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2024-10-06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共8篇)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1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兵团农七师125团小学 付涛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从小对儿童进行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发追求美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美育素质,完成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才能较好的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一、激情引趣,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这更体现了创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上五年级《吹印彩墨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制作好的吹画,问“这幅画漂亮吗?”,学生们回答“漂亮极了”。“这幅画是我作的,但不是画的,是吹出来的”学生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都说:“胥老师,我们也想做”,因为吹印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偶然效果和人为的结果,学生们有意无意的吹着,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也调动了学生更加喜欢美术课的欲望。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现代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就会有害学生的兴趣和天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 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如我在四年级剪纸课教学中,首先根据内容制定由浅到深的教学计划,精编教案步骤,自制录像带,通过电教媒体展现民间剪纸的特点,及了解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技法,从直观去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一般阴阳刻法,接着再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 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

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我上《小鸟的家园》时,以自行剪辑录相带进行导入,看到了浓密茂盛的树林,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量地向学生传输信息,从中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更加丰富情感活动,即态度和谐的状态,我从教材实际出发, 选择使用各种媒体,抓住教材的审美点和电教教材知识点 认真开拓教育点,把教育点作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通过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3、采取各种形式,培养独立创造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组织学生上好美术活动课的重要场所阵地。因为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儿童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以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以所学画,剪,贴,撕,卷,拼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设计活动课中,我先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基础教材的特点,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于是我开展了《毛线粘贴画》,《剪贴装饰画》等美术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教师要根据精编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于是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构思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拓事业,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教育的因素,使每次美术活动课都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自己能真正体会到创造能力对美术课的必要性和创造美的重要性,让创造能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流于形式。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2

英语公众演讲, 是指用英语在公众场合发表见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讲演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演说是指“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 发表见解。”演讲, 顾名思义, 应以讲为主, 但演讲的对象是听众, 我们发现, 在英语公众演讲中却似乎忽略了听的重要性。当下的英语演讲教材主要强调的是讲, 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主要关注的也是讲, 对演, 对听多有忽略。教学研究中, 研究者关注的也主要是讲, 虽然也关注到听众, 但关注听众与关注听本身是不同的两层意思。我们知道, 演讲的过程就是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这里的交流必然是双向的、互动的交流。如果只单方面强调讲的环节, 只会让交流缺乏互通性, 肯定会是不成功的演讲。

二、听在演讲六个环节中的地位

广义的演讲就是指的说话, 包括各种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 涵盖对话、面试、主持、辩论等形式。演讲包括听、写、讲、演、答、辩六个环节, 也可称为演讲六艺。“听在演讲六个环节中的地位”和“听与演讲其它环节的关系”是同一命题, 其内容都是讲听的重要性。

1.听与写、讲、演的关系。从听与写、讲、演的关系来看, 听先于写、讲、演, 是后者的预备或准备环节, 也是所有演讲活动的开端。具体来说, 从输入与输出理论来看, 听与读一样, 都是重要的输入环节。Krashen (1985) 认为, 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 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获得语言知识的唯一方式。

2.听与答、辩的关系。答是演讲中除了讲之外, 与听众交流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辩从狭义来看, 指的是辩论中的辩护, 从广义来看, 更包括所有言语交际场合的申辩言语行为。听是答的前提, 没有准确的听, 如何回答;听是辩的前提, 没有准确的听, 又如何来辩?

3.听与听众的关系。听与听众, 虽然都共有一个听字, 其实, 两者没有必然的直接关联。关注听众强调的是讲的对象, 听的来源, 但并不是听本身。听不仅仅是对听众的听, 更是指对一切信息来源的听吸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听是涵盖了听众的。

总之, 听是演讲活动的起始, 是演讲其它环节的基础。没有听的加入, 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演讲流程;没有有效的听, 就缺乏有效地演讲交流与沟通。既然听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在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中有效地学习并运用听呢?

三、英语公众演讲倾听能力的内涵

我们对于倾听并不陌生, 尤其是教师, 倾听被认为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英语公众演讲场合, 倾听的内涵究竟包含什么?我们并不太明确。笔者长期从事英语演讲教学以及英语演讲比赛指导培训,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反思, 余以为:

首要的是倾听的意识。倾听是一种意识, 一种态度, 一种本能。不要让听众觉得你心不在焉, 根本没在听。在所有人类沟通活动中, “心不在焉”、“没有听”都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一种习惯。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在交流的初期也尝试着在认真倾听对方说话或提问, 但缺乏习惯的倾听总是不太持久。因此, “认真听”不但是一种态度, 同时也是一种习惯。

其三是不可或缺的倾听技巧。倾听也蕴含了技巧。首先要让人觉得你在认真听。有些人在交流时似乎确实在倾听对方的发言或提问, 但对方却并不这样认为。魏斯曼告诉我们:“认真倾听提问者的问题, 不要做任何表明你没在听的动作。”或者作出一些表明你在听的动作, 如时不时点点头, 或重复对方的某些关键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抓住对方发言或提问的关键, 并给出针对性的回答, 这是让对方明白你在认真倾听的最重要依据。另外, 倾听的对象应该是全方位的, 既要考虑到主要听众 (在场的观众) , 也不能忽略次要听众 (不在场的听众) 。另一种情况是:在比赛中选手可能只考虑把评委当做主要听, 演讲的内容, 演讲的姿势主要针对他们, 其实广大在场的听众 (评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都是演讲者的听众分析对象。

