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2024-10-11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精选10篇)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篇1

钢琴教育本应是提升美感与艺术感的教育,可目前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很多学琴者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一味求快,对技术范层急于求成,忽视了音乐本身所传递的艺术美和艺术上的感知体验;传统的钢琴教学又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只注重技术而忽视艺术和更高层面的审美、演奏掌控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致使一些演奏者成为“只有技术没有艺术,只有音响没有音乐,只有音感没有乐感”的只有音符关系没有音乐意义、意味和审美情感追求的匠人,演奏的作品结构混乱、空洞乏味。

一、急功近利不正确的学习心态

对任何一项学科的学习,我们都应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高难度学科,更应如此。目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及虚荣心的驱使等诸多原因,很多学琴者、琴童家长、培训机构甚至钢琴老师,都存在错误的钢琴教育观念和舆论导向,将钢琴教育和演奏水平单纯地与等级考试挂钩,致使部分学生在接触钢琴之初便带有强迫的性质,加之练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的艰辛与枯燥,内心的反感便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目的性与功利性的学琴练琴,一些学琴不久的学生和家长便开始盲目求快、急于求成,很多人为了能尽快考过较高级别,脱离自身实际水平,放弃大量的专业基础性练习,每天只“啃”考级的几首曲目,不但忽视了教学质量,给钢琴教育的内在规律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还给学琴者本身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与负担。现在,我们会发现有越来越多考过相应级别的人只会机械地弹奏考级的那几首曲目,换做相同程度、甚至比其考级程度低很多的新作品,对谱面上的基本信息都感到茫然无措、无法入手。 这种急功近利,不正确的学习心态如今愈演愈烈,使音乐本身所传递的美感与艺术教学上的魅力和愉快体验均被扼杀,在演奏过程中自然无乐感可言。

二、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艺术的偏误

钢琴演奏本应是一门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学科,但在很多钢琴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初级程度对手型的要求、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还是高级程度对速度、力度、复杂节奏型等方面的练习与强调,教师和学生都只顾一味追求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对艺术层面——乐感和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很多学生虽有较好的弹奏技巧,却无法感悟与表达音乐美,技术与艺术割裂;对其本身所弹的乐曲,乐句、结构、作品乐思的掌握都不甚清晰;内心没有歌唱性,钢琴练习与演奏均近似一种麻木动作重复的状态;谱面符号与实际音响分离,学生不能正确“听”到、感受到他们所演奏的乐谱,等等这些情况,使学生在练习和演奏中只重技术而感受不到艺术,即便有个别学生内心有对音乐的情感,想极力表现,却由于对乐曲理解和艺术层面综合知识的欠缺,于乐谱实际情况和乐思也是不符的。

三、教材使用不合理及教学方法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

教材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学生感到钢琴学习枯燥无味。钢琴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传统的拜厄、汤姆森、车尔尼、哈农指法练习等钢琴教材,对初学者手指技能训练和提升,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但大量技术性的手指练习,会使初学者、特别是儿童感觉既困难又枯燥无味,加上西方传统曲目与我国母文化背景的脱离、与现实和时代潮流的脱节,以及有些教材在选曲时未能契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满足学生兴趣和提升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方面,必将有所缺陷。此外,由于目前很多学琴者和家长把考级作为学琴的唯一目标,盲目攀比,认为不学钢琴就是落伍,根本未曾真正考虑过本人在这方面是否真有天赋,钢琴学习变成了为考级而不得不学不练的“技能攻关”。一些教师特别是培训机构,为满足和迎合家长的心意,只教那些与考级相关的内容,拔苗助长,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重复练习,不仅使学生亳无乐趣可言, 更直接扼杀了人们特别是儿童对音乐的天生喜爱。

四、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门集技术性与艺术感悟、表现于一体的学科,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只有将所学技术充分与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融合,才能准确再现具体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风格特征,才能体现出演奏者真正对艺术作品的领悟与表现的高度和深度,才能真正表现出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情感进而打动听众。如只单纯注重技能层面的重复训练,必将使演奏流于形式而变得空洞乏味、失去灵魂。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篇2

钢琴弹奏中,听力的要求是对于钢琴弹奏的声音、音色的追求,包括曲调感、节奏感、多音部音乐感等。在钢琴的学习阶段,要求弹奏着先要学会聆听自己的弹奏声音,能够从自己弹奏的琴音中听出是否符合音乐作品的要求。很多学员在学习中,能够听到自己的弹奏音乐,但是却无法从中听出问题,无法发现自身的弹奏问题。因此,钢琴学员要加强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尽量全面系统的提升自身听力水平,并且能够加强自身的乐理知识,于钢琴学习大有益处。另外,要多引导学生学会聆听自然与生活,音乐艺术本就源自于生活与自然之中,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培养听觉能力。例如音色,小雨淅沥沥就像是简单的二声部,呼呼的狂风,就像八分音符又快又强的速度与力度;又如节奏,欢乐的节奏与悲伤的节奏截然不同,孩童的节奏与老年人的节奏也不一样,诸如此类,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够聆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

二、重视对音乐的欣赏,进艺术实践

进行任何知识领域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这里的欣赏,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的鉴赏,也可以广泛的涉及到其他的乐器,或者是声乐艺术,或者是流行音乐等多方面涉猎。鼓励学生多聆听一些优秀钢琴艺术家的演奏,再与自己的弹奏相比较,将相同音乐作品在不同演奏家手中的技巧与处理进行对比、总结,在欣赏中不断体会演奏的细节,汲取其中的优点来提升自己。当自己在弹奏的时候,耳朵的听觉往往不能发挥最大作用,除了在进行钢琴弹奏过程中仔细的聆听,还可以通过录音来感受自己的弹奏,通过不断的听与辩,弹奏出符合音乐作品内容的音色,只有长期的坚持听辩鉴赏,自然就能够在音乐作品中弹奏出良好的音色。在进行鉴赏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聆听一般对照乐谱,长时间下来,就能够慢慢形成一种将乐谱转变为自己脑海中的音符的能力。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在现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钢琴弹奏乐曲与平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条件的学员,可以多去听听音乐会,去现场感受钢琴音乐艺术的氛围。如果没有条件去现场聆听,也可以多关注在电视直播或者网络视频中的音乐演奏,可以针对演奏者的弹奏水平,大胆评价,与老师或者同学多进行交流,这也是提升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钢琴汇演,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提升自身钢琴技艺,也能够在汇演中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形成一种隐性竞争。

