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中的换气

2024-09-21

竹笛演奏中的换气(共5篇)

竹笛演奏中的换气 篇1

在音乐艺术中, “美”是广大音乐研究者和听众所追求的不变主题, 在我国的音乐风格中, 乐器一直在音乐表演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 在音乐的表演中, 各种各样的乐器为音乐的演出效果增加了种种内涵, 为音乐的表演赋予了深切的灵魂, 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演奏乐器之一, 其造型上就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 并且其特殊的音色也让竹笛成为了中国风格音乐体裁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进行竹笛的演奏时, 不仅仅要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 还要对所要表演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最重要的时要对竹笛乐器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 在本文中, 将重点探讨关于竹笛艺术修养的意义和培养方法。

一、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笔者认为, 竹笛演奏中的艺术修养, 除了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艺术和乐器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

(一) 精湛的演奏技巧

在对任何乐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 精湛的演奏技巧都是演奏者必须要具备的, 竹笛演奏中也是如此, 竹笛的演奏技巧是以竹笛演奏中的演奏技术, 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为基础的, 但是, 演奏技巧却不仅仅只是演奏技术, 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的相加, 技巧是将以上三种演奏的基本功进行整合并且再创造的演奏本领, 竹笛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演奏者在不断的实际演奏和不断的创作者来形成的, 因此, 精湛的演奏技巧是考验一名合格竹笛演奏者的基本艺术修养, 所以, 精湛的演奏技巧是竹笛演奏者拥有艺术修养的基本表现。

(二) 敏锐的感知能力

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都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 对事物进行敏锐的感知是竹笛艺术表演的前提, 合格的演奏者要不断地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不断的感受表演过程中对作品理解能力加深的表现, 不断的感受竹笛作品的变化, 养成随时随地发现素材、感知素材和创造素材的能力, 在演奏中, 要不断感知作品中细节的变化, 不断感受舞台上的变化, 不断感受其他乐器中的变化,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 不断地对舞台进行理解,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将作品的含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虽然看不见但是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 丰富的想象是竹笛表演和竹笛创作的根基, 笔者根据自身所学理解, 所谓的竹笛艺术想象力, 就是通过竹笛表演的表现奖内容进行分析、排列、重组从而创作出新的表演方法和表演风格, 这样的想象力就叫做竹笛艺术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是不受空间和时间以及其他客观条件所限制的, 这种想象力的形成取决于演奏者的个人艺术才华和对竹笛乐器的理解心得, 艺术的世界本身就是充满想象的, 所以说,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是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二、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方法

艺术修养大都不是天生的, 竹笛的艺术修养也不例外, 需要演奏者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表演经验以及自身的独到见解来进行养成的, 笔者通过分析, 认为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尤其是竹笛这种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乐器, 所以, 竹笛演奏者不仅仅要不断地加强竹笛演奏和表演的相关理论知识, 还要阅读各种各样的相关书籍不断的加强演奏者的文化底蕴, 这样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才能够将演奏者自身的价值观和视觉点不断地进行提升。

(二) 丰富的人生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艺术表演中同样也是如此,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够为演奏者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高度, 这样演奏者才能够为乐器和作品赋予专属于演奏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才能够让乐器和作品真正的具有灵魂, 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的深刻, 更加地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深入人民群众, 这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同样,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也是创造作品灵感的丰沛泉源。

(三) 刻苦的磨炼

俗话说 :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艺术的成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更加需要勤奋努力的不断练习, 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才取得了惊艳的成果, 所以, 要想培养竹笛的艺术修养, 就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 这样才能够拥有坚实的艺术功底, 才能够为以后的表演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总结:

作为一名竹笛乐器演奏者, 我认为, 在竹笛的演奏中, 必须要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够把握好竹笛乐器的内涵, 才能够揣摩出作品所具备了深切感情, 从而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 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 取得更加良好的表演效果和舞台效果, 为艺术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东.竹笛吹奏中音准的影响因素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3 (06)

