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2024-05-09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通用10篇)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1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和社会发展体制下,以及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制度下,形成了农村人口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虽然实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部分农村的生活贫困问题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由于农村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缺少以及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与信息素养等原因,致使农民的信息占有量呈现严重不足状态,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渐产生一种新型贫困———信息贫困。信息贫困的产生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笔者对我国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实施途径。

1 我国农村“信息贫困”的因素分析

1.1 政策因素

在建国初期,由于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我国政府实施了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资源的分配等都是城市优先,因此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相较于农村明显发达。产生的后果是农村经济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均低于城市。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由于政策依然向城市倾斜,以及各级政府对城市信息化的重视,使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由于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造成了农村的“信息贫困”。

1.2 社会因素

1.2.1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在信息基础建设上的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公共数字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二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的信息需求关注不够,没有倾听其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使得信息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与农民的真正需求不一致。

1.2.2 信息资源供给不足

网络环境中,互联网的发展没有起到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均衡的作用,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来说,长期以来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对农村信息产品的关注与投入不足,造成面向农村的信息时效性差、针对性差、有效性较低,信息供体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最终造成农村信息资源的供给不足。

1.3 农民自身因素

1.3.1 经济收入偏低

在以报纸、电视等传媒为主的我国传统的信息环境中,经济原因已经是造成农民信息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以网络传媒为主的现代信息环境下,经济因素对农民信息贫困的影响更加显著。首先,由于经济收入低导致农民基本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他们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受到限制;其次,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过度依赖,造成低经济收入的农民不能购买现代信息设备,使得农民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消费成为奢望。

1.3.2 农民的信息素质低

在我国,由于普遍存在的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从信息意识上来说他们只在浅层次上对信息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同,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接收新信息及发布自己信息的意识。从信息能力上来说,他们不能熟练地利用多种途径和工具去发现和获取与农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不能对信息的内容有效吸收和利用,不能及时发布自己的信息。

1.3.3 农民的价值观念

近年来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比较,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是完全依赖于现代化技术而存在的,其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与以往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农民对这种以新型媒介传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坚决抵制。

2“信息贫困”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条件

在具体分析了农村“信息贫困”产生的原因后,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信息贫困”地区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具体的需求来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但在农村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制定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指引各级政府、各类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来;在财政上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在农村地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3“信息贫困”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途径

在“信息贫困”地区实行信息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就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并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定制重要信息和服务;信息提供者针对用户的个性和特点,主动为用户选择并传递最重要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1 农业农村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农村用户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就是根据农村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使用特点等及时将信息送达用户。在实施农业农村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中,首先要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在农业信息推送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农业地貌以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点进行推送。其次,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在信息推送中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民族的风俗,尊重其传统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用户的兴趣、文化程度、信息素养、信息搜索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有差别的推送。

3.2 农业项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农民,新型农民更关注一些能够增加经济收入的农业生产信息,根据这类用户所关注的生产信息建立专项农业生产跟踪服务,就是所谓的农业项目个性化跟踪服务。这项服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所跟踪服务农业项目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项目进行的个性化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实施农业项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后,可以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3.3 农业农村信息的导航服务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组织分散、零乱无序、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随机变化大、更迭消亡无法预测、信息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以及农村用户信息素质较低造成的农村用户在利用网络时感到困惑的现实情况,应当对网络信息进行适合农村用户特点的有效分类导航服务,以解决农村用户在面对庞大、无序的信息资源时的盲然并节约其时间与精力。

3.4 农业农村的信息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不断加强,农民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逐渐向信息提供者转变,他们对于专题学术、热门话题、生活感受以及学习和工作心得等有向社会化、深入化、具有针对性和自由性发展的趋势。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和影像传输,以及语音、视频点对点或多对点技术都较完善的实时互动工具进行信息互动,使农民可以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以及农民关心的事件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使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互动中。这样的互动快捷便利并且针对性强。

3.5 农业农村的个性化咨询

目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后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单一的咨询方式来解决,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十分不利。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参考咨询方式加以解决。除继续可以采用电话、E-mail和与相关专家面对面咨询等传统的咨询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咨询博客、用户博客和专题博客以及微博等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咨询。这些方式拥有传统咨询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它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农村用户解决疑问提供了便利,也方便农村用户与相关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并且个性化咨询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用户的需求,也最大化地节省了农村用户的咨询成本。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2

一、小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性格的缺陷

学困生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性格内向和孤僻,他们在课堂上不愿开口、不善交往,碰到问题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不会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或低头不语,或轻声细语,小组活动时不积极参加,合作精神和乐观态度极度匮乏,缺乏自我表现的意识。

2.思维发展的缺陷

由于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较慢,常常会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因此就会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的现象。对于知识学习而言,这种能力欠缺主要是指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听觉记忆能力等的欠缺。小学学科的特点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学困生却由于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在实际学习中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3.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缺陷

学困生缺乏正确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做不到大胆开口和不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等以及课后不复习巩固。不能主动思考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利用知识融会贯通,而只会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等。

二、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小学学困生常感到学习任务过多和无聊,缺乏充足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学习中完全不愿意发挥自主能动性,无法做到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不善于活跃自己的智力活动。此外,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是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知识的,经常会出现课内学课后就忘的现象,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的巩固率较低。

2.教师教法不当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致使有些教师只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许多本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学行为,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课堂的教学氛围死板,课堂纪律差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就会使许多学生无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3.家庭因素影响

很多家长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在生活上的关心远远超过对学习的关注。很多家长都是普遍关心孩子的吃和住,在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还有一些家长是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充分地满足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需求。

三、小学学困生的教学与班级管理策略

小学生在步入小学后由于对学习生活不适应,进而产生了焦躁不安和疲倦的消极情绪,是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完成转化,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

态度。

1.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初入小学对一切知识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力争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鼓励每个学生学好各学科知识,明确学习的目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逐步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训练,帮助学生培养更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把好关,要不遗余力地让学生在初始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中记笔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听懂知识,然后给他们时间来整理笔记,消化知识,提出疑惑。再次,要做好学生作业的检查工作,杜绝出现抄袭现象。让教师在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立足课堂,改善教学方法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还是习惯于包办一切,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只是机械地跟随教师的速度,如此也就导致了学困生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设环境氛围,还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既做好长远打算,又有近期安排,对他们的课前和课后辅导做好作业的布置和检查工作。

教师可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学困生均匀地分到各个学习小组中,给他们每人配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分心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提醒,偷懒时可以得到及时的监督,成功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分享。此外,教师还应该精心备课,为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任务,把游戏和简笔画等实践活动带入小学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使用直观的教具、真实的情景以及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沈莉萍.让后进生在关注中得到和谐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3).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篇3

