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

2024-08-24

贫困生心理(精选8篇)

贫困生心理 篇1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心理救助途径

高校的贫困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家庭困难, 不像班里其他学生那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 而且由于这种贫富差距也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 了解、掌握、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从多方面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

1.积极方面

(1) 奋发向上, 力争上游

由于贫困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同, 致使他们在面对自己家庭条件落后的现实局面时产生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将自己家庭贫困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 并且在受到资助以后, 学习更加刻苦, 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资助, 同时,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和学校周围寻找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 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 一般具有这种正面心理的贫困学生在同学相处方面也处理得很好, 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肯定。

(2) 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尽管学生家庭贫困, 但是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是由自己家庭提供, 但是到了大学, 一般大学都为四年制, 而且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比小学、中学阶段高出很多, 这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费用, 所以常常使这些家庭显得力不从心。但是, 学生却能从父母方面考虑, 他们会觉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就算支付不起费用也会心存感激。而且, 学校和社会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使他们更懂得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他们想以更好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报答。

2.消极方面

(1) 性格孤僻内向, 自卑心理严重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后, 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轻自贱的心理, 他们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尽管受到了资助, 却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久而久之, 导致这些学生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 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头, 有了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逐渐疏离班里其他学生。甚至, 有的同学为了掩饰自己的家庭条件开始说谎话, 明明家里经济条件极差, 却说自己家庭富裕, 因此造成自己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2) 紧张敏感, 心情焦虑不安

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他们会认为这只是解决了临时的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应该怎么办, 他们常常会为这些问题担心, 久而久之, 这个问题就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神经紧张, 心情也是焦虑不安。某些贫困生还会想, 万一下次考试考不好, 争取不上贫困名额怎么办。如果真的成绩不佳, 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 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 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和紧张感, 这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 任性自傲, 不能正确正视自己

许多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自己具备领取贫困金额的条件, 因此也就产生了任性自傲心理, 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面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 也心安理得地接受, 最终导致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 缺乏作为一名高校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途径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如社会部门要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 对各高校贫困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救助;学校妥善落实各项贫困救助政策, 拓宽救助渠道, 如多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以缓解生活贫困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 如社会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人士等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 以增强帮扶贫困生的力度。

2.加强心理辅导, 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 心理相对复杂和微妙, 严重则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对他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 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以下是我总结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首先, 我们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有具体的了解, 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特殊辅导,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其次, 在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因为这些资助措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伤害;最后, 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如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咨询信箱、设立咨询网站等等, 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 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发生变化, 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 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救助途径的几点看法和感悟, 在此将我的观点抛出, 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05) .

贫困生心理 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贫困 心理援助

[作者简介]陈立春(1967-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6-02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同生活、同成长在大学校园里,本应有着同样的欢乐或痛苦。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成长中所遭受的挫折经历影响,会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陷入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困状态。因此,关注贫困生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资助,更要对其群体实施有效的心理援助。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所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原因,给人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我认识上的自卑。基于贫穷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以往的挫折经历,贫困生往往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这种过度的自卑又激发强烈的自尊。可以说,相比非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强烈。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以强烈的自尊来掩饰真实的自我。由于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往往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二是情绪情感上的焦虑。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态主要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经济困难而引起的自我无力应付的现实性焦虑,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担忧,以及对危机预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体验。贫困生都有着发奋成才而改变自身窘迫处境的强烈愿望,但物质生活的匮乏,学费与生活费的无法保证,以及学习和就业的竞争等,使他们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常常紧张、焦虑,处于烦躁不安、悲观甚或厌世的痛苦境地。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必将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看待事物的偏执。贫困生的偏执思维表现在对于他人的不信任与怀疑,常常将他人的动机理解为恶意的。偏执的学生极易掉进思维的死胡同,看问题片面、狭隘,脱离实际,不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由于自卑而激发的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贫困生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他们常常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是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多疑。很多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在实际的交往中,也往往因经济上的拮据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与人接触大都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不但将自己紧紧封闭,且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只要涉及能联系到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对号入座,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是多疑与妒忌。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精神上痛苦不堪。

