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策略

2024-09-05

作文指导策略(通用12篇)

作文指导策略 篇1

生活化作文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作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或真实或虚拟的生活化情境, 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方法, 课外再去生活中实践运用的作文训练形式。

一、课堂创设生活情境

1. 精心策划, 直现生活

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 也是学生作文经常训练的题材, 一般的游戏和活动多是学生在课外自己和同学一起做, 为了便于指导观察和写作,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便于在课堂上做的游戏和活动, 先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观察重点, 再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做游戏和活动, 这样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察体会和收获。活动结束,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

除了游戏和活动, 小实验、小制作、状物描写之类的习作也可以在课堂上直现。

2. 角色表演, 模拟生活

写人和以表现人物为主的记事文不便在课堂上直现, 教师可以生活中常见的人或事为原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 模拟生活中的人或事。比如写老师关心学生的习作, 这类事情其实老师为学生做过很多, 但是具体写起来, 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没有观察, 所以无从想起。为了指导学生现场观察描写, 教师可以课前找一位学生合作“排练”:老师正上着课, 该同学突然病了, 然后老师关切地询问, 并且着急地带他去看医生。课堂上师生表演, 其余学生观察, 之后描写。在指导表达过程中,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情境表演还可以反复片段“回放”,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观察、描写, 直至观察具体、描写生动为止。

此外, 同学之间在课堂上、课外发生的事, 均可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拟表演。需要注意的是, 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形式的生活情境时, 侧重点必须放在凭借情境进行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上, 而非记录事件本身的过程。

3. 媒体辅助, 再现生活

有的习作内容不便在课堂上真实呈现也无法模拟再现时, 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比如写景、游记等习作, 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外出游玩, 就算有的学生真的有过游山玩水的经历, 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 便可让“游玩”与观察指导在课堂上同时进行, 一举多得。

有条件的老师也可自己赶赶“DV拍客”的时髦, 拍人录事摄景……处理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 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实生活情境。

二、课外学以致用

1. 根据写作内容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每一种题材的课堂生活化指导之后, 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生活, 把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内化运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写课本剧, 课外活动时间, 教师就可以经常带领或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之后再写;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 课后让学生回到家里观察自家的小狗、小猫……课堂上学习观察描写人物, 课后让学生观察描写自己熟悉的人。如学习《背影》之后, 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回家观察自己的父亲, 体验父子深情, 激发写作欲望。总之, 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一个内容两个课时完成”的俗套, 每一次的课堂指导应有观察方法、写作方法的侧重点, 而课后, 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带着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走进生活加以运用, 直至熟练自如。

2. 跟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拍写作文

多数教师对作文指导的时间认识僵化, 一般都非得到单元训练中有作文任务时才指导学生观察、习作,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很容易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事熟视无睹。生活化作文教学倡导改变以本为本、按部就班的作文模式, 抓住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时机随时随地观察记录生活。比如学校举行“五一”庆祝活动, 活动头一天就可以把观察任务布置给学生;课堂上突发了偶然事件, 我们完全可以停下原有的教学任务立刻组织学生描写;在阅读教学中学了很好的写作方法或学生情感有很大的触动之后, 可以随即安排时间给学生写, 而不必非得等到单元训练时再回头炒“旧饭”……面对这些亲眼所见, 亲身感受的“真实”素材, 学生写起来兴趣盎然, 哪里还会有“作文难”的畏难情绪呢。

叶圣陶说:“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通过课堂上生活化的指导教会学生观察和表达, 解决了学生“难于动笔”的问题, 课外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地联系, 不断地互相反馈, 互相促进, “乐于表达”也就随之解决了, 那么, 作文训练的途径必将更加宽广, 作文教学的效果必将更加显著。

作文指导策略 篇2

1.考试作文比平时作文难的地方在于,它有时间限制。语文课标中有规定,小学高年级应该在40分钟之内,写出400个字的作文。如果在考试中像平时写作文那样慢吞吞的,那么在语文考试中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文三大板块是不太容易的。

2.考试作文的时候,学生没有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也没有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完全靠自己完成作文。如果学生平时都是靠从网上摘抄,修改范文或是靠家长的帮助完成作文的话,那在升学考试中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如果连小学的毕业考试都觉得吃力,中考、高考的时候又怎么办呢?

