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指南

2024-05-27

创作指南(共12篇)

创作指南 篇1

民间歌曲产生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之中,经历着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和不断地通过集体的加工和提炼,是最能够表达人民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形式。民间歌曲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革,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对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的民间歌曲,我们也能通过换一种方式的发展,即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特点、接受特点的民歌改编曲形式,让她继续茁壮成长。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是以本土民间歌曲为艺术元素,进行民歌风味的歌曲创作,将本土元素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

一、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与研究展示

《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与研究:常士继作品谈》一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篇作品赏析,下篇学术论文。作品赏析部分汇集了常士继从1979年到2011年三十多年间发表、获奖的24首优秀歌曲。在每首歌曲的后面都附有“作品评介”,作者一边要融入到探究本土元素在歌曲中是如何运用的,分析原曲调填入新词、片段的运用及其发展、以其为动机的展开、韵味的借鉴;又要跳出来为读者讲述本土音乐文化对歌曲创造的重要性,通过对作曲技术的分析、歌曲写作技术的分析,给读者带来启发、产生触动,更激励着初学者要热爱、积累并运用本土音乐文化。这一精细独到的分析,为这些元素是怎样被运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点明了方法,指出了方向。

学术论文的收录,把作者与作曲者以前研究发表过的8篇学术论文予以整理,通过论述如何积累民间音乐素材,分析民间音乐中各语言要素的运用,从而内化为属于自己的民歌元素并运用到艺术歌曲创作之中,为读者细致入微的呈现了一个收集、分析、创作的全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更为具体的某一部作品的详细的分析方法,发现该部作品的精妙之处,领会作品中某种手法的运用,又可以使读者明白,怎样就能找到合适的传统音乐作为发展素材,并从学理上找到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新曲的理论根据,从而“激发新时代青年学习本土音乐、热爱本土音乐、传承本土音乐的使命感”(后记)。

另外还有两个附录,附录一是歌曲创作手法简介,主要论述了七种歌曲体裁,四种演唱形式,音乐要素的分析,主题及旋律发展法,用西方作曲技术中的专业术语解读中国歌曲创作的结构特点,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歌曲附属结构的特点与使用,这一部分真正综合分析了歌曲创作中各个要素的运用。附录二是山西本土词作家李京利、李三处的歌词二十首,作为学习完歌曲创作方法后的一个测试,读者可以依据这些新词,结合本土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风味的艺术歌曲。

二、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精选分析

植根本土,在于保留与继承民间歌曲的精华,创作即融入现代,在于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和手段创造新的歌曲。这样在本土与现代的交融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创造出既彰显民族性又富于时代性的艺术作品。

(一)采用了不同的内容题材

有歌唱祖国美好河山的《故乡那座鹳雀楼》、《什么山高,什么海深》、《神奇的国土》,歌唱伟大领导人的《想起给总理补衣裳》、《手抚香樟想彭总》,歌唱军旅生活的《当兵的怪不怪》;也有歌唱地方文化的《秧歌情》,校园生活的《校园情》,反映时代精神和人们美好生活的《甜甜的歌》、《鱼羊包子香喷喷》、《金灿灿的黄土塬》等等,体现了各种题材都可以采用民间歌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二)汇集了不同的演唱方式

有独唱《战士头顶一颗星》、对唱《青杨柳树根连根》、领唱+合唱《你就是顶梁柱》、童声领唱+合唱《山里娃》、少儿歌曲《美丽的校园》、组歌《贺龙将军在吕梁》等等,体现了运用民间歌曲创作新曲是可以有各种演唱方式的。

(三)包含了不同的曲式结构

有方整性结构的乐段,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秧歌情》2)、附加引子和尾声的对比主题的单二部曲式(《彩霞河》),单三部曲式(《吕梁儿女盼曙光》)、非再现性单三部曲式(《校园情》),主题变奏(《迎亲人》)等形式,体现了民间歌曲元素作为种子音调,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

三、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指南

让过去的民歌,在作曲家的笔下复活,可以采用民间歌曲的旋律宝藏、衬词宝库和发展手法,攫取富有特色的素材为我所用,将民歌中经典的元素融入到作曲家的音乐语言系统之中,运用到新的音乐创作之中。

(一)汲取民歌旋律是首要选择

一是将原始民歌的一个乐段、乐句填词作为新作品的一部分,根据歌词的意境选择情调相近的民歌,仅根据歌词的韵律将旋律略微改动,这在创作中出现的最多。比如《一对对黑串》与《彩霞河》,《串门门》与《我为和谐唱首歌》,《偷南瓜》与《鱼羊包子香喷喷》,《秋香哭婆婆》与《想起给总理补衣裳》,石楼民歌与《手抚香樟想彭总》,《夫妻恩爱闹生产》与《迎亲人》,《绣荷包》与《贺老总教咱纺线线》,另一首《绣荷包》与《老哨兵》。二是将原始民歌的乐汇、乐思作为新作品的主题素材。比如《秧歌情》与《拣烂炭》,《上包头》与《战士头顶一颗星》,《走绛州》与《当兵的怪不怪》。三是将多首民歌的乐魂相融合,形成富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歌曲。比如《卖高底》、《游省城》音乐元素在《故乡那座鹳雀楼》中的运用,《卖元宵》、《女抹牌》、《摘花椒》音乐元素在《什么山高,什么海深》中的运用。

(二)依托衬词彰显地域特色

第一,以衬词乐句进行过渡。比如,《甜甜的歌》中的“哎!依呀呀吱儿哟呀哟喂”,《彩霞河》中的“哎哟哎咳呀咳”,《美丽的校园》中的“唻”。第二,以衬词为音乐走向高潮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秧歌情》(1)中的“依儿呀儿哟,呀儿依儿哟”,推出了全曲的最高潮;《金灿灿的黄土塬》中“依嘚儿哎咳哟哟嗬”使情绪渲染更加高涨;《山里娃》中衬词“哟嗬嘿”的补充,不但使饱满的情绪得以加强,而且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平衡,给乐曲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第64页);《青杨柳树根连根》中自由延长的衬词“哟依哟”,使歌词的表达更为贴切;《晋绥行署建起来》中“哎咳咳呀咳呀嘚儿依呼咳”的运用,使音乐的情绪表达更为完善;《贺老总教咱纺线线》中衬词作为象声词,模仿纺线线时机器发出的“吱吜”声。第三,以衬词显示地域风格,比如《春雨洒太行》中利用晋剧“咳咳腔”的咳咳衬词,加入河南豫剧的特色衬词“哪依呀哈依呀哈”;《枣林沟》中第一部分使用了在太谷秧歌和晋剧中很多的“唻唻唻”,第二部分使用了山西左权民歌中特有的“啊呀嘚”。

(三)掌握创作方法是最终目的

首先,要对歌词进行分析。旋律的写作要以歌词的节奏和音调为依据,比如《美丽的校园》、《你就是顶梁柱》;音乐段落的划分以歌词的结构为依据,比如《彩霞河》、《枣林沟》、《校园情》;歌曲的动机是歌词情感的激发与蕴积于内心深处的音乐语汇碰撞出的火花。其次,要继承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掌握重复法、模进法、变奏法、合头合尾法,特色变化音的处理,展衍的发展手法(《春雨洒太行》),清角为宫的转调手法(《想起给总理补衣裳》),垛句形式的运用(《秧歌情》2),连环扣的发展手法(《当兵的怪不怪》)。再次,要结合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融入在上篇每一首作品分析之中,下篇的论文部分作者从对作品的分析,到音乐要素的分析,再到唱腔的分析,对如何掌握创作方法提供了学习过程,在附录中也增添了歌曲创作手法简介,与前面部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一部民歌改编曲的创作指南。

将本土民歌元素全面融会贯通,通过创作技巧赋予其新的灵魂,是以常士继为代表的一代前辈对民间歌曲深厚的情怀。古今相融,在历史与当下的对接之中,走出一条新路来。中西相融,传统元素在西方作曲技术的驾驭之下,走出一条新路来。在此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之后,如果能再附加一个范唱的光碟欣赏,把原始民歌的现代演唱版本,与利用之创造的新歌曲的经典范唱,一前一后对比附在书后,更能从感性上给读者以刺激,深切领悟如何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歌曲的方法与魅力。

