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人才(共5篇)
创作人才 篇1
高校是培养影视创作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培养人才的方式将会对影视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路径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影视创作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同时课程设置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若不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那么我国的影视创作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高校影视创作人才培养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发生了偏移。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一度发生了偏重研究而忽视实践的现象。而对于影视专业而言,这一教学风尚既有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好处是影视创作的学术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弊端是影视创作人才的综合素质下降,特别是创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1]。而因为这种人才培养的导向性的偏移,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影视创作人才难以满足广大影视机构的需求,而在供需不对等的情况下,影视创作人才最终会选择转行。
第二,人才培养的定位比较模糊。人才培养定位是避免使人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处境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上尚没有做好明确的定位,对于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种不确定性明显地体现在学校的影视创作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路径
所谓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比如生活当中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2]。这些媒体形式一方面使得受众的数量增多了,另一方面使新媒体对受众的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而这些方面的变革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想使影视创作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而不被时代淘汰,就需要改变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路径。
第一,要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哪个行业,专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对影视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影视创作人才培养需要对专业素质加以重视。对此,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做现场实践的方式,来使学生对影视创作专业具有更高层次的认知,从而创作中高水平的、受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3]。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多走入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
第二,要加强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对影视创作人才而言,其他学科的知识也非常重要。这是由影视创作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生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作为创作素材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而如何从纷繁杂乱的素材当中摘取有价值的信息,就有赖于创作人的综合能力[4]。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视创作人才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对此,学校可以做的就是要求学生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选修其他课程,并对选修课程多的学生给予某种形式上的奖励,以在学校中倡导拓宽知识面的学习风尚。
第三,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全面型的人才,必然是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处在弱势地位。而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影视创作人才的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学观念,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策略中。对此,学校要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和师资力量的支持,而教师则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入仿真实验室,体验播音、影视制作等与影视创作有密切关联的活动。
三、结语
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问题早已显露,而新媒体环境下,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具迫切性。对此,我国高校要明确问题的实质所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影视创作人才。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新媒体成为了最重要的媒体形态。媒体环境的变化对影视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围绕新媒体环境所展开的高校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即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影视创作,人才培养
创作人才 篇2
国家艺术基金面向社会受理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并实施监管。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章程》,结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国家艺术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一、资助对象
本项目资助40周岁以下青年艺术人才的创作活动。鼓励艺术探索和创新,提倡多样化,激发创作活力,推出创作新人,培育后备人才。创作的作品应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艺术作品;表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追求真、善、美,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内涵丰厚、形象鲜活、笔触生动、旋律优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二、资助范围
(一)戏剧、曲艺编剧创作人才;
(二)音乐作曲创作人才;
(三)舞蹈、舞剧编导人才;
(四)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
(五)工艺美术创作人才。
三、资助额度
艺术基金对立项项目予以定额资助。
(一)戏剧编剧创作人才项目为20万元;
(二)曲艺编剧创作人才项目为10万元;
(三)音乐作曲创作人才项目为10万元;
(四)舞蹈编导人才项目为10万元;
(五)舞剧编导人才项目为20万元;
(六)美术创作人才项目中的中国画创作人才项目为10万元,油画、雕塑创作人才项目为20万元,版画创作人才项目为15万元,水彩(粉)画创作人才项目为10万元,书法(含篆刻)创作人才项目为10万元,摄影创作人才项目为15万元;
(七)工艺美术创作人才项目为15万元。
四、资助方式
(一)艺术基金对立项资助项目,将先期拨付资助资金总额的50%;项目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50%的资助资金。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创作采风、资料收集、材料购置和作品录音录像、包装运输、展览演出、结集出版等与创作有关的支出。
(二)艺术基金将从验收合格的项目中,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给予滚动资助,并组织开展出版、展览、演出等宣传推广活动。