3.学生在考试时,自身的心理状态,和临场的发挥,以及考试的经验,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曾经有一位考生在考试后跟我说“当我看到考试的作文题目跟我准备的那些作文不相关的时候,我脑袋就一片空白了。”所以,写作文如果都是依靠死记硬背,后果肯定很严重。

话题作文立意策略指导 篇3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所谓立意,就是通过确定写作的主题,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考试大纲》对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对话题作文来说,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有关概念的内涵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话题概念,甚至偏离题意,一般只能在及格线(36分)以下评分。

[误区探析]

近年高考作文在立意上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思想简单化,表现在:一写游记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便会发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见义勇为,就是时代新风已经形成;一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都忘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东西,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由于学生对生活认识能力不高,思想缺乏深度,写作时不是违背生活逻辑,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引用套用别人观点。文以意为主,意胜则文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摆脱日常的思维定式,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活跃思维,丰富想像,在更深的层面上立意,展现21世纪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2.脱离话题现象,但有些文章内容却只与话题沾个边,不够典型,不够深刻,过于平淡。

3.有些文章中心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若隐若现,好像是作者不敢明确表态;或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衔接不紧密,甚至衔接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文章的立意。

4.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关键处就缺少那么几句(或一句)点睛之笔,使立意缺乏应有的高度,没有拿到高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而这也正是普通卷与优秀卷的差别之一,因此,这也是考生写作上的一个难点,考生还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5.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观点。如:考不上大学这一辈子就完了,对农村生活或城市下岗现象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对有些社会问题或现象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或看法偏颇,或情绪偏激等。这些虽然算不上大的思想问题,但在作文中出现,却明显可以看出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出了这样的问题,作文自然不可能得高分。

6.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或不法行为(如腐败现象、污染问题等)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评论,态度消极,思想悲观,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绩。

[策略指导]

1.明确材料构成,把握命题规律。

话题作文诞生6年来,已日渐成为稳定、成熟的命题样式,结构已十分固定、鲜明,一般由四部分构成:

①材料(或背景)。②引题(是角度)。③话题(是内容范围)。④要求(“三自一不”: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抄袭)。

近几年的话题内容,越来越紧密地围绕《课标》精神,体现出以自然和社会为经,以情、事、理为纬,以人为核心和交织点的清晰思路,话题要么表述一个观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要么揭示一种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2004年全国四套卷子无一例外地考了这种形式),要么提示写作范围(“诚信”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因此,大家必须把握住这个脉搏,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审题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2.注意材料倾向,揭示暗示意图。

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常常必须同所给的材料及阐述联系起来考虑。理解话题概念涉及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是语文基本素质的体现,是长期积累和修炼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方法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要学习准确掌握词义、语义,多与近义的词语作比较辨别。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明确“话题”的意思,避免偏离题意,还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大选材的范围。如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请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和阐述来看,本话题中的“自卑”应是“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的意思。

题引材料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如2004年浙江考题,题引材料:“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 ,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材料的倾向就表明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立意方向: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称;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又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3.找准立意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

“话题”作文仅仅是规定了写作范围,它的选材范围广,常呈现出立意角度多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考生自我发挥,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感受。考生完全可以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角度立意,以达到选出最佳切入点进行个性立意的目的。此类方法非常多,可以将它与社会热点、时代特点联系起来,也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写一些常人想不到的主题。

譬如同样以“路”为话题,可写通向知识大门的路,也可写走向成熟的人生之路,还可写到达无限风光的险峻之路,以及古老的青石路、任尔驰骋的高速路、点击之间的信息路等。再如同话题“选择”,有的立意为化工厂在利润与环保之间的艰难选择上,从而揭示选择环保就是造福子子孙孙这一主题;有的立意为替人代买彩票中了奖要不要送还给毫不知情的主人的内心煎熬,最后理智战胜情感的高尚人格魅力上;有的立意在农村来的男生如何克服情窦初开的冲动和迷茫心理,委婉拒绝城市女生约会这一特定青春时期的选择上……

文章入题方式各种各样,立意的角度也就多姿多彩。你只要找准了最有利于表现自我的独特角度,就能张扬立意个性,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善于化大为小,缩小写作范围。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这样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再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此前后加修饰语,如“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5.化抽象为具体,化虚拟为真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可以这样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立意导引]

大家看下面一则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细雨蒙蒙,无论是大海岸边还是高山之巅,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万丈深谷,听,大自然正在向你诉说……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这个话题作文可以这样思考立意: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类从大自然中不仅汲取了不尽的物质养分,也获取了无穷的精神能量。“逝者如斯”,那是先哲面对大自然发出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诗圣面对大自然产生的喟叹。崇拜自然,赫尔曼·麦尔维尔写出了巨著《白鲸》;学习自然,海明威著成了《老人与海》;面对自然,杰克·伦敦发出了《热爱生命》的呼唤。一篇《海燕》,让多少革命志士壮怀激烈;一曲《小草》,又使多少普通人泪流满面。大自然用他那野性的、纯真的磁力吸引了古今中外千千万万个人的关注和赞叹。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与它交流。大自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看到小草你会想到平凡与坚韧,看到绿叶你会想到普通与伟大,看到高山你会想到艰辛与伟岸,看到溪流你会想到清纯与奔放,等等。

[体验成功]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不停变化着的。”

德川家康说:“人生好比挑着重担走远路,不要急。”

