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因素

2024-06-04

不足因素(精选8篇)

不足因素 篇1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投资效率更是企业投资的直观反映, 因此企业的投资效率一直以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然而非效率投资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 其中包括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即投资不足。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的因素有许多, 国内外理论界也对此存在大量的研究。

Myers ( 1977) 认为, 在风险负债条件下, 由于股东所承担的投资成本与其享有的新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不对等, 导致股东从新项目投资中获取的增值较低, 因而缺乏最大化公司价值的投资动力。

Holmstrom和Weiss ( 1985) 认为, 管理者的薪酬与其努力程度相关, 而管理者实际付出的努力无法被量化和知晓, 而投资项目的产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 当存在不利随机因素时, 管理者为了避免风险而选择放弃投资。

Aggarwal和Samwick ( 2006) 分析认为管理者喜欢 “偷懒”, 而投资加重了他们的监管工作, 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私人成本, 如果投资引起的私人成本较高时, 经理将可能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王菁、程博 ( 2014) 以2007 - 2012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考察了外部盈利压力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分析师通过手中掌握的相对较多的资源, 向投资者公布企业的盈余预测, 如果企业达不到预测的盈利目标, 企业的股价可能会下跌, 管理者的名誉、薪酬、甚至职位都将可能受到影响。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减少损失, 会忽视企业长远发展, 选择减少投资, 来夸大当前业绩。这是因为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 虽然增加投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但是企业投资具有产出不确定、收益跨期性的特征, 增加投资不能使企业的业绩立刻提高, 反而会增加折旧、租赁费用等, 降低了企业当前盈利水平。

以往文献中对投资不足主要是从管理者和股东的代理冲突角度来分析, 这其实主要存在于股权比较分散的企业, 而在股权集中的企业主要存在的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行为。罗琦、王寅 ( 2010) 发现在股权集中的企业, 大股东存在持有流动性资产的偏好, 这是因为以现金持有公司资产方便大股东转移公司资产, 这就使得公司的现金流不能充分地投入到发展前景很好的投资项目当中, 导致投资不足。

无独有偶, 周春梅 ( 2011) 通过对4822 个国有上市公司年度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 在国有上市公司中, 控股股东也存在将上市公司的资源转移到母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方的强烈动机, 导致公司投资于正净现值项目的资源相应减少, 造成公司投资机会丧失, 进而导致投资不足。

朱松、夏冬林 ( 2010) 从会计信息方面研究了稳健会计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发现: 稳健的会计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这是因为会计稳健原则降低了企业报告的盈利能力, 对会计盈余数字产生了负面影响, 进一步影响到企业未来时间的融资能力。企业的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收到企业融资能力的约束, 融资能力低则导致企业较低水平的现金流, 进而出现投资不足。

窦炜、刘星选取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 年- 2006 年的数据为样本, 研究债务契约冲突导致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结果表明: 低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债权更容易引发投资不足的冲突; 相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存在投资不足的债权冲突; 短期债权更容易引起投资不足的冲突。

以上文献对我国企业存在的投资不足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代理行为、控制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冲突、会计信息等方面, 理论与市政兼顾。但是对于我国正处在制度转型和经济转型中这一大的背景对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缺乏足够的探讨。

参考文献

[1]Aggarwal, R.and A.Samwick, 2006, “Empire Builders and Shirkers:Investment, Firm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Vol.12, pp.489-515.

[2]Holmstrom, B.and L.Weiss, 1985, “Managerial Incentives, Investment and Aggregate Implications:Scale Effe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2, pp.403-425.

[3]Myers, S.C., 1977.“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9, pp.147-176.

[4]王菁、程博.外部盈利压力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 2014, (3) .

[5]罗琦、王寅.投资者保护与控股股东资产偏好[J].会计研究, 2010, (2) .

[6]周春梅.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投资过度抑或投资不足?——基于政府干预角度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1) .

[7]朱松、夏冬林.稳健会计政策、投资机会与企业投资效率[J].财经研究, 2010, (6) .

[8]窦炜、刘星.债务契约冲突:投资过度或不足——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 2011, (5) .

