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

2024-08-27

《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共14篇)

《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 篇1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巳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募霭笼罩的山头,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 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 。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 篇2

一、什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潮

所谓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高潮, 就是一个表达丰富、情趣高雅、感情纯美、能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气氛热烈的课中情景。在这个情景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积淀, 把对课文的理解用新颖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 达到“尺水兴波”的效果。或者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情朗读, 使听者动容, 引发争先恐后的朗读;或者是老师精要睿智幽默的点评, 撩动了沉积在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 从而引发更为热烈的表达。

二、课堂阅读教学高潮的呈现形态

1. 表情诵读式高潮

表情诵读式高潮, 是一种情感浓郁演读活动, 读者要做到目视其文, 心通其意, 口诵其声, 情达其旨。表情诵读式高潮一般宜放在诗词或文言文教学中。当学生已经通过初步的理解内容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 然后通过入情入境入味的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准确地别出心裁地表情诵读, 可以把听者带进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 容易创造出动人的教学情景, 引发争先恐后诵读课文的高潮。

2. 课文编演式高潮

课文编演式高潮, 就是把课文改编成一个可供演出的剧本,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出, 以表演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引发课堂生机, 获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的场景。课文编演式高潮一般宜用在故事情节比较强的课文中。如教学《最后一课》 (都德) 一文时, 一节课经过初读课文, 到分析形象, 再到品味细节三个过程后, 所剩时间不多, 笔者在一堂课快结束的8分钟内安排了一个课文编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 表演课文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课文结束的段落。韩麦尔先生浓郁的爱国情感, 真挚的爱国情怀通过学生的表演深深地撼动了听众, 深化了学习成效。

3. 思绪放飞式高潮

思绪放飞式高潮, 就是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的思想火花、灵感顿悟、妙思玄想等新奇的想象营造出的富有幻想色调的教学情景。我们的教学不是静止的, 它也不仅仅拘泥于课文本身, 很多时候要向思维的深层次进行开掘和发挥, 那么, 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来对课堂进行润色与加工, 来美化我们的课堂。

4. 激情论辩式高潮

激情论辩式高潮, 就是提出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交锋, 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 给课堂教学带来妙语连出的情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富有争议的, 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说模糊的东西还是比较多, 让他们通过争论, 通过思想的交锋, 有理有据的争论, 会把这些问题看得更为透彻, 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理解, 同时, 因为争了起来, 论了起来, 所以课堂就会呈现动态的、人人精神亢奋的、人人都动了起来的场面。如冯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时, 让学生争论“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就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宁鸿彬先生教《七根火柴》时, 让学生探论论辩“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也同样带来课堂教学的高潮。

三、怎样去设计和酝酿高潮

1. 要有设计高潮的意识

这是教者从思想层面的认识, 我们当然要拒绝那种平平静静、死气沉沉的教学推进局面, 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去避免那种教者无趣、学者懒散的无活气的课堂,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 那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美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的美好愿望。我们都希望每一节课中都有一个让自己满意, 让学生留恋的教学情景, 我们需要高潮来打动我们师生彼此的内心,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永恒的追求, 成为他们孜孜以求、渴望的一门课程, 我们需要高潮, 因此, 我们要在设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 都要预先想到, 这样才会具有出现高潮的可能与保证。

2. 要有撩拨高潮的手段

也许有时候, 教学的设计是教者个人的闭门造车, 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层次还没有达到, 或者说学生的兴趣还没有被撩拨起来, 那么这就需要教者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造情与撩拨了。教者的点评的是撩拨的手段之一, 如在学生进行表达时, 老师在点评中进行适度的赞许, 或是幽默的评说, 都很容易出现高潮, 前者使学生树立了自信, 更有勇气来发现与表达, 后者使气氛活跃, 学生放松了心情, 表达会更自由。教者善于发现契机, 制造课堂论争也是撩拨高潮的手段之一, 如围绕某一个问题,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 而且呈现两派或几派的趋势时, 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把学生分为两派, 让他们各抒己见, 相互反驳, 各述其理, 这样, 课堂上也会出现难得的妙语连珠的高潮。

3. 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

教学高潮的设计不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有些设计或许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说认为可以引发高潮, 可是放到学生面前却如牛入海。很显然, 问题出在我们的设计没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他们不想参与、懒得参与, 从而让教师的自以为美妙的设计成为了一个败笔。怎样抓兴奋点呢?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上《童趣》一文时,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对高中学生上《我愿是激流》时,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爱”是什么, 这都可以出现高潮。其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紧相连。如教学席慕容的《乡愁》时, 可拈出一个语言学用点, 席文中对乡愁进行了反复设喻, 美妙而灵动,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特点, 让学生用连续设喻的方式对“童年”这一话题进行表达。最后, 要设计使他们有话可说也敢于表达的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 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含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爸爸让我取回木雕, 而奶奶则不赞同, 那么, 你认为应不应当取回木雕?像这样灵活的设计, 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 课堂上定会出现争论。

