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2024-10-26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12篇)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现如今已经从一开始的信息技术转为知识经济的时代, 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校的知识资源以及科技优势。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区以及各国家都纷纷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那么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讲, 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以及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形成一种互相影响的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任务, 所以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校与地方合作的互动效应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一个影响方面。首先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以及大量的人才, 这是相对发展不足的地方区域所不能比的。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库可以促进当地企业的发经济展, 同时地方政府与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资源进行合作, 地方政府通过高校资源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支持。

1 高校与地方合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通过高科技在地方的示范作用, 最先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的的使用推广能够为地方农业的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 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能够为地方农业发展结构带来转变, 能够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同时新技术的推广需要进行实验以及示范, 地方可以给与高校进行新实验提供实验基地, 同时高校在获得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成功后, 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地方上加快了农业产业化, 同时现代化的科技程度加深, 为农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建设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进行建设, 通过高校高科技研究成果, 巩固重点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支柱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 引进科技合作, 开发高科技成果

主要是通过高校的高新技术, 帮助地方发展一批具有前沿性的产业, 同时还要提高主要产业的发展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与高校建立合作, 利用高校的知名度以及技术水平, 形成了具有特色以及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科技园等。同时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还推动了部分就业。生物资源、环保技术等产业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 通过科技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传统的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都是科技比较落后的产业, 这些产业在发展中的阻力较大,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限的, 所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设备陈旧、自动化水平较低的产业引进新技术, 更好的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科技进步。

(5) 利用科技成果加强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很多地方产业不具备高新技术, 还停留在发展的初步阶段, 所以在注重效益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变得比较困难, 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需要当地政府更加重视。地方通过吸收高校的最新学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 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提供智力支撑。值得肯定的是, 在近年来, 很多地方在实施防洪排涝、自然灾害防治的过程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6) 通过技术合作培养高科技人才

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合作, 培养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以及开发等人才, 同时鼓励具有技术的高素质大学生到当地就业, 给他们提供良好额发展环境, 以科技人才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引导高校人才到地方进行实践, 地方的科技人才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教育, 形成一种互动影响。

2 高校与地方合作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1) 通过与地方合作, 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

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地方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 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市场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 所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给高校带来新的课题研究, 为高校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丰富研究成果以及理论等, 提高高校研究的创新能力, 扩大高校的研发领域, 为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学科等选好高层次、高起点的研究, 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创新研究团队。与此同时, 地方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

(2) 与地方合作, 优化了高校教学质量

通过与地方的合作, 优化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能够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以往在高校课题研究时涉及到的地方研究可能数量不足, 通过与高校合作带动高校研究的新领域, 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第二点是优化高校教学结构。通过地方经济发展得需求, 高校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 及时制定热门专业, 不止于传统专业的教学。第三点是增强高校教学队伍的实际教学能力, 促进高校培养更加适用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与地方合作, 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与地方的合作, 高校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增加高校的办学经费, 在高校经费增加以后, 同时可以改善高校职工等的待遇, 有利于提高高校职工的积极性, 从而带动整个高校的各个方面不断发展, 不断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 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对于地方经济来讲是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于高校来讲也是发展的内在需求。

3 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与地方合作关系日渐紧密起来, 同时合作方式也开始灵活起来, 高校知识科技资源逐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 同时合作缺少必要的政策规范等, 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 缺少鼓励, 停留在了水平比较低的阶段, 除此之外, 科技成果的实用性较差, 配套性也比较差, 使得企业对于高校的成果产生了不信任, 从而影响了双方之间的合作, 也影响了高校与地方合作的积极性。根据以上所述, 笔者提出几点合作建议。

(1)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说到底, 地方与高校的合作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追根到底是一种产业与人才、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所以说, 地方与高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以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为原则, 促进地方经济以及高校的科研的发展。此外, 要将有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就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目标, 制定一个完善以及科学的发展规划, 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双方各有优势。

(2) 建立双方合作管理制度

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动能否正常开阵并持久深入下去, 必须遵循"双向选择、互惠互利,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 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 对合作范围, 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加以约定, 设立合作协调联络机构和专项经费, 建立领导互访和科技干部交流等制度, 使合作的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使全面长期合作的多边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3) 构建高效与地方合作交流平台

高效与地方的合作, 还需要一个良好有效的交流平台, 必须构建起人才、技术和信息产业、经济沟通交流的平台, 通过各类技术交易会, 科技招商会, 研讨会直接展示和宣传高效先进的实用技术。地方企业通过洽谈或投标就能获得所需的技术和人才,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4 结论

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分别是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高校本身建设的发展出发, 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几点建议。高校与地方合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高校不断扩展新研究领域, 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良好途径, 但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建立在一个科学以及规范化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龙斌, 浅析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03) .

