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及策略

2024-05-09

功能及策略(精选12篇)

功能及策略 篇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作业设计的改革明显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而作业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通过完成作业可促进自身认知结构的变化, 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还能提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可见, 如何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使之更好地发挥其相应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值得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 数学作业的内涵

传统的数学作业观忽视作业进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 使新课改的理念很难真正落实.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该是学生个体知识内化、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 而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 数学作业的内涵是:学生结合课内数学学习, 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 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 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活动.

2 数学作业的功能

对数学作业内涵的精准理解, 有助于数学作业功能发挥最优化.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具有:

2.1 教学功能

通过作业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 形成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 以便在生活与工作中对真实具体的问题情景能够适当并正确应用数学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督促性和反馈性.这是数学作业最原始的功能并一直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2.2 教育功能

数学作业是学生暂时脱离教师指导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绿洲”, 是为学生创造机会, 进行富有责任感的教学活动.

首先, 没有了课堂的约束,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要承担责任, 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 给学生创造自我决定的机会, 让学生可以自己计划, 哪些作为学习的重点, 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 何时向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等, 使学生真正体验并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 合理的作业设计为师生、生生间专业的交往、合作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使学生对老师、同学及数学内容的理解由被动走向主动, 变成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平台;最后, 在体验数学作业这一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有机会把曾经历过的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转化成对自己长处和弱点进行反省的动力, 增强对自己思维的勇气, 这是加强自我意识的表现.

2.3 发展功能

新课标提出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如果说课堂更强调学生认知的共性, 那么学生间认知的差异性在数学作业中就能够给予充分尊重.数学作业给个体学习者一个较课堂更为宽松灵活的机会去对数学进行深入的富有个性化的思考.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去学习去体验, 建构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 并以此发展个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进而在“数学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4个方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 从学生的角度看, 数学作业是一种拓展个人潜能的工具, 我们不应只满足于专门的数学知识、技能, 而是应该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理解与合作、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良好个性.

3 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要想让数学作业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作业, 不能从课本或同步练习中随意选题, 要给学生提供有足够思考空间的素材, 让不同的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活动, 最终他们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设计的核心是作业内容的设计, 常有以下策略:

3.1“离散”向“整合”转变, 关注数学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单靠老师的总结与归纳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有效的作业促使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 从而在头脑中表征为一个知识块, 应用时才可以实现自动联想.而教材习题大多是离散的, 题与题间彼此独立, 学生做完一题就一题, 不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因此, 在作业内容设计时, 应根据不同课型有针对地对各种习题进行整合, 加大思维的深广度,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1人教版必修1“函数值域”教学后的作业:

(1) 画y=x2-2x+3的图像, 并求其值域;

(2) 说出y=x2-2x+3 (2≤x≤4) 的值域;

(3) 说出y=x2-2x+3 (0≤x≤4) 的值域;

(4) 你认为问题 (2) 与 (3) 有区别吗?问题 (1) 对你解答问题 (2) 、 (3) 有何帮助?

作业讲评时, 学生反馈说在做第 (4) 题后有意识地修改了前两题的答案, 而上述题组为下一节“函数单调性与最值”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课后又设计了后续题组:

(5) 函数y=x2-2x+3 (a≤x≤b) , 讨论其单调性和值域;

(6) 讨论y=x2-ax+3 (2≤x≤4) 的单调性和值域.

这种递进式题组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纵向探讨或横向思考创造机会, 诱使他们在作业中产生自觉的关注和比较, 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作业批改情况来看, 多数学生能通过画图、分析对称轴与指定区间的位置关系来入手.

3.2“教材”向“生活”转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业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生活的延伸.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若能将知识赋予其实际意义, 将会使枯燥单调的数学作业变得新鲜有趣.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社会、生活, 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这不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的道理,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小华和小明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 每次可以出锤子、剪刀、布3种手势之一, 规则是锤子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锤子, 若两人出相同手势, 则算打平.

(1) 请你帮小华算算小明出“锤子”手势的概率?

(2) 小华决定这次出“布”手势, 求小明胜的概率?

(3) 小华和小明出相同手势的概率是多少?

上述将数学教材中抽象的概率知识应用于游戏活动之中, 贴近生活, 适合学生心理特征,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

3.3“专制”向“自由”转变,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作业搞“一刀切”的专制现象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 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抹杀了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 因此,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自由选择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数量、作业形式等, 以此激发学习热情.

案例3人教版必修2“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教学后的作业:

A层次:必做题

(1) 若点A (a, -5) , B (0, 10) 的距离为17, 则a=___.

(2) △AOB中, AO=AB, 点O (0, 0) , A (1, 3) , 若B在x轴正半轴上, 求直线AB方程.

(3) 若P, Q两点横坐标分别为2, -3, 且直线PQ的斜率为2, 则|PQ|=___.

(4) 若A (0, 3) , B (-1, 0) , C (3, 0) , 求D点坐标, 使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

B层次:选做题

(5)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C层次:选做题

(6)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反过来, 能否用几何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呢?试求函数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这种“超市”式作业, 极大地减轻了学生负担, 保证了全体学生在不同目标下学有所得, 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实现了“人人能作业, 人人能成功”.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 上交的数量更齐了, 差生的解题正确率也明显提高.

3.4“封闭”向“开放”转变,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传统的封闭性习题而言的, 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设置标准答案, 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索, 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能用多种思维方法, 多角度探索多种结论.常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策略开放型、实践型等.

案例4“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节教学后的作业:关于函数, 有命题:

(1) 函数f (x) 的图像关于点对称;

(2) 函数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3) 函数f (x) 的图像可由y=4sin 2x的图像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得到;

(4) 由f (x1) =f (x2) =0可得x1-x2是π的整数倍.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

开放性作业能鼓励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去研究和发现书本上隐含知识, 有效训练发散思维, 各尽所能地实现自我突破.

3.5“巩固”向“探究”转变,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忽视方法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忽视生成功能.作业从设计、布置和检查都要突破这一局限, 不囿于教材,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若能将作业内容巧妙设计,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从中暴露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全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大有好处,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

案例5“抛物线性质”教学后设计探究作业:

解决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 能让学生经历了从一个问题演变成一类问题的历程,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作业批阅中发现, 多数学生能掌握圆锥曲线中此类问题的求解通法.

3.6“个体”向“互动”转变, 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在群体合作中才能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与快乐.而传统数学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个人作战”, 忽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新课程教材中的一些作业并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合作互动, 不再以独立完成为标准.

案例6汀江母亲河污染严重, 语文教研组曾组织学生写过作文———“哭泣的母亲河”, 请同学们用数据来说明为什么母亲河会哭泣?分组进行研究, 要设法到一些相关部门 (如汀江保护协会、环保局等) 了解情况, 综合各方调查资料, 写一份有数据、图表和图像的总结报告.

