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

2024-11-21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精选8篇)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 篇1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心理救助途径

高校的贫困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家庭困难, 不像班里其他学生那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 而且由于这种贫富差距也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 了解、掌握、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从多方面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

1.积极方面

(1) 奋发向上, 力争上游

由于贫困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同, 致使他们在面对自己家庭条件落后的现实局面时产生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将自己家庭贫困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 并且在受到资助以后, 学习更加刻苦, 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资助, 同时,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和学校周围寻找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 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 一般具有这种正面心理的贫困学生在同学相处方面也处理得很好, 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肯定。

(2) 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尽管学生家庭贫困, 但是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是由自己家庭提供, 但是到了大学, 一般大学都为四年制, 而且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比小学、中学阶段高出很多, 这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费用, 所以常常使这些家庭显得力不从心。但是, 学生却能从父母方面考虑, 他们会觉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就算支付不起费用也会心存感激。而且, 学校和社会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使他们更懂得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他们想以更好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报答。

2.消极方面

(1) 性格孤僻内向, 自卑心理严重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后, 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轻自贱的心理, 他们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尽管受到了资助, 却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久而久之, 导致这些学生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 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头, 有了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逐渐疏离班里其他学生。甚至, 有的同学为了掩饰自己的家庭条件开始说谎话, 明明家里经济条件极差, 却说自己家庭富裕, 因此造成自己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2) 紧张敏感, 心情焦虑不安

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他们会认为这只是解决了临时的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应该怎么办, 他们常常会为这些问题担心, 久而久之, 这个问题就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神经紧张, 心情也是焦虑不安。某些贫困生还会想, 万一下次考试考不好, 争取不上贫困名额怎么办。如果真的成绩不佳, 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 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 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和紧张感, 这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 任性自傲, 不能正确正视自己

许多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自己具备领取贫困金额的条件, 因此也就产生了任性自傲心理, 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面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 也心安理得地接受, 最终导致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 缺乏作为一名高校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途径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如社会部门要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 对各高校贫困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救助;学校妥善落实各项贫困救助政策, 拓宽救助渠道, 如多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以缓解生活贫困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 如社会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人士等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 以增强帮扶贫困生的力度。

2.加强心理辅导, 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 心理相对复杂和微妙, 严重则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对他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 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以下是我总结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首先, 我们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有具体的了解, 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特殊辅导,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其次, 在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因为这些资助措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伤害;最后, 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如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咨询信箱、设立咨询网站等等, 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 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发生变化, 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 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救助途径的几点看法和感悟, 在此将我的观点抛出, 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05) .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 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贫困 心理援助

[作者简介]陈立春(1967-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6-02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同生活、同成长在大学校园里,本应有着同样的欢乐或痛苦。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成长中所遭受的挫折经历影响,会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陷入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困状态。因此,关注贫困生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资助,更要对其群体实施有效的心理援助。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所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原因,给人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我认识上的自卑。基于贫穷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以往的挫折经历,贫困生往往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这种过度的自卑又激发强烈的自尊。可以说,相比非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强烈。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以强烈的自尊来掩饰真实的自我。由于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往往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二是情绪情感上的焦虑。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态主要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经济困难而引起的自我无力应付的现实性焦虑,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担忧,以及对危机预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体验。贫困生都有着发奋成才而改变自身窘迫处境的强烈愿望,但物质生活的匮乏,学费与生活费的无法保证,以及学习和就业的竞争等,使他们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常常紧张、焦虑,处于烦躁不安、悲观甚或厌世的痛苦境地。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必将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看待事物的偏执。贫困生的偏执思维表现在对于他人的不信任与怀疑,常常将他人的动机理解为恶意的。偏执的学生极易掉进思维的死胡同,看问题片面、狭隘,脱离实际,不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由于自卑而激发的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贫困生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他们常常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是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多疑。很多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在实际的交往中,也往往因经济上的拮据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与人接触大都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不但将自己紧紧封闭,且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只要涉及能联系到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对号入座,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是多疑与妒忌。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精神上痛苦不堪。

