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社区(精选12篇)
共享社区 篇1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网络环境, 社区成员 (主要是教师与学生) 之间借助统一的软件或网络平台, 为完成网上或现实的学习任务, 进行信息交流、交互协作、知识共享活动, 最终形成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传播大师施拉姆指出:“没有交往与传播就没有社区, 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交往与传播”[2]。可见交往互动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如胡凡刚教授所说, 教育虚拟社区必须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之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 积极的交流是教育虚拟社区发展的内在机制[3]。因此, 如何促进社区成员积极的交流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实证研究表明, 知识共享活动与虚拟社区绩效密切相关, 能够促进网民参与社区互动, 提高成员对虚拟社区的忠诚度[4]。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水平是解释虚拟社区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没有一些形式的社区知识共享活动, 任何虚拟社区就会无法生存 (Bulter, 2001)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越频繁, 社区的人气也就越高, 交流互动就越容易出现。而人类的知识有的可以用数据、数学公式、编码过程和普遍规则来传播和共享;有的则难以形式化, 难以表述。波兰尼将其分别称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的学者认为, 人只有10%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 而90%的属于隐性知识[5]。而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认知活动, 为人的认知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由于它难于表达和传播, 给知识共享带来极度的不方便, 因此, 研究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不是很多, 笔者于2008年11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为主题搜索, 搜索结果共31篇, 将其逐篇阅读, 真正关于此主题的仅16篇。且现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商业领域, 将其总结可归为两个方面: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机制及模型。笔者以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为主题搜索, 搜索结果共9篇, 与主题也不是太相关;甘永成、陶舟 (2006) 阐述了知识管理应用于E-learning和虚拟学习社区的方法和途径;曹再辉、余东先 (2007)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讨论了目前虚拟学习社区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李玉斌 (2008) 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
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 本文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 试着提出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一些策略。它对于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交流互动, 建立起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理念, 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 从而形成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发展, 对达到学生的个性完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概念
(一)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分类
Bieber等人认为, 虚拟社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前者包括社区文档、讨论记录、概念模型和定义的工作流程等, 后者来源于社区成员的大脑[6]。基于Bieber等人对虚拟社区的知识分类, 笔者将教育虚拟社区的显性知识界定为讨论记录、课程资源库、技术资源库以及社区中优美散文等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内可以通过浏览得到的知识;而社区共同体的隐性知识是教育虚拟社区的隐性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通过某些途径将知识传播给需求者, 因此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共同体与社区的知识共享和社区共同体间的知识共享 (如图1) 。社区共同体与社区的知识共享是指教育虚拟社区作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给社区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奉献自己的知识给教育虚拟社区, 两者相互共享知识。具体表现为:
教育虚拟社区通过本身的资源库以及整理社区共同体的讨论交流记录提供给社区共同体知识, 而社区共同体通过上传资料, 留言等来完成两者之间的显性知识共享;社区共同体通过观看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视频, 浏览图片并上传视频资料或图片来完成隐性知识共享。社区共同体间的知识共享是指社区个体成员间进行的相互交流知识。具体表现为:一些成员提出问题, 寻求帮助, 另外一些成员给出解决问题的知识;或者成员在社区中发帖子主动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方法、自己的体会感想以及对某种问题的态度等, 达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
二、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对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有个全面的分析, 笔者从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加以考虑。它主要涉及知识共享主体 (社区共同体) 、知识共享客体 (显性与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渠道与手段 (教育虚拟社区平台、技术等) 、知识共享环境 (文化、价值观等) 四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就可以比较系统地把影响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揭示出来。
(一) 知识共享主体的障碍因素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主体是社区共同体, 主要是教师与学生, 他们是知识共享的发动者与接受者, 离开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活动就无法进行。
1. 教师方面
(1) 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决定了学生知识共享的自由水平, 在平等的环境中, 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提问、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 而不必考虑教师对自己观点的评价;而在“阶级”意识较强的情况下, 由于知识权威的缘故, 可能会造成很多学生对教师共享的知识加以关注, 而排斥其他学生共享的知识。
(2) 教师的及时反馈与引导
对于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提出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解答或提供知识, 学生得到帮助会产生受到尊重的情感;同时对于学生共享的知识 (上传的资料或发表的一些经验技能、感想) , 如果教师适当给予赞同或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提出的人类重要的高层需求, 社区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其参与社区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反之, 学生就会对教育虚拟社区失去兴趣, 没有参与的兴趣, 何谈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积极地共享知识。
2.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心理
有些学生认为知识是个人的资源与财富, 知识一旦共享, 自己的优越感就会丧失, 持这种“知识私有”观念的学生, 自然就不会共享自己的知识;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观点、见解不被认同, 甚至被嘲笑, 为了心理上的安全, 他们会在知识共享面前止步, 或者只发表一些“近似真理”的显性知识, 于是知识共享变成了消息共享;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对共享的知识准确定位, 在他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知识而没有共享的必要, 可能恰恰是别的成员非常亟需的知识, 这些都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水平。
(2) 学生的知识、技能
具有认同感的社区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机率就会增加, 相反, 社区成员不会花费很多的精力与自己现有的知识差距很大的成员进行共享。学生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个因素, 很多社区成员都不愿与打字速度很慢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另外, 对于隐性知识, 社区成员的表达能力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知识共享客体的障碍因素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客体是社区共同体共享的内容, 社区成员只有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才会对社区产生兴趣。而基于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的知识, 它本身决定了知识共享方式的不同, 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表达、传播;隐性知识则深深扎根于个体的行动、经验与反思中, 个体所拥有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它是难以看见与表述的、是高度个人化的, 有“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的意向, 于是难于传播与他人共享, 给知识共享带来障碍。
(三) 知识共享的渠道与手段
知识共享是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接受者通过一定的媒介以某种方式进行的, 也就是知识共享的渠道与手段, 而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渠道与手段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利用多种技术来完成社区共同体与社区以及社区共同体之间的知识共享。
功能完善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人性化的、宾至如归的交互界面有助于延长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内的逗留时间;能否及时地对社区共同体上传的知识或交流中留下的知识进行提炼、整理并加以存储, 形成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是否有多样化的在线交流和知识组织工具, 满足社区共同体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隐性知识的表达,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社区共同体参与知识共享的意向及共享的程度。
(四) 知识共享环境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环境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文化、价值观等。研究表明, 社区文化是知识分享的一项重要的促进因素。社区文化影响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将促进社区共同体的知识交流, 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社区成员只获得别人共享的知识而不共享自己的知识, 成为社区的浏览者和旁观者, 这必然降低共享者的积极性, 从而妨碍知识的交流互动。
三、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的分析, 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
(一)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1.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
“以人为本”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针对“神权、神性、神道至上”而提出的, 本文提出“以人为本”为理念是指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要满足每一个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传播和接收, 尊重社区成员、尊重社区成员的差异需求。
(1) 尊重社区成员
在教育虚拟社区重视社区成员的情感互动, 尊崇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性关怀, 从而满足社区成员的自我尊重的需要。同时隐性知识源于个体间长期的互动产生的主观感受, 尊重社区成员, 才能激发其积极的知识共享, 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高层, 实现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
(2) 满足社区成员的差异需求
一方面由于生理、心理、认知风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 每个社区成员的知识加工方式不同;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显隐性、层次等的不同, 需要表达接收的方式也不同。因此, 教育虚拟社区不仅要提供有利于共享的多种结构和形式的知识来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 同时还要提供多种便于知识共享的场所与工具, 如:BBS, Blog、电子白板、思维导图软件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社区成员所需知识的差异需求, 并能顺利表达出要共享的知识。
2. 功能完善的平台
(1) 构建良好的交互环境, 给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便利空间, 交流互动是知识共享的前提, 方便顺利的交流互动可以激发社区成员互动的态度、情绪, 可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机率。
(2) 获取知识是共享知识的基础, 大部分社区成员只有获得了所需的知识才共享给别人知识。建立知识库、知识检索以及动态的知识地图等, 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的导航, 便于知识的获取, 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3) 提供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及完善的交流软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跨时空的交流工具以及各种软件的产生, 为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的时空限制与表达能力的限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 建设共享的文化
建设共享的文化可以使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普遍接收共同的价值取向, 给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激发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主动性。
1. 提出知识共享的口号
在教育虚拟社区的主页中显示共建共享的口号, 学生登陆后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大家共建共享的平台, 自己即有分享别人知识的权利, 也有分享自己知识的义务。
2. 教师与导学积极的共享引导
基于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 在初始阶段, 资源极其缺乏。教师与导学应积极共享资源, 让学生得到需求的满足, 同时对教育虚拟社区产生认可心理, 自然学生就会有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成员的欲望。
(三)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对知识的需求, 促使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 从而分享别人的知识, 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同时, 由于学生的积极学习, 也弥补了学生间认知的差异,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共享。
(四)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想中的定势,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影响着学生交流共享的自由水平, 因此,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不再是威严的老师, 而应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参与知识共享的普通一员。
