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儿童(共9篇)
贫困家庭儿童 篇1
9月9日上午,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深圳市慈善会·首彩爱心慈善基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承办的“与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共度中秋联谊会”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行政楼多功能厅精彩上演。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彭玉,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道诚,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先心病项目负责人芦红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党委书记李惠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丛雅丽,副会长李慧萍,办公室主任王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慈善总会杨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49团民政科努拉娜;深圳市慈善会·首彩爱心慈善基金会长董威霆,深圳市慈善会·首彩爱心慈善基金管委会主任曲作杰、副主任向媛芬、秘书长陆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参加当天活动的23名孩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他们此前经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专家们的筛查,符合救助项目的四种先心病病例中的任一种(1.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2.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3.导管未闭;4.脉瓣狭窄)。接受救助的患儿通过手术治疗,很快治愈出院。
孩子们与中华慈善总会的领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医护人员,捐赠方———深圳市慈善会·首彩爱心慈善基金的工作人员以及北京、深圳的爱心人士一起倾情互动。孩子们表演了家乡内蒙古和新疆民族特色的歌曲和风情舞蹈,一起唱响“团圆”欢歌,其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为现场带来阵阵热烈掌声。
据了解,此次救助行动由深圳市慈善会·首彩爱心慈善基金向中华慈善总会第二批先心病儿童捐赠60万元,计划为40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提供手术救治,每名孩子的手术治疗费为1.5万元左右。在此之前的8月30日和9月5日,由芦红焰带队,分别赶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外科管委会副主任吴永波,外科管委会副主任罗新锦,超声科主治医师王剑鹏、段福建四位专家们在两地开展认真细致地开展筛查工作,23名孩子到达北京,入住阜外医院,其中有4名新疆孩子已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他们将很快康复出院。
彭玉、李惠君、董威霆分别讲话,他们共同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先心病儿童的关爱带给每个家庭。
贫困家庭儿童 篇2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7月23日,省财政厅、省残联考评组对内江市20**年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到内江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现场查看、对在机构康复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听取汇报,考评组对内江项目实施绩效较为满意。
内江市高度重视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把康复救助纳入了全市的民生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残疾人保障专项工作双重考核,作为内江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安心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资金管理,提高定点机构康复能力和质量,严格绩效评估。市、县(区)残联牵头,认真实施“救助工程,负责建立市、县康复服务网络并开展服务,并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负其责。
20**年,内江全市共完成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任务***名,超额完成全年***名的目标任务,部分儿童通过手术或者训练站立起来,迎来了自己站立的人生。“救助工程”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保证了各项经费的及时到位,项目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患儿家庭、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通过省评价工作组对内江20**年贫困脑瘫康复救助项目绩效评价,内江市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区域覆盖率达**%,人口覆盖率达**%。评价小组发放《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满意度调查表》32份,收回32份,受益群体满意度达**%。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年3月承担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按省、市残联的要求严格进行资金的申报和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脑瘫患儿身上。对于此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我院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其符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二)项目绩效目标
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以救助0-12岁有康复价值的贫困脑瘫儿童为主的一个民生项目,我院在承担此项目后,对市残联的计划和目标予以积极支持。足额,足量的完成了市残联分配的项目任务,保证患儿的康复质量及其家长的治疗满意度。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照省市残联的要求,我院对此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救助患儿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按照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记录、总结。训练患儿的同时也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便家长在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二、项目资金申报及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项目资金的申报、批复及预算调整等程序严格执行省市残联的要求,与此项目的要求相符。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从我院承担此项目以来截止最近一次资金拨付,此项目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相关配套资金筹措得力,无资金未到位或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情况。
2.资金使用
此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购买、人员工薪、场地维护、项目宣传等,资金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依据合规合法,支付进度及时,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1.组织领导及制度建设上,我单位针对项目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医院根据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制定了本单位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流程》、《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财务上,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计划进行使用,使用时由责任科室填写项目资金使用申请审批表,报医院主要领导签字审批;
