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2024-08-09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通用7篇)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1

构建特色优势区域创新体系 引导地方建立长效机制

2011-2-23 14:30:07 来源:《中国投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好地促进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随着“十二五”的来临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从区域层面保证产业创新力度,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刘艳荣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主要围绕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地方建立长效的工作和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以期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刘艳荣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又可以说是需要加强的关键所在。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主要是针对各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构建和完善由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组成的多层次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增强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差别化发展。

创新能力布局不均衡

多层次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中国投资》:随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上存在哪些问题?

刘艳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近年来,国家发改委把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注意到,随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国仍有近1/3的省(区市)没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个别省市尚没有建立省级产业创新平台,还不能满足多层次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西部地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同时,现有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集聚效应和利用效率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不断充实完善国家层面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更好地促进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这对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投资》:针对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经进行了哪些努力?目前成效如何?

刘艳荣: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并率先在西部地区启动了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试点工作,目的是在西部这一薄弱地区,优先支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能力,引导和促进地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经过有关地方的努力和认真的组织推动,我委研究对其中条件较为成熟的44个区域创新平台项目予以命名并将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此项工作试点以来,应该说得到了西部地方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能力平台计划的设立,有利于激励、引导地方加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有关工作的定位、原则,项目的管理、申报等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们会同10个地方发改委对有关工作思路、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并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我委研究发布了《指导意见》,以全面指导推进相关工作。统筹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中国投资》:国家发改委将如何推进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刘艳荣:在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合理规划、特色发展,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国家引导、地方为主”的原则。

合理规划、特色发展指的是国家在布局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时,要突出区域的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合理规划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产业方向和重点,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地方主导产业等有较好创新资源基础的领域强化布局。同时加强国家和地方不同层面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互动,建设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就是着眼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产业创新平台共享开放的运行机制,加强国家与地方工作的上下联动;形成全方位推动自主创新合力的发展模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产业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国家引导、地方为主是指国家主要加强宏观政策和规划导向,确定发展原则和方向,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鼓励其大力支持和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和地方相互联动的创新机制,逐步构建国家引导、地方为主的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西部率先试点成效明显

《中国投资》:能不能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率先在西部地区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情况?

刘艳荣: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西部各地对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总的看来,相关地方政府基本做到了结合本地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是各地非常重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有重庆市研究制定了《重庆市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五年规划》,陕西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宁夏自治区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我们注意到,在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过程中,相关省市都特别注重结合本地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着重培育对本地区优势产业起到支撑作用的创新平台,有针对性地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制约进行攻关,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探索区域创新平台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并进行制度化。

二是注重发挥政府资金对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等地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联合共建平台启动建设,同时还正研究争取专项资金用于以后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我们常说,在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中,国家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主要是进行引导,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地方来做,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三是充分发挥平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如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围绕宁夏煤炭资源特点,建立煤质特性分级利用、煤化工系统配套技术及低化学物质综合利用、下游产品技术研发等3大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启动实施了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技术升级与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甘肃的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结合甘肃省矿产资源优势,在研发任务上针对白银集团公司、金川集团公司等成员单位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提升企业和产业发展后劲。重庆市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依托重庆大学建立复杂煤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因地制宜地进行煤层瓦斯高效抽采和低浓度瓦斯提纯研究,提升当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对于2009年已批复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各承担单位陆续成立组织机构、探索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落实平台建设条件,协调推进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使联合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平台的建设任务过半,今年将陆续有一部分进行验收。我们将积极指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并从中吸取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中国投资》:对于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试点工作来说,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在工作侧重点方面有何考虑?

刘艳荣:在2009年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试点工作时,委领导就对开展此项工作做出明确批示,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地方的作用。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明确了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定位,即:主要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予以指导和引导,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整体工作上做好协调推进。在工作中更加突出地方的组织作用,充分尊重地方意见。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为抓手,推进地方建立和完善加强创新的工作体系,形成国家与地方联动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开展全国范围试点申报

《中国投资》:《指导意见》出台后,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推进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刘艳荣:去年,《指导意见》发布后,得到了全国各地方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各地方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同时,各地也迫切希望我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联合共建创新能力平台工作,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地方由比较关注经济规模的扩大转向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而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我们认为,各地方结合本地区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了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为了在全国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近期,我们打算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尽快协助地方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对2009年在西部地区试点的部分国家地方联合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予以适当资金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形成多渠道筹资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局面。三是今年2月将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组织命名工作。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随着西部地区国家地方联合共建试点工作的成功开展,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也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我国技术研发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2

