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策略

2024-07-12

共享策略(共12篇)

共享策略 篇1

自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 (taci knowledge) 后,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8年著名耶鲁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隐性的专业知识》一书中,列出了在教育、管理和政治等六个领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创造与反思形成的实践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学校内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将从当前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入手,探讨促进教师实现隐性知识共享之策略。

一、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

1.何谓“教师隐性知识”。

教师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师隐性知识共享。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指通过教师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促使教师将个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分享的过程。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以及教师在学校内的教师组织中讨论交流;三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无论是对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还是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如何?就这个问题,笔者于2007年10月运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焦作市8所普通中小学校共120名教师(以30岁以上教师为主,回收有效问卷116份)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了当前中小学校教师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认识、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效果、主要障碍以及学校的组织保障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师个体,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够。调查情况显示,就教师个体看,57.8%的教师喜欢自己钻研教学问题,仅有18.9%的教师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学校管理层方面,鼓励或非常鼓励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的学校只有36.2%,37.9%的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教师经验交流常规化,87.9%的学校没有专门为优秀教师召开过经验交流会。

第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方式主要是教研组(或备课组)、师徒结对和观摩课,其他途径如网络、博客等运用得较少。

第三,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教师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是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但51%的教师认为其效果一般,32%的教师认为没有效果;57%的教师认为教师观摩课缺少必要的点评,因而影响了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效果。

三、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鉴于当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应从学校管理、教师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出发,以组织文化策略为基础,以技术支持策略为保障,以公平策略为原则,以情感策略为条件,以激励策略为动力,以主体性策略为核心,构建共享网络,实现共享。

1.宏观层面———学校管理层面的组织文化策略和技术支持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宏观层面的策略,主要是立足于学校管理层,从学校组织结构、环境制度、校园文化、技术平台等角度提出,其目的是为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技术支持。

组织文化策略主要包括健全制度文化和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是实现共享的基础。知识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引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学校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改变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形成自愿共享观念。学校在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时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合理回报原则,即学校要为知识的提供者创造宽松的奖励措施,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二是信用原则,即建立组织的信用体系,让个人贡献出来的知识不会被他人盗用或滥用;三是与业绩评估联系的原则,即将知识共享作为正规化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向教师表明管理层正在关注并赞赏他们积极的知识共享习惯,并将知识业绩作为晋升的综合因素的一部分。

其次,建立学习型组织。促使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使组织成员间相互信任、开放式交流、终身学习和乐于共享,从而实现学校知识共享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全体教师可以感觉的现实,实现个体与学校的双赢。

技术支持策略主要包括建构学校知识地图、建立学校知识库和搭建教师组织内部网,它是实现共享的保障。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是指知识的“库存目录”,通常包含了人员、文件和数据库等,它可以告诉人们组织中重要知识的所在位置。在知识管理上主要用来整合组织专业知识的资源体系,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和应用。建立知识库的根本意图是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有序地存储和分配,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方便快速地得到需要的知识。内部网(Intranet)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自由表达思想,交流看法,加深感情的平台。因其层次简单、结构扁平且开放,使得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平等、公开、友好的氛围中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让知识得以自由沟通。

2.中观层面———教师组织层面的公平策略和情感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中观层面的策略,主要是立足于教师组织层面。在普通中小学校,教师组织主要是指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年级组等。实施公平和情感策略, 其目的是让教师乐意在教师组织中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实施公平策略主要指共享应坚持互惠原则和建立适当的知识补偿机制,它是实现共享的原则。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都是有限的,人们通常都期望接受其知识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能反过来向他人传授知识。坚持共享的互惠原则和建立适当的知识补偿机制,就是要一方面鼓励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所感悟的经验和体会、所总结的教学技艺和诀窍等与广大教师分享,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师能在教师组织内获得其他教师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技艺等,从而实现全体教师在教师组织内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情感策略主要指教师组织要在教师之间发展互助互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它是实现共享的条件。由于隐性知识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必须要知识所有者和知识接受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的交流和讨论中达到某种默契,才能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教师组织运用情感策略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正式的集体教研活动,二是举办聊天或者聚会等非正式集体活动。实验证明,非正式的交流环境,不仅有利于加深教师之间的感情,而且更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

3.微观层面———教师个体层面的主体性策略和激励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微观层面的策略,主要立足于教师个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励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和提炼自身的经验体会等,实现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而为最终实现教师隐性知识被全体教师所共享创造条件。

实施主体性策略要求学校组织既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它是实现共享的核心。教师是知识工作者,许多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深植于教师内部,蕴藏于教师头脑之中,只有尊重和相信教师,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为大家所分享。而且教师越是对学校和教师组织具有归属感,就越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自己的知识。而一个人内在的归属感必须是建立在以尊重人和信任人的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基础上的。

激励策略是指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隐性知识共享而给予教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它是实现共享的动力。激励策略可以采取举办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评选某学科首席教师、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优先晋升职务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3]钟启泉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王娟茹等.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0) .

[5]杨峰.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机制的探讨.现代情报, 2004 (10) .

共享策略 篇2

但是对于共享的文件夹常常无法做到在使用后即将其关闭,这样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可能对我们的共享文件进行破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组策略来保护共享内容。

一、禁止共享空密码

Windows默认状态下,允许远程用户可以使用空用户连接方式获得网络上某一台计算机的共享资源列表和所有帐户名称。这个功能的开放,则容易让非未能用户使用空密码或暴力破译得到共享的密码,从而达到侵入共享目录的目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可以关闭SAM账号和共享的匿名枚举功能。打开开始菜单中的“运行”窗口,输入“gpedit.msc”打开组策略编辑器,在左侧依次找到“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双击右侧的“网络访问:不允许SAM账号和共享的匿名枚举”项,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已启用”选项,最后单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经过这样的设置之后,非法用户就无法直接获得共享信息和账户列表了。

二、禁止匿名SID/名称转换

在前面我们已经禁止非法用户直接获得账户列表,但是非法用户仍然可以使用管理员账号的SID来获取默认的administrator的真实名称。对此,我们需要在组策略中打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然后修改“网络访问:允许匿名SID/名称转换”为“已停用”,

不过这样一来,可能会造成网络上低版本的用户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出现 一些问题。因此网络有多个版本的系统时须谨慎使用该项配置。

三、修改匿名访问对象

从安全角度和实用角度来看,Windows XP很多默认设置并不符合用户的需要,针对网络访问的匿名访问设置包括共享、命名管道和注册表路径等。

对此,我们需要进入组策略编辑器,选择“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双击“网络访问:可匿名访问的共享”,在打开的窗口中将所有的项目删除,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需要,将一些确实需要让所有用户长期访问的文件夹添加进来即可。注意,在添加这些共享文件夹时,必须提前做好其NTFS操作权限设置。在设置权限的时候,必须遵循权限的最小性原则。最小性原则包括不要对账户授予多余的权限,不要为多余账户授予权限。

同理,在修改好可匿名访问的共享后,需要继续双击打开“网络访问:可匿名访问的命名管道”和“网络访问:可远程访问的注册表路径”,将多余的项目都删除掉。

四、禁止非授权访问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财务共享;SSC;优势;风险

共享服务(SSC)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20多年的快速发展,而财务服务共享是共享服务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企业中,尤其是跨国公司,这一模式已得以广泛应用。福特公司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公司。近年来,共享服务的管理思想迅速传入我国,并在理论和应用取得的一定的进展。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更是有力地推动了财务共享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国内众多的企业在积极尝试开展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实践经验。

一、共享服务中心的含义

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作为一种管理创新,共享服务管理模式被广泛用于现代企业的不同领域。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或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在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将各个职能部门或各个分支机构中能够共享的服务部分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运营机构来向企业提供共享服务。这种架构创造了地区级的或是更大范围内的服务体系来满足企业集团集中管理的需要。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

实施财务共享后,各子单位大量重复性的财务核算业务上移至共享中心,子公司只保留少量的财务人员。共享中心对各子公司的核算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会计政策、统筹资源调度。较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运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消除了多余的协调和重复性作业,每项业务的工作时长降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间接地降低了成本。同时,在企业整体业务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运用财务共享信息平台,可以减少财务人员和中间管理层的数量,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二)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对标管理

