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精选12篇)
指导朗读 篇1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 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要求的。然而它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中学教师, 尤其是在过于注重所谓智力培养的今天。因为它不像英语有口语测试, 在中考和高考中算总分。
事实上, 朗读的确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着明确的目标, 而且这种目标还是有层次的。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第一层次———正确朗读。正确朗读, 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 (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 调值要读得“到位”) ,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拖尾韵)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 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第二层次———流利朗读。流利朗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 读得通顺流畅, 不顿读, 不读破句子, 不中断朗读, 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第三层次———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 即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能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出来。它包括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 我们的学生大多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 对于第三个层次, 包括教师在内, 也只有很少人愿意下工夫去做到。因此, 真正把书读得好的、读出很高水平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在教师的身上。
一、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
多年来, 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 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问结束了, 课文分析完了, 课也就上完了。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一味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上, 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放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 往往会造成一节课问题过于琐碎, 造成满堂问、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 就无法亲自去感受, 朗读水平上不去, 学生也渐渐地缺乏了语感。
二、随意性的“滥读”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 在课文教学中点缀一下;或为了自己设计的提问而读, 仿佛不读一下, 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 可还没有下课, 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 由于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还不清楚,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样教学下来, 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 效率不高
目前, 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朗读代替指导。例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 理解诗句后问学生, 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回答后, 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 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 教师不满意, 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 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 再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还能读不出真切的情感吗?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作为语言学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是第一重要的。没有语感, 人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好一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常的训练。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 不断提升朗读层次, 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例如,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叫“正确地读”, 什么叫“流利地读”, 怎么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朗读的基本要求以后, 教师再步步深入地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会不断提升。
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教师要注重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
1.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通过训练, 让学生逐步懂得, 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 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一些特殊词语。这些词语大多要读重音。另外,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 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 还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 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 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 一般要读得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 读的速度则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 要有快有慢, 富于变化。
3. 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 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 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乐、赞美、喜爱等表达美好情感的课文, 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低沉舒缓些。一般的文章, 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有利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感受作品中深厚的感情、体会作品中美的境界。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 它有利于开发右脑, 能改变学生的性格, 增强记忆力等。因为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 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性格内向者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 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 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 就很容易促使学生大声讲话, 从而变得爱讲话, 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同时, 在大声朗读时需要精力集中, 这使大脑容易处于“排空”状态, 也就容易记忆材料。大声朗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实质上还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 大声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语文能力。因此, 加强朗读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是颇具意义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指导朗读 篇2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指导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指导朗读时目标不明,形式单调,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下面就朗读指导中的有效策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策略一: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俗话说:“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人一生的命运,好习惯养成了将受益终生,反之,不良的习惯会贻害终生,所以,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
(一)规范优美的朗读姿势
在教学中,现在有的学生朗读时,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是扯着嗓门大喊大叫,要不就是手拿着书,眼望着天花板或其它地方读“望天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姿势不对,有的学生把书平摊在桌上,伸着头去看;有的学生整个人趴在桌上,无精打采地唱读,就像“小和尚念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坐如钟”的读书姿势,我通过儿歌教导学生坐着读书时,要“身坐直,脚放平,两手拿书向外倾”。站着的读书姿势我通过示范告诉孩子:离开桌子身站直,左手托住书背,右手轻拿书角,胳膊自然弯曲,露出漂亮的小脸。明确要求后,每次读书前,我都先说一遍儿歌;学生站起来读书时,先提醒姿势。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已会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坐姿和读书姿势。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直至达到无需提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形成自动化、习惯化。