财务及时进行核算,严格按照财经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财务每月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每月汇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三、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该项目由我院康复中心承担,科主任蒋世琪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指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治疗师组成儿童康复训练团队,为此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不定期的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希望他们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四、目标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任务量
此项目持续顺利实施,完成项目计划目标,完成救助患儿例数符合市残联下达任务。
(二)目标完成质量
我院对接受康复训练的救助患儿,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填写康复训练记录,康复训练后做好疗效评估,家长培训,随访登记等。
(三)目标完成进度
按照市残联要求,此项目实际完成进度与预定计划一致,未出现不按期完成计划情况。
五、项目效果情况
此项目至实施以来,我科所救助的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少脑瘫儿童回归了家庭、社会,进入常规学校接受知识教育,深受贫困脑瘫儿童家庭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脑瘫儿童家庭的经济问题,培养了脑瘫儿童家长康复训练的信心。同时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减少了脑瘫儿童成人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极大负担。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救助经费的相对不足致使患儿的训练半途而废,今年申请的费用结束了就终止训练,明年申请了再来训练,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还有就是消息的闭塞,大多脑瘫患儿都是来自偏远的地方,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也是延误脑瘫患儿治疗的根源。所以要加大农村乡村干部的宣传,利用他们将脑瘫儿童的有关信息传遍每家每户。
(二)相关建议
贫困家庭儿童 篇3
2016年笔者参加了一项旨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公益活动,去到四川某山区小学,该校因重建,各方面条件设施较为全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学校将近一半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人数也在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童21.88%,总体规模扩大,且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儿童心理相较非留守儿童心理更易出现问题,会出现忧郁,情绪易波动,性格偏执等,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这些孩子的眼界不够开阔。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父母们自身的努力。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和留守现象对他们的影响
(一)产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镇,农村地区也就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他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条件差,发达城市物价高,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在外的各项花费高,尤其是学费;二是课程原因,城乡教育课程设置不同,变换成长环境对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如语言沟通,人际关系等,而沟通不顺畅易使孩子被孤立歧视,影响学习成长;三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且许多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无法稳定就学,频繁地变换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二)影响
1、缺乏家庭关爱,亲子关系残缺。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许多留守儿童就处于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关爱缺失,亲子关系残缺的不利环境之中,孩子们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使其性格产生缺陷,不利于其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问题。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感情沟通,使他们的性格有更加孤僻的倾向,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与外界、陌生人的接触较少,会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现象,女生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也因为没有父母或长辈的正确引导,而出现人生观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偏移等。
3、人身安全问题。
由于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在周末和节假日,监护人缺乏监管,一些不法分子就向这些孩子下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容易养成沉迷于网吧,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由于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也容易导致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还有少数留守少女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性侵害的对象,对她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成为她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4、学习成绩下滑。
留守儿童现在成绩相比较父母出去工作之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留守家庭对于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的减弱,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就留在家中忙于务农,家务事,就会疏忽对孩子的监管,而父母都外出,交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一般重养不重教,就算有时想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有时还需要孩子的照顾。
三、关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社会政府方面。
要改善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首先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另外,各地方政府可以督促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中,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上进行辅导,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对农民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素质,以便他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下一代子女进程提供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辅导,可以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或者其他方面上的困难,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校,老师要多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也要保持和孩子的父母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
(三)家庭方面。
首先在父母外出工作之前要选好孩子的监护责任人。家长应该把孩子寄托给能信任、能监管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亲戚朋友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家庭不健全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教育。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总结
贫困家庭贫困生申请书 篇4
您好!