2. 学生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应改变知识私有的观念, 树立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例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自2006年以来, 以《学习科学与技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采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教学,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得到师生、学院及学校的认可, 师生交流共享的知识已建立成了丰富的资源库。本文以2006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案例研究, 同时以“太阳部落”为个案来介绍教育虚拟社区如何顺利实现知识共享。本次课程注册学生81人:女生48人, 男生33人, 导学9人, 教师1人。虚拟社区在9月下旬正式使用, 截至到2008年12月28日, 总访问量2852次。社区共同体向社区上传了大量的信息, 有pdf格式的文章、Word格式文档、网页等形式。其中pdf格式的文章有623篇、Word格式的资料589篇为显性知识;81份个人主页、9份团队的主页、9个相册集、18个视频文件为隐性方面知识。在社区成员间知识共享方面, 学生共发帖4137个, 其中显性知识共享的帖子有1064个, 隐性知识共享的帖子3073个, 同时社区成员还上传了智力趣味题450个。
(一) 以功能完善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为平台
2008至2009学年, 我们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为平台, 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知识的不同, 社区设置了多种学习资源, 每种资源都包括多种表现形式的资源 (文本、视频、音频、网页等) 。在课题研修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确定研修课题, 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社区提供了方便的交流互动工具:BBS、聊天室、Email、Blog、QQ群等, 师生之间随时都可以交流、共享。同时还提供了思维导图等辅助表达知识的工具, “文笔圈”可以发表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哲理故事等, 为师生的交流互动、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二) 以共享文化为保障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口号, 尊崇集体的力量, 使社区成员具有相同的凝聚力。在社区开始运行时, 教师就上传了课程资源, 文本文件、PPT、讲课视频、资源链接等, 同时上传了历届学生资源以及精彩的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考的显性、隐性知识。学生登陆社区就感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平台得到了认可。导学此时主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发布一些帖子, 共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例如:如何搜索资料?如何使用期刊网?如何做研究?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动机。在此阶段交流多是关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和导学积极的给予解答, 很快大家就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 大家的相互信任, 相互帮助, 共享的文化无形地推动着大家的知识共享动机。
(三) 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奥托·卡尔特霍夫认为:“零星分散的知识通常没有什么价值, 许多知识如果毫无根据关联也同样价值不大, 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具有价值, 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 带来更多的新的观点”[7]。同样,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如果学生都就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研究探索, 即使共享出来, 也是非常零乱, 可能大家感觉不出其他同学共享的知识的意义, 交流互动就会受到影响, 就会降低共享的动机。我们把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团队, 就某一个课题进行相互协作的研究。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团队, 每个团队10个人左右, 基于共同的愿景他们很快就建立了相互信任。
(四) 以任务为向导
如何使团队协作高效顺利进行, 知识共享得井然有序而又避免重复?为此, 每个团队进行了分工。如“太阳部落”团队, 团队由九个成员组成, 在形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的共同愿景后, 小组长依据平常对同学的了解, 结合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并且在团队成员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了分工, 分工规定:在总体上, 对共同研究的课题大家都需要关注, 并在每次团队会议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对于课题研究在大家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侧重点, 如:虚拟学习社区的优点、缺点;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与教育虚拟社区的结合点;结合课程的要求具体每个人的分工为:3个学生做团队网站, 2个学生为会议记录员并督促团队工作, 1个学生准备汇报PPT, 另外3个学生基于大家的共同研究写出相应的研究成果。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 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持, 因此, 只有大家积极并及时的共享知识, 团队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五) 以激励为动力
经过几年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课程的开展, 发现教师与导学的反馈对学生的知识共享的影响很明显。因此, 在本次的课程学习中, 每次学生的上机时间, 教师和导学均参与, 对学生出现任何问题时, 教师和导学都给予及时的回答与反馈, 适时的给予鼓励, 课下教师和导学也不断地登录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上传资料, 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同时在课程开始就提出了要评优秀成员和优秀团队;另外, 把学生的共享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因此, 不论是诱因还是内驱力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大家共建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当中。
(六) 以各种工具为补充
教育虚拟社区的跨时空性, 缺乏了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隐性知识的难表达性也给知识共享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 我们充分采用各种技术工具来弥补。例如:“太阳部落”团队, 每个人都有其他成员的邮箱、Blog、QQ。对于搜集的资料通过公共邮箱进行共享;QQ可以让成员之间有针对性的交流;QQ群用于集体讨论;Blog、校内网使大家便于相互了解, 形成相互信任与默契。
团队学习如何开展、隐性知识如何共享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课程学习的难点, 我们给学生们提供了脑图工具, “太阳部落”团队积极利用脑图软件将什么是团队学习、团队的组建、课题研究的思路、团队的分工、对课题的认识、自己的总结、个人心得等等表达出来, 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隐性知识难表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胡凡刚.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J].电化教育研究2007, (01) , 21-26.
[2]Levin, J.A., Kim, H., &Riel, M.Analyzing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s on electronic message networks.In Harasim, L.M. (Ed.) .Online Education:Perspectives on a New Environment[M].NY:Praeger, 1990.185-213.
[4]J Koh, Y G 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4 (26) :155-166.
[5]http://202.100.4.11/forums/gei/mesages/200023, gei, s.htm
[6]Michael Bieber, et al.Toward Virtual Community Knowl-edge 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pring2002 (18) :4, 11-35.
[7]奥托卡尔特霍夫等.光与影响——企业创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共享社区 篇2
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
今日真是热闹非凡,欢迎大家来到“和谐共享邻里互助社区有爱”**共享社区宣传介绍会暨**社区组织授旗仪式。现在先由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禅城区全面铺开“共享社区”党建项目的号召下,结合党建统领、反腐工作和现代治理,运用信息化手段,祖庙街道率先探索建设“和谐共享社区”。所谓“共享社区”,即以党建为统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重构社区信任机制,由陌生人社会回归熟人社会。此前,**社区党委通过民意征询、入户调查等方式,选定了辖区**#开展共享社区建设项目。
为了让“共享社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宣传、让“共享社区”app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使用,让辖区居民乃至在辖区居住的流动人员了解、熟知“共享社区”,籍中秋国庆双节之际,**社区党委联合双联系**#组织举办“和谐共享邻里互助社区有爱”**共享社区宣传介绍会,让“共享理念”深入民心。同时借此机会向社区居民介绍新成立的社区组织:**社区“左邻右里”党员志愿服务队、“**”舞蹈队,对两支队伍进行授旗仪式。
事不宜迟,下面开始第一项活动议程,有请**社区党委***书记上台为大家介绍**共享社区项目。
感谢书记为我们作介绍,此前**社区党委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信通发布、技能共享电梯加装推广会、“我们的节日”及“快乐共享”暑期活动等方式,在**及周边范围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社区”的理念得到传播。**一群能人异士也社区党委的带领下自愿组建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为辖区居民群众服务。下面有请**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代表上台,并有请**上台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授旗。
共享社区 篇3
一、高校体育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一:学校由于多年积累,体育场地设施等还是比较完备的。同时,国家规定要求,高校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知识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所以在城市各社区分布相对均匀。再有,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仍占到67%以上。
优势二:高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机构,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经验和能力,能为社区提供全套的、优质的体育服务。
不足之处:当前高校体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在全国都在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在闭关自守搞教学,没能跨出高校门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使高校体育的面向对象受体制、产权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难以使高校体育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一体化。
二、城市社区的体育现状和问题
199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颁发《全民健身纲要》等文件,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同时,城市社区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喜爱,城市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对城市社区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前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多由基层组织,活动多在每天早晚进行,参与人群主要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在组织管理上,一般为行政型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活动场所不正规。自《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稳步上升,特别是群众体育人群数量在不断上升。在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原有的单位体育组织却在逐渐弱化,这都使得城市社区体育的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社区体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义我们知道,体育場地、体育设施是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年来,国家增加了很多全民健身路径,但只限于部分大城市,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基础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的需要。
此外,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缺乏,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状况也十分突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撑,这里的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管理人才,二是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再者,城市社区体育形式、内容单一,参与人群结构不合理。管理层多重视对大型运动表演的投入,只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支持和投入,从居民的健身目的出发,活动缺乏实效性。在体育项目上,一般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传统性、保健性强的活动,或者是适合儿童的游戏项目,比较忽视中青年群体参与,影响了青年群体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得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
三、高校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的条件和途径——体育资源共享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从时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的开展主要应集中在高校的非授课时间,因为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的时间与习惯不同。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而社区大部分成员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以及晚上。如果高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高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从空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高校恰恰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中,这给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共享和体育产业开发利用的角度看,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之一。具体的形式可采用如承接各类型的运动会、比赛、体育表演;设立单项体育俱乐部;联系社会各大型企、事业位,注资建设,互惠互利,共同开发利用等。
高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社区体育不但拥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有发展健康的体育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因此,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城市社区体育缺乏体育指导员、缺乏场地设施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在不断交流活动中,还会使高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对高校来说,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便于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体育兴趣。同时,这样还有助于在较宽的社会领域内宣传高校,树立高校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城市社区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而不是两个体系的问题。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和社区可以利用学生和居民锻炼的时间差,使高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调配,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高校一般均匀分布在城市之中,这给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向社会化发展。