(二)选择正确地朗读时间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朗读的关键在早晨,教师应抓好早晨的朗读。让学生养成早晨一到教室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哪怕只来了一个人,也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采用多种方法营造一种自觉早读的氛围,让学生把书读起来。首先以激励、欣赏的方式,激发学读书的欲望。其次,培养好领读的学生,让她(他)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带动全班学生读书。
二、策略二:培养朗读的兴趣
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1 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
(一)创设情境激趣读 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朗读前,可经常讲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者练习朗读、走上领奖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
2.创设优美情境
如在教学《瀑布》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5]当学生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一串串乳白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3.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形式。在朗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进行配乐朗读。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优雅的“请假条”》一文时,播放海顿的《告别交响曲》高把学生引入文中,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
4.观片朗读,激发情感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配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绮丽壮观的景色变化,以唤起学生身心的愉悦,并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5.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渐进。课文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体验情感,突出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是朗读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 2 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再以点拨指导、评价激励。
6.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其特点是创设一种乐学的环境,让学生深入品味情感。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学生必定着力研究朗读课文需要体现的情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可以先作预演(预习阶段);演剧要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收尾阶段);演出之后,让学生品头论足,品味情感。如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情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认真排练,反复琢磨人物语言特点和每个动作,怎样突现人物性格特征。这样,武松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课本剧突显出来,比单纯由教师讲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二)有样可依示范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当然,范读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地模仿,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
1.教师范读
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范读指导就是由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即“教读”。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读的,自己先会读;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会背。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的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表情和体态也作为一种信息,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最直接地受到启发。从而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朗读技能,提高朗读水平。如《迷人的蝴蝶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那美景令人如入仙境一般,上课伊始,我就以朗诵的形式把学生引入那美妙的人间仙境,学生闭目沉浸在美妙的文字中,仿佛真的来到 3 了迷人的蝴蝶谷。一切的一切都让人陶醉,同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读书不仅要读出声音,还要读出画面,读出感情。此时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样子来朗读课文,朗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3]
2.学生范读
让学生范读,一方面对范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誉、一种奖励,能促使其更认真地学,另一方面对听读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和比较的机会,会暗暗促使他们练好朗读的决心。教师要及时发现班里的朗读苗子,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自信地感到我是会读书的,我是班里的朗读小能手,读书原来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久而久之,班内就会形成较好的朗读氛围。
3.录音范读
录音磁带范读,字正腔圆,节奏新明,语调抑扬顿挫,角色明显,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美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弥补教师素质的不足。
(三)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却可使学生受益一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懂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了别的学生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可点燃起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
(四)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和顺、轻声轻语来表现小羊的善良、机智。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朗读,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三:有层次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一)指导正确的朗读要求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1.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ào”,不能读成“好人”中的“hǎo”。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朗读《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这几句话时,抓住“久久地”、“深深”、“缓缓地”来加强声音的强度,同时又轻拖些,那么这样的效果就极佳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4.语气、语调要恰当
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二)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整体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初读课文,并能说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根据小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的心理特征,教师启发一要生动有趣,二要结合实际,提出初步目标。如:《猫》一文,教师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初读课文:(1)边读课文,边划出不懂的字词。(2)你喜欢猫吗?为什么?猫有 5 哪些习性呢?(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不懂的字词,让其自行查字典,教师检查指导,然后指名口答上述问题。通过初读,使学生感知整体,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2.细读课文,重点引读
在细读课文时,结合朗读训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应紧扣重点,突破重点段,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细读其它的自然段。“引读”即为学生朗读、思维、说话训练搭桥铺路的过程。教师切忌面面俱到地讲解,应着力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
3.从朗读入手,读中领悟
教师按自然段的顺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朗读。对重点词句多读,扎实地进行词句基本功的训练。如:《小候子下山》,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前4段句式是基本相同的。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主要说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图中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表情,通过“又大又多”、“非常高兴”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弄明白小猴子为什么要去掰玉米,它为什么扛着走,因为它非常喜欢这个大玉米。“非常高兴”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从中说明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在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的思想感情后,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又大又多”就要读出非常喜欢的语气,“非常高兴”“掰”“扛”等词语就要读出充满欢乐、活泼的语气。读第二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勾画出本段中再重点的词语。思考:它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理解这个问题时仍要引导学生注意“非常高兴”和“扔”等各个词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干什么事件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三、四段,让学生自己去对照图画读,并和第二段去比较一下,又有哪些词语不同。重点指导:理解“真”,体会小猴子对小兔子喜欢的程度,通过“看见„„就扔了”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做事情不专一。在朗读时,同学们都要读出喜爱,充满欢乐的语气。在读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可以联系前几段的提问:小猴子下山后,都看见了哪些好东西,为什么它最后会空着手回家去的呢?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图上小猴子的表情,说说“只好”在这里使什么意思,想象小猴子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上学生读出无可奈何、十分扫兴的语气,使学生认识到小猴子做事不专一,有始无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无所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人人参与朗读训练,受到较好的思想教育。