创作指南 篇2

文学与舞蹈是两个古老的艺术门类,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繁衍至今;我们常说文字与文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文字作为记载人类历史的符号,积极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汉代《毛诗序》中讲“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作为言语的补充与延伸,它是在语言文字不能准确表意时诞生;文学与舞蹈互溶互补,在艺术门类发展的历程中并驾齐驱,共同散发着艺术的魅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提出的“艺术生产”概念意味着艺术既是一种精神劳动,同时与物质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大地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作品是“产品”,而艺术欣赏便是“消费”,艺术创作是艺术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文学与舞蹈是两个不同种类的艺术,其创作过程却存在共同与共通之处,以下做专门论述。

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首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优秀的创作者,生活对每个文学家和舞蹈家不偏不倚,但如何能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加工锤炼,这是创作者艺术能力的体现。从无生有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既是首要阶段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郭绍虞先生认为“《神思》被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性质,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的问题,而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艺术的想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自成体系的文论中,想象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神思》就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①《神思》开篇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说明为文运思,驰骋想象,可无往而不达;“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则说明艺术构思时的情状,艺术想象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从吟咏和凝想中充分表现构思的自由与形象;与此相较,胡尔岩先生认为“舞蹈创作中把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想象是创作者在大脑原有表象储存(动作表象和生活情景表象)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想象活动的参与,舞蹈创作根本无法进行”②。想象在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过程中同等重要,接下来我们将在艺术想象与构思的过程中探寻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共性。

其一,构思的自由性和形象性;舞蹈诗《藏谜》描述了主人公老阿妈从九寨沟出发,经过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甘肃甘南,最后到达拉萨布达拉宫朝拜的经历,展现了沿途不同藏区的歌舞、服饰和习俗,塑造了老阿妈淳朴的性格与虔诚的信念;其中的一个舞段“牦牛舞”将一群草原上好似黑白珍珠的牦牛拟人化,在故事展演中表现藏族同胞的生活风貌、在传统藏族舞蹈豪放不羁的的审美特征中给予该段舞蹈生活的情趣,从而体现创作者独特的构思与艺术想象的自由性。

其二,构思过程应讲究规矩;《神思》中讲“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说明在想象之前首先是思想的虚静,虚是不主观,而静是不躁动;如果只有主观成见将看不到外界的真实面貌,思想和心情的躁动就不可能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思虑。然而,文学创作不止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关键还要想的恰当,想的合理,《神思》中讲“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认为在作品还没有形成而开始酝酿之时,就需要“规矩”和“刻镂”,“这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形式的需要,因为在酝酿的过程中,想象必须在内容规定的规矩中飞腾,这样的想象才能构成文思;而内容要靠形式来表现,所以在酝酿内容的同时也在酝酿形式,要对酝酿中的内容加以形式上的规矩、刻镂”。③这种要求同样适应于舞蹈创作,以《藏谜》为例,全剧共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如第一章以歌舞为主,展现了九寨沟“六弦琴”、“长袖舞”和“神奇的九寨”,第二章创作者把视角转移到藏族同胞的劳动生活中,通过对“打阿嘎”的描述,体现藏民勤劳质朴的生活作风;每一个篇章都能体现创作者在作品的“规矩”中“刻镂”艺术形象,四个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主题相连接、内容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该舞蹈诗所要展示的藏族文化。

其三,重视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时的反差。《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说明文学创作必须认清意、思、言的关系,艺术想象不一定能形成艺术构思、艺术构思不一定能用言语准确的表现出来,这就像舞蹈创作中想象、动作和舞台表现一样,只有将想象的内容外化为舞蹈动作,并将其展示在舞台上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藏谜》第二部分《劳动生活篇》中“夏拉舞”是一段神奇而怪异的舞蹈,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好奇与质疑。(图1)有人说那是一段传统的.民间舞蹈,因为当地老百姓讲述了修道者醉酒后跳一段神奇的宗塔地区的民间舞的故事;也有人说那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体现,因为从服饰上难以找寻藏族的元素和特点,在音乐制作、舞蹈动律、形象塑造上都与传统的藏族舞蹈大相径庭;这个片段的起源与历史不可考证,但创作者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用新颖奇特的服装和怪诞搞笑的动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便成为了一段精彩的艺术作品。至于“夏拉舞”到底与当时修道者醉酒时跳的舞蹈有几分相似或相同,现代人不可得知,或许这就是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想象,将其传达给观众,自然会引起无限遐想。 二、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差异

文学创作和舞蹈创作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媒介的不同,这是由它们不同种类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学”,④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表述的另一种形式――媒介之语⑤由语言来承载。刘勰讲“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只有把思想化为文思,文思化为语言,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学作品。媒介,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既指人的四肢、躯体,同时还包括舞台布景与道具,“研究史前社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人的身体姿势与符号,是声音语言的姊妹。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脑髓的发展,肢体表达成为语言发展的辅助性手段。”⑥而舞蹈就是巧妙运用人的肢体与舞台布景和道具来抒发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在《藏谜》中老阿妈身着厚厚的藏袍,满头银发,虔诚地向往布达拉宫,这样一个典型的藏族佛教徒形象通过老阿妈一步一叩首的朝拜、充满期待与渴望的眼神以及那只不离不弃的小羊羔(道具)来体现。(图2)

想象的空间和尺度是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差异之二。《神思》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足以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四通八达的思维空间,创作者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任尔驰骋,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无一不是文学创作者自由想象的体现;相比而言,舞蹈艺术的创作需要想象,然而这种想象与文学创作的自由想象、凭空想象却不一样,舞蹈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艺术,舞蹈创作题材都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如“打阿嘎”中创作者把藏区老百姓用木头打墙、使之坚固的生产劳动直接展现在舞台上,(图3)该舞段的动作、道具、氛围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写照;我们说舞蹈作品都是在人们生活环境、思想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最终达到抒发人们的情感与追求、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趣的目的。

三、差异之因

文学与舞蹈同属艺术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创作产生,如芭蕾舞剧“雷雨”、“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古典舞“谢公屐”、“踏歌”、“绿带当风”都是以文学文本中对古代文人雅士、社会习俗的描述为根据创作而来;同时,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会推动着文学创作,给它带来思考与创作源泉;可以说,舞蹈和文学都具有艺术美和感染力,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艺术发展前进。就其创作而言,笔者认为,两者的差异主要源自其性质的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舞蹈是肢体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换句话说,文学把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具有间接性和广阔性的审美特征。而舞蹈艺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表现性和形象性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讲,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的形象,要求读者边看边思考,而文学创作的形象也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受的,这是因为语言艺术的间接性,文学创作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达到古人所讲的“象外之象”的韵味,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⑦舞蹈创作中,这种“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韵味将被直观、形象的表演所代替,如《藏谜》中“赛装”部分,展示了甘肃甘南、西藏日喀则、西藏那曲、西藏山南、青海康巴、四川康巴等地的不同服饰与装扮,共同体现藏民“把财富装在身上,把家驮在马上”的生活习俗,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体现舞蹈艺术自然、形象的风格与特征。

四、结语

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都是创作者根据特定的题材、运用不同的媒介与表现手段进行加工与完善,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的过程,虽然两者在想象与表现手法中略有不同,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创作过程却具有相似性;两者作为艺术门类的两朵奇葩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又各自向前,共同散发着艺术的光芒,推动艺术的向前发展。

注释:

①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8页。

② 胡尔岩著《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第57页。

③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页。

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第238页。

⑤胡尔岩著《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第57页。

⑥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篇3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新考纲的阅读要求来看实际上它也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以及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二、方法指津

由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是新增加的,所以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1)开放性。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①见解力求独到。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参考答案】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的精神食粮。在政治上,他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志,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②观点力求深刻。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力避求同思维,多用求异思维;不要面面俱到,但求一点深入。如: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怎样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2)限制性。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①关注显性信息。这里所说的显性信息,主要是指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这道题目中的限制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区域: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指向:说出哪一段更精彩。

②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于题干中需要考生挖掘的有关答题要求的信息。如果对这些隐性信息视而不见,也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其中“联系本文”四个字就非常重要,它告诉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为辐射源。

