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及优化策略

2024-06-14

不足及优化策略(通用11篇)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1

作为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之一, [1]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正式颁布与实施以后, 得到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与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 目前我国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2]然而, 在成绩的背后, 比照《条例》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要求, 从最大程度的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 目前我国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遗憾与不足。

一、我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不足

(一) 网站信息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在广度方面, 首先, 网站比较缺乏“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的信息。依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一些事业单位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掌握有大量的信息, 也属于政府信息。[3]而在目前各地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内, 上述各单位产生的信息还比较少。其次, 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网站, 尤其是县一级的政府网站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供应的保障。笔者调查的许多政府网站, 即使是类似于部门领导这样的信息, 网站上也没有做出更新, 足见该部门信息供应保障之不足。

在深度方面, 《条例》第十、十一和十二条规定了政府需要重点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或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 或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具有较高的价值。我们不难理解, 相较于大量与民众生活并无密切关联的行政公文, 公众更需要的是诸如“行政权力”、“教育区划”这一类的信息。但目前, 这些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集合在政府网站上依然比较匮乏。

(二)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检索效率较低

首先, 编排保守。目前, 大多数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采取的是按来源分类的编排方法。由于普通游览者对于行政机关的运行规则并不熟悉, 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给其带来了比较大的麻烦。其次, 算法简单。现阶段,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提供的检索功能, 其算法还比较简单。在检索政府网站之前, 先通过百度、谷歌等检索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 检索是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解决的重点。若检索到位, 则少量的政府信息也可以对查阅者产生巨大的意义, 反之, 则海量的政府信息对于查阅者也毫无价值。

(三) 网站信息的权威性无保障

政府网站, 作为政府对外发布信息的门户, 其公开信息理应拥有相当强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而目前, 从法律角度简单比较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报刊三种方式, 即可发现在信息公开的权威性上, 网站的公开明显缺乏保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经过批准在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应当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 可不再行文。但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 却未见到有类似的规定。在我国, 公民对于一些文本范式, 尤其是“红头文件”拥有朴素的情感, 对其效力深信不已, 而目前的政府网站还基本上无法满足公民的这一需求。

(四) 网站信息的安全问题凸显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安全主要涉及技术与机制两个方面。在技术方面, 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信息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的保障。首先, 在真实性方面, 目前, 大多数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所有文件、信息都没有明确的抬头或者制发单位, 背景信息也严重不全,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真实性。其次, 在有效性方面, 政府网站的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被提上一个很高的高度。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因特网与政府内网的接口之一,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网络攻击。与此同时, 计算机病毒等安全问题将会持续危害政府网站的有效性。而针对这些问题, 目前政府网站还缺乏有效、统一的对策或标准。再次, 在完整性方面, 由数量众多的、高密度存储设备的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渐渐凸显。例如, 在某地级市, 其政府网站发布的政府公报在2003年7月以前的部分已经无法访问。类似的情况严重危害着网站公开信息的安全。

在机制上, 目前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安全的机制保障也不尽完善。例如, 在公开信息的审核与保密方面。目前, 对于哪些信息应当公开, 哪些信息不应当公开, 信息应当公开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其裁量权还在各职能部门手中, 政府网站还无法干预, 往往会导致信息公开不足或者信息公开过度的结果。

(五) 信息公开专栏设置不够合理性

笔者发现, 在信息公开专栏之外, 不少地方的政府网站还存在着政务公开、“权利阳光运行”和“办事指南”等同时具备信息公开功能的栏目。这样的重复建设, 既造成了浪费, 又容易使人误以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就是个应景的摆设。根据《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 这些内容都是政府应当主动公开, 甚至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但这些内容, 多数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里并没有。很明显,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的设置, 还缺乏与网站其他栏目合理的协调。这一现象还容易引起信息数据的不同步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上是独立开展的工作, 与政府网站建设往往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同样信息需要在两个系统中分别添加, 造成两边数据不统一。

二、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推进策略

(一) 加强领导与宣传, 健全监督体制

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 其本身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克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部门、上下级间的不协调, 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为此, 《条例》第三、四条有明文规定, 而在具体操作中, 笔者建议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模块应加强其独立性, 并依托在相对强势的部门, 而不是“信息中心”等机构, 以期政府网站在体系内运转的顺畅。此外, 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首先, 对于政府网站的运营部门, 要将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发展, 视为政府形象提升和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契机, 鼓励广大员工积极进取;其次, 对于其他部门, 政府网站要积极传播“主动公开的越多, 受理的依申请公开就越少, 工作量越小”的思想, 以借此引导其他部门扩大主动公开信息的范围, 加强及时报送的保障。再次, 对于社会, 各政府网站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从公民的角度出发, 宣扬公民的个人权利。同时开展公众培训和服务体验, 以让公民更好的了解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有关情况。

在健全监督体制方面, 首先, 要健全法律法规。 (1) 努力提升《条例》的位阶, 尽快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政府信息公开法》。 (2) 细化《条例》的原则和规定。例如, 进一步细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概念, 细化“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概念。 (3) 健全有关于政府网站信息权威性的立法。其次, 健全行政监督体制。在江苏省南通市, 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每一位公务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因此, 南通市各部门, 包括政府网站都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十分重视, 也由此形成了公开的风气。笔者建议, 我们可以仿照南通, 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评议机制, 将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考核中, 以形成行政监督体制。

(二) 保障资源衔接, 做好信息编排

首先, 建立权威而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明确以办公室或综合信息部门牵头, 联动需要主动公开信息的各个部门, 建立权威而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其次, 将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同其他政务网络有机结合, 如电子文件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等。此举, 不仅可以解决部门报送难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各种认证技术的应用, 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再次, 考虑加强政府网站群与政府网站群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门户网站和其他子网站可以把各自政府信息资源添加到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上各个政府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提取信息, 以提高政府门户网站与各信息源之间的资源衔接程度。

在信息编排方面, 主要是要做好问题分类和规范制定工作。“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服务的主体是广大民众, 要让不熟悉政府工作的公众能够快速便捷地查询政府信息。这就要求一方面, 各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要采取相对统一设置规范和标准, 而且这些规范与标准应当以最大程度的方便公众使用为原则。公众只要学习和了解这个统一的规范, 就能轻松地在各政府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三) 做好技术工作, 完善专栏设置