[2]建国后竹笛教材发展轨迹与现状探析[J]乐器, 2012 (08)

[3]苏志双.浅论竹笛艺术的修养[J]华人时刊, 2013 (05)

刍议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 篇2

竹笛的内涵美表现在艺术特色上, 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 且能够独立存在, 而西方管弦乐队只是一个族群, 音色基本上接近, 比如钢琴的表现力很丰富却在音色上变化不大, 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乐器音色结合不到一起, 只是用主和属两个和弦完成了乐器演奏。竹笛乐曲中存在着很多抒情旋律, 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能够体现竹笛乐曲的特色, 而演奏技巧的融介则是推动乐曲特色的要素。竹笛的“歌唱性”通过对气息控制、手指技巧的融介等来表现作品情感, 它是模仿人歌唱时的一种音腔, 是竹笛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情绪的抒发存在于各种乐曲风格的旋律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 将富有情感内涵的美妙旋律传达给观众, 使观众印象深刻获取美的享受, 这就是新阶段竹笛吹奏乐曲并表达乐谱以外丰富音乐内涵的手段。中国竹笛艺术受到国际化艺术文化的影响, 拓宽了国内作曲家的思路。现代很多的青年竹笛演奏家演奏的现代曲调中, 很多音符使用的技巧都是借鉴西方器乐的表现手法。

竹笛在演奏中有很强的的意境表现。我们在欣赏竹笛演奏时, 会不约而同地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从曲子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意境和神韵。当演奏宁保生先生创作的《春到湘江》这曲动听的作品时, 我们会自然地想象起湘江, 整首曲子犹如江水的波浪, 时而激扬歌唱, 时而吟唱低回, 一幅渔船在江上滑行的画面油然而生, 生动地刻画了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 同时表现了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竹笛在演奏中还有很强的情感表现。 自古以来, 音乐都是表现生活中喜怒哀乐情感最好的媒介和方式, 我们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爱情、友情、亲情, 竹笛作为一种音色很干净的乐器, 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二、竹笛的魅力与特点所在

竹笛演奏是美的, 美在与大自然相衔接。竹笛取材于大自然, 竹笛那清脆的音色、优美动听的旋律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并加以制作的, 因此听起来竹笛的音色个性突出、色彩斑斓, 满足了普通大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和视听情趣。然而, 不同的流派对竹笛表现的风格也颇有不同, 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上文说到的南北派,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无论在乐器形制、音色还是音量、演奏方式技巧方面, 因为所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不同而表现出对大自然不同的理解。

竹笛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演奏中有很强的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 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很强的历史文化自然差异, 在音乐上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跨越初级阶段, 卸下模式化的框架, 走向成熟就是一种风格的形成。总体来说, 北方音乐充满着豪迈粗犷的特点, 跟北方人的特点一样, 竹笛演奏有着嘹亮的音色和刚劲的力度;南方乐器如南方人一样, 不乏细腻的、抒情的和舒缓的作品。竹笛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甚至不同人演奏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些都是竹笛魅力的体现。

三、如何表现出竹笛艺术的美

竹笛是一门非常有内涵和水平的乐器, 想要把竹笛的优美表现出来需要有很强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演奏竹笛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 演奏技巧不仅仅只是演奏技术、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的简单叠加, 更需要在三种演奏的基本功上进行整合并且再创造, 精湛的竹笛演奏是在不断练习和再创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演奏竹笛还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演奏者需要不断地去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汲取灵感, 养成随时发现、感知和创造素材的能力。在演奏的时候要不断感知作品和舞台变化, 不断对音乐进行理解。当然, 我们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切知识进步的源泉, 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提高, 通过竹笛表演的表现将内容进行整理和排列, 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作品, 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竹笛自诞生至今已经得到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在祖祖辈辈音乐爱好者的努力探索和改革中, 竹笛这朵宝贵的民族艺术之花依旧绽放得如此绚烂多彩。我们要在继承前辈创造的伟大成果基础之上再接再厉, 不断改革创新、 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寻求更新的艺术构思和更美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陈佳.谈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J].黄河之声, 2014, 4 (2) :63-64.