《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 篇3

一、尊重需要,走出质疑问难的沉默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方式,是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硬性引导,无疑生疑,形成了教学的尴尬。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教师让学生针对“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进行自主质疑。课堂一时间陷入沉默,此时教师紧急引导:你们看看,“半里多路”“下马步行”,你们就没有问题吗?学生立马会意:“为什么这么远就要下马呢?”“刘备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教师面露喜色,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事实上,质疑问难应该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出现了真实的疑惑和内心的不解,需要教师和同学参与帮助的过程。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其答案已在心底。之所以在沉默中被动质疑,主要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远非自己内心所在。这篇课文为了凸显刘备的尊重人才,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入手。而此处的“下马步行”教师认为是体现刘备尊重诸葛亮的重要一笔,而学生对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的真意早已知晓。教师设置的这一质疑环节,纯属于自身一厢情愿解读文本的结果,而没有能够真正考量学生原本的认知基础,无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彻底转变学生的沉默现象,教师必须要走出“教师中心说”的泥潭,主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感知学生真实的认知需要,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并适时的推一推,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

二、分层设置,走出合作探究的沉默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围绕“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进行小组合作。一时间,课堂氛围看似热闹,但深入小组不难发现,小组合作俨然成为了优秀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很多学生根本毫无话语权利,他们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小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装点门面的形式罢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受到公开课的影响,总是习惯性地从课堂教学的形式入手,以冠冕堂皇的包装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就被边缘化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该重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我。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分化出不同层次的学习,将文本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分配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将自身的探究成果在小组内汇报,形成小组综合探究成果。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研讨参与交流,从而使得学生沉默的现象得以根治。

三、强化点拨,走出个性解读的沉默

例如在教学《一路花香》这篇寓言故事后,教师问学生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畅所欲言:“我懂得了人可不能自满,再有本事的人也要懂得谦虚。”教師对这一解读表示肯定,而对寓言蕴含的基本道理却毫无引导。课堂就这样在学生的放任解读中结束了。

显然,这种课堂中的个性化解读失去了对文本的基本把握,学生即便议论纷纷,也与课堂的沉默无异。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言来说去,始终都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徘徊,错误的认知得不到有效的点拨,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弱化,其实就是对学生自主发展的放弃。因此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强调“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之外,更加入了“强化阅读的指导、引领与点拨”的话语。

以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显然只是看到了文本意蕴的表层,教师可以根据其认知的内容不难看出,学生都是围绕着“好水罐”进行道理总结。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点拨与引导:这篇寓言故事中,主要讲述了哪两个人物,从他们的言行中,你懂得了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转移视角,将挑水工和破水罐整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深刻把握这篇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管什么人或者事物,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能正确使用,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17课可贵的沉默阅读短文 篇4

铃声响了,开始上课。

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回答。“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我提高了声音。“啊,这么多啊!”

我的情绪迅速地传给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欢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孩子们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①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②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③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④我接着问:“你们中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静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目光追逐我的,此刻全躲开了。他们低着头,望着窗外,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似乎()在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忏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静静地瞥了一下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像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怯怯的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门起来了,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非凡的惊喜,你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面带点字注音,并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内疚():_____________________ 赦()免: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3.摘录文中表现情绪的词。兴奋 ______ ______ ______ 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5.缩句。

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把最后一句话补写完整。7.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孩子们沉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piē)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____像获得赦(shè)免一样__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一两声___既而就七嘴八舌了__”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1、我明白要在”----“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我想知道”缓和“的”缓“字的读音,我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 部,它的准确读音是(huǎn huǎnɡ)(划”--“)

3、我发现”四面八方“与”七嘴八舌“都是含有()的四字词语,我还会写一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我发现文段中还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沉默--()。

4、默读这段话,我感受到”我“(文中的老师)是一位()的老师。我是从这些字眼(词语)体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我也感受到”这些孩子“是一群()的孩子。主要体现在这些字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我体会沉默前的”热闹“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沉默后的”热闹“又是指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笛膜:竹笛的第二生命 篇5

1. 芦苇在我国分布较广, 因受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唯安徽省五河县这一带的芦苇所提取制作出的膜较为好用。

2. 它的采集时间一般是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十天左右。

采集时割取超过水面十公分以上的部分, 后截取芦苇杆从上往下数的第二至四节。梢子部分膜太嫩, 根部的膜太厚都不易选用。

二、制作

截取下的芦苇在顶端用刀斜削开, 会有膜头露出, 此时用手顺时针把膜头捻在一起, 再用比芦苇杆内经较细且长的钝头铁丝从顶端向尾部方向捅 (把膜与芦苇内壁接触的面记成A面, 中空的面记成B面, 捅出后的膜A、B面里外倒置) 。待膜即将分离下来之前抽出铁丝通过芦苇杆向膜内吹气, 膜鼓起后封住两头将膜与芦苇壁彻底分离。等到膜自然晾干后排出气体, 压扁就形成了笛膜。

三、保存

做好的笛膜长时间放置于空气中会变质, 应将其包在绵纸中并放于笛膜桶中置于阴凉避光处保存起来。

四、粘贴

在竹笛的演奏中, 笛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笛膜粘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方向。

芦苇是纵向生长的, 膜在其内壁本是传递营养物质, 保持水份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膜的纤维束方向也为纵向。在贴笛膜时要保证膜纤维束的方向、竹笛上纤维束的方向、演奏时气的流动方向三者方向是一致的。这样笛膜的振动效果达到最佳。