一、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的必要性

1. 高校贫困生档案在高校贫困生思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 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 通过贫困生档案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是贫困生工作取得有效成果的保证。另一方面,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 对充分调动贫困生积极性, 培养贫困生的竞争意识, 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 不断进取, 以丰硕的成果来书写自己的辉煌历史, 充实自己的档案, 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贫困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是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于贫困生经济上的特殊原因, 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很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生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况, 如自卑、自暴自弃、爱慕虚荣和仇富等。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贫困生也极易形成小团体, 给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贫困生档案的建立, 在方法上要重视全面考核, 在内容上要重视贫困生获资助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之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并以此推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教育性。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高校的助学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准确掌握贫困学生的基本状况, 而贫困生档案正是记录贫困生基本情况最可靠的材料。

3.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的转变, 就是高等教育从只重视智育到重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制度的转变。学生选择单位, 用人单位反过来选择学生, 而单位选择的第一手段, 大多是从审阅学生档案开始。贫困生档案就是从学生经济困难, 接受学校和社会资助, 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过程反映。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飞跃过程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 因此一份客观公正的、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 有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 对贫困学生本人应聘也具有很强的推荐作用。由此可见, 贫困生档案在就业过程中,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流程

1.学生申请。学生要认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并到家庭所在地乡 (镇、街道) 民政部门盖章, 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班级民主评议。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 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及贫困生认定标准, 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水平, 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 进行民主评议, 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 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3.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审核确定贫困生名单后, 发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并将本单位全部贫困生有关信息录入《贫困生名单汇总表》报学生工作处审批。

4.学生工作处审批后, 加入全校的电子档案库, 建立全校贫困生信息档案,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名单汇总表》学生工作处与院系各自留存建立两级档案。

贫困生档案的审定和修订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对于一些突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应当做即时的补充登记。

三、高校贫困生档案包括的内容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内容有别于其他类的学生档案, 它是对高校贫困生提供资助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材料。

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及家庭月均收入、生活来源、入学前曾获得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家庭所在地乡镇或父母工作单位关于贫困生的证明材料等。证明材料需要由当地村 (居) 委会, 乡 (镇、街道) 民政部门, 乡 (镇、街道) 或以上教育部门、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并加盖公章方为有效。这些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

2. 贫困生认定过程材料。

包括学生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班级民主评议投票结果、贫困生认定的档次、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院系认定工作组及学生工作处的审核意见等。

3. 贫困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资助的情况。

目前高校均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很多贫困生在校期间都能享受和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资助。贫困生档案管理人员应收集和整理学生接受资助的原始材料, 尽可能完整地归档, 以便及时了解每个贫困生获得资助的状况, 避免发生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 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贫困生人选, 合理分配资助资金。

4. 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心理、品行的材料。

大部分贫困生都能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学习成绩也较优异, 能够树立起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但也有个别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多疑、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高校要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记录贫困生的心理咨询状况并做好跟踪辅导。另外高校贫困生档案可以包括贫困生的学习成绩表、心理状况测评报告、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

四、高校贫困生档案的管理

1. 提高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的认识。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仅靠学校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高校相关部门要站在学校发展的大局对待这个问题。贫困生档案是学校助学工作人员围绕高校贫困生工作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 其工作宗旨是为了服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高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此类档案, 建立学生工作处及院系两级档案管理网络, 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贫困生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逐条落实到人, 做到职责明确, 任务到人。

2. 贫困生档案应客观真实, 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 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和调整资助措施提供翔实的材料。在日常档案维护中, 要客观真实地对贫困生的成长变化进行评价。原则上贫困生认定每年进行一次, 因而贫困生档案可以每年进行一次整理。但是由于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有的贫困生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资助, 摆脱了贫困, 而有的非贫困家庭可能因遭受意外变故而致贫。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动改变着贫困生的身份认定, 因此贫困生群体是动态变化的。这些情况都应该在贫困生档案中及时记载和建立, 以便及时调整资助对象。另外贫困生档案也不是在贫困认定后一成不变的, 随着贫困生的成长, 学校各项资助政策的不断实施, 贫困生的档案需要档案管理者及时更新内容。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贫困生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采用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和院系可以共享贫困生的电子档案。实施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前提就是将各类档案资源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电子化, 否则档案资源无法有效使用。归档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 整理电子文件时要防止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使用时, 要健全电子文件的使用和管理记录。电子档案形成后, 应定期做必要的格式和载体转换, 还应做好备份, 使电子文件尽可能地处在安全保密状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电子档案管理软件, 结合校园信息网络建设, 构建一个面向学生管理部门和贫困生, 融网络登记、实时更新、网络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贫困生档案网络管理平台。

建立和管理好高校贫困生档案有利于资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 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帮助贫困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建立并管理好高校贫困生档案, 才能切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推动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房磊.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赵政一.建立贫困生档案探析[J].档案时空, 2007 (4) .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4

【关键词】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对策

营养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承载着生长发育和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保证学生良好的营养状况就是保护了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成就。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行为等,营养不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尤为严重。[2]营养不良就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引起健康问题,降低学习能力和效果,导致国家未来劳动创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降低。

1.情况简介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有苗、侗、汉、布依等民族,辖4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杏山镇、谷硐镇、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景阳布依族乡。[3]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是学生营养匮乏区之一。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日趋减少,为了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西部地区也开始了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布局调整使学生上学的距离大幅度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就成为布局调整后的必然选择。我们此次走访麻江县谷硐小学和乐坪小学,两所学校均为寄宿制学校,住宿率达85%,但学生的营养状况并不容乐观,情况严峻。

2.存在问题

2.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虽然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拆点并校、建立寄宿学校后,寄宿的学生增加较快,而校舍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面积不足现象突显。据调查资料显示,乐平小学寄宿生达200人,一间40平方米的男生宿舍,共住60多人,女生宿舍一个单人床睡2个孩子。由于食堂空间过小,为了防止拥挤,学校规定,打完饭后回宿舍去吃。另外,学校教职工住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现象,对教职工安心生活和安心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2.2寄宿给学生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学校上学,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 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使家庭承担的教育经费往往成倍增加。据家访资料显示,在贵州省麻江县一名普通学生家庭中,其父亲说道“一个学生一学期住宿费约100元;交通费、生活费每周不下30元,一月120元,每学期不低于500元。一学期下来, 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获得了一定的住宿生活补助, 一个学生怎么也得多花400元, 每学年就是800元!这对当地农民家长来说,相当于一家人全年日常生活所有花销的1-2倍”。

