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2024-10-07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共7篇)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篇1

中国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

前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非援助作为中非关系中一部分,对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外援助作为一种有助于经济发展与满足贫穷国家基本人道主义需要的手段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启动并不断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重在援助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80年代以来,则着眼于非洲社会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经验交流、人道主义援助的迅速发展。这种调整变化,其实是与中非双方这50年历史发展主题的阶段性嬗递、并与中非当代文明和复兴进程相适应的。

一、援助目标

(1)改善非洲贫困地区的一些温饱问题(2)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3)促进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援助措施

(1)温饱: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严峻。非洲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最高,消除饥饿的进展最缓慢.缺粮现象遍布整个大陆。非洲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而且改善的进展十分缓慢。解决温饱一定要从当地农业入手,要使当地农业能够解决当地的基本需求。可以试一下大量种面包树,其果实淀粉含量很高,一些热带地方会用来做主食,我以前了解过,有适合非洲干旱地区的品种。但这些树一般的栽种五年后才会有收成,不能解决眼前问题。非洲非常需要生物技术,因为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非洲粮食的产量和营养成分,从而解决非洲人的饥饿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2)医疗:我国在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派有援非医疗队(其他国家的也有)这对他们的医疗状况(提供药品和先进的设备、人员技术培训、治疗疑难杂症、大病的手术及援建医疗设施等)为扩大防疫、免疫项目的覆盖面,非洲国家纷纷筹措资金,建立疫苗接种体系,加大对各类疫苗的推广宣传。中国为非洲医疗卫生做出贡献。

(3)经济:提高认识,实现思想转变战后,非洲经济发展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既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自调整改革、尤其是结束冷战以来,非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严重影响着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清除这些思想错误,一成为非洲能否实现社会经济课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非洲国家必须清除“非资本主义道路”思想的残余,重新认识“非洲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独立”,并纠正“外资是新殖民主义手段,吸引外资就是新殖民主义服务”的错误认识。同时非洲非洲人民必须批判“非洲人口高速增长无害论”,消除对资源的依赖思想,树立忧患意识以及艰苦奋斗、团结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

二、步骤程序:

(1)农业:政府倡导调整农业政策,采取自由销售,市场定价制;要开始看到农业的作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采用高产农作物等;争取国际援助。(2卫生医疗:接受国际的提供药品和先进的设备、人员技术培训、治疗疑难杂症、大病的手术及援建医疗设施等。

(3)经济: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强区域合作,逐步椎行经济一体化;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力争早日实现粮食自给;积极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结语: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中国通过增加对非洲的投资和拓展经贸关系,增加了进口原油的来源,缓解了国内的能源紧张,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非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对非援助方式的改革,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将中非关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中国对非援助是和合发展的合作型援助,是携手共进的援助。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篇2

英国的有效学前教育项目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简称EPPE项目, 是欧洲最大的调查学前保育和教育效果的纵向研究。由于一些儿童在认知、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困难, EPPE项目开始探索不同发展轨迹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旨在研究学前教育对3至7岁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项目。[1]20世纪90年代末, 在英国教育基金的支持下, 其调查了大约3000名来自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儿童。收集的资料不仅包括儿童自身的信息, 而且还包括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家庭和邻里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主要通过有效性研究、质量特征研究和个案研究三条路径来探究学前教育对儿童 (主要是3~7岁儿童) 的影响、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儿童自身和家庭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历时7年的研究, EPPE项目研究结果充分显示,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儿童所上幼儿园的质量高、在园时间长, 对其未来学业进步和学习成果的积极作用更大;高质量或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与包含“保持共同思考”的师友互动、高素质教师 (包括学历和专业训练) 、家园教育目标一致等因素有关。[2]研究结果还表明, 个人及其家庭背景特征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 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的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可以保证儿童未来的成功[3], 特殊教育需要“高危”或弱势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获益最大。同时, 其研究成果为英国循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EPPE项目在家庭教育领域产生的显著影响

儿童的发展结果是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任何一项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必须考虑来自家庭的影响。EPPE项目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产生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父母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能够为儿童支付各种学习及社交方面的费用, 使得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发展相比其他方面更加优秀。然而, 与社会地位相关的其他各个变量相比较,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比父母的职业地位及父母的家庭收入水平相对更大。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会为孩子选择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 相应地,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中, 母亲受教育程度更高。

二是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规模、邻里状况仅呈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有时在家庭学习环境上的得分较高, 而一些地位较高的家庭有时在家庭学习环境上的得分较低。由此看来, 对所有儿童而言, 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的质量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或收入对儿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更重要。即家长做什么比家长是什么更重要。[4]