首先, 做好数据库后台建设工作。政府门户网站是由众多政府网站构成的网站群, 为了便于公众查找信息, 各政府门户网站 (包括地域或行业) 应该在所属子网站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上搜索引擎, 并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支撑。建设高效完善的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 实现真正的全文检索、元数据检索, 从技术上解决检索耗时长、效果差的难题。

其次, 做好网页的设计工作。 (1) 政府网站发布政府信息应该从方便公众查阅需求出发, 并充分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凡是设计信息内容要素, 都应该提供相应的正文阅读。在该信息正文结束后, 也应将其他相关信息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列出提供超链接、方便公众查询。 (2) 在用户界面设计上考虑向web2.0方向发展, 并着重加强网站的交互功能和公民参与功能。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强调交互功能的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政府网站, 作为地方政府信息提供的主体和综合性信息提供机构, 如果也能够向web2.0方向发展, 则能大大提高网站的友好度与参与度。

(四) 提升服务层次, 注重依申请公开

除了传统的信息服务以外, 我们还可以开发面向个人的政府信息提供服务, 以提升服务层次。例如:中国教育网利用RSS技术为每一位注册的会员免费提供各种教育信息, 并根据会员的偏好、需求进行编排和简单整理, 很好的满足了民众对于教育信息的需求。这一做法从技术上并无难度, 十分值得各地方政府网站借鉴。

加强对于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工作, 也是每一个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模块所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建议, 一方面, 在网络接收申请时, 应先经过一个分流过程。这样做的好处主要在于, 在减小公民的申请难度的同时, 也方便了受理部门的工作, 使得整个咨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注重做好后台机制的配套工作, 在每一个部门内部配备专门的人员来解决相应问题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如当同时有大量相同申请时, 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就该申请所涉及的问题集中对有关情况予以发布, 以平息谣言, 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小筑.中国政府网站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欢.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J].法制与社会, 2009 (6) :203.

[3]曹康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2

(一)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目前我国各阶段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讲、练、模仿”的教学方式,不懂得采用多变、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率。而且,当前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对学生体育课程内容学习程度的判定作为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看法,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学设备不完善体育教学对设备器材的要求较高,比如篮球课程的学习需要篮球、乒乓球课程的学习需要球案等,但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体育硬件设备的完善存在巨大的缺陷。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对体育设备器材的需求也应随之增加,但高职院校对完善体育设备没有投入应有的资金,导致体育设备短缺,影响了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体育器材的短缺,增加了对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加快了体育器材的磨损和消耗,但校方对体育器材的维修不够及时,导致大多数体育器材存在较大缺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使用,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高职院校中往往是以班级为整体进行体育教学,欠缺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考虑,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对教师体育教学存在不满,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从而阻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对体育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重视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教学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对体育的不重视,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看法,使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校在体育硬件设备投入不足.(二)没有科学的教学规划,缺乏针对性学习教学规划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还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安排做出改变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体育课程没有科学的规划,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在进行完课堂基础的身体锻炼后,大多数教师都是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学生做出明确的任务规划,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高职院校没有对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

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学生开展针对性体育教学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所学体育课程的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此,高职院校可将各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并开设多种内容的体育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比如:部分学生喜欢篮球运动或是足球运动,学校就可在体育课程上开设与这些体育运动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

(二)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高职院校和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对体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想要学习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学生在篮球课程上想学习到三步上篮或是灌篮等较酷炫的篮球技能,教师就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这部分的教学安排,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要增加对体育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各种体育设备并积极对出现破损的体育器材进行维修,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进行安全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也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改变,以完善体育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3

关键词:配网运行;现有不足;优化措施;电力输送;供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031-02

1 我国现阶段配网运行的特征

我国居民对供电要求的提高促成了供电系统的进一步改革,这种改革使得配网运行的复杂程度愈发提高,另外,配网改造在规划上的一些不足也导致了目前配网运行工作的混乱。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现阶段的配网运行问题频发,漏洞和不足很多,这对我国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和配网运行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配网运行的不足之处,以便有针对性地优化配网运行水平是相关人员当下最为迫切的工作。

2 我国现阶段配网运行的不足

2.1 内在因素引起的不足

我国配网运行的内因不足主要体现在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过慢的配网更新速度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各行各业电力需求的激增。旧有的配网负担显著增加,而相当一部分配网载流线和变电装置由于运营方投资有限,来不及进行相应的更新,不得不长期保持高负荷甚至超负荷运作,由此引发的高温损坏甚至烧毁现象在近一段时间相当频繁。另外,我国现阶段的配网仍大多属于旧式的构造模式,只有功能性运行系统,缺少相应的配套系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监测系统的缺失。线路长期高负荷运作下,即使不损坏也会导致故障频繁,没有有效的监测控制系统导致了工作人员对这些故障的反应相当滞后,不仅降低了配网运行的能效,而且有造成故障扩大,引发二次灾害的可能。

2.2 外在因素引起的不足

配网运行的外在不足问题主要是因与其他工作系统的协调性不足引起的。目前常见的配网运行外因问题包括:城乡基建时的各种机械作业破坏配电网装置;各种植物,比如路边景观树、乡村居民的林木作物等因生长与配电网交缠;安全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各种电力设备被人为偷盗或损坏等。这些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与配网运行管理部门并无关系,但从结果来看对配网运行工作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而且外因问题的发生往往牵扯到配网运行部门与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沟通不足问题,因此不能说配网运行部门是全无责任的。

2.3 气候因素引起的不足

气候因素引发的配网运行问题具有危害大、发生突然、难以预测的特征,一直以来都是配网运行工作的一大难点。目前来看,最常导致配网运行故障的气候有三种,分别是雷电、暴雪和台风,其中暴雪基本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台风多发于南方地区,雷电则全国都有。这三种气候都会对配网电力设备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坏,我们现阶段能采取的措施大多只能进行被动防护,而且防护所用的措施或系统基本完全独立,既没有事前预测能力,也缺乏事后处理措施,一旦气候引发的配网系统损坏发生,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