不足因素 篇2

央行征信系统尚未开放、社会征信机构又难以满足需求,随着业务量的稳步扩张,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开始投身自建征信系统。

不过,在整体实力较弱的情况下,P2P平台自建征信系统面临着资金实力不足、数据获取渠道有限、信息完整性不够等多方掣肘。面对这一现实,新浪支付资金托管部门建议,通过各个平台共享数据的形式,建立P2P征信联盟,以解决行业征信困局。

7月30日下午,一家名为融资谷财富商学院的民间金融培训机构在深圳成立。这是一家有着P2P背景的民间机构,其发起方业务包括融资担保、P2P等多个领域。该院院长陈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金融知识培训,实现线上线下互补,最终实现融资方与资金方的充分对接。

实际上,这并非融资谷的全部目的。公开资料显示,融资谷资本集团总部位于深圳,注册资本3亿元,除了融资谷财富商学院之外,还有财富管理、融资担保、P2P等业务板块。借助这种“全生态链”的模式,该机构可以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建立平台自身的征信系统。

新浪支付资金托管部门还称,部分企业融资后,也会有投资需求。这样不断滚动,不断解决借款人和投资人的需求,也能促使平台做大。除了共同学习,也会组织企业、个人现场考察,增加对借款人、所投项目的了解,进而实现风险控制。

对融资谷来说,这是建立其征信系统的有效途径。“除了企业自己提供的各种信息,由于需要指导他们健全财务和管理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能了解到借款人很多信息,加上现场考察,我们就把借款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称。

不足因素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社会化不足;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

一、问题提出

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不久前选择了市内7家幼儿园的341名3-6岁的儿童

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儿童社会化方面。5-6岁儿童中有52.42%的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伙伴的合作能力不强;45.61%的4-5岁孩子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自己的情绪会对别人造成的影响;21.36%的3-4岁孩子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1]。因此探讨儿童的畸形社会化问题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畸形社会化问题的影响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2]。

要想清楚界定学龄前儿童社会化不足,就必须先对学龄前儿童正常社会化的结果了解清楚。学者们认为社会化的正常结果就是使个体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满足一定的需要,妥善解决好复杂多元的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3]。

本文分别从自我系统和社会性交往两大维度将儿童社会化不足的表现界定如下:

1.自我系统发展的不足

这里的自我系统主要是指儿童的自我意识。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从对

自我尊重的的意识开始的,即欲摆脱成人的保护,寻求独立做一些事情而产生自尊和自爱。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社会化不足,表现为不能对自己的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进行评价,不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好坏,没有发展出尊敬长者的行为;儿童仅表现出愉快和愤怒等这些生理需要的表现,而委屈、自尊、羞怯等反映社会性体验的却没有发展,例如儿童不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自我控制能力很弱,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2.儿童社会性交往发展的不足

社会化不足的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常表现为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失去主动性甚至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缺乏安全感,焦虑感强,常对父母产生不满或常与父母发生争执;与同伴的交往中常表现为儿童不能学会与他人以平等的方式合作、协商,多以满足自己的要求为出发点,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如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采取攻击的行为方式,因此亲社会行为较少,侵犯性行为较多,同伴关系多表现为被拒绝型;与教师的交往中常表现为不能遵守教师制定的班级规则与群体秩序,耐挫力弱,遇到批评容易产生沉沦、消极心理;遇到表扬容易产生自傲自大的骄躁心理。常常依赖教师,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容易对教师产生不满,总是希望教师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根据个体的认知发展,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知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其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活期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由于儿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形成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而父母借助于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指导,是子女所无法抗拒的。最后,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因此本文选取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这三个方面探讨其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1.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其构成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不同影响。我国现存普遍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其中,单亲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不足有很大的影响。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而仅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使儿童处于父母单方或双方与儿童长期分离的状态,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社会环境等都处于失衡的发展状态,使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不利于甚至是阻碍儿童社会化的程度和质量。在这种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儿童容易出现自尊心较弱,自控能力差,性别角色认知有偏差,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对家庭的满意度低、缺乏安全感,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社会化不足的行为表现。

有研究者表明,夫妻的离异或丧偶造成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剧变,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容易使其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同时研究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儿童行为一般表现为两极性,一种是自勉自励,从维护自尊出发,走向高度的责任感、成熟感,这与他们报偿孤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弥补家庭的缺陷、努力进取的强烈意识有关;另一种是自暴自弃,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伴随有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有关,这是儿童社会化不足的体现[4]。

另外,有研究者表明,单亲家庭中子女的不良情绪不仅仅是自身对家庭关系变化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对其父母或多或少不良情绪的间接反映,别人的“标签”和负面的态度,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单亲家庭的父母经历心理创伤,容易对子女产生过度的期望和畸形的爱,这会使孩子倍感精神负荷。在单亲家庭中若有不适宜的教育影响,更容易造成孩子在性别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例如“男孩女性化现象”[5]。

独生子女家庭是由一个孩子和一对父母组成的家庭结构,他们生长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之中,其特点就在于其子女的“独生”形态。很多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方面比非独生子女更有优势,但在社会化方面更容易产生社会化不足的现象,如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定等问题[6]。