三是多子女 (有三个或以上兄弟姐妹) 家庭的儿童在10岁时, 其语言的发展及阅读水平明显低于所在班级的平均水平, 但是其在数学成绩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单亲家庭的儿童、重组家庭的儿童及非父母照料的儿童, 其在多动及反社会行为上表现了显著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婚姻状况变化的家庭及非父母照看儿童的家庭, 儿童出现的不良行为居多。

四是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加上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变量后, 邻里关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会逐渐消失。这表明家庭之间的差异可能会中和邻里状况对儿童的影响。流动家庭的儿童在社会地位优越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流动家庭导致其社会处境不利, 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及社交行为的发展。

三、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意识淡薄

在农村, 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做官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你要是命好的话, 你不会生在农村, 现在也只能认命”这样的话。生活在农村的人从骨子里就已经认定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然而,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他们最不看重的就是学前儿童的教育, 在他们眼里, 幼儿教师就是保姆、阿姨的角色, 学前儿童的教育就更不值一提。如果你说自己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会用鄙视的眼光来嘲笑你。

他们在农忙的时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然而, 在农闲时, 他们宁愿坐在一起拉家常, 也不会为孩子的教育而操劳。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也不会为他们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无所谓的样子。看着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他们只会说:“那是人家的父母聪明, 祖先积的德多, 学习好那是天生的, 我现在就这样了, 我能有什么办法。”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 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的孩子投资, 总是用宿命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其实, 不是他们不懂得投资, 而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教育意识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信念。也许我们会埋怨这样的家长不负责任、不懂得反思。但是, 我们也应该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及教育背景后面分析其原因。

(二) 忙碌的生活使得家长难以顾及孩子的学业发展

在农村地区, 由于先天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限制, 以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制约, 人们不得不整天围着自己的农田而转。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在农村, 不管男女老少, 每天都在与自己的农田打交道。因此, 他们的孩子要么和他们一样干农活, 要么就在村子里嬉戏、玩耍, 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农忙时, 下午放学后, 我们会看到大一点的孩子都在帮家人干活, 稍小一点的孩子都在路边玩耍, 没有人给他们辅导作业或者给予他们特定的学习环境。忙碌的生活早已使他们忘记孩子的教育, 孩子也不会关心自己的学习。在周末, 你会看到孩子都在地里干活或者玩耍。谁家的孩子农活做得最好, 他将会得到所有村民的夸奖与鼓励, 相反, 其他孩子则是村民批评的对象。然而,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 家长会把责任推到教师身上, 要么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愚笨、不好好学习, 甚至有很多家长都是通过暴力来面对孩子的成绩差, 从来不会反思自己。家长的忙碌及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 使得儿童的学习态度消极, 就这样, 一代代人的教育思想反复循环, 使得农村的教育发展滞后。

(三) 经济、文化的交互制约使得他们有心无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已经提高了不少, 他们也在为自己孩子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着。然而, 他们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仍然是一片迷茫。他们总是觉得城市儿童的学习好, 是因为家庭条件好,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给儿童学习发展带来的影响。有的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生活、学习等物质上的需求, 而忽视了孩子精神、心灵及情感上的需求。他们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好好利用,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在一个农村辅导班工作的时候, 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前来咨询。那里有很多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在外面都会为他们买最好的学习用书、学习用品。然而, 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当他们的爷爷奶奶带着他们来时, 我看到他们更多的是焦虑与迷茫。孩子学习差, 他们也不会教育, 自己很想为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但是教育能力有限, 不免陷入焦虑与难过之中。有些受过一定教育的家长更是焦急, 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 使得他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于是, 上辅导班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他们将自己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学习环境当中, 而自身教育能力的制约使得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望而却步。供孩子读书所带来的经济困难不得不使他们又为了生活而再次奔波。于是, 孩子的教育总是处在断层中。

(四) 家庭环境的差异使得儿童发展出现多级分化

在家庭中, “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教育和影响”, 家庭心理环境状况、儿童主要照料人特征及具体教养方式、家庭中各种因素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子女心理、行为、兴趣、社会性等层面的发展。[5]不同的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必然造就不同的儿童。在农村地区, 家庭完整、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儿童的学习水平呈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 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都很好, 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另一方面, 高质量的家庭环境为儿童带来了更多的优越感, 使多数儿童成为了纨绔子弟。而大多数贫困家庭长大的儿童, 他们的各方面都很优秀, 他们并不是缺乏自信、学习不好、各方面发展都很差。相反, 贫穷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更加上进,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他们人穷志不穷。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积极上进、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的品质, 他们比其他儿童更加懂得珍惜、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因此, 他们的发展要比那些家庭优越的儿童好。