我叫___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__级081班的一名新生,我是一名喜爱读书、热爱集体并且性格温和的男孩。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小村。家中有二口人,母亲在家务农,母亲也五十多岁了,全年收入十分微薄,家中一年省吃俭用的钱大多都供给了我读书,与此同时家里也欠下了一定的债务。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教育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今年我圆满的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光荣的进入了大学。
当我得到了______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都很高兴。因为我们俩是我那个家族里难能可贵的大学生。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大学生的学习费很高。为此家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家中于是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很多钱,现在我家已经借债四万多元,这对我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知道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这种深深扎根在心中的观念使我力争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我一定要完成我的学业。但家庭贫困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决定申请助学金,以便我能顺利完成学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uexila
贫困家庭儿童 篇5
女孩名叫萌萌, 今年6岁, 来自河南农村。从小她就被发现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但因贫困始终未得到有效治疗。日前, 其父亲听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正开展先心病患儿慈善救助项目, 便揣上全部积蓄和借来的几千元钱, 带着孩子赶到天津, 最终使孩子“重获新生”。
“先心病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 很多患儿因家庭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过早夭折, 令人痛心。而很多患儿只要及时有效治疗, 完全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知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说。
贫困家庭儿童 篇6
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 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构成人力资本。教育通过传授技能和生产性知识提高了人的生产率,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收入也上升。在这样人力资本的方法下, 教育和收入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牢固的线性关系。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框架内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教育投资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 从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上考察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 收入贫困与教育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目前, 对“教育贫困”这一概念, 人们对往往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第一种是以教育发挥的功能和教育内部的运行状态为参照, 将教育的贫困分为外显的贫困与内隐的贫困[1]。外显的教育贫困表现为:教育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大系统的需要, 教育未能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而内隐的教育贫困的典型症候则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失序, 生源问题和教育死亡率 (退学率、辍学率) 的日渐升高。第二种是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 (生均经费、师资水平、课程等) 来界定教育贫困, 它既表现为物质的贫困又表现为人力的贫困。“国家和个人不能对教育提供足够支持, 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短缺, 教育设施的落后, 教育内容的不切实际, 以及大众对教育的冷漠”[2]。教育贫困的特征包括:失学率高、继续受教育率低、教学质量差, 以及部分人最终从教育中被排除出去等等这些方面都与收入贫困密切相关。收入贫困使人们无力克服教育贫困, 反过来, 教育贫困又是加重收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 即在城市或城镇中生活水平在该地区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家庭单位。本文中“贫困家庭子女”, 是指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况家庭中的子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敏教授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发展的状况与对策》中调查结果表明, 贫困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无固定工作, 工作为临时性质的为35.93%, 无工作的为51.11%, 没有固定工作是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低保费/社会救济, 低保收入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贫困家庭中有1/5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临时性收入, 意味着贫困家庭生活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收入加起来, 也仅能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青少年的教育等方面无法兼顾, 或仅能维持子女基本学费、书费等[3]。
国家和社会方面,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怎么样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而这些处于弱势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更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因素限制, 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校用品, 更甚至于无力承担教育经费, 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这最终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只接受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 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这样一种教育贫困的现状, 会影响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转化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从“教育贫困”到“心理贫困”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贫困家庭中,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 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善现有的生存状态, 因此他们对青少年未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较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子女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立足社会的不易, 多数孩子能更早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更自觉努力的学习。一些孩子和同龄人相比更显早熟、懂事、自立自强。
《武汉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 普通青少年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 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他们在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就业等方面都受到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卑。
城市贫困家庭中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子女在衣着、学习用具、教辅资料及零食的购买上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命运不好, 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沮丧、抑郁的心境中, 许多贫困学生在参与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他们中有些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 使其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家庭境况加之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尽完美导致深深的自责心理。自身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困难障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 持续下去, 则发展成为自卑、自轻、自贱、自恨、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2. 脆弱敏感。