让学生完成社会调查、办数学小报刊、小课题研究等之类的作业, 离不开生生间的合作, 有的还需要师生合作、甚至家长或专家参与.他们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大家出谋划策, 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让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功能及策略 篇2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以下简称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签订的书面协议,它承载着确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上报就业计划、用人单位申报进人指标、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和国家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诸多功能。就业协议的这种功能定位在特定时期对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保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就业协议的现有功能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充分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为此,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及时矫正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以便进一步完善就业协议制度,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危害

(一)就业协议承载过多的行政管理功能,严重阻碍学生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分配制度,当时用人单位没有用工自主权,毕业生也没有择业自由权,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派遣证。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和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特征的新型毕业生就业体制。就业协议正是这种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协议注重行政管理的设计理念和运作模式已成为阻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羁绊。尽管教育部门逐步对就业协议制度进行了一些“去行政化”的调整,但成效并不明显,原先固化在就业协议中的诸多管理功能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如毕业生就业计划报批、报到证发放、户籍迁移等管理事项至今仍被牢牢地捆绑、嵌入到就业协议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之中,而且有关部门及高校始终扮演着决定性角色,这足以表明就业协议“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管理功能已经明显掩盖了作为确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功能”。就业协议这种管理功能的固化,完全模糊和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行为的法律界限,其实质就是试图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管理行为来支配甚至取代以平等协商为特征的协议行为,势必导致行政管理权力的过度扩张和相对人权利的极度萎缩,严重干扰和阻碍学生就业自主权、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就业行为自主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的理念格格不入,也与就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目标相去甚远。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就业协议须经学校审核同意方有效力,限制了毕业生就业权利的实现,违反了法律关于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的精神,其本质是一种以部门规章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违宪行为。

(二)就业协议约束功能的弱化,导致随意违约、毁约现象严重

目前,就业协议的主体大都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当事人,就业协议因之被称为“三方协议”。在就业协议签订过程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基于平等主体地位自主协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高校则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充当审查协议内容、鉴证协议成立的角色,并非平等主体。因而严格地讲,这种“三方协议”是在“私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填加了公力干预的内容,高校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就业协议中来,毫无接受协议约束的主观意图和行为基础,其承担的推荐毕业生并督促其依约报到等相关职责,充其量是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高校向用人单位承担一定保证或担保的一种实践操作,这与法律意义上的担保人的责任不可相提并论,以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爽约后,高校承担违约责任者甚少”,或根本就没有承担过责任,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使得高校作为就业协议的主体非但起不到敦促和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恪守协议的作用,反而会大大破坏和损伤协议的约束功能,降低和弱化协议的拘束力,甚至极有可能会放纵和助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违约失信行为。另外,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就业协议是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格式文本,其内容除了含有各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及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外,还设定一个空白备注栏,任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就服务期、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特别约定。在实践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无法从容地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往往采取退而求其次的策略,被动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非常简单、模糊的条文内容,其结果必然使就业协议的约束力大打折扣。由于就业协议约束功能的严重弱化,势必造成违约、毁约的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近年来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续攀升,部分重点大学的违约率更是接近半数0。另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就业协议的解除率甚至高达70%。

(三)就业协议统计功能的异化,导致虚假签约现象严重

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是规定:“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的数量。”教育部2003年4月25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又强调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建立高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6月3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谈到,这种将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事务与学生就业直接挂钩的政策导向,确实起到了促进多数高校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和对接市场办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积极作用。但过度放大和扩张毕业生就业率的功能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一些高校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给就业率“注水”,热衷于就业协议所反映出来的“虚假”就业率。他们或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诱惑学生虚假签约,或用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书的方法威胁学生虚假签约,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干脆专门组织人员替毕业生和“接收单位”签署虚假就业协议,学生不明就里地“被就业”。所有这些虚假签约的危害性极大,既破坏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又损害了政府和高校的形象和信誉。这与原本通过就业协议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便于高校掌握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全国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而促进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初衷是相悖的。尽管虚假签约固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有关,但就业协议统计导向功能的严重扭曲和异化所导致的虚假签约现象严重泛滥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就业协议功能缺陷的化解策略

(一)改革毕业生就业管理方式,逐步淡化直至完全剥离依附于就业协议上的行政管理功能

现代行政法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公共机构,既不同于民法上的私法人,也不同于公法上的机关法人和公法社团,而是公务法人。所谓公务法人,“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作为公权力主体行使权力和义务的组织,它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作为公务法人的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实施就业管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政府促进、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供需见面、进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高校要不断更新观念,从计划分配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尽快完成角色和职能转变,弱化行政手段,强化服务功能。当前尤其要注重改革毕业生就业管理方式,把行政管理功能从就业协议的功能范围中逐步剥离出去,建立面向市场、彰显服务、注重指导的就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就业的主体,确保毕业生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具体而言,对就业协议具有的高校上报就业计划和签发报到证、用人单位上报用人计划的依据之功能,从近期看,应与用人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形式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取舍,不宜“一刀切”。若毕业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就业的,这种功能可以暂时保留;若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这种功能无实际意义,应当取消。就就业形式而言,若毕业生实行的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这种功能自无存在之必要,也应当取消。从长远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统一、开放、有序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依附于就业协议上的管理功能应当彻底取消。

当然,即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趋于完全成熟,并不意味着彻底排斥政府、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及相应行为,关键是要实现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变“协议管理”为“职责管理”,即政府、高校应有的管理职责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就业协议来体现,而是完全可以凭借各自特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加以落实,如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大量的就业供需信息和与用人单位接洽商谈的机会,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等。

(二)重新界定就业协议的主体和内容,强化就业协议在约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方面的功能

约束功能是任何协议(合同)所具有的一项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因而就业协议的约束功能不仅要继续保留,而且必须加以强化。问题是在就业协议中究竟要约束哪些主体的行为,确定协议主体何种性质的权利义务关系,值得探究。笔者认为,就业协议应当约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就业行为并确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学的角度看,就业协议就是一种合同,而合同的基本理念是“基于意思自主的自我决定与自我拘束”,其本质是“实行自决(Selbstbestimmung)而不是他决(Fremd—bestimmung)”。这就意味着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享有以自己的意思与他人协商形成私人法律关系的自由。因而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理应拥有自主订立就业协议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毕业生享有自主择业权,单位享有自主用人权,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新形势下,就业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自主决策和自愿行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进行非法干涉和限制。只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并就有关事项达成一致,同时不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那么双方签订的就业协议就应当有效。因此将高校从就业协议的主体中剔除出去,实现“三方主体”到“双方主体”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有助于就业协议主体定位的理性回归,强化其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约束功能,有效遏止违约、毁约现象的滋生和泛滥,而且也是推动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和劳动制度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于目前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印制的就业协议格式文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的现状,应当考虑由国家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印制更为规范、标准的就业协议示范文本。该范本应将服务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列为必备性条款,尤其要通过范本将强制性劳动基准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纳入到就业协议之中,这对强化就业协议的约束力,防范和解决日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突出保护毕业生这一相对弱势方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新毕业生就业统计和考核模式,优化就业协议的统计导向功能

科学、真实的就业统计,既是国家准确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效制订相关就业政策和措施、客观考评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有效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尚未立即生效,其能否得到实际履行往往要等到大学生毕业离校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时才能知晓,这样从就业协议的签订到正式生效履行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在这期间内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的主客观因素而影响就业协议的生效和履行。因而从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考虑,理应以就业协议正式生效、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作为就业统计的起点较为妥当,而就业协议的签订情况仅仅具有参考价值而已。然而,现行将就业协议的签订作为毕业生就业统计主要依据的做法,必然使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办学主要依据的政策导向下,一些高校虚假签约现象比较严重,进一步干扰和破坏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

功能及策略 篇3

[关键词]科普读物 教育功能 科学阅读 解决策略

近年来,市场上的科普读物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的这些科普读物也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但是,科学阅读所承载的功能,不应仅仅是这些,它还能够而且应该承载更多的教育功能。

一、科学阅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小学科学教育,紧密交织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使学生运用并解释对自然界现象做出的科学解释,产生并评

价科学证据和科学解释,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发展,富有成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科学讨论。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达成的四个重要目标。科学阅读,对于这四个目标的达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帮助儿童构建大观点(big idea)

所谓大观点,是指学科的重要思想,如原子—分子理论、细胞学说……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完成这些大观点的构建。这一构建的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小学科学教育并不能够完成这一构建,但是它所指向的,必须是这些大观点,从而形成一系列顺畅的学习进程,最终完成大观点的构建。