同时, 多子女家庭的儿童的发展并不落后于其他家庭的儿童。在我们镇的十个有大学生的多子女家庭中, 一个家庭里至少有三个大学生, 没有上大学的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而自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并不比其他孩子差。在农村地区, 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大学的, 其他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相反, 那些家庭条件好, 子女少的家庭, 其儿童的发展不一定处于良好状态。因此,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村家庭的儿童,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

四、EPPE项目对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 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转变家长教育态度

EPPE项目研究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相对要比父母的职业地位及父母的家庭收入水平更大, 家长做什么比家长是什么更重要。农村家长虽然没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及收入水平, 但是只要其拥有先进思想观念及教育意识, 孩子的教育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 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并不仅仅是其自身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的, 其所处的家庭地理位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体系、自身受教育水平等都制约着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因此, 我们应该像英国农村家庭一样, 通过设立家庭教育点, 开展家庭座谈, 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开展文化名人交流活动, 专家讲学, 观看教育类电视、电影节目, 外出参观等一系列活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农村儿童也有自己的优势, 不要在宿命论的阴影下, 将自己孩子的未来也定位在农村。

然而, 良好的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育背景、家庭结构都是透过家庭教育态度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 而家长的家庭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转变观念, 吸收新的科学的育儿观, 提升育儿技能。同时, 家庭需要加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只要我们转变对家庭的教育态度, 不再盲目地追求城市人的教育方式, 真正认识到农村也有很多宝贵的教育资源, 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整个家庭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二) 创建和谐、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

EPPE项目研究显示: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育背景、家庭结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类型与儿童发展关联度不高。其均透过家庭学习资源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而家庭学习资源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家长和学前儿童一起参与的系列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达到更高的智力水平和更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即使是受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收入低的农村母亲, 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积极参与儿童的家庭学习活动也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6]因此, 家长应该意识到, 自身的忙碌虽也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 但我们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与他们一起成长、进步。以爱和责任为首要条件, 不断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努力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主动了解孩子、指导孩子、协调好教育关系以及自我的发展。[7]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不断反思、积极进取, 学习他人良好的教育方法, 必能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一个安静而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 最终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因此, 创建和谐、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才是我们提高儿童教育水平的第一步。

(三) 关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教育活动

如今, 即使在贫困农村地区, 学前儿童的基本生活都能有所保障, 然而他们缺乏的是父母真正的爱与关心。在农村, 由于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或由母亲一人照顾, 因此他们比较缺少父母的亲自照料。如果儿童在三岁之前由父母来亲自照顾, 他们的反社会性行为将减少。如今, 多数青少年的犯罪、吸毒、沉迷网络、自杀、酗酒等都与其家庭教育有关。这类儿童在学前期都是由老人或其他亲戚来代管, 尽管他们也长大了, 但是亲情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的孤军作战, 使其误入歧途。因此, 我们必须要注重学前儿童的情感教育、亲情教育, 让他们在心灵上充满阳光。

家长必须亲自参与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亲子共读、亲子互动、辅导孩子学习等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教育, 有利于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家长主动给孩子讲解、解释自然知识、科学常识,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观看演出, 参加体育比赛、看电影等, 以及父亲较多参与某些家庭教养活动, 他们的孩子在认知及社会性发展各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表现。[8]父母经常给儿童讲故事, 阅读, 教孩子字、词和数字等, 也会提高儿童早期读写能力, 并促进儿童语言意识和拼写意识的发展。[9]家长的参与可以提高子女的学校成绩, 减少逃学率, 同时还可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学校态度和行为, 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率。[10]与孩子一起上街、串门、去田里劳作、玩耍等活动都能促进孩子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孩子遇到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时, 家长能主动讲解、及时引导;家长教孩子儿童歌曲、诗歌等主动参与教育的活动, 皆能促进孩子学习风格 (学习品质) 的发展, 使其更加适应社会, 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四) 家园共育, 科学、合理的分配家庭教育资源