二、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困难是困扰贫困生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一切。有些同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发展。可见,经济贫困只能说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知情意行的状态及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要使贫困生真正摆脱贫困危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援助。

(一)以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帮助贫困生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

1.人文关怀。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物质救助的同时,要考虑贫困生在情感、心理方面的需要,要关注、理解、尊重他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方式,要支持、鼓励他们克服消极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要引导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错误,贫困生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他们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同的,而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2.精神鼓励。在帮助贫困生经济解困的同时,更应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一是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效结合。要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心理咨询是引导贫困生树立健康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不难看出,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心理咨询技术,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与行为,从而获得新的心理感觉。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普遍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一种摆设。据此,笔者认为,高校要从组织上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要深入宣传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心理咨询室的具体位置、开放时间等。同时努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生的心理保健能力

1.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初,就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全面掌握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老师和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克服人际交往中积累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同时,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要做好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要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3.要搞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团体辅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作用。

(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1.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要注意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党团组织及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压力。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贫困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尊自信,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深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途径。此外,也能促使他们结识更多的同学,有助于打破人际交往的心理屏障。

4.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引导。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五)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辩证思维的指导,因此,要对贫困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一切事物。

1.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也要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贫困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

2.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3.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田经兵.高度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J].学习月刊,2007(6).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3]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岳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村教育版),2006(3).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 篇3

宝坤兰

(通辽职业学院,邮编:028000)

〔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解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当今形势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学生实行交费上学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西部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十分操心、学校非常担心、学生忧心重重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依赖心强,自立意识弱

部分贫困生长期在他人的帮助下,形成了在经济上的依赖和等待现象,在学习、生活上也缺乏进取心,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指望学校减免学费、给予补助,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缺乏靠自己双手劳动和求生存的观念。

(二)自卑怯懦,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从小家庭贫困,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致使他们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形成“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和怯懦心理。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甚至精神忧郁,缺乏自信,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同学与老师面前抬不起头。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都比较差,有的甚至对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岗位都很难胜任。在自卑心理的笼罩下,这些学生的心灵倍受煎熬,痛苦不堪。

(三)抑郁消沉,自我封闭

部分贫困生对于生活道路的艰辛和坎坷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敢面对困难 1

和压力,逃避现实。他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低落,自认为“低人一等”。对学习、集体活动、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兴趣,自我封闭,有的甚至性情怪异,对周围怀有敌意,严重的会给他人、自身带来伤害。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经济压力的影响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而高校则往往位于繁华的都市。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尽管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对于贫困生而言,这种调解却充满着更大的挑战。另外,大学学习强调综合素质,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程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等,而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的限制而缺少相关方面的学习积累,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也会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三)社会支持的缺少

对于大学生而言,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其次是家庭成员和班主任老师的情感支持,而当今的辅导员制度却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使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会促使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有资料表明:仅有16%的贫困生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或组织求援,而心病只能用心药医,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正确的心理引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使贫困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健全的素质。

(一)加强自立自强精神教育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供学生读书是家长的责任,并把家庭不能负担学生费用的大学生称为“贫困生”,要求全社会给予帮助。事实上,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所谓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就是大学生自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对象不单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还包括所有大学

生。即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的独立,而不是要求家庭来承担其大学的所有教育经费。这就要求每个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同时走向社会,打工挣钱贴补各种费用;或者去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解决费用问题等等。

鉴于此,我们应在全体大学生尤其在贫困生中经常开展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树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来完成学业的自立意识。这对贫困生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第二,对一些思想认识上和心理上有偏差,如依赖懒惰、悲观消沉、空虚麻木的贫困生,一味地给予经济救助是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的,甚至会助长他们精神贫困的发生;第三,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担当历史重任,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艰苦磨炼、奋发拼搏、自强自励,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为贫困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拓宽勤工俭学领域,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并可推广“弹性学制”,即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只要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即可,学生可以在学年之间停学,尤其是特困生可以停学打工筹措学费等等。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讲座,从而使大学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要求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网等等,从而帮助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但为了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学校对贫困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要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

广大师生在校园内要积极营造帮助贫困的良好氛围,并对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感;要加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高校应及时调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努力形成一个包括经济资助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显德,贫困与自立: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

