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勤工助学(精选12篇)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1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 进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逐年增加, 这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据统计,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接近30%, 其中特困生比例为10%—15%, 帮困助学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难题, 国家和各大高校现阶段主要通过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措施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 为贫困生解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中, 勤工助学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途径, 但是, 高校勤工助学存在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 为了加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管理, 量化管理方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1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的现状
勤工助学是指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 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增长才干, 并取得一定报酬, 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目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勤工助学工作, 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方式, 主要存在认知层面、管理层面、发展层面等三种问题。虽然高校勤工助学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学校的管理力度分散, 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勤工助学的学生缺乏岗前培训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勤工助学的时间和月酬金方面缺乏弹性, 部分高校尽管可以适当调整, 但是幅度不大, 影响了用工部门的工作开展。我院勤工助学的比例占全体贫困生的22%左右, 大部分同学只能进行临时勤工助学, 不利于勤工助学的管理。从勤工助学的部门来看, 分为校内外, 院内外, 大部分岗位集中在校内, 用工部门多为劳动型岗位, 还需拓展其他岗位。
2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途径
量化管理, 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 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 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量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 即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 “数量”指完成工作的数量, “质量”指完成工作的标准。高校勤工助学的量化管理, 要体现科学性, 简易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类别, 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的强度三方面, 它们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2.1 岗位类别
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按照上岗时间的长短分为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 其中固定岗位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临时岗位则相反。根据勤工助学的工作方式, 主要分为劳动型和助理型。劳动型的岗位主要包括后勤服务集团、实验室卫生打扫等, 助理主要包括助管和助研, 现阶段主要以助管为主, 助管的工作岗位有办公室助理、图书馆、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计算中心、财务处等部门。由于勤工助学的岗位涉及的部门比较多, 要进行逐一设定小时酬金/岗位。例如:后勤服务集团为7元/小时, 办公室助理10元/时。
2.2 工作时间
高校勤工助学的时间是月酬金发放最重要的标准, 它决定了贫困生上岗工作的数量。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工作时间可以进行弹性控制, 并可根据贫困生上岗时间的长短设定小时酬金/元。例如:后勤服务集团根据岗位设定的酬金为7元/小时, 如果勤工助学的学生已经连续在该部门上岗一年并且第二年也是连续上岗, 则酬金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8元/小时, 以后逐年以一元/小时的金额增加。
2.3 工作内容
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内容是由岗位类别决定的, 但是在同一岗位每天的工作强度是有区别的, 在工作强度比较大的情况下, 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由用工部门提高酬金小时/元。临时勤工助学根据工作强度设定酬金的现象比较明显。
3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考核表
根据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岗位类别、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制定了适合我院贫困生的固定岗位量化考核表 (见表1) 和临时岗位勤工助学量化考核表 (见表2) 。
4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注意事项
在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中,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应用, 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规章制度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做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种补充, 要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 切实保障好学生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在实施勤工助学量化管理过程中, 要在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允许下, 对岗位类别、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进行量化。
4.2 坚决执行, 注重落实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只要开展, 就要严格实施, 如果不落在实处, 就失去了意义。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 做好监督和指导;负责勤工助学的老师要总体把握好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 积极与用工部门联系沟通, 严格按照量化考核的结果发放酬金;勤工助学岗位的部门学生负责人, 要协助部门老师做好认真细致的统计,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到学院。每学年学院对在勤工助学量化管理过程中表现优秀的贫困生, 进行“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评选, 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停岗或通报批评。
4.3 不断完善、创新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 它的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随着量化管理的开展进行创新。
5 实施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成效
5.1 进一步体现公平, 提高贫困生的积极性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有利于贫困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申请并参加勤工助学。量化考核体现了资助的公开、公平、透明, 提高了贫困生完成工作的效率, 对贫困生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2 有利于用工部门和学院的沟通联系
通过实施量化管理, 学院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勤工助学学生在用工部门的各种表现, 对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可以进行及时处理。参与勤工助学的贫困生更愿意与学院进行沟通, 工作积极认真, 积极在用工部门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学院与用工部门的沟通联系, 达到共同管理勤工助学贫困生的目的, 有利于用工部门再次向学院申请使用贫困生。
6 小结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主要是为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 有别于单纯性的资助模式。因此, 高校勤工助学量化管理的实施, 将进一步体现资助的公平、透明, 更加有利于贫困生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树立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朱以财, 任扬.量化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66-68.
[2]覃吉春, 王静萍.高校班级量化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2) :112-114.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2
尊敬的市教育基金会领导:
我叫xxx,是宜章县第六中学2014届的一名高中毕业生。我出生在宜章县黄沙镇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有四口人,我还有一个弟弟正在读初中。父母由于多年的劳累,两人身体状况较差,母亲身体更差,现在只能呆在家里做些家务事。如今全家只靠父亲一人耕种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和农闲时候外出打工挣钱来养活全家。虽然家里人口不多,但是由于收入微薄而且开支较大,家庭经济一直没有好转,还欠下了一定的债务。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很刻苦努力,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我认为这是对家人还有对自己最大的回报。今年高考中,我以舞蹈专业204分,文化353分的优秀成绩被青岛大学录取,虽然全家人都为我感到高兴,但我知道父亲心里的顾虑:大学里的学费可比高中要多好多呢!尽管家里负担重,父亲还是会想尽办法去为我借学费,父亲为此遭受了许多的冷嘲热讽、白眼和闭门羹。做为女儿,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几次动摇继续学习深造的念头。
好在党和国家现在的政策好,大力扶持家庭贫困的学子,这让我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我诚挚地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贫困学子的关心,同时鉴于我的家庭情况,特写申请书请求郴州市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请教育基金会领导能酌情考虑我的家庭经济状况,批准我的申请,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一定会以100%的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不辜负家人、老师及教育基金会各位领导对我的期望。
此致 敬礼!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3
加州助学金是加州政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援助,要求领取该助学金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家庭收入符合一定的标准。加州大学的申请者申请成功可获得全额学费7 788美元,其他州立大学的申请者申请成功可获得3 354美元,社区学院的申请者申请成功最高可获得1 551美元,私立大学的申请者申请成功最高可获得9 708美元。
斯瓦辛格建议逐步取消该助学金。第一,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取消这项助学金,今年秋季学期的助学金本来已获批准,但如果州政府更改这一决定,12万学生将得不到款项。第二,去年获这项助学金的8.2万名大学生今年秋季学期仍可继续领取,但助学金将不会根据大学学费作调整,只会按照去年的额度发放。
目前这一计划还需获得州议会的通过才能正式实施,但各大学已经开始准备设法应付,以便州议会通过州长的建议时,可以协助那些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助学金的学生。
关于贫困生助学计划工作的推展 篇4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没有丰足殷实的家境, 甚至还要指望着助学金才能交上学费, 但是就是这样的天地一粟, 却有着他们自己大大的梦想。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没有令人艳羡的头脑, 甚至需要要彻夜苦读才能勉强的得到综合奖学金, 但是就是这样的卑微一卒, 却也有他们自己远大的目标。
有一群人, 他们没有这, 也没有那,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有一群人, 他们既有这, 也拥有那, 闪亮的不能再闪亮。
他们都很平凡, 但绝不平庸。
这一群人, 志存高远, 脚踏土地, 却唇吻蓝天。
这一群人, 勤奋刻苦, 左拥朝阳, 却右挽星辰。
不为别的, 就为了心中苦守的梦想, 不求别的, 只为了能磨练自身, 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
这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经济困难生。这些人就是我工作的主体, 他们平凡的身躯, 却注定有不一样的力量。
家庭的贫困, 让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课余时间, 都在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勤工俭学。
尽管收入凄凄, 但苍天作证, 汗水下的金钱最为珍贵。
没有特别值得称赞的智商, 他们不是爱因斯坦, 也不是爱迪生, 平凡的大脑, 平凡的智慧, 但是, 大地目睹, 早出晚归所换来的成功最为珍贵。
青春, 不苦, 尽管有些涩, 但那也是上帝在甜糖上面所摆下的一道障眼法。
贫寒学子, 加油, 崭新的明天就在转角。
如歌的岁月, 似火的青春, 就让你我一起见证生命之花盛开的传奇。
我们愿意为每一个梦想尽一份力。
2. 有那么一种制度, 鼓励我们尝试这么做
党和国家为了鼓励贫困学生群体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成长, 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助学金的下发无异于是给了贫困学生心灵的安慰以及对他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完成学业的资助和支持。这如沐春风般的滋润让不少贫困学生相继收益。
但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党和国家再多的关爱终究不能养成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为了保障贫困生的生活费, 投入资金, 加大力度, 在学校不同的办公单位设立勤工助学岗, 一方面通过这种说教方式告诫他们,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要想取得收益必须付出行动。身为贫困生, 更应该要胆大心细, 敢为人所不为, 勇做人所不做。戒娇戒奢, 摒弃不良习气。另一方面, 可以在所服务的老师的指导下, 多多学习知识, 无论是实验相关理论还是为人处世之道, 这都是书本教育所空缺的。
3. 有那么一种精神, 鞭策我们必须这么做
此外, 据我统计学部的贫困生不止终止于校内勤工助学, 在校外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相应报酬的, 更应该给予鼓励, 更应该刮目相看。他们能够放下天之骄子的思想包袱, 甘为苦力, 用汗水换取学业路上的点点黄金。他们能够一心两用, 强挤时间, 用劳动抵偿求知途中的囊中羞涩。
他们有的在校外发传单, 以小时为计量酬劳的单位, 一个小时8元9元随种类不等。有的在校外做导购, 为雪碧, 为苏宁, 为国美。有的在外面做市场调研, 走访形式的, 电话回访的都大有人在。这几样工作只是他们所从事的一隅, 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他们默默付出的劳动, 他们不甘屈居人后的精神, 他们要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志向, 他们敢于提前品尝社会的胆识, 他们乐于精益求精的性格以及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诸多辛酸, 都像是一把把明明的尺子, 在打量着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任重而道远。更像是一柄柄铮铮的铁鞭, 在鞭策着我们身为灵魂塑造者的努力, 力竭而不辍。
4. 有那么一种操守, 告诫我们此生这样做
我是负责航空航天学步勤工助学推进工作的一位老师。单是“老师”这个字眼就让我觉得我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再加上是负责贫困生工作, 我肩上的担子和那份灵魂深处的责任意识都让我必须选择, 此生如此-----用我自己绵薄之力, 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群体。这样我才不负学校的培养和我的职业操守。
看着那么多活泼的面孔过早的蒙上了一层浅灰, 我愿意用我的双手去擦拭, 那是他们原本不该有的求学难。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他们中不乏佼佼者, 那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为一个良心工作者, 我怎能去听之任之, 放任不管。为此, 我加大了力度为贫困生群体谋取兼职的工作。相对比来讲, 我更主张让我的学生们在学校内部工作, 这样一方面, 我可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另一方面, 在学校内部, 他们服务的老师对于他们来讲, 又是一道言传身教的好榜样。我希望, 我不简简单单的给予他们生存下去的曙光, 我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树立一个男人该有的铁汉担当和刚毅的气魄。在学校工作的这几年来, 我见过了很多的贫困生。我愿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由于经济带来的问题。我愿意化作一柄伞, 为他们遮风挡雨。单纯的仅仅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学生, 都喊我一句老师。
职业操守和灵魂责任感, 无时无刻不在要求着我, 要尽我的最大努力去给贫困生最大的扶持和帮助。今后, 我还会加大工作力度, 继续获取学校各个岗位的空缺, 向相应的老师推荐我们的那些贫苦生群体。及时的找他们谈心, 及时的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 及时的调整他们由于经济问题带来的心理阴影。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扶持贫困地区, 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自主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接受平等的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 在我们学校的大力扶持下, 我们学校的贫困生工作肯定会越做越好。我们要怀着人本主义精神, 切切实实的解决贫困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从而教导他们形成直面困难的自信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共同营造一个求善求真, 互帮互助, 平等和谐, 健康向上的文明学部。
摘要:做好我校贫困生的认定, 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有利于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更能稳定我校的秩序。作为我院贫困生工作的管理者, 应该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加强心理疏通和正确导向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为贫困生谋取校内兼职工作, 通过各种良性方式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得到健全的发展, 切实的扶志, 帮困, 助学。
贫困生助学金申请 篇5
尊敬的校领导:
我是五中高一(2)班的xxx,家住xxx巷xxx号,xxx社区,爸爸妈妈均为下岗职工,爸爸先天性脊椎弯曲(残疾),一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打工挣来辛苦钱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费,现我已就读高中学习,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高额的学费又加重了我们家的经济困难。
为了减轻我家中的经济负担,特向校领导提出贫困生的申请;望校领导给予批准为盼!