2.4 管理因素引起的不足

管理因素引发的配网运行问题大多属于人为问题,总体来说,这类问题体现在制度和人员两方面。常见的制度问题包括配网运行的管理制度不严格或过于落后;巡检机制效率低下;故障应对制度滞后性过强;管理信息传输太慢;考核制度缺乏合理性等。常见的人员问题包括配网运行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人员的分配和组织缺乏效率,冗余人员过多;管理人员的心态不佳,缺乏责任心等。这些问题基本都是配网运行相关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只要结合具体情况调整管理机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缓解或解决。

3 我国现阶段配网运行的优化措施

3.1 针对内在因素的优化措施

加大对配网运行的改造投入是解决配网运行各项内因问题的根本方法。通过加大投入,尽快对年代过久、设施老旧、负荷过高的配电网进行更换,使之更能适应现阶段甚至下阶段的配网运行需求。在更新配电网本身的同时加装配套系统,实现对配电网的完全监测,以保证第一时间预防负荷超标与配电网故障。如上述改造和优化所需资金过于庞大,供电部门无力负担,可进行阶段性实施,对暂时没有资金改造的配电网进行配电优化,通过借用已改造电网等手段,暂时性缓解旧有配电网的运行负担。

3.2 针对外在因素的优化措施

为了解决各种外因问题,配网运行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并积极采取各种主动预防措施,改变原本应对外因问题时的被动与滞后。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各界宣扬配电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与政府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立交流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在审批基建项目的同时通知配网运行部门,以便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为各个有被盗取可能的配网设施加装防盗系统,与公安部门合作,强化配网系统的防盗能力。

3.3 针对气候因素的优化措施

针对气候因素进行的配网运行优化要注意因地制宜,考察当地的气候特点,以此为依据优化配网运行系统。举例来说,北方暴雪多发地区应更新配网设施的材料,换用具有一定抗冻能力和承压能力的材料;南方台风多发地区的配网系统时有导线反复,因此应将铁横担加以延长,并加装瓷横担,以加固导线,防止短路与跳闸;雷击频繁地区应完善接地网、加装避雷器、强化绝缘子,提高配网系统整体的避雷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加装主动防雷装置和雷电灾害反馈装置,这两种雷电防护措施虽然较为昂贵,但是在部分地区的实际配网运行中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

3.4 针对管理因素的优化措施

配网运行的管理部门应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配网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调研,及时了解实际的工作状况和工作需求,以此为基础订立新的配网运行管理制度。切忌直接照搬其他地区的管理制度,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脱节,反而降低管理能效。在订立管理制度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上文所述的各项内因、外因、气候因素等,争取将诸多问题中暂时无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通过管理手段加以抑制或消除。此外,一方面应加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素质,另一方面应优化人员的调配和管控体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为配网运行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人力

基础。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改革工作仍在进行,因此会对配网运行造成影响的各项内外因素仍在,各种新问题也会伴随着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对配网运行的优化注定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伴随着配网改革工作共同进行。为了实现配网改革与配网运行优化的同步进行,以发挥二者相互的辅助作用与能效优化作用,有必要尽快优化现有的配网运行系统,令配网运行的实际运行能效追上配网改革的进度,避免二者差距过大,引发改革工作与实际运作情况相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玮.配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农村电气化,2007,(1).

[2] 姜在兴.中压配网运行管理及发展方向研究[J].科技咨询,2008,(32).

[3] 王斌.漫谈配网运行中的常见故障和方法[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1).

线损管理中存在不足及优化对策 篇4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 电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 但是电网线损还是比较大的。电力企业控制电能损耗, 就成为整个电力行业的必然选择。线损是电网电能损耗的简称, 由发电厂出线侧计量点至用户侧计量点之间的各元件所损耗的电能。它由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组成, 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因此, 加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是实现企业节能、降损的关键, 是供电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在实际的电力系统线损管理过程中, 管理制度、技术应用与措施防范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使得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难于适应于当前电力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要想真正解决线损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措施之外, 还要强化线损管理, 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本文, 就配电网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降损措施进行探讨。

1 电网线损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

1.1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线损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线损管理组织不力

由于对线损管理重要性认知不够, 仅仅将线损管理看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企业管理层面仅仅听取相关线损管理人员的分析报告, 并没有对线损进行深层次分析与研究, 从而使得线损管理出现管理真空, 并失去对线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指导, 使得线损管理工作难于按程序进行。此外, 监督效果不佳, 处罚不够严格, 难以起到防范于前, 惩戒于后的效果。

(2) 缺乏对线损管理的综合系统性认识, 对线损经济指标认识不够, 甚至认为线损工作就是营销部门的事。

(3) 业务扩展把关不严, 存在较多的空载变压器, 没有根本杜绝高耗能设备。

(4) 计量表计不准确, 对于坏了的表计, 没能及时更换, 造成计量不准, 损失部分电量。

(5) 没有发挥用电监察的作用, 导致窃电现象以及各种违约用电现象时有发生, 电量损失严重。

(6) 无功管理不到位, 造成功率因数降低, 直接影响所辖区域线损。

1.2 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电网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 最初电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很多电力设施布置不合理, 部分线路存在供电半径过长, 线路老化问题。

(2) 近些年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电力负荷分布非常不均匀, 局部网络在负荷的高峰期将会出现严重的重载现象, 这一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损的发生。一般城市的工业聚集地:比如工业园区, 包含大量用电工厂和企业, 这些地方受电价因素影响明显, 工厂一般都集中在夜间生产, 易造成夜间电网负荷突然加重, 而影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然而, 如果在电力企业进行线损管理过程中, 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一因素, 也没有加快对电网进行有效的改造, 将会导致电网的线损问题日益严重, 从而将会进一步增加电网故障率,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区域, 如果出现电网故障, 将会导致出现大范围的停电事件, 不仅会给该区域的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也不利于供电服务水平的提高, 影响到供电服务的质量。

(3) 变压器配置不合理, 部分变压器利用率低, 存在较大的高耗能配变。

2 电网的降损措施

降低电网线损, 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加强管理, 以技术作支撑, 实现线损管理的规范化。

