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2024-08-19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精选8篇)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篇1

自考毕业论文的撰写, 是自考生在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 既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考核, 又是对学生进行初步学术研究基本功能的训练, 培养锻炼他们独立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1]。护理专业作为以医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 要完善其理论体系的建设,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2]。社考护理学本科自考生大都是来自基层卫生院, 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在职护士, 虽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 但她们科研知识相对缺乏。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11年9月, 6年中共计来自全省十二个县市的不同等级医院护理专业考生撰写的3 572篇毕业论文和答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6年10月~2011年9月, 共计3 572篇自

学考试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按照统一制订的评审标准, 86.3%顺利通过。

1.2 方法

1.2.1 评价指标

由高校各院系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统一的论文评审指标 (详见表1) , 由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分项评定。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占55%, 答辩效果占45% (评分标准见表1)

1.2.2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论文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考办毕业论文要求与格式, 撰写2000字以内的毕业论文。自考办根据学生考籍号顺序对考生论文编号, 随机分组, 分发专家, 按论文成绩评定表进行盲评。答辩效果:将论文随机分组, 每组由三个专业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 按答辩程序答辩, 按论文成绩评定表进行评分, 学生的最终成绩根据三位专家的平均分数, 给出综合成绩。

1.2.3 评价标准

论文内容的质量评价标准:50分以上为优秀, 45~50分为良好, 40~45分为中等, 33~40分为及格, 33分以下为不及格。

综合评价分为五级:90分以上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70~79分为中等, 60~69分为及格,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2 结果

2.1 论文质量及综合评价成绩

2.2 不同主题的论文构成比

2.3 不同等级医院学生论文综合成绩比较

合计收到论文565篇, 论文盲评结果:优秀论文183篇, 不及格论文382篇。省城三级医院考生论文质量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地市级和二甲医院。

3 讨论

3.1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从论文内容的质量评审可以看出 (表2) , 优秀论文仅占5.12%, 而不及格论文达到了10.70%, 这与薛淑好[3]等人的报道相似。主要表现为选题局限, 立意不深, 创新性不强, 大部分为护理体会和护理经验介绍等。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的关键[4], 48%的是重复前人的研究, 10%的论述护理常规。在382篇不及格的论文, 其中有12篇选题超出护理学科研究的范围, 阐述的是医疗性治疗措施, 已经超出护士的职责范畴;75篇文章完全抄袭和剽窃网上的文章或请他人代笔;82篇论文结构缺陷, 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结构不完整, 缺少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85篇文不切题, 论文内容与题目相差较远;128篇论文层次不清, 在正文中, 叙述层次不清, 各级符号混乱或不正确, 研究设计不周密, 样本代表性差, 分组方法不科学。

3.2 毕业论文答辩技能有待改进

从综合成绩分析, 经过答辩后, 每一等级的比例都有明显的变化, 不及格、及格比例增加, 而优秀、良好、中等层次比例明显减少。这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 考生本人的在答辩时情绪紧张, 害怕提问, 使本来能答出来的问题答不出来, 甚至出现思维混乱, 答非所问。第二, 论文内容准备不充分, 由于考生写完论文到答辩, 中间间隔时间相对较长, 很多对自己的论文不是很熟悉。第三, 有少部分考生的论文是请人代笔的, 所以对文章内容,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造成答辩时一问三不知。第四, 因为论文初审时是一位专家评阅, 终审为三人审阅和提问, 个人观点有所差异, 等级标准掌握程度不同,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避免。

3.3 毕业论文选题有待拓展

从写作的内容和范畴统计显示, 在3 572份毕业论文中, 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论文所占比例接近64.68%, 表明集中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做毕业论文的倾向性十分明显。比如写某某病的临床护理体会的文章以及某某病人的护理体会的文章成扎堆现象。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护理自考生并没有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 可能因为大部分的考生 (2321/3572) , 都来自于基层单位, 知识面狭窄, 阅读量欠缺, 并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文献检索的方法, 受到了来自网络选题的干扰, 思维方式与观察病情的角度单一, 接触的信息量少, 缺少文献检索的条件, 难免重复他人的工作。

