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2024-06-09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通用12篇)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硬性的教学任务。 小学阶段相对于初中、高中,课业负担略微轻一些,有着很明显的阅读优势。我们语文老师要明确这一点,抓住学生阅读的黄金时间, 让学生海量阅读,为学生开启梦想、改变人生铺路搭桥。在教学中, 笔者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了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积累了点滴经验, 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分享。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件事,老师逼迫着去做和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做,后者的效果要比前者好上很多倍。所以,在对待课外阅读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着力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愉悦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感悟学习的趣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是开展课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丰富多样,有抢答,也有必答,有选择,也有填空。必答题,比如请介绍一位你喜欢的外国儿童作家。抢答题,比如请举例杨红樱的作品,并分析其中一个主人公。如果学生要参与这样的竞赛,涉猎面一定要广,这就促使他们广泛阅读,细心做笔记。

二是举办演讲比赛或是讲故事比赛。比如,举办“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我最崇拜的伟人”等主题活动, 学生需要细心阅读寓言故事或是名人传记类书籍,然后整理成文, 再参加比赛。

三是组织学生讨论热门话题,比如神舟飞天、“两会”、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如果对这些热点不了解,就不可能参与讨论。所以这就迫使学生广泛阅读报纸杂志,留意时政新闻,养成读报用报的好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积累,注重观察,不断养成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是开展传统节日的系列活动。在我们班,每逢佳节,必有活动。比如端午节,节前发动学生大量收集资料。活动时,可以讲述端午节的由来,或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可以朗诵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可以以端午节为主题,办丰富多彩的手抄报;还可以以端午节为契机,掀起爱国热潮。

这些活动,都需要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布置,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我,所有的提前准备都是自愿的、主动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以后,我们还需要通过课堂这个主阵地,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进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如果每学期仅凭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学生是完不成阅读任务的。教材是例子,我们老师还要做好课内阅读的巩固与延伸,要适时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去自主阅读。

一是可以建议学生阅读类文。例如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引导学生阅读类文《萧伯纳和小姑娘》;学完《海伦凯勒》,建议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二是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查找相关内容。例如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上海的知识”甚至“樟树为什么不招虫?”等相关内容。学习《天火之谜》时,阅读有关 “富兰克林简介”“雷暴的分类”“避雷针”等的资料。

三是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名著。例如教完《三顾茅庐》阅读名著 《三国演义》。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阅读名著《水浒传》。

结合教材安排的重点,引领学生精读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圆心,向四周发散,带出多篇类似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品味,在书海中畅游,大大地增加阅读量。

三、推荐课外阅读的内容

现在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虽然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很随意,很盲目,不会选择。读书以看热闹,图好玩为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像学生读的比较多,而且喜欢读。 不能说这些书籍没有营养,只能说孩子们读了以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获不大。所以,老师引导学生选择书籍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要适时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书目。

首先当推名著。一定要学生读真正的书。作家的书,流传已久的书,经典的书。名著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文化精品,对陶冶性情, 涵养气质,培养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读名著是让学生高处学起,学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上编著的各学段的名著,都要一一推荐给学生。最好限定时间,全班同读一本书,便于讨论交流。老师要适时组织活动,比如读书笔记的展览,名著批注展示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阅读。

我还经常推荐学生看现代儿童作家的作品,比如冰心、杨红樱、 曹文轩、秦文君等。他们的语言风格迥异,有的笔调风趣,像杨红樱;有的语言“现代化”,像秦文君;有的包含在痛苦中的美,像曹文轩;有的清新明丽,如冰心。学生读了之后自然会吸收不同的营养滋液,步入真情永恒的经典世界。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有益补充,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重复提出,在语文教学方面如若叫学生做练习题,不如布置他们快乐的阅读,在阅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硬实的,也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包括应试教育。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益处,认真安排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增进语文素养。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2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名称: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1、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2、课题负责人:

3、立项时间:2011年 9 月 1 日

4、实验时间: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

二、课题的提出

1、现实需要:课程标准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年级段的要求。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应重视朗读,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鉴于上述原因和认识,我们提出了“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课题。

2、改革需要: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

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训练活动的有效性。开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需要: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在如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性研究方面并不多,这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课题研究假设

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探究提高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练习的方法,提高朗读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寻求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课策略为主,通过对兴趣、情境、体验三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指导学生,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改进练读方式,努力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含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路:

1、借鉴学习经典理论: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学习关于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理论综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分析关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进行教师有效指导方式和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实验

本课题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训练行为两个方面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训练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提出兴趣激发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训练;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方法。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影响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阅读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实施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角色感,读得的愉快,读得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课题组成员具有本科学历,小学高级职称。曾有多篇论文全国、省、州等活动中获奖。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校具备一定的实施科研的条件。

课题组顾问团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张艳兰老师、本校的教学校长张海萍、教科研主任张文霞、崔衍香组成。

六、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界定课题开题论证(2011年9月-10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

(二)资料建设(2011年11月-12月)

分析法: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各省教学杂志近两年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阅读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及朗读指导上现存的问题。

(三)行动研究案例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

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沙龙、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单周进行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探索提高

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教学策略;双周进行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及朗读能力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想象、创新,通过感悟和反思提出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性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朗读训练的效率。

