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帮扶工作及措施

2024-09-10

学困生帮扶工作及措施(共10篇)

学困生帮扶工作及措施 篇1

青龙山中学学困生帮扶管理制度

学困生是各类学校面临得一个严峻问题,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切实加强我校的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使他们能够在老师和同学得引导和帮助下得以提高,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人本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接受教育,经全体教职工会议讨论,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创建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轻松快乐的学习之中。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出现此行为的教师,记教育教学失误一次,且取消本评优选模的资格。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竭力为学困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多鼓励,不指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全体教师要在每学期开学初,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困生转化方案,并与中期和期末写出书面总结,向学校反馈学困生转化结果。学校将结合学科检测成绩进行核实,其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教学绩效中。

五、科任教师、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实行学困生对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帮扶1名学困生,并有一定成效。

六、对于不同原因和不同程度的学困生,各帮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得转化措施,务求实效。

七、科任教师、班主任要时时处处从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重点关心和爱护学困生,使其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使学校成为学困生生活的乐园。

八、科任教师、班主任要对学困生做到动之以情的引导和感化,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的新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对于因转化方式、方法不当而造成学生流失,学校给予表现差,敷衍、应付、搪塞工作的提出批评,影响恶劣的,予以相应处罚。

九、帮扶步骤及措施:

1.确定各班学困生名单,每个年级的大型考试的总分后90余名为学困生。

2.召开班主任会及教师大会,向班主任及各年级任课教师发布学困生名单,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帮困对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各班级组织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确定对口帮扶方案。

4.召开学困生会议,引起他们的重视,声明学校对他们的不弃态度,使学困生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5.以每一次考试为突破口,用每一次考试去证明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6.争取家长的配合,分年级召开家长座谈会,表明学校的态度,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并对家长提出共同帮扶的措施方法。

7.帮扶教师每学期要对学困生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并填写学困生帮扶记录表,个人帮扶和集体帮扶记录至少一次。

8.建立学困生档案,及时掌握帮扶过程中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帮困经验,真正带出成效。

2014年9月

学困生帮扶工作及措施 篇2

一、贫困高职生的学业水平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生。因此, 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 也包括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 贫困生中的大多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处于中等, 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理论知识方面, 贫困生主要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不到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等问题;在实验、实践方面, 很多贫困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在能力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社交能力较差、存在自卑感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对贫困生的学习、就业都产生较大影响。

二、贫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的帮扶措施

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 任何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都要面临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更是如此。贫困生一入校往往较内向、不与人交流, 自卑, 脆弱。所以, 入校之初,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慢慢适应当前的生活, 克服或减少自卑心理, 比如讲解学校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的政策, 减轻贫困生的思想负担;介绍成功贫困生学长案例,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指派高年级学长帮助他们熟悉学校概况, 协助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如讲解本专业所学课程及其要求、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帮助贫困生卸下思想包袱, 缓解自卑的情绪, 逐步增强自信心。

1. 学习方面脱困

(1) 理论学习方面

(1)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认真做练习;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 拓展知识面。对于某些学习上仍存在困难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课后答疑、网上答疑或者补课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成立班级互助学习组。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困同学,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者布置的作业等进行讨论与研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所有同学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3) 进行学业生涯学长导航活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可针对自身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导学困生如何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 在实验、实践学习方面

(1) 努力上好实验、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针对性辅导, 包括如何取药品、称量、搭实验装置等等, 提高他们自信心和实验动手能力。学生要认真观察、听讲, 一定要实际动手操作, 针对每一次实验、实训的成败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以提高实验、实训的效果。

(2) 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鼓励贫困生申报暑期社会实践, 帮助他们联系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实践, 贫困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内容、企业的用人需求、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 把握企业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教学环节, 可让所有贫困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制品, 向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请教。通过企业现场很直观的学习, 可以将书本上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4)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并认真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终完成论文。通过毕业设计, 贫困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2. 能力方面脱困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贫困大学生学习较为刻苦, 但学习方法较为死板, 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单一, 创造能力较差。可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勤工俭学, 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 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勤工俭学可锻炼贫困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也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但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自我意识保护较强, 常常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他人, 独立意识较强, 但团队合作能力较差。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各项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与人接触、沟通, 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如鼓励贫困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参加学院主题班会的评选, 参加学院优秀班集体的申报、参加辩论会等活动。

(3) 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较差, 需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1)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流程、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申办创业企业程序、创业战略与管理、学生创业行业拣选等内容。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2) 主动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培训 (SYB) 不仅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SYB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挖掘出好的企业构思、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等。通过创业培训及结业考试后, 学生可获得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统一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证》。今后, 他们可凭此证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创业培训,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改变。

(3) 积极投身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自计划实施以来, 我院材料工程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已有多项课题通过验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4) 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吸引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比赛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创业的艰难和快乐,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解丽.中职学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2]刘涛, 麻蕊.贫困大学生社交障碍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3]郑新夷, 连榕, 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12) .