一、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师资紧缺的问题成为不少高校一个共同的难题;特别是为提高办学水平, 保持学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因此, 稳定校内现有人才, 吸引校外高层次人才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许多高校所致力抓好的重要工作, 各个高校之间由此也展开了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 重点院校以及处于都市的高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而地处较偏的地方本科高校由于经济条件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则处于劣势, 教师的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稳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才竞争存在着混乱和不平等, 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的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同样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是相对的, 是流动中的稳定。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法规上的不健全, 人才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等因素, 再由于教师的流动还带有某些自发性、盲目性及功利性, 因此目前的人才流动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无序现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各省都相应地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 各高校也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 采用了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 展开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重点高校和地处都市的高校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使得原本就不富有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外流, 导致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2.地方本科高校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的机会与空间较小, 高层次人才有后顾之忧。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 自然环境较差, 经济相对落后, 而且大多属于省市共管的高校,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并由此带来文化、科技、人文环境较差, 信息交流较为闭塞, 物质待遇较低等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落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由于教育经费比较紧张,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除了参加评职称必须的公共课、计算机知识、外语学习外, 主要的形式就是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等学历教育, 而参加学术会议、高级研修班、出国进修、国内访问学者和助教进修班的机会都很少。同时由于地域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薄弱, 整体办学实力不强, 办学经费紧张, “造血”功能不强。因此,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生活待遇较低, 工作条件较差。虽然地方政府近几年对地方本科高校加大了投入, 再加上高校自身的努力, 地方本科高校在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但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 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高层次人才感到在地方本科高校工作发展机会少, 发展空间小, 缺乏学术交流的平台, 文化环境较差, 不利于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二、对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而且需坚持常抓不懈的工作, 既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又要有长远的超前规划, 既要有资金投入, 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当前, 地方本科高校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创新机制。

1.创新保障机制, 建设和谐稳定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才能谈得上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作为高校教师, 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可少, 但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使之付出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此,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 逐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学校也要拓宽办学思路,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要重视解决教师的图书资料、实验室、教研室、仪器设备陈旧和短缺的问题, 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 学校还要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 并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 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优惠政策, 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 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和小孩入学的问题, 千方百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 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2.创新引进机制,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首先, 要注重超前规划, 科学引进人才。本着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 人事 (人力资源) 部门要审时度势, 对全校各专业师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对各学科教师需求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科学论证, 做好前期规划,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科学地招聘教师, 这样在保证教师数量得到及时有序的补充的同时, 也有效避免招聘人才的盲目性。其次, 要创新招聘机制, 面向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敢于打破区域的限制,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摒弃任人唯亲、近亲繁殖, 实行面向全社会招聘, 让五湖四海的人才为我所用,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三要创新工作机制, 吸纳高素质人才。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统筹兼顾, 创新工作举措, 主动出击, 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例如主动参与大型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 在影响较大的报刊上做广告, 吸纳人才;根据学校专业人才情况, 主动与相关专业比较强势的名牌大学直接联系, 让他们推荐博士毕业生, 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创新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首先, 要创新培优机制, 加大学科 (术) 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力度, 从资金、环境条件、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让他们尽早成为各学科的中坚力量。其次, 要创新培养机制, 促进师资整体水平均衡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 加强对两类教师的培训。一类是青年教师, 尤其是刚研究生毕业的教师, 要进行细化培训, 进行“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挑大梁”的培训和考核, 把培养任务分解到系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 促进新教师成长。一类是发挥老教师的积极作用, 比如通过举行老年教师教学水平比赛、老教师示范课的表演, 老教师科学研究的讲座, 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促进了老、中、青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均衡、协调发展。三是要建立校本培训机制,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氛围,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制订培训管理规定, 要求教师进行不同类型的学习培训, 让教师的学历、职称、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高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 努力形成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风气, 鼓励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 逐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终身”学习, 及时地、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 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4.创新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同时,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如果缺乏信用, 部门之间、高校之间相互挖人, 结果只能是造成人才流动的无序混乱。因此, 应采取以下举措: (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高等学校宏观管理的职能, 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教育法规, 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 把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计划列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现状, 制定规划, 出台政策, 努力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要积极探索高校教师“培养、培训、管理”的一体化机制, 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 树立新观念, 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一要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基金支持、优秀人才遴选、实行聘任制等方面确定“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逐步打破职务聘任中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现象, 并逐渐过渡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二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 在引进师资渠道上, 要严把“入口关”, 通过吸收优秀毕业研究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措施, 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 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要加强师资管理制度建设, 实行人才培养管理责任制, 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严格管理, 把师资队伍管理培训责任落实到人。同时, 对师资培养经费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赏罚分明。通过人才培养管理责任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四是要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 在教师队伍中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不同的科研队伍, 从而加强学术研究水平,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 强化政策导向, 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结合教师考核、晋升、奖惩的有关规定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办法。要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 逐步做到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分别负担培训费用。要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建设, 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

总之,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 还要在经费投入、条件保证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我们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系列制度, 并确保系列制度有效的运作, 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岳恒.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选择[J].惠州学院学报, 2007, (2) .