[2]申亚楠, 地方高校校地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1) .

[3]郝远,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尤玉静, "校地合作"背景下化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J], 广州化工, 2011 (06) .

[5]鲁淑华, 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吸纳社会资源的对策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8) .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2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背景下的产物,其诞生、生存和发展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高校只有坚持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只有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其特色,也才能有较强大的生命力.但互动是双方的,利益是互动发展的驱动源,惟有时利益关系的明确,才能使地方高校与区域其他组织的互动行为的发生更有依据、主动、顺利、有效.

作 者:叶国灿 郑余 陈晖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 名:改革与开放 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地方高校   区域   互动发展   利益   理论分析  

★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分析论文

★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

★ 煤矿机电的管理与维护分析探讨

★ 台山市新宁桥检测与荷载试验分析

★ 浅析给水系统的运用与分析论文

★ 石化企业循环水系统物料泄漏的影响与对策

★ 浅议语篇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 对河北省区域工业企业绩效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中能中子与208Pb反应的理论计算和分析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选择亲近产业、服务地方不仅是形势所迫,更是关乎地方高校职能发挥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只有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建立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在增强服务地方能力的同时提升办学实力。

一、凝聚共识,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

地方高校要从解决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入手,把“以生为本,服务产业”作为核心办学理念,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每位教师,切实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看成是关注学校存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信息、文化、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在服务中发现和弥补差距,检验办学成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评价为学校发展坐标,在服务中凝练并强化办学特色。

二、贴近产业,全方位落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地方高校开展以知识传播与创造为核心的活动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可以为地方高校的知识活动提供方便和现实的舞台。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要形式包括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文化辐射、决策咨询等。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等来探索服务地方的新路径。

(一)对接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育人质量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调适的作用。地方高校应紧盯现代产业体系中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确定重点发展学科,凝练特色专业方向。重点发展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有利于承接各优势产业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地方高校应培养多个专业紧密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重点对接当地产业链,整合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资源和优势。

地方高校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构建面向市场的专业自适应机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实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

(二)融進产业界,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作为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其主抓手包括校地互动、校产对接。

1、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促进校地互动。把文明学校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探索警、地、校共建平安和谐校园机制。将服务地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参与群众性文体联谊活动;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高层次文体赛事活动,在区域多元文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健康高雅文化品位。

2、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协作,落实校产对接。地方高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大力协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与境外优质高校和国内外企业共建“亲产业国际化办学发展联盟”。与地方科技部门联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科研项目发布会等。地方高校还要立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日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和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将搭建平台,完善合作机制作为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必须以政策为导向,以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通过搭建政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来保障服务效果。

(一)联合搭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平台

一是要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高层的互动交流,建立双方领导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联合成立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机构。发挥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引导师生员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搭建高水平科研服务平台,优化校内产学研管理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产学研科研平台,鼓励与企业参与共建;同时加强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孵化基地。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科研管理体制

坚持应用型科研为主,健全以服务需求和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建设若干个校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企业协同创新。健全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发展中对物质资源的依赖逐渐降低,而对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有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道德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地方高校在学校规模、学生人数、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国地方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的95% 以上。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据统计,我国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中,有80% 以上在当地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资源。地方高校还通过继续教育,帮助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业人员、私营企业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间接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地方高校的发展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辐射和影响,对地方的饮食、娱乐、旅游、房地产和交通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也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人口。除此以外,地方高校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对策

1. 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平台,同样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寻求学科结构与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发展学科特色,以自己特有的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重点设置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并能反映其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在素质结构上符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类型结构上也与地方人才需求相契合。可以说,一所地方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越紧密,这样的专业就越受欢迎、越有特色。