2.1 管理措施

(1) 健全管理组织网络, 完善线损管理制度

在线损管理中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能分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监督完善”的原则, 健全科学完善的线损管理网络, 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互相配合, 共同搞好线损管理工作。并实行线损管理指标细化与量化的方法, 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2) 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作用, 从最大程度上避免线损管理真空的出现。针对在实际的线损管理工作中, 要对管理意识不强、责任心不足以及造成失误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处罚措施, 而针对工作意识强、且工作做得好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进而提高线损管理人员意识, 有助于提高线损管理质量和水平。

(3) 应该不断的创新管理方法

由于线损的复杂性与电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电网发展的越快, 其线损的问题也就越复杂, 在管理方面难度也就越大。线损管理人员只有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创新线损管理方法, 才能够保证对线损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网的良好运行。

(4) 强化理论线损计算工作

根据电网线损的特点, 运用理论线损计算对电网进行线损计算, 并与实际线损值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各部分线损的构成百分比, 找出薄弱环节, 才能明确管理主攻方向。

(5) 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加强计量装置管理, 合理配置计量装置;正确计量接线, 尤其对二次接线一定要正确可靠, 拧紧端头螺丝, 确定正确的变比。

(6) 推广、应用降损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应用节能降损新技术新设备, 对电网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智能抄表。

(7) 加强营业普查

查电能表接线查偷漏, 查变比、查卡、账、票据及底册与电度, 杜绝无表用电。

2.2 技术措施

(1) 电力企业应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

首先, 针对目前电网发展速度与负荷增加速度不协调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快电网改造速度, 改进不正确的接线方式、缩短供电半径, 对远距离线路进行改造;大容量变压器应安装在负荷重或负荷中心区域, 尽量避开行人较多、车辆较多的场所;新建或改建线路, 为提高经济性, 宜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在配电网改造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考虑该地区目前的用电负荷, 还需要设想在未来十年该地区用电负荷的发展情况, 从而留出足够的增长空间, 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再次改造的成本。

(2) 合理调节运行方式, 提高变压器经济运行

通过负荷与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统计分析, 合理调整运行方式。利用错峰用电对重负荷进行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配电变压器的负载率, 一方面采用节能型配电变压器, 淘汰高耗能变压器;另一方面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 对已投入的变压器, 应结合现状计算各种方式下的线损, 选择最优运行调整。

(3) 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 合理安排补偿容量

增装无功补偿设备, 提高配电网功率因数, 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 从而可以减少配电网输送无功功率。

3 结束语

总之, 电网线损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环节, 关系着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全面体现了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 企业各部门及相关单位都需要加强线损管理工作, 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 及时发现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查找出具体原因, 采取相应办法, 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强化配电网线损管理的有效方法[J].科技与生活, 2012 (17) .

[2]张轶.关于配电网线损管理要点的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7) .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家庭作业 不足 解决策略

目前,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设计存在较大不足,主要原因是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忽视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要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家庭作业的设计,正视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努力探索出科学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

1.教师过于依赖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一定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喜欢使用题海战术。实际上,虽然题海战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教师想的那么有效,过度使用题海战术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题海战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做很多自己已经掌握的题型。这时,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布置作业的方式单一

在布置作业时,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传统、单一。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喜欢设计单词抄写、课文背诵以及短语记忆等作业,这些作业形式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数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学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利于学生高效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对家庭作业越来越没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解决策略

要想解决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教师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谨慎使用题海战术

虽然题海战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使用题海战术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布置初中英语家庭作业时,教师一定要谨慎使用题海战术。如需要大量的单词记忆、短语训练时,教师可以使用题海战术,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应布置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如对于单词储备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重点记忆、背诵单词;对于语法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训练他们的语法能力。这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完成家庭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家庭作业完成形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疲惫,长期下去,学生会失去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大胆创新,多样化地完成家庭作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排演舞台剧,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深入地了解课文,才能理顺舞台剧的剧情;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课文内容,在表演舞台剧时流利地背诵出来。表演舞台剧这种家庭作业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3.把家庭作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英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学好英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习诀窍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在设计初中英语家庭作业时,教师应把英语家庭作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生活话题,然后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辩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英语学习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真正发挥家庭作业的作用,体现家庭作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和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6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 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 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 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 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 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 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 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 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 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 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 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在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 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2 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 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 而且审批比较简单, 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 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 市场前景比较广阔, 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 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 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 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 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 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 很不合理。

2.3 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 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 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 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 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 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 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 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 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 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 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 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2.4 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 不仅频率高, 还存在很大的风险, 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 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 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 手续也是非常复杂, 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 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3 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 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 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 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 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现代农业持续, 稳定、快速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发,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最终提出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不足

1.1 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不足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市场不断变化,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 依旧需要进行施工管理。但因时代发展的脚步较快, 很多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其中, 以管理制度落后为主, 并伴随着资金供应不充足等一系列问题。

1.2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 由于水利工程比较复杂, 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 所以, 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多。由于管理人员较多,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 必须有效额控制每个人员。在庞大的管理队伍中, 不同人的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如果管理能力较差, 则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此外, 有些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未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3 施工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 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往的管理模式的重点集中在人员管理上。对于现阶段的管理要求, 涉及工程多方面的管理, 可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

1.4 施工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且社会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训。但这些管理人员经过培训后, 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很多管理人员未能正常工作, 严重阻碍了管理政策的落实, 降低了管理质量。此外, 还有一部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未具备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只有不断进行创新, 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对策

2.1 严格施工管控的要求

水利工程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在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管理时, 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对于管理工作而言, 需要制订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工作时, 需要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和管理标准。在实际运作时,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十分重要, 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管理标准的编制, 从而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借鉴。在实际运作时, 需要加大对实际标准的运用力度。如果发现不适应的情况, 则需要积极改正, 以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2 精确预算强化目标管理和成本管理

任何一个工程在施工时都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施工管理体系。该体系在建立时, 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 每个安排都要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对于工程的成本管理, 我们需要完善计算方法, 确保相关的工作科学、合理。鉴于水利工程发展的较好, 我们制定了标准的管理体系, 具体如图1所示。

2.3 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并重

任何一个工程质量是最受人们重视的, 管理工作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在管理时, 需要我们在事前、事中与事后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实际管理中, 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管理, 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2.4 在科学技术辅助下健全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随着时代的进步, 不断调整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时间较短, 并没有形成标准的管理机制, 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需要向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单位学习, 丰富我们的管理知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 我们需要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不断优化我们管理的方法。对于水利工程而言, 我们需要努力创造出适应水利工程长远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世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不足点及优化对策[J].建材与装饰, 2016 (20) .

