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创作

2024-07-14

群文创作(共5篇)

群文创作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群文舞蹈, 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生活中。群文舞蹈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裁大多是群舞, 而舞蹈的形象又直接观照着群众的日常生活, 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娱性, 具有很高的群众参与度,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 群众舞蹈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情趣。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群文舞蹈创作思想得到了解放, 变得越来越活跃, 作品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我们应不断更新创作观念, 在创作实践中与时俱进, 努力创作出适应当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的佳作。

一、把握群文舞蹈的特性, 赋予群文舞蹈艺术生命力

在群文舞蹈创作中要充分体现出群文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特点, 要根植于群众生活, 赋予群文舞蹈作品艺术生命力。所以, 我们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群文舞蹈作品, 就要把握群文舞蹈的特性。

1. 群文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艺术源于生活, 反映社会生活。群文舞蹈是群众利用业余时间, 自愿参加的自娱、自乐、自教的文化活动。群文舞蹈的前提是群众, 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即群众性。群文舞蹈的创作要着眼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 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与专业舞蹈有显著区别。因此, 群文舞蹈的创作要突出群众性, 应根植于广泛的社会生活, 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采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使群众乐于接受和参与,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 群文舞蹈具有自娱性及教育性。

首先, 群文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自娱性, 以自我抒发情感、自我表现、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等为目的。群众在舞蹈训练及演出活动中能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群文舞蹈参与者心情愉悦、精神充实, 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投入到自娱自乐的群文舞蹈活动中来。这种自我娱乐的群文舞蹈品位高尚、活动自如、积极向上, 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 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其次, 群文舞蹈的教育性。群众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样, 具有主导性和价值取向。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文舞蹈具有鲜明的主题, 使参与者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 还能够弘扬正气, 讴歌时代新风尚, 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净化人们的心灵, 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群文舞蹈因地制宜, 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满足了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鼓舞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 群文舞蹈工作者要弘扬时代主旋律, 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 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达到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3. 群文舞蹈具有普遍的非专业性。

群文舞蹈表演者主要是广大群众, 他们不可能具备专业演员的形体素质。因此, 群文舞蹈创作者必须根据演员的实际条件进行舞蹈创作, 方能取得成效。倘若创作出的舞蹈脱离群众, 要求业余演员像专业演员那样施展高难度的舞蹈技巧, 往往会弄巧成拙。例如, 群文舞蹈《安塞腰鼓》没有一个高难度技巧动作, 但展现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 贴近群众生活,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令人耳目一新, 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群众中寻找舞蹈编创的灵感和素材

1. 深入了解群众生活。

首先, 我们要因地制宜, 了解不同生活环境中不同的群众生活。中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会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 而群众生活是群文舞蹈的主要生存土壤, 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带给舞蹈艺术创作者不同的启发。所以, 我们要对不同环境中的群众生活进行全面分析, 在群众中寻找舞蹈编创的灵感和素材, 创作出符合当地群众审美情趣的优秀群文舞蹈作品。其次, 抓住群众生活的细节。很多伟大的艺术都是从细节开始。舞蹈也不例外, 群文舞蹈根植于群众生活, 更应该抓住群众生活的细节, 如果只是大致地描绘一个场景, 或者粗略地表现一个事件, 那么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只有抓住群众生活的细节, 才能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新颖独特的群文舞蹈。

2. 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众群体有着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 基层的中老年群众可能更喜欢一些比较通俗的广场舞, 年轻一些的女性可能更喜欢精致、柔和的舞蹈。了解群众的需求、吸纳群众文化是舞蹈编创的前提, 而了解群众需求最方便的途径就是了解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然后, 舞蹈编创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创新, 从而创作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群文舞蹈。

三、创新群文舞蹈的内容和形式

群文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社会功能, 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群文舞蹈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是其他艺术门类可望不可及的。我们要深入了解群众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内容和形式上吸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精华, 博采众长, 解放思想, 勇于变革创新, 拓宽创作思路, 丰富舞蹈内容, 创新舞蹈形式。这样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才能普及舞蹈文化, 使群众了解舞蹈基础知识, 启发群众自觉的舞蹈意识, 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 群文舞蹈是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群文舞蹈工作, 对培养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更新创作观念, 努力创作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贴近群众生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容、新样式的群文舞蹈作品, 并积极组织、热情服务、引导、支持各种群众舞蹈活动, 以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需求。