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规模、邻里状况仅成中等强度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有时在家庭学习环境上的得分较高, 而一些地位较高的家庭有时在家庭学习环境上的得分较低。由此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质量才是制约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收入并不是导致儿童的发展出现多级分化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和习得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场所, 家长为儿童提供的是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渗透性教育。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 提供给儿童的是较为系统的、有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而这两方面对儿童的发展及成长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 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 只有在他们真正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为儿童的发展保驾护航, 紧靠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很难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因此, 农村的家庭教育, 在父母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下, 家园共育也是农村父母获得教育信息和指导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11]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家长、学校、村社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 给他们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转变家长、教师、社会人员对儿童的教育态度;鼓励他们也参与到对儿童的教育中来, 因时、因地的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 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 逐渐壮大;将对儿童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生活中, 为儿童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摘要:文章主要在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 (EPPE) 研究成果的背景下, 探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现状, 即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意识淡薄;忙碌的生活使得家长难以顾及孩子的学业发展;经济、文化的交互制约使得他们有心无力;家庭环境的差异使得儿童发展出现多级分化。面对如此现状, 其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应该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转变家长教育态度;创建和谐、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关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教育活动;家园共育, 科学、合理的分配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提高学前儿童认知及社会性的发展,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EPPE,学前儿童,农村地区,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3]Syla K, Melhuish E, Samoan P, et al.Early Children Matters:Evidence from the Effective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 Project[M].Abingdon:Routledge, 2010.

[2]Siraj-Blatchford I, Sylva K, Muttock S, et al.Researching Effective Pedagogy in the Early Years[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Skills, 2002.

[4]Dunn J.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in stepfamilies:lessons from community studies[J].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2, 7 (4) .

[5]Sylva K, Melhuish E, Sammons P, et al.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PPE) Project:Final Report.[EB/OL]. (2012-06-25) .http://eprints.ioe.ac.uk/5309/.

[6]Britto P R, Brooks-Gunn J, Griffin T.Maternal reading and teaching patterns:associations with school readiness in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06, 41 (1) .

[7]Fuligni A S, Han W J, Brooks-Gunn J.The infant-toddler HOME in the 2nd and 3rd years of life[J].Parenting:Science and Practice, 2004, 4 (2-3) .

[8]安瑞.2~3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马玲亚.幼儿家长的教育能力结构初探[J].中国家庭教育, 2005 (1) .

[10]周欣悦.谈中美家长参与教育的差异[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3 (3) .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纸厂乡;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0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

一、纸厂乡个案基本情况

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省份,农村劳动力2190万人,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95万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之一。会泽县目前有20万多人在外务工,有48000多名留守儿童,而纸厂乡又位于百万人口大县的会泽县北部,不仅是一个贫困山区乡镇,同时也是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纸厂乡地处巧家、鲁甸、会泽三县的交界处,1984年从迤车、梨园的边角地带划分出的贫困山区乡,国土面积101平方公里,距县城97公里,2008年末辖9个村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4667户17360人。现仅有一条低等级的县乡公路与外界相连,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深,地形地貌复杂。

二、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偏远山区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教育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教育、情感、心理、性格等存在突出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乏合力,学习成绩令人堪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

留守儿童的教育可分为隔代教育、隔亲教育、单亲教育、同辈教育、自我教育几种。[1]但这几种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

(二)生活习惯混乱,安全隐患不断凸现

首先,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混乱,没有正确的生存经验,相当部分出现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能力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健康发育。

其次,由于家庭、学校之外存在监护的真空,留守儿童监管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还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如有的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有的女孩还与未婚的叔伯睡在一起等。

(三)日常行为不良,道德修养令人忧虑

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管教,行为和品德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为隔代监护,而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监督和引导,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

(四)情感发育不良,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监护人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看见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而内心的活动很难找到倾诉机会,感到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不良心境,进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五)留守儿童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从法律层面上看,留守儿童权利的保护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主要是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和发展权。[3]受教育权是公民一项基本权利,《宪法》、《教育法》都有明确规定。但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际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于人身权,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六)山区农村环境的制约

云南省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欠发展的会泽县纸厂乡特别明显,这种贫困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浓厚的小农意识。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解决山区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儿童是一枝纯洁的花朵,童心,是一轮洁白满月,这里本该盛满欢乐,装满天真和母爱。但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不能像同龄伙伴那样围绕在父母周围,只能独守家乡的那轮明月,只见残不见圆,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惆怅。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守孩子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呢?

(一)正确引导家长,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4]

(二)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加强儿童的人文关怀

学校应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通过设置岗位、建章立制、过程管理、考核评估等方式,促使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完善与延伸。

(三)强化政府的主导职能,发挥社会的协调作用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立法机关要完善法律武器,强化留守儿童权利的保护;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倾斜,建立健全各地政策协作机制。

(四)、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用爱温暖留守的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就要俯下身来,走近学生生活,用爱温暖他们。有班主任的良好引导,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人德为先,育人要育“心”。[6]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我们社会改革转型中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

[3]苏宁.爱——留守儿童成长的甘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6期,第20页.

