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现状

2024-05-16

贫困生现状(精选12篇)

贫困生现状 篇1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虽然国家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 逐步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勤”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但由于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而且现行的贫困生工作体系还不完善, 加之社会收入差距加大, 随着高校扩招, 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因此要解决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实际困难, 任务还很艰巨。

一、贫困生的界定问题

贫困生的界定是对他们实行帮助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制定一定的标准确定贫困指标, 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但是各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着困难, 认定的标准不能统一, “贫困生是否能拥有手机和电脑等高等消费品”这个话题也争议不断。此外, 在认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学生托关系开“三级证明”或其他贫困证明的现象屡禁不止, 贫困生监督机制不完善, 该由谁来监督以及监督方法不明确。

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奖、贷、助、补、减、勤”政策中, 助学贷款是主体, 是贫困生的命脉。它是政府、银行、学校为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 湖南从2000年下半年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但是由于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限制, 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两难境地。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贫困生规模大, 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受益面不大。二是贫困生规模大, 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的金额偏小,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三是贷款政策宣传还不够, 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助学贷款各参与方政策执行力不够, 贷款速度比较慢, 只有一小部分贫困学生从中受益。五是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助学贷款所属性质定性模糊。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操作使高校和银行陷入矛盾之中;2、政策本身不完善, 影响了执行的质量;3、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涉及银行、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 部门之间对国家助学贷款认识上的不到位, 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4、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贷款合约签订前后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申请程序太多, 且贷款发放比较慢, 学生贷款困难;6、学生还贷不积极导致银行“惜贷”。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 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四、解决贫困生工作中的困难的方法

(一) 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与界定工作。

准确界定贫困生, 是高校做好助困工作的先决条件。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印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让新生入校前或进校时就填写,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正确性;二是阅读学生档案, 了解家庭经济情况;三是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 向老师提供贫困生情况, 也可进行个别访谈;四是调查学生在食堂用餐的费用信息, 掌握贫困生的消费现状。将有关调查数据录入电脑, 建立贫困生档案, 同时建立贫困生信息核查机制, 进行动态管理, 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二)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特别是助学贷款体系。

目前, 高校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整个资助体系中, 助学贷款是核心, 如何完善助学贷款体系, 对于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至关重要。

1、提高认识, 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各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认识, 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要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机制。

2、为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开辟“绿色通道”。我们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介, 及时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 并开通咨询专线, 及时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和导读, 及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手册、设立接待咨询点, 帮助困难学生详细了解有关贷款信息, 做好申请准备, 为困难学生入学开通一条“绿色通道”。

3、积极强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 建设好资助工作的主渠道。要建设好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助学工作的主要渠道, 必须要把握好银行、学校和借款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我们在工作中要: (1) 把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心贷款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他们加强引导和监督; (2) 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教育贷款学生诚实守信; (3) 给每名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详细说明有关政策、利息的缴存及计息办法, 并建立助学贷款档案; (4) 在与贷款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与学校签订“信用合同”; (5) 在贷款学生毕业前, 集中进行诚信教育; (6) 建立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与银行主管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助学贷款额度需求申报制度、校、院两级贷款申请审核制度、公示制度、还息提醒制度、欠息追讨制度和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有效措施, 以帮助银行化解贷款风险。

4、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建设需要提高。银行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这才是解决助学贷款违约的根本办法。目前, 银行还没有对大学生贷款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 对于贫困生欠息、失信的责任追缴更多地通过学校来完成, 但是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全面的信用体制, 通过严格的“失信惩罚”, 辅以高校的诚信教育, 达到提高信用的目的, 真正提高全民“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信用”的意识。

(三) 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说, 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使他们生活清苦, 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其他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为此, 我们要采取一定的调适办法, 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健康地走向社会。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 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自立自强教育, 帮助贫困生学会接纳现实和自我接纳, 以平常的心态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并随时进行更新;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活动,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贫困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还可以通过优秀贫困生的事例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 端正学生的消费观。

高校贫困生的解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努力将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相结合, 将教育、管理、引导相结合, 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帮扶机制, 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贫困生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助学贷款,贫困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建峰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苏教育科研.

[2]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考试周刊, 2008.6.

[3]刘幼昕, 黄云超.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机制的思考.考试周刊, 2005.7.

[4]罗成翼.论诚信原则在助学贷款中的应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2.6.

贫困生现状 篇2

(以盘县为代表)

一、盘县地理背景: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街道、14个镇、7个民族乡。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农业人口96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经济开发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盘县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为60%。其次是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财力不足,扶贫资金缺口大

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份乡镇是贫困财政,由于财力不足,扶贫资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两年脱贫计划时间紧、任务重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旧的贫困户消除了,新的贫困户又会产生,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基本任务之一,扶贫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这次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县上下达两年内完成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艰巨,大部份贫困户突击性地脱了贫,由于返贫防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因灾因病容易返贫。

(五)在宣传报导上没有把握好重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扶贫攻坚的宣传报导,应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宣传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外力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典型事例。过多地宣传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第一,给党员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般干部收入低,见领导干部为贫困户捐钱捐物,自己借钱也得捐。县城搬迁,被迫到新县城购房,干部职工经济十分拮据,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差异大,大多数干部不堪重负,县、乡镇干部反映十分强烈。第二,容易滋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心理。如县上一名领导捐资3000元为安昌镇双福1组贫困户邓从贵建房,该村3组叶正友认为自己的房子比邓从贵的房子还烂些,也要求为其建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 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我们建议:(1)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2)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3)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四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如宝林镇依托镇信用社,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解决因发展种养殖业而无资金的问题。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判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今年全镇已针对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56300元,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

(三)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专用资金 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