探究性试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传统器乐创作与现代电子音乐创作 篇4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 在继承、吸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同时, 增添更为丰富的新元素。

从观念及音响特征来“观察”电子音乐与传统器乐创作让我们对电子音乐创作与传统器乐创作的各自特征做一个简要的归纳。

一、创作材料的来源

传统器乐创作的声音来源主要是:声学乐器正常演奏的乐音以及部分非常规奏法形成的噪音, 另外还有声乐作品, 也是限定在人声的正常发声范围内, 它们的声音材料选择必然受其自身的物理条件所限。实际上, 大多数的作曲家都是在器乐的自然发音范围内“寻找灵感”, 使用的多为乐音。

电子音乐打破了以往音乐创作中的声音使用界限, 同时激发作曲家了创造声音的潜质。即它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遵循传统使用原则的, 以乐音为主的声音材料;自然生活中已存在的一切乐音和噪音材料;通过电子设备人为制造出的全新声音材料。作曲家拥有了如此丰富的声音资源库, 选择范围大大扩展, 更加能够凸显自我个性, 追求创新。

二、音乐组织的方式

传统器乐创作可以归纳为“编织音符”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以节拍的形式构成节奏, 以音高的形式构成旋律, 以音阶的形式构成调式体系, 以和声的形式构成纵向的多声部体系, 以复调的形式构成横向的多声部体系。序列音乐, 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法则将半音化音高纵横组织在一起, 达到无调性的效果, 避免传统调性感的目的, 但它并没有解决音乐中其它因素的组织问题。

电子音乐则以全新的非线性方式来“组织声音”。从开始的声音录制采样, 或是人工生成音色, 到接下来的声音加工处理, 对声音进行变形、拼贴、分裂、合成等, 音乐的时间因素可以按空间图形拼接做任意的安排。就这一特点而言, 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打破了音乐的时间顺序, 通过可见的声音图形空间对不可见的音乐时间做立体化安排。声音材料在组织过程中, 通过密度的浓淡、规模的大小、运动的趋向等方式形成众多块状分布的音响群体。

三、构建曲式的主导观念

从音乐发展历史来看, 到20世纪初期为止, 之前的音乐创作都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上, 那就是调性。尽管作品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 但原则还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统一基础上所创做出的作品, 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什么样的音乐语言形式, 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具体音乐元素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突破这一共性的束缚, 作曲家们通过整体序列思维找到了音高、节奏、力度等参数的设置和乐曲中句逗、段落之间组合的新方法, 使原本以调性为主导的一元式的曲式结构构建模式, 开始走向多元化。然而, 这虽然帮助作品摆脱了传统调性的束缚, 却使音乐创作又陷入了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去。

电子音乐的出现为现代音乐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领域。作曲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对音色的处理, 这对于寻找能够代替以往调性地位的其他因素来控制结构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曲家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音乐材料的组织方法上来, 通过某几种音乐参数构成作品的音响特征和作为贯穿乐曲发展的结构力, 音响属性的各个音乐参数在作曲家的处理过程中自然生成作品的最终结构形态。由于在电子音乐制作过程中, 可视化的声音空间分布可以直观的对音响做时间上的任意调配和特殊安排, 所谓乐思的陈述、展开、收拢等特性也不再固定于其传统结构中位置, 呈现出音乐结构的开放性特征。多元化的结构构建方式, 使得在进行创作时更加强调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正如瓦莱斯说的那样:“曲式是过程的结果。”

四、作品的最终形态与传播方式

想象中的声音用书面符号——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只要这种书面的乐谱完成, 作曲的过程也就结束。通过乐谱这种书面符号形式作为中介的音乐创作模式, 特征之一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作曲家完成乐谱写作仅属于一度创作的完成,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没有演奏家的二度创作, 似乎也只是“半成品”而已。对于作曲家而言, 即使有再好的内心听觉, 在创作时恐怕都迫切渴望可以随时听到真实的音响, 以便于更直观的把握整体效果, 毕竟作曲家不可能是乐器演奏的全能。

电子音乐创作, 实现了创作、演奏、传播一体化的全新体验。不仅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 同时也因技术手段的改变而改变了创作方式, 并因而产生了与以往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创作观念, 颠覆了先有乐谱后有音响的固有模式。电子音乐以音响的形式存在, 作曲家往往是通过音响反过来再去整理乐谱, 而电子音乐的音响特殊性, 导致了记谱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器乐作品的标记来实现, 因此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形式, 其中以图形居多, 同时还有大量的数字参数标记。而实际上, 这写谱子已不是作为演奏而用, 它的存在更多是为了给音乐分析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电子音乐的传播是通过扬声器来实现, 这为听众的享受带来了便利, 同时更是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直观的音响依据, 可以随时“演奏”作品, 并且直接做调整, 声音从此回到了其原本的存在和传播形式。

如果说电子音乐在发展初期就吸收了传统创作方式的种种观念和技术手段, 那么在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如何将这一“高科技”音乐与传统音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 特别是与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值得探究。

中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 如果将这些素材与当代“高科技”的电子音乐能够很好的碰撞、融合, 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许多作曲家在创作中都非常积极主动的想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 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出发点都非常可贵, 但在实际运用或处理这些“民间素材”时, 中, 一些现代的专业技术手法反而消弱了民间音乐本身, 失去了其原有的感染力。这就提醒我们创作者,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作的时候, 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要慎重、要巧妙, 让各类音乐要素产生“共鸣”。

创作指南 篇5

任教时写成的。

在济南求学已是第三个年头,深深的为济南的历史文化氛围所吸引。犹记得大一时姚老师教我们老舍先生这一章,得知了老舍先生与济南的密切关联。今以姚老师的《老舍生平与创作的历史性考察》为参照,选取1930-1934这一个历史阶段,进行生平研究,洋洋五千言,理清老舍先生在济南四年的主要创作成就,得出济南四年在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中的地位,并以发生学批评方法,具体研究老舍先生济南系列散文的代表作。成文仓促,请老师多多指教。

老舍先生对济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济南沦陷后所作的《吊济南》一文中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了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明显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茶馆的人性变奏》,吴义勤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分析这段话,可以了解到这种感情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老舍先生的主要文学作品是在济南写成的,另一方面是济南有他深切怀念的人与事。那么老舍先生在济南究竟创作出了哪些文学作品,并且有什么样的人与事让老舍先生这么念念不忘呢?以下就从这两方面分析之。

其实老舍先生在济南停留过两个阶段,上面引文所说的“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的四年,是主要的阶段,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而在1937年老舍先生在济南也做过短暂的停留,虽然这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笔者认为对老舍先生一生也是产生很大影响的(下文将详述),所以并不略去这一年。从《老舍研究资料》(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中看,老舍在1930-1934这四年中,主要有如下的创作作品和活动: 1930年:①《齐大月刊》的《发刊词》、一些《编后记》;②论文《论创作》;③讲演《文学的创造》、《谈幽默》;④为《大明湖》积累材料。

1931年:①一月至四月:《小坡的生日》在《小说月报》发表、《二马》由商务印书馆初版;②五月:为刊物《鲁铎》题刊名,并在该刊发表翻译小说《客》;③六月:散文《一些印象》;④十月至十二月:小说《五九》、译文《学者》(叔本华著)、论文《小说里的景物》、新诗《日本兵撤了》、长篇译文《但丁》;⑤本年撰述《文学概论讲义》、创作出长篇小说《大明湖》。

1932年:①一月:《大明湖》遭焚,“永远失掉了”;②四月:以济南通信方式连续在《华年》上发表一组散文,包括《济南的药集》、《趵突泉的欣赏》等;③八月:长篇小说《猫城记》连载,翌年四月载完;④九月:在《论语》上连续发表小品文、讽刺诗、小说;⑤十一月:为《齐大年刊》写的《发刊词》。1933年:①六月至七月:长篇小说《离婚》;②八月:《猫城记》由现代书局初版;③本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诗文《老舍来信说》、《教授》、《长期抵抗》等十篇。

