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帮扶措施

2024-09-04

贫困户帮扶措施(精选12篇)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1

帮扶对象:刘_帮联人:尚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根据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的统一安排,我帮联的是什社乡新兴村柏树组刘_。为了切实为新兴村村民刘_解决实际困难、谋求福利、加快脱贫步伐,让刘_一家尽快富起来。我本人于3月20日到刘_家进行入户调查,现根据刘_家中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帮扶计划。

一、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什社乡新兴村村民刘_,共有4口人,住房面积150平方米,耕地面积2亩,果园面积3亩,家庭简单适用家用家具及生产用具基本齐全,劳力2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家庭总收入8000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

户主杨广兴,小学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良好;妻子李会宁,小学文化程度,身体欠佳,常年多病;儿子杨帆,身体健康,高中在读;女儿杨叶凡,身体健康,初中在读。

二、主要贫困原因

1、家庭主要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

2、家庭劳动力少,无固定经济来源,缺少技术,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打零工维持生计;

3、儿子和女儿上学花费较大,家里负债多。

三、帮扶计划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2

一、贫困高职生的学业水平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生。因此, 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 也包括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 贫困生中的大多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处于中等, 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理论知识方面, 贫困生主要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不到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等问题;在实验、实践方面, 很多贫困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在能力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社交能力较差、存在自卑感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对贫困生的学习、就业都产生较大影响。

二、贫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的帮扶措施

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 任何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都要面临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更是如此。贫困生一入校往往较内向、不与人交流, 自卑, 脆弱。所以, 入校之初,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慢慢适应当前的生活, 克服或减少自卑心理, 比如讲解学校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的政策, 减轻贫困生的思想负担;介绍成功贫困生学长案例,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指派高年级学长帮助他们熟悉学校概况, 协助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如讲解本专业所学课程及其要求、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帮助贫困生卸下思想包袱, 缓解自卑的情绪, 逐步增强自信心。

1. 学习方面脱困

(1) 理论学习方面

(1)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认真做练习;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 拓展知识面。对于某些学习上仍存在困难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课后答疑、网上答疑或者补课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成立班级互助学习组。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困同学,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者布置的作业等进行讨论与研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所有同学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3) 进行学业生涯学长导航活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可针对自身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导学困生如何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 在实验、实践学习方面

(1) 努力上好实验、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针对性辅导, 包括如何取药品、称量、搭实验装置等等, 提高他们自信心和实验动手能力。学生要认真观察、听讲, 一定要实际动手操作, 针对每一次实验、实训的成败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以提高实验、实训的效果。

(2) 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鼓励贫困生申报暑期社会实践, 帮助他们联系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实践, 贫困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内容、企业的用人需求、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 把握企业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教学环节, 可让所有贫困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制品, 向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请教。通过企业现场很直观的学习, 可以将书本上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4)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并认真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终完成论文。通过毕业设计, 贫困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2. 能力方面脱困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贫困大学生学习较为刻苦, 但学习方法较为死板, 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单一, 创造能力较差。可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勤工俭学, 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 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勤工俭学可锻炼贫困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也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但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自我意识保护较强, 常常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他人, 独立意识较强, 但团队合作能力较差。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各项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与人接触、沟通, 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如鼓励贫困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参加学院主题班会的评选, 参加学院优秀班集体的申报、参加辩论会等活动。

(3) 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较差, 需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1)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流程、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申办创业企业程序、创业战略与管理、学生创业行业拣选等内容。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2) 主动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培训 (SYB) 不仅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SYB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挖掘出好的企业构思、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等。通过创业培训及结业考试后, 学生可获得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统一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证》。今后, 他们可凭此证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创业培训,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改变。

(3) 积极投身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自计划实施以来, 我院材料工程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已有多项课题通过验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4) 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吸引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比赛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创业的艰难和快乐,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解丽.中职学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2]刘涛, 麻蕊.贫困大学生社交障碍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3]郑新夷, 连榕, 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12) .

[4]郑晓芳, 张静.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2) .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成因分析 帮扶措施

一、引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这些仍是杯水车薪,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特别是本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彭玲云,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2010,(10).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2009,(10).