无论是教科书编写者还是科学教师,都努力帮助、推动学生构建这些大观点,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编写篇幅的限制、课时的约束、教学时间的控制等,经常会使得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科学阅读的重要性便突显了出来。

以科普读物为载体的科学阅读,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2. 帮助儿童综合认识某一概念

虽然从整个学科来看,科学已经做到了“综合性”,但是,要真正做到教科书中一个或几个单元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实现各学科的综合,是非常困难的。科学阅读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课堂上,儿童通过某一个或某几个单元的学习,可以比较清晰地从学科的角度理解某一概念。课堂教学为儿童所奠定的这一基础,恰好为儿童综合认识这一概念搭建了一个平台。如果没有这一平台,直接把某一概念综合化,儿童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只能是泛泛地了解、粗粗地接受。有了这一平台,科学阅读就可以借助它,提供大量丰富的关于该概念的信息,打通学科界限,使儿童形成对这一概念深入、综合的理解。

3. 帮助儿童认识科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但由于一些原因,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在教科书中占用太多篇幅,有时教师可能仅仅用几句话带过。这就使得学生可能并不理解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更不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大多是用科学来解释的。

科学阅读,是完成这一作用的很好的载体。它可以提供大量资料,使儿童真正理解,科学并不仅仅是在教室中动手做一做那么简单,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探究方法,并不仅限于课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以用得到的。

4. 帮助儿童真正体会科学家的工作

对于儿童应该如何学科学,我们提倡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在某一问题的解决上,教师会提供给儿童科学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试着做一做。但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学校的实验器材等各方面原因,儿童并不能对每一概念的学习都这么做。即使这么做了,儿童也只是照做,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但是,科学阅读,可以真实地再现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做法,可以使儿童真切地感受到,从而自然地把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的科学学习联系起来。

5. 帮助儿童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分析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总会融入一些历史的内容,无疑,这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教科书、进入课堂的历史大多是科学史,似乎只有科学史,才会与科学产生联系。这就会使儿童认为科学的思维只运用于科学中,只用于解决科学问题。一旦让他们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事情,他们便无从下手。科学阅读,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它可以借助一些著名的事件,从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同一件事情,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科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当前科普读物存在的问题

科学阅读本应承载着如此强大的教育功能,但作为其载体的科普读物,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

1. 宽泛但并不综合

当前的科普读物,就单本而言,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本本都像百科全书中的一本,但这只是宽泛,与“综合”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多科普读物中对一个概念的阐述不够综合、不够深入,它并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综合认识,也无助于儿童大观点的形成。在可以拓宽儿童视野、使儿童了解更多知识的科普读物以外,是否还应该包括另外一种指向某一大观点的、以某一概念为核心的综合性科普读物呢?

2. 与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

现在的科普读物,与其说是科普读物,如上所述,不如说是儿童百科全书,它可以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对于儿童的科学学习来说,必要的知识储备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阅读内容,同样非常必要。

当然,现有的一些科普读物,也力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3. 与科学家的工作联系得不够紧密

在目前的科普读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科学家,大多是国外曾做出过重大科学发明或发现贡献的科学家,当然,也会有一些国内科学家。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篇幅,中国现当代科学家都远逊于国外早期大科学家。如果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位科学家放到科普读物中,比如,当代中科院某位科学家的事迹,可能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4. 缺乏科学工具的意识

科学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但是,目前不要说儿童,就连成人都十分缺乏这种工具意识。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能或不会从科学的视角去分析。综上,当前的科普读物,没有把科学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没有把科学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围绕科学的一个“点”交织成各学科的一个“网”。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想使科学阅读真正承载起它应有的功能,就目前的科普读物来看,需要付诸巨大的努力。从编写角度来看,要围绕一个概念,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编写。从编写团队来看,需要科学家、科学教育者、儿童文学家、心理学家、科普作家等多方协作。

1. 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组织架构

一本科普读物,其内容要精炼、有序,要指向一个核心概念,以该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外辐射,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要为该核心概念服务。以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出版的STC学生阅读材料(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Books)中的一本《漂浮和下沉》为例。这本书紧紧抓住“漂浮和下沉”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历史上的沉和浮、现实生活中的沉和浮、自然界中的沉和浮,将“漂浮和下沉”这一概念与历史、社会和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内容选取方面,它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船,也包括当代船模试验池、潜水艇和潜水员,又包括各种水生生物。这就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将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融会贯通,也打破了时代的局限,将各个时代的人、事、物统一于一书之中。在题材选择和图片种类方面,它做到了灵活多样,既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也有自编的科学故事;既有手绘图片、卫星照片,也有专利复印件、结构解剖图等。

2. 编写团队多元化

我们需要打破科普读物仅由科普作家编写这一框架,寻求多元化、立体化的编写团队。STC学生阅读材料的编写团队由科学咨询小组和合作小组组成。科学咨询小组的成员大多是史密森研究院的科学家,他们就最初的写作目录提出建议,并且在全书完成后进行审读。合作小组由主编、出版家、科学顾问、文学研究员和作者组成。作者根据目录编写故事,这些故事由史密森研究院的成员和文学研究员审读,史密森研究院的成员对这些故事进行修改和编辑加工。这只是编写团队组成的一种模式,当然还可以而且应该有第2种、第3种模式,我们期望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3. 以分级阅读为契机,与科学教材紧密结合

目前,儿童文学界对分级阅读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我国的分级阅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真正做到分级阅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儿童文学领域尚且如此,科普读物的分级阅读恐怕近几年内更加难以实现。如果科普读物可以与科学教材相结合,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教材,是分年级分学期编写的,自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分级阅读也正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普读物可以借助教材的这一特点,实现分级阅读的目标。除此之外,在主题、内容的选取,核心概念的确定等方面,还可借鉴教材的相关内容,但并不局限于教材,发挥科学阅读独有的作用。(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及策略 篇4

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 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时间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 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 可以突出重点, 而且无知识干扰, 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 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可见, 课堂小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浅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化学课程的改革中, 教师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导入,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采用精彩的讲解、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肢体语言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而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受教学进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就草草收场, 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 得不到课堂小结应有的效果。同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 这样的小结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 既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 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的作用。对化学课来说, 由于化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记忆容易混淆, 学生若不能形成知识网络, 就会事倍功半。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我校教师在化学课堂小结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认为化学课堂小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概念理论的教学中, 小结应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并运用形象的比喻等画龙点睛

上理论课, 教师总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信息, 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但课堂上源源不断的信息让学生找不到该掌握的核心知识, 觉得教师传授的知识零乱、繁多, 复习时不知从何入手, 理不出头绪。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在课堂小结中查漏补缺, 弥补不足, 精益求精。比如, 在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中, 小结时, 抓住重点,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定义, 并用形象的言语概括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间的桥梁, 而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则是“桥梁” (物质的量) 的桥墩子 (支撑物质的量这座桥) 。经这样形象的比喻, 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通过小结, 学生不但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而且为以后关于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的应用及相应计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时兴趣盎然。

二、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小结中, 人人参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做好小结、升华知识的关键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比较零碎, 学生记忆量大, 如何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在小结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人人有收获。如:比较简单的“今天学了哪些知识”之类的陈述型小结可先让学困生参与;有点难度的“应注意什么”之类的小结可先让中等生参与;概括性较强或深层次的反思型小结则让优等生参与。刚开始时, 由学生、老师共同完成, 一段时间后, 变成小组内合作或独立完成小结。通过实践证明, 学生在参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小结中, 能力由弱变强, 知识以提纲式或网络式等形式总结出来, 效果明显。通过人人参与, 消除了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使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图, 达到了升华知识、扩展知识的目的。

三、实验教学中, 小结应设置悬念、留有余地, 使学生回味无穷、发展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的小结中, 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 使学生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后休闲的时空界限, 课后学生还会自觉回味, 获得更多教益。比如, 在学习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及碳和浓硫酸的反应后, 小结时留下悬念:在此实验中, 你认为如何才能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你应如何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如何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三种产物?等等。

小结作为一堂课的结尾,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针对这种现状, 在小结中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 而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形式。小结中,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发展学生智能, 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知识网络, 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功能及策略 篇5

病毒防护

近年来安全威胁很多,其中最多的一直是电子邮件病毒.大多数反病毒产品的设计与微软outlook集合 ,其想法是,该软件能够在电子邮件附件被打开的时候被扫描.即便如此,windows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机制来确保杀毒软件的安装和正常工作.幸好, vista和2008现在已经包含组策略设定,可以允许你在组策略级别加入你们组织/公司的防毒策略.