试论竹笛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篇3

关键词:竹笛演奏,情感表达,竹笛情感

竹笛历史悠久,在演奏过程中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竹笛演奏者若是想要和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训练过程中就要注重情感表达方式的培养,不仅要具备纯熟的竹笛演奏技巧,还要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只有将自身素养作为基础的保障,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表达出来,才能够为观众传达主题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深入分析作品情感

在进行竹笛演奏之前,首先要深刻了解主题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背景。对主题作品的深入分析是进行演奏的基础,在乐谱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发现主题作品的表现手法。若主题作品是想表达出委婉细腻的情感,那么在进行演奏时大部分都会采用中弱或者是中强的力度,以实现情感流动性的表达。在对主题乐谱进行分析时,主要注重表现手法以及音乐结构的分析。表现手法是作品的运动形态,主要分析音乐作品的装饰音状态、力度掌握、节奏紧凑性、演奏速度、曲调旋律等。演奏者只有对乐曲的表现手法有了深刻的了解, 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主题作品的感情。对音乐结构的分析主要指的是段落间的长短句以及过渡情况,明确乐曲规模变化的差异性。在主题作品中,作者会将丰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演奏者要准确地理解每个作品段落之间的逻辑性以及起承转合的状态,从而感悟到情感的递进性。

二、对情感进行外部联想

主题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状态,不同的演奏者由于对作品感悟能力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会有所差异。 竹笛的演奏者只有在现有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丰富的外部联想,才能够将作品的情感融入到广阔的天地之中,更好地感受到主题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例如《秦川抒怀》这首作品, 主要体现了西北人民的品质,在进行作品演奏时,演奏者尤其要注意作品的刚性情感演奏。经常会使用中强音突出主题作品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从而体现西北人民刚毅倔强豪迈的性格。这类的作品就是体现了演奏者对于作品的外部联想能力,将简单的乐曲想象到丰富的画面。

三、使用合适的方法表达作品情感

竹笛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时要使用合适的方法。表现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演奏速度。竹笛曲目在进行演奏时要体现层次感,一般都是由慢到快层层推进。演奏者要控制好竹笛吹奏的速度,尤其是在演奏速度比较慢的部分,要顺其自然沉得住气,然后逐层推进,直到高潮的到来。 快慢节奏的过渡,要体现出快而不乱的特点;第二,音色表达。竹笛演奏技巧的另一种优势就是音色具有特殊性。在进行竹笛演奏时,演奏者要认真地研究曲目的表现手法,在音色表达方面注重情感表达的松弛以及紧张、平静的状态。虽然音色的特殊性在乐谱中不会被标记出来,但是这仍旧是作品演奏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主题作品情感非常强烈时,演奏者尤其要注意音乐的表现力度,给观众传达震撼的感觉。音色的变化体现了演奏者对曲目感情的了解程度,演奏者在经过多次训练之后掌握其规律性,就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第三,气息控制。气息作为重要的指标对于竹笛的演奏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息控制主要运用在情绪推向高潮的过程中,做好气息的暂停与连接控制,会让观众产生似有非有似断非断的感觉,达到如泣如诉的听觉效果;第四,力度处理。竹笛的演奏者要依据作品的情感状态控制自身情感的强度变化。气息力度处理有助于观众体会到情感的强烈与真挚,在舒缓的曲调时会产生宁静的感觉,在强烈的曲调时则会产生震撼的感觉。

四、注重竹笛作品的情感素质培养

竹笛演奏中情感的表达还体现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作品的情感,演奏者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思想修养和演奏艺术修养的培育和提高。

