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帮扶措施

2024-05-18

贫困生帮扶措施(精选8篇)

贫困生帮扶措施 篇1

毛石小学2013-2014学

贫困生帮扶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以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二、摸清底数

学校要与服务区域的村委会联系,准确掌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建好贫困生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扶助方式

(一)校内帮扶

1、以班级为单位与贫困生结对帮扶,每班至少扶助一名贫困生。

2、具体活动由德育处组织进行,扶助名单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3、帮助贫困生消除自卑感,给予他们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

(二)社会帮扶

1、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送贫困生资料,用国家有关助学资金帮扶贫困生。

2、学校积极与民间助学机构和媒体联系,争取社会爱心基金帮扶。

四、学校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多数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因此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

2、生活上资助

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基础,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以党支部牵头,学校团组织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全校教师参与帮扶活动。

2、班主任要准确掌握本班贫困生家庭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对原有贫困生的脱贫和新增贫困生的情况要随时了解,及时报告。

3、学校要成立贫困生评审委员会,对贫困生的资助必须经评审委员会通过,并公示。

毛石小学

2013年8月31日

贫困生帮扶措施 篇2

一、贫困高职生的学业水平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生。因此, 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 也包括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 贫困生中的大多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处于中等, 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理论知识方面, 贫困生主要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不到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等问题;在实验、实践方面, 很多贫困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在能力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社交能力较差、存在自卑感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对贫困生的学习、就业都产生较大影响。

二、贫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的帮扶措施

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 任何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都要面临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更是如此。贫困生一入校往往较内向、不与人交流, 自卑, 脆弱。所以, 入校之初,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慢慢适应当前的生活, 克服或减少自卑心理, 比如讲解学校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的政策, 减轻贫困生的思想负担;介绍成功贫困生学长案例,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指派高年级学长帮助他们熟悉学校概况, 协助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如讲解本专业所学课程及其要求、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帮助贫困生卸下思想包袱, 缓解自卑的情绪, 逐步增强自信心。

1. 学习方面脱困

(1) 理论学习方面

(1)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认真做练习;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 拓展知识面。对于某些学习上仍存在困难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课后答疑、网上答疑或者补课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成立班级互助学习组。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困同学,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者布置的作业等进行讨论与研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所有同学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3) 进行学业生涯学长导航活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可针对自身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导学困生如何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 在实验、实践学习方面

(1) 努力上好实验、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针对性辅导, 包括如何取药品、称量、搭实验装置等等, 提高他们自信心和实验动手能力。学生要认真观察、听讲, 一定要实际动手操作, 针对每一次实验、实训的成败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以提高实验、实训的效果。

(2) 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鼓励贫困生申报暑期社会实践, 帮助他们联系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实践, 贫困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内容、企业的用人需求、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 把握企业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教学环节, 可让所有贫困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制品, 向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请教。通过企业现场很直观的学习, 可以将书本上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4)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并认真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终完成论文。通过毕业设计, 贫困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2. 能力方面脱困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贫困大学生学习较为刻苦, 但学习方法较为死板, 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单一, 创造能力较差。可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勤工俭学, 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 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勤工俭学可锻炼贫困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也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但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自我意识保护较强, 常常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他人, 独立意识较强, 但团队合作能力较差。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各项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与人接触、沟通, 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如鼓励贫困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参加学院主题班会的评选, 参加学院优秀班集体的申报、参加辩论会等活动。

(3) 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较差, 需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1)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流程、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申办创业企业程序、创业战略与管理、学生创业行业拣选等内容。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2) 主动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培训 (SYB) 不仅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SYB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挖掘出好的企业构思、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等。通过创业培训及结业考试后, 学生可获得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统一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证》。今后, 他们可凭此证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创业培训,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改变。

(3) 积极投身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自计划实施以来, 我院材料工程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已有多项课题通过验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4) 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吸引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比赛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创业的艰难和快乐,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解丽.中职学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2]刘涛, 麻蕊.贫困大学生社交障碍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3]郑新夷, 连榕, 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12) .