[4]郑晓芳, 张静.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2) .

学困生帮扶工作及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成因分析 帮扶措施

一、引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这些仍是杯水车薪,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特别是本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彭玲云,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2010,(10).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2009,(10).

学困生帮扶措施 篇4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 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一假期走访,我了解了部分学困生的情况,而且认真的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工作计划”。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该群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主要是课上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了解到该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具体帮抚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月月考结束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2.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经常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存档。

3.培养学习习惯(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该生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于该生起初会很困难,但要鼓励学生坚持,哪怕一堂课只记住一两点,那也是学习成果。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

4.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

根据每学期期末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不予评价。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要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学困生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同健康快乐的成长.5、在班级里建立学困生的学习档案,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6、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努力把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如试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位学生的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

7、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衔接,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一般达到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8、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9.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贫困生帮扶措施[模版] 篇5

(2012-2013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学校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帮扶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帮扶方式

1、由全体老师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帮扶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校领导组织进行,学校教师自愿帮扶,帮扶名单自己安排;

3、帮扶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帮扶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等。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帮扶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帮扶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帮扶要求

1、帮扶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帮扶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贫困学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校领导;

学困生帮扶工作计划 篇6

一、学困生名单:张金飞、尹维竹

二、学生困基本情况分析: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又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具体措施

1、经常与学困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状况,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态度的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思想上不掉队。

2、根据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我精心选了一套相应的辅导资料,每次辅导都进行面批,总结优缺,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3、教学中做到讲解精辟、透彻。给他们提供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适当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其学习上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用其闪光点激励他们,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打消厌学情绪。在作业方面,对他们要单独留一些基础性的习题作业,主要是课后习题,既要趋向于易做,又要有合适的量,课堂教学也要尽量新颖、生动,从而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课后要加强辅导,既要鼓励他们不懂就问,教师又要加强跟踪辅导,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及时给他们讲解、补课,使其步步跟得上。

5、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

“六困生”帮扶工作探索与实践 篇7

困难学生群体的六类表现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通过简单分类, 主要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身体困难、守纪困难等六大困难类型的大学生,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我们简称为“六困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学生。我院生源主要来自江苏的苏北地区, 贫困生的比例较高, 其中, 机电系贫困生的比例接近25%。

学业困难学生主要是指以学业不良为特征的困难学生, 直接界定标准是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 高等院校, 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生源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当部分的学生从高中升学后, 由于外界的约束缺失, 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喜欢, 缺乏学习兴趣;大学学习方法与高中学习方法不同, 也导致了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学业困难学生的比例存在专业方面的差异, 理工科专业学业困难的学生比例较高。

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部分学生在就业经济、形象、专业、能力、心理、观念等方面存在困难, 凭借自身能力难以顺利就业。

心理困难学生指在入学时经过心理测试, 再由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确认的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 也包括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或心理表现异常的学生。大学生活虽然丰富多彩, 但充满竞争和挑战, 大学生往往可能由于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压力等导致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引发大量心理危机。少数学生依靠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需要外界的干预才能排解心理困难。

身体困难学生主要是指身体某方面存在残疾或严重疾病而导致对正常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学生。身体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身体方面, 更多的是因身体而导致的其他问题。

守纪困难学生主要是指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 特别是受到校纪处分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属于引起校园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 教育和引导好这批学生对于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六困生”的界定和划分只是为了区别具体的困难类型。在实际中, 一个学生可能指存在一种困难, 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困难。

“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意义

“六困生”帮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育人场所;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社会系统论为我们开展“六困生”帮扶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理论指引。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要素集合, 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 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是系统对环境的作用及自身生长进化的能力, 功能决定系统自身的演化。学校是一个大的系统, 系统能否正常发挥功能取决于系统里的每一个子系统。学生作为一个子系统, 其中“六困生”群体的存在势必影响到系统整体的运行。我们根据实际总结得出, “六困生”的帮扶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确保校园和谐的重要工作。

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要求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和品格。

“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六困生”帮扶机制关注“六困生”行动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 是人才培养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措施,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院全院上下充分认识到开展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 学院专门制定了“关注‘六困生’行动方案”, 要求在全院范围开展“六困生”帮扶工作, 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成才”。各系部根据学院的行动方案, 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制定了系部关注“六困生”行动方案, 用于指导开展工作。