(四)质的研究(2012年2月至7)

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教学案例、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案例、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结题报告

3.资料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以及科研论文。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3、措施到位:(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 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83-01

阅读被认为是教育的灵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形成校园阅读风气、追求精神丰盈、培育师生持续阅读兴趣的“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会阅读就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循着这个思路,阅读的技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再造想象理解阅读材料的言语意义;二是在阅读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三是从理解性思考进到评价性、创造性思考,对读物进行正确的评判。这三个层面体现了阅读过程中思维的范围、深度和水平,也是我们训练阅读技能的三个必经环节。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是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指进行略读、粗读,较短时间内掌握书的脉络和大概内容,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书,注重理解;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我们不是孤立地阅读一本书,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要运用阅读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使阅读的实用技能达到自动化,这样才算是学会了阅读。如果教师头脑中没有清晰的阅读技能概念,不能熟练掌握相关阅读技能,如果没有扎实的阅读技能练习作为支点,那么课堂阅读指导就会层次不清,不得要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也就会事倍功半,效果不彰。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用价值引领阅读内容

打开学生的书包、抽屉,附下身子,与孩子零距离接触,你会发现孩子们阅读生活的另外一面,或许是最活跃、最真实的一面:“非主流”阅读。孩子的世界是个隐秘的世界,成人不易进入,他们有他们的世界、语言、领域。他们常常背着教师和家长阅读他们觉得轻松愉快的漫画杂志、书籍或电子文本。他们快速地在文字和画面之间穿行,他们在同伴之间传阅、谈论,他们在阅读时获得了高度的愉悦满足。他们最喜欢的常常不是“主流阅读”(指经典、名家名篇、官方教科书明确认定的书籍)。于是“非主流”阅读就顺势在孩子们中间“茂盛”地生长,正在挤占经典阅读的空间。

当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为获取知识而阅读的生存性需求,有为理解意义而阅读的思想性需求,有为身心愉悦而阅读的休闲性需求。因此,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拓宽阅读内容,主动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图书,提供类别多样的导读帮助,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非主流”阅读。学生因经验不足,缺乏鉴别力,一些缺乏精神内涵的娱乐性书刊,对提升精神修养作用有限,其语言也没有什么创造性,甚至有的是盗版书籍,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价值判断和引领作用,要谙熟学生的阅读世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作品的高下优劣,远离不良书籍,提升阅读品位,培养阅读趣味。阅读趣味要从小培养,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趣味会影响人的一生,如同我们童年时候的饮食口味会成为我们成年之后的饮食习惯一样。

在满足学生休闲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是对认识的锤炼,对精神的开掘,对创造性语言的学习。语文阅读应是经典阅读和深度思考,因此要走出名著阅读的“应试”误区,让经典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旋律、主色调,以培育学生较高的阅读品位。教育既要贴近生活,更要提升生活,改善人生。经典阅读正是提升与改善人生的主角。

二、努力丰富创新阅读活动

如果把阅读活动简化成做题目、拿分,我们可能会很快找到所需信息或概括出要回答的要点,但是阅读的趣味没有了,阅读的交流堵塞了,阅读的个性丧失了。没有趣味和交流的阅读永远形成不了持续阅读的渴求。因此,阅读教育要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引发丰富的阅读反应。在学校进行阅读专题调研时,我们发现不少创新的经验,比如教师进行“长篇小说连播”式的名著朗读活动,在校园里绘制精美的名著导读墙,像街头广告一样布置阅读布告栏,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组织教师读书会,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开展阅读沙龙,组织不良书籍讨论会,成立读书社团,制作阅读文集等等。共同的研究志趣促使我们开通了“初中生阅读社区QQ群”和“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QQ群”,目前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参与交流。通过丰富的校园阅读活动,引导孩子阅读名著,讨论名著,使师生吮吸到书籍的气息,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对阅读推进大有裨益。活动不在多,关键是每一项活动都要长期坚持,深度开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三、不断积淀形成阅读风气

阅读必须形成风气。风气比机制重要,机制是约束,风气靠感染。“真阅读”要靠提醒和影响。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阅读也是一样,阅读的推进是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握手与影响,是柔性推动,不是靠“强行入轨”、精细管理、考核定级就能奏效的。而校园阅读风气的形成要靠校长热爱阅读,带动教师喜欢阅读,靠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阅读的渴求带动学生对书本世界的好奇和探究。这种带动不是一时一刻能完成的,风气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书香校园,弥散成阅读风气。在这种书香风气的熏染下,教师把阅读凝结成职业的姿态,学生把阅读演绎成“心灵的体操”。这种远离“应试取向”的回归阅读,本质地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阅读,才是我们需要的“真阅读”。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4

混龄教育就是组织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下一起游戏活动,共同来学习、提高。然而在混龄活动中呈现在老师面前的孩子之间的差异性相当大,他们既有年龄差异,又有同龄间的个体差异,当他们面临同一种游戏时,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玩法,而在这些玩法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特点。此时只有老师细心地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混龄游戏的目的才能达成,孩子们才能在与同伴的互动中真正得以提高、进步、收获。我们从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入手,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优化混龄活动的教育策略,试图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活动的主人。