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对所有子公司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废除繁冗的步骤和流程。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拥有相关子公司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并具有一定的流程审批权限。这样既可以实时地对各子公司进行数据整合,出具相关财务报表。同时又可以在更高的角度实现相互间对标管理,更便捷地为彼此挖掘成本潜力提供工具平台。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运营风险

由于子公司的财务信息统一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非核心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使其更集中精力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从而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共享中心提供专业化的财税政策支持可以为各子公司降低或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政策风险。

(四)提升集团财务管控力

在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下,各子公司财务管理政策“本地化”现象严重,集团的财务决策在执行过程难于有效贯彻执行。而在实施财务共享后,所有子公司的业务处理对集团彻底透明,任何一笔业务均可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查阅。同时共享服务中心以其高度的执行力和标准的财务流程有效地提升了集团财务管控力度,推动了集团整体战略的落实。

三、国华电力公司简介

神华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为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业务发展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资产总额1178亿元,运营装机容量为2587万千瓦,在建机组190万千瓦。规划到2015年,公司控股装机容量在4500万千瓦以上。

国华系统在成立之初,就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管理手段对下属子公司进行管理。BFS++、ERP、SCM等管理软件全系统联网运行,系统内实现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相较于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国华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其先天的企业信息化优势为实施财务共享提供了优良的基础平台。

四、国华电力实施财务共享的必要性

国华电力公司自成立以来迅速成长。在短短的十多年间,机组装机容量已突破2500万千瓦,到2015年,机组装机要达到4500万千瓦的容量。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国华电力财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实施财务共享则成为国华电力财务管理的必然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本领先”战略的需求

国华电力一贯坚持的“成本领先”战略,需要提高企业各环节的运作效率。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在分散且较为偏远的地区开设电厂。除主要业务运营的需要外,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环境偏远,各公司都面临财务管理人员招聘及留用方面的困难。同时因小而全的财管人员的分散配置,产生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压力。这使得财务共享成为贯彻“成本领先”战略的有效途径。

(二)集团管控力提升的需求

随着国华着手建立特大型区域公司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的管控力和领导力,加强财务集中统筹管理运作尤为重要。然而对各下属电厂财务人员而言,当地的政策环境和人际关系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财务政策“本地化”现象相当突出。当集团财务政策与下属电厂财务政策发生冲突时,财务人员更倾向于向本地政策妥协。这种情况下,集团的财务政策在具体执行环节大打折扣。从而导致集团对下属电厂财务管理、财务监控能力的下降或丧失。而实施财务共享则可有效地提升集团财务管控力。

(三)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需求

由于历史原因,国华电力各子公司的管理水平、股权结构差异较大,管理标准不统一。不同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差距可能造成某些企业财务政策失误或面临严峻的财务困境。而财务共享所专长的专业化的财税政策服务、统一的会计政策支持则会有效地降低或避免各种运营风险。

(四)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需求

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采取创新性的举措,可以令企业更快成长和增值。尤其在国华电力提出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决策之际,更要求其在企业运营管理上要进行本质创新和革命性的改进。而财务共享正契合了国华电力的增加企业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核心的战略需求。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理念与国华电力的战略决策高度契合,成为国华电力推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的必然选择。

五、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

虽然财务共享成为国华电力成长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国华电力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实施财务过程中其风险仍不容回避。结合已实施财务共享单位的经验,笔者认为,其实施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机构再造的风险

财务共享打破了传统的分散式财务管理结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职能及权限进行重新分配和划分。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自由度有了一定力度的限制和管控,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子公司反弹和消极抵制。这是实施财务共享首先要面对的阻力和风险,如何有效的化解这些障碍,应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灵活的策略。

(二)人员转型的风险

实施财务共享后,本地的财务核算全部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本地财务人员要重新竞聘上岗。冗余人员的转型以及重新安置问题难以回避。根据某公司的介绍,其实施财务共享过程中财务人员流失一度达到50%左右,其改革过程的阵痛至今难以忘却。然而不同于其他企业类型,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国华电力而言,不可能大面积裁减人员。保持企业人员相对稳定是大型国企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人员转型风险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业务流程再造的风险

实施财务共享要对现有的财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改造,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统一标准的流程化管理。这与各子公司原有流程之间必然有一个过渡过程。如何在新旧流程衔接过程中,既保证正常业务不中断,又保证新流程顺利实施,不形成业务真空,也是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风险。

(四)信息系统改造的风险

财务共享的实现是基于完备的信息系统平台来实现的,除了要安装新的影像传输系统外,更要对现有的ERP、FMIS等财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和优化。既要保持现有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又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改造过程的无缝联接并非易事。所以信息系统改造过程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

六、实施财务共享的建议

(一)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

财务共享对传统的分散式财务管理方式具有颠覆性的革新理念。其先进的管理思维和固有优势使其在日后应用中必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然而,与重起炉灶不同,对子公司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造却要困难得多。其涉及到财务管理权限重新界定划分、人员转型调整、业务流程再造等多项风险。尤其是人员理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更绝非朝夕之功。另外,财务共享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实施毕竟是第一家,其他类型企业的实施经验是否适合于国华电力也有待实践检验。因此,虽然在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领导层坚持“持续推进”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但在具体操作中,则应灵活地采取“循序渐进”的实施策略,操之过急容易适得其反。在实施步骤上,首先从最基础的核算业务做起,有效试点,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时,再适时进行全面推广。对于财务管理权限,在实施之初,以不影响财务共享实施为原则,尽量保持原有权限设置格局。以免引起子公司的反弹和消极应对,使实施进程受阻。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提升共享中心的权限,以提高集团财务的管控力。

(二)要与电力企业财务特点有机结合

除具有一般企业的财务特点外,电力企业财务也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资产资金密集;频繁的大额投融资活动;有经常而巨额的资本性支出等等。财务共享的业务流程再造必须紧密结合这些特点,既体现出财务共享的优势所在,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其精华移植于电力企业。

(三)持续进行业务培训和理念灌输

财务共享不仅是一个有效地工具,它更是一种新的理念。对于习惯于传统财务管理思维的各级人员,逐步接受财力共享的观念也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因此,对于从领导到业务人员的各级人员持续的共享观念的灌输是财务共享最终实施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财务业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流程从接触到熟练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有对流程充分掌握并能熟练操作,才能显示出财务共享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所具有的成本效率优势。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国华电力适时提出创建“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的决策。这势必要求国华电力创新管理,在企业运营各个环节上提高管理水平。而财务共享服务以其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势必成为国华电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已的理解对电力企业财务共享的实施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对于电力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有所借益。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6).

[2]刘婷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研究,2007,(2).

室内分布系统的共建共享策略 篇4

室内覆盖系统作为解决深度覆盖、提升用户感受和分流业务量的有效手段, 近年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建设。由于目前各运营商的移动通信业务重点领域相似, 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目标大多重复, 如果由各运营商独立建设, 不但建设协调工作量大, 而且重复建设带来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在满足运营商网络性能指标的前提下, 通过对室内分布系统进行共建共享, 可有效节约建设资源和时间,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解决站址资源稀缺场所进入难等问题。

技术可行性

1.工作频率

室内分布系统综合接入多系统频率涵盖CDMA、GSM9 0 0、GSM180 0、WCDMA、T D-S C D M A、W L A N等工作频段, 通常范围800~2500MHz。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厂家都能提供满足工作频带为800MHz~2500MHz要求的无源器件。

2.系统间干扰

多系统共享天馈系统后, 各系统间存在边带杂散噪声、交调噪声等因素, 引起系统间干扰。

3.系统间功率匹配

多网合一系统由于系统制式、设备以及不同频率无线信号传播损耗上的差异, 会产生多系统功率匹配问题。小型室内覆盖系统往往只有一两个信源接入点, 一般采用1:1的信源配置方式, 低频段系统容易存在功率冗余的情况。中大型室内覆盖系统往往有多个信源接入点, 可以采用低频段系统信源分路后再与高频段信源合路等方式, 充分利用各系统信源功率, 但会增加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施难度。

4.有源器件使用

不同系统的工作频率和带宽不同, 并且存在相互干扰可能, 通常有源器件独立使用。

5.合路器插损

多系统合路时需在天馈系统中插入双频或多频合路器, 将造成一定信号功率损耗, 可以通过加大信源功率或增加干放等来弥补。

多系统综合接入解决方案

工程中对合路系统较少的中小规模场景, 可采取宽频合路器进行综合接入, 对于规模较大的复杂多系统合路场景, 一般采用POI进行综合接入, 以更好地抑制多系统间干扰, 同时可提供监控功能, 但采用POI成本较高, 需要使用一定机房资源。