斯特林堡说:“人生是一种惩罚或考验。”

德莱塞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科策布说:“真诚才是人生的最高美德。”

巴尔扎克说:“人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如何看待人生,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有看法和体会。

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小学作文有效指导策略探析 篇4

一、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

1. 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 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

1.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应体现一个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作文、由易到难的过程。(1)按句、段、篇,从易到难进行训练。语句是构建文章的“积木”。从一年级起就训练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的文章;(2)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进行训练。先以“写人”的作文为例,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学生都是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的人”、“敬佩的人”难。因此,在具体习作训练时,我们应先训练学生从写熟悉的人写起,再训练写“陌生人”。以“写景状物”方面的作文训练为例,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为: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先写身临其“景”再写联想景物,先写“小场景”再写“大场景”。

2. 鼓励学会真情表达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作文时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学会真情表达。

三、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借“石”攻“玉”,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如教学课文《孔子游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精彩的排比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具体教学时,在为学生讲解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用“()的()是她()的()”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摘要:本文对当前作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指导的策略:注重阅读指导, 丰富语言积累;强化习作训练, 突出方法指导;运用范文引路, 实现能力迁移。

关键词:小学作文,有效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唐文荣.小学作文教学“五忌”[N].教师报, 2001.

[2]陈静.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志[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3.

[3]孙若娟.智慧作文初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C].2004.

[4]陆薇琳.让阅读成为习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高考半命题作文指导策略 篇5

因此,要写好半命题作文,最好“小口径切入”,题目不要补得过大。如写作“拥抱”,很多考生如此补题——“拥抱地球”“拥抱美德”“拥抱生命”,等等。这样的题目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它们涵盖范围过大,写起来较难把握,容易流于泛泛而谈。如果将“地球”缩小为“绿地”,将“美德”缩小为“宽容”,将“生命”缩小为“青春”之类,写作起来,可能难度会小一些。

有一种以具体事物人题的补题方法,可有效地缩小写作范围。如“我好想——”,很多考生就采用此法,拟出了“我好想栽一棵苹果树”“我好想去草原”“我好想拥有一间书房”等范围具体的文题。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4搭配得当,合乎逻辑。选词补题,应注意词语之间搭配得当,合乎逻辑。首先,要合乎生活逻辑。如写作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若补填“哭”“淘气”“做梦”之类,就不符合生活事理。因为这些事情大都发生在人的婴幼儿时期,是难以界定“第一次”的。如果换成“领奖”“说谎”“远行”等词,则因为其在考生脑海留下的深刻印象,情理皆通。

其次,补题要合乎语法规则。如“______夸我_______分析文题的语法结构,我们不难看出,这应是一个兼语句而非双宾句。前空须填人物名称或人称代词,如“奶奶”“她”等,充当句子的主语;后空宜填主谓短语、动补短语或形容词短语,如“进步大”“长得快”“真懂事”之类,充当兼语“我”的谓语,绝对不能补填名词。

再次,补题要前后照应,合乎题旨。如“_________,谢谢你”,揣摩题旨,横线上所填内容当与“你”照应,应补填称呼或姓名,如“老师”“对手”等。然而有考生没有看出题目中的这种对应关系,填成了“辛苦了,谢谢你”“再一次,谢谢你”等,明显与题旨相悖。相反,如“那一次,我读懂了________”,篇优秀作文补的词语是“坦然”。文章写自己在与历经坎坷却豪迈依旧的大文豪李白、苏轼的对话中,领悟到笑对挫折的人生真谛。作者显然非常准确地破译出了命题者隐含在文题空白处的命题意图,所补词语,既切中题旨,又与文题中的修饰语“那一次”和动词谓语“读懂了”形成了和谐的配伍关系。

5思想健康,拓深主题。高考作文对文章思想的健康性和主题的深刻性也有着隐性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应该尽量展现当代青年积极进取、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所说的思想健康,并不是要考生喊口号、说大话、唱高调,而是说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文化和文明的正确走向,符合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反映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力避消极、颓废、暴力、色情和享乐主义思想。如“——的味道”,应该说这是一个蕴含很深的半命题,完全可以补出夺人眼球的好题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竟有考生补填“打麻将”“抽烟”“自杀”等词语,显而易见,这样的题目,内容是消极的,思想是不健康的,与正确的主题背道而驰,犯了方向性错误。

半命题作文题目补填的词语不同,主题揭示的深刻度也会有所不同。考生要想从作文考场上披锦而归,还必须学会开动真情和想象的钻头,向思维深处钻探、挖掘。文章的主题,可分为浅、中、深三个不同的层次,挖掘时切忌浅尝辄止。以“________的味道”为例,此处补题若停留在“物”的层次或“感官”的层次,补填“西瓜”“咖啡”“冰激凌”之类,就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若紧扣“味道”的含义,往深处开掘,进入“事”的层次或“体悟”的层次,补填“得奖”“挨批”“失败”等词,虽仍然平淡无奇,毕竟深刻多了。若再掘一锄,进入“情”的层次或“想象”的层次,补填“母爱”“阳光”“飞翔”等内容,兴许就能别有洞天,胜人一筹。

