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2024-05-27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明显。一方面, 来自于国家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 来自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 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 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 这也成为当前影响就业增长的一个突出因素。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十分严峻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08年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96.89万人, 占据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70%左右, 不难发现,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所以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 地方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社会评价、学科建设等因素的制约, 承载着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结合地方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及其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一是优化教育模式, 作为地方高等院校没有鲜明特色和个性, 培养出的学生就会出现同质化趋向, 并使就业竞争能力减弱, 因此要坚持特色化办学。随着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学校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 促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因此要坚持面向市场办学。二是改革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转变为自主学习。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培养和技能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 开发学生潜能。三是改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和全面化。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的始终, 形成四个学年相互贯通、有机连接的阶梯推进式全方位指导体系;要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 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同步。还要贯彻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 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办学思路的认识, 切实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把好人才培养关,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纲要》提出, 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 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根本要素。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除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外, 学生的基本素质, 如人际交往本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诚信品格等, 也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 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训练较少, 甚至于没有专门的训练。作为地方高校必须以内涵发展为基础,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 以培养具有自身特色人才为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地方社会提供服务, 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促进地方高校打好“地方牌”, 服务地方经济, 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 地方政府管理的普通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 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如何, 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人力保障。因此, 地方高校一是应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培养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 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地方高校应当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必要的调整, 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明确责任, 构建政府、高校、家长、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就业管理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 但是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参与。政府部门要进行职能定位, 给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高校作为造就“产品”的责任单位, 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不能不重视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积极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断提升毕业生的推介能力。通过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就业队伍等为毕业生的就业搭建有效的平台。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的目的, 培育完整健康人格, 培育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做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学生应当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正视就业问题, 做到早规划、早定位、早准备, 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增强就业技能,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作为毕业生就业中的主力军来自地方高校, 在这庞大的系统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地方高校应当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 着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而作为就业的主体, 我们的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 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到基层去谋求发展, 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要把传统就业思想转变到灵活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 转变到行行出状元, “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摘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有关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想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娄来智.析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应对措施.商情 (财经研究) , 2008 (02)

[2]、晏磊等.关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3]、祝金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4]、赵鹏飞.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07 (03)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2

为了适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贯彻落实军委关于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路子的指示,进一步做好接收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接收原则

接收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依据,着眼军队建设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适应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把接收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逐步增加接收数量,在继续做好接收毕业生补充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同时,积极推进接收补充指挥干部队伍的工作。按照注重质量、保证需求、优化结构、充实基层的原则,吸收大批地方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接收计划

拟制接收计划,采取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的办法。补充专业技术岗位的计划,一般由师级单位提出;补充基层

指挥岗位的计划,一般由军级单位提出;大军区级单位汇总计划于上一年10月底前报总政治部干部部;全军正式计划于上一年12月底前下达。

接收计划,纳入干部补充更替的总体规划,由总部统筹安排。大军区级单位应按照不同类型单位的需求,分别规定接收的条件。各单位要根据部队体制编制变化情况,干部队伍超缺编状况和军队院校毕业学员补充情况,以及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要求,通盘研究,合理提出接收数量,从严控制干部超编较多单位的接收数量。接收计划下达后,接收单位应按计划及时与地方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协商,抓好落实。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不得随意增加接收数量或调整接收专业。

三、接收范围

接收的对象,应当是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结业、肄业生不得接收。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等非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前入学的委培、自费毕业生也不得接收。

接收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层次应以大学本科为主;学科应以理工类为主,兼收文史类和其他类别等需要的毕业生。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可接收一些专科毕业生(学制必

须为三年)。教学、科研和驻军医院以上医疗等单位,应面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接收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成为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素质的博士生,应积极安排接收。作战部队和省军区系统应就近接收一些地方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军以上机关一般不得直接接收毕业生。师以下作战部队一般只接收男生,大军区级单位接收女生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接收总量的20%。

四、接收对象的条件

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择优接收毕业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应优先接收。接收对象的基本条件是:(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现役的政治条件。

(二)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三)专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3周岁(截止当年8月31日,下同);本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5周岁;硕士毕业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博士毕业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四)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到基层指挥岗位的毕业生,必须充分自愿,同时应具备培养为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视力标准可适当降低。

五、接收对象的考核

用人单位应选派思想作风正派、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按照接收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多侧面地对接收对象逐个进行综合考核,全面准确掌握情况,做到先考核后接收,未经考核和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接收。对拟补充基层指挥岗位的毕业生,还应侧重对其志愿、气质和体魄状况、管理素质潜力等诸方面的考核。考核工作实行责任制。用人单位应与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和高等学校签订协议,作为派遣和接收毕业生的依据;填写《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入伍审批报告表》,并逐级报至大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审批。

六、集训与锻炼

对接收的毕业生,应当依托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进行集中军政训练,所需经费、器材、物资等训练保障,由大军区级单位有关业务部门统筹安排,总部给予适当经费补助。集训时间,补充到专业技术岗位的,一般为3个月;补充到基层指挥岗位的,一般为1年。集训的主要内容:我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光荣传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军事共同科目。对拟任基层指挥军官的毕业生,应相应增加初级指挥军事专业科目和第一任职的基本技能等集训内容,集训期间应安排到部队进行2个月左右的岗位锻炼。

接收毕业生的入伍手续在集训满3个月时办理,其军龄按部队通知的报到之日起算,参军证明由军级单位政治机关签发;除组织安排或者经组织批准外,个人在5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在集训开始的3个月内,对政治、思想、身体等不适应部队工作的毕业生,应按照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的有关条款,抓紧与地方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协商,退回改派。负责毕业生集训、锻炼的单位,要对毕业生作出鉴定。

七、职级待遇

被接收的毕业生锻炼见习期满后,由有任免权限的单位下达任职命令,职级待遇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军队工资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到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和指挥岗位工作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自批准入伍之日起确定职级和军衔。工资待遇按照军委、总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组织领导

接收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保持进出平衡的重要措施。要在各级党委和政治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3

一、对就业服务信息的理解

就业服务信息从广义上来讲是跟就业服务有关的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政府就业政策、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社会职业素质要求等;狭义的就业服务信息是指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这也是对就业最具有直接,最有现实价值的信息。现阶段,由于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赋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职责,就业服务信息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以笔者所在的江门地区高校为例,学生就业服务栏目就包含了六大板块:就业指南信息,例如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热点分析、职场展望、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就业测评、名人名企、留学考研信息等;高校毕业生信息;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资源信息;招聘会信息;创业指导信息;就业统计信息等。由此可知,就业服务信息是非常庞杂、零散的。随着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络的运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利用效率虽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散布在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由于观念、经费、条件、手段等的限制,其收集、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出现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滞后等问题,难以为学生提供快速、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阻碍了学校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地方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间没有形成合力