浅谈基层群文创作的现状 篇2

一、当前基层群文创作的现状

(一) 群文创作人才严重断层, 青黄不接。

丰富而优秀的原创作品, 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是其能否繁荣的一个“源泉”。在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中培养群文创作人才, 其所创作出的群文作品就更能贴近当地群众生活, 吸引群众观看, 不会使群文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但是, 目前这类的群文创作人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情况。就我县而言, 还在坚持搞群文创作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主动参与进来, 因为搞群文创作并没有理想的报酬, 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这一行自然就没什么吸引力。

(二) 基层群文创作的环境不佳, 创作视域狭窄。

目前基层的群文创作人员大多都是非职业的创作人员, 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 甚至是农民作家。有工作的工作任务压头, 没工作的生活压力更大, 退休的要带孙子孙女, 身体也大多不好。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 他们接触社会范围比较小, 接触层次比较单一, 阅历不足, 信息量不足, 且很少有机会出去采风, 甚至不懂电脑, 鲜活的素材不多, 缺乏交流, 不了解当今文艺动态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造成基层的群文创作作品数量少, 质量不高。

(三) 基层群文作品发表和出版难。

目前受大趋势影响, 很多报纸大幅度削减或取消副刊版面, 使业余作家容易完成的短篇作品不易发表, 而出版社的转企改制, 又增加了长篇作品的出版难度。转向文学刊物投搞, 但文学刊物容量也有限, 稿件经常被积压, 网络就更不用说了。作品出版发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严重, 有些基层创作人员想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汇集出版书籍, 历尽了千辛万苦……交流平台的缺乏,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基层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 基层群文作品的社会效应不大。

在文化教育部门, 在职的文艺人员发表作品有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 创作的作品多是应景应时之作, 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其他基层的创作人员虽是出于对文艺的执着爱好而创作, 但因缺少发表和出版机会, 作品大多锁在抽屉里或在朋友之间交流, 缺乏锤炼, 是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消遣之作, 很少有人去潜心创作中长篇小说、电影电视等大作品。所以, 每年我县虽然也发表不少的散文诗歌、戏剧曲艺和摄影、美术等作品, 但少有大气之作, 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效应。

二、繁荣基层群文创作的有效途径

(一) 领导重视是群文创作的有力支持。

领导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 自觉地把群文创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群文创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为群文创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增加对文艺创作的投入, 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点题材创作生产的投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团结和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文艺精品创作中来, 用党的宣传文化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创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文艺精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蕉岭县是省级文化先进县, 近年来, 各级领导将发展先进文化、繁荣文艺创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在文化投入、阵地建设、人才培养、营造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分析我县文艺创作的现状, 确定了“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的文艺创作思路,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培育、打造“精品”, 充分发挥文艺“精品”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全面提升文艺创作的质量, 成功实现了“精品”与“普及”的良性互动。

(二) 队伍建设是群文创作的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面对目前群文创作人才的断层现象, 如何培养后备人才, 建设一支团结和谐、德艺双馨、富有活力的文艺创作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充实专业创作队伍。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手段, 不断充实业务人员队伍, 改善业务人员队伍结构, 提升业务人员队伍的能力, 发挥业务人员队伍在文艺创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是充分整合文艺资源, 积极发挥各文艺协会的作用。通过成立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门类齐全的文艺创作团队, 增强文艺创作实力。再次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开发引导业余文艺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的热情和创造力。通过加强培训指导, 提供文艺创作展示交流平台, 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夯实文艺创作基础。

(三)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群文创作的源泉。

群众文艺创作面向基层、面向百姓, 为基层创作、为百姓创作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因此, 群文创作要坚持与群众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以群众的认同和喜爱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每一次群众文化活动中新创文艺节目必须占节目总量的相应比例, 努力减少群众文化活动中“炒冷饭”的现象。坚持文艺创作与宣传教育的需要紧密结合。加大对文艺作品的审查力度, 确保文艺作品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杜绝不符合宣传教育要求的文艺作品遗害社会。坚持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鼓励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作者把自己的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 既扩大了影响, 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 机制创新是群文创作的活力。

浅谈农村基层群文舞蹈的创作 篇3

一、厘清群文舞蹈创作的弊端, 是群文舞蹈创作的基础

在当前的群文舞蹈创作中, 也和其他文艺作品创作一样, 存在着一些弊端, 厘清群文舞蹈创作中存在的弊端问题, 是搞好群文舞蹈创作的基础。

1. 群文舞蹈创作的“程式化”。

纵观近些年的群文舞蹈作品, 不难看出它的创作也和其他的舞蹈创作一样, 奉行的是“编导法”而不是“创作法”。“做流畅的动作”或“流畅地做动作”的传统观念, 在很大程度使得这些群文舞蹈作品的风格沉浸在历史积淀中。