1.集中合路方式

对于合路的系统数量较少的中小规模场景, 可以采取宽带合路器的集中合路方式, 各系统间干扰抑制主要依靠合路器滤波器完成, 可扩展性相对较差, 干扰控制难度较大。

2.POI合路方式

当需要合路的系统数量较多且规模较大时, 可以采用POI合路方式, 具有干扰抑制能力强和可扩展性强的优点。对于特别复杂的多系统合路, 可采用收发分缆方式, 充分削弱杂散、交调等干扰, 控制多系统交调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应用案例

某省通信大厦地面楼高13层, 地下2层为停车场, 1F为大厅及配电房等, 2F-13F为办公室、通信机房及会议室等, 需实现室内覆盖工程总面积15000m2。要求实现三个运营商多个系统 (中国电信CDMA 1x和EV-DO、WL AN, 中国移动GSM 900MHz、TD-SCDMA、WLAN, 中国联通GSM1800MHz、WCDMA、WLAN) 的综合接入。

综合考虑各运营商各个系统的网络性能要求, 选择POI系统进行综合接入。GSM、CDMA、TD-SCDMA等系统的BBU信源安装于底层电信机房, RRU或微蜂窝信源安装于大楼7/8层弱电间。WLAN部分采用共享AP、共用频点、平均分享空口带宽的方案, 有效克服多运营商WLAN共存时频率干扰问题。如图2所示。

通过干扰分析和杂散分析, 得出, 采用高隔离度POI系统可以将各系统干扰电平降至其他系统干扰门限以下, 确保实现安全共建共享。

工程完工后经过测试, 各系统各项网络性能指标均达到相关运营商建设验收要求。

结论

共享策略 篇5

摘要:管理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研究的热点,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下有效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 相关策略 管理会计信息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愈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非常滞后。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却凭借着其诸多的优势,迅速在各个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结合起来,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又一次掀起了资本扩张的浪潮,然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却给企业集团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如财务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决策缓慢、管理理念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开始着手研究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此,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财务共享服务诞生了。财务共享服务指的是将财务业务进行再造,以实现流程标准化,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从而为外部企业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化服务。其目的是改进财务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财务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范性、规模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半自主性等诸多优点。

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管理与会计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为企业单位的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会计信息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以及我国国情的限制,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尚未实现在各个领域的完全覆盖。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它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对我国会计新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人员办公”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所采取的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的三大措施。以A公司为例,经过几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探索,A公司在其总公司的财物部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实现了对分公司的会计财务处理、资金支付、财务报销等事项的集中审核与办理。为此实行财务共享后,A公司便取消了分公司的财务部,分公司除仍承担着对外报送报表、会计档案管理、银行账户维护、税务申报等具体工作以及执行财经纪律、财务分析报告、预算执行管理等财务职能外,所有报销审核以及核算工作均由中心完成,该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行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的集中化,还引导了部分会计人员深入到分公司为其提供内部规划、管理咨询等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显著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会计水平。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在未来的会计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借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不仅可以将一些重复性的财务业务简单化、流程化、标准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对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相关策略

(1)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建立在坚实的大数据基础上,它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绩效评价、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等企业业务的开展和高效运行,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是通过网络往来与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企业集团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于部分用户操作不当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给予用户相应意见,并展开相关技术培训,加强对用户的监控;而对于那些用户蓄意为之而致使数据出现泄露的行为则给予严厉的警告必要时可诉讼法律,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对那些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进行制裁。其次,企业应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管理,有的数据可进行全范围的共享,而重要的关系到企业机密的数据则要设定访问的权限,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最后,企业要对网络通讯、会计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从软硬件上来加强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2)实现大数据理念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共享策略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共享知识型员工

1 概述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e,KS)是知识管理中最核心的环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源泉。企业在生产、研发、运营等各个环节和文化、品牌、信誉等各个方面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企业快速获取、正确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员工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团队与组织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知识互补,最终提高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利用和创新。

2 知识共享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不会自然出现,知识共享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知识本身和知识共享的环境。

2.1 共享主体障碍因素

不论基于何种知识共享主体的分类,知识共享的主要主体毋庸置疑是人,人的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是决定性的[1]。不同的人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动机及行为是各异的。信任是影响知识共享主体——人的知识共享意愿和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信任不仅仅被认为是人与人交往的情感依赖和价值体现,也被认为是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基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指出:离开信任,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对于知识共享这种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易”信任是首要的。Davenport&Prusak;(1999)认为,影响员工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互惠、声誉、利他主义和信任。肯定了员工在精神层面的需求。Caldwell和Clapham (2003)说:“信任是对某个人或特定组织的公平、可靠、道德、安全和能力的信心与信念的表述”。McAllister将信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情感基础的信任;一类是基于认知基础的信任。前一种信任是基于社会情感基础的信任,这也是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后一种信任是基于当事人对对方能力或潜质的理性认知。这两种信任不仅是个体对个体,也是个体对组织或组织对组织建立紧密联系的精神纽带。因此,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不信任是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

2.2 知识本身障碍因素

从知识的认识维度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2]。显性知识易于表达,容易被人们接收、模仿能够被加以利用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共享则是困难重重,这使得隐性知识共享成为知识共享的重点和难点。

隐性知识的特点就是高度个人化,主要是通过个人体验习得、根植于知识拥有者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中。因隐性知识涉及个人信念、价值观之类的悟性要素无法表述清楚,所以难以交流和传递。这使得被认为是组织核心知识优势的隐性知识成为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随着外部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的变化,知识拥有者的人格特质的不同,隐性知识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真理”的原因[3]。特定的情境和环境条件制约下“真理”是存在的,但是换一种情境和环境条件时“真理”可能就是谬误。所以,在探讨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中,知识本身特有的隐性和粘滞性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障碍。

2.3 共享的环境障碍因素

知识共享的环境不仅包括硬环境(包括组织结构、技术等),还包括软环境(文化、愿景和激励)。不少学者[4][5]曾提出过适合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Hedlund(1994)提出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纵横联系的“N型”企业。Romme(1996)提出组织成员一致制定决策,形成一个个循环的复杂联结的“循环结构型”企业。Nonaka在其《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提出一种统一组织内部但又存在于完全不同的“层”或“情景”的“超文本式”的组织结构。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适合知识共享的组织应该是一种比以往的任何层级组织更加扁平化、网络化,具有弹性和动态特征的能够高效、持续地创造新知识的动态组织结构。

3 知识共享管理策略研究

3.1 知识愿景”的认同与激励

知识愿景被认为组织对其需要的知识类型、知识内容的获取,以及对知识价值的创造和利用的行动指南,是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知识愿景有助于员工理解组织对知识的要求和利用,也有助于员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反思与提高,对员工产生精神激励,这种超越物质激励的动力会促进员工对自己工作动机和行为的不断修正,以企业期望的形式出现。知识愿景要留有想象的余地和空间,有利于员工在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时不乏灵活的知识创造,不拘泥于过去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敢于打破传统的方式,活学活用。

3.2 构建“承上启下”的组织管理模式

两个主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由上至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管理模式似乎是对立的,都没有强调中层管理者应有的职责和重要性,显然,对于面临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完全倚重于单一一种管理模型是行不通的。基于有利于知识创造、转化与共享的观点,Nonaka等(2006)提出了“承上启下”的管理模式,并认为“它为进行组织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了最佳环境”。“由上至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都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流动,而“承上启下”的管理恰恰是紧紧抓住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强调其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动态作用。在“承上启下”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佳能公司。

3.3 建立技术平台支持的知识库

知识库建立的目的是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广泛交流的场所。员工可以从知识库中有目标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用于解决与自己类似问题的知识,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参考。建立知识库时要注意用员工认为方便、简洁、有效率和实用性作为基础。在设计及调试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知识库时,员工参与很重要。另外,对于在知识库中贡献与共享自己专有知识的员工应当尊重其知识产权,用员工接受的形式进行奖励和鼓励。

3.4 创建与外部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的创建使得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通过知识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沟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比如,大多数顾客的需求并不一定是显性化的直接能表达出来的,而员工则有的是生产一线的经验。在知识网络里顾客可以有更好的创意传递给员工促使其隐形知识与员工的隐形知识形成碰撞,最终促使员工创新生产方式,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是服务。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场,为他们后续的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场所。网络的各个结点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互动的场,通过网络将这些小场联系起来就会成为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的广阔平台,就像是野中郁次郎先生提出的“高密度场”,在这个场内团队成员之间产生更加紧密与频繁的联系。

3.5 知识共享导向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充实新的知识员工必须要学会“学习”,因为它是一种能力。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引导员工通过“学习”而提高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中的能力[6]。传统的培训方法,如在职培训、学徒制、讲座和工作指导等等依然能够发挥其优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培训方法也在悄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电子培训、视频培训和学习门户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企业中。

参考文献:

[1]何会涛,彭纪生.基于员工—组织关系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支持与知识共享问题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55.

