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资助论文(共12篇)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1
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逐步加大力度进行帮困助学工作, 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使得很多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大学的现象得到了改善, 这是值得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 随着帮困助学资助力度逐年加大, 高校贫困资助过程中凸显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高校资助过程中新凸现的一些贫困生问题
1. 争作贫困生, 一切向钱看。
近两年来, 随着国家对贫困资助资金力度的加大, 学生享受到的资助越来越多,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经济压力。但是贫困生也逐年大量增多, 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贫困生的行列, 结果一个只有三十人左右的班级可能有二十多人被认定为贫困生。能够成为贫困生成为一种风气, 申请资助争先恐后, 接受资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更有一些大学生为争得资助金, 弄虚作假。与以前多数贫困大学生不愿承认家庭困难、心理自卑的现象形成很大反差。
2. 普遍高消费, 摒弃好传统。
勤俭节约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在受资助的对象中部分贫困生在生活上节俭朴素, 而一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则越来越重, 追求享受, 用得到的资助金追赶时髦, 随意挥霍, 还有的用资助金上网打游戏, 购买高档服装, 追求与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不相符的生活水平, 这种高消费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他们认为获得贫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自己的资助金理应由自己随意支配。
3. 自救意识弱, 依赖心理强。
在国家加大资金力度进行帮困助学工作的同时, 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主动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自己的困难, 而是希望通过学校的各项资助解决经济困难, 形成“等、靠、要”的现象, 且“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
4. 重复资助。
在帮困助学方面, 除国家之外, 社会各界人士也对在校的一些贫困生进行了大力资助。有些大学生在高中起就开始接受资助, 进入大学后依然享受社会人士的资助, 同时还享受国家资助;还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同时享受社会人士资助和国家资助, 存在着重复资助的问题。这些大学生从不主动提出已享受社会资助, 而是积极争取金额更大的国家资助。
二、贫困生问题的原因
1. 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不足。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 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要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 让大学生正确看待遇到的困难挫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 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 只重视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工作,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重视程度非常不够, 尤其是感恩教育, 缺失非常严重。在需要贫困生奉献爱心的时候, 一些大学生竟以贫困为理由拒绝, 只知道物质上的索取, 缺乏爱心奉献精神。这些大学生不仅仅是物质上贫困, 精神上更加贫困。因此, 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急需加强。思想教育的缺乏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 贫困生认定工作上的缺陷。
大部分高校在建立贫困生档案方面是比较完善的, 但是在贫困生的认定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取证难度大, 可靠性差, 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各地民政部门、乡政府、村委会或企业单位共同给学生出具的贫困证明把关不严格, 往往将学生的“上学难”问题推给各高校。而各高校面对出具的许多贫困证明, 也不可能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做贫困状况的调查取证工作, 使得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凭着开具的一张贫困证明, 混进贫困生队伍, 使得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多, 贫困资助金不能够真正地用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这些客观原因都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进而也影响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3. 高校资助体系的变化。
在对贫困生的资助方面, 国家资助面变宽, 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学费减免、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同时增加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每一项资助金额加大, 资助数量增多。这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工作的重视, 对贫困家庭的关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观念, 认为不通过自身的劳动, 也可获得大量资助。这就促使部分大学生积极主动地申请各项资助, 造成伸手索要资助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对策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树立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观念, 使贫困生意识到自己当前的贫困状况是暂时性的, 树立不怕艰苦、努力学习战胜困难的信心, 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和优良生活作风, 并形成良好的学风。可组织学生多看一些励志等方面有意义的影片, 或者请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开展一些讲座, 加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观念。另外, 急需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
2.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重在走访大学生。
建立贫困生档案需要地方开具贫困生证明, 但并非所有拥有贫困生证明的学生就是家庭经济贫困生。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走访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的学生, 才能真正了解其是铺张浪费、随意挥霍型还是勤俭节约型。家庭经济贫困而大学生本人高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的大学生不能够被认定为贫困生。因此,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不仅需要当地出具贫困证明, 更关键的是重在走访与其共同生活学习的学生。
3. 贷款制度的变革。
由学生高校贷款直接改为生源地贷款。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升大学之前进行助学贷款, 当地政府审查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更为方便、直接和真实有效, 同时开具大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并表明困难程度, 这样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就可以顺利进展, 能够直接将资助金资助给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不真实的现象, 减小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的难度。
4. 将助学金制度改为奖励制度。
助学金的单纯发放使得大学生形成两种认识:一是国家应当资助困难家庭;二是自己是贫困生, 应该无条件享受助学金, 易形成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这种单纯发放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成才。如果将助学金制度改为奖励制度, 助学金以奖励的形式发放,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贫困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比如提倡学生搞小发明,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予适当奖励;提倡大学生申请课外科技活动或者创新基金活动, 根据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实验助理, 跟随老师做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给予适当奖励;对在道德素质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参加志愿者服务队, 给予奖励。将助学金改为奖学金, 在贫困生中进行奖学金评定, 适当放宽奖学金的评比条件, 目的是对贫困生进行扶贫资助, 等等。这样贫困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 而且能够提高综合素质。
5. 避免贫困资助的重复性。
对于同时享受国家资助和社会人士资助的大学生, 高校很难辨别和清理, 因此, 高校对于自大学起就享受社会人士资助的大学生进行详细登记;对于自高中起享受社会人士资助的大学生, 大学生所在中学应将该生的资助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该生即将升入的大学资助管理中心, 根据其家庭情况和所享受的社会资助情况, 进行适当资助, 或者不再享受国家资助, 避免资助的重复性, 把多余的资助金用于其他的贫困生。
四、总结
当前, 高校资助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提出的几条解决措施虽有一定的针对性, 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 探索寻求能较全面合理地解决当前高校资助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方案仍是国家、高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晓光.资助帮扶贫困家庭学生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132-133.
[2]姜振逵, 王娜.高校贫困生问题分析及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9) :117-118.
[3]贺小虎.高校助学帮困工作之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6) :128-129.