高校特困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4

3.2引导特困生科学地认知“自古磨难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要教育特困生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贫穷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可怕的是因为贫穷而丧失了追求理想信念、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毕竟财富权位不能给人以智慧和品德。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要教育特困生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敢于正视困难,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理想。学校要为特困生创造机会,鼓励特困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不能因为经济条件差而抹杀自己的长处,应正确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加强特困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特困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学校应经常与父母联系沟通,建议父母应通过电子信件、电话、书信、定期看望和假期教育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4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体制

3.4.1要加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社,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引导特困生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3.4.2扎扎实实做好特困生的`各项工作奖。学校要鼓励教育特困生奋发学习,争取获得各种奖学金,广泛联合社会各界建立多种教育基金奖,加大典型奖励幅度。勤。学校要在学生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室、俱乐部等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开办大学生邮电所、洗涤中心、理发社、摄影社、生活服务部、图书社等实体,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助。学校要让特困生通过以美化校园系列活动来取得特困补助,而不是坐等补助,更不是“平均分摊”或“恩赐”。补助要有档次、有倾斜,确保每一名特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免。学校针对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对父母双亡、烈军属、民政部门的优抚对象、贫困地区的特困家庭和父母一方下岗的特困生学费和公寓费等适度地采取减免措施。贷。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经济较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对此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服务、指导和教育特困生,办理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3.4.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素质学生工作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对学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要不断学习,丰富学术底蕴,完善人格。在对特困生进行正面教育疏导时,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广泛开展有益于特困生身心健康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使他们通过活动找回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长。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工作队伍开培训会、研讨会,走出去与其他院校相互交流学习,使特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科学化,更具实效性。高校特困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是学校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只要学生工作者注意从心理上引导、生活上济困、管理上科学的基本点出发,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戒之以规,相信高校特困学生一定会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以良好的心态渡过难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幽默带来的九大心理能量 篇5

很显然,Laurel地区的精神护理医院,并不是唯一一家让病人聚在一起观看喜剧片的医院。巴尔第摩慈善总医 院精神科主任Elias Shaya医生,也尝试着在病人当中逐渐灌输笑声的重要性。Shaya医生说:“我倡导通过收看喜剧片寻找微笑的方法,或者寻找笑话和他们一起分享。”

7、幽默提升免疫系统

当我不小心用针刺破了我的手指,我会跟自己开玩笑,这时候手指就不流血了。哦,这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你遭遇流 感,卧病在床,这个时候你4岁的孩子跑过来,高高兴兴地向你述说在学校里发生的愉快事情,你或许会立即返回去工作。再好一点讲,着迷于这种神秘,以至于在 工作中更卖力。

加州Loma linda大学的Berk和Stanley发现,当志愿者参加观看幽默的视频,他们的两种荷尔蒙,beta激素(缓解抑郁)和成长激素(有助免疫)分别增加了27%和87%。简而言之,笑声能够促进形成自我保护激素和化学物质。

在“美国健康”杂志中,Dave Traynor在堪萨斯技术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有关免疫能力是否能被幽默加强的计划,结果笑声再一次被证明能够战胜病毒以及外来病毒细胞。

8、幽默可以培育乐观

幽默如感激可以培育乐观精神,Dan Baker在《人们了解什么是开心》写下:欣赏是最初和最基本的快乐手段,研究者现在认为生理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欣赏和恐惧两种状态,因此,欣赏是恐惧的解药。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对他以前的不快记忆或者当前的痛苦事件,以幽默应之处理,那么就可以改变他的认知观点,不时地让生活中到处充满微笑,这样人们便可以更有效地去减轻苦难。

9、幽默传播幸福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玩过这样一个游戏,我和一群小朋友玩一个睡眠游戏,我把我的头放在我朋友的腹部上,朋友的头 放在另外一个朋友的腹部上,一直这 样的方式延续到所有参与此次游戏的朋友,然后从第一个朋友起发出一声“哈”,第二个朋友发两声“哈哈”,第三个发“哈哈哈”,依此类推发出一连串的笑声。 这会使所有人歇斯底里嘛?当然不会。当朋友发出“哈”的笑声时,腹部的一紧一松只会令你“咯咯”地笑。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量 篇6