(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五)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各乡镇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蚕桑、水产养殖、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养殖、优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除抓紧实施县上规划的扶贫新村、村通公路、卫生院改革以及“五改三建”等项目外,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城乡实用技术、经济信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乡镇、村基层政府在加强对贫困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家庭经济,脱离贫困的路子。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的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令其限期改正,不应把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七)扶贫攻坚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贫困生现状 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建议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现状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采取学生生源地认定和高校相关认定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即由生源地的乡镇和街道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证明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贫困程度,高校以此为参考依据,结合学生在校消费情况评出。各高校一般由校学工处学生资助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各学院成立学生资助工作组,由院党总支书记任组长,院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该院认定工作的组织和审核,并指定一名辅导员专职负责本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班级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学生干部和一定比例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本班贫困生的民主评议工作,学生代表人数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10%,成员名单在本班级范围内公示。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结合学生家庭人均收入、日常消费行为、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及班级民主测评结果进行评议,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格及等级,报学院或学校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家庭经济困难生名单及等级,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如有异议,由认定评议小组重新评议或院认定工作组裁定。

(二)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双亡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2)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又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学生(3)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4)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学生(5)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6)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的学生。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最近两年我国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他们主要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在学校活的很压抑。有部分贫困生的生活存在困難,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而高校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不远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他们的心理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当然,尽管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有着“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他们能够端正思想、正视困难、吃苦耐劳、勤劳朴素、节衣缩食,努力而优秀的完成学业。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题的、多元化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以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近年来,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从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根据贫困生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各高校也基本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贫困学生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确保了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建立起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同学减轻生活费负担,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几点建议

(一)贫困生认定时间给予适当推迟

一般每年贫困生认定时间都是在九月,而九月正是开学之初,也是辅导员最忙的时期,此时认定难免有疏忽之处。同时,此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开学的一个月内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给贫困生真实性的鉴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建议适当的推迟贫困生认定时间,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时间了解,以便更准确的认定。

(二)更准确的完善困难生评定标准

尽管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和比较困难学生的标准目前已明确给出,但一般困难学生的标准还不够统一。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个别学生千方百计的挤入贫困队伍,加之认定材料的可信度不高,使得贫困生的鉴定工作难以做到公平化。因此,贫困生的评定标准还需进一步标准化。

(三)建立明确的“假贫困生”处罚制度

由于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使贫困生能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想法设法地准备申请材料,以争做“贫困生”来获得并占用各种资助资源。致使出现贫困生用奢侈品的现象,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针对假贫困生现象,

(四)转变资助模式,减少无偿资助

补、助、减等大面积的无偿资助,使部分贫困生产生“等、要、靠”的心理,甚至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笔者做出了大胆设想:在每年的开学之初,把助学金以特殊的形式“贷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在学生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后,学校为贫困生提供足够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报酬,并按月发放工资。使得贫困生能利用勤工助学得到的工资和奖学金在校就能还清当年的“贷款”。

关于大学贫困生资助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社会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都非常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因为大学贫困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及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而且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更是贫困生个人的自立自强问题。青年大学生是请求而富有希望的群体,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应不断的完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得到更合理,更公平的资助。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关爱贫困生,激励贫困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探究,2011(3):64-68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近些年, 贫困生资助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切实解决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资助体系现状

1. 贫困生来源

家庭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于边远山区, 那里交通不便, 地少人多, 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 家庭收入单一, 家庭人口多。据调查,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地区。

2. 贫困生心理压力大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增大, 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 生活条件不好, 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不合群、处理事情尖锐, 这些都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3. 受助比例低

虽然国家规定贫困生可以享受生源地和学校的贷款资助, 解决学费问题, 但是贫困生的生活来源还要靠家庭供给。国家助学金名额有限, 落实到具体班级名额也就是班级人数的15%, 助学金比例比较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样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贫困生学习困难的比较多, 获得校内奖学金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贫困生认定办法不科学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看家庭人均收入, 即家庭整体收支情况。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各地的生活水平也存在巨大区别。东南沿海相比西部地区生活消费水平就要高出很多;二是在校的消费水平。这主要看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 看学生是否有奢侈消费情况。在调查中存在很大争议, 很难形成统一认识。

2. 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影响, 许多家庭富裕的学生假冒贫困生, 通过生源地社会关系开具假的贫困证明, 冒充贫困生骗取助学金。真正的贫困生碍于面子和自尊心, 因为怕别人轻视他, 不去申请贫困补助, 得不到资助。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

3. 贫困生认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现在贫困生认定一般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来完成。认定主体一般都是辅导员, 但是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量非常大, 除了管理所带班级, 还要做好日常学生管理, 辅导员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个困难学生在经济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

三对策

1. 完善贫困生认定办法

建立一套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建立贫困生档案, 对每个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 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做好贫困生公示和后期管理工作, 贫困生一经认定, 要加强全程跟踪与监管, 保证认定公平合理, 辅导员、班主任对困难学生的审核要严格, 要听取班干部和普通同学的意见, 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消费状况。要深入学生寝室, 越细致越好。同时对于假冒贫困学生要给予严格的惩罚, 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2. 加强诚信教育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诚信文明的新风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比金子还可贵, 要做到互相爱护、互相关怀。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整个资助过程。

3. 建立多层次的助学体系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 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慈善团体、企业、毕业校友都应加入到助学队伍中, 高校要开辟多条渠道, 建立多层次的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峰、陈瑶瑶.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7)

学困生现状的分析 篇5

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行修养、心理成长、知识、能力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以补偿和矫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一般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在组织纪律方面一般缺乏自控力,导致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组织纪律,遭到老师、学校的批评,在学习成绩方面基础很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希望提高学习成绩,但又缺乏信心,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多关心他们,持之以恒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学困生的特点主要表现:

1、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2、逆反心理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例如:学生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是“出卖朋友”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不能统一。

3、认识特征上特别是认识能力下,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常是非常模糊或颠倒,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4、表现学习上,学习水平、基础都比较差,学习习惯及学习心态偏差,普遍缺乏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

(二)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无事则生非。学困生大多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而厌学、怕学甚至不学,从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无形之中缩小了学习心理空间。