[4]毛长文, 袁静.高校贫困生心理的共性及调适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9) :731-732.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2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多
由于我国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还存在着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佳,再加上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一些贫困学生认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就读,能够在各种消费上有一定的节约,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从而造成贫困生报考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人数增多。
(二)社会资助力量薄弱
地区经济欠发达必然导致当地企业事业单位经济力量薄弱,所以社会资助的力度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内一些有名气的重点院校社会每年提供的奖、助学金能有几百万元,受资助的学生能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0%,而像一些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名气不大,社会力量不愿向其提供奖、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
(三)学校经济实力较差
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一般都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没有自己的企业和实体。所有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靠政府拨款,用于资助贫困生的经费就必然减少。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制约因素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多年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和贷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努力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有的高校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经济状况、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社会资助力量的经营状况都相对较差,而这些相关的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对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制约因素。
(一)奖学金获奖率低,受奖覆盖面小
奖学金制度既有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也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还有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社会奖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具有获奖率低、受奖覆盖面小的特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贫困生人数较多。所以,学校贫困生需要的是获奖覆盖面广的奖学金制度。优秀学生奖学金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贫困生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基础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致使其成绩偏低。因此,与其他同学相比,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并不多,况且金额也较低。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来自于社会资助,一般包括社会慈善基金和国营、民营、个体企业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企业对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几乎为零,因为作为这些企业来说维持自身的发展就已经十分困难,更不用谈什么社会奖学金了。所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奖学金的数额明显较少。
(二)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助学贷款制度运行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其特点是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对于合作银行来说,存在的风险较大。相对于其他贷款,经营成本较高,且工作繁杂、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银行不愿与高校合作,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银行,本身的经济效益就不好,如与高校合作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更增加了其运行困难。因此,这些合作银行是能推迟就推迟,能不办理就不办理,即使办理也不能按时发放,影响学生的注册和选课。于是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学生受资助面小或者根本没有合作银行。校内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向学校申请小金额的贷款,以支付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约定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归还。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来说,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财力有限,困难重重,再加上有的学生诚信缺失,不能按时还贷,目前基本已停办。
(三)勤工助学岗位奇缺
勤工助学是在校内开展的由学校支付报酬的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普遍采用的资助贫困生的有效措施。因为校内勤工助学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工作,所以受到贫困生的普遍欢迎,但一直不能满足贫困生岗位的需要。再加上地区经济不景气,使一些城市下岗职工涌入校园占用了一些岗位,原本就很少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更加有限,往往一个岗位推出后有多人竞争,难以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还有的高校两地办学,有的校址不在城区,学生想找份家教的工作都相当困难,更别谈其他的勤工助学渠道了。
(四)困难补助杯水车薪
高校中“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或城镇低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有些学生在校的月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准线。对此,学校采取补助办法,发放临时困难补助以保证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由于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维持本身的正常经济运行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发放困难补助上必然会金额小、次数少,对贫困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况且,这种免费午餐式的资助还容易助长某些贫困生的“等、靠、要”思想和依赖、懒情心理。
(五)减免学费面小、比例低
国家政策规定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及入伍后继续学业的学生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但高校对减免学杂费普遍控制得很严,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由于自身的经济压力大,对学费减免有更为严格的控制。所以,这部分高校减免学杂费覆盖面小、减免比例低,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学生的困难。
(六)“绿色通道”制度加重高校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从一定角度来说“绿色通道”并非是一种资助政策,它只是为了让贫困学生顺利入学而办理的一种缓交学费手续,并且缓交期限短,如果欠学费的学生长期不能上交学费,对于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的高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政策要有所倾斜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发展以及贫困学生顺利求学的前提条件。作为政府部门,一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投入并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因为政府投入是这些高校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这些高校有了较充裕的经费,才能提高办学水平,才能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二是扩大奖助学金比例。由于这类院校的贫困学生多,所以各级政府要相应扩大奖助学金获奖比例。三是要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严格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文件精神,增加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同时要大力推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做法,用以弥补校园国家助学贷款渠道不畅的漏洞。
(二)高校要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努力承担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责任
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落实各项助学帮困政策,多渠道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拓宽奖学金渠道,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高校可设立专门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奖学金。由于现行的奖学金评定体系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因此能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相对而言并不多。据浙江大学年度奖学金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获三等奖以上奖学金的学生中贫困学生只占14%左右。究其原因,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影响了学习,成绩不突出,学习基础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因基础差而对学习竞争失去的信心。二是增加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并开设服务站。校内勤工助学要在改变原有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基础上,增加担任教师科研助手等岗位。同时通过开设服务站为贫困生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组织贫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外勤工助学活动。三是不断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沟通,尽力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高校,要主动协助银行做好有关贷款工作,建立贷款学生与学校、贷款银行的联系渠道,协助银行做好到期贷款本息的还贷工作。四是改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的方式。补助及减免要减少普降细雨式的资助,增加对产生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体现学校的及时关怀。五是高校要积极想办法争取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通过这个渠道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将创收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六是教职工捐赠。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虽然本身的经济发展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但教师的收入在当地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每年为贫困学生进行捐赠,并对突出的个人向全校通报表扬。七是开展就学贷款。在助学贷款开展不是很顺畅的地区,我们可以主动联系一些就学贷款单位为学生办理就学贷款业务。比如,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UnionInsuranceBrokerCO,LTD)的就学贷款业务就是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依托UIB全国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引入专业的教育服务中介组织和风险经营主体,采用更加富有灵活性的保证保险和个人消费信贷方式,以科学的贷款风险控制与损失补偿机制为保证,是实现扩大学生贷款资助范围和全社会共享教育机会公平与社会进步成果的商业类学生贷款。就学贷款与助学贷款不同的地方有借款额度或在6000~10000元、还贷期限为毕业后8~、还贷方式也增加了增额偿还的方式等优点。它只是要求借款学生必须同时购买UIB就学贷款保证保险。虽然从一定角度来说它收取一定的保险金额,但它的确能为一些不能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获得助学贷款不能满足贫困学生贷款需要的地区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三)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是解决高校贫困学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一是政府要做好舆论引导。目前,国家在引领社会力量资助,树立助学帮困的社会风尚与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不大,社会各界对捐资助学的认识不足,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形成足够的社会参与氛围。二是高校要主动与相关机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扶贫帮困的慈善意识也在增强。同时,社会上也已经有了一批慈善性质的机构,热心帮助贫困学生。各高校要主动与各地慈善机构联系,实现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高校可以借助这些机构的影响力,发动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和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关注高校贫困学生,建立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学生的帮困基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感受社会的关爱。
(四)贫困生自身要培养劳动观念,树立自立意识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本科院校;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高等院校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随之高涨,这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是非常大的经济负担,一部分人会选择放弃,对于实现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标极为不利;另一部分依然坚持求学,高等院校中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保证这些学生顺利接受教育和完成大学学业,政府、社会以及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国家高等院校贫困生补助政策的出台很好的解决了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等院校非常注重贫困生的问题,解决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也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
一、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途径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资助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和教育,能够为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经济支持。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方面,某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也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一)完善资助管理体系