虽然我要向各位展示的是具体到windows vista和windows server 2008组策略设置, 然后可以使它运行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 .你可以找到相关的防毒组策略相关设置,在组策略:User ConfigurationAdministrative TemplatesWindows ComponentsAttachment Manager

当用户打开附件通知杀毒软件

这个组策略的设置是当电子邮件附件的打开时来通知你的杀毒软件时,杀毒软件扫描电子邮件附件来查病毒. 虽然这个组策略看起来很简单, 虽然只有两个变量,在你使用前必须了解. 首先,如果你的杀毒软件是可以自动扫描电子邮件附件,在设置这个组策略是多余的.

还有其他就是,如果你设置啦这个组策略,但是你的杀毒软件因为某个原因不能扫描插件,那Windows就会阻止附件被打开.

不要在文件附件中保留区域信息.

在IE一个主要的安全概念就是区域.IE允许管理员把分类域名放到各个区域,其建立在管理员信任多少站点.在windows2008和vista中,区域的状态也可以作用在邮件上.当一份邮件包含附件,windows在ie的区域查找并比较发件人的域.这可以使用域信息来确定附件是否值得信赖.

然而这个特别的组策略设置看起来有点误导.如果你启用设置,区域信息会被忽略.如果你要确保windows利用区域信息来保护电子邮件附件,你必须禁用此策略的制定.

一个关系到安全的方面,你应该知道发件人的区域是作为文件属性存储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存储在NTFS格式的分区空间上.如果存储在FAT格式的分区上,区域信息不会保留,而且Windows不会报告失败.

隐藏机制来去除区域信息

正常情况下,相当容易为用户从文件移除带相关属性.他们只要这样做,只是要点击打开按钮,找到该文件的属性表.如果你想阻止用户剥离资料档案,启用这个设置.这样做将隐藏机制,任何一个用户不可能消除区信息从一个文件

文件附件的默认风险级别

这个组策略的设置允许你给邮件附件一个默认设置,高,中或低风险级别.我会在以后谈论关于风险界别.

高风险文件类型的清单

显然,有些类型的文件更有可能更容易携带恶意代码.例如exe文件或pif文件比 pdf文件要恶意多拉.正因为如此,windows可以让你对各种文件.

类型设置高,中或低风险

windows提供独立的组策略来设置低,中等和高风险的文件类型. 之所以微软选择这么做,是因为它允许更严格的安全设置,优先考虑 在低级别的安全设置,在发生冲突. 假设举例说,某一文件类型是在高风险和中等风险中. 在这种情况下,高风险的策略将高于中期策略风险, 和文件类型,将被视为高风险的.文件类型被视为高风险的将主宰其他设置.

那么如何区分一个文件类型属于高风险,

如果一个用户想打开一个文件,windows窗口看起来不仅在文件类型判断,而且也会在文件的来源是否来自禁止的区域来认定高风险,windows禁止用户打开文件.如果文件来自互联网,在用户打开文件前windows会提示用户预防风险.

低风险文件类型的清单

确定文件类型是否属于低风险类型和高风险有点类似.但是有一点区别.首先不同的是,微软已经默认把某些类型的文件作为高风险的. 如果设定其中的文件类型作为低风险, 那么您会凌驾于windows的内置设置, 档案将被视为低风险. 当然,如果你已经手工增加了一个文件型向高风险名单,然后把它添加到低风险名单 该文件将被视为高风险,因为高风险名单优于低风险清单. 如果你是好奇,允许用户开低风险档案不管属于哪个区域.

中度风险文件类型的清单

确定文件类型是否属于中度风险类型和高 低风险有点类似.唯一区别如果文件来自被禁止的区域或是internet,windows只是在用户打开文件前显示一个警告信息.

在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我解释过windows vista和windows server 2008比windows server 2003和windows xp多提供了数百个组策略设置.在这篇文章,我想继续讨论谈起组策略设置是用来控制用户账户和硬件设备.

我将要讨论的组策略设置,都是位于计算机配置/Window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有太多的组策略设置我来讨论.因此,我将只讨论到最有用的或最有趣的策略的设置.

管理员帐户状态

在以往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安全弱点,工作站一直存在着一个本地管理员帐户上.而windows vista确实也存在本地管理员帐户,帐户:管理员帐户状态设置,可用于禁用管理员用户.默认情况下,管理员帐户被激活,但禁用它也十分简单.在你禁用它之前,关于禁用的后果你要有所了解.如果你禁用管理员帐号,你将不能再次启用他除非本地管理员帐户的密码符合最小密码长度和复杂性要求.除非你再有一个管理员账户来重新设置它的密码.

功能及策略 篇6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大量的商务信息通过翻译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调研中所收集的商务英语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商务英语的语篇功能性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奈法;功能对等;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一、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信息的内容,即原文的意思。因此,“语言信息或语义信息的传译在翻译中享有优先地位”。如果语言在形式上各异的话,那么为保存原语内容,翻译时改变其形式就成为必然。这里的“信息”包括原语所传达的语义、文体、意境和效果等各种信息。

二、商务文本的功能特点和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各种文体

1.功能对等理论下商标翻译

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世界的企业家都希望在全世界的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独特的企业形象,商标翻译的质量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对商品的认知程度。功能对等原理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能够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商标翻译主要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谐音取意法等。

(1)Microsoft(微软)。将“Microsoft”译成“微软”,恰好与微软公司的产品相结合,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时,采用“等值对应词汇”将原文的信息几乎完全传达到译文中,这样就不需要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了。

(2)BMW(宝马)。商标BMW源于德国巴伐利亚汽车公司(Bayerishe Motoren Werke)名称的三个首字母,原商标只提供了商品来源地的信息,但将商标中的“B”,“M”译成“宝马”便能使中国消费者轻而易举地想到日行千里的宝马,继而将日行千里与汽车的性能联想到一起,做到了音意融合。

2.功能对等理论下信用证翻译

(1)AFTER NEGOTIATION BANK HAS SENT TESTED TELEX TO ISSUING BANK CERTIFYING 议付行发电传给开证行确认单证相符

信用证是由银行或其他人应客户的请求而作出的一项书面保证,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对各种银行名称的对等翻译 ex:NEGOTIATION BANK (开证行)

(2)DOCUMENT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C TERMS AND INDICATION INVOICE  VALUE 并指示发票金额

在此信用证翻译中INVOICE VALUE 译成发票金额,保证原文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得到对等的信息

3.功能对等理论下合同翻译

Exampl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busines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sent monetary stringency, the corporation, on behalf of which I am studying this proposition, is willing to base transaction on trade by barter and would import any articles, which you would ship to the United States.