[2]李巧林, 赵秀华, 闫建平.高校教师资源开发及制度创新浅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21 (3) .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农村图书馆建设责任模式

一、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意义与形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文化设施,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也应该具有获得便捷的、适当的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获得图书馆服务也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民获得便捷、充足的图情信息服务是新时期农民提升自我的必要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实现这个目标,获得图书馆服务是必要的。

全国总人口的63.91%生活在农村,但是我国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严重滞后。建国近60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城市获得巨大发展,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却成了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2004年全国人均藏书量0.3册,农民人均拥有量仅0.1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

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现在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来保障这种基本权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从2006年到2008年,国家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图书馆和乡村文化站等配送图书500万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如政府主导的“农家书屋”建设已取得良好的经验和预期效果 。

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困难

首先是关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调查研究严重不足。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各种类型的统计数据几乎是空白,相关研究文献的极度缺乏。我们于2009年6月18日搜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篇名”中含“图书馆”的文献有106166篇;“篇名”中含“农村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乡镇图书”的文献合计有426篇。文献比例达到249:1的大比例。在我们统计的文献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非学术性的文献。

其次,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决策科学性不足。因为调查研究的欠缺,现行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形式、建设规模、建设数量、布点模式、经费来源、图书配置、网络建设、日常管理、统计反馈、动态调适、特色突出等等问题上都或多或少缺乏科学的判断。

再次,农村农民自身观念陈旧。乡村干部多认为经济发展才是政绩,把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曾有一位农村干部宁要现金1万元建厕所,却不要价值3万元的2000多册图书。相当多的农民也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意识,几千年的农业生活传统使农民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和“舞文弄墨”隔绝开来,不关注图书信息。

再次,图书资源不足也是一大困难。农村图书馆(室)覆盖面广,建点多,图书资料严重匮乏。一般的乡镇图书馆(室)图书品种单一、数量稀少,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倒是有几本,不切合当地学习的需要。

还有就是管理落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多依赖乡村干部的个人兴趣和意愿,责任不明确;一方面是缺乏懂图书馆管理的人才,图书的分类、推荐、反馈、补充以及调查研究等等都需要一定的专门人才,而这是现在农村最缺乏的。

三、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中地方高校的责任

首先,地方高校有义务参与到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中来。大多数高校都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特别是其图书馆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高校师生的学习基地和学术信息资源集散地,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所采用的整合有限资源优先发展教育、科技的结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全国一盘棋,高校应该为地方公益文化事业尽自己的力量。

其次,地方高校有条件参与到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中来。高校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创造出满意的文化产品,为农村图书馆(室)提供基础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拥有一大批图情专业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图情管理经验,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及人力支持;地方高校拥有大量的本地生源,可以藉此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地方农村农民的需要;地方高校空闲的硬件资源也可以直接支援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等等。

再次,地方高校也需要参与到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中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校的布局中比较均衡,几乎每个地市都有两所以上的地方高校,在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机遇;地方高校要做出特色来,结合地方文化建设是其途径之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走出高校服务社会是改进方向;地方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需要转化,可以在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中进行推介,在双向交流实现互利双赢;等等。

四、地方高校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模式

(一)调查研究

地方高校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在吃准吃透国家的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当地农村,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特别是利用自身在占有学术资源上的优势,吸收国际国内有关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科学的建设方案,特别是在农村图书馆(室)的科学布点、有限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模式优化、后期反馈调整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供行政部门决策时参考。

(二)提供基础支持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专业优势,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创造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如文学作品、艺术欣赏、科普常识、保健知识、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保知识、育儿教育、法律事务、经济管理等等方面的书籍。高校在提供基础资源时必须坚持两个导向:第一是农民导向:应该把大量科研成果化艰深为浅显,化专业为通俗,化枯燥为有趣。第二是地域导向:农民对于图书资源的需要是多样的,如有的地方在矿冶方面的知识需要多,有的地方对传统农业作物的种植知识需要多,而有的地方却对苗木种植的知识需要多,等等,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地域农民的需要创造出切合地域需要的文化产品。

(三)直接参与创建

首先,结合地方高校的地域、专业特色等因素,把地方高校纳入到我国多级图书馆体系当中,在农村图书馆(室)层级网络中作为一个高级“节点”发挥上联下达的关键枢纽作用。如以湖南省为例,全省共有122县(市、区)、2354个乡(镇);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高校类别有综合大学、理工学院、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等。该省高校的特色专业涉及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依据各地农村知识需要的不同,结合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地域位置,建立地方高校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室)的“一对多”关联建设模式。如果把各地市、各县市的图书馆、文化馆也纳入与高校同级的“节点”,那么这一关联体系中每个地方高校的下级节点不会多于十个,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其次,直接协助农村图书馆(室)进行硬件建设。在各关联乡镇组建农村图书馆(室)的时候,责任高校组织精干的专业人员,会同当地党政工作人员,指导协助图书馆硬件资源建设。主要工作是:结合当地实际指导图书馆舍建设;协助进行网络建设;协助购买、配送图书资料;协助图书分类清理;帮助制定图书馆管理制度等。开展地方高校捐赠图书活动也是直接参与建设的方式之一,一些高校过剩的、应用性的图书资料,可以藉此机会赠送给关联农村图书馆(室)。