4.熟读课文,发展朗读能力
熟读课文时,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地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就要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有感情地读,同时能 6 边读边在脑海中反映出字里行间所描绘的画面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火烧云》可启发学生边朗读边想象,想象一个夏日的傍晚,凉意袭来,我们在院子边了望远处的原野和更远处的河山,以及遥远的落日,不经意间霞光一点一点染红了西天,染红了河山,染红了大地,我们身边的动物也披上了霞光。此时火烧云变幻着向我们走来,以各种形态和我们孩子做游戏。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了朗读的预期目的。
四、策略四:朗读前的备课预设要充分
(一)正确制订朗读训练指导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如《跳水》一课的其中一个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摆摆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如“放开”、“张开”、“摇摇摆摆”等,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这样的目标导向性更强,也更符合朗读这种活动的特点。
(二)精心选择朗读的落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落点,展开训练指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10]
1.选择停顿难读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层次,注意断句、语调、停顿。尤其是诗歌、词等古文,节奏划分、语调停顿很重要。反之,就会导致对文意错误理解。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该句若划分不恰当,在朗读教学时就会出现错误理解。
2.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3.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含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4.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10]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5.选择表情达意的句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这样,学生在品出味来的同时,也就能读出味来了。如《泼水节的怀念》中“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句中的“一大早”和“赶来”就充分表现了人们想早一点见到周总理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另外,朗读指导的过程要与学习课文、品味语言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课文的整体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朗读指导还与朗读的方法和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好的方法的选用,灵活形式的选择,都与朗读指导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时,要精心预设高效的朗读训练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3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
二、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三、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種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
四、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效果。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六、“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刍议朗读指导 篇4
关键词:备读,兴趣,朗读
我觉得应该在朗读的指导方法上下功夫, 多研究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 让老师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而不再是简单地说: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因此下面的一些方法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一、备课中备读, 教学中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而要范读好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反复训练, 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 进而掌握本文朗读的一些关键点。二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 力求做到心中有数, 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备好了朗读,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声情并茂而且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听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和缓急, 让学生进入意境。朗读后还可以让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 你觉得刚才老师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好的读法吗?
二、以景激情, 诱发朗读兴趣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让我们的教学更直观、更生动,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一下。
1. 通过视觉来激情。
2. 通过听觉来激情———配乐朗读, 教师在备课时事
先准备好符合文章感情基调的轻音乐, 让学生和着音乐来朗读课文。如《夜光曲》一课最后几段,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上《夜光曲》这首音乐,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音乐带入那一种情境中。
3. 通过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来激情。
三、大胆地取舍———重点段、句着重朗读
很多老师在指导朗读时, 常常通篇地读, 这样既费时、费力, 效果又不好, 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没有帮助。要知道朗读指导也是应该突出重点的, 课文中的重点段、重点句, 用词很准确, 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对《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 我就重点抓住其中表现阮恒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读———评析———再读”让学生体会阮恒艰难抉择的复杂心情及为了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大胆、有效地取舍, 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 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 目标更明确, 品悟更充分, 训练也更有效, 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积累了语感。
四、运用好评价这根杠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从不对他们过分地强求或严厉地指责, 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 宽容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读的真好, 你觉得你刚才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读呢?”“读要分出层次, 首先是读通, 将句子读顺口, 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 同学们做得很好。”“读得很好, 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你们不但读出了声, 而且读出了情。”“你的朗读让老师身临其境呀。”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 在学生读得确实不够好的时候, 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 轻松一点。如: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时, 其中“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 表达的是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 可学生在读时却读出了很陶醉的样子。我适时引导说:“你们好像也被这‘暖风’熏醉了, 再想一想这句诗的意思……”学生一听, 会意地笑了。我接着说:“再读一遍!”学生马上专注地, 带上强烈的不满与责问读出了这句诗。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朗读指导讲稿 篇5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 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 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 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朗读速度要适中
现在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速度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
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四,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成了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这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因经验欠缺,难免有不当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怎样教孩子读古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美,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题材。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读古诗词呢?