四、倾听在英语公众演讲中的应用

1.听的分类。狭义的听专指演讲时的听, 包括提问者, 包括其它听众的反馈 (叹气声、现场气氛声音等) 。广义的听包括演讲之前的听, 演讲时的听, 演讲后的听三个阶段。演讲之前的听指通过听, 了解听众对于演讲主题的态度, 赞成、反对或是中立;通过听, 了解演讲主题的相关信息, 这里其实就是指演讲的准备过程。演讲之后的听是听取听众对于演讲的反馈与评价, 即演讲的总结过程。

2.听的精髓。倾听无疑有大量的技巧, 但英语公众演讲课教学中, 摆在首位的应该是“倾听时认真听”, 这才是听的精髓。初看之下, 似乎不值一提, 倾听时不听还能干什么呢?但在演讲实践中, 不少演讲者或参赛选手由于紧张的缘故, 在听时未能仔细地听, 或者说没有全神贯注地听, 更多的思绪可能是在思考如何做出回答, 或者在思考着如何从头脑中已准备的信息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回答。其实, 听的精髓就是“听”本身。

3.课堂教学练习中的倾听。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堂上, 辩论中的听就尤为重要了。由于辩题多已提前公布, 双方辩手均已有了充分的准备, 都希望把己方业已准备的观点亮相出来, 不太乐意去听对方讲什么, 也不管对方讲了什么, 内心最强烈的想法就是一招制“敌”。主动倾听而非被动倾听, 意味着不仅仅只是听到所说的, 也要听到没说的或尚未说出的, 也就是听话听音了。但正如Gary Rybold指出的:The rest of the debate should then be like a table tennis match with refutation of arguments go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teams. (辩论就像打乒乓球, 论辩双方的观点有去有回) 。重复己方观点顶多只像一个说服性演讲, 而只有对对方的回答作出准确回应才是真正的辩论, 而这时有效的倾听就至关重要了。

4.赛场上的倾听。在演讲比赛的问答环节, 许多选手没有听懂提问者所提的问题, 也许是因为紧张漏掉了, 但更多的可能是确实没有听懂或者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这时, 选手容易做出许多错误的反应。反应1:由于担心评委认为自己英语听力理解存在困难, 试图在没有领会提问关键点的情形下匆匆作答。反应2:希望提问评委能够重复所听的问题, 问道:I’m sorry, but can you repeat the question?一般情况下, 评委会原话重复一遍, 这时如果选手是因为不熟悉某个关键单词或短语而没听懂问题, 原话重复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应3:选手不愿让评委产生没有弄懂题目的不良印象, 试图通过与评委交流问题来得到问题的关键, 结果宝贵的时间一逝而过, 还会给评委留下不真诚的印象。反应4:sorry, I didn’t get your question. Can you make it more clearly for me?这种反应优点有三:其一, 评委会考虑用更简单的方式把题目表述一遍, 而不仅仅只是原题重复。其二, 这样做的话, 就等于是你主动揽下了“没弄明白”的责任, 而不是向提问者提出, 他问的问题莫名其妙, 评委也会因此感受到你的诚实与真诚。其三, 与此相似的是, “外研社杯”、“21世纪杯”等演讲赛事的提问多为针对已备演讲而提, 比赛实践中多有选手提前准备了答案, 只等提问一出, 就将准备好的内容一抖而出, 丝毫不管提问与准备了的答案是否相关, 或具有多大的相关性。其实, 这是评委既考查选手回答的内容, 更是考查选手倾听问题的准确性。

五、结语

英语公众演讲, 讲是必要的, 听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也许都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却做得并不理想。有一个年轻人, 去拜访苏格拉底, 向他求教演讲术, 苏格拉底刚开口没说几句话, 这位年轻人不但不认真听, 反而打断老师的话, 自己滔滔不绝讲了许多, 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演讲, 但必须收双倍的学费。”年轻人问:“为什么要双倍呢?”苏格拉底说:“要教你两门课, 除演讲外, 还要上一门课:怎样闭住嘴巴听别人说话。”苏格拉底幽默的话道出了听在演讲中的重要性, 也是对我们在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应加强“倾听”能力培养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摘要:当前的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研究主要强调的是“讲”, 但对同为重要环节的“听”却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其实, “听”在演讲的六个环节 (听、写、讲、演、答、辩) 中居首位, 是先行的。倾听是一种意识, 一种习惯, 也蕴含了技巧。课堂教学练习中的倾听与赛场上的倾听无疑是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倾听”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英语演讲,汉语演讲,教学,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杰瑞·魏斯曼.闾佳译.魏斯曼演讲圣经2:答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Gary Rybold.英语辩论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声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能力 声乐 分析 解决 创造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和单纯地解决一些声乐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所学知识技巧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能力

