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2024-06-0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共12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取向之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体育教学中重视德育, 响应了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在学校课程体系中, 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人际交往技能, 养成团队精神及合作与竞争意识, 形成规范意识, 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都具有特殊的功能。

1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特点

1.1 贯穿性

德育教育始终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作为暗线进行串联教学的。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德育中心, 使学生不仅得到本位的知识, 更要懂得延伸的道德内涵, 在技术学习的同时还要学到做人的道理, 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1.2 随机性

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 人数参与多, 活动范围广, 内容多样性, 个体差异表现强, 随机突发事件也就相对其他科目多, 这样就使德育培养过程有随机性质。

1.3 动态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 (如天气、场地、人群) 的干扰和影响。这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等薄弱环节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

1.4 参与性

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如: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和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实施的模式

2.1 灌输式教育

通过说教和强迫方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体育教学当中有些过程必须强迫学生接受和理解道德观念:如课堂常规, 就是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 按照体育课的要求进行, 强调学生的“尊师重教, 集体意识, 爱国意识”等。

2.2 价值澄清

利用有价值冲突的情景或问题, 激发儿童自己进行判断并拥有自己的观点, 但教师的观点不强加与他们。这种模式运用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于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当中。

2.3 理性为本

道德教育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那种价值观是比其他的更恰当。应当说理性为本, 道德教育是贯穿教育德育的始终的方法。

3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关键

德育是对个体的道德培养的过程, 而道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移情和角色承担倾向的自然结果, 道德的发展不是一个内化过程, 而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重新构建是为了使儿童自身的道德结构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或道德情境的结构之间求得更好的“匹配”。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渗透是三个因素构成, 一个是教师群体, 一个是学生群体, 一个就是外部的条件。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关键就在于, 教师群体怎样借助外部条件构建学生群体的新道德情境, 促使每个人都向下一阶段发展状态。

4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实施途径

4.1 教师对德育的正确认识, 积极贯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首要通过教师来贯彻和实施的, 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授课过程中就不能考虑到德育的因素, 也不能发现和利用进行德育出现的最佳时机。教师在备课中要预想到德育培养可能因素和必须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

4.2 对参与的学生个体, 因势利导

体育教学过程中, 是面对很多的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过程,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 学生在活动中, 能够显露出各种行为, 情感意志, 道德修养,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 在同等的条件下, 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胆怯困难等等。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 及时教育、沟通和引导。

4.3“明星”效应的合理运用

(1) 教师的效应。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育人首先育己。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为人师表, 穿着得体, 传达给学生以严谨、向上、生动的形象。再者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 优秀学生的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时适宜的利用学生当中比较优秀典型的同学作为示范点, 利用学生的好强心理, 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机能, 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体育名人效应。

利用单项教材当中的众所周知的名人事迹, 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跨栏教学中, 可以结合刘翔的典范, 激励学生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去认真锻炼体魄,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4 偶发事件的正确引导

教学过程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 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接力教学比赛中, 有个学生摔倒, 膝盖跌破了, 可他还是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一般事例, 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明确指出该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 为集体争光。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 给予适当的批评, 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和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 结语

新课程下,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重点放在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上面, 对学生的道德, 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有力的帮助, 以满足社会化不断进步需要。教师要端正德育态度, 从小到大, 从点到面, 切实灌输德育目标, 结合教学实际, 构建新道德情景, 促使每个学生都向道德的下个阶段发展。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呈现的是生机勃勃, 教学理念也是百花齐放, 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是没有变, 对于体育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体育工作者不仅考虑教学思想, 教学改革, 还要对怎样运用体育文化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 存在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旨在浅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的意义, 以及特点, 关键, 模式,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方法途径, 希望对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师德育培养的观念和切实落实德育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体育教学,德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 (美) 阿伦.奥恩斯坦, 余强译.当代课程问题[J].浙江教育出版, 2003.

[4]韩宝昌.体育课中道德激励方法的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5]梁庆林.德育渗透的“点, 时, 度”[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2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教育,其在保障学生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大纲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德育培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针对德育培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德育培养 中职 音乐 教学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缺乏自信。在学习上,他们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而在思想上,他们又往往容易陷入到自我轻视的境地当中。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将成为中职生成长发展的极大障碍,造成更加不愿学习然后更加轻视的恶性循环。可以发现,在中职教育中,总有一些学生的文化课程很好,但是却胆小懦弱,缺少友爱。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集体精神。因此,通过中职音乐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音乐教学往往可以通过一些艺术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活动往往是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以教室讲台为舞台,让学生在整个班级面前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通过歌曲表演、合唱比赛、舞蹈表演等音乐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其令人欣赏的一面。一方面,这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通过优秀的自我展示实现自我肯定,另一方面,还能在班级其他学生之间建立互相欣赏的联系,让整体学生之间融汇出一种集体精神,从而在他人自信得以建立的同时也得到自我自信心的提升。而教师在学生表演时适当施加肯定的表示,一个鼓励、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莫大的推动作用,这点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并且,通过参加音乐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并在不断的活动当中得以发挥,而这也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他们才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才能热情饱满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职教育每年都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了大量的一线工作人才,可以说中职生组成了国家的未来的基石。因此,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乃至民族的高度。音乐是一种具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而良好科学的音乐教学不仅能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培养,还能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黄河大合唱》,其作者洗星海的爱国事迹以及这首合唱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都让人动容。在教学时,适当延伸讲述其背景故事,宣扬作者的爱国情操,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真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从《黄河大合唱》那气动山河的磅礴气势中感受到如黄河般汹涌澎湃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受到感染,间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自我情怀的提升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是整个社会对于个人行为规范和道德行径的要求,也是决定学生能否良好成长取得