一、激趣诵读法
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千万不要定死任务。
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情景呈现法 教学中有的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读诗词的过程是将诗词“泡开”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情景呈现法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如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回忆自己见过的桃花、鸭子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遍地桃花和“三两枝”桃花的情景有什么不同,鸭子在水中或水边是一种欢快的情景呢,还是其它的情景。
情景呈现法的运用,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往往让成人吃惊,而感悟形象,又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意义深远。
三、激情表演法
激情表演法是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四、感悟参读法
感悟参读法就是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和同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它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 诗。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是用春风的巧手剪出来的,要多美有多美,原来诗人是借柳写春;杜牧诗“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中的柳是心事重重的形象;罗隐诗“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中的柳是送别的形象。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的极大兴趣。
创设情景 指导朗读 篇6
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追问创设情景
如我在教《春天的雨点》一课时,学到老师给达丽玛补课,达丽玛很认真,老师很感动一段时,我问: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理解“发誓”的意思)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一系列的追问,情境创设,先把学生带进文本,再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朗读就能入情入境。
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的对话创设情景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人情人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指导学生朗读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几段对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对话中有几个角色,课件呈现嘈杂声,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徐徐下沉的船上,进入情境。然后分角色朗读这几段对话,最后再通过采访哈尔威船长的形式,创设几组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如师:船长读得真好!船长,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好吗?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你是指什么还有多少分钟?生:离船完全沉没还有多长时间。师:当你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船长,你是说什么够了?生:我指的是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师:我明白了,是20分钟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生:前提必须是撤离的时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乱作一团。师:对呀,因此,你下了—个死命令,你下了一个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一(生接读)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在这段对话中,由于有效的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随着我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正所谓大雪无痕,水到渠成。
三、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范读创设情景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对某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也就无法准确地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此时。教师若能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效果定会不同一般。
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描述创设情景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感情朗读指导的需要。精心设计。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法布儿找到那只纺织娘时对妈妈说的那句话。刚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后来我这样描述到:一天过去了,法布尔没有找到那位会唱歌的虫子,第二天过去了,法布尔还是没找到那位“歌唱家”,第三天傍晚,一天马上又要过去了,就在这时他发现了那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心里非常的高兴、激动与兴奋,于是高兴地对妈妈说——(学生齐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激动地对妈妈说一(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兴奋地对妈妈说一(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通过这样的描述、引读,学生就能够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法布尔的心,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和喜悦。
有效朗读指导策略谈 篇7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小学英语朗读指导 篇8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 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 给学生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 然, 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 然后模仿练习,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相对较低, 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 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 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 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 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 学生就大声跟读, 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 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 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 先不让学生看书, 只让学生看图听音, 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 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 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 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 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感而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朗读需要视觉、听觉、动觉的共同参与, 即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各大器官合力, 做到有口有心,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 由于其句型较Unit 1和Unit 2更富于感情, 同时课文内容更富于灵活且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因此, 笔者一方面继续开展“有求而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西方优美的语音语调, 即语感。教学大纲指出:“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语音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过程, 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 坚持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训练和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发音标准、朗读流畅是运用英 语进行交流的基础。”从视、听、动三者出发, 具体落实于眼睛要全面而快速地看, 看的速度略快于读, 成为读的“领路人”;在读的过程中要让舌头在口腔中跳舞, 如跳芭蕾一样, 滑润、收放自如地雀跃起来, 使朗读材料 (单词与单词之间) 成为绵延不绝的整体, 而非生硬的断裂甚至破裂。同时, 朗读者的心要贯穿于眼和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用心地体会朗读的要领, 感受语言材料的内涵, 感受语音语调, 感悟语言的真正魅力, 使朗读变为“品读”, 使之成为掌握或精通英语的有效途径。
三、巧用“优生”, 创造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 以有效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 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无形中调动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 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 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 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 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 相互取长补短, 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 在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 学在一起, 乐在其中, 共同努力, 共同进步。
四、用“心”读, 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 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 轻声跟读, 但往往发音不准确, 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 提醒学生边听发音, 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 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 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 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 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 读到哪, 指到哪, 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又训练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 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 在取得家长积极配合的情况下, 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摘要:英语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 不仅仅需要教师作为学科知识将其传授给学生, 更需要学生作为交流工具将其掌握和运用。在小学英语阶段, Read部分随年级的上升,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师们探讨的共同话题。本文就目前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阅读教学与朗读指导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课内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现象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然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决非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读,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要求教师针对语文课的特点,灵活指导读书方法,让指导参与其中。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朗读指导方法。