3.4 科研基础知识有待提高

从不同等级医院论文优秀和不及格的构成比统计分析来看, 来自于省城三甲医院的考生论文, 特别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优秀论文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来自县级或乡镇卫生院, 而其不及格的构成比明显低于来自县级或乡镇卫生院。从文章选题的创新性, 科学研究设计的合理性, 样本量的代表性以及统计学方法处理的正确性和参考文献应用合理性这五个方面来看, 基层医院都远远低于三级甲等医院。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医疗单位, 由于各地基础条件的差异和人才素质的不同以及改革过程相关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科技政策完善和配套的差异, 导致基层医院的科研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多数基层医院面临的主要任务为基本医疗服务, 普遍缺乏科研学术氛围, 因此造成部分护理人员科研水平落后的现象。

3.5 建立完善的指导老师制度

护理本科自考生的论文多在完成后, 交于主考院校, 主考院校将随机或者按照论题方向将论文分组后, 分配给相关评审教师, 老师和考生直到答辩当天才能见面。这种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盲法的答辩方式使老师与学生没有机会及时沟通, 纠正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考生的论文写作没有经历不断改进、完善、老师再反馈、再修改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因此, 最后的答辩中问题暴露无遗。因此, 若能参考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导师制, 从考生的选题, 科研设计, 资料收集, 结果分析与讨论等指定老师进行分步指导, 这样既能给学生锻炼写作的机会, 同时提高论文的质量, 也可增强护理考生进行科研的信心, 有利于提高基层科研质量。

3.6 加强考生答辩技巧的培养

考生答辩前的情绪因素, 可能直接影响论文综合成绩的评定[5]。因为护理专业论文答辩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立即回答。因此考生在答辩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论文内容熟悉, 并请同行专家进行预答辩, 设计可能提出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答辩时就会充满自信, 保持良好的心态, 紧张的情绪会使原本清晰的思路模糊、敏捷的思维变得迟钝, 使本来能回答得出的问题都答不出, 甚至答非所问。

3.7 完善基础课程的设置

笔者查阅本省自考护理本科和社区护理本科考试计划, 发现并没用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设置。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仅占临床护士的3%~5%,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自考获得本科文凭[6]。在我国传统的中专护理课程中缺少统计学和科研设计等课程。因而造成多数的护理人员不会文献检索和科研设计, 导致重复别人的研究, 缺少创新性;科研设计不严谨, 结果分析统计方法不正确等。因此, 在医学类本科自考专业考试课程设计中, 如能够增加统计学、文献检索和科研设计等课程, 增加考生上机实践的训练, 将会更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3.8 注重护理科研理论学习

护理科研来源护理临床实践, 并指导临床实践[7]。笔者在毕业论文答辩后的随访过程中, 发现多数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多数时间放在应付日常的护理事务上, 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8], 更没有系统的护理科研培训, 因此造成某些基层护理人员的论文撰写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 若能在工作的同时, 医院管理者注重开展基层医院护理科研理论学习, 进行护理科研相关知识的在职培训, 对发展基层医院护理科研工作, 改善临床护理实践, 提高护理人员科研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彦.谈英语专业自考毕业论文写作[J].世纪桥, 2009, 6 (1) :111-112.[1]LU Y.On composition of self-taught English majors’graduationtheses[J].Century Bridge, 2009, 6 (1) :111-112.Chinese

[2]ZHANG L, GUO AM, XU SX.Analysis of self-taught Nursingmajors’experimental research graduation theses[J].Journal ofnursing, 2007, 22 (10) :52-54.Chinese

[3]XUE SH, GU F, LIU GP.The composition and oral presentationof self-taught graduation theses[J].Journals of Medical Forum, 2005, 26 (10) :45-46.Chinese

[4]ZHANG LY, WANG H.Guide to Medical Thesis Writing[M].Bei-jing People Press, 2005:118.Chinese

[5]PANG ZY.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oral examination ofself-taught police students’graduation theses[J].Journal of Po-lice, 1999, 11 (5) :59-60.Chinese

[6]WU PW, CAO WX.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nursingtheses’composition and publication[J].Journal of Chinese Nurs-ing, 2005, 40 (5) :329-331.Chinese

[7]吴美华, 林瑞英.福建省肿瘤医院护理论文调查与对策建议[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4, 17 (4) :218-219.[7]WU MH, LIN RY.Research and proposed solution to FuJianPorvince’s Tumor Hospital’s nursing theses[J].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04, 17 (4) :218-219.Chinese

[8]刘淑芸.基层医院开展护理科研难点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0) :65-66.[8]LIU SY.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to nursing studies in ba-sic-level hospitals[J].China Nursing Management, 2010, 10 (10) :65-66.Chinese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篇2