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调节感觉器官直到发出最科学动听的声音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精细的工作。因个体差异,所以声乐教学只能通过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来进行,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更准确、更仔细、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首先要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弛有度,然后为每位学生牢固树立一个明确的声音目标,并且不断地强化、重复,使之不断刺激大脑和听觉反应,培养学生辨别声音正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乐教学实则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纠正、解决正误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及时感悟和区别对与错的状态。针对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的分析和示范要求准确,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教学中还可要求学生针对曲目,去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如音乐史料、音乐人物传记、创作手册、创作手法等等,选听作品的音响资料,包括同一时期同一风格或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或同一风格的作品;同一人演唱的不同曲目;不同人演唱的同一曲目;甚至是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目。以此为借鉴,更好地树立准确的音乐形象,完整表达曲目的思想内涵。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运用能力

艺术实践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缩短课堂与舞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成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上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争取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当众演唱的欲望。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上台前的准备。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准备。告诉学生课堂与舞台全然不同:课堂上面对教师一个人,是练习,可以是局部的,可以反复;舞台上要面对大众,是一锤定音,要求体现完整性。

另一方面是艺术表演上的准备。告诉学生上舞台不仅凭声音的技能技巧,更讲究“演”。这就涉及到作品形象的塑造,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及眼神的运用,需要学生通读有关资料,接受一定的形体训练和表演课程,大量观摩各类艺术作品的演出及展览,触类旁通地效仿有益素材,以求准确体会音乐形象,恰到好处地结合身体和表情,让舞台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总结,肯定、表扬哪怕是最小的一点成绩;指出不足,作为以后实践中的借鉴。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音画结合,启迪创造性想象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述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拿出纸笔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现歌曲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创设一副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了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曲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

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2.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歌词

让学生给唱会的歌曲增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启发学生“你愿意为别的小动物找到家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很快创编出“几只小花猫,要呀要回家”、“几只小山羊,要呀要回家”、“几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词。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课还意犹未尽。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4

摘要:在老旧的英语教学中,老师通常只是教授学生一些语法或基础知识,对于文章也只是翻译和解答,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己阅读理解的环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寻找一些实用的英语范文让学生阅读,着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语用能力;教师

以往的英语阅读教课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语言和基础知识上面,却忽略了语用能力的提升。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英语阅读方面也有所改变,从单一的对知识的理解变成更广泛的对语用能力的提高,这样做可以快速提升初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英语水平。

一、表达和了解

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主要从表达和了解俩个方面入手,对于一篇英语文章,首先做的就是要读,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了作者所说话语的意境,最后能根据其意境,能够有所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

英语的口语能力不会因为学生词语储存量而提高,而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听、多读、多说、多思考,久而久之,英语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才能够真正做到英语水平提高。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词语储存量,但是口语水平并不会得到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读的内容,不知道文章的语境、背景、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口语自然而然就不会有所提高。这都是当今英语阅读教育应该改变的,教育部和教师应该针对此问题制定方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

通过了我们以上对语用能力和语用失误的了解,下面我们将总结一下在初中的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没有随着阅读课的逐步开展而进行相应的增长的原因: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不满足英语阅读的需要。现在的中国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三四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这几年的英语学习并没有让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许多词汇一方面学生本身就不懂得这些词汇的意思,更严重的是有的时候出现的一些单词,短语,成语具有和英美文化相关的内涵学生更是不知所云。

学生阅读的语篇形式很少,内容不丰富语篇是语言以特殊的内部意义结构连接起来的语言表现形式。语篇的分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Kinneavy的三分法———表达性文体,相互性文体和诗学类文体,表达性文体强调个人表白,如信件,日记等。相互性文体强调向读者传递信息,如广告,商业信函,社论,用户手册等。诗学文体强调语言和形式,如戏剧,诗歌,小说及故事等。由于Kinneavy三分法的局限性,Werlich(见Savvidou)进而提出了五种文体的分类:描述文,说明文,叙事文,议论文和指令性文体。基于Kinneavy的理论和Werlich的分类,本研究把语篇类型粗分为学术语篇和适用语篇。学术语篇指使用大量专业词汇,用词规范,严谨,表达清晰,明确,属于正式语体的文章。适用语篇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应用性强的语篇。本研究把叙事文,描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的文章归为学术语篇。适用文体指信件,广告文体,备忘录,说明书,天气预报,表格,旅游文体等。从初中英语的阅读语篇形式和类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语篇类型是学术性语篇,即使是实用性语篇,也是被改造过的语篇,因此缺乏语言和内容的真实性。过多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不能向学生提供真实,自然和有效的培养学生情景语言的对话。加上阅读文章多是书面语,加上语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因此直接影响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即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的语用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英语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离不开英语。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师一定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努力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还要把自己的英语知识学以致用,将自己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例如,与学生交流基本的日常事务时,英语教师就可以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伴随着交流的增多,学生自然会被这种英语环境影响。那么,英语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呢?首先,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现代教学工具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地支持教师提升语用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次英语交流会,细心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积极使用英语与同事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及时得到指正。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5