自然与心灵话题作文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话题作文自然心灵结构审题立意拟题语言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40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内容宽泛,题目自由,选材自由,文体自由,想象自由,只提示写作内容指向,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但有时也让部分学生无从下笔。

下面以“自然与心灵”话题作文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材料: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有情怀;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

提示语: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

话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

要求: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一、审题

审题的基本原则:辨明文体、看清题目要求、分析题目中隐含的内容。话题作文中,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提示语是对所给材料的解释,话题指明作文的写作重点,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自然与心灵” 这一话题,包含着两个概念:“自然”、“心灵”。从所给的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此话题应围绕“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联系,选择独特的视角,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形象,通过描述自然与心灵碰撞出的精彩瞬间,阐发人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的“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

二、 立意

立意,就是通过审题,紧扣话题,确立要写的文章的观点。一篇文章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它的立意如何。

面对 “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学生极容易确立“地球是我家,我们都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来思考立意,“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寻求生命的启迪”,或借鉴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自然”是“心灵”的折射等等。关注自然,思考人生,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东西,才能突破窠臼,另辟蹊径。例如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借着月景来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而苏轼豁达乐观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会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比如以荷花为例:“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启迪: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三、拟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则是作文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话题作文一般都不规定题目,只给一个话题。因此,在写作时,就需要我们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自拟题目,总的要求是从自己确立的写作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空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好题目的标准是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题好一半文” ,拟题好坏举足轻重。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并列法

并列法拟题就是以相关或不相关的并列词语做标题。例如:《自然·心灵》。

(二)添加法

添加法拟题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例如:《自然,心灵的鸡汤》《自然,心灵的画笔》《自然,心灵的港湾》。

(三)修辞法

修辞法拟题就是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做标题。例如:《献给自然的歌》《听,花开的声音》《自然,精神的后花园》。

(四)引用法

引用法拟题就是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的诗文、歌曲、警句等,以引起共鸣。例如:《江山如此多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五、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华衣,优美的语言能锦上添花。“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离不开景和情,对于景物的描摹,感情的抒发,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引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想让语言优美生动,可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晨曦中,玉兰披上一袭轻纱,霰光轻抹,好似彩云飘落人间。休息时间,坐在树下,蔚蓝的天,洁白的花,自由的风,欢快的鸟,这一切神奇地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蓝天如平静清澈的湖面,洁白的花,像一群洁白的天鹅,风儿在它前后欢呼,鸟儿为他们伴奏。玉兰在湖面上随风摇曳。”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瀑布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儿被击得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轰烈烈,永不枯竭。”引用诗词名句、名人名言、警句、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增添文采的效果。比如:“漫步于冬天的大自然中,似乎面对一张空白的画纸,一任在想象中为它填满所有明丽的色彩。冬天的大自然让我懂得,原来希望来临之前总会有一段绝卓的困境,总会有一段难耐的寂寞。而这之后,却是无法遏制的生机。正像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另外,还要选择准确生动的词语,选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六、文体

近年来,中考作文“文体不限”,使得考场作文文体形式丰富多彩,散文、日记、书信、寓言、童话、小说、故事新篇等等都曾出现过,其中不少产生了极佳的创作效果。那么,写话题作文用什么样的文体好呢?首先要看话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其次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最后考虑用哪一种文体写,最能写出深度和新意。当我们确定了一种文体后,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创新式布局,选择最佳的角度表现中心,使文章新颖独特。“自然与心灵”这则话题材料,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触景生情,表达小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也可以写成叙事散文,写人在自然界活动时得到某种启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用童话的形式展现“自然”与“心灵”的交流;或借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等进行故事新编,例如《涉江》就是通过叙述故事的形式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用“自然与心灵”一线贯串,充分展示了一代诗魂的浪漫情怀和高洁追求。

但无论怎样构思行文,文章都要侧重写出“心灵对自然的感受”。

总之,要想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平时的积累与训练很重要,我们需留心观察生活,把握技巧,厚积薄发,方能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自然与心灵话题作文指导策略 篇7

下面以“自然与心灵”话题作文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材料: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 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有情怀;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

提示语: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 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

话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

要求: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一、审题

审题的基本原则:辨明文体、看清题目要求、分析题目中隐含的内容。 话题作文 中,材料的作 用是引出 话题,提示语是对所给材料的解释,话题指明作文的写作重点,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包含着两个概念:“自然”、“心灵”。从所给的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此话题应围绕“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联系,选择独特的视角,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形象,通过描述自然与心灵碰撞出的精彩瞬间,阐发人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的“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

