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共12篇)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1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关注文本, 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 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 首先, 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 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 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 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 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 理解文本, 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创设情境, 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 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 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 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 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
3. 授以技巧, 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 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 (1) 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 (2) 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 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 (3) 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 (4) 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 不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 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 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 (2) 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 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 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 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 (4) 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 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 赏识评价, 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 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恰如其分的赏识评价是教师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不过赏识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 同时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 在“好话多说, 坏话好说”的情形下也要让学生看到不足并力求改进。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2
骅西小学
于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支玉恒老师是这样陈述的: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更是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呀!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一种是:
一、在评价中指导朗读。经常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同时对朗读情况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我们检测学生的朗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对朗读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读,即是师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读,即是生生互评。
现先来说说“师评”。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创造性、巧妙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奉行着它使我的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日渐提高。
我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模式,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并要求自己的评价语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自然。如在初读阶段,我会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来提醒来纠正学生:“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你读得很准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总觉得有人在追你,要不怎么读得这么急呀!”通过评价,让学生一步步地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秦,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而在品读感悟阶段,在学生读得好时,我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机智巧妙而富有激励性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还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长期地坚持得体的朗读评价,也培养了学生的评读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即是朗读评价的第二种—— “生生互评”。
教学中,培养学生评读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方法。因为孩子们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评读”不仅能使他们练就自己能读书的本领,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朗读评价可结合层次性的原则分以下三步进行评读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评朗读者是否能把文章读准,尤其是否读准了多音字和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通读时,评是否读得流利、通顺;精读课文时,评读是否强调了重点词句,是否再现了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境;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和读不好的地方用两种符号分别画下来。这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了。对于前两步的评读,学生很容易掌握要领,而对于第三步,则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学生只会说:“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套话,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师评”的牵带,学生逐渐地也能进行自主性评价了。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二种是: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气氛渲染的方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想像体验的方式;利用基本功图画再现等。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它。下面只讲气氛渲染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再使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教过《月光曲》一文的老师,也许就能感触到: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适合此类指导方法的课文还有五年级教材《二泉映月》,这学期在上这篇课文时因为一时找不到该曲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阿柄创作的情感变化,让他们感悟乐曲描写的意境,我就感到十分吃力,朗读效果自然遭透了。当时,语言的表述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后来几经周折找到音乐老师借到该曲的录音带,从家里借了儿子的复读机,在课堂上补充播放了乐曲,当学生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后,竟不由自主地捧起课本,入情入境地读起了课文。课后,一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说:“陈老师,你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们听这首曲子呢?它真是太奇妙了!听着它我似乎就看到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瞧,结合课文特点,适当地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来指导朗读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呢。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三种是: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针对一些意境深远,情境幽雅的、意义深刻的文章,进行范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情境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读一些句子读得不到位,这也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给孩子一个范读,让他们有一只抓手,知道怎么读会更好,这样有个引领,他们就不会迷茫。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还有很多,如增添提示语朗读,设计问题指导读;运用体态语提示读;比较读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探索得不够全面,但却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践过,印证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提出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另外,因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及有限的资源,使我们一些比较实效的指导方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施,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3