[2]周竺,孙爱英.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3]任岩.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10).

[4]邓慧鹏,顾琴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评述[J].情报杂志.2008(3).

[5]李金霞.管理集成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共享.德州学院学报,2003(6).

[6]Collins,C J.Knowledge exchange and combination: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544-560.

作者简介:

煤炭企业价值共享营销策略研究 篇7

一、煤炭工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行业内部长期无序竞争, 煤炭市场营销策略急需变革

从1993年开始, 国家逐步放开了煤炭市场价格, 煤炭市场经历了“政府统一定价”、“重点电煤政府指导定价”、“全面放开煤炭指导价格, 逐步实行市场定价机制”的市场化过程, 到2006年, 基本实现了煤炭价格的市场化。随着煤炭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 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下游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 煤炭消费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议价能力迅速增强。加之煤炭销售工作长期采取无序竞争、散户经营的营销模式。大型煤炭企业难以确立和发挥自身的市场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强大的客户, 煤炭企业要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环境, 就必须对企业的煤炭资源和营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二、煤炭企业价值共享营销策略内涵和意义

“价值共享”是指煤炭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的同时, 必须充分尊重和保证煤炭企业各相关方包括客户、运输保障机构 (企业) 、有关地方政府的利益和价值的实现, 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的共同成长。

价值共享的营销策略, 是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选择和规划企业的市场、客户群和营销过程,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共享”为核心的营销管理模式:通过细分市场和客户价值评估, 优化市场结构和客户群;通过构建战略联盟和实施营销资源资本化运作等营销策略手段, 谋求企业与客户共同成长、与竞争对手竞合共赢、与运输保障单位及其他相关各方共同发展;通过精细化的营销管理, 在满足客户及相关各方利益需求的同时, 使企业的营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实现企业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三、细分市场, 准确定位, 构建符合价值共享要求的市场营销结构体系

营销策略的核心, 就是对市场和客户群的选择与优化。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煤炭企业首先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营销资源, 在综合考虑煤炭的品种、质量、运费、运输保障能力和客户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找到企业与客户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最佳结合点, 本着实现利益相关各方价值共享的原则,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以及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 进行系统的选择和优化。

1、划分区域市场类型, 对重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市场调查, 对煤炭企业煤炭销售市场进行细分。根据煤炭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在各区域市场的市场势力、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 分析评价各区域市场的优劣等级, 划分区域市场类型。同时, 确定评价目标市场优劣的影响因素和权重系数。一是户型因素对市场质量具有较大影响, 大型客户的市场质量明显优于中小型客户;二是区域市场类型对目标市场质量影响较大, 三是行业市场类型对目标市场质量也具有较大影响, 冶金、电力行业市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材、化工行业次之, 煤炭经销商是最不可靠的客户群。

2、优化区域市场和行业市场营销结构。

煤炭企业针对不同的区域市场类型, 采取相应的市场结构优化战略, 制定、实施了“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做强做大优势市场;扬长避短、寻求共赢, 选择性开发竞争性市场;巩固重点, 有序退出劣势市场”的区域市场结构优化战略, 市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同时, 为适应行业市场发展趋势, 煤炭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综合评价结果, 本着有利于实现煤炭企业与客户“价值共享”目标的原则, 制定实施“重点发展电煤市场, 与电力客户共享市场营销价值;提高炼焦精煤产量和市场份额, 与冶金、焦化行业客户共享稀缺资源的‘附加价值’;与建材、化工行业的“旗舰”企业建立价值共享的供需合作关系;逐步退出居民生活用煤市场”的市场行业结构优化战略, 逐步形成以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梯级的行业市场结构体。

四、通过实施与不同客户群生产、经营特点相适应的价值共享模式, 实现与战略客户共同成长, 奠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通过对煤炭市场的综合分析和认真总结, 煤炭企业把客户按不同的企业规模和煤炭消费形式, 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客户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行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第二类客户是中小型煤炭消费企业;第三类客户是煤炭经销商。通过对三类客户的对比分析, 煤炭企业认识到:企业销售困难、市场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 是经销商和中小型客户市场份额过高, 缺乏稳定的大型骨干客户。针对这种情况, 煤炭企业制订、实施“抓大放小”的“大客户营销战略”, 优化、培育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实力强、市场信誉高的大型骨干客户, 与重点客户建立中长期供需合作关系, 不仅开拓了稳定靠的销售市场, 也使重点客户的煤炭需求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实现了价值共享。首先, 构建与关键客户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联盟体系。大力发展与国内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旗舰”企业及关键客户的合作关系, 通过销售带动融资, 从产品合作发展到相互融资、相互持股、相互控股的资本合作的战略联盟。其次, 打造与关键客户价值共享“一体化”市场。煤炭企业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协商, 与主要客户之间建立了相互给予“大客户”待遇和最优惠商品供应价格的, “双向交流”的“一体化”市场, 煤炭企业与战略客户实现了煤炭、钢铁、建材、化工产品等大宗生产原料的双向、多向直供、直销, 减少了中间环节, 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由双方共享。

五、与运输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保证运输渠道的畅通

煤炭营销工作离不开运输的支持。要想做好“大营销”, 保障“大市场”, 必须首先发展“大运输”, 突破煤炭运输瓶颈。

1、与铁路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运输瓶颈制约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解决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问题, 煤炭企业始终把路矿合作作为煤炭销售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加强合作、保障运输通道畅通的同时, 通过开通铁路直达“方案车”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一方面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煤炭运输保障能力和合同兑现率, 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市场形象;另一方面, 也为铁路部门提供了集中、稳定的货源, 压减了装、缷车停时、提升了铁路车皮的周转效率, 使铁路部门从中受益。

2、矿、港、航结盟, 联合发展现代运输企业。

组建路、矿、港、航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是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了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 港口企业需要有大量、稳定的货源;随着长江中下游沿岸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 煤炭企业对长江水运通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煤炭企业与武汉地区港口、航运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 共同建设现代化的内河煤炭运输港口, 对煤炭企业和港口企业均十分有利。在为合作方创造价值的同时, 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两地三方的资源、技术、管理、资金等综合优势, 把自己的货场和服务前移, 并煤炭企业以港口为平台, 就地整合资源、构建战略联盟、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 实现了价值共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的销售市场、运输、资源供应等方面的分析, 提出了煤炭企业的价值共享市场营销策略, 创新了煤炭企业的发展思路, 提高了大型煤炭企业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传统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优化策略 篇8

一、创设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对于各所高校来说, 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成为连接本校的其他部门以及社会档案机构之间的桥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不仅包括档案借阅、档案查询、档案存储以及档案收集的功能, 还与现阶段国家档案事业在整个建设与发展阶段中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它也具有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方便群众等优点。建立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包括服务层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3个方面。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将各大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资料、各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成果以及高校所有的人才档案等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并储存, 同时对各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地处理优化。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要不断关注市场的实际需求, 以此为基础为在校师生、公众个人以及有关的社会机构提供高校档案的借阅与查询等服务。