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例子(精选) 篇4

总体帮扶规划:根据该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以及其本人的发展意愿,主要是通过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一是按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该户与金友公司合作种植优质稻,由金友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培训和保价收购。二是发挥户主有多年养猪经验的特长,提供资金扶持,帮助其选购良种母猪,联系畜牧部门给予技术指导。通过上述措施,把该户培育成以养猪为主养殖大户。

其中2010年的年度实施计划: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子,种植优质稻3亩,提供优质鸡苗200只,并提供鸡饲料100斤,帮助选购良种母猪2头,农闲季节,为户主妻子联系工作单位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超2500元。

2011年的年度实施计划:继续落实龙头企业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子、技术培训、种优质稻3亩,并引导户主冬种蔬菜,再帮助户主增购良种母猪2头,便其母猪饲养量达到4头,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巩固脱贫成果。

2012年:巩固优质稻种植和冬种蔬菜项目,帮助户主增购良种母猪1头,使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猪5头以上,并帮助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使该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走上致富路。

贫困户贫困原因例子

1、周福祥家庭共有4口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及养殖肉猪收入。户主身体健康,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是耕地少人均不足1亩,养殖肉猪规模小,效益差,加上母亲年老多病,治病费用大,导致家庭困难。

2廖森财家庭共4口人,本人患胃病多年,经治疗至今未愈,妻子患甲亢病医治10多年,花去医疗费3万多元,至今无法干重活,儿子在**读大学,家庭生活靠女儿种植粮食、蔬菜作物维持,除维持日常生活外,要花钱治病,供小孩读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家庭贫困。

3余振强家庭共6口人,父母年事已高且多病痛,妻子患腰椎间盘突出,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大儿子在**读技校,小儿子在三华中学读初中。全家的经济来源是靠政府的救济金及本人种植一些粮食作物,由于劳动力少,收入低,还要花钱治病,供小孩读书,导致家庭贫困。

户帮扶成效样本

通过我单位对该贫困户罗博聪的帮扶,现阶段有以下成效:

1、发展在家剩余的劳动力种植黄瓜2亩、养鸡50只,初步统计,增加家庭人均总收入300元。

2、对该户剩余劳动力进行农村劳动力免费的种植技能培训,使得该户对黄瓜的种植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为其全家购买了新农合,减少了医疗支出,减轻了家庭负担。

通过三个季度的帮扶,该户年人均收入现已达到1800元以上,比原来年人均收入1500元,增长了33.34%,预计明年第四季度达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上,达到脱贫目标。

通过我单位对该贫困户吴花声的帮扶,现阶段有以下成效:

1、已对其长子进行劳动力转移,并找到了适合的就业岗位,到**新合纸业工厂打工,使得家庭人均总收入增收500元;

2、对其进行危房改造,现该贫困户已住上新居。

3、为其全家购买了新农合,减少了医疗支出,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联办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5

发表日期:2009年3月16日出处:川店小学政教处【编辑录入:】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保证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培养和教育不完整家庭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和消除家庭结构不完整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张胜利

成员:查福英

1、开学初由政教处确定资助形式,指导班主任建立不完整家庭学生、贫困学生档案。

2、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监督落实各班级贫困生资助,不完整家庭学生的教育。

三、工作目标

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同完整家庭、非贫困生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辅助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完整家庭学生。

五、辅助措施

1、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情绪稳定,并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自主、自治的能力得到增强。

2、从情感上贴近缺少完整家庭关爱的学生,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3、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人人献出一点爱。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挽留贫困学生。

4、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教育辅助:通过学校、家庭调查,确立对象,并张榜公布。

贫困户帮扶计划 篇6

**村把“一升一降”目标作为扶贫攻坚方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升扶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一、工作目标

我村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和辐射功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通过综合采取特色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互助资金帮扶、合作社带动帮扶、保障帮扶等帮扶措施,确保到20末,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确实让扶贫政策改变贫困户的贫困现状。

二、基本任务

对全村**户**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联系人”等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等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

困对象进行帮扶,力争年内成立一个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生猪合作社带动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年内**人脱贫致富。

三、帮扶措施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经济果园:组织贫困户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或向有关部门申请组织技术人员上门实地指导樱嘴桃种植技术,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产业转型,引导部分有条件村民连片先行试种,实现脱贫致富。

(2)蔬菜种植:举办蔬菜种植相关技术培训班,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群众进行蔬菜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3)劳务输出: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或与周边县市企业加强联系,帮助贫困户均输出劳动力。