二、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困难是困扰贫困生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一切。有些同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发展。可见,经济贫困只能说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知情意行的状态及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要使贫困生真正摆脱贫困危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援助。

(一)以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帮助贫困生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

1.人文关怀。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物质救助的同时,要考虑贫困生在情感、心理方面的需要,要关注、理解、尊重他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方式,要支持、鼓励他们克服消极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要引导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错误,贫困生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他们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同的,而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2.精神鼓励。在帮助贫困生经济解困的同时,更应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一是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效结合。要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心理咨询是引导贫困生树立健康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不难看出,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心理咨询技术,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与行为,从而获得新的心理感觉。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普遍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一种摆设。据此,笔者认为,高校要从组织上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要深入宣传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心理咨询室的具体位置、开放时间等。同时努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生的心理保健能力

1.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初,就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全面掌握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老师和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克服人际交往中积累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同时,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要做好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要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3.要搞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团体辅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作用。

(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1.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要注意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党团组织及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压力。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贫困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尊自信,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深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途径。此外,也能促使他们结识更多的同学,有助于打破人际交往的心理屏障。

4.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引导。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五)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辩证思维的指导,因此,要对贫困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一切事物。

1.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也要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贫困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

2.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3.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田经兵.高度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J].学习月刊,2007(6).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3]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岳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村教育版),2006(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工作初探 篇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工作初探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具体措施.

作 者:刘兆明 LIU Zhao-ming 作者单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安徽,凤阳,233100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5)分类号:B849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工作

贫困生心理 篇4

摘要: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即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的观点出发,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的多元化、人性化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支持;多元化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等教育形态的改变,贫困生一族成了高校的特殊群体。自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高度重视。教育界和业内人士对国家资助政策,学校资助策略、贫困生的认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成因、心理教育机制、高技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等问题都纷纷做了研究和探讨。研究可谓是有广度,也有深度。5年过去了,贫困生支持工作在各高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实施,并取得了跨越性的进展,成绩卓然。但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学校只执行了正式支持,而忽视了非正式支持。很多学校在对贫困生给予正式支持的同时也给予了大量的非正式支持,但在支持的过程中,忽视了贫困生特有的自尊和自我保护等心理需求,给他们造成了二次创伤。

“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多元化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是根据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即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存需要;(2)安全需要l(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站在贫困生心理本质需求的基础上,来研究心理支持的多元化操作。特别强调了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并举,也就是非正式支持要和正式支持相结合。并且特别研究了资助过程中对人性的尊重,把支持做到顺势而为,满足贫困生自我保护的需求,避免对贫困生造成二次创伤。

下面就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的角度来详述一下贫困生心理支持多元化的策略。

1 生存需要

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需要,这是最本能的需要。如果一个贫困生连生存都出了问题,你和他们探讨其他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徒劳的。

生存需要要靠正式支持来满足。包括已经被普遍采纳的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如筹措资金、划拨专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措施。对资助的执行情况,课题组做了“―省属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调查问卷”。此番调查显示:在这项工作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监督机制。因此学校要派专人负责,对此项工作进行长期的评估和监督,以便把该项工作有序、有效地落到实处。