Version 1:目前货币紧缩,考虑到公司业务,我代表公司研究这个业务。我希望通过以货易货的贸易为基础,将进口你方能运到美国的任何物品。

Version 2: 最近银根很紧,为谋求达成交易,本人代表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做成这笔交易。我方希望以易货贸易为基础,进口贵方能运到美国的任何商品。

Version 2 not only translates the designated meanings but also translates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In the example, “monetary stringency” means “银根很紧” rather than “货币紧缩” i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on. If translated as “货币紧缩”, this version can not correctly express the communication roles, which cant adequacy of translation of this sentence. So, version 1 cant play the similarity func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t achieve the same communication roles

4.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广告翻译

(1)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Chinese Unicom binds Chinese together.(中国联通)

这是中国联通的广告宣传词,中国联通用“中国结”作为其广告宣传词,既含有连接千万家之义,又能有效地激发民族情结,具有深远的宣传交际目的。“中国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其渊源久远。“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与其有关的词汇,无论是“结合”、“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都给人以一种团圆、亲密的美感。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结”并没有这样的功能。简单的一个“knot”无法给读者带来“连接”、“团结”之联想,反而会令人联系到“死结”这个意义。广告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上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一旦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达到对等,就能够保证译文既传情达意,又实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这也正是功能对等的精髓所在。

(2)有目共赏。Shanghai TV——seeing is believing(上海牌电视机)

这广告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具有一定的鼓动性,汉译时,若不用“四字格”处理,就很难体现出源语广告的语体风格,因而也难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四字格处理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信息和神韵。而汉语广告中的“四字格”在进行英译时必须依据英语含义表达习惯进行变通。第14个引用英语成语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起到了与汉语四字格同样的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商务英语的独特特点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这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沟通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的桥梁,译者不仅仅要具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还要掌握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术语,以及必备的文化知识,以达到商务英语译文与原文最贴近的等值。

参考文献:

[1]林伟,杨玉晨,编著.英语语篇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丁溪.高级商务英语[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功能及策略 篇7

(一)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使每面墙都能说话。”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确实如此,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作用。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 其效率比较高,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 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 精神比较轻松。现在, 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做到精心设计, 硬件软件的设计都突出了文化育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 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 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 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设施……这一切, 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置身于这样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 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熏陶。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对各种消极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多彩的校园文化又能适应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 能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并在多彩的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 制度文化表明学校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允许什么, 不允许什么。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约束, 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软约束, 这种软约束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 是弥漫在校园中的文化氛围、传统习俗风尚、校园群体意识和群体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 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 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 试想, 有谁想成为“众矢之敌”呢?

(四)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 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建设都是为教育服务的, 在物质层面上, 教室、宿舍、实验室、文化娱乐场所等, 都是为师生服务的, 其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如很多学校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设计, 体现着艺术的内涵, 其幽雅的环境, 精美的布置, 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一些国内知名学校的各种雕塑, 名人故居和人文景点, 都体现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 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对培养人才, 塑造灵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1.构建蕴涵激励性的环境设施

学校内设置一些场馆, 如图书馆、科学楼、实验中心、植物园地等, 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激情;校园内设置雕塑、喷泉、凉亭等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净化心灵, 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营造具有人文性的场所

一则动人的故事, 一句名人名言, 一个伟人的经历, 往往会悄悄地扣动学生的心灵, 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为人文文化最能拨动学生的情感, 开启学生的心扉。因此, 学校必须突出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如在校园内开设校史室、荣誉室、英雄廊、名人坊、科学天地等, 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人文文化氛围中。

3.布置体现文化性的宣传橱窗

宣传橱窗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和体现校园文化的直观性场所, 也是影响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很多学校的宣传橱窗都以其醒目的位置和精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关注。因此, 学校在布置宣传橱窗时,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 结合学校的优势, 对学校的空间、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 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 以橱窗这一直观的形式, 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 展现师生的精神风貌, 明示学校办学思路和目标, 让师生对学校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范化要求,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师类管理制度和学生类管理制度, 是校园文化的生命所在,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好坏, 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学校能否培育成文明新人的重要保证。要保证师生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有序规范, 就必须有一套统一的规定、制度和行为准则。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 健全组织管理制度, 出勤制度, 行为规范制度等。

学校的发展在于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核, 也是学校工作的轴心, 更是育人成才的根基, 因此, 学校只有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才能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对学校育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等方面做些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以期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谈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问题及策略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功能,问题,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与促进文明的主要动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 作为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应充分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加速由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知识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作用。随着图书馆服务层次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发展, 图书馆要完成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 充分提起其公共服务功能。图书馆充分服务, 就是全面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一切要求, 充分发挥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职能。它直接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宗旨, 是读者工作应当追求的共同目标。

一、影响图书馆充分服务的因素

1. 图书馆覆盖率低

在我国, 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较低, 这阻碍充分服务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 (1) 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 使本身不足的图书资源利用受到限制。方便大众利用的图书馆网络尚未形成, 馆外公众利用的图书馆局限于公共图书馆。 (2) 图书馆自身办馆方针不明, 服务理念滞后, 管理制度墨守成规。 (3) 服务环境与图书馆的形象相去甚远。为了创收, 图书馆门前餐馆汽修厂鳞次栉比、图书馆的招牌倒要仔细寻找的现象还有不少存在。 (4) 服务范围狭窄。很多图书馆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急需改变, 图书馆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 馆址偏僻, 内部布局不方便读者利用。

2. 馆藏文献资源缺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类文献与日俱增。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约为80万种, 而我国只引进10多万种, 期刊每年出版20万种, 我国只引进3万种。美国平均每人拥有图书馆藏书6.8册, 而我国人均仅0.6册, 为美国的1/11。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由于财政拨款不足, 人吃书的现象多年得不到解决;有的图书馆为了节约购书费, 购入一些盗版图书, 图书质量差, 错漏百出, 严重损害了读者的权益。

3. 服务措施难以体现充分服务的原则

(1) 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很多图书馆都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 工作局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 对于读者深层次的阅读检索要求难以满足;某些不应有的收费服务也令一部分读者远离了图书馆;调查研究不深入, 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专业特长、阅读需求、阅读规律等了解甚少, 图书利用率低;在馆内, 有不少图书馆还是实行闭架借书, 同一馆内各种各样的借书证、阅览证让读者无所适从;馆际合作、资源共享工作却步不前。

(2) 服务时间的安排欠合理。一般图书馆“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极不方便读者业余时间利用图书馆, 难怪经常有读者戏谑说, 公共图书馆真正发挥了为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服务的作用。在这里, 笔者当然肯定图书馆应该做作好为下岗人员和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在适应在职读者利用图书馆方面应予积极关注。

二、充分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策略

1. 做好图书馆流通阅览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流通阅览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图书馆基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是图书馆对外形象的主要窗口, 是与读者面对面的第一道岗位, 不断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服务是满足读者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敬业精神。图书馆的工作中, 就是为读者服务, 对读者负责。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工作意愿.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 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真正做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把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好。 (2) 良好的沟通技巧。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在引导读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的表达是解决读者咨询的重要条件, 语言的亲和力是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关键。 (3) 服务意识。图书馆员要以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来面对每一位读者, 尊重每一位读者, 以读者为中心, 主动开展服务,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2.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读环境

这里的阅读环境包括建筑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用舒缓的音乐, 舒适的桌椅, 丰富的书籍, 让读者在图书馆里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后者人文环境的营造, 需要馆员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让读者在图书馆看到的只有微笑。排列森严的书架、严肃生硬的气氛早已不能吸引读者。读者更需要舒适、便捷、愉悦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的优化使得公众愿意到图书馆来, 依恋图书馆, 享受在温馨舒适充满人性的环境中阅读。馆员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彼此间形成了信任, 读者的自觉意识得到强化, 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促使图书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做好信息参考咨询的高层次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咨询服务是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增长的需要,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参考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优势, 广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 使自身优势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它所研究的是读者对参考咨询服务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是以具体而有效的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工作被认为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 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增值的体现。