三、重视读谱,提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乐谱是音乐作品形式传递的载体,读谱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必要环节,正确的读谱是进行钢琴弹奏的前提,对于钢琴学习至关重要。要想学好钢琴,首先就要学会读谱,读懂乐谱中各种谱号、调号、节拍号,以及各种组合音符、音乐术语、演奏记号、力度与速度标记等,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理解乐谱中所蕴藏的内容。很多学员在进行钢琴乐曲的演奏过程中,常常出现错音、错节奏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读谱不够精确深入,看的不够仔细,读谱除了看音准,还有很多的标记术语,如高中低音的转化标记,稍不注意就会导致音符的错乱,各种调音、重音等的标识,对于音乐弹奏出来的语气与风格都有很大影响。另外,乐谱上也有一些表情符号,音乐表情符号与音色以及音符高低无关,很多学员在读谱中就无视了这些表情符号,结果在弹奏乐曲过程中,往往出现与乐谱要求相反的一种风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要求学生认真正确的读谱,才能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想法进行准确的表达。在学习阶段要培养正确读谱的良好习惯,即便是熟识的乐曲,也需要常常的去看谱练习,将谱中所有的标记符号看清楚,尽量将谱中要求做出来,使钢琴弹奏变成一种乐趣,弹奏的乐曲富有生命,乐感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培养起来。另外,学生乐感的培养与其自身钢琴的技巧有密切关系,钢琴弹奏技术高超能够使演奏者对乐曲的表达得心应手,而弹奏技术相对缺乏的学生,即便对音乐作品有着强烈的音乐感知与独特的见解,但是因为手指弹奏技巧的缺乏而不能够很好的演奏音乐作品,会使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弹奏技巧是一种媒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而技巧的练习要与乐感相结合,因为没有乐感的钢琴弹奏也只是机械的表演,毫无魅力可言。

参考文献:

幼儿钢琴教学如何培养乐感 篇3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学;乐感

一、前言

钢琴教学中总有这样的说法:认为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只能帮助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对于乐曲的整个内涵,老师是无法道明的,特别是那些感观方面的认识体会,是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对音乐感的培养不加以重视,以至于那些在钢琴演奏技巧上有天赋且出色的孩子无法达到艺术上的最高境界,最终功败垂成。而那些也许技术不是很好,可乐感极佳,能很好的把握住音乐旋律,在演奏乐曲时,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可以较为完整的表达出乐曲所要描述的主题。因而,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时期,我们就要对孩子的乐感加以重视、培养。

二、钢琴教学中怎样引导以及培养幼儿的乐感

(一)对想象力的一个培养

在启蒙教学之初,老师就要开展孩子对声音、音响好奇心的一个指导,不要只简简单单的告知孩子对手指弹奏的运用,一定要让技能训练结合着声音变化,指引孩子根据声音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音乐最终要表达的就是传递出悦耳动听的乐音,所有的手指技能训练都只是为了能演奏出好音乐而做的基垫。故而,作为一名老师,在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够把这一点给忘记,因为它会影响到一个孩子对音乐的最终探求。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乐感的培养上,对声音的敏感度是其首要条件。对各异的音色以及音响有一个大致的分辨能力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度,”不过这种分辨离不开老师对孩子童话色彩般的指引,将抽象的声音转换成具象的情景模仿,如此孩子才可达到共鸣。打个比方:柔柔的声音好比凉爽的轻风;也像是在妈妈耳边诉说的悄悄话;也可以是像抚摸着柔软的羽毛。有劲的声音如同打雷时的声响;也好比在犯错时父亲的严厉批评,也像是高兴时的开怀大笑。老师应发挥超强的想象力,将声音转化为孩子能够感知、体会到的东西。幼儿的听觉比常人要敏感的多,想象力也不是大人所能及的,没有任何拘束,声音的引导可以更好的开启孩子的联想力,也能同一时间将联想力与音乐相结合。

(二)将音色辨别和手指训练相结合

当孩子对音色有了自己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时,就需要将手指技能的训练结合着声音的变化,使孩子认识到:不一样的手指按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成效。钢琴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可能觉得孩子小,说的再多也无益,就只简单的告诉孩子怎样弹奏。当然,关于弹奏的方法确实很关键,但却忽视了弹奏的目的。其实他们不知道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老师在孩子最初接触钢琴时,使其知道钢琴是为了展现优美的声音,而不仅仅只是呆板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会导致很大一部分孩子失去学习钢琴的乐趣于此种学习方法下,会觉得单调无趣,且从此进入这样的误区:钢琴弹奏意味着永久的反复训练。

当机械的手指练习一旦与声音的意境相结合,就不但可使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有所加大,而且还能让孩子认识到学习钢琴的实质(对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不能忽视技术、音乐的结合,不能觉得孩子年龄小、不具备深厚的理解力,就不开展任何的教学作为,其实幼儿在音色与音乐上的联想力是十分充足的,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正确教导。

(三)引导理性的音乐表现

若能将手指练习与音色加以结合,那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中,特别是乐曲训练中,其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不会觉得枯燥、无趣。再者,老师若将音乐的表现做理性的指引于乐曲弹奏中,则对引导儿童乐感有更深远的作用。总的来说音乐就是由一个个小小的音符组合而成,只有将每一个音符都加以表现、组合在一起,才可产生最为动听的乐句、优美的音乐。究竟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最简单、最短小的乐曲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呢?最好就是选择一本较好的儿童简易钢琴作品(专业一点的),它的谱面上都会有简单的音乐表情标记。老师在教学当中一定不能嫌麻烦或对其忽视,必须严格依照乐曲的表情标记来指导孩子。孩子的理解力、表现力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老师要有耐心的去指引孩子們,即使孩子的变化很小在音乐上,但也要加以鼓励。当然普遍的是有很多孩子的简易钢琴作品是无音乐表情术语的,这时就需要老师传达出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对于上行级进的音型要慢慢加强;下行级进的音型则要逐渐削弱等等。老师通过这类理性的指导,孩子会渐渐地潜意识里养成音乐表现,慢慢的会自觉拥有自我音乐表现的意识。如此一来,乐感就随之产生了。