一、混龄区域活动的对象、时间

我园进行混龄区域活动的参与对象包括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混龄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一开始是每周一次,每周三下午15∶00—16∶00,到后期就改为每周两次,周三下午15∶00—16∶00和周五下午15∶00—16∶00。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走进他们喜爱的区域和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活动。在新学期开始,特别对于小班的新生,孩子们都喜欢留在自己的教室里,而不愿意跟哥哥姐姐到其他教师去活动。针对这一点,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我们请各班教师带领自己班的孩子去参观其他班级的环境创设和区域设置,并且先在同级组开始同龄儿童间的交往游戏活动;其次请大班幼儿去邀请两个比自己小的伙伴,带领他们参与各班的混龄区域活动;再次,通过家园联系,让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共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可以大胆地对自己喜欢的区域和伙伴进行自由选择,从而真正发挥混龄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二、混龄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策略一: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急于直接指导。

在混龄区域活动中要给幼儿充裕的操作探索时间,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让他们有机会相互纠正错误。我们通过观察来理解幼儿的活动行为,改变过去那种随便干预儿童的活动过程,刻意安排活动,对儿童提出苛刻的要求等现象,重视良好活动环境的创设,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予以适时与适当的帮助与指导,并适时适度地介入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分享活动的快乐。通过混龄同伴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孩子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策略二:适时的评价。

教师适时的评价对于幼儿在混龄活动中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混龄区域活动是一种让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进行的自主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混龄游戏、在与同伴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活动。因此,在他们活动中老师首先着眼于幼儿的“独立”,在孩子活动的过程中,在细心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好的行为给予赞赏,对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案例一:在益智区中,发现有三个孩子先后操作了同一种房子拼图,但有意思的是,同样的一个房子拼图,三个孩子的操作过程却完全不同。大班的棋棋是第一个来操作的,她先把五块拼图从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垫上,然后见她先拿起一间小房子,仔细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来回寻找着,直至确定找准后才放入,就这样她依次进行着,整个过程只用了8分钟。接着,中班的辰辰来了,他的操作有别于棋棋。瞧,他拿起一间小房子,看也没看,就直接放入左边第一个空隙内,可放不进,就移到第二个,还是放不进,就再往下移,直至第四个才正好放入,当时他开心地笑了,然后又接着拿起另一间,还是从头开始,依次在底板上放,最终也全部完成了,一共用了12分钟。不一会儿,小班的东东也来了,老师发现他把拼图的底板都放倒了,然后他拿起一间房子,试图放入第一个空隙中,却发现放不进,可还是拼命使劲往里按,最终当然没有成功。当时老师发现了这三个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认知差异,于是就对他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指导策略:对于大班棋棋这种思考型的幼儿,这种简单的一味重复已有经验的操作不能使她有所提高,于是就选择了区域中难度更大的同种材料,向她推荐。而对于中班的辰辰小朋友,关键是要提高他在操作中的目的性,所以老师就在他操作前提醒他:“能不能不要到每个家里去敲门?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找到它们的家?”果然,辰辰拿起手中的拼图凝视了几秒钟后就找到了准确的位置。然而对于小班东东,则采取了较直接的方法,用语言对他进行提示,如:“如果放不进,就说明这不是它的家,应该换个地方试试……”结果慢慢地他也完成了。

从这一“拼图”事件,认识到:正因为老师在活动中给予不同孩子及时的评价,并且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策略三:关注异龄幼儿间的活动过程,充分利用差异资源。

在开展混龄区域活动时,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更多的是与其他幼儿发生各种互动交流,即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互相挑战,形成认知冲突,增加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年长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幼儿童解释或表现,年幼儿童用自己的行为向年长幼儿模仿和询问,在混龄活动中超越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这些都形成了异龄之间的社会建构,每个幼儿的经验和能力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和提高。

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毫无约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自己的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的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更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

三、问题与思考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5

导意见》的通知

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为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效率与效益,公司在通用设计、“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设计等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成果,深入总结已投运试点工程成功经验,围绕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等核心理念,研究制定了《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优化集成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集成系统功能,突出智能变电站功能定位,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智能化、工业化”的建设要求。现印发贯彻执行,有关要求如下:

一、“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作为对《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的补充要求,公司系统新建变电站工程应严格执行。改造、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二、各网省公司要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尚未开工建设的新建变电站工程(包括智能变电站试点),结合工程具体情

况,组织做好工程整体策划,严格按照“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优化工程实施方案。

三、设计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在工程设计中,针对“优化集成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开展专题论证,优化设计方案,集成系统功能。

四、评审单位应按照公司智能电网建设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工程特点,落实“设计补充规定”与“优化集成指导意见”,开展专项评审,评审意见中应有专题章节。

贯彻落实工作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反馈公司基建部。

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指导意见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系统新建110(66)~750kV变电站工程,改造、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1总体原则

1.1本指导意见围绕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等核心理念,在深入总结提炼已投运试点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集成设计的要求。

1.2本指导意见作为《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的补充要求,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之处以本指导意见为准。2电气一次部分

2.1一次设备

1)高压组合电器设备本体与汇控柜之间宜采用统一标准的航空插头,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实现机构二次接线标准化,减少现场接线错误率。