二、立意

立意,就是通过审题,紧扣话题,确立要写的文章的观点。一篇文章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它的立意如何。

面对“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学生极容易确立“地球是我家,我们都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 存空间,而且是我 们精神寄 托的伊甸园”来思考立意,“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寻求生命的启迪”,或借鉴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自然”是“心灵”的折射等等。关注自然,思考人生,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东西,才能突破窠臼,另辟蹊径。例如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借着月景来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 含其中,而苏轼豁达乐观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会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比如以荷花为例:“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自己。“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 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启迪: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三、拟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则是作文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话题作文一般都不规定题目,只给一个话题。因此,在写作时,就需要我们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自拟题目,总的要求是从自己确立的写作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空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好题 目的标准是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题好一半文”,拟题好坏举足轻重。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并列法

并列法拟题就是以相关或不相关的并列词语做 标题。例如:《自然·心灵》。

(二)添加法

添加法拟题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 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例如:《自然,心灵的鸡汤》《自然,心灵的画笔》《自然,心灵的港湾》。

(三)修辞法

修辞法拟题就是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做标题。例如:《献给自然的歌》《听,花开的声音》《自然,精神的后花园》。

(四)引用法

引用法拟题就是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的诗文、歌曲、警句等,以引起共鸣。例如:《江山如此多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五、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华衣,优美的语言能锦上添花。“自然与心灵”这一话题,离不开景和情,对于景物的描摹,感情的抒发,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引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想让语言优美生动,可在作文中运 用恰当的 描写,绘形、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晨曦中,玉兰披上一袭轻纱,霰光轻抹,好似彩云飘 落人间。休息时间,坐在树下,蔚蓝的天,洁白的花,自由的风,欢快的鸟,这一切神奇地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蓝天如平静清澈的湖面,洁白的花,像一群洁白的天鹅,风儿在它前后欢呼,鸟儿为他们伴奏。玉兰在湖面上随风摇曳。”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 代、对偶、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 感染力。比如:“瀑布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 朵朵水花 儿被击得 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 轰烈烈,永不枯竭。”引用诗词名句、名人名 言、警句、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 者,突出中心,增添文采 的效果。比如:“漫步于冬天的大自然中,似乎面对一张空白的画纸,一任在想象中为它填满所有明丽的色彩。冬天的大自然让我懂得,原来希望来临之前总会有一段绝卓的困境,总会有一段难耐的寂寞。而这之后,却是无法遏制的生机。正像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 远吗?’。”另外,还要选择准确生动的词语,选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六、文体

近年来,中考作文“文体不限”,使得考场作 文文体形式丰富多彩,散文、日记、书信、寓言、童话、小说、故事新篇等等都曾出 现过,其中不少 产生了极 佳的创作 效果。那么,写话题作文用什么样的文体好呢?首先要看话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其次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最后考虑用哪一种文体写,最能写出深度和新意。当我们确定了一种文体后,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创新式布局,选择最佳的角度表现中心,使文章新颖独特。“自然与心灵”这则话题材料,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触景生情,表达小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也可以写成叙事散文,写人在自然界活动时得到某种启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用童话的形式展现“自然”与“心灵”的交流;或借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等进行故事新编,例如《涉江》就是通过叙述故事的形式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用“自然与心灵”一线贯串,充分展示了一代诗魂的浪漫情怀和高洁追求。

但无论怎样构思行文,文章都要侧重写出“心灵对自然的感受”。

作文教学策略探寻 篇8

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舒展自主灵性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和瑰丽, 感受到自己心灵的真实, 感受到自由和乐趣。作文, 应该反映每个学生个体的真情实感。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舞台,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写作前, 要引领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语言;细观察, 多积累素材。在习作内容上, 要将自由式作文与命题作文结合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可能。在习作指导中, 教师不要用过多过细的条条框框禁锢学生的思想, 要激活学生思维, 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不要做大段的删改、将教师的思想、语言强加给学生。在修改上, 要给学生自主修改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批改好的作文, 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该添的添、该改的改, 让教师的指导能真正发挥作用, 使学生在修改中能真正领悟写作的真谛。

二、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外阅读总量1耀2年级不少于5万字, 3耀4年级不少于40万字, 5耀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用这些具体的数字规定学生的阅读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 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优美的语段, 学习和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要想使作文教学和训练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平时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 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品味景色之秀丽, 感悟人间之真情。要通过亲身参加实践,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 就能写出美文来。

三、注重作文质量的调控

小学生的作文质量与他们写作时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的态度、行为是不太稳定的, 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组织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 组织作文竞赛、制作班级作文集、将学生的作文投寄报刊等等。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够发表, 对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还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彰激励, 如, 让学生诵读自己的佳作、在班级举办学生佳作展等等,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断增添习作动力。当然,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要进行分析和指导。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作文质量,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不是靠教师改好的, 而是需要学生自主去修改。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策略有多种多样。