[4]郑晓芳, 张静.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2) .

贫困生帮扶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成因分析 帮扶措施

一、引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这些仍是杯水车薪,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特别是本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彭玲云,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2010,(10).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2009,(10).

学困生帮扶措施 篇4

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特制定“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一、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学困生,而耐心教育学 困生。

二、双向选择,“一帮一 ”,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三、及时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四、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

五、把握每个学困生的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切中时机,“传情报”、“送喜报”。

七、定期做好家访,及时跟进了解学困生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八、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九、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十、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目标到人,责任到人。

十一、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十二、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完善“学困生转化”的经验。

古幢小学江南乐

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5

学困生帮扶计划

计划目标:

全面带领学习困难生,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发挥长处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由此使他们学习进步最终增多良好学生的数量。

计划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末成年人保护法。为了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进步做以下的工作:

1.按照学习困难生的基础情况个别带领他们,按照他们的缺点来布置作业。

2.让学习好的学生负责带领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各方面关心他们,解决他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4.在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问一些问题,鼓励他们而启发他们的积极性,由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5.让他们与学习交好的学生相互比赛,提高他们的竞争观念,由此争取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6.加倍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的参与意见和提出意见。7.我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按时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自己的故乡而贡献出一份力量的爱国主义精心。

8.教学过程中多给他们发展自我的机会。

9.指导班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让他们进步,缩小和班里其他学生的差异。

10.每周给他们安排合理的作业,提高他们的水平。11.每周与家长交流一次掌握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进步情况。1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得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特别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13.每周两次通过班主任教师了解学生的班级表现和学习情况,检查目标完成的情况,发现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

14.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关于学困生提高的工作经验交流,奖励改进明显的学困生;

15.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助学活动主要以课堂练习为主,形式比较灵活。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6.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困生转化过程,积累学困生转化经验。

小学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6

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做为教师要倾注爱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的培养,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果转化得法,“后来者居上”这句话一定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

本学期,我担任四五年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王XX、苏X等人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帮扶措施。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以便着手进行帮扶。与优生比,我们老师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苦衷,体谅他们的难处,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助长动机性行为,也能促动个人产生新的行为。

二、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充分发挥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三、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很多的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同时,我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是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因此我对学生的奖励可分为四种:(1)发小红花(2)发奖品(3)作业减量(4)测验加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展示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到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

五、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正确观念形成促使进步的动力。它能吸引人沿正确方向的前进。同时还要给予纪律教育。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姿态和集体的信念。没有纪律的人,是有害社会的人。破坏纪律就是破坏集体利益。所以要教育这些学困生懂得守纪律的重要性,变违纪为守纪,到自觉护纪律。

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构建 篇7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了高等学府, 客观上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来讲, 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完善贫困生的帮扶体系, 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已构成了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一) 奖学金

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学生在校期间, 刻苦学习, 奋发向上,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主要有学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等。学院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励志奖学金, 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社会奖学金是企业、社会个人、校友等设立的奖学金, 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顺丰集团共同设立的“顺丰奖学金”等。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 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 毕业后分期偿还。

(三)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一部分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 学院设立一些有偿工作岗位, 比如图书馆助管、宿管值班, 清洁卫生、整理文件等项目, 学校按照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社会的兼职, 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或者同学介绍到校外从事钟点工、家教、商品促销、产品的校内代理等, 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适应社会,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报酬也比较可观。

(四)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 每人每年2000元, 分两个学期发放, 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 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

二、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阶段的整体贫困生帮扶体系已经较为系统, 资助种类也较为全面,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贫困生认定的标准难以把握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贫困证明是界定贫困学生的基本材料, 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 人为的主观因素比较多, 很容易造成认定的结果不准确。如地方民政部门在开贫困证明时随意性较大, 反映情况不够客观, 学生在说明家庭困难情况时也有些夸大等。这些情况给贫困生准确认定制造了很多障碍, 所以在初步认定时辅导员和认定小组很难把握, 使一些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没能得到帮助。