用小刀裁一块宽度大约是膜孔1.5-2倍大小的笛膜, 然后沿折线分开。裁剪的笛膜应完整无损, 防止后面在揉时出现破裂。

2. 正反。

笛膜的B面长有一层膜绒, 在演奏时膜绒振动对笛子的声音是有干扰影响的。另外在自然温度偏低时, 膜绒容易集结水气导致短时间内笛膜潮湿甚至变湿, 影响到竹笛的音色、音响。鉴于此种情况应选择A面接触膜孔。

3. 揉。

首先把笛膜铺平整, 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第一节手指面大致成半握拳的手型上下捏住笛膜左边的一小部分, 右手做法同左手, 这时左右手绷平笛膜上下交叉拽, 三到五次为宜。两边揉过后将左手松开向右移动越过揉过的部分同之前做法揉剩下的部分, 一直揉到边缘后退回, 右手做法同左手。此过程中手指上下捏的力量稍大, 拽的力量相对较小, 目的通过手指面上下捏压使其柔韧性发挥到极致。

4. 贴。

在膜孔周围均匀的涂抹上胶, 左手竖的握住笛子, 拇指置于膜孔左侧上方。右手同揉时手型捏住笛膜右边的一小部分, 把笛膜左边的一小部分放在膜孔左侧上方, 目测到放平整且两边多少接近时将左手拇指摁下, 右手拽住笛膜, 左右手成扇形相背转动, 右手拇指摁下的同时逐渐退出食指。

这样贴出的笛膜表面整洁、纹路细密平行、松紧适宜。发出的声音纯净、透亮、有质感。

以上是关于笛膜的采集, 制作, 保存, 粘贴。

摘要: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曾说:“笛膜是竹笛的第二生命。”中国竹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音色就源于这层薄薄的膜。由此可以看出笛膜的重要性。目前全国使用的笛膜大多采自芦苇内壁, 它整体厚薄均匀, 质地透明、干净、柔软、富有弹性。

关键词:笛膜,采集,制作,保存,粘贴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和磊, 贺玉高.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3:25.

[2]刘自雄, 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178.

[3]李霜.中国民乐的困境、反思与对策——以“女子十二乐坊”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 2008, 10.

[4]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3.

[5]秦翠.浅谈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J].大众文艺, 2011, 14.

知青往事,竹笛声声的感人故事 篇6

1969年初秋我十五岁,从北京下乡到黑龙江兴凯湖二十七连。来到二十七连没两个月。我就被派往完达山林区为兵团四师备战指挥部修建防空洞。那一年,据说苏修已经大兵压境,我黑龙江兵团也要“深挖洞”。

一听说我们要去原始森林,几天就回来,如同一次秋游,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时的北大荒已进入秋天,我仅仅穿了一身秋装,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就卷上一床薄被褥匆匆上路了。我们四师四十三团一行四十余名男知青,其中有我们二十七连的六名,陈凤生任班长。

陈凤生是哈尔滨老高三毕业生,比我整整大八岁。中等个头儿,方脸堂,白白的皮肤,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他并没有像我这般兴高采烈,反而面带一丝忧郁。也许是比我早下乡一年的经验告诉他:这决不是一次愉快的秋游,而是一次艰苦的历程。

我们大队人马出发了,乘着四十三团的“柴拖拉”---敞篷大卡车,一路欢歌笑语的向密山县城驶去。此时的兴凯湖已是一派秋色,在萧瑟的秋风下,沿湖公路两边的橡树林,树叶呈现出红、绿、黄、紫等五彩斑斓的颜色,美不胜收。

傍晚,我们来到了完达山原始森林的边缘,森林中几乎没有路,厚厚的落叶下满是泥泞。我们只好再换乘敞篷拖拉机向森林深处艰难的行进。天渐渐的黑了下来,除了车灯照射的前方,两边密林黑漆漆的,像有无数怪兽的黑手向我伸来,令我毛骨悚然。也不知走了多久,只听领队喊道:“小伙子们下车了,到了。”

在车灯照射下,只见密林深处有一块儿蓝球场大小的空地。知青先遣队已经提前在此支起了一个大帆布帐篷,帐篷内一溜的地铺。所谓地铺,就是在泥泞的落叶之上铺了一层树枝,树枝之上再铺了一层干草。地铺的床头则是一根大圆木。帐篷中央横躺着两只改装成取暖炉的大汽油桶。帐篷外,露天支起了一口大锅,炊事班正用发霉的黑面粉煮着面疙瘩汤---我们的晚餐。大锅的上方悬吊着一盏桅灯冒着黑烟,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发出幽暗的黄光。我喝着这充满霉味、又苦又涩的面疙瘩汤,实在难以下咽。但是我已经饿了一天,也只得饥不择食了。一股略带寒意的夜风吹在身上,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方才“秋游”的兴奋劲一下子跌落到了失望的谷底。黑暗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妈妈做的可口饭菜,想起了北京温暖的家……。我鼻子一酸,两行泪水顺着眼角悄悄地流了下来。

突然,一只大手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是我们的老班长陈凤生,他正蹲在我身旁,一边喝着疙瘩汤,一边耳语般的对我说:“再难吃也得多吃点,晚上饿了可没得吃。小兄弟,记住,再苦也得咬紧牙。这世界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这几句关切的话像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使我感到一股亲人般的温暖和兄长般的依靠,我止住了眼泪。

