业生失业相关性质检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格内各个数字含义同表8。
三组比较结果:母亲职业是“工人”的毕业生失业率均最低,与对父亲的分析一致。
综合“先天因素”分析,基本结论是:男性更有利于就业;家庭低收入可能不利于就业;父亲或母亲“工人”职业比较显著地有利于他们的孩子就业。
(二)后天因素分析
1. 总体情况
“后天因素”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四方面能力构成。综合所有学校的“后天因素”对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见表10: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10显示,在a=0.05和a=0.1的情况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对失业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应聘能力”尽管检验值P=0.002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应聘能力”包括“所学专业”、“面试技巧重视情况”、“是否有就业目标”等三项能力,通常情况下Cranbach's Alphaa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因此,“后天因素”对失业的影响显著性也不明显,也只有将“后天因素”的各个变量与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的失业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2. 后天因素的列联分析结果
将“后天因素”的各个变量与各个院校失业情况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变量具有显著性(见表12)。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12显示,“学习能力”(包括学历、学习计划性、成绩排名、获奖学金情况、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能力证书取得情况、是否因考试作弊被处分等八项能力<或负能力>)只有“成绩在年级排名”一项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失业的检验值P=0.07
“实践能力”(包括参加老师课题、主持或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发表文章、参与竞赛、参与竞赛获得最高奖项、参加社团、从事公益活动、兼职或创业经历等八项能力)有“是否参加老师课题”(P=0.009、0.037
“适应能力”(包括入党、评优和担任学生干部等三项能力)只有“评优情况”一项(P=0.016
“应聘能力”(包括所学专业、就业目标、面试技巧重视情况等三项能力)有“是否有明确而坚持的就业目标”(P=0.034、0.023、0.021
(1)成绩排名对失业影响检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13的失业率计算,显示了以下排序:
排名中等以下(50%)>中等(20.8%)>中等偏上(9.1%)>名列前茅(0%)。
为了检验这种排序的意义,笔者又分析了“学习能力”总体与民办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的关系,发现也相关。(表14)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参加老师课题对失业影响检验
表12显示,该项与失业相关的是“省就业中心”和“非211一本”;计算两组的失业率,得表15结果:
两组结果相反:“省就业中心”不参加(52.4%)>参加(17.2%),“非211一本”参加(25.0%)>不参加(11.5%)。计算两组的平均失业率,排序如下:
不参加(32.0%)>参加(21.1%)。所以结论倾向于参加过老师课题的毕业生更利于就业。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其中“省就业中心”4人缺失。
(3)参与竞赛获得的最高奖项对失业影响检验
表12显示,该项与失业相关的是“省就业中心”和“非211一本”;计算两组的失业率,得表16结果: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格内各个数字含义同表8;该选项中都有缺失,所以失业人数和总人数都有缺少。
观察两组数据的分析结果,虽然获奖并非越顶尖失业率越低,但“从未获奖”的失业率还是明显高于各个获奖情况(除了“非211一本”的二等奖失业率略高)。结论为:参与过竞赛并获奖可能有利于就业。
(4)是否有明确而坚持的就业目标对失业影响检验
表12显示,该项与失业相关的是“高职院校”、“211一本”和“民办高校”。计算三组的失业率,得表17结果: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格内各个数字含义同表8。
表17显示,“是否有明确而坚持的就业目标”与失业的关系在三组间缺乏规律性,不过发现“两头”——“有明确而坚持的努力实现的就业目标”和“从未有明确目标”的失业率或者最高,或者最低,中间的两种情况较确定。所以,可能过于坚持就业目标(执着于就业的要求)和目标太不明确都不利于就业。
(5)只与一类院校失业率相关的因素说明
(1)参加社团情况对失业率影响
相关的是“民办高校”。但数据并没有显示随着参加社团数增加,失业率逐步递减(或递增)的情况,只显示参加最多社团(4个及以上)的失业率最低,所以只是有可能积极参加社团者有利于顺利就业。
(2)评优情况对失业率影响
相关的是“非211一本”。但该类院校具体失业率情况在评优等级、有无评优之间较难判断:
校级优秀失业率(28.9%)>从未评优(15.1%)>省级优秀(6.7%)>其他评优(3.2%)。
计算了五个院校的平均失业率,发现“从未评优”平均失业率(22.7%)>各级评优平均失业率(13.6%),因此,可能有评优记录者利于就业。
(3)对面试技巧重视情况对失业率影响
相关的是省就业中心。重视面试技巧的失业率(24.4%)明显低于不重视者(66.7%),基本可以得出重视面试技巧者更有利于就业的结论。
(三)结论
以“可行能力”的理念,基于“选择自由”或实现“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13】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哲学研究学者周文文(2006)介绍的阿玛蒂亚·森的发展理论启发:【14】发展的核心是每个人可行能力的施展,自由的选择。而选择基于能力,能力越大,选择过某种生活的自由度也越大,相应地,择业的自由度也应越大。于是,本研究原本设想:大学生的“先天因素”(生源地、家庭收入、家长的职业,尤其是职位的高低等等)和“后天因素”(主要是经学校培养后所获得的各项能力)都将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自由。据此,本研究也有一些初步的建议,如高校应将就业工作贯穿学生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较低层次高校,更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来开展学校工作,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观念追求“有理由珍视的生活”;政府也应有所作为,主要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以“有形的手”纠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灵,尤其要关注“先天弱势”的群体等等。但经检验得出的结论与设想的差距较大,促使本研究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1.“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与失业的相关性都不显著,说明从“总体”来分析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是不妥的,影响就业的只是个别因素。同时,即便是个别因素,对不同个体的影响还有区别的。所以,目前学术界通行的从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观念“诸方面”来得出影响毕业生失业或就业的因素是牵强的,至少是不够深刻的。