2013年7月,我校教师专项课题《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申报2013年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顺利立项,2013年9月开题。通过启动准备阶段的初步研究,我们对朗读评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朗读训练指导,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使学生亲近文本,感受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培养良好语感,提高朗读水平,同时带动听、说、写综合能力的提供,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其中评价方式很重要。
一、教师评价
学生朗读时,教师能细心倾听,一般是学生朗读文段后就及时评价,这样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学生读后,教师的一句“好”“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得真有气势”等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增添百倍的信心。明确指出学生读得好在哪里,一方面可以鼓励读得好的学生以后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告诉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但如果学生读得不好,就不必即时就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感情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情感的流露。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就评,也许他并不能体会。因此,这时应让学生在练读中体会,在听读中比较,当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后,再评价,给予鼓励。
二、生生评价
1. 同学互评或小组评价。参与评价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感受别人入情入境的朗读,唤起模仿与学习冲动,改正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单一和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对于学生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旁观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应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学生的参与度给一个评价。(先肯定,再提不足,有建议更好)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个体差异,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2. 学生自评。通过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因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这对中等生尤为突出,他们在欣赏别人动情的朗读后会反思自己的表现,从而模仿、调整、改正自己对文本的朗读处理,会学着优生那样的语速语调进行练习。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朗读水平一般的同学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指导他们结合“朗读评价表”的子项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朗读水平也得到提高。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由学生自学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自学的欲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改善教学也能提供有益的信息。
三、师生评价
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也渴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自己,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在课堂上,教师绘声绘声的朗读让学生陶醉,从而激发朗读的兴趣,此时是模仿练习的最佳时机。有时,教师故意把优美文句读得生硬,让学生去感受分析评价,通过对文句的理解,恰当运用语速语调进行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通过评价指导策略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评价学生朗读的方式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朗读评价训练,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有效朗读指导策略谈 篇4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5
今天是再听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她在执教本课时看起来是在简单教,但每一步都教得扎实。
王老师开课时利用插图配乐进行对作者刘章爷爷家乡的一番介绍,文字虽短,却能在学生内心掀起对未知的强烈愿望。这也是王老师的课成功的第一步,在开课时就能很快吸引住学生。
王老师的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这条主线非常清晰。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
本堂课上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的形式多样,每种形式的读文、每一次的读文王老师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认识搭石寻找美”时,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去读文,学生在读文时王老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正是这样,学生的回答才准确无误。而我们听课者往往会在心里想:这些学生真会读书,知道老师要的。
其实,我们细细回味,是王老师在解读教材、在备课时,充分了解了学生。特别是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学习让我们受益非浅。如:理解“协调有序 ” 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与前后桌、组与组之间的读文,在读中体会到刘章爷爷家乡的人们也是这样协调有序走着这一不小心有可能掉进小溪的搭石。
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恰到好处的指导。①初读文时的有要求、有目的地读文,从而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熟悉全文。②表扬学生会联系下文中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理解“协调有序”。③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体会到画面的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的画面之美。④用甲骨文帮助学生体会到家乡人们“伏”下身去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王老师这堂课的一个亮点。⑤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人影绰绰”中“绰”字的意思,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方法自从王老师用了之后,很多老师都效仿搬上课堂,我在教学中也曾经用过,学生借助字典更准确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在课堂上就能发挥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老师的口述答案。⑥在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之后,出示改编了的文中句段,这些句段改编成了诗句。不止我们观课者为此处设计发出佩服声,学生肯定也被这精妙的设计吸引住了。加上王老师的两次情境引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到人们走搭石走出了音乐美和画面美。而这样的体会和理解不是生硬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多种形式的读、一步一步的理解文本后达到的。
本堂课王老师的设计处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更是通过这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让我们在一线教书的老师学会在课堂上把课教扎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读文时,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而会读文,读好文的背后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标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效仿,到底多少学生能在自己平时的写作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听到王老师的第二课时,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更好的方向指引。
注重指导,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 篇6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对《望月》中“我”与“小外甥”对诗的片段进行教学。
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不仅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佳作。连“我”和“小外甥”也忍不住对了诗。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
(学生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生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未能表现出来)
师:读得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
(又一桌读,教师不置可否)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听起来,男生、女生都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歌的韵味,也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得真好,一、二组扮演“我”,三、四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案例二:《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段有这样的一句话:“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主人公皮埃尔的妻子受到章鱼的袭击,生命垂危,急需返回港口抢救,而此时他凭经验知道,一场海啸即将发生。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皮埃尔高度的责任感。