五、申报条件
(一)本项目的申报主体为个人。申报项目的个人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大陆)户籍;
2.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7年6月30日以后出生); 3.由本人工作单位出具推荐意见,或者由所在领域不少于3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或知名人士出具推荐意见。
(二)每个申报者可申报1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三)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申报者,不能重复申报本项目;已获得“2016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的申报者,在立项项目尚未结项验收前,不能再次申报本项目。
六、申报时间
本项目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申报,至9月15日截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在申报期内受理项目申报,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逾期不予受理。
七、申报程序
(一)申报者在规定的申报受理期内,登录国家艺术基金网站(http://),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18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表》,上传申报材料,并将申报表和申报材料邮寄到管理中心。
(二)管理中心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核查。符合相关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相关规定以及提供申报材料不全的,不予受理并将通知申报者。
(三)对申报者寄送的申报材料,管理中心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且不退还,请自行备份底稿。
八、申报材料
(一)《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18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表》;
(二)申报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申报者曾在本领域获得专业奖项或参加过展览、演出活动的,须提供获奖、参展、参演证书清单及复印件;
(四)申报凡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涉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决策过程的题材或较多地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项目,须提供省级党委宣传部门、文化行政部门、民族部门、宗教部门或部队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审读意见;
(五)申报戏剧、曲艺编剧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供申报者本人主要作品2—3部和申报项目的创作构思、故事梗概等;
(六)申报音乐作曲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供申报者本人主要作品2—3部的乐谱、音频或视频文件和申报项目的艺术构思、完整或部分音乐小样的乐谱及音频、视频文件;
(七)申报舞蹈、舞剧编导人才项目,须提供申报者本人编导的主要作品2—3部视频文件和申报项目的创作构思;
(八)申报美术、书法、摄影和工艺美术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供申报者本人主要作品的照片5—10幅和申报项目的构思草图、初稿或作品小样的照片;
(九)申报材料在网络提交后,须下载、打印并邮寄1份到管理中心。申报材料为文字材料的,要求统一用A4纸型双面印制,装订成册,并在指定位置亲笔签名。申报材料中的照片,尺幅应为8—10寸,夹在文字材料内,不要装订在一起。申报材料为照片和音频、视频文件的,须将电子文件存放在U盘中一并邮寄,音频文件的格式应为WAV或MP3,视频文件的格式应为MOV、AVI、FLV或MP4;
(十)申报材料应于2017年9月15日前邮寄给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评审部(以邮戳或交寄单为准),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16层C—101室,邮编:100007,联系电话:400-025-9525,邮寄时请在信封显著位置注明“申报材料”字样。
九、签约实施
(一)确定申报项目为立项资助项目后,管理中心将与申报者签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18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报表》作为协议书附件,具有同等约束力。
(二)申报项目立项后,申报者应同意按照艺术基金安排,参加艺术基金组织的出版、展览、演出等公益性活动。
十、监督验收
(一)2018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应于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结项验收。如确需延期完成,必须于2018年10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向管理中心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延期。
(二)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申请结项验收时,须提交完整作品。
1.戏剧、曲艺编剧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交完整的戏剧、曲艺剧本;
2.音乐作曲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交完整的音乐作品音频或视频;
3.舞蹈编导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交完整的舞蹈作品视频;舞剧编导项目须提交完整的舞剧作品或其中的一幕的视频; 4.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交完整作品,其中,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作品单幅不小于1.5×1.5米,版画作品单幅不小于1×1米,雕塑作品的尺度为:单件作品最长边不小于1.2米,且应为硬质材料; 5.工艺美术创作人才项目须提交完整的作品。
(三)管理中心将按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监督管理若干规定》,对资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组织专家对资助项目进行结项验收。
(四)申报者要保证申报项目在申报及后续实施过程中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如有侵犯,申报者依法承担全部责任。对于申报者与第三方的纠纷或争议,艺术基金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
(五)申报者有以下情形的,管理中心有权对该项目重新审核,并依据其严重程度分别或同时采取暂缓拨款、终止拨款、追回部分或全部资助款项、撤销对该项目的资助以及三年内暂停申报者申报资格等相应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申报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2.项目实施内容、经费支出、结项成果等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的约定存在重大差异;
3.申报者存在其他弄虚作假、挪用资助资金、违反《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等情形; 4.申报者有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十一、其他
(一)资助项目在结项验收前,未经管理中心书面同意,实施者不得自行安排资助项目作品的出版、展览、演出或出售资助项目的作品。结项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上述活动并且应在相关材料显著位置注明该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二)资助项目结项验收时,申报者应按要求提交完整的成果材料。
(三)艺术基金对申报者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与第三方产生的纠纷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管理中心对本指南拥有最终解释权。
创作人才 篇3