(四)将音乐加以情景描述

所谓的音乐情景,就是音乐表现的情绪、场景,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具象化。上述描述的都是怎样指引孩子对单个音符或乐句的联想。在对这些步骤完成之后,老师就要开始指引以及掌握乐曲的音乐情绪。每一首乐曲都会有一个完整的音乐情景或者是故事情节,类似于一篇小说、童话故事,或是一件亲身历经过的事情。例如韦伯的《邀舞》,他将音乐的故事性很好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描述的是在舞会中,男士邀请女士一起共舞的一个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乐曲的故事性很强,且可以通过音乐细致的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活动。老师在培养孩子音乐故事联想力时,可以考虑将此首作品作为一个欣赏曲目。不过老师要对其进行一个解说:当中的低音乐句所代表的是有礼貌的绅士,高音乐句则是高雅漂亮的女士。乐句彼此的交织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而对话的内容则由老师、孩子一起想象,进而对这个故事加以完善。对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会让孩子在以后自己所演奏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三、结语

乐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往往因人而异,有人生来就具备很好的乐感,有人则需要后天养成。天才总是不多的,但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亦可把许多普通人训练成拥有很好音乐才能的人。所以,音乐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心灵感悟,但也是经过大量刻苦练习的必然产物。特别在幼儿的钢琴教学当中,对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引导幼儿的音乐素质上要比技术训练重要得多,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演奏水平的艺术家,而不是匠人。

【参考文献】

[1]王倩.幼儿钢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析[J].科技信息,2011(36)

[2]杨芳.兴趣培养——幼儿钢琴教学之关键[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浅谈流行演唱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篇4

应该说有些学生先天乐感就非常好, 具有一流的水平。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领悟力和创造力, 而且是自发的, 只要在声音和技巧上加以调教, 就能达到声情并茂, 歌声动人。但这都是极个别学生。我们大部分学生的乐感只能算是二流的水平, 歌声只能达到动听, 还不能达到动人。甚至有些学生的演唱连动听都达不到, 很多人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乐感是天生的, 后天是培养不来的。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拥有一般乐感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乐感的水平, 培养更好的乐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乐感呢?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多听各种风格的音乐与歌手的演唱, 并尝试各种风格的模仿学习和演唱

我们很多的学生平时听的都是当下最流行的歌曲和自己最喜欢歌手的音乐, 涉及面太窄, 应该要求学生尝试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 各种类型歌手的演唱, 从中体会各种风格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 演唱特点;学习模仿优秀歌手演绎作品时的感觉, 通过模仿他人的演唱感觉来激发自己的乐感。曾经给一个学生布置了一首蓝调风格的歌曲, 过了几天她要求换歌, 说自己唱这支歌没感觉, 不知道怎么把握, 唱得不好听。我问她以前是否接触过这样风格的歌曲, 她说只听过几首。我要求她回去反复听原唱, 然后模仿原唱歌手的感觉练唱;同时多欣赏一些蓝调风格的歌曲, 体会它们的特点。她再来上课的时候, 歌曲已经唱的娓娓动听, 但还不够打动人心, 我又要求她回去体会歌中的寓意, 不要当叙述者, 而要当感受者, 她再来的时候歌声真的感动了我。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乐感是可以开发的, 而多听多体会多学习不同风格的歌曲和歌手的演唱, 是可以启发学生内在潜藏的音乐感觉力的。

二、运用一些演唱技巧来提升乐感

有些学生唱什么歌都没有味道、没有感情, 自己也投入不进去, 这时可以教学生运用一些技巧来使自己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使得歌曲演唱的更好听。例如一些学生唱的歌特别平淡, 这时可以让学生找带着感情说话时的语感来唱歌, 让说话时强调的字作为歌唱的重音。体现出强弱变化, 做到每一乐句的抑扬顿挫。以童安格的歌曲《忘不了》为例:高潮处的“忘不了你的泪, 忘不了你的好。”我们可以先朗读一遍, 强调的字是“忘、泪、好”, 在演唱的时候可以完全按照朗读时的韵律把重音落在“忘、泪、好”上, 其他的字可以带过和弱唱, 这样歌听起来就有韵味多了,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入状态, 找到唱歌的感觉, 改善乐感。还有一些学生唱的歌很生硬, 抒情歌曲没有柔和的感觉, 我们可以让学生加强并运用颤音技巧。歌唱当中的颤音就相当于弦乐器演奏中的“揉弦”技巧, 是流行演唱很重要的基础声音技巧。歌唱中正确的颤音不是羊音或颤抖的声音, 而是指原音和低于原音高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音之间的来回交替。在给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用由慢到快的速度进行原音和低于原音半度的音高来回交替的发声练习, 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 如果没有稳定的气息支持, 在练习过程中就很容易走音或颤不起来。邓丽君在歌唱中颤音的运用非常到位和成功, 使得她的歌曲甜美柔和, 娓娓动听, 充满诗意。所以还可以让学生多听一听邓丽君的歌, 模仿学习她的颤音演唱, 从而提高自己的颤音演唱技巧, 并且恰当的运用到歌唱当中。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乐感。

三、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

在学生学习演唱作品时, 要求他们不要一开始就唱, 而应该首先确定歌曲的风格, 然后推敲歌词的内容, 理解体会歌曲要表达的情感, 然后再反复练唱, 在练唱的过程中逐渐加深情感的融入和处理。当这个学习的好习惯养成之后, 学生在拿到新作品时, 就能很快地找到演唱这首歌曲的感觉, 把握歌曲的寓意和情感, 并很好的演绎出来。自然也就提升了乐感。

四、生活体验的积累也能帮助乐感的提升

现在的学生经历的东西太少, 应该鼓励学生多加各种社会活动, 多听多看多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有了各种情感的体验, 自然在每首歌情感的把握上就能够游刃有余。而且生活体验的积累可以不时的激发学生的灵感,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保持着朝气和激情, 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在演唱时把真实情感迸发出来, 让歌声更动人。所以说生活体验的积累也是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的乐感的。

乐感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逐渐的改善自己的乐感, 而乐感本身就不错的学生也要珍惜爱护自己的好条件,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乐感。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 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乐感才能使学生的演唱更有感染力, 更能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潘乃宪.现代通俗歌曲唱法探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晓峰等.欧美流行音乐指南[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000.