再次,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直接参与管理或者培训图书管理人才。在农村图书馆(室)创立之初,地方高校可以轮派专业人员直接帮助管理,或者创立可供其他农村图书馆(室)学习的“样板管理图书馆”。之后,可以通过上门辅导或者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一大批本土的农民图书管理人才。

(四)长期支持

地方高校和地方农村图书馆(室)的关联建设模式不是临时的拉郎配,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伙伴关系,地方高校必须为关联的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提供长期的支持。首先,定期开展农村图书馆(室)情况的调查研究,随时把握建设动态,以便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开展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本地学生了解农民的图书需要,以便及时建议补充和更新农村图书馆(室)的图书资料;再次,定期对农村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轮训,让农村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新的图情信息和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再次,建立长期的联网模式,为农村图书馆(室)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以弥补农村图书馆(室)藏书之不足;还有,长期为关联农村图书馆(室)提供在线数字信息服务,以便及时迅捷地解决农民的专业问题;等等。地方高校应为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提供长期的财力、人力支持,专人负责,跟踪推进。

五、结语

地方高校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方式。在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也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地位和价值。一方面,农村图书馆(室)建设为高校科研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提供社会服务中突出特色,更好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可以让高校师生更贴近农村现实生活,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服务社会,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总之,地方高校参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是责任,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部先蓉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乡村图书馆建设研究

[2]马慧.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图书馆(室)建设探讨

[3]雷香花.试论乡村图书馆的“1+X”建设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5):83-84.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4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是基础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

员,他们个人的素质对人大常委会作用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首先,要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要系统深入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明确人大工作的方向和任务,真正做到“情系群众,权为民用”。要不断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学习宪法和法律,熟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地方人大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切实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议事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组织工作,改进审议方式方法,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不断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督办机制,加大督办力度,提高落实效果,切实把地方人大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位。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改革和完善会议制度。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主要是通过会议形式,集体决定重大事项,集体行使职权。因此,完善会议制度十分重要。如改进常委会会前专题调研制度、常委会会议表决制度等。二是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要把对人大信访件的处理作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每年都要对全部来信来访件进行分类,对数量多、反映问题集中的信访件,常委会要将其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上下联动的执法检查、听取工作报告、开展视察调查等等,切实把问题解决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是关键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依法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身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社会组织机构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围绕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认真搞好执法检查,强化法律监督力度,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积极督促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支持和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督查和指导“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宪法法律素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和完善人大代表制度是前提

一是改善代表结构。要充分认识目前许多地方官员代表、企业代表在代表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大带来的弊端,进一步优化代表结构,使人大代表更具广泛性。二是改革候选人的产生方式。由于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尚未形成,选民对候选人情况的了解相当有限,有些选民对自身选举权利的认识不够,选举的热情还不是很高,有些代表当选后履职的实际效果还不尽如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代表候选人产生办法,改进代表候选人介绍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高代表履职水平。三是建立代表履职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建立代表考核制度、代表履职保障制度等,调动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名誉代表”、“哑巴代表”的问题。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大人大监督力度是手段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特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监督机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能,促进

政府和司法部门依法执政、公正司法。一要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完善各种监督制度,根据监督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监督工作制度,实现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监督机制,确保监督长期有效。二要改变重形式监督轻实质性监督的现象。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

多种形式,掌握实际情况。审议发言要防止避轻就重,搞一团和气,要指出监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实效。三要敢于运用刚性监督手段。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等职权是法律赋予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的刚性监督职权。监督法对这些刚性监督职权的使用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刚性监督职权的使用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提高人大监督的震慑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对社会反映十分强烈、比较重大的问题,依法启动相关的刚性监督程序。

为了提高监督实效,人大在实施监督权时,要注意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围绕法治社会行使监督职权。行政权是一种国家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要督促政府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平与正义。适时听取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推进审判、检察职能改革,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促进社会公平。二是要围绕建立责任政府、诚信政府行使监督职权。行政机关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行政活动承担责任,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监督政府严格依法履行职权,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对人民群众负责。要督促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围绕提高行政公信力这一核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三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能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失去平衡,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背离。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等方式,促进政府向着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轨道上前进。