2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对于贫困生而言,应该包括生存安全和心理安全两种。

生存安全指衣能蔽体、食能果腹等这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缺失。生存支持已在生存需要里陈述过了。现在我们重点看一下心理安全的需要。首先看一下贫困生的共性心理特点:(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7)逆反与偏激同生。可见贫困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他们通常会像蜗牛一样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我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很有效地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或更新他们的认知,所以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持的同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人进行关爱教育。要提醒同一个宿舍的人,说话方式、生活习惯,尽量不要给同宿舍的贫困生造成心理压力。更不能有鄙视的态度和轻视的行为。要保证贫困生生活的环境基本安全,没有人为创伤。正所谓环境塑造人。通过周围的伙伴,营造温馨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安全的,不会随时遭遇冷暴力。这就要求各班级、各系要定期举行班会或其他形式的友谊大联欢活动。促进贫困生和周围人的接触,也促进周围的同学对贫困生的了解和理解,进而融洽他们的关系。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贫困生往往会因为贫穷而自卑,又会因为自卑而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归属感缺失,会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孤独感。他们渴望爱和被爱,但又极度缺乏爱和被爱的勇气。这就容易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

贫困生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一点点的支持就能让他们感觉非常的幸福。同样,一点点的伤害,就能让他们感觉非常的难过。宿舍、班级是个集体。人们对集体是有向心力的。离开了集体,人就成了沙漠里的鱼。所以要特别关注贫困生和所在集体的相溶性。这就要求班导和心理老师要定期走访他们的宿舍。了解他们宿舍的气氛是否和谐。适当地做一些小团体辅导,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一个集体。人和人本就是相互支持,相互取暖的。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属于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并且也享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4 尊重的需要

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敏感,因此他们把自尊和被尊重会看得更重。重庆交通大学推出了一项“温暖工程套餐”,在固定的窗口,贫困生就能吃到这样的荤素搭配。不过,“温暖套餐”推出一年多来,大部分贫困生碍于面子不愿光顾,预计每天卖份的“温暖套餐”,每天只能卖出400份。

贫困生的自尊需要一是指平等性,二是指选择性。平等性是指和集体中其他同学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因其是贫困生而被无形中剥夺了该享有的权利和不被要求履行该尽的义务。比如参加学校各项或等的权利均等性;贫困生对他人的关爱等。选择性是指贫困生本人有选择是否接受支持和接受什么形式的支持的权利。很多贫困生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他们宁愿自力更生,艰难度日,而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也有很多贫困生不喜欢公开性的支持等等。这是他们你独立和自由的愿望使然。

贫困生被尊重的需要指公平性和主动性。公平性是指在班级、学校的各类竞争性质的活动中,不能在其有能力获胜的情况下而却被剥夺获胜的机会。主动性是指贫困生需要自己主动地参与各类学校活动,而不能因其是贫困生就被迫参加一下自己十分反感的活动或接触自己异常反感的人。很多时候,学校或个人考虑到怕增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出于好心,而不让他们参加各类竞选活动;或为了增强他们的人际效应而强迫他们去参加一些根本不感兴趣的活动或接触自己非常反感的人。这样做就剥夺了贫困生被尊重的权利。

有太多的单位和个人在执行贫困生支持的时候忽视了贫困生这种尊重的需要。擅自给予支持,或给予带有伤害性的支持。比如有很多学校到了冬季给贫困生统一发放了棉服。但很多贫困生拒绝接受这样的支持。认为棉服就是标签。等于走到哪里都在向别人告知自己的贫困,他们认为自尊受到了伤害。这在心理咨询当中叫二次刨伤,即在已有的创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创伤或者是重新揭开了来访者的伤口。这在心理工作当中是应当极力避免的。否则利弊难分,无功而为。让支持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很可能还适得其反。

支持的实施一定要注意满足被支持者的尊重需要,这样才能收益支持之效。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点在贫困生身上也不例外,而且更具破冰意义。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创新模式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你认为贫困生最需要的反贫困机制”选项。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开放式和自我反贫困。由此可见,大多数贫困生还是愿意通过自我实现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

对贫困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要注重对他们的全面支持。包括信念的建立,志气的激励,技能的培养,机会的提供等。“信念的建立,志气的激励”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完成。根据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的显著性差异特点,设定团体辅导的目标:探索自我,体验信任,发挥潜质,建立自信,要详细地制订整个活动的方案及程序。每次活动都要有效地完成一个明确的主题。“技能的培养,机会的提供等”可以通过校内勤工俭学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