喝完了疙瘩汤,我进到了帐篷中,铺开了自己的被褥。这个容纳40多人的地铺非常拥挤,我们每个人只能一个挨一个的侧身睡觉,我紧紧的靠着老班长,靠着我的这位老大哥。

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帐篷中一住就是三个多月,从初秋住到了隆冬。隆冬的深夜,风卷着雪花将单薄的帐篷顶吹的掀了起来,又落下了去。瞬间,我们的被子上就洒落了一层雪花,单薄的被子变得更加潮湿而冰冷,我经常从梦中被冻醒。更令人恶心的是,大家挤在地铺上没多久,就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衬衣、裤衩儿上都爬满了虱子,咬的人奇痒难忍。然而这一切和我们每天繁重的伐木工作相比,还算不了什么!从安顿好了吃、住的第二天开始,我们每天就进到深山伐木。我们弯腰拉着一米多长的大锯把大树锯倒,砍掉树枝后,再把粗粗的树干抬下山,抬到防空洞区,为防空洞提供支柱和房顶。伐下的大树很重,需要四个人一起抬。陈凤生和我一组,共担一只扁担。每次,他总是把绳索尽量多的拉向他自己那端,以减轻我担的重量。即使这样,我的肩膀也被压的红肿,疼痛难忍,后来渐渐磨出了老茧,也就不疼了。然而冬天的来临,使我的手上脚上又生满了冻疮,一碰生疼。

我们每天穿梭在林间灌木丛中,灌木刺刮破了我的皮肤,刮破了我的衣服。我身上唯一的`一套秋装,已经是千疮百孔,脚上唯一的一双帆布胶鞋,也破了两个大洞,活像一个叫花子。老班长的衣衫也和我的一样破烂,只是他扎在腰间的麻绳上,总插着一根竹笛。这根竹笛也许是我们工地上的这群知青中唯一的乐器。

就这样,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重的劳动,难以下咽的伙食,简陋的住宿,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这里很少有笑声,更没有歌声,知青们都变得沉默寡言。老班长的脸庞变得更加苍白、消瘦,眼神也变得更加忧郁。但是每天出工之前和收工之后,他都要拿起腰间的竹笛,吹上一曲,算是苦中作乐吧。也只有在这一刻,他那苍白的脸上才会泛起一点点兴奋的红晕。我不懂音乐,对笛子更是一窍不通,虽然不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但是每每觉得这笛声挺好听的。

有一天,我干活时踩到了水洼中,湿了鞋。恰值当夜大风降温,漫天大雪,帐篷里已是滴水成冰。第二天清晨起床,我看到自己唯一的这双露脚趾的鞋,已经冻成了冰坨,不免心中暗暗叫苦。没办法,无鞋可换,只能用木棍敲敲打打的把“冰鞋”塑了个脚形,勉强套在了双脚上。当我站立起来的刹那间,一股刺骨的冰冷和着冻疮的巨痛,从脚心传到了我的后脊梁,又从后脊梁传到我的脑仁儿中,疼的我一阵眩晕。此时,帐篷里已空无一人。远处传来伐木声,大家都已经出工了,我要迟到了。

好强的我,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出帐篷,向大山深处的伐木场走去。不留神,脚下一滑,双脚又陷入了冰冷刺骨的泥泞中。这真是雪上加霜,我沮丧之极,欲哭无泪。老天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让我受这么大的罪!看着这漫天大雪,迎着刺骨寒风,我眼前浮现出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女孩手中一根根熄灭的火柴,仿佛看到了她天上的奶奶,又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在北京家中的妈妈….。我开始怀疑陈凤生所说:“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的说法。真的!这个罪我真的受不了了,也真的熬不住了…….。

这时,一阵寒风吹过山林,飘来了老班长每每在开工前的笛子声。今天,他吹奏的是一首新曲,曲调中透着一股凄凉,这股凄凉一下子钻进了我心里。在这笛声中,我依稀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幽灵,在冰天雪地中瑟瑟发抖,他是那样的孤独、无助、近乎绝望。难道这就是我吗?是我!我就是那个幽灵!紧接着,笛声一转,突然变得高亢、激昂,如同裂帛,曲调中蕴含着一股抗争的力量,没有了哀叹,没有了凄凉,仿佛令人又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鞋上的冰已经在泥水中融化了,帆布鞋面儿又变得柔软起来。脚上的冻疮也已经变得麻木而不觉得痛了。我迈开大步,顺着笛声,找到我们的伐木组,找到了我的老班长。

我一边干活,一边向老大哥述说了我刚才听曲的感受和幻觉。他听完后,喜出望外,大呼遇到了知音。他告诉我,刚才这首笛子曲叫“苏武牧羊”,描写的是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扣留并放逐西伯利亚牧羊的故事。苏武在冰天雪地中牧羊,他孤独无助、饥寒交迫、渴了饮雪、饿了吞毡。然而苏武自强不息,绝不屈服,终于在苦熬19年后回到了自己家乡。后来有人还为这首古曲填了词。