二、建立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反馈是指各大高校通过档案信息的相关服务管理系统对所输出的高校档案信息进行确认, 个人或社会机构利用后, 把所得到的利用结果信息反馈给高校档案管理部门, 再由这些部门把原始的信息与用户反馈所得的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找到这二者间存在的差异, 从而不断对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功能与业务进行调整与优化, 从而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中形成循环信息链。对于各所高校来说, 创立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在多方面都能获得相应的效果。如, 高校可通过社会机构的反馈对本校毕业生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研究, 根据结果判断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相符;本校根据教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不同学员的专业设定是否需要调整。同时, 高校还可以根据外部机构的反馈对本校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评价本校在各种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最初的成本资金投入是否成正比, 或是科研结果是否取得了预想中的社会效益, 高校可通过对实际获得的成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对比, 找到二者间的差异, 从而对自身的科研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与调整。

三、各高校间可联合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

目前, 高校档案信息集成系统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工作, 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经验, 各大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集成系统主要由3方面的资源构成:一是数据集成, 二是服务集成, 三是系统集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是整个集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它可以促进不同的高校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 同时也是连接不同高校间档案信息管理部门的中心枢纽。对高校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服务与集成管理是一个能够实现高效管理、满足用户要求以及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得到发挥的优化整合过程, 它可以实现使各所高校相关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集中到整个系统中, 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快速发展建设与高校中有关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共享顶层设计

各大高校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 由于这一工程涉及到众多高校, 并且各大高校之间都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由于高校对其他高校不具有有效的行政管理权,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 对各所高校之间的管理、领导、计划以及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面对这一情况, 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是上一级的政府管理部门来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进行统一协调, 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 利用顶层设计, 将建设工作逐步向下推行。如果在工作中使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 极易导致各高校间的重复建设以及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只有在工作中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全局规划, 才能使整个工作结构合理、网络优化。在实行顶层设计以及总体规划的过程中, 不但要强化各高校领导者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 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中的领导层能够具有一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梁宏伟.对传统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优化研究[J].兰台世界, 2014.05

[2] .何秀清.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13.06

[3] .秦书凰.王琨.练聪颖.刘瑜.张京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 2010.03

[4] .盛群.高校档案信息共享之路[J].兰台世界, 2009.06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篇9

实证研究表明, 知识共享活动与虚拟社区绩效密切相关, 能够促进网民参与社区互动, 提高成员对虚拟社区的忠诚度[4]。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水平是解释虚拟社区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没有一些形式的社区知识共享活动, 任何虚拟社区就会无法生存 (Bulter, 2001)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越频繁, 社区的人气也就越高, 交流互动就越容易出现。而人类的知识有的可以用数据、数学公式、编码过程和普遍规则来传播和共享;有的则难以形式化, 难以表述。波兰尼将其分别称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的学者认为, 人只有10%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 而90%的属于隐性知识[5]。而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认知活动, 为人的认知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由于它难于表达和传播, 给知识共享带来极度的不方便, 因此, 研究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不是很多, 笔者于2008年11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为主题搜索, 搜索结果共31篇, 将其逐篇阅读, 真正关于此主题的仅16篇。且现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商业领域, 将其总结可归为两个方面: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机制及模型。笔者以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为主题搜索, 搜索结果共9篇, 与主题也不是太相关;甘永成、陶舟 (2006) 阐述了知识管理应用于E-learning和虚拟学习社区的方法和途径;曹再辉、余东先 (2007)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讨论了目前虚拟学习社区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李玉斌 (2008) 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

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 本文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 试着提出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一些策略。它对于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交流互动, 建立起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理念, 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 从而形成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发展, 对达到学生的个性完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概念

(一)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分类

Bieber等人认为, 虚拟社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前者包括社区文档、讨论记录、概念模型和定义的工作流程等, 后者来源于社区成员的大脑[6]。基于Bieber等人对虚拟社区的知识分类, 笔者将教育虚拟社区的显性知识界定为讨论记录、课程资源库、技术资源库以及社区中优美散文等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内可以通过浏览得到的知识;而社区共同体的隐性知识是教育虚拟社区的隐性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通过某些途径将知识传播给需求者, 因此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共同体与社区的知识共享和社区共同体间的知识共享 (如图1) 。社区共同体与社区的知识共享是指教育虚拟社区作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给社区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奉献自己的知识给教育虚拟社区, 两者相互共享知识。具体表现为:

教育虚拟社区通过本身的资源库以及整理社区共同体的讨论交流记录提供给社区共同体知识, 而社区共同体通过上传资料, 留言等来完成两者之间的显性知识共享;社区共同体通过观看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视频, 浏览图片并上传视频资料或图片来完成隐性知识共享。社区共同体间的知识共享是指社区个体成员间进行的相互交流知识。具体表现为:一些成员提出问题, 寻求帮助, 另外一些成员给出解决问题的知识;或者成员在社区中发帖子主动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方法、自己的体会感想以及对某种问题的态度等, 达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

二、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对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有个全面的分析, 笔者从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加以考虑。它主要涉及知识共享主体 (社区共同体) 、知识共享客体 (显性与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渠道与手段 (教育虚拟社区平台、技术等) 、知识共享环境 (文化、价值观等) 四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就可以比较系统地把影响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揭示出来。

(一) 知识共享主体的障碍因素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主体是社区共同体, 主要是教师与学生, 他们是知识共享的发动者与接受者, 离开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活动就无法进行。

1. 教师方面

(1) 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决定了学生知识共享的自由水平, 在平等的环境中, 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提问、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 而不必考虑教师对自己观点的评价;而在“阶级”意识较强的情况下, 由于知识权威的缘故, 可能会造成很多学生对教师共享的知识加以关注, 而排斥其他学生共享的知识。

(2) 教师的及时反馈与引导

对于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提出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解答或提供知识, 学生得到帮助会产生受到尊重的情感;同时对于学生共享的知识 (上传的资料或发表的一些经验技能、感想) , 如果教师适当给予赞同或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提出的人类重要的高层需求, 社区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其参与社区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反之, 学生就会对教育虚拟社区失去兴趣, 没有参与的兴趣, 何谈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积极地共享知识。

2.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心理

有些学生认为知识是个人的资源与财富, 知识一旦共享, 自己的优越感就会丧失, 持这种“知识私有”观念的学生, 自然就不会共享自己的知识;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观点、见解不被认同, 甚至被嘲笑, 为了心理上的安全, 他们会在知识共享面前止步, 或者只发表一些“近似真理”的显性知识, 于是知识共享变成了消息共享;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对共享的知识准确定位, 在他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知识而没有共享的必要, 可能恰恰是别的成员非常亟需的知识, 这些都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水平。

(2) 学生的知识、技能

具有认同感的社区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机率就会增加, 相反, 社区成员不会花费很多的精力与自己现有的知识差距很大的成员进行共享。学生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个因素, 很多社区成员都不愿与打字速度很慢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另外, 对于隐性知识, 社区成员的表达能力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知识共享客体的障碍因素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客体是社区共同体共享的内容, 社区成员只有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才会对社区产生兴趣。而基于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的知识, 它本身决定了知识共享方式的不同, 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表达、传播;隐性知识则深深扎根于个体的行动、经验与反思中, 个体所拥有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它是难以看见与表述的、是高度个人化的, 有“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的意向, 于是难于传播与他人共享, 给知识共享带来障碍。

(三) 知识共享的渠道与手段

知识共享是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接受者通过一定的媒介以某种方式进行的, 也就是知识共享的渠道与手段, 而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渠道与手段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利用多种技术来完成社区共同体与社区以及社区共同体之间的知识共享。

功能完善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人性化的、宾至如归的交互界面有助于延长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内的逗留时间;能否及时地对社区共同体上传的知识或交流中留下的知识进行提炼、整理并加以存储, 形成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是否有多样化的在线交流和知识组织工具, 满足社区共同体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隐性知识的表达,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社区共同体参与知识共享的意向及共享的程度。

(四) 知识共享环境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环境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文化、价值观等。研究表明, 社区文化是知识分享的一项重要的促进因素。社区文化影响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将促进社区共同体的知识交流, 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社区成员只获得别人共享的知识而不共享自己的知识, 成为社区的浏览者和旁观者, 这必然降低共享者的积极性, 从而妨碍知识的交流互动。

三、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的分析, 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

(一)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1.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

“以人为本”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针对“神权、神性、神道至上”而提出的, 本文提出“以人为本”为理念是指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要满足每一个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传播和接收, 尊重社区成员、尊重社区成员的差异需求。