较大的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代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学生容易在这种娱乐性的音乐中迷失自我。若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那么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综合的发展,更不用说实现教育的目标了。音乐的欣赏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良好科学的音乐教学能利用学生对于“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教学中、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培养,使学生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美化学生心灵使其全面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发展。而《中职音乐教学大纲》中也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音乐教学要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为社会各行业献身的精神。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获得综合发展成长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而音乐欣赏教学则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并理解“美”的能力;结合课外活动的音乐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身心的综合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对于美化学生心灵,保障学生全面成长上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如讲解《命运交响曲》时,通过对贝多芬生平事迹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对交响曲本身意义的理解,可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智力的同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体会贝多芬那拼搏与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

又如,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的巅峰之作。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旋律结构和曲风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我国那一时代民间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特点,体会那行云流水般起伏连绵的律动之感,了解到我国音乐的典型特色,还能从阿炳的生平事迹中学习到阿炳那令人钦佩的品格和气节,从而又能加深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体会。而也就在这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总 结:

德育培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当合理、科学的德育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3

关键词:德育教学;感情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以往,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都以思想政治的教育为主,校方认为自己的责任只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对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关键作用的认识。中职学生,年纪轻,处于青少年时期,处在性格成形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感情心理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着复杂的念头和矛盾,这是内心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此时的中职学生内心情感毕竟还是不成熟多于成熟,很不稳定。今年,我们对一百多位中职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三十的中职学生的认识和非认识系统都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非认识系统受到严重压抑,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表现出缺乏信心,有强烈自卑感。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容易多疑,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有很重的敌意、戒心,整天郁郁寡欢,导致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老师的管理教育有强烈的逆反心,情绪对立突出。

如何消除或者尽量的缓解这部分中职学生的不良情绪呢?笔者认为要从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入手,加强德育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普通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学习的激情、情趣,情通则理达,比仅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重要得多。教育学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心中喜乐自信,那么学生自己也能去好好学习。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总结出的教育经验,表明了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情感培养的好处与重要作用。人在做成大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要去接受良好的教育。现代的教育经验也让我们知道,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老师像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此看来,教育工作不光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这之前首先要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和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有良好的和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我工作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向大家阐述德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感情培养的重点以及方法。

一、博爱育情

培养中职学生的情感,笔者采用“爱的教育”,把对学生的爱参透到德育教育中,把爱像甘露一样洒向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自信起来,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感,并把它转化成对生活学习的积极动力。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面对的虽然只是一些条框、制度,但教师可以自己想办法,通过科学的手段,融合自己对学生的爱和热情,结合课堂实际,上好每一节课。把书本上的制度、框条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认真探讨,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真心实意,和学生共同进退。这样既能生动有效地教会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和学生建立了感情。

优化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称作德育设问,也是老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感情交流的重要组成。德育设问中问题是关键,所提问题要精心设计。问题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能巧妙的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自信,让学生的非认识系统及情感能得到发展。

二、教中生情

德育是提高中职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情感产生的基础就是认识。认识丰富了,情感就丰富;认识深刻,情感亦深刻。古人有云:“知之深,爱之切。”因此,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下手,教学生通过理智,支配情感。具体的教育步骤,可以参考以下:

(一)让中职学生自己明确了解德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以及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在教学

中的地位。

(二)教师要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充满感染力和融入了自己的热情的教学来和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感。

(三)组多学生进行社会活动,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如: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自信,产生快乐的情感。

(四)挖掘出德育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表发出情感的因素。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进行情感的诱发,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发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带上正确的道路,让学生拥有美好纯粹的情感体验。

三、以境护情

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某些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特殊情感。因此,在对中职学生德育教学情感培养中,要尽量优化学生们的情感环境,或者为学生创造新的适合情感发展和维护的新环境。有了有利的环境,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道德品质就会得到提高和升华。德育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诱导,帮助学生走出思想的困惑,重整信心,投入到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中去。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环境进行利用,善于引导性教学,提出非常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面对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探索,或者把原有的问题转换形式,进行第二次探讨,提升学生应变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并使得思维更加有广度、深度。