2)当间隔层保护、测控装置下放布置于户内汇控柜时,宜取消汇控柜模拟控制面板,利用柜内具备模拟接线显示及操作功能的测控装置液晶操作面板实现其功能,取消功能重复元件,节省屏柜空间。

3)220kV及以上断路器智能终端冗余配置时,断路器合闸线圈宜双套配置,保证断路器双重化重合闸、遥控合闸等回路电气上的独立性,以及当某一套智能终端故障或检修时,重合闸或遥控合闸动作能够正常执行。

4)智能终端内断路器操作箱回路宜与本体控制回路一体化设计,断路器本体防跳、非全相保护、压力闭锁等硬接线回路可利用智能终端逻辑回路实现,以简化断路器本体二次回路接线,提高可靠性。

5)GIS汇控柜、在线检测IED屏与GIS本体宜采用一体化设计、布置。

2.2互感器

1)当常规互感器采用合并单元进行数字量转换时,应根据二次绕组的次级需求和实际负载,优化互感器二次绕组次级配置数量和容量,以节省材料、降低互感器造价。

2)当采用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时,宜试点应用单敏感环双A/D采样模式或其他满足双A/D采样的经济性模式,以降低设备造价。

3)当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同时配置同一间隔内时,应采用统一的合并单元进行采样,减少合并单元装置数量。

4)当同一间隔内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均下放布置于同一柜内时,可采用一体化装置,实现两者硬件整合,减少过程层装置数量。

5)当采用罗氏线圈电子式互感器时,应专题研究论证其电磁兼容性及供电可靠性。当采用全光纤电子式互感器时,应专题研究论证其采样电子部件的工作可靠性。逐步提高电子式互感器工作稳定性。

6)当AIS变电站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推荐采用互感器与一次设备组合安装方式,压缩配电装置间隔长度,但进行设备性能可靠性分析。

2.3一次设备状态监测

1)试点工程应加强不同厂家状态监测IED装置的集成整合,减少装置硬件数量,IED装置间、IED装置与后台通信规约应采用DL/T860统一建模,实现互操作。

2)考虑到状态监测数据与生产大区数据的密切关联性,建议在数据的二次安全分区上将其列入二区,状态监测数据宜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采集,实现与变电站自动化数据的良好交互,减少站内后台数量。

2.4配电装置布置

1)智能变电站布置严格执行通用设计原则,坚持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优

化变电站总布置,满足“两型一化”的要求。

2)配电装置布置应严格遵守通用设计技术导则,控制尺寸不得突破导则中的具体要求。

3)配电室、二次设备间等布置应按照通用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及层高。

4)GIS设备优先选用户外布置,当受外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户内布置。

3二次部分

3.1二次设备配置

1)站控层主机宜集成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减少后台数量。

2)对于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合并单元等,除检修压板外,其余压板均应采用软压板。除检修压板采用硬压板外,智能终端还应设置相应的断路器出口硬压板。

3)母线保护装置应取消模拟操作面板,测控装置应取消操作把手,利用装置自带的液晶操作面板实现其功能,取消功能重复部件,节省屏柜空间。

4)断路器保护、220kV及以下保护(主变除外)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35kV、10kV宜采用保护、测控、计量四合一装置(计费关口应满足电能计量规程规范要求),宜按电压等级配置故障录波及网络记录分析一体化装置,提高硬件集成度,减少装置数量。

5)二次装置失电告警信号通过硬接点方式上送给测控装置,其余告警信号通过网络报文方式上送,每面柜内各装置失电告警信号应并接后发给测控装置。

6)330kV~500kV变电站应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结合变电站布置单独配置或由站用直流集成。

3.2二次设备组柜

1)间隔层设备应按串或间隔组柜,每个间隔内保护、测控、计量装置共组一面柜。

2)故障录波装置、母线保护等公用设备宜单独组柜,充分利用屏柜空间,每面柜装设两套装置。

3)根据二次装置的硬件整合、端子排减少等,合理优化二次屏柜尺寸,减少二次屏柜对布置空间的占用,同一小室内二次屏柜的尺寸应一致。

3.3二次设备布置

随着二次设备硬件集成度的提高与防护能力的加强,二次设备可逐步由二次设备室集中布置过渡到配电装置场地分散布置,以智能组件的模式与一次设备密切结合。

3.4一体化信息平台和高级功能

随着调控一体化的试点深入及二次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应逐步成为站内统一的、唯一的信息平台,逐步取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及智能辅助系统的独立后台主机,其功能融入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全景数据监测与高级功能。4土建

智能变电站的土建设计,应符合工业设施的功能定位,贯彻“两型一化”建设导则,进一步节约占地、减小建筑体量。

4.1站区总布置

1)总平面布置应取消站前区、停车坪、绿化小品等不必要的辅助设施,减少边角占地、优化配电装置场地、建筑物、道路和电缆沟等布置。

2)光缆敷设可采取缆沟敷设、穿管敷设、槽盒敷设等方式。应根据电(光)缆数量,简化缆沟路径及截面。

4.2建筑

1)无人值班的户外AIS变电站不应设置主控制楼,仅设置必要的二次设备用房和开关柜室等生产用房,减少建筑数量和面积。

2)无人值班的户内变电站建筑设计仅保留必需的生产和辅助用房,取消不必要的生活

用房,减少建筑面积。

3)应积极采用新型的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例如智能通风系统、新型墙体阻燃保温材料等,以提高建筑节能效果,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4.3结构