首先, 创作教学的成功与否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吃透教材, 吃透教育部颁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做一个初级的“研究型”美术教师。即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或教学的实验和研究, 加以反思, 并不断改进后续的教学。美术教师能上出一节节成功的课, 需要教者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的组织、灵活的策略与方法, 即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教案。所以, 能否精心设计教案是能否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关键之一, 也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苏教版美术课本第15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的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一种是根据课本中提及的有关内容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简单说教, 一课下来, 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都感到比较茫然, 似走马观花。同样的内容我进行了一番精心设计, 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从每幅画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直至作品的艺术特色、鲜明的个性等方面加以引导阐述, 或学生分组讨论, 或学生个别展示, 或让学生成为画面中的一员现身说法, 一课下来学生们对所欣赏的内容几乎耳熟能详, 对每一件精品绘画的艺术价值都能娓娓道来。
其次, 创作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不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这里所说的创造美可以理解为美术教学的创作教学。教者在美术教学中应熟识并科学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单纯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 应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有些教学方法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判断能力的基础之上方可使用, 否则, 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第十七册“造型·表现———笔情墨意抒胸臆”一课的教学中, 单纯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对于浩瀚如海的中国画精品力作,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亲临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氛围浓烈的场所零距离目睹大师的真迹, 领略他们的风采, 与精品“对话”, 再运用诸如练习法、展示法等方法加以训练, 如此反复, 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以上论述主要是从教师的“教”的方面在创作教学中的影响加以说明, 下面从学生“学”的层面对创作教学进行论述。
据科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在少年期发展过程中绘画创作会进入所谓的“抑制期”或“转型期”, 这一段时期他们的造型能力是游弋不定的, 一方面他们仍未脱离儿童期绘画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信手涂鸦的表现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视野的进一步拓宽, 他们开始变得有些“眼高手低”, 往往对自己的创作显得不太认可, 总觉得自己的创作有点“四不像”的感觉。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不敢“大刀阔斧”、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美。鉴于此, 教师在美术创作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适度参加各种校内外美术兴趣活动, 如校园板报、墙报、宣传牌的美化设计, 经常性参观各类书画艺术展览, 进行户外写生活动, 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参加各类书画竞赛活动, 从中找寻到艺术的乐趣。初中生的艺术转型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生在保持美术学习兴趣和正确态度的同时, 知识技能也应跟进。也许一段时间内学生的作品看上去不太满意, 但这有可能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艺术的“高原现象”,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即将会有一个艺术的质的飞跃, 况且单纯从作业的满意度是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正如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创作人才 篇4
一、戏剧创作人才断层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曾经拥有刘邦厚、董向华、 藏汝新、王宜浩、王国臣、周阿林、孙殿英、翟志国、曹克勇、 吴邦杰等一批有创作实力的戏剧创作人才,他们创作的歌剧 《风浪河》、《黑妹》,话剧《乡土风情》、《大海情深》、《庚子恨》,评剧《马占山将军》、《泪美人》、《青杨树下》、《二合适嫁女》、《命运交叉点上的火光》、《抢妈》、《家法鞭》、 《大漠悲歌》、《壮士行》,龙江剧《等科长》、《把家虎》、《过不去的河》、音乐剧《冰河达紫香》等戏剧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黑河文化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这些人退休或者调离黑河,黑河戏剧创作就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境地,人才断层主要表现在数量极少和质量较差两个方面。1998年,为歌颂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命名的“黑河好八连”,只能请来省里的剧作家执笔,创作了话剧《北疆哨位》。目前,我市现有中级以上艺术职称近百人,全部是表演和器乐演奏专业,编剧专业人数为零。
戏剧创作人才是我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文艺精品数量和水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显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现时期出现的戏剧创作人才断层问题直接威胁着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队伍的稳定。一是影响了人才年龄结构的合理构成。
二、人才断层的成因分析
(一)人员素质是形成戏剧创作人才断层的现实原因。 就知识结构而言,在岗的中级以上艺术职称专业人员中,原始学历以高中中专为主。虽然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多数人通过电大、函大等成人教育的渠道取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但由于受师资力量、经费、教学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培训无论知识面、理论基础还是专业深度都远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艺术工作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人员总体素质仍较低,不能同文革前甚至文革期间的高校毕业生相比。
(二)缺乏生活是形成戏剧创作人才断层的体制原因。 生活是创作源泉,任何作品都是在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而现在的戏剧创作人员最致命的软肋是想象生活,不接地气。他们的戏剧创作对于寻常百姓的欢乐、希冀、烦恼、不幸,对于他们生存的困境,态度冷漠,都缺乏表现的热情、 冲动和欲望。戏剧创作在取材上远离了其所处的时代生活, 远离了普通大众最日常的生活,也远离了当代语境、当代情感。
(三)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戏剧创作人才断层。
部分领导认为“抓经济挣钱,抓文化花钱”,忽视地方文化工作和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 典型的如原北安市著名作家王春伟(笔名王子),曾任北安市群众艺术馆创作员,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北方文学》 等报刊发表中小说戏剧等50万字,但被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以优越的条件挖走。剧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创作一个剧本的收入,根本无法和一集电视剧的收入相比。现在全国闻名的反黑作家朱维坚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嫩江县文化馆创作员,为嫩江县评剧团写出了评剧剧本《阿弥山》广受好评,而在他调到当地公安局创作了小说《黑白道》、 电视剧《水落石出》等,但也从此与戏剧创作绝缘。
三、缓解人才断层的几点对策
(一)培养和重用青年戏剧创作人才。