师:这段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坚决、果断。
师:哪些词语要重读?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要在“不能、唯一、有责任、通报”等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最后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几番练习后,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面色或轻松、或自豪、或得意。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中情感的表达多是言不由衷。
这是本人在教育学习中观察到的两个案例。为了提高朗读效果而让学生掌握有声语言的表演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自读感悟”的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教师对指导朗读显然缺乏科学的方法。
其一,目标单一,功能缺失。教师看起来是在进行朗读指导,但实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其二,评价欠妥,导向不当。案例一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读得不错”“读得很好”的笼统评价反而给学生以错误的暗示:读得大声、整齐就是好。
其三,方法不当,指导不力。案例一中,教师一次安排男女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对诗,全然不顾文章人物年龄与个性的差异。即使读得铿锵有力,也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朗读的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做到“在朗读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感情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读书声成为律动的音符”。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只能算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收获朗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设定一定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果是个别朗读,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昕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重视个性化朗读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一个叫“语文味”的字眼,即通过朗读让语文细酌如“味”。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使其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时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的特点,通过采用个别读的方法,听一听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看看他们创造性的表达,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三、精心选择朗读的方法。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情感丰富而多变的内容适宜个别读;对话多、情趣浓的文章,可选择分角色朗读;要表达热烈气氛、磅礴气势的,可以齐读。还有配乐读、个别读、接力读、轻声跟着教师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跟着优等生或者音像材料读等。好的朗读方式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上述案例一用对话、一对一进行朗读就比较好;案例二则适合用个别读、自由朗读的方式。
四、强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目视、口诵、心准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人物“活脱”,文中的事“活现”,文中的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就能为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支撑,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案例二中,学生还没来得及感悟作品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旨,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了一种语气,敲定了表达的重音,这样怎么能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呢?
五、保证充分的酝酿时间。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独立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思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还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闪亮着眼睛,似乎身临其境来到战场、墓地和英雄对话。因此当学生朗读同一句碑文时,就有着不同的风格:有深情的、缅怀的、敬仰的、悲壮的、自豪的……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实现有效朗读的奠基石。
六、注重朗读评价。重视对朗读的评价,发挥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积极引导的功效,对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读教学中,既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老师的评价通常是示范。如学生读:“不,我不能走!”老师可以这样评:“想到妻子,他满心的愧疚,但是想到乘客,他又义不容辞!‘不能走三个字饱含了皮埃尔的深情啊,把你的感情融进去多好!”这样的评价,既有总结,又有激励,在一次次的朗读评价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有效地指导朗读。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朗读指导,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境界。
有效指导,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 扎实有效, 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重视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我发现了几种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 才会用心去读, 才能读得如情入境。因而, 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让学生自读自悟, 提高水平。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爱好, 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 可采用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引读、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1. 表演读。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 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想象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边想象画面, 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配乐读。
悠扬舒缓的音乐, 能唤起学生们无穷的乐趣,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 入情入境地朗读。例如, 教学一年级《夏夜多美》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想象画面进行配乐朗读, 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 沉醉于课文叙述的优美意境。这样, 学生就会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4. 分角色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教师可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范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 在他们的心目中, 教师就是朗读的“权威”。因此, 教师准确无误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善于模仿, 可塑性很高, 示范朗读对他们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在示范朗读时, 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 富有激情, 表情到位, 感情到位, 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比如读到高兴处, 教师要喜笑颜开, 读到悲伤处, 则要眼红眉皱。这种有声语言和无声动作、表情的配合, 可以使范读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 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火烧云》等, 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受到感染, 入情入境,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能唤起美的共鸣, 从而,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范读, 有助于学生读出那种意境美的“味道”来。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是朗读好的基础。然而,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得需要教给他们恰当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1. 基调。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 是激昂、兴奋, 还是悲伤……在指导朗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 要根据不同的情感, 读出不同的语气。
比如, 爱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徐生柔”;恨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足生硬”;悲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沉生缓”;喜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满生高”……