[3]付林.流行声乐演唱教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探讨 篇5

【关键词】钢琴教学 乐感培养 有效措施

一、乐感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乐感指学习者感知、领悟音乐的能力,拥有好乐感的学生往往可以快速掌握音乐的曲调、节奏和音色,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但是,好的乐感并非人们天生具备,而需要经过后天的熏陶与培养才能获得。乐感是钢琴学习中最基础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前提,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没有灵敏的乐感,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更不用说是将乐谱背后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乐感在钢琴演奏中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音乐是声音的语言,良好的乐感促进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应力,让钢琴演奏者更加容易的抓住音乐形象,从而用最准确的方式将音乐表现出来。”由此可知乐感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音乐的表现。

二、促进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音乐的表现分为了最基本的四个要素,分别是体性、力度、乐句和对比,而且这一些要素都是有人的樂感所赋予的。在钢琴演奏中很多学生玩玩都是在意技巧和演奏时的流畅性,并没有更多的去关注音乐的内容、意境、形象以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绪,殊不知这一些才是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灵魂的表现。乐感的缺失,会导致演奏者用错误的方式、手法和感情去表现,就好比把一首抒情的曲子演奏成一首愉快轻松的曲子,这样就失去了演奏的真正意义。要促进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对视唱练耳的学习、鉴赏多种音乐作品、加强对钢琴作品的理解。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加强视唱练耳练习

要提高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视唱练耳练习,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视听能力,该练习分为听觉训练、视唱训练两种。音乐教师应利用日常的音乐素材营造训练氛围,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乐感。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密切相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教师在训练学生时,应将二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听唱能力的协调发展。在视唱训练中,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宜要求过高,否则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予以重视。

(二)鉴赏多种钢琴作品,培训学生乐感

音乐是典型的声音艺术,钢琴家通过改变乐音高低、长短、音色及强弱来编排出不同的钢琴作品,给听众带来各种不同的听觉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丰富多样的音乐类型,让学生感受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调动其学习兴趣。学生在鉴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时,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从而获得丰富的听觉感受。音乐作品包括很多种类,每一种音乐都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学习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时,教师在注意区分第四章节的节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节奏,不同的节奏带来的音乐享受是不同的。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鉴赏各种风格的作品,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三)注重表达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感受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了创作人的巧妙构思与内心情感,艺术家通过捕捉灵感、严谨编排才创作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思维和音乐形象,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涵意蕴,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和学习效果。音乐作品具有旋律性、组织性,每首歌曲包含节奏、和声、曲式、复调等元素,音乐情感通过节奏、旋律来表达,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内涵意义,才能演唱出富有情感的歌曲,否则音乐演唱就仅是简单的节奏复述,缺少音乐灵魂。例如:学习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时,学生对高难度的钢琴技法难以掌握,对钢琴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在弹奏这一曲目时,教师应将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向学生讲解,体会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后,教师应对作品进行演奏,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欣赏完后,教师请同学说说音乐的内涵思想和自己的听觉感受,这样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都可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在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钢琴演奏水平,还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初中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在开展鉴赏教学时,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方法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唱练耳、钢琴作品的鉴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乐感,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初中学生的音乐乐感、鉴赏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辅导,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鉴赏力,为我国钢琴教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树德. 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9:34-35.

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乐感 篇6

关键词:乐感,感受力,表现力

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 时常遇见学生越唱越找不到唱歌的感觉了, 也越来越不会表现作品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演唱的音乐作品老是味同嚼蜡、平淡无奇, 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会受到很大打击, 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乐感,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的乐感, 演唱好作品。

乐感, 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 七大智能又称多元智能, 由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和内省共七种智能构成。1、语言智能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2、数学逻辑智能是运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思考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是能准确地看到周围形象, 并留意细节的能力。4、肢体运动智能指具备良好的肢体运动及身体、大脑间的协调运动能力。5、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乐的敏感性及表达音乐的能力。6、人际智能是指与外界的理解及沟通能力。7、内省智能是指理解自身, 并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能力。

单从乐感来说, 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 (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 , 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 (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 的听觉鉴别和判断, 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作为一种艺术, 音乐就是要传达某种感觉 (非简单的听觉) , 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先天遗传, 也可以后天培养。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 乐感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其二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下面将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的感受能力, 人们对音乐中的欢乐、谐趣、激昂、悲伤、惆怅、或轻松、紧张等情绪, 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染力, 这就是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不同的人, 对生活的理解, 对作品的理解不同, 他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音乐感受力都不相同。优秀的演唱者, 首先应该懂得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培养声乐学生乐感在其培养音乐感受力上应该多做功课。

1、在学唱歌曲中培养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 要完成音乐作品, 首先要学唱, 只有唱对、唱准、唱好, 才有可能产生感受力。这是培养乐感的基础。学生在学唱的同时, 感受到作品的情绪, 基调, 性格, 并且情感上引起共鸣了, 才能完成作品。如果仅仅是学唱, 而不感受作品的情感, 必然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 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

2、通过创设情境, 培养感受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 音乐是一种空灵艺术, 而这种空灵的灵魂是情绪。高尔基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那么歌曲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绪。音乐教学必须用多种方式设置情境, 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作品,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语感的体验是音乐感受力的重要环节。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 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 语言学上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所听到的, 所写的都是言语而不是语言。由于言语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所感的对象, 正因为言语信息能使人们受到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 所以好诗词总是传诵不衰。如《花非花》 (黄自曲, 白居易诗)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在结构上的规律。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 说雾非雾, 本不是花, 本不是雾, 花有所指, 雾有所喻。欲言又止, 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 天明去, 既非花, 又非雾, 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 回味无穷;朝云遽散, 惋惜惆怅。春梦者, 春情也;朝云者,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 描述隐晦而又真实, 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 广为流传。如果加上旋律, 唱起来音高变化多样, 显示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歌词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词的可唱性打下了基础。这两点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这种利用文字信号, 通过读者视觉的阅读、理解来刺激观众, 使其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 以及利用语音信号, 通过听觉对声音信息刺激的接受, 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的手段, 便是语感及对语感的运用。这是词作者在作词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可见, 语感不只是文字信号中的表形、表意、表情因素的简单结合, 而是将各因素与语言信号中的表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对作品语言内容的感受和对作品语言形式的感受有机结合, 才能全面增强语感力量, 形成歌曲的乐感基础。