2、学生本身素质差,不求上进,觉悟低。

3、家庭的不良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4、教师教育不得法,师生关系紧张等造成的恶果。

贫困生现状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弹性学制

摘要: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但现有贫困生资助体系尚不成熟,仍存在着贫困生评定标准不规范、助学贷款拖欠还贷以度勤工助学岗位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应完善贫困生评定制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倡实行弹性学制,将经济援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083-05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主导下全国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一般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各高校自行设立的奖学金等,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在全国各高校开始实行,现行的奖金金额为8000元/人/年,全国每年有5万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占全国在校学生的0.3%。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现行的奖金额度为5000元/人/年,奖励范围为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包括特等、一等、二等、三等、新生奖学金以及各种单项奖励等,奖励的额度因学校不同而各不相同,奖励范围一般为40%左右。

2,助学金制度

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于生活费用开支的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2000元/人/年,一般可以分为2-3档,具体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3000元。而各高校用于解决突发性的临时困难补助,一般包括受灾地区学生、学生本人得了重大疾病或家庭遭受突然变故以及物价上涨时期的一些生活补助等。这些一次性的或者临时性的高校贫困生补助和国家助学金,都是对奖学金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3,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国家为解决高校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助学贷款措施。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额度为6000元/人/年,贷款范围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总数的20%。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也由最初国家贴息一半改为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形式。今年,相关部门还尝试开展了生源地贷款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入学前就能在当地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从而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步入大学校园。这一政策现已在全国各地普及。

4,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指各个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后勤服务等方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酬金一般为每小时8~15元不等。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财[1999]3号文件)的要求,各高校应从每年学生学费中提取10%的资金,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金。

5,学费减免制度

199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尤其要对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具体减免额度由学生所在高校依据有关政策统筹安排。因此,减免学费已经成为各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现行的一项重要的贫困生资助制度。

6,社会资助

社会资助多指企业单位为相关的专业学生或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或是提供一些资助等。一般分为长期资助型、专业奖学金、临时自愿捐助型三种类型。

7,“绿色通道”制度

近年来,为保证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可以顺利入学,教育部要求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那些被高校录取入学但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在来校报到时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使他们安心地完成学业。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所施行的相关资助制度,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贫困生提供了经济资助,许多贫困学生不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求学的机会,减轻了后顾之忧。但现行的资助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贫困生的评定体系不规范

目前,对于贫困生的评定没有严格规定的标准。现在对于贫困生的评定方法一般是:只要学生持有当地村级或者街道、镇级以及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就可以认定该生是贫困学生。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贫困的认知也各不相同,使得贫困生变得更加难以评定;加之在我国乡土观念和人情关系较为浓厚的乡村地区,即使家庭不贫困,只要提出请求开具贫困证明或者是家里有关系的都会很容易地开出村镇两级的贫困证明。而在有些地区,只要村委开具了贫困证明,镇政府和县民政局很少会派人去实地审核,一般是直接盖上公章。而只要这三个章齐备,各高校也很少会派人去实地核查。仅凭贫困证明就可以评为贫困生,这就使得贫困生的评定中存在一些虚假成分。另外,还有一种评定贫困生的方法是依据学生的穿着打扮来评定。这种评定方法亦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比如说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出于爱美而对自己进行适当的打扮,或者是为了给对方好印象以求获得勤工助学的岗位而进行打扮,这些都不能说该生不是贫困生;同时也不应把是否拥有手机等电子产品作为贫困生的评价指标,因为此类电子产品具有通讯的功能,同时价位弹性较大,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最后一种评定贫困生的方法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就是既观察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实际情况,又通过电话咨询或者信函咨询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最后再评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

总之,目前贫困生的评定体系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这就使得贫困生的界定变得比较困难,也给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2,助学贷款拖欠还贷现象严重,制约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据报道,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为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金额共计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共计201.4亿元,年贷款金额将会维持在140亿元左右。这就使得许多

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困难、勤换工作单位以及诚信意识较差等原因,未按时还贷,存在着拖欠还贷现象。这就人为地把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使贷款银行失去了对贫困大学生放贷的信心。这种不讲诚信的拖欠还贷行为,严重干扰了助学贷款的正常进行,不仅影响了高校贫困生享受助学贷款的信誉,还影响了贷款学生自身的信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高违约率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再对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此外,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相对经营成本过高,而贷款后管理办法又存在着很多漏洞,使得银行内部认为开办此项业务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他们认为银行如果执行国家法定利率,利润就不能得到保证。但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商业银行又不能不贷,因而表现出被动应付的现象,办理贷款的时间能拖则拖,能不贷的则不贷,有的甚至出现了停贷现象。

3,勤工助学岗位的供给较少,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学生拥有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机会。勤工助学不仅能锻炼高校贫困学生的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存在着勤工助学岗位少、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多是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馆资料,或者在校院办公室打字、传送文件等工作,而真正与学生专业有关联的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同时,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相对较少,只能有一部分同学可以获得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勤工助学的需求;且待遇较低的勤工助学亦无法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

4,资助项目缺乏统筹管理

很长一段时期,部分高校把奖学金和助学金视为一体,把对优秀生的激励和对贫困生的资助混为一谈,使得各类奖学金及助学金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出现了资助项目难以操作等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资助项目之间也没有统筹管理,缺乏整合,常常会出现一个贫困生同时获得几项资助而其他的贫困生却很少获得资助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资助面变小。加之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过于简单,仅根据经济困难程度来划分等级,使资助项目在缺乏依托的状况下缺乏针对性,出现了一部分贫困生得不到与其贫困状况相符合的资助,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又获得较多的资助。