有研究者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铺垫使得他们“一帆风顺”,人为地减少了很多挫折的经历,容易形成一种“优势心理”和自傲心理,致使自我评价发生偏差,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不足。在顺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常表现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遇到难题或畏惧不前、或张皇失措,遇到打击或一蹶不振、或沉沦、消极。[7]。另外,独生子女必须走出家庭才能找到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但由于家长的过分关注,几乎没有人肯放手让自己的孩子与同伴自由来往,因而他们与同伴的交往实际上仅局限于学校,但学校由于教学计划与精力的局限,不能提供给他们充足的交往机会和时间,他们也无法学会照顾他人、关心他人、分享与协调等一系列的交往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导致独生子女的社会化不足。

还有研究者表明,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或社会中,遇到困难便退缩、消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这些儿童没有克服“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冲突,自卑感与日俱增[8];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有的家庭甚至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参与进来服侍孩子,使得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依赖,失去了主动性,也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在早期的环境中只能接触到父母,而在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也是儿童最早期的社交生活,这种交往中既有手足之情的亲子接触,又有相互制约帮助的教化作用,这是儿童实现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与他发生这种联系,所以,他们极容易形成利己心理或缺乏社交能力,很容易导致孩子依赖性强、道德体验感弱等社会化不足的表现。

2.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本文的父母教养方式将依据国内常见的分类方式,把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四种:

(1)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通常表现为父母给孩子充分的发挥和探索空间,提出适当的要求,给予充分的信任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

(2)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通常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父母制定的目标或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并很可能积累反抗情绪,孩子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溺爱型的父母经常不合理的满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试图给予孩子最多的爱和关注。此类父母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或目标,尽力减少环境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束缚。

(4)忽视型的父母往往缺乏满足孩子情感、物质、被教育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动机,造成他们表现出对子女的漠不关心,无法传递爱与关注。

在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在这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虽然可能造就孩子在学校中的优秀表现,但此类教养方式由于过于强调社会规则和行为目的,也较多的引发儿童社会化过度的表现,如焦虑或者退缩的行为问题;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最容易导致儿童的社会化不足,其中溺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无法培养起适当的自身控制能力,孩子的挫折感往往过于强烈,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认真审视自身的缺陷,表现为哭闹等极端行为,这类孩子依赖性较高,同伴关系较脆弱;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导致对社会环境的错误判断,表现为社会和社交适应性不足,容易产生极端个性。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学者是西蒙兹,他从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和支配-服从(不是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就是一味服从孩子的要求)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他比较了双亲是支配性的儿童与双亲是服从性的儿童,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具有反抗、独立和攻击性特点。如果拿双亲是接受性的儿童与双亲是拒绝性的儿童相比,前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等特征,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漠以及反抗社会的倾向[9]。也就是说,一味服从孩子要求和总是拒绝孩子的爱的这两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社会化不足的趋势。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溺爱的态度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反抗、幼稚、神经质的个性;母亲顺应的态度容易导致儿童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粗暴的个性;母亲照管过甚的态度容易导致儿童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的个性;母亲专制的态度容易导致儿童依赖、反抗、情绪不安、自我中心、大胆的个性[10]。

3.家庭亲密度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家庭亲密度是家庭成员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亲密度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关系密切,高程度的家庭亲密度与儿童较高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同时也是避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的交互作用决定着儿童的社会化表现。友好积极的高亲密度家庭是最有利于儿童社会化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尊重他人,有利于儿童以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低亲密度家庭中,如果父母双方经常发生矛盾,由于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把观察到的父母的不良行为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导致多种行为障碍,家庭的紧张气氛使得孩子将在家庭中的情绪带到更广阔的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反社会情绪。总之,低亲密度的家庭容易导致儿童社会规则意识弱、道德判断水平低、攻击性行为多、与父母、同伴、教师的交往关系脆弱等社会化不足现象。

有研究者通过对获取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取得以下的研究结果:单就家庭亲密度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结果而言,男性儿童和女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的亲密度都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家庭各成员间的矛盾性越大,行为问题发生越多;家庭环境内外的高亲密度会降低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矛盾性会增加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女性儿童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性问题的发生率,高矛盾性会提高女孩社交退缩、体诉行为、违纪、攻击性、性问题的发生率[11]。

还有的研究中提到,儿童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而父母成员间互相争吵、言行粗鲁,使儿童生活在紧张冲突的家庭氛围中,就极易形成许多不良的个性[12]。不良的家庭心理与生活气氛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这仅是一种单样本的调查,儿童的社会化当然还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自身的特性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地改变家长的抚育方式,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范式,能让家长们更好地抚育孩子以避免孩子出现畸形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2][5]井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及其解决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1(2)

[3]周东明.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东方论坛,1996(4)

[4]李霞.社会化过程出现的困境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8(19)

[6]童莹.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职教学院硕士论文,2004,11

[7]许华.论家庭环境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2007,8(81-83)

[8]王哲.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困境及其超越[J],家教锦囊,2009,9(56-58)

[9]白生君.论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文化氛围[J],陇东学院学报,2003,1(95-98)