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对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资助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的对象,避免出现贫困生得不到保障,非贫困生却拿到资助金的情况。所以,在开展实际贫困生资助工作时,首先要明确工作的受众和主体,对于申请助学金的同学要进行家庭实际情况摸底工作,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申请助学金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避免造成助学金浪费。其次,在学生入学报到的时候,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新同学,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各院系要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归档和整理。最后,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由专职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组织起来,对各班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再一次对申请助学金的学生进行确认,保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绝不能进行简单粗暴的统计和核查,对于贫困生情况的统计和审核工作必须要以关怀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为指导思思,从而有序的开阵资助工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班也要注意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清查和了解,并建立相关的学生信息管理档案,特别是要注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整理和补充,尽量避免遗漏需要帮助的困难大学生的情况出现,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应该及时给予帮助。针对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大学生开据假贫困证明的问题,首席,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的力度,向广大学生宣传资助金对于贫困生的重要意义,提高到校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在高校的校园中营造出一种关怀贫困生、支持学校资助工作的文化氛围,消除其他学生的不公平心理。在认证手段上,主要是以传统贫困证明为基础,加强高校资助认证工作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好认证工作,加强对资助认证工作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管理办法的高效和合理。
(二)构建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国家助学金的利用,对于解决贫困生就学问题是很好的解决措施,但是。对于贫困生的生活依然沒有充分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某二本院校二级学院已经成功构建起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勤工助学补助以及其他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的资助金。助学贷款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的学费,为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问题,应该培养贫困生自发向上的精神,不直接提供经济补助给贫困生,而是利用勤工助学的方式救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某院在自己的办公楼里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点,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助学岗位,例如图书管理员等职务。贫困生在助学岗位工作,既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费问题,这种助学岗位也加大了贫困生和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接触会使教师更加了解他们他们,多元化的勤工助学队伍不仅可以避免过分关注给贫困生带来的自卑心理,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是一个学生从校园深入社会的关键性步骤,好的工作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收益,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二级学院针对这个问题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即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就业信息不通畅、自卑心理和自信心弱的就业难题,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贫困生在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突出的地位,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贫困生的自信心;其次,扩展就业信息渠道,二级院校在工作过程中,会将企业的招聘信息以公告的方式发布出来,最大限度的保证贫困生能够详尽的了解到所有的就业信息,确保学生不错过每一个就业机会;最后,对大学生进行应聘技巧培训,通过一些基本的应聘知识加强贫困生的自信心,指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保持自信心和轻松的心态。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接受教育和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而且可以实现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有重要意义,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开展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资助工作理念,实现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睿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探讨——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1,30(17):238-239
[2]于志强.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贫困生资助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21):51-5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浅析 篇4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程度划分不明确
对贫困生的资助首先是对贫困生的认定, 贫困生评定主要由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凭证, 在评定执行过程当中, 我们对于什么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可以定为贫困生的概念较为模糊, 如何评定贫困等级的标准也不统一, 仅凭传统经验来主观判断, 难免有失偏颇。除此之外, 一方面学生对其人均家庭收入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填报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时产生误差, 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性不一, 为申请者的材料造假提供了机会。
2、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工作机制
对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一般要经过学生书面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公示上报几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班级评议即产生受助学生名单的过程, 有的学校采取学生上台自述家庭情况的方式造成许多贫困生的心理受创;还有采取班级集体投票的方式, 这样学生容易从自身主观意志出发, 投票结果往往是学生人缘占主要因素;再有辅导员听取极少数班干部的意见盲目选出。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机制使得班机同学之间造成一些矛盾, 也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3、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 各高校逐渐形成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生活补贴、大学生医保、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代偿等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但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政策都不了解, 很多学生得病之后才知道医保的重要性, 办理助学贷款尤其是生源地贷款也是因为对政策的疏忽导致很多学生最终贷款不能成功。
4、缺乏相应的思想教育
国家助学金是国家无偿提供给贫困生的资助, 而且资助的额度由开始的每生每年2000元上涨至3000元, 所以很多学生都趋之若鹜, 滋生一些不劳而获的思想, 学校缺乏在发放助学金的同时对学生的感恩、责任等思想教育引导, 使得一些同学在获得助学金的同时觉得理所应当, 丝毫不注重自身素质, 甚至因为助学金分配的不公引发班级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 为了保证国家的助学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助学金能够真正的为人所需, 为人所用。首先, 科学制定、细化贫困生评定标准, 提高评定者在评定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 规范管理。
2、建立科学的评定程序
为了避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 辅导员应对认定全程跟踪指导和有效监督。具体可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诚信记录、消费情况、学费缴纳情况等方面考察。建立贫困生的追究制度, 辅导员通过抽查暗访了解有关学生的信息, 落实学生获得资助金的实际用途, 对于以弄虚作假方式取得资金或把资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3、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利用海报、网络、展板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在各项资助工作开展之前对政策进行专门宣传, 并设立学生组织对各项资助政策进行详细讲解, 使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各项政策的意义、规章制度、办理程序等。
4、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 发挥贫困资助工作的育人本质。
虽然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但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助贫方式使资助的根本目的育人作用得以削弱, 影响资助工作效果的发挥。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转变观念, 将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将贫困生“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品行,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贫困生懂得感恩、自强自立、诚实守信,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1) 加强诚信教育, 育德育人。要加强贫困生道德观的培养, 重视道德行为的规范, 使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相统一。在资助工作中可以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 记录学生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诚信情况, 缴纳学杂费情况, 遵守学校的相关纪律情况, 履行学生义务责任情况。将综合的诚信档案与奖助学金、入党、评优评干结合在一起。同时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 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加强感恩教育, 成长成才。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努力学习, 成长成才。可以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撰写受助心得、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以书信形式向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恩、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公益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在服务他人, 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 加强励志教育, 自强不息。要发挥资助的激励效应, 调动贫困生的积极因素, 激发潜能, 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贫困生自强自立, 克服困难和挫折,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养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格。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 避免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产生依赖, 意识到自强自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强, 极大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但是在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对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为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
参考文献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5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近几年来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的助学体系。
但就普通高校来说,还有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还有着相当的完善进步空间。文章就这些问题给出可取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减轻贫困学生压力、提高资助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与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年增加了82万人,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8月,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金额大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约为4.7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资助金额4.15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44%(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发放金额7.03亿元,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发放金额15.92亿元,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发放金额14.33亿元,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减免金额8.11亿元,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借款金额3.51亿元,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资助金额5.44亿元,占资助总额1.57%(其他资助项目,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20,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与的304.13亿元相比,增加了65.52亿元,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增幅也达18.21%,比20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这比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增幅为115.24%.