构建“六困生”帮扶体系, 立体帮扶在对“六困生”帮扶中, 采用了全方位、立体帮扶。我院对“六困生”的帮扶主要是各系党总支组织实施, 具体实施帮扶的主体包括党员教师、班主任、机关党总支干部、关工委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在每一个层面, 每个“六困生”至少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在“六困生”帮扶实践中, 我院机关总支与系部开展了结对帮扶, 如机电系党总支与机关三总支结对, 共同开展机电系“六困生”教育工作, 形成了班主任和辅导员、机电系党总支、机关三总支帮扶“三条线”。具体帮扶人的确定主要视帮扶人相对帮扶对象的条件、特长、优势而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针对不同类别困难学生, 开展针对性帮扶我院在对“六困生”帮扶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 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通过贫困生绿色通道、贫困生临时困难补助、国家助学金、安排校内贫困生打工岗位等渠道, 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对学业困难的学生, 安排具体的帮扶教师给予他们学习指导、在班级安排优秀学生与之帮扶结对, 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对就业困难的学生, 通过就业指导培训, 帮助制定适合其本人的职业规划, 主动为他们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信息等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心理困难学生, 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开导, 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对身体困难学生, 在住宿安排、家庭成员陪护等方面给予照顾, 安排班级学生值日帮扶, 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 并将他们作为就业帮扶对象, 最终实现就业目标;对守纪困难学生, 通过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开展违纪教育培训班、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养成守纪习惯。

落实责任, 目标帮扶每学期, 要求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措施, 明确帮扶目标。将“六困生”帮扶成效作为党员育人意识、班主任工作成绩评价的重要参考。要求每位帮扶人员要定期与“六困生”联系, 了解他们思想、生活、学习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求帮扶人与“六困生”做到一周有交流、一月有汇报、一季有总结、一学期有明显进步。

开展特色活动帮扶每年学院开展两期专题教育活动, 即上半年的“诚信教育月”活动和下半年的“基础文明建设月”活动, 学院及各系都将“六困生”帮扶工作纳入其中, 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 促进帮扶工作的推进。例如, 在学院第七届“诚信教育月”中, 机电系党总支组织开展了“六困生”帮扶“五个一”活动, 举办了一场贫困生优秀事迹励志报告会、组织部分“六困生”集中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 党员和教师与“六困生”开展一次谈心活动, 开办了一个违纪学生培训班, 开展了一封感恩家书征文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 丰富了“六困生”教育帮扶的载体。

评比表彰, 激励帮扶每学期末, 系部对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 根据帮扶台账和帮扶对象取得的实际成效评选先进典型, 给予表彰奖励, 并将优秀典型事迹、做法和经验在全院推广。

取得的成效

学生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六困生”帮扶工作开展以来, 在各系党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全院没有一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而且多个系实现了学生零欠费, 没有发生一例学生重大违纪事件, 学风建设明显好转, 有效抑制了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连续几年毕业生实现百分之百就业,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学生管理工作平稳有序。

党员教师的育人意识明显提高在开展“六困生”帮扶之前, 少部分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强, 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组织开展“六困生”帮扶工作提高了教师的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成为共识。目前, 许多党员教师能够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及“六困生”帮扶工作, 形成了“比教学技能更要比育人技能”的良好风气。

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校园的和谐离不开学生工作的和谐, “六困生”帮扶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师生和谐, 体现了“全员育人”、“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 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心, 促进了校园和谐。2009年我院荣获“江苏省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称号。

“六困生”的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六困生”帮扶载体, 不断完善“六困生”帮扶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郝东, 于文.系统论视角下的大学和谐校园构建[J].文教资料, 2010, (3) .

[2]赵玉娟.“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建构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帮扶措施 篇8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帮扶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16-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克井五小位于济源克井勋掌村北,距市区约有13公里,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在市区周边打工的居多,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饮食、住、行多由爷爷奶奶负责。而在这群孩子里,有些孩子更是长期和父母分离,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心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均令人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等等。

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大多数;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这些监护人都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长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零状态。

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调查

学校三年级党浩哲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其父亲受到打击,身心受挫,慢慢养成了吸烟、酗酒的习惯,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不务正业,长年不回家。党浩哲由姑姑、姑父抚养,而姑姑、姑父的家庭条件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又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因此对党浩哲便是疏于管理,放任其成长,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也不能完全保证,使他的生活一团糟。党浩哲长时间不洗澡,连每天都洗脸都没人管,衣服也长时间不洗,透着一股酸味儿。有次见他拿着一包方便面或一个馒头到学校,一问才知道是没有吃饭。