[4]王美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以蚌埠市燕山乡为例,现代农业,2009年第2期.

[5]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7]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期。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篇4

贫困山区县,技术可以引进,资金可以引进,但惟独人才难以引进。众所周知,现代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经济与社会建设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出好人才,教育是关键,贫困山区县办好“强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贫困县如何办好“强教育”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大课题。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贫困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贫困县教育现状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贫困县教育基础薄弱,基本教育要求得不到满足,教育质量、规模和师资都处于较低水平,结合我们永和县发展情况,我认为贫困县教育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首先是年龄结构失衡。我县从2003年至2007年连续5年未招收教师,2008年补充30名教师,2009年启动特岗教师招聘工作,我县又招聘教师106名,共补充教师136名,新补充教师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20%,46岁以上教师260名,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30%。这样全县老教师与新教师占到全县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年富力强,教育经验丰富的占不到教师的50%,特别是25岁至35岁教师全县不到100名,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其次是

教师学历层次低。从表面看,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除近3年招聘教师外,其余好多都是后取学历,小学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中师毕业的占不到35%,农村小学仅为12.2%,其余均为民办教师转正,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初中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专科以上的占30%,高中阶段起始学历达本科以上的占18%。

二是管理水平低。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学校的物力、财力等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贫困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新的理念常跚跚来迟,再加上财力、物力的匮乏,调动教师积极性难度非常大。目前贫困山区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重结果,轻过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部门考核学校时看考分,学校考核教师进也是看考风,也说是前几年最流行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为好猫。”于是管理者就将目光盯在了考风上,重终端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出现了“素质教育喊得铺天盖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搞些弄虚作假的事情。其次是以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主。贫困山区县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学校管理经常采用的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粗放式管理,学校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导致学校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保姆

式管理,不能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一切都靠制度来约束,管理缺乏人性化,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超工作量、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安排份外事情等都予钱挂钩,这样一开始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就会使教师们一切“向钱看”,反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就我们永和县来说,农村学校大都采用是依然是粗放式管理,县城学校多数是保姆式管理,有个别学校经常采用些金钱激励的办法。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是素质教育发展水平低。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是“两全”思想,即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贫困山区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如何呢?我们首先要看课程开设情况,实施素质教育最低要求是开全、开齐课程,拿我县县直小学来说,从课程表上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有,甚至卫生、法制课也有,但实际情况吧,可以说除语文、数学之外,其余多数是形同虚设,各小学都把重点放到了经常统考的语文、数学上,其它课都要为语文、数学让路。再如现在中小学的写字课,以前不搞素质教育时,各校三年级以上学还写毛笔字,但现在呢?我们有视察学校时没有见过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这是我国的国粹,但仅仅是因为不统考而取消了。

课程开设不全、不齐或是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据了解,教育部门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时,群众对学校英语课意见很大,认为好多学生在考上重点高中或上了大学后,其他功课都可以,就是英语水平不如别的地方的同学,这些是老百姓从表面上看到而反映出来的。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通过表面分析本质,这主要是我们还是搞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差。

四是教育设施设备差。我县各校教育仪器、图书配备大都是“普九”时配备,仅是低标准达标,“普九”过后,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距离标准化“八配套”要求差距还很大,据统计全县中学仪器应有286154件,现实有117415件,短缺168739件;用房应有23529m2,现实有3780m2,短缺19749m2;实验设施应有2166件,实有224件,短缺1942件。六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需设施设备难以到位。根据《山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提出了三类不同要求,其中第三类是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永和中学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很难达到要求。

五是教学质量低。贫困县教育质量低是贫困县教育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拿我们永和县来说虽然近些年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9年高中达线14人,今年达线36人,2009年中考达重高线18人,今年达重高线27人,虽从纵向上比,是有所发展,但无论是达线绝对人数,还是达线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

总之,由于师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因素,影响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造成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处出求学,近两年虽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优质学生的外流对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发展对策