老班长一边兴奋地讲述着苏武的故事,一边不住的称赞我小小年纪就善解音律,所谓闻弦而知雅意。他说吹了这么多年笛子,只有我才算真正听懂了他的笛子,是个难遇的知音,知音难遇啊!此后,陈凤生每每吹奏“苏武牧羊曲”总要向听曲的人夸赞我这个小“知音”,就像是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在修筑了3个月防空洞后,我又回到了连队,继续在兴凯湖当捕鱼工。我仍然和陈凤生一条渔船,风里来雨里去。其实当渔民,比修防空洞更辛苦。夏天,我在芦苇塘捕鱼,常被蚊子咬的满脸红肿;冬天,我在下冰网的刺骨寒风中,曾被冻的失去知觉。我睡过窄小的船舱和低矮的“马架子”(草窝棚)。每当我悲观绝望时,都会想起苏武牧羊的故事,想起老大哥陈凤生说过的话:“这世界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于是,我就重新鼓起了勇气,并下定决心,绝不向命运低头。我要像苏武一样,做一个有毅力,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于是每天下工后,我都要在煤油灯下自学中学课程,如饥似渴的阅读当时能借到的各种书籍。遇到书本上的难题就向这位高中毕业的老大哥请教。下乡四年后,我幸运的被连队选拔上了学,成为了一名医生,回到了家乡北京。

在此后的几十年,忙碌的医疗工作,使我几乎忘记了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忘记了陈凤生的笛子声。还是偶然在一次听音乐会的时候,一首熟悉的乐曲又传到我耳中,令我为之一振,啊!是“苏武牧羊曲”。我细细地聆听着….。这曲调由哀婉渐渐地变为激昂,渐渐地,渐渐地,把我又带回到了黑龙江完达山的深山密林之中…..。

一股刻骨铭心的回忆,使我如痴如梦。此时的音乐厅中,回响在我耳畔的好像不是音乐家的演奏,而是陈凤生的竹笛声。没错!这肯定是老班长的竹笛声,这笛声从那深山密林中远远飘来,由微弱逐渐变强,响彻在整个音乐大厅,震耳欲聋。它穿透了那座熟悉的完达山,穿透了那片熟悉的森林,穿透了那个四面透风的帐篷和帐篷前我那双冻成冰坨的胶鞋,直穿透到我的心中…。

竹笛声声,如泣如诉:

“雪地又冰天,

苏武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于北京家中

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阅读答案 篇7

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朱自清的散文集怎能不给人以启迪?

①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②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③ 如果多看书,[这些都迎刃而解]。④ 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个。⑤ 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读万卷书,但是多读总是有好处的。⑤ 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的思路。(7)这对于学好理科是有很大的帮助。(8)课外多读外语版的书,对于学好外语更是有很大的作用。(9)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10)只要坚持,外语成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11)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句话从反面论证了____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这这些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写出指代的内容。

4.这段文字共有几个分论点?分别是:___ 5.解释迎刃而解在文中的意思___。

6.第四自然段共(11)句话,请划分其层次(用||线隔开)。

① ② ③ ④ ⑤ (6)(7)(8)(9)(10)(11)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A引证、比喻论证B.引证、例证

C.引证。例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沉默的竹笛》阅读答案 篇8

一、初探竹笛半孔音的新运指方式

时代的更新以及发展促进了乐器的不断演变,而乐器的演奏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就必须对其演奏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传统竹笛在进行半孔音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在演奏中因难以较好地把控半孔音而出现滑音,再比如进行半孔音演奏中手指多数要横向运动,而这种横向的运指方式会大大地降低演奏灵敏度,从而弱化竹笛表现效果[1]。因此,新型的运指方式应运而生。

新半孔音运指方式和传统的半孔音运指方式都是以五线谱为基础的,这种新半孔音运指方式主要是强调了在音孔上的起、落动作调节,在按下音孔的时候要指肚用力,同时在按压时间上进行合理把控,最好是按住音孔之后马上放开,下面针对竹笛的音孔运指方式进行具体阐述[2]:

(一)在第一孔上发出半孔音要直接利用无名指将 第一孔中的上半孔用力按住。

(二)在第二孔上发出半孔音要使用中指指肚对准音孔按下,之后马上放松指肚力量轻轻滑过,在第二孔发半孔音中一定要手指不离笛身,同时注意滑音。

(三)在第四孔上发出半孔音要使用无名指对准音孔按下,按下之后指肚一定不能抬起,同时无名指快速左右轻轻滑动。

(四)在第五孔上发出半孔音要使用小指动作快速地滑过音孔,一旦动作缓慢就容易出现滑音,而第五孔发半孔音也是最难的,因为孔距比较短,对演奏者的运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在第六孔上发出半孔音主要是采用了交叉性 的指法,在半孔音的运指上较为简单。

二、探析竹笛低音的新运指方式

竹笛这种乐器在运指方式的创新改革上不仅仅包括半孔音的运指方式改革,同时也包含了低音运指方式调整。传统竹笛在进行低音的把握上同样具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由于低音音调较低,一旦不能对音孔力度进行良好掌握就会出现走音的状况,再比如进行低音演奏中对于竹笛音孔的覆盖并不准确,进而就会出现漏音以及音准方面的问题等。而这些低音把控上的缺陷和演奏的竹笛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相较于发出半孔音的六孔竹笛来讲,低音竹笛演奏音乐作品范围更加广泛,竹笛管身粗而重,以往人们对于这种低音竹笛依然按照传统运指方式演奏,但是随着人们对低音竹笛的了解,新型的运指方式得以产生。