(4)养殖业帮扶:利用我村现有几个养殖厂为基础,建立帮扶措施,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真正让村民从养殖业走向致富路。

(5)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

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难发展、路难通、水难饮问题。

(三)积极提供互助资金帮扶

创新扶贫模式,对重点贫困户的贫困人口给予资金信贷扶持,有效缓解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民,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推动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争取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五)有力确保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要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由各村小组召开户主会会议,按上级文件要求,重新评定贫困人口。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构建 篇7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了高等学府, 客观上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来讲, 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完善贫困生的帮扶体系, 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已构成了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一) 奖学金

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学生在校期间, 刻苦学习, 奋发向上,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主要有学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等。学院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励志奖学金, 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社会奖学金是企业、社会个人、校友等设立的奖学金, 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顺丰集团共同设立的“顺丰奖学金”等。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 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 毕业后分期偿还。

(三)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一部分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 学院设立一些有偿工作岗位, 比如图书馆助管、宿管值班, 清洁卫生、整理文件等项目, 学校按照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社会的兼职, 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或者同学介绍到校外从事钟点工、家教、商品促销、产品的校内代理等, 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适应社会,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报酬也比较可观。

(四)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 每人每年2000元, 分两个学期发放, 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 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

二、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阶段的整体贫困生帮扶体系已经较为系统, 资助种类也较为全面,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贫困生认定的标准难以把握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贫困证明是界定贫困学生的基本材料, 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 人为的主观因素比较多, 很容易造成认定的结果不准确。如地方民政部门在开贫困证明时随意性较大, 反映情况不够客观, 学生在说明家庭困难情况时也有些夸大等。这些情况给贫困生准确认定制造了很多障碍, 所以在初步认定时辅导员和认定小组很难把握, 使一些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没能得到帮助。

(二) 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不足

在资金帮扶的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未及时跟进, 学生得到大量外界资助时, 心理势必发生变化。而这时学生最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感恩教育的跟进, 让资助真正发挥助学、助困的作用, 否则学生就会在领取补助时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默然、理所应当。只重视资金资助, 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资助, 学生突然得到过多的资助, 不免有些失去方向, 如不正确引导, 将会在贫困生中出现攀比心理等不良后果。

(三) 只注重经济扶贫而忽视能力解困

近几年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 由教育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贫困生如何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何把贫困生培养成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能力突出、社会认可的人。从这个角度上看, 目前对贫困生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决好由经济扶贫到能力解困才是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要义所在。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应依靠四方力量, 搭建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也就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四者各司其职, 形成政府是根本, 社会是基础, 学校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的帮扶体系。

(一)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经济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对这些家庭而言, 孩子教育的开支可能是家庭支出的最大的一个压力, 对一些家庭而言, 孩子每年的学费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经济问题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社会、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特别关注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1. 政府、教育部门的经济帮扶

为了更好地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使他们安心学习, 正常生活, 健康成长, 顺利完成学业, 现在国家已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2. 社会的经济帮扶

在政府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 社会各界也更加关心高校贫困学生。广西教育厅也曾发出倡议书, 发起关爱贫困大学生, 培育时代新人的捐资助学活动, 在高校中营造帮贫济困、团结友爱、有利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还有一些城市、地区, 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企业等专门组成特困大学生帮扶小组。现在, 企业、社会团体到学校设立奖学金的越来越多, 为帮扶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曾对2012级在校生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400名学生中, 贫困学生共有165名。感觉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的学生有112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68%;感觉目前生活不幸福的学生有95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57%;心理存在有抑郁心态或抑郁倾向的学生有81人, 占了贫困学生总数的49%。还有个别接受调查的学生说:宿舍里只要一掉东西, 就感觉大家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 心里感觉很不公平。所以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共同努力。

1. 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和谐、自由、开放的, 具有积极的调适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 正视自己, 坦然面对自己, 那么就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应对所遇到的困难悦纳自己, 接受他人,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贫困学生群体中, 却很难做到。因此, 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精神, 发展健全人格, 提高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教育他们穷且益坚, 逆境成才;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进行自我激励的能力。

2. 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其中不少人从小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他们交不上学费, 没有好衣服、鞋子, 没有手机, 甚至不能像他人一样买一份可口的饭菜, 这些客观的困难都使这些学生更加内向、压抑和孤独。所以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时, 首先, 应该调整其认识, 使其逐步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正确看待经济救助及社会支持活动, 以平常的心态接受社会的爱心。其次, 教会他们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心和勇气, 并鼓励他们广交朋友, 从友谊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再次, 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的柔性管理,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