朋友,再会!朋友,珍重!流水匆匆,岁月匆匆,唯有支情永存心中。

三年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曲折的一段,更多的是平坦,舒畅感觉,人生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请相信“有志者事竞成”。

岁月带得走时间,却带不走我对你的思念。毕业带得走思念,却带不走你我同窗的情谊。时间飞的越远,思念就越深,思念越深,情谊就越浓。喝一盏茶,饮一杯酒,轻轻的道一声:朋友珍重!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

我们用双手紧紧地握别,让感觉在手中轻轻撩过,共享一份难忘的温馨。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篇3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能力不相关因素而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或限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急剧加大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选拔中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不合理条件, 如对学历、性别、身高、英语水平、户籍的要求等, 造成各类就业歧视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使得211高校和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明显的差距, 而且差距表现出明显加大的趋势。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都设置了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如2010年4月长沙市天心区政府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 规定必须为211院校毕业生方可报名[1], 引发了网民的热议。麦可思 (My 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 》统计, 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 而非211院校87%;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 211高校年终就业率为93%, 而非211院校为90%。不仅在就业机会方面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在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到 (2009年) 》的统计, 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94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5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757元, 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282元。可见,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人才选拔方面

1.院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不公平、不公正。人才选拔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设置211院校的门槛违反了宪法的人人平等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并非所有的211高校都是一流高校, 同时并非所有的非211高校都是一般高校。如国内某一知名高校虽然不是211高校, 但与113所211工程大学相比较, 该校其基本指标居于全国60位左右, 甚至许多指标还居于全国前列。可见, 211院校并不意味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一定比非211院校高, 同时非211院校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其综合素质一定比非211高校学生高。所以, 盲目地采用211高校的就业门槛, 严重造成人才选拔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院校歧视造成人才选拔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高校总数为2021所, 其中211高校为113所, 承担约10%的人才培养任务, 而非211高校为1908所, 培养了全国90%的大学生。如果在人才选拔录用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 就使得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范围, 人才选拔的面过于狭窄, 导致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二) 高校健康发展方面

1.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利于高校多样性发展。211高校或为研究型大学, 或为研究教学型大学, 或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这些类型的高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人才, 对学科基本理论较为重视, 但对操作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相对忽视。虽然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研究型人才, 但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许多非211高校盲目效仿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人才培养规格单一, 办学特色缺乏。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部分非211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定位, 一味地追求进入211工程院校的行列, 甚至以牺牲办学特色为代价。所以,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会造成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 不利于高校的多样性发展。

2.院校歧视制约非211高校扩大与优化教育资源。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相对211高校毕业生而言, 其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使得非211高校的校友资源相对稀少, 导致在校外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大与优化, 进而影响非211高校的长足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方面

由于用人单位实行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信心、就业态度、就业动机等方面遭受一定的打击, 给其就业造成消极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大约有50%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自认为211高校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一般高校, 并认为院校歧视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2]。可见, 非211高校毕业生的被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信心、态度与动机。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 其提升、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不仅影响到非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而且影响到其职业发展。

此外,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也不利于被录用的211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由于一批毕业生是因为系211高校毕业而被优先录用, 容易使得这批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养成懒散惰性的心理, 自认为是211高校毕业而非常优秀, 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不再自觉加强学习锻炼和重视职业能力发展。

三、造成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与政策因素

我国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主要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 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 没有针对性, 内容太单薄, 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反院校歧视难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 部分城市, 特别是国内特大城市, 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 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 在政策层面上实行了院校限制, 特别是硬性提出211高校毕业生的条件。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给予加15分。此类现象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也导致用人单位利用对211高校毕业生给予照顾政策, 并在其职业生涯中过多地关照211高校毕业生。

(二) 人才选拔指标因素

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在选拔录用人才时, 只能通过一些外在指标, 如院校知名度, 学生外貌、学历等, 这样使得211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方面存在较大优势, 而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存在较大劣势。

(三) 用人单位错误观念的因素

211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是特别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多元化, 绝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懂得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人才,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单位和岗位并不需要211高校毕业生。但由于许多单位进行人才选拔时缺乏与相关院校和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 以至于形成错误的观念, 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更为优秀, 造成在人才选拔录用中, 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虽然211高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适合岗位的要求。

(四) 高校声誉优势的因素

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由于该工程投入大, 政策优惠较多, 因而211工程被媒介大量宣传, 使得民众认为211高校一定就是一流大学, 非211高校就是一般大学, 使得211高校声誉不断提高, 非211高校声誉越来越下降, 造成社会和用人市场在设置选择人才的标准中, 自觉不自觉地优先考虑211高校毕业生。