尽管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也不能直接跨越“断层”而替代中年一代,但就我市目前的情况而言, 培养和重用青年戏剧创作人才,使他们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并重点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深的青年尖子人才,不能不说是目前缓解“人才断层”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继续发挥好老戏剧创作人才的作用。
老年戏剧创作人才,仍然是目前我市戏剧创作领域的重要力量,所以要继续发挥好他们的作用。通过一定的途径, 如举办戏剧创作培训班,邀请退休或者调到外地工作的老同志发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才识,投入到对中青年人才的传、 帮、带中去。读少数特殊需要的老同志,可以采用返聘的方式,以便缓解新老接替中的“断层。”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好中年戏剧创作人才。
目前,在戏剧创作岗位上的40多岁的艺术人才,尽管曾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但他们毕竟通过自身的努力,弥补了一代人才的“空白”,部分人也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如黑河市戏工室姜丽波写出了话剧《人情火情》。我们说“人才断层”,是指中年戏剧创作人才缺少和业务素质客观上有些参差不齐,但不能全盘否定这一代中年人才。因此,在缓解“人才断层”工作中,仍要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好现有的中年戏剧创作人才,并防止在使用中出现“误区”。
(四)加紧做好戏剧创作人才的引进工作。
创作人才 篇5
近年来, 随着国内影视市场的蓬勃发展, 业界对影视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相关部门对影视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40所高校开设了20多个与影视相关的本科教育, 基本涵盖了影视创作的各个领域。影视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影视相关专业一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就超过了2万人, 参加各种影视职业培训的人数就更庞大了。
然而, 我们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平衡。目前, 影视行业中低端的制作人才相对较多, 但既懂艺术, 又懂技术, 还了解管理的、具备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相当匮乏。由于产业快速发展, 技术革新日新月异, 这一人才的瓶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造成本土的特效制作水平不高, 影视作品质量难上更高层次, 同时也使得不少优秀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只能外包给海外公司去完成。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 国内相关院校及专业培训机构也都作了各自的部署, 以求全面提升了我国影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家传媒人才的一个重要培养基地, 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尝试。
二影视特效人才培养的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 最初主要是培养动画制作方面的人才。2001年开设了数字影视制作专业, 即现今的数字影视特效专业, 旨在培养融合人文、科学、艺术的复合型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经过十来年的发展, 影视特效专业方向已毕业的7届学生在国内外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网络公司等单位从事电影后期、新媒体内容创作等工作,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领域的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 我们数字影视特效专业一直奉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即人文、科学、艺术相结合, 人文为体, 科技为用, 艺术为法, 三者的结合, 相辅相成。
影视创作艺术离不开科学技术。数字技术的使用, 无疑给影视创作带来广阔前景。从最初的光学特效, 到后来的计算机图形的广泛应用, 再到如今实时创作的数字角色, 技术的进步一直推动着影视特效的飞速发展。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配后都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为后盾。
但光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艺术是我们的目标和载体, 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影视创作服务。如果一味强调技术的难度, 忽略了创作的艺术审美, 最后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技术展示。
另外,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如果失去了这个根, 再高再难的技术都是漂浮不定的。因此, 在影视特效人才培养中, 我们强调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同时, 我们希望学生能广泛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 古为今用, 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因此, 在影视特效人才培养中,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 我们始终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思路, 这也是我们吸取国内外优秀院校成功经验的结果, 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提高影视特效人才的创作水平
本着人文、科学、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做到这三方面的相互融合, 给学生提供比较灵活的课程选择, 在注重整体素质教育的同时, 加强了个性化培养, 加大创作辅导力度, 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 优化课程体系, 加大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个性化专业发展
第一, 提早开设专业课程。在以往的培养计划中, 大学的课程体系基本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层递关系来设置, 一年级新生上的基本都是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程无法安排进去, 结果是入学后不久,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很快就怠慢下来。等到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时, 学生的心基本都收不回来了。针对这种情况,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我们将思政等公共基础课程分散到大学三个年级中教授, 同时将一些专业课提早安排在大一大二开设。如此一来, 学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时,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很快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并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更深入的学习热情, 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
第二, 整合课程内容, 避免内容重复与课程衔接不畅。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 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 基本上是各自讲各自的, 造成有些课程内容被多次重复教授, 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科学。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我们广泛征求了业界专家的意见, 整合了许多专业课程, 使得课程设置更紧凑, 更合理, 避免课程的重复开设。同时, 我们加强了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 要求老师经常相互听课, 以了解其他老师的课程情况, 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 我们还实行系主任负责制, 由系主任负责培养计划的具体执行, 并监督各课程的教授情况, 最大限度保证课程的顺畅衔接。