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演奏者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了解上面。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学习艺术学、社会学、人物心理学等学科,提升自身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演奏者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拉近和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真实情感;思想修养指的是演奏者在意识层面的修养。由于主题作品经常会为人们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景象, 演奏者在进行曲目演奏时要尽量与创作者具有相同的精神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作品的崇尚美;演奏技艺修养则指的是演奏者建立在技巧娴熟基础之上的情感表达。用优美的音色来打动人是竹笛演奏的特殊性表现,演奏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竹笛技巧,就可以更加顺畅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从而为观众传达动人的情感体验。做好演奏技术和情感的统一, 有助于竹笛演奏完美效果的呈现。

浅谈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艺术 篇4

关键词:二人台,竹笛,演奏艺术

一、二人台音乐的历史发展

1.1起源

关于二人台音乐的起源起源问题, 历来都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争论。据我了解, “二人台是源起于晋陕“走西口”的移民, 形成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 流行并发展于蒙晋陕冀宁五省区, 融民歌、舞蹈、曲艺、器乐、小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1。这一说法被广大学者专家所认同。

1.2打坐腔时期

打坐腔时期也被称为“小曲坐唱时期”, 表演形式较为简单。一般为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或自拉自唱的表演形式。二人台打坐腔的唱腔, 主要在民歌曲牌基础上形成, 所用曲牌有五十余首, 如《打金钱》、《对花》、《五哥放羊》、《挂红灯》等。器乐曲牌有八十多个, 如[八板]、[柳青娘]、[喜相逢]等。唱腔和器乐曲牌常用慢起——渐快——快——更快——突慢速度变化的章法。伴奏乐器由笛子、四胡、洋琴、四块瓦及锣鼓等打击乐组成。

1.3打玩艺儿时期

打玩艺儿属于地摊儿文化。所谓打玩艺儿, 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简单的民间艺术。它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 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 由旦、丑两个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各地主要流行的剧目有《打金钱》、《五哥放羊》、《走西口》等。在伴奏方面己基本形成以笛 (梅或枚) 、四胡、扬琴为主的三大件, 有时加打击乐器四块瓦。这一时期的二人台音乐基本上仍保持着高亢悠长的民歌特点。长期以来,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玩艺儿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使这种艺术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不断得以流传和发展。玩艺儿发展的后期, 在歌舞说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故事情节、演员对白等, 加强人物性格的表现, 使它更具有戏剧性。它受板腔体戏曲, 特别是大秧歌和中路梆子的影响, 既保持了民歌的朴实风格, 又比民歌丰富多变, 也不像板腔体音乐2那样程式化、规范化。

1.4二人台形成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二人台艺术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二人台从业余或职业班社转入专业或专业剧团, 从地摊文化转而登上舞台, 从农村发展到城市, 演员也从二人增至多人。目前有的剧目一出戏达到60多名演员, 伴奏乐器也在原来三大件的基础上增加其它民族乐器以至西洋管弦乐器, 又从其它剧种, 主要是晋剧和京剧, 引进成套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经。服装、灯光、道具等也应有尽有。舞台上没有了男扮女装的情况, 均为男女同台演出, 过去的旧名称也不再使用。从此, 二人台艺术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可以说, 二人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大发展。

二、竹笛艺术的历史发展

笛类吹管乐器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哨, 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 也出土了一批骨笛, 距今也有7500—8000年的历史。竹笛发展到唐代才加开了膜孔, 在形制上也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宋元至今, 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到诸多剧种中, 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

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竹笛演奏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 还是全国解放后的事情。可以说共经历了以下的三个时期。