从产权明晰着手,解决高校体育的资源浪费问题,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本质作用,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为社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能够促进社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建议采取调动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有多种优点:便于实施操作,也可以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参加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使高校体育在社区中得到延伸。
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 篇4
一、电子商务和虚拟社区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 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 如电子贸易、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不但改变了商务本身, 也改变了商务活动环境, 使传统的商业出现了知识化的新趋势。电子商务可分以下5种商务模式: (1) 网上商店/服务; (2) 销售商的网上商店; (3) 批发商和销售商的在线销售; (4) 制造商的网上直销; (5) 制造商通过该模式直接出售产品并提供服务。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都有反映。现实世界中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网络中当然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区 (社群) 。虚拟社区是新生事物。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定义。Balasubramanian和Mahajna对虚拟社区的定义是: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实体, 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我国学者向海华将虚拟社区定义为:有着共同兴趣或目标的, 主要在虚拟空间交互作用以共享信息或知识的群体。
虚拟社区的战略目标就是:吸引众多社区成员, 给社区成员及具有相似意向或目的的来访者提供电子交互的机会, 也提供与个人兴趣和职业话题有关的内容;社区成员和社区经营者一样获得收益, 寻求新的收益途径;物质型企业投资创办虚拟社区, 以此增强客户的参与度与忠实度, 进而通过扶持社区成长带来相应的、更高的回报。
虚拟社区存在通常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先决条件, 我们称之为“3I”, 即共同的兴趣 (Interest) ;由兴趣驱使的动机 (Incentive) ;具备交互能力 (Interaction-ability) , 也即社区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及与他人沟通的界面。
虚拟社区中的供应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虚拟社区向社区成员提供产品和服务, 他将社区看成是批发商, 向社区发送产品, 卖主能以少量的费用高效出售产品和服务, 花少量的市场经营成本从社区获得销售收入, 也获得潜在客户的偏好信息, 从而制定更好的产品发展和市场销售策略。另外一类是将社区看成广告宣传的窗口, 社区成员通过社区了解产品或服务, 而供应商直接向社区成员提供产品或服务, 从社区成员处获得销售收人, 并支付给社区经营者一定的广告费用。
社区成员同样也有两类:一类是依靠社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员族;另一类是直接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产品或服务的成员族, 他们只是通过社区获得相关信息。社区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虚拟社区方便地进行沟通。一个有活力的网络社区应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吸引新客户;二是强化客户忠诚度;三是增加既有客户的营业收入;四是提供无价的市场智慧。
根据i 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研数据显示, 网上广告、网上论坛和搜索引擎仍然是中国网络购物用户了解购物网站的三大主要渠道, 而一些线下的传统媒体也在影响网络购物网站的知名度, 购物网站需要将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吸引目标用户的眼球。而网上广告、网上论坛和搜索引擎可以在虚拟社区得到更好的整合。
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的形式
虚拟社区的成员在其社区内或者社区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共享其他成员、社区服务供应商 (VCP) 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在社区中发布的信息或知识。虚拟社区的成员共同参与开发、应用的共享知识资源主要有惯例、经验和教训、标准、工具、典故、案例、模式等, 而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潜在能力, 社区为成员提供了处理新问题和创造新知识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虚拟社区成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传递信息或知识, 进而实现信息或知识的共享。
1.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目前虚拟社区最基本的服务之一, 适用于社区成员间的知识交流活动。为了在社区成员间进行群体交流, 许多虚拟社区还提供了邮件组方式 (Mailing List) , 社区成员可以将邮件提交至某一公共地址的邮件, 再转发至该组其他所有成员的邮箱中。
2. 新闻组。
这一方式多为社区服务提供商和电子商务企业所采用。他们将产品信息、社区动态等新闻提交到社区新闻组服务器上, 以便社区成员浏览或下载。
3. 电子公告牌。
这种方式在社区中使用频繁, 通过BBS社区成员可以实现在线信息交流, 发布信息和下载文件, 从而实现灵活的信息交流。
4. 聊天室。
传统的QQ、ICQ、OICQ等在线聊天方式仍然适用于虚拟社区。除此之外, 许多虚拟社区还提供了许多在线聊天室, 为实现多名社区成员同时交流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或是提供线下聊天的机会, 如Timezone.com。
5拍卖会。虚拟社区在线拍卖会与一般的网络拍卖会不同。这些拍卖所拍卖的物品往往是社区的标志物和社区成员用以代表其个人身份的物品。这种拍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也能使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活动更生动有趣。
6. 泥巴 (MUD) 。
这是一种允许多人在网上并发进行的角色扮演游戏, 社区成员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以前这种形式多属于游戏性质的, 因而成员间共享的知识非常有限。现在, 虚拟社区的MUD已经转向社交、科研、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虚拟社区成员间共享的知识面得到很大拓展。
7. 购物中心。汇集众多电子商店, 为消费者提供
类似商场的购物环境, 提供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场所。
三、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作用
虚拟社区对电子商务的成功越来越重要, 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 其创新能力和利用社区的能力决定他是否能够赢得市场空间。
1. 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据知识管理专业咨询公司 (DAOchina.com) 的调查, 电子商务的成功依赖于企业有效的组织和利用潜在的虚拟社区, 其关键前提是社区上的资源、内容、知识非常有价值, 这就给虚拟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环境下,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为娱乐、休闲、旅游、饮食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2.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水平会影响社区成员的忠诚度。
J.Koh和Y.G.Kim对韩国Freechal网站691个虚拟社区的3450名社区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该项研究表明, 当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的水平处于p<0.01时,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就会产生两大结果:激发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知识共享活动和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质量的提高。当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水平处于p<0.1时, 虚拟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供应商的忠诚度就会增加。由此可见,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水平会影响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提供商的忠诚度。如果社区成员对社区忠诚度提高, 那么社区服务提供商不仅能够吸引顾客, 而且还能长期留住顾客, 这必将为社区服务提供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为增值服务带来的更多的商机。
共享社区 篇5
山阴县安荣乡东鄯河社区地处县城西端,距县城13公里,南临桑干河畔,北托同蒲铁路,西靠大运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现有居民272户,1049口人,耕地1788亩。社区内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安乐,是一个共享文明、和谐的社区。
东鄯河社区自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来,紧紧围绕“科教兴社区、增收富社区、法律安社区、道德暖社区、文明立社区”的和谐社区战略,以“真诚服务”为核心,狠抓“育民、乐民、为民、美民、帮民、便民”工程,努力构建政治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化振兴的新型社区。经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于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生态文明村,文明和谐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科普示范基地,五好农村党支部,巾帼示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红旗单位。
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促使社区建设有序开展。
几年来,东鄯河社区各类组织和和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社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健全,活动正常,领导核心作用强。社区实行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协商委员会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制定了妇女文教、治安调解、计划生育等工作职责10余项。社区内硬件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转正常。
二、以人为本,办好实事,努力构建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
东鄯河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思想,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2006年以来,总投资320多万元,硬化主街道2条,卷道19条,实现了户户通;栽植针叶树2685株,对社区进行绿化美化;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设施配套及绿化美化;新建了12间村组织活动场所;新建文化舞台一座;建设了农村体育文化休闲广场;安装路灯48盏,实现了亮化;进行了村口及沿途道路美化,社区容貌焕然一新。
社区在公共服务及管理方面,按区位进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分片服务,包括片区医疗、卫生、治安、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组织生产等,由党员干部带头,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对片区内的公共设施责任到每位社区居民,例如:树木每人5株,从栽种到后期维护实行终身负责制,片区卫生由片区责任人组织社区居民每月进行1次集中清理,对片区公共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每片区每周抽调1人组成社区夜间巡逻队,维护社区治安,……,极积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共驻、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
社区还多次组织、召集党员干部、居民、个私老板、相关单位等捐款献爱心,社区再就业、扶贫帮困成效显著。开展了“党员干部一帮一”、单位结对帮扶活动,筹集资金慰问残疾人、低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努力为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社区积极为残疾人申请救济补助、医疗费用报销。社区为了残疾人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福利院,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帮他们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社区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去,了解居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收集居民意见,切实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视群众的疾苦为已任,以实际行动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广泛布置宣传专栏,大力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参与共建的自觉性,使他们走出家门,融入大家庭,遵守居民公约,广泛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和公益事业,培育社区亲和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建设大家庭”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教育,丰富内容,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宣传栏、阅览室等载体,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居民思想生活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和卫生常识,加强居民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居民政治觉悟和文明素质;社区还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引导居民自觉遵守“邻里和睦”的文明风尚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和道德意识。
社区按照“抓文明、强素质、求进步、促发展”的思路,把“环境优美在社区、遵纪守法在社区、教育新风在社区、爱绿护绿在社区”的活动常抓不懈,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社区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成长作为一项长期、根本任务来抓。社区利用宣传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不断拓展居民法制宣传教育氛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子女等易犯罪高危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奉献社区,服务居民,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支持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居民,弘扬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共同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了“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美化、净化环境活动,对社区公共区域及成年死角清理打扫,引导居民增强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卫生意识,成立文明卫生巡逻队,对不文明、不卫生现象进行劝导,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体现了“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
东鄯河社区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上级部门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不辜负上级党委政府和社区群众的期望,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步伐迈向新的目标,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山阴县安荣乡东鄯河社区委员会
共享社区 篇6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流程;web2.0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6-05