5,资助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在多元化资助体系中存在着奖、贷、助、补、减的不平衡现象。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助方式、资助效果在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中都有所不同。不能因为重视一方而忽略其他的资助方式,要将多种资助方式进行最优组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资助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是同一高校内部的不平衡。部分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于不需要学校出资的资助,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积极争取,对需要由高校自筹经费解决的,便想方设法地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挪用或挤占,导致个别高校出现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较少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之间的不平衡。在普通高校建立的资助体系的情况比民办高校要好,重点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建立的资助体系情况比一般院校或市属院校要好。甚至有些政策个别高校不能与其他高校同等享受。这种不平衡减弱了资助体系的综合实力,使得资助体系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策略

1,完善贫困生评定制度

由于之前贫困生评定没有具体的标准,给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应完善贫困生评定制度,使得贫困生的认定更加准确,有据可依。首先要完善贫困生评定制度,通过制定不同层面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集个人申请、诚信承诺、界定标准、贫困证明、动态建档、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戒等较完整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在贫困生认定程序上,可增加学生参与对贫困生进行资格审查和复核环节。同时,结合有关将贫困生分为生存型(这部分学生考虑的是温饱问题)、生活型(这类学生温饱不成问题,但谈不上营养和体面)、发展型(此类学生的经济能力不能满足自己提高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的研究成果,对贫困生进行科学分类,使贫困生资助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好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心中常有“信用”这一理念;同时,完善高校受助毕业生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那些不按合约还贷的学生可以在媒体和网络上公布他们的姓名、入学前家庭住址、毕业学校、毕业后的就业单位、身份证号码和拖欠贷款本息金额等信息;并建立贷款学生网上查询系统,开展助学贷款网上追款业务等,以形成强有力的还贷约束机制。此外,还可以提倡实行生源地贷款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方便调查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从而有效避免“有钱人申请助学贷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公平、公正,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能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同时这种方法还便于银行及时收回贷款。因为,采取生源地贷款制度之后,如因学生的工作地址变更等情况联系不到毕业学生时,可以由做见证人的父母或当地亲戚提供贷款学生变更后的工作单位和地址。便于银行追收贷款。

3,提倡实行弹性学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在学分、课程、毕业年限等方面还比较缺乏灵活性,总体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针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彻底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推行弹性学制,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弹性学制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分制的一种模式。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目标管理为主。弹性学制不仅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且还可以满足经济条件欠佳的学生的要求。特别是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弹性,本科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从固定的四年学制改为三到七年内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那些因交不起学费的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对于高校贫困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施行弹性学制可以允许他们利用自己潜在的资质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尽可能缩短其在校学习时间,只要学生学完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就可提前毕业;同时还允许高校贫困生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中断学业,待其经济和其他条件允许时,再重新开始学习。

4,将经济援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不仅表现在经济资助层面,还体现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等方面。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制度。要采取相关措施使贫困大学生适应从无偿性资助向有偿性资助转变,摒弃被动等待援助的思想,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在思想方面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多种渠道使得贫困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师生、生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及时消除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此外,要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找出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增强贫困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研究 篇7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

为了使贫困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高校根据中央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奖、贷、助、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努力确保广大贫困学生都能通过获取一项或多项资助政策, 顺利完成学业。

(一) 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2007年6月, 在国务院的部署下, 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 就落实新的资助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新的奖、助学金体系中, 设计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项制度。

其中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 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学生 (以下简称学生) 中特别优秀的学生, 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 可以分为2-3档;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这三项制度施行所需资金全部是政府投入, 在资助强度与资助面方面大大提高。

(二) 助学贷款制度

我国的助学贷款可分为“国家助学贷款”、“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和“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三种类型。

1.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 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 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 毕业后分期偿还。

2.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金融机构对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学习或其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发放的商业性贷款;只能用于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费用。贷款对象为年满18 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 不能使用信用担保, 贷款数额一般在2000~3000 元之间, 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贷款学生毕业后四年, 具体期限由各商业银行规定, 不能减免。

3.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

高校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的无息借款。贷款对象是除去享受专业奖学金的本、专科贫困生, 由家长担保, 该项贷款一般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经办, 学生可以在毕业前一次或分次还清的, 或者由毕业后的接收单位垫还, 以后由接收单位在工资中扣还, 在毕业后逐年归还的, 最长还款期限不超过6年。贷款数额为基本学习、生活费用减去奖学金, 力度较小, 目前各高校学生贷款实际额度一般每生每年在1000元以上, 并且可以减免。

上述三种贷款中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最主要方式, 今年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国务院提出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以解决贫困生求学问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被录取的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在户籍所有地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用于解决学费、生活费和路费等费用的信用贷款。它是近几年各地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助学贷款品种, 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有突出优势, 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助学贷款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并明确提出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 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 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三) 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 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的助学活动。这项活动有利于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且是对广大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的有效资助办法, 是对他们安心完成在校学业的有力支持。

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6月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对勤工助学的原则、学校职责、岗位设置、组织管理、酬金标准及支付方式作出了规定, 从而使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更加规范, 学生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四) 特殊困难补助

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对于那些在校月收入 (包括奖学金和各种补贴) 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的学生可以申请特别困难补助。对于“特困生”的困难补贴的标准可参照学校所在地所需的最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标准, 由学校研究确定。

(五) 学费减、免制度

国家对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 缴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减免学费额度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本校的实施办法, 结合学生本人表现及经济状况, 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逐一审核、研究决定,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六) “绿色通道”制度

近年来, 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 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二、对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这些年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比例依然在不断上升,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贫困生问题会日益突出, 这些都对现有资助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 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有待完善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对贫困生的界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各高校在对贫困生的界定方面缺乏合理标准, 诸如有手机的同学是否属于贫困生?有电脑的同学算不算贫困生?标准的缺失引发资助过程中很多不规范操作, 尤其在今年国家资助力度较大的情况下, 能否被认定为贫困生直接涉及是否可以享受几千元助学金的问题, 学生之间有争议, 学校也难以处理。我认为, 贫困生的界定应分地区, 学校应该到生源地做调查, 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把资助的款项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2.勤工助学岗位少, 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勤工助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助, 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校处于为学生安全着想, 只能给学生安排校内岗位, 使得报名人数多而岗位明显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可以设置由教师带头、学生参与的教学科研岗位, 尤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 可以在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时, 根据用人条件、岗位要求, 结合贫困生实际安排贫困生做临时工, 还应组织人员成立校外勤工联络小组, 以拓展校外勤工岗位。

(二) 应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这些年, 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 其他渠道筹措的资助经费比例较低。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 要加大对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力度, 必须突破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性拨款的格局。贫困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年一些大学设立了社会奖学金与助学金, 由知名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 但覆盖面很小。现在应通过各种渠道, 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 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 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热衷于在高校捐资助学, 这也将带动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 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从而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扶助。社会捐资助学将成为一种值得大力宣传和倡导的精神文明新风尚。高等学校应当抓住这些机遇, 努力争取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身心健康成长, 是一项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 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 国家、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资助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实际出发, 逐步改进贫困生资助工作, 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2号.