2. 重音。
重音是语句中表达语音的重点字。重音可以重读, 也可以轻读。但不能错位。
3. 停顿和语速。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 关键在于停顿和语速。与表达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读慢些, 关系不大的要读快些;内容比较难于理解的要读慢些, 内容不难理解的要读快些;情绪欢快的内容要读得快些, 情感凝重、低沉的内容要读慢些。
四、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点, 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应尽量发觉其闪光的地方, 给予鼓励, 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乐于朗读, 如果学生读得非常好, 那好在哪里?可用这样的评价语进行评价:“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感觉就是一种享受, 你不但读得很流利, 而且读得特别入情入境。真了不起!”如果学生读得一般, 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然后再用委婉的语气鼓励他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确实读得不好, 也要帮助他指出不足之处, 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 朗读能力就会提高, 要给他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有时候,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 还有夸奖时竖起的大拇指等等, 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 评价语不要太单一, 尽量以激励、肯定性的语言为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扬起前进的风帆。这样, 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鼓励后, 就有了朗读的热情, 朗读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
朗读指导中的有效性 篇8
【课堂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第六册《花瓣飘香》课文时的朗读训练。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拼音认真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并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学生读书声响起……
当教室里还有近一半学生读书声没停下时。
师: (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都读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们开火车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
没读完的学生立刻停下, 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当教师一再鼓励学生来读时, 教室里勉强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问题聚焦】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有安排但却不到位, 有形式却没实效,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策一】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课文感知浮光掠影的误区
初读课文, 是学生预习之后第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 因此, 应关注读的持续性,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让读准每个字音, 读顺每一句话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 加深体验, 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反思】《课标》指出:应该“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这一片段, 教师给足时间, 激励学生充分朗读, 培养读书的毅力。多数学生读书存在一个功利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 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 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不追求“读好”, 只要“读完”即可, 没有阅读期待与梦想。该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 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 鼓励学生真读书, 进行一场读书持久战, 培养读书的耐性,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 这叫“真训练”。
【误区二】朗读指导雾里看花。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对小学语文第四册《鸟岛》中描写“鸟多”一段进行朗读指导。
师:鸟岛上的鸟多吗?
生: (异口同声) 多!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 把鸟岛上的鸟多读出来。
师: (指名一学生读后) 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师: (另一生读后) 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 (男生读后) 请女同学读一读。
师: (女生读后) 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问题聚焦】虽然书声琅琅, 但每一次朗读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 一味地让学生傻读、呆读, 如雾里看花, 既花时间又无实效。
【对策二】紧扣重点品读深化走出形式主义朗读的误区
有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 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 但是读得没有层次, 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出来, 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 只是为了读而读。我们必须走出这种形式主义朗读指导的误区。应该充分发挥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作用,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这段的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体会小红马十分嫌弃小骆驼的长相, 为下文体会小骆驼为什么这么委屈埋下伏笔。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读, 不深入说话人当时的内心, 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为此, 我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 通常人们在鄙视一样东西或人时,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会从鼻子里发出点声音, 显示自己有多么嫌弃、讨厌他。这样一引,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觉得还是显得单薄, 紧接着我让学生采用角色体验法, 想想说话时小红马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这样就使学生和文本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碰撞, 真正进入了情景, 深刻把握了人物内心。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要求和提升, 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目的, 有任务, 有追求, 有梦想, 在渐进性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快感, 产生思维顿悟, 促进新一轮的阅读实践。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就会乐读、爱读、想读。
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 也会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从文中获得的不同的感受, 这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位老师在指导“这就是有趣儿的猴子观海。”这句话时,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堂上, 学生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学习感受激活了他们的情感, 并带着激情走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境界。这种弘扬个性、传情达意的朗读, 使教学双边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 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读中培养语感。但是, 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策略 篇9
一、自读中感知, 要有“量”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 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 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大加分析, 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 思考并不深刻, 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 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多读读书, 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 去领悟, 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 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析, 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 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 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 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 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 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 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 气氛甚是活跃,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 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 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 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 自己思考的时间, 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 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 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 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 经常比较、揣摩, 养成习惯。” (叶圣陶语) 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 自悟出来的。