2. 群文舞蹈创作的“形式思维”。

群文舞蹈的创作形式思维也是近些年群文舞蹈的一大弊端, 任何一种舞蹈的创作只有在内容上回到人的原点, 其创造目的与宗旨才能实现, 而不是单一的模仿, 复制。

3. 群文舞蹈人才的流失及培养渠道不畅。

组织群文舞蹈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但对创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一直以来比较忽视。作为业余文艺作者, 有的会主动与文化部门保持联系, 有的则需要组织者去发掘、培养。目前, 舞蹈创作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一些专职的有创作能力的群文舞蹈工作者, 也出现了转行的现象。

二、把握群文舞蹈特性, 是基层群文舞蹈创作的根本

由于我们不少的群文舞蹈工作者, 缺乏深层次地把握群文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 在创作中没能充分体现出群文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特点, 不仅体现不了群文舞蹈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群众的固有优势, 因而也影响了群文舞蹈作品应有的生命力。所以, 要想真正创作出优秀的群文舞蹈作品, 我们就要清楚的掌握群文舞蹈的特征。

1. 群文舞蹈的群众性。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舞蹈是以它特殊的艺术手段和形式, 生动而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艺术。群文舞蹈由于它的前提是群众, 是群众利用业余时间, 以自己为主体, 以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文化活动, 其宗旨首先要符合群众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的创作必须具有群众性。也就是说, 群文舞蹈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 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 以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需求的目的, 这是群文舞蹈区别于专业舞蹈的显著特点。其作品创作理应坚持自己的个性特点, 遵循自己的创作规律, 牢牢地建立在自己的根基上, 突出地表现群众性这一特性, 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突出新时代的节律, 采用农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和参与, 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 从而完成它自身的艺术使命。

2. 群文舞蹈的娱乐性。

农民群众参与舞蹈训练及演出活动, 他们只是为了消除疲劳,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 表达情感, 这种自我娱乐型的自娱性群文舞蹈活动, 没有评奖和荣誉的压力。当前, 这种自我娱乐性的群文舞蹈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 是农民群众渴望文化生活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动态。

群文舞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不等同于主流文化, 没有强制性, 但群众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样, 具有主导性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 群文舞蹈要具有鲜明的主题, 能够弘扬主旋律, 讴歌新风尚, 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

3. 群文舞蹈的教育性。

群文舞蹈具有弘扬正气的作用。进步的、健康向上的群文舞蹈作品, 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鼓舞人们去为创造美好生活, 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奋斗。群文舞蹈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创作大量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加强家庭美德、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弘扬时代主旋律, 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 群文舞蹈的民族性。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 各具生活特点的舞蹈, 使群文舞蹈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如维吾尔族的《赛乃母》, 傣族的《孔雀舞》等民族舞以及东北秧歌等民间舞蹈, 他们来自于生活, 直接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生活, 表现本地区本民族群众的理想、感情和追求的特点, 始终保持着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 群文舞蹈永远直根与人民中间, 形成了这些群文舞蹈作品自身的十分鲜明的独特个性, 充分反映出其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鉴于群文舞蹈的群众性、娱乐性、教育性和民族性特征, 群文舞蹈的创作务必立足于基层群众, 尊重民族性, 突出娱乐性、教育性, 让群文舞蹈真正成为基层群众寓教于乐的好形式。

三、把握时代脉搏, 是基层群文舞蹈创作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的基层群文舞蹈呈现出了内容上日益丰富, 形式上更加多姿多彩, 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思想情感的审美需求。因此, 把握时代脉搏, 一切从群众出发是基层群文舞蹈创作的方向性问题。把握住群文舞蹈作品的个性, 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适应性, 它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群文舞蹈创作中, 应着重解决下面几个创新:

1. 群文舞蹈创作观念的创新。

群文舞蹈作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方面,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搞好基层群文舞蹈创作, 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培养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 作为基层群文舞蹈工作者, 应大力扶植广大农民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 进一步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解放思想、变革创新, 博采众长, 积极组织创作符合时代的要求, 适应当今农民群众舞蹈审美需求的群文舞蹈作品。

2. 群文舞蹈创作内容的创新。

群文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极为直观的形体之美, 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走向表现更深刻的内涵, 可以让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群文舞蹈容纳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群, 现在群文舞蹈活动的参与者中, 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或文艺特长者大有人在, 因此, 群文舞蹈编导要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 在内容上, 吸收不同民族的舞蹈精华, 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3. 群文舞蹈创作形式的创新。