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是要深化党委自身对人大工作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而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又是通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和向权力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来实现的。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把党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全社会且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可以说,人大行使职权的过程,就是体现党的领导的过程。

二是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同级党委对本行政区域范围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凡应该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的,都应作为建议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意志;凡是需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的干部,都要事先向人大常委会的主要领导或人大常委会党组、主任会议通报党委人事安排意见和人选情况。同时要尊重人大依法选举和任免的结果。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5

姓名:边策 学号:1110622056 班级:11药学(2)班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起源于英国,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一种形体语言,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

国际标准交谊舞(International style of Ballroom Dancing),简称国标舞,是在古老的民间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体育舞蹈在全世界民间都有比赛,在此同时,体育舞蹈运动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体育舞蹈极赋时代气息和体育竞技性质,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并于2000年第五届中国体育科学大会,列为比赛项目。按竞赛项目可分为三类: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Waltz)、探戈(Tango)、狐步舞(Foxtrot)、快步舞(Quick Step)和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 Waltz)5个舞种;拉丁舞包括伦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桑巴(Samba)、斗牛舞(Paso Doable)和牛仔舞(Jive)5个舞种。团体舞包括拉丁集体舞和摩登集体舞。

体育舞蹈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高校学生喜爱,能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把知识点传达到每个学生。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从大学生追求现代时尚、文明角度考虑体育舞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乐中健身性:体育舞蹈主要的原因是它富有现代人的娱乐、休闲性,能带来欢乐、舒畅和美的享受。二是行为举止规范性:体育舞蹈自产生就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三是综合艺术性:体育舞蹈的综合艺术性体现在舞蹈、音乐、人体造型等艺术上。四是默契配合性: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舞者双方的默契配合。五是易普及性:体育舞蹈运动是一种易普及的项目。这与其舞种多、安全性好、易学、场地不受限制等因素有关。

体育舞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独特而又重要。

(一)它的独特地位在于它不是传统的书本,而是舞蹈。它是舞蹈,但它的作用不再是表演(SHOW),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可能像八十年代的霹雳舞一样影响新的一代大学生。学校就成为这一独特舞蹈的发祥地。

(二)体育舞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成为一座与国际文化接轨的桥梁,还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

体育舞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搭建素质教育平台的作用,体育舞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益智健美的科学体育发展新观念正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理念。

(二)高校体育舞蹈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有利于身心发展,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学生在各种组织指导下加入各种体育舞蹈社团和体育活动,实现了对体育理念、竞争精神、吃苦耐劳、自我省察、集体主义等精神内涵的领悟。

(三)它是很好的社交手段,它是沟通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能增进友谊。

(四)它还能教会学生如何了解美,如何欣赏美。因为体育舞蹈是美的,是优雅的,是好的。例如体育舞蹈的健康美,身体美,运动美,服饰美,结构美与造型美,音乐美。

我们应该加大体育舞蹈的推广力度,推动该项目在高校的蓬勃发展,突显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体育舞蹈的价值最大化。相信体育舞蹈必将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舞蹈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袁志华.我国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趋势及社会价值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2] 章巧珍.体育舞蹈价值之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6

一、思想认识到位,把女职

工维权工作纳入工会维权大局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市改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增长,投资主体多元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在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不落实等侵害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工会维权工作涉及面更加广泛、难度逐渐增大,这给工会及女职工组织维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针对女职工权益维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工作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广大女职工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济宁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工会各项工作,离不开广大女职工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广大女职工干部的辛勤努力。要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在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的作用,把女职工维权工作融入到整个工会维权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我们审时度势,在创新维权机制、维护女职工特殊利益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坚持三个结合,达到一个目标”的基本思路。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维护女职工特殊利益相结合,坚持解决当前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发挥女职工组织作用与协调部门联动相结合;达到一个目标,即以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济宁为目标。

二、保障措施到位,积极营造女职工维权工作氛围

为切实维护好女职工权益,我们注重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维权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女职工组织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机制建设,优化维权条件。为依法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建立完善各项维权机制中,突出抓了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去年,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总工会的部署,市总女职委经过调查论证,就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在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时,大家一致认为,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既是一项解决女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举措,又是一项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的长效机制,在全市推进这项工作,对保护和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于是我们多方努力,反复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将此项工作分别列入第四次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与市政府的第三次联席会议议题,并经充分协商形成共识。最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管理协会、市企业家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意见》。这个意见完整规范,不仅是我市开展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而且为更好地代表、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促进工会女职工维权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已在全市20多家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签约试点工作,其中南阳湖农场的做法,《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以及全总和省总网站等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促进了全市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广泛开展。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优化维权基础。针对女职工工作的特殊性和综合性,我们始终坚持把女职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女职工工作汇报,研究女职工工作,列入每年市总工作要点,并在人员和部门设置上,配备了专职女职委主任,并明确女职委主任参加市总办公会,设立了独立的女职工部,并配有专职女职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女职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政策制定、经费保证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保证了女职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夯实女职工维权工作的基础,去年,我们又下发了《关于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步组建的办法》,要求同时建立组织,同步配备干部,对应建而未建女职工组织的,在评选先进时实行一票否决。目前全市女职工组织组建率达到100,配备专兼职女职工干部6000余人。同时,为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女职工干部队伍,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请上来、走下去”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解决了女职工干部在为何维权、如何维权等方面存在的认识问题,不仅增强了她们做好维权工作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她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维权环境。维护女职工权益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强化措施,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为女职工维权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工会法》、《劳动法》等有关职