四、美育续情

美的教育是产生美的情感的关键,美的情感有利于产生美的情绪体验,塑造良好心理品质。要实施美的教育,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博学之美。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隐藏情感点,讲授德育基本原理,还要把书本中的知识观点结合实际价值,通过探讨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美的魅力所在。此外,教师还要有善教之美,这就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功力上面,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讲解过程中不但能讲出本有的教学内容,还能用各种方法进行知识的扩展,能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科学知识展现出来。

综合以上论述,德育教育过程中,只要老师对认真、仔细地去挖掘问题,通过合理方法解决问题,就能很好地完成对中职学生情感的培养。方法很多,但要注意以人文本的原则。教育的目的要能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感受到老师对自身的关爱和尊重,让学生有自信、积极的去学习和展现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情感和敢于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志勇.论加强情感培养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60)

[2]王华萍.浅谈种植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2)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4

1 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便担负起社会责任。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进步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而要维护国家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觉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 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助的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圈子中, 我们就必定会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 而不论我们和什么复杂的人发生多么复杂的关系时我们都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人与人直接的交往离不开互助和合作, 学校体育教学更是如此, 无论是教学内容, 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互助和合作, 比如教师在备教学内容的时候都会在准备部分中加入体育游戏, 而大多数体育游戏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能让自己团队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于是把自己的形象、弱点等等都抛之脑后, 于是与队友发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良好的文明习惯。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市场经济体质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为了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不惜利用各种手段做出各种危害国家或他人利益的事, 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考验我们意志品质的事情, 对于每个阻挡我们前进的阻碍物我们都需要顽强, 而体育中长距离的耐力跑就是锻炼我们意志的最好途径。

1.4 人际交往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成了我们少忧生活的润滑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能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 而且有利于在竞争中加强友谊合作,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彼此间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美国心理学家Brawley的研究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易于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2 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培养

2.1 课前

2.1.1 备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广泛, 不同的运动项目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 应该把德育纳入教学内容之内,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品质。例如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准备部分中的体育游戏又是整堂体育课的“提神器”, 体育游戏可以使整堂课轻松愉快, 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分辨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 而体操项目偶然性比较强,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保护与帮助, 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

2.1.2 课前思想灌输

教师在上课之前极力宣传奥运会的宗旨, 和学生讨论近期的体育赛事和体育热点, 介绍我国运动员的光荣事迹, 并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 弘扬和平、健康、快乐、平等、公正的体育精神。

2.1.3 教师的仪表态度和语言举止

体育教师为人师表, 要文明执教, 既要有一般教师所有的对工作认真严谨、积极向上的教学热情和信心, 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突出的技术技能。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 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教师的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尤其教师的示范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2.2 课中

2.2.1 教学常规

体育教学常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的特点, 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学生在课堂中所要遵循的教学规定和具体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爱护公物等的优良品质。如:上课铃一响学生应自觉站好队, 体育委员整队后检查着装后向老师汇报人数, 师生相互问好, 若有迟到的学生应向老师打报告说明原因, 经老师许可后再入列, 下课后师生相互再见等这些最基本的教学常规能培养学生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好作风。

2.2.2 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达到体育教学目的的核心条件,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方法中去又是体育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用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动作技术, 此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的能力。再如暗示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 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避免产生逆反心理。

2.2.3 教学环境

环境严重的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 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应对所有的难关, 遇到困难时才不会束手无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品德, 例如刮风下雨天、课堂中途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同学之间发生争吵等, 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教师要对偶发的不良事件指出要害, 给予适当的批评,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快速反应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和判别是非的能力。

2.3 课后

2.3.1 课后小结

在体育课的结束阶段, 体育老师不仅仅会让同学们放松, 还会做一些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不仅仅总结归纳课中所学的内容, 还会总结同学们在此节课上的掌握情况, 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 能够在身体上和思想上有所受益。

2.3.2 课后归还器械

大多数体育课要用到器材, 学生下课后理所当然得自觉归还器材, 体育教师教育学生多为他人服务, 自觉地对场地和器材进行维护, 爱护公共设施, 这既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 爱护公物的思想品德, 还养成了对待事物善始善终的优良品质, 制止了半途而废这种不良作风的发生。

3 结语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融入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必须牢记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时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良好的影响, 使这些学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及日后的社会工作, 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骄子。

参考文献

[1]陆平.对高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几点认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徐辉, 蔡志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研究, 2002 (2) .