(1) 尊重社区成员

在教育虚拟社区重视社区成员的情感互动, 尊崇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性关怀, 从而满足社区成员的自我尊重的需要。同时隐性知识源于个体间长期的互动产生的主观感受, 尊重社区成员, 才能激发其积极的知识共享, 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高层, 实现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

(2) 满足社区成员的差异需求

一方面由于生理、心理、认知风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 每个社区成员的知识加工方式不同;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显隐性、层次等的不同, 需要表达接收的方式也不同。因此, 教育虚拟社区不仅要提供有利于共享的多种结构和形式的知识来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 同时还要提供多种便于知识共享的场所与工具, 如:BBS, Blog、电子白板、思维导图软件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社区成员所需知识的差异需求, 并能顺利表达出要共享的知识。

2. 功能完善的平台

(1) 构建良好的交互环境, 给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便利空间, 交流互动是知识共享的前提, 方便顺利的交流互动可以激发社区成员互动的态度、情绪, 可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机率。

(2) 获取知识是共享知识的基础, 大部分社区成员只有获得了所需的知识才共享给别人知识。建立知识库、知识检索以及动态的知识地图等, 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的导航, 便于知识的获取, 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3) 提供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及完善的交流软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跨时空的交流工具以及各种软件的产生, 为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的时空限制与表达能力的限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 建设共享的文化

建设共享的文化可以使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普遍接收共同的价值取向, 给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激发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主动性。

1. 提出知识共享的口号

在教育虚拟社区的主页中显示共建共享的口号, 学生登陆后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大家共建共享的平台, 自己即有分享别人知识的权利, 也有分享自己知识的义务。

2. 教师与导学积极的共享引导

基于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 在初始阶段, 资源极其缺乏。教师与导学应积极共享资源, 让学生得到需求的满足, 同时对教育虚拟社区产生认可心理, 自然学生就会有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成员的欲望。

(三)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对知识的需求, 促使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 从而分享别人的知识, 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同时, 由于学生的积极学习, 也弥补了学生间认知的差异,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共享。

(四)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想中的定势,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影响着学生交流共享的自由水平, 因此,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不再是威严的老师, 而应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参与知识共享的普通一员。

2. 学生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应改变知识私有的观念, 树立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例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自2006年以来, 以《学习科学与技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采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教学,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得到师生、学院及学校的认可, 师生交流共享的知识已建立成了丰富的资源库。本文以2006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案例研究, 同时以“太阳部落”为个案来介绍教育虚拟社区如何顺利实现知识共享。本次课程注册学生81人:女生48人, 男生33人, 导学9人, 教师1人。虚拟社区在9月下旬正式使用, 截至到2008年12月28日, 总访问量2852次。社区共同体向社区上传了大量的信息, 有pdf格式的文章、Word格式文档、网页等形式。其中pdf格式的文章有623篇、Word格式的资料589篇为显性知识;81份个人主页、9份团队的主页、9个相册集、18个视频文件为隐性方面知识。在社区成员间知识共享方面, 学生共发帖4137个, 其中显性知识共享的帖子有1064个, 隐性知识共享的帖子3073个, 同时社区成员还上传了智力趣味题450个。

(一) 以功能完善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为平台

2008至2009学年, 我们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为平台, 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知识的不同, 社区设置了多种学习资源, 每种资源都包括多种表现形式的资源 (文本、视频、音频、网页等) 。在课题研修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确定研修课题, 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社区提供了方便的交流互动工具:BBS、聊天室、Email、Blog、QQ群等, 师生之间随时都可以交流、共享。同时还提供了思维导图等辅助表达知识的工具, “文笔圈”可以发表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哲理故事等, 为师生的交流互动、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二) 以共享文化为保障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口号, 尊崇集体的力量, 使社区成员具有相同的凝聚力。在社区开始运行时, 教师就上传了课程资源, 文本文件、PPT、讲课视频、资源链接等, 同时上传了历届学生资源以及精彩的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考的显性、隐性知识。学生登陆社区就感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平台得到了认可。导学此时主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发布一些帖子, 共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例如:如何搜索资料?如何使用期刊网?如何做研究?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动机。在此阶段交流多是关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和导学积极的给予解答, 很快大家就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 大家的相互信任, 相互帮助, 共享的文化无形地推动着大家的知识共享动机。

(三) 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奥托·卡尔特霍夫认为:“零星分散的知识通常没有什么价值, 许多知识如果毫无根据关联也同样价值不大, 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具有价值, 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 带来更多的新的观点”[7]。同样,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 如果学生都就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研究探索, 即使共享出来, 也是非常零乱, 可能大家感觉不出其他同学共享的知识的意义, 交流互动就会受到影响, 就会降低共享的动机。我们把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团队, 就某一个课题进行相互协作的研究。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团队, 每个团队10个人左右, 基于共同的愿景他们很快就建立了相互信任。

(四) 以任务为向导

如何使团队协作高效顺利进行, 知识共享得井然有序而又避免重复?为此, 每个团队进行了分工。如“太阳部落”团队, 团队由九个成员组成, 在形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的共同愿景后, 小组长依据平常对同学的了解, 结合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并且在团队成员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了分工, 分工规定:在总体上, 对共同研究的课题大家都需要关注, 并在每次团队会议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对于课题研究在大家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侧重点, 如:虚拟学习社区的优点、缺点;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与教育虚拟社区的结合点;结合课程的要求具体每个人的分工为:3个学生做团队网站, 2个学生为会议记录员并督促团队工作, 1个学生准备汇报PPT, 另外3个学生基于大家的共同研究写出相应的研究成果。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 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持, 因此, 只有大家积极并及时的共享知识, 团队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五) 以激励为动力

经过几年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课程的开展, 发现教师与导学的反馈对学生的知识共享的影响很明显。因此, 在本次的课程学习中, 每次学生的上机时间, 教师和导学均参与, 对学生出现任何问题时, 教师和导学都给予及时的回答与反馈, 适时的给予鼓励, 课下教师和导学也不断地登录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上传资料, 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同时在课程开始就提出了要评优秀成员和优秀团队;另外, 把学生的共享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因此, 不论是诱因还是内驱力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大家共建共享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当中。

(六) 以各种工具为补充

教育虚拟社区的跨时空性, 缺乏了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隐性知识的难表达性也给知识共享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 我们充分采用各种技术工具来弥补。例如:“太阳部落”团队, 每个人都有其他成员的邮箱、Blog、QQ。对于搜集的资料通过公共邮箱进行共享;QQ可以让成员之间有针对性的交流;QQ群用于集体讨论;Blog、校内网使大家便于相互了解, 形成相互信任与默契。

团队学习如何开展、隐性知识如何共享是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课程学习的难点, 我们给学生们提供了脑图工具, “太阳部落”团队积极利用脑图软件将什么是团队学习、团队的组建、课题研究的思路、团队的分工、对课题的认识、自己的总结、个人心得等等表达出来, 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隐性知识难表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胡凡刚.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J].电化教育研究2007, (01) , 21-26.

[2]Levin, J.A., Kim, H., &Riel, M.Analyzing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s on electronic message networks.In Harasim, L.M. (Ed.) .Online Education:Perspectives on a New Environment[M].NY:Praeger, 1990.185-213.

[4]J Koh, Y G 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4 (26) :155-166.

[5]http://202.100.4.11/forums/gei/mesages/200023, gei, s.htm

[6]Michael Bieber, et al.Toward Virtual Community Knowl-edge 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pring2002 (18) :4, 11-35.