高一(2)班:团支部书记:
班主任: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6
关键词勤工俭学 科学管理 贫困生 图书馆 双赢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海啸影响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也深受其害,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人数也呈增长态势,据近期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22%为家庭贫困学生。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非义务教育,国家对上大学实行收费制度,这就给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尽管各高校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教育部既定方针,采取了“奖、贷、助、勤”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最广泛的途径还是勤工俭学。图书馆是各高校开展勤工俭学的主要基地。笔者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图书馆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图书馆人手紧缺部门的工作,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同时也使图书馆的工作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让更多读者更全面了解,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成效。
一、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必要性
1.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提供锻炼成长平台
到图书馆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比较差,不能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经济支持,他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收入, 补贴生活费,解决学费问题,为家庭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些学生往往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问题,因此他们常常怀有自卑和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图书馆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把勤工俭学当作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又可以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减轻图书馆的工作压力, 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活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很多高校面临着读者数大量增加、文献数成倍增长的状况,在图书馆服务对象大量增长、服务时间不断延长、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较此前有了大幅提高,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同步扩大,图书馆一些部门的工作强度大,工作人员工作紧张,压力大,每天要借阅、整架、上书、打扫卫生等,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因此,开设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大学生加入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队伍中,协助图书馆从事阅览室管理、图书加工、图书排架整理等基础业务工作。[1]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压力。大学生在工作中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又有知识作后盾,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有独到之处,也能使工作人员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不断改进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参加勤工俭学,可以帮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他们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同学们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可以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诚实信用的品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实践能力,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受到靠自身诚实劳动实现自身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许多大学生通过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可使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勤工俭学的学生到图书馆工作之前,许多图书馆都对他们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主要向他们介绍一些图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图书馆各部门工作,可以了解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学习图书馆的分类采编、图书检索、图书加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知识,了解到图书馆的一本书从采购到流通借阅的整个流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工作中他们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帮助读者查找和推荐有关方面的图书资料,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对自己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其他学科知识也有所熟悉和了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贫困生参加图书馆勤工俭学活动,扩大了生活空间,有助于学生的事业设计、社交公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等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树立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与积极参与的精神意识,从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图书馆是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要想树立自己的形象, 提高服务质量,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而勤工俭学的学生正是沟通图书馆与读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他们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能够最直接、最方便地搜集读者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读者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他们可以随时反馈给图书馆,便于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起到互助教育的作用。图书馆通过勤工俭学的学生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有目的地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对读者的建议和要求能够及时满足,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 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现状分析
1.图书馆各部门多、分工不同,加大了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难度
由于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内容也不一样。如果图书馆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必定会造成管理标准不统一,有的严,有的松;有的工作量大,有的工作量小,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对工作挑挑拣拣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部门的工作学生不愿意干,而工作相对轻松部门的工作则都争着抢着去干,再加上如果与勤工俭学的学生交流不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采取消极态度对待工作,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从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使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现在各学校都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按时到岗,或找各种理由早退,工作偷懒,办事拖拉,工作经常出差错;有的学生工适应能力差,加上缺乏主动性,工作效率低;有的学生工作不能一视同仁,对老乡、朋友与其他同学服务标准不统一。如遇到自己的老乡、同学或者是朋友还书时,对图书过期、图书缺页、乱涂画等图书损坏情况,不能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往往会网开一面,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图书馆在学生中的整体形象。
3.课程设置不同,管理安排难度较大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易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要求图书馆某一部门安排工作,,这种随机性给部门管理带来不便。因为学生从了解到熟悉一项工作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由于时间短,学生熟悉工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这种情况易挫伤部门管理人员接纳短期勤工俭学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短时间勤工俭学的学生,应安排在工序简单、技术含量低且人手紧缺的工作岗位,以便其能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规范勤工俭学学生管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成效。
1.指定专人负责,规范管理
图书馆作为用人单位,不能随意性、无章法地进行管理,致使职责不明确、劳动纪律差、工作推诿、被动等,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精神。图书馆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学生有章可循、有制可约。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 给每个同学制定排班表和考勤表, 每月根据学生的考勤等情况发放工资。期末进行总结, 并将其情况及时反馈给各学院,以鼓励上进、鞭策后进。经常到各个库室去了解情况, 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 逐步由粗放式随意性管理转化为精细式规范化管理。派专人负责对学生工进行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的全程管理,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实行优胜劣汰,每个工作人员要按照制定的具体方法制度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和考核评定, 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竞争的经验,从严要求自己,以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2.帮助学生处理好勤工和学习二者的关系
大学生勤工俭学可以缓解一定得生活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德及自强、自立的精神。但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明确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确他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俭学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本末倒置,因勤工俭学而放松学习,影响学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勤工俭学的时间,使他们做到劳逸结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并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3.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根据勤工俭学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给每一位学生分配适合其专长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 人尽其才, 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3]。围绕图书馆管理目标, 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追求与价值。如: 把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分配到外文书库和语言文字阅览室; 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同学分配到理科书库; 人文学院的学生分配到文学库; 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分配到各库室;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在前台工作; 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在后台工作等, 做到学以致用, 用其所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除获得劳动报酬的物质满足感外,也能获得具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愉悦感。
4.将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考核内容
工作人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敬,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到有关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图书馆对学生工实行奖惩制度,要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有检查有评价,对学生完的工作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督促他们及时改进,保证质量。同时要经常和学生辅导员联系,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对表现差的学生工进行批评教育,激励学生共同进步。图书馆还要定期给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开会,对他们的工作加以总结和指导。当然, 在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 也要讲究管理工作中的艺术与人性化,指导老师既要能做大学生的良师, 也能成为他们的益友。
5.提升勤工俭学岗位的层次,实现勤工俭学岗位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
图书馆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俭学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俭学活动的水平。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应通过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
实践证明,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工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精神,满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为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能够解决图书馆人员紧张问题,更有利于扩大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力,将读者和工作人员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金虹. 在普通高校图书馆聘用学生助理的探讨.图书馆杂志, 2004( 1) .