2.1竹笛独奏形式的确定

这是我国专业竹笛独奏音乐的开始阶段。1953年, 冯子存先生在北京登台竹笛独奏, 历史上伴奏乐器的竹笛首次以独奏的形式进行表演, 并把二人台音乐精心改编成竹笛独奏曲, 广泛流传在神州大地上, 对二人台竹笛艺术的传播功不可没。在这一时期, 还有陆春龄、赵松庭、刘管乐, 他们也是竹笛演奏的领军人。这几位老前辈使竹笛由一种民间戏曲伴奏乐器变为现代舞台上的专业独奏乐器, 由民间走向专业, 成为了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民间, 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 再加上生活背景、地域的差异, 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南 (陆、赵) 、北 (冯、刘) 派演奏风格。这两种风格为以后竹笛演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2.2竹笛演奏艺术的改革

赵松庭《早晨》的创作, 揭开了我国竹笛音乐新创作一页, 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的开端。它开始了我国竹笛音乐由单纯地演奏民间音乐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演奏创作音乐阶段。该曲立足南派风格, 广泛吸收了北派历、滑、吐、剁和飞指颤音等技法, 使乐曲很有新意。和它以前的民间竹笛独奏音乐相比, 不论是在音乐形象、节奏节拍、强弱处理等方面, 都有极大的创新。这一阶段涌现出一大批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 例如:蒋国基、詹永明、马迪、曲祥、梁欣等, 他们将竹笛音乐的创作、教育、演奏技术逐步提高到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层次。在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中, 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已经逐渐被多风格、多地域的笛曲所代替, 演奏家们根据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 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体系, 并都有其代表作。而且一批以外国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音乐音素被广泛地运用到竹笛音乐中, 同时也带来了演奏技法上的丰富多采。

2.3竹笛演奏艺术的全面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竹笛的表演领域, 也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新音乐”的引入对传统创作手法提出了挑战, 作曲家们用新颖的手法创作出表达更为复杂、更深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在民族器乐作曲家们的带动下, 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演奏, 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 传统的创作、演奏手法仍在延续。这一时期, 一批年轻的专业作曲家尝试着用现代的技法创作了一批“新”的独奏曲。这些独奏曲调性模糊、旋律朦胧、音响特别、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例如:俞逊发的《汇流》3, 马水龙的《第一笛子协奏曲》4, 谭盾的《竹迹》5等。这些新作品的出现, 对演奏技巧和表现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使竹笛的演奏艺术展现了多样的形式。担任这些“新作品”演奏的表演艺术家大多经过系统的、严格的专业训练, 在技巧上和思想内涵的把握上都比较的到位。他们勇于开拓创新, 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作出了新的尝试。

中国竹笛表演艺术由由业余到专业, 由单一到多元, 这与广大的竹笛演奏艺术家的努力分不开。依托传统文化, 保留其精华, 相信这门艺术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一特色鲜明的乐器将发挥出更大的魅力。如今, 竹笛表演艺术不仅登上了国内乐坛, 而且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

三、二人台中的竹笛演奏艺术

竹笛是二人台中的主奏乐器之一, 并在二人台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关注竹笛这一民族乐器在二人台中的重要地位出发, 那么对二人台中的竹笛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搜集整理前人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之上, 认识到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有其独特的方面。具体如下:

3.1竹笛的形制、持笛姿势、运指等

历史上演奏二人台音乐所用竹笛为六孔笛 (如图1) ,

且是以第三孔音高为d1的平均孔曲笛, 笛筒内径较其他曲笛偏粗, 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 目前多使用律制竹笛 (如图2) 。

它比平均孔更科学, 更容易掌握音准等。

从持笛姿势来讲, 也有其特点。即上手拇指在前侧下方成顶式托住笛身;六指按孔用靠近第一指关节的指肚去按孔;六个手指都较平直伸出来开按笛孔;演奏时手指运动大多数没有离开笛孔的动作, 除“飞指”技巧除外, 都是手指在笛孔附近作近距离运动。由于二人台笛子演奏有大量的半孔指法, 多数采用灵巧运动第一关节, 使手指头前端作伸直运动、弯曲小动作来演奏半音。筒音作“6”、“3”、“4”、“7”是二人台笛子演奏常用的四种指法。几种指法中的调式主音“1”均为半孔发音, 这正是二人台笛吹奏常用滑、抹音技巧的重要原因。之所以选用这四种指法, 是由于戏曲考虑男女同腔表演的音域范围和只能使用一支笛子的情况所决定的。