面对择业就业的压力, 贫困学生出现了新的复杂的心理矛盾:他们认同竞争, 赞成双向选择, 又担心自己没有关系, 没有背景,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 心理压力更大。要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 就要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切实为他们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完善、快捷、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 尽可能帮助解决贫困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对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 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 形成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制度。

(三)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道德教育平台

目前, 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偏差, 道德行为失范, 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 所以做好道德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 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可是现在关于大学生不向银行归还助学贷款等信用缺失的负面新闻也屡屡出现。因此, 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贫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如要求学生诚信参加考试、观看诚信教育片、组织诚信征文比赛、组织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同时还可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总之, 高校借助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双管齐下, 就能让贫困生真正认识贷款助学、诚信助人的内涵, 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度。

2. 树立优秀典型

高校可以在贫困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 颁发“奋进之星”荣誉, 并以图片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 让贫困生了解身边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 从而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奋发图强。

(四)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自助平台

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 而是他自己。

1. 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助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 磨练其意志, 更能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大学生经济来源问题, 尽快适应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劳动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劳动技能, 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所得的报酬, 为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福利提供经济的保障。另外,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2. 为贫困生自助行动提供途径和保障

在校内外为贫困学生在找到勤工助学工作, 是帮助他们的好办法。同学们也认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勤工助学获得的收益是劳有所得, 从而消除了心理压力。当然, 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应进行严格管理与考核, 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培训, 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关系, 从而使勤工助学真正达到助学的目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这也恰恰符合当今许多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

摘要: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升。如何更好地帮扶这一特殊群体, 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关键词:贫困生,立体帮扶,平台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N].高教论坛, 2007 (10)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N].商业经济, 2008 (1) .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8

“同心·万家民企帮万户工程”由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动员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及区县工商联、镇(街)商会,组织民营企业结对帮扶特困家庭,至少要连续帮扶4年。市委统战部一位人士说,短期的经济资助并不能较好解决受助对象的实际困难,长期的关怀才能让这些家庭的现状逐步改善,该工程的目标是“十二五”末,受助家庭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得到转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目前,南京建邺区、江宁区、溧水县3个区县已经试点开展“万家民企帮万户”,已经有超过3000户困难家庭得到了企业资助。按照市委统战部要求,接下来每个区县都将开展这项工程,由民政部门调查摸底确定受助对象,各区县统战部、区县工商联组织企业结对,每个乡镇或街道至少要组织50—70家属地企业,按照“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结对帮扶特困家庭。

帮扶走访贫困户简报 篇9

7月8日上午,独山所支部书记厉国伟与海塘村副主任杨国春一行准备走访慰问困难户陆亚娟一家,恰逢陆亚娟赶来居民会客厅办理业务。耐心等待陆亚娟办理完业务,厉国伟与陆亚娟坐下来交流谈心,详细了解她家的生产生活状况。

陆亚娟婚姻不幸,丈夫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女儿。大女儿患有癫痫又动了大手术,肢体四级残疾,为了照顾残疾在床的大女儿无法外出打工,又要负担小女儿的学费,家庭十分困难。厉国伟深表同情,送上慰问金并再三嘱咐:“生活再难再苦都不要失去信心,有困难,多与村委和镇政府联系,我们党和政府都会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离别之际,陆亚娟眼中饱含热泪。

通过此次“七一”走访慰问困难户的活动,传递了组织温暖,既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又极大地鼓舞了困难居民自强自立的信心和意志,使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贫困户2016年度帮扶计划 篇10

贫困户姓名:林少慈 帮扶单位:区卫计局 帮扶责任人:陈怡湘

一、计划目标

根据贫困户实际,从2017年起,采取从生活性帮扶、生产性帮扶,从资金和劳务输出向帮扶户提供帮助。使贫困户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实现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计划发展项目

1、劳务输出。帮助农户女儿在家乡附近能找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2、因病扶贫。组织贫困户参加规范化治疗。

3、帮助农户家庭成员就业增加收入。

三、具体措施

1、政策帮扶。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重大决策部署、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结合乡情、村情,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科技知识、实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强农惠民政策。