[10]徐顺生.家庭环境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6,10(449-452)

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制约因素分析 篇4

(3) 实行农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补贴机制。对战略物资如粮棉生产制定补贴措施, 对农产品流通要在交通、税收等方面给予暗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农业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要加大投入力度, 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转农业资金工业用的问题, 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要给予优先放贷和政策贴息。

2、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农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仅仅加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不够的, 在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同时, 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1)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农户分散经营行为的短期性和实际存在的土地承包期的不稳定性, 使得农户投资农田基础设施的风险过大, 并且资金的限制也使得单个农户也难以独立承受。要加快农业发展, 就必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大国家和农村集体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 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并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比重的降低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投资作保障。否则, 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基础条件的制约, 难以吸引投资, 农村劳动者难以在农村找到就业机会, 必然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 增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 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恶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参考文献】

[1]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福建论坛, 2008 (6) .

[2]张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侯风云、徐慧: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J].理论学刊, 2004 (2) .

[4]李伯兴: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思考[J].中国改革论坛, 2007 (6) .

[5]薛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http://www.gxny.gov.cn/2004/1123/170450-1.Html.

(责任编辑:周晓)

(1、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

2、重庆市南岸区海峡路社区重庆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在我国,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对应着中国社会特有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四个方面, 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赶不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收入上的差别, 无论是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增幅来看, 还是与城镇居民家庭作横向比较, 农村居民收入整体上偏低。消费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 收入低下, 可支配收入自然就低, 从而导致消费不足。

二、医疗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农村条件的艰苦, 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受过良好医疗教育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 使得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农村地区大都以村委会为中心, 村级卫生室大都分布在村委会所在地, 村级卫生条件差, 医疗水平、服务水平都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价格与药品的质量以及所提供的服务不匹配, 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游医和庸医, 经常出现医疗事故。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得不到合理及时的培训、技术水平低下, 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农村, 针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宣传不是很到位, 农村居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缺乏了解的积极性, 小病不看一旦导致大病往往使得病人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在公共医疗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看病者处于卖方市场, 这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能够应付大病, 农村居民在大病面前无可奈何。

三、农村居民中老者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 传统养老面临道德风险考验

在转型时期, 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的糟粕文化相结合, 使得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扭曲, 尊老爱幼被看作迂腐的东西, 孝敬父母被看作是一种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为富不仁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蔓延和传播。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在农村老年人占据相当的数量, 其实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是方方面面的, 针对老年人消费的产品也是多方面的, 可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制约的因

的制约因素分析

400060)

素导致老年人或即将进入老年的人不敢消费, 只能过上一种最底端的解决温饱的生活, 基本上属于那种典型的小农生活, 商品消费基本是空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 需要得到公共服务与社会各方面的照顾;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他们不能够再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因为他们大多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 或者劳动生产率很低, 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农村, 老年人群体是一个队伍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消费受到社会道德和相关法律服务滞后的制约, 其结果必然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传统养老的风险在加剧, 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 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四、农村市场商品供给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适应

农村居民虽然有较强的购买欲望, 但在现实的消费品市场上表现为需求不足, 这与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差是分不开的。第一, 工业企业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协调, 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二,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商品销售网络不健全, 商品销售服务化在农村严重欠缺, 而且商品流通化组织程度低, 农村缺乏组织规范、运作高效、规模适度的超市、连锁店、购物中心等定位在中低等收入阶层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

一方面, 由于农村购买力低, 我国工商等企业的着眼点主要在城镇市场, 对农村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导致供给农村市场的商品结构和城市市场雷同, 缺乏农村市场的特色。另一方面, 农村消费者享受不到与城市消费者一样的消费待遇, 农村消费者遭受到消费歧视与忽视。在城市销售服务是全方位的, 在农村销售服务是欠缺的, 厂商的服务链条没有相应的延伸到农村, 在很多地方, 在很多方面, 农村销售的服务存在盲区。

五、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需求不对称

农村消费市场空间大小与农村的公共产品设施是正相关的。交通设施是公共产品设施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监督存在较大的空白, 从而导致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伪劣商品大行其道, 其他生活消费品的劣质情况在农村更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特点使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 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为此, 农村居民在遇到大笔消费之前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平常只能节制消费或者压制消费。

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特别是居住在交通落后, 甚至没有交通可言的偏僻山区的农村居民, 信息闭塞, 使得很多农村居民很难获得众多新商品的有关信息而激发消费的欲望, 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不少农村居民看不懂电视中的广告, 听不懂广播中的商品广告词, 这些使得农村居民获取新商品信息的通道受阻, 从而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六、消费观念落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思想障碍