地方高校由于多散步在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资源较少。此外,中心城市高校较为集中,地方高校显得很零散。中心城市高校间的就业资源、企业招聘信息以及有效的方法、经验等容易形成相互交流、共享,而地方高校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2.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人员不足或不稳定

这将直接导致就业服务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够科学,或者交接不及时、不能充分利用。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年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现状。但是由于地方高校人员编制少,工作没有细化分工,行政人员还要从事教学、教务工作,工作繁杂。又或者由于某些人员工作岗位调动或离职后,工作没有很好地交接,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延续。

3.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不充分、不科学

由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中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或者跳槽的人数过多,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有些用人单位逐步减少甚至不在有类似问题的高校招收毕业生,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人才市场招收毕业生。

三、针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采集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就业服务信息的庞杂、零散,加之地方高校就业信息服务中的不足,使得规范化就业服务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存在很大困难。笔者拟结合自己就业服务工作上的一些具体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充分利用地缘资源

地方高校较中心城市高校的資源少,但不是没有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充分开拓和用好自身的优质就业信息资源,是采集和利用好就业服务信息的必然前提。如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大批旅居海外的侨胞,回国创业投资的侨胞人数非常之大。高校可以通过与五邑联谊会、五邑台资企业联合会、香港新会同乡会等侨胞组织联系,然后不定期召开“侨”味企业(每次约20—40个企业)参会的中型招聘会;还可以通过与五邑籍侨胞的联系,与美、加高校,港澳高校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这些高校来访,通过展示工作坊、心理测试、职业指导咨询座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向我们介绍国内外先进就业指导理念和工作方法;当然高校也可以通过派院系书记、核心辅导员到这些高校访问、进修,加强本高校的就业工作队伍素质能力。

2.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

政府职能部门是就业政策实施的决策和执行部门,了解政府部门的就业服务信息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例如笔者所在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有超过40%留在五邑地区就业,从事的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事业人员、教师、村官等。因此,学校可以联系政府或利用当地人脉关系,每年定期到江门市各级组织部、人事部门、教育局、重点镇(街道办)等深入了解公务员招录、村官招聘、教师招考、农村从教计划、创业扶持以及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政策与情况,同时邀请政府部门里的负责人或成功校友返校,开公务员讲座、校友论坛、职业生涯访谈、就业政策咨询等活动,向毕业生传达该年度的有效就业服务信息,下达政策导向,为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就业提供方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几率。

3.整合区域资源

加强与本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是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专门从事人事交流、职业介绍、毕业生报到派遣的服务机构,汇集了毕业所需的大量就业服务信息。而珠海、中山、江门的兄弟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工作特色,以及向社会和企业推荐本校毕业生的途径。随着珠中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加强与地缘相近院校的就业工作交流,成为各校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的主要突破口。2009年,由江门高校倡导成立“珠海、中山、江门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由五邑大学担任第一届主席单位。在此期间,五邑大学建立“毕业生网络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三地高校间,人才市场与高校间以及高校与企业间的毕业生信息共享,建立三地“高校和人才中心(市场)合作平台”,共同组织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实现三地就业供需见面活动的对接,为就业创业联盟企业提供人才推荐、输送和其他支持服务。除此之外,该联盟还定期举办三地高校校际毕业生就业创业交流研讨会、三地大学生就业创业高端论坛等活动,还将建立创业项目库,将盟员企业已运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开展“创业孵化”活动。通过“珠海、中山、江门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这一平台,加强了三地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能把最有利的就业服务信息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收集与利用。

4.整合校内资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有多种渠道,其中校内资源是可供学生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源,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善于整合相关的校内资源。如高校图书馆有大批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关就业服务信息的书籍、期刊和音频资料。如五邑大学通过与学校图书馆的沟通联系,在2009年3月成立了专门的就业信息专业阅览室,提供毕业生求职、面试、考证、创业、公务员考试、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等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图书材料供毕业生查阅。同时,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还积极通过与学校离退处、关工委等部门联系,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建立就业咨询谈心亭,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就业、职业、人生观的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还积极发动各院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相关就业指导、招揽企业招聘等工作。总之,由于地方院校资源信息有限,在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时,必须利用好各方资源,特别是校内可利用的资源,方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工作。

5.把就业纳入到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中去

地方高校因处二三线城市,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相较中心城市少,加之要面对社会声誉较好的中心城市的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如何有效地把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跟毕业生的就业有机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五邑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院校,但已经与江门市很多大型企业如真美丽照明集团、鹤山雅图仕、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冶摩托车有限公司、新会中集集团、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等建立就业见习、社会实践合作关系。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工作预签”的实习中去,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让这些单位进一步考察和评价毕业生,寻找他们所需的“潜在雇员”。该做法受到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每年接收该校不少毕业生。由此可见,就业见习以及见习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实习机会,以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该校每年都会向校内各院系汇总相关就业见习信息,以及上年度的就业见习反馈,以便更好地做好下一年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

6.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在线服务和就业资源数据库

(1)完善就业网站和在线服务。地方院校比起中心城市的高校,存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的限制,信息接收也稍晚。要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必须有效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加强网站建设,做好更细化的分类。就业中心的网站主要针对毕业生需求,可细分为企业招聘、个人求职、就业动态、就业指导、专业介绍、择业测评、在线咨询、职业发展等板块。对于采集回来的就业服务信息,应及时分门别类地上传到网页上;同时,还要善于及时处理网上提供的在线咨询,为毕业生解答关于就业派遣、档案寄送、求职面试、企业素质需求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做好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人才中心、兄弟院系的网络链接,让毕业生及时了解有一定相关度的信息。

(2)建立和完善就业资源数据库。就业资源数据库是连通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第一,储存功能。就业数据库是整个网络化服务的核心,里面可以存储学校历届毕业生的资料、招聘单位的资料等所有相关数据。第二,查询功能,通过后台数据库,企业可以查询到毕业生的各项情况,包括个人简历、在校表现、实践经历、求职意向等;毕业生也可以查询到企业的基本信息、招聘要求及历年的聘用情况。第三,招聘和应聘功能。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板块登记公司的相关信息以及招聘人员的信息,供学生浏览;而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到企业和毕业生的信用等级,从而为自己的招聘和求职提供参考。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以上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及时更新工作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信息化的就业工作。

7.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社团

大学生职业发展社团主要是以学生就業为导向,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原则,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的新兴学生团体。为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高校学生的良好形象和素质,宣传高校的教育理念,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大力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社团。职业发展社团的工作内容包括:就业事务管理、就业资讯校园刊物的筹备和编发、就业咨询与指导、职场模拟大赛、就业信息交流、对外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内招聘会、组织校内讲座、就业调查研究、就业社会实践、就业网站、数据库管理等。通过有效地指导职业发展社团,高校可以更便利地对外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全校学生提供最全面的指导和服务,也可减轻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社团学生通过社团实践活动也提高了自身的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