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 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他们将贫困, 作为一个包袱深藏心中, 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 总会引起强烈的关注, 即使别人的事情, 也非常敏感和“多心”, 重重设防, 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甚至会将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视为施舍, 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 抑郁封闭, 不合群。
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 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 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 如互赠生日礼物, 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经济上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 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 获得别人的认可是行不通的, 心理负担很重, 有时往往因此失去了与同学交往的热情, 自我封闭起来。
4. 爱慕虚荣、逆反。
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 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 走向另一极端, 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 爱慕虚荣, 为了争面子, 竞相攀比。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 对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也一再推辞, 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贫困家庭子女也不例外。
三、面对“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我们能做些什么
1. 个人:
强大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弱势环境、如何理解个人奋斗的意义、如何看待与同辈之间天生的生活境遇的差异?我们能看到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很懂事”、“早当家”, 而有些却“不知甘难辛苦”、“自暴自弃”, 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决定的, 有的坚信“天道酬勤”, 有的却认命怪上天不公。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积极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贫困家庭子女积极的生活理想, 奋斗进取的坚强信念, 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学校:
平等与关爱。学校的教育与环境对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进一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 营造团结友爱,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努力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 这对所有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更加重要。班级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恰当合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逐步形成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的风气, 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献爱心活动, 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 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弘扬现实生活中贫困家庭子女的积极正面形象, 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 激励他们的意志, 树立他们的信心。
3. 家庭:
“流动家长学校”探索。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 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 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 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
4. 社会:
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1) 实施以贫困青少年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措施, 构建实现贫困青少年专项救助政策。如减免贫困青少年的教育、医疗保健费用等。针对青少年需求提供专项的社会救助, 能够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生活和福利, 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发展能力。 (2) 扩大教育救助政策的宣传, 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过程。要使教育救助政策真正应起的作用, 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了解现有的有关教育救助政策, 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得救助。 (3) 加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及培训。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 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 遵循市场供需规律, 通过定向培训等方式, 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 同时最关键的是不让贫困家庭的贫困延续下去。
摘要:近年来, 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 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 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 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浅析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EB/OL].自雇动力网, http://www.zigu.org.cn/html/zgyj/qtfx/1038.html, 2010-08-26.
[2]僻禾.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贫困问题[J].彝代亚太, 1995, (1) .
贫困家庭儿童 篇7
关键词:家庭禀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收入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 自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的经典论断开始, 家庭禀赋概念的核心内涵都应是从“家庭拥有什么”来看“家庭能获得什么”。据此可将家庭禀赋定义为家庭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并可以划分为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主要方面, 其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整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认为庭禀赋对收入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即通过影响家庭决策和生产技术等进而影响家庭的收入, 但直接使用家庭禀赋这一整体性概念对其与收入关系进行的研究在近年来开始逐渐增多。
1 家庭禀赋影响收入的基本机制
1.1 物质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1.1 对收入获取的直接影响
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家庭, 要获得收入, 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实体形式表现的物质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物质资本积累使得运用资源获得更多收入变得容易, 而脱离了物质资本的简单体力劳动创造的收入极为有限。以农业收入的获得为例, 耕地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本, 是种植、收获农作物的基本载体, 拥有耕地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收入的数量。
1.1.2 通过人力资本转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 富裕的家庭由于拥有较多的物质资本积累, 更有能力预先支付教育的成本, 也能够较好地确保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并且对家庭成员的流动和迁移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些家庭中, 其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比较容易增加, 从而支持他们获得较高的自行创造收入的能力, 并且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资本。这样一来, 富裕家庭就实现了“较多的物质资本存量—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多的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 则往往面临的是一个相反的贫困循环陷阱。
1.1.3 通过社会资本转化的影响