共享策略 篇10

一、影响知识共享的客观因素

1. 知识本身的特性

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 其载体是人。不同于实物等有形资源可以直接通过交换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转移, 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人为的思维再加工。对于显性知识, 知识的传播者运用主观能动性将显性知识进行编码, 通过合适的传播途径传递给知识接受者, 同时, 知识接受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接收到的“知识”进行解码, 再结合自身的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吸收,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 如工作经验、个人思想、价值观等, 由于难以显性化, 知识传播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将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的传播方式告诉知识接受者, 而知识接受者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通过各种感官从中理解和内化其中的要义, 并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由于知识的特殊性, 使得知识共享对共享平台、共享技术、共享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知识共享的成本

知识在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 但是, 知识对企业真正产生效益, 更直接的说,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提升过程却是相对缓慢的。而有效的知识共享并非是企业的短期行为, 需要企业从人财物方面长期投入。例如, 企业信息资源平台的搭建则需要企业在前期建设、使用期维护、系统更新换代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 并且, 如果中途停止使用, 则前期投入就会毫无意义。这对于大部分遵循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 而不成规模的小企业就更加难以从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长期拨出一部分用于看似没有收益的投资。因此, 大部分企业在制定企业预算时, 少有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规划, 这也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知识共享难以开展。

3. 知识共享的法律风险

许多企业或个人在使用知识资源的时候常常带着“拿来主义”的想法, 面临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由于缺乏创新, 在没有征得知识产权所有者同意情况下, 恶意使用相关知识, 给知识产权所有者带来相关损失。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得具有知识产权的不敢再共享其特有的知识, 打击了相关知识让渡者积极性;另一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平公正市场竞争的准则。由于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其背后隐藏的道德风险的影响, 知识共享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将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4. 组织文化及组织形态

组织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多年发展过程沉淀形成的, 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尽管知识产生的价值已经被许多企业认同, 但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知识价值的认知阶段, 并没有形成以知识创造企业财富的组织文化。此外, 大部分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扔保留了直线职能制, 组织中有较多的层级, 这对知识共享效率和知识共享效果都构成了障碍。组织文化如同知识共享的空气, 组织架构则像知识共享的土壤, 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 搭建扁平化弹性化的组织框架, 知识作为企业软资源才能更快地流通于需要部门, 为企业创造效益。

二、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

1. 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共享意愿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发送者的发送意愿, 一是知识接受者的接受意愿, 这二者缺一不可。知识共享意愿是知识共享的首要主观条件, 对于知识共享是否顺利进行, 知识共享取得怎样的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知识发送者具备了发送意愿, 发送者才会以恰当的方式将知识发送给接受者;只有知识接受者具备接受意愿, 知识才有可能被接收和正确地解读、吸收。而知识共享意愿无不与知识共享参与者的心理预期、整体价值观、胸怀气度等个人因素相关。除此之外, 企业或个人激励对促进知识共享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

2.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之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 人不仅仅是“经济人”, 更是“社会人”。同样, 在企业当中, 员工之间除了组织中的正式工作关系外, 还存在工作之余的非正式关系, 并且, 这种非正式关系的融洽程度会极大影响正式工作关系的正常进行。人们更倾向于向关系更加亲密, 具备更多信任感的人交流思想, 分享感悟;天然的排斥与其关系不融洽或存在价值观相左的;对人际关系一般的则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简单的凭借个人喜恶处理工作的方式对企业知识共享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它是通过对知识共享意愿来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

3. 系统思考能力

彼得·圣吉认为, 系统思考是观察整体的修炼, 其实质是心灵的转变:看清各种相互关联结构, 而不是线性的因果链;看清各种变化的过程模式, 而不是静态的“快照图像”。“线性”思考使我们养成了反应式的思维模式, 但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非线性关系的事物, 即便是在线性关系下的因果关系中, 每一个影响作用既是因, 也是果, 相互产生影响。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内部员工, 都应该不断提升系统思考能力, 做到真正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共享对参与者和企业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 形成全局观、大局观, 从而彻底摈弃杂念, 形成知识共享就是为自己积累财富的普遍共识, 营造人人愿意分享知识, 人人敢于接受馈赠的风气。

三、知识共享的策略

1. 选择合适的知识, 提高企业知识甄别能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丰富的知识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使企业面临海量信息难于甄选的困境。这不仅直接导致企业知识管理成本的上升, 同时, 部分企业不顾实际需要而盲目选择知识、共享知识, 致使在知识共享方面的投入无法产生应有经济效益, 进而损害了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务必需要提高甄别合适知识的能力, 根据发展愿景、企业战略、中长期规划纲要或具体业务的需要, 选择企业所需要的知识, 提高知识共享的针对性。

2. 构建适当的知识共享平台, 合理控制共享成本

不同类型的知识具备不同的特性, 只有依据其特性选择与之适应的共享渠道才能保证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知识共享平台并非仅指建立企业信息技术库, 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弹性的组织架构、沟通分享的企业文化等, 只有具备了知识共享的空气和土壤, 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 企业才能高效地共享知识,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知识管理层面的预算支出计划, 并分期核算投入产出, 以此监督和调控知识资源的使用效率, 使知识共享成本控制在企业合理的范围。

3. 建立正式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保障知识共享者合法权益和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收益的稀缺资源。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正当权益, 企业应当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约束企业员工使用特定知识的行为, 以此规避侵权风险, 营造良性的共享制度环境。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 如下放工作权限、充足的沟通时间、工作帮扶计划、知识创新奖励等, 使员工有时间、有权限、有目标、有回报地共享知识。

4. 构筑共同愿景, 提高系统思考能力

共享策略 篇11

[关键词] 供应链 合作关系 信息共享

一、引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终端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长,促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信息共享作为维持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现信息共享的阻力进行研究;二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并设计相应最优的激励机制以保障信息共享的实现;三是在技术上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以上研究,解决了在供应链管理中要不要信息共享,以及如何引导、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但是对供应链内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是否要共享不同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几乎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现实中由于供应链内信息种类繁多,且各自的作用不同,上下游合作企业间又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同的合作关系,其合作及信息共享的目的必然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在对供应链内企业间的共享信息和合作关系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的合作关系应该共享不同的信息,并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以期能为供应链内企业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提供帮助。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范围

1.产品信息

共享产品信息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上下游企业建立供需关系的桥梁。只有建立顺畅的产品信息共享渠道,才能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2.订单信息

一般情况下,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订单执行情况是很难掌握的,因而当上游企业的订单执行延迟时,会造成下游企业的损失。所以,及时得知订单的生产状态,可以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决策效率。

3.质量信息

产品质量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供应链里,上游企业的供货质量直接影响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无论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出现何种较大的波动,都应当及时通知下游购买者做出适当对策。因此,供应链中各企业都应使用兼容的质量体系和工具。

4.销售数据信息

销售数据一般来源于销售点数据(POS)。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分析销售趋势、顾客偏好和顾客分布等,从而决定库存水平、货架布置和新产品开发等企业运营策略。

5.需求信息

在整个供应链中,共享来自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可以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能了解消费者任何需求变动。此外,需求信息的共享还可以减弱“牛鞭效应”,降低供应链库存。

6.生产信息

在供应链中,下游企业需要根据上游供应商的生产来决定自身库存、生产以及销售计划。同样,下游企业的生产又决定它对供应商的需求,从而影响供应商的库存、生产和销售计划。因此,生产信息的共享,是消除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生产上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

7.库存信息

共享库存信息是供应链成员间最常用的协作方式。通过获取供应链的库存信息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

8.发运出货信息

供应链上每个环节可以直接向上游环节共享发货运输信息。这种模式能够使企业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平,减少库存,同时又有较高的订单供给率。

9.销售预测信息

每个企业都在做预测,并且按照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向供应商订货。各企业预测的依据不同,则结果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通过供应链合作企业共同预测销售趋势,则可以减少“牛鞭效应”和降低库存水平。

10.市场信息

合作企业通过共享市场信息,可以加快供应链整体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提升竞争力。

11.技术进步信息

毫无疑问,消费者得到的是最终产品。然而,最终产品的每一次更新与进步,都可能是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每个企业不能仅仅专注于小范围内的核心业务,而是要纵观、支持与配合产品的全局技术变化。如果一两家企业的技术进步得不到其他企业相应的配套支持,则无法形成最终产品或服务。因此,合作伙伴之间应该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信息。

12.研发信息

尽管供应链成员企业都只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最终产品是所有企业合作的结果。所以,在研发新产品时,需要供应链所有成员公开研发信息。

13.发展战略信息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企业的发展趋势。供应链企业只有相互了解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才有助于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强调供应链上各企业及其活动的集成,保持灵活稳定的供需关系。因此,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来看,成功的供应链体系都非常重视企业间的合作,保持灵活高效的合作关系对成员企业,特别是对核心企业非常重要。根据供应链内企业间合作目的不同,参照轨道模型思想(如图所示),从信息共享程度和交易成本两个维度将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粗略的划分为普通型、互助协调型和战略型三个层次。假设节点企业M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Ai、Bi、Ci 分别为节点M的合作伙伴,分布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不同轨道上,且与节点M的关系疏密程度不同。處于同一轨道上的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密切程度大致在同一个层次上,合作密切程度可以用交易成本来衡量。随着与M合作关系的深入,企业间交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信息共享程度逐渐升高。