1993年美国学者Rheingole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将为了某些共同的兴趣或目标通过特定的媒介有效地跨越地理及政治的界限而形成的人们可以彼此交互的社会网络[1]定义为虚拟社区。Internet的兴起使虚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尤其是近年来基于web2.0技术的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we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作为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载体,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媒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经常会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由于大部分社区主题采用时间索引的方式,此话题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后随着新主题的大量产生而被覆盖,社区成员想获取以前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当其他成员再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的提问与回复浪费了很多成员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回复结果的不准确是交流的另一大障碍[3]。对于解决某些复杂问题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回复结果正确,用户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多少也会受到回复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虚拟社区中一些热点主题低下的知识交流效率。本文基于用户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分享整个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这对于一些涉及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更新快,知识获取难度比较大的虚拟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知识共享是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和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4]。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一个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Ming-Ji James Lin指出现有研究从信息通信技术、成本与收益、激励系统、内部与外部动机、社会资本、社会和个人认知、组织气候和社区成员管理维护等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5]。Keng Siau等人研究了雅虎上18个中美社区中社区成员的不同国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社区成员在共享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内容、类型上具有各自的特点[6]。Tal Grinshpoun等人提出了在不同的社区间共享社区成员名誉知识的模型[7]。这些理论和研究多是从影响社区成员个体间共享行为的个体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展开,知识共享的途径局限在成员个体间的交互上。在这种个体到个体的共享方式中,社区成员贡献出来的知识只是被当时关注这个主题的成员所获得,后续有相同需求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取这些知识困难,共享效果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在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一些社区成员所普遍关注的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来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向社区成员提供知识。知识体系则是由一些相关知识点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络,其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连续性,涵盖了解某一专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点。知识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这有助于社区成员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领域中一些深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2 虚拟社区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构建
虚拟社区成员传播的大量显性知识和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以及成员们的知识活动形成了社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中的知识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动态知识源和静态知识源。静态知识源一般是以静态页面为主包含许多知识内容的站点。动态知识源是由双向信息流页面组成,知识接受者可以直接贴出问题,有问题解决方案的社区成员可以作为知识提供者回答知识接受者的帖子[8]。许多教育机构、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知识学习页面成为静态知识源,一些特定形式的知识社区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豆瓣社区以及各类专业论坛等形成了动态知识源。这些社区成员多样的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间不断获取、传递知识,形成了社区间的知识交互。虚拟社区共享了知识创新所需的信息、经验、知识[9],使得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经验、想法得以交流、讨论[10],特别是其成员跨国界、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交互特征也为知识创新带来了巨大潜力。社区成员对一些事例、经验等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某些问题、事物的独特认识。通过讨论将这些想法同其他成员交流,产生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使社区成员的认识不断更新,形成不同于原有知识逻辑的思维转换。最终一些好的思路和想法被大量成员认可接受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也是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上述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发现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主要以其成员的兴趣为动力,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规范。由于这种局限性,知识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常产生信息失真而偏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一些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不一定会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广泛的认可,因此社区中知识的准确性与知识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评价虚拟社区知识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社区管理人员要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虚拟社区内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方法。Bouthillier和Shearer建议将知识管理流程分为6个步骤:知识发现,获取,创新,组织与存储,共享,使用与应用[11]。Stollberg Michael等人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知识识别,获取,准备,分配,扩散,使用与维护[12]。Peachey和Hall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5个阶段:创新与产生,存储与检索,转移,应用,角色和技能[13]。Louay Karadsheh等人建议使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库,知识应用构建知识管理模型[14]。Alavi和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明确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取、组织以及交流人们的显隐性知识,使其他员工可以因为使用这些知识而变得更高效和富有成果[15]。本文将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并认为该组织进行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在此管理过程中,社区内一些成员交流的知识形成知识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知识源内的显隐性知识及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过滤后获取满足一定标准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定的结构后以特定的存储形式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经过知识学习和检索传递给全体社区成员,从而实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库中的知识,管理人员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寻找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3 虚拟社区知识资源管理
3.1 知识识别
虚拟社区中记录了的大量信息,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
图1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模型
内容,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其中的知识进行识别、系统化整理,排除讨论过程产生的冗余数据、非相关案例、不必要的原因分析等非关键因素,提炼知识要点,总结形成具有正确逻辑结构的知识。而且一些渠道如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到的知识并不可靠,很多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经不起推敲和更深层次的考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教科书等专业权威出版物确认所采集到的知识与原文表述的思想一致,通过保持获取知识内容的准确性来维护知识体系中知识的质量。对于社区知识创新所产生的知识,管理人员通过邀请相关权威的专家、管理员、专业人员进行评议的方式,排除含有缺陷和错误的内容,或是由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获得对知识创新内容的认可,以确保这些知识在使用中可以正确地指导社区成员的实践活动。
3.2 知识获取
知识是一系列的经验、理论、方法形成的联系,许多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相对更简单些的概念。因此获取的知识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收集足够的知识点,分析知识范围内零碎、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并构建这些知识点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构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一些领域的知识面广覆盖知识范围大,凭借社区管理人员有限的工作量并不能收录整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管理者一般注重社区成员关心的热门话题,寻找符合社区主旨且内容独特新颖、有内涵的知识,使得社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突出,可以赢得更多的成员青睐。
对于显性知识获取的内容一般是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知识的来源、资料的贡献者等信息,这将有助于知识接收者在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于隐性知识则侧重于获取能够反映该知识点的描述上,通用的术语及对相关问题的形象描述是社区成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必要信息。互联网中的大量网络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对于表述隐性知识尤为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除此之外,隐性知识成员的注册信息使知识需求者可以通过寻找具有相关隐性知识的专家从而获得所需知识,这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现在有些虚拟团队还倾向于邀请一些有能力的专家,将一些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进行管理[16]。相对于隐性知识,转换后的显性知识更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管理人员获取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过滤。构建虚拟社区知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但有些知识并不适于共享。当社区中的讨论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对从一些渠道渗透进来的竞争情报的探讨就成了将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普通知识相比情报具有极强的商业、军事价值受到法律或是商业道德限制,这些情报的传播可能对社区成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采集到竞争情报时,许多管理人员都将这些内容限制在共享的外围之外,取消社区成员对这些内容的访问权限。
3.3 知识组织
社区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形成明了的体系框架,帮助社区成员系统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FAQ知识组织和分类知识组织是虚拟社区中常见的知识组织形式。FAQ常见问题解答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积累,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的知识面广泛,而且有些含有隐性知识,原理上有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显性知识表述或是在分类知识里面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大量跨多个门类知识的积累才能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FAQ组织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而且问题很多时候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在一些社区中这种排序方式的形成跟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杂性有关,那些复杂的知识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而知识的排序方式也呈多样化,新的论坛和博客使用了基于主题的索引方式作为第二内容组织机制[17],使社区成员可以全面关注某个主题知识的最新进展。一些虚拟社区软件提供了按照成员ID的索引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一些资深专家掌握的新知识的传播。
分类知识组织通过把知识的内容按类型分门别类结构化、系统化组织知识点,有助于初学者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便于知识检索及学习,使这些初学者可以逐步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管理人员一般通过知识内容的语义按照现有的知识分类标准(如中图法)或是行业常用的分类确定知识的类别,与社区成员共同维护分类的完整性。Fu-ren Lin和Chih-ming Hsueh阐述了在SCTNet教师社区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论文库两个社区内创建和维护知识地图对社区内知识进行索引的方法[18]。知识地图可以揭示知识资源及知识资源间的复杂关系,但知识地图本身并不包含知识内容,不能索引具体知识点,对于大量的初学者从知识地图的复杂联系中不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关系。为了方便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建立图形化的分类目录,将知识的类别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进行表示,并且知识内容中的专业词汇还可以超文本连接的方式连接到概念的释义上,便于成员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不过现在的虚拟社区还没有能为社区成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可以自己编辑个性化的图形知目录的功能,只有少数社区如MSDN社区建有固定不可编辑的图形知识目录。
3.4 知识存储
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要存储到一定区域,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建立知识库。现有基于Internet的虚拟社区程序采用超文本语言编写,大部分程序都拥有独立数据库支持和存储空间支持动态网页,可以让用户存储文本、程序、图片、视频等内容,为显、隐性知识的存储提供了便捷条件。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技术条件存储知识,形成的知识存储方式依赖于其虚拟社区程序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知识贴是很多社区论坛经常使用的一种知识存储方式,管理人员将整理汇总的知识记录在社区成员交流所使用的帖子上,以顶置的方式突出这些帖子,使其可以被社区成员所共享。这种知识存储方式的缺点是单个帖子存储的知识容量有限又是满足不了知识组织要求,有待社区软件开发人员增强管理人员使用的知识贴存储容量以适应知识存储所需的更多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而近年来Web2.0社区所带来的用户与服务器间的强大交互性,使用户通过发布信息将知识存储在Web2.0社区,成为网站知识内容的创造者。如通过博客,普通社区成员也可发布知识页面,成为个人知识创新成果存储与展示的平台,使其更容易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选择wiki存储知识的用户则拥有更多对知识更新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允许更多用户参与以构筑庞大的知识库。现在很多社区成员使用即时通讯软件IM的文件共享功能存储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群中共享知识。这些社区中需要共享的知识普遍存储在用户界面容易被关注的地方,对于存在于其他社区、网页内的知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的超文本链来访问。