(一)左手运指法:这种以左手直接把控竹笛管身的方式在运指上主要是覆盖三孔即可,食指用于覆盖竹笛第一孔,在力度上要做到合理把控,指肚不能用力按压, 同时整个手指要呈现弧形样子,保持好手指适度的肌肉张度;而中指用于覆盖竹笛第二孔,在发出低音的时候指肚按压之后稍稍向上抬起;无名指用于覆盖竹笛第三孔,采用指尖部分按压音孔,并且依据个人习惯调节指尖按压部分程度。在运指中,手指按压音孔之后抬起时不可以高度过低。

(二)右手运指法:这种以右手把控竹笛管身的方式在运指上和左手对应音孔位置一致,不同的是采用小指来覆盖竹笛的第一孔,指肚按压时要放松力度,将整个音孔覆盖住,同时采用中指覆盖第二孔,食指覆盖竹笛第三孔,每个音孔对应手指要保持固定,基本上采用指肚覆盖方式而不采用指尖覆盖[3]。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竹笛在半孔音以及低音的运指方式上进行调整改革,不仅仅保障了竹笛的半孔音和低音的音准,同时也有利于竹笛这种乐器的长久发展。因而, 对竹笛的半孔音以及低音的运指方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意义。

摘要:新型的运指方式使得竹笛演奏的音乐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使半孔音以及低音的表现更加具备了精准性,同时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更高的价值。本文基于此就现今半孔音以及低音的新运指方式展开研究分析,以期为后续关于竹笛以及运指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的把握 篇9

谈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的把握

竹笛以其明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喜爱。随着全国艺术考级的不断推广和普及,竹笛的学习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竹笛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其音准和吹出饱满、明亮的音色,是竹笛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做好这一点,在竹笛的吹奏中,对气息的控制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才能吹出优美和谐的笛音来。气息的控制除了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外,还包括了气息的流速、气流的方向、口腔的张缩及风门的松紧和嘴形、角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几方面在实际吹奏中又是联为一体、互相协调、紧密配合的。笔者就此问题将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加以整理、归纳,以求教于广大同行。

一、气息的流速

气息的流速有缓急之分,缓则音高会降低,急则音高会上升。为了达到笛子的音准和追求最佳的音色,在吹低音时,气息的流速应徐缓,音越低越缓;在吹中、高音时,气息的流速则需逐渐趋急,音越高越急,这是笛子演奏中的常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从低音吹到高音时,会自然地加大力度和加快流速。问题的难点是,从高音下到低音时,气息的流速虽也会本能地缓下来,但普遍都缓的不够,如果是跳进型的从高音到低音,则更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整流速,致使低音出现程度不一的偏高现象,音色也显得紧而干。因此,在练习中,一方面需让学生从低到高、从高到低地多练习长音和音阶(特别是长音),使学生对每个音的流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有意识地多练习高低八度等跳进音程,以训练学生迅速调整流速的实际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就能较好地掌握每个音的气息流速控制。

二、气流方向和口腔张缩

在长笛的演奏中,对气流方向的要求, 要根据低、中、高音区的不同而自然变化,随着音高的上行,气流的方向也应从低随之抬高,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尽管气流上、下有所不同,其中心点始终集中在吹孔的外边缘。竹笛的气流方向与长笛是一样的,也有下、中、上之分。气流向下,音高会降低;气流向上,音高会上升。在吹低音时,气流应向下;吹中、高音时,气流逐渐抬高。音越高,气流抬得越高(但要注意,气流再高,其中心点还是不能离开吹孔的外边缘)。

另外,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达到低、中、高音区的音准,吹出圆润的音色,除了需掌握气息的流速和气流的方向外,还需得到口腔的配合。这里分强弱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吹强音时,口腔应打开(低、中、高音都一样,一般低音打开的程度要大一些,中、高音时相对小一些);吹弱音时,无论是低、中、高音,口腔都应收缩。

三、嘴形和角度及风门的松紧

对于嘴形和与吹孔的角度问题,很多教科书中曾提到吹笛子时下嘴唇应盖住吹孔内边缘的三分之一左右(此点也可根据每个人的嘴唇厚薄等具体情况而略为调整),至于嘴形及它与吹孔的角度则论述不多,有的虽讲了,但也不够详尽系统.。很多学生的上嘴唇过于突出,有的几乎盖住了吹孔,使得发音呆滞而僵化,整根笛子的音高被明显压低。因此,为了把握音准和吹出明亮的音色,除了以上两条外,还必须对嘴形、角度和风门控制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纠正学生训练中的以上问题,除了强调“风门正,笛身平,背不驼,胸要挺”外,头也要抬起,不能越吹越低,越看谱头越低(看谱时,可用谱架调整好高低)。上下嘴唇应基本保持平直(上嘴唇比下嘴唇可稍有突出),与吹孔基本上呈略小于90度的锐角(角度太小会使音色受到压抑)。这样,可使笛音响亮而通畅,无论是低、中、高音都容易得到较好的发音和控制。