一、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现象的主要表现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大, 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研究表明,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较, 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其贫困心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状态是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体现,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大多较强, 遇事不轻易求助, 心理上表现为敏感多疑, 怕别人看不起和怜悯自己, 因此有些贫困生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帮助。

2.心理焦虑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其在学习和生活均出现物质上的匮乏, 长期处于“思而不得”的心理焦虑和紧张状态。张建卫在研究中发现, 家庭贫困往往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 问卷调查的63种应激事件中, 贫困生在17种应激事件上的压力值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3.抑郁和自卑

贫困大学生与一般普通大学生在经济生活和生活阅历上有着较大的反差, 刚进入高校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导致严重自卑心理, 长时间的自卑, 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

4.内向和不稳定

贫困大学生对生活的艰辛有着较多的心理体验, 容易出现心态漠然而又感情用事, 内心往往比较脆弱, 有时会表现出反常行为。有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内向和明显内向, 不稳定和明显不稳定, 与对照组比较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 经济贫困对贫困生个体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经济贫困因素对大部分贫困生会直接产生心理压力。综合分析, 中国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现象是多个社会因素并发的结果, 其“贫困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经济贫困因素以外, 还与其它的社会因素有关。

1.家庭经济贫困和家庭教育缺陷

社会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而这种社会变化也导致了校园贫富差距加大, 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给那些经济上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冲击着多年主流教育使他们形成的人生和价值观念。在大学里, 贫困大学生必须思考更多的有关学习以外的问题, 他们必须省吃简用以维持生活和学业, 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对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到社会中打工挣钱以维持学业, 因而可能造成学业的荒疏, 也就是说, 和一般大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除了面临生活压力以外还有可能接踵而至的学习压力。特别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本身由于营养不良, 造成身体素质欠佳, 易患疾病等导致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的进一步贫困化。

家庭教育对经济贫困生的贫困心理的防御能力, 也有直接的影响也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贫困生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有的甚至是几代文盲, 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子女, 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而粗暴, 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因此, 贫困生本身的个性品格水平对于其心理发展也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缺陷

贫困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贫困, 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主观因素使他们的学习压力比其他学生更大, 付出的努力也比其他人多。但他们遇到的客观问题是, 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 教育质量, 学习条件, 文化氛围都相对落后, 加上师资缺乏, 因此, 很多贫困生在学习能力上与一般大学生比较也存在较大差异, 加上他们学习资源的缺乏, 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上要困难一些。更有不少的贫困生边学习边工作, 使得学习精力分散, 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种综合素质的差异在校内可能并不明显, 但在就业过程中则毫无保留的显现出来, 因为个人择业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3.社会病态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大环境中各种生活现象不断煽动着校园内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从而给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单极目标的亚文化, 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极度扭曲, “笑贫不笑娼”的病态社会心理和拜金主义的盛行, 使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现实、势利和冷漠, 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也随之加剧, 物质利益的作用在他们的眼中被夸大, 经济贫困的折磨和社会病态心理影响, 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不成熟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条件下, 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他们的心理表现为害怕同学笑话自己穿戴不时髦, 经济不宽裕等, 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生活观念失去了基本的防御能力。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 有的贫困生在生活上片面的攀比心理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在不良思想动机的作用下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 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事情。

三、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校扶贫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与管理

目前, 政府已在各高校建立起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扶贫体系, 试图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但据调查发现, 整个贫困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在施行中确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分析缺乏科学标准, 学校和老师等政策执行者很难界定救助范围, 造成高校扶贫工作信息不对称, 使得政策的施行在很多时候呈现“模糊化操作”, 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直接影响到政策施行效果。再如, 高校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不统一, 使很多资助政策流于形式。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缺少客观上的公平和连续性, 使很多贫困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资助。