(二) 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不足

在资金帮扶的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未及时跟进, 学生得到大量外界资助时, 心理势必发生变化。而这时学生最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感恩教育的跟进, 让资助真正发挥助学、助困的作用, 否则学生就会在领取补助时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默然、理所应当。只重视资金资助, 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资助, 学生突然得到过多的资助, 不免有些失去方向, 如不正确引导, 将会在贫困生中出现攀比心理等不良后果。

(三) 只注重经济扶贫而忽视能力解困

近几年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 由教育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贫困生如何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何把贫困生培养成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能力突出、社会认可的人。从这个角度上看, 目前对贫困生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决好由经济扶贫到能力解困才是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要义所在。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应依靠四方力量, 搭建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也就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四者各司其职, 形成政府是根本, 社会是基础, 学校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的帮扶体系。

(一)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经济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对这些家庭而言, 孩子教育的开支可能是家庭支出的最大的一个压力, 对一些家庭而言, 孩子每年的学费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经济问题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社会、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特别关注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1. 政府、教育部门的经济帮扶

为了更好地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使他们安心学习, 正常生活, 健康成长, 顺利完成学业, 现在国家已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2. 社会的经济帮扶

在政府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 社会各界也更加关心高校贫困学生。广西教育厅也曾发出倡议书, 发起关爱贫困大学生, 培育时代新人的捐资助学活动, 在高校中营造帮贫济困、团结友爱、有利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还有一些城市、地区, 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企业等专门组成特困大学生帮扶小组。现在, 企业、社会团体到学校设立奖学金的越来越多, 为帮扶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曾对2012级在校生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400名学生中, 贫困学生共有165名。感觉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的学生有112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68%;感觉目前生活不幸福的学生有95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57%;心理存在有抑郁心态或抑郁倾向的学生有81人, 占了贫困学生总数的49%。还有个别接受调查的学生说:宿舍里只要一掉东西, 就感觉大家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 心里感觉很不公平。所以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共同努力。

1. 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和谐、自由、开放的, 具有积极的调适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 正视自己, 坦然面对自己, 那么就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应对所遇到的困难悦纳自己, 接受他人,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贫困学生群体中, 却很难做到。因此, 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精神, 发展健全人格, 提高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教育他们穷且益坚, 逆境成才;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进行自我激励的能力。

2. 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其中不少人从小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他们交不上学费, 没有好衣服、鞋子, 没有手机, 甚至不能像他人一样买一份可口的饭菜, 这些客观的困难都使这些学生更加内向、压抑和孤独。所以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时, 首先, 应该调整其认识, 使其逐步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正确看待经济救助及社会支持活动, 以平常的心态接受社会的爱心。其次, 教会他们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心和勇气, 并鼓励他们广交朋友, 从友谊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再次, 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的柔性管理,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

面对择业就业的压力, 贫困学生出现了新的复杂的心理矛盾:他们认同竞争, 赞成双向选择, 又担心自己没有关系, 没有背景,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 心理压力更大。要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 就要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切实为他们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完善、快捷、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 尽可能帮助解决贫困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对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 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 形成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制度。

(三)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道德教育平台

目前, 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偏差, 道德行为失范, 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 所以做好道德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 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可是现在关于大学生不向银行归还助学贷款等信用缺失的负面新闻也屡屡出现。因此, 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贫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如要求学生诚信参加考试、观看诚信教育片、组织诚信征文比赛、组织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同时还可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总之, 高校借助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双管齐下, 就能让贫困生真正认识贷款助学、诚信助人的内涵, 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度。

2. 树立优秀典型

高校可以在贫困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 颁发“奋进之星”荣誉, 并以图片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 让贫困生了解身边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 从而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奋发图强。

(四)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自助平台

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 而是他自己。

1. 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助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 磨练其意志, 更能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大学生经济来源问题, 尽快适应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劳动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劳动技能, 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所得的报酬, 为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福利提供经济的保障。另外,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2. 为贫困生自助行动提供途径和保障