1)GIS设备优先采用户外布置,当规划部门有明确要求时,方可采用全户内布置或者在GIS设备四周设置围挡结构。

2)当GIS设备采用户内布置时,应结合电气工艺布置,合理优化运输、检修通道和电缆沟道,减少建筑面积和体积。

4.3水工及暖通

1)变电站的采暖通风设计应满足智能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机械通风应采用低噪音、低能耗的环保节能设备。

2)采暖、通风、消防报警、给排水等设施宜具备自动控制功能或与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实现协同联动,提高辅助系统智能化控制水平。

立足生活教育 优化习作指导 篇6

一、丰富生活积累,提高习作水平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生活情境习作的教学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活情境教学以促进孩子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逐步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可通过联系生活情境、营造语表情境、图物演示情境、创设想象情境、创设活动情境等途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自主空间,让他们轻轻松松进课堂,快快乐乐学习作。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化习作最基本的理念是: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习作的空间就有多大。习作为生活而作,习作的内容又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该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头活水。然而,令人头疼的是很多学生不善于留心身边事物,不会挖掘写作素材。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既没有仔细地看,也没有深入地想,以致于一写起习作来就是感觉笔有千斤重。

二、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

表达和交流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习作就有着表达与交流的强大功能。“儿童作文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常常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是多层次的。例如,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的威胁的需要(安全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见闻感受,完成集体交给自己的汇报、总结等任务的需要(社交需要);希望自己习作成功、使自己的才华得到他人公正的承认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尊重、求成的需要)等等”。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时,常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如教学小语五年级上册“习作三——写一种生活物品”中,就通过出示学生最常见最常用的实物闹钟,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再结合单元课文中所学到的说明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下,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里的逐步观察中了解了闹钟的形状、性能、特点,写作自然而然就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了。实物演示情境中的实物并非只限于生活中的物品,它还包含人物、植物、动物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素描作文教学——写一写薛老师,就是将自己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分解,从单个侧面展开观察、描述,让学生分“板块”把握自己的外在特征,让自己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理屏幕上逐渐清晰起来,从而达到先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观察、描述,最后再综合起来的写作训练目的。

特级教师窦桂梅与她的低年级绘本作文教学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在执教习作《我的爸爸》时,窦老师用循循善诱和动情的导语用心引导学生一页一页地阅读绘本《我的爸爸》,借助绘本中那形象的画面,孩子们渐渐进入绘本情境。窦老师凭借图画再现情境的手段打通了绘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通道,即对爸爸的爱,于是就诞生了“爸爸像一把雨伞,严严实实地保护着我”等这样的童真童趣,而并非“我爸爸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样多少有点成人化的近乎套话式的表达。

三、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习作水平

李吉林老师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构成一个优化的情境教育教学。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创造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学生不仅渴望拥有自己的读者,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同时,获得这一别样的说话方式的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又刺激着写作者以更好的姿态从事写作。如教学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我”的理想那一段,想象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去,飞过高山,飞过田野,有的愿它来到荒山上,有的愿它来到森林里,有的还愿它来到草原上……并在那儿发芽长大。就这些想象情境学生展开美妙的想象,那是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孩子们看到种子飞远这一情境,听到老师的语言描述:“你们,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决定在哪儿生根发芽?”于是学生望着蒲公英的种子向远方飞去,望着望着,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7

一、英语阅读与阅读策略的定义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陶冶人们的情操, 提升自我修养, 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

高中英语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和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 自上而下模式认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基于字母、单词、句子的, 过分强调局部, 忽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以整体理解文章为主旨, 可以根据语境推测生词的意思, 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快速阅读, 但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做起来很困难。 互动模式适用于较难理解的文章, 适用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 Ma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 阅读策略作为一种方法性内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

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看, 主要存在着教师与学生自身两大问题。

(一)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 教师过分偏重知识点的讲授。在大多数的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习惯将文章拆分成若干部分, 挑出重点单词讲解用法, 挑出重点句子讲解语法, 把一篇文章割裂得零零散散, 导致学生在做阅读练习的过程中, 一遇到生词、长难句, 就束手无策, 进而丧失信心。其次, 教师自身对教学策略认识不足, 教学方式单一。因为许多高中英语教师自身对语言策略不太了解, 导致他们对学习策略教学无意识、无目标, 教学手段简单, 教学效果不明显。再次, 教师只关注题目的对错, 忽视教学理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教授阅读策略帮助阅读, 只对阅读理解后的练习题答案进行校正, 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深入钻研。最后, 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授课方法为:“vocabulary learning”, 然后“Read quickly and answer”, 接着“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 最后“Read again and do some exercises or retell the text”。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差异, 这样的授课方法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作用, 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因此而受益, 学到东西。