工维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把有关维护女职工权益的内容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进行宣传。尤其在去年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施行后,我们立即在全市集中开展了妇女权益保障宣传周活动,通过《济宁日报》、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和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全市20万名女职工参加了妇女权益保障知识竞

赛活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和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加大向各级党政领导和企业经营者的宣传力度。通过送达有关女职工维权方面的文件和法律知识读本、邀请参加有关女职工维权方面的活动等形式,向党政领导宣传女职工维权工作;通过把女职工维权工作纳入市委党校举办的企事业党政负责人培训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党政领导对女职工维权工作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三、工作落实到位,力求女职工维权工作取得实效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女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女职工维权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推动维权工作的社会化。为切实把女职工维权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每年都坚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对侵害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纠正,旗帜鲜明地为女职工伸张正义。去年,我们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执法检查。在各县市区、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组成14个检查组进行抽查,这次检查共涉及全市12个县市区、110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29000名女职工。查出问题企业9个,主要是延长劳动时间和女职工“孕、产、哺乳”期待遇落实不到位。如发现某纺织企业的一名女职工刚休完6个月的产假,企业就安排其上夜班,检查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该企业经营者限期整改。根据跟踪复查,这9个问题企业已全部按要求进行了整改。通过自查、抽查、复查,不仅维护了广大女职工的特殊利益,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扩大了工会及女职工组织的社会影响。

第二,突出特色,维护女职工的生命健康权。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调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女职工妇科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个别企业高达45,严重危害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对此,根据全总关于建立职工补充保障框架的要求,我们及时出台并实施了以“播撒一缕阳光,保障生命健康”为主题的《济宁市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障计划》。《计划》承诺一位女职工一次性交纳30元,三年内如患妇科重大疾病,可得到一次性保障金6000元。我市钢铁厂的一名女职工,在健康查体时查出患有乳腺癌,高额的治疗费一时成了家庭面临的难题。由于该职工加入了市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障计划,市总女职工部在调查核实后,当天便送去了6000元保障金,为她就医及时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该《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共为38名患妇科大病的女职工发放保障金22.8万元。这项活动的广泛开展,为维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构筑了一道自我保障、互帮互助的防线。

第三,多办实事、好事,为女职工排忧解难。一是大力开展了帮扶救助单亲困难女职工活动。我们连续8年资助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上大学,连续6年资助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仅去年一年,我们就对符合条件的38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65000元,资助138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发放助学金及学习用品3万余元,两节期间,向1200多户单亲困难女职工家庭发放救助金15万元。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女职工卫生保健工作。去年,市总女职委主动与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协调,积极促成市总与附院联合为城区女职工办理《女职工健康证》,女职工、特困女职工持健康证查体、就医分别享受30、10和40、20的优惠。目前,我们已办理健康证60000余份,附院为持证查体、就医的近1500名女职工优惠了27000余元。去年市总还协调有关方面为1500名特困女职工进行了免费查体,为3500名困难女职工进行了“最低爱心价”查体。三是努力为下岗失业女职工提供服务。通过协调有关部门、职介机构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2.3万名下岗女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指导,对2万多名下岗女职工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为1.6万名下岗失业女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市总还举办了下岗再就业事迹报告会,表彰了6名下岗再就业女明星,极大地激发了女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热情。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 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主体, 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1], 而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就是将分散在社会上的不同创新组织和各种创新资源整合在统一的区域创新系统之中。形成这种整合的力量, 除了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外, 地方政府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通过政策和法规等手段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但目前的研究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论述时, 为了叙述的方便, 一般是对政府作用进行笼统介绍。[2,3,4,5]。但政府是分层次的, 尤其是我国,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担负的职能和能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差别, 如果不对二者进行区分, 得出的研究结论难免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的研究视角只限于地方政府, 探讨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旨在通过这种研究, 为地方政府的创新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思路

对地方政府作用进行分析的前提是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剖析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 进而确定地方政府在其中能够及应当扮演的角色。