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受益学生比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实施四个助学项目,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资助效果明显,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着。
(二) 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在贫困生认定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更多地通过有偿,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
比如,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简化贷款程序,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
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专栏,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结束语: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资助;瓶颈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院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高等院校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缓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也关系到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更关系到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贫困学生的发生、发展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趋于停滞。相反,这样的发展趋势更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校园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帮扶政策,在解决学生生活资金等问题的同时,更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帮扶原则,缓解贫困学生内心的心理压力,促进这些家境特殊的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去。除了要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要为他们缓解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资助工作对高校贫困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建立扎实合理的捐资助学体系,多方培养、谋求创新,从而将高校贫困生的捐助帮扶工作做到最佳。
二、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瓶颈问题
高校助困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即国家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中划定一定的比例、个人社会捐助。由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不是很长,名气不大,没有什么社会效应等现实情况。和办学历史悠久,有较大名气的学校相比,个人社会捐助很少,有许多学校直接就没有这种个人捐助。地方高校的许多专业学费都不是很高,生源都在西部地区,许多学生缴纳学费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欠交、缓交的比例不少,加上许多学校在扩招以后许多硬件设施的建设已经投入了大笔资金,无法拿出大笔的资金投放到助困当中。因此,助困资金主要就靠国家拨款了。而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2014年发出的“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有97所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众多的地方高校都隶属于省区自己管理。经济不发达、教育经费欠缺,这是明摆着的情况。在贫困生比例高、数量多,资金有限的现实面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加大资助面,减少资助力度”的办法来实施资助。这样一来对贫困生的帮助就只限于缓解暂时的困难,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助困作用,整个贫困生的队伍仍然处于贫困中,因此资助效果不是很好。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粉刺
(一)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鉴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被资助工作的认定上,我国要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例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资料收集库、实现平台化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对受资助学生的认定除了凭借户籍地所开出的贫困证明,还有家庭收入相关资料证明,并将最终的贫困认定纳入日常生活情况、绩效考核、学业证明等信息中。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所申报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特别是要走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让高校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
(二)适当增进学生资助名额
面对名额不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拓宽捐资助学项目的策略,联合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资助机构,设立专业的多向资助系统。相关工作者要结合地区特点,不断开拓社会“捐资助学”新模式,逐步改变高校学生资助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积极发动当地慈善机构,推行“长期性”和“常态化”的捐资助学工作。例如,联系爱心机构为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长期性的帮扶,提供大学时期每学年的生活费、学费等,鼓励贫困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捐助体系。同时,在学生名额、资金的分配上,要采取民主投票、张榜公示等方法,将最终的结果公开化,使高校捐助中的资金分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
(三)强化贫困学生心理帮扶
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书育人”,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帮扶同样是学生资助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除了要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还要通过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爱、自强。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时,聘用一些贫困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仓库保管等校务工作的负责者,借此鼓励他们勤工俭学,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金援助的问题,消除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扰,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的改革推进,资助工作也会面临新形势的新挑战。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反思和创新,逐步提升资助工作层次、拓展资助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从而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在享受教育公平的同时茁壮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肖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7
据统计, 2000年我国贫困大学生有140多万, 2004年增至240万左右, 2007年高达400万人, 2010年更是突破了500万。《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大学, 81%的家庭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1]。从2007年至2011年, 全国普通高校助学金资助人数从572万上涨到3171.06万;助学金金额从64.68亿元上涨到528.47亿元;国家助学贷款从79.07亿元上涨到136.46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近年来, 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均呈迅速增长趋势。
二、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供给者之一, 而学生资助又有可能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研究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现状就显得非常必要。[2]2007年至2011年, 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 不断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目前, 我国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三、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几点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年中学生资助在提高大学入学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但随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诸多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一) 学生所获资助与高校质量相关
据研究显示, 重点高校的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可能性上远远的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国家划拨的资助金有限, 政府更倾向于把更多的资源投入重点大学。其次, 为了控制贷款的违约率, 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银行更倾向于向高质量高校提供学生贷款, 这些院校毕业生的预期收入较高, 从而预期违约率就会较低。最后, 重点院校在获得社会、企业资助, 设立校级奖学金方面也比普通高校要更加容易。
(二) 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性质的补助金是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渠道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缴纳学费和住宿费, 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开销。高等教育的必须支出项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 购买教材、课本和资料的费用、文具费、班费等费用。这就表明通常情况下, 若一个学生在开学时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 那他只用在开学后负担除学费和住宿费的其他必须支出项。
这些其他必须支出项则主要由学生自己解决或者通过学校发放的补助金来解决。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补助额度尽管近几年来不断的增加, 但相对于我国高校贫困生数来说, 还是远远不够的。每年还是会有很多的贫困生在为入学后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而头痛。
(三) 个体的特征对所获资助的影响
据相关研究显示, 性别、是否党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本人的高考成绩等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在高校上学期间所获得的资助金额。[2]
(四) 学生诚信缺失导致国家资助偏差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都是针对贫困生的资助。部分诚信缺失的贫困生为了拿到奖学金, 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还有一些贫困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后, 想方设法不还贷, 严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 给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增加难度。甚至有贫困生为了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 谎报自己的家庭收入、家庭情况以博取其他同学的信任, 从而导致真正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应得的资助。
四、加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第一, 鼓励多元化的资本进入贫困生救助体系。要广泛开拓社会资源, 特别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到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等,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困助学活动。一方面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宣传的平台, 另一方面不仅为我校的贫困生带来了资助, 更多的是, 为这些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 加大了他们就业的机遇。
第二, 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应该注意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 既要达到资助效果同时又要避免对他们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其次, 对贫困生投入更多的热情, 不仅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在物质上给予他们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融入这个社会中。
第三, 有偿享受国家资助, 避免非贫困生占用有限资源。高校在向贫困生资助时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判定一个学生是否是贫困生?思路就是让非贫困生的伪装成本变大。即加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或者是享受资助的成本。一是严格学生申请资助的条件, 对于真正的贫困生而言, 虽然申请的过程比较麻烦, 但是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助学金,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是值得的。二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规定申请获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必须放弃一定的课余时间去从事低报酬的校园服务。这样对于伪贫困生而言, 强制条例以及后期的感恩服务必定会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 对于本不缺钱上学的他们来说机会成本就会过高。这样就可以把伪装者筛选出来, 避免他们挤占有限的资助资源。