[2]鞠庭英.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 (04) :113-115.

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8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在校贫困生比例为20%, 特困生为5%~10%左右”。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和通过学习“光宗耀祖”的追求。即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提升, 取得社会地位和收益的提高, 同时可取得精神的满足。可见, 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 子女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 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基于此, 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 不惜倾家荡产, 靠接待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在就业时, 却因“贫困”而遭遇尴尬, 陷入被动。不仅就上学期间花费大, 就是择业过程花费也较大, 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制作简历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 这些已成为贫困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 “有43.5%的在校求职花费在600元以上。”与其他学生相比, 贫困生更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 以便早日获得经济报酬, 回报家庭。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但就业难的现实, 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 贫困生因较大的求职花费和囊中羞涩的现实矛盾而无所适从, 因“费用”不足而与机会无缘的实例比比皆是。因而贫困生在毕业之际, 尝终日坐卧不宁, 饱尝就业之“痛”。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 目前, 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 造成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长远发展, 急功近利。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直接就业、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的三重选择时,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调查表明, 即使是在考研热持续升温的大趋势下, 应届毕业贫困大学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大学生低40%左右, 选择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 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 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较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 贫困毕业生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 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 不少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他们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但实际上, 贫困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 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再次,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学校教育资源有限, 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欠缺。贫困大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所以, 自身综合素质欠缺、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大学生, 更倾向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人为地缩小了就业的选择范围。

最后, 贫困大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 认为自己无所依恃, 早早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 积极推销自己, 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 很快提笔签约, 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 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大学生, 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 怯于表现, 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 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 消极应对, 坐以待“毕”, 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压力大, 人多岗位少。从我国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 劳动力供过于求, 就业形势严峻。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精简机构, 人员淘汰的压力, 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 未来5年, 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500万人, 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将达800万到1000万人, 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就业。

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薄弱, 职业生涯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目前,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师资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还是遵循以前的咨询、签协议等事务性工作, 这势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来自贫困生的自身因素。首先,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边远山区, 教育基础本来就较弱, 加上部分贫困生为学费和生活费, 而到处奔波, 很难安于学习, 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就业, 常常占用正常学习时间自学其他专业课程, 结果造成自身专业成绩不理想。其次, 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压在了学习上, 想在学习上战胜别人, 出人头地, 很少参加其他活动, 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 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贫困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 存在抱怨心里,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是从, 紧张压抑感和矛盾感就更凸显出了激烈化, 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 读研收费已成必然。读书无钱难, 无钱读书难, 贫困与求学的矛盾使血多优秀贫困大学生在叹息中放弃继续深造的道路。不少贫困学生多以学习为导向, 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 致使他们在未来的仕途上多有不理想。

四、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

1.加强政府统筹、政策导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政府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充分认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着力完善贫困生助学政策、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部门, 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积极制定、落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政策, 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首先, 完善“奖”、“助”制度, 扩大贫困生资助范围与力度。进一步设立分地区、分类别的贫困生专项基金, 并逐步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分地区、分类别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对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倾斜, 建立农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生专项基金。对此, 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 积极拓宽助贫基金的筹措渠道, 以加大贫困生专项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其次, 要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而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该由政府出面牵头, 统筹安排, 以规则、条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的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建议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 根据大学生需要设立不同种类的贷学金, 扩大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改革借贷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允许多次借贷;延长还款年限, 允许贫困生在本科毕业后10年内以按揭方式还款。同时, 积极促进大学生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 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讯公司参与建构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这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

2.高校要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

鉴于高校贫困生体现出的贫困性、脆弱性、弱势性、自卑性的4个典型特征, 并且表现出交际能力较低、竞争心理较脆弱自卑心理较突出的情况。一是高校应积极建立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目前, 高校的资助经费多用在“奖、贷、助、补、减、免”上, 但所涉及贫困生的面仍较小, 补助金额低。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首先, 高校要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 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 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 并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制度。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层面, 要成立专门的学生贷款部门, 统一负责组织本校学生的贷款工作。建立健全已有的助学体系, 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励和扶助基金;同时, 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增设专门的贫困生基金。创设贫困生“以工助学”工程, 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卡可夫 (carkhuffR.R) 说:“咨询是生命的流露”。目前, 调查的7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 并配备了专业的咨询医生。相对来说, 浙江大学和温州医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最扎实和富有成效, 前者借助的是强大的经济和管理力量, 后者借助医学院特有的优势, 配备了医学专家坐诊咨询, 每天有教师坐班, 并做专场心理健康讲座,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 对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温州医学院就有一经济困难学生, 成绩很好, 但由于身体原因, 缓考而得不到奖学金, 受打击而一度产生自杀倾向, 通过心理健康医生的咨询和教育, 已正确面对挫折;许多心理自卑, 不合群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的帮助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 其它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做得相对落后, 心理健康咨询室在一些学校仅仅是装装门面, 比较形式化,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很大的作用。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贫乏, 贫困生心灵上的孤独和困苦让人们更为揪心。助贫工作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货币和物资的给予, 同时应成为精神支持和价值观输出的过程, 成为密切学校、学生关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过程。四是自立自强教育。贫困大学生要真正解决自己面临的暂时的经济困难, 需要发挥自强自立的精神。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他们必须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自己所选择的,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独立, 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和社会。因此, 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 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信意识, 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此, 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并出台了积极的措施, 推动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如浙江大学, 在资助执行过程中, 遵循3个原则:鼓励先进原则, 有困难先贷款原则和有限资助原则, 学校尽管有较充裕的资金, 但不主张对学生给予全额无偿资助, 而是要求学生申请贷款来交学费, 生活费上给予直接资助, 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在各高校都成立了“爱心”基金, 即大学生从承诺从“爱心”基金里获得的资助, 在毕业后要全额返还, 或捐资扩大基金数额以资助更多的贫困生。利用这一方式, 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得到政府、学校和他人帮助的同时, 奉献自己的爱心, 回报社会,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的精神。