3.问题分析

3.1学生营养缺乏危害

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分别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锌和铁。这些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元素,也是在衡量人体营养状况时最常用的指标。能量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体力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果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将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力消失甚至停止生命活动而死亡。蛋白质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缺乏蛋白质也会导致死亡。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它们不仅是防止多种缺乏病的必需营养,而且具有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功能。维生素A 缺乏可导致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受损、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钙是构成人体组织如骨骼、牙齿等硬组织的重要成分。由于在日常膳食中的需要量较大,因此称为常量元素。锌是味觉素的结构成分。人体锌缺乏会食欲不振、生长停滞、认知行为改变、性成熟延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由于需要量较小,故称为微量元素。铁也是微量元素,铁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疲倦、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我们所调查学生的营养匮乏相当严重,所需上述营养元素严重不足,上述症状在本次调查中极为普遍。

3.2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

在农村,寄宿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会低于走读生。原因是寄宿生的家距离学校更远。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乡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上,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来说,距离经济中心越远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会越低。从上学成本来看,由学生家庭负担的成本特别是现金支出,寄宿生要高于走读生。除了一个学期伙食费之外、他们在是否发生住宿费和交通费方面也有明显可见,越是居住偏远、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越需要支出更多的现金成本。因此,很多寄宿生为了节约开支,省下在学校就餐的钱。调查中了解到,在麻江县谷硐小学,学校提供每日2餐菜,标准1元钱。但一些寄宿生因为家里没钱或为了省钱,在学校的五天时间内,有1-2天不在食堂买菜,也就是说,这1-2天不吃任何菜,只是水就馒头或饼。有的寄宿生还和同学搭伴,两个人吃一个人的菜。这无疑给寄宿生的营养摄入造成很大影响。

4.措施及建议

4.1寄宿生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严重关注

众所周知,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 而且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4.2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营养教育,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一日只吃两顿餐。其原因既有饮食习惯问题,也有学校食堂配餐等问题。青少年不同于成人,青少年时期的营养对人一生的成长影响重大。而保证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又是儿童营养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当在学校就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首当其冲的是确保学校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并强制学生定时进餐。

4.3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供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本次调查和有关研究表明,贫困与营养不良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贫困直接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会加剧贫困和救助的成本,甚至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学生各种疾病,加速家庭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建议将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作为政府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渠道,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掌握一些必要的营养保健常识,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孟海.贵州等西部贫困地区30%小学生营养不良.新闻周刊,2011,(3).

[2]于小冬,柴巍中.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8).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分析 篇5

一、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的主要程序

1. 学生进行申请。

高校的贫困学生在进行贫困申请的时候, 首先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认真填写相关的资料, 然后要到所填写的家庭所在地进行相关的证明, 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贫困的申请。

2. 班级进行民主的投票表决。

在学生投交贫困申请之后, 班级应该要进行对贫困生的投票工作。进行民主投票的成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贫困申请者进行实际的核查和认定, 要根据申请者的平时情况和家庭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定, 这样才能够保证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帮助。

3. 高校进行审核和认定。

对于高校而言, 要对提交的申请者进行最后的严格审核, 经过全面综合的审核之后, 将确定的贫困生名单进行相应的核实, 并且将名单交与高校学生管理处进行最终的批准。

4. 高校学生管理处通过。

高校学生管理处要对递交过来的贫困生名单进行最终审批, 高校学生管理处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相关程序进行, 并且对审批合格的人员建立档案电子信息。

二、高校贫困生档案中的主要内容

1. 申请贫困生的详细信息。

高校学生在进行贫困生申请的时候, 要对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家庭的困难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还要递交家庭所在地的贫困证明材料等等。上述的证明材料是高校贫困生建立档案中最基本的内容。

2. 贫困生在进行认定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 高校的学生管理处应该要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核查工作。申请贫困的学生则需要填写相关的材料, 这些材料将是贫困生申请的材料基础。在高校学生进行贫困生的申请工作时, 必须经过具体的审核工作, 既要通过班集体的民主投票评定, 还要经过学校学生管理处的审批, 这样才能够顺利通过贫困生的申请[1]123。因此这些材料是反映贫困生真实情况的有效保证。

3. 贫困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具体资助情况。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也越来越合理,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国家社会的资助, 这样也就会对资助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对于高校的贫困生工作管理人员来说, 应该要对贫困生接受资助的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搜集和进行科学的整理, 以保证每个贫困生的档案能够完整。并且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高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和获得资助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然后对资助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4. 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情况。

实践证明, 大多数的贫困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 而且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拥有很强的自信心, 并且拥有乐观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但是有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的原因, 很自闭, 不爱与人交流, 而且还有很强的自卑感, 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要全面科学地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从而使这类学生能够真正地摆脱自卑,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的意义

1. 高校的贫困生档案可以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就目前而言, 很多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而高校的贫困生档案就为贫困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帮助,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证贫困学生进行顺利的学习。在高校的贫困生档案中, 记录了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相关贫困的证明等等。这样就有力地保证了真正贫困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 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2]190。

2. 高校贫困生档案对于贫困生有着重要的思想作用。

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前, 要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样如果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 就方便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 从而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还使得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具有针对性。另外, 高校通过对贫困生档案的建立, 可以增强贫困生的自我竞争能力,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会不断激励着高校贫困生上进, 从而有效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3. 高校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对于高校生就业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棘手。而高校的贫困生档案是记录了贫困生的详细资料, 学生接受社会的帮助, 表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成就, 这样就使得高校的贫困生在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优势。

四、对于高校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建议

1. 不断增强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的重视。

高校贫困生档案对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的重视程度。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要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对于高校的贫困生档案而言,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困难的学生顺利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模式。因此要想使得高校贫困生档案的管理顺利进行, 那么就要充分地对高校贫困生档案进行认识, 不断地提高全体高校的相关人员对于高校贫困生档案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的促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要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档案的管理体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使得高校的贫困生档案管理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那么就要先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良[3]67。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 还要根据贫困生的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贫困生档案的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 而且还要对管理贫困生档案的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样就能够使得相关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 因此有效地促进了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和条理性。

3. 要充分地凸显出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

对于高校的贫困生档案而言, 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因为档案是反映贫困生基本情况的材料, 只有保证贫困生档案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贫困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够使得学校对其进行合理的工作管理和资金的分配。贫困生档案不但要保证贫困生申请的过程真实有效, 并且还要保证贫困生档案的内容实事求是, 这样才能够确保真正的贫困生得到最及时的帮助。