[3]韩宝昌.体育课中道德激励方法的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

[4]刘静.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函授通讯, 2001.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篇5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华

摘要: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课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课;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这一代的青年,你们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你们的事迹,能不能为你们这一代感到自豪,就是要看你们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把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训练的人,组织团结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争论、批评,在这个基础上,真正开展学术合作。要看你们是不是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去解决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真正为中国人争光。”这说明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人文知识的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德育课教学应与时俱进,赋予德育课新的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进行引导、培养、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1、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人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一的人文教育一样,都将造成理智的扭曲。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对,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 1

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精神的素质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只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则是制造“机器”而非“育人”。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者,因此,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2、人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

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按恩格斯的定义而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中国加入WIO后,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办学机构的介入,必然带来西方教育市场的开放,面对‘西化”、“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上消灭民族的不良用心,只有保持本民族人文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强国之路,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3、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人生的成败

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契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学生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中的人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的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本身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1、紧扣题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人点、关节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含有人文精神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点化它。例如,讲经济常识时,应着重指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环节中的活动,各个环节要求遵循一定的动作规则,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而对于法律常识教学,应教育学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讲述哲学常识时,应把握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加强理想和信念的人生观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之中

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新闻晨报于2001年9月刊登一则报道: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从敦煌西行出阳关,经楼兰的古丝绸之路,沙土肥美,驼玲阵阵。对此,一代代敦煌人以水为荣,以绿洲为荣。而直到近年来,脚下湿地、地下水的泉眼渐渐停止了呼吸,与沙漠戈壁四面相拥的敦煌人有些惊呆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疯狂挖井。

通过这一事例的介绍、分析,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3、联系实际,针对学生个性气质进行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关系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尤为突出。进行人文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针对有些年满十八岁的学生在参加选举时投弃权票的现象,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全公民神圣的权利,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每个公民都应珍视这一权利,不能等同儿戏,这样来培养学生法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郁郁寡欢,这时,应及时指出人生的道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总会的挫折和坎坷,要面对有敢于失败的勇气,及时对学生进行毅力、自信等精神范畴的教育。

4、宽容、理解、尊重、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老师给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他们就会多一点自愿,多一点自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在校学生难免会违反校纪校规,作出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对此教师尊重应学会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不仅能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信任学生,力争克服单向灌输、翻旧帐、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而应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决不能仅靠学校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应该提高德育主体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自觉的做到从他律――自律的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周建新.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7):15~16

德育培养在美术教育中的“滋生” 篇6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都产生重要意义。教师要运用肢体语言,利用可视形象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以人和大自然为范本进行辅导,以战略眼光培养人才素质为本,而不是只看眼前的模仿像与不像,规矩与不规矩。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手又动脑,有趣又快活,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信。

一、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了学校,有了学校就有了与美和艺术有关的教育。西周时期为了培养“贤能”——道德和才能兼备的人才,大学和小学都实施了六艺教育。六艺教育有六门学科组成:(1)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中心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2)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3)射,射技教育;(4)御,以骑马射箭、驾驭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5)书,画、习字教育;(6)数,简单的读、写、算教育。看来,中国以道德教化和改造社会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观在西周就已经形成了。在以道德美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高度的肯定。美教、诗教、乐教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是道德教育的载体,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伦理教化的活动中,在人格成长、人性完善的过程中,艺术审美教育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把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大力推行艺术教育的是民国初年的蔡元培先生。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将美术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宗旨之一,将美术教育与科学相提并论,后来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希望由此达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这种美术教育思想本质上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一致的,在蔡元培先生的带动下,中国的美术及其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对中国反封建的新思想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德育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容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各个方面,而我国教育基本目标则是全面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准确地说应当是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或者说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在人格培养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审美才能体现完整的人格。

人格的发展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向着高尚的境界发展——这是其外在的要求;二是要自由发展——这是其内在的要求。而美术教育真适合这两种要求。首先,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它超越了物质、功利方面的要求,摆脱了各种狭隘、低级的欲念,追求的是纯粹精神上的愉悦和完满;其次,也正因为审美是超功利的,因而没有任何限制,是一种纯粹自由的行为。美术与人格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认为从美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品味及修养。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其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画家人格、个性的体现。

三、美术教育需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学力发展的学习体系

美术课堂基本的目的在于:(1)让学生接触更多美术的材料、工具和操作方法;(2)提供一种体验、实践的机会,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美术形式及其知识;(3)为学生提供一种观察、想象、创造和表现的途径,从而达到丰富感情、完善人格的目的。为此,美术教材应打破过去以写生主义和被动临摹为基础的绘画技能训练体系,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美术综合学力的美术技能学习体系,即构建一种发展操作技能与发展智力技能并重的美术技能学习体系。一方面,美术教材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动手,从美术造型要素着手,将绘画、设计、工艺、欣赏、评论并重,让学生逐步了解更多的美术形式、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创造和个性化表达的培养,不要过于苛求专业化、写实性标准,应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喜好的表现。

四、美术教育需要把握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各种条件

道德与人格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感染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为人格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发展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心理品质和思想修养的总和。中学美术教育需要把握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各种条件,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总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健全人格的特点:(1)学生个人的内部心理和谐发展。(2)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事业和活动上。

学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德育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滋生”。(1)在必要的指导下培养中学生的自立精神,让美术教育拓展滋生。(2)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让美术教育普及民众。(3)展示并发展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殊能力,让美术教育深入人心。(4)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性格,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