总之, 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应当深入到贫困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同时, 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 从制度、观念、技术等方面齐抓共管, 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 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 2008.

[2]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

[3]花军, 张晓燕, 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07, (05) .

贫困生现状 篇9

一、贫困生就业的现状

贫困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 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因此变得更不平坦。他们的就业行为具有明显的务实、迫于生计的特点。

(一) 就业方向。

目前,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工作就业、升本、参军三个途径, 另外还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自谋职业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 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 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 升本, 成了贫困生的奢求,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二) 就业地选择。

大多数贫困生因迫于生计, 以及人脉的缺乏, 找工作时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有调查显示, 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 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 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三) 就业单位。

部分贫困毕业生往往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 更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与之相反, 非贫困生则偏好去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企业, 他们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较低。

(四) 求职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模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 认为自己无所依恃, 早早行动, 积极活跃在就业市场, 推销自己, 一有接洽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 很快提笔签约, 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被动接受者”, 自觉综合条件较差、无家庭背景, 加之经济拮据, 在遭遇用人单位几次冷脸后便长吁短叹, 最后只等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和期望教师的极力推荐。

二、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力水平不高, 就业形势严峻。全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 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 下岗分流, 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 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 加之高校连年扩招, 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 就业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二) 综合素质较低。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 综合条件相对较差。上大学前缺少综合素质培养, 进入大学后他们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很少参加其他活动, 特别是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因此, 多数贫困生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 把自己封闭起来, 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 以致交际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 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 心理弱势明显。

高校贫困生常出现“双贫困”现象, 即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经济的贫困导致很多学生心理的贫困, 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 不敢面对挑战, 在择业过程中更加害怕竞争, 急于求成, 遇到挫折时心里难以承受, 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 社会阅历较浅, 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多元化现象, 导致少数贫困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 存在着抱怨心理, 有的贫困生甚至出现厌学、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促进贫困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 更要注重提高这部分同学的综合素质。通过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 把经济资助与提升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结合起来;贫困补助也不一定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可以免费向他们开放普通同学有偿使用的学校资源, 如机房、语音室、实验室等;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锻炼各方面能力。

(二) 提升就业能力。

1. 积极转变择业观念。

贫困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 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贫困毕业生应当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 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在择业时, 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 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 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贫困生还应树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 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 真正把就业、择业观念转变到市场需求的轨道上来。当前, 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各类项目。只要把视野投向广阔天地, 只要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是相当巨大的。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数量有限, 每年被机关事业单位招录的应届毕业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1%, 到国有企业就业的约占7%, 就业的主要出路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

2.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 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够获得成功, 而这4%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都和他们较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大学生求职难的重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能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 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规划。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影响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 制定出符合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决策以及计划和安排, 制定出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其在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

3. 认真训练择业技术。

贫困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选择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 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 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 提升就业自信心, 增加自身对面试程序的了解, 增强面试实战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指导, 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贫困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求职技能和技巧, 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主动适应职业岗位。

(三) 锻炼心理素质。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引导。但是, 排解心理问题关键还要靠贫困生自己调整心态, 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与品质。第一, 贫困生要客观评价自我, 认识自我, 走出自卑的阴影, 比照市场对毕业生的条件要求来主动完善自己,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二, 贫困生应增强心理自我调试能力, 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进行心理宣泄, 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转移注意力, 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 放松心理压力;遇到事情多向同学或老师倾诉, 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以及时解开心里的疙瘩。第三, 积极面对就业和求职, 正确面对择业挫折、社会不公等现象, 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很多学生一旦求职失败, 严重的不安和痛苦心情随之而至, 情绪一落千丈, 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 毕业生应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

(四) 培养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 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和潮流,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创业难度很大, 潜力也很大, 当前, 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行倾斜政策, 如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等;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 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 适当扩大贷款规模, 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

摘要: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今天,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由于就业形势、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等原因, 贫困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 充分认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创新思路, 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贫困生就业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EB/OL].http://www.ncss.org.cn/news_files/105001/2009216691.html, 2009-02-16

浅析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

目前, 从总体来说, 高校贫困生在全国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大,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数量不断增加, 比例迅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期, 贫困生的比例只在只在5%左右。90年代开始, 贫困生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根据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资助困难学生经验交流会上提供的信息, 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达到10%~20%。也就是说, 在当时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中, 高校贫困生就近60万人。到2002年高校贫困生已多达300万, 平均比例已达25%。2006年在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中, 高校贫困生占20%, 特困生占8%。2009年, 贫困生的比例近30%。目前, 根据新华网最新公布的数字, 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近30%, 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结果显示, 农林、师范类院校的贫困生比例甚至超过30%, 特困生的比例超过15%。高校贫困生数量如此之多, 比例如此之大, 给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2. 来源复杂, 分布呈多样性。