总之,地方高校要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转变观念,探索前行。同时,因应自身情况,充分挖掘自身的就业服务资源,才能全面、充分地采集和利用好就业服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注:本文为五邑大学“2010年度青年科研基金”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005121439431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4

1 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围绕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这一主题,我们遴选了湖南三所开办电气工程专业历史在15年以上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它们是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以及湖南工程学院。我们通过连续三年对电气工程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比较真实的数据。

一是,就业的难度在增大。就业的难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时间在延长。如湖南工业大学,在2013年,在当年的11月,就有20%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第一个工作机会;而到了2014年,在当年的11月,只有10%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第一个工作机会;到了2015年,在当年的11月,只有不到5%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第一个工作机会。在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获得第一个就业成功的机会的时间也在延长。其二,毕业生就业成功需要的求职机会在增多。如湖南工业大学,在2013年,一次就业机会就成功签约的毕业生比率只有10%,2014年,这个比率降到7%左右,到了2015年,这个比率只有3%。湖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2013年,一次就业机会就成功签约的毕业生比率在15%,到了2014年只有10%,到2015年则降到了5%;湖南工程学院的情形也基本类似。其三,毕业生就业成功需要借助外力的人数在增长。如湖南工业大学,在2013年,通过家庭实现就业的比率在10%,到了2014年,这个比率达到13%,到了2015年则超过20%。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的情形也基本相同。其四,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的可能性在降低。比如女生的就业难度显著提高。如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女生顺利实现就业的比率是70%,到了2014年只有60%,到了2015年则降到45%。

二是,就业的选择面在缩小。就业的选择面指的是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选择的行业和单位数量,还有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如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毕业生可以进入的行业在收窄,进入电网的学生比率在显著下降。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的情况也非常类同。单位数量也出现不同程度地减少。如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来校招聘电气工程的单位有100多家,到了2014年降到80多家,到了2015年则减少到50多家。岗位也出现大幅度的变化。2013年,提供电气工程的岗位数量超过1000多个,到了2014年降到800多个,到了2015年只有不到300多个。

三是,毕业后就业稳定性在下降。随着进入电网和发电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减少,电气工程毕业生进入其它行业的人数则大幅度增加。这些新兴的就业行业包括制造业、电力设备公司以及服务业。进入新兴就业行业的毕业生稳定性逐年降低。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2013年,有60%的电气工程毕业生进入新兴就业行业,但半年后跳槽的比率达到50%;而到了2014年,65%的毕业生进入新兴就业行业,半年后跳槽的比率达到55%,到了2015年,70%的毕业生进入新兴就业行业,半年后跳槽的比率达到60%。湖南工业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半年后跳槽比率都在逐年提高。

2 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2.1 传统就业部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电气工程毕业生出现的这些就业困境与传统就业部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非常大的关系。电气工程专业传统的就业部门包括电网、发电厂(火电、水电等),但这些年,这些部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电网,过去对于电网子弟是有特殊的照顾政策,相当长时间只要是本科毕业,通过地方电网基本的资格审核就可以成功入职。但从2013年开始,国家收紧了进入门槛,所有进入电网的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国家电网的统一考试,并达到达标线才有资格进入复试。我省许多选择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大的比率是电网子弟。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2013年,进入电网的毕业生在30%,到了2014年只有20%,而到了2015年降到10%。而对于电网子弟,2013年到2015年,进入电网的比率从95%降到70%。发电厂,特别是火电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发电厂在逐年缩减,用人需求也在逐年降低。这也直接影响了电气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如进入湖南大唐的难度就在逐年加大。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毕业生进入湖南大唐的比率,2013年在2%,2014年为1%,到了2015年只有0.5%。

2.2 新的就业部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对于电气工程毕业生,这几年新兴的就业部门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进入制造业的比率在增长。湖南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比率2013年在10%,2014年达到15%,到了2015年则达到25%。但进入制造业的这些毕业生稳定性非常差。2013年,流失率在50%,2014年在60%,到了2015达到65%。分析原因,主要是作为电气工程就业新兴部门的制造业等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大:其一,岗位主要集中在设备维护和保养部门。这些部门通常实行两班倒,工作比较累,而且比较单调乏味。其二,待遇普遍不太高。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要获得较高工资,需要大量的加班。其三,对于专业的应用不够多。毕业生毕业后非常希望能在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但制造业提供的设备维护岗位对于电气专业的知识应用不是很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满足度不够大。毕业生在比较电网和制造业岗位时,自然而然会对电网岗位情有独钟。

3 解决思路

为了应对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困境,根据这几年我们探索的一些方法,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电气工程毕业生成功就业。

其一,从就业观念入手,转变毕业生固有的就业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毛泽东也强调,“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2]我们应该适应现时代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公开招聘上的新变化以及薪酬待遇上的大幅减少和规范化趋势,并抓住可能代替以往以电网、电厂、钢铁冶金等为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主要部门的新兴就业部门的蓬勃发展现状,从这些新兴就业部门在发展空间、工作安排、薪酬待遇等相对于传统就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出发,从就业的实际获得感入手,让毕业生在取得实际“利益”的获得感的同时,改变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陈旧就业观念,大胆选择新兴就业部门,从而实现更高就业质量。

其二,从现有电网政策入手,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培训。随着国家加大国有企业公开招聘的力度,国家电网公开招聘的力度也相应在加大。这几年,凡是要进入国家电网的毕业生,都必须按照统一招考安排,参加统一笔试和面试。这里面,所有电网子弟概莫能外。这种公开招聘客观上阻断了电网子弟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国网的通道,但却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了进入国网的可能性。通过对这几年国网笔试和面试题目的研究,我们发现,这和现在公务员考试比较类似,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提前培训达到目的的。由此,我们认为,为了增加电气工程毕业生进入国网的比率,可以按照国网提供的考试大纲,由学校出面,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相应的课程资料,在大三就开始提供相应课程的培训,提早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

其三,从毕业生不同类型入手,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毕业生有不同的情形,这是毕业生的常态。我们应该按照不同毕业生的实际情形,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于有着专业提升潜力并立志从事专业研究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前在大三对这些学生提供考研培训和指导,并在其考研准备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方便;对于对专业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前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指导,在未来职业选择上提前提供相应的非专业方面的培训,比如管理技能、人际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让其在毕业后可以适应非专业方面的工作需要;对于一直以来处于就业劣势的女生,我们可以提前在大三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让其改变固有的专业就业观念,比如疏导其接受进入新兴就业部门的一般工程技术岗位;而对于想从事电力行业而可能在将来通过电网公开招聘无法通过考试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其进入电网下面的事业单位或工程建设企业,虽然说可能没办法解决编制,但在工作中一样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并获得相应的可观报酬。