此外,风门(上下嘴唇间的吹气孔)的松紧也需随心控制,原则上低音可松、宽一些,高音则随之收紧;强音应适度放松,弱音宜收紧。因此,对嘴劲的控制能力的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做到松而稳定,紧不颤抖,更能持久。

以上是关于气息的流速、气流的方向、口腔的张缩以及嘴形、角度、风门等方面的分别阐述。在实际训练和吹奏中,还需对每一项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总体协调配合,才能吹出优美、动听、浑厚、圆润的笛音来。总的要求是:吹低音时,气息的流速应徐缓,气流的方向应向下,口腔应打开,风门宜松宽;吹中、高音时,气息的流速应趋急,气流的方向逐渐抬高,口腔应收缩,风门宜收紧;吹强音时,气息的流速宜急,方向向下,口腔打开,风门放松;吹弱音时,气息的流速宜缓,方向向上,口腔缩小,风门收紧。

焚书辨阅读及阅读答题的答案 篇10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22.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1分)

A.乎 B.哉 C.焉 D.矣

23.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4.试从论证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3分)

25.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2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参考答案:

(六)(13分)

22.(1 分)D

23.(2分)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1分),而并不愿自我愚化(1分)

24.(3分)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1分),以“鬻而有之”指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甓”而任“梁栋”遗留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蚁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书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1分),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六经之书时的过失(1分)。

25.(3 分)C

26.(4分)本文针对历来认为的秦始皇、李斯焚书致使六经尽毁的观点进行质疑(1分),通过事实分析,逐层推理阐明了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1分)。标新立异,对历史观点不做一概而论,深入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分)。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略显求全责备,失于片面(1分)。

译文: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

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子婴,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实力强弱的所在。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探究竹笛演奏中的艺术修养 篇11

一、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笔者认为, 竹笛演奏中的艺术修养, 除了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艺术和乐器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

(一) 精湛的演奏技巧

在对任何乐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 精湛的演奏技巧都是演奏者必须要具备的, 竹笛演奏中也是如此, 竹笛的演奏技巧是以竹笛演奏中的演奏技术, 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为基础的, 但是, 演奏技巧却不仅仅只是演奏技术, 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的相加, 技巧是将以上三种演奏的基本功进行整合并且再创造的演奏本领, 竹笛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演奏者在不断的实际演奏和不断的创作者来形成的, 因此, 精湛的演奏技巧是考验一名合格竹笛演奏者的基本艺术修养, 所以, 精湛的演奏技巧是竹笛演奏者拥有艺术修养的基本表现。

(二) 敏锐的感知能力

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都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 对事物进行敏锐的感知是竹笛艺术表演的前提, 合格的演奏者要不断地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不断的感受表演过程中对作品理解能力加深的表现, 不断的感受竹笛作品的变化, 养成随时随地发现素材、感知素材和创造素材的能力, 在演奏中, 要不断感知作品中细节的变化, 不断感受舞台上的变化, 不断感受其他乐器中的变化,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 不断地对舞台进行理解,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将作品的含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虽然看不见但是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 丰富的想象是竹笛表演和竹笛创作的根基, 笔者根据自身所学理解, 所谓的竹笛艺术想象力, 就是通过竹笛表演的表现奖内容进行分析、排列、重组从而创作出新的表演方法和表演风格, 这样的想象力就叫做竹笛艺术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是不受空间和时间以及其他客观条件所限制的, 这种想象力的形成取决于演奏者的个人艺术才华和对竹笛乐器的理解心得, 艺术的世界本身就是充满想象的, 所以说,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是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二、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方法

艺术修养大都不是天生的, 竹笛的艺术修养也不例外, 需要演奏者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表演经验以及自身的独到见解来进行养成的, 笔者通过分析, 认为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尤其是竹笛这种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乐器, 所以, 竹笛演奏者不仅仅要不断地加强竹笛演奏和表演的相关理论知识, 还要阅读各种各样的相关书籍不断的加强演奏者的文化底蕴, 这样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才能够将演奏者自身的价值观和视觉点不断地进行提升。

(二) 丰富的人生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艺术表演中同样也是如此,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够为演奏者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高度, 这样演奏者才能够为乐器和作品赋予专属于演奏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才能够让乐器和作品真正的具有灵魂, 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的深刻, 更加地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深入人民群众, 这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同样,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也是创造作品灵感的丰沛泉源。

(三) 刻苦的磨炼

俗话说 :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艺术的成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更加需要勤奋努力的不断练习, 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才取得了惊艳的成果, 所以, 要想培养竹笛的艺术修养, 就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 这样才能够拥有坚实的艺术功底, 才能够为以后的表演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总结:

作为一名竹笛乐器演奏者, 我认为, 在竹笛的演奏中, 必须要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够把握好竹笛乐器的内涵, 才能够揣摩出作品所具备了深切感情, 从而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 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 取得更加良好的表演效果和舞台效果, 为艺术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东.竹笛吹奏中音准的影响因素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3 (06)

[2]建国后竹笛教材发展轨迹与现状探析[J]乐器, 2012 (08)

莫言父亲的画像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12

父亲今年93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记得我13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失学的焦虑。

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归自己所有。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80年代中期。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1982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

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的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我把这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范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今年4月30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