(二)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 学生阅读基础较差。 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有困扰是因为词汇量不够, 掌握的语法知识更是少之又少,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 学生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 加之平时缺少课外读物, 缺少语言环境, 经常出现一个单词只记住一个意思的情况, 一旦在阅读中出现该单词的其他意思, 不会根据语境猜测, 只能硬着头皮, 按自己理解的意思读。 其次,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少, 阅读时间欠缺。 高中学业相对繁重, 学生没有太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 用“题海战术”提高成绩, 只注重“量”, 而不关心“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阅读中包括大量的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 若缺乏这些知识, 则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最后, 学生阅读速度慢, 只读不思考。 很大一部分学生阅读文章需要很长时间, 并且读过之后并没有什么感想, 只是单纯地“读”一遍, 并没有经过大脑, 有些学生喜欢出声阅读, 有些学生喜欢用手指指着, 一字一句地读, 有些学生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就会就此停住, 纠结词义, 产生厌烦情绪, 阅读因此而进行不下去, 还有的在阅读过程中不思考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上下句不衔接。 这些不正确的阅读方式都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效率。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 增加背景知识介绍, 注重讲授阅读优化策略。 例如, 在人教版必修二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教学中, 教材首先用一个表格a report on some endangered wildlife in China来引出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是与濒危动物以及濒危动物的保护相关的, 这样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进入所要讲的文章的大背景,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理解文章。

(二) 重视阅读理解题的评讲。 教师在讲解阅读理解题时, 不能简单地将正确答案校对下去。 虽然有时候只要粗略地翻译一下, 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 但是学习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理解, 并讲授给学生不同的文章应对应什么样的阅读策略[3]。

(三) 有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课堂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 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任务,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去查找相关材料, 增加阅读量, 提高英语知识储备[4]。

(四) 注重语篇教学。 充分运用语篇教学中的 “三读法”, 即读前活动 (pre-reading) 、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和读后活动 (post-reading) 。 在读前阶段, 教师运用讲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引出材料, 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 在读中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技巧, 运用寻读、粗读、精读完成阅读任务, 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读后活动注重学生的反思, 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也可以推荐阅读, 进行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词义做出合理推判的能力, 这些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第一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整[J].外语教学, 2006 (11) .

[3]何艳丽.高二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现状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指导优化策略论文 篇8

一、以生为本,更新复习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精神,教师要认识到,复习即思考,在复习课上,应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再现和梳理,但复习并不是让学生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而是要使之提升和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转化。不是让学生锻炼记忆能力,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事实中得以深化,让学生的能力在现象中得以提高,同时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进而影响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一定少讲,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习、复习。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总之,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通过复习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及向课外延伸。做到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能力训练要落实。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复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立足教材,有机整合复习内容

教师要始终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复习中应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作为重点,同时还应注意各课书后的练习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切忌在组织复习时,丢开课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一般而言,语文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 纵向地梳理课本知识; (2) 横向地复习各个知识点; (3) 讲练结合复习评估。要做到充分彻底地复习小学语文,必须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节语文课,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复习策略比较有效: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是兼顾全面,落实教学要求。首先,将教学内容系统化。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对复习内容分层、分类、分项,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再把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次,根据整理出来的知识,设置专题性学习。

第二轮复习的策略是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把学生分成存在不同问题的几类,再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曾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存在问题,一类是阅读存在问题,另一类是作文存在问题。针对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分类进行复习,基础知识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基础知识,阅读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阅读,作文存在问题的专门练习作文。有的学生可能不止存在一类问题,这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类别。这种方式的复习最好安排在对整册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且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乏味,况且学生学习中某一类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长期的。这种针对性的复习很实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比如作文专题复习,由于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学生所写作文一般有8篇,在复习阶段,如果老师再让学生写,一方面一学期学过的内容在这短短的复习阶段再练习一次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对于作文的复习,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片段仿写重于全文写作,可让学生通过片段仿写的方式以求达到写作提高的目的。二是讲评重于写作,在讲评的过程中,找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对照以下问题对号入座,切实改正,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1) 忽略题眼,抓不到文章的要点; (2) 内容贫乏,不充实,缺少真情实感; (3) 题材不新,材料老生常谈,毫无创意; (4) 详略不当,不分详写和略写,草草了事; (5) 言不及义,写了一大堆流水账,中心不明; (6) 叙述平直,情节太平淡,不生动; (7) 描写平淡,不能表现出人物特征; (8) 杂乱无章,交待不明确,结构不清晰; (9) 立场模糊,自相矛盾; (10) 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

三、优化方法,促进自主合作复习

1. 指导学法,引导提高。

(1)学法的指导。“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应该获得能力。且复习课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有知识都再学一遍。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当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具体的复习。以背书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等方法。比如让学生背《草原》一课,学生感到很为难。这时,因势利导,让背书背得好的学生淡谈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大家在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了“理序法”这种背书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背书,效率就高多了。

(2)学法的引导。许多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的学生,已经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完善,有的运用上还不自如。老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自主完善学习方法,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大有裨益。

2. 方法多样,重在实效。

复习课不仅是让孩子复习知识,掌握、巩固、弥补新授课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其更大的空间应该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其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风景,感受复习课新的魅力,充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1)情境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适用,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复习课就可以设置“字母王国大探险”等情境,让学生在探险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地达到复习的目的。