在方法上, 采取指导与自练相结合。起初教师要做一些示范性的修改, 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与学生一起修改, 让学生学会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 学习一些修改的方法。接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仔细地阅读、品味, 然后修改。最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每一篇习作都认真地修改。

在内容上, 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单项修改, 使学生修改有目标, 有利于突出重点, 各个击破。像文章的结构就必须整体考虑。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既要注意单项训练, 又不能忽视综合训练, 只有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才能将一篇作文改好。

学生的作文要进行几次修改, 这几次修改在时间上要有区别, 要将趁热打铁与冷却处理结合起来。当一篇文章完成草稿以后, 要趁热打铁读两遍, 进行一番修改。再次修改最好隔一段时间进行, 这样, 学生就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将趁热与冷却有机结合进行修改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有利于学生改好自己的作文。

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9

一、分享乐趣, 大声地为学生读书

据调查, 幼儿百分之百对阅读感兴趣, 但随着年龄增长, 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可能成为终生阅读的人。究其原因,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了过多的阅读不快乐的信息。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启蒙者,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成人是铸铁, 儿童是蜡烛。”笔者认为, 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大声地为学生读书。

“开卷有益。”“朗读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这些众所周知的名言被《朗读手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验证着:珍妮弗出生时患有唐氏综合症, 她的父母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读故事给她听。奇迹发生了——4岁的珍妮弗接受智商测验, 竟然高达111分;孤儿罗伯特·艾伦, 7岁时, 姑婆读书给他听, 后来, 他读一切获得的书。从未上过一天学, 他却获得了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 在田纳西马丁大学任教……朗读简直是改变人生轨迹的灵丹妙药, 真是不可思议。

梅子涵老师提醒我们, 语文教师都是孩子们阅读的点灯人。大声地为学生读书, 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朗读, 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 哪怕只有五分钟。人类是喜欢享乐的, 对于能给自己带来的乐事, 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长此以往, 课外阅读的种子便会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二、亲近经典, 开展师生共读比赛

众所周知, 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提高修养、滋养心灵, 读书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经调查, 一些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书香校园活动, 但收效并不理想。怎么办呢?多年来, 我通过实践发现, 必须开展师生共读比赛, 带领学生走近经典, 博览群书, 吸收名家名篇的言语精粹。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 他们的阅读需求日益增长。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 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鉴于此, 我定期推荐合适的书给学生并和他们一同阅读, 以学生身份去读书, 从学生角度谈读书体会, 和他们分享读书心得。三年级, 我与孩子们一起朗读了《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 积极向上、活泼可爱的他们坚定了“勤奋、进取”的信念;四年级, 我们共读了《草房子》《绿野仙踪》, 一起走进了桑桑与多萝西的世界, 品尝了纯洁而梦幻的童年生活;《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 五年级的文化大餐, 我们一起透过孩子的眼睛感受了一所特殊的学校里成长的故事与成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另外, 我还利用晨诵、课间十分钟与学生阅读和交流了《三字经》《周恩来诗词》《小学生古诗70首》《西游记》等一系列经典名著, 温馨的交谈、快乐的体验、成长的幸福……尽在师生共读比赛中。以生为本, 顺学而导,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师生共读比赛是一场心灵对话。一次阅读分享, 便是一次难得的魔术般文字幻想世界的旅行。文字是无生命的, 但是这样的阅读与交流却使得文字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三、说出心得, 生生交流方法与经验

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活动, 它总能够使得奇迹产生。课外阅读推向纵深的关键一环便是“说出心得”, 学生之间在课余间或读书交流会上聊聊阅读后的获得的方法与经验。英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的儿童阅读研究小组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爱上阅读的一个共同点是曾经受到自己喜欢、尊敬的人的影响, 听到了他们说起读书的方法与经验。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与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 参与者交换信息, 分享激情, 燃起了阅读的热情。

“我最近读的这本书真是太棒了!”“读了《我飞了》, 故事的结局我不怎么喜欢。”“同学们, 我读了《草房子》真是想哭, 眼泪流了那么多。”“《史记》真是绝了, 鲁迅先生的评价更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形式上看, “说出心得”便是唠嗑式的谈话;从内容上而言, 是分享思考的滋味, 分享被作品言语激发的热情与困惑。作者精心设置信息密码, 读者自得其乐诉说解码的快意。