(五)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211高校大量的政策和经费的配套支持, 使得211工程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非211高校虽然没有得到211高校的重点扶植, 但同样要承担扩招的任务, 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办学条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相对困难, 造成非211高校院校教育质量在某种角度看比211院校相对较低, 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录用时更加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六) 高校校友资源及地域优势的因素

211高校一般为老牌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相对较长, 校友资源较为丰富。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往往通过校友的资源而使毕业生受到更多的青睐。而且, 绝大部分211院校集中在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相对发达, 对人才需求相对较大, 这也是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国家立法部门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调整和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为保障就业的公平公正, 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工作。美国以《民权法》为基础, 颁布了《同酬法》等一系列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日本专门颁布实施了《平等就业机会法》。而我国对就业歧视还没有专门的立法, 只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 且没有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使得反就业歧视难以真正落实。为保障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 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 并设立专门的有关就业院校歧视的条款。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教育部、人事部等四部委200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央编委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规定, 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院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鼓励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参加就业。为保障反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遵守和落实, 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通过这些监督手段, 对一些违反就业公平的现象给予及时处理, 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给予纠正。

(二) 非211高校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倾向于岗位本身的要求, 而非像以往那样只注重学历和院校名声。所以, 非211高校应加强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规格人才, 以消除用人单位的偏见,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 由于非211高校主要是地方院校, 为促进就业和实现就业公平, 非211高校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依托地域资源, 针对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获得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

(三) 非211高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 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高校及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非211高校和毕业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 造成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211高校毕业生肯定比非211高校毕业生更能胜任就业岗位。为此, 非211高校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 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改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 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院校情况资料和毕业生的详细资料, 帮助用人单位对院校自身及毕业生进行深入了解, 以促进就业, 并消除就业中的院校歧视。此外,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 而非211高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只有20%。所以, 非211高校在就业资源开发方面, 还必须重视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通过开展网络招聘、参加校企洽谈会等多种途径, 促进毕业生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四) 非211高校创新就业教育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非211高校要创新就业教育的模式, 针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及职业精神, 使学生以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实力取胜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 要教育毕业生调整心态, 正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学会应对各种歧视, 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度, 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注意积累就业经验和就业技巧, 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天心区定向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EB/OL].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658.2010-06-10.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档案包括学生登记表、中学信息、军训登记表、在校成绩表、高考报名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党 (团) 材料、体检表、大学期间在校表现、就业通知书等。因此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是个体人事档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开始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 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到今后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等各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都与高校毕业生的档案记录直接挂钩。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事档案与工作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因此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新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个人档案, 而更重视在工作中的表现, 因而忽视了自己毕业后档案的去向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问题。首先, 有了档案才可以享受到相关的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服务, 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 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职务、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年限等都是重要依据。其次, 毕业生档案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如果不调转档案, 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第三, 毕业生档案也会影响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 如果毕业生的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 也没有挂靠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机构, 那么在职称评定时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阻碍;即使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 但如果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等到调动工作时, 就会发现必须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和档案资料, 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如果人事档案存放不当, 就极有可能无意间做了几年的“无业人员”, 为今后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材料本身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的毕业生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 在填写时频繁出现错误, 涂改痕迹明显, 填写不完整等情况影响了毕业生档案的真实性, 不仅阻碍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更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一些没有人事主管权的私企或者民营企业工作, 长时间之后遗忘了自己的档案, 存于某地而无人问津, 造成“死档”“弃档”现象, 不仅在管理人员、库房容量等方面给相关部门造成压力, 也不利于以后的查询和利用。

(二) 档案派遣方面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 毕业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档案接收单位的, 学校可以免费为其保存两年,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 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在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把档案寄放在学校, 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的档案派遣率在逐年降低, 学校滞留的毕业生档案也越来越多。另外, 一些毕业生盲目派遣档案, 甚至不清楚其具体去向, 也不了解档案挂靠部门的职能和服务利用作用, 即使办理了档案派遣, 也没有发挥其利用价值。同时, 由于转递方式的限制, 一些毕业生的档案可能会在转递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难以成功转递。正常情况下, 人事档案的转递方式是专人递送或者机要交通, 不允许邮寄或本人自带, 随着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毕业生档案的派遣地址也纷繁复杂, 一些地方如果没有与机要局建立投递关系, 就会导致档案无法送达而被退回学校。但是毕业生离开学校后一般都会变化联系方式, 学校联系不到学生本人就造成退回的档案无人问津而成为“死档”。