贫困山区县可以说“穷根富本”都在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贫困县现状结合自己在贫困县工作实践,我以为只有采取如下措施,才能促使贫困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保证。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孔宪铎先生曾提出过“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的观点,我认为提得非常形象具体,他说“办教育不是钱的问题,是重视程度的问题,是人心问题,为人父母总是将家里的钱精打细算,先留下孩子上学的钱,然后才考虑吃穿住用。”要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也能以“父母之心”办教育,教育焉有不兴之理。坚持教育优先就要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县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办好县域内所有学校,而不是一两所重点校或示范校;坚持教育优先要在资金使用上首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教师工资发放上坚持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在财

政紧张时其他人员的可以缓一缓,但教师工资必须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在其它资金安排上也要优先保证教育,如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改革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做出预算;坚持教育优先在项目安排上要首先考虑教育,贫困县教育设施落后,但其他设施也不先进,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城市公共建设等都是摆在政府眼前的大事,但我们在考虑项目安排时必须保证教育项目先上。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个好教师能带好一班好学生,一个好校长能带好一个好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山区县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虽然进行了好多次,但实际上改革并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队伍现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教师的校籍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一是教师不再有校籍,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学校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核员管理。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制定教职工量化考核办法,变过去单纯注重考试结果的终端管理为过程管理。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变教师职业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二是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建立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

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新机制。三是核编控岗,清除在编不在岗的人员。

②优秀师资智力资源打破校际壁垒,县域流动。贫困县优秀师资匮乏,要改变过去把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由国家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单位的教师的状况,实现优秀教师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一是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对口支援自愿团,定期到农村巡回示范,从管理、教研和课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示范,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乡镇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骨干教师下村走教制度。送教下乡,把城里的优质课搬到农村的课堂上,三是通过县域内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四是对长期坚持在边远落后乡镇工作教师实施特殊津贴。提高边远学校教师待遇,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乡镇及边远村民小学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其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

③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种远程教育形式并举,: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④想法设法留住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外流是我们贫困县

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我想一是要提高待遇,待遇低是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设臵一些骨干教师奖、教育功臣奖等办法,体现多劳丰酬,让优秀教师能得到更多的安慰,由于我们贫困县财力、物力非常有限,造成我们在物质激励方面所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但在精神激励方面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要为优秀教师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事业有成,打造成全校名师、全县名师、甚至是全市名师,让教师们能感受到成就感,这校对留住优秀人才会有积极意义的。

3、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针对贫困县现状,管理要做到:一是管理权力下放,“管人的不用人,胜仗的不管人。”是造成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行科学管理,首先要放权,实际上就是要给校长手上多放些“人权”,真正的实施校长聘任制,学校选用教师让校长说了算,这样校长在管理时才能更具有权威性。二是各级领导要提高服务意识。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都要树立“领导即服务,管理即服务”的思想,工作重心要下移,要能及时的深入一线,解决广大师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严格依法治教,要严格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如要求学校必须开

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实行平行分班,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等。四是在管理的各个层面都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管理中仅靠制度是很难让教师心悦诚服的,各级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着想,做到“刚柔”相济,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五是要注重学段之间衔接的管理,我们永和县小学阶段教育在全市处于上游水平,小学毕业生在参加外出考试时成绩都非常好,但到了初中后成绩下降就很快,通过分析我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管理,小学阶段多是采用的保姆式管理,学生到校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师督促,但上了初中后对学生采取的多是松散式管理办法,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这样给学生造成了不适应,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是非常强,一旦学生有了这种不适应,学习一时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必须重视学段衔接的管理。

4、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贫困县之所以穷,关键是缺乏人才,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两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提升“两基”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的思想问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更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工俄重要性,在农村

调研时,我发现农村学生失学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贫困,尤其是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因贫而失学的学生很好,多数是因为厌学而造成的,其实孩子是否上学,家长是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是让孩子能“鲤鱼跳龙门”,吃上“公家”饭,如感到孩子升学率无望后,就会带领孩子打工或是回家务农,因此,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并且强度应不断加强。其次是提各升农村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不能只是一味的死教书,教死书,要尽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的愉快,生活的愉快,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特别是对一些差等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贫困县事业教育起步迟,发展速度慢,尤其是我们永和县当前发展职业教育难度还很大。首先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国家要求到“十一五”末,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为1:1,能否完成招任务,关键看校舍能不能容下这么多的学生,因此,做好职业中学改、扩建工作刻不容缓。其次是职业中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市场为龙头,科学设臵专业,要多结合本地实际,开设好红枣、小杂粮、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为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

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孩子的-1-

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1.5、隔代监护导致违法行为趋多。

隔代监护是指由山区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或者在家为了生活奔波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

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

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活范围内,应该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多关注注独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扶助贫困儿童策划... 篇6

一、活动主题:

一片爱心,两份快乐

二、活动背景: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中的孩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在我们周围仍然有很多贫困儿童。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贫富分化严重,贫困地区又多处在内陆,在那里不仅经济落后而且生活条件艰苦,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复兴中国发展中国的重要任务,但是残酷的现状令他们不得不从小就学会独立、学会忍受,有的甚至因为家庭贫困而告别学校,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因这种现状,许多的孩子都变得孤僻,甚至得上了自闭症,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因而扶助贫困儿童刻不容缓。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恢复自信。

三、活动目的:

1、让贫困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心。

2、让更多的贫困儿童重返学校,接受教育。

3、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贫困儿童,加入到帮助行列中来。

4、发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

四、活动整体安排:

1、活动时间:2011年5月31日

2、活动地点:XXX小学

3、主办单位:极光青年志愿者协会

4、协办单位:各兄弟协会

五、活动前期准备:

1、物品准备:

条幅1份相机2部乒乓球拍3付乒乓球6个大钗2副

糖果10斤纸板2张钢丝3米细绳若干

2、联络准备:

(一)联络部事先与XXX学校取得联系,说明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和预制方案,与其洽谈后根据其学校详情对方案再作修改。整理一份贫困学生的名单。

(二)联络兄弟协会共同参与活动,说明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内容以及采取的资助方式。

(三)联络部与拉取一些活动赞助。

3、宣传准备:

宣传部出一份关于贫困儿童的海报,将其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贫困儿童现状。

六、活动具体流程:

1、准备(制作)活动当天的游戏道具,准备的游戏有:①平衡比赛;②瞎子敲钗;③钓鱼;④脑筋急转弯。

2、活动当天参与人员于上午7点半在学校正门口集合,由信息部

考勤,对成员进行分工,然后出发。

3、8点到达学校后,对场地进行布置。(考虑到此时学生正在上课,注意搬拿物品时轻轻放。不能打扰他人。)

①实践部负责现场物品摆放。

②策划部负责游戏物品准备。

③信息部负责活动时奖品发放。

④联络部负责活动过程中秩序的维持。

⑤记者团负责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

4、8点30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部分:对该校贫困儿童进行资助。

①由主持人进行活动开始前得致辞,介绍到场嘉宾。

②由活动主办方(“极光”青协)代表阐述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③受助学生(或代表)上台,请资助方代表送上捐赠的物资,并发表讲话。

④由XXX学校领导上台发表讲话,评价此次活动。

⑤主持人宣布活动第一项结束,并邀请领导和嘉宾与同学们进行游戏。

第二部分:游戏部分。与该校学生一同进行游戏。

第三部分:留念。与该校同学拍照留念。

5、12点活动结束。参与人员整理现场,整队回校。

七、活动经费预计:

条幅1份„„„„„„„„„„„„„„„„100元

糖果8斤„„„„„„„„„„„„„„„„80元

乒乓球6个„„„„„„„„„„„„„„„6元

纸板2张„„„„„„„„„„„„„„„„8元

合计:194元

八、活动后期:

1、对此次活动资助对像进行跟踪调查,定时对其进行采访,总结活动成效。

2、进一步与资助对象的家庭和老师进行联系、沟通,以更好的了解帮助他们。

九、可行性分析:

1、此次活动由本协会主办,其他协会协办,人多力量大,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可行。

2、本协会之前也组织、举办过类似活动,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组织方面来讲可行。

3、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资金方面可行。

十、活动注意事项:

1、对资助的物资要妥善保管,预先查数,避免丢失。

2、因为游戏道具中有铁丝,要注意其安放,避免儿童直接接触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由于活动对象是儿童,态度要温和、亲切。

十一、活动预期成果:

1、一部分贫困儿童得到资助,缓解了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2、在社会上得到强烈反响,更多的人加入到资助贫困儿童的行列中来。

3、贫困儿童感受到了社会对其的关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闭症的得发生率。

极光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部

2011年5月24日

附录:

您有过资助一名贫困儿童的想法吗?您有因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而爱莫能助的矛盾吗?现在您不必矛盾,只要加入我们,一样能够实现您助人为乐的梦想!

捐一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只铅笔;

捐十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本书;

捐五十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套衣服;

捐一百元钱则可以免去一名贫困儿童一年的书费!