形式的创新并不只是在文体上的创新, 舞蹈有很多表现形式, 艺术的构思和叙述的技巧, 以及人物的塑造与环境的渲染等等。但形式上的创新还需要敢于打破语言常规, 突破传统的叙述模式, 多种样式有机结合, 实现文体互渗, 并自觉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这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当然作品要创新, 必须扎根生活, 坚持“从群众来, 到群众中去”, 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 选取题材。

群文创作 篇4

一、群文舞蹈需要具备的创作特点

1. 结合生活题材赋予群文舞蹈以艺术感染力

群文舞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通过群众自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群文舞蹈更加的贴近生活, 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 有效地把握了老百姓的需求, 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我们在进行群文舞蹈创作过程中, 需要找到符合群众的创意以及素材, 通过对生活化的素材进行仔细地了解,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群众内心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让创作出来的群文舞蹈在老百姓中产生共鸣。此外, 在进行创作时, 舞蹈的编排需要具有特有的视角来对生活进行观察, 把生活中的点滴经过提炼, 用舞蹈艺术的形式把老百姓的生活情趣进行完美地表达。因此, 群文舞蹈创作需要结合生活题材, 才能更好地赋予其艺术感染力。

2. 结合人文情怀赋予群文舞蹈以大众文化思想

群文舞蹈创作是在一个特写的环境中, 不断提炼生活中的元素, 结合老百姓的人文情怀才能更好地创作出更具个性与审美价值的作品。而且在进行创作时还需要根据生活的内涵以及深度进行尝试, 在进行创作时要运用特有的表现手法, 让群文舞蹈的表现能到达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因此, 群文舞蹈需要以老百姓的生活为基础, 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与研究来形成一定的特有舞蹈语言。除了要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之外, 还需要让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特色, 要给群文舞蹈赋予大众文化思想。

二、群文舞蹈创作方向的迷思

1. 群众参与意识不到位, 创作缺少题材与灵感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不只是一个物质优良的社会,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还需要一个精神充实的社会。但是, 由于一些领导对于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的缺乏, 没有意识到群众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建设投入大, 是一个软性任务, 因此没有有效地组织起当地群众进行积极参与。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 呈现出不积极地态度。从而容易导致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人员, 在进行创作时缺少热情。而且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也让创作人员缺少了一定的创作题材, 在创作上无法发挥出较好地创作灵感。

2. 群文活动开展单一, 缺少创新意识

由于各个层面的影响, 在组织群文活动过程中, 没有形成有效的形式。导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极其缺乏。虽然有的地区响应了国务院的号召, 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给群文舞蹈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地创作环境。同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推广宣传机制, 让群文舞蹈创作人员在收集适合群众需求的题材方面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群文舞蹈创作工作者的创作理念, 需要结合当地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需求来进行, 如果不能更好地深入到基层进行体验与收集, 那么根本创新不出一套适合于群众舞蹈文化艺术需求的舞蹈。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群文舞蹈的创作, 不能发挥出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群文舞蹈创作方向探索

1. 通过创新群文舞蹈形式展现人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文舞蹈已经逐步成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我国文艺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开展群文舞蹈的普及以及创作工作时, 要以较高责任心, 加强自身的创作能力, 并且要具有极高的创新意识, 要及时地通过对生活不同角度的观察, 来了解老百姓舞蹈思想的需求, 只有创新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 才能更好地把社会的人性完美地呈现出来。需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 提高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意识, 为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收集、观察条件。

2. 通过创新群文舞蹈内容应对需求

群文舞蹈作品的好与环的标准, 要看是否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像当前最为火热的电视剧题材的拍摄方向多选医院、婚姻、事业等贴近生活的内容来进行创作。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相类似的题材来进行选择, 让老百姓通过群文舞蹈来进行思考, 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在进行创作时, 我们要尽可能的融入人文气息, 让老百姓感受到美, 同时也是对创作作品的一种表达。通过优秀的作品, 净化当前老百姓的心灵, 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审美情趣。让老百姓通过多元的舞蹈内容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群众进行文艺基础知识的讲座, 通过艺术知识的普及,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3. 创新群文舞蹈机制, 保持其生命力

作为舞蹈创作工作人员, 除了平时要加强艺术修养以及艺术思想之外, 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机制, 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群文舞蹈作品。创作人员要不断地寻找新的机遇与发展道路, 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层开展群文舞蹈活动, 通过实践与观察, 不断提炼生活元素为舞蹈题材,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有条件的创作人员, 可以创建群文舞蹈工作室或者团队来进行创作工作。通过不断创新机制, 发挥自主优势来保持群文舞蹈更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有效地增长了老百姓对群文舞蹈的喜爱之情。