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一些误区, 表现在:重视储蓄积累, 忽视当期消费;重视物质消费, 忽视精神消费;偏好于经久耐用, 淡泊于时尚时髦;偏好于维持性消费, 偏向于“无债一身轻”;在广大农村对于借债消费行为是要担当一定的社会道德舆论风险的, 借债消费往往被认为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懒汉思想与行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无论你愿意与否, 节约都是一种社会行为, 甚至是一种强制行为和无可奈何行为, 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会受到物质匮乏的约束。在物质财富相对丰裕的现代社会, 适度的节约是必要的, 但是对于消费来说, 过度的节约不但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还会制约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七、农村社会治安的不理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普通老百姓因为惧怕暴露了财富遭人嫉恨和被人打劫, 于是压低日常消费, 这种现象在全社会虽然不是主流, 但是其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 就没有全社会的安康。老百姓不敢从容消费、大胆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所不期望的, 农村社会的消费市场本来就低迷, 加上老百姓因怕消费而招致不幸, 使得在某些农村地区消费更加难以开启。

八、城市化滞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原因

城市化水平偏低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根本原因。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要低。城市化滞后, 导致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达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率上升幅度不大,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 农村人口的大量存在与城市化偏低共存。

参考文献

[1]万典武:对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五点看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3 (12) .

[2]刘建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J].商业时代, 2006 (13) .

[3]刘湖、彭晖:构建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消费经济, 2006 (4) .

[4]舒长根、郑林:对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问题的不同看法[J].人口与经济, 2004 (6) .

不足因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生产的140对母婴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8岁, 平均 (28.9±1.2) 岁;其中初产妇80例, 经产妇60例;顺产86例, 剖宫产54例;本组对象住院期间全部安排于母婴同室。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所有产妇采取电话随访和问卷等方式调查产妇的泌乳和哺乳情况, 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采用分类统计方法对泌乳不足的原因进行研究, 以便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提高母乳喂养率。

2 结果

本组140例产妇中53例产妇发生泌乳不足, 占37.8%, 其中产妇精神因素发生母乳不足39例 (73.6%) , 乳头凹陷导致泌乳不足8例 (15.1%) , 由于缺乏哺乳技巧导致泌乳不足6例 (11.3%) 。

3 分析泌乳不足的原因及护理

3.1 产妇精神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孕妇精神因素是导致泌乳不足的主要原因, 而影响产妇精神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 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产妇不仅要面临事业发展的压力, 同时要面临经营家庭的压力, 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的双重压力导致产妇容易产生矛盾、忧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其次, 分娩对于女性而言是人生大事, 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分娩疼痛, 还要面临因分娩所带来的各种不可预见的未知事件, 尤其是初产妇, 往往存在紧张、激动、恐慌等多重心理情绪, 造成内分泌失衡, 影响产后母乳的分泌;再次, 部分年轻的产妇因爱美之心, 担心母乳喂养会导致乳房、身材的变形而拒绝哺乳;最后, 部分产妇产后由于精神忧郁, 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功能, 导致催乳素不能正常分泌, 进而影响乳汁分泌[2]。

3.2 产妇身体因素的影响

产妇身体因素包括多方面, 比如产妇乳头凹陷;在喂养时, 由于婴儿不能充分吮吸乳汁, 造成排乳障碍, 影响分泌功能, 加上乳头凹陷影响美观, 使产妇拒绝喂养,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乳腺排汁不畅的程度, 继而影响乳腺的正常分泌。或者产妇身体其他疾病导致乳汁分泌不足。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由于分娩时间过长, 体力消耗过大, 分娩完成后较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 心情欠佳, 直接影响乳汁的分泌。行剖宫术的产妇术后行动不变及手术切口疼痛, 为减少婴儿吸吮带来的疼痛, 人为减少母乳喂养频率, 导致母乳不能及时排出, 进而影响乳腺的正常分泌。

3.3 产妇缺乏喂养技巧

喂养技巧是影响泌乳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错误的抱婴姿势导致婴儿不能充分吮吸乳头, 或不能将大部分乳头含入口中, 导致婴儿不能充分吮吸乳汁, 继而影响乳汁的分泌;另一方面当乳头出现扯裂现象, 为了减少疼痛, 产妇刻意减少婴儿吸吮的时间和频率, 造成乳汁分泌功能障碍。