1.普通型合作关系

普通型合作关系是供应链中最常见的一类合作关系。合作伙伴为数众多,它们与节点企业关系最为疏远,彼此依赖程度最低,所以交易成本也最高。

2.互助协调型合作关系

在这类合作关系中,合作伙伴与节点企业关系较为亲密,彼此之间依赖程度较高,交易成本较低,但战略意义一般。与这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会维持节点企业业务的稳定,给节点M带来较高的收益。

3.战略型合作关系

战略型合作关系是供应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合作关系。在供应链战略型合作关系下,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对手关系,而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类合作伙伴一般数量较少,但与节点企业关系最为紧密,彼此依赖程度最高,交易成本也最低。

四、不同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策略

在供应链中,由于企业间合作关系及合作目的不同,彼此信息共享的目标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根据供应链内不同的合作关系,以前面分类的共享信息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共享模式,如表所示。

1.普通型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策略

一般情况下,节点企业与普通型合作伙伴的合作最为简单,双方甚至在没有任何合作历史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合作。在这种合作关系下,节点企业考虑的是对方能否以较低的价格及时提供产品,与其合作旨在降低交易费用。因此,双方采用订单信息共享有助于缩短订单处理时间,降低订单处理成本,从而起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共享产品信息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上下游企业建立供需关系的桥梁。产品质量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供应链里,如果上游企业的供货质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通过共享质量信息,都可以及时通知下游购买者做出适当对策。

2.互助协调型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策略

在互助协调型合作关系中,合作伙伴注重的是长期合作。在这种合作关系下,节点企业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除了想降低交易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过合作减少“牛鞭效应”的影响,以及提高运作效率。同样,这也是与互助协调型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目标。但是,在需求波动剧烈的情况下,仅靠共享需求信息,仍然会出现订单的延误问题,从而大幅度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订单供给率。而共享销售、需求、库存、生产、运输等信息是减少“牛鞭效应”,以及提高运作效率的有效方式。

3.战略型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策略

战略型合作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类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节点企业与战略型合作伙伴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同样,这也是与战略型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目标。在供应链中,共享市场信息可以加快供应链整体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提升竞争力。共享预测信息能及时设计出更准确的生产计划来满足顾客需求。而且,由于强调核心竞争力,单个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实力独立完成所有产品的研发。战略合作伙伴间共享技术进步信息和研发信息,共同研发产品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与战略型合作伙伴共享研发、发展战略等信息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

供应链伙伴间通过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协调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系统的接口,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并利用EDI模式和数据接口模式在供应链中分享POS和库存数据等信息。

2.架构第三方系统平台

在供应链网络中引入第三方信息企业,架构第三方系统平台。由第三方信息企业建设公共数据库,收集外部信息资料,加工处理与供应链相关的信息,向供应链企业提供额外的信息服务,供应链成员通过信息平台共享信息。

3.建设公共平台

建设公共平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信息平台服务商只对平台运行进行维护或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新的功能模块,不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共享信息的种类和要求由供应链相关企业商定。

六、结论

信息共享是提升供应链绩效的关键。但是盲目的共享信息,没有明确的信息共享范围,同样会使信息共享的效益大打折扣,与其初衷大相径庭。本文在对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上企业间不同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模式,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这对于信息共享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并且为供应链内企业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Gavirneni S, Kapuscinsk R.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 [J].Management Science, 1999, 45(1):16-24

[2]Lee H L, So KC, Tang C 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 Level Supply Chain[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5):626 -643

[3]Cachon G P, 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8):1032-1048

[4]马新安张列平田澎: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动态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1, 9(1):19-24

[5]马新安張列平田澎:供应链管理中的契约设计[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1, 6(3): 22-25

[6]Gunnar S. Business to Business Data Sharing: A Source for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 75(1-2):135-146

[7]Wu D J. Software Agent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in Multi-agent Supply Chains and Auctions [J], 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2001, 20(1):51-64

[8]王伟陈国华沈克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6):84-85

[9]张文峰王德峰: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轨道模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66-68

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策略 篇12

一、进行共享教育, 优化内部结构

1. 俗话说:

“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 这是人们的固有观念, 也是知识共享的一大思想阻碍, 所以, 思想障碍的消除同组织机构的设置一样重要, 只有当人们认同了知识共享这一理念, 知识共享才可以深入人心, 促使人们自主地共享, 积极地共享。

2. 一个组织能否发挥其整体最优效用, 首先考虑的是其内部机构是否合理。

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现有图书馆的组织机制, 严重影响着馆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金字塔式的结构, 减缓了知识的流转速度, 增加了知识转移成本。上下等级层次分明, 不利于馆员进行横向交流, 给馆员造成一定的心里压力, 这些都是不利于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所以, 要淡化这种等级观念意识, 组织机构设置要扁平化, 上下信息传递, 平行沟通都要以最快速度的方式进行。

二、实现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 共建共享

1. 所谓网络化, 简言之, 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线路连接而成的系统, 是通过网络可以连接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它使所有的资源能够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 实现共享。网络化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以计算机为手段, 把人类现有的一切信息, 加速到电子的速度上。图书馆是公共获得信息的重要场所, 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实现电子信息化, 已成为图书馆最重要任务之一。让“无围墙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等等设想, 随着通讯, 网络及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实现。

2.“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各种图文并茂的图书馆, 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 把各种不同载体, 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 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 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 就是一种拥有多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能为用户方便, 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它对应于各种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 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 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术, 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 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 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空间限制, 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 将文字, 图像, 声音等数字化信息, 通过互联网传输, 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想象, 当我们对图书馆的使用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时, 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 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 都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的流动速度, 创新速度, 共享速度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这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前竟, 也是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的必经之路。

3. 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化, 数字化, 都是以表准化为前提。这要求图书馆严格按照分类, 著录, 标引以及联机检索标准等工作的统一标准进行日常工作, 并保证其质量。

三、多元化服务, 增加借阅量

1. 无论是改变组织机构, 还是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图书室建设, 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而用户的使用图书馆知识的数量, 频率, 又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成效。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 二者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促进了知识共享进程, 知识的深度共享, 又提升了用户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 知识信息的供给和投入远远不足。公共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走进所有公众的生活。所以, 公共图书馆不能坐等用户的到来, 也要走出去, 采用多种有效形式为公众服务。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服务要有创新, 公众在图书馆不仅要求有获得知识的全利, 还要休闲, 娱乐等多种需求, 公共图书馆要成为集学习, 休闲, 娱乐为一体的公益性场所。在条件较差的地区, 图书馆的建设往往被忽略, 公众也会忽视对图书馆的利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时期内, 图书馆不仅要加大对自身的宣传, 还要开展多种活动来培养公众利用图馆的热情, 提高图书馆的有效使用覆盖面。

2.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增加, 对服务的要求在提高。

图书馆应以新的视野,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1) 地方建立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 总分馆制体系模式,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等,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路子, 也拓展发展空间。

2) 图书馆应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建设流动图书馆, 流动图书站等富有成效的农村图书馆网络, 把知识, 文化送到老百姓手中, 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公益服务知识共享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3)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的触角可以延伸至各个社区, 分散集中的信息资源。例如,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中, 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撑的通过网络实现的全市借阅一卡通, 通借通还, 全市书目网上查询, 在这种服务平台下, 公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 知识共享速度加快。

因地制宜, 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新做法, 增强服务的辐射能力, 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丰富服务内容与方法, 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服务, 以多种方式维护信息公平,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公众知识共享。

四、结语

知识共享战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 持久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 联系实际, 改变自身结构,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积极投入到资源共享共建中来。尽快实现公共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共享, 用户间的知识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 数字化, 科技化, 服务多元化这一目标, 充分彰显其公益性特征, 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免费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韩依桐.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共享[G].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21-24.

[2]王宇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7 (1) :22-28.

[3]于爱香.略谈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G].图书馆建设, 2004 (4) :43-45.

[4]王真江.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9) :24-25.

[5]戚敏仪.图书馆知识共享策略研究[G].图书馆园地, 2007 (21) :93-94.

上一篇:PLUS系统下一篇:教学及学习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