真是满堂生辉啊!这是我父亲吗?这是我父亲的画像。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分逼真。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300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

(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

问题: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

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

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

17.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勤劳本分认真踏实B.儒雅博学风趣幽默

C.淡泊名利顾全大局D.严谨正直清廉质朴

1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

19.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6分)

答案

16.(3分)A

17.(2分)B

18.(6分)参考答案:

①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勤劳本分、艰苦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人生追求。

②这一细节是对父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结,堪称父亲精神的画像,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作画像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父亲的画像”。

③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作为文章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体现了巧妙的构思。

【评分参考】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最温暖的墙阅读答案阅读原文 篇13

2. (1)这里以声衬静,用粉笔写字的沙沙声来反衬教室的安静(1分),突出孩子们内心们受到的极大震撼。(1分)(2)这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粉笔被孩子们精心装扮后漂亮的样子,突出孩子们的细心以及老师的关爱。

3. 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呵护着老师在寒冬中流血的双手(1分),更用自己火热、真诚的心关爱、回报着老师(1分),从而激发出老师继续为教育事业奋进的无穷力量。(1分)

4. 老师——围绕她的敬业、无私奉献等品质来谈,学生——围绕真诚关心、纯真回报来谈。(2分)

刍议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 篇14

竹笛的内涵美表现在艺术特色上, 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 且能够独立存在, 而西方管弦乐队只是一个族群, 音色基本上接近, 比如钢琴的表现力很丰富却在音色上变化不大, 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乐器音色结合不到一起, 只是用主和属两个和弦完成了乐器演奏。竹笛乐曲中存在着很多抒情旋律, 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能够体现竹笛乐曲的特色, 而演奏技巧的融介则是推动乐曲特色的要素。竹笛的“歌唱性”通过对气息控制、手指技巧的融介等来表现作品情感, 它是模仿人歌唱时的一种音腔, 是竹笛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情绪的抒发存在于各种乐曲风格的旋律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 将富有情感内涵的美妙旋律传达给观众, 使观众印象深刻获取美的享受, 这就是新阶段竹笛吹奏乐曲并表达乐谱以外丰富音乐内涵的手段。中国竹笛艺术受到国际化艺术文化的影响, 拓宽了国内作曲家的思路。现代很多的青年竹笛演奏家演奏的现代曲调中, 很多音符使用的技巧都是借鉴西方器乐的表现手法。

竹笛在演奏中有很强的的意境表现。我们在欣赏竹笛演奏时, 会不约而同地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从曲子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意境和神韵。当演奏宁保生先生创作的《春到湘江》这曲动听的作品时, 我们会自然地想象起湘江, 整首曲子犹如江水的波浪, 时而激扬歌唱, 时而吟唱低回, 一幅渔船在江上滑行的画面油然而生, 生动地刻画了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 同时表现了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竹笛在演奏中还有很强的情感表现。 自古以来, 音乐都是表现生活中喜怒哀乐情感最好的媒介和方式, 我们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爱情、友情、亲情, 竹笛作为一种音色很干净的乐器, 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二、竹笛的魅力与特点所在

竹笛演奏是美的, 美在与大自然相衔接。竹笛取材于大自然, 竹笛那清脆的音色、优美动听的旋律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并加以制作的, 因此听起来竹笛的音色个性突出、色彩斑斓, 满足了普通大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和视听情趣。然而, 不同的流派对竹笛表现的风格也颇有不同, 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上文说到的南北派,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无论在乐器形制、音色还是音量、演奏方式技巧方面, 因为所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不同而表现出对大自然不同的理解。

竹笛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演奏中有很强的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 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很强的历史文化自然差异, 在音乐上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跨越初级阶段, 卸下模式化的框架, 走向成熟就是一种风格的形成。总体来说, 北方音乐充满着豪迈粗犷的特点, 跟北方人的特点一样, 竹笛演奏有着嘹亮的音色和刚劲的力度;南方乐器如南方人一样, 不乏细腻的、抒情的和舒缓的作品。竹笛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甚至不同人演奏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些都是竹笛魅力的体现。

三、如何表现出竹笛艺术的美

竹笛是一门非常有内涵和水平的乐器, 想要把竹笛的优美表现出来需要有很强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演奏竹笛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 演奏技巧不仅仅只是演奏技术、演奏技能和演奏技法的简单叠加, 更需要在三种演奏的基本功上进行整合并且再创造, 精湛的竹笛演奏是在不断练习和再创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演奏竹笛还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演奏者需要不断地去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汲取灵感, 养成随时发现、感知和创造素材的能力。在演奏的时候要不断感知作品和舞台变化, 不断对音乐进行理解。当然, 我们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切知识进步的源泉, 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提高, 通过竹笛表演的表现将内容进行整理和排列, 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作品, 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竹笛艺术修养的表现。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竹笛自诞生至今已经得到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在祖祖辈辈音乐爱好者的努力探索和改革中, 竹笛这朵宝贵的民族艺术之花依旧绽放得如此绚烂多彩。我们要在继承前辈创造的伟大成果基础之上再接再厉, 不断改革创新、 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寻求更新的艺术构思和更美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陈佳.谈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J].黄河之声, 2014, 4 (2) :63-64.

上一篇:医院护理查房下一篇: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