内 容 提 要

语文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 质疑能力的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 质疑、联想质疑。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寻根究底,不要迷信 权威,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注意想象质疑,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表层质疑 深层质疑 联想质疑

竞争时代强烈呼唤创造型人才。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随着年龄、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地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喜欢思考,对许多未知的东西想弄个明白,对未知的领域想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生理发育期,自尊心的发展。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中学生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和解疑能力,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了《看云识天气》,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书写观察日记,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比较、准确分析,去推测、判断天气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

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一致,思想品德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由于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发展,他们对事物或问题的辨认、转换、引申、想象推理做出判断,引发种种大小不

一、深浅不等的质疑。这种心理反应表现一方面是希望更大更多的汲取到知识和获取经验,另一方面是强烈的表现欲望。尽管他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同;思想、情感有差异,它们还是非常喜欢得到表现,进行交流。这时候,作为语文教师,要组织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和探索,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可行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效是他们的学习反应,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示范、引导、激励、帮助。使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努力去析疑。质疑,表现了对现存的不满,表现了对新的追求,即对新的答案的追寻、探讨。这既是促使学生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又促使他们去发展、去创新。学生有了质疑能力。他们对学习就会感到兴奋、兴趣。在质疑到解疑的活动中感到无穷的乐趣,学习的辛劳都将因巨大的收获而全部化解,化为快乐。古今中外的学者是很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正道博士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我们要落实“三个面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善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中,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收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得知他们心中的疑问,进行教学调控。要了解、研究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知识拥有的基础,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研究学生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吸收,还是厌恶排斥,这些都直接应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学生需要的方面来,进行解惑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兴趣,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教学重点和要点中,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许多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原有的知识、技术、经验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质疑的兴趣也最浓;其收获的印象最深刻,效果最好;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

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和联想质疑。表层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具体的字、词、句、段、篇提出疑问。如《春》有这么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同学们仔细揣摩,结合语境去揭示:“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形态的丰富内容。蜜蜂在花下繁忙地来来往往,这个飞来,那个飞去,这个飞到这朵花,那个飞到那朵花;这个刚要停在花上,那个正在紧张采蜜,内涵要丰富得多。这个“闹”字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思路质疑。这是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的质疑。如在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质疑: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从而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深层质疑。即仔细地欣

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如《狼》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又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一方面是为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然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必定紧紧追赶屠夫。寥寥几笔,写出非常紧张的气氛。联想质疑。将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异同点。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征的掌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理解课文。联想质疑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同旧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记忆。质疑学习的这四个形式,既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特征。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思维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再生性思维相对而言。运用它解决问题时,不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一种结构,而是多样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寻找尽可能的解答方法和答案,使学生逐渐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上《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高山挡了路,是不是就只有愚公移山的办法?学生有的说愚公很愚,自己去挖山就很苦了,不要叫子孙吃这个苦头了。有的说绕山开道,有的说不如干脆搬家。有的说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只要人类不屈不挠。有一位学生说“可以打一条隧道穿山而过!”这些意见都正确。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打开了。由质疑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发展,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爱因斯坦也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学生产生了疑问,憋在心里,久而久之,思维的火花就会暗淡,甚至泯灭。学生产生疑问后,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需要教师点拔疏通;当学生提问偏离了教材时,需要教师的调整;当学生的认识浮于表面时,需要教师诱导引岐;当学生提的问题分散杂乱时,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充分讨论后,需要归纳总结。当学生提出独到的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权威。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选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正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如上《陈 涉世家》一文时,当讲到“陈涉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亦死„„’”一句是,一个学生认为课文有毛病,在“陈涉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这样一来,后面的话显然是这两个人说的,而事实上又不可能这样说话,所以说课文有毛病。我就请大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认为是标点的错误,应该在“曰”字之后只用冒号不用引号。因为这是陈涉吴广两个人的见解,并非是两个人说的话,应该把引号去掉。但这不是司马迁的错,而是后人的错,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个学生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要让学生会疑,就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讲《周处》这课时,有这么一句:“(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课文对“二陆”、“平原”、“清河”等均有注释,而且是对的,但对“正”的注释却让人不好理解。有个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正”字不是古今常用,因此不是“正好、恰好”的意思,而是“仅、只”的意思。我马上鼓励对此查找资料证实这个问题的正确。其实,这种用法在魏晋南北朝的古书中常见,《世说新语》中就有多例,如《文学》篇中的“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正得”即“仅得”。又《言语》篇:“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正自”即“只是”。又《术解》篇:“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正是”即“只是”。试想如果不允许学生对教材发表不同意见,那就有可能所教的教材中的失误,也作为正确的东西学习了。而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是非常有益的。这样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除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注意进行想象质疑,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确实像活化知识的酶。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对被理解对象进行想象,产生新的理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发现所描写的不仅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这种理解更为深刻。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发现不是草比牛羊高,风吹倒了草,牛羊就现出来,而是清风习习,绿草悠悠,牛羊肥壮,这种理解也就更为新颖。只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就会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指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语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属于“驱动型”的,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舒展才华的环境和氛围,也 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死海不死》的课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或网络上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并说说能否让死海真的不死。