[2] 张曦. 试论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管理利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7
1 当前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评定标准难以完善
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和评定标准后, 才能正确有效的发放国家助学金。但是高校的招生大部分都是面向全国各个省市的, 每个学生的生源地经济标准都有差异, 有的学生在生源地属于中等经济家庭, 但是到了学校所在地评定, 就是经济困难的家庭, 还有的家庭并不贫困, 但是到了一些音乐、美术等贵族高校, 就成了贫困家庭,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助学金的统一评定。
1.2 评定材料缺乏客观真实性
各个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鉴定的时候, 基本上都需要学生在户口所在地开具贫困证明, 但是很多不困难的家庭, 动用点关系, 也一样可以开出贫困证明, 使得伪贫困家庭在高校里屡见不鲜。高校的学生工作者, 毕竟人力有限, 不可能挨个对参评的学生家庭进行细致的调查, 这就造成了一些伪贫困生得到了助学金。班级在进行民主评选的时候, 也存在很多问题, 有不贫困的学生, 利用自己的人缘好, 拉票提高自己的评定分, 使得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最后落选。有些贫困的学生, 因为自卑感, 不怎么爱结交同学, 也很少在班级发言, 使得自己在班级公选的时候得分很低,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1.3 班级产生了不和谐因素
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助学金的投入, 助学金名额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个别学校甚至达到助学金名额超过贫困生数量。助学金名额增加后, 使得一些不贫困的学生也加入到竞争行列中, 通过一些人为因素, 最后还得到了助学金。这种情况出现后, 会让班级其他同学产生反感, 从而对班级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严重消减了班级的凝聚力, 而且有的学生甚至会在心里埋怨辅导员, 觉得是辅导员偏心造成的, 给班级的团结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4 学习成绩起决定因素
有些学校在助学金评定时, 往往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 评上助学金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 这样常常会让一些真正贫困而又学习一般的学生落选。既然国家是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就不应该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助学金的重要标准, 而应作为一个参考标准来衡量, 不然的话, 岂不成了奖学金的评选了吗。当然了, 对于一些不学习、不爱上课、还挂科的学生, 也是没资格参加助学金的评选。我们可以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比如, 上学年各科考试成绩都及格就可以参加评选, 而不应该非得要求各科成绩达到良, 甚至优才可参选。
1.5 生活表现不一定能反映出家庭经济状况
有的学校在评选国家助学金时, 很看重平时生活状况, 把它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甚至有的在评选中, 穿奢侈品和有笔记本电脑的学生, 一律没资格参加评选。其实每个人都有生活取向的, 有的学生喜欢饮食, 把大部分的钱都用在饮食上了, 其它方面都很节俭, 有的学生家庭富裕, 但是生活习惯影响, 对饮食很随意, 随便吃点就行;同理, 穿戴也是一样的, 个人喜好而已。而且在我个人工作经历中, 也发现过一个总穿名牌的贫困生, 后来一调查, 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亲属给买的, 经常给他资助。有些学生因为专业需要, 有了电脑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我所接触的学生中, 有很多利用假期打工挣钱买笔记本电脑, 所以在当今社会, 有没有笔记本电脑已经不能准确衡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了。
1.6 国家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踪机制不完善
有些学生在得到了助学金后, 喜欢请寝室的好友们一起大吃一顿, 这种现象好像成了一种风气, 不请客怕被同学们笑话抠门。有的学生得了助学金后马上就去买一些奢侈品, 甚至给对象买一些高档的礼物。还有的学生得了助学金后, 就不去勤工俭学了, 生活也不节俭了。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国家发放助学金的意图, 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2 完善国家助学金评定体系的几点建议
2.1 贫困生认定标准合理化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创造一个规范、合理的评定标准。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贫困学生, 可以按照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标准, 按同一个标准尺度来进行衡量和评定。对于有了贫困证明就可以参选的学生, 我们要严加筛选, 有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 还能开具贫困证明参选的, 我们要耐心地进行劝阻, 毕竟参选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 我们不能强制性的刷掉这些学生, 要让他们思想上进行转变, 真正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不公正性。每次助学金的名额有限, 有些班级还会有很多贫困生没有参选上, 这时要讲究方法, 做好思想工作, 让更贫困、更需要资助的学生参选上, 没参选上的贫困生, 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和其它资助的机会, 让他们心态放平和。
2.2 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
建设贫困生档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在新生刚入学时就要详细填写好入学时的家庭状况, 家庭成员、家庭具体收入、家庭当地生活标准等都要填写详细。在新生入学后, 辅导员要长期进行观察, 定期地对该生进行考核, 把情况写入贫困生档案里, 同时有些家庭经济发生变化的, 也要及时了解和记录。每学年对贫困生档案进行重新调整, 贫困生档案里不具体条件的学生要筛选掉, 新的贫困生要及时进行档案建立。
2.3 打破传统的名额分配
一般来讲, 高校进行国家助学金分配时, 都是按照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系部, 各系部再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班级。造成的后果是, 有些班级贫困生比例大, 名额不够用, 有些班级贫困生比例小, 名额超标, 达不到科学合理的分配。在有些系部里也是, 像音乐、美术, 表演类的系部, 家庭贫困学生相对较少, 按正常名额分配下去, 会造成浪费。我们学生工作者, 可以尝试一下, 结合本校、本系部、本班级三个层面的各自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好助学金名额。
2.4 做好国家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踪管理机制
国家发放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顺利完成学业, 接受了资助的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可靠的诚信度, 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而有些学生得了助学金后, 生活变的奢侈, 学习不努力, 成天谈对象, 荒废学业, 这样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 一意孤行的, 要坚决取消助学金资格, 并让其返还助学金, 让给更有诚信的学生享受。对于违法、违纪的学生, 也要坚决收回助学金。
2.5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对得起国家的资助, 不辜负父母的厚望。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发现思想波动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引导。学校也可以尝试把诚信放到班级活动和思想教育课中进行更实际的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对于一些贫困生的优秀事迹, 也要加大力度进行全校的宣传和推广, 会更有效的鼓励那些贫困生拼搏进取。
3 结束语
本人参与了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处顾云龙处长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国家助学评定体系的完善研究》的课题研究, 在搜集材料和撰写内容中, 有感而发了很多想法, 现将感想写下来, 仅供高校学生工作者参考, 不足之处还望给予批评指正。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 特别是国家助学金, 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的压力, 但是面对国家的巨额奖金, 很多高校评定和发放的情况也不相同, 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了高校助学金发放的一些现有问题, 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去创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国家助学金评定体系。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8
所谓高校贫困生, 指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获得家庭和社会基本经济保障的高校大学生。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者, 则为贫困生;二者皆具有者为特困生。
2005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600万左右, 其中贫困生占总人数的15%~20% (西部地区比例更高) , 约为240万人。这一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已成为普遍性社会问题。
高校贫困生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但是国家间文化的不同, 西方从小就开始培养较为独立的人格, 大部分没有办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其大学的生活。并且国外大学一般会对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高额的奖学金, 贫困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缓解大量的经济压力。但是在中国, 读书期间学生绝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自己的家庭, 即使积极去兼职获取收入, 所得也只能够补贴其日常生活的开支。另一方面中国大学虽然在奖学金助学金的支出上不断加大, 但在发放规则上是重在保护贫困生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业而不是重在奖励优秀的学生, 因此导致的是一种吃“大锅饭”的状况。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 每年有占总学生人数近百分之三十的同学申请贫困认定成功, 而贫困认定成功后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每年都能获得一千五到三千的助学金, 相对来讲在奖学金方面就显得少之又少了。因此高校贫困生问题在中国又具有特殊性。