本文的分析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基于可行能力的角度,就业是十分个体性的行为,因此,高校降低毕业生失业率或提高就业水平只有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寻找较为合适的解决办法,没有划一的最好的办法。这个结论也符合管理学的通行原则: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2.“211一本”(本文的调研对象只是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最低,且失业者几乎与所有单个因素或能力相关性均不显著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学校的层次与声誉其实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从本文可行能力角度分析,这类学校给予毕业生的是最大的“可行能力集”,足以使其他因素(尤其是“先天因素”)被“忽略”而获得最大的就业自由。那么,在高校生源总体下降、考生有更多选择余地的大环境下,其他层次高校如何获得用人单位“认可”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自由程度、进而帮助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推而广之,也是学校争夺考生的关键。
3. 就“先天因素”而言,女性和收入较低家庭更易遭遇失业的结论,其实体现了弱势群体的就业自由程度更受限制,因此,各地出台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及时实现就业的种种措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大扶持力度;父母是工人职业的子女与失业率较低相关是一个好的信号:人们一般认为父母地位高或人脉广有利于子女就业,其实根据笔者的访谈,工人家庭的毕业生之所以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心态——一种不是过于执着、灵活适应现实的正确态度,这种特质在同样是弱势的、父母是农民的毕业生身上相对缺乏。访谈也印证了“是否有明确而坚持的就业目标”的检验结论基本正确:就业目标过于明确或执着可能也不利于就业。就业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顺利就业:“大学生失业”与“民工荒”并存的现状说明大学生其实更多的是“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并非“无业可就”。因此,就业心态或情商也是一大“可行能力”——一种将拥有的资源转变为选择自由的能力。
4.“后天因素”的分析与预想的有较大差异,但给予我们另外的启示。
首先,“学习能力”中的学历、获奖学金情况、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能力证书取得情况等等与失业的相关性都不显著,这些的结果不仅出乎笔者意料之外,也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有差异。但通过访谈和查看相关报道,得到了答案:求职者很在意的在校学过的课程及成绩,“HR根本不在意这个”却是目前各高校就业洽谈会或人才交流中心主持者一致的结论;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也与失业相关性不显著,是否说明在就业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在降低?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其次,用人单位正日益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创新性学习和面试时的表现。
“是否参加老师课题”、“参与竞赛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否有明确而坚持的就业目标”是十几项“后天因素”中仅有的与两类以上院校的失业相关性较为显著的项。参与老师课题无疑是研究性学习经历,而在高校参与学科竞赛且获奖,需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有独到见解才能做到的,应该是创新性学习行为。分析基本肯定了这两项经历能促进就业。在中国办学八年的诺丁汉大学正为国人刮目相看的重要原因是其毕业生几乎每年能100%就业。探寻其经验,“老师比较注重批判性思维”;“西方教学模式讲究独立的辩证思考,讲究团队集中智慧,人人善于表达”。【15】
(四)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1. 可行能力分析的结果与预想的差异很大,尤其是相关性均不显著,尽管也得到了另外的启示,但不排除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分析方法(主要进行相关性分析)单一,因而有些相关情况无法获知的可能性。
2. 五类院校失业与某些因素相关性程度除“211一本”差异较大,其他类型院校之间差异不大,也不排除分析不够细化或深刻的可能性。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 篇4
法的通知
(冀劳社[2007]55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2007]58号),我们制定了《河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补助金申领发放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有什么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们。
二〇〇七年九月五日
附件:
河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补助金申领发放暂行办法
一、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2007]58号),制定本暂行办法。
二、本暂行办法适用于生源地系我省户籍,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困难家庭,当
年底未就业并进行失业登记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
三、县(市、区)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申领失业补助金的组织
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县级民政部门负责认定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依照本暂行办法规定受理高校毕业生领取失业补助金的申请,审核确认领取资格,核定失业补助金,负责发放失业补助金和调查统计、咨询服务等工作。
四、高校毕业生持《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
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
五、高校毕业生申领失业补助金时间为毕业后第二年
1-6月,每月10日(遇公休日顺延)前向户籍所在地的市、县(市、区)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初次申领失业补助金的,应填写《失业补助金申领登记表》,并出示下列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
(二)《毕业证书》;
(三)《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
(四)困难家庭证明文件;
(五)档案。
六、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认定为困难家庭:
(一)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原件及复印件;
(二)高校毕业生领取并填写《河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调查认定表》,经生源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出具审核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市、区)民政部门认定为困难家庭:
1父母双方失业,且无稳定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