[2]徐俊.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9.

[3]陈永清, 袁华义.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 (12) .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8

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

1992年, Cooke教授在《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一文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展开了大量研究。[1]但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内, 以服务或支撑产业、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目标,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功能, 以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为主线, 由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性要素, 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等资源性要素, 科技基础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等环境性要素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并是开放的、双向的, 它包含横向的知识创新、知识和技术应用转化、知识与技术传播以及政府调控等子系统, 也包含纵向的重点经济区、重点产业的创新子系统, 并能够随创新要素的变化而扩展或缩减其边界。

通过对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比较研究发现, 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般由知识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体系、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五个部分组成;同时, 技术创新体系既是一个创新整体, 也是多个专业创新体系的集合, 如图1。

2 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和基本特征

西安高新区从1991创建以来, 特别是2003年启动二次创业战略以来,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从总体上说, 已经基本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构成要件上看, 西安高新区的孵化体系、投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产业配套体系、环境体系、文化体系等技术创新的基本要件和架构已经形成。第二、从能力上看:西安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孵化能力, 投融资能力, 产业辐射能力都处在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第三、从绩效来看, 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在实现区内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效益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 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其内在的缺陷和不足也不容忽视。西安高新区是我国内陆地区依靠本地科技资源, 通过创新创业驱动,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区。其模式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紧密结合本地特点, 发掘本地科技资源, 以创业促创新, 以创新促发展, 产业开发与环境营造相结合, 以产业开发带动科技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可以概括为:内陆自主创新主导型高新区。[2]西安高新区的模式决定了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为:技术创业活跃型和内陆型。

一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西安以及周边地区聚积了丰富的科教资源, 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源头。在西安高新区这一平台上, 这些资源的活力被激发, 技术创业企业大量涌向。如表1, 西安高新区企业数量众多, 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另一方面, 西安高新区地处西部内陆, 存在明显的区位劣势。内陆型不仅是一个区位概念, 更是一个经济体制、市场发育、文化观念、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体系的概念。技术创新体系内陆型的特征制约了西安高新区的发展, 导致了相对较差的经济绩效。如表1, 西安高新区的经济绩效居全国六大高新区之末。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http://www.chinatorch.gov.cn)

3 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瓶颈。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和不足,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新创业者本身的缺陷与不足

丰富的科技资源为西安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但是这种从传统体制下生长出来的创新创业力量也存在先天的缺陷:一方面, 这些企业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与母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僵化行政管理体系, 严重地制约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机制的活跃, 以及企业的成长壮大;另一方面, 这些创业者来自传统体制, 其思想、观念、气质、行为都存在自身缺陷, 创业者很难彻底实现向创业家、企业家的转变。

(2) 市场发育滞后

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相互作用, 才能产生技术创新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 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从而引致高新区生机和活力持续爆发。作为一个内陆型的高新区, 在这一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目前, 西安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仍然比较低, 制约了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配置。与世界一流园区相比, 西安高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市场自由度低。市场体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前高新区市场体系结构基本完善, 但其运行环境和配套措施的建设还需要向纵深发展。第二、市场开放度低。内陆型的特点在先天条件上制约了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相对较低的市场开放度从两方面制约了企业的成长:首先企业无法在全球配置资源, 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其次, 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全球市场, 其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3) 创新要素结构存在不合理

一流的高新区应该具备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激活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充分碰撞和聚合, 产生高水平的绩效, 高水平的绩效又进一步增强这一平台的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目前西高新区还没有完全进入创新要素配置良性循环的轨道。创新要素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科技资源丰富, 但高端科技资源稀缺;研发人才丰富, 但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基础实施建设水平比较高, 但合作和交流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不够发达;传统资本丰富, 但新型资本模式稀缺;企业数量增长比较快, 但分工体系不够深化;企业的研究开发活跃, 但技术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4) 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产业要素健全, 产业结构合理, 产业分工明确。目前西安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7年, 西安高新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86亿元。但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相比, 西安高新区的产业竞争能力不强, 产业的持续发展乏力。其中最关键的症结在于:产业体系不完善, 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产业之间落差大。由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西安高新区的产业高低参差, 良莠不齐。产业的对接能力较弱, 传统的制造能力无法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2) 产业配套措施滞后。例如相关的产业引导措施、产业协调措施、产业基金尚未出台。 (3) 产业腹地支撑作用弱。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必须有广阔的产业腹地。例如上海张江高新区的蓬勃发展是以长三角产业腹地为支撑的。西安高新产业化能力的壮大必须在关中地区构造广阔的产业腹地。

总之, 西安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其具体症状是技术创业活跃, 但经济绩效相对较差, 其核心问题是产业化能力低下, 其根本原因是内陆型技术创新体系对创新要素活力的束缚。

4 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路径

阶段发展论认为, 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其主要主要特征可定量描述的阶段及其内涵依时间序列递进的现象。[3]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关键任务是要实现从要素集聚向创新驱动的转变。[4]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目前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创新要素的激活和产业化能力的增强。虽然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但就目前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而言, 其优化的关键路径是:通过新型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激活技术创新要素;通过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4.1 发展现代投融资模式, 进一步激活技术创新要素