4、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感受能力。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从美学角度来看, 西方美学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提出:“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 作为艺术审美对象, 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 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 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 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 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 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 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应该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以美学的视角了学习音乐, 感受音乐。所以审美教学, 美学是声乐学生的必修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

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 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 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 因此,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 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1、演唱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

当学生演唱时, 必须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 要求不仅是唱 (奏) 得连贯、通畅、自然, 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音乐的情感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 也更富有感染力, 并且更夸张。所以学生演唱作品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充分。当学生正真的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 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的时候, 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 表现音乐, 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2、让学生在美的形象中去表现美。

音乐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是作品

灵魂的体现。怎样更好的表现出美的形象是音乐感受表现力的崇高境界。美的形象是教化人的, 形象可能是壮美的, 可能是优美的, 可能是柔美的, 千姿百态, 争妍斗艳的形象美。学生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美的形象, 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 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 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 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培养学生获得乐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时期的积累, 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除了学生建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配合。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艺术熏染的氛围进行学习, 而那种硬性的、机械技术练习, 达不到歌唱艺术本身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失去对崇高艺术魅力追求的信心。所以, 教师要注意情感体验,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达到乐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10月。

[2]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3]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中国音乐》编辑部, 2002年7月。

[4]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11月。

[5]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华乐出版社, 2003年2月。

舞蹈教学要重视“乐感”的培养 篇7

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权迎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400715)

摘要: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其教育思想, 特别是关于大学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为当前大学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他的大学理念在大学自由精神之培育、师生自由之交往、精神文化之转化和学术自由之追求上使独立之精神、科学之态度、广阔之知识、适宜之个性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教育至产生之日起, 以培养人发展人为己任, 履行“上所施, 下所效;养子使作善”之任务, 在对人素养、技能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教育发展至今, 却出现了诸多痼结, 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5-0161-02

发展的需求, 难以适应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而且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令人堪忧。

教育本应立足学生的独特性, 培养出个性独特, 善于思考、勤于行动的各种人, 而统一的教学目标、标准的教学

-----------------------------------------------

蹈教学中, 除了对学生肢体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外, 还要用音乐带动舞蹈, 重视对“乐感”的培养。

一、训练节奏节拍, 提高表现能力

节奏被称为音乐之第一要素, 是音乐的脉络, 也是构成舞蹈艺术的要素之一。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在舞蹈中, 节奏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 舞蹈动作要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在训练中首先要有计划地从简单的单节奏、慢节拍到多节奏、快节拍的复合节拍, 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节奏练习, 训练他们按节拍要求准确地加以音乐表现。其次, 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尽量避免用喊拍来代替音乐节奏, 让学生多听各种节奏和节拍的音乐, 训练他们能敏锐地感知灵活多变的音乐节拍, 以适应各种节奏的变化。尽可能地使其艺术表现得从容自然。最后, 课上讲解时虽然可以用数拍来强调动作, 但练习时一定要用音乐伴奏, 将动作和音乐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 积极地体验出节奏的表情功能, 将自己在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之中, 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准确、更生动、更完美、更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理解音乐旋律, 把握舞蹈情感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旋律, 旋律是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 是用调试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 是音乐的灵魂[2]。《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的旋律是何等的优美, 其艺术的魅力百年经久不衰, 试想, 没有音乐的旋律作衬托, 只注意技能、技巧的完成, 最终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只能是苍白无力, 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舞蹈美。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舞者必须学会倾听音乐———听音乐的旋律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会跳出舞蹈的旋律性, 我在教学中安排播放旋律性较强的音乐,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并把自己的感受用肢体的舞蹈语言进行表达, 然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和纠正动作, 学生再次聆听感悟, 最后跳出舞蹈的旋律性;其次, 在设计课堂训练动作或组合时, 注重音乐的选择, 看看与其相配合的音乐曲目的风格是否与动作或组合风格相吻合, 能否抒发相应的思想感情。因为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线条在训练中对动作的提示、身体的位置、情绪的变化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强、弱、高、低, 旋律的起伏都会在舞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形象思维和动力。因此, 只有选择出了适当的音乐, 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绪, 引导学生进入“舞”的境界, 使动作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连贯起来, 让他们在旋律中感受到悲欢离合的情感。

三、感悟音乐内涵, 塑造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是运用舞者的人体为物质材料, 以有节律的动作过程和姿态, 创造出的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 包含诗情, 富于乐感, 能给人美的享受的飞舞流动的形象。[3]一般来说, 一个练习有素, 能够创造出与观众达成心灵相通的艺术形象的演员, 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 即基本能力 (力度、开度、软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 , 技巧能力 (跳跃、旋转、翻滚、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 艺术表现能力 (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诗意、乐感、想象力等) 。可见, 乐感的培养对舞蹈形象的创造是极其重要的。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舞蹈形象的创造能力。在舞蹈教学中, 除增加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的学习训练外, 尤其要重视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首先, 我让他们多欣赏经典舞蹈, 看那些舞蹈家是怎样塑造舞蹈形象的。通过多看、多想达到多吸收、多运用。其次, 在训练学生创作时, 我在音乐选材上下工夫, 选择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 面对优美的音乐, 老师再辅之以一定的背景讲解和启发, 渲染气氛, 深化音乐主题, 这样, 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舞蹈表演的情绪内涵, 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结合指导学生排练舞蹈作品,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乐感去塑造舞蹈形象。

作为一名舞蹈老师, 我能体会到重视“乐感”的培养对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要做好这项工作, 更需要注重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因为“乐感”的培养, 归根到底是一个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它和综合艺术素质的提高是同步的。只有综合艺术素质提高了, 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乐感”, 才能创造出生动鲜活的舞蹈形象。

摘要: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 音乐与舞蹈是最为密切的。舞蹈动作的连续性、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形象的塑造都依赖于音乐。而我们的学生对音乐却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我认为, 加强“乐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舞蹈教学,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与堉.乐律全书论·舞学不可废[M].明万历三十四年原刻本.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篇8