由于我国高校招生不限生源的特点, 再加上地域辽阔, 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高校贫困生也就呈现出来源复杂多样和地域广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目前, 我国地区上的总体分布状况是:贫困生中西部高于东南部, 农村高于城市。在高校70%的贫困生中有69.68%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 并且高校中50%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地区。还有一部分贫困生来自像单亲、多子女、失业、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弱势群体家庭, 据统计, 我国高校贫困生中有5.5%的贫困生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近年来, 高校城市贫困生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贫困生总体来说能正确面对现实,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自尊自强, 埋头读书, 勤奋好学, 生活节俭、意志坚强、有着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比其他同学更能理解生活的艰辛和艰难。但是, 经济的拮据, 物质的匮乏, 也使高校贫困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状况较差。

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熟、定型的重要阶段, 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他们良好的发育。然而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 合理饮食与营养均衡却是很难实现。由于经济困难, 生活拮据, 食物单一, 生活水平较低, 无法保证基本的温饱, 难以及时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造成营养不良, 所以贫困生普遍身体素质比较差。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为了完成学业还刻意节俭, 患上严重的生理性或营养性疾病, 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正因为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 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在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活动能力等方面都差一些, 因此健康问题也成为影响高校贫困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

2. 学业压力沉重。

一方面, 贫困生中的大部分都来自“老、少、边、山、穷”等欠发达地区,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教育的发展受限, 致使他们在英语、计算机等科目中基础差, 进入大学以后, 学习必定面临一些困难。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同学为了学费和生活费, 利用课余时间甚至占用上课时间出去打工挣钱, 分散学习的精力, 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同时他们希望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 因此陷入两难的困境, 身心疲惫, 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另一方面, 因为经济问题, 贫困生无法力购买学习所需的辅导资料、书籍等一些学习用品, 削弱了他们对最自己喜欢专业的选择权,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学习成本较低的高校和专业, 但是又不一定是自己喜欢和擅长学习的专业, 因此学习起来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3. 心理问题较多。

首先, 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和严重的焦虑感。进入大学, 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 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面对那些生活与学习条件优越的同学, 贫困生们更感到自己的寒酸。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 嫌弃自己, 因此就会悲观, 情绪低落, 对生活和学习顾虑重重, 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严重的焦虑感。其次, 表现为脆弱的自尊心与较重的嫉妒心。贫困生普遍自尊心都比较强, 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差, 但是他们学习刻苦, 希望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 让自己在那些非贫困生的同学面前更加自信。但是一些同学在高中时虽然是学习的尖子, 自我感觉不错, 可是进入大学, 面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的变化, 他们感到难以适应, 失去了优势, 这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感到受到严重伤害。面临自己与其他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反差, 心理上就会有严重的不平衡感, 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 陷入了无奈、苦闷、嫉妒的矛盾中。再次, 明显的孤僻和抑郁心理。有的贫困生同学害怕其他同学看不起自己, 尽量躲避同学间的接触, 也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时间久了, 就会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抑郁心理。

4. 道德水平滑坡。

一方面, 一部分贫困生他们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但是存在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例如有的贫困生为拿到奖学金, 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再如, 有些贫困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后, 想方设法不还贷, 严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 给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增加难度。另一方面, 在生存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 一部分贫困生过分重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的实现, 严重地以“我”为中心, 不愿意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牺牲和让步。比如, 在班级评优评奖中, 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优秀和荣誉, 不考虑其他同学, 不愿意作出让步, 因此常常因为奖学金等事情伤害同学间的感情。

5. 综合素质不突出。

进入大学, 评价一个人往往是多元化的, 不仅是从学习成绩方面, 还对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才能提出要求。高校贫困生来自落后地区, 由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落后, 没有机会很好地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外语、计算机的学习条件也较差, 素质教育在这些地区就变成一句空话, 因此致使贫困生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综合素质较差。在大学里, 各种特长班、兴趣班以及各类社团, 五花八门, 形式多样, 但是通常都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由于经济状况, 贫困生无法参与更多的交流与培训, 特长培养的机会少, 从而使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

6. 人际关系不和谐。

高校贫困生往往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和处境, 将生活中的阴暗面扩大化, 对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不信任甚至感到厌烦。再者由于和其他同学反差较大的生活状态, 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交流费用等使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强, 为了让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他们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 孤僻寡言, 不愿参加社交活动, 自我意识消极, 对周围的人和事非常敏感, 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一部分贫困生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刻苦努力的学习和校外兼职打工上, 这样一来他们与同学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减少, 交往的范围狭窄, 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减少, 所以也就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的情况。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 高校贫困生凸显出来的一些新问题, 暴露了高校贫困生关怀工作的许多不足。当前要认真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清晰地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能够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进而帮助他们在学习、心理上脱困, 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2].吴青霞.我国高校贫困生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3].谢倩, 朱丽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8) :945—946

贫困生现状 篇11

1997年全國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新的高校收费制度将在校贫困生人数不断推上“历史最高峰”。与此同时,国家、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不断推进“奖、贷、助、补、减、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困境,但各高校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差异较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理论,为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研的方法及过程

(一)对象

调研对象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21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回收率达96.53‰

(二)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内容涉及贫困生基本情况、获得资助的基本情况、资助效果、资助工作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

我们还随机选择了家在宁夏南部山区、川区、银北地区的10名贫困生进行家访,对20名贫困生做了电话回访。

二、结果与讨论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达到527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7.27%。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目前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高达46.19%,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居多,女生居多。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院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占61.56%,女生占72.37%,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学生有7.8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农村学生有24。32‰虽然大部分贫困生通过国家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但家庭无力给予学生其他所需。调查显示,化工学院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5D0元的在校生比例为13.73%,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仅够用于伙食和生活必需品。

(二)国家资助政策极大地减轻了贫困生的压力,促进了受助贫困生的学业和综合能力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同时颁布了系列配套实施办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资助,以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社会捐资助学等辅助措施。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生中,89.19%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贷款:10.81%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金;13.21%的学生获得了学费减免。学院有17.42%的贫困学生完全依靠国家资助政策读大学,其家庭基本没有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国家资助政策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为贫困生搭建了“助飞平台”。