参考咨询服务因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 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 参考咨询服务就是要走进教学, 融入科研,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文献资源的内在动力。为教师提供定题、定点服务, 对读者需要的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了解它的动态, 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对其进行定题检索、查新、编译、科研调查服务。积极探索资源整合与加工, 形成特色数据资源, 深层次开发馆藏信息资源, 使馆藏资源价值增值, 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服务。

4.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克服自身的卷怠情绪

图书馆职业应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行业, 目前, 我国图书馆事业受重视程度远逊于发达国家, 图书馆馆员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 在长期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中容易让馆员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 在工作中产生疲劳、卷怠情绪。作为馆员应加强职业认同感, 树立崇高的价值观, 制定短期的目标, 追求一次次小的成功和喜悦带来的自信。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馆员, 要摒弃旧的服务理念, 更新观念, 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在终身学习社会里, 图书馆员更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 加强自身修养。抓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夯实专业基础, 同时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丰富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全方位服务, 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信息“导航员”。

功能及策略 篇9

1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高校的英语教学正由过去只重视第一课堂变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两者兼顾。胡壮麟[2]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学英语成败的关键是看能否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充分利用此环境勤学苦练。因此,以其灵活、广泛、新颖为特质的第二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强调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正确和恰当的语言输入能提高语言学习效果。随后,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要想使他们的外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输入,更需要可理解输出,这两部分同等重要。

另外,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指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学形式、课本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制约,极易升高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无法有多余空间接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第二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活动也都是在自由自愿的宽松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有利于学生降低“情感过滤层”,使其能够很好地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

2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及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熊炜[3]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课堂教学活动因交际时间的限制性、语境的非真实性、角色的强迫性和目的的虚拟性等因素给学生语言输出造成的障碍。英语第二课堂有以下功能:

2.1 引导功能

教师了解培养目标,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能避免活动策划管理的混乱,学生参与度不高和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专业教师的参与使每项活动的安排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把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落到实现高素质、国际化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这一大目标上。

2.2 激励、凝聚功能

就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以及行为结果的评价,综合运用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责任激励、成功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激励模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实现英语第二课堂的价值。就学生而言,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所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可以体现其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对其自身能力的认可,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吕景煜[4]指出,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动机,使其对从事特定工作有了积极的态度,完善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核心特制。此外,相同兴趣爱好使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感情交流而产生的集体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2.3 促进自主学习功能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跨跃。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多是“一对多”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很难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第二课堂里,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实践能深刻领会和检验知识,并以此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4 提升人文素养功能

人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异域文化感知能力,而从这些能力逐步发展而来的贯通中西的文化交际意识、开阔明晰的国际视野和敏锐创新的全球思维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3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策略

3.1 找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发挥整体效应

开展主题式第二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主题式第二课堂教学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课堂所学为目的,针对大学英语各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开展有系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英语专项训练,以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内化。在学生表述中,课堂教学所学的核心词汇和语言表达会反复重现,循环印证,以此强化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保持度,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语言水平,进行逻辑思维,培养英语生成能力。

3.2 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保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一支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指导教师团队对第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行有序、高效、分级和动态管理。由于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从制度上提供保证。一方面,在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时,对其承担的工作量要进行合理核算,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们指导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3.3 推行活动课程化、学分化,扩大参与面

作为必修基础课,大学英语的受众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这为第二课堂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基础。但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从参与活动的学生结构分析,往往是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格内向、无特长的学生参与较少。这些非智力因素客观造成了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平等。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度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笔者认为,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不失为良策。

3.4 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王惠瑜[5]提出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以及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式,但她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设置评价标准时,应以单项活动受学生的欢迎度、学生参与后的满意度和效果为准绳;将学生总体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度、满意度和学生每学期的参与比率纳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考量指标中。学校应该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检查制度,将其纳入到总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中。只有将这项工作涵盖进入到系统的监控管理中,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 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整个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范围。同时,更要注意更新师生的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观念,提升师生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认可度,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培训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到校园英语学习的大课堂中去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

[3]熊炜,李芳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446.

[4]吕景煜,任凯.浅谈教学中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167.

功能及策略 篇10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现状,应对策略

移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 它依托和凭借当今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 可以让读者再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下, 通过移动数据终端方便灵活的获取图书馆里的信息资源。在国外, 移动图书馆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 而我国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方面却相对滞后。因此, 通过研究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现状, 并针对其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对推动移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和特点

1.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 (MobileLibrary) 最早出现在国外, 他最初是以大型汽车中安装放置图书的书架供读者阅读的形式存在的,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开始出现一种将图书馆的图书制作成电子版, 借助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 让读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通过移动设备 (电脑、手机等) 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移动图书馆中进行查阅、浏览,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图书信息获取方式[1]。

1.2 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⑴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传统的图书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给人们阅读带来许多不便。移动图书馆打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移动图书馆中的所有图书读者都可以借助移动通信设备, 随时随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查阅和下载。

⑵方便快捷。移动图书馆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OPAC系统、数字资源、搜索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合成, 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对移动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查阅和预览, 也可以用手机、MP3、U盘对电子信息下载和存储。这样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加方便快捷。

⑶信息资源多。移动图书馆是所有传统图书馆的融合, 读者可以登录终端查阅开通信息共享的图书馆中的任何数据信息, 包括图书、论文、期刊、报纸、杂志等各种资源, 其信息资源量之大, 是任何传统图书馆都无法超越的。

2 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功能应用和方法滞后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研究应用大致始于2004年, 这要比许多欧美等发达国家落后。在服务功能的方法上, 我国目前主要的服务方法是WAP和短信服务两种, 短信服务这种方法要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智能手机模式和Application模式落后很多。我国手机用户数量逐年增加, 手机是人们使用最多的移动终端, 其他的移动终端设备使用者较少。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WAP网站访问成为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 尤其是Application模式的使用, 极大的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2]。

2.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贫乏

当前, 我国大多数移动图书馆给用户提供的资源包括, 图书馆的的藏书书目信息、图书到期提醒、图书馆讲座信息、图书馆一些公告等,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图书馆网站只能进行书目查询、图书借阅与续订、证件挂失等, 并不能像通过电脑访问图书馆数据库那样进行相关资源的下载, 用户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很多情况还是得通过电脑来获取。

2.3 技术不成熟, 操作系统不统一

我国许多大型图书馆的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和查询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 登陆界面和数据的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其次,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器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 但是手机的种类很多, 品牌不同, 在登录移动图书馆时显示的界面效果就会不同, 使移动图书馆的检索和查询功能的使用难度增大。

3 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对策方法

3.1 加强图书馆的之间的交流合作

为了能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必须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图书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若想单凭自己实现资源的增多是需要很大投入的, 但是如果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起来, 实现数据共享, 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投入, 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3]。

3.2 提高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技术

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是移动图书馆建立发展的基础, 在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过程中, 可以采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可以以中转站的形式将海量的信息数据储存在云服务器之中, 当用户要查询需要的数据信息时, 就可以接入云存储器, 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数据资源的链接。

结论:移动图书馆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和丰富的资源数据, 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我国在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上, 存在方法滞后, 技术不成熟, 操作系统不统一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敢于面对、积极解决, 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娟.中国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2]韩丽, 薛海波.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 2010, 11 (03) :75-77.