1934年:①一月:小说《黑白李》、《也是三角》、《铁牛和病鸭》,小品文《新年的二重性格》,杂文《个人计划》、《新年醉语》、《特大的新年》等;②二月:编订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赶集》并作序文;③三月:开始写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至八月完稿;④四月:出版《老舍幽默诗文集》,新诗《鬼曲》;⑤五月:短篇小说《抓药》,为画家桑子中画集做序;⑥七月:短文《神的游戏》,《小坡的生日》由生活书店初版。⑦八月:旅英回忆文章《头一天》;⑧九月: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开始连载,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赶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后移家青岛,略)

总览这五年的创作情况,笔者依据《老舍著译年表》,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作品重新按照文体分类,并将其归为以下十一个大类:

①.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②.短篇小说:《五九》、《热包子》、《爱的小鬼》、《狗之辰》、《同盟》、《记懒人》、《不远千里而来》、《马裤先生》、《大悲寺外》、《辞工》、《微神》、《歪毛儿》、《开市大吉》、《有声电影》、《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也是三角》、《铁牛和病鸭》、《眼镜》、《牺牲》、《抓药》、《柳屯的》、《生灭》;

③.散文、序文:《一些印象》系列、《更大一些的想象》、《一天》、《为被拒入使馆区八百余人上外交总长文》、《<猫城记>自序》、《观画记》、《<老舍幽默诗文集>序》、《<桑子中画集>序》、《头一天》、《<赶集>序》; ④.书信:《老舍来信说》、《励友人书》、《来函照登》;

⑤.杂谈、杂文:《夏之一周间》、《祭子路岳母文》、《济南专电》、《广智寺》、《梦想的个人生活》、《昼寝的风潮》、《慢邮代电》、《当幽默变成油抹》、《不食无劳》、《真正的学校日刊》、《天下太平》、《慰劳》、《致富神咒》、《吃莲花的》、《买彩票》、《写信》、《打到近视》、《科学救命》、《新年的二重性格》、《个人计划》、《新年醉语》、《特大的新年》、《自传难写》、《抬头见喜》、《大发议论》、《小病》、《神的游戏》、《<牛天赐传>广告》、《避暑》、《暑中杂谈二则》、《习惯》;

⑥.通信:《济南的药集》、《非正式的公园》、《趵突泉的欣赏》、《耍猴》、《国庆与重阳的追忆》;

⑦.新诗、讽刺诗、旧体诗:《日本兵撤了》、《音乐的生活》、《国葬》、《微笑》、《救国难歌》、《红叶》、《恋歌》、《慈母》、《教授》、《勉“舍”弟“舍”妹》、《长期抵抗》、《空城计》、《谜》、《打刀曲》、《病中》、《希望》、《贺<论语>周岁》、《痰迷新格》、《<论语>两岁》、《题全家福》、《鬼曲》;

⑧.论文:《论创作》、《论文学的形式》、《小说里的景物》; ⑨.书评:《臧克家的<烙印>》;

⑩.翻译作品(不分文体):《出毛病的大么》、《隐者》、《客》、《学者》、《爱,我发明的死》、《威廉“韦子唯慈》、《批评与批评者》、《几封信》、《文学与作家》、《文艺中理智的价值》、《文艺中道德的价值》;

⑾.报刊题词、发刊词、编后记:《齐大月刊》发刊词、《鲁铎》、《齐大年刊》发刊词。

老舍先生的序文、书信、论文、书评、翻译作品、报刊题词发刊词编后记,这几类历来不是老舍先生的创作重点和研究老舍先生的重点。至于诗歌,虽然创作数量大,但是也不能代表老舍先生的主要文学成就,而且据胡絜青先生的《<老舍诗集>前言》(《散记老舍》,胡絜青、舒乙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一文中看,老舍先生虽然“爱诗,也爱写诗”,但“往往不为了发表,赠友的居多,是抒情之作,为了交流感情”。所以这四年的诗歌创作也不再讨论。需要提及的主要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先以长篇小说为例。根据姚老师在《老舍生平与创作的历时性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姚健老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一文中介绍的资料看,老舍先生的长篇主要有英国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山东七部:《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选民》(姚老师把《小坡的生日》归在中篇小说一类,笔者为方便讨论,仍归在长篇小说一类),抗战两部:《火葬》《四世同堂》,美国一部《鼓书艺人》,“还有两部,一叫《蜕》,一叫《正红旗下》,没有写完”,一共十五部长篇,在济南创作的就有五部,占了三分之一。所以胡絜青先生也说“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和青岛时期加在一起,度过了他的前半生的黄金时代。济南在老舍的创作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认真研究老舍的时候了》,文章见《散记老舍》,胡絜青、舒乙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她还提到“老舍有两篇长篇小说——《大明湖》和《文博士》——是以济南为背景的„„”。结合以上的详细资料对这段话可以理解的更加深入。但是笔者所思考的是,济南在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如北京的。老舍先生“总计留下十二部完整的和两部未完的长篇小说,共二百五十万字。它们之中有五部半是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这五部半作品共有一百五十万字,占老舍全部长篇小说字数的百分之六十”(《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舒乙)。尽管这些作品并不是在北京创作完成的,但是老舍先生“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所以济南在老舍先生心中还是“第二”故乡,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也排第二。例如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巴迪先生(专攻中国现代文学,以老舍研究为中心),在他的《北京人种学及文学研究》课程导论中就是说“从老舍的作品出发,利用文学作品和肖像学资料研究从清末到抗战前夕北京人的文化传统”(《小说家老舍》,(法)保尔”巴迪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老舍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也是北京旗人的形象。把把北京放在第一位,这同广大读者的心理也是一样的。提起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家往往会把这些作品和北京联系起来,却不知道它们的创作地点是在山东,是在济南。并且,《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这五部,并不是他的代表作,根据《大明湖》改写的《月牙儿》也不在此“长篇小说”的讨论范围内,仅是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是从作者心理、读者心理和代表作归属这三个角度谈的。

那么老舍先生的散文创作呢?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济南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笔者认为,在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中,北京第一,济南排第二,然而在散文中,济南居第一是毫无疑问的。

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强烈感情,胡絜青先生用“一种特殊的亲切和温暖”(《重访老舍在山东的旧居》,文章见《老舍研究资料》,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来概括的比较恰当。因为他们的“四个子女当中,老大舒济、老二舒乙和老三舒雨都生在山东”,“还因为,在山东的这七八年,是老舍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他人认真真的教书,忙里偷闲的写作,作品的产量也比较多”。笔者认为,1937年老舍先生在济南南下奔赴抗日这个事件也应该考虑进去,因为这是老舍先生的一大转折点。

老舍对济南的感情印象,总体上可以用以下引文作为注脚:“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平;讲山海之胜,也跟不上青岛。可是除了北平青岛,要在华北找个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闭塞,而生活程度又不过高的城市,恐怕就得属济南了。况且,它虽是个大都市,可是还能看到朴素的乡民,一群群的来此卖货或买东西,不象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城墙并不足拦阻住城与乡的交往;以善作洋奴自夸的人物与神情,在这里是不易找到的。这使人心里觉得舒服一些。一个不以跳舞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吊济南》)

此外,提到老舍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人们总会想起他笔下的济南系列,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在济南创作在《齐大月刊》上发表),而不是关于北京或其他的散文。老舍先生有关济南的散文,有的是在济南创作的,例如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印象》系列,和济南通信系列,也有的是在别的地方写的怀念济南的文章,如本文开篇所引的《吊济南》即是在武汉写的,当时日军已“进逼济南”。所以如果依然按照作者心理、读者心理和代表作归属这三个标准来看的话,在老舍先生的散文中,济南还是排第一位的。

创作指南 篇6

一是转变角色,共创组织愿景。《指南》精神的贯彻,园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基础保证。首先,园长要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重新审视幼儿园的组织现状,对本园的发展愿景特别是育人目标有进一步的科学性规划;其次,园长要在全园塑造民主、平等的组织环境,按照自下而上的工作原则,充分与全体教职员工讨论、构思、协商,将教师的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汇集成共同愿景,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具体的推动实施做好铺垫。另外,园长要转变管理角色,由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倾听者、支持者、合作者,与教师建立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要时时倾听教师的诉求,解决教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缓解教师应对工作压力的焦虑感;支持教师在工作中好的创新思路和方法,让每个教师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激发教师对工作的内在动机;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户外拓展等活动,开心工作,健康生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组织愿景的实现注入强心剂。