2.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形式单一, 忽略非经济需求

目前,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注重为学生争取物质资源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上的负担, 但没有看到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 特别是心理成长上的影响, 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由于经济背景的差别以及特殊的生活阅历, 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生的见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不如发达地区的学生强, 其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综合素质偏差。同时, 由于贫困生因想掩饰自己自卑变得过于敏感, 对社会各种资助活动进行无所顾忌的宣传或报道, 使一部分贫困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产生心理挫伤, 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势地位, 使受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就是说, 我们的资助体系和模式基本上只注重经济需求而忽略了贫困生情感需求, 造成经济贫困解决了, 心理贫困越发严重。

3.一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忽略了贫困生的隐私权保护

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 可能部分也缘于高校在进行资助的时候忽视了对贫困生个人隐私的保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的时候, 为了实现所谓的“阳光操作”, 对贫困生的身份和真伪进行多次审核甚至公示, 贫困生的家庭成员生活状况与收入水平等情况或不幸遭遇等隐私都成了公开的秘密, 结果导致贫困生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被广泛传播, 其在社交身份自然被打下“贫困”的烙印, 被贴上这种“标签”后的贫困生, 往往心情沉重并表现自卑,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变得更加不合群, 不快乐。

四、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干预体系建设

研究认为, 仅靠经济扶贫的方法难以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事实上,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高校扶贫工作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在资助过程中遵循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 建立一个包含对优化和加强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对社会捐助者的资助方式进行科学改进、重视贫困生的情感和人格需求以及树立和宏扬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等多管齐下的干预体系, 工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有效防止“经济贫困生”向“心理贫困生”的转化, 才能使高校贫困生问题最终得到科学解决。

1.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 在大多数高校,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经济扶贫的方式来解决, 相对而言, 对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和重视不足, 造成高校贫困生工作未能在根本上获得突破。心理贫困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人格损害要远胜经济贫困, 使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脱贫致富”, 克服“人穷志短”的不正常心态, 优化贫困生心理干预和管理方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 贫困生管理工作不能限于经济扶贫, 而应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照应。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来说, 使贫困生建立起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有效的心理救助方法。如组织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等对学生进行心理防御机制建设的教育, 使学生掌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压力。同时, 高校的学工人员和心理教师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科学心理辅导方法研究与运用, 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成熟的应对心理问题, 提高自尊水平,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 更是精神问题。对于贫困生, 通过经济资助可能会解决贫困生求学上的物质需求, 但不可能解决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其他心理问题。因此, 在经济帮助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进行精神解困, 避免贫困生成为经济和思想上的“双困生”。高校应定期为贫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观察, 作为资助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

2.重视社会支持体系的情感援助功能

在许多人看来, 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就是“经济扶贫”, 这种对扶贫工作的粗浅理解已被证明是不完整的, 社会支持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社会机构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救助而已, 其实它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理解和社会认同等情感内容。虽然争取捐款和发放救助是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在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社会支持体系的情感援助功能, 使他们在物质上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 心理上也同样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使救助方和被救助方在社会责任和社会感激的互动中实现救助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既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情感安慰, 降低个体感受压力的严重程度, 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3.强调资助方式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目前, 有些高校为有效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和人性需要, 一改以前在扶贫工作中的“阳光操作”方法, 对贫困生的资助采用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化方式即“隐性补助”的操作手法, 该方法让学校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 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经济帮助, 体现了对受助者的关怀, 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因此, 期待更多的人性化资助方式运用于我们的高校扶贫工作中。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贫困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来自于他们生活环境, 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既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也是非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高等学府作为社会先进文化教育的领地, 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校园气氛是其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让大学生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内心里希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 因此, 在着力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各种困难时, 我们还应重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强调人格平等, 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方面, 必须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应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别人关心和支持, 明白贫困只是暂时的, 自觉抵制以贫为耻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 必须重视对非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平等教育, 因为人格平等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基本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 优越感强, 平时又爱吹嘘的学生, 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 使他们明白健康的人格应该是理解、宽容和平等, 使贫困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帮助贫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树立自信心是非常有益的。

虽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的直接根源是家庭经济贫困引起的, 但“心理贫困”的引发却和较多的社会因素有关, 因此, 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工作上, 我们必须多管齐下, 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生“贫困心理”干预体系, 为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 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 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 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 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 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 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贫困心理,探析,干预

参考文献

[1]张建卫, 刘玉新, 李顺.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4) :261.