自悟, 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 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有重点, 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 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 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 “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 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 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 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 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 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 学生也能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 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 并展开想象, 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 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 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 在于“情”
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 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感悟文章的真谛,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 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 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 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 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 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 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 则配上忧伤的音乐, 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 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读得极富感情, 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浅谈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 篇10
一、采取激励机制,激发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感较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要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如若学生读得不好,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引导。
二、打好朗读基础,保证朗读时间
读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求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其次要求读得流利,不断句、不重复;再次,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安排每节课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宏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持续时间要短,切忌过长。
三、强调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方法
要富有情感,自然地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语句。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水的特点这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朗读“真静啊”要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真清啊”读轻声,但声音应稍高,上句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江底的沙石;“真绿啊”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指导学生朗读,要使用启发、提示的方法,不只是声音、语调等表达方法,而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真情实感,从而找到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就不宜用高昂、响亮的语调去读,而应用略带惊讶、节奏感较强的语调来读,以表现小女孩的喜悦及幸福。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产生心理顿悟,以体验带动朗读,引导学生在切合文本的情境中感受情感,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注重朗读形式,拓展朗读渠道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朗读的形式宜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
1. 听朗读。
新教学大纲里要求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
2.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 引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落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
4. 分角色朗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
5.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五、创设朗读情境,诱发朗读情感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才算是“有感情”地读,笔者认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称之为“有感情”地读。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有一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感情,与文共鸣是朗读的精髓所在。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的心会随着课文情境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以心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有效途径 篇11
一、让学生想读
示范引路。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消除“读不好怎么办”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将自己看作是朗读训练中的一员,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闻其声、感其情,产生“我也来读一读”的愿望。
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选配相应的图片和音乐等来烘托渲染气氛,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去读。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我把相关的图片展示出来,再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想象威尼斯的夜景。学生自然就沉浸在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读出韵味。
二、让学生会读
学生有了想读的愿望以后,教师就要给予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理解先行。对不理解的文章,学生不可能产生感情,所以要让学生首先理解课文。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以提问:狐狸夸乌鸦什么?(答案是羽毛漂亮,嗓子好。)此时教师把相关的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看看乌鸦的羽毛,再听听乌鸦的叫声。学生就会理解狐狸是在说奉承话,目的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这时再指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就能用夸张的方式表现出狐狸假惺惺的口气。
提高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轻重、快慢、语气四个方面。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1)初读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音节,再连词成句地朗读,疑难处由教师范读。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其余学生注意去听,听后组织评议。这样全体学生都能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朗读更加准确、流利。(2)学生在朗读时某些地方往往不会处理重音和语气。这时,教师可采用“讲解、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的意思,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读的语气。如教《笋芽儿》一文,重点句是“笋芽儿再也沉不住气了。她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不住地说:‘我不怕,我要出去……’”我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这个句子要读出勇敢、坚决的语气。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住朗读“再”“沉不住气”“一个劲儿”“不住”等重点词时要重读。这样慢慢地,学生自己也能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处理好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让学生乐意读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朗读训练也是这样,要想方设法利用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让人人都有机会读。语文课堂不是少数尖子生表演的小舞台。教师要设计多种朗读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我平时采取下列方法:(1)轮流读(个人或小组)。这种方法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自由读。教师就一定的篇章或段落,先向学生提出自由读的学习要求或思考题,接着让全班同学根据思考题自由读,一边读一边圈画要点。这种读的形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朗读的速度和方法,并将读、思、记进行优化组合,疏通课文,促进理解。(3)齐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境,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齐读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动、静调节。