表演也是有一种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是学习语文的好形式,容易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剧作家曹禺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表演课本剧是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书面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课本里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把它编成课本剧,组织表演,使其中的人物再现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很突出,我们把它改编了,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之中。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他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反复琢磨文中的每个情节。经过精心排练,把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使教学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也将更高。教师要知识广博,备课充分。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着重备问题,要预知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备在先。尽管如此,仍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就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地教学气氛,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思维极易活跃。教师以平等、民主地情状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中,能够很好的鼓动、激励学生去质疑、交流、探索和创造,使语文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钱梦龙先生1981年12月在金华市四中给初二(1)班上《故乡》时,就是以平等、民主的情状,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实录)

师: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写杨二嫂呢?谁的思维最敏捷。„„好,好几个女同学已经举手了。男同学呢?好,请你先说。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师: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大笑)这问题很高级。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生:说明农村萧条破产的情况很普遍。生: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很痛苦。师:你看,我们大家七凑八凑把一个很高级的问题解决了。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那就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的描写,如:卖家具的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讨论的课题是学生的质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是学生讨论中给予解决的。教师在群众进行了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中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有所突破。

总之,我们期盼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下,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福荣

《学生,让课堂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2、张隆溪、周振鹤、葛兆光

智术无涯[C] 天津:百花为恶意出版社,2002.第80页,81页

3、转摘自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

4、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3页.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北京

人教版

2002版

6、张志公

《语文教学教育论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6

[摘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电子商务几乎在各行各业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成为我国发展形势最可观的行业之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面临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习者具备专业的专科理论,还需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而对当前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现的定位偏科、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及培养方式的问题提出了以育人为教学中心,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及构建竞赛课程等培养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一个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总是追求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水平的实际需求。在电子商务领域中,企业对从事该行业的人才往往有更具体的需求方向,要求其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商务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对人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也有着一定要求,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教学需改变传统固定的教学理念,结合市场岗位职能方向合理规划教学方案,使其更符合当下企业对人才职能的需求。

二、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理念

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学生在学习固有的学科知识时,需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新的技能,将所学知识变成一种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创新能力主要以实践培养为主,教学以组织团体进行实践与创造为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步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创造力,改变学生过往盲目跟随教师教学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创业能力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能发展又存在较大差异,创业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时,对该专业的学习意识仅仅停留于未来的就职道路上,对创业未存在明确定位,甚至对创业无任何规划,这使得学生对电子商务岗位的运营与操作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去运营该岗位,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创业能力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始,再逐步过渡至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具有足够的实力去创造自己的事业[1]。

三、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定位出现偏科

从整体教育过程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属于相同的能力领域,因此在实践方向上其路线也相同。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上,许多院校将该能力培养分为了两个方向,将其定位于不同领域进行实践教育,以独立方向为教学指标,这使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达成统一方向。同时,许多院校在面对当前学生的就业压力时,其教学方向也会更偏重于创业教育,使得创新教育缺乏指导,导致教学出现了偏科问题。

(二)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缺乏层次

创业是一项新的职业创造过程,在实际的创业领域上,所适合的人群范围十分小,对创业者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而创新能力则适合所有学生群体,其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道路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同一个教育领域,且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侧重点教学,对不同行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学方式极少以个体差异的培养方式进行。

(三)教育体系缺乏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其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范本为主,根据教材内容来完成对学生系统知识与系统技能的培养,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且教学范围也十分有限。创新创业能力虽在许多院校均得到有效开展,但其教学内容却未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且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融入专业教育中,教学体系存在缺失。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是一个既有实践教学又有理论教学的综合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里,教师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为多见,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被动。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求准备教材资料,在教学时将准备好的知识授予学生,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缺乏独立思考,对知识仅仅是一味地接纳,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给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与影响。

四、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将育人放于教学中心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在教学中做到育人,在服务理念中做到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教学融为一体,做到全程式教学,减少分支的教学模式,将其以更集中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时,需将学生放于培养的中心,根据专业教学所需对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在教学体系上,教师需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进行构建,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扩大教学范围和教学深度,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学校可聘请当地的企业家进行讲座访谈,由企业家分享自己创业过程的心得与进步,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在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将创新意识融入专业理论教学中,并在实践教学过程里突出创新理念,将创新意识渗透于各个阶段中[2]。在打下基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群体进行创业规划,以竞赛的方式来评比每位学生的创业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需为学生准备相应的企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考验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在电子商务课程规划上,高校需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电子商务课程整体课程进行教学。课程规划以就业指导课程与网络创业为主,通过课程的融入使学生全面认识职业方向,具备一定的基础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可将当前各个有名的企业家如马云等人物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激励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电子商务课程作为一项职业进行教学指导,摆脱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职业人士进行指导,开展创业活动,如创业理念设计、创业新渠道、不同规格的企业创业途径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教学达到双重效果。