4. 提高群文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

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中, 如果能有效地提高群文舞蹈创作审美, 可以协助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效地提高了群文舞蹈创作的意义。此外, 提高了群文舞蹈创作审美, 对于群众的眼界也可以有效地拓展, 甚至在创作时可以结合群众的广场舞、健身舞来进行创作, 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贴近生活, 把群众文化通过群文舞蹈进行表达。与此同时, 群文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成为了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在群文舞蹈中融入一些专业的舞蹈元素, 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还能提高群文舞蹈的水准, 有效地陶冶了老百姓的性情。作为创作工作人员, 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艺术文化带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群文舞蹈创作工作需要以老百姓为前提, 仔细观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为题材, 才能更好地让群文舞蹈在老百姓中引起共鸣, 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杨.浅谈群文舞蹈特点及创作方向[J].魅力中国, 2010 (32) .

[2]杨静.浅谈群文舞蹈创作的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4) .

群文创作 篇5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

群文美术创作来源于群众, 贴近于生活, 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最直接的表述, 是构建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 群文美术崇尚自然、和谐的审美思想, 抒发群众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构成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古典传统美术是历代群文美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村落、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固定区域, 不同的村落、社区具有不同的村落社区文化, 以村落风俗、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更是能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格和民族风情。

古来就有以村落文化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了。张泽瑞的这幅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宋代人们的生活, 作者通过散点透视法的摄取景象将众多的人物都融入画中。在画中共815个人物, 且衣着不同形态各异, 淋漓尽致的给后人完整的呈现了宋代景象;绍兴明代大写意水墨画家徐渭, 他开创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 成为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 古越绍兴文化历史悠久, 画坛俊彦辈出,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不可多得的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为当代群文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

二、新时期群文美术创作理念的转型

在新时期, 传统美术走在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 这就是所谓的转型, 进一步来说是更加全面的转型, 其实质是传统美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环境的转型, 是存在性质还有应用方式的转型,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发掘创造传统美术中最本质的传承元素和精髓, 并且进行创新和创造实现延续。基于此, 我们应该重新传统美术的生存状况, 进而找到合适的概念和形式。现代美术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艺术形式, 和传统的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深入探究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联系才能对传统美术的转型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美术包含着很多的种类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比如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的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图像艺术等等。然而不同的艺术都是以文化作为内涵, 用科技作为依托, 以传统美术为根基创作发展的。所以说, 现代美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艺术审美和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了。我们在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中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且为其建立沟通, 可以为传统美术的发展和生存有帮助, 所以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了。

三、繁荣群文美术创作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传统绘画方式的改变, 群众美术创作的繁荣昌盛, 进而成为群众业余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以一些成功的事例看一下, 被誉为“书画之乡”“花样设计之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许多百姓都积极的参与书画创作和花样设计, 而且许多作品都被群众所喜爱和收藏, 他们使生活成为艺术的生活,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柯桥是国际现代纺织之都, 现代纺织美术将传统手工创意绘画艺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比如黄倩慧的《迷彩之风》、严蓓蓓《水波》等作品获国际面料花样设计大赛高奖。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些艺术与科技结合, 通过数码相机以及电脑技术与电脑连接, 使之更加快捷和精彩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群文美术创作是传统与时代的融合

传统美术与现代相融合也表现在其大众性的基础上,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也就是针对普通人们, 传统的美术就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而得的, 从而被鲁迅称为“劳动者的艺术”, 其主要实质是反映大众的本质情感, 反映生活的大众文化。而现代的美术艺术的核心就是服务大众, 为了改变大众的生活而进一步设计和创作。所以说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群众文化具有滋养的作用和效果。

再者来说, 传统美术和现代艺术本质上都是造物文化, 二者的时代、哲学思想基础还有社会背景都不相同但是二者在文化系统中发挥的本质功能和属性是相通的, 现代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美术的基础, 应该在二者共通的前提先加以融合发展, 这是现代美术的发展必然, 也是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契机和创新点。

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有着深刻的渊源, 传统美术的最佳传承途径就是与现代美术相结合, 一方面从传统美术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 将对民族精神的情感完全的吸收和表达, 将传统美术发扬光大, 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一个优秀的群文美术创作是地域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征的融合, 地域传统文化是群文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和个性, 时代性决定了作品的优秀与成败与否, 只有合理的把握和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群文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项建富, 徐国萍.新传媒时代民间美术的教育与传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

[2]赖小军.试谈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1 (18) :202.

上一篇:油田电力网络下一篇:项目管理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