(三) 档案保管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但随着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 由于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业务不规范, 用人单位也没有过于重视档案等原因, 造成毕业生形成档案保管没有价值等错误观念。再加上一些企业用人自主, 在招聘时不强调调档, 而且人事档案的调动程序又较为繁琐, 多重原因之下毕业生就会认为个人档案与当前利益没有太大冲突而选择弃档。

三、强化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为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毕业生离校之前, 学校一定要加强毕业生对个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意识到档案对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终身的影响, 引导毕业生增强档案意识。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之外, 学校自身也要重视毕业生人事档案的派遣和保管工作, 确保毕业生档案去向明确、有迹可查。用人单位也要重视毕业生的档案, 因为档案真实反映了该同学在校时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毕业生档案的价值, 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同时也是企业提升效益的必要选择。

第二,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变静态存管为主动服务, 大力拓宽服务领域, 积极了解社会对人事档案的需求动向, 充分挖掘和发挥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之, 毕业生档案管理应该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 能够为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减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王玲.加强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J].兰台世界, 2012 (4) .

护理专业毕业实习风险管理 篇5

毕业实习学生人身安全风险主要是指人身伤害事故隐患。实习期间, 学生人身伤害发生的常见场所包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住房中、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中, 以及往返于住房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路途之中。因此实习期间, 人身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地方是住处、医院以及两点之间的路途上, 就是所谓的“两点一线”。

2 可能发生在住处的人身伤害风险

由于大多数时间实习生都在出租房内度过, 因此, 学生住宿处是发生人身伤害的最常见的场所。具体的人身伤害隐患包括夏季实习生睡觉不关门窗, 给犯罪分子进入宿舍留下可乘之机。由于护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 受到人身伤害的机会要多于男生, 有的女生受到猥亵, 有的因反抗强暴受到身体的伤害;个别学生违反学校安全管理规定, 在宿舍私自接电线, 使用“热得快”等电器, 有造成触电、引发火灾、引起身体伤害的隐患。这属于学生自身原因带来的伤害的隐患[1]。

3 可能发生在路途中或医院中的伤害风险

除上述人身伤害之外, 人身伤害还可以发生在往返医院与住处的路途之中。其中, 主要是交通事故导致的人身伤害。有的是因为违反交通规则如闯红灯;有的是因为横穿马路不观察车辆;还有的是因为骑车跌落;另外, 也有下夜班的路途被抢劫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还有的就是发生在医院中的人身伤害, 由于出现医疗纠纷, 病人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伤害, 包括实习护士受到人身伤害[2]。

4 毕业实习学生财物与钱款的安全风险

学生财物与钱款的安全风险主要发生于宿舍与往返于医院与宿舍之间的路途财物或钱款在宿舍的丢失主要是因为自己保管不善, 也存在被偷盗的风险, 财物比较常见的是手表、手机与衣服类的东西;也有的是因为在公交车上或在宿舍被偷盗的造成实习生财物或钱款的损失, 主要影响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不能安心实习。

5 毕业实习差错事故风险

实习差错事故风险管理是实习期间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内容, 一旦出现实习操作差错, 常常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轻则加重病情, 重则可能引发患者死亡, 也是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由于实习存在差错事故风险的隐患, 往往实习带教教师在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初期, 不敢放手让实习生操作, 担心实习生出现差错事故, 给自己及医院带来不良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 医患关系趋于紧张的时期, 校方理解带教教师的做法, 但殊不知这样做影响实习带教的质量。

实习差错事故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方面, 有的是因为学生的药物基本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难把最后一关的用药方面避免问题出现, 造成对患者健康影响, 甚至人身伤害;有的是因为操作不够规范, 或缺少无菌操作观念, 造成院内感染;有的是因为工作不够认真, 责任心不强, 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造成病人用错了药, 出现了所谓的张冠李戴现象, 尤其是遇到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一旦错用青霉素之后, 往往后果严重。

实习差错事故的产生除实习生自身因素之外, 带教教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是带教监管不认真, 出现了所谓放手同时而缺少监管, 实习差错一般不会发生的实习的初期, 多数情况下带教教师都比较重视差错的预防, 因为学生初入临床, 缺乏实践经验, 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带教监管都比较严厉、认真, 实习生自身也不敢大胆动手操作, 而到实习后期, 则大不相同, 经过五六个月实习之后, 学生基本掌握了临床护理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带教教师指导下, 操作比较熟练, 自己的胆量也越来越大, 带教教师也慢慢疏于关注, 甚至放手的同时也放心了, 不再陪伴实习生进行各种操作, 结果实习后期反而变成差错事故的高发期。