(三)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突出专业特色外还需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对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融入模块式教学方法。例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图像处理实践中,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盲目跟随、模仿操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将以往教学的侧重点进行转移,转移至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以科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抠图知识时,该图像的处理方式有许多,教师可提供照片给学生,让学生事先对图像进行抠图处理,自主完成抠图过程,通过学生对抠图处理的训练,学生能够了解抠图的特点,自主总结出抠图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像进行抠图操作,掌握不同图像的抠图处理方式,在学生掌握抠图技术后,教师可引进企业真实案例,将企业logo或其他图片的制作融入教学过程里,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在创业教学上,教师可将企业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摆脱以往对教材知识的依赖性,并将教学范围扩大至实践当中,培养学生成为实践型人才。教师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需求融入网络企业案例,如网络企业的销售渠道、网络平台的创新设计、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等,将网络创业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由学生进行组团策划,由小组内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与实施,在团队协作下完成初次创业。例如,教师可布置一个网络订餐软件任务,学生可组成小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由同学A对网络人群的饮食爱好进行调查,由同学B对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进行数据统计,由同学C对该网络订餐APP的运营结构及流程进行掌握,由同学D对该APP的市场竞争对手和风险作出评估,最后由学生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合理规划网络订餐软件,在基于市场订餐软件的缺陷与优势上,创新出更完善的软件APP。

(四)构建竞赛课程

电子商务教学是一项考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外,还需构建相应的竞争模块,针对电子商务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开展一周一次的模块竞赛,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模块竞赛主题,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针对图像处理、网络创业等教学环节将其划分为模块知识点,为其设计竞赛内容与竞赛标准。另外,教师还可将各个模块知识组合成项目内容,在组合过程中以突出创新与创业能力为主,由学生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逐步实践,完成项目的基本运营。如,教师可将网络店铺中的商品图像处理、商品拍摄、营销策划等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任务。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这也对就业人员的职能水平有了更高需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当前电子商务市场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对该职能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有着明确定位,从而结合实际教学,将各个市场需求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群体构建更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案,使教学方向与电子商务职能方向形成良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梁林蒙,杜永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西京学院陕西省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区为例[J].知识经济,(8):43-44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 篇7

同时, 语法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长期争论的焦点, 赞成语法教学的阵营主要采用显性的语法教学法, 关注语言结构和词汇等知识。但这种方法不太注重语言的意义和在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而受到交际语法教学法的诟病。后者提倡隐性的语法教学法, 呼吁放弃传统的语法教学。 (林正军, 2015) 本文将讨论如何将语用能力培养融入传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以期在不影响句法和语言准确性的同时, 培养出学生的语言实际使用能力。

一、语用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在讨论语言能力培养时, 首先需要厘清语用能力是什么。Thomas (1983) 将语用能力划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Leech (1983) 也从学科的高度提出与此相似的划分, 认为语用语言能力与语言形式相关, 是遵循语言规则遣词造句及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而社会语用能力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 是恰当地利用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关于语用能力的具体内涵, 李怀奎 (2005) 从言语行为、语境以及交际者的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语用能力框架:首先, 交际者应该能够识别或者实施一系列言语行为;其次, 交际者应该能够识别出不同的交际语境, 了解交际者的社会距离和权利高低以及言语行为的强加度等因素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再次, 语用能力受到交际者自身的语言水平, 学识高低, 对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卢加伟 (2013:67) 从语用信息加工的角度指出交际者首先要具备识别语境的语用意识, 再提取出早已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语用知识, 最后作出恰当的言语行为的语用表现。

语用能力比起语法能力来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首先, 语用能力较为强调语言的得体性, 较难被描述和规则化, 因此也就难以传授。其次, 语用知识不像词汇或者语法知识是显性的和具体的, 它本身具有隐性的特征, 这就使得学习者哪怕长期处在目的语的语境中也不易察觉。 (Kasper & Rose 2002) 而且有些语用规则的应用是潜意识的, 学习者只有在动态的交际互动中才能更好地习得。这都说明, 语用能力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 它存在于人们对语言的具体使用中, 也是人们理解语言的保障。 (何自然, 张巨文, 2003:4)

二、语用能力现状

从大量研究和调查结果来看, 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其语用能力都不容乐观。英语的交际能力与语言知识极不匹配, 比起语法能力, 语用能力明显滞后, 语用失误比较明显。 (何自然, 1986;孟梅, 刘秦亮, 2000) 学生对诸如道歉 (刘建达, 2006) 这一言语行为以及礼貌用语的得体性 (高瑞阔, 2009) 的习得状况均不理想。这些研究都从不同层面直接揭示出不管什么程度的外语使用者都会出现语用失误, 而且语用能力的薄弱体现在诸多方面。这当然与外语教学领域对语用能力的重视不足有直接关系。但究其深层原因, 很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语用能力是伴随着语言知识的增多而自然而然就提高的。 (Widowson1979)