(2)竞赛法。设置竞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词语的复习上,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听写,听写的是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词,然后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好。改变统一由老师组织听写的单一模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参与性就更高了。另外,加入了竞赛,学生都想超越对方,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巩固了一遍;同时在对方给自己听写的时候,又很好地巩固了一遍。这比老师统一组织听写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巩固的效果。

(3)合作法。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句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造出最出色的句子,这样集众人智慧共同达到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学生的求胜心理,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引入竞赛因素,激活自主复习。比如背书,这是学生复习起来感觉最烦琐的内容。老师就可以采用合作一竞赛法来进行。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背熟,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组背得好,背得有感情;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提高学习要求,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比如让各合作小组推荐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学习内容的意义或价值,等等。

3. 及时评估,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评估。首先,这种评估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其次,评估能迅速反馈复习课的缺陷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试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其次,要有一定的数量做保证,因为“熟能生巧”,同时要有所侧重地精练,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比如说,有的练习可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即可,有的练习可适当选择学生做错较多的题目讲,有的练习可从头讲到尾等。另外,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四、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期终考试试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跟踪并收集信息,创新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以生为本,科学指导,优化方法,切实提高复习实效。

摘要:教师必须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 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充分发挥复习课温故知新的作用。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实践, 从以生为本, 更新复习教学观念;立足教材, 有机整合复习内容;优化方法, 促进自主合作复习;跟踪信息, 创新练习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提高复习教学效果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复习教学,以生为本,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衍霖.语文毕业总复习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青年教师, 2006, (2) .

[2]隆武山.小学毕业班语文总复习“善导”策略[J].吉林教育, 2009, (32) .

[3]杨克源, 胡助金.浅谈小学语文期末复习[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6) .

[4]孙丽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建议[J].黑龙江教育, 2010, (6) .

加强学法指导 优化教学质量 篇9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英语教学法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现行的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笔者现就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1.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分析法

英语语法分析法一直是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所习惯采取的以精讲为主、强调规则、注重分析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讲授, 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语法分析上。究其原因, 主要有: (1) 以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考试着重考查语法知识, 受这个指挥棒的影响, 语法分析法教学大行其道; (2) 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缺少实际的操作模式。

2. 扭曲的英语能力训练方式——“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已经在学生的心理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高中后, 教师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考高分, 从高一起就以“标准化题型”来训练学生;学生为了考高分, 课上课后都在忙于做题。进入高三以后, 学生几乎全泡在“题海”之中。“题海战术”严重影响着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更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也是高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课前对所要学的新知识进行了认真预习, 才会发现教学的难点、重点, 从而能减少听课的盲目性, 增强听课效果。对于教师来说, 通过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反馈出来的重难点, 就能在备课过程中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并想方设法设计教法来突破这些重难点。

(2) 认真听课。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主渠道。只有认真听课, 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的思维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才能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 认真记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正印证了做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听到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分析、加工、筛选、浓缩。尽管辛苦, 但学生必须高度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努力做好每一堂课的笔记, 因为做笔记不但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且还有利于解决课后学生知识遗忘的问题。

(4) 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是应对遗忘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心理学家对遗忘规律的研究表明, 人对所记忆的东西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 所以学生必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知识的遗忘, 便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 充分的交际操练。语言是一种工具, 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 它来自于交际, 应该让它回归到交际活动中去, 只有这样英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活力。作为英语的学习者, 只有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交际活动, 才能牢固地掌握英语知识。因此,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理应努力地创造恰当的英语交际情景, 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交际应用, 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2. 加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指导他们灵活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传授给学生实效的学法, 他们才能从辛苦的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一些主要的学法。

(1) 归纳法。归纳法就是由特殊现象导出一般规律的推理, 或者由已知真实的前提导出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普遍性的结论的推理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培养高中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通过特殊现象导出带有一般性规律的原理, 比如通过观察bee、see、greedy、sweet等发现ee组合的发音都为/i:/, 于是得出一般结论, 即大部分的ee组合发/i:/。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力。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求异思维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打勾、划叉、寻找标准答案, 这是不行的。教师要允许学生分析问题, 并针对某些问题从多角度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力, 不仅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还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 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教学互动活动讨论, 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疑难语言现象, 同时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尤其是Speaking和Listening的能力, 这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要的。比如, 高中牛津译林版Module 3 Unit 3 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 Part F有个问题“History repeats itself.”What do you think this saying means?Do you agree with it?or why not?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去讨论, 然后要求他们给出各自的见解, 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较好地训练了学生speaking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 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就是为了将来不用再教了, 也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地思考、处理问题了, 这正是学法指导的真谛。在英语教学中, 重视学法指导,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高效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 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担负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加强学法指导, 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爱学

1. 设置悬念,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开悬念。

教学时, 教者将文中精彩的、扣人心弦的瞬间展现在同学的面前,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 调动多种感官,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心理学认为:“课堂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实情, 设计让学生读、动手画等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 形成技能。

3.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实现教学的最大值。

我们的语言再生动, 文字再优美, 对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来说, 都是苍白无力的。然而现代媒体却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 常规手段所不能及的文字、图画等, 用文字、音响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为现代教育推波助澜。