6 实习安全风险存在的常见原因

实习安全风险存在场所多, 涉及范围广, 原因有许多方面, 而且也比较复杂, 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实习风险的认识不足, 思想上不够重视实习期间的安全, 甚至不以为然, 麻痹大意, 直到伤害发生之后, 往往悔之已晚;学校对学生实习安全风险估计不足, 重视不够, 选择住房时忽视了安全因素, 在较偏僻的区域为学生租用民房, 没有租住居民小区内有保安值守的住房, 以至于常发生失盗现象;也有实习医院方面的原因, 如带教教师带教马马虎虎, 实习生没有执行查对制度, 致使差错事故发生等;还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出现交通事故, 造成学生人身伤害;对自己的钱款或财物保管不善, 造成丢失或失盗发生, 影响生活与实习。

7 排除实习安全隐患的主要对策

学校无小事, 学生财物与人身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要排除实习安全隐患, 关键在学校。学校是学生实习安全的主要责任人, 因此,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人身与财物安全, 防患于未然, 并按规定为学生购买了实习期间的伤害保险。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学校与实习医院签订“实习协议”, 通过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并且确保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实习医院可加强案例教学法在护生实习中的应用, 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3]。从为实习学生租房开始, 就要考虑租用安全性高的房屋, 不仅使学生生活方便, 而且要保证实习期间的人身或财物安全。在即将去实习医院之时, 提前做好实习生安全知识教育, 以及如何防止出现实习差错事故的教育, 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实习管理协议”, 具体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如不得去游戏厅、网吧等有安全隐患的场所等, 充分发挥了家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做到了由家长与学校共同教育与管理学生, 有效地预防了学生的违纪及伤害事件的发生, 为学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4]。

摘要: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从政策层面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毕业实习期间存在着诸多风险, 包括伤害事故风险, 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预防风险发生, 顺利完成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实习,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平, 裴莉琳.顶岗实习背景下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 :161.

[2]鱼鱼.血染的白大褂[J].家庭医生, 2012 (1 0) :1.

[3]彭小梅, 方正, 彭梅华.案例教学法在临床护生安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308) :4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篇6

关键词: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2010年自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以来,把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评价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成为热点话题,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将成为评价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院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为此,河北金融学院开展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这项调查对我们实施大学生就业质量控制,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源于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体面就业”之后,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内一些学者尝试了对“就业质量”进行过概念的解释,国福丽在《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一文中认为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普遍认可的就业质量概念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刘素华,2005)。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关注,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就业质量调查及理论研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及评价体系的文章。秦建国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的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河北金融学院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较为方便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问题35个,选择题33个,主观题2个,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就业质量的主观指标、客观现状、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针对毕业生分布分散、联系方式大多已经变换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加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调查问卷同时以网络调查、信件调查及跟踪调查三种模式展开,最终收回问卷336份,其中有效问卷287份。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情况。

287名调查对象中,男性毕业生为163名,女性毕业生124名,学历都是大专(河北金融学院于2007年升本,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都为专科),涉及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商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占比例较大,77人,占调查对象的27%;毕业年限分布在1997年、2003年及2006~2011年的毕业生,以2010年毕业生为主,共186名,占总人数的65%。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1、专业对口及职业吻合度分析。

调查报告统计显示,62.3%的毕业生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匹配的。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64.2%、63.8%;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率略低,为57.6%、56.1%。调查对象现从事行业分布于金融行业、外贸行业、IT行业、仓储行业、服务行业,以金融行业为主,占54%。在专业对口率显示比较高的同时,职业吻合度也较高,70.2%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吻合的、自己的能力在现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及职业吻合度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调查对象对工作满意度也较高,达到了64.5%。

2、职业稳定性及薪资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有36.4%的毕业生没有跳过槽,有45.3%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是毕业以来的第二份工作,只有18.3%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是第三或第四份工作。其中,认为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三次以上的只占23.6%,而非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较为频繁。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在1,500元以下;只有36.8%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000元,其中在特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工作的占到83.4%;经过工作中的努力,现在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000元/月以上,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000元/月。月薪在3,000元/月以上的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57.6%、外贸行业占35.6%,从事其他行业的则较少能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