4. 要不断对贫困生的人数和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 不是永久性的, 因为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环境随时有可能变化, 这样就使得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情况随时都会变化。高校在进行贫困资助的过程中, 贫困生档案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变化对相应的档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并且在管理工作中, 要对贫困生的情况变化和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这样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对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深入的了解, 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档案的总结和更新。对于贫困生的数量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保证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生能够及时地获得帮助, 而对于条件变好的贫困生来说, 应该适当地减少资助的资金, 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5. 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时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时候, 应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这样不但能够对贫困生的档案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管理, 而且还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对贫困生档案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 可以使得贫困生档案的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完善。而在对贫困生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 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 将贫困生档案的内容进行网络化管理, 这样对于收集贫困生的档案信息就变得非常便捷, 从而大大减少了管理档案的工作量。除此之外, 还要保证贫困档案信息的共享性, 高校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对高校贫困生的档案进行调配, 这样就很大程度地方便了贫困生申请的审核工作。同时, 实行对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还可以对贫困生的档案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从而对管理贫困生档案的工作的高效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4]90。

高校要不断提高对贫困生档案的重视, 针对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贫困生的特点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贫困生档案管理体系, 不断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 严格地对贫困申请的程序进行审核。只有建立和管理充分地落实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生, 从而促进贫困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运蕾, 王磊.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 2009 (18) .

[2]薛浩, 于建业.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J].档案与建设, 2004 (10) .

[3]徐二荣, 李娜.论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与维护[J].兰台世界, 2008 (8) .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6

1 对象、方法与内容

1.1 对象与方法

本项目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层,首先抽取了拉萨市、日喀则市;依照同样的方法,抽取了墨竹工卡县、仁布县、南木林县,从3个县抽取了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在5个样本乡中抽取了237户贫困户,共777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7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100%。

1.2 内容

在受访者知情同意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问卷进行入户问答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卫生支出费用情况;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包括就诊频次、就诊机构、未就诊原因;调查前一年内住院情况,包括年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住院费用、应住院未住院原因。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设定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法、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项目调查237户,共777人,均为藏族。男性369人(47.5%),女性408人(52.5%)。以农业户口为主(99.2%)。年龄分布较多的前三组为45~55岁组(占18.0%)、25~35岁组(占17.5%)、35~45岁组(占16.6%),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90人(11.6%)。被调查15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婚和未婚占大多数,分别为63.7%、20.4%,丧偶的占12.2%,离婚的占3.0%、其它占3.7%。被调查者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文盲,其中没上过学的占54.3%,小学文化的占32.8%,初中文化的占11.7%,高中及以上占1.1%,贫困农牧民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3]。根据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西藏农牧区所有居民都是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参保者,实现了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即参合率为100%,明显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合率(79.1%)[3]。

2.2 两周患病情况

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22.4%,低于2013年全国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两周患病率26.2%[5]。在被调查的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之间,各乡被调查两周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仁布乡两周患病率最高,为35.5%。

按疾病系统分类排位,调查贫困农牧民患病前4位的疾病类别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7.7%)、循环系统疾病(4.1%)、消化系统疾病(3.9%)、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2.4%)。具体病种以普通感冒两周患病率最高,为5.9%,占所有患者的26.7%。其次分别为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肠胃炎、体征症状和不明确情况的疾病。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8.6%,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患病率30.4%[3]。慢性病患病率前四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脏病(20.5%)、高血压病(18.9%)、肠胃炎疾病(18.7%)、类风湿性关节炎(15.2%)。在15~55岁年龄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的贫困农牧民,以没上过学的患病率最高(16.6%),小学文化程度的患病率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样本乡贫困农牧民患病率大体无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各样本乡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基本一致有关。见表2。

2.4 贫困农牧民两周就诊情况

被调查贫困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2.9%,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两周就诊率(15.6%)3.3%[3]。就诊医疗机构一般选择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占34.3%、29.4%、27.5%。见表3。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41.5%,其中两周内未就诊原因中遵医嘱持续治疗者占59.7%,自感病轻者占16.7%,交通不便的占16.7%。两周内患者尝试自我医疗比例占57.3%。医疗条件相对差和自我健康意识淡薄是影响就诊率的主要原因。

2.5 贫困农牧民住院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因病住院率为5.8%,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住院率9.2%[3]。平均住院费用为5 773.9元。选择住院机构一般为县人民医院,占69.6%,综合医院藏科占7.1%。在出院患者中,因病愈医生要求出院占67.9%,病未愈医生要求出院占23.2%,自己要求出院占5.4%。自己出院的原因为分别为花费太多(占50.0%)、久病不愈(占25.0%)、其它(占25.0%)。

被调查者一年内需住院而未住院率为2.3%,远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比例20.7%[5]。需住院未住院原因:经济困难为最主要原因,占61.1%,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因经济困难比例13.0%[3],其次是没有时间住院的占16.7%,无床位的占11.1%,其它占11.1%。

3 讨论与建议

3.1 加强贫困农牧民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降低贫困人群患病率

调查地区的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两周患病分别为28.6%、22.6%,主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生活地区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如此次调查的然巴乡地处海拔四千米以上,土地贫瘠,当地粮食产量极其有限,喂养牲畜的粮草往往需要购买,农牧民经济负担沉重,加上大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农牧民有效获得疾病预防知识相对困难。被调查农牧民整体人群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低,难以支付就医费用,患病后及时就诊意识差,或尝试自我医疗,或自感病轻而未去就诊,致使患病率较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借鉴内地其他兄弟省份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医疗服务工作经验,结合西藏农牧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盛大节日活动,农牧民相对集中,采取发放健康小册子、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高农牧区贫困人群预防保健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保健。教育是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意识越强,能较早的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更易及时获得卫生服务需求[4]。一方面,提高贫困农牧民文化水平工作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让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进入课堂,从“娃娃”抓起,强化农牧区居民预防疾病意识。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的医疗服务工作,保障农牧民有效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5]。

3.2 完善农牧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贫困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率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就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与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一致[6]。病人流向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提高而下降,加强农牧区基层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加强县级医院专业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医疗设施的完善,提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质量和救治病人的能力[7]。

综上,被调查贫困农牧民经济负担重,文化水平程度较低,就医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农牧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潜力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满足贫困人群的健康需求,应重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加强医疗设施的完善,快速健全全方位的农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形成医疗服务新格局,逐步实现为贫困人群解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美丽和谐西藏。

参考文献

[1]任苒,黄志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框架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

[2]中国西藏西藏之声网.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11万[EB/OL].2015-10-19/2016-04-11.http://www.vtibet.com/xw_702/sh_709/201510/t20151019_346776.html.

[3]孟群.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71-183.