4. 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 一提到活动, 同学们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只要教者精心设计, 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 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比如说结合教学实际, 相机开展成语对对子、猜谜语、名著一日“游”等活动, 活跃学生的身心, 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

二、做好铺垫, 使学生能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能学, 就要根据学生的现状,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 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预习。

教给学生一般的预习方法:第一步, 初读课文, 了解概况;第二步, 划出字词, 查阅资料;第三步, 标号分段, 归纳段意;第四步, 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2. 分类教学, 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体特点和独有的学习方法。

以苏教版第九册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第二小节为例。

(1) 教师示范, 学法引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示范引导, 层次清楚地让学生感悟、发现和领悟学习的过程。具体过程:第一步, 初读, 读准字音;第二步, 细读, 理解诗文;第三步, 再读, 想象意境;第四步, 赏读, 体味情感。

(2) 回顾小结, 归纳学法。通过教者前面的示范引导,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 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将学生这一感性认识, 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帮助学生通过对第二节诗文的回顾, 发现和领悟方法, 并用简明的语言将学习方法归纳出来。

(3) 运用学法, 分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这时, 要求学生将《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的第三、四、五小节分组学习, 学完后全班交流自主学习所得。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变得井然有序, 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4) 检查效果, 巩固学法。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有针对性地评价和教者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言, 能让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说学生的学是核心, 教师的导是关键, 那么, 师生的评价就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培养了学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老师的倾心评价, 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尊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 从而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的学习征途中。所以, 这个过程, 不仅巩固了学法, 而且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融洽了师生的情谊。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我们须注重学生的自悟过程, 从细节入手, 持之以恒。这样, 经过长时的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时空, 使学生会学

1. 围绕课堂教学, 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 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通过梳理课堂笔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 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2. 围绕阅读积累, 拓展语文学习时空。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单元”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了解同一主题,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素材;同一主题, 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等。还可以组织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的推介、同类作家的作品推荐等。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书,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优化课堂提问 指导有效练习 篇11

一、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有意注意,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教学新课之前,一个恰当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个真正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1.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课题是每节课的题眼,有突出本节课所教内容的作用,以课题为重点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就可以提问:比例尺是什么?它是一把尺吗?它与比例有什么关系?由此引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2.复述性问题,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新课伊始,教师可提出一些复述问题,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例题找到答案,这样,后进生也不会感到为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倒推的策略”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教师从家经过水果超市到达学校,回家时的路线应怎么走?你能举出生活中倒过来想的事例吗?”对于这样的问题,不仅学优生乐于回答,即使后进生通过分析也能够回答,从而可促进全班同学的有序思考,保证练习的效果。

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内容较多,不同内容的新授应有不同的提问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保证练习质量。

1.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掌握公式的由来,进行正确的练习。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圆柱的侧面指哪一部分?这个曲面的面积能否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进行计算?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你能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2.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增强练习效果。数学习题中的关键词、句,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或对整个题目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关键词、句,对题目的理解、练习的正确率往往起决定作用,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一根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教师可提问:“‘用去’和‘短了’有什么关系?求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就是求什么?”从细节处提问,从问题处提问,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好方法。

三、通过提问,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解题策略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例题,用心体会,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其掌握技巧,形成思路,得出练习的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设计问题,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如:“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图略),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在教学时可提问:“如果你是小明或小芳,你会进行表演吗?”由此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第一次演示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你能把问题换成另一种说法吗?”第二次演示时,教师可要求“小明”和“小芳”分时段走,并设计新问题:“他们1分钟走了多少米?2分钟、3分钟、4分钟呢?通过刚才演示,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演示后让学生份小组交流,总结出两种解题思路。

2.寓提问于练习的各个环节之中,领会课堂教学的精髓。如何通过提问来引领课堂,掌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是数学教师努力探求的重要问题。寓提问于练习的各个环节之中,是揭示解题策略的重要手段。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例题是求圆环形铁片的面积,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这个铁片的面积是哪一部分?两个圆与铁片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这扇窗户(涂色部分)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要求它们的面积就是求什么?(3)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已学平面图形如何组成的?(4)你知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吗?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并求它们的面积吗?如此寓提问于练习的各个环节之中,解题思路自然显露出来,从而被学生理解、掌握、运用。

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指导 篇12

一、用多媒体组合, 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开发潜能、智力的内在动力。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写作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强大内动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 如几张图片、一段故事等。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 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开拓他们的视野, 引发他们的思维, 最终达到引发写作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组合,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用录像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我们现在已可以用电脑制作一幅某一建筑物的三维动画, 真正多角度地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 令他们如睹实物, 从而使他们能迅速写出一篇篇表达准确的说明文, 避免出现以往作文不会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就算写了也是“无米成炊”的尴尬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记得前人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三、利用多媒体组合,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气的。

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象亦如此, 无论想象的内容如何离奇荒诞, 都离不开客观现实, 否则, 想象便成为无源之水。如孙悟空、唐吉诃德、阿Q等各种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形象无不是作者对现实观察体验然后概括的结果。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他们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 加上平时很少走出课堂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在快速作文教学中, 如果单凭老师几句口头引导, 便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写出行文流畅想象丰富的作文, 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在作文指导中, 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多媒体组合,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上一篇:为学生点亮阅读的明灯下一篇:碘营养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