摘要:对学生资助可获得性和充足性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通过对当前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宇.大学生用数学模型算出高校学费应下调12%[N].重庆晨报, 2008.12-2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近些年, 贫困生资助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切实解决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资助体系现状
1. 贫困生来源
家庭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于边远山区, 那里交通不便, 地少人多, 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 家庭收入单一, 家庭人口多。据调查,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地区。
2. 贫困生心理压力大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增大, 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 生活条件不好, 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不合群、处理事情尖锐, 这些都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3. 受助比例低
虽然国家规定贫困生可以享受生源地和学校的贷款资助, 解决学费问题, 但是贫困生的生活来源还要靠家庭供给。国家助学金名额有限, 落实到具体班级名额也就是班级人数的15%, 助学金比例比较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样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贫困生学习困难的比较多, 获得校内奖学金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贫困生认定办法不科学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看家庭人均收入, 即家庭整体收支情况。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各地的生活水平也存在巨大区别。东南沿海相比西部地区生活消费水平就要高出很多;二是在校的消费水平。这主要看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 看学生是否有奢侈消费情况。在调查中存在很大争议, 很难形成统一认识。
2. 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影响, 许多家庭富裕的学生假冒贫困生, 通过生源地社会关系开具假的贫困证明, 冒充贫困生骗取助学金。真正的贫困生碍于面子和自尊心, 因为怕别人轻视他, 不去申请贫困补助, 得不到资助。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
3. 贫困生认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现在贫困生认定一般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来完成。认定主体一般都是辅导员, 但是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量非常大, 除了管理所带班级, 还要做好日常学生管理, 辅导员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个困难学生在经济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
三对策
1. 完善贫困生认定办法
建立一套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建立贫困生档案, 对每个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 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做好贫困生公示和后期管理工作, 贫困生一经认定, 要加强全程跟踪与监管, 保证认定公平合理, 辅导员、班主任对困难学生的审核要严格, 要听取班干部和普通同学的意见, 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消费状况。要深入学生寝室, 越细致越好。同时对于假冒贫困学生要给予严格的惩罚, 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2. 加强诚信教育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诚信文明的新风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比金子还可贵, 要做到互相爱护、互相关怀。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整个资助过程。
3. 建立多层次的助学体系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 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慈善团体、企业、毕业校友都应加入到助学队伍中, 高校要开辟多条渠道, 建立多层次的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峰、陈瑶瑶.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7)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发展研究 篇9
1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高校贫困生通常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 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2007年5月,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 标志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该意见指出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意见还指出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学生向学校所在地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相比有一些优势。首先学生有法定意义上的担保人, 可以避免不还贷款的情况;其次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三是可以保密学生的信息, 避免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被其他同学知道所带来的自卑心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虽然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资助体系, 但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资金和工作岗位有限
首先, 目前我国用于贫困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 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总额与贫困生的数量相比, 金额比较小,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 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 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少, 无法满足贫困生群体的需求。勤工助学岗位大都属于服务性工作, 报酬较低。同时, 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2 贫困生身份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 贫困生在身份认定上没有明确标准。高校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 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了贫困生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其次,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反映和递交的由家庭所在地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对于学生递交的证明, 不可能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因此, 在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上难免存在谎报现象, 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混入了贫困生的队伍, 拿到了资助资金, 挤占了原本有限的资金。
2.3 无偿资助方式引起的依赖心理
无偿的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依赖心理, 许多贫困生以贫困作为资本, 不愿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而是消极等待。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出路
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增加贫困生资助资金总额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企业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 对这样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进行资金援助。二是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贫困生基金, 资助本企业所需专业的优秀贫困生, 这样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 起到宣传作用, 又可以吸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为企业发展提供忠实的员工。三是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形式, 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 同时贫困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服务一定年限。
3.2 发挥各方力量, 增加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数量
积极开拓稳定的勤工助学途径, 在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首先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机制, 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尤其是有技术或知识含量的岗位, 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使贫困生既获得了经济收入, 享受到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 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 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专业课教师一般有科研或校外合作项目, 对于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承担, 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 既可以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加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管理, 增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的准确性
(上接第41页) 生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时, 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审核, 确保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其次, 在学校认定贫困生时, 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可从学生平时的基本消费情况, 如饭卡等方面进行考察。
3.4 建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 加大对优秀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缩小助学金的金额, 减少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的情况, 发挥奖学金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 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 既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 又能实现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3.5 树立正确观念, 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在贫困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 想贫困生之所想, 急贫困生之所急。在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引导, 既要解决好贫困生当前的经济困难, 又要着眼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1)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树立积极地心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有属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 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培训,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注意发掘贫困生身上的优点, 并以此为出发点, 树立贫困生勇于面对挑战的信心。
(2) 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各高校可通过评选“自强之星”之类的活动, 对贫困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树立自强、自立的榜样, 激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困难, 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摆脱被动的资助局面。鼓励贫困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 创造各种机会锻炼自己, 提高综合素质,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教育贫困生妥善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 合理安排时间, 真正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达到自强、自立的目的, 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3) 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引导贫困生善于发现校园内部或周边的商业机会, 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应对贫困生的创业计划大力扶持, 给予一定的孵化基金。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增强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多思考和多分析, 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邱建玲, 盖玉先.帮扶贫困大学生的七大工作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40) :176-177.