[4]王延中,龙玉其.中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基于1642户中低收入家庭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3):9-15.

[5]张禄生,方鹏骞,董四平,等.湖北省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51-54.

[6]吕宇,谭玲,甘华平,等.四川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诊单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808-1811.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7

一、高校贫困生管理现状

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教育部有关文件还规定了贫困生认定的组织机构设定、认定程序、复查等事项。具体执行中, 各高校制定了具体的认定办法, 设定了具体的认定条件。其中学生家庭月均收入情况是学生入校时初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和必备条件是, 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来体现。应该说, 在学校对大一新生几乎一无所知, 这份表格是唯一能够较为公正的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客观依据, 也奠定了此后助困工作的基础。

1.资助方式。我国在2007年构建了一整套系统化、完备化、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包括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住宿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政策。这套体系为高校开展贫困生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为广大贫困生的成长、成才铺设了道路。2010年秋季学期起, 财政部、教育部还发文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 进一步扩大了受资助贫困生的范围。

2.思政工作。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生克服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困难, 各高校还开展了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如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教育等。其中, 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引导教育增强贫困生的意志, 激发他们的潜能, 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贫困生树立回报家庭、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诚信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 提高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诚实、守信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业教育重在帮助贫困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就业观。在高校的努力下, 通过这一套组合拳, 使贫困生在思想意识、心理状态、具体行动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3.后续跟踪。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 各高校应为贫困生建立信息档案, 以便跟踪贫困生入校后的情况。贫困生在校期间, 高校还应定期对全部贫困生进行资格复查, 当然, 也会同步跟进思想政治工作。部分高校的贫困生工作甚至延续到贫困生就业两三年以后的情况, 听取他们对学校贫困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改进日常工作, 作为高校教育的“亲历者”和“产品”, 贫困生的就业后的情况可以充分反映出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成效。

二、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认定过程过于侧重前期。如前文所述, 当前, 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以学生入学时所在基层行政部门开具的证明为主要依据。这一规定的初衷是非常好的, 但从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调查中约有41%的同学认为《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不真实, 32%的同学认为开具贫困证明容易或比较容易。由于现行政策未对证明的提供者做出责任和义务的规范, 这种比较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使得一些人乐于为当地的学生开绿灯, 并不认真审核学生是否符合条件。即便学生到校报到后在复查中发现问题, 学校也无法向开具证明的人追责。另一方面,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高校很难对提出困难认定的所有学生进行个人基本生活情况调查, 而是主要依据这份《调查表》。一般情况下, 这份证明的效力还将持续两三年。在新生入学阶段, 学生之间相互不了解, 班级测评也无法对贫困生的资格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过于侧重前期, 使得贫困生的认定中很容易忽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 也给后期的工作埋下了隐患。

2.日常管理中主动引导力度不足。入校后, 贫困生将接受日常的思政教育及具体帮扶措施, 比如助学贷款、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 等等。这些工作中, 通常把贫困生归在一个特殊群体中, 凡事都给与相应的照顾, 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就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 同等优秀的情况下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这种导向容易使部分学生经不起高额奖金和获奖称号的诱惑, “积极”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调研中, 我们发现大二、大三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数比大一高出15-30%, 据分析, 这部分“增量”多数来自学习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在经济条件和努力学习的双重压力下, 贫困生的诚信问题也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为诚信的缺失。还有部分贫困生放任自己, 不珍惜国家和学习给予的帮助, 缺乏感恩之心。如果不能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所带来的结果不只是贫困生的每况愈下, 甚至会影响到部分原本不贫困的学生。

3.缺乏对优秀贫困生的激励机制。调查显示, 多数贫困生都是勤奋、积极的, 能够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 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之心。特别是一些贫困生性格开朗、行动积极、学习成绩优异, 在争取助学金的同时, 还主动申请参加勤工助学, 甚至有多份校外兼职, 还有一些贫困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之后主动提出放弃贫困补助, 还有一些贫困生在毕业后, 主动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就业, 用所学来回报社会, 等等。这样的贫困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成长、成才, 应该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他们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然而, 对于这样的贫困生, 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高校贫困生“三阶段”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 构建依据

1. 管理人员对贫困生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

根据现行贫困生认定及后续日常管理的工作体系, 院 (系) 领导、院 (系) 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班主任、学生代表等都是相关的管理人员。他们对贫困生的认识、熟悉绝不是通过几张表格和与贫困生的几次谈话就可以解决的, 对贫困生的关心从日常生活、学习到内心抚慰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对贫困生的管理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事, 而必须从贫困生在校期间的整个成长过程来考虑。这是构建贫困生“三阶段”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

2. 贫困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有其固有规律。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 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在高校的四年时光里也要依次经历适应生活、读书学习、成长成熟、就业选择、身份蜕变等阶段, 只是贫困生需要承受的更多一些。不同阶段, 针对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应在提供帮助的方法、方法有所区别。这是构建贫困生“三阶段”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 “三阶段”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1. 三阶段划分标准清晰。

本文将高效贫困生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次认定过程至第一学年结束, 即初次认定阶段;第二阶段是二次认定至第三学年结束 (即毕业前的学年) , 即二次认定阶段;第三阶段是整个毕业学年, 即毕业阶段。这样的划分方法一方面仍以现行贫困生管理为基础, 未打乱原有的工作节奏, 不会对整体学生工作造成影响;另一方面, 充分考虑了上述现实条件和理论指导, 以便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有助于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院 (系) 学生辅导员是主力军, 贫困生工作的很大一块任务其实是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不同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划分是不一样的, 有些是按年级划分, 有些是按照分管工作来划分的, 也有一些学校是上述两种划分方法的结合。无论是哪种划分方法, 都意味着贫困生工作并非由某一个辅导员来协调完成, 如果能够明确不同阶段贫困生管理的工作重点, 将更加有利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及工作之间的衔接。

四、高校贫困生“三阶段”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 初次认定阶段

初次认定是贫困生管理的基础, 这一阶段实际上从发录取通知书开始, 在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交相关资料后, 至获得认定结果为止, 认定后的一个学年内, 获得补助、申请各类助学金均以认定结果为准。

1. 工作重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方面的压力往往造成学生的不自信, 而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过程中, 这种不自信又被放在大家面前, 很容易让贫困生本已脆弱的自信再次受到打击。因此,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贫困生重新建立自信, 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鼓励他们接受来自同学、老师、学校、国家善意的帮助, 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2. 工作项目。