一、培养乐感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学生有了比较敏锐的乐感,才能对学习钢琴演奏更感兴趣。而幼教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女生,将来以后她面临的是孩子。如果能把钢琴学好可以增加孩子对她们的喜爱程度。因此,她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因此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乐感可以决定练习钢琴的效果和质量,如果不培养学生的乐感,学生就会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并且在钢琴演奏中感悟到乐曲的特色及内涵所在,从而在享受中提高练琴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乐感,那么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可以说,学生乐感的培养及提高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乐感是使用比较多的术语之一,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钢琴演奏的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乐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培养乐感不但是每个教师的任务,也是每个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

二、如何在中职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乐感

(一)重视学生正确读谱习惯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不能用文字来表达的声音艺术,乐谱则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因此必须正确解读乐谱,才能把作曲家的真正意图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识谱,并且熟练读谱这一习惯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读谱是指学生不但要把乐谱读准,更要把它读懂。学生只有真正学会读谱,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并把作者的意图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钢琴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正确读谱和熟练读谱的习惯贯穿于教学中。音乐语言如同人的语言,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也是通过不同表现形式的乐句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乐思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表情符号以及音乐术语,在演奏时就不可能正确表达出乐曲的情绪,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要求学生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机械演奏,使练琴成为一种享受,时间长了,乐感也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并且要与学生及时交流,调动起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为乐感的培养顺利打开通道。明确指出在演奏钢琴前首先要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真正理解乐曲想要让听众感受到的内在情感和意境,这样在演奏时才能真正把乐曲完美地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启发和扩大知识面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钢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然后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弹奏。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多听多练培养乐感

有人说,乐感是一种天赋,没有天赋是无法进行培养的,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人对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不同学生之间先天素质确实不同,比如在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确实很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却是五音不全,不适宜学习音乐。但是这些都是个别情况。对于幼师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接受和领悟音乐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她们的乐感。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听对钢琴演奏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注意听就会及时发现因粗心而弹错的音符,并给予纠正,用心听还会识别出弹的声音是否透彻,音色的饱满程度,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练习。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录音、录像、电影、广播电视以及舞台演出等一切传播工具,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进而提高自己的乐感。勤能补拙,即使以前没有接触过音乐,通过不断学习,加大练习力度,也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因此乐感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再加上专业的技术训练与培养的。

(四)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如此,如果对音乐理解得不深刻,对乐曲的理解就不能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行钢琴演奏时乐曲就会缺乏感染力和征服力,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需要演奏者手指的熟练配合,还需要具有精密的思维参与能力,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悦耳,有的却缺少心灵的共鸣,不同学生演奏出来的同首乐曲的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造成有这些差异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对演奏作品的品位、乐曲的演奏风格,或者思想内涵没能好好理解。因此,演奏者只有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诸多音乐术语充分理解之后,才能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演绎出来。因此,钢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作品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乐感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全面提升。

(五)重视与乐感相连的音乐技能

乐感和技术是密切相连的,如果想要练好一首曲子,除了具备良好的乐感以外还要重视手指技能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乐感就难以体现。如果学生在练琴过程中只注意技术问题,分散了注意力,无暇顾及音乐表现,就会导致乐感的缺失。比如在2003年北京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位俄罗斯选手的技术十分熟练,但是缺少音乐乐感,导致比赛失败,由此可见乐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时没有情感的表现也就达不到演奏的目的,也不能称为真正的演奏,而没有成熟的技巧,也就无所谓情感的表现。只有把技术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曲的演奏中,使自己的乐感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重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学好钢琴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拥有好的音乐环境,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达到音乐环境的营造。这里说的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指钢琴乐曲,其他乐器也应尽量多听,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抽不出专门时间来欣赏音乐,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播放音乐,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意无意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对音乐语言及音色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通过多多收看电视音乐,以及观看专家演出等各种形式,接受音乐的熏陶。并且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大胆评论。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参加表演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演奏中体会自己的乐感,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许多优秀作品是把音乐与文学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就像李斯特所说的,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才能使音乐达到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志愿望所交织的那个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可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更加敏锐,想象更加自由开阔,理解领悟更加具有广度与深度。因此在进行练琴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并且对最主要的音乐史时期和派别有所了解,对一些著名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风格和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例如巴赫是一位不追求功名的音乐大师,主要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作品风格特点是富有哲理的、沉思的,情感与思维是平衡的。因此在演奏他的作品时要注意内向、含蓄,情感要有所节制;李斯特的演奏风格是宏大而且热情的。善于表现,能弹奏出惊人的强音;肖邦的钢琴演奏讲究细腻,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通过加强学生对文化艺术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提高音乐表现力,也就是提高演奏过程中的乐感。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如果有良好的乐感就会演奏出动人的乐曲。怎么加强乐感的培养,是所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乐感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摘要:钢琴演奏中如果没有乐感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一样,乐感在钢琴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乐感的培养和提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培养乐感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多练培养乐感,通过对音乐的想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乐感。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培养,中职教学

参考文献

[1]鄢琴飞.中职幼师钢琴多元化教学有效性探究[J].黄河之声,2012(4):34-36.

[2]熊鑫雨.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0):349.

[3]张景玲.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J].职业,2013(24):59.