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7

一、大、中学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德育培养

中学教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升学, 学生的日常管理由班主任负责。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使得管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担任管理工作的班主任通常是高考主要课程的授课教师, 除专门的班会外, 平时授课中有很多接触学生的机会, 其课堂上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能很好地感受到其管理思想, 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培养较为有效。与中学教育不同的是, 大学教育具有培养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学生专业知识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负责, 日常管理则主要由政治辅导员负责。大学中的政治辅导员通常不担任授课任务, 除日常事务性工作处理和专题班会外, 很少再有言传身教的机会。日常的说教和管理很难从根本上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多数大学管理中也引入了班主任模式, 班主任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只是就事论事, 与辅导员管理模式相比, 并无实质性改变, 其管理效果仍不明显。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中学和大学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德育培养平台的巨大差异。鉴于此, 充分利用各专业课课堂教学开展德育培养, 是弥补大学教育模式、管理模式下德育培养效果不佳的重要手段。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培养的主渠道

尽管在学校中, 德育培养是多渠道的, 但主渠道应该是课堂。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众多、注意力集中、思维意识活跃、互动机会频繁、交流环境适合, 这些因素决定了在课堂中进行德育培养, 可以做到以文化知识为载体, 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 使学生在自然、生动、亲切的气氛中实现有效的德育培养目的。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各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决定了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 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培养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培养, 我们认为, 应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其中, 尤以教师最为重要。

(一) 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德育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师, 绝非仅指“两课”教师, 而是包括了广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指出的是, 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摒弃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领导、党、团、‘两课’教师的事情, 与专业教师关系不大”的想法。其实, 德育培养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人士所重视。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四科, 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以“德行”为四科之首。韩愈在《师说》中所讲“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将“道”及“德育培养”放在首位, 以“传道”为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明白的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在以自己的品格、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所展示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业务精神、职业素养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共鸣。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 我们的行为都将对德育教育产生实际的效果。

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问题。政治思想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学生往往对专业教师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比专职的思想政工干部更具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如果教师政治觉悟高, 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政治教育, 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教师思想境界不高, 政治觉悟低, 缺乏一种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流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绪, 甚至反动的思想, 那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 增强其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直接和强烈的影响作用。教师备课充分, 讲课认真, 对学生的请教孜孜不倦, 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 体现出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尚风格, 会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可和爱戴, 学生随之效之。相反, 现实中那种以个人感觉的好恶来对待学生, 对感觉好的, 评定的成绩是优秀, 对感觉厌恶的, 评定的成绩平平或不及格;对学生要求严格, 而对自己放松要求的教师, 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 更谈不上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3.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技能素养, 是指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授课领域所具备的学术造诣。“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研究表明, 学生很难对那种专业知识不扎实的教师产生尊敬和喜爱感。专业知识不过硬的教师往往因此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产生感召力的机会。这一点应当引起教学管理层和每一位教师的充分重视。

4.科研能力素养。教师拥有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是搞好课堂教学的有力资本。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钻研的科研项目向学生加以介绍, 从而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 进而融入科技创新当中, 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紧密,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向学生言传身教, 展现科研实践技能, 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增强了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增进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通过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科创竞赛, 形成一个拥有荣誉和影响力的团队, 并通过该团队树立一个上进、好学的榜样。这些工作的开展, 都与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密不可分。

5.重视情感功能作用。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它是由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心理学认为, 人到青年期以后, 由社会需要引起的, 诸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明显增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授课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 对他们抱以真挚的感情, 为学生接受德育培养奠定了情感基础, 此时在课堂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培养元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如果学生对该老师本就心生厌恶, 其德育培养元素往往起到的只是“耳旁风”甚至反面效果。

(二)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的观点是“紧扣教材, 自然渗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 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渗透, 起到“随风潜入,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学生在自然、平和之中,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为了德育培养而脱离教材, 生拉硬扯, 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例如,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就我国的程序设计水平、软件行业的发展与需求, 最常见的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解。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进一步举出印度在软件开发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以及我国在政治 (电子政务) 、经济、军事、软件产品等方面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计算机 (网络) 。

同时, 教学内容应该不断更新, 紧跟专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保持教学内容拥有良好的吸引力, 达到学好专业课和更好地为德育培养创造平台的作用。

(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往往是专业课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德育培养能否得到很好渗透的平台。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可以从课件、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师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入手。例如, 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展示大量的知识信息、具体的教学事例或实物, 让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官刺激;改变教学形式, 适时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师生互动的活跃场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想往往极为活跃, 有利于德育培养工作的进行, 其效果远远强于那种强行说教的方式,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庆禹.寓德育培养于高校课堂教学中之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0) .

[2]张贺公.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4) .

[3]杨立军.挖掘德育因素注重课堂渗透[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2) .