在校内外为贫困学生在找到勤工助学工作, 是帮助他们的好办法。同学们也认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勤工助学获得的收益是劳有所得, 从而消除了心理压力。当然, 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应进行严格管理与考核, 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培训, 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关系, 从而使勤工助学真正达到助学的目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这也恰恰符合当今许多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

摘要: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升。如何更好地帮扶这一特殊群体, 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关键词:贫困生,立体帮扶,平台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N].高教论坛, 2007 (10)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N].商业经济, 2008 (1) .

如何帮扶学困生 篇8

有许多学困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有就是抄袭别人的作业,如果教师去帮助他,他也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但是不要不理他们,更不要歧视他们,虽然他们学习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后进生的感情丰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外表一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也想拥有良好的成绩。作为教师要明确他们落后的原因,与他们共同的努力,转化学习困境,帮助其克服不同的学习障碍。转化学困生不能只靠我们老师的说服与批评,要采取多种策略结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教师要有颗爱心,热爱和尊重他们,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多鼓励。例如课余时间和他们聚在一起“闲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教师既可给他们解难释惑,又能和他们交谈人生理想及对家事国事的看法,就在这日常交流中,不带任何教育痕迹的接触中,和学生交流了彼此思想,融洽了师生感情。教师只有用真诚的态度接纳他们,从而才能让他们接纳老师,接纳数学课,这样,才能唤起后进生的进取心。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学习管理措施。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放手,可以不定时的检查,督促他们,也可让他们互相督促、检查,这样,才能养成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利于今后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

其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实施分层教学与区别教学相结合。教学起始阶段是可以集体同授,建立大的学习情景,使学困生最大程度地融入集体学习。教师还应当抓住当堂训练重点、难点对学困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要点,理清思路,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要不断地给学困生以成功感,往往成功次数越多,动力就越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创设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使学困生体会到与集体一起取得成功和自己取得成功的双乐趣。

帮助策略1:教师及时关注学困生。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应做到不放弃、不抛弃,虽然不可能让他们立即达到我们对学习要求的境界,但是只要努力就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功,老师同时也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及时地给与鼓励、指点、帮助。同时明确学习目标,明确考试目标,增强学习信心。为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可短时间段内确定学习内容即为考试内容,让学困生明了学习内容就是考试内容,短时间段学,短时间段考,则学困生就会因为内容少,考试目标明确而获得较大幅度的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减少学习难度感。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课堂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策略2:好同学帮扶。根据学习情况给学生搭配学习帮扶小组。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充分运用学生的力量和智慧,让学习好的同学去帮扶学习落后的同学,在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共同提高。让学习好的同学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同时也增进了同学的友谊。学生之间的帮助是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帮助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帮助会打消一部分性格内向同学的顾虑,更有利于他们把学习的心扉敞开,从而取得老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果。

策略3:落后生之间互比。在给予了学困生足够的关注和一定的帮助后,还应当在水平相近的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竞赛,通过表扬他们的进步来激发其学习竞争力。竞争可以使他们更加认可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相近同学的学习对比竞争学习促进学习动力。

策略4:总结学习规律。教师应当帮助、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习规律,利用自己总结的学习规律或技巧来解题,并通过类似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境地,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规律性、技巧性、轻松性。有了自我寻觅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学习的简易性、规律性,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兴趣。

策略5: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合作。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当和学生家长互相沟通,共同研究帮助方法,家长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某些时候要比教师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应当获得家长的参与,共同来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境况。让家长获知学生的学习状况,获知学生的进步,以鼓励的方式和教师一起推动学困生的学习改造。家长的认可与鼓励对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激励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拥有了对学生的爱,拥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就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把我们的学生教好,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符合家长要求的人才。

上一篇:借条人与领款人不一致时,谁是借款人?下一篇:从事项目管理的一些困惑 进度难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