四、媒体搭桥, 拓展阅读新途径

偶然间, 我在百度搜索《草房子》, 蓦然发现被改编成电影了, 于是乎第一时间在线观看了, 桑桑的纯真可爱、纸月的淳朴善良, 曲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我泪如雨下。全班共读了《草房子》之后, 我便播放了同名电影, 阅读的体验在声、光、电的世界得到了强烈的共鸣。于是, 我的脑海中萌生了利用多媒体推进课外阅读的念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喜欢直观形象的阅读材料。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 能极好地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利用媒体推进课外阅读理应成为网络时代的一道崭新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三字经》的阅读, 我采用动漫同步学习的方式, 形象的人物、生动的解释、悦耳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 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百分百地学会了诵读;课件制作展示, 动人的画面与书本同步展示, 是绘本的阅读的方式;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年恩来》纪录片, 是我校本教材《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有效拓展;科普类读本, 可以采用学唱歌曲的形式, 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如歌谣《种太阳》《小燕子》等。

总之,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多媒体介入与运用以服务课外阅读为本, 担当着阅读活动帮手的角色。

五、展示成果, 小荷已露尖尖角

成功心理是指人期望通过努力而达到实现理想的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这种心理, 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达成成功效应。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读书就有了动力, 课外阅读就充满了快乐。

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积累卡、《三字经》与古诗词诵读展示、读书小报、习作获奖与发表、编课本剧、讲故事比赛等都是读书成果呈现的方式。学校或班级定期举办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就是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重要训练场。自我实现的舞台多了, 获得成功的机会便多了。针对学生差异, 还可以采用个别奖励、集体表扬的方式激励阅读兴致。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篇10

每年的中考,作文总是重中之重,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要想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

一、中考作文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 做生活的有心人。

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就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2. 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掌握各类作文题型特点。

从这一两年的高考、中考试卷上看,话题作文已不再独领风骚,所以后期作文训练还要加强命题作文的训练与指导。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感可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因此,在最后阶段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二、写作训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 要拟好题目,根据作文要求,弄清作文题型、审好题目。

这一步很重要,若不注意,学生就会写出不符合要求的作文。

2. 要精心选材,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就无法写好作文。许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其实难就难在找不到下锅的米或蔬菜(素材)。材料靠平常多阅读课外读物来积累。也可以从学过的语文、政治、历史课本中寻觅。许多优秀的中考、高考作文,都是从课本中找到写作素材,加以巧妙改造、运用而成功的。

3. 要构思精巧,它是文章的骨架。

构思的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确定的立意,进行谋篇布局的过程。构思要巧妙,结构要严谨。这是考查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内容。

记叙文,一定要体现出六要素,特别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定要着重写好。写作可以灵活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作文的结构无非是“总分总”、“分总”、“总分”。就考试而言,前两者比较适用。大家一定要记住,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不要因为玩弄作文书上的技巧而弄得开头超过了5行。关于结尾,我们一定要明确,结尾就是抒情和扣题的。在结尾必须抒情,归纳你想表达什么,而且扣题,最好“糊膏药”(出现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同学们要记住,六七百字的作文,要有六七段,千万不要出现“大肚子作文”、“大头作文”、“大尾巴作文”,这样结构不协调,感觉也不够顺眼。

4. 要语言精美,作文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章的血肉。

语言就像烹饪中的油盐酱醋调料等,是做出美味佳肴不可少的因素。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让文章熠熠生辉的重要法宝。这也要靠平常的积累———多摘抄、多记忆。作文的语言不生动,常常是阅卷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的提高,是最为困难的。备考作文,语言的准备是最难的。在此给考生们提几点建议:一是,遇到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干脆背下来。二是,记住要有描写。写人要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写事注意细节和环境描写。三是,句子最好短一些,不要一逗到底,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都有了,就用句号。

5. 包装。

书写规范整洁,不用涂改液,不乱涂鸦,博得阅卷老师第一印象分;用尽浑身解数看家本领,开好头,结好尾,博得阅卷老师愉悦慷慨分;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引用名言警句、睿智心语、时髦新词入文,博得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欣赏分;张扬个性,敢于冲破传统规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博得阅卷老师怦然心跳震撼分。

考场作文应对策略 篇11

一要顺势而作。就是按照命题者的意图,或面对此情现实生活中一般人习惯的思维方向加以发挥。这是考场作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保险的做法。作文题无论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是情景作文,总会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写作线索,或提供一个主观意向,或提供一个写作范围。考生顺着这个大势去立意写作,也就八九不离十了。顺势而作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其一是剥笋追踪。就是根据命题、话题、材料或提示语找出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步步拷问层层深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例如全国卷I的材料作文,列舉了“有关部门的调查”材料,材料较长,数据又多,但都围绕“阅读”来展开,因此“阅读”就可以被视为这个材料的关键词。立意时就可以寻问,目前的阅读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围绕关键词逐层追问,用这种显山露水的办法,既可节省审题的思考时间,又可防止文章偏离题意,是考场上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