资格复查。这项工作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完成, 主要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向生源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核实, 或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等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的, 应及时向学生反馈, 并审慎做出处理。建立贫困生档案。在认定工作结束后, 就应为每位贫困生建立信息档案, 除认定申请资料外, 还应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表、参加活动记录、各级各类证书、获得资助情况等, 该档案应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定期更新。心理辅导。新生入学后, 一般都会参加一次心理测试, 相关部门应及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贫困生日常管理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 这非常有助于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心理工作。此外, 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尽可能的与每位贫困生谈心、谈话, 并做好工作记录, 谈话结果应在合适的范围内共享。通过这项工作, 以性格特点、心理状态为主要分类标准, 将贫困生分为三类, 即积极进取类、平庸类、问题类, 分别制定管理策略。

3. 工作目标。

这一阶段务必要完成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初步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 制定出不同类别贫困生的管理策略。

(二) 二次认定阶段

除履行初次认定所需程序外, 还要结合贫困生入学一年来在生活方面的表现, 特别是日常消费行为习惯来进行, 这应当是二次认定的主要条件, 实际操作中, 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学生, 对贫困生的生活状况进行细致了解, 还可通过饭卡消费记录对学生的生活消费状况进行摸底;另外, 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取学生干部的反映。另外, 要特别重视、严格把关新申请认定的学生。

1. 工作重点。

这一阶段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工作, 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 引导他们自食其力、刻苦学习、积极实践, 不断提升自我。

2. 工作项目。

勤工助学。贫困生管理人员应主动动员和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要求其在勤工助学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并将并将活动情况记入贫困生信息档案。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于贫困生来说, 这是他们在校期间回馈社会的重要机会。贫困生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活动组织者, 发动贫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并将参加活动情况记入贫困生信息档案。学习成绩调查分析。管理人员应主动关注贫困生的成绩状况, 对其成绩变化予以关注和分析。对于成绩有大幅提升的学生, 应寻找原因, 总结经验, 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而对于成绩有大幅下降的学生, 应特别关注, 找他们谈心、谈话, 如有问题应尽早予以解决。心理状况调查。这样的调查可以针对全体学生, 但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确定重点工作对象。励志教育。对于大多数积极进取的贫困生而言, 大学生活学习的每一天都是励志的过程, 而对于一部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生, 其实更应该从心理帮扶角度入手,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贫困生把经济的压力转化为刻苦学习、成长成才的动力。应尽可能选择特别优秀的, 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宣传, 以树立广大学生学习的典型和榜样。

3. 工作目标。

理想的状态是, 部分贫困生在家庭经济状况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 主动放弃认定, 这就说明日常管理工作已经非常到位了, 这样的贫困生已经实现了自强自立, 而且在思想境界方面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正常情况下, 管理人员应完成新申请认定和二次申请认定贫困生的工作, 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档案, 确保贫困生不出心理状况, 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退学。

(三) 毕业阶段

各项研究表明, 贫困生就业过程中, 在心理状况、家庭社会关系、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劣势, 因此, 在毕业阶段, 要对贫困生进行重点辅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 同时, 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以帮助他们尽快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

1. 工作重点。

本阶段重在促进贫困生高质量的就业。高校可针对性的制定贫困生就业的质量标准, 贫困生管理人员还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求职受挫的学生, 尽早给予心理帮扶, 以免发生意外。

2. 工作项目。

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应贯穿贫困生工作的始终, 但是明确的提出感恩教育, 并以此为主题组织活动, 则应放在毕业阶段, 一方面是对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的升华, 上升到了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高度, 另一方面也兼顾到了就业教育, 应该带着感恩的心就业、择业, 珍惜企业、社会提供的每一个就业机会和就业职位。就业辅导针对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劣势, 应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和关注, 重点帮助贫困生掌握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贫困生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认识, 从而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 又能发挥自己特长, 还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就业目标。后续跟踪准备相关管理人员要在贫困生离校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留下学生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 保证毕业后的沟通顺畅, 还要明确银行要求还贷期限, 适时督促学生还贷。

3. 工作目标。

贫困生就业率不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 少量贫困生创业和升学深造, 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退学。

五、结语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8

关键词:农村支付,建设,思考

一、贫困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总体情况

1. 支付清算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016年9月末,山西省朔州市辖区贫困县区总人口54.47万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112个,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网点112个,农信银清算系统接入59个,覆盖率均为100%;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1055户,个人结算账户160万户。

2. 非现金支付工具及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一是电子银行持续增长,2016年9月末,贫困县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开户数量分别达到16.24万户、6.53万户、11.23万户。二是农业银行大力推出惠农卡,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货款为推手,全力推进服务“三农”工作,让农民得到实惠。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惠农卡发卡量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9月全市贫困县区惠农卡发卡量为250,372张,福农卡258,992张,激活率分别为98.05%、96.9%;惠农卡给予授信人832户,金额815万元,发放贷款568户。三是多方联动,实现刷卡缴税直接入库,为纳税人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缴税模式。目前,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与协调下,辖内POS机收单机构银行与当地税务部门密切协作,2016年9月末通过刷卡缴税68417笔、金额6270万元,大大提高了银行、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纳税人提供了便利。

3. 银行卡受理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ATM机布放数量持续增长,通过合理布放ATM机,填补农村支付服务空白。截至2016年9月末贫困县区累计布放ATM机155台,同比增长11%。二是特约商户发展迅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特约商户,截至2016年9月末特约商户2193户,同比增长59%。三是POS机布放数量成倍增长,各收单机构有序竞争,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9月末,9月末累计安装PO S机2487台,同比增长16%。

4.“支付服务”为农民工银行卡异地存取款提供了便利。

农民工银行卡支付服务开办以来,朔州中支通过因地制宜的宣传活动,以提高扩大受理范围、以提高业务成功率为重点,深化农民工银行卡支付服务、不断提高全市支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68个网点全部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支付服务,业务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用银行卡。2016年9月末,全市贫困县区农民工银行卡支付服务年累计交易金额329.05万、取款715笔、金额104.81万元,取款成功率95.6%。

5.“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工程为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创建了快捷渠道。

以“财政—人民银行—农户”模式的“一卡通”拨付方式,对涉及新农合新农保补贴资金、村干部岗位报酬、汽车下乡补贴资金、水库移民补贴资金、60岁以上老人补助等各类财政补贴资金,进行了直接拨付。截止2016年9月末,全市贫困县区累计通过代理方式累计拨付各类补贴23.15万笔,金额达15711.92万元。

二、当前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1. 部分行政村地理位置偏僻,无法设立服务点。

据调查,辖区共有129个行政村无法设立服务点,占应设立服务点行政村的15%。这部分行政村平均常住人口在100人以下或是有线通讯到达困难。主要是这部分行政村安装固定支付终端成本巨大,移动支付终端信号不稳不能保障安全运行。