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 如柳卸林[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地区内, 由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的制度、机构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新技术的产生、使用。Doloreux[7]认为,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黄鲁成[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 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9]则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 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基于现有研究, 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处于特定创新环境中的企业、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在创新动力的激发下, 以一种互动、开放的方式促进区域创新的网络组织。这一界定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一, 区域创新系统产生于特定的区域创新环境之中, 这强调了它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 并且会受到特定区域中的制度、文化、创新基础设施等创新环境的影响。其二,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特定的创新行为主体。目前普遍认为,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行为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区域创新的产生是这几类主体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结果。其三, 区域创新系统的产生及运行离不开创新动力的作用。区域创新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受了创新动力的激发才产生创新欲望的。其四,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开放的边界。成功的创新系统不但需要利用内部产生的知识及资源, 还需要利用外部可利用的知识及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力。所以,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系统, 更是开放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受到区域之外环境及外部行为主体的制约与束缚, 并不断需要从区域之外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资金、人才及技术。其五, 区域创新系统指向的目标是创新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 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10]。相应地, 地方政府凭借其特殊身份, 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以上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分析,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动力激发、正确处理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及与区域外部环境及行为主体的沟通交流等方面。

3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作用的具体分析

3.1 区域创新环境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的发育及其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区域创新环境。只有在适宜的区域创新环境中, 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之间才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总的来说, 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部分, 一是创新的硬环境, 如区域的居住条件、气候条件、交通、通讯等良好的基础设施;二是创新的软环境, 如区域的文化氛围、制度环境、区域政府的服务意识等。地方政府在创新环境改善及营造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 提供创新基础设施, 改善并优化区域创新的硬环境。修筑桥梁、道路, 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及适宜的居住生存环境;提供包括公共实验室、公共图书馆、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这些创新基础设施的存在, 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并能加速知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激发创新热情。

(2) 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确保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可持续性。社会文化是某特定社会成员共享并相互传递的价值、标准、信仰、态度及习惯行为模式等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决定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 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如, 硅谷作为区域成功发展的典型, 人们在对其成功因素进行分析时, 当地所特有的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有利于创新产生的文化是必须要提及的。所以, 地方政府要着力培育鼓励信任、合作、冒险、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 创造有利于创新产生的良好氛围。

(3) 优化区域制度环境, 减少创新障碍, 调动区域创新的积极性。区域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等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一系列规则。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法规、管理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 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将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以及财政、审计、三资企业的审批等方面的机构集中办公、统一管理, 大大简化了工作中的中间环节, 减少了部门间扯皮现象, 为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11]。地方政府通过区域制度环境的创新, 可以降低区域内新企业诞生与成长的成本和障碍, 使区域永葆创新活力。

3.2 区域创新动力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

3.2.1 区域创新动力。

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目标是支持创新, 但区域行为主体创新热情的出现源自创新动力的激发。一般认为, 区域创新活动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启动的:一、利益诱导。是区域中的企业因看到了其它企业从创新中所获得的巨大利益, 所以也跟着创新, 或者为了满足市场新需要, 或者因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良好期待而创新。二、激励。受政府、企业创新政策的激励进行创新。三、竞争。激烈的竞争使得不创新就无法生存发展而产生创新需要。四、约束。这是迫于满足政府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的规定或要求而创新[12]。

3.2.2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动力培育中的作用。

区域创新活动是由创新动力激发的, 当创新动力都不存在时, 企业往往就缺乏创新冲动, 整个区域就缺乏创新活力。所以, 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激发区域的创新热情。

(1) 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的导向作用, 采取鼓励创新的政策, 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实现, 如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地方政府投资重大导向性项目的研发、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制定针对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直接给予一些重要的创新活动以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实施一些针对创新的奖励制度以及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等。从政府采购来看, 政府部门对特定产品的采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起着需求拉动的作用, 这种需求既激发创新热情, 又引导着区域的创新活动方向。所以,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 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

(2) 创造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 迫使企业为了生存而创新。首先, 地方政府尽量少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干预区域的创新活动, 让市场成为调节区域创新活动的主要手段, 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其次,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提高创新者的积极性。再次, 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区域内安家落户, 鼓励区域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使区域内企业直面国际竞争的压力, 迫使其增强创新意识。

(3)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 许多国家开始制定一些法规及标准对企业活动进行强制约束, 以促使其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国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 地方政府的职责就是认真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以约束企业的行为, 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舆论宣传活动, 提高各经济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

3.3 区域创新行为主体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

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 正确认识与其他行为主体相互联系中承担的职能任务, 这是区域创新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3.3.1 地方政府与企业。