二是引领精神,打造学习型团队。《指南》精神的深入贯彻,巩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前提条件。园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专业发展、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并倾力打造乐学、会学的学习型团队。

其一,要成为专家型园长。园长要广泛涉猎国内外各类教育经典著作,了解卢梭、杜威、瑞吉欧、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适当阅读哲学、逻辑学等其他领域书籍,架构一个相对宏观完整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敏锐地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制定的时代背景,全面了解整体的教育形势。

其二,要能做教师的教师。打造学习型团队,无论是自身的学习, 还是幼儿园全员性、全程性的学习,园长都要带领教师共同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路人。

其三,园长要解读《指南》精神的要领,将其中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建议等要领转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关键词,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指南》解读文本,和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并使之变成全园教师共同实现愿景的具体实际行动,凝聚更加强大的前劲力。如定期开展“书籍漂流”“学习沙龙”等分享活动,引领老师们广泛接触、分享不同层面的教育书籍,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机;定期参与并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带着实践中的困惑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汇集信息,解决问题;不断拓宽学习渠道,邀请各领域专家给教师做各类指导讲座,提高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深度,提供教师跟专家交流的机会;根据不同教师的现有水平及学习需求,给予教师不同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提高教师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探索适宜性课程。《指南》精神的贯彻,推动课程建设是重要途径。《指南》为课程设计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遵循适宜性原则。一是发展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必须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适宜幼儿特别是本园、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适宜每个幼儿的需要、兴趣及经验;二是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教育资源,例如收集幼儿园附近一定范围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人力资源,形成本园的教育资源库,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环境;要挖掘当地地域文化的资源背景,广泛整合课程资源。其次,园长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探索适宜性班本课程。园长要真正把教师当做课程的主体,充分信任教师,让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者,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广泛地、持续不断地生成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创作指南 篇7

舞蹈首演:2003年

荣获奖项: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 获得铜奖

“嘈杂的声, 像空穴来风;人, 一个、两个, 慢慢汇聚成群;表情, 从好奇到惊讶到迷茫到惊惶失措……”这是群舞《穿越风雨的目光》的开场, 舞蹈产生的背景是2003年的那一场SARS疫情, 从第一例疑似病例的发现, 到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 甚至死亡。那时几元钱一包的板蓝根卖到了几十元, 甚至近百元也被抢购一空;还有醋、夏桑菊等据说是能预防SARS病情的物品都被市民们抢购储存, 似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胁——

“打个喷嚏, 就要被隔离!”——成为当时的口号!

体温计的派发, 人群流动的控制, 种种调制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慌张……全国各大小单位高度戒备, 感冒发烧者要进行严密体检!

“感染”与“隔离”是抢眼的名词, 许许多多的医生在一线抗战被感染之后倒下……

人们陷入恐慌与忙乱之中, 全国各大小医院发出自愿号召, 一时间无数医护工作者纷纷报名, 争上抗战第一线, 再次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 一个又一个英雄感动和鼓励着我们……我想, 每一个经历过SARS风暴的人都会记忆犹新, 虽然这场灾难已经远离了我们, 但灾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依然让人无比的感动。舞蹈剧目《穿越风雨的目光》就是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舞蹈的开场, 借助音乐虚拟给观众幻觉, 一片嘈杂的声音, 暗示着SARS初来时的沸沸扬扬, 或夸大或扭曲, 没有人真正知道它有多大的杀伤力……

2003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 席卷中国……

当SARS的第一例疑似病例在广东出现, 但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对人类的生存会构成怎样的一种威胁。

接下来, 每天各家媒体都出现了有关SARS情况的报导, 紧接着坊间各式各样的传闻开始风行。也就是在我得知SARS疫情的第二天, 当时我在上编导课, 试着让学生根据SARS带给人恐慌的心理, 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这一社会动态。坦率地说, 刚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刻意地去编排这样的一个舞蹈, 这只是当时我布置给学生课堂上的群舞作业, 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和表达能力。但是在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在动态的肢体表达和技法上具有的强烈风格, 非常符合SARS出现时人们恐慌的心态。

顿时, 有一个念头像闪电般划过我的脑海——“非典”的降临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猜疑, 出现隔阂, 而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那种临危不惧、正视死亡的精神与之形成的鲜明对比, 他们是值得倡导和弘扬的, 医护人员的这种精神, 是我们社会主旋律和中流砥柱, 是需要发扬的!我为什么不把它编排成舞蹈呢?

创作的灵感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 刹那间地撞击心灵, 唤起编导的创作欲望, 来源于现实创作出的舞蹈作品更真实更感人, 更能打动观众, 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是客观生活情景引起编导对它以舞蹈的注意与观察, 并诱发出创作冲动的心理反应, 即舞蹈创作上所说的“撞击”。感性的意识经过理性的分析、加工、提炼动作后, 搬上舞台。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无数成功的作品证明, 只有深刻地思索人生意义, 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 描绘人们心灵美的景象, 才能把舞蹈作品提升到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先进性的高度。

脑海中有这个大胆的设想后, 我随即给学生提出构思, 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完成小品样板。经过那一堂舞蹈专业课, 学生的小品样板出来, 但给我的感觉是太平淡, 小品缺乏冲击力、不够感人, 总之一句话, 拿不出台面。我决定对作品进行编改, 却苦于一直找不到突破口。转眼就到了五月, SARS疫情越来越严重, 人们深深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医护人员的的死亡人数从一个开始增加到了两个、三个……在北京的小汤山很快地建起了一座针对SARS疫情的临时医院, 世界各地对中国发生的SARS疫情越来越关注。

五月的一天, 我和群众艺术馆的罗小珠编导一起出席会议。闲聊时, 她告诉我艺术馆准备在五月中旬搞一场关于非典的舞蹈汇演, 问我有没有节目参加汇演。我跟她谈起了《穿越风雨的目光》的初步构思 (当时并没想好要取这个人口作品题目) 。没想到她听了很感兴趣, 连连说:“好!好!”因为当时针对SARS编排的舞蹈剧目, 不但在海南没有, 就是在全国也没见有。我跟罗小珠编导谈了作品中的不足, 她建议我从现实生活涌现的感人事迹中提炼舞蹈精髓。

接下来, 我把作品重新审视, 用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作品编辑出来。我把作品归纳成三部分, 然后展开演绎:第一部分是非典的出现;第二部分是非典带来的恐慌、感染、隔离、死亡;第三部分是医护人员的博大情怀。在编导这场舞蹈一开始我的主题思想就十分明确, 热情讴歌在第一战线上的医护人员, 赞扬他们敢于正视死亡, 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 不但在革命年代需要, 在和平年代也同样需要!在突出这一主题思想上, 我以双人舞的形式进行抒发表达。并利用舞蹈呼吁大家共同面对非典, 相信人类是伟大的, 任何苦难, 只要我们心连心, 手共携, 病魔终究被消灭!