贫困生心理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心理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 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以确保贫困生安心就读。 (1) 但是高校贫困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 心理上也出现了改变, 因此除采用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缓解其经济压力外, 还应从心理上帮助他们适应环境, 调整自我, 增强心理承受力, 以使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人才。如何培养贫困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强化贫困生的积极心理, 改变贫困生的消极认知, 防止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 促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为贫困生心理辅导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

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点

在从事学生工作中, 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贫困生虽然未出现明显的心理病态, 但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 (2) 如果让这些消极心理蔓延, 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其人格的发展。在长期与贫困生的接触中发现, 高校贫困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1) 敏感心理。贫困生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 他们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 时常从别人的言行中判断别人是否尊重自己。对于涉及自身的事情, 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也总是处于“多心”状态, 内心设防很多。

(2) 自卑心理。贫困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 大学人才济济, 比较起来, 自己其实很一般。同时, 家庭经济条件差, 常常加剧贫困生自卑感。因此, 他们更加缺乏自信, 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特点。

(3) 闭锁心理。为了免受伤害, 贫困生与人交往中采取不同程度的自我防御, , 他们往往用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 不敢过多地与老师、同学接触, 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 遇到事情特别是生活困难不愿向别人求助, 唯恐别人发现其寒酸。

(4) 焦虑心理。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多数贫困生承载着家人的全部希望, 期盼他们早日学有所成, 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 而面对现在社会严峻的生存压力, 他们常有养育之恩无法报答、成绩欠佳“对不起父母”的焦虑。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生心理辅导

如果贫困生存有以上心理问题, 那么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贫困, 在心理上也“贫困”, 其心理贫困的根源在于消极的认知。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事件, 帮助高校贫困生激发人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体验快乐与成功, 引导他们追求幸福,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1 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主张, 心理辅导应关注人的健康、快乐、充满希望的积极潜力, 认为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消极事件, 将会防止绝对化、扩大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 使个体在遇到困境时的行为与情绪具有建设性。贫穷是人生的双刃剑, 会让人崛起, 也会让人毁灭, 其中主要因素是个体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因此应引导贫困生学会用积极心态取代消极心态, 引导他们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的积极意义, 学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当前的物质匮乏, 要让他们明白贫困是对他们的考验与激励,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2.2 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 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 心理辅导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出生在何种家庭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 经济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比别人差, 因此, 不必因为贫困而盲目自卑。然而有些贫困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把原因归之于生活的贫苦, 不是主动去面对, 而是消极退缩, 缺乏对自我的了解, 产生不合理的自我认识。因此, 心理工作者应挖掘、发现并称赞他们优秀的品质, 鼓励其自我接纳、自我欣赏, 强化其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让他们坚信自我努力的价值, 从而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2.3 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体验积极的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格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在现实生活中, 贫困生不是缺少产生积极情绪的条件, 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帮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 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学习的成就感, 朋友的关心, 成功的喜悦, 才能更好地摆脱他们心里的贫困,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2.4 贫困生心理辅导应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 也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过程, 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 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当今社会, 学生只要正视自己的经济窘迫, 就可以靠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兼职打工完成学业, 这一行为已得到社会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成为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5 贫困生心理辅导需给他们营造积极的周边环境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 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发展。贫困生心理辅导还需依托一个积极的团体环境, 因为人在良好的人际环境里可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可以及时宣泄和排解内心的痛苦, 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体系和自我评价体系, 更易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研究表明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贫困生和一个在充满消极、鄙视、攀比环境下的贫困生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 (5) 前者会更加自信, 身心更加健康, 更加快乐。

3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 充分开发心理潜能的心理学。基于此理念, 帮助高校贫困生摆脱内心的阴影, 成为健康向上的好学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座谈