在物质资本积累比较丰富的家庭中, 往往也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本积累。一方面, 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的某种社会资本可以借助物质资本的载体与其他成员分享, 从而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提高收入的机会;另一方面, 上一代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可以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传承, 并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物质投资来巩固和扩大。这样, 物质资本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支持, 提高家庭内部成员获取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而在物质资本积累比较匮乏的家庭中, 由于缺少了物质资本的支持, 建立、增加和维护社会资本就变的非常困难, 从而要通过增强社会资本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也就更小。
1.2 人力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2.1 健康的影响
劳动者的体力作为劳动力的基本特征, 是支持劳动者获得其他方面的人力资本并运用其获得收入的基本要素。这种要素具备可再生性, 但一旦这种可再生性遭到破坏, 则会导致收入的迅速而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 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不佳, 就不但都会导致收入水平的下降, 甚至导致负债的出现。极端的情况是, 家庭成员中一人得病, 导致其它家庭成员获得收入的能力下降或近乎丧失, 从而使整个家庭的经济陷入崩溃。
1.2.2 教育和培训的影响
较多的教育经历会提高劳动者对新观念、新技能的接受程度, 从而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没有或者较少教育的情况下, 劳动者的工作是出于一种无技能或低技能的状态, 其劳动生产率就比较低, 从而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虽然会面临一定成本, 但由于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就理所当然。如果把企业生产的过程看作是投入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并产出产品和新的人力资本的过程, 则包括“干中学”在内的工作培训就会产生与生产成果和人力资本循环增加的良性互动过程。随着劳动者在工作和培训中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其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1.2.3 流动和迁移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作为生产要素, 与资本一样具有流动性, 会从低收入地区和行业, 流向高收入地区和行业。劳动者的流动能力会受到其年龄、健康、性别及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并会影响到劳动者对收入的获得。一般来说, 具备较强流动能力的劳动者, 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流向高收入岗位, 而流动能力较差的劳动者, 则很容易被束缚在现有的低收入岗位。近年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在城市的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就获得了比他们在家乡的农业生产中更多的收入。
1.3 社会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3.1 信息和技能的获取
社会资本作为家庭和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 还可以支持人们在社会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包括人们从正规教育和正式渠道所难以获取的信息和技能。另外, 丰富而高质量的社会资本还有可能带来直接的机会, 这不仅包括接触可以通过经营盈利的商业机会, 而且可能包括通过就业获得收入的机会。
1.3.2 交易费用的降低
张爽等 (2007) 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结构的作用, 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交易时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对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一种非正式的规范和协调作用。同时, 在正式的法律制度难以涉及的领域,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范围, 从而实现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 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2 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群体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建立与变量设置
利用河南和湖北农村地区调研获得的农户家庭数据,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模型中的因变量Y为家庭人均年收入, 自变量X1为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X2为家庭耕地质量, X3为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 X4为家庭技能培训积极性, X5为家庭年度医疗保健支出, X6为家庭外出务工人数, X7为家庭兄弟姐妹数量, X8家庭亲友中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数。
2.2 模型运行结果
在SPSS17.0中进行逐步回归, 将各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得到结果如下:
从表1中的运行结果中可以看到, 模型F值为45.368, 相应的P值为0.000, 检验通过, 整体上模型显著。对自变量显著性的分析得到, 技能培训和政府关系两个自变量的t检验未通过, 而其它解释变量全部通过t检验。调整后的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666, 考虑到调研数据的情况, 这样的解释度可以接受。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2.2.1 家庭物质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对贫困群体的收入影响最大。同时,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的耕地质量对家庭人均收入也有明显影响。说明对贫困家庭来说, 耕地的数量对家庭的收入具有极大的影响,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收入的渠道并不多。所以对于尚未脱离贫困的家庭来说, 必须要有基本的土地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2.2.2 家庭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正向影响。一般来讲, 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而由于经济落后、搬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极易造成贫困家庭的成员正规教育的推迟甚至中断。年度家庭医疗支出是仅次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的重要因素, 这一因素对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极大地负面影响。在实地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家庭中存在较多的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对于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 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很可能导致整个家庭经济的崩溃。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系数为0.247, 这说明在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耕地的同时, 外出务工也逐渐成为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
对于在模型影响不显著的技能培训变量, 可能的解释是:贫困家庭对农业生产中新的成本投入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 因而制约了他们对新技能接受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实际操作中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提高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 即便贫困家庭的成员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和积极性, 但培训的实际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入, 效果并不一定明显。
2.2.3 家庭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家庭双方兄弟姐妹数量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38,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作为贫困家庭为数不多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兄弟姐妹对贫困家庭在获得基本经济收入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而同时, “政府中工作的兄弟姐妹数量”这一变量的不显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贫困家庭在通过外部社会资本获得收入方面还并没有明显效果。
3 结论与启示
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家庭禀赋对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并非家庭禀赋中的所有要素都发挥同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 耕地是获得基本收入并支持家庭生活正常延续基本要素, 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家庭收入的增长, 而技能培训和外部社会关系对于贫困家庭增加收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相应的扶贫政策应特别注重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贫困群体增加家庭禀赋存量, 改善家庭禀赋质量, 从而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
参考文献
[1]高梦滔, 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 2006, (12) .