作品修改完成时, 已经是深夜12点了, 由于时间紧促, 当时我顾不上夜深, 连夜把稿子送给罗小珠审核。好在海口是个不夜城, 即使是深夜, 大街上依然灯火通明。第二天上午, 我接到罗小珠的电话, 她告诉我作品局长已经审核通过。接下来就是紧张的赶制……

《穿越风雨的目光》的音乐取自《无声的行云》, 通过音乐的渲染, 衬托出非典出现时人们普遍存在恐慌的心理, 表现年轻的妻子含泪为丈夫披上白大褂的离别场景, 以及广大医护人员视死如归战胜SARS, 最终取得这场“战役”成功的百折不挠精神!但在舞蹈创作上, 不可能完全沿用原来的音乐作品结构, 所以我对音乐有所取舍, 去掉了音乐中原存的一些情节, 并重新作了剪辑。

众所周知, 舞蹈擅长于抒情, 拙于叙事, 在《穿越风雨的目光》创作中, 在结构上我采用顺序法, 犹如在述说, 但又穿插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可以说在作品的创作上我力求打破传统, 把叙事与抒情融一体。

舞蹈开始的画面就是各种人群, 在聆听到非典之后的各种恐慌反应, 看到身边的人感染病毒后, 不再靠近, 纷纷作出逃离。人们的恐慌, 引出医护人员的抢救……

舞蹈的中段出现了双人舞, 我重点捕捉人性情中的一面, 突出表现在特殊时代背景下,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该何去何从。在这一段双人舞, 我主要是刻画一对普通年轻的医护夫妻,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SARS疫情, 丈夫就要上到“前线”了, 上“前线”意味着什么?作为医护人员的妻子非常清楚, 当时, 已经有无数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在拯救医治过程中, 被迫感染。感染就意味着死亡, 面对死亡, 夫妻双方内心当然矛盾重重, 但没有死亡就没有诞生, 妻子毅然作出抉择, 为自己的爱人披上白大褂, 洒泪挥别……

舞段以男女主人公大幅度动作的舞蹈语汇, 表达内心世界的痛苦和压抑。动作设计上没有运用中国舞的大跳跃性技巧, 而是以控制、奔跑、双人同步等做为极富表现力的外部形式, 不仅使作品在高潮部分更有闪光点, 而更重要的是外化了男女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冲动与呼唤, 以抒发难舍与无奈。冲撞产生的双人把位, 使得舞段的高潮出彩, 情节跌宕起伏, 拨人心弦。最终, 在妻子拿起白大褂为丈夫披上之后, 丈夫毅然冲上一线作为高潮, 尾声作出了美好的憧憬, 风雨过后是阳光!经历了生命的再次洗礼, 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渺小与可贵……

舞蹈调度运用“水泱”模式自然流动, 形成大小、高低不一的造型摆设;群舞模进状态时, 画面干净, 整齐划一, 井然有序, 对空间的照顾流动得体大方, 主题动作准确而独特, 运用拆除、分解、重组的形式提炼舞蹈语汇。高潮煽情部分运用双人舞推波助澜, 围绕“丈夫马上就要奔赴抢救一线, 妻子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这一主题, 舞段的设置, 利用双人舞的台面大幅度调度, 各自在空间里出现舞段, 流露面对死亡抉择的坦然与无畏……

《穿越风雨的目光》从头至尾, 层次清晰, 结构紧密, 以“穿越”二字贯穿全篇。群舞部分巧妙运用造型高低对比, 前后交错, 动静结合;节奏处理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灯光上的明暗效果, 带给观众一种心灵暗示。舞蹈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在演出之际, 许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舞蹈见血性的进入、余味的收尾, 显得舞蹈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动作设计又不是纯哑剧式的, 十分注重心理的描写, 动作的感觉收缩又不失张力, 突出人物的情绪而又明确其指向性。

可以说, 《穿越风雨的目光》是我在时时刻刻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顺应时代产生的舞蹈作品, 是现实生活的舞台再现。时代性的追求是作品的重要价值之一, 创作舞蹈作品的根本任务是塑造鲜明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折射出社会的先进与文明。

然而, 以人类学发展的观点探索求新, 沿着人类生存的现实轨迹, 去寻觅那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 捕捉那些文化底蕴醇厚具象的生活形态, 纵横相连、融合互动, 用舞蹈艺术再现那些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时代精神。其实, 再高超的技巧也掩盖不住作品的空虚, 只有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 才能动之以情, 真正做到激励与启迪。

当然, 从生活到舞台还需要提炼、改造, 是需要通过系统的编导学习。生活与舞台之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艺术加工”。《穿越风雨的目光》的成功自然脱离不了我自身的生活观察与舞蹈编排能力。倘若人物塑造得苍白, 再好的立意, 也难表现出来。可以肯定地说, 人物形象成功塑造和主题思想深刻是成正比的。

舞蹈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 舞蹈形象的创作是形象思维, 在思维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编导是在“想象”人物思想感情的描绘与发展的走向, 在想象与具象的思维推敲中, 去创作真实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穿越风雨的目光》中的双人舞就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要想使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还必须注意在作品营造的氛围意境中去塑造展示人物形象, 并在细节中去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学会观察身边的每一事、每一物。

以舞造境, 以境抒情, 以真情塑造形象, 真情作品才有生命, 只有叩问心灵的作品, 品格才会高尚。舞蹈《穿越风雨的目光》之所以感人至深、引起共鸣, 是因为该舞蹈用抒情的方式铺设营造意境, 故而作品的亲和力具有真实感和深刻性。

用生活演变舞蹈, 用舞蹈诉说生活!

创作指南 篇8

一、借鉴优秀版画作品, 取长补短

版画创作, 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 最困难的是不知道画什么, 很容易使创作平庸、概念化。为此, 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借鉴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借鉴、吸收、继承前人的优秀艺术成果, 也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审美追求及艺术修养创作出体现时代气息、与众不同的新作品, 在当代的审美价值中体现版画的精神内涵和学术品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还要有广阔的国际美术视野。并从平时的观察、体验当中感悟生活, 了解生活, 捕捉形象, 确定题材, 形成个性鲜明的创作构思。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理解和评价, 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比如“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故乡的风景》这幅画, 作者吴静秋通过描绘故乡北国祥和而又奇瑰的情景, 又经过对具体物象审美理性的情感升华, 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 让人有一中返朴归真, 自然和谐之美。从中能启发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 无论人物、风景或静物只要对此产生审美感受并能打动人心的, 通过创作构思、艺术提炼都可以入画,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刘大为主席曾说:“美术反映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更多地关注和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 在艺术风格的探讨和艺术技巧方面, 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版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 培养学生常画生活速写或影像记录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 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平时速写或照片收集中萌生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归纳和独立思考, 通过归纳—整理—选择—构思—提炼—创作这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样在“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扎西和他的羊》这幅画, 作者徐匡通过描绘川西阿坝草原上藏民扎西放牧这一特定情景, 经过对画面进行极富生机的灰色调处理, 使作品富有微妙灵动的意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使人享受挚真至尚, 自然和谐之美。徐匡老师也曾说:“要抓住适合你造型艺术表现的这种形式特点去观察生活, 去收集素材, 那就不一样了。”其实, 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同步发展的, 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的想象, 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平时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并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感悟生活, 表现当今广大城乡日益富裕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 以及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情感和新的精神风貌。

与时倶进,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他们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多利用时间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明确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用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审美感受, 这里所提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记录, 而是作者审美理性的情感升华, 这样创作的主动性就会提升, 绘画表现的欲望也会更强烈。因此, 毕业班版画方向的创作教学中,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以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版画教研组为例, 办学特色主要突现地域性民族美术特点, 创作主要围绕“那美术”。所以, 学生艺术实践必须要深入到广阔的壮乡苗领, 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奇瑰的喀斯特地貌, 并在艺术实践中, 发现美、创造美, 努力表现人文气息、社会风貌、时代精神, 进而不断创作新的表现题材和艺术形式。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又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的优秀版画作品。

三、注重创作构思,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版画创作中艺术构思是重要环节, 要设法激发每个人特有的艺术灵感, 帮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创作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 力求构思完美。据我所知, 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偏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 以及对亲情的歌颂和对爱情的追求。此类题材朴实而真切, 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意义, 从平凡事物中立意, 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如“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独木之舟》这幅画, 作者康宁通过描绘漂浮于汪洋之中奋力划舟的众生百态, 试图传达普世的哲理。又经过对媒介、题材、形式语言的大胆构思, 使作品具有妙趣横生、自然天成的神韵之美, 在感受作品意味的同时提升审美品格。以此为例, 在创作中如何选材、立意、构思, 从题材到主题、从内容到形式、从生活到艺术这一系列的反复推敲, 不断探究。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 实际也是自身的创作理念不断升华、技术语言不断提炼的过程。版画创作要注重生命体验、理性追求与技艺探索, 创作中既要注重精神文化内涵, 又要追求技艺的精湛。构思内容上的“精”和技术技巧的“精”, 同样重要。在版画创作中, 观念和技术的相对完美结合才能出好作品, 不要貌似创作, 实际制作, 艺术成分少、技术成分多。作品徒有形式美感, 但精神内涵不足, 无法引起共鸣, 打动人心。

其实, 版画创作贵在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再现生活到表现生活, 物我交融的追求及语境探索, 提炼构思, 把主观思绪和时代气息相融合, 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

摘要:文章认为, 由版画技法练习课向创作课过渡是版画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而在创作课中, 则要践行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要求学生感受生活形象, 进行创作构思, 提炼艺术形象的实践过程, 并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丰富的生活感受及当代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版画创作课,教学,借鉴优秀作品,感受生活,注重构思,提炼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谭权书.木刻教程新编[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10月北京第1版.