3.5 知识测评与更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知识测评要求管理人员定期会同有关专家,对知识库内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考核,对于空缺、存在缺陷或是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确认与更新。对社区成员反馈到知识库中的问题要进行研究与更正,以维护和健全社区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对于需要更新的知识点,同样需要经过专家的评议或者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的认可才可以进行更新。在知识主体更新的同时,要在保留原有知识贡献者信息的同时增加新的献者信息,以汇集在某一领域拥有研究成果的社区成员信息。对频繁更新的知识采取版本控制,这样有利于回溯旧知识以及因错误产生的更新撤销,建立清晰的更新管理过程。
3.6 知识学习与检索
一些学科领域的初学者很难确切、恰当地描述问题,其问题本身描述不确切[19]。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新手对知识库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浏览与阅读,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社区中标准的术语进行交流的注册者才能参与社区活动正确传播交流知识。这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减少社区成员针对于基本常识的大量重复提问,提高交流效率。而相对于被动浏览学习知识的形式,知识检索则是社区成员主动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形式。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库中的分类目录,检索到概念明确、有序的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FAQ常见问题解答则有助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及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学习,方便明确问题或是隐性知识的查找。大部分社区同时提供站内检索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庞大的知识库中快速地定位到知识点。对于复杂问题处理及隐性知识的检索,还可以借助于论坛发帖或是即时通讯软件讨论组功能向其他成员求助。尤其对于互助型社区的论坛,其成员间的互助知识检索是论坛中重要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检索方式是由掌握一定知识量的社区成员将初学者的描述转换成专业词汇,确定相应问题在知识库中专业分类归属,以及分解复杂知识点和查找确定隐性知识专家等多项活动来帮助初学者在知识库中寻找需要的知识。通过以上渠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传递到有效的社区成员。
4 结束语
虚拟社区中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本文为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各个流程在社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会有所差异,而且有些管理方式更是对于现在使用的社区软件技术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的管理流程模型希望能为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考,从而使得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2]J Koh,Y-G 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3]A Ardichvili,V Page,T Wentling.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s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2003,7(1):64-77.
[4]Usoro A,Sharratt M W,Tsui E,Shekhar S.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07,5(3):199-212.
[5]Ming-Ji James Lin,Shiu-Wan Hung,Chih-Jou Chen.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929-939.
[6]Keng Siau,John Erickson,Fiona Fui-hoon Nah.Eff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ype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10,53(3):278-292.
[7]Tal Grinshpoun,Nurit Gal-Oz,Amnon Meisels,et al.CCR -A Model for Sharing Reputation Knowledge Across Virtual Communities[C].[S.l.]: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Workshops,2009.
[8]Junghwan Kim,Jaeki Song,Donald R Jones.The Cognitive Selection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rategy in Virtual Communities[C].[S.l.]: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0.
[9]Ana Maria R Correial,Alice Paulos,Anabela Mesquita.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investigating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ransfer[C].[S.l.]: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
[10]Coakes E,Smith P.Developing 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 by Identifying Innovation Champ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nagement Decision,2007,14(1):74-85.
[11]Bouthillier F,Shearer K.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the need for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2,8(1):1-39.
[12]Stollberg Michael,Anna V Zhdanova,Dieter Fensel.H-TechSight A Next 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3(1):47-66.
[13]Peachey T,Hall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Leading IS Journals:An Analysis of Trends and Gaps in Published Research System Sciences[C].[S.l.]: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5.
[14]Louay Karadsheh,Ebrahim Mansour,Samer Alhawari,et al.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Towards Improving Knowledge 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2009,(7):67-79.
[15]M Alavi,D E Leidner.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 benefits[J].Commun.AIS,1999,(1):1-36.
[16]Terri L Griffith,John E Sawyer.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2006,15:407-423.
[17]Christian Wagner,Narasimha Bolloju.Suppor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with Conversational Technologies:Discussion Forums,Weblogs,and Wikis[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2005,16(2):i-viii.
[18]Fu-ren Lin,Chih-ming Hsueh.Knowledge map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6,42:551-568.
[19]Daniel Memmi,Olivier Nérot.Building Virtual Communiti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06:371-379.
共享社区 篇7
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 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 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的普及, 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新平台。而其中大学生虚拟社区由于相较于其他虚拟社区组成人员的兴趣与生活环境更具有更多相似点, 知识共享意愿的产生及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更为简单。探索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将更有利于促进这类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们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
2 理论基础
知识的获取、转移、知识、应用、共享、创造等环节共同组成了知识管理过程。知识共享是在共有制度如法律、道德规范、行为规则、习惯等框架下人与人之间的自愿交互, 参与者之间交互的主题就是知识, 而这种交互本身就是知识共享。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差异性, 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解也存在着不一样的说法, 截至目前为止, 大部分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因素的研究均出自西方的学者, 他们研究发现, 组织内人们共享知识的动因是出自组织成员的自利 (Self-interest) , 直接或普遍的互惠 (Reciprocity) , 自我实现需要 (Self-expressive Needs) , 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等。个体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和源泉, 个体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享知识以及共享的数量和质量, 是影响知识共享的成败。因此本次研究从行为角度出发, 主要通过研究信任, 互惠, 助人为乐及自我价值感知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来分析个体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3 研究假设和模型
3.1 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假设
信任一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变量因素, 信任决定了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信任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当产生信任后, 个体会愿意向对方提供个人的信息或资源, 从而形成交换行为。从社会交换视角分析, 学者们把信任分为情感型信任和认知型信任。这两种信任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 情感型信任的产生基础是感情联系, 而认知型信任是基于认知推理产生的。从知识共享具有高度互动性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可以认为信任对个人在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具有重大的作用。
假设:
H1:信任对大学生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意愿有正向影响。
3.2 互惠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假设
互惠是一种相互收益的感觉, 个体通常会对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利益进行回报, 因而交流得以持续。Wasko和Faraj的研究指出, 在线社区中参与知识共享的人们相信互惠。人们加入虚拟社区并在其中进行知识共享, 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期待着自己能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讯息, 从而虚拟社区得以广泛使用。
假设:
H2:互惠对大学生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意愿有正向影响。
3.3 助人为乐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假设
从动机意义上来说, 知识共享体现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个体往往存在着帮助他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 获得情感上的享受。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 使得知识共享活动得以展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 更多的推崇利他主义精神, 在内心深处会更倾向于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假设:
H3:助人为乐对大学生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意愿有正向影响。
3.4 自我效能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假设: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Jldura.1977) 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根据班杜拉的效能理论可知, 效能影响了个体选择以及应对或处理各种背景下的时间和问题的能力。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人类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Cabrera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合作意愿, 同时也能促进知识共享。
假设:
H4:自我价值感知对大学生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意愿有正向影响。
3.5 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假设:
知识共享意愿并非一种行为, 而是一种主观的倾向或意志。而正是由于这一主观意愿的推动, 才使得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行为得以实施。
假设:
H5:知识共享意愿对大学生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有正向影响。
因此综合以上所有的变量和假设, 得出本文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4 研究方法和数据
4.1 测量设计及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以武科大贴吧为研究对象, 基于当代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应数据, 预调查阶段共发放问卷250, 回收221份, 其中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 有效率, 其中男生50.68%, 女生49.32%, 本科生中大一占17.19%, 大二29.86%, 大三31.22%, 大四21.72%, 问卷中包含了知识共享自我效能、信任, 互惠及助人为乐、自身知识共享行为相关信息, 测量采用前期开发的五分制量表, 其中1代表不同意;2有点不同意;3中立;4有点同意;5表示同意。
各变量的量表来源如表1所示。
4.2 数据分析
此论文信度检验采用测量系数为:Cronbachα系数检验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 (AVE) 。以验证性分析 (CFA) 来验证各量表的构建效度。
4.2.1 测量模型检验
在用线性结构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前, 先要对测量模型各个部分进行匹配检验, 当各测量模型变量达到满足的标准后, 再来估计整体的结构。从数据结果看来, 除信任外, 其他变量均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经过斟酌后放弃信任这一变量。
4.2.2 结构模型检验
整体拟合度检验用于评价理论模型与观察资料的拟合程度, 模型的拟合优度常用以下指标评价:X2与自由度之比、拟合优度指数 (GFI) 、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 、赋范拟合指数 (NFI) 和比较拟合指数 (CFI) 。
5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 建立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模型, 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除信任外, 助人为乐与互惠均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影响, 知识共享意愿与自我价值感知对知识共享行为有主导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这一形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了解与接受,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社区人群, 掌握知识较为丰富, 因此这一资源理应被发挥最大作用, 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而通过部分正确引导获得较高水平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安晓璐.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J].传媒观察, 2005, (3) :43-44.