巧用组策略控制加密功能 篇11

强制搜索加密文件

为了保护加密文件的安全,Windows 7系统的文件搜索功能,默认是不会对加密文件进行索引的。但时间长了,我们往往不记得需要寻找的文件材料是否具有加密属性,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内容由于加密因素无法被快速寻找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组策略设置,强制Windows系统允许对加密文件进行索引:

首先依次点击“开始”|“运行”命令,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并回车,展开系统组策略控制台窗口。在左侧树形结构图中,逐一跳转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搜索”分支上,在右侧显示区域中,通过双击鼠标方式打开“允许加密文件的索引”组策略属性对话框,如图1所示。

其次检查这里的“已启用”选项是否处于选中状态,如果发现其还没有被选中时,应该及时将其重新选中,单击“确定”按钮让上述设置正式生效。日后,Windows 7系统的文件搜索功能默认就会对加密内容建立索引,那么加密文件就能被快速寻找到了。

限制密码猜解次数

如果远程登录账号密码不够“健壮”时,恶意用户很容易通过反复重试方式,“猜”出登录密码而进入重要主机系统,这样就会存在不小的安全风险。那怎样来避免恶意用户猜解或者爆破远程连接密码呢?

很简单!要防止这一现象发生,通过组策略设置,启用账号锁定策略即可。打开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依次跳转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设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帐户策略”|“帐户锁定策略”节点上,双击该节点下的“帐户锁定阈值”选项,在其后界面中定义好触发用户账号被锁定的登录尝试失败次数,如图2所示。

该选项取值范围在0到999之间,缺省数值为“0”,也就是说对远程登录次数不进行限制。我们可以依照实际需要进行合适设置,一般可设置为“3”。当开启账号锁定功能后,某一用户尝试远程登录重要主机系统,输入错误密码次数超过指定阈值后,就会自动将该用户账号锁定起来,在用户账号锁定期满之前,该用户将不能继续远程登录,除非管理员手工解除锁定。

巧妙设置中文密码

当使用指定账号成功登录系统后,对应账号的密码内容,会以Hash散列这种特殊格式存储在内存中。一些狡猾的黑客会借助专业工具,抓取内存中的特定账号密码Hash散列值,再想办法对其破译,就可能获取系统管理员账号的密码。为了避免黑客通过上述方法窃取密码,我们可以为特定用户账号设置中文密码,这样能引导黑客进入误区,从而达到保护用户账号密码目的。不过,在进行Windows系统登录操作时,系统是不会识别汉字密码的。这时,我们可以灵活变通,让Windows系统在登录时使用英文字符密码,登录成功后自动修改成中文密码,下面就是具体的设置步骤:

首先启动运行记事本程序,创建一个名称为“english.bat”批处理文件,在该文件编辑窗口中输入“@net user avc321*&6 password”这段代码,执行该文件将“avc321*&6”账号的密码设置成英文字符“password”。同样地,再创建一个“chinese.bat”批处理文件,在其中输入“@net user avc321*&6 我爱祖国”这段代码,执行该文件将“avc321*&6”账号的密码内容设置成中文字符“我爱祖国”。

其次对上述两个批处理文件的访问权限进行修改,仅让“avc321*&6”账号对其访问和运行,同时删除其他无关的用户账号。例如,要为“english.bat”批处理文件授权时,可以先用鼠标右键单击目标文件,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点击“属性”命令,展开对应文件属性对话框,选择“安全”标签,在安全标签设置页面的“组或用户名”列表中,将无关用户账号删除或取消它们的所有权限。再通过“添加”按钮,将“avc321*&6”账号选中并添加进来,并为该账号设置好“读取”和“运行”权限。

接着展开系统组策略控制台窗口,在左侧树形结构图中,逐一跳转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脚本(启动/关机)”节点上,在目标节点下面可以看到一个名为“关机”的选项。用鼠标双击该选项,进入对应选项对话框(如图3所示),按下“添加”按钮,选中并添加“english.bat”批处理文件,确认后保存设置操作。再从指定节点下双击“启动”选项,点击其后界面中的“添加”按钮,导入“chinese.bat”批处理文件。之后,将鼠标定位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系统”|“脚本”节点上,双击该节点下的“组策略脚本最长等待时间”选项,在对应选项设置框中输入“0”秒,确认后保存设置操作。

完成上述设置操作后,日后每次关闭系统时,Windows系统都能自动调用“english.bat”批处理文件,将特定账号的密码设置为英文字符,以不影响下次系统登录操作。一旦登录成功后,Windows系统又会运行“chinese.bat”批处理文件,将对应用户账号的密码内容修改为中文字符,这样即使恶意用户已经入侵本地系统,也不能窃取到当前用户账号的Hash散列值,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破译获取密码内容了。

解决密码输入无效

在局域网环境中,两台计算机相互之间进行共享访问时,虽然共享资源已经允许everyone用户正常访问,但是实际访问时系统仍然要求输入共享访问密码,而且有时不管输入什么权限账号的密码,都无法保证共享访问成功。

nlc202309051416

这种问题很可能是用户在共享访问时使用了来宾账号,但共享资源所在主机系统恰好又开启了经典访问模式,强制来宾账号输入密码,事实上来宾账号是没有密码的,于是就出现了密码输入无效现象。要解决这种问题,只要将共享访问模式修改为来宾模式,或者暂停使用来宾账号即可。

首先使用“Win+R”快捷键,打开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后回车,开启组策略编辑器。通过鼠标展开“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节点,这时在该节点右侧区域能看到一个名称为“网络访问:本地账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型”组策略。

其次用鼠标双击该组策略选项,弹出如图4所示的选项设置对话框,选中“仅来宾——对本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不改变其本来身份”选项,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退出即可。这样,用户日后在共享访问时,就能通过来宾账号成功访问到共享资源了。如果暂停使用来宾账号时,用户必须凭借正确的共享访问账号与密码,才能访问到共享资源。

禁止空白密码连接

如果允许空白密码的用户账号与重要主机系统建立远程连接,虽然能提高连接效率,但容易给黑客或恶意用户带来入侵机会。为了保护远程连接安全,我们可以在重要主机系统中,限制空白密码的用户账号进行远程控制操作:

首先使用“Win+R”快捷键,展开系统运行对话框,在其中执行“gpedit.msc”命令,弹出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在该界面的左侧导航窗格中,依次跳转到“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节点上,找到该节点下的“账户:使用空白密码的本地账号只允许进行控制台登录”选项,并用鼠标双击之,打开如图5所示的组策略属性对话框。

其次选中“已启用”选项, 单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操作,这样日后用户使用空白密码的用户帐号远程连接到重要主机系统时,就无法进行远程控制操作了。

取消密码同步属性

与传统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 8.1系统具有强大的同步功能,例如可以对桌面个性化设置进行同步,对浏览器设置进行同步,对各种系统设置进行同步等。但有时为了安全需要,我们想取消密码同步属性,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进行如下设置操作:

首先执行“gpedit.msc”命令,打开系统组策略控制台窗口,在左侧树形结构图中,逐一跳转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同步你的设置”分支上,在右侧显示区域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同步设置组策略。

其次选中“不同步密码”组策略,用鼠标双击之,打开对应组策略属性对话框,选中“已启用”选项,确认之后上述设置就能立即生效。当然,要提醒大家的是,日后要将该组策略重新设置为“已禁用”时,必须要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才能让设置正式生效。

防止自动保存密码

在访问网络的时候,许多场合下输入的密码内容,会被Windows系统自动保存,这虽然会有利于下次登录访问,但是在安全性要求很高的环境下,这种自动保存功能容易让复杂密码失去安全防护作用。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设置操作,来防止Windows系统自动保存密码:

首先按下快捷键“Win+R”,打开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services.msc”命令后回车,展开服务列表窗口。双击“ProtectedStorage”服务选项,进入目标系统服务属性对话框,点击“停止”按钮,将目标系统服务关闭运行,同时将其启动类型参数设置为“手动”,确认后保存设置操作。

其次启动组策略编辑器,在对应窗口左侧导航窗格中,找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节点选项,这时在右侧列表中,会看到“网络访问: 不允许存储网络身份验证的密码和凭据”选项,用鼠标双击该选项,切换到如图6所示的组策略选项设置框,选择“已启用”选项,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按钮退出,这样Windows系统日后就不会自动保存各种密码内容了。

拓展密码使用范围

在工作组环境下,我们通过远程桌面功能与局域网中的重要主机系统建立远程连接时,使用了登录凭据管理功能,保存了远程连接账号和密码,以便下次能够不输入密码就能快速建立远程桌面连接。可是,当升级到局域网特定域环境后,再尝试利用以前存储的登录凭据,快速与重要主机系统建立远程连接时,会发现远程登录无法成功。那么如何才能让登录凭据之前保存的远程连接账号与密码,适用于新的局域网特定域环境呢?