[2]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107-109.
[3]陈新, 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22-124.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 篇10
所谓高校贫困生, 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 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从历史上来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2年, 我国实施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双轨”招生制度, 尝试向部分学生收费, 这一制度实施后因学费导致的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随之产生。从1997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费、自费的普遍并轨, 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学费制度。伴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这一过程, 90年代中期贫困大学生问题开始日益突出, 并随着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张以及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 使中国高校资金短缺的情况日益突出, 各个高校除了逐步采取商业贷款、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形式来缓解这个压力外, 高校收费也在逐步提高, 这就使得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改革阵痛期中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家庭程度不一的贫富差距, 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无力承担的教育投入直接导致贫困大学生学费无法按时和保量的缴纳, 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生活、学业、心理、环境适应等多重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压力, 不仅危害到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可能扭曲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给高等教育活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 党和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 加紧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努力建立一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如国务院2007年5月份下发的《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文件, 完善了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新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鼓励生源地贷款, 确保“应贷尽贷”, 并配有代偿政策;而且从2007年秋季开始, 对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 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通过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多年的共同努力, 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切实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尽管国家资助贫困大学生政策的相继出台和配套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并给部分贫困大学生创造了较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状况的约束下,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如“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精神资助缺乏、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缓慢、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严重地干扰着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如何在经济、物质的资助基础上, 重视思想教育、心理援助, 建立并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更有效的资助体系, 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与健康成长, 是关系到高教功能发挥的重要问题。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高度关注, 且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努力探索并希望有效而全面地解决的难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这一难题不仅困扰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也影响着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与学习活动。与此同时, 贫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否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实现;关系到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和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创新型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革, 国家教委多次组织了相当规模的专题调查研究。《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刊载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并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专著就是张民选所著的《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和赵中建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 。这两本著作都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资助 (贷款) 政策, 并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建议。“十一五”开局之初, 群体性贫困问题凸显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 公平的实现任重道远。与此同时, 全国高校和整个社会也非常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 很多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开展了大规模调研, 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 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以下方面:在贫困生资助的理论研究中贺保月 (2002年) 、陈剑锋 (2005年) 等人在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思想基础、资助理念以及对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影响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贫困生资助的比较研究中, 李松林 (2002年) 等人主要对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资助政策、资助方式和资助理念进行了比较, 并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方式的改革提出了合理建议;在贫困生资助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中, 李庆豪 (2004年) 、吴庆 (2004年) 、张建奇 (2003年) 等人对贫困生资助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归纳出“奖、贷、勤、助、补、减、缓”为一体的贫困生助学体系内容;在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上, 刘彩霞 (2001年) 、张庆松 (2002年) 、申卫东 (2004年) 、李碧 (2005年) 等人对贫困生资助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提出了当前我国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助政策、资助制度、资助工作操作过程及资助理念上。在贫困生资助对策、建议的研究中, 李庆豪 (2004年) 、刘彩霞 (2002年) 等人对贫困生资助对策建议, 主要是针对“奖、贷、勤、助、补、减”多元化的助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尽管自1997年全面并轨招生以来, 高校贫困生问题便成为众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并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有关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 大都偏重于已有理论的阐述和国际比较, 而理论创新、体系创新的研究较少, 针对我国实际, 进行理论创新, 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多数对策建议类的研究, 偏重于就事论事, 更多的是对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的诠释,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足, 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研究成果一般只能提供理论参考, 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经济学角度论述怎样对大学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 而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怎样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神上、心理上援助的较少, 明显缺乏研究的全面性。仅仅依靠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业障碍、环境压力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却越来越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鉴于此, 急需把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与培养人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研究贫困生经济需求的同时解决思想、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深层问题。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 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出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还关系到高校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1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建议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现状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采取学生生源地认定和高校相关认定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即由生源地的乡镇和街道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证明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贫困程度,高校以此为参考依据,结合学生在校消费情况评出。各高校一般由校学工处学生资助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各学院成立学生资助工作组,由院党总支书记任组长,院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该院认定工作的组织和审核,并指定一名辅导员专职负责本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班级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学生干部和一定比例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本班贫困生的民主评议工作,学生代表人数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10%,成员名单在本班级范围内公示。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结合学生家庭人均收入、日常消费行为、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及班级民主测评结果进行评议,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格及等级,报学院或学校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家庭经济困难生名单及等级,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如有异议,由认定评议小组重新评议或院认定工作组裁定。