二、贫困生心理特点
贫困是把双刃剑, 面对贫困, 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态度及行为倾向。多数贫困生能正确认识, 积极应对, 自强不息, 乐观上进, 在挑战贫困的过程中体验自立、自强的自豪感, 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发展经验和健全的人格。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 无法正确面对周围的客观环境, 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方面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出现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感恩意识淡薄等等种种问题, 其现状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心理。
经济上,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并轨收费的执行, 高校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迅速攀升。据统计,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人均学费已经上涨到了每年5000元左右, 而进入新校区学生的学费已经达到每年6000元左右, 有些独立学院学费高达10000元年以上;再加上住宿费、吃饭、穿衣、车旅等, 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都在1万元以上, 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 这对于贫困生及其家庭来说, 无疑是一项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大学生活过程中, 他们急需家庭为其提供经济补给却又担心会加重家庭本已承重的负担。
在日常生活中, 贫困生在诸多方面有自卑的倾向。入学之初, 学校会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同学上台表现自身各方面的才艺, 以促进同学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贫困生很多来自农村地区学校, 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相对落后, 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都开展不起来, 学生综合素质差, 缺乏个性发展。大学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生, 进入大学后, 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 处处不如别的同学, 缺乏自信, 自卑感油然而生。
2. 孤僻, 人际关系紧张。
贫困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 但由于自身成长环境所限, 在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有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冲突促使他们在大学与周围同学的交往及集体交往中存在困境, 往往体现在交往关系中不主动及边缘化。现在大学生中的交往很多依托于班级活动、寒暑假外出旅游、唱歌、吃饭等, 这些活动对于贫困生来说都要消耗不少的金钱, 对于经济压力本就很大的他们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交往过程中贫困生越来越被动和边缘化, 甚至惧怕跟周围同学的交往。长此以往极容易出现同学间的误解和冲突, 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3. 感恩意识淡漠。
毫无疑问, 很多贫困生对别人的帮助能够心存感激, 把别人的帮助始终铭记于心, 有的还会在学成之后以实际行动答谢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并将这种奉献精神一步步的传递。但也不可否认, 在相当一部分受助贫困生中感恩意识淡薄, 他们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还会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贫困生, 也有的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 还有的获得资助后有挥霍浪费的行为, 更有甚者, 不顾家庭实际困难, 不体谅父母的难处, 向父母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在当前高校助学工作中, 难点就在于贫困认定的程序过于简单, 所依赖主要就是当地民政部门的一个证明, 导致很多非贫困生假冒贫困生骗取助学金。因此在大学里面就出现了一手用苹果手机, 一手领取助学金的现象。这种感恩意识的淡漠还会一直影响到学生毕业后,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取了国家的无息贷款, 按规定需在大学毕业后第二年开始偿还。因为当前对违约的限制手段不太多, 导致每年都有部分的学生不顾个人诚信, 故意拖欠贷款。这种不感恩的行为导致社会上捐助行为也缺乏可持续性, 正如被称为“爱心大使”的慈善歌手丛飞, 10年间拼命工作, 省吃俭用, 资助了数百名贫困生读书, 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 最后连自己治病的费用也成了问题, 但一些已经大学毕业的受助者, 虽然有了不错的工作, 也知道恩人身患重病, 但却没有谁向恩人伸出援手, 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应该看到当前贫困生遇到三种问题, 还是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的, 贫寒的家境是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 但在成长的过程高校管理的不足, 学生个体意志的不坚定同样是重要原因, 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盛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高校贫困生侵蚀, 使得其成长成才遇到非常大的困境。归根结底是贫困大学生没有以一种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贫困这一客观环境, 官二代、富二代的思想泛滥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享受和不劳而获, 殊不知人生的意义就是要不断的去冲破现实的束缚, 感激所有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人, 并用自己的成功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才能将正能量在社会传递, 构建和谐社会。
三、解决对策
从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角度来看, 高校和学生自身都需要从很多地方去努力。从高校来讲, 要改变以往机械行政化的工作方式, 每年负责助学工作的老师沉迷于贫困认定、助学贷款、奖助学金评定等等工作, 而缺乏对贫困生个体真正的了解和研究。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遇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困难, 真正去发现他们每个个体的切实需求是重要的一个工作, 一个小小的帮助或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刀切的工作方式使得学生无法与学院学校建立认同感, 也不会产生感恩意识。其次是还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 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课程与讲座, 帮助有不良心理倾向的贫困生“心理脱贫”。再次是要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 让他们知道周围还是有很多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同学在积极的面对人生, 给他们提供榜样的力量。
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 首先要正确看待贫困这一客观现象, 贫困只是暂时的, 并且经济上的贫困不代表自己处处比别人都低人一等。贫困生要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自我,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贫困, “心清”才能志远, 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而不是放在自身的贫困上。其次是树立正确的心态, 当自己有心理上的困惑时主动的寻求心理的帮助, 对社会保持一颗感恩之心, 对父母、同学以及一切帮助自己的人留一份善念, 并在平常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将这种感恩的心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关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再讨论 篇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主体定位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逐步建立起学生资助工作的初步体系, 即以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为主的基本模式。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扩展与深入, 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单纯靠国家资助力度的增加或者范围的扩大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 甚至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应该在现行基础上适度调整各种基本模式的比例, 确立以高校助学贷款为核心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矛盾
1. 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公平性与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化、学校与生源之间的信息传递失真、贫困指标的难量化、资助工作人员的主观性干预等不可忽略的现实因素, 使资助工作原则追求公平与实际难以操作之间出现了悖论, 追求公平则增加操作, 易于操作则难得公平。
2. 贫困生无偿获助与主观能动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提高和无偿助学力度的增加, 同时又受社会信息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世界观和价值观不算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现实面前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 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同时, 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 对于艰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来说更为沉重, 需要出众的学识与意志。