其四,从开拓新兴就业部门入手,增加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国家电网的大改革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电气工程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巨大的市场前景。这里面,主要是一些新兴电力设备公司、各种新兴电类服务部门、国家在“一带一路”的许多大工程等。作为学校就业部门,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主动对接这些新兴就业部门。比如通过参加各种民营电类招聘会、民营电类展销会、国家“一带一路”推介会等主动了解新兴就业部门的人才需求,在不断提供毕业生的同时开拓新兴的就业市场。

其五,从与老牌电气工程强势院校合作入手,着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在长期的发展中,因为国家的倾斜政策,在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市场中形成了一些老牌的强势院校。在新时代,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由此,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必须主动去适应这种趋势,并想方设法通过与这些强势院校的合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在湖南,电气工程老牌院校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我们可以借助其通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就业平台,与用人单位取得亲密接触并获得其合作意向。比如这些院校每年定期举办的双选会和大公司的专场招聘会。

其六,从地方电力系统入手,挖掘毕业生就业机会。地方高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毕业生的当然出路。地方电力系统在国家电网大改革的背景下,一些电力系统的服务机构和下属关联公司对毕业生的背景开始放松要求,这对于地方高校电气工程毕业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主动和地方电力系统对接,了解其需求,在大三开始通过输送学生开展课程实习实训,让地方电力系统提早了解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大四选择毕业生打好基础。

摘要: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困境。主要原因是传统就业部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新兴就业部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解决的思路要主客观入手,从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到学校就业部门主动作为。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5

地方文献建设即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护,历来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增强办馆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尤其对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

1.1 地方文献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地方文献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是指一切与地区有关的文献,即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的出版物;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与地区有关的一切文献,从而排除了内容不涉及本地的地方人士著述和本地出版物。

1.2 地方文献的特点

1.2.1 区域性

区域性特征是从此类文献所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文献,就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发展信息是局域性的,反映的是―个特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如历史流传下来的方志类著作,地方的公私档案,各类文物古迹资料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1.2.2 多样性

地方文献的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存在形式,即种类的多样性,它包括了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各种类型。二是内容的多样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关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体,到一地地理^文、民风民俗,甚至种族延续、名人轶事等无不涵盖。

1.2.3 连续性

从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内容看,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虽然地方文献的留存形式一般都是十分零散的,但当我们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经过整理后。就可以看出它大多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连续的、完整过程。

1.2.4 分散性

分散性是指地方文献的保存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地域分散,馆藏分散,保存文献的人员分散。由于文献形成的时间不同,流转的次数不同,虽然地方文献内容是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但其保存则比较零散。

1.2.5 稀缺性

无论是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很多地方文献资料都不是可以随便得到的。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有些是一次性出版,有些是偶然性出版,不少地方文献发行后就变成孤版、绝版。即使在印刷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依然发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印刷量也是极少的。如部分县(区)花费十几年时间,数十人整理的近现代史类,仅内部印发几百册,古代文献更不待言。

2 建设地方文献的意义

2.1 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并形成馆藏特色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建设,不仅有助于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而且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2.2 能为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学科研和修志等提供丰富的资料近年来,到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显著增多。出于对地方志的纂修、地方剧目的编写、地方人物的研究及资料整理等目的的人员,以及地方史研究的人员等,经常都到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来借阅此类资料。

2.3 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不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背离文献老化规律,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由于地方文献可以作为地方各界人士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地区自然条件与资源等,所以地方志又被称为地方的“资政要览”、地区性的“百科全书”,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3 地方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上还不够到位

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性文件,所开展的地方文献工作也多是“自发”式的,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有的虽然制订了地方文献工作计划,但并没有真正去落实,导致地方文献工作不能顺利地有计划地开展。

3.2 地方文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文献与其他文献一样,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具有不同的载体、版本,不同的生产、出版、发行单位,不同的保存单位和个人,而且还有内部档案、内部资料和许多未开发的零次(口头、实物)文献,仅靠市场订购或购买是很难搜集全的。在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许多措施,但并没有将地方高校图书馆纳入其中,而一些高校图书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建立协作关系,导致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3.3 地方文献工作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全国统一规划,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对文献的收集标准、范围认识不一致,对收集重点、收集渠道不明确。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上。没有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准,缺乏便利、快捷的检索途径,没有进行集中的入藏、展示。在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多数难以入网,严重影响了地;h-3c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4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4.1 收藏地方文献要遵循的原则

收藏地方文献要“广、全、精”,由于地方文献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广泛性、连续性和无序性等特点,所以,收藏地方文献要注重“广、全、精”的原则。“广”是采集的范围要广。凡是涉及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民风、民俗和社会发展动态的相关资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行的均应列为收集的对象。“全”是采集地方文献的内容要全面。无论哪一学科专业,无论地方上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情,只要属于地方文献采集的范围,就必须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乃至产生的重大影响都完整地收人。“精”是收录的`地方文献要精。收集的内容精。质量高。

特别是一些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民间流传的资料以及来自网上的资料,要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内容详实,文字精练的地方文献资料才具有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4.2 收藏地方文献要注重整理和加工

如果文献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积累阶段,这样的文献资料是“死”资料;只有对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文献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研究和加工,并很好地利用起来,才能使“死”资料变为“活”资料。具体措施是:第一,要分类集中管理,设立专门的地方文献藏书室,把以往分散的地方文献集中起来管理;第二,编写地方文献目录,方便读者检索;第三,把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的资料制成题录索引,要把文章题目、刊目、日期、关键词等著录清楚,方便查阅原文;第四,地方文献目录和题录索引用卡片编制,将这些卡片按不同内容分类放人卡片柜,或输入电脑存贮;第五。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加工编辑成文摘、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等二次、三次文献,编制加工力求傲到信息面广,内容集中,观点全面,最后把筛选加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

4.3 地方文献的利用

对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稀有的宝贵文献资源。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特另U是从地方文化建设的地区性、专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能否在做好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收藏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做好利用工作,是直接决定着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这项工作能否健康开展,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文献的利用,要注意从高校自身需求和地方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密切联系本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并把重放在地方课程建设、乡情和区情教育、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上;第二,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利用高校文献管理的人才、条件、资源优势,为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文献咨询和文献外借服务,并可参与有关的研究活动;第三,为校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服务。把地方文献作为专有资源,获取与校际乃至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资本,使之成为既不改变其地方文化属性,又成为民族、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其新的存在价值;第四,为文献原主和生成单位服务。与地方文献的捐赠单位、个人,文献搜集、制作单位、个人保持永久的交流关系,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后续文献和更大范围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地方文献的利用和服务形式可根据各校、各地区实际灵活确定,但其主要的形式不外是馆内流通、馆际交流、专项服务(专题会议、专题活动、专题研究等)、社会借阅等几种。由于地方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个特殊分支,又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为更好地开展文献的利用工作,可成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以确保其服务的规范、快捷、优质。

5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5.1 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1)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数据库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本馆现实业务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和统筹规划。

(2)数据库的建设要突出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虑它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3)数据库内容的选择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傲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4)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地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人编辑力量,进行二次、三

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5.2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5.2.1 数据库的划分和确定

地方文献种类繁多,一个馆不可能同时建全所有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应根据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可行的方案,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确定是建立书目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

5.2.2 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据库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它不仅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更决定其应用前景。在建库时,必须对数据库结构、录数据格式和字段的定义给予规范化界定,并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其符合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的要求。

5.3 以创新服务带动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三方面的作用都要发挥,不仅仅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的是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起“资政、励志”的作用。提供服务与资源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深化服务可以拉动资源建设的速度,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提高服务档次。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提供地方文献的书刊借阅,还要提供缩微品阅读、音像资料服务、计算机浏览、网上查询等方面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而促使工作人员加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改善技术手段和硬件环境。同时,读者也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物资料线索,为人物资料的搜集、整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易雪梅,赵萍萍.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23―25.