2. 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科研活动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应该与地方发展战略相匹配,服务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文历史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上,特别是要服务当地广大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为了拓展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可以以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形式与企业合作,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科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改革上也要广泛寻求社会的支持,可以邀请企业领导、专家学者等参与教学计划制订、专业设置、科研立项等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保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3.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要健全高校拨款机制。为了解决地方高校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高校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可以利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势,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和科技研发协议书,拓宽融资渠道; 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加入高校多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便减轻学校在基本建设资金方面的压力; 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在节假日期间开展成人教育或者社会培训,不仅为学校增加收入来源,也提高地方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学校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师生与社会沟通的机制。地方高校教师学历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大多是毕业后就任教,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导致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脱节。为此,地方高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与社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总之,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之间是共生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或者流于形式,两者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导致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大打折扣。为解决这种状况,地方高校必须找准办学定位,通过服务所在区域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技术服务、经济拉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给地方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越来越强化,两者之间是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鉴于此,本文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进行了探讨。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5

三板桥街道(1个):大坡坪 大新桥街道(1个):魏家屯、大坡 德溪街道(1个):烂泥 碧海街道(17个):邵关、蚂蝗、龙滩、马过河、胡家院、陈家院、店子、沙地、丁家寨、平桥、张家寨、西冲、梅子沟、沙锅寨、彭家寨、尚家寨、石榴口 鸭池镇(15个):干堰塘、石格、石桥、王家湾、上坝、下坝、哈啷、岩头、赶场坝、核桃、煤冲、干龙滩、河坝、蚂蝗、小寨 梨树镇(10个):水牛屯、小屯、上小河、车坝、新寨、廖家、红菠萝、甘河、平乡、联合 岔河镇(13个):塘丰、亦乐、木来、戈乐、发音、发路、桥边、双华、浅寨、大寨、晨思、沙朗、足纳 朱昌镇(10个):青杠、哈朗、王家冲、八亩、螺蛳、白泥、伍坪、发启、花厂、山脚

田坝镇(6个):苏嘎、沙炭沟、兴旺、新民、茨朗、盘挪河 长春堡镇(16个):干堰、滑石、垭关、裸依、合桩、犀牛、清丰、宋官、下伍、蔡官、王丰、水营、松营、三道水、张官、沈家屯 撒拉溪镇(18个):戈座、小龙、雄嘎、水浸沟、双龙、兴隆、永兴、水营、西方、沙乐、朝营、冲锋、杨柳、永丰、钟山、龙场、昌营、龙凤 杨家湾镇(14个):站坡、周驿、三合、松山、出烟洞、开林、大埂子、七星、发达、照壁、塘边、戛木营、营盘、香炉 放珠镇(13个):瓷厂、木桶沟、哩东、曹家、播乐沟、白泥、邵家、毛家屯、长沟、碗厂、天桥、永安、海螺 青场镇(10个):新沟、木山、鲍家屯、渔洞冲、粮都、火冲、初都河、青松、上寨、大山 水箐镇(10个):星火、马鞍、梨树、新地、燎原、流水、黄连、干沟、大湾、中营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6

关键词:高校英语 地方经济 关系

随着全球国际化交流程度的不断增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作用及意义已不言而喻。每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而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教育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提高我省的国民素质,提高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改善我省英语教育比较滞后的状况,重视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合理地分配高校英语的教育资源,不断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高校的英语教育应该作为我们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立足于本地区的特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服务。

一、地区经济发展决定其语言需求

我们知道语言和经济的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辽宁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也必然对语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辽宁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对于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辽宁又是俱有着深远历史人文气息的大省。辽宁的省会城市——沈阳,曾被清朝的首位皇帝努尔哈赤定为国都,又是抗日英雄张学良先生的家乡,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因此,辽宁的交通及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更是需要基础英语及高等英语教育作为支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决定了语言在各种职业及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和供求关系。而高校的英语教育正是对于英语这种跨区域的强势传播语言的一种基础及高层次的普及。正因为语言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作用,因此,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高度重视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辽宁要想发展好自己的区域经济就必须要把自身的高校英语教育落实好。

二、高校英语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高校的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地区的经济及技术的全面发展。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实施好走出去”的战略,必须迎接好各类问题的挑战。在市场占有和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能够体现出经济贸易中的文化差异,还体现了知识含义的具体差异、技术含义中的差异、管理之间的差异等等问题。要想冲破我们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这种无形的隔阂与羁绊,必须重视英语教育。而我们的高校英语教育不断能够提供给各种专业人才比较专业的英语教育,例如旅游英语、工程管理英语、经贸英语等专业英语教育,更能促进我们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帮助辽宁更快融进世界一体化经济的浪潮中去。