其二是多方比较。比较的目的是鉴别,通过比较使立意更准确更深刻。分析材料的前后内容需要比较,有些材料的先后是形成对比的,前半部分是一个意思,后半部分又是一个意思,前后综合对照得出的是另一层更深刻的意蕴,所以分析对比是立意的关键。例如山东卷的材料作文,其选用的材料是雷抒雁的《星星》,第一节写远望星星非常美好,“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第二节写近看星星的可厌,“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通过远和近的对比,得出完美是想象出来的,是源自不了解,立意就可以是追求完美要面对现实,或不要相信完美无瑕,类比现实的盲目崇拜迷信追星,立意就有了深度,如果以远近有别立意也能照应整首诗但是肤浅。这比单从第一节得出“希望总是美好的”,或单从第二节得出“现实总令人沮丧”更符合题意,更深刻。多方比较,准确立意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要用事实、用典型的细节说话。议论文是高中阶段的主打,要求观点鲜明深刻,论据典型充实有力,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从观点的方面说,达到深刻有两条途径:一是立意深,析理达到哲学的层面。二是引例好,析例深,达到哲理的高度。作为考场作文,一环紧扣一环的分析道理固然是可以鞭辟入里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阅历少,对生活的思考不够深入;大道理说得越多,就越易见其肤浅。一般的中学生,分析道理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要透析道理不容易做到;但列举典型的事例,如伟人话语、名言警句却不难做到,而这些本是经过时间磨洗的,是经典的有深度的,只要围绕论点稍加分析就可带出深度,这是我们的学生较易达到深刻的途径之一。何况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名言,特别是典型的事例佐证观点,有时胜过千言万语的大道理。

如果要写出个性,角度创新,记叙文当属首选(其他应用文体也未尝不可)。当文体不限,且拥有的材料较多,又易落俗套的时候,不妨选择写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只有概叙是不够的,必须有典型的细节才会感人,才有可读性。如上海卷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本是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动作,写成抒情散文是不难的,但难出新意。如果选一个小的角度,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就不容易与别人重复。

三要反常意为文。就是用一般人不敢用或想不到的立意写文章。顺水推船,用一个人人都能想到的顺意作文,显示的是稳,但易入流俗,难出新意。为了出奇制胜,可尝试剑走偏锋大胆命意。原则是记住关键词,不离开题意。考场钟情于有强烈记叙色彩的议论文,或有强烈议论色彩的记叙文。如果没有文体要求,像什么不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主题演绎的入木三分,且有情有味。例如四川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问”是一个范围词,顺向立意是学以致疑,疑以致问;不耻下问;问的方法;问的重要。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也易为文。反其意而为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欣然忘食”,顺其自然无须寻问,进一步到“问就是不问,不问就是问”,就有了哲理的深层次意味。

小学作文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篇12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挖掘有趣的写作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强制要求的做法,和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设计有趣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在让学生写《上学路上的趣事》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在路上遇到的有趣的事物:今天老师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在嘻嘻玩耍,毛茸茸的两只小动物,特别可爱。在老师的印象中,猫和狗见面了要打架的,但是它们看起来相处很融洽。你们说一说自己在上学路上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呢?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在路上遇到的趣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说的内容进行写作,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写出优秀的作文。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开展小学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情感,让他们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写作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感受,加深他们的体验。结合情境进行写作能让学生产生倾诉的欲望,从而发挥思维的活跃性,写出视角独特的作文。例如,教师在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让学生帮助爷爷、奶奶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做饭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产生敬老、爱老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灌输到日常生活中。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重阳节的感受。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活动,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不再为没有写作素材发愁,而是文如泉涌,写出了感人的作文。又如,在让学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让他们观察大树,并教给他们观察大树的方法。在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时,学生能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有条理地进行描写,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效提高。

三、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通过强化练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从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入手,让他们根据教师所给的内容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出来。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片段的描写。在片段描写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和素材,力求描写得通顺、连贯,并能突出片段的重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写出完整的作文,并使整篇作文重点突出、立意深刻。通过对学生的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使他们能通过认真思考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使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指导作用落到实处。

四、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增强文字的推敲能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完成作文后,都由教师进行作文的评改,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建议进行作文修改。在评改环节,学生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出的修改建议,使评改失去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他们参与到作文评改中。通过浏览掌握作文的题材和结构;在认真阅读中修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在品读中推敲作文中所用修辞方法。在学生参与评改的过程中,他们能发挥语文思维的活跃性,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有效改进作文中存在错误的地方。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弱点并加以改正的同时,还能通过互评学习其他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评改,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并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高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五、培养阅读兴趣,增加写作素材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写出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作文,需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在增加写作素材的过程中,除了认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外,阅读书籍是学生增加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到语文教材之外的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了《开天辟地》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推荐学生阅读《宋氏三姐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喜欢上了阅读,并积极主动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为他们写出好的作文打好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书籍的能力,使他们能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并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终身学习素质下一篇:创设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