很简单!只要修改本地计算机的的凭据分配设置即可。启动系统组策略编辑器,在对应窗口的左侧导航区域,找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系统”|“凭据分配”节点选项,这时会在该节点右侧区域看到“允许分配保存的凭据用于仅NTLM服务器身份验证”组策略选项。

用鼠标双击该组策略,打开目标组策略的属性设置对话框(如图7所示),选择“已启用”选项,激活“显示”按钮,按下该按钮弹出显示内容设置框,输入“termsrv /*”关键字,确认之后退出设置框,就能拓展密码使用范围。

限制密码使用期限

重要主机系统的登录密码内容如果长期不变,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知道密码内容,那么它被破译或外泄的机率就会不断增强。所以,为了加强重要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我们应该强制用户定期修改登录密码内容。

比方说,要强制Windows 7系统定期修改密码内容时,只要先开启系统组策略编辑器的运行状态,在编辑窗口左侧导航区域,找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账户策略”|“密码策略”节点选项,这时能在目标节点下面看到好多密码相关策略。

要限制密码使用期限时,可以选中“密码最长使用期限”选项,并用鼠标双击之打开对应选项设置对话框,如图8所示。在这里输入好密码变化的间隔时间,比如输入“30”,确认后保存设置操作,日后系统会每隔30天强制用户修改一次密码内容。

当使用指定账号成功登录系统后,对应账号的密码内容,会以Hash散列这种特殊格式存储在内存中。一些狡猾的黑客会借助专业工具,抓取内存中的特定账号密码Hash散列值,再想办法对其破译,就可能获取系统管理员账号的密码。

在局域网环境中,两台计算机相互之间进行共享访问时,虽然共享资源已经允许everyone用户正常访问,但是实际访问时系统仍然要求输入共享访问密码,而且有时不管输入什么权限账号的密码,都无法保证共享访问成功。

功能及策略 篇12

一、教学资源库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汽车类专业专任教师、兼任教师、兼职教师、在校学生、企业技术人员, 针对不同对象对资源库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统计显示, 资源库平台的使用率不高, 未达到预期效果。

1. 资源库平台与专业建设对接

专业资源库应该是专业建设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但从师生对资源库建设内容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 教师层面对资源库的使用频率低, 不能充分发挥资源库平台与专业建设的对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库网站一般依托校园网和校外专业网站建设, 资源添加需要经过审核, 存在滞后现象, 专业建设动态更新速度比较慢, 资源的保鲜率比较差。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课程建设的对接

课程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载体, 但由于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内容, 本身容量比较大, 每个专业至少有10门以上专业课程, 同时还有独立的技能训练、实验实习等等, 所以资源库平台和课程平台只能通过链接的方式实现对接。由于缺少各课程之间关联的资源, 专业资源库的课程统筹功能就相对薄弱, 加之使用链接麻烦, 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般直接从课程网站上阅读和下载课程资源。

3. 资源库平台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对接

学生应该是资源库平台的最大使用群体, 由于各课程之间没有系统平台, 课程网站都是独立的网站, 学生更多关注课程平台, 对资源库平台的点击率并不高。这主要是专业层面对学生的资源库应用辅导比较欠缺, 另一方面, 受任课教师的影响, 学生一般单纯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点击课程网站获取资源。

4. 资源库平台与社会共享的对接

专业资源库只有融入更多的企业资源、社会信息以及专业发展信息等, 才能发挥资源库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并且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校企合作是建设和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手段, 也是深化校企合作、优质资源整合、扩大受益面的有效途径。但调查结果显示, 部分企业虽然参与了资源库的建设, 但由于其需求取向不同, 所以资源库也没有在企业员工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较低, 大多是有偿使用, 因此, 资源库平台与社会并没有真正的对接。

二、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资源实效性不高

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任务。资源库平台建成后, 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资源和丰富资源, 增加资源的可读性和时效性, 与教学和课程改革同步, 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由于资源库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 教师平日里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专人从事新资源的创建、收集和整理工作, 过时的资源没有及时删除, 导致资源的时效性较差。

2. 优质资源不能有效共享

由于建设资源库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 所以各院校都会对有价值的原创的资源设置浏览或下载权限, 只有成为会员的条件下, 才可以使用, 甚至不能提供无偿使用。而一般的资源可以从百度、土豆等网站收索, 这就有悖资源共享的建设初衷。

3. 面向学生的资源较为稀缺

资源库作为教学的服务平台, 其使用对象主要为学生, 其次是教师和社会人员。然而已建的资源库的资源, 如教学素材、拍摄视频、制作动画等等, 主要还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素材, 真正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创造性的资源却很少。比如在平台上开设虚拟实训、仿真课堂等功能, 学生比较感兴趣且能让学生真正受益的资源或功能几乎没有。

4. 资源库缺乏长效机制

资源库建设固然重要, 但其推广应用更具意义, 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体现资源库的价值。由于没有形成一种推广使用的长效机制, 资源库也只是停留在初期建设和使用阶段。

三、资源库完善以及推广应用策略

1. 资源专人专业化管理

资源库需要有专人专业化管理, 才能做到资源管理、资源整合一体化, 确保资源准确、精炼、丰富、实用, 有效避免数资源库中资源分类不规范、界面不友好、资源重复、资源移植等现象, 提高资源库资源的可读性。同时还需加强平台的使用便捷性, 让读者通过简单的操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所需的资源, 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搜索引擎, 这个搜索引擎应为读者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并能实现对资源的精确定位。

2. 平台自主学习功能强化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因此资源库平台建设应该面向学生, 服务行业。首先, 应该对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实时开放, 提供无偿使用。其次, 资源库平台应该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功能, 比如虚拟课堂, 虚拟实训等等, 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应具备的技能, 进行自我测试和模拟训练, 接收相关就业单位的资讯, 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第三, 就是能为本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 使他们随时了解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发展动态, 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 同时也为他们的技能培训提供一个训练平台。

3. 平台服务功能多元化

资源库运行平台既要为广大师生提供综合性服务, 如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供平台, 提供企业和行业信息, 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素材, 如教案、PPT、动画、教学案例等等;又要面向企业职工、社会学习者, 满足大容量在线客户学习需求。除此之外, 还要为广大师生和其他读者提供交流和答疑平台。

资源库平台建设在坚持资源开放与共享原则的基础上, 还要保证用户信息以及会话信息不被泄露, 适当限制不同用户对不同信息的访问权限, 以确保资源库平台系统安全性和高效性。

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 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有效进行资源库平台的推广应用, 真正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和资源共享, 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多方紧密合作, 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实用性、完善平台自主学习功能, 提高平台的开放性, 才能使资源库建设在教学领域和社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

[2]李红波, 刘柳.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高教论坛, 2004, (4) .

上一篇:旅游酒店上市公司下一篇: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