(2)张月娥.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晋图学刊,2004(2):25―26.

(3)程文娟.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现代情报,2004(5):2O一22.

(4)邹华享.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图书馆论坛,2004(6):35-36.

(5)俞红国.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探讨 .图书馆学刊。2003(4):29―30.

(6)骆伟 洙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图书馆论坛,2000

(黎邦群,广东省惠州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地方高校章程要有“地方”特色 篇6

按照要求,2015年年底,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成所有高校的章程核准工作,这对其余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制订章程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从已经核准的大学章程看,虽结构有别,繁简各异,但各校章程特色不彰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在制订大学章程时,应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地方高校需秉持“地方”理念,凸显“地方”特点,突破“地方”局限,制订特色鲜明的章程。

秉持“地方”理念

有别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举办,钱从地方来,事归地方管,人由地方任,肩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传承引领文化、提供社会服务的重任。地方高校能否制订好大学章程,不仅事关学校利益、社会公益,而且关乎地方发展。制订章程时秉持“地方”理念,一要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准确的办学定位,应服务对象明确、办学目标清晰、类型指向精准、培养标准充分、办学特色彰显、规模层次适当。

二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地方高校办学资源来自地方,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为了获取这些资源,特定组织必须同它所处的环境内的控制这些资源的其他组织化的实体之间进行频繁互动并努力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地方高校应利用地方独特的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在章程关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的规定上突出行业、企业在参与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吸收政府官员、行业代表、社会贤达、杰出校友等成立学校理事会,为学校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争取更多更优质的办学资源。

三要广泛听取地方意见。大学章程规定政府权力、学校权利,涉及地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学生等利益攸关体,牵扯面较广,社会关注度高。为了回应好、协调好、保障好各方关切与利益,制订章程的全过程应坚持多向互动,做到“开门立法”。除在校内广泛征求院系、学术组织、教职员工、学生意见建议外,还应加强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贤达的沟通,充分吸收他们对章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尤其对政府权力的规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沟通、反复沟通,争取政府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凸显“地方”特点

一要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体现。因此,章程要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主要满足地方需求、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满足地方需求、体现地方特点的专业设置目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制度、素质拓展体系、教育教学标准。

二要凸显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作,是培养人才、开展研究、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优势主导产业或相关行业需求建设学科,搭建平台,在章程中确定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特色方向。

三要凸显科学研究特色。章程中应明确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地方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的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特点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和实用 问题。

四要凸显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章程应明确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凝练、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并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做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者、创新者、推 广者。

五要凸显社会服务特色。章程应明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依托高校人才、科技、信息优势,提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

突破“地方”局限

制订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大学章程,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地方高校在章程制订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所处环境、全面梳理办学历史、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勇于突破“地方”局限。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地方高校应敏锐地意识到,制订章程是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助推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总结办学经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上,应“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广开言路,精雕细琢”。纵向分析,就是要吃透校史校情,吃透办学经验和教训,吃透学校的优势和短板。横向比较,就是要拓展视野,研究国际一流大学、国内知名大学、地方同类大学的章程文本和精髓。广开言路,就是要集中各方面、各层面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精雕细琢,就是要从理念到定位,从体制到机制,从育人到管理,从当前到长远,甚至从文字到标点,都反复推敲。

二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相对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政校不分、管办不离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方高校争取办学自主权,关键是要做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的举办者,但举办者绝不是办学者。相对举办者而言,办学者是另一个明确而独立的主体,是治校者集群,包括党委、校长及其管理者团队。坚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关键是科学界定举办者和办学者两个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制订章程的契机,与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力争在大学章程中把政府权力的清单与边界界定清楚,实现政校真正分开,办学真正自主。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限定政府的权力”,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政府的权力限制在应在的范围以内。政府只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力,除此以外,应减少对高校不必要的干涉。另一方面要“行使高校的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政府减少了干涉,高校要学会自己管自己,要改变以往事事请示的工作习惯,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把学校的事办好。

三要大胆改革、创新突破。章程规定要落地,制度保障是关键。章程既是对以往办学经验的总结,更是对远景办学规划的描述。实现远景规划,关键要通过章程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科学配置党委权力、校长权力、学术权力,维护师生员工民主监督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在治教治学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制度创新,需要深入动员,广泛吸收师生员工、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开门订章程,激发利益攸关方的智慧,认真总结好的制度,并将其在章程中确定下来。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7

一、大学毕业生转换角色及其要求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适应新角色,促成角色转换的顺利过渡。

(一)从大学生角色到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的转换

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通过顶岗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特点,增强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对职业角色有个具体的了解。社会实践是学生展示才能,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自己非专业因素外的锻炼。因为非智力和专业方面的技能有可能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是角色转换的准备阶段。

2.大学生毕业前的角色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一般在每年7 月份离校奔赴工作岗位,而求职准备工作一般从上年的10 月初就开始了,之后就开始正式求职工作,先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这期间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程,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隋况。切身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并依据自身感受,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定位自己的职业。(2)抗挫折的心理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充分抗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必不可缺少的。要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择业工作。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要不断调整自己进取的心态。要相信自己的才能.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是学生角色问职业角色转换的关键第一步,为毕业生的职业角色确定了一个基调,会对角色的转换产生深远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职业素质要求

1.要善于让就业单位了解自己。大学生在同事面前必须要谦虚、和蔼,尊重同事,不得以我是大学生自居,盛气凌人。如果那样,只能使同事对你产生反感,使自己越来越脱离群众,变得孤立无助。

2.必须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就业岗位无论高低,大学毕业生都应全身心投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转换之初以其自尊心和自立意识,总想在工作上独当一面、业绩辉煌。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大学毕业生工作之初,工作却偏偏出现失误,而大学生本人却不愿意实事求是地去承认。这是大学生角色转换之初的大忌。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心理障碍的排除