(二)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双亡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2)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又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学生(3)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4)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学生(5)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6)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的学生。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最近两年我国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他们主要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在学校活的很压抑。有部分贫困生的生活存在困難,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而高校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不远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他们的心理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当然,尽管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有着“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他们能够端正思想、正视困难、吃苦耐劳、勤劳朴素、节衣缩食,努力而优秀的完成学业。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题的、多元化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以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近年来,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从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根据贫困生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各高校也基本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贫困学生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确保了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建立起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同学减轻生活费负担,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几点建议
(一)贫困生认定时间给予适当推迟
一般每年贫困生认定时间都是在九月,而九月正是开学之初,也是辅导员最忙的时期,此时认定难免有疏忽之处。同时,此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开学的一个月内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给贫困生真实性的鉴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建议适当的推迟贫困生认定时间,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时间了解,以便更准确的认定。
(二)更准确的完善困难生评定标准
尽管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和比较困难学生的标准目前已明确给出,但一般困难学生的标准还不够统一。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个别学生千方百计的挤入贫困队伍,加之认定材料的可信度不高,使得贫困生的鉴定工作难以做到公平化。因此,贫困生的评定标准还需进一步标准化。
(三)建立明确的“假贫困生”处罚制度
由于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使贫困生能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想法设法地准备申请材料,以争做“贫困生”来获得并占用各种资助资源。致使出现贫困生用奢侈品的现象,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针对假贫困生现象,
(四)转变资助模式,减少无偿资助
补、助、减等大面积的无偿资助,使部分贫困生产生“等、要、靠”的心理,甚至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笔者做出了大胆设想:在每年的开学之初,把助学金以特殊的形式“贷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在学生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后,学校为贫困生提供足够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报酬,并按月发放工资。使得贫困生能利用勤工助学得到的工资和奖学金在校就能还清当年的“贷款”。
关于大学贫困生资助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社会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都非常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因为大学贫困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及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而且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更是贫困生个人的自立自强问题。青年大学生是请求而富有希望的群体,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应不断的完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得到更合理,更公平的资助。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关爱贫困生,激励贫困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探究,2011(3):64-68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 篇12
1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状
通过观察我国当前实行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 其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定程序有待完善
1.1.1 审核与评定方式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首先是申请人提交家庭经济困难佐证, 以当地民政局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 该表的真实性没有办法核实, 加之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层次不齐, 学校没有统一的经济困难标准作为参考。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在申请人提交申请之后, 一般由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 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找申请者谈话。一方面审核人员没有一个完整的审核制度, 对申请者的家庭情况缺乏实地调查, 仅凭申请者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作为参考, 使得信息审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难免会加入主观因素, 由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大一新生了解甚少, 部分老师可能会根据申请者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而评定该生家庭条件, 上述两方面因素会影响审核工作的公正性。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 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而夸大贫困程度, 部分家境较差的学生碍于面子在表述过程中有所保留, 学生的主观描述也会导致认定工作的不准确。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年, 一些成绩优异但是家境一般但绝非困难的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想尽办法进入贫困生行列, 这多少会影响对真正需要得到资助学生的认定。
1.1.2 贫困资助缺乏后续的动态管理
高校贫困认定机构对认定之后的工作缺乏动态管理。一方面学校资助认定机构对获得资助的学生没有后续跟进以掌握他们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资助金的使用情况。部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存在旷操旷课现象;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强精神, 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贫困帮扶上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困境;部分学生未将资助金用于学习或必要的生活开支, 而是用来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另一方面学校资助认定机构没有及时关注之前不需要资助但是家庭发生变故导致生活拮据的学生。有些学生在家庭遭遇变故之后羞于将情况告知辅导员或班主任, 加之部分高校资助认定机构工作人员的不作为, 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应该被给予的帮助。此外高校资助认定机构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开展贫困资助工作, 缺乏根据贫困生的年级制定资助策略的应变能力, 比如大一学生以学业为主, 如果该阶段资助形式以勤工助学为主, 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大四学生以找工作为主, 如果该阶段资助形式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找工作, 形成“等靠要拿”的思想、消磨了努力奋进的斗志。
1.2 资助范围与力度有待加强
1.2.1 受助对象存在偏向性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对象偏向家庭困难但是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申请院级奖学金的学生成绩排名必须在班级前30%以内, 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须有家庭贫困证明, 这种政策偏向导致不公平现象。比如家庭极度贫困但是成绩一般的学生难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 家境一般但是成绩优异的学生难以申请到国家助学金。家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助就会兼职以赚取生活费, 这必定会占用学习时间, 其结果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成绩优秀者之间的学习差距。对于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现行国家资助体系未给予他们足够的公平, 因为国家奖学金的名额少之又少, 院系奖学金的金额相较于国家助学金也不充裕, 这多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美国高校资助认定机构在均衡受助对象这方面的做法就较为成功, 值得我们借鉴。以助学贷款为例, 美国政府给予学生贷款共三种, 第一种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贴息贷款”, 学生在毕业之后才需支付贷款利息;第二种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付息贷款。学生及其家长不论经济状况如何, 均可申请并获得联邦政府的付息贷款”, 利息从贷款之日起开始计算;第三种是“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低息贷款”, 因为该贷款利息低, 所以受众范围较小。美国政府施行的这三种贷款方式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保证资助体系的公正公平。
1.2.2 资助力度不大