[2]孟庆良, 马力, 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1999, (2) :27-28.

[3]曲晶.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3) :190.

[4]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 2007, (1) :117-121.

[5]林敬平.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的社会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7 (3) :33-36.

[6]刘梦青.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与隐私权保护[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 (3) :63-66.

[7]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38 (10) :138-139.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7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研究对策

高校贫困生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且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至20%左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贫困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分析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认真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尊交织。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争强好胜的心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努力奋斗,因此自尊心相对更强。一些生活本无着落的贫困生却拒绝领取助学金,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的对学校和别人的好意资助断然拒绝。这就是贫困生自卑和自尊心里交织的真实写照。

2.敏感和孤僻共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他们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敏感孤僻,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自毁等心理问题。

3.焦虑与抑郁并存。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很大,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境,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而焦虑;有的为同学交往中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而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生长时间的焦虑就会形成抑郁性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4.无奈和愧疚交错。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不少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无奈和失望,贫困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5.嫉妒与怨恨相伴。有些贫困生针对同班、同级、以及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忌妒心理,他们经常怨天尤人、愤恨世道不公、感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他们常常为自己家庭贫困而苦恼,自我意识消极,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

6.逆反与偏激同生。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会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观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他们虽身处逆境,但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他们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化、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开展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贫困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可通过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可通过贫困生勤俭节约,端正学生的消费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要确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于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心理健康教案 开启生命正能量 篇8

开启生命正能量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设计意图】情商是一个人成长与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智商更能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情商,即认识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常用情绪商数来表现,英文简称为EQ。情商涵盖了一个人的自制力、热心、毅力、自我驱动力等。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也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的明显增强,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常常向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另一方面,又不轻易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向他人袒露,常常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征。

“闭锁性”心理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一旦面对挫折、失败、学习压力、同学关系不善等问题而又无法自我解决时,这种“闭锁性”心理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把遇到的问题沉积在心里,长此以往,不仅加重其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进而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引导学生以积极接纳的心态打开心扉,与外界进行正向的联结,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诱发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交际心理,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本课设计以电影课的形式,直观展现心态改变能引发人生巨大变化,同时,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体验改变的正能量,并强化学生的实践驱动力。

第五届(暨首届青爱杯)江阴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会课比赛教案集(2013年)

(一)影片简介:(《好好先生》,简单介绍主人公卡尔的工作和情况)。

(二)影视赏析:

1、片段1(糟糕的生活3’01”):卡尔·艾伦的生活、事业和爱情都走到了瓶颈——有许多限制、还有很多烦恼,他像个隐居者一样,关门谢客,对一切邀请都给予拒绝。

说一说:卡尔该怎么办?

2、片段2(生命的转折6’05”):卡尔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参加一个活动,导师要求他接下来的生活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否则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猜一猜:卡尔的生活可能有什么变化?

3、片段3(全新的生活5’51”):因为无法拒绝任何要求,卡尔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他经常会碰到一些令他啼笑皆非的请求。同时,他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和培训。他学习吉他,参加韩语学习班,学习驾驶飞机,并在这种机缘下认识了一个女朋友重新开始一段恋情,与不同的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他的生活渐渐改变。

想一想:卡尔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YES”这个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卡尔的心门,让他体验和收获了全新的生活。其实,因为“YES”他也遇上了麻烦,女友不知道他的“YES”是真心还是必须,最后,他意识到“YES”需要跟随真心,才能真正重生。

三、生命启程:SAY YES!※目的: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激情、上进和美好的人生。

※形式:活动与思考(心愿卡)。※感悟:积极的力量。

1、你愿意打开心扉,接纳自己和他人,积极面对生活吗?给出自己

第五届(暨首届青爱杯)江阴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会课比赛教案集(2013年)

并内化为正面的观念,外化为积极的行动,这些在课堂反馈中都得到良好的呈现。整节课思路清晰、内容完整、设计巧妙、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好。

上一篇:调查报告英语范文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