[4]伊楠.中职教育中幼师专业钢琴教学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14(5):12-13.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篇9

一、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必要性

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的教学中, 包含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将乐谱转化为声音的表达能力, 乐感能够帮助其深刻理解与感受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 将作品淋漓尽致地用钢琴的音符表达出来, 使其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享受音乐的内在美,在愉悦的演奏过程中体会乐曲的精髓所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提高音乐素养,在钢琴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演奏技巧的传授, 而且应该让学生具备较好乐感, 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与练习效果。学生具备良好乐感后可以真正感受到钢琴的艺术魅力,深入到钢琴演奏营造出的意境中,更能从自身的视角领会诠释乐曲中的精华。

钢琴教学如忽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将无法满足学生内心对于钢琴作品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乐感的培养,在演奏中加入情感,使作品更富感染力。

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乐感培养。

在钢琴教学中, 很多初学钢琴的学生只是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的钢琴, 真正学了钢琴后会因技术难度和觉得单调枯燥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 从而出现坐不住板凳和练琴质量低的现象。 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便很难进行钢琴教学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将培养学生乐感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技术技巧训练外,多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与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对音高、节奏、和声 、旋律、音色 、力度、复调 等的敏感 度使学生在钢琴学习中能感受到钢琴作品的情感意境, 并学习在演奏中较好地表现这些情感, 从而逐渐将学生对音乐的本能兴趣变成持久稳定的品质。例如学生弹奏二音连线和三音连 线时 ,可以比喻 成“你好”、“你 好吗”,练习音阶 时可以让学生感觉是在连贯地上下走楼梯, 两个形象的比喻通过语气启发了学生对手指触键的调整。而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生,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演奏方式所表现作品的差异,利用掌握的方法在不同风格、音乐形象的作品中正确表现音乐情感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改变枯燥重复的练习过程, 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如参加音 乐会、比赛 等 ,并对学生 的表现进 行点评或总结, 这种相关活动形式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而且通过聆听别人的演奏及教师的点评能获得最直接的收获与启发,了解提高演奏作品感染力的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自身乐感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把技术和音乐进行结合,乐谱是钢琴演奏的依据,也是作曲家的意图,从识谱开始就尽量要求学生尊重原作,包括表情记号、音乐的分句、速度标记、曲式结构等,这样就可以带有起伏地演奏,有助于从音乐和技术两方面训练作品,从音乐角度出发寻找到规律,使二者可以相辅相成。提高学生乐感要扎实地训练学生基本功,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的触觉才会敏感起来,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同时要避免学生无用的重复练习,因为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自己失去学习乐趣, 只有发自内心的激情才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善于发现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及音乐鉴赏力 。

钢琴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弹错音、不注重音色的现象,这就是说明学生没有养成听觉习惯。音乐本身是门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训练学生的聆听,同时具有对声音有分辨能力,例如声音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之间的强弱关系,大调是明亮的小调是灰暗的,等等,这对音乐形象、想象表现力及培养乐感来说提供了基础。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辨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与老师示范的声音有何差别,分辨通过和弦功能和触键的变化后所发出的音色的变化,这些音色的变化对作品演奏表达情感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弹奏《松雪草》前,可以让学生先聆听作品中的三段音乐,让学生说出每一段的感受,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然后教师示范用不同的触键角度、力度、速度而形成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分辨各种音乐的差异,体会不同声音的感觉,能够分析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美感差异,形成敏锐的音乐听觉。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这部作品,课上可以观看和聆听一些演奏家们对作品的演绎,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作品,感受演奏家们对于作品的演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奏风格。同时鼓励或者安排学生多听一些音响资料或音乐会,因为音乐会现场的音效和媒体传播出来的有所不一样,更加立体真实。也可从声乐、民乐等相关学科专业中吸取营养,例如通过给声乐器乐伴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其中由于涉及协调音响比例的关系与其呼应对答声音是否协调等问题,因此可以促进合作倾听能力增强,也会促进自己独奏时所遇到的力度层次和音乐语气等问题的解决,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感受不同演奏者如何表现音乐的美感。通过启发式教学,边听边让学生挥索弹奏,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演奏技巧,听辨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美感差异,用心感受并理解音乐的美是来自于曲谱本身的美和自我演绎的结合才会使音乐赋予新的生命,学生有了良好的声音概念后,在日常练琴时就会进行比较和调整,然后把有意识的行为渗透到音乐中,自主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有探索精神, 听觉能力提高了自然就有了丰富的乐感。

3.细致分析 ,理解作品 。

为了进一步接近、理解作品,能创造性地诠释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应当对乐曲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知,提高对织体结曲式分析力,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样才可以将乐曲的内涵表现出来,弹琴也会多了些味道,把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布置一首新的作品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对作品有个框架的印象,如作者在作品中需要表达什么情感,表现的事是怎样的风格,学生自己是一种试探性的演奏,课上教师通过分析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把握其演奏风格让学生更了解作品,抓住乐曲的灵魂,通过教师的讲解后自己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一遍遍地予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了解曲子的织体结构, 比如演奏一首《牧童短笛》,先分析乐曲式结构,分析作品是三段体的复调作品,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抒情和欢快的不同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弹奏出两种不同的情绪,这样对于掌握曲子的内涵、了解作曲家的构思、表达一首曲子来说十分重要。可以选择性地分析作者的代表作,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些作曲家的代表作, 同时分析这种结构风格特征及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比较,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奏鸣曲各个时期的比较, 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在早中晚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同时需要提高文化及艺术修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学会拓宽各种事物的视野,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音乐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音乐的内在涵义。