(一)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对职业角色的畏惧。尽管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活动定式还停留在学生的角色。大学生到企业、社区等单位就业,有时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如有的学生到矿业企业就业,矿山作业条件的艰苦,矿井下的封闭性、环境的阴暗潮湿、瓦斯煤尘等有还气体的气味,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又苦又累,使刚刚到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产生畏惧,话不会说,工作不会干,事不会办。并心中畏惧,忐忑不安。

2.思想上的自傲,作风上的浮躁。一些大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认为自己学业有成,已经是“人才”了,而基层的同事多数都是中学或中专毕业,而基层工作又那么简单、无聊,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屈才”、“人才无用武之地”,“社会对自己不公”。由于自傲、固执、偏见,产生工作上的不稳定情绪,作风浮躁,工作干不下去,动辄就想“跳槽”“、雁南飞”。

3.大学生理想与职业现实的冲突。大学校园的生活比较单纯。这种环境造就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初,由于自身的阅历、素质、知识水平和适应能力的限制,加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要高于一般的人,他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不适应的因素,在工怍上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1)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在自己第一份职业岗位上有所作为,立志以满腔热情换取优异的工作成绩。而他们工作后一般对现实不满意,有的毕业生表示非常失望。面对工作单位的实际,人际关系复杂、经济收入微薄、工作程序单调、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不少的毕业生由一腔热血变为大失所望,工作积极性也无影无踪,原本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全是正面的、健康的教育,因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比较顺利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浅,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上表现出较为理想化倾向。因此,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时,产生一些矛盾和不适应,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要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就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要大胆面对现实,顽强应对困难,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准确把握机会,适时调整方向,也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职业角色适应是在对职业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对自己的职业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整和改变。立足于平凡岗位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把职业岗位的工作做好,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路。

(二)在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

1.人格障碍及排除。人格障碍主要来自于依赖性和自卑感。传统观念、习俗和教育体制及社会体制导致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依赖性人格,这不利于职业角色转换。自卑人格主要来自于过低评估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自卑是职业角色转换的障碍。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树立工作自信。

2.急于求成障碍及排除。急于求成是个人过分看重行动结果与切身利益的直接关系,而忽视行动过程以及间接要素的作用,克服急于求成这一障碍,必须正确对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增强自制力和毅力,调控急躁情绪。

3.情绪障碍及排除。要在心态上保持积极乐观,要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要敢于和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焦虑情境中走出来。

4.挫折行为障碍及排除。挫折行为障碍来自于某些细节上的差错或遇到意外情况导致进程放慢,甚至失败。挫折障碍影响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转换进程,有时会动摇工作的决心。大学生要尽量减少人为挫折,在排除挫折障碍时要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积极想对策,摆脱挫折带来的困扰。

三、大学毕业生如何转换职业角色,在单位站稳脚跟

1.学习企业员工朴实宽厚,立足平凡岗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立足平凡岗位,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近期目标做起。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一般都是平凡的岗位。而有些大学生认为,在最基层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其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普通、平凡的职业岗位。大学毕业生要能干成事业,实现其职业理想,就得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在平凡的工作中,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持之以恒地工作下去,最后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学习企业员工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一般都希望干好一番事业。这就要向企业员工学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地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掌握工作方法。要树立永不服输的志气,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创造性地劳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工作。大学生要立足于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求职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3.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岗、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工作岗位上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就有了现实的基础。爱岗敬业是通向成功的最佳手段。由于对事业怀有热爱之情,就能在事业遇挫时,依然拥有不竭的工作动力。大学生要对待岗位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如果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他就会走向成功,成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优秀的专门人才。

4.准确把握自己,慎重做出重新选择。一些毕业生就业后需要重新选择职业。这要求毕业生准确把握自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珍惜第一次职业的选择,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对职业不满意的原园,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眼光太高,就应当调整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就应当虚心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如果确实是由于客观的原因,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仍然难以适应现有的职业岗位,则要重新选择职业。

5.用工作成绩赢得同事的信任。甘于平凡岗位,埋头苦干。从一点一滴做起,埋头苦干。辨证地对待苦与乐,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实际行动及工作成绩赢得企业及同事们的信任。

摘要:从大学生的角色到转换职业者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不能迈好走向事业的第一步,能否为今后的发展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主要阐述了大学毕业生转换角色及其要求;大学毕业生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如何转换职业角色,站稳脚跟等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毕业生,职业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张易.谈培养大学生积极角色转换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5).

[2]王仁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3]方小英.大学毕业生如何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对策研究[J].赤子,2015,(1).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8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检验也成为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经管类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高等教育为个体成才提供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来检验毕业生培养质量, 以保证他们成长所必备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 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也随之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其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必然要求个体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 了解新时期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新世纪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任务。

二、经管类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 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是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失去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就没有任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要改变过去单凭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质量的传统评价模式, 人的特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 不是单一的形式所能衡量的, 必须建立新的、能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笼统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的情况, 要科学地制定量化指标, 不能搞量化的绝对化, 避免由于有些不确定因素而使评价不全面, 建立在进行共同性塑造的同时,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 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过程质量还是高校毕业生质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 对被评价对象来说, 起着方向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目标是由目标制定者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的, 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应达到的社会价值的反映, 同时也是社会需要的体现。因此, 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才可以引导高等教育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多样性评价的原则

由于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 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 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由于当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而要适应这种多样化需求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 为了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必须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 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自身领域的精英。

(四) 可控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过程中, 无论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遵循可控性评价的原则。一方面评价者通过毕业生质量评价, 客观分析被评价者达到高等教育目标的程度和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措施, 为被评价者适当地调节质量的目标及进程, 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毕业生质量方面的真实情况, 明确自己下一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有关改进措施, 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三、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 用人单位的评价

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对毕业生的定期考核材料, 是衡量地方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材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最终地方, 因此用人单位的领导对毕业生质量有最直接的了解, 经过实际考核后, 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测量效度比较高。其指标见表1。

(二) 学校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主要通过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硬性指标和毕业去向, 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其指标包括:

1. 在校期间的评价

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主要以学生每学年的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对思想道德表现、学风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内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实验能力、毕业设计的评价可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论文及答辩情况考核;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参加的管理工作和一些实习经历。

2. 毕业之后的评价

(1) 就业率。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地方高校培养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就业率可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只是阶段性的就业工作成果, 年终就业率指毕业当年年终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今, 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选择年终就业率这一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2) 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可以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个比率简称为供需比。

(3) 平均起薪。平均起薪是国外对毕业生质量评价常用的指标, 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其中关键要考虑由于地区差异, 薪水系数有所不同, 参考高校前三个年度的均值作为基数为宜。

(4) 社会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贡献大小, 也是一所地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应届毕业生来说, 能够在社会影响力大、声誉地位高的单位就业, 可以认为是其所在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实际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用毕业生就业结构表示社会贡献度。但此评价指标没有现成的等级可参考, 可按照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确定,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从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的类型、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及考研等几种情况进行评价。

3. 毕业生自我评价

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 是由学校组织向毕业生本人进行调查, 让他们对自己和培养学校的本科生教育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毕业生既亲身接受了培养单位的教育过程, 又亲自体验了社会的职业实践, 他们不但能表述其参加工作以来的自我感受, 而且对教育过程的好坏、优劣和是非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这些信息对毕业生培养学校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它为院校调整和改革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评价指标包括: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等课程设置的评价, 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 期望学校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等。但此种评价方法的学生主观性强, 不易受控制, 存在一定缺陷。

除此之外, 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指标, 如用人单位满意度、个人社会声誉度, 虽然较难得, 但它们也是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4/info1247820433389334.him, 2009-07-17/2010-04-12.