事实上, 研究发现语用能力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随着词汇的扩大, 语法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增强, 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之间没有正相关的关系。早期的研究, 如洪岗 (1991)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语用能力调查, 结果显示语言能力较弱的大一学生和语言能力相对较强的大四学生相比, 语用能力差异不大。进入新时期以来, 李燕, 姜占好 (2014) 通过重新设计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式, 对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查, 结果发现学生的总体语用能力依然薄弱, 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具体来看:不同语法程度的学生均对语用能力中的文化知识掌握得最好, 而言语行为知识最不理想, 但是言语行为方面高年级学生比起低年级学生有所提高。这体现出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足够地重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言语行为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该研究也发现, 在语言使用的适切度这一纬度, 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反而不及低年级学生好, 这说明在语用教学中恰恰需要着重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学生的语用能力当然与时下语用教学的现状密切相关, 因为学校和课堂是学生主要的二语习得环境,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语用能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语用能力。与此同时, 姜占好 (2013:139) 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以及大学公共四、六级和英语专业考级限制之下, 外语教学的重点一直放在纯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提高, 教师无暇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 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就缺乏了课堂的训练, 自然语用能力相较于语法能力显得滞后。

三、在语法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以结构主义语法为主导, 注重语言知识而忽略交际能力, 因此, 在学生的语用能力亟待提高的环境下,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使用能力便成了外语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大量的输入, 语用能力是否可以得到提高的。大量研究已经从不同侧面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 (Taguchi, 2011;姜占好, 2013;何自然, 2003) ,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Kasper & Rose (2002:269)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不仅言语行为等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 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而且, 学习者在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情况下, 显性的语用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语言使用中的语用信息这些隐性的不易察觉的知识, 并且配合足够的课堂练习和实践应用, 最终能够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语用能力的发展。

在外语教学中, 语用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结合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 而大学语法课的教学目标正是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语法知识 (包含句法、语义及语用等) 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这说明, 语法课堂是较为理想的教授和练习语用能力的地方。而如果语法教学中忽略或者剥离了语用知识, 那么语法内容也就显的单调枯燥, 与实际脱离;相反, 在学习语法结构等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该结构的语用功能, 恰好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语法教学的真正意义。其次, 将语用知识与语法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和学习, 可以使本身不易描述和规则化的语用知识和特征不再显得空洞和抽象, 而显得更加具体。再次, 大学英语改革的大趋势为语用能力与语法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好的契机和环境。在改革的驱动下, 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方式得到得到越来越多的提倡, 此类教学将语言系统知识和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习得语法知识, 最终使语法更好地服务于语言交际 (杨洪玉, 2014) 。以上几点都说明通过语法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四、语用语法课堂模式构建

在构建课堂模式中, 首先考虑的是显性与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显性与隐性教学既是语法教学争论的焦点, 也是语用能力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Kasper &Rose, 2002;戴炜栋, 2005) 显性教学强调教师对语法和语用规则进行明确的解释, 达到使学生能够具体了解或总结出元语言规则的目的;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 不直接讲解和传授元语言规则, 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语境、交际环境以及真实语料, 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 能够恰当地在交际中选用恰当的形式进行交际。

在构建基于语法的语用能力培养课程时, 应该重视语法知识的基础作用, 并结合一定的语用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构建语用语境, 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课堂上最大化地应用语法知识去实践语用知识。首先, 作为基础的语法知识可以通过一定的语用呈现来进行引入, 使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将独立的语法点融汇到语言的实际交际中。在此基础上, 再提供大量的句子或者篇章的信息的输入, 启发学生就某一个语法点总结出元语言的结构、语法等特征。之后, 在引入语用知识时, 教师应该注意结合相关语法知识来介绍与此相关的语用知识或者原则。最后, 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语用交际的机会和练习, 同时辅以教师的反馈。这样以来可以使语法知识与语用特征形成交互的知识网络, 让学生体验到语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关系。相比戴炜栋 (2005) 提出的语用教学的显性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方法由于结合了语法知识而使得语用特征更加具体;而且, 即使是以句法结构为主的语法教学模式, 也可以有机地融入不同句法结构的相关语义、语用特征, 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语法结构的基础地位, 反而会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的深化。

例如, 在讲解英语语法中的时态时, 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播放包含不同时态的几个视频的节选, 激活学生对这一语法点的体验和认知。再通过单独呈现的句子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时态与时间概念的关系, 以及不同时态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相应的语义信息。在语用层面, 可以通过使用诸如“I thought”以及“I wondered”等结构上表现过去时态而意义上并非过去的句子, 让学生理解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使用, 并通过与“I think”“I wonder”在表达现在意义时表达效果的对比, 引导学生看到过去时与现在时不仅体现了时间的远近, 这种远近距离也可以应用在社交关系中, 根据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和身份来选择合适、恰当的语言。最后, 教师还可以辅以相应的课堂练习和操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用意识。

这样一来语法知识与语用知识就形成了彼此促进的关系, 既可防止语法知识成为枯燥的规则, 难以理解而且迅速被遗忘,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理解的深化。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 语法知识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语义和语用知识实际上揭示出了隐含在规则后的“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做也符合认知框架下的体验认知教学模式对语法教学的新的要求。 (孙崇飞, 2015;卢加伟, 2013)