一、完形朗读法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往往以省略、跳跃等方式形成“空白”或“空缺”,从而构成开放性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 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省略是空框结构的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 这种空框结构是一个缺陷或空白的不完全的“形”,当这种“形”呈现于读者眼前时 ,会在读者心里激起一种强烈的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读者会积极主动地使不完美的“形”完善为一个完形整体。
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完形朗读法: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暗自高兴 ,趁势追逼 ):“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 )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 ”诸葛亮 (胸有成竹)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完形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
二、变式品读法
讲读课文时, 教师有时可变换语调语气, 让学生比较品味,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方法。如教学《瀑布》最后一节描绘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教学时,采用自由吟诵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诵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比较分析,想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使学生体会到顿号朗读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朗读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带表情地朗读,口诵心维,从内心深处真切欣赏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三、唤醒体验朗读法
根据相似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结产生共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好。同样朗读指导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感受朗读文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与文本融通,形成情感共振。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运用得最经常的一种方法。当年有位老师教学《世界真美呀》一文,指导一年级学生读好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发出的感叹“世界真美呀! ”一句时,先让学生体会小鸡刚从黄乎乎蛋壳呆着一下子看到外面蓝湛湛、红艳艳、金灿灿五彩缤纷世界的心情,学生有的说激动、高兴、惊喜、惊讶,还有的学生说快乐、感动、惊叹……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说说第一次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景或物时会怎么说, 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读完后请学生评价从他(或她)的读中你听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惊喜、惊讶等)。如果没有听出,就让学生反复练读。同一句话,不同学生读出了多样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感情逐渐细腻,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凝视周围一切的习惯。
四、换位移情朗读法
朗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寻求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融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常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那么我该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 ”“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面对‘这种’人 ,我应该怎样说话 ?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
有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采用了“换位移情法”进行朗读指导。他让学生把自己当做那位被大娘抢救出来的受伤志愿军战士,现在在大娘背上来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一段话,有个男生自动将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改为“我”来读,读得入情入境,让人听了为之动容。学生读后,教师评价:你刚才读得那么好,是提高技巧了吗? 学生否认,认为是自己边读边想,进入角色,读得很投入。接下来老师鼓励全班同学用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像这位男生一样读这一段,结果学生读得很用心、很专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层递推进朗读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 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准确体会、表达情感。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感情,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我出示上述片段,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再阅读“谈水浒”,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上述片段。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更进了一步;阅读“谈碰壁”一段时,在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感情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此外,在课堂上以读代讲的方法还有情境创设法、气氛渲染法、自我领悟法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阅读教学须重视朗读指导 篇10
一.潜移默化范读熏陶
学生有一种能力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不无道理, 也需要教师自己练就好“读”这项基本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读得正确, 标准。而且在教学前要多与文本对话, 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产生共鸣, 形成“心理相融”, 把握文章整体朗读的基调。只有这样, 在您的范读感染熏陶下, 学生肯定会潜移默化, 提高朗读水平。
二.形式多样多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试想学习一篇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读读,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怠倦, 甚至觉得朗读枯燥乏味, 毫无朗读乐趣可言。如果一堂课上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或教师引读、伴读;或小组赛读;或角色移位读;或指名读, 表演读;或约自己的小伙伴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读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收效甚著。当然, 有一点也至关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读需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敢读, 想读, 善读, 乐读, 掀起读书的高潮。
语文课一直有着以读为本、语中求悟的根本精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是啊, 让学生在书中多读多悟,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时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坚持读中识、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悟, 实现以读促思, 以读促记, 以读促说, 以读促悟。
三.品析重点加强训练
一篇篇课文都由许多词和句组成的, 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那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或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山里的孩子》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 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
师: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次, 边读边想: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 我从“笑眯眯”这个词可以看出, 山里孩子面对客人时很热情, 很和气。假如凶巴巴的话, 进山的客人一定会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冷漠, 很不懂事。
师:好, 那你把这种热情读出来好吗? (该生读此句, 顺势把“笑眯眯”读重音, 且面带微笑)
生:读了这一句, 我觉得从“每一位”“国内外”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对每个客人——不管是国内的, 国外的;老的、小的;漂亮的、丑的;男的, 女的——都一视同仁, 说明山里孩子的非常好客。
生:读了这个句子, 我从“当向导”这个词读懂了山里孩子为每一个客人带路, 领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如果客人找山上的蘑菇场, 而山里的孩子只顾玩不为客人带路, 就显得不热情。
接着, 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这个句子, 从不同的角度, 抓不同的重点词语, 读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由此可知, 要引导学生扣牢重点词句多读, 读了悟, 悟了再读, 才能咀嚼出文章的神韵来。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朗读, 多熟读成诵, 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上, 学生也能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 抓住重点, 指导朗读, 熟读成诵, 不但能使学生运用有节奏、声调高低适当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1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走出语文朗读指导的误区 篇12
误区一:朗读指导蜻蜓点水。
课堂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花瓣飘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拼音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当教室里还有近一半学生读书声没停下时……)
师:(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都读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们“开火车”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没读完的学生立刻停下,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虽然教师一再鼓励学生主动接读,却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问题聚焦: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有安排但不到位,有形式却没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策: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课文感知浮光掠影的误区。
初读课文,是学生预习之后第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应关注读的持续性,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把读准每个字音,读顺每一句话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案例对比: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
师:老师给你们五分钟自由读书时间,请你们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老师没喊“停”不要停下来。坚持就是胜利,看谁能坚持读五分钟。
(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老师巡视。不到三分钟,读书声渐弱。)
师: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吗?