„„

积少成多,只待您的参与。

此次对贫困儿童的资助可采取“一对一”资助方式(这里的“一对一”非严格的字面意义,其特点是有针对性的帮助)。通过前期的探访和整理将贫困儿童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公布出来,然后让大家“认领”他们想要帮助的对象,考虑到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单独资助一名贫困生,现提议可以由一个班级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团体的形式帮助某位贫困儿童。我们可以对其所提供的资助进行跟踪,以最快的方式(如微博、短信、电话)将实际信息进行公示,确保资助人的资费真正的到达贫困儿童手中。

对贫困儿童的教育 篇7

一、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 (一) 社会影响不良, 道德素养下滑。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是否能够成功。近年来, 由于经济飞速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产生。而处在身心发育发育阶段的留守儿童, 自控能力差, 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缺乏父母的管教, 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受社会不法分子的影响, 逐步沾染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 由于一部分人道德水平下降, 导致社会风气不良, 整个社会缺乏爱心和责任良知, 某些人借机伤害留守儿童, 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更严重的是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下滑。

(二) 家庭关爱不足, 心理问题严重。

家庭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和源泉, 对孩子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 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的这些变化, 加上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 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自私等。而父母因无法照顾好子女存在负疚感, 往往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 使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支配的自由度提高, 无形中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形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等陋习。由于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 在调查中, 孩子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 严重缺少亲情沟通, 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464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 :42.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23.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 性格变内向;16.4%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由此可见, 家庭关爱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学校教育不够, 学习成绩不佳。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并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 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另外, 特别受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影响, 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在教育上重智轻德, 致使一些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被老师忽视教育与管理, 这样无疑会导致留守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失学、辍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不够, 家庭教育又缺失, 社会教育也跟不上, 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成绩不佳的现状。

(四) 政府协调不周, 安全事故频发。

政府的协调与监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 托管的长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10年4月的一天, 陇西某小学的学生魏某周末和同伴相约玩水而丧生, 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据当地群众反映这些事件发生后某些机构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 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机构, 一旦父母外出, 他们除了有饭吃有衣穿外管理基本上处于盲区。即便有些社区留守儿童有监管机构, 也不能很好地协调依托青少年的社会组织, 如协调妇联、工会等部门, 不能很好地联合各级各类学校, 建立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与监护体系, 甚至由于力度不够, 详细责任不明, 监管协调不到位, 即使安全事故发生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整顿, 这就导致管理的混乱和脱节, 而有些地方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这样政府不能很好地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 直接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 社会影响是前提。

“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优秀的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 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 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和谐、温馨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机构都能承担并配合对他们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 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 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 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 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当前必须坚持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 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 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 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并改善其住宿条件, 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健康成长的平台。

(二) 家庭关爱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没有家庭的关爱就如同把孩子抛向茫茫黑暗的宇宙。连起码的关爱都没有, 谈何教育和成长?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员, 还是活脱脱的需要爱和温馨的有七情六欲的成长个体, 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爱和呵护, 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时刻谨记: 挣钱是为了家和孩子。因为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个性, 更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并将其付诸行动, 平时除了加强对儿童日常生活行为的管理外, 还要经常注意与儿童谈心交流, 千万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 哪怕一个温馨的眼神在孩子看来也非同小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包容和接纳, 因为家长们都曾经年轻过,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相信有了爱和关注, 孩子有了心灵的依靠, 有了温馨的港湾, 他们将会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做人和学习。

(三) 学校教育是核心。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 这个环节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枢纽, 所以学校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管理的同时,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爱为纲”的原则, 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 尽量克服以成绩取人的倾向,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以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对于留守儿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要及时发现并采 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动员班主任进行对留守儿童专访、做好记录和排查, 这个记录和排查的涵盖面要广、力度要大。如生活上的困难, 心理上的困惑, 学习上的困境等。学校还可以实行老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这样可以责任到人, 做到细心、尽心、周到, 这样让留守儿童感到虽然没有父母的监管, 但有老师和学校的监管与重视, 这起码在心理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慰安。

(四) 政府协调是保障。

当今社会, 只要政府加大力度重视协调和监管, 我们的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施。目前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 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 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无奈的选择。为此, 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 如劳务输入城市的中小学, 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 分片区选择相应学校, 向进城务工子女开放, 由少收费逐步过渡到不收费, 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 提供制度上保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教育部门可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 适当减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杂费、书本费;民政部门还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 可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 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可以聘请“五老”作为志愿辅导员,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研讨, 并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 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 只有政府加强力度协调, 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得力的保障。

总之,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 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信:只要我们携起爱的双手, 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片温馨的天地, 就能为明天留守儿童的教育奠定基础, 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红.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

[2]杨兴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困惑与对策.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表下一篇:端午节快乐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