3.2独到的演奏方法和技法

二人台乐队最初只有一支笛子, 以后才加了四胡、扬琴等乐器。作为主奏乐器, 之所以能给人留有风格强、地方风味浓郁的深刻印象, 最主要的是它也有一套科学的演奏方法。由于二人台多在室外演出, 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过硬的气功和持久力。运气的方式多为气冲式, 这种运气方法是演奏者追求好的音色, 使其悦耳动听的必要条件。二人台竹笛演奏不仅多用花舌, 还极易在吹奏之间伴随着喉音, 因为气冲式运气发音势必催发舌部运动。如此, 才能使笛声飘逸, 使之有不羁的气势, 也能使演奏得心应手, 更好的为所演奏曲目服务。

二人台竹笛演奏中的技法多并有其独到之处, 在进行演奏时手指的技巧是很特别的。

3.2.1上滑下滑形成的滑抹音。此技法具有热情活泼、幽默、诙谐的效果。例如:冯子存《万年红》中,

3.2.2连续的上、下历音。此技法能营造出热烈、激昂、情绪高涨的气氛。例如:冯子存《五梆子》中,

3.2.3飞指技法, 就是把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伸直并拢在一起, 在上把位或下把位的音孔上方按乐曲节奏快速的左右抹动。此技法可增加演奏的气氛。例如冯子存《五梆子》中,

3.2.4用舌头把音点出, 与单吐一样, 只是时值比单吐稍长, 此技法被称为“舌点音”, 可使乐段有阳刚气质。此技法广泛运用在曲目当中。

3.2.5花舌技法, 就是舌头在嘴巴中迅速颤动, 产生均匀且连绵不断的音。此技法多被运用, 可以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例如:冯子存《五梆子》乐曲的开始就用到了。另外, 此技法被演奏者灵活的运用在乐曲当中, 主要以现场气氛来定。

诸如吐音、垛音、揉音等技法也广泛地运用在二人台笛子演奏中。

3.3对冯子存前辈的乐曲《喜相逢》的分析

二人台曲牌甚多, 普遍使用的有《碰梆子》、《八板》、《柳摇金》、《柳青娘》等。竹笛演奏的二人台音乐大多数根据这些二人台曲牌改编而成。下面就分析下冯子存先生改编的《喜相逢》:

《喜相逢》原为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 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 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如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6。原来的曲调是:

此曲调比较简单, 多数时候运用在过场音乐, 后经过冯子存前辈的加花变奏, 乐曲变的风格鲜明, 新颖独到。全曲在远曲调基础上共变奏了四次。如下:

通过《喜相逢》原曲调和经过变奏的曲调相对比, 发现同样一个乐句不仅演奏时的速度有大幅度的变化, 且演奏时的旋律更丰满, 更富于表现力。从演奏时的旋律可以看出, 乐句被填充过了并且巧妙的运用了许多风格鲜明的技巧, 例如:花舌、历音、垛音、揉音、吐音等技巧。同时, 演奏时的力度变化幅度也都较大。不仅如此, 在吹出曲子原有风格的同时, 也要注意演奏曲子时的歌唱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的呼吸方法、气息运用和娴熟的演奏技巧是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艺术基础;演奏过程中的音色、音韵和歌唱性则是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艺术的根本。这是本文论述的中心意旨。

参考文献

[1]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3.

[2]贾德义.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全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5.

[3]贾德义.二人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4

[4]邬满栋.谈“二人台”音乐的竹笛演奏[J].北京:中国竹笛杂志, 2006.11.

[5]霍伟.冯子存弟子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4.

[6]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1.