3、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分析。

在劳动关系的调查上,大多数毕业生都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一年一签的占到20.3%,三年一签的占到50.7%,五年一签的所占比例较少为:29%。社会保障调查上,单位不提供任何保险的占到18.6%,提供五险的占到45.2%,提供三险的占到36.2%。

4、参加公司决策的机会及表达自己建议途径调查。

调查对象中,46.7%的毕业生表示较多地参与了公司决策,有较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30.9%的毕业生表示很少参与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见途径较少,而22.4%的毕业生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较少。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所反映出的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高低较为相关的因素有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1、专业对口或职业吻合情况下就业,就业质量与满意度较高,达到64.5%,而非专业对口就业及非职业吻合就业情况下,就业满意度相对低很多,只有35.2%。

2、职业稳定性较强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较高,从事工作在3份以内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达到58.6%,而跳槽3次以上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只有28.7%。

3、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与公司是否有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有较大的关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中,对就业不满意的占到32.1%,而不能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5.3%;同时,公司能够提供五险一金的就业满意度也较只能提供三险或没有保险的高出很多。

4、职业归属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能够参与公司决策及有较多途径表达自己意愿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达到了80.9%,相比之下较少或从未参与决策及表达自己意愿途径较少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只有36.4%。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控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我们了解到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与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的关联较大。为了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各高校及大学生可以进行前期的控制,以期达到满意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避免盲目就业,为学校就业工作及学生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学校控制

1、完善专业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过渡期,专业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开始。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对口就业对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而专业教育的质量高低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完善专业教育首先要依据就业市场的预期要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人才的市场化用工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各高校培养人才计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只有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其次,专业教育需要把专业教育的理论与专业运用及生产高度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把握它的运用及生产。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内容最为丰富,有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材、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较高水平的理论科研、有针对性的产学研结合等。再次,完善高校转专业等相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还不能实现顺利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长,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转专业规定,做好有非专业对口就业愿望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做精职业发展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21世纪以来得到了最为强劲的发展。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知职业,并引导大学生追求人职匹配的教育过程。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会对自身及相应的职业有更为直接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制定科学规划,以利于进入相关行业,直接提高职业吻合度,提升就业质量。

做精职业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职业发展教育的老师来源较为广泛,可以是专业课教师、负责就业工作教师及校外聘请人员,但是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关任职证书及能力。其次,职业发展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职业发展教育不是一门专业技能或者知识的教育,而是学生自我修养体验的学科。大学期间,不同的学期职业发展教育的任务也不一样,同时个体学生的认识觉悟也有差距,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有差别,所以,高校开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课程、提供咨询,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沙龙、组织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再次,职业发展教育要结合学校特色,实现“本校化”,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的行业特色或者层次特色,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3、提供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招聘会的举办、大学生派遣等相关工作,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体系。

提供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服务,一方面需要了解大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企业或者行业,邀请业内人士开展与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对以后的目标行业有一定的理解。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毕业生,如就业困难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或生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其实现满意就业;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让招聘单位充分与毕业生接触,让毕业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就业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满意度。

4、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自主意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之一,这与我国高校招生选拔的制度相关,不能够短时间内得到调整,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在上课形式、成绩评定、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培养自主意识及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归属感,提高就业质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自我控制

1、做好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及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在充分地了解自我及目标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自我测评工作的运用,在生活、学习、校园活动等途径都可以进行自我认知,全方面了解自己。

2、做好职业认知。

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则一方面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行业、公司的活动,也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在兼职、实习及实训中去了解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发展前景。

3、注重培养职业技能。

在经历“学历高消费”等一些不合理用人情况后,企业用人更为注重务实性、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技能的掌握。大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目标职业的特点,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工作技能,能够更好地实现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

4、主动培养自我多方面能力。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学习,更多地需要关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企业较为关注的能力有: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忠诚度等,注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及就业的稳定性。

5、学习相关法律、政策,维护自己权益。

我国一直对大学生就业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以后工作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做好自我、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技能、多方面能力、学习法律政策,及时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路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有目的就业、主动就业、成功就业,提高就业吻合度、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涉及高校中长期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高校及大学生自我的努力控制,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吻合度、稳定性、职业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更加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随时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将是高校的长期使命与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就业质量成为高校综合水平新标杆[N].江淮时报,2010.10.22.