心理座谈帮助学生更新贫困观念, 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 提高调适情绪的能力。心理关怀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 定期开展贫国生心理普查工作,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 及时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同时, 积极开展团体辅导结合个人谈心、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通过心理座谈提高学生应付生活的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生活困难, 帮助贫困生认识现实的能力, 帮助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充满自信, 更好地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2 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 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它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 运用团体的情景, 设计出活动、主题、内容, 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由于经济的困难威胁着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使他们大多数人不敢大方地与他人交往。为此我们利用团体互动对个人的影响, 解决贫困给人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如何面对贫困等问题, 使成员在活动中互动, 在生活中尝试, 使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存在和自己相同的问题, 用接纳的团体气氛, 促使他们从自卑、封闭、自我否定和敏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

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组织以下主题的团体辅导:大学适应、自我探索、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使贫困生能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习成功交往的方式和技能, 改变不合理信念, 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同时, 也让他们体验到自身并不是孤立的, 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心理调适, 将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 并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安慰, 与他人共同承担痛苦, 一起分享幸福与快乐。

3.3 个别辅导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 每一名贫困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需求各不相同的。同时, 有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团体辅导, 因此,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还要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贫困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和学习生活困难情况, 特别要了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在了解受助贫困生个性特征和实际困难的基础上, 要研究并采取“对症下药”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方式, 尽快给他们思想疏导和解决困难。

如果贫困生不抗拒心理咨询,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效果会更好。咨询员可以在个别辅导中对贫困同学表示理解和支持, 同时进行疏导抚慰, 采用情绪疏导, 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等基本辅导方法, 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 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 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 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 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自我意识, 积极发展自我。

大学是大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只要我们帮贫困生一把, 他们将会展开灿烂的笑容。笔者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实践探索中, 一定会逐渐找到呵护贫困生脆弱心灵的秘药良方, 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 积极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努力, 以健康的心理和心态创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林玲.高职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及应对措施.教育探究, 2008 (3) :84-87.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07 (1) :47-51.

[3]刘毅, 宗岚.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 :107:109.

[4]杨建超.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探讨.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36-37.

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篇6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帮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经济的窘迫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贫困学生不良心理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所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在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重视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

一、“心理贫困”的三个表现方面

1.性格问题

自备、敏感、脆弱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意提及的,他们害怕同学的怜悯以及老师异样的眼光。所以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宁愿自己过得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2.人际关系问题

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和认可,但出于自我的保护,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对自己的嘲笑;一些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同学在背后对自己的议论。长期这种刺猬式的生活,不仅给自己频添烦恼,也使得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大多数贫困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学生因为自尊和自卑之间的强烈矛盾而故意疏远同学。

3.学习问题

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了家人和自己对未来的更多的希望。这种过高的希望无形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负担,但很多问题不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除了要和别人一样的竞争外,还要为生计问题发愁。当强烈的自卑感、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压抑的心情、封闭的人际关系、巨大的学习压力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时,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习失败,出走、旷课、打架等问题行为。

二、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教育设施及人文环境相对落后,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素质教育往往只是一句空话,许多中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上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因为师资力量或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就无法开展,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环境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学生中不断泛起各种消费热点,囊中羞涩的贫困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也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困扰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加剧了贫困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利益的看重,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自己经济不够富裕,吃穿不能和同学一样紧跟潮流,就会被别人讥笑,这样的想法使得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和焦躁的情绪。四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行为由于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学生虽然在物质上的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遇挫折,感到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的行为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心理贫困”帮扶渠道

(一)消除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误区

1.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宣传要合理

社会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把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作为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大肆宣传帮扶结对活动等,殊不知这是对贫困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完全暴露,加重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因此,社会在宣传时应征得受资助人的同意,尽量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平等

有些心理问题不是贫困学生所特有的,普通学生群体中间也会有这些类似的心理问题。但学校的相关部门往往把焦点放在贫困学生身上,放大了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们脆弱心理的一种极大刺激,非但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学校在对待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