让人人都有兴趣读。对小学生来说,能当一次“演员”是很有诱惑力的。所以,表演读和分角色读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1)表演读。可以让几个学生戴上各种头饰演个小型的“情景剧”,其余学生则读文章的叙述部分。表演读富有趣味性,能形象地再现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把朗读训练推向高潮。(2)小组分角色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可以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这种朗读方式不用面对全班同学,更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3)设“擂台赛”。利用活动课等时间举行朗读比赛,评出“朗读之星”。小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都能踊跃参加。这时的朗读训练,已不再是“老师要我读”,而是变成了“我要读,我喜欢读”。这使得学生的朗读质量得到提高,朗读训练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教师只要适当进行点拨,就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地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12
一、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强烈的共鸣。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 情感丰富,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把握时机, 因地制宜, 围绕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走入文本, 感悟文本, 这样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 用心用情读好文章, 有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夏夜多美》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本课文美, 情更美, 文中的对话较多, 语言朴实。在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小蚂蚁, 你掉下池塘回不去了, 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蜻蜓、萤火虫送你回家, 这时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心情, 从而把握睡莲、小蚂蚁不同的语气、语调。走入情境, 学生不约而同地为小蚂蚁的不幸遭遇捏了一把汗, 同时也对向小蚂蚁伸出友善之手的睡莲表达出了自己受到的感动, 这时, 我趁势发问:“该用什么语气、什么样的声音来读呢?”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触即发, 读起来分外投入, 绘声绘色。
二、感悟重点词句, 实现有效朗读
语文教学中, 我时常使用融合重点词句、对比感悟的教学方法, 使得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抓重点词句, 以悟促读, 以情促读, 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 对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益处。
在《风娃娃》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 思考:风娃娃为什么要帮大风车?是怎么帮的?学生通过读课文, 很快明白:是风小, 所以风车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 而风娃娃看到了, 连忙深深地吹了一口气, 使劲向风车吹去, 使秧苗有了水喝。在反馈的过程中, 我及时抓住重点词, 如“慢慢, 断断续续”, 进而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秧苗缺水的情景, 同时指导学生看插图做动作, 理解重点词——“深深”“使劲”, 让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使风娃娃热心的形象更为凸显。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读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总而言之, 只有通过融合重点词句、悟情悟景, 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真切的感受, 才能实现有效朗读。
三、多元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内容较为浅显, 大多具有丰富的童话色彩, 易于学生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中巧妙使用朗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让语文课堂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感知, 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 充满诗意的课文。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以“多元化朗读训练与指导”为主线, 采用多种形式, 多层次的读, 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学生仿读、齐读、展示读、引读、评读,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走进文本, 读出感受, 读得到位, 读得有方法。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了春雨的轻柔、美丽, 感受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接着我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相机指导, 使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了自己读得怎样, 得到了提高。在配乐朗读中, 学生的情绪高涨, 越读越精彩, 越读越兴奋!在此之后, 我进行了学法迁移, 由扶到放, 指导小组合作读, 如此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了。
四、保证朗读时间, 提高朗读质量
我们常常发现语文课堂中围绕着课文挖掘, 朗读时间被挤占是十有八九的事情。一节课四十分钟, 朗读练习常常如和尚念经匆匆过场, 很少落到实处。这样的朗读, 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亦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有时候, 我们发现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 而在进行表达性朗读时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学生书读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入。假如我们在学生已有的感悟基础上, 把对课文的挖掘留给学生去朗读感悟,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通过练读、诵读, 读出感觉, 读出情趣, 朗读质量提高了, 连文本内涵都从读中感悟得出, 还何需教师的讲解、挖掘呢?
《笋芽儿》一文的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我把课堂交给他们:“你们认为该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了感悟基础, 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有同桌互读的, 有小组齐读的, 还有自读的……我发现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怎样读得更好。如有几个学生在讨论“沙沙沙”该怎样读好?有的说:“应该读得轻一点。有时候, 春雨悄悄地下, 所以要读得轻轻的。”“对!春雨下得小, 不像夏天的暴雨, 不能重读。”接着, 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范读给老师听,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练读、诵读, 就读得更加有激情, 朗读也就不再停留在文本上, 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中了, 这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
五、借助经典诵读, 丰富朗读内容
朗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所学的课文内容, 而应多样化, 从课内走向课外, 多读读适合小学生的各种经典, 如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
在第一学段中, 朗读的经典材料以儿歌、儿童诗、国学启蒙为主, 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 有节奏, 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在我校开展的“中华诵”活动中, 我将“弟子规”作为经典诵读材料, 于是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我都能欣喜地听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稚嫩童声。大量的诵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让朗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可谓“一举多得”。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推荐阅读:
朗读的有效指导06-27
有效朗读指导策05-22
朗读指导中的有效性06-16
朗读指导有效方法简谈07-28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10-04
小学生朗读指导策略11-17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10-17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课件分解07-13
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09-24
有感情朗读的指导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