3.4 护理对策

首先,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包括母乳对补充婴儿营养的重要性, 及母乳喂养对促进产妇身体恢复的作用, 帮助产妇走出母乳喂养的认识误区, 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可度。其次, 护理人员应细心呵护产妇, 主动关心和了解产妇的内心活动, 及时疏通和排除产妇紧张和忧虑的情绪, 必要时借助于辅助药物治疗, 防止产妇精神因素导致的泌乳不足。再次, 针对行动不便的剖宫术产妇或疲劳产妇, 护理人员或家属应主动抱婴与产妇早接触、早吮吸, 唤起婴儿觅乳的本能, 促进乳腺正常分泌。最后, 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使用正确的喂养方法, 可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比如, 哺乳时产妇应将乳房轻轻托起, 防止乳房受挤压而不能顺利排乳, 抱婴时应胸贴胸、腹贴腹、下颇贴乳房, 确保婴儿正确吮吸乳头;哺乳过程应左右乳房交替哺乳, 防止单边哺乳导致乳房大小不一, 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此外, 哺乳过程中要注意调节产妇的体位, 采用侧卧位或坐位哺乳时, 可以在产妇后背垫靠柔软的枕垫, 以减轻产妇的腰部支撑力[3]。经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后, 53例发生泌乳不足的产妇中, 49例 (92.5%) 产妇泌乳不足症状均得到改善, 实现母乳喂养的成功, 其护理干预效果明显。

4 讨论

据相关资料表明, 婴儿吸吮的刺激和产妇的哺乳欲望是产妇良好分泌乳汁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但由于临床母乳喂养率普遍偏低, 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导致产妇乳汁分泌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 产妇心理因素、身体因素以及哺乳知识的缺失是导致产妇泌乳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指导产妇正确哺乳的方式等, 确保产妇正确哺乳, 刺激产妇顺利泌乳, 满足婴儿对母乳的需求, 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分析产妇泌乳不足的影响因素, 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以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 对140对母婴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等方式调查产妇的泌乳和哺乳情况。结果 产妇心理因素、身体因素以及哺乳知识缺乏等因素是影响产妇泌乳的主要原因, 本组140例产妇有53例泌乳不足, 经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后, 49例产妇泌乳不足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对产妇实施产后哺乳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 对母婴均产生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泌乳不足,影响因素,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少青, 伍允侥, 彭静, 等.产后乳房按摩治疗产妇乳汁分泌不足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 2009, 7 (4) :283-284.

[2]吴翠玲.产科全程护理模式对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8 (2) :347-348.

不足因素 篇6

1 技术中介对林业技术供需不足的影响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存在着供需双重不足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与我国林业技术中介机构有着很大关系。

1.1 林业技术中介的职能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的林业技术中介机构, 往往承担着多重职能, 而多重职能并存极易导致技术中介的工作重心移位。技术中介的服务工作常常会因为政府计划的影响, 而不能以技术供需现状进行灵活调节。很多时候, 技术中介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行政工作上, 而不是林业技术的推广方面。

1.2 林业技术中介缺乏内部竞争

目前很多林业技术中介的性质都属事业单位, 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高低与其在林业技术推广中的贡献值没有多大关系, 这就导致林业技术中介内部缺乏竞争, 很多职员安于现状, 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徒有其形、不具其实, 不能将技术供给者和技术需求者联系起来, 无法促进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2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供给不足的原因

2.1 技术的研发脱离实际

当前很多技术科研人员都是在技术先进性、成果高档次的观念下进行科研工作, 却很少有以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技术的实用性为指导思想进行技术研发的, 这就使得很多林业技术缺乏实用性, 与实际工作存在着出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供给者往往都是科研部门, 他们不是技术的需求主体, 无法全面了解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 技术的研发环节相比于技术的推广使用, 较为封闭, 研发部门不必直接面对需求者的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2.2 功利性现象严重

林业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各阶段的要求不像工业技术那么严格, 往往很多林业技术的研发成果, 只是经过简单的鉴定之后, 就会投入使用, 研究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很容易就能得到名誉、经济的双重奖励。另一方面, 在技术推广环节, 推广主体往往不能直接从推广过程中获得物质上的奖励, 他们的工作动力主要源自于自身的事业心。

2.3 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问题

当前我国在林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中的资金, 主要来源于国家, 而非科研机构本身或是社会其他资金, 这就导致林业技术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实现其商品价值, 国家重视的只是技术成果, 而非技术带来的利益, 这就使得资金无法在研发、推广、使用等环节中形成循环体系, 科研资金仅是单向流动而已。因为上述原因, 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入到林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中, 而仅仅只是政府的资金, 很难保证林业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含量, 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2.4 技术成果的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成果的管理职责多由政府部门承担, 而不是经营性实体组织。而政府部门在对林业技术的管理中往往只是重视其公益性, 而非技术能给政府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种管理体制使得技术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 政府管理往往还会导致林业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 使其实用性下降。

3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需求不足的原因

3.1 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同时推广和使用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但是, 目前我国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很多林业技术在推广上基本都是无偿的, 甚至某些应用主体关注的是政府在技术推广方面的配套经费, 而非技术本身。由此可见, 我国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力不足, 这是制约我国林业技术内在需求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3.2 林农的经济条件、技术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山区林农的比例不高, 而且其收入水平也较低, 缺乏技术投入的资金。这部分林农所关心的主要是与自身资金能力所能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而且国家资金对林业技术推广环节的支持, 还存在着很多操作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对林农应用技术的资金支持很难落实到位。同时, 林农在技术观念上也还存在着缺陷, 小农经济观念束缚了林农的思想意识, 很多林农会以安全风险最小的决策为首先, 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质疑, 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技术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4 结语