2. 服务点现金储备点难以把握。

由于农户提取现金的随机率高,季节性强,服务点的现金储备点难以把握,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储备过多形成闲置,要么储备过低难以保证支付。如岁末年初、春耕时令、传统节假日、学校开学等达到农闲时的几倍或者几十倍,服务点对现金的储备难以掌握规律,往往出现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有时需排队几天,通过对500个服务点的调查,提取现金最高的月份达325笔金额416万元,相当于其现金储备的3.5倍。其中236个服务点出现过延期支付的现象。

3. 服务点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

在目前的运营模式下,服务点要支付电话费、电费、提取现金交通费、安保费等费用,但收入甚少,出现大面积亏损现象。如网络通讯费用高。据部分商户反映,电信部门按照每笔取款0.2元的标准收取刷卡交易通讯费,3分钟之内无论时间长短均以此标准计费,因此频繁小额取款及余额查询的网点,商户承担的费用较高,影响了商户的积极性。据对朔州市贫困县区945个服务点的调查,出现亏损的服务点达576个,占全部服务点的61%。

4. 服务点的安全风险较大。

由于不少服务点设在农民的自家商店、自然人家中,安保措施及安全防范难以到位。如接入联网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安防设施级别高的点只在规模较大、益效好的超市等投入,其他防护措施如购置保险柜等也廖廖无几。据对朔州市贫困县区945个服务点的调查,设在农民自家商店的服务点653个,设在自然人家中的292个,其中,购置保险柜等安防设备的仅76个。

5. 金融机构投资压力较大。

金融机构布放ATM机、POS机和电话支付终端、为服务点配置验钞设备等等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一台ATM机10多万元、一部POS机的成本在千元以上、转账电话、验钞设备也在几百元,这些设备均由涉农金融机构来投入,由于服务点多面广,累计投资数额也不小。据调查,朔州市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58万元。

三、改善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对策建议

1. 认真履职,服务社会,进一步完善辖区现代支付服务体系。

首先应按照上级行总体安排,完成二代支付系统的上线工作,利用二代支付系统功能的优越性和完善性,扩大支付系统的公众影响力,向社会提供更为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其次是指导银行机构加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加大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的布放力度,推行功能齐全的金融IC卡,倡导行政事业单位带头使用公务卡,引导社会公众提高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习惯,真正体验到现代支付服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第三是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应用,满足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加大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的拓展力度,提高现代支付系统的利用效率。

2. 结合实际,心系群众,保障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性。

一是要巩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工程全履盖的成果,把该项完善现代支付服务体系的创新工作,做细做好,真正为农村地区居民的支付服务需求提供便利,成为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二是要组织涉农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服务点准入制度,完善服务指导措施,强化风险防范保障。三是要结合实际,找到最能被服务对象接受和关注的项目。从实际出发,为各种现代化的支付服务走进农村地区做努力,逐渐培养起农村人口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支付结算知识,让现代支付服务真正走进农村地区万户千家。

3. 加强指导,强化宣传,扩大现代支付

服务影响现代支付服务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地区居民了解和掌握相关现化支付服务知识,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居民群体的文化、消费特征,指导银行机构在传传统的宣传方式基础上,创新“贴身服务、寓教于乐”等方法,争取覆盖面最大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想用、会用、放心用,促进辖内现代支付支付服务持续增长。

4. 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提高扩大现代支付服务质量。

针对改善支付结算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支付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使现代支付服务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业务创新途径和总结经验,提高支付结算人员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现代支付服务中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现代支付服务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M].商业研究,2006(10)

[2]程飚.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对策.中国金融家网,2005.5.29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9

摘要:新疆高校中贫困生占据很大的比例,对于贫困生的有效管理是提升新疆各大高校以及新疆全区的快速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管理依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阻碍着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新疆地区的高校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高校贫困生中的激励机制的内容、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新疆区情的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促使新疆高校贫困生的有效就业,以带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体系;激励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0-02

人力资源作为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合理有效的激励管理不仅能够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效益,而且还能帮助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和保留住一支有良好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新疆高校中贫困生占据很大的比例,对于贫困生的有效管理是提升新疆各大高校发展以及新疆全区的快速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管理依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阻碍着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新疆地区的高校的快速发展。建立符合新疆区情的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能够促使新疆高校贫困生的有效就业,从而带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力量。

一、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新疆高校对贫困学生进行的激励与管理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学生成长激励和绩效考核管理四种形式。

(一)物质激励。

常见的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奖助学金激励、勤工助学激励以及其他形式的物质激励手段等,不同的物质激励形式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奖助学金,是为了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同时为了奖优促学,鼓励他们努力进取而设立。奖助学金激励,因其奖金额度高成为最能激励贫困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激励、学校奖助学金激励和社会奖助学金激励等形式。

勤工助学激励,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岗位,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的激励形式。通常勤工助学分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勤工助学两种。

(二)精神激励。

新疆高校采取的精神激励,主要有教育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形式。其中,教育激励是精神激励的主导形式,贯穿于贫困生激励管理的整个过程。

(三)成长激励。

学生成长激励,涉及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主要有培训、授权与晋升、知识的丰富等内容。

(四)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确保学生的学习工作活动以及学习工作产出能够与高校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通常由绩效标准的界定、绩效的考核与绩效信息的反馈三部分组成。

二、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对新疆高校贫困生的了解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新疆高校的贫困学生人数更多,比例更大,贫困生来源和所受压力困境也更为复杂。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更加大了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新疆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新疆高校的贫困生激励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贫困生激励管理的目标不全面。

从“扶贫—激励—管理—就业—贫困学生与高校的共同发展”的全过程来看,通过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方法保证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学,只是贫困生激励管理的第一步。扶贫是基础,激励是动力,管理是手段,就业是目的,而保障贫困学生与高校的共同发展才是贫困生激励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贫困生激励管理的思想理念不科学。

由于新疆高校的贫困生激励管理仍停留在“批量处理”的经验型理念上,激励管理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高校学生辅导员很少科学化、规范化、主动化的去关注贫困学生的整体发展。应该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贫困生激励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这种“育人”,要求管理者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石,以服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因此,当前“批量处理”的经验型理念,实质上是一种不科学且被动的激励管理理念,它无法让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无法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贫困”。

(三)贫困生激励管理模式的主体结构不合理。

如今,仅靠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已无法有效满足学生日益扩大的个性化需求,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模式应改变现行的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的结构,加大其他激励系统在整个结构中的比重,使主体结构更加合理。