3. 资助信息公开化与贫困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矛盾。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不仅仅是高校的“自家事”, 政府、大众、媒体等相关领域的关注也愈发深入。一方面是四面八方、关怀与疑虑交织的压力, 另一方面却是不甚坚强甚至脆弱的脊梁, 必然产生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例如调节能力不强、自卑心理突出, 思想压力较大、焦虑心理明显, 自我认识不足、抑郁心理较重, 内心较为敏感、偏激心理凸现。
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三方面的矛盾。以奖学金为主, 则要以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为基础;以助学金为主, 则要消除无偿资助的弊端利害;以助学贷款为主, 则不得不正视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以减免学费为主, 则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主观影响;以勤工助学为主, 则要大力发展现有勤工助学体系、减轻进账学业与勤工助学之间的矛盾。2010年我国面向高校贫困生的各种无偿性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大, 国家助学金上涨1千元, 范围不可谓不广, 35%的贫困档案、多种资助类型并存,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基本国情, 即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和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攻读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家庭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程度上正在有条不紊的缓解, 足以抵消物价的正常上涨部分。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 我们现阶段针对高校资助工作, 应该由以原来的无偿性资助为主体转变为扶植性资助为主体, 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大力完善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并使之成为资助主体;保证总体资金不变的大方针下, 适度降低助学金资助比重, 加大力度发展高校勤工助学体系, 改革现行奖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 保证资助工作整体的有效性、持续性和激励性。
二、现行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新探索;高校助学贷款主要是指利用学校自筹资金对家庭贫困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 由于全国高校发展不均衡, 很多高校面临办学资金紧缺等诸多问题, 所以这种助学贷款无法普及;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具有自身的优势。由于借款人一般为学生父母, 家庭住所比较固定, 容易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毕业去向, 有利于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 从而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 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是由政府、金融机构、高校和贫困生构成。现行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还不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诚信问题、资金问题等。归根结底, 上述四种主体的定位问题是现行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诸多问题的“题眼”。
1. 政府的主导定位。
政府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组织协调等主导手段, 解决好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主几分、导什么”, 是定位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中政府角色合适与否的关键。笔者认为, 政府“主”的是政策调控, “导”的是融资渠道、就业形式和高校发展, 而不是银行的“苦主”、贫困生的“财神”和高校的“董事长”。
2. 金融机构的运营定位。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信贷企业, 向高校贫困生发放信用贷款, 必然以追求盈利和拓宽信贷市场为目的。金融规律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否则高校助学贷款就不是“贷款”了, 更谈不上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了。
3. 高校的平台定位。
高校需要进行机制改革的方面很多, 例如联系金融、组织信贷、诚信教育、催促毕业生还款等。高校一方面面临着经费短缺的现实困境, 另一方面却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兴国重任, 往往顾此失彼。
4. 贫困生的主体定位。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依据教育成本的构成提出了教育成本分担原理, 其基本依据为谁受益谁付费, 即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普遍原则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具体化。贫困生的上学、就业、诚信、发展等诸多问题, 归根结底就靠如何增加贫困生的主体定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何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重中之重。
三、对于高校助学贷款的思考与建议
1. 将宏观调控机制导入高校助学贷款。
现行的高校助学贷款工作, 从系统论的观点上看属于一个开放性、多元素、发展中的大系统工程,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机制的思考与借鉴, 必然可以针对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诸多单位的统一协作、运行中若干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建议将高校助学贷款纳入国民经济工作大局中研究, 放任自由或者计划控制两种极端模式都无益于高校助学贷款机制的成熟发展。
2. 将市场经济理念导入高校助学贷款。
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 关键词应该既不是“高校”, 也不是“贫困生”, 更不是“无偿资助”或者“慈善”, 而是其最根本的经济行为属性“贷款”。针对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 可以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对待贷款学生的政策辅助或者资金帮贫, 但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原则只能是尊重金融规律, 导入市场经济。否则, 不仅会伤害金融资本的健康运作, 更是对贫困生、高校, 或者政府的公信度的严重损害, 与国家民族的科学发展相违背。
3. 将科教兴国战略导入高校助学贷款。
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执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充当的角色, 应该定位于类似媒介性质的贷款平台协助者, 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成为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核心主角。
4. 将科学发展观导入高校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受益主体应为高校中的贫困生, 原则应为权利与义务并存。我们不能以单纯帮助贫困大学生毕业为终极而唯一之目标, 而是要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帮助和指导贫困大学生摆脱家庭经济贫穷的桎梏, 实现一生的幸福和价值, 从根本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教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核心价值。
5. 将改革开放思想导入高校助学贷款。
美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相关立法及运行制度, 经验性主要表现为全方面、多环节、可操作的立法保障, 吸纳全社会意见的制度性听证会, 高校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改革相结合, 多元化、混合型、可持续的资助管理模式, 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贷款违约补救机制等防范风险措施的引入和实现等等。虽然基本国情不同, 但教育的终极理念是一致的, 高校助学贷款的根本思想是相同的, 西方发达的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高校助学贷款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我们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赵中建.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的国际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文利.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1)
[3]马杰一.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关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04 (4)
[4]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解读新机制下的助学贷款工作 (访谈实录) 2005-02-23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10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学,资助体系,措施
前言:
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贫困生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贫困生问题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贫困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对教育所需的费用无力支付,或不能支付与教育相关的费用的学生。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资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如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贷款,甚至学费减免等,但目前助学体系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资助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改善这种现象,帮助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国家还应进一步地完善助学体系,更好地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助学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高校需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利用更多的渠道来筹集资金,对贫困生进行特殊的关照,帮助其读过大学四年。但由于高校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做出更多的努力。贫困生资助需要一定的资金,也就是需要在经济上给予他们的帮助,这是最基本的帮助,也是最直接的资助。但同时贫困生也需要精神上的帮助和鼓励。部分贫困学生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的时候,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资助,甚至内心会觉得这是可耻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而有的贫困学生又会产生另外一种心理,即把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应当,不愿意凭借自身的努力,一味盼着依靠国家的资助来生活,将外界的资助当成了依赖。这两种心理都是不正确的心理,需要学校去加以引导。因此,高校的资助体系既要在经济上给予贫困学生的帮助,也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重视学生的自助工作,帮助学生,但不为学生包办一切,让学生既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又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资金,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自强自立,鼓励他们走上自助的道路。
二、建立以物质资助为保证、精神资助为依托的助学模式
1.建立完善的校级和系级贫困生档案。各院系在每年新生人学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并建立本院系的贫困生档案。学校可根据各院系的贫困生档案建立全校的贫困生档案。在每个人的档案中,除了一些基本情况、困难原因外,还应详细地载明贫困生的奖、贷、勤、减(免)、补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和操行情况。这样就建立了功能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这些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并要求做到实时更新,为贫困生助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依据。
2.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贫困生解困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在高校中诚信教育必须制度化,这不仅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实施的问题,还关系到我们的高校培养何种人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学校同贷款银行间的合作。只有学校认真梳理信息,严格把关,加强与银行的沟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再次,要利用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加大对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银行方面和高校应该协同管理好国家助学贷款,及早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如许多学者所倡导的那样,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或者吸取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大学生社会保障号码,专门设置联网电脑记录大学生个人的金融活动,如不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将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金融活动等。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奖学金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奖学金的设立一般是针对成绩优异,平常表现较好的学生,但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不能解决大多数贫困学生的问题。贫困学生一般是来自于教育较为落后的地方,或是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如城市中的孩子,加上经济条件不好,给他们造成了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而如果他们想取得国家的资助,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学生奖学金的授奖面达到百分之三十,但其中大多数为普通学生,贫困生所占比例仅为所有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从这可以看出,奖学金设立并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2.国家助学贷款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针对贫困学生专门设立了助学贷款,对贫困学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来看,我国助学贷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不够规范科学,容易出现问题。一般来说,助学贷款的规模较小,额度在几千之内。助学贷款工作中,由于其手续复杂、贷款期限短、利息过高,且贷款的额度有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使用助学贷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给银行贷款造成了一定的风险。由于银行的信贷原则是要保证效益和安全,而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违反了银行的信贷原则,在借贷上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给银行造成了经济上的风险,这就使得银行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对助学贷款失去信心。
3.没有足够的勤工助学岗位来资助学生。如今很多的勤工俭学都是高校的内部提供的,在校外,很少有专门为大学生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校内一般是设立一些不固定或是临时的岗位来使学生进行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而在社会上,学生大多是去担任家庭教师,不然就是自己找促销等类型的岗位。但校外的岗位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大都不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得贫困学生无法外出找到适合的兼职工作,不能实现勤工俭学的目的。
四、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措施
1.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扩展其来源,使更多学生得到资助。由于学校的能力有限,贫困学生的资助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学校可以呼吁社会,共同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社会各界和相关的行业可以在学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踊跃地参加与奖学金相关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具有特长的优秀学生。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离校之后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压力,企业对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的形式来吸纳优秀的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提前预约自己所需的人力资源,同时还能起到资助学生的作用。
2.完善我国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国家要建立衡量和筛选贫困生的相关标准和机制,让真正经济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享受到助学国家的财政补贴,享受助学金。我国在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的时候,应该将其分为省级、市级和自治区等级别,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来制定,以便于社会各个地方进行参考。此外,要科学地利用生源地机构来执行贷款政策,生源地在学生贷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取得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这样既能有效地管理学生贷款资料等,又能控制银行的风险。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要注意学生的还款信誉问题,学生的信用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要做好助学贷款的贷后工作。
3.增加勤工俭学的岗位,规范勤工助学活动。如果国家发放过多的助学金,不仅会造成学生养成依赖心理,还会使学生变得不知感恩,认为国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对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其学会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更多的资金。勤工俭学岗位的增设,可以有效地起到资助学生的作用,扩展学生工作的渠道,同时还能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自己应得的回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增加勤工俭学的岗位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并将学生创造的效益重新利用起来,资助更多贫困的学生,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身心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强,施杰.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2]秦建丽.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学术论坛,2005,(11):202-封三.
[3]蔡路,刘运显.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3):53-54,62.
[4]李爱霞.教育公平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研究[D].青岛大学,2010.
[5]赵惠.循环救助:贫困生助学型资助研究的新视角[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7-148.
[6]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5-66.
[7]张国祎.“政校企行”合作模式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体系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9-20.