我国当前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区域奖学金、校级奖学金、绿色通道等措施并举, 但是这些资助并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举步维艰。原因之一助学贷款还款年限较短 (最长年限为13年) 、品种单一, 而且不管学生能否找到工作, 毕业之后需立即偿还贷款, 打击了部分学生贷款积极性;原因之二由于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 放款的追回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打击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放款积极性。另一方面, 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区域奖学金、院系奖学金的金额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以江苏省为例, 国家助学贷款平均每人6000/年, 国家助学金平均每人3000元/年, 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 高校学生的生活费为800-1000元/月, 学费平均为7000元/年, 这组数据显示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金额远低于他们的实际所需。此外, 学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 江苏省勤工助学岗平均每人300元/月, 而且这些岗位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 有些甚至与上课时间冲突, 因此部分学生宁可寻找社会兼职也不接受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
2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存问题的完善策略
2.1 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
确保贫困资助体系的公正公平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贫困生的审核与评定抓起。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成本以深入对申请者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 通过校园一卡通这一着力点以掌握申请者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基本消费情况, 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
2.1.1 提升资助运行机制, 免于贫困材料审查流于形式
做好贫困资助工作的关键是资助工作机构运行机制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一方面国家可加大教育成本投入以实现资助运行机制的专业化。以资助工作机构为主, 学校其它部门为辅, 机构内部通力协作、责任分解。比如在学生提交申请材料之后, 学校资助工作机构可组织学校其他部门的教职工特别是各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到申请者的当地政府走访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进行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核查申请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的教职工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形成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养成责任心强的工作态度。在调查申请者学习及生活情况的时候, 既可通过召开班级民主座谈会的方式, 也可采用设置监督信箱的方式以发动全校学生参与到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班级同学对申请者的了解包括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心里状态等各方面, 通过召开班级民主座谈会可全面了解申请者在校的基本情况, 对部分学生虚假谎报贫困申请的行为起到揭发作用;设置监督信箱可以加强对申请者的后续管理, 对胡乱使用资助金等不良作风起到遏制作用。最后学校资助机构及工作人员应对国家资助政策熟记于心并宣传到位, 使每位学生对贫困申请的条件、程序和步骤都清楚明了, 不存在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而错过资助申报现象。
2.1.2 加强对校园一卡通的管理, 保证资助体系有效运行
“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身份、消费等数据信息的汇集点, 收集了大量的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数据……”, 集合了学生证、借书证、餐卡、门禁卡、水卡等于一身, 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方便, 又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校园一卡通主要包括消费结算功能和身份识别功能, 其中消费结算功能可以采集学生在食堂、学校超市、开水房、机房等场所的消费情况;身份识别功能可帮助查询学生的图书借阅、上课出勤和晚就寝情况, 通过校园一卡通掌握贫困资助申请者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和学习状态。对将受助资金用于他处或者胡乱挥霍的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学生、晚归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之后依旧我行我素的学生, 可追回资助金、暂停发放未发放金额, 甚至可以取消其下年度的受助资格。对于部分一卡通消费水平突然低于往日的学生, 以询问本人或同宿舍成员的方式了解原因, 可予以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导致生活水平低于一般标准的学生以资助。通过对一卡通的高效利用以掌握学生在校基本情况, 适时调整受助名额以保证贫困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此外, 学校资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申请者的精神教育, 一方面多与这部分学生加强交流, 鼓励他们重拾自信, 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卡通到图书馆借阅其它领域的书籍以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对一些缺乏奋斗意志、完全寄希望于国家资助的学生以激励措施, 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2.2 加大社会宣传, 扩大资助范围与力度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帮扶, 特别是一些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与个人、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在日本, 有27%的资助金额是由社会机构筹集的……”我国可效仿这种政策, 根据具体国情加强社会宣传, 以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
2.2.1 分层资助, 保证资助效果最大化
贫困资助体系应该面向全体高校学生,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资助, 形成分层资助模式。针对成绩一般但是家庭极度贫困的学生, 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为主, 勤工助学为辅;针对成绩优异但是家庭一般困难的学生以奖学金为主, 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地区奖学金及院系奖学金, 还可辅助以教研助理为主的勤工助学岗。按学生贫困程度及学业成绩分配资助金额可避免资助过度或资助不足, 如华中科技大学将贫困生细分为“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比较困难学生、需要督导的特困学生、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需要督导的困难学生”八类, 这一做法因人资助, 利于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值得借鉴。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档案, 其中包括学生的爱好、特长并根据信息档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达到物尽其能、人尽其用的目的, 避免岗位的供求不足或供应过剩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资助方式, 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较重, 可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 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让他们安心于学习, 为今后就业打好理论基础;大四课程相对较少, 可以与本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为主, 同时给予他们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式, 根据岗位要求强化他们的工作能力、适时调整就业目标, 为实习或找工作打好实践基础。
2.2.2 拓宽资助经费来源路径, 增加受助人数
我国贫困生资助金额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补助, 但其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悬殊, 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这一国际标准,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同年已经达到4.8%左右, 哥伦比亚、古巴同年甚至达到了5.6%, 据此加大国家教育投入以增加贫困生资助金额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美国在“2010年有9种联邦政府资助项目、605种州政府资助项目和大约7000种由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资助项目”, 这些资助项目可充分帮助到贫困学生。然而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多, 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争取并动员社会各阶层在高校设立奖学金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可鼓励热心校友、在职教学员工募集资金建立基金委员会, 通过基金委员会帮助贫困学生。此外, 发达国家贫困资助体系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拥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 银行或助学贷款专门机构无需担心放款的回收问题, 而且这些政府将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当成一项全国性事业, 各行政部门通力合作。以美国为例, 商业银行或者放款专门机构负责放款、税收部门或人力资源保障部分负责款项的回收, 这种政策分担了财务风险, 调动了各部门致力于贫困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对比发达国家,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仍处在初步发展状态, 银行或助学贷款专门机构需花费较大精力追回放款甚至还需承担放款追不回的风险, 这严重打击了放款机构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须将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当成全国性事业, 而不是将该工作分配给某一个机构完成, 需通过众力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以分担放款机构的资本投入风险, 以此增加贫困受助人数。
参考文献
[1]刘义.中美高校“资助包”计划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
[2]徐孝民.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 2003, (4) .
[3]龚文涛.基于一卡通的勤工俭学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5, (2) .
[4]吴新颖, 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的非正式支持现状与拓展[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
[5]华中科技大学资助包计划简介[EB/OL].http://auto.hust.edu.cn/viewnews-468.
[6].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达国际标准[EB/OL].http://news.qq.com/a/20130305/001462.htm.
【高校贫困资助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07-09
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08-19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11-06
21世纪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述评生资助问题述评 刘一荻06-14
高校贫困毕业生论文05-20
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多元化研究论文12-08
西部高校贫困生09-24
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08-16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09-03
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