(二)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救能力

现在社会对贫困学生一般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式,从生活费、学费上进行资助,以这样的手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极大的产生依赖的心理。“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方式中有一定的“参与感”,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在与不同的人和事的频繁接触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积极、主动。

(三)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

1.建立专业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社区应建立一支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的团队,多开设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在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积极开拓创新思路,结合实际发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模式。

2.加强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得到帮助后,对人很冷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社会应有意识地将帮扶活动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开辟多种途径和方式回报社会,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

总之,贫困学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这些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被笼罩在贫困带来的心理阴影中。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人格健全,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关注。

贫困生心理 篇7

【摘 要】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应对方式问卷(CSQ)量表在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488份,其中贫困大学生728名,非贫困生760名,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状况,贫困大学生在恐怖、偏执、强迫、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七个因子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外在求助方面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并对比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贫困生心理发展与人格特点。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调查对象

选取来自河南省6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抽样比例考虑在校生的男女、年级、专业、生源、籍贯等的实际分布,以使样本结构有充分的代表性。获取有效问卷1488份,其中贫困生728人,非贫困生760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年级、专业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1.2调查的方法与程序

由课题组成员分别与被试所在的学校联系,向被试讲清调查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由被试根据问卷要求作答,限时45分钟,要求当场回答完所有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由表1可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除了躯体化和敌对维度外,其它七个维度分值都高于非贫困生,其中恐怖、偏执维度差异显著(p<0.05),强迫、敏感、抑郁、焦虑维度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果显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非特困生差,其中抑郁、焦虑、强迫和敏感、精神病性尤其明显。

2.2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由表2可见,前4种方式的使用程度两者一致。但贫困生在“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社会支持”、“心理与行为解脱”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P<0.05)。

注:*P<0.05

2.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用贫困生在各种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与SCL-90的各因子分作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相关,说明应对方式的使用与某些心理症状的形成存在内在的联系。

2.4心理健康状况对应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用SCL-90总症状指数作为评定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求其对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应对方式主要(标准回归系数、逐步回归)是寻求社会支持(0.458, 0.486)、心理与行为解脱(0.468,0.452)、逃避与否认(0.216,0.178)和克制忍耐(0.172,0.146),其中只有寻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具有较明显的积极性评价意义。

3 分析讨论

第一,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大学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强烈。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第三,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

第四、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综上可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因此有必要一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3).

[2]吴幼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3]张亚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4]杨贤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思与实施.教育导刊,1998,(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篇8

年龄_____性别 ___年级 ______系别 ______

本问卷获得的数据只供研究使用,不会影响您的一切,请放心、认真填写以下问卷,我们真诚感谢你的合作!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分团委

1.您对自己的家庭条件的看法是()

A十分满意B满意C一般D很不满意

2.您是否来自单亲家庭?()A是B不是

3.您担心自己的学业会因自己的家庭情况而终止吗?()

A经常B有过C没有过

4.您会不会因为经济情况而放弃学业?()

A会B不会C不知道

5.您是否会接受社会救济?()

A会B不会C不知道

6.您认为普通家庭负担一个大学生困难吗?()

A困难B还可以C不困难D说不上

7.你认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吗

A非常大B比较大C一般D说不上

8.在校期间你考虑过你的就业吗?()

A经常B偶尔C没有

9.你认为上大学能够改变命运吗?()

A能B不能C不一定

10.您预计上大学时你所需的月生活费大约是()

A400元以上B300元-400元C200-300元D200元以下

11.您在大学期间是否会参与勤工俭学?()A会B看情况再说C不会

12.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自己对家庭情况的焦虑()

A打工、带家教B通过好好学习淡化

C过一天算一天、反正不是我的原因D找朋友帮忙

13.上大学后父母是否对您的学习及生活加以约束()

A经常B偶尔C从不

14.您的生活费用最大支出在哪两个方面?()