根据国家政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享受国家资助的力度比其他院校要高。目前宁夏大学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团体设立的奖助学金有30多项,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明德奖学金、华藏孝廉奖学金、宁夏大学校级综合奖学金、燕宝助学金、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丰田助学金、应善良助学金等。调查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9.79%,有81%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有0.28%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6.1%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46.88%的学生获得过国家助学金,24.27%的学生获得过校级综合奖学金,有47.99%的学生获得过宁夏燕宝基金捐助的燕宝助学金等。

各类奖助学金激励了贫困生刻苦学习,让他们有精力和时间集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受资助学生中,有21.02%的贫困生专业排名较靠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验、科技竞赛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15.02%;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3.78%。

(三)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班级评议小组是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得到肯定的关键,资助工作还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包括认定贫困生身份和划定其所属贫困等级。宁夏大学的认定标准是以银川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参考,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予以综合评定。其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一班级评审小组评议一学院审核一公示一上报学校复审一学校公示一上报上级部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70%的学生均是老少边穷地区生源,90%的学生在入校时都带来了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为此,宁夏大学对贫困生的认定重点依靠学院审核小组和班级评审小组:学院审核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全体辅导员为成员;班级评审小组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1名学生党员、1名学生班干部、1名普通学生组成,班级评审小组会在平时关注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情况,在评审时参考日常消费水平决定资助学生和等级。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有76.4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合理,有73.7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贫困生评选公平公正,有75.03%的学生认为本班贫困生的消费水平与其贫困生身份符合或基本符合。由此可见,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重视学生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是高校提升国家资助工作执行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学院资助工作监督考核制度》,促进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貧困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计算机、外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需要学校给予帮助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普通话、计算机、英语、人际交往、文体特长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会有自卑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高校的资助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建议这类学生积极进行个人心理咨询、选修心理类公选课,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和团队辅导活动,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56.16%的学生希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73.87%的学生希望在英语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67.27%的学生希望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帮助。可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资助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宗旨。

(五)西部少数民族贫困生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各高校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重视贫困生家访和回访工作

据调查,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家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或贫困地区;第二,部分专业学费的增加超过了贫困生家庭所在地人均收入的增加幅度;第三,学生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事件致贫;第四,学生家庭人口多,父母年龄较大或身患重病。

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回族农村女生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尽管家庭负担重,但实际劳动人口多,而全家人挣来的钱主要用于给家里的男孩娶妻盖房或治病,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基本没有,从而导致女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低,自立自强,打工挣钱,被班级评审组定为贫困生。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要重视贫困生回访工作,坚持通过新生家长会、电话回访、给家长一封信等家校沟通形式,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动员家长多关心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对家庭的贡献,从而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家庭帮助。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仅有3%的在校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非常了解”,有20.6%的学生“比较了解”,有48.3%的学生“一般了解”,另有28.1%的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不了解”,因此,要更进一步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对新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以确保学校资助政策有效公平地进行,同时帮助新入学贫困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本文系2016年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效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贫困生现状 篇12

一、贫困高职生的学业水平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生。因此, 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 也包括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 贫困生中的大多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处于中等, 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理论知识方面, 贫困生主要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不到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等问题;在实验、实践方面, 很多贫困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在能力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社交能力较差、存在自卑感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对贫困生的学习、就业都产生较大影响。

二、贫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的帮扶措施

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 任何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都要面临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更是如此。贫困生一入校往往较内向、不与人交流, 自卑, 脆弱。所以, 入校之初,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慢慢适应当前的生活, 克服或减少自卑心理, 比如讲解学校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的政策, 减轻贫困生的思想负担;介绍成功贫困生学长案例,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指派高年级学长帮助他们熟悉学校概况, 协助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如讲解本专业所学课程及其要求、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帮助贫困生卸下思想包袱, 缓解自卑的情绪, 逐步增强自信心。

1. 学习方面脱困

(1) 理论学习方面

(1)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认真做练习;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 拓展知识面。对于某些学习上仍存在困难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课后答疑、网上答疑或者补课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成立班级互助学习组。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困同学,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者布置的作业等进行讨论与研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所有同学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3) 进行学业生涯学长导航活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可针对自身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导学困生如何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 在实验、实践学习方面

(1) 努力上好实验、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针对性辅导, 包括如何取药品、称量、搭实验装置等等, 提高他们自信心和实验动手能力。学生要认真观察、听讲, 一定要实际动手操作, 针对每一次实验、实训的成败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以提高实验、实训的效果。

(2) 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鼓励贫困生申报暑期社会实践, 帮助他们联系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实践, 贫困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内容、企业的用人需求、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 把握企业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教学环节, 可让所有贫困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制品, 向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请教。通过企业现场很直观的学习, 可以将书本上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4)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并认真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终完成论文。通过毕业设计, 贫困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2. 能力方面脱困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贫困大学生学习较为刻苦, 但学习方法较为死板, 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单一, 创造能力较差。可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勤工俭学, 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 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勤工俭学可锻炼贫困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也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但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自我意识保护较强, 常常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他人, 独立意识较强, 但团队合作能力较差。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各项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与人接触、沟通, 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如鼓励贫困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参加学院主题班会的评选, 参加学院优秀班集体的申报、参加辩论会等活动。

(3) 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较差, 需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1)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流程、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申办创业企业程序、创业战略与管理、学生创业行业拣选等内容。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2) 主动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培训 (SYB) 不仅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SYB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挖掘出好的企业构思、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等。通过创业培训及结业考试后, 学生可获得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统一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证》。今后, 他们可凭此证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创业培训,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改变。

(3) 积极投身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自计划实施以来, 我院材料工程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已有多项课题通过验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4) 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吸引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比赛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创业的艰难和快乐,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解丽.中职学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2]刘涛, 麻蕊.贫困大学生社交障碍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3]郑新夷, 连榕, 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12) .

[4]郑晓芳, 张静.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物流系统流程再造下一篇: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