[2]孙黎.版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3]李小明, 张鸣.云南版画丛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4]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创作指南 篇9

本期, 《中国传媒科技》专访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吴达, 请他介绍下2亿投资基金的内容计划。

《中国传媒科技》:从2015年起, 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媒体领域纷纷圈地, 特别是自媒体领域, 各

家也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例如腾讯的芒种计划。那么, 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以内容精准分发起步的公司, 如何看待各家疯狂入驻媒体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吴达:我们觉得这个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从平台方面来看, 「两微一端」 (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客户端) 的格局已成, 内容分发的渠道已经非常健壮。接下来是内容获取的竞争, 各平台都加大了对内容创作群体的吸引, 今日头条也会通过一系列扶持策略, 吸引优质内容创作者入驻头条号, 进一步充实平台的内容, 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我们注意到有其他平台采取了与头条号相似的扶持策略, 但我们会认为:一方面, 这是好事, 巨头有更多资源, 大家可以一起支持创作者群体, 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 我们也相信, 作为领先者, 如果跑得足够快, 就不用回头看跟随者在哪里。

《中国传媒科技》:去年今日头条在自媒体大会启动“千人万元”计划、“百群万元”计划以及孵化计划, 从头条号到头条号创作空间, 并准备了2亿内容创业投资基金。这一系列的计划是在怎样的逻辑框架下运行?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大量金钱的投入, 头条可以预估的回报又从何而来?

吴达:我们内部讨论时, 并不把财务回报作为内容投资基金第一目标。我们希望借此促进内容业繁荣, 因为只有内容业欣欣向荣, 平台才可能持续繁荣。2015年9月头条号创作者大会时, 今日头条启动千人万元、百群万元和加速器 (即头条号创作空间) , 以及刚刚宣布的2亿面向内容创业的投资基金, 其共同目的是扶持优质内容创作者。理想状态中, 当一个原创作者起步时, 千人、百群可以让他没有生计之忧、安心创作, 当他寻求商业前景, 打算创业时, 加速器和投资基金可以帮他扩大规模。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为止, 内容创业仍然是一个很新的概念, 您认为从头条的角度看, 什么是内容创业?如何定义内容创业的“内容”?

吴达:不敢说头条的角度, 我个人的看法是, 内容创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图文、图片、音频、视频) , 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成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今日头条的投资基金就是要投资那些有望成为IP的内容创业项目。

《中国传媒科技》:人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 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大V占流量资源的趋势, 新人往往玩不转, 就如大家担心的, 从千人万元的这“万元”到内容创业的“两亿”, 这些钱如何真正进入优质原创者的口袋呢?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名气的原创者, 是否有可能同时被几家都交叉圈进了自己的城墙内?

吴达:一方面, 具有一定名气的原创作者, 当然是各家平台争夺的对象, 也是我们想要吸引的。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认为内容创业才刚开始, 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因此发现、扶持和孵化刚起步的创作者, 就变得十分关键。我们内部有专门的团队来做这些事, 有一个内部流程去过滤、筛选优质作者, 保证资源倾斜地公平、且有效率。作者在头条号的数据, 是我们评判的材料之一, 但不是唯一, 我们也会听取公司内外部内容业人士的专业意见。

《中国传媒科技》:各大主流媒体以及互联网巨头们都十分看重自媒体资源。您认为, 如今的头条号有哪些优势能够作为自媒体人不断创作的动力?作为一个推荐阅读为主导的平台, 读者带有更大的随机性, 难以沉淀, 头条是如何让读者沉淀, 让作者获得专栏的认同感的?

吴达: ( 第一个问题) 相比其他平台, 我认为头条号有几个优势:

1. 今日头条仍在高速成长中, 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当其他公众平台已成为红海, 我们才刚刚进入红利期, 现在来头条号, 就像2005年时的做淘宝, 2009年时的做微博, 充满机会。

2. 对于新手作者更友好。在头条号, 不用发红包求互推、求帮转, 只要专注创作, 内容就可以获得推荐量和阅读量。

3. 头条号广告分成收益2-3倍于其他平台。

(第二个问题) 你们的观察很到位。我们也认为, 相比微信、微博这样基于社交关系的平台, 今日头条的用户 (或者说读者) 对作者的感知、互动还不够多、不够强, 我们会持续改进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很快会看到, 在今日头条客户端的Feed流中, 作者品牌会有更显眼的展示。未来也会支持作者和用户之间更多互动。

写在后面

在3 月1 2 日今日头条2 0 1 5 年的年会上, CEO张一鸣发表演讲, 并公布今日头条未来四年的目标:2016年今日头条的首要目标是决战国内第一, 实现国内6000万DAU, 成为中国第一移动视频平台。2017年实现国内9000万DAU, 海外超过1000万DAU, 打造中国第一内容制作平台。2018年实现国内1.2亿DAU, 海外2000万DAU, 布局战略产品矩阵。到2019年打造全球第一制作分发平台。

如果给传统媒体机构、搜狐新浪等互联网门户, 以及今日头条等后起之秀一个代际划分的话, “老中青”是不是合适?

作为“青年一代”的今日头条, 已经让“老一代”的传媒机构再次感到极度焦虑了。

创作指南 篇10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创作指南 篇11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提要】

怀孕早期应尽量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类或水果,保证每天至少摄入l50g碳水化合物(约合谷类200g)。因妊娠反应严重而完全不能进食的孕妇,应及时就医,以避免因脂肪分解产生酮体对胎儿早期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说明】

孕早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将对母体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胎儿组织中脂肪酸氧化酶活力极低,很少利用脂肪供能,葡萄糖几乎成为胎儿能量的唯一来源。母体内的葡萄糖以异化扩散方式进入胎盘,其中46%直接供给胎儿利用,其余大部在胎盘中合成糖原而被储存。在孕早期,胎儿的肝脏尚未开始发挥作用,需要通过胎盘的糖酵解酶,将储存的糖原转变成葡萄糖再供给胎儿。

怀孕早期的妊娠反应常使孕妇处于饥饿状态,尤其是严重孕吐者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这意味着机体将动员脂肪分解以产生能量供机体利用,而脂肪分解的代谢产物是酮体,并因此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液中过高的酮体将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和损伤早期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故孕早期必须保证每日摄取不低于l50g的碳水化合物,以保障胎儿的能量需要,也可避免酮症酸中毒对胎儿早期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那些严重呕吐、完全不能进食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维生素和矿物质。

2.哪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

谷类、薯类和水果富含碳水化合物。谷类一般含碳水化合物约75%,薯类含量为15%~30%,水果含量约10%,其中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多为糖,如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可直接吸收,较快通过胎盘为胎儿利用。

多摄入富含叶酸的

食物并补充叶酸

【提要】

怀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增加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及早产的危险。妇女应从计划妊娠开始尽可能早地多摄取富含叶酸的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及豆类。由于叶酸补充剂比食物中的叶酸能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因此建议,受孕后每日应继续补充叶酸 400ug,至整个孕期。叶酸除有助于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外,也有利于降低妊娠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

【说明】

孕早期妇女需要补充叶酸

叶酸作为一碳单位(主要是甲基)转移酶的辅酶,在体内参与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是细胞增殖、组织生长和机体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经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孕早期缺乏叶酸或使用叶酸拮抗剂(如堕胎剂、抗癫痫药等)可引起死胎、流产或胎儿脑和神经管畸形。

大量研究证明,妊娠早期孕妇缺乏叶酸是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怀孕前后摄取足量叶酸,可使神经管畸形发病率降低 85%。另一项研究是给曾经生育过神经管畸形婴儿的母亲每日补充叶酸 400ug,结果表明,这种补充使下次妊娠时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减少了 70%。由于胚胎的神经管分化多发生在受精后 2 周~4 周,为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孕早期妇女除多摄入叶酸含量丰富的食物外,还应每日补充叶酸 400ug。