现代投融资模式, 不仅是一种创业资金的渠道, 更是一种现代创新模式的制度安排。它能提供一种科技资源、资金和企业家才能 “链接” 的良好方式。通过现代先进创新要素和模式对园区原有创新资源和模式的冲击, 全面激活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具体的措施方面, 应该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科研成果评估和推广工作、建设创新企业信息资料库, 为资本市场提供信息资料平台。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应该通过业绩评估和企业调研, 对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企业进行资料汇总, 建立融资、海内外上市后备企业资料库, 为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提供充分的信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是, 抓住创业板市场即将推出的机遇,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开展上市辅导服务工作, 争取在近期推出20家左右的科技创新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2) 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VC) 和私募股权投资 (PE) 等现代投融资机构。现代投融资机构的进入, 一方面, 可以集聚大量的社会分散资本;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风险投资企业家管理才能和运作能力, 有效配置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 完善创新体系, 提高产业化能力。招商工作应该选定海外、国内发达地区知名的风险投资企业和机构作为目标, 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 争取这些机构来西安高新区开办常设机构, 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通过介绍和推广园区内具有重大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 吸引风险资金介入、合作。

(3) 建立开放的、定期的风险投资论坛。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人和风险投资企业家和机构进行经常、深入的信息交流和互信互动,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的机会, 并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进一步吸引同类企业和资本的进入。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现代投融资和管理知识、理念的教育和渗透, 提高企业和风险资本合作的意向和主动性。

(4) 开拓多种资本退出路径。建立开放式资本运营平台, 积极加强与海内外交易所、柜台交易市场 (OTC) 等机构的合作, 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售出或购并、公司资本结构重组等方式为风险资本提供丰富的退出渠道。

4.2 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Peter Gwynne在深入分析亚洲的日本与中国台湾省、新加坡和韩国鼓励和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历后, 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5]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规模水平和发展质量, 是完善目前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路径之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关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提升原有产业体系。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 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上下游配套体系, 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 从而获得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西安高新区应该进一步做好专业化园区的建设规划, 整理和整合现有的资源,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 重点推动通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汽车、生物医药、软件等六大专业产业园的建设, 提高园区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通过积极主动的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式, 锁定专业园区产业链上缺失的企业, 吸引他们来西安高新区落户, 进一步完善现有产业链条。

(2) 培育新兴业态、探索产业分工新形式。当今世界, 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链分工不断细化, 分离出来的环节又不断聚集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同时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 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 高新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西安高新区应大力培育发展以下三种新业态:发展由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催生的新兴服务业, 如互联网产业和3G产业;发展从高新技术产业链上分离出来的产业, 如研发与外包、服务外包、人才和劳务外包、设计、测试、咨询、技术交易等;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 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银行、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服务产业。

(3) 推进产业腹地建设。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一般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过程中, 西安高新区应该积极引导扩散效应的发挥, 加快产业腹地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快创新能力的扩散;另一方面, 可以避免区域地理空间上经济差距的过度拉大。西安高新区应该和相关的省市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 以高新园区的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业为核心, 大力发展100公里为半径的一级配套和400公里为半径的二级配套产业圈, 推动集群发展, 建设西安外围和关中产业带为主的广大的腹地。

(4) 推进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探索建立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联盟。西安高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在创业孵化、招商引资、专业服务平台搭建、专业化的地理空间规划中有意识地促成产业集群发展, 重点推动特色企业在物理空间上的专业集聚, 实现信息共享, 互通有无。建立基于多种目的的产业联盟, 重点推动由大企业发起成立, 以制定行业标准为基本手段的产业化前联盟, 为进入新兴产业做好准备;推动围绕龙头企业、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产业化过程中的联盟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开拓共同市场为目的的产业成熟阶段的联盟。充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产业联盟中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在推进产业联盟过程中探索政府支持企业从点到面的转变。通过产业联盟横向维护良好的竞争生态, 纵向整合产业链和产业资源, 为形成产业集群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广胜, 许小忠, 徐燕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主要类型: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 2006 (3) :23-29.

[2]景俊海.科技园区的西安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3-87.

[3]周元, 王维才.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理论框架[J].经济地理, 2003 (4) :451-456.

[4]张克俊.国际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3) :33-38.

探讨环境监测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篇9

1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 认识不到位。从不少地方的环境监测单位来看, 对环境监测的认识不到位, 质量意识淡薄。在没有取得相关认证之前, 工作非常认真, 一旦获得相关认证后, 就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 工作飘忽, 惰性大大增长, 监测工作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形成全员性质量管理意识。第二, 监测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监测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乏力。有的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由于地方经济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地理位置偏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导致监测办公条件简陋, 监测用房破旧不堪, 监测仪器的数量严重不足, 监测设备老化和损坏问题严重, 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要求。由此可见, 上述因素都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精准度, 导致难以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三, 环境监测制度建设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制度是做管理的基础, 只有适宜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从当前的环境监测管理来看, 虽然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程序、职责进行了规定, 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 从当前来看,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很多原来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该远远落后于当前的新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些滞后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有效地对现代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第四, 环境监测结果缺乏可信度。监测所得的相关数据所传递的信息, 对环境监测结果、环保部门的决策等具有直接的影响。从当前的环境监测结果来看,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政绩考核的影响, 人为地进行一些改动, 降低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二是因为地方监测站监测技术落后, 导致监测的数据缺乏足够的真实性、准确性, 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信度。三是因为监测指标缺乏明确性, 也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 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剖析其中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达到优化环境监测管理的根本目的。第一, 倡导全员参与的环境监测质量意识。一是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意识渗透到与之相关的所有环节和所有相关人员, 构建以实验人员和质监人员的为主体, 全员积极参与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 加大对环境监测的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宣传的优势, 通过网站、博客、微博、QQ群、论坛等多种形式, 开辟多元化环境监测网上宣传渠道。还可以借助文体娱乐活动的形式, 积极开展以环境监测为主题的文娱活动, 如环境监测文艺汇演、地球日等一系列活动。三是细化环境监测工作职责, 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进一步明细化, 确保工作职责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让每个环境监测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积极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以增明每个环境监测人员质量管理的自我约束力。第二, 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 夯实监测质量管理的软、硬件基础。一是夯实软件基础, 不断完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 以技术文件的形式, 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 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 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监测的质量管理, 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二是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投入, 不断改善监测工作的办公条件, 配足配齐监测房间、监测仪器设备等, 确保硬件建设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相适应。第三, 强化质量监控工作,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制定质控实施计划, 采取平行样、空白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 对监测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 强化日常质量监督管理。