4. 内心歌唱性的培养 。

在理性分 析钢琴作 品把握其 风格的基 础上体会 情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注重内心歌唱性的培养,养成唱谱的习惯,在提高视唱视奏能力的同时丰富乐感。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演奏出乐曲的特色,歌唱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把歌唱中音乐元素沿用到手指上,体会到音乐的美感情感, 把这种歌唱感觉通过手指和内心转变成琴声,演奏时随着音乐内容和情绪歌唱,唱谱时要用心体会表达乐曲,把乐谱通过歌唱的形式在键盘上体现。例如弹练习曲时可以多唱作品的主旋律,紧紧抓住作品主线,同时注意伴奏背景的起伏,结合作品的其他要求,这样练习曲就不是单纯的手指练习了。随着内心感受,对曲子进行乐句划分 ,理解乐句 才能唱出 语气 ,抓住情感 脉搏 ,长线条乐 句要抒情,而带跳音的连音是欢快的体现,抓住上行下行乐句走向是渐强减弱的基本原则, 再把优美的线条与律动节奏相结合增强乐曲的韵律感。要运用内心听觉使钢琴作品的效果结构形成图像, 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情感经验、认识理解,同时结合手指触键要及时随音乐内容的表现而调整。例如弹奏焦鷞的《舞曲》时第一段和三段所表达出的欢快场景时可以要求学生手指相对集中、触键时间短促、手指着力点面积小, 而中断抒情的片段时弹奏歌唱性旋律要用深而慢的触键方法,用手指肚肉垫多的部分贴键触键,手腕自如柔韧,同时加以处理肢体上的配合,这样他们内心的歌唱感就会在弹奏中逐渐得到加强。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 。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培养乐感的重要条件, 有想象才有可能, 是音乐鉴赏到创新的过渡, 避免机械地完成谱子。在培养乐感时,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多联想,从而促进乐感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通过对乐曲的听觉在内心形成感觉再借助想象力这一手段,形成不同的诠释答案,让听众与自己达成共鸣,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比如散板的节奏给人空间的想象,音的强弱会令人产生层次的想象,音的伸张会令人产生紧张与松弛的心里感觉。钢琴作品有描写性和表情性的表现形式,描写性的作品一般会有主要标题,有引导性,学生可以直接了解作曲家的意图, 而表情性的作品经常没有主要标题,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作品。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原有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联想有虚拟模式到具体到作品中形成的场景想象,把音乐联想成与其相似的参照物,从而产生情绪情感波动。例如学生在弹奏作品《北风吹》时,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引子时可以联想宽广的草原,A段时跳跃富有探听的演奏如同牧民骑着马欢唱,B段可以想象是母女深情的对唱表现歌颂领袖的感情, 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更贴近作品,内心产生强烈的心里感觉,也产生了生音乐想象。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有的学生弹琴身体僵硬,演奏出来的声音也相对生硬,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身体协调,还要通过自己适当的语言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歌唱、形象的肢体动作,以及富于表情的示范,要求学生对作品形象的比喻结合联想, 使原本枯燥的技巧练习富于生命力,学生在感受作品的内涵的同时丰富了演奏状态,作品更加完整深刻,学生的乐感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谈二胡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10

在中学二胡教学中, 由于演奏技巧性的问题更为明显些, 许多老师将全部教学精力几乎花在解决学生演奏中的音准、节奏、运弓、换把、揉弦等技术问题上, 以为只要有了好的技术, 学生的乐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形成, 忽略如何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正确疏通技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特征, 发展学生的乐感。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卡洛尔·格兰说:“正如年纪大了再发展乐感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使孩子们在整个技巧成长时期能艺术性地思考问题, 对音乐有感情上的反应。”当然, “技巧”是“乐感”的基础, 如果没有基本的演奏技巧, 就不能干净利落、流畅清楚、准确灵活地体现作品, 无法使乐谱中的音符变成动听乐曲。同样, 如果演奏只有高超的技巧, 而缺乏艺术表现力, 不能给音符带来生命的火花, 那么他的演奏就不能打动听众。因此, 没有“技巧”艺术表现力就缺失内容, 没有乐感音乐就失去活力。好的音乐应该是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内涵丰富的有机体, 它既有精湛的乐技, 又饱含颤动着生命的乐魂。在二胡教学中改变重技轻艺的教学思想, 提倡技术为音乐服务, 克服技术与感情的脱离, 采用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鉴赏力、表现力、感染力等音乐能力的必然手段。

二胡教学首先应该是美感的教育, 即初学者不仅能对自己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包括音准、音色、音量、节奏与旋律发展等) 及演奏中的运动形态 (包括动作的、情感的、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 有一个正确而非定性的审美判断, 而且要具有除演奏以外的其它音乐审美能力。只有具备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完美的音乐审美意识、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 才有可能做到演奏的感情化, 而这种情感的释放有助于学生在再创作过程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比如, 对于二胡初学者而言, 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 教师也要给予审美情感上的引导, 使之有律动感地运好每一弓, 以表达每个音符感情化的色彩和立体化的描绘, 养成“起弓必用情”的演奏习惯;培养他们将演奏“声乐化”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审美体验过程的运作, 既能帮助初学者轻松愉快地解决音准、节奏、弓法等基本演奏问题,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 丰富其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 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音乐思维能力。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需要交流。二胡作为一种极具歌唱性与演奏灵性的艺术, 对其教学的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教学过程, 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二胡学习者的需要。当面对这些数量不菲、条件各异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该怎样选择一种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技巧, 又可以培养良好乐感的教学方式?最佳选择是采用合作教学方法, 例如齐奏与轮奏, 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交流中获得不断成熟的音乐表现力;重奏, 可以使学生在多声部演奏中感受更多层次的音乐形象, 体验更加丰富的音乐情感;而二胡与钢琴合作, 更开阔了演奏的审美视角, 丰富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有利于乐感的培养与发展。在启蒙阶段尽早地创设不同形式的合作机会,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足以影响演奏效果的其它非智力因素, 使其音乐的感受力得以充分自然流露。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一种信任、可亲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的教学关系, 是亲和力、感染力的体现。教师态度和善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采用鼓励式教学, 以身示教, 亲切投入;力求创新、启发学生有创造性地对待演奏;洞察学生心理, 做到包容与严厉并用, 教法灵活, 因材施教;关心每位学生发展, 让他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学习。

此外, 在二胡演奏中, 除了印在纸上的乐谱外, 还必须凭演奏者的理解和想象, 对作曲家的意图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 做到真正理解所需要表现的东西。找出作品中的音乐关系要点, 了解作品的统一性、内聚性、力量性或优雅性。细致分析各个乐章、乐句及演奏曲目的旨意, 掌握各个乐章、乐句的内涵、意趣及音乐美之所在, 体会它的旋律、节奏, 以及它所表达的感情和作者创作的初衷, 让学生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理解作品自身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演绎到乐曲演奏中, 并且落实到每一乐句的技法运用上。让一首作品不再是简单的音符, 而是一句句情感丰富的音乐语言。而演奏者可以自在地通过不同的理解, 充满激情地从二胡中发出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 抑扬顿挫地把艺术美表现出来, 使作品焕发光彩, 用最生动的, 最吸引人的方式, 最丰富的层次变化, 最真实的情感去表现音乐灵魂, 这时, 演奏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还应当让学生明白:优美的演奏必须使作品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音符都必须在演奏者身上唤起一种真的充满艺术使命感的音乐意识。也就是说, 让音乐通过演奏动作融入自己体内, 充分地进入到作品的内在世界去, 就如同一种超越了任何技术和技巧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当然, 除此之外, 乐感还要从视唱练耳和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成;要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来完善。它是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实践及个性、气质、智慧、情感、能力的综合。

上一篇:教学手段建设下一篇:动荷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