哪些食物富含叶酸

叶酸的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肾、鸡蛋、豆类、绿叶蔬菜、水果及坚果等。(见表 2‐l‐2)

戒烟、禁酒

【提要】

孕妇吸烟或经常被动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烟雾中的氰化物、一氧化碳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和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孕妇饮酒,酒精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造成胎儿宫内发育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等,称为酒精中毒综合征。为了生育一个健康的婴儿,孕妇应继续戒烟、禁酒,并远离吸烟环境。

【说明】

孕妇吸烟严重威胁胎儿健康

据报道,吸烟的孕妇在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出血、早破水等合并症的几率比不吸烟孕妇高1倍~2 倍。怀孕后,处于主动或被动吸烟状态的孕妇,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使子宫与胎盘的小血管收缩,使胎儿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引起畸胎或死胎;烟雾中的氰化物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腭裂、唇裂、智力低下等;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也长期刺激呼吸系统,致孕妇睡觉打鼾。打鼾除使人缺氧,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外,也增加孕妇患妊娠高血压的几率,严重者还可诱发子痫。

烟草和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除大家所熟知的尼古丁外,还有氢氰酸、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吡啶、芳香族化合物和焦油等。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随着烟雾被吸收到母体血液中,使母体血和胎盘血氧含量降低,致胎儿缺氧,进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吸烟孕妇所生低体重儿(体重低于 2500g)是不吸烟妇女的 2 倍:吸烟者生产无脑儿、腭裂、唇裂、痴呆和体格发育障碍等畸形儿是不吸烟者的 2.5 倍;怀孕期间吸烟的妇女生下的婴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要比不吸烟妇女的婴儿高 3 倍。英国对 14893 名孕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吸烟妇女比不吸烟孕妇更易发生流产、早产和死胎。丹麦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证实,30%~40%的婴儿猝死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有关:调查还发现,妇女怀孕期间吸烟会损害她们女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因此,孕妇应戒烟。

孕妇饮酒对胎儿有害

孕妇饮酒容易使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征。这种中毒胎儿的典型特征是:体重低、心脏及四肢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低下、智力低下等。曾有人认为孕妇适量喝酒对胎儿影响不大,只有到酗酒的程度才会引起胎儿酒精中毒,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孕妇体内的低量酒精也会对胎儿造成伤害。英国专家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平均一周喝4杯~5杯葡萄酒,即会损害胎儿的脑干神经,引起儿童期多动症和低智商。为了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孕妇应禁酒。

创作指南 篇12

根据我这次的创作感想, 追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意点,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找到一个参照点, 在油画的绘制和写生中来体现对生活的感受。也通过在油画创作上进行一次学习上自我总结和体现, 从不成熟的阶段向成熟的阶段的一种学习呈现。通过风景与人物的结合, 促使造型能力的巩固和生动性, 使人感受生活无穷无尽的丰富性。我所描绘的油画人物风景主要是强调对色彩环境的运用和色彩外光, 色彩空间的理解。并通过学习对创作思维方法的认识和对创作思维图像构成特点的有效加强。通过风景人物的相结合, 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意点, 通过风景人物的相结合, 运用绘画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流露出的自然美。

我的创作构图也是准备了很久的, 从一开始的下乡素材体验收集, 到后来的创作定稿, 准备绘画的这一整个过程, 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的创作画面主要是想表达朴实的民俗民风, 那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形流露出的一种最简单最快乐的感觉。根据写生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我共创作了两幅油画作品, 两幅画虽然画幅都不是很大, 但却凝聚了我很多的心血和思想:第一幅画的大小是1.7*1.5米, 描绘的是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坐着一位朴实而又快乐的庄稼老汉, 身着简单的劳作衣服, 在暖洋洋的日光下晒着太阳休息的场景。身子旁边便放着劳作的竹筐和竹棍, 与人物之间形成明显的冷暖对比。再用绿色的大自然作为背景, 更显得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另外一幅画的大小是1.7*1.15米, 运用写实手法和自我创新的绘画思维、理念, 掌握干、湿画法相结合。描绘几位身着民族服装而又风趣的老太太, 聚在茶馆门口聊天的情景。用鲜艳而又对比明显的木房子、木凳子、土地砖和苍老的大树作为背景, 更可体现少数民族的一种风土人情, 但却与现代的社会相结合, 而不脱离发展快速的都市生活, 别具特色。这两幅画都是我们下乡拍摄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感受, 他们虽然画幅不大, 但却凝聚了我对他们的许多丰富感情。

另外, 在这两幅画里我还强调了对色彩的表现手法和亮度冷暖对比。因为色彩是油画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是油画迈不开得槛, 它的表现力是油画艺术的特征。培养自己对色彩的审美感受, 掌握色彩表现的语言规律是油画学习的核心。所以我很注意这一点, 也是我重点要学习的。例如我第二幅画的背景色与人物之间冷暖的对比, 红房子与地面明度、冷暖的对比, 人物之间色彩的对比。

所以说艺术与生活是一致的, 同样油画与生活也是一致的。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艺术依赖着我们一条极其细腻的心灵来贯穿, 所以我们要用心的去体会。在我看来有形物体主要是由一块块色彩元素构成的, 也有赖于色彩周围的事物。因此一幅油画作品是沉浸在颜色颤动, 重叠交错的气氛当中, 在我的油画作品当中, 我始终追求着这种气氛感觉, 并成为我追求油画表现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无限渴望。

我们需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不断地与大自然交流, 从中获得充满活力的感受。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 面对丰富多变的自然物象, 我们将自然生活的美转化为艺术美不是靠文字或语言来完成的。观者之所以能从画中那些平凡的题材中看到自己从未发现的美, 那是缘于画家眼睛超常的敏锐。一片景物, 其所以美, 是因为含有一种微妙难说的意义。

通常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经过体验、加工创造的人类生活。油画创作课和下乡的课程在油画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和针对性贯穿了我们对油画的学习, 特别是在训练我们造型能力与掌握绘画语言这两个因素里发挥其重要的意义, 在油画创作及下乡写生训练的教学独创性, 并且能有效通过造型和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度来表达出对人、自然、社会及个人的内心体验, 得到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洗礼。一切艺术均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在这次的两幅油画创作中, 还有很多的不足和要修改的地方, 也有很多很多要再次学习的地方, 这些都需要今后我的知识积累和再度完善。学习用最基本、最简单准确的绘画手段表达出我内心最强烈的理念和情感, 言简意赅, 提高自身的造型综合能力和创作基本规律, 找到自我表现的个体性、独创性和丰富性。更加要注重画面造型和油画技法的相对视觉美感统一。在我今后的绘画道路上, 我也都会保持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

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注重的就是画面的气质和神韵。油画创作和写生在油画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和针对性贯穿了我们的学习过程, 特别在训练造型能力与掌握绘画语言两个因素里发挥其重要的意义, 在油画创作及下乡写生训练的教学独创性, 并且能有效通过造型和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度来表达出对人、自然、社会及个人的内心体验, 得到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洗礼。我们应该看到, 无论是设计艺术大师还是绘画艺术大师.在通往成功的艺术道路上, 都是遵循着自然规律, 脚踏实地的以平静的心态, 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在创新研究艺术实践中探寻, 是我们走向成功之路十分重要的基础。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 通过对油画的学习和写生来体现生活中的感受、进行一次自我总结和体现, 从不成熟的阶段向成熟的阶段的一种学习呈现。通过风景与人物的结合, 促使造型能力的巩固和生动性, 使人感受生活无穷无尽的丰富性。我所描绘的油画人物风景主要是强调对色彩环境的运用和色彩外光, 色彩空间的理解。并通过对创作思维方法的认识和对创作思维图像构成特点的有效加强。通过风景人物的相结合, 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意点, 通过风景人物的相结合, 运用绘画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流露的自然美。

关键词:油画写生,创作构图,生活题材,色彩运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罗丹日记选抄》.雄狮图书公司出版.熊秉明著P50.

上一篇:高师专业下一篇:地方高校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