[2]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3]石智雷, 杨云彦.非自愿移民经济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三峡库区与丹江口库区移民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 2009, (1) .
[4]雅各布·明赛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5]杨云彦, 徐映梅.外力冲击与内源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与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张爽, 陆铭, 章元.社会资本的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 2007, (3) .
[7]Martin Ravallion.On the Coverage of Public Employment Schem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1, (34) :57-79.
[8]Rose, Richard.How Much Does Social Capital Add to Individual Health:a Survey Study of Russian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0, (51) .
贫困家庭儿童 篇8
另外,全国教师工会还警告说,在工党和保守党的政策下,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将在更大可能性上被分流进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被培养成下一代的水管工或工程师。目前,不管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想重设技工学校。这种学校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逐渐消亡,它当时的主要职责就是为14~19岁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以使他们成为未来的技术工人。
全国教师工会认为,政府所做出的“去技工学校学习,保证能够找到好工作”的承诺,或许只是“空头支票”而已。学校也将因专门技工学校的建立而扩大学术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差异。
全国教师工会的前任主席赛斯·格黑尔(Baljeet Ghale)指出,“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将被分流到技工学校中学习,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也将被迫进入技工学校学习或许并不符合他们学习兴趣的课程内容。政府采取这种过时的学校政策,只会导致学校职能的再次分裂”。全国教师工会的助理秘书约翰·邦斯(John Bangs)则认为,在14岁就对学生进行分流,缺乏合理性,分流的依据带有很大的假定性、臆测性和不确定性。
贫困家庭儿童 篇9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城镇化进程推进, 山区校点撤并, 导致大量农民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监护人大多远离家乡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托付人身上。而托付人大多没有文化、缺乏对孩子教养的知识, 因而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谓问题行为, 是指那些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和品德不良型四类。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品行性的, 有些是心理性的, 而绝大多数是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主要就社会品德方面问题行为中的厌学、逃学的成因、矫治谈几点看法。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行为的诊断
(1) 心理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上, 让学生死读书, 做“快餐作业”。学校教育没有灵魂, 孩子身心畸形发展, 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则被另眼看待, 打入“冷宫”。部分功课不好的孩子, 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歧视, 家长的训斥, 孩子处在一种压抑和纠结中, 久而久之, 自我意识可能比较消极, 在他们心中, 自卑感和失落感也会加重。有的同学, 可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 在不良的诱因下, 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且, 有的教师在看待学生时, 有时可能爱用放大镜, 批评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 阻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些学生, 慢慢会由害怕过渡到对抗, 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再积极上进而自暴自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部分差生可能会结成“同辈团伙”, 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社会秩序, 也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2) 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家庭是他们飞翔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言行, 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 有时甚至影响其一生。纵观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不容乐观。一些家长因受社会的影响变得浮躁, 在家长的不良思想的示范与影响下, 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此外, 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 也会给敏感的学生带来影响, 使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失衡, 有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 染上一些恶习, 危害其自身的成长。
二、学习不良行为的“医治”
(1) 双管齐下下“猛药”, 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心里只要装着春天, 孩子才会“竞相开放”, 教师也才会陶醉在美丽景色的幸福中。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张笑脸, 给予激励的语言,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无论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活动开展中, 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平时, 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营造一个温馨、平等、自由、积极、亲切、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让学校、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使每个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五欣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欣赏学校、欣赏班级、欣赏自己、欣赏老师、欣赏父母, 他们在夸奖自己、团队、老师长辈的过程中, 增强了信心, 心里充满了阳光, 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 对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 家庭是社会细胞, 和谐协调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寻求家长的配合, 改变教育的方法, 是成功教育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优良个性得以形成。我校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会, 让家长或托付人在听到孩子的声音, 学到育人的正确方法。从目前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调查情况来看, 没有厌学的现象, 留守儿童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 学会了听讲。