[2]石艳霞, 吴丽芳, 赵文.基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知识共享探讨[J].情报科学, 2010, (07) .
[3]Constant D, Kiesler S, Sproull L.What’s mineisours, or is it?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1998, 5 (4) ;400-421.
[4]张爽, 乔坤, 汪克夷.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4) .
[5]Garbarino, E.Johnson M.S.The Diferent Roles of Satisfaction,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63 (2) .
[6]McALLISTER D.J.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 (1) :24-59.
[7]徐美凤, 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11) .
[8]WASCO M, FARAJ S.It is what one does:why people participate and help others in electronic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0, 9 (2/3) .
[9]穆广利, 孙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 (2) .
[10]Cabrera A, Cabrera E F.Knowledge-sharing dilemmas[J].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2, (23) :687-710.
[11]黄彦婷, 杨忠, 金辉, 等.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知识共享意愿产生模型[J].情报杂志, 2013, (6) .
共享社区 篇8
据统计, 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536.56万人, 网络购物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产物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同时, 虚拟社区已为广大高校学生所熟悉和使用, 大学生群体也是虚拟社区的主要参与者。所谓的虚拟社区, “是指一群有个别兴趣、喜好、经验的人, 或是学有专精的专业人士, 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以及电子邮件、新闻群组、聊天室或论坛等方式组成一个社群, 让参与该社群的会员彼此之间能借此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因而, 大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告和推销手段, 大多数大学生消费者更倾向于从虚拟社区中搜集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本身所提供的广告等信息;二是由社区成员通过虚拟社区这个平台分享的使用经验。网络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之前, 通过对社区中的共享知识进行获取、加工和创新, 获得自己对所需购买产品的独特感知, 并作出相应的购买决策。[1]徐小龙 (2010) 认为, 虚拟社区对成员购买行为的影响, 可渗透到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每一环节。[2]因此,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 对成员的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
根据现有相关文献, 结合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机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1]:
2.1 共享知识内容质量
知识共享内容的质量, 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共享信息能够反映消费者对商品及其使用情况的感知, 当信息真实可信、不存在虚构、夸张或隐瞒事实的成分, 能对潜在消费者的购前评估产生正面的影响, 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缩短。
2.2 知识共享程度
知识共享程度, 是指共享主体间互动的程度和深入的强度。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互动强度和深入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准确认识, 其中包括对商品性能、品牌价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认知。因此, 探讨共享程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2.3 知识创新能力
信息的创新是对现有信息价值的超越和升华。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通过对在社区中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加工和输出, 从而产生对产品或服务新的认知, 这也体现在虚拟社区中信息的传递后增益。搜集信息前后不同的认知, 可能会推翻或巩固消费者的首购意向。
2.4 感知价值
社区成员获得的感知价值, 是指对产品利益 (价格、功效、品牌价值等) 和服务利益 (支付方式、售后服务等) 的感知。当感知价值较小时, 消费者将最终放弃购买商品。
2.5 知识共享保障制度
知识共享保障制度, 包括社区中无形的规范和有形的规范两种。无形的规范, 是指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有形的规范, 是指由社区管理者制定的良好的社区规范。社区的文化和规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社区成员的行为, 保障知识的无差传递。
3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形式对大学生群体消费决策的影响
在网络虚拟社区中, 大学生通过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在网络这一平台上的发布-传播-接受-反馈等全部流程。同时, 大学生在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平台、电子邮件、新闻群组、聊天室等方式组成一个社群, 让参与该社群的会员彼此之间能借此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 进而影响消费决策。
3.1 虚拟社区主题内容产生机制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注册用户拥有生产内容的权利的和内容把关权。例如在虚拟社区中, 书籍、电影和音乐条目都由网友自己添加, 制造社区内容。网友可以亲手撰写书评添加至社区, 每个网友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阅读此书的感受, 记录自己的阅读痕迹。例如每年读了多少书、想读什么书、读过什么书都能够记录下来, 留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感悟思考。大家都能够在书评下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 像一个读者俱乐部一样, 互动频繁、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加, 也能够结识相同志趣和观点的人。虚拟社区的主题联结了用户和庞大的内容, 网友在选择商品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更易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电影音乐等娱乐类消费内容, 观影后的网友可以在虚拟社区的电影条目下打分、评论、交流或是把某部电影推荐给自己的友邻, 实现共同兴趣圈子的信息共享。而这样的共享实际上无意间构成了网络中的“口碑营销”, 巧妙之处在于这是网友自发进行的口碑营销, 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口碑营销”相比, 更加高效、反馈迅速、覆盖范围广、营销效果好。
3.2 虚拟社区经验分享形式对消费决策影响
虚拟社区的经验分享是指提供自由互动的交流平台, 供普通大众以第三方角度对生活或者文化类商品的消费体验进行点评, 并将相关评价进行分类整合, 以类似于传统消费指南的资讯信息形式展示给受众的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代表是大众点评类网站, 其本身并不编辑策划相关内容, 全部价值内容就在于点评信息。
(1) 信息的分众化与聚众化。第三方点评网站以兴趣为媒介, 通过群组强化了“内容型关系”和“关系型内容”的生产。不仅具备了“分众化”的信息提供特质, 还具备了“聚众化”的信息汇集优势。例如, 豆瓣通过不同的书影音作品吸引不同的爱好者, 并通过技术分析记录用户的浏览习惯以及个人喜好, 再向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小组、友邻将具有相同爱好的用户集合到一起。从而很好地构建了用户之间的“内容型关系”, 并因此实现了对用户的“分众化”信息提供。
(2) 传播者、受众和消费者三重身份的重合。不仅网站信息资讯来源于普通大众, 信息传播的对象也是普通大众。而这些普通大众本身又是其所关注的消费类信息的潜在消费者, 因而传播者、受众和消费者三种不同身份统一于一体。不仅使信息本身更具参考价值, 同时在避免广告带给受众的抗拒心理的前提下, 影响了受众的消费行为。第三方点评网站的这一特性使得其信息本身就具有盈利的特性。
(3) 习惯性消费决策向导。笔者就所在高校选择了20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就大学生获取商家信息的途径中5.1%是通过朋友介绍;45.5%为来自网络社区平台;30.8%为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18.6%为直接关注商家的微博来获取信息。而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决策过程的调查显示, 经常使用点评类网站作为消费向导的有59.0%;偶尔使用的占15.4%, 及决策前使用点评类网站作为消费导航的学生共占74.4%;从不使用点评网站的占24.4%。
3.3 虚拟社区小组黏性吸引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虚拟社区中的小组是指聚集和吸引用户注册的核心模块。用户在小组内发帖回帖, 参与讨论, 进行交流。小组长或版主管理着一个组, 小组的成员活跃程度、每天在小组页面滞留时间、小组帖子的回帖数量都是影响人数上限的因素。若组长管理能力高, 小组发帖内容有讨论的趣味性, 自然能吸引更多用户回帖, 在小组页面滞留时间也更长, 相应的, 上限就可以自动提高。小组以描述性词汇作为名字, 能让用户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 在组内获得归属感。
小组的主要驱动力是分享精神。成员在小组内发帖、回帖对某些问题交流讨论, 进行互动, 实现信息流动, 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传播自我的价值观, 因而小组对成员有较强的黏性吸引, 共同的话题会强化对成员的决策影响力。
3.4 虚拟社区广告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虚拟社区的广告形式主要有flash广告、旗帜广告、视频广告、静态图片广告, 广告形式需要与虚拟社区的用户定位相契合。例如豆瓣网已经与将近200个品牌合作, 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方案。这些品牌横跨汽车、时尚、IT、家电、旅游、奢侈品、化妆品、快消品等多个领域。与品牌的合作还可以融合入虚拟社区的线上线下活动中, 号召社区成员互动或亲临现场。
3.5 虚拟社区互动形式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在虚拟社区中, 用户凭借共同兴趣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这份信任感通过同城活动可以得到加强, 也促使了社区从虚拟回归到现实。虚拟社区的同城活动涵盖了从音乐、戏剧、电影、讲座到聚会、公益、旅行、运动……几乎涵盖了一个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城活动的路径基本为“网络-现实-网络”。大学生群体可以标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报名参加, 虚拟社区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回归。虚拟社区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结识相同志趣的人提供了一个大型平台,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从而促进了人际间消费决策的相互影响。
4 虚拟社区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 同城发展路径
同城活动最大的限制就是地理位置的制约, 而同城活动大类是“音乐、戏剧、聚会、电影”等主题, 这些偏重于文化艺术娱乐方面的活动特别适合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 综合考虑主办方资金、人力、可用资源等条件, 高校学生群体在年龄、经济、阶层、圈子之间也自动潜在地划分了参与某一同城活动的人群。
4.2 数据库营
销虚拟社区的巨大用户资源蕴含无限商机, 虚拟社区在收集用户数据、兴趣爱好和消费偏好方面有其他网站难以比拟的优势, 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用户数据资源库。使用精准算法为用户进行推荐, 根据每一个用户之前的书影音品味、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加入的小组, 实现对品牌商品的形象推广, 将更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决策。
另一方面, 有些品牌在营销策略方面需要用户偏好数据支持, 需要根据动态市场调整营销方案, 那么这些商家向虚拟社区购买数据就是很有可能的。因此, 用户数据销售也许可以作为虚拟社区后期持续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4.3 独立的客户端
手机应用客户端并不是简单地把网页内容放进手机里展示, 而需要配合应用的使用场景和手机特性进行重新设计, 使应用操作方便。优质的虚拟社区可以打包做成一个移动应用, 将更契合大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而考虑到不同内容放进手机展示时性质都各有不同, 分开进行各个客户端的开发, 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加体贴和细致的产品体验。
4.4 定位功能开发
大学生消费习惯中有关于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的, 有关于即时通信方面的 (如微信、陌陌等) , 大多是基于地理位置确认而开发出的应用。基于地理位置创建和发起活动在操作上会方便很多, 例如定位所在位置, 发现身边的同城活动, 找到附近志同道合的人, 将有效促进虚拟社区与线下生活的融合, 把线上和线下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邓琪, 胡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淘宝网为例[J].经营与管理, 2014 (11) .