竹笛演奏中的换气 篇5

众所周知,基本功练习是竹笛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基本功包括长音、力度、手指练习等,怎样使它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也是竹笛老师以及学生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用不同的民歌去解决竹笛训练中的基本功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长音练习,长音最基本的要求是音准、音色、时值。大多数学生在长音练习中都会采用单音的长音练习,吹久了会感到乏味。怎样才能使长音练习不再乏味呢?我们可以采取单音练习与吹奏蒙古民歌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我们在练习中多采用“长调”,比如《小黄马》、《牧歌》等等,这些歌曲节奏自由、气息宽广、字少腔长、情感深沉,恰好与长音练习相吻合。在单音长音练习之后吹奏这样的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把长音练习与演奏乐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长音练习的实践性。

接下来是力度练习,在长音练习中会做一些渐强渐弱的练习,能提高学生演奏的力度,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加强陕北民歌的练习才能使力度练习更具针对性。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陕北民歌多数的曲调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走西口》等等。这些曲目用竹笛来演奏,要求演奏者有充足的气息以及力量,因此在演奏陕北民歌的同时也解决了力度的问题。

最后是手指练习,手指练习主要是练习手指的速度与弹性。在一般训练中多采用单音打音练习,或者密集的音符练习。在手指练习过程中我建议多演奏江南丝竹音乐,这些音乐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婉妩媚,加花较多。比如《欢乐歌》、《中花六板》、《三六》等等。这些曲目多采用颤、叠、赠、打等技巧,因此要求演奏者手指灵活。在手指训练中可以选取《茉莉花》、《无锡景》等民歌,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与此同时还可以训练声音的美。

二、演奏民歌在演奏竹笛独奏曲中的重要性

演奏独奏曲除了要求演奏者有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求对曲目的风格,以及要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吹奏不同风格音乐却是相同的味道。曲祥老师创作的《沂河欢歌》采用了鲁西南的地方音乐的曲调 , 其中引子和慢板部分用的是《沂蒙山小调》,谱例如下:

它的曲调由山东民间最多见的含变宫的六声徵调构成,结构短小精干,为方整性的呈典型“起承转合”结构特点的四句体。这是山东人非常熟悉的音调,曲调优美动听,单纯质朴,有着山东人的性格和特性。

快板部分则是采用了山东淄博民歌《赶牛山》( 部分):

这首歌的曲调由五声徵构成(变徵音是装饰性的,不影响五声调式的明确性),短小精巧,曲调活泼跳跃,音乐形象鲜明,使人们感到如身临其境,仿佛也看到水绿山翠、花红草青的美景。

《沂河欢歌》快板部分节选如下:

这段旋律活泼跳动,使人们的喜悦心情达到极点,在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收获生活的喜悦。

因此在独奏曲《沂河欢歌》中可以看出,演奏民歌有利于把握整个独奏曲的风格,有利于在独奏曲中情感的表达,从而使曲目更具有表现力。

三、演奏民歌对演奏者的益处

演奏独奏曲,对一些初学者来说,不仅在技术上难以驾驭,而且在背谱上也成为演奏的负担,因此演奏民歌成为过渡时期最好的手段。民歌由于篇幅小,节奏简单,初学者演奏时游刃有余,不仅能够巩固他们的基本功,把握乐曲的风格,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四、结语

我国竹笛艺术发展迅速,竹笛教育是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改善竹笛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成为直接影响竹笛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竹笛学习中,本人在导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民歌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希望通过本文让读者认识到民歌收集与训练在竹笛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歌的传播,而且有利于我国竹笛艺术的发展。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而形成。民歌能够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近代许多竹笛曲目都是由民歌改编创作而成的,比如将民歌的某段旋律进行展开、变奏,或者在民歌中插入新的音乐元素,但是这些都不会改变民歌中最原始的味道和真情实感,所以说积累与演奏民歌对竹笛教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上一篇:指导朗读下一篇:注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