(2) 方法作“药引”, 熬制“心灵鸡汤”, 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习惯, 是较稳定的一种行为。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学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浪费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要千方百计, 使出浑身解数, 让孩子爱上学习, 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优秀的学习成绩, 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我们几年探索,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子”:
(1) 激发孩子“读书乐”的兴趣。教师若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要读书。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理, “润物细无声”, 教师爱读书会示范感召孩子也爱读书, 这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校四年级二班有十个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环境差。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太少。该班开展了“师生读书乐”的活动, 教师满腹经纶, 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加之教师重点对那些留守儿童进行点拨启发, 一些孩子自觉地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 爱读书的孩子慢慢多起来。其中一位叫范莉的孩子, 家里只有他爷爷一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至于学习辅导的事不用提。但现在真的变了, 她爱读书, 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2) 为孩子设计“读书乐”的氛围。教室里有读书名言的激励, 有读书比拼过程的展示, 有图书的陈设, 有读书活动结果的评价, 有经常和孩子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情景等。课余时间, 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 沟通感情, 在此基础上, 一起朋友式地谈论人生理想, 谈论学习与读书。一开始, 可以讨论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慢慢拓展到更深的层次。讨论的书籍, 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爱看的动画书、动画电影、玩具切入, 逐渐引导学生爱上名著, 爱上那些营养丰富的读物, 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3) 给孩子“读书乐”的示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孩子生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 诱惑非常之多, 即使大人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 何况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他们往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时间是有限的, 同样的时间, 若不用来学习或读书, 则自然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网络游戏侵占。我的观点:首先是带着孩子经常逛书店, 这是一个好的举措。其次, 教师特别需要把读书的魅力展现开来, 比方我们讲到一个人物的案例, 给孩子讲得特别动人, 给孩子说这是哪本书里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给孩子讲优美、动人、有引导性的案例, 但是不用讲完, 给孩子留下悬念, 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究案例的后半部分, 勾着孩子的魂, 引领他们主动地去看书。
(4)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理儿。现在我们有些家庭, 特别是像我们“边、穷、少”农村地区, 大多留守儿童的管护人还是文盲,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有的放失地开展一些班队主题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他们不要像老一辈那样生活, 不要完全依靠父母, 得靠自己, 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 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 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 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 报答老师的爱护和期望;同时, 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 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气氛中迅速健康成长, 厌学、逃学的现象就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6)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真诚关心留守儿童, 提供表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 创造机会, 安排他们做一些擅长的工作。课堂上不要眼睛光盯着尖子生, 有意识地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让留守儿童回答,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 老师不要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 就是那一句不经意的语言激起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这种鼓励和表扬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法改革作抓手, 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的引入力求“新”“趣”“巧”“新”就是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趣”就是妙趣横生, 寓教于乐;“巧”就是巧设计、巧安排、巧设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愉悦。为此, 我校进行了“打造诗意课堂”的研究。研究表明, 有效的教学改革会助推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贫困家庭儿童】推荐阅读:
贫困家庭06-29
贫困家庭贫困补助申请书11-09
采访贫困家庭06-13
家庭贫困原因范文07-06
走进贫困学生家庭07-10
走访贫困家庭感想07-26
学生家庭-贫困证明09-24
家庭贫困证明怎么开11-03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证明10-21
学生贫困家庭申请书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