生:看过。
师:她们说话好听不好听呀?
生:好听!
师:为什么她们说话特别好听呢?
生:因为她们把每个字都读得很准确,每个音都读得清晰、饱满。
生:因为她们认真练习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都是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啦,继续认真练读吧!把每个字的音读饱满,把每句话都读得完整、连贯、通顺。可以同桌互读互听。
(书声又起,学生再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体验中。)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一片段,教师给足时间,激励学生充分朗读,培养读书的毅力。一些学生读书存在敷衍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追求“读好”,只要“读完”即可。执教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鼓励学生真读书,加深体验,这叫“真训练”。
误区二:朗读指导雾里看花。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对《鸟岛》(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描写“鸟多”一段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鸟岛上的鸟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书上写道:“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请一个同学再读一读描写岛上鸟多的句子。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些?
师:(另一生读后)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男生读后)请女同学读一读。
师:(女生读后)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问题聚焦:虽然课堂上书声琅琅,但每一次朗读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一味地让学生无目的地读,如雾里看花,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效。
对策:紧扣重点,品读深化,走出形式主义朗读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也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与语言文字训练分离开来,实效性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种形式主义朗读指导的误区。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案例对比: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对文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一段话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师:小骆驼的长相在小红马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指名一学生读小红马说的话。)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小红马嫌小骆驼长得很丑。
师:小红马在说这话时,还喷着响鼻,表示对别人的鄙视。谁能在这句话前面加个拟声词,再来读读看。
(指名一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这匹小红马的确很瞧不起小骆驼。
老师还要教你们一个小窍门,如果你在读别人说的话时,就把自己当作说话的人,想想他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你一定会读得更精彩。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该学生读时加上拟声词,眼睛一瞟,手指一点,完全进入了情境。)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的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体会小红马十分嫌弃小骆驼的长相,为下文体会小骆驼为什么感到委屈埋下伏笔。如果不深入分析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味地让学生去读,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为此,我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想到人们在鄙视某种行为或形象时,总会哼点鼻音,显示自己是多么的嫌弃和讨厌。这样一引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小红马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使学生和文本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碰撞,真正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深刻把握了人物内心。这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指导,让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明确的目的,在渐进性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快感,产生思维顿悟,促进新一轮的阅读深入。
误区三:朗读指导隔靴搔痒。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对课文中描写“槐花多”的一段话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师:槐乡的槐花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读出槐花的多。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他读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得很通顺。
生:他读得有感情。
师:请一个同学也像他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
问题聚焦:这种朗读评价如同隔靴搔痒,没有实际价值,而且生硬、呆板。
对策:清晰评价,读中激情,走出朗读评价模糊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我们还要把朗读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朗读的诊断、调节、激励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案例对比:一位老师在执教《鸟岛》(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时,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并进行了清晰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多了“一群一群”、“陆续”。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两个词语呢?肯定是想表达某种意思,你们能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
生:作者想突出鸟很多。
师:那你读一读,让同学们感受到鸟岛的鸟可真多呀!
师:(该生读后)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呀?
生:我觉得他的朗读还是没有把鸟多的意思表达出来。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把鸟多的意思表达读出来呢?
生:我觉得要把“一群一群”和“陆续”读重一点,因为这两个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鸟儿很多。
师:你能把它读好吗?
(该生按自己的理解认真朗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太想去鸟岛看看了。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百鸟齐飞的热闹景象。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