3 结语

总而言之, 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我们应该严格遵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方法, 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 夯实监测基础, 强化质量监控工作,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为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环境监测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对环境保护的规划、实施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境监测问题。本文就环境监测存在的不足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旨在与同行交流, 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质量,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程雯雯.浅谈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工作[J].科技传播, 2011, (03) .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10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我国高校目前已开始重视并实施各种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举措,其中加强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正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质量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逐步提高,其中专业型社团作为以专业知识为背景、运用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社团组织,其专业性特点能满足学生对拓展专业领域视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特殊需求,它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的各项社团活动,具有着其他社团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它在大学生技能提高和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国内理论层面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工作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本文通过调研山东某学院机械专业社团的建设情况,试图从专业型社团建设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为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 现有专业型社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此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研,选取了山东某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样本,面向不同年级和专业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通过调研发现,该学院专业型社团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学生也亲身加入了专业社团活动,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收获了许多专业成绩,但是该学院专业型社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也是各高校专业型社团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专业教师的参与是专业社团与其他类型社团的重要区别之一。专业教师所做的建议、监督和评价工作决定了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数学生因为自身的能力不够或没有遇到合适的指导老师而没有参加技能创新性活动,分别占到总人数的70.97%和61.29%。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参加技能创新性活动并不是自己没有技能创新意识,方法和知识上的欠缺,只要专业教师加大方法上的指导和知识上学习,学生参与技能创新性活动的比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调查发现,由于激励和培养制度不完善,多数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2 社团活动限制太多,没有经费保障

在调查中,90%的社团负责人都认为社团发展所受的首要限制就是活动经费问题,一般情况下,社团的活动资金主要来自社会赞助和成员的会费[1],前者由于诸多原因往往很不稳定,后者所筹资金又是杯水车薪。其次是场地问题,各高校普遍不把社团的场地建设纳入学校的规划方,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数量大大减少。该学院有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以上原因举步维艰,比如,机电产品创新竞赛、汽车概念设计比赛、专题讲座等。

3 组织管理制度仍需加强

专业型社团目前存在的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社团内部奖惩制度不明确等问题,从调查中学生获取技能创新活动信息方式结果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通过经验交流、班干部班级通知和网站通知来获取科研活动信息的同学占大多数,其中通过经验交流方式来获得信息的同学占到45.86%。同学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目前,学生社团对同学们获取技能创新活动的贡献还不够大。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团的组织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二 专业型社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发展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型社团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知识之外,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但现在的专业型社团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专业社团的发展策略。

1 加强社团队伍培养,强化对社团的指导

第一,参与技能创新活动动因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比例高达72.62%,对技能创新活动充满兴趣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分别占59.24%和42.04%。由此可以看出,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爱好是学生参与专业型社团最主要的动因。能否满足大学生提升能力的需求,能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专业社团应有的作用,研究认为这取决于社团队伍的建设。

专业社团需要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管理能力突出的社团负责人与骨干队伍去带动和引导社团成员。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应来自社团,在社团科研和创新活动中成长和造就,由社团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另一方面,学院和系部应把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团学干部体系,并在思想过硬、素质全面、工作能力强等几个方面有针对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激励,还应该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对他们的社团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考虑[2]。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激情和活力,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使其在参与活动中不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要提高专业型社团活动的层次,还必须要聘请指导教师在专业社团的发展目标、方向、专业及经验等方面大力帮助。鼓励校内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定期、持续地指导专业社团。在院系层面制定培养计划和奖励措施,使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2 健全社团管理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

第一,高等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社团发展,应在政策扶持、物质保障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政策有扶持,才可确保社团发展的政策导向性。高校管理者应专门出台社团队伍建设、社会活动开展、场地经费保障及社团发展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政策的连续性、关联性和完善性是专业型社团发展持续性和长久性的先决条件;还应建立相配套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如社团组建、活动开展、社团财务、成员考核、社团注销等相关规范。以政策为导引,让政策服务于社团发展,这样就可以让社团成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热情和活力让专业型社团的发展无后顾之忧。物质基础是社团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高校对专业型社团进行物质和经费扶持时,应针对专业型社团的特点,明确社团的发展和活动经费所占学校预算的比例,并设置监督部门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同时,鼓励社团开源节流,让社团尝试通过与企业联办、合作的形式,自筹部分经费。另外,学校还必须多渠道建设和完善社团活动场地和设施,比如高校自筹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争取企业冠名等都是可行的方式。

第二,高等学校还要建立并理顺社团管理机构,明确归口部门及其相关职责。通过完善的社团管理机构,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管理,指导社团工作,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2]。调研所在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直属于校团委的社团联合会,各类社团在社团联合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社团联合会可以督促社团发展和社团活动,从而确保社团活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而且运行发现,社团联合会有助于增强社团归属感。该学院还建立了院、系两级分层管理模式,形成了学校宏观领导、团委统一协调、系部具体管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3 创新社团活动形式,积极实践校企联合模式

如火如荼的社团活动是高校生命力重要的展现形式,调研发现,对于技能创新活动的类型,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专项社会调研活动,占到75.8%,专项/专业竞赛占到47.1%,占第二位。可以看出,学生参与技能创新活动类型相对比较单一,集中于假期专项社会调研活动项目,说明高校开展的技能创新性活动还不够丰富。要开辟新的渠道,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平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专业型社团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

专业型社团开展活动有其突出的专业性,无论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学习报告会和研讨会,还是技能培训、参与竞赛、专业服务社区活动,无不紧扣“专业”的主题和特色。高校本身的浓厚学术科研气氛对专业社团是很好的熏陶,专业型社团应打破常规,创新活动形式,多参与国家、省市和学校各层面开展的大学生科研创新竞赛、科研项目等,多锻炼并坚持不懈,即便没有取得重大成果,对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高校产学研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专业社团还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大的决心加强与企业联系,争取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项目,有了企业提供的技术资金支持,社团成员便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还可以了解企业行业动态,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要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必须足够重视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掘专业型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专业型社团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教师指导、物质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给高校专业型社团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更好的发挥内在功能,从而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芳.科技创新团队各类人才特质的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2010.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11

1 水利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特点

水利电子文档是指在水利工作中,通过电脑等办公设备创建并储存的相关资料,包括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电子工程图等,电子文档管理有四大特点。