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自控力培养探究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自控力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 政府对职业教育越发重视, 进一步推动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建设。受到政策的影响, 中职教师开始探究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 并逐步认识到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极大的阻碍了中职教学的发展, 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基于此, 本文在此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自控力培养进行探究,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 中职学生自控力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与氛围的负面影响。一方面,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某种意义而言, 中职学生大多是在初中文化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叛逆情绪较为明显的学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生长期接触的学生群体存在一种相对消极的情绪或氛围, 进而对学生的自控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 相对于全日制普通高中, 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灵活。这就导致中职学生相对自由, 而受到负面氛围以及学生青春期叛逆情绪的影响, 学生更容易失去自控力, 更容易受到负面行为和意识的影响。

结合两方面的原因, 教师发现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支撑其行为和意识, 导致其容易被误导, 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 教师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要让中职学生拥有长远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进而从内在因素方面克服负面意识和负面氛围的侵蚀。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领悟什么是高大长远的人生价值观, 并通过案例分享, 可以给学生讲述伟大领袖、优秀企业家等知名人物的贡献并分析其人生价值观。基于此, 学生才能在脑海中产生优秀的意识, 才能受到正面意识的正向引导。

在这种背景下, 中职学生才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是毫无意义的, 将会逐步了解到自己曾经任性的行为, 不但对自己没有益处, 同时会对同学、家长和他人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正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中职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意识, 在思考、做事之前将会考虑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进而在行事之前认真考究行为的意义, 以此避免中职学生因为冲动而鲁莽行事, 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与此同时, 教师了解到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做事任性、行为浪费、自私与占有欲强等多个方面。究其本质而言, 这些表现都是中职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有力体现。

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背景下, 当代中职学生多数是家中的独子, 其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好。在这种背景下, 中职学生受到家长的溺爱。长期以来, 家长都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愿意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难。在这种背景下, 多数中职学生养成了颐指气使、行为浪费的坏习惯, 部分学生还会在家中对父母大吼大叫, 会不顾后果的行事和消费。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职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行事不顾后果的习惯, 这是造成学生自控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说, 这是中职学生缺乏苦难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也促使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 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宣讲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在教学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马克思的资料,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了解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发展所经历的困难, 使学生认识到正因为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 使无产阶级革命得到支撑。教师以著名的革命志士为案例, 让学生逐步领悟艰苦奋斗精神, 并让学生了解到拥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其次, 教师可以挑选学生作为正面的榜样。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家里条件较差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榜样。教师可以给予其一定的奖励, 同时对其事迹进行认可和赞扬。教师从学生群体中选择榜样, 能够让中职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艰苦奋斗精神存在于自己的周围, 引导学生去模仿, 进而逐步养成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 中职学生才能改变当前奢侈、浮华的生活作风, 才能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 进而在消费、学习和生活方面努力的控制自己, 逐步养成谋定而后动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法制和生命教育

此外, 中职院校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等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 在受到挑衅或委屈时容易变得冲动, 进而在没有详细思考的前提下做出鲁莽的行为。其中, 多数中职学生的法制和生命意识较弱, 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严重后果, 更没有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在这种相对无知的情况下, 中职学生容易失去自控力, 最终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因此, 教师要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也应该加强法制和生命教育。换言之, 教师需要让中职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同时意识到自身享有的权力和义务, 进而在行事前受到明确的约束, 避免学生在“无知”的状态下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 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可贵, 同时树立学生生命意识, 使中职学生尊重生命, 进而使其产生自控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培养中职学生自控力是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促使教师重视这项工作。众多教师应该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研究, 要进一步把握中职学生的特点, 通过实践不断提炼, 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使中职学生的自控力得到培养, 促进其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梅华.中学生学习自控力及其培养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9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9

一、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受到学习兴趣的牵制, 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学生增强道德观念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并且能够主动将概念性的问题内化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继而产生新的道德信念。 学习需要将兴趣和动机有机结合起来, 这也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这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很多学生在奋斗过程中目标相对比较模糊,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好就开始自暴自弃, 不愿意学习。 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第一个学期为学生制订指导性的学业规划, 包括哪些技能性的证书有利于未来就业。 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提高成绩。

教材中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 只要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就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开动脑筋, 运用学过的知识处理相关道德问题并做出道德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做出引导, 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真情感化学生, 促进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所以, 道德情感对于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曾经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 ”教师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 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真诚的殷切和期望, 则将给学生带来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运用自己的魅力感化学生。 课后也可以带领着学生多多走动, 主动了解班级学生的相关情况, 包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并给予解决措施。笔者在上个学期的教学中, 临近放假期间, 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开始陆续旷课, 并且很大一部分是寄宿学生, 和家人的沟通很少,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 有些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情感比较强烈, 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过多压力, 这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 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家访形式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 多多了解孩子, 帮助孩子, 与此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 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 家访之后, 很多学生也开始敞开心扉与教师谈心, 遇到问题也开始敢于求老师指导, 学生旷课现象也很少再出现。