第二,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促进地区外贸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可以划为两部分,国内及国外的经济运行。我们高校的英语教育的分类比较明晰,比中学的英语更细化,能够给市场提供所需的各种相关英语人才,促进我们地区的对外交流,推动地区市场的多元化长效发展,在引进外资和学习先进的管理及工程技术,减少贸易摩擦及争端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三,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促进本地区域的文化繁荣。高校的英语教育能夠加强我们辽宁各个层次的外语教育,增强辽宁区域的经贸发展及扩大引进外资。通过对我们辽宁外语的系统管理及学习,能够让辽宁全省人民深入了解到英语文化的背景,深入了解国际的商业规则与贸易规范。

三、如何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我们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培养我们各类英语人才。高校的英语教育要充分的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及要求展开。

结合辽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学生们的实际英语层次来制定学校的教育体制及教育目标。无论对于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教育,我们的英语基础应用能力的教育都应贯穿其中。英语的基础课程是开展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重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听力、精读、泛读、写作、翻译等各种英语应用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们进行基础课程的培养中还要适当的为学生们设英语类的文化及文史的课程,比较分析我们中西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在提高我们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避免我们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机械化的反应,不要让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只停留于单纯的词句及语法的学习,要让他们真正理解英语学习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辽宁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目前我们的高校英语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就必须客观、科学地去认识英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及高校英语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高校英语教育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及影响。高校的英语教育作为我们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更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辽宁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毛锐.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学报 2013,(10).

[2]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 2002,(06).

[3]徐维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链接中的政府调控[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4]张德富.外语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5,(04).

[5]张忻.语言的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区域经济,信息资源

当今社会突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 图书馆也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融入社会整体系统之中。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实现连接, 代表着图书馆走向了社会, 实现了向社会的开放, 这种开放的社会辐射力, 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 更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但要与学校自身发展相适应, 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 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强化信息枢纽作用, 面向社会与本地区经济共谋发展。所谓地方经济,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或自然地域, 或行政区域) 的社会经济的总称 (也称区域经济) , 它是全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拓展, 是指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指导、服务、促进和储能作用。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向区域经济拓展的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 不仅要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也应该有利于地方整个经济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和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只有通过与企业合作, 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 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学校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咨询等工作中发挥中介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要分析其服务的对象和市场, 有目的的选择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研究课题作为科技信息开发的方向, 并有效地搜集、整理、提炼技术资料, 提供给地方政府与企业, 充当科技决策与管理的智囊团和信息库, 把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向区域经济拓展。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处贵阳市的贵阳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应用型、多学科、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工业强市”是贵阳市的一个长远性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工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将近50%。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贵阳学院2006-2010年发展规划》, 同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本地区经济两者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无论是对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事业, 还是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向区域经济拓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于加速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方案》把图书馆事业归为信息服务业。同时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文化和教育事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参考依据, 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社会需求有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人们为准确把握市场行情, 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地方的信息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就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 而且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发展后回报社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责无旁贷的。从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图书馆两者作用与反作用来看, 就是要通过科技文化事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并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改善对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拓展, 既有利于两者共谋发展, 更有利于本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有利条件

从高校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 看其对区域经济拓展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 地方高校图书馆是本地区规模最大, 最丰富的文献资源积聚中心, 拥有比较齐全、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和电子文献数据库, 同时还拥有较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现代技术设备较为完善, 服务手段较为先进。贵阳市人民政府向教育部承诺对新建的贵阳学院投入5个亿的基础建设资金, 使学院办学条件、实力、竞争力都得到明显的增强, 学院东、西两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418万平方米, 其中新建的东校区图书馆面积2.17万平方米。目前图书馆馆藏文献55万册, 2006年投入购书经费314.4万元, 新购纸质图书9.902万册, 2007年又采购202.7万元中外文图书。2006年电子资源数据库开通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以及正筹建的《王阳明研究数据库》、《贵阳学院科研论文数据库》, 初步形成了贵阳学院图书馆多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并具备了多层次信息服务基础。《贵阳学院2006-2010年发展规划》计划加大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和加快发展的速度, 计划从2007年起, 确保每年300万的图书专项投入, 年进图书9万册, 生均年进图书10册, 同时有计划地加强图书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这一系列举措, 将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纸质、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1. 信息资源优势。