[2]杨文东.略论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J].理论月刊, 2008 (4) :77-79.

[3]黄超, 陈文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134-136.

[4]王景伟, 余丽芸, 陈志宝, 王桂华, 曹宏伟.黑龙江省普通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7) :194-195.

[5]牛书成, 刁兆峰.中国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161-164.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9

目前,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针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既有大量的政策、环境、中外对比、模式等方面的探讨,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调查统计和分析。总的说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民办高校已充分认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学校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失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成了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起步晚,缺少专门、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具体说应该从涉及专业、课程、学制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入手,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规划,给学生搭建一个充满了选择机会的、信息以外的、真正的规划平台,使他们有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

2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地方大学职业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规划作为一个专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随后又被引入其他国家,并在加拿大、瑞士、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如今,这些国家平均有超过72%的工作人群直接受益于职业生涯规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欧美传入中国,并被逐步引入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中,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许多高等学校还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同时像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从小学起就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而在我国,小学、中学阶段基本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到大学才接触职业教育和辅导。

2.2 当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

由于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地方高校不管是规划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还很欠缺。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能提供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仅占8%,而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够完善的占61%。

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服务机构(一般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其方式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其余各年级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较少,指导方式基本集中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职业规划大赛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活动。尽管个别高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时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2.3 当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说学生对这门科目不重视,那么肯定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调查了解当前旅游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现状为:(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有人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2)了解比较浅显。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较少。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未能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学校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自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式零散地积累。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常常定位在通过考试,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去,很少有大学生会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再加上中国家庭式灌输教育使得许多大学生自我思考问题能力较差,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新科目自然关注较少。但是我觉得主要问题还是在我们职业规划教育。大学教育重在引导,不是简单地开设这个科目,叫几个老师上上课就完事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3 总结与建议

职业生涯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据调查,有过科学的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明显比没有的就业率高,而且个人发展要好。地方高校旅游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高校要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作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新的着力点。我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教育几点建议:

3.1 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3.2 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学一年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订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就业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他们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等途径,实现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大学二年级:使大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辅修。

大学三年级: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要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3.3 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目前,××学院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等相关的培训的情况,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列入低年级的教学计划,推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建设,并对此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一步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展览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3.5 推行“学长计划”,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数据库”

通过跟踪走出社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学校可以将“学长”的流向建立职业生涯数据库,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职业生涯数据库中寻找和自己具有相似职业目标的学长的职业规划实践情况,甚至可邀请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或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引导在校生,这样活生生的职业生涯案例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启发。

3.6 将职业规划理念引进中学,开展人生规划指引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指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中学可开展人生规划指引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及学习作决定的方法。这有利于促进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衔接,不断完善吕梁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铤.内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转向[J].教育探索,2010,10.

[2]万生彩.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0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我们将1994年以来我校共进行10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所收集的大量数据和材料一起做了分析研究,调查单位有316家,主要涉及广西、广东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部队等,调查人数从1987届至2006届毕业生共有985人,调查专业包括了学院开办过的所有主干专业,应该说调查样本是可信的,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

跟踪调查的基本工作完成以后,如何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这就必须涉及一个评价方法的问题。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从就业率、重要需求、就业结构、用人单位认同度、毕业生主体、社会美誉度六个层面建立起了一套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为我校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有效的方案与方法。如表1:

(一)就业率

该项指标的满分为15分,内含两项二级指标,分别为:“初次就业率”和“年度“年度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指高校在教育部规定时间内上报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指在毕业年度年终时毕业生的就业率。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直观的衡量就是看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但“初次就业率”所反映的只是阶段性的就业工作成果,①把初次就业率作为反映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已难以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所以我们认为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率应该分为“初次就业率”和“年度就业率”两项。我校近三年来的就业率(两项相加)得分均在13分以上,整体就业率较高。

(二)重要需求

第二项一级指标为“重要需求”,该指标满分为10分,内含两项二级指标:“企业性质”。

当年毕业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总数的比率可以大体反映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个比率称为供需比。①但是笼统的供需比容易掩盖供需比中的质量问题乃至结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供需比分项进行考虑。首先,从需求单位层次上看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供需比。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选择、对人才的使用最为科学,也是毕业生最为向往的就业单位之一。从人才的“使用与消费”方面来看,到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就业率的高低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次,从就业岗位需求的层次上看,应考虑“重要岗位”的需求比率。显然,部门主管、高级研究、高级管理人员的岗位不是文秘、低级行政、销售等工作可以比拟的。

(三)就业结构

该项一级指标为“就业结构”,满分为25分。内含4项二级指标:1.重点单位和500强企业(10);2.自主创业(8);3.出国及考研(6);4.其他(1)。在第一个二级指标中,根据毕业生所去的重点单位的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①世界500强的国际国内企业;②国有大型企业;③民营大型企业;④合资企业;⑤外资企业。第二个二级指标“自主创业”,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大学生的能力,还有胆量及谋略等。我们将其分为“个人独资”和“合作开办”。“出国或考研”是进一步深造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将其也算入就业结构中。

(四)用人单位认同

在该项指标中,我们将用人单位的认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档次。而关于该项指标我们在后面还具体分了三个二级指标:政治思想素质、专业工作表现、综合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一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作风和以身作则,廉正守法两项;专业工作表现分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六项;综合素质分团结协作能力、责任感和进取心、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热心安心本职工作五项。

(五)社会美誉度

该项指标满分为12分。内含“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及“普通民众对学校的认可度”两项二级指标。在第一个二级指标中,涵盖“学校知名度”“学校的环境”“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等内容。第二项二级指标主要反映普通民众的认同度,特别是学校所在城市的市民的认同度。

(六)毕业生主体

该项一级指标为“毕业生主体”,总分28分,内含5个二级指标:毕业生主体意识、理性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团队意识。“主体意识”是指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主动出击,完全凭自己获取信息,这种极为自主的方式将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而在“主体意识”这一项中择业成本的多少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项二级指标是“理性意识”。根据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因素的不同将这一指标从“发展潜力”“薪酬”“区域差异及城市户口安排”“单位性质、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四个方面来衡量。“诚信意识”应该是被企业更加看重的一项,所以学校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它是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学校认可度的因素之一。我们将它分为“是否随意违约”“简历内容及证书是否属实”“面试时是否欺瞒性回答”等三个方面。第四项二级指标时“法律意识”。我们对其从“自觉履行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章程”“主动并正确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甚至同学地权益”“违约后按法律规定履行各项义务”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五项的“团队意识”更是体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