[2]徐小龙.虚拟社区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J].销售与市场 (管理版) , 2010 (11) .
[3]陈丽菲, 施隽南.成功的豆瓣营销模式[J].编辑学刊, 2011 (01) .
[4]丁汉青, 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3) .
[5]王玉珠.公众而非大众——第三方评论网站的受众分析[J].科技信息, 2008 (12) .
共享社区 篇9
以前,人们更习惯把社区叫做居委会,即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在几年之前,不少人印象中的社区还停留在由年纪大的人聚集在老平房里,他们的日常工作大多都是协调邻里纠纷、打扫卫生、修理破损的公共设施、帮助解决无业或者残疾困难人员的日常生活问题。但其实,社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加强了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残疾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最低生活保障、安全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管理和宣传,到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从先前的“到社区问事”变成“到社区办事”。
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提高了社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权力的下放,必须要交给有责任意识、有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这样才能使居民放心,所以,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和《社区环境管理要求》地方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让社区的工作建设有标可依。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区的日常工作,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种保护社区工作能有序开展的措施。笔者结合标准内容和自身工作经验认为,社区建设应主要从政府、社区和工作人员自身3个方面来开展。
政府发挥强制力和宣传力的作用
1. 制定社区经费的利用公开制度
比起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区的社区,山西省的社区还需要政府赋予更多自主的权利。有的居民不了解社区工作的难度,所以经常对社区颇有微词,不知情的人也会对社区和政府工作产生不好的印象,降低信任度,给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负担,如果政府在每次的大型经费利用中,使物资落实公开化,那么,面对有理有据的事实,不合实际的猜测就会不攻自破,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信赖度加深,互动性加强。
2.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在社区工作的发展中,老一辈的工作人员在电脑技术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新来的年轻人虽然不会被电脑问题难倒,但对于社区的整体状况和居民的家庭情况不如老一辈的工作人员熟悉。另外,由于社区权力有限,工作事务冗杂,即使有新的想法,工作人员也会因为需要上级审批时间漫长,得不到及时肯定而畏足不前,使计划最终无法有效实行。长此以往,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不高。
所以,政府应该进行定期有效的培训和测试,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鼓励全国各个社区进行交流互访,增加对外学习的机会,借鉴其他社区的危机应对和发展方式。同时,改进社区的工作模式和环境氛围,这样才能吸引有能力、有毅力的人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
3.加强环境立法保护制度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宜居稳定的社区环境会给社区居民带来良好的影响,提升生活质量。笔者工作的社区树木繁茂,运动健身设施都很完善,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排水也很及时,不会出现积水拥堵的情况,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小广告、被烧坏的垃圾桶、漏雨的屋顶……但因为楼房是属于物业管理的一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权力来解决,只能帮助居民和物业沟通。
在当下的社区发展阶段中,社区的环境建设只有采用强制性防治结合的办法,加强环境的立法保护制度,对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惩罚教育,才能使社区的宣传和教育发挥有效作用,使居民打从心底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珍惜打扫人员的劳动成果,主动维护社区环境。
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制度
1. 保持办公环境和社区的安全与卫生状况
在不同的社区,工作量有所不同,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应对办公场所进行清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要经常对辖区住宅、商店的日常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
2. 信息网账户密码严格保密,保护居民隐私,及时更正居民动态信息
面对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和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推广,社区也开始向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方便查询和更新,每一位居民信息都需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录入到信息网中,节约了不少资源。在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资料的管理保护和自我检查,并定期与居民保持联络。
3. 社区服务工作不仅要主动,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一些大城市中发展突出的社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网站,将一系列便民服务项目和信息进行整合,居民能方便快捷地登录网站,找到解决方法,清洁窗户、疏通下水道、电路检测、临时保姆、家庭教师,这些项目都经过社区的验证,所以服务质量都有保证。
在山西省最近实施的一系列惠民项目中,虽然也得到了人们的热烈称赞,但还是存在部分问题,比如适用于一层三户的楼道门安装在了一层两户的单元,并没有起到作用;有的老年手机质量不好,使用不到一年就坏了。这说明,社区在惠民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上,不仅要保证第三方合作产品的质量,也要保证对居民的后续服务能跟得上。
在社区宣传中,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宣传动员方式,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社区工作人员要亲自上门;对于工作忙碌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就要加班,进行入户走访。只要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开展工作,就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听到居民的宝贵意见。
4. 建立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度
因为社区的办公时间和大多数居民的工作时间一样,所以造成很多居民来社区办事都需要请假,当刚好遇到社区工作人员不在社区的时候,有的居民就会表现出十分烦躁的情绪,甚至会产生“社区不作为”的不良印象。如果建立“工作预约制度”,居民可以通过拨打社区电话或在居民微信群、QQ群对工作人员进行留言咨询,找到合适的时间来社区办理业务,这样会比网页留言更加快捷有效,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5. 充分利用社区特色资源,加强与驻地单位的互相配合,密切与邻近社区的交流合作
社区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品牌特色活动,让社区新形象深入人心。在笔者工作的第一个社区,有两支驻地部队,笔者参与的第一个大型社区活动,就是在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队建在山里的展览馆。在涌起寒意的窑洞深处,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重要的历史遗迹,通过战士的讲解,学生们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更期待着参加社区的下一次活动。此类活动虽然不是居民主动提出的,也并不是生活所需,但是却能对建设和谐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实力
1.注重锻炼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社区各项基本工作都离不开文件的归纳和整理,每次工作所提交的报告和审核资料,都应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分类,有时因上级部门的不同也会有重复递交的内容。有时上级下发的文件和通知,工作人员对于其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不敢去问为什么,怎么弄,就会造成上交的文件不符合要求再返工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另外,很多人与邻居间的互动不密切,这也导致后续由社区开具相关证明的时候带来很多麻烦。年轻人进入社会也不清楚居民保险、准生证、居住地登记的重要性,当他们到社区办理相关手续时,不明白社区办事流程的必要性,往往态度急切,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不能被居民的情绪所影响,在不了解他们的情况下就随便开具证明。
社区工作人员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历练,必须抱持平淡的心态工作,平时个人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坚持“助人自助”的理想和信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要有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帮助有需要的人,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2.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沟通。因为一句话可以反映千变万化的情绪和气氛,影响对方的思想和行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和耐心,能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居民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也来源于他们对社区的旧印象。有的人十分羡慕社区工作,在他们眼中,居委会可以迟到早退或者不用每天上班,所做的也是一些芝麻小事,比如写写表面文章、挂一张条幅、拍几张照片、活动不是“有始有终”,使居民觉得社区“不认真”、“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意义”。面临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社区平时的宣传不够,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社区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社区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就能让老百姓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社区服务,主动通过社区实现自己的需求。人们自发自觉自主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居民主动建言献策,社区工作才会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更加人性化。
3.热爱生活,认真学习
工作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可怕的不是忙碌,而是闲适时让你觉得自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不思进取的被动状况。”所以,在工作的淡季,社区工作人员应当有所自觉,充分利用时间适度休息、锻炼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和体力去工作。
社区也是一个团队,需要所有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互谅互助,让社区的整体工作能协调配合,顺利进行。社区工作人员要脚踏实地,感受居民所需,发现环境所需,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社区一起慢慢成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社区其实是一个发挥个人活力与创新意识,磨练专业素养,培养交往能力的广阔平台。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适应社区的变化。
印度有一家饭店的女老板,为了让流浪的人不挨饿,就在店门前摆了一个巨大的冰箱,制作新鲜的食物放进去,渐渐地,很多好心人也开始把余出来的食物放进冰箱,并标明食用期限,以帮助更多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我们的社区已经存在捐物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更多资源共享的设施。
小结
共享社区 篇10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学校体育一直是独自发展,独自利用。但是学校作为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对辖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社区环境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利用学校资源促进社区的进步。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并没有相互共享,而是各自开发,各自利用,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体育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受到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形成了共享的关系,这样一来,我国社区居民的健身难问题,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低等问题都将会得到解决。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依据资源配置理论,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是指在社会体育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下,社会机构和个人以体育健身锻炼、体育学习为目的,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教师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的学校体育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育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方面虽有一定优越性,但是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方面却不尽人意,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延伸到社区体育中去。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同时更有助于学校体育内容的更新。社区体育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社区体育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员较少,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一所学校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学校的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有体育消费的财力保障。学校体育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场地、设施、资金、指导员、参与者等方面实现共享,人员互动,借助学校场地、设施、技术人才和教育管理的优势来解决社区全民健身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资源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学校教学改革更贴近社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和发展,必将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与良性循环,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策略
2.1 我国学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的策略
2.1.1 鼓励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弥补社区体育资源的不足
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改变学校体育在社区体育中的角色观念,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转变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由封闭转向开放,树立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激发学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主动性,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资源,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等情况。