作为区域性知识文献信息中心的地方高校图书馆, 其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是任何信息服务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其馆藏知识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富有特色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专业人才优势。

相对而言, 高校专家、学者掌握着当今科技发展“高、精、尖”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他们在科研过程中, 会捕捉到许多生产部门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外语、图情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就我院图书馆来说, 目前有正式职工35人, 其中高级职称4人, 研究生9人 (在读4人) , 本科生以上学历占78%, 他们通过长期对文献的搜集、加工等创造性劳动, 能高效地管理、创造和传递信息。

3. 技术设备优势。

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各种教学和科研配套基础设施齐全, 图书馆技术及设备走在同行的前列, 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集成化管理, 数据库、校园网、互联网的连接, 使文献资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为服务区域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4. 科技成果优势。

高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 图书馆可在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咨询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拓展的具体措施

地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经济服务必须坚持以效率和效益观为指导, 以搞活经济、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坚持双重效益。图书馆为区域经济服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基础上, 向社会读者开放, 以满足他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旨在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科技文化覆盖率和科技知识含量, 这是一种最为普遍和广泛的形式;二是为科研课题进行针对性和特殊性的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 提供他们需要的相关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1. 全面收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既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文献保障, 又形成本馆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面向社会、企业对文献的记录和反映手段进行开发, 促进载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使图书馆科技知识信息大量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吸引用户利用科技信息, 主动向社会与用户宣传信息服务项目和开拓信息产品。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选定有关重点研究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目标, 开展定题、专题、课题信息服务, 重视信息产品的价值, 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 向用户提供各类智力成果。

2. 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 (图书馆和受服务单位) 的积极性, 图书馆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和资源共享的观念, 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政府、社会、企业要把科学技术、信息产业作为第一生产力, 自觉地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与图书馆联袂联姻, 形成“联合效益发展”的科技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同时, 政府要把这有利于发展科技事业, 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形式, 纳入整个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中, 并根据政策、法规进行指导。图书馆也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使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3.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为区域经济服务提供保障。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献信息资料是重点学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 没有一流的文献信息保障,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建设。根据《贵阳学院2006-2010年发展规划》, 学院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为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注重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结合贵阳市工业企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 立足省会城市, 支撑贵阳发展, 紧密联系“大贵阳”的目标和生态经济市的定位,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林城的特点, 坚持为地方服务的方向, 推动产、学、研结合, 瞄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材料产品、现代中医药产业、特色食品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 瞄准铝生态工业、煤生态工业、装备制造业、橡胶产业、烟草产业等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瞄准绿色旅游、绿色商务、绿色住宅等为重点的现代生态服务业, 深入贵阳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逐步形成稳定的企业背景。

高校图书馆向区域经济拓展, 是实现图书馆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图书馆要办出特色, 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建设, 开发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科技信息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技信息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因此, 图书馆向区域经济拓展要以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为突破口, 发挥高校优势,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 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的传播, 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 旨在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科技文化覆盖率和科技知识含量, 树立了图书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经济拓展, 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的创新、进步与发展,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安珍.论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道路[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2) .

[2]刘淑菊.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甘肃社会科学, 1997 (6) .

[3]杨翊.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发展[J].情报科技开发与经济, 2005 (3) .

[4]张瞻.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发展论坛, 1998 (7) .

[5]柳卫莉.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3 (6) .

[6]肖闽荔.浅谈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34) .

[7]吴洋.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区域经济[J].长春金融专科学报, 2006 (1) .

[8]陈荣淼.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1999 (5) .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首先要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现在很多高校的理工类系院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近年, 在校企联合组建的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积极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安排教师顶岗实践, 学校还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课, 企业还会派优秀人才到学校一起参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工作。比如:在企业的建议下把相关理论课程和企业实际操作原理方法合并, 增加和企业实际紧密联系的具有应用型和实操性的新课程,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随着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推进产业升级, 对新生进行职业培训,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能使地方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高校产教融合教育,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企业对岗位的迫切需要, 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标准化需求;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模式与区域经济用人标准相协调, 以市场需求为准则,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之,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二、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规模发展不平衡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人数不断上升,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地方高校职业教育, 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 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跟不上高校教育的步伐。特别是一些二、三线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难以引入大企业在本地域投资建厂, 产教融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来合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能会制约该地区高校的产教融合的发展, 而高等教育的匮乏又会反过来制约产业的升级与技术的创新, 从而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了解与信任