(四)贫困生激励管理的主要內容不完善。

物质激励不完善。由于学校奖学金受助面小,竞争激烈,从而使得只有一部分的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奖学金,从而使得奖学金的激励功能不能发挥到最大。精神激励不完善。当前的贫困生激励管理虽然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却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使部分贫困生平时不思进取,一味等待学校的扶持政策和各项物质帮助。并且情感激励流于形式,激励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励。

三、完善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措施

解决好新疆高校贫困生问题,在解决新疆高校以及全区发展和脱贫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新疆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促进高校贫困生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激励管理法律环境。

增强法制观念,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避免出现管理偏差,侵犯学生权益,保证公平性的有效途径。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的高校贫困生管理法,明确规定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在学生激励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诸如奖学金、勤工助学、培训等一系列行为,对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的内涵、主体、范围、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做出科学界定和权威性的规范,给出行为标准和工作规则。同时,各院校自身也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使其获得可依据的原则和行动方向,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格局。

(二)落实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理论基础的开展。

新疆高校开展的贫困生激励管理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同时吸收包括人力资本论等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管理学科的相关原理,并以党中央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定、指示、通知等为具体操作指南,共同构成其基础理论。但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区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占据多数,语言沟通方面会产生一些障碍,所以在理论体系开展时不免会产生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规范管理,拓展岗位,作好勤工助学工作。

各高校应对学生勤工助学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增加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工资待遇,加大勤工助学基金储备,为勤工助学学生开创更多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社会勤工助学机会,在增加经济困难学生收入的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且要做好监督工作,确实使贫困生收益。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满足学生感情与归属的需要。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贫困大学生通常认为经济困境使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大多性格内向,无法和普通同学正常相处。其实他们都很希望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建立温暖、和谐人际交往的机会。可见,情感激励在精神激励中的作用己越来越重要。

贫困大学生及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相当长时期里,高校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敏感的问题。这一问题实质是管理问题,但又有着很强的经济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因此,高校特别是新疆高校需要从管理、经济、思想和政治等诸多角度全面细致地做好贫困生激励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新疆高校贫困生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全区脱贫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萍.X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勵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Ⅱ辑,2011年,第s1期

[2]王培玉,傅 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年,第7期

[3]卫红伟.高校贫困学生的激励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5期.

[4] 梁江.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研究——以农林院校贫困生为例[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6.

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 篇10

一、永胜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永胜县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衔接部,在云南的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总面积4998平方公里,属传统农业县。农业资源是永胜的最大资源,以烤烟、优质稻、冬早蔬菜等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人口3638万人,占总人口的91%。“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县域经济命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支农网点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永胜县域金融体系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共24个金融服务网点,除6个集中在县城外,其余18个网点分布在其他15个乡镇。同时,各营业网点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和电子网络的建设,农村支付环境得到很大改观,不仅为农民支付结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也加速了资金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的周转。

(二)信贷支农力度逐年增强

截止2009年12月末永胜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54740万元,较2005年末的95621万元增加59119万元,增长61.83%。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9300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0.11%,较2005年末增长58.72%,年均增长12.80%。其中,农户贷款增长7.62%,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增长2.13%。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在发挥信贷支农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不断推出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借记卡16793张,授信农户2357户,授信金额达21824万元。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推广运用,不仅拓宽了涉农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渠道,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支农模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永胜县各涉农金融网点本着服务于农的理念,在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资金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投资渠道,尝试“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绿色通道,有效地支持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三农”拓展了新的途径。截至2009年12月末共发放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10333万元。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单一,人员偏少,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永胜县共有5家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3家;全县金融干部职工292人,县城以下农村金融网点仅有职工121人,占总数的41.43%。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支农力量的中国农业银行虽然重新做出了职能定位,业务上要求回归支农始点并开始试点运行,但县域农村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目前永胜县农业银行农村金融网点仅有2个),信贷权限的上收,使得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都受到较大影响。农业发展银行除支持粮食收购和粮食收储加工贷款外,不直接对农民及农村企业发放贷款。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机构单一,缺乏竞争,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供应的有限性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无限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化。

(二)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薄弱,非现金结算工具推行缓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广度和深度不够。永胜县15个乡镇中还有6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处于金融服务盲区。二是支付结算工具分布不合理。截至20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在县城共安装POS机17台,县城以下尚未覆盖;ATM机15台,其中县城以下仅有7台。加之农民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功能和安全性缺乏了解,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农民很少,目前大部分农副产品收购和乡村集镇交易仍然使用现金结算。

(三)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没有配套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为了防范贷款的风险,各金融机构普遍上收贷款管理权限,并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对等,致使信贷管理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二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较大,极易形成贷款风险,而目前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致使涉农金融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支农信贷的积极性。

(四)信贷政策有缺陷,农户需求不旺,县域金融资源缺失

一方面利率较高,以永胜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60%。如:以1年期1万元贷款为例,贷款利率上浮60%后,实际执行利率为8.496%,偿还1万元本金,每年需比执行基准利率多付318.60元利息。利率过高,导致农民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加之办理贷款手续复杂,农户宁愿通过其他方式融资;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农户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是农户望“贷”兴叹的又一主要原因。原本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就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农村信用社闲置的资金为追逐利润也以社团贷款的方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原本有限的信贷资金更加短缺。2009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154141万元,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6800万元。

(五)目前永胜县域内共有保险分支机构7家,基本上集中在县城

业务上以机动车辆险、团体寿险及意外伤害险为主。农村保险业除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实行强制保险外,其他保险业务发展较慢。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让农业银行重新回归乡镇,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建立适应“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大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建设,逐步延伸到乡镇。从结构上逐步改变目前金融机构服务单一的格局,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成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推进农村担保机制建设,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房产、林权等不动产登记、评估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林权抵押方式,提高农户抵押能力。二是推广涉农企业订单、仓单、应收账款和保险单及债券等质押贷款。扩大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多种保证贷款,为农村金融产品深层次推进提供担保。三是由政府出资成立县域农业担保中心,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担保。

(三)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其他金融业务

一是吸收乡镇农村信用社加入支付系统,使其成为县以下农村地区资金支付的主渠道。二是开发推广农户贷款“一卡通”,有效提高贷款便利程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理贷的效率,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户小本经营生产和日常生活融资提供方便。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扩大ATM机、POS机等设施在乡镇的覆盖面,推广适应农村的非现金支持工具。

(四)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政策的扶持力度,适度降低农户的资金成本

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必要的倾斜。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降低组织资金成本,解决贷款利率过高,贷款农户难以承担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户贷款期限。

(五)广泛宣传,培育保险市场,积极开办保险代理业务

上一篇:功能及策略下一篇:林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