三、培养坚强意志, 抵制不良诱惑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树立良好榜样, 只有通过生动的实例才能强化对学生坚强意志的锻炼, 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意志力, 教师也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严格制度之下培养坚强意志。 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这些不良诱惑主要来源于电子产品, 尤其是网游, 学生一旦沉迷于其中就很难无法自拔, 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明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 树立好教师的榜样, 引导学生积极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但是如果学生已经发生了违纪现象, 比如晚上私自在网吧通宵, 彻夜不回, 教师也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劈头盖脸的批评, 或者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打骂, 而是应当尽力而为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情, 努力与他讲其中的道理, 让他们自己悟出错误并改正错误, 经过这样的教育, 不仅不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和厌恶感, 而且能帮助学生渐渐改掉错误。

四、结语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教书育人, 其中育人又是最重要的部分, 非智力因素不是先天形成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当有目的并有意识地培养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非智力因素, 才能弥补自身智力不足, 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教师不仅需要对以上几点做出改善, 而且应当因材施教, 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共同起作用的, 但是只有非智力因素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最决定性作用。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于中职德育教学过程有重要影响, 德育和智力因素挂钩并不是很强, 所以, 中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非智力因素教学, 将教学的中心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以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之上也能够引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共鸣, 集体也才会变得更有力量, 在这一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 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培养。就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看, 生源素质普遍较低, 但是经实践证明, 中职学生的智力水平与高中生并没有很大差距, 那么他们之间的差距来自哪里呢?作者认为, 非智力因素是影响中职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职学校教师应当在平时的德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文就对目前中职学校非智力因素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非智力因素,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冬梅.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及职业教育培养策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2]洪子龙.浅论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考试周刊, 2015, 66:175.

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篇10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初中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又处在青春期, 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 在学习上不上进,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生活中, 表现得自由散漫, 行动上我行我素, 目空一切, 一味地贪图享受。有时还跟社会青年一起参与校外集体打架和闹事现象, 严重影响了校风、校纪和社会风气。所以, 由此看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方法

1.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发育阶段, 性格和个性都还没有固定下来, 情绪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是产生波动, 可塑性相当大。绝大部分初中生都不太成熟, 教育起来难度较大, 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定性时期, 学校或社会上能在此阶段给予正确的德育教育和引导, 对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以科学的教学方式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以全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去进行德育教育。

2.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有许多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道德修养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内在形式特点, 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在教授跳高课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世界跳高冠军朱建华的视频, 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 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 在教授田径运动中的长跑时, 可以向学生讲述世界冠军王军霞的故事,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怕磨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通过体育课堂中的球类教学比赛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思想。由于体育活动各项目的比赛中, 人为的因素比较多,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不同角色的人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各不相同,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3.抓住最佳时机,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 对学生及时进行道德教育。最佳时机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练习时所发生的状况,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抓住这一时机,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结合相关体育科学常识,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教育, 来纠正学生思想根源上的错误认识, 就能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以此来感化学生,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4.将爱心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学生则是教师服务的对象, 热爱学生是衡量教师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教师心灵之美的表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也要将爱心传递到每一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你的爱, 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教师要处处为学生着想, 要不摆架子、不高高在上, 在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严格对待学生的同时, 还能采纳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其次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起示范表率作用。总之,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给学生起带头作用, 将爱心贯穿到体育教育的始末, 才能培养好学生的道德情操, 才能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例如, 在训练学生接力赛跑的时候, 有些学生体力不够, 容易摔倒, 尤其是女同学正处在青春期, 都不太想运动。这时, 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和帮助, 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我相信, 这样下去,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会更上一层台阶。

三、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 教师要严格同时又要耐心。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缺少正确的认识, 总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 即使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项目, 学生也是走过场, 并没有完全进入锻炼状态。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教师必须一切从“严”。需要教师相当耐心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对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其次, 要根据教学动作特点及规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教材中的长跑不仅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帮助, 也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再如在进行器械体操练习时, 有些学生完不成规定的任务, 除了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外, 也存在胆怯的心理因素。这时,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鼓励学生, 树立必胜的信念, 以勇敢果断的意志去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11

关键词: 中职生 德育教育 非智力因素

相较于一般中学生而言,中职生更具个性,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复杂。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对其个人成长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注重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其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毅力、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性格、情感和集体主义思想等各种因素,其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教育等,传统德育教育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输,这样容易使得德育教育变得枯燥,让学生失去兴趣。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二、德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态度及学习结果。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学习,并主动将这些道德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从而产生道德信念。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机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比较模糊,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自暴自弃、不愿学习,笔者在中一的第一学期,就向学生提出较完整的学业规划,包括取得哪一些技能类的证书有助于高考录取,还带学生到汕头大学参观,感受大学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寻找方法努力学习,这样做后学生的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从教材中学到的道德理论是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记牢并内化为自己东西,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道德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处理相关的道德问题或进行道德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出及时引导,进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认识有引导和深化的作用,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支持的作用,因此,道德情感的获得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下课后多到学生中走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并予以解决。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班里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旷课的现象,而且大部分是寄宿生,笔者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家庭情况较困难,从小在学校寄宿训练,与家人沟通较少,有的家长孩子多顾不上,疏于教导,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施加过多的压力,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笔者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理解孩子,与学生多沟通,同时让学生明白老师平时对他们的关注及关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信任,反过来也就信任、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家访后许多学生都敞开心扉,遇到问题愿意及时与笔者沟通,同时旷课的现象不再出现,部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三)培养意志,引导学生抵制诱惑。