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服务状态不了解, 甚至有些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尽管有些地方的高校完全有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地方企业仍然会舍近求远, 寻求地区外的重点高校提供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而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基地, 对外的人才需求比较小, 有些小的企业虽然对高校的服务需求比较大, 但是其自身发展条件有限, 这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 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

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规模的扩大, 对院校内部的管理不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是跟风, 没有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人才需求关键点进行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存在落后、雷同、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不切合实际等问题。还有些高校存在“因人而设”的现象, 没有充分地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这样, 就很难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教育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专业性比较强。经济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高校的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进行相应划分,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 使高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控制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考虑规模的扩大, 要同时注重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提高。质量是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应该注重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式, 注重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适当控制教育规模, 确保提高地方教育的质量, 更多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素质高的人才,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引名企入住校园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要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让学生有到大企业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些工程专业、机电专业以及维护专业的学生, 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联手, 共建创新创业园等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校企双方积极合作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比如学校与路桥集团等施工企业合作, 在学校内开展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维修等培训班。有专职教师在驻校企业顶岗实习, 使教师扩展维修的挖掘、工程机械、维修经验和维修技术等,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 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积极鼓励重点学科与重点企业的合作, 把教育科研扩展到企业车间, 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来设置, 同时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自身的学科结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 以便满足地方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 形成一个“需—产—销”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做到高校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于高校教育的提高。

4.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的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促进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地方教育失衡, 大学生的供给可能会影响地方人才劳动市场需求结构, 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率, 也就制约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从而间接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 优化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优化高校教育结构, 一方面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层次。优化办学结构、办学模式, 实现地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地方经济发展层次比较多, 包含各行各业的发展, 高校在育人方面也要建立多层次的育人方案。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服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 利用多层次的人才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也能促进教育的提升。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适应现代化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而设置的, 产教融合能为企业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又带动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又能促进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29) .

[2]周赣琛, 王梓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2, (9) .

[3]徐龙志, 敬丽华, 蒋心亚.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优化升级——常州高职园区专业错位发展研究[J].职业时空, 2013, (9) .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9

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 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地区经济的实力和水平。地方高校作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见其重。建立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之间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有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提升地方高校综合实力, 而且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

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内涵及分析

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推出, 是从设想、研究、开发, 到商业化生产和扩散的过程, 这是其完全市场化的一整套流程。从本质上讲, 这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 是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共同催生的产物。科技成果转化, 简单来讲就是技术成果实现商业化生产, 并创造出经济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 地方普通院校的发展依赖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其科技研发的最终目标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 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鉴于此, 地方高校应该解放思想, 充分发挥科教优势, 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目标, 通过科技系统、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协作联动, 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资中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扩散组织体系和技术转移长效机制。

2 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

伴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地方普通院校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办学文化, 亟需融入创新创业精神, 促使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创造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需要资源投入的过程, 也是一个通过资源投入以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当地的经济环境影响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投入与产出。

2.1 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要素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

地方经济发展的决定要素包括:客观性要素———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再生性要素——劳力资源与资本或技术资源;影响性要素———市场要素。

地方高校通过技术创新能够缓解自然资源的供需短缺矛盾。通过科学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兴建水利工程设施解决水资源短缺状况, 利用高新技术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拓展交通运输条件等, 大大减轻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地方高校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改变地方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吸引更多的技术性人力资源, 在充分的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支持下, 使地方的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劳动朝着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 积极地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地方高校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对生产原料的依赖,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使生产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增强了地方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地方普通院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是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具促进的力量, 只有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经济增长方式才可能转变, 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集约性, 才能减轻对生产资料的依靠, 无疑会带来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2.3 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与引发地方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诸多环节的过程, 包括科学、教育与商业等多个专业领域, 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包括: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以及产品研制。地方高校拥有大量技术型人才, 在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方面, 有着极强的技术创新优势。

技术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科学文化基础为前提, 地方高校拥有更集中的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本要素以及智力要素, 使技术创新能力在空间范围内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相对另一些地方则发展比较缓慢。