[2]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高校毕业生求职心理研究 篇7

一、自我认识不足

(一) 过于自信

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过于自信, 始终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涯过程中比较优异, 或担任过学生干部, 或在大学里面成绩优异, 也或者认为自己的专业比较有优势, 在求职的起点上定位比较高, 希望找工资高单位好的工作, 抱着一种过于自信的态度去选择职业, 殊不知, 求职是是个人和单位的双向选择, “高不成, 低不就”, 这种态度通常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 信心不足

高校当中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校里面学业一般、未曾担任过学生干部, 不曾有过实践和实习的经历等, 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自卑、不自信, 也就不能适时的再用人单位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能, 也就不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使得求职屡屡受挫, 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正确的面对求职和就业。

(三) 依赖心态

在高校中, 不难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 自理能力差, 对父母的依赖很强, 面对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 盲目的听从父母或者身边人的安排, 缺乏在就业求职中的主动性, 盲目的听从他们的安排, 这也就造就了这部分学生在就业以后因为工作不适应带来的不稳定性。

(四) 比较心理

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够, 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很多时候处于观望态度, 看身边的人选择什么职业, 也盲目的跟从, 并将身边同学等的工作与自己进行比较, 这就造成了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而错过对适合工作的机会。

二、家庭环境影响

从学生入学到大四毕业, 我们在对学生的就业辅导过程中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 对职业倾向的选择源于家庭。

(一) 专业原因

很多家庭在对孩子就业的引导上总是倾向于入学时的计划, 也就是所学的专业成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唯一选择, 工作必须和所学专业对口, 认为这才是对大学的一个完美交待, 结果就是求职面单一, 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求职。

(二) 就业观念

这一点主要体现的生源主要是在农村和城镇比较偏远的地方, 在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灌输中, 认为就业就是必须一次性解决“铁饭碗”, 坚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尝试其他的工作, 不会“先就业, 后择业”, 单一的坚持这种观念而缺乏冒险和挑战精神, 这就使得毕业生的求职范围变得狭窄。

(三) 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很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求职的要求是不让孩子离得太远, 不让孩子去偏远和艰苦的地方, 他们宁愿孩子呆在家里也不愿意他们去从事辛苦的工作;而相对于来自于农村和城镇的生源, 在他们父辈的观念中, 认为读完大学应该是到大城市, 而不是到艰苦的地方, 这种观念使得就业面也变得狭隘。

三、焦虑因素贯穿大学生涯始终

学生在大一到大二的阶段普遍存在一个迷茫的状态, 在和辅导员的交流中, 表现出一种对专业的不了解、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人际关系相处模式的不理解、对所学专业以后能否就业信息的了解等。而在大三阶段, 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有意识的思考毕业以后的方向, 就业或者是继续学习。这些都体现出了学生有意识的在思考毕业就业求职方面的问题, 但也同时体现出大学生存在的焦虑心态一直贯穿学生入学至求职就业的整个过程中。

四、价值取向影响学生的求职观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的判断和选择取决于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和认识, 在求职过程中就折射到对职业的态度、评价和选择上, 这也直接影响求职成功以后的工作态度, 及带来的影响。学生在求职的社会主要倾向于条件好、薪水高的职业, 或者是凭着个人喜好, 也或者是家庭原因等。很少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及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很大程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愿望。对于基层、偏远地区以及一些艰苦的职业无人选择,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一边倒”, 缩小了就业面。

五、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心态变化

走出校园, 初入社会, 没有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角色, 对工作的选择、工作的胜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愿意做最基层或者辛苦的工作;在求职成功后, 因为实际工作和理想的差距, 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打退堂鼓, 要么辞职换工作, 要么直接待业在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缺乏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和吃苦耐劳的品德。

小结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现状即是学生本身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 也是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这也直接加重了高校就业的压力, 为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鉴于此, 社会应该从多方面宣传关于就业误区的方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家庭对就业的认识;学校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 并根据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心理方面的干预和引导, 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剖析, 促进学生改变固有的择业观念, 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强.成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和求职策略[J].天津承认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9) .

[2]赵东云.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调查及对策[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

[3]岳昌君.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11) .

护理高校毕业论文 篇8

袁贵仁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各有关部门、地方、高校协同配合,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新举措集中出台, 就业指导服务迈上新台阶,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袁贵仁强调,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完成好2012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 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明确责任, 强化任务, 抓紧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拓宽渠道, 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 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三是加强内涵建设, 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 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四是多措并举, 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要采取优先推荐、技能培训和求职补贴等切实有效办法帮助有困难的毕业生实现就业。五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六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 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上一篇:盐碱地的改良和应用下一篇:英语广告文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