道德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首先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志。在日常教育中,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意志力的形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制度后严格执行,培养其道德意志。中职生现阶段面临的诱惑大多来自电子产品,特别是网络游戏,教师平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行为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在学生发生违反纪律的事情后,教师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例如在发现学生沉迷网吧,一夜未回校休息后,笔者没有对该学生劈头盖脸地批评、惩罚,而是努力引起和维持学生的积极心境,与其讲道理,引导其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经过教育,该学生后来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

(四)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性格,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适合其气质特点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家庭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教育的固有属性。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中职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其情感发展,培养其道德意志,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杰,李移,陈嘉曦.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12(2):35.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12

关键词:感恩意识,医学院校,现状,培养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 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 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行动规范, 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等,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感恩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而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广大人民“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疗岗位的接班人, 更应具有知恩图报, 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的意识。深怀感恩之心的医学工作者方能实现“博爱”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就现状而言, 医学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膨胀、感恩意识匮乏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 重树感恩意识无疑是高等医学院校德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对生命、对家庭和对社会的态度几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理应更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不仅是自己的生命, 还包括别人的, 甚至献身实验室的小动物们。然而,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其中不乏医学院校学生因学业、就业压力等, 最终选择放弃生命, 这是不懂得感恩的一种体现。身在校园的医学院校学生们面对实验动物的态度也是感恩意识的体现, 但部分学生表现出不珍惜小动物的生命, 不善待实验动物。对待家庭方面, 一些学生攀比消费, 铺张浪费, 不感恩父母的辛劳, 只是一味地索取。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在接受高校或社会资助时, 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对别人的帮助毫不客气, 不懂得感谢, 有的还会嫌受助金额太少而埋怨学校, 有的在接受资助后不但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反而挥霍浪费, 甚至一些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拖欠甚至不还银行贷款, 将诚信和感恩意识抛诸脑后。

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偏颇, 学校教育缺乏, 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学生自身判断力不强几方面。

1.在家庭教育方面, 由于当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的核心,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女过得好, 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对孩子最大的希望也是其学习成绩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都很少涉及, 父母的宠爱让部分学生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报答的人。

2.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 普遍表现出重学习成绩、轻学生思想的特点, 而思想教育虽然一直被强调, 但衡量标准和考核机制却很难将教育成果落到实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填鸭式的理论教育, 缺少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教育成效不好。同时, 学校的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性, 对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开发研究还不够。

3.当代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竞争的激烈导致道德沦丧,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优秀文化和教育被逐渐抛弃,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自身对新事物的判断力不强, 价值取向模糊, 容易受不良风气的感染, 导致缺失感恩意识, 甚至失去做人起码的良心。

从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可以看出,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其感恩意识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作为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 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 它并非与生俱来, 也无法用强制手段产生。因此, 加强感恩意识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做到“以人为本”, 即在充分认识、了解当前学生心理的特点前提下开展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独立性, 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事物, 不愿意采用别人提供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他们充满青春活力, 喜欢参加各类活动, 并关注社会, 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 感恩教育就应解决原有的思想教育理论化严重的问题, 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把感恩教育切切实实地融入学生心里。同时, 应注意针对特殊学生, 特别是各类受助学生, 联系实际开展教育, 培养这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教育者本身要身先士卒,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重在以身示范, 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育者经常表现出的对祖国、社会, 甚至某一事件的态度, 对学生辛勤工作的态度等, 都会影响学生。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式。通过营造校园文化, 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渗透感恩教育。如利用与感恩有关的节日, 开展感恩祝福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表达出感恩情感;举行感恩主题的演讲比赛、宣传展览, 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等新闻宣传工具对活动进行宣传, 努力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 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医学生特长开展义诊等, 学以致用, 感恩社会;开展针对实验小动物关爱等宣传活动, 从身边事做起, 将感恩之心献给身边的生命等。总之, 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将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 同时, 也容易让学生树立深刻的感恩意识, 从而养成习惯。

4.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使感恩教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对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通过积极开创教育模式和方法, 认真学习和总结感恩教育活动经验和意义, 使感恩教育活动具备系统性和长期性, 日常化、生活化、社会化, 成为贯穿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和探索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有效举措和合理方法,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琳, 姚会彦.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 2009, (6) .

[2]叶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上一篇:非饱和条件下一篇:设计有效活动