A学习方面B穿着方面C娱乐方面

D恋爱方面E饮食方面F其他

15.您业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

A谈恋爱B上网或打游戏C自习或听课

D泡吧E其他

16.您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赖朋友吗?()

A不是,独自应付B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

C偶尔会D完全是

17.请列出你有无干活或打零工的情况(例如送报,帮人照顾小孩,帮人搞卫生等)

A 没有B 有

18.你认为你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D 4个以上

19.您认为在贫困学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更为重要?()

A自强自立的品格B艰苦奋斗的精神C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D其它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您能改变自己,您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

A 知识B出身C财富D性格E外貌

21.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A学习成绩不理想B恋爱不成功C不适应宿舍生活

D经济困难E就业竞争太激烈

22.您会羡慕某些同学的家庭情况吗?()

A非常羡慕B有点C不羡慕D无所谓

23.看到同学们花钱大手大脚您会觉得()

A认为他们很可耻B看不起他们C有点羡慕

D忌妒E无所谓

24.您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感到自卑吗?()

A会B有一点C不会

25.您觉得同学们会因为你的经济状况而看不起你吗?()

A会B有一点C不会

26.您认为大家对贫困生有歧视吗?()

A很严重B有C有一点D没有E不知道

27.您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自己是贫困生吗?()

A很反感B不愿意C不是很乐意但可以接受

D看具体的情况E愿意

28.当你遇到困难或者心里烦恼时你一般会找谁来帮助、倾诉()

A亲密的朋友B父母或亲人C老师

D自己找发泄的途径E自己放在心里

29.您会因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好而不愿与同学们交流吗?()

A会B看是怎样的同学C不会

30.您认为您在班级里受欢迎吗?()

A很受欢迎B较受欢迎C还可以D不受欢迎

31.您觉得自信吗?()

A很自信B不太自信C自信D不自信

32.您经常和大家参加各种活动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33.您和大家相处的和睦吗?()

A很和睦B较和睦C不太和睦D不和睦

34.您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吗?()

A很有信心B较有信心D没有信心

35.您愿意接受大家的捐助吗?()

A很愿意B愿意C不太愿意D不愿意

36.当有一份勤工助学的工作和一份社会资助,二者选其一时您会选()A 无B 1个.C 2~3个

A勤工助学的工作B社会资助

37.您认为贫困带给您心理上的压力了吗?()

A很大的压力B有一些压力C没有压力D说不清

38.我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是为了()

A 学到更多知识B 找到一份好工作C 父母的期望D自己的理想

39.您是否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关注您()

A很希望B希望C不希望D无所谓

40.您是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喜欢自己?()

A知道,很喜欢B知道,但不喜欢C知道,无所谓

D不知道E管他呢

41.()

A 我对未来并不悲观失望。

B 我感到前途不太乐观。

C 我感到对前途不抱希望。

D 我感到今后毫无希望,不可能有所好转。

42.()

A 我并无失败的感觉。

B.我觉得和大多数人相比我是失败的。

C 回顾我的一生,我觉得那是一连串的失败。

D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43.()

A 我不感到忧郁。

B 我感到忧郁或沮丧。

C 我整天忧郁,无法摆脱。

D 我十分忧郁,已经忍受不住。

44()

A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满意。

B 我觉得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享受生活。

C 任何事情都不能使我感到满意一些。

D 我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满意

45()

A 我没有特殊的内疚感。

B 我有时感到内疚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C 我感到非常内疚。

D 我觉得自己非常坏,一钱不值。

46()

A 我没有对自己感到失望。

B 我对自己感到失望。

C 我讨厌自己。

D 我憎恨自己。

47()

A 我没有要伤害自己的想法。

B 我感到还是死掉的好。

C 我考虑过自杀。

D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杀了自己。

48()

A 我没失去和他人交往的兴趣。

B 和平时相比,我和他人交往的兴趣有所减退。

C 我已失去大部分和人交往的兴趣,我对他们没有感情。

D 我对他人全无兴趣,也完全不理睬别人。

49()