2.4 地方高校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最快商品化和产业化, 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进步和经济繁荣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是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要实现商品化和商业化, 必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整合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和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创新成果和需求信息, 以市场化的手段,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另外, 还应该以科技重大专项拉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经中试能够实现较大产业规模, 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造福一方经济。

3 结语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这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以科技为重点的应用实践教学中, 地方高校应该在科技研发的源头上、过程中和结束阶段更加突出“应用性”的特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研发的源头上, 要遴选生产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奠定基础。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 要强化中试环节, 避免成果束之高阁。鼓励和支持科技研发人员相互协作、联合。科研考核不侧重于论文, 而是激励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在科技研发结束阶段, 要强化成果转移, 通过与企业合作完善产品, 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民生。

摘要:地方院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它通过改变经济发展要素, 形态功能, 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地方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使商品最快产业化和商品化, 形成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界共同成长的互动格局, 促使地方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得以实现。

关键词: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孝科.高校技术创新障碍:表征及其成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2.

[2]石金叶, 范旭.高校技术创新对美国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6.

[3]杨华.发挥高校技术创新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3.07.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课程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 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文简称:国贸专业) 成为热门专业。中国目前有二百多所大学设有国贸专业, 而且招生规模加大, 这使得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培养出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 是急需探讨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

高校类型不同, 肩负的使命也就不一样, 因此, 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着发展方向、定位问题。正确的办学定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大学的国贸专业, 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 (1) 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 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 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 (2) 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 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 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 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 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 所以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应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目前, 地方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不切实际, 盲目地定位于前两类, 办学模式大多沿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 但由于受软、硬条件的限制, 其办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不同层次的高校, 办学定位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 它更强调实践性, 应用性和技术性, 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未能体现这一要求, 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过于求同。

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年颁布) 的要求下, 参照重点大学设置的, 课程设置与重点大学区别很小, 理论课程有余, 而实践课程不足, 与地方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 学生无特长。

2. 必修课过多, 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

多数地方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为3∶1, 且选修课的范围及可选择性较小, 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知识与能力过于同一, 知识面狭窄, 适应能力差, 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要求。其结果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又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

3. 偏重理论教学, 忽视实际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 造成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的尴尬。因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地提出, 应聘者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优化教学计划, 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1. 强化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课的比重。

在保证实务性课程的教学, 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制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第二外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的同时, 开设模拟实验课, 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 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 填制单证, 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当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企业不愿接收等诸多困难的条件下, 模拟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要努力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 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同时, 组织学生自己创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 为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 与理论课的比例可达1∶2或更高些。

2. 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 增加选修课程学时数。

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 除专业主干课为必修外, 其他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应尽可多的涵括不同专业方向, 具有广泛性和可选择性, 使学生在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同时, 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选修课中应有地方优势产品概论一类的课程, 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地方主要进出口产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地方对外贸易发展服务。

3. 加大计算机和英语课程教学。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技能, 外贸企业的多数商务工作又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学生显得特别重要。计算机类课应以操作类课为主。

地方高校发展应体现区域特色 篇11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条块关系”得到了基本调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截至2005年,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本文称为国家高校)只有111所,其余的均为地方高校,所占比例达到了95%。

毋庸置疑,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时,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他们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

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学排名、高校评估所采用标准的同一性,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急于快速发展的愿望,致使愈来愈多的地方高校发展步入误区,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研究型”,出现了改名风、升格风、申博申硕风盛行等不健康的发展趋势。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调查,我国大约有80所高校明确提出要办研究型大学,其中不少地方高校也在争创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已成为我国高校运转的状态,“明明条件不具备,基础很差,也要提很高的目标,往往造成学术上的大跃进,大量资源被浪费。”

在笔者看来,伴随这一风气而来的将是三大恶果:一是争创研究型大学会给地方高校带来负面效应;二是本科生教育被边缘化;三是地方高校失去办学特色。

当前,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尤其是原属国家现已经划转到地方的高校)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坚持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

具体地说,地方高校要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要成为地方学术研究中心;要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力量源泉等。

也就是说,地方高校要甘于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明确以建设教学型、职技型学校为主的办学目标,要以培养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同时,地方高校有限的科学研究实力要立足于地方的特色资源与社会需求而展开,不能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高水平”。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以及学校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学科建设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实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办学层次应首先集中精力抓好本科教育,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以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主要应立足于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为第一要务;科技创新要依据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实施科技创新等。