助学金应向贫困学生倾斜 篇11
革命烈士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艰难探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扬眉吐气地迈进了世界经济强国。
回顾过去,饮水思源,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革命老区、革命烈士。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扶持革命烈士后裔学生发放助学金是完全应该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助学金发放,是各级老促会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为老区人民要做的一件好事。在工作中要切忌工作简单化,搞平均主义。应当通过深入调查,详细了解革命烈属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制定方案,确定标准,区别对待,坚持做到对经济困难大的贫困学生多补,困难小的少补,体现补助原则向贫困学生倾斜,使家庭经济生活确实困难的学生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就能把好事做好、做实。有些地方由于工作简单化,采取平均分配的做法,像清明祭祖分肉一样——见者有份,其结果,失去了发放助学金的真正意义。
应当认识,倾斜就是政策;没有倾斜,就没有政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有它的倾向性。如果对革命老区不实行政策倾斜,老区的经济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滞后的。所以说,老区没有实现小康,全国的小康社会就是不完整。我们主张,各级政府任何时候,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都应当向革命老区和贫困群众倾斜,做到喝水不忘挖井人。
贫困生勤工助学 篇12
一、社会工作模式概述
对于社会工作模式而言, 学者对其的解释不尽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模式与社会实务理论属于同一概念, 两者能够交互使用;有些学者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以社会工作理论为依据, 利用结构化与组织化的形式来描述一系列案例;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从经验中提炼出的工作方式,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固定性。总体而言, 社会工作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一般而言, 社会工作模式是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理论的中介桥梁, 其具有鲜明性和导向性, 需要面向实践, 能够对实务中的相关技巧与原则加以指出, 简洁直观描述出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社会工作模式对实务指导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普遍性, 能够要求工作人员结合不同境遇和特征的服务对象来恰当选择模式, 保证服务的科学性, 同时能够复制同种类型的助人服务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2]。虽然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对象问题不尽相同, 但是应用社会工作模式能够减少表面差异, 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效果, 保证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工作模式下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生资助理念也不断发展更新, 高职贫困生助学制度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够避免国家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情况的发生, 确保贫困生能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与完成学业。一般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助学工作, 其意义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考虑, 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条件加以改善,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 能够对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加以改善, 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使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同时该制度作为一行激励的手段, 能让贫困生更为努力的学习, 强化学生的进取心与责任感, 让其通过优异的成绩来报效国家,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的公平, 保障社会稳定。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经济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较为落后, 人民生活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难以有效实现教育的平等[3]。而建立与实施贫困生助学制度, 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困难压力, 保障部分贫困生积极接受高等教育, 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 保障社会的稳定。一般情况下, 如果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将会导致贫困者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而富裕者子女接受更为高等的教育, 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生助学工作时,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影响助学工作的开展效果。首先在认定体系方面。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 难以有效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的程度, 认定方法具有笼统性, 仅仅只能从宏观角度来加以认定, 导致操作性不强。同时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来加以认定, 而部分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与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致使一部分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所需的助学金。
其次在社会资助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在对社会资源加以整合的过程中, 其整合能力较弱, 并且部分社会企业仅仅只与本科院校加以合作, 导致高职院校的资助资源相对贫乏。此外, 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生助学工作时, 多是以上级文件与政策的执行为主, 影响助学工作的灵活性与自主性, 特别是贫困生中的突发致困情况无法给予及时的支持与帮助, 难以保证资助的长效和持续。
三是勤工助学方面。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 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用人单位在实际招聘过程中, 为了促进自身招聘成本的减少, 往往会降低待遇与工资, 这些都使得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而社会也无法提供大量适合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4]。此外, 高职院校各种助理、协管员等岗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大部分贫困生处于排队上岗的状态。
四、社会工作模式下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 强化高职院校的作用
第一, 合理确定资助对象。高职院校在贫困生助学工作中, 需要对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加以重视, 合理确定资助对象, 通过校、系和班的层层审核来确定资助的对象, 生活不节俭、受到处分与弄虚作假的贫困生应取消其资助资格[7]。同时高职院校应对贫困生档案加以全面动态的建立, 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和实际生活消费情况, 投入足够的物力与人力来建立助学帮助中心, 对贫困生确认成本加以完善, 保证贫困生资助认定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准确性。第二, 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 可对其启动专项基金加以科学设立, 多为贫困生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高职院校可将“助学”、“育人”和“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开展多元化的助学活动, 如职业技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特色勤工助学岗位等, 实现资助工作的创新。此外, 高职院校可从学生的专业特征出发, 利用学生的智能与知识, 将专业实习、教师科研工作、社会实践活动、课余科技活动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 强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层次,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意识与自立能力。第三, 寻求更多社会资源, 增加贫困生受助的机会。作为校方, 相关部门除了要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资助政策外, 还可以寻求与企业和民间组织合作的机会, 通过设立企业或民间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 进一步为贫困生开拓更多受助领域。
(二) 促进高职辅导员职能向专业社工延伸
作为负责基层资助工作的辅导员, 其职能应不断向专业社工方向延伸。第一, 辅导员责任心的树立。我们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直接交流的一线工作者, 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 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为熟悉, 当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往往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因此树立辅导员的责任心, 积极主动的关心学生, 关注贫困生的生活, 自觉自发的给予他们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 才能帮他们客服消极情绪,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二, 提高辅导员心理分析能力。辅导员若要做好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就需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从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入手, 才能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 解决贫困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第三, 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锻炼。在高职院校的工作中, 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 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就需要与学生交流沟通, 而作为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沟通的桥梁,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学生与学校管理工作发生矛盾, 是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备能力。第四, 善于整合利用各类相关政策资源。除了国家的助学政策外, 各地区各高校也会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助学政策或提供相关资源, 作为辅导员, 一定要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政策资源, 并及时普及给贫困生, 引导贫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
(三) 加强贫困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如果说, 社会的物质资助和辅导员的心理资助是外因的话, 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是内因。特别是对贫困生经济帮扶力度日益加大的今天, 对贫困生自立自强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一内因, 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在社会对贫困生经济帮扶日益完善的今天, 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出现了理所当然接受经济资助的认识, 甚至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 在遇到困难时, 也无法激发出克难求进的精神, 这是对社会对贫困生个人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 大力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适时引导贫困生的独立个性, 并通过交流, 组织贫困生团体活动等措施, 加强辅导员与贫困生, 贫困生与贫困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并通过辅导员的鼓励和贫困生们的互相鼓励, 激发他们的独立自助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于社会工作模式的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 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贫困生认定体系不完善、社会资助资源匮乏、助学资金不足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缺乏等, 不利于助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强化高职院校的作用, 从而保证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育的公平, 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而作为一个辅导员, 不仅要从经济方面考虑, 更应该从社会工作层面加深对贫困生的关怀与帮助, 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独立的人格。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扩招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加, 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助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助学体系建立的合理性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模式下的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而言, 要想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要建立多元化的助学体系, 对政府相关的助学贷款政策加以不断完善, 积极改进助学金等各项制度, 强化贫困生的自立意识, 有效实现教育的公平, 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社会工作模式下的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工作模式,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克英.专职辅导员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4, 02:53+55.
[2]方长春, 曹晓琳, 王双维.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模式信息模糊综合评价[J].情报科学, 2014, 07:99-102+133.
[3]冯研.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2:42-45.
[4]姚株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J].船舶职业教育, 2014, 04:46-49.
[5]姜峰.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运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96-98.
[6]武洪彦.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缺陷及原因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14-17.
【贫困生勤工助学】推荐阅读:
助学贫困生征文10-10
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汇总10-27
关于大学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05-13
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申请书标准08-12
2022年大学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10-22
国家大学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范文07-24
(省外学生)贫困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籍证明11-17
贫困助学金感谢信10-02
大学生助学金申请表贫困生申请表08-27
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需要县级民政局盖章请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