第三, 增加创作课程, 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影视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影视特效是做出来的, 需要以作品来说话。因此,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我们特别注重实践环节, 加大创作实训的学分, 每个学期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创造课程, 同时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创作环节, 鼓励教师通过小创作来巩固学生对每一知识点的掌握,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创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进而更主动地去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更熟练地运用在下一步的创作实践中。
另外, 我们在每个夏季学期期末考试之后, 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创作, 其中包括与国外专业院校的联合创作活动。期间, 我们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来制订创作方案, 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导、监督的作用。夏季小学期自2005年开办一来, 已成为我们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去年, 中国传媒大学已将夏季小学期向全校推广。
第四, 实行“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即学生在必修课平台上完成相关课程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发展, 从选修课平台中自由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 每个课程模块都包含若干相衔接的课程,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有机集合起来, 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同时我们要摆脱单一的培养机制, 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情发挥, 同时使其偏弱的技能也得以发展, 在人文、科学、艺术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第五, 试行作品换学分的政策。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创作, 多出作品, 今年,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试行了作品换学分的政策, 即经学院严格审核后, 学生可以拿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换取某些专业课程的学分。这样, 学生可以免修这些课程, 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作品创作上。然而, 要通过学院的审核并不简单, 学生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创作方案, 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学院会指派相关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指导、监督, 只有足够优秀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 采取多人联合授课模式, 加大创作辅导力度
对于专业课程, 我们数字影视特效专业鼓励多位老师联合教授。其实这样的授课方式在许多院校都有过成功的经验。之前我们在个别课程中也有过试行, 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最近尝试将四门专业课程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中。这四门课程分别是大一的影视特效概论、大二的数字合成技术、大三的数字电影特技和数字影像创作。把四门课串联起来, 更能明确整体的专业教学内容, 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
我们计划安排两名以上的老师共同教授一门课程。如此一来, 我们首先解决了以往单个老师无法充分照顾、辅导到每一名学生, 从而造成学生创作潜能无法得到充分激发的问题。而多个老师授课不但可以显著提高授课质量, 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辅导, 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另外, 在教师搭配上我们想有所突破:我们将不同专业方向、年龄层次老师的搭配起来共同讲授一门课程。比如基础课程教师搭配专业课程教师, 可以减少课程内容重叠, 更好地衔接专业课程内容。而艺术课程教师搭配技术课程教师, 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和技术融合, 体现了专业交叉学科的创作特色。老教师搭配年轻教师, 通过传、帮、带的模式, 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得到迅速提高。
对于“数字影像创作”这门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采取包括workshop形式, 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不同的创作小组, 由不同的老师联合负责相关的辅导工作, 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小组的创作方案,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作品。如此一来, 必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力度, 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形成教研、创作良性循环。
(三) 积极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们着力打造名师品牌, 实行工作室制, 每一工作室就是一个教学团队, 要求工作室以项目带动教学, 以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我们鼓励并大力扶持学科带头人、主讲教师、骨干教师的研究与创作, 为了创作, 甚至可以减免他们的教学任务。对于年轻的教师, 我们积极寻找各种途径, 把他们送到业界进行实习, 或者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创作能力提高了, 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学生的创作热情才有可能被带动起来, 创作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四) 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国外优秀的影视院校与业界都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许多大腕都愿意回到学校, 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学生, 而企业也乐意将一些项目交由在校学生来完成, 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实习机会。但这种校企联合的培养机制在国内还没能有效地建立起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还是机制和政策的问题。为此, 学校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扶持, 使得我们有能力请到更多的业界精英走进课堂, 其中, 在由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 (北京) 大学生动画节中, 每年都会邀请到好莱坞的动画、特效大师前来讲座, 为学生提供了与大师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眼界, 丰富了创作技法。同时我们也与多家优秀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的创作项目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 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字影视特效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影视特效专业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多种创作需求中能独挡一面、开拓创新, 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 在培养合格的影视特效人才方面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能与其他影视高校、科研单位及影视制作结构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为培养符合我国影视发展要求的高端特效人才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