2、思想帮扶。经常和帮扶对象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让其树立勤劳致富、自主择业、科学耕作和规范化养殖的观念。

3、就业帮扶。尝试帮助农户儿媳在家乡附近能找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4、帮扶其女儿部分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并跟踪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1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帮扶 政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4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的较大差距,出现了贫困生群体。所谓贫困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2]。由于种种原因,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

1 现有对贫困生就业帮扶的主要政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要求做好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从2006年开始,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3]。

对于贫困生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助学体系,仅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一项,中央财政此项支出从2006年2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8亿元,高校资助面超过20%。2003年以来,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2003~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4]。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取得了积极可观的成效。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困难,是高校“扶贫工程”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各地纷纷推出对贫困生就业特殊帮助政策和活动,根据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要求,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用人单位和地方服务机构也纷纷根据要求落实援助政策。

2 现有对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的特点分析

2.1 明确任务目标,落实领导责任

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切实落实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加强统筹和协调力度,真正把就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2 完善政策框架,建立帮扶机制

制定了各种政策配套措施,不断改进就业困难工作体制、机制、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起与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帮扶机制。

2.3 构建服务体系,体现人本服务

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加重视就业帮扶工作中的“人本服务”,强调就业指导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强贫困生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2.4 完善管理措施,加强人才储备

对于因就业困难确实未能就业的,推行暂缓就业制度,将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暂时储备起来,待来年找到工作后再办理就业手续。对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贫困生进行失业登记,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

2.5 理想信念为先,有效促进就业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信念,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的统一。

3 提升贫困生就业帮扶效果的建议

据调查,对国家就业帮扶政策的效果,51.8%的毕业生认为一般;22.9%认为没效果;19.3%认为说不清;只有6.1认为很好[5]。这充分说明,国家现有的帮扶政策,有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必须求实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制订就业帮扶计划

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制订贫困生的就业帮扶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步骤开展工作,使工作既有章可循又切合市场的实际,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求职工作中处于主动,使他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加强就业政策指导

积极开展政策指导,使贫困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正确选择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举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咨询会,使贫困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树立敢于竞争精神。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以改革为契机,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成为有用之才。

3.4 拓展就业帮扶渠道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拓展就业帮扶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使学校更了解社会,社会更了解学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5 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工作会、经验交流会和模拟招聘会。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为贫困生举行讲座,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邀请上届毕业生传授求职经验,为他们传经送宝。

3.6 制定就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中对于怎样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大学生解约、用人单位过分要求等问题,政府鼓励和扶持贫困生的力度不强。建议制定新的、更加符合实际要求的帮扶政策,以期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例如,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法》等,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保障制度。

总之,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重视,出台切实有效的帮扶政策和措施,更加需要贫困生自身勇敢面对现实,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体现就业帮扶的效果,实现贫困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新华社北京,2007,10,24.

[2]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Z].(教财<53>51号文件).

[3]中国教育报[EB/OL].http://www.zk789.net/HtmlContent/EduExamNews/GaoKao/QuanGuoDongTai/0606/356.html.

贫困户帮扶措施 篇12

一、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特点

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共性问题外,还呈现出典型的地域特点和学历困境。

(一)呈现出典型的地域特点

1.许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读的高职生都抱有改变命运,努力融入发达社会的想法,现实的差距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与当地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相比,贫困生更显经济拮据,在校生活的成本和求职就业的成本更高,理想与生存的矛盾更加激烈。很多人在做兼职和努力学习之间纠结徘徊,顾此失彼,自卑感逐渐加剧,导致不愿意直面职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2.经济发达地区较为充裕的就业机会和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对贫困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机会多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也多,贫困生受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等影响,对赚钱致富极度渴望,同时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应有的辨识力,在求职过程中上当受骗的概率较高,严重挫伤了求职信心,增添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3.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的职场收入和较好的创业环境对贫困生求职的预期产生较大影响,许多人盲目羡慕白领、老板等高薪人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发家致富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人为设置了求职的思想障碍, 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容易眼高手低。

4.学校所在地较高的求职成本和置业成本加剧了贫困生的生涯迷茫感。许多人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遇到不满意就选择换工作,被动地频繁跳槽后却感受到改变现状的无力和失望,在离开和留下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影响到职业发展的延续性。