三、研究结论

(一)毕业生就业率高

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采取措施保障有力,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了良好的态势,连年受到广西教育厅的表彰。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

学校通过采取措施,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来看,我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广西逐步遍及全国各地。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看,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层次较高且全面。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有3 86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6.8%,说明我校毕业生主要还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就业。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整体评价,学校经常性地开展调研活动。信息反馈表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学校在快速发展,各项投入在增加,改革力度在加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四)高考考生和家长对学校是满意的

从家校联系工作中学生家长的反馈情况看,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校园环境、学风状况、管理制度等表示比较满意。从“广西工学校学生家长家校联系报告书”的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我校的满意度为99.84%。

(五)新闻媒体对学校的改革发展高度关注、给予充分肯定

社会各大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柳州日报》、等报刊及广西电视台、广西广播电台、柳州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成就和特色。《光明日报》以“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以大学为荣——广西工学校与柳州市的情缘”为题系列报道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些均表明我校作为地方性的普通高校已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注释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策略浅议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 服务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54-01

Strategies on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Rural

Wei G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serving the rural and proposed some straegies to how to serve the rural.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rural;serve;strategies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资源、藏书数量、种类和软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比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明显优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素质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以往仅仅将这种资源视为高校内部的自有资源,带有封闭性甚至垄断性[1],但高校图书馆属于国家资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满足校内师生的需要,而应该扩大服务对象,为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图书馆地区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但服务对象仅为少数校外特定用户,规模很小,影响力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这大大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农民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虽然每个地方都有公共图书馆,但公共图书馆存在馆藏资源少,知识更新不及时和服务意识落后等不足。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本地方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办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方财政,这类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服务地方[3]。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拥有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好本校读者的前提下应该主动介入社会,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首要要求。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地方底蕴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甚至地方思维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不能循规蹈矩,千篇一律,而应该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抓住地方发展的各种需要,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增加地方特色资源,包括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藏书基础上对本馆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针对性地增加地方企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农业科技和医疗卫生的比例,建立为地方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发挥高校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专题性的多次加工,细化编录,能随时迅速提供相关信息,形成定点、定向及定题的特色服务;同时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技术能力,提高居民的社会就业能力;此外,通过信息技能服务,帮助居民熟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提高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建立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措施,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必要手段。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4]。公共图书馆的由于经费、人员和其他原因,馆藏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和难以提供针对性服务等不足,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和服务对象明显大于高校图书馆,因此两者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又为地方发展提供动力。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即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实现对各自馆藏资源为集体资源;然后构建资源来源保障体系,即各图书馆根据各自的主要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资源建设,做到不重复建设和全面建设,从而构建一个可以满足各种资源需求的文资源保障体系。

走入社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需求,但追求什么和如何追求则是惘然。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地方提供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外,还应该走入社区,进行精神文明生活的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潜移默化去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社区和本馆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建立“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及“社区艺术团”等机构,举办各种展览、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技能,把一些利用率低或更新后闲置的资源及设备贡献出来,组建基层图书馆(室),并定期进行业务往来和指导,为发展基层文化做贡献。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从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服务体系出发,形成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并走入社区籍此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地方发展作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华.试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3):28~30.

[2] 魏红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52~54.

[3] 林小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1,12(4):135~137.

[4]区旭坤.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1):249,251.

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2

一、加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必要性

1.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在2007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议通过了《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出台,不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懂得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特别是自从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把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表明了党和政府抓紧抓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以赴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坚定决心。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不松懈、不动摇,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全力以赴地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5号精神),湖南省教育厅将在4月至5月举办主题为“‘春暖三湘’湖南省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搭建服务平台,提升2010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尽可能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2.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07年10月底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曾说,截止到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国际金融危机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大学生要找工作更难。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多万。面对每年只有70%左右的大学生就业率及每年都有的未能就业的“积压”大学生,“失业”的大学生更多。针对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员,毕业生应该及早准备,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国家政府、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管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3. 推动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需求。

地方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地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与不断壮大,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1]。为此,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直接载体———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服务与管理,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扩大就业层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推动地方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加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对策

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地方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毕业生离校前管理。

针对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高校必须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开设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连续进行,结合有关所学专业的特点及该专业就业发展的方向等从新生就开始进行指导,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实实在在落实,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指导,做到有引有导,让学生明白每一阶段要做些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傻傻地生活。如:大一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与素质的指导,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将来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大二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指导学生除要学好本专业外,还要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大学生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就业能力;大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求职技巧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大四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让学生及时掌握,以便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2]避免造成对就业岗位来临时还抱着再看看、再等等的想法,从而出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局面。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并且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高校要深入开展“推荐并指导学生”这方面的讲座或活动,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和应征入伍。地方高校要想办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并建立立体和实时更新的信息平台,发挥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作用,建立一套由上而下的信息管道,将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就业。

另外,地方高校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为毕业生离校创造条件,主动、热情、周到地为毕业生服务,及时、高效、快捷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到安全离校、文明离校。

2. 加强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原始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后,每年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长。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档案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凭证,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3]从而将高校学生档案从法律和法规上纳入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管理范围,体现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法律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1)配置专职的、服务意识强的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业务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往往不引起重视,由兼职的行政人员或教师担任,缺乏应有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档案管理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又应具备管理才能,思想觉悟高、保密意识强、业务知识过硬,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专职的人员队伍。

(2)加强地方高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时充实学生档案内容。

档案材料内容越齐全,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历史,档案的利用价值就越高,因此,应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材料按质按量放入档案,并及时补充。不能到临近毕业时才组建学生档案,这样档案内容就会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另外,对毕业生的档案要及时检、阅、编号、入库,发现材料缺漏,及时标注、通知,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系统,及时让毕业生知晓本人档案状态(到否、是否缺漏材料)。

3. 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后续服务与管理,关注未就业学生。

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户口的转移、档案的去向、未就业的是否还可以参加学校的招聘等问题。这些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感到很困惑,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做好毕业生离校后再次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的各项服务工作,对其进行跟踪指导与服务,掌握其就业状况,对尚未就业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及时到生源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登记,向学生传达就业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指导学生享受未就业的相关福利。

学校的知名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单位选择毕业生,往往要求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或者是知名度较高学校的毕业生,而作为地方性高校,也许合并前某一单方学校在省里或全国较有名气,可合并之后,取用新的学校名称,并没有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这就需要这些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如从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办学观念等方面着手。

认真做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建设与发展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高校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更应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与管理,以就业为向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真正做到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志谦.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 2009, 89-91.

[2]赵北平.论新时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4.

上一篇:创作指南下一篇:盆底功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