第一,水利电子文档并非通过传统的纸笔进行记录,必须通过计算机等办公设备才能进行存储、浏览、删改、使用。水利电子文档只有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库录入等),工作人员才能够通过键入档案号,查询到对应的文档进行浏览。

第二,水利电子档案管理操作直接在电脑等办公设备上进行。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电子档的归档操作,把不同的档案、信息归类到不同的目录下,并进行档案号标记,设置几级目录,二级目录在一级目录之下,档案号(工程代号)标记在目录之下方便工作人员进入数据库,查找调阅。

第三,水利电子档案管理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共享。水利电子文档具有共享的特性,若档案管理人员拥有一级管理权限,只需知道文件名称,并进行共享,那么同凡是在同一网段的电脑都可以进行该文件的查询,并对查找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一些文件,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应也随之减少。

第四,水利电子文档管理在理论上不需要很大的操作空间,只要能够放置下必须的办公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就可以,但对环境的其他方面要求比较高,温度、防磁等有一定规范。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温度应该尽量不低于17℃,不高于20℃,而湿度则最好不要低于35℃,也不要高于40℃,另外,还要有比较好的防尘和防火措施,以保障水利电子文档能得到妥善保管不被遗失。

2 水利电子档案管理在归档方面的现状与分析

笔者就现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水利电子档案管理上有以下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2.1 硬件与软件设施的不足

由于电子档案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并且可随时进行更改,所以,必须做好电子文档的备份。想要做好电子文档备份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每份文件在建立时就做好备份,一式多份,保存在不同的硬件设备中;二是电脑、硬盘这些存储设备容 易损坏。电 子文档和 传统通过 纸笔记录 的档案相比 查阅受到 硬件设备 的限制,不能够直 接进行浏 览,必须借助电 脑等办公 设备,否则不能 进行浏览、阅 读、查找、整理。

2.2 电子文档管理人才的不足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档案管理上有一定的素养,对信息足够敏锐,还要对电脑操作足够熟悉。就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而言,水利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中,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还是不够多,很多管理人员只具备其中的一项能力。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增添了电脑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但管理人员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办公设备操作的学习,使这些资源浪费了。

2.3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资源是利用网络进行共享和传输的,而网络的受众面非常广,任何人都可能通过网络手段窃取信息甚至篡改,网络本身也存在不稳定因素。而电子文档在传输、归档时,也可能遭到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导致电子文档中的重要内容保密性、稳定性受到质疑。这些是目前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安全问题。

2.4 出现虚假信息

在水利档案管理部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将过去的纸质文档转变为电子文档,在进行电脑操作输入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容易出现信息的错漏,档案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被篡改,而且由于电子文档在修改归档时不会留下操作痕迹,有时会出现错误修改,而又找不到原版文件的情况,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方面就得不到保障。电子文档原始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传统纸笔记录的文档原始性可以从字迹、图、印章等方面去体现,某种内容往往对应一种体现形式,例如,某项申请,可以通过字迹上判断出是这份申请是申请人自己撰写的还是其他人代写的,而电子文档形式和内容却没有关联,档案检测部门很难在进行检测时判断其原始情况。另外,电子文档往往会在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传阅,修改,在这期间很容易发生信息丢失或删改,而电子文档保存的形式种类也很多,在使用不同硬件设备,以不同格式进行存储时也会发生信息的缺损,所以,电子文档的完整性也难以保证。

3 提高单位电子文件档案瞥理水平的对策

电子文档的归档整理保存是水利电子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每个档案管理人员应养成这样的习惯。加强单位电子文档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质

笔者调查发现,档案管理人员中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同时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又懂得电脑等硬件设备操作的人才非常少,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者对自动化办公设备操作不熟练,这方面的提高迫在眉睫。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工作人员这方面的培训,可以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到其他先进单位学习交流,增加工作经验,提高技能水平,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

3.2 加大对电子文件软件、硬件设施管理与完善

水利电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必须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并做好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工作。

其一,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从最重要的部门和环节开始,增添自动化办公设备,实现硬件设备的统一管理,包括电脑、硬盘、扫描仪、打印机、照相摄像设备等,硬件设备是水利电子档案建设的基础,加强硬件设施能促进水利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

其二,在软件方面加大投入,重点在于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保障同网段的电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使档案管理部门、人员能便捷的进行档案的浏览、查询、整理。我国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多(南水北调等),在项目计划、实施、结束、整改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水利方面的信息资料需要保存、进入档案库中,这些信息资料非常重要,数据量也十分庞大,进行相关电子文档建设、保存,方便以后浏览查询使用。

3.3 必须确保档案管理部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肃、严谨的进行,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并要求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并透明化水利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社会监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对工作中加强电子档案传阅、查询过程中的监管,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电子档案管理严谨、严肃执行。

3.4 加强安全方面的法律保障

在实践工作中,电子档案要保障其安全保管和应有的法律效力。第一是要将相关的法律条文制定完备,尤其是要与时俱进,紧跟电子档案发展趋势和现实状况及时补充所需法律;第二就是要严格执法,强有力地打击电子档案为主体的犯罪行为,对出现问题的部门责任人实施强力处罚。

3.5 确保真实性与原始性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是后期管理的基础,所以说电子档案的两种验证手续,其中之一就是经由身份验证,先由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进行加密,输入个人信息,并且使用电子档案的调阅口令来限定其他人对用户信息的访问权。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时,要严防相关人员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归档时要有负责人签字和在载体背面盖章等。

4 结语

电子档案是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档案应用形式,由于我国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时间并不长,相应的管理方式尚待完善,给日常电子档案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同时为我国电子档案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机会,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研究,并且提出改善合理手段,最终实现现代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化和升级。

摘要:国家水利部门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电子档案管理在基础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水利部门基层档案的整理监管主要采用纸质版,而现在则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收集,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相比传统模式,通过计算机操作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包括整理工作方便快捷、查找简单、工作效率高,容易达成信息共享等。笔者就水利部门电子信息化中电子档案的应用现状与问题以及进一步改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部门,电子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蔡国庆.浅谈电子档案管理[J].黑河学刊,2014(3).

上一篇:共享社区下一篇:矿井救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