A 我能像平时那样学习

B 我学习时。要花额外的努力才能开始。

C 我必须努力强迫自己,方能学习

D我完全不能去学习。

50题中符合你的情况的在括号内画√;不符合你的情况画×

(1)当一次重大考试就要来临时,我总是在想别人比我聪明得多。()(2)参加重大考试时,我会出很多汗。()

(3)考试期间,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想一些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事。()

(4)我宁愿写一篇论文,而不是参加一次考试,作为某门课程的成绩。()

(5)对某一门考试,我越努力复习越感到困惑。()

(6)考试期间,我有时会想我是否能完成大学学业。()

(7)某门考试一结束,我试图停止有关担忧,但做不到。()

(8)复习重要的考试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9)我对考试抱这样的态度:“虽然我现在不懂,但我并不担心”。()

(10)尽管我对某门考试复习很好,但我仍然感到焦虑。()

(1 1)一接触到发下的试卷,我就觉得很不自在。()

(12)总觉着父母或亲友最近对自己太冷漠,或者不知为什么总是很反感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请仔细阅读下面各条陈述,选择您认为最适合代表您的意见的答案。

A坚决同意;B适度同意;C不好决定;D不太同意;E绝不同意。

(1)真正恋爱时,我对任何别的人都不感兴趣。()

(2)爱没有什么意义,它就是这么回事。()

(3)当我完全陷入爱情时,就会确信它是现实的。()

(4)恋爱是不能客观地加以研究的,它是高度情感的状态,不能进行科 学观察。()

(5)

(6)

(7)

(8)和某人恋爱而结婚是个悲剧。()有了爱就知道这爱是什么。()共同兴趣实际上是不重要的,只要我俩真正相爱,就会彼此协调。()只要我知道我们是相爱的,虽然彼此认识的时间还很短,马上结婚也不要紧。()(9)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即使有着信仰差异,实际上也不要紧。()

(10)我可以爱一个人,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人的任何一个朋友。()

(11)当我恋爱时,我经常是茫然的。()

(12)一见钟情往往是最深切、最永恒的爱。()

(13)我能真正爱上的,并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的人,世界上只有一两个。()

(14)不用管其他因素,如果我确实爱上了另一个人,就可以和这个人结婚了。()

(15)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对我要与之结婚的人有爱情。()

(16)当我和所爱的人分离时,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暗淡而令人不满意。()

(17)父母不应该劝说儿女同谁约会,他们已经忘记恋爱是怎么一回事了。()

(18)爱情被看作是婚姻的主要动机,那是好的。()

(19)当我爱上一个人时,我就想到将来和他结婚。()

(20)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一个理想的对象,问题是怎样去找到这个对象。()(21)嫉妒时随爱情而变化的,我越是爱就越会有忌妒心。()

(22)被任何人都爱上的人大概只有少数几个。()

(23)当我恋爱时,我的判断力通常不是太清楚的。()

(24)我认为,一生中爱情只有一次。()

(25)我不能强迫自己爱上某一个人,爱情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

49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请根据真实情况,选出最符合您情况的一项。

A完全正确;B多数正确;C尚算正确;D完全不正确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52、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5、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3、在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5、有时自己明明把讲议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很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1.你认为国家助学贷款能否解决学费问题?()

A能B不能C不好说

72.你认为大学的绿色通道能否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A能B不能C不好说

73.你认为是否应该给贫困大学生捐款?()

A应该B不应该C不好说

如果不应该你认为理由是(多选):()

A大学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B捐助是变相的施舍,不能培养学生不劳而获的习惯C贫困生可以通过贷款解决上学难问题D捐助解决不了教育收费根源的问题E.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你认为哪种帮助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为有效?()

A捐款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或就业机会等

B帮助他自立结对交流

C给予心理上的帮助

D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75.你认为500元的贫困资助金能解决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吗?

上一篇: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指导手册下一篇:宪法宣传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