总之, 导致我国林业技术推广供需双重不足的因素众多, 不仅有来自技术研发主体和需求主体方面的原因, 同时还有来自技术推广中介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要想加大林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扩大供需双方面的需求, 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调节。

参考文献

[1]戴国辉, 翟建强, 李莉君, 等.如何加强林业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J].现代园艺, 2013 (6) :199-199.

[2]胡丛叶.林业技术在基层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2) :558-558.

[3]王贵亚, 卢尚河.浅谈林业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8) :81.

不足因素 篇7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变学生的被动学、不愿学为主动学、我要学, 就必须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 然后对症下药。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者, 不得已才到职业学校里来, 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基础知识差, 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厌学情绪普遍, 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第二, 很多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讲授, 理论联系实际也仅限于举例、案例分析、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的运用, 多数课程无法使学生体验、参与、操作, 正如学生概括的“上课记笔记, 下课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 现已成为教学考核的基本模式。

1.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因素的探讨

(1) 中职学校教师师资水平的先天不足。在中职学校中, 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理工院校, 他们从普通大学毕业后, 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 从学校到学校, 从学生到教师, 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 但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 动手能力不强, 专业技能不高, 教学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理论较缺乏,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气氛沉闷, 没有活力和吸引力, 教学上导致学生厌学。同时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 专业知识与现代技术不能有效对接, 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2)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 优秀人才引进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能工巧匠进校园”政策, 引进愿意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 又具有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有意向来校担任教师, 却由于“硬件”不过关而不能引进。比如教师资格证、大学本科学历、学校对应的职称享受, 由于原来的中高待遇或者由于年龄超过要求而过不了门槛, 而无法引进优秀人才。

2. 增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议

(1) 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岗前培训, 强化师德教育, 传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艺术, 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和要求, 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并对未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

(2) 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为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征求意见稿) 》, 该征求意见稿提出, 该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3) 加强优秀人才引进, 建立相对稳定的中职教师队伍。鼓励学校从相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高校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 这样既可壮大中职师资队伍, 又可改观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布局, 此类学生不求是最优秀, 但求是最适合者。

(4) 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在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地区性各类教师培训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采取“基地培养”“企业培训”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因此, 组建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只有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与实践制度, 引进优秀人才, 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12, (10) .

不足因素 篇8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和苗族的重要聚集地, 地处湖北省西部, 与重庆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创造并传承了许多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俗和特色民族技艺, 土家吊脚楼、傩戏面具、土家摆手舞、恩施耍耍、撒尔嗬、西南卡普等众多具有土苗儿女特色的工艺、民间艺术吸引了许多游客。尤其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仙居恩施等项目的实施, 恩施的民族瑰宝正向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恩施州一些重要的民间技艺也开始面临传承人缺乏、供给者不足的现象, 有些民族技能甚至面临着失传的窘境。本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实地调查的样本点,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研究假设—数据采集—实证—结论为研究主线, 在研究之前通过文献研究、资料搜集等手段对本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试图从主体、制度、其他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约因素。为了更清晰、全面地分析制约因素, 本次调查小组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要县市进行了实地走访, 调查小组首先对当地文化部门 (文化馆、文化站) 的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 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 并对课题的进展有了方向性的把握。为了深入了解供给不足背后的障碍, 调查小组对恩施重要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也进行了深度访谈与调查, 最终得到了关于制约性因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统计比较的方法推出相关结论, 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二、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约因素分析

1、主体障碍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承载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供给不仅仅是指商家能提供的商品, 而应该是指能真正满足需求且有效的商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来说, 这里所说的供给不足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指有效供给的不足。为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现状, 本次调查小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从湖北省恩施市的民族文化部门获得了40个民族技艺传承者的资料, 并对他们做了相应的调查。

(1) 年龄偏高, 传承热情不足。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它是人力资本的构成因素之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发展需要年轻一辈输入新鲜的血液, 才能生存, 并焕发活力。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如图1所示,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年龄普遍偏高, 60岁以上的占到了45%, 40岁以下的只有5%。由此可见, 社会上的年轻人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能逐渐失去了兴趣, 没有徒弟接棒, 年岁较高的技能传承者的热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此恶性的循环, 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持续发展。

(2) 文化水平偏低, 社会责任感不足。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不是仅仅靠师父教徒弟学就能完成的, 无论是人才的科学培养, 还是传统技能的推广, 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拥有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根据有关学者研究, 多数情况下, 学历水平越高, 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与意识也越强。如果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类似因保守而不肯收徒弟或者缺乏推广意识的情况会变得更少。但是, 文化水平偏低却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短板。