2单亲、烈士子女家庭、且无稳定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
3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
4家有重症病人,或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5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
七、经办机构自受理高校毕业生领取失业补助金申请之日起
7个工作日内,对申领者的资格进行审核认定,并将结果及有关事项告知本人。经审核合格者,从其提出申请当月起计发失业补助金。
八、高校毕业生领取失业补助金,应由本人按月到经办机构领取,同时应向
经办机构如实说明求职和接受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以及家庭经济变化等情况。
九、失业补助金应按月发放,由经办机构开具单证,高校毕业生凭单证到指
定银行领取。
十、失业补助金标准为高校毕业生户籍所在地的市、县(市、区)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的90%,但不得低于同级民政部门规定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十一、失业补助金的领取期限最长为
6个月。
十二、失业补助金在失业保险基金“其他费用”项下列支,在《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领取失业保险金和门诊医疗补助费”栏目中记载领取情况。
十三、高校毕业生在领取失业补助金期间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
业补助金:
(一)实现就业的;
(二)家庭经济状况出现明显好转的;
(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不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和介绍就业的。
十四、各级劳动保障、民政、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发挥职
能优势,建立工作机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省劳动保障、民政和财政部门可根据失业保险基金可支付能力、领取失业补助金人数增减和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变化等动态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条件和标准,确保高校毕业生失业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十五、经办机构要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高校毕业生相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准备书面材料、开设服务窗口和咨询电话等方式,为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十六、劳动保障、民政部门对提供虚假证明、或以涂改、伪造有关材料等非
法手段骗取失业补助金的,应责令其退还;对情节严重的,经办机构可提请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十七、本暂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 篇5
一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个人、家庭和国家多个主体。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 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深入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成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已经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是研究内容的理论性。大学毕业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带有很强的现实性, 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问题, 成为众多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一书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从相关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比如, 在谈起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时, 以工作搜寻理论为框架, 并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现实, 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探讨个人的就业的影响因素时, 该书引入了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资本理论, 通过计量方法估算了社会资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的个体努力方面, 则从个人理性选择、职业生涯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等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在书中, 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很多, 这既是国外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又是中国转轨时期独有特点和改革实践对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贡献, 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又一次创新。
三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一个著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而规范的研究方法则是做到这两点的前提。该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以数理模型和经验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层面, 该书突出理论逻辑, 科学论证, 以数理模型为工具, 通过严密的推导过程来获得相关结论;在经验研究层面, 该书强调第一手的数据和合适的分析方法, 以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 借助计量工具和模型, 对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研究领域中感性认识多而理论高度不够、定性分析有余而定量计算不足的局面, 为大学毕业生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科学、可信的研究结论。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06-2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07-29
高校贫困毕业生论文05-20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05-27
高校毕业生党员论文09-16
英国高校毕业生论文10-23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08-17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06-0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论文06-14
高校毕业生档案整理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