按照政府在企业中有无直接投资, 企业可以分为两类:有政府投资的企业及没有政府投资的企业。企业类型不同, 决定了地方政府政府在处理与它们的关系时可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没有政府投资的企业, 政府应以间接管理方式来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 即政府应通过管理市场来影响企业, 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内部事务, 有时甚至并不与企业发生直接的联系[13]。也就是说, 政府不直接参与这类企业的创新活动, 一方面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及利益分配的主体,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市场引导、制定规章制度、改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和信息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服务、监管或引导。对于存在政府投资的企业, 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 可以行使作为所有者的权利, 对企业进行直接创新管理。如通过设立董事会和任命总经理的方法, 不但实现了对企业的组织控制, 还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不管是对哪类企业, 政府都可以通过促进区域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如台湾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形成了当地活跃的技术网络, 使区内创新水平得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 对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政府可以安排专项资金, 对重点新产品研发费用进行补助, 对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

3.3.2 地方政府与高校及研究机构。

高校及研究机构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基地, 是创新知识的重要产生之源。传统上, 政府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和科研的资金支持上, 政府通过拨款等措施, 资助其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社会重要的知识之源, 其知识的生产、创造和传播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 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 地方政府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关系也要能够有所创新。

(1) 科研成果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科研成果管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创新热情。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允许教师将在学校中获得的成果带到企业中去, 也允许教师自创企业, 并在一个较长期限内保留其回校任教的资格。由此, 在剑桥大学周围产生了一大批与学校联系密切的高技术小企业, 并被称为“剑桥现象”[14]。所以, 地方政府可以在职权范围内, 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采用灵活的科研成果管理方式, 以加速科技知识向产业价值的转化。

(2) 科研资金支持方式上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 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 地方政府应一方面应加大研究资助力度, 促进基础知识的不断产生与更新,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术研究资助方式的改变, 推动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 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 合作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联合培养人才, 从而增加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知识产业化能力及企业的知识水平。如通过对有企业介入投资开发产品的项目实行重点资助, 可以促进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具有更好的市场导向, 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周期。

3.3.3 地方政府与中介服务机构。

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完善, 除了依赖企业的创新热情、政府的支持与服务、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外, 还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 (如行业协会、创新中心、咨询公司、风险投资机构) 提供咨询、培训、评估、区域营销、共性技术开发、融资等服务。地方政府应鼓励建立并完善中介组织体系, 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

(1) 颁布有利于中介服务机构成立的地方性法规, 鼓励依靠市场力量形成中介服务机构。如制定咨询师、技术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办法, 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方式上进行制度创新等。以中关村为例, 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全国第一部把“有限合伙”确定为风险投资机制存在形式的地方性法规。 这种旨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尝试, 大大激发了创业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2) 由政府牵头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如政府资助建立一些创新咨询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机构、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等。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 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培育科技创业源头。鼓励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加快建立科技信用体系, 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行业指导, 逐步将适于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中介机构。如, 北京市政府先后成立了若干家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风险投资公司如北京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北京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等, 壮大了中关村科技园区风险投资机构的群体, 增加了资金供给总量。

(3) 组织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机制, 为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加强区域创新系统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让社会充分认识到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 为中介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创造机会, 加快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及产业化。

3.3.4 区域创新系统的边界开放性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虽然具有地域特征, 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具有开。放的边界, 既受到来自系统之外环境的制约, 也需要不断地与系统之外发生着技术、信息、人才及资金的交换。一个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不但能有效地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还能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地方创新能力的提高服务。在与区域外的交流协调中, 地方政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 促进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协调。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是创新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区域的结果。两个不同层次的系统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制约。一方面,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没有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外协调, 就不会有国家创新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但另一方面, 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要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制约与牵制,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除了与区域运行要素的协同配合有关外, 还将受制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科技政策及创新管理制度。与国家创新相比, 目前我国的区域创新更多地是由地方政府将中央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制度具体化到区域政策和经济行为之中, 并根据各自区域的经济文化特征加以丰富和补充[15]。所以, 从国家层次来讲, 政府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 制定一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重大创新政策和计划, 以及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各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 应清楚地认识到区域发展要受中央政府影响这一现实, 积极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但另一方面, 在地方自主权不断增大的情况下, 应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主要促进当地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制度, 设计执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机制。

(2) 推进区际间的创新联系。

通过鼓励区内行为主体与区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进行积极联系, 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与合作, 可以有效克服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局限, 充分利用区域之外的资源为区域的创新发展服务。如深圳市政府从2004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资助深圳企业于海内外的科技合作, 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海内外科技交流;深圳市政府出资建设留学生创业大厦, 每年还安排3000万元用于资助出国留学人员到深圳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 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外来人才到深圳创新发展的热情。所以, 地方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区内区外的相互联系, 以形成了高效的区际创新网络, 提高区域创新水平。

摘要: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中, 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框架出发, 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环境营造、区域创新动力激发、与其他行为主体关系及与区域之外联系中的作用, 指出了地方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

上一篇:校园安全演讲稿成稿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教学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