(二)专科学历层次的影响

在目前以学历作为主要入职门槛的就业市场上,高职校的贫困生完全不占优势。面临着起薪低、岗位技术含量低的问题,更容易接触到管理不规范的基层岗位, 对求职者的长远发展形成较大的挑战。与本科院校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历能力上的确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的拮据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更多取决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学习是终身的,继续深造的机会是多元的,正视学历的短板,发挥好自身优势,是可以顺利就业的。但是很多高职贫困生怀揣着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预期,自己就瞧不上专科学历,同时又不愿付出努力,不去深入了解经济形势和岗位需求,一味做着跳龙门的白日梦,以至于出现就业动力不足、自信心缺乏、自身定位不清的问题,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众多成长成才的机会。

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贫困”的困扰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心理贫困是引发贫困大学生交往难、学习难、就业难的关键因素,给学生的生活和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目前高校设立的各类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足以让学生应对正常的大学生活,但经济脱贫远较心理脱贫容易得多。国家提供的众多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创业扶持等政策, 无法改变学生贫困的内心。高校贫困生以相对贫困者居多,绝对贫困者居少,贫困更多来自比较。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有人对比后发奋努力,也有人对比后怨天尤人,把贫困作为对现实不满意的借口,畏惧竞争害怕失败,想就业与害怕就业并存,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

(二)家庭职业教育的缺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父母的引导和示范可以很好地助推孩子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然而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贫困生的成长路径和环境较为单一,父母无暇给出切实有效的指导。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多数贫困生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职业引导,只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略作了解,学生职业选择和素养的养成似乎理所应当成为高校应传授的技能,这种对学校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教育的滞后性,为贫困生就业埋下了隐患。甚至还有家长会误导学生,盲目给贫困生施压,对孩子寄予超出学生能力的期望。这些都对贫困生积极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家庭职业教育的缺位使相当多的贫困生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或被动顺从或自暴自弃或自负妄为,不懂感恩,不讲诚信,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三)生涯与职业意识缺乏

让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应该从中学教育开始, 但目前多数中学的职业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尤其贫困学生,升入大学前的目标只有读书升学,从小努力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过分渲染了读大学的重要性,当翻越高考这座大山之后,瞬间的懈怠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大一新生入校时的迷茫与憧憬相交织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适时引导,会伴随三年的学习生涯,出现就业困难就是必然结果。在校期间,很多贫困生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拼奖助学金或兼职赚钱上,过分看重分数和金钱, 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涯意识。毕业求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要求,容易人云亦云,对岗位和单位百般挑剔, 更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缺少创业激情。目标不清规划不明是加重心理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大学必须要补上职业规划的课。

三、立体式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目光长远的引导机制。这也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表现。从引导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以心理脱贫为支撑,划分年级培养目标,提早介入就业指导,构建覆盖高职教育全过程的立体式就业帮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现心理脱贫、建立生涯职业意识都必须循序渐进,针对这一特定区域和特定层次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以及这部分学生学历低,综合素质欠佳的劣势,建立横向和纵向交叉的体系,点滴渗透式帮助个体树立自信,以初次就业为契机,探索职业发展路径。

从横向来看,高校所在地区是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二故乡。当地各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合作,重视舆论引导,鼓励和支持高职生向小城镇等区域就业,继续完善各级经济资助政策,加强创业扶持力度和开展好就业服务,打造适合专科层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努力破除大学生就业的各类政策壁垒、户籍限制等,提供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学校要继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职生的应用型优势,与其他层次高校实现错位发展。

从纵向来看,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重视家校联系,以思想引导为主, 分年级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体辅导,树立和宣传优秀贫困生事迹,积极传递正能量, 设置年级主题班会,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 克服心理贫困,引导其开阔视野见识多彩的生活。例如, 一年级以培养健康心态、树立自信为目标,为迎接大学生活和幸福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形象礼仪,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班风学风,通过软环境塑造人和改变人。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出口在哪里,升学(接本还是转本)还是就业(专业发展还是跨专业发展)。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专业发展,孵化创业团队,进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竞赛提升团队业务能力,组织招聘会观摩,帮助学生确立短期目标和长远计划。三年级激励学生用行动实现梦想,积极参加招聘会或努力学习继续深造,加强感恩教育。同时落实专人负责制,对贫困生就业开展一对一服务。

上一篇:少儿才艺大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办公室烧烤交流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