如图2所示, 在被调查到的恩施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传承者中, 70%的传承者都处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 初中学历者仅占到20%, 大专以上处于空白区。

2、制度障碍

这里探讨的制度障碍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投资力度、教育体系等宏观因素, 这些因素是根据调查小组与湖北恩施地区相关文化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探讨分析得出的。为了得出全面又具有层次性的结果, 本次调查小组对湖北恩施地区的重要民族技艺传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同时也走访了当地重要文化部门, 通过与调查样本的深入沟通, 发现有44%的调查对象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归为制度上的障碍, 20%的调查对象将问题归因为主体本身。因此, 制度障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城乡二元体制。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能都是源自我国农村地区, 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想学到真正的民间技艺, 必须留在少数民族地区。然而, 这些地区往往经济比较落后, 相对于东部发达的城市地区, 它们对于现在的年青一代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在这些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 还是发展机会, 城乡体制的差别给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接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据调查, 在我国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 只有不到20%的村民很愿意或者愿意承接或学习传统技能, 他们觉得与其留在贫困的农村学习这些经济价值不高的传统技能, 还不如到城市去打工赚钱。

(2) 国家投资不足。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其性质来看, 它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因此政府有义务支持这项事业,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从调查情况来看, 国家投资不足是最棘手的一个体制问题, 在被调查到的71人中, 有57%的人认为国家投资不足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供给的最大问题, 另外43%的人选择了城乡二元体制、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和其他因素。

国家投入不足, 不仅体现在对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的投入上, 还体现在对相关民间技艺传承者的补助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在被调查的40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 只有2人将自身的传统技能作为谋生的主要收入来源 (该技能给其带来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50%以上) ;70%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的传统技能只能给自己带来微薄的收入;甚至还有10%的被调查者没有依靠传统技能带来任何收入, 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是不够的。

(3) 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机构提供平台,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目前,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式或师徒式的简单模式,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影响力度不够。据调查, 在湖北省恩施地区几乎没有正式的培养机构来承办这项工作。傩文化曾经是恩施非常有名的文化品牌之一, 随着傩戏之父谭学朝老先生的去世, 他所带的徒弟都各自奔赴城市打工, 使得傩戏最终失去了能真正掌握精髓的传承者。

3、其他障碍

(1)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生存空间受到威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首先选择的是那些物美价廉、形式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而这些标准恰恰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或民间艺术所缺乏的。根据经济学联动理论,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必然会影响生产者的数量, 因此,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 相关产业建设不到位, 就业平台不足。摆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相对于民间艺人来讲, 传统手工艺者的就业机会要多一些, 因为其产品经济效益更直接。但是, 二者的就业渠道都不是很广泛, 相关的产业链并没有搭建起来, 虽然零星的一些旅游景点、文化企业拉开了开发市场的序幕, 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使相应的投资主体依然很缺乏, 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 (旅游+购物+文娱) 产业集群。总之,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缺乏广泛而完善的就业渠道。

三、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建议

1、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 搭建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平台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补贴或薪酬, 公共部门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才的就业问题。要解决大部分技能型人才的生活问题, 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一方面, 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 可通过投资主体创办的企业为这些传统技能型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丰富, 旅游资源众多, 可将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少数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和艺术可以作为该品牌主打的文化产品, 以此来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大对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党新阶段的重要目标,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多元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 国家必须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 增加对相关文化机构和重要传承人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和民族技艺骨干, 把他们安排到少数民族地区,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领导才干, 使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持续前进。

3、健全传承人选拔、培养机制,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年轻化

一方面, 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承接人的选拔机制, 保障培养人才的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民族地区职业技能学校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可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去,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保障学校充足的生源。除此之外, 还应该加强对地方文化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 (社团、协会) 的扶持与鼓励, 让他们发挥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指引作用。

4、加强对外宣传, 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的人才加入到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队伍, 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宣传, 通过文化博物馆以及各种民族文化节日, 向人们宣传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 以此来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龙叶先、龙延平: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考察分析[J].贵州学院学报, 2012 (1) .

[2]吴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掠影[J].时事观察, 2011 (3) .

[3]恩施自治州文化体育局:恩施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推广招商项目[EB/OL].2010-01-01.http://www.eswt.gov.cn/eHtml/Chanye/eswt_101215213213FI9.shtml.

【不足因素】推荐阅读:

不足分析06-13

泌乳不足06-13

经费不足08-07

改善不足09-05

法律不足09-18

治疗不足09-30

研究不足10-28

现状不足11-16

学习不足11-24

不足方法11-29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逻辑下一篇:互联网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