此外,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質的综合要求。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 篇12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就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 还很难完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就辽宁的发展战略来说, 装备制造业以及物流将是其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现如今, 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营口等都是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使得辽宁省物流行业服务等多种产业, 成为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地域。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 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高等院校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 采取“以学生为根本, 以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核心, 以需求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模式, 从“技能型”、“科技创新型”、“社会适应型”、“外语交流型”等方面着手, 借以凸现物流高校现代服务的特色。具体如下:

1.1 物流专业的建设目标

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结合辽宁省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教学改革的形式, 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物流专业与物流行业紧密联系, 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 实施定向培养, 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以需为教。

1.2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首先, 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即高校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生理论基础较强的同时要求其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强。其次, 渗透科技创新意识,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结合本身物流实际发展情况, 实施科研创新, 推动物流行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最后, 鉴于我省物流行业有国外知名企业的加入, 在物流教学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稳步提高, 借以完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3 物流专业内容与培养方式的创新

第一, 专业明确定位, 凸现地方特色。物流专业在开展过程中以辽宁省物流行业发展以及岗位需求为基准点, 以需定专业建设, 进而确保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开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第二, 强化物流实践教学, 凸现物流职业特色。物流教学开展过程中, 以“订单式”的培养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充分体现高校物流培养人才的职业特色。第三, 创新教学模式, 凸现物流专业的开放特色。采取校企结合的基地训练模式, 以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2 物流特色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

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及时更新, 多年来教材用的都是一个版本, 使得专业内容滞后、模仿性严重, 毫无创新可言, 同时其设计的方案等在现实社会中已经被淘汰。如:在辽宁某一大学的物流专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与中文系、英语系、机械系的教科内容、教学模式一模一样, 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无法突出其专业的性质和优越性。不是根据行业的需求而设计的, 很容易造成滞后、脱节的现象。现如今辽宁省物流区的建成, 国内外知名物流行业的入驻, 使得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辽宁省物流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创新, 物流高校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就业熟手需求。这样在人才市场方面出现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使得物流行业需求和专业供给脱钩, 目前, 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12紧缺人才之一, 其缺口高达2万人左右。

2.2 物流发展信息化、现代化较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辽宁省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枢纽地域, 其物流企业大都还采取传统的封闭运作, 这样一来物流信息数据的多、大、烦琐很容易导致物流系统工作效率的低下, 同时, 运输的东西涉及面广、信息更新的速度快, 物流行业对于信息缺乏整体性的规划, 使得信息失真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样一来, 物流信息的失真、更新慢等不能对生产、销售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辽宁省物流行业信息体制发展的不完善, 没有吸纳专业的高校人才, 还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与物流发展相融合。如:辽宁省物流企业大都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 综合服务和运作经验欠缺, 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同时, 目前辽宁省物流园区的企业采取的是封闭式的信息运作, 物流信息数据交换难度大, 其信息化不够, 物流信息管理严重匮乏, 其物流管理人员还是原来的仓储人员, 年龄一般较大、对现代的高科技等毫无接触, 呈现陌生现象, 而高校毕业生当面对物流行业没有信息设备时, 在心理上对物流行业形成一种很大的落差, 产生抵触心理, 而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行业就业, 这样一来, 高校物流专业的突出性不能与物流行业相融合, 使得物流管理呈现落后化, 迫切需要的是物流特色的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结构的矛盾性

辽宁省现代物流行业的供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在开发方面仍受思想的束缚, 以自我为中心, 采取封闭式的物流运行模式, 对第三方物流有效利用很少, 这样一来使得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不强烈, 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 层次比较低, 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物流作为一个服务性的企业, 需要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 需求做严密的市场调查, 进而及时的调整经营方案, 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然而, 就目前辽宁省的物流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关系, 即高校对物流发展的态度不明确, 物流企业抵触高校等第三方的介入等, 使得高校物流特色与地方物流企业形成陌路, 导致现代物流发展结构呈现矛盾性。

3 可行性对策研究

3.1 高校依据项目开发特色实训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 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 开展课堂进企业, 教师走出去, 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3.2 高校全方位深入执行辽宁省校企战略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

辽宁省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 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高校从地方实际出发, 可以和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合作研究基地, 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3.3 高校多途径及时把握行业需求 直接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 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 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 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 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4 结论

上一篇:轻质混凝土下一篇: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