五、语用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从当前语用能力培养现状来看, 在语法教学中融入语用能力培养时首先应当着重提高的是教师的语用教学水平, 需要教师从自身对待语用知识的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适当调整, 以适应语用能力培养的新要求。2010年季佩英通过分析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大赛上海赛区的比赛视频, 发现在语用能力培养方面, 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教师还没有将语用能力纳入培养范围。即使教授了语用知识, 其内容和数量有限, 以文化知识为主, 这一点与李燕 (2014) 的语用能力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文化内容作为英语教学课程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重视, 但是言语行为知识和适切程度等知识并没有被给予足够重视。对许多教师来说, 语用知识似乎是理所当然就会的而不需要教授。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就需要在英语教师, 尤其是教授语法课的教师中形成共识, 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最终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方面都有提高。

其次, 在具体的语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当尽量减少使用“正确”与“不正确”的评价和反馈方式, 多使用“恰当”“不恰当”的表述, 让学生明白语言使用中更重要的是适切程度。对于不合适的表达, 告诉学生在交际的对象发生改变时, 某种表达方式就会成为合理的选择之一。同时, 就某一结构和语言现象, 注重让学生探索其语义和语境知识, 通过情境化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过程中, 应尽量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作为课堂的例句或者练习, 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地接触到真实语境下有效语言输入, 达到语法语用同时提高的目的。

最后, 应该适当对母语的语用知识加以利用, 促成积极的语用迁移来。迁移本身包含正负两种可能性, 但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定程度的母语语用知识, 为英语与母语之间搭起桥梁、缩小差距, 使其成为目的语语用学习的有利资源。对于两种语言中差异较大的语用知识, 则可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 避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进行不恰当的语用迁移。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语用信息的敏感性, 还可以减少迁移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谢媛媛, 2009) 如果对语用能力的跨越和语言的共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很可能在外语教学中忽略大学生的较高的认知能力, 使得课程设置无法激起学习者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六、结语

语用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必不可缺的必要组成部分, 应该在外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提倡将语用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的语法课程, 将语用特征与语法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通过语义、语用知识来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使语法与语用在互动中彼此促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提高自己的语用培养能力, 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反馈方式, 积极利用语用迁移, 全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下, 如果教师还不能对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有全新的认识, 不改变思路, 仍旧在教学中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法课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结构讲解和习题练习阶段, 那么就很难培养出能够应付新挑战、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摘要:语用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在外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语用能力现状, 提出将语用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的语法教学中, 让学习者在学习语法的同时通过语义、语用知识来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最终达到语法与语用在互动中彼此促进的目的。本文还提出具体的构建语用语法课堂的模式, 并提出几点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造环境 技巧训练 形式多样持之以恒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英语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现在的月考、期考及中考,听力分值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对学生的总分获得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搞好听力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呢?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采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平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听力能力训练,并持之以恒,我想,学生会在各种听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本文就如何搞好听力教学、如何搞好听力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营造语言环境入手,强化学生听力意识,在课内尽可能多的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在课内尽可能多地创设语言环境,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而且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外语氛围。努力排除母语的干扰,老师用学过的英语讲解新词、新课、新句型和课文。如教课文时先用学过的英语理解一些句子,然后请同学合上书听课文录音,并回答几个中心问题。此时,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器官的积极性,听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随着VCD的普及,我们可使用英语资料片进行听力训练。演唱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普遍具有悦耳动听、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经常收听英文歌曲是锻炼听力的好材料。音乐对人的心理暗示,注意联想等作用,更利于理解听力材料

2、加强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时,他总是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主动学习,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但兴趣是靠教师培养的。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情趣逼真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趣味性及成就感。

二、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听力解题技巧和良好的听的习惯

现行仁爱英语教材的听力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有选择、判断、填写单词或句子。因此在听力训练时,让学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紧张心理,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很多学生在进行听力之前总是心情紧张、恐惧、害怕,担心自己听不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你可以这样想,大家平时在一起学习,一起进行听力训练,此时我听不懂,未必别人就能听得好。只要有上面的想法或心情。心理压力一旦放下来,自然就不紧张、不害怕,那么就可以从容去听了。

掌握适当的方法:

①预览 利用正式播放录音前几分钟时间,快速对听力材料进行浏览,使我们对要问的问题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了解。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大脑中先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②粗听 有的时候不需要对材料中的个个细节都了解,都知道,只需要对所要的问题找到答案即可。

③精听就如上面所述,简单的问题明了的答案,只需粗听就可以了。但在听力材料中有许多问题是对材料问题的理解,。就要去精听,多听几遍,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明白材料的内容。

④听写 听写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听力水平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每一节课的前几分钟进行。每日一听,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最好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或一练习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性再好,未必就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下来。所以说适当的笔记能帮学生把听力训练搞得更好。

⑤听力还要讲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以从最简单的单词听力开始,然后逐渐到句子。对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关键词及时记下,要特别注意首句和尾句,因为首句往往是说明说话者的目的及主要内容,尾句是对内容的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听力精确度和听力写速度就会有所提高的。

三、最后,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英语听力更是不可少的。语言是一种习惯,没有反复的操练和时间是很难产生熟练的技巧。要在大量的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本领。在各种听力考试中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形容女孩漂亮的句子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全国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