而他的学习情况也很糟糕,课堂上有时发愣,有时左顾右盼、东倒西歪、乱摸乱碰,唯独不学习。在班级里他也没有要好的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对人不表示亲密感,还有些冷漠。

五年级卫怡霏,三年前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居住,至今,只见过母亲一面,爸爸在市里打工,一个月回来一次,在家呆几分钟便匆匆的离开,很明显爸爸对她已无暇顾及,只送些钱而已,爷爷奶奶都是乡下人,年龄又大,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这孩子很聪明,曾考过班里第一名,但现在沦落为倒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孩子心理上极为敏感,十一岁的年龄,她怨父母,每天看上去很孤独,神情有些落寞,很需要朋友,却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她基本上没有朋友,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她在经济上应该是拮据的,她总是穿着一双球鞋,一身又破又皱的运动衣,形象很糟糕,她也不在乎,她的父亲给他买过一些漂亮的衣服,但她从来没有穿过。她说那些衣服太漂亮了,穿上扎眼。可能是对父亲的怨恨还是……

她的作业总是一团糟,从来不及时的交,字写得潦草,根本看不清,虽然老师们常常劝她、批评她,但她都是左耳进去,右耳出去,或者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三、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多次进行家访,对学生在校情况及时的告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并指导年迈的爷爷奶奶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孙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帮助,以尽量弥补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缺失。

2.降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的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能见到孩子们父亲或者母亲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需要爱,不能简单的用钱解决一切,并协商让父母亲一星期至少回家看女儿一次,每次时间不能低于两个小时,尽量参加家长会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能少了母亲或父亲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其心理上能真正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争取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3.学校的帮扶

(1)经济上的帮扶

学校的所有教师捐助,帮助他们买学习用品、用具及生活用品,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2)生活问题

学校生活中,老师要给予她足够的关心和爱,主要表现为生活上的照顾,言语上的表扬、赞赏,调动孩子们生活中的热情,为其创造一个轻松、快乐、愉悦的学习环境,逐渐的赶走孩子心理上的阴郁,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此外学校派出2-3名老师负责他们的卫生,让他们在夏天一天洗一次澡,冬天一周洗一次澡,并督促孩子们洗脸洗衣服,保证了他们的卫生问题。另外学校的小食堂为他们免除餐费,让孩子们能吃好,吃饱。

(3)学习问题

在课堂上,各位教师通过多关注、多提问、多询问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必要时课下一对一辅导,逐渐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4)心理及社交问题

这一类孩子往往缺乏关爱,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心理自卑。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多关心他们,与其多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给一点鼓励,多给一点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疼爱,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去温暖孩子们。让他明白人间有爱、社会有情,他们并不是一个没有人疼、没有人爱的孩子,逐渐的完善孩子们的性格,帮他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朋友有伙伴。

经过半年来的特殊照顾与关注,党浩哲等在生活学习性格等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些孩子们更加有信心,他们一定会长成一个阳光健康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

[2]朱开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5,(4).

[3]帅科,徐静.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27).

[4]罗晨曦,陈小丽,杨彩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5,(09).

[5]汪如海.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5,(05).

学困生帮扶工作总结 篇9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可能被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班学困生生活条件还可以,但他们学习、生活依赖性强,为人自私,懒惰心理强,还有的父母离异。所以我必须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他们倍感亲切、温暖,让他们安心并乐意学习,努力追上其他学生。具体办法:

1、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制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2、根据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我精心制定一套相应的辅导内容,每次辅导有详细的辅导记录,总结优缺,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3、定期对学困生进行考试和检测,及时了解补习情况。

4、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

5、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6、为学困生建立学习档案,把学困生根据学困学科各位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

7、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给老师提供交流反馈的机会,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使帮扶学困生成为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责任。

8、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根据每学期期末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不予评价。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要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小学学困生帮扶工作总结 篇10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我还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度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学困生的家长对于此次帮扶活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监督学生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些家长还通过此次帮扶活动对孩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在家教育孩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再让学生动手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困生找到学习的兴奋点,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针对不同课型我总要先考虑学困生会不会感兴趣去设计教学方法从而给学困生以学习的动力,使之由厌学到爱学,达到了不让一个差生掉队的目的。

学困生要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能行的。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多次反复,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我必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补差工作中,力争使我班的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

上一篇:黎川县“五个坚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下一篇:新年计划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