2.1.2 向社区体育疏导专业体育人才,为社区体育提供人才资源
开展社区体育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社区体育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配置不容忽视。经调查得知,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大部分是有一技之长或是从社会待业人员中竞聘而来的,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通过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这个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因为学校拥有着大量的专业体育教师,他们对日常的锻炼方法有着专业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成为社区体育的专业指导人员。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短缺问题,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日常指导和管理能力。
2.1.3 将学校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服务于社区之中
我国的社区体育起步比较晚,也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员并没有形成一套有序的活动方案,大部分是零零散散的独立锻炼或几人一起锻炼的形式,也没有经过专业的锻炼指导。然而,学校拥有组织社区活动的能力,并且也有策划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能够为社区体育进行专业的组织和策划服务。如果将学校的组织机构进入社区,将会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有巨大的帮助,并会提供社区人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建设做出贡献。
2.1.4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体育活动,促使社区体育年轻化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让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解决场馆缺乏,社区体育人手不足的困难;还可以帮助社区组织各类比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的同时,也给社区体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社区体育朝着轻松、愉快、活泼的方向发展,活跃了社区体育,减弱社区体育“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2.1.5 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共同商量制定共建共享方案和具体管理制度
要想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能够形成共享,需要双方互相协调,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机构可以由学校领导,街道办人员和居民等组成,主要是就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交流和协调,并最终形成共享方案,使得学校和社区双方都能够从合作中获得利益。
2.1.6 学校通过开办各种体育培训班,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社区居民通常体育能力比较薄弱,体育技能掌握也比较少,学校就可以利用自身的场地,器材和人才优势,开办一些适合社区居民参与的体育培训课,在培训中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为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出贡献。
2.2 我国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的策略
2.2.1 社区内各单位共同出资、出力改善社区内学校的场地设施
由我国区内各单位出资改善场地设施,社区体育产业通过捐资等方式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晨晚练活动场所不足的困难,也可以改善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条件,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并保证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
2.2.2 推广“体育社区化建设”
“体育社区化建设”,即需要动员校外社会力量,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优化育人的环境和组织,还需要县城内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体育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体育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体育工作,为县城的学校体育提供价值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区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有助于学校实施教育方针、端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3 通过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和拓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
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具有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舞龙、扭秧歌、跳竹竿等。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便于组织集体教学,有利于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社区内学校学生的体育课堂,吸引学生热爱体育锻炼,提高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成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与拓展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2.2.4 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物资、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体育教师、社区体育人士及在校学生共同参与开发新课程,效仿国内一些学校开设的野外生存、登山、滑雪等课程,让学生也可以利用当地社区山川河流等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满足和丰富学校体育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培养体育专项人才。
3 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石,促进全民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不仅仅能够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相互有效利用,而且对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的有效的传播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学校的治安,场地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等,因此政府要加强立法,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加强管理和宣传力度,使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和群众珍惜爱护场地设施;建立社区和学校共同组织的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管理功能,做到组织落实。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机制是一个需要长久的机制,也许在实施初期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边探索边进步,共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在同一个辖区之内,形成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是我国建立全民健身社会的一种可行的途径,以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和社区体育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种共享机制能够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利,还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进程,一举两得。本文首先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对二者的共享机制提出了相对的策略。
共享社区 篇11
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贵州省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资源共享 研究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21世纪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纪的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2]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M].贵州省体育局.2004.11.
[3]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共享社区 篇12
关键词:苏南,县级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1.前言
随着苏南地区率先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苏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何更好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 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体育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提高大众身体健康水平, 丰富业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经济全国领先, 苏南经济江苏领先, 随着近年苏南经济的充分发展, 政府体育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社区体育设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 大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居民正常体育锻炼的需要, 但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一些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还不是很完善, 社区与社区之间还存在设施上的差异。因此, 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功能, 就要加大体育资源的共享力度, 同时有针对性对一些体育资源落后的小区进行扶持。
2.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 公共体育设施完备, 但体育设施的分布上还存在着差异, 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新建小区, 相对体育公共设施缺乏, 直接影响了这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因此, 将体育资源丰富的社区与体育资源缺乏的社区实现共享, 就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功能, 实现互利互补, 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3.苏南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城镇化过程中新建设小区体育公共设施不足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 加快了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的进程, 但同时我们发现, 目前就国家层面来看, 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别明显, 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直接的关系, 就同一地区来看, 也存在发展上的差异。就苏南地区来看, 总体上发展水平比较高, 但不同社区还存在差异, 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建小区, 体育资源不足, 影响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热情, 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纲要的实施。
3.2各类体育组织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平台, 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活动组织, 只有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功能, 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为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目前, 苏南地区的体育管理模式, 主要是政府通过体育管理部门实现体育管理, 各镇、社区都有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他们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特别的社区体育领导小组, 基本没有组织专门的体育活动, 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这样就大大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3.3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不足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离不开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苏南经济发达, 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 政府对于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大, 为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体育资源的数量方面还远远跟不上民众的需要, 特别是体育知识的普及严重不足, 政府部门更多考虑的是硬件建设, 对于体育比赛的组织、欣赏和消费的引导方面, 还处于落后阶段, 这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也无法充分发挥硬件设备应有的作用。
4.苏南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策略
4.1加强体育物质资源的共享
增加政府投入, 特别是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的小区, 在建设过程中要把体育设施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进行。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完备小区的开放程度, 让已有的体育设施得到充足的利用。同时, 要加强对小区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部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对居民开放, 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功能。社区、镇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 将社区内各类体育资源全面整合, 统一安排使用。
4.2发挥体育人力资源的共享功能
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充分发挥体育指导员的功能, 把优秀的体育指导员派到体育资源缺少的社区, 组织居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社团是社区体育发动机, 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体育社团的功能, 把更多的居民吸引到体育社区中来, 从而带动他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利用讲座、互联网等媒体, 加强体育知识的宣传, 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 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43.html, 2008-05-08
[2]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4]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5
【共享社区】推荐阅读:
社区资源共享协议书06-11
繁荣社区文化共享和谐家园01-12
学校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协议书12-13
社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体育场地开放协议书01-13
共享蓝天共享爱07-15
共享经济如何共享道德总结12-16
骑共享单车,赏“共享”文化作文07-09